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丁媛媛

义务教育有两层含义:适龄儿童有义务享受教育;政府有义务提供学校。普九教育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差距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最突出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城乡之间,这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以来,走的是一条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快速发展工业化国家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有一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和城市一起加入到富裕的地区当中,一部分农民也率先进入富裕者行列,但其在教育投入中的比例仍然偏低,而且近来又有所下降。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教育事定统计年鉴》,1998-2000)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普通中学从1997年的10.8%下降到1999年的9.4%,3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小学从1997年的20.8下降到1999年的19.94%,3年下降了0.86个百分点,下降水平均高于全国(中学3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小学3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从2000年开始,全国基础教育各级学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又有所回升,但增长幅度均不大。

2.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省、市、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配置也极不均衡,尤以东西部的差距更为明显,胡鞍钢在《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一书中指出,中国各地区知识发展相对差距十分显著,西部地区知识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知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因素,知识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而西部地区是中国知识资源最贫乏的地区,也是知识发展差距量大的地区。如不改变这种状况,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不可能产生缩小的趋

势,若干年以后,必将对中国综合国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里仅以各区预算内生均经费和校舍情况的差异为例来说明。

首先,各地区预算内生均成本差异较大。1995年,我国各地初中预算内生均经费平均值为507元,最高的是上海1590元,最低是安徽322元,前者为后者4.95倍。同期全国小学预算内生均经费最高为1248元(上诲)是最低的145元(河南)的8.61倍。

其次,各地区的学校房屋质量亦有差距。就全国而言,从校舍中的危房面积看,1997年全国普通中学的危房面积所占的比例为0.97%,小学生危房占校舍建筑面积的1.01%。就东、中,西部的区域看,东部地区普通中学的危房比例为0.78%,中部地区比例为0.91%,西部地区高达3.69%,西部是东部的近5倍。东部地区小学的危房比例为0.77%,中部地区为0.72%,而西部地区高达4.06%,西部是东部的近6倍。

3. 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差距

重点学校问题,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背景下,特别引人注目。同一城市中同属小学校或初中校之间得到的教育投入差距巨大。在南京46中学,每年真正能够支配使用的只有10万元;另一所中学进行教育现代化工程改造,上级就拨了1000万元。政府教育投入多年来厚此薄彼的结果,使不少中小学学校不仅校舍十分简陋,甚至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另一些中小学校则盖起了游泳池,有的甚至耸立起像模像样的游泳馆,每天仅规定时间向社会开放,就可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在(新西部)2001年第6期的《三人行》栏目中,西安仪表厂子弟中学副校长王飞龙在谈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享的问题时,说:现在,大学扩招得很厉害,上了高中,差不多就能有个大学上,不管是大本还是大专,公办还是民办,但高中扩招慢一些,只有一半人能升高中,升学压力就向下传,上一个什么样的初中很关键。义务教育这块。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却有热点与非热点学校之别。他们在名声、教学质量、教学硬件设施上是不一样的,西安市,城三区与郊三区的办公条件就不一样,难免会择校。名校更愿意招择校生,有一个收费的因素。去年,陕西提高了借读赞,小学一学期是300元,初中500元,如果只招本学区的学生,就只能收55-80元的杂费。

二、关于现状的反思

我国现在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由于实际录取学生采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各省市区的录取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量平均分布的,而是按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优先照顾城市考生的准则,因此出现同一份考卷,各地录取分数线的极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反而录取分数低,经济落后地区倒反而高出许多。2003年全国统一高考,上海文科考生460分就可以上重点分数线,四川,重庆等地文科考生却要520分以上才能上重点线!这哪里是“扶贫”?分明是“扶富”!是很大的不公平!

一直以来,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盲目的观点就是认为落后的农村拖累了城市发展的后腿,甚至拖累了国家发展的后腿。但是大量的事实和统计数字说明,结论恰恰应该是相反的,是城市拖住了农村发展的后腿,农村不但没有拖累城市的发展,反而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推进了城市的发展,从而有了今天这种“强壮的城市,贫弱的农村”的现象。体制上的歧视和观念上的漠视压制了差不多三代农民的正常发展,直到今天,很多农民的后代还是不能和城市里的青少年一样公

平地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当今天的“城市居民”堂而皇之的开始捐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时,他们还以为自己是在行义举。当他们看到这些穷孩子感激涕零地向他们表达谢意时,他们没有丝毫的不安。他们并设有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只是在“还债”。他们本来就有义务、有责任去帮助农民和他们的孩子。城市借国家之手剥夺了农民,对于这点,认识上的蒙蔽应该揭开。富裕的地区和人们在他们富裕之后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帮助贫困地区和那里的人们。这是邓小平同志设计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时的初衷。如今,无论是从国家来讲还是从许多富裕的省份来讲,都已具备这样的能力去建设和扶持农村教育,解决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

重点学校本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曾经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任何政策都具有两面性,把中小学人为地划分出三、六、九等,使得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又进行了厚此薄彼有倾斜的分配,它保证了“快出人才”,但也使学校之间的差距开始扩大,尤其是普及义务教育的工程中,一些地方还没有及时转移基础教育工作的重心,为突出政绩和满足个人利益,仍热衷于搞变相的重点学校。他们时常为本地没有几所“窗口校”或“样板校”而内疚,却从不为本地有这么多破烂不堪的薄弱学校而惭愧,抓重点学校真心实意,抓薄弱学校虚张声势。而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的高收费更使这种学校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由于“择校生”与学校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自然是哪所学校质量高、条件好,吸引的“择校生”就多,于是形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马太效应”,即加建走向“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两极分化。如此,处在好的一端的重点校潜力发挥得再充分,积极性调动得再高,也不会带动差的一端的非重点校质量的提高,从而造成了办好在校生不超过10%的重点学校而牺牲了拥有在校生90%左右的非重点校的现实,如果把极少数中小学比作政府精心培育的“盆景”,那么多数连基本设施都得不到保证的“大众化学校”就成为被政府放弃的大片“绿荫”。这一作法严重违反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教育公正和机会均等的原则。

任何一个国家的公办义务教育都属于公共产品。从经费来源看,这个公共产品与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根本不同,在于它靠政府的税收支撑。换句话说,政府是拿纳税人的钱配置义务教育的资源,首先必须保证的就是公平。正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强调,每个人对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不管他们属于什么类型,什么阶层,只要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在教育资源配置时首先要考虑他们是否都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国家的政策在这里就是为保证各个层次的每个公民权利的实现创造条件,强调社会阶层不分等级,都拥有基本的受教育权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而另一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为了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保证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需要,又要重点建设一批学校和学科,使之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样,教育资源就不能完全平均分配。这就要求在情况特殊和待遇要求之间寻找平衡点,做到合情合理。例如,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关系上,政府的投资取向和政策选择,首先是不扩大城乡教育的差距,然后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目前则特别需要增加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解决农村教育面临的严重生存性危机。在一般与重点的关系上,教育经费的分配应更多照顾普通学校的紧迫要求,帮助他们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整体办学质量,使每一所学校接近,达到或超过现在重点校的水平。这样将使大部分人成为受益者。普及义务教育,办好每一所基础学校,是全面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这既体现了合理的公平,又具有较好的整体的、长远的效益。可以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乃“重中之重”,是量大的效率,是最大的公平!在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关系上,既要承认区位优势的客观性和区域差

距的长期性,不能用行政手段人为地拉平地区之间的差距;同时又要运用经济的、政策的和行政的手,使地区差距不再继续扩大,并且通过实行投资和政策适当向西部倾斜的战略,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创造条件。

(文见《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7期下)

我国教育分配不均的问题

方面造成教育不公平: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 关键词:教育公平资源配置城乡差距 [提要]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但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仍然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 在进入新年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南海连续召开五次座谈会,主题都是围绕一个内容——教育。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基本上做到了不管贫富如何悬殊,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有书读。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中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仍然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平。 根据笔者的调查,中国的教育不公平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重视和解决。 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前年,笔者在湖南某市调查时发现,在中央明确要求为公检法每人增4万元办公费的情况下,由于当地是“吃饭财政”,通过把教育和农业的财政支出降下来解决政策要求。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最近笔者在河南调查时发现,在紧临京珠高速、京广铁路的一个非贫困县,有一个县城内老初中全校4000多人,仅有两个多媒体教室。全县95%的学校师生共用一个旱厕所,厕所里没有上下水。下雨天,老师、学生要冒雨如厕。由于县财政投入困难,有的学校教师办

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2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修辞手法的翻译 3 中英习语之间差异的原因和用法 4 A Brief Comparison of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 5 涉外商务用餐中的非言语交际 6 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 7 霍桑《红字》女性主义的探析 8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9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1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 12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13 浅析《白牙》中爱的力量 14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 15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6 与苦难嬉戏——透析《查尔斯兰姆散文集》 17 基于功能对等理论谈美剧《生活大爆炸》双关翻译 18 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 19 从语域理论角度分析商务发盘函的翻译策略 20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21 On“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in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 22 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 23 分析课堂教学中的肢体语言 24 论《米德尔马契》的人物塑造策略 25 26 A Study of Fu Donghua’s Translat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writing 27 苔丝悲剧的解读 2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9 理雅各与林语堂《道德经》英译本的比较 30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31 从《远大前程》看狄更斯的家庭理想 32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33 从宝洁公司的运营模式看美国文化的多样性 34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35 从大学校训看中西方大学文化差异 36 浅析《嘉莉妹妹》中的新女性形象 37 新闻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 38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39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40 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

安康市汉滨区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地调研报告材料

关于安康市汉滨区教育发展——-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调研报告 调查组别:汉滨区政府大学生暑期见习第一小组 调查组长:朱潇 调查成员:刘喆李延琰周峰鲍道艳梁楠 陈栋雨张嵩李浩龙刘苗苗 时间:2015年8月

目录 第一部分 调查简介‥‥‥‥‥‥‥‥‥‥‥‥‥‥‥‥‥‥‥‥‥‥‥‥‥‥‥‥‥1 导语‥‥‥‥‥‥‥‥‥‥‥‥‥‥‥‥‥‥‥‥‥‥‥‥‥‥‥‥‥2 第二部分 一.背景及现状‥‥‥‥‥‥‥‥‥‥‥‥‥‥‥‥‥‥‥‥‥‥‥‥‥‥‥‥4 (一)城区及周边部分学校简介‥‥‥‥‥‥‥‥‥‥‥‥‥‥‥‥‥‥4 1.1小学‥‥‥‥‥‥‥‥‥‥‥‥‥‥‥‥‥‥‥‥‥‥‥‥‥‥4 1.2初,高中‥‥‥‥‥‥‥‥‥‥‥‥‥‥‥‥‥‥‥‥‥‥‥‥6 (二)学校现状‥‥‥‥‥‥‥‥‥‥‥‥‥‥‥‥‥‥‥‥‥‥‥‥‥‥7 二.问卷分析‥‥‥‥‥‥‥‥‥‥‥‥‥‥‥‥‥‥‥‥‥‥‥‥‥‥‥8 (一)问卷调查结果‥‥‥‥‥‥‥‥‥‥‥‥‥‥‥‥‥‥‥‥‥‥‥‥8 1.1调查背景‥‥‥‥‥‥‥‥‥‥‥‥‥‥‥‥‥‥‥‥‥‥‥‥‥‥‥‥‥8 1.2调查方法‥‥‥‥‥‥‥‥‥‥‥‥‥‥‥‥‥‥‥‥‥‥‥‥8 1.3开始时间‥‥‥‥‥‥‥‥‥‥‥‥‥‥‥‥‥‥‥‥‥‥‥‥8 1.4样本总数‥‥‥‥‥‥‥‥‥‥‥‥‥‥‥‥‥‥‥‥‥‥‥‥8 1.5数据来源‥‥‥‥‥‥‥‥‥‥‥‥‥‥‥‥‥‥‥‥‥‥‥‥8 1.6数据与分析‥‥‥‥‥‥‥‥‥‥‥‥‥‥‥‥‥‥‥‥‥‥‥8 (二)调查结果分析‥‥‥‥‥‥‥‥‥‥‥‥‥‥‥‥‥‥‥‥‥‥‥15 三存在的问题‥‥‥‥‥‥‥‥‥‥‥‥‥‥‥‥‥‥‥‥‥‥‥‥‥‥‥15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医疗资源不均等的原因、现状及建议

主体视阈下的城乡医疗差距探析 大纲 一、城乡医疗差距的现有状况(1500字) 1.对已有研究的论述 我国医改的风雨历程 历史原因导致的城乡医疗差距 体制原因导致的城乡医疗差距 政策原因导致的城乡医疗差距 二、主体(3000字) 1.政府 政府的资金投入 2.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的分布不均衡 医疗机构拥有的医生素质和数量 医疗机构拥有的设配资源 3 患者 公信力 医闹群体 三.建议(1500字左右) 四.参考文献 [1]于凌云.社会保障:理论制度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出

版社,2008 [2]李运华.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之公平性缺失问题研究[J].江淮论坛,2006(1):36-42 [3]周梅芳.卫生资源配置与卫生服务的公平[J].医学与社会,2001,14(4):1-3 [4]宋宝安,贾玉娇.我国医疗保障资源配置的公平度探讨[J].医学与社会,2009,12 [5]刘典恩,姜晓宁.我国医疗不公平及其原因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2 [6]尹奋勤,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术论丛,2008,44 [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主体视阈下的城乡医疗差距探析[摘要] 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在我国是一个长期被讨论的话题,我国进行了几十年的探索之路,对于医疗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在不断摸索中前进。本文以政府、医疗机构和患者三个主体为角度对城乡医疗卫生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城乡医疗,差距,主体,建议 “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是一个不再新鲜的话题了。它连续两年成为“两会”的核心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五点,要在2011这个医改攻坚年使我国的医疗现状得到进一步改善,缩小城乡间的医疗差距。 一、城乡医疗差距的现有状况(1500字) 1.对已有研究的论述 我国医改的风雨历程 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卫生部年8月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报告中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由此,中国的全面医改正式启动。这一时期医改的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由于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只给政策不给钱”,于是,在医改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医改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 1989年,国务院批准了卫生部《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医改在争议中继续进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文件提出,卫生部要按“支

浅谈中国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问题

浅谈中国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问题 ——以高中阶段分班教学为例 【摘要】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三个方面:教育起点平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和最终目标的相等。其中,对整个教育环节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而它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一个方面。众所周知,分班一直是基础教育中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高中阶段因其已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分班是允许的。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高中迈开了扩招的步伐,因而招收的学生水平差异越来越大。为了保证学校的正常的教学,又不影响学校高考升学率,我国高中普遍采取了“分班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正是我过教育过程中机会不均等的典型代表。本文立足于高中阶段分班教学这一教育现实问题,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均等问题。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分班教学教育社会学 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公平得到切实维护,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充分尊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规划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它要求社会成员在各方面都享有权利与机会的公平。而教育机会均等则是人们应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教育机会均等 根据《教育法》及相关政策的规定,教育机会均等在我国主要涵义有二:一是指所有人不因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的差异平等的享有哦受教育的权利;二是指在自然、社会或文化方面处于不利条件的个体可以通过教育得到国家必要的补偿和改善。 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应有下列三种涵义: 1. 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 机会平等。胡森主张政府要办学校专供穷人子女上学,尽管在私有制条件下社会是不平等的,但要为劳动人民子女提供一个进入不平等社会的平等起点。 2. 过程均等。过程均等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 多。过程均等不是说上同一所学校就是公平,还要强调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即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的发展。 3. 结果均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结果均等不 是说人人都得到同一类最高学历,而是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差别,要给学生最好的出路,这个学生适合于上大学他就上大学,那个学生适合于搞手艺就给他一技之长和相应的职业。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问题。 (二)分班教学 从现有的文献发现,不论是国内或国外,对于分班教学都没有统一明确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论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因素及解决办法 [摘要] 教育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基石。然而,多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如: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等等。这些不平等现象使得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教育不平等现状出发,试图透过现象寻求背后的真正原因和实质,从而发现导致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最后提出对于解决教育不平等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 教育不平等平等性制度措施 1.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状 1.1教育不平等的涵义 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它是指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信仰、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在事实上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1] 反之,“教育不平等”即人们在教育方面受到了一定的歧视或不公平待遇。 1.2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 近几年来,中国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教育的投入与发展也有了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是,教育的不平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教育水平地区差异大,学生间受教育机会差距大,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差距大.尤其是近期的甘肃校车出的事故,血的教训,更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平等. 2.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 影响教育不平等的因素是多样的,但我们要从最根本的因素入手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能够更准确和更好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不平等是由区域性经济差异、教育资源配置差异、阶层差异以及其他因素等造成,归根结底中国教育的不平等现象是制度不公平所致,如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应试教育制度、考试与选拔制度等。 2.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社会发展呈梯度推移格局,地区差异己成为社会差异的一个重要范畴,成为我国教育无法躲避的一个社会背景,它的存在导致我国不同地区间教育机会严重失衡。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调查组长:湖南财政经济学院11级注会六班谭斯琪 调查成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11级注会六班谭斯琪 调查目的:通过了解来自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对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的主观感受,探讨导致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的原因,并希望集合大家之智慧,寻求改善这一现状的途径和策略。研究阶段及任务: 阶段时间主要任务 设计调查问卷,第一阶段1月5日 查阅相关资料第二阶段1月25日——31日进行问卷调查 整理资料,统计问卷第三阶段2月25日—28日 数据,完成调查报告报告正文: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人的发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功能意味着教育领域的相关变动将影响着个人乃至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命运和未来发展。而其中,教育资

源又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教育资源问题将直接间接地制约着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而在我们中国,教育资源分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希望通过了解来自各个地方各个学校对中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主观感受,进一步分析导致中国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的主、客观因素,并寻求改善的途径和措施。本次调查共发放131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1份。 一、调查情况: 在调查中,有将近7成的参与者高中所就读的学校是重点中学:

其次在高中就读学校为重点中学的参与者中,有将近八成的人认为自己学校的教育资源如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等比同地区其他学校更加优越。 在对学校分重点非重点班级的问题上,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表示赞同,认为可以激励同学的学习劲头,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而四成的参与者表示不支持,认为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其余的参与者则表示没什么意见。 此外,参与者对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的数据统计图如下: 、在参与者认为的存在分配不均衡问题的教育资源方面中,教育经费和硬件设施均占48.51%,师资力量占31.68%,其他为5.94%。参与者认为的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因素的数据统计表如下,从左到右依次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教育制度设计偏颇;国家教育投入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探讨 【摘要】:现今,分配问题已成为国家和普通大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其中包括收入、教育、公共资源、政治等方面的分配问题,其中教育资源分配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表现在分配的起点均等和分配过程的权利公平上。在我国则突出表现在初级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和重点、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分配上。解决这一问题同样得从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出发,重视和加大基础教育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应在政策倾斜之外重视本地区教育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在分配的过程中避免教育资源被少数人占有,走产业带动教育之路,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 【关键词】:教育资源分配公平起点均等过程公平 一.分配公平概念的界定 关于公平的界定,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西方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观点。总体来看, 大致有三种观点。[1] 1.福利经济学的功利主义公平观。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思想基础,认为公平是要使社会所有成员的福利达到最大化,而要使得所有成员的福利得到提高,必须通过国家干预国民收入分配,不断提高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2.罗尔斯主义的公平观。罗尔斯认为,分配公平就是要使“社会上状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着眼于提高社会劣势群体的经济

福利。罗尔斯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教育、税收以及其他途径改变现实中不平等状况,并将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化,以保证分配公平,实现正义。 3.自由主义的公平观。哈耶克、弗里德曼等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出于自由主义价值观,认为公平应该是分配起点的机会均等和分配过程的权利公平,反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认为市场机制是分配公平的保障。哈耶克认为,国家强制性地在收入分配方面进行均等化,势必使一部分人根据自已提供的生产资源而本来应得的合理报酬,强制地被别人占去,这是不公平的。他认为,公平不能仅被认为是收入和财富上的均等,而应该是机会均等。 我认为,将公平看作一个过程,保证分配的起点和分配的过程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合理化才是公平的真正要义.社会和国家不能保证每个人在分配的起点、过程和结果都是均等的,在前提大致公平的条件下,结果可以是不同的。如果刻意去追求三者的完全公平则就不公平了,就失去了追求公平的真正意义了。同时,寻求分配的公平,光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市场机制虽然利于分配的自由发展和完善,但市场机制是不可靠的,一方面,它容易受到少数人的利用和操控;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会有失灵的时候。再一个,分配在市场机制的环境中时不一定会朝着公平的方向发展的,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鉴于此,分配的公平性需要国家干预,配合市场机制共同完成。 二.教育资源费配不公平的表现及原因

浅析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年级:13春学号:122042101014 姓名:马润利 浅析中国教育资源分配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为“私学”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当前中国教育资源分配则出现了“有教有类”的现象。教育资源的概念,学界也尚无定论,那么在讨论教育资源分配情况,首先要明确我们所讨论的教育资源是什么。 当前,在以高考为重要途径的高校选拔制度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作为社会热点现象而出现。那么,其中的教育资源,定义范围就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缩小,即以高考为核心的高校教育资源分配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各地区之间和各学校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投入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简单的说,作为社会现象出现的教育资源概念,即是指在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地区内部之间教育资源分配、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寒门”与“朱门”子女教育分配情况。 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来看,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优越,无论从学校、图书馆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数量,还是从师资力量的配备,都明显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从小处看,教育的确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但放眼全国,长期的分布不均,势必影响国家整体发展。正所谓,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不仅仅能够反哺经济发展,

而且还能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力。实践证明,教育资源强的地区,能够培养大量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新型人才,而人才作为科教兴国的根本因素之一,必然能够推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从我国来看,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出现了“北约”“华约”等一流高校的自主招生联盟,而反观西部地区,一流高校数量屈指可数。透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明晰的看到西部与东部经济、政治及新兴文化的差距。回顾历史,明清时期,特别是在乾隆朝,仅陕西出王杰一名状元,大部分进士被江南地区包揽,其原因之一便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领先全国。此外,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受传统文化影响,在物质得到切实保障后,国人才逐渐开始重视子女教育。 从地区内部之间教育资源分配来看,地区内部依然出现不均衡。以宝鸡地区为例,宝鸡中学作为地区老牌省级标准化高中,无论从校舍投资、师资配备、生源质量来看,在地区树立了无可超越的地位。而名校效应背后,则是地区政策、资金分配单一倾向的必然结果。以齐镇初级中学100名学生抽样调查为例子,家庭年均收入30000元以上家庭子女,在条件允许下第一志愿不愿选择本地中学,而更愿意赴条件更好的学校就读。从实地走访来看,地市级中学依然存在“高择校费”的现象,这也为中等收入以上家庭子女提供了高价上学的温床。 从校与校之间来看,以笔者同事就读的湖南师范大学及

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城乡教育差距大

在起跑线上就远远落后城市孩子 从军训开始,来自农村的郑州大学大一新生刘伟就开始感受着自己和城市学生的差距。 “没想到很多城市同学都是应届生,年龄比我们小得多。在我们那里,复读很普遍。”小刘出生在河南周口市的一座村庄,2010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没有过一本线,但他想上一个更好的大学。在拥挤的复读班复读了一年之后,他以超出重点线20多分的成绩考上河南最好的重点大学——郑州大学,这也是他们乡里高考考生中的最好成绩。 让满怀着跳出“农门”志向的小刘感到优越感荡然无存的是,同班一名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同学竟然告诉他“因为在班里成绩一般,所以只能在省内上个重点”。小刘还从同学口中得知,河南省实验中学本科上线率竟然达到了9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学生达到一本分数线,每年升入北大、清华20多名学生。 在河南,像河南省实验中学这样的学校由于地处省会郑州,拥有丰厚的教育经费与政策支持,能够吸收全省最优秀的学生与老师,在高校自主招生、加分上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确保了这所学校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升学率,以至于挤占甚至是垄断了大量清华、北大在河南有限的招生名额。 “差距太大了,我们那里的基础教育太差了,我的初中同学,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小刘说,自己小学、初中分别在乡村与县城度过,乡里初中压根就没有补习班和辅导书一说,到了县城里,才有了老师推荐的各种教辅资料,但大部分都是盗版的,错别字很多。“在起跑线上就远远落后城市孩子了。” “我算是很幸运的了,身边不少同学考上了三本,一看见一年一万多元的学费,干脆就放弃了。”小刘告诉记者,在他们那里,每年乡镇里能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就三四个人,而即便是考上了县高中,能考上重点大学的也是少数,并且考上基本上都是复读生,复读两三年的学生也十分常见。 “就是说,我们要考上好大学,在高中阶段就得比城里孩子要多学一年以上才行。”小刘说,本来小时候上学就晚,再加上复读一耽误,等考上大学时年龄都到了20岁,同身边动辄比自己小两三岁的同学比,今后考研、就业等方面,仅年龄一项上就没了优势。 享受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太艰难 事实上,与刘伟这样的农村子弟相比,城里孩子考上大学的渠道也更加多样。 在河南,保送、加分、自主招生的机会,大多被省会郑州最富竞争力的几所高中包揽,这也使得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高考新政基本上与农村孩子无缘。 在今年河南教育部门公布的高校录取保送生名单上,全省有62人被直接保送到清华、北大,其中没有一个人来自县级或乡镇学校。与之对应的是,来自郑州一中、河南省实验中学、郑州外国语学校3所省会优质高中占到了总数的85%,其余9名学生也全部来自省辖市的优质高中。 在河南,这种情况早已持续了多年:2008年、2009年北大清华的保送名额,郑州的3所优质高中都占绝对优势,这些被保送的孩子多因获得了省级或全国奥赛大奖,或在青少年创新大赛中获奖,或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中获奖等。 “这些获奖的孩子,多数都是家庭条件很好的城市学生,从小就开始培养兴趣爱好,父母都舍得花钱读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辅导。”郑州外国语中学的王老师告诉记者,农村孩子,尤其是远离省会城市的农村孩子,即便再努力,表现再好,都没法享受到这些机会,报名参赛都没有渠道,更别说获奖了。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查报告 调查组长:湖南财政经济学院11级注会六班谭斯琪 调查成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11级注会六班谭斯琪 调查目的:通过了解来自各个学校各个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对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的主观感受,探讨导致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的原因,并希望集合大家之智慧,寻求改善这一现状的途径和策略。研究阶段及任务: 报告正文: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培养合格公民,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人的发展。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功能意味着教育领域的相关变动将影响着个人乃至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命运和未来发展。而其中,教育资

源又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教育资源问题将直接间接地制约着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而在我们中国,教育资源分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希望通过了解来自各个地方各个学校对中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主观感受,进一步分析导致中国教育资源分配极度不均衡的主、客观因素,并寻求改善的途径和措施。本次调查共发放131份调查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01份。 一、调查情况: 在调查中,有将近7成的参与者高中所就读的学校是重点中学:

其次在高中就读学校为重点中学的参与者中,有将近八成的人认为自己学校的教育资源如师资队伍,硬件设施,校园环境等比同地区其他学校更加优越。 在对学校分重点非重点班级的问题上,超过半数的参与者表示赞同,认为可以激励同学的学习劲头,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而四成的参与者表示不支持,认为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其余的参与者则表示没什么意见。 此外,参与者对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现状的数据统计图如下: 、在参与者认为的存在分配不均衡问题的教育资源方面中,教育经费和硬件设施均占48.51%,师资力量占31.68%,其他为5.94%。参与者认为的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因素的数据统计表如下,从左到右依次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教育制度设计偏颇;国家教育投入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

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丁媛媛 义务教育有两层含义:适龄儿童有义务享受教育;政府有义务提供学校。普九教育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教育资源分配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城乡差距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中最突出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城乡之间,这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众所周知,新中国建立以来,走的是一条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快速发展工业化国家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有一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和城市一起加入到富裕的地区当中,一部分农民也率先进入富裕者行列,但其在教育投入中的比例仍然偏低,而且近来又有所下降。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教育事定统计年鉴》,1998-2000) 从表1中可以看出,农村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普通中学从1997年的10.8%下降到1999年的9.4%,3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小学从1997年的20.8下降到1999年的19.94%,3年下降了0.86个百分点,下降水平均高于全国(中学3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小学3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从2000年开始,全国基础教育各级学校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又有所回升,但增长幅度均不大。 2.地区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省、市、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配置也极不均衡,尤以东西部的差距更为明显,胡鞍钢在《地区与发展:西部开发新战略》一书中指出,中国各地区知识发展相对差距十分显著,西部地区知识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知识是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因素,知识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资源。而西部地区是中国知识资源最贫乏的地区,也是知识发展差距量大的地区。如不改变这种状况,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不可能产生缩小的趋

教育资源不公平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在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现象相当严重,这是我们普遍能感受得到的,它与我们每个家庭的利益直接挂钩,也因为它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对社会的和谐影响很大。 就实行多年的高考录取线不同的政策来说,就是一项荒唐的、充满歧视的“霸王条款”。录取线的不同是根据地区的不同和户籍的不同确定的,拥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户口的考生,比外地户口的学生享有优越条件。这种“优越”通过提高没有这些大城市户口或来自另外地区考生的录取分数线来体现,最严重的时候,同样进北大、清华、复旦这些全国一流大学,其他地区的考生要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在本地区的考生总分高出几十分甚至上百分。在其他的地区,多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在高考竞争中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并没有要求特别照顾(其实有所照顾也应该),只要求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结果不但得不到照顾,不但享受不到平等,反而要比人家高出一大截的分数才行,天下哪有这种道理?这种政策造成一种怪现象:一些分数低而“出身好”(“户口好”,“地区好”)的考生能进名牌大学,而许多分数高而“出身不好”(“户口不好”、“地区不好”)的考生却被排斥在外。这种政策不但公然背离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原则,对保证重点大学的质量也不利。难怪有人把这项政策称为“丧失灵魂的公共政策”。 从教育思想来说,这项政策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可取之处。建

国后,贯彻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和对工农子弟、落后地区适当照顾的政策,还使得许多优秀的农家子弟有上大学、甚至上名牌大学的机会。而现在,这种政策甚至比封建社会的“有教无类”和科举制度(虽然是选拔官吏)都不如。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严重失衡。城乡失衡,主要表现为国家教育投入不公,明显地重城市,轻农村。最好的设施、师资和管理等公共教育资源流向城市,城市里少数重点学校和大多数非重点学校又严重不平衡,造成“择校”之风越刮越厉害。而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校舍简陋,师资质量差,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升学率低,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且形成恶性循环。老文盲没有扫除,又出现一批新文盲。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至今没能真正实现,主要原因就是多年来对农村教育投资太少。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其子弟在城市受教育的问题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们很难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即使有经济能力上学的,他们也只能“借读”,而且必须交纳很高的“借读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就留下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鸿沟。 对大多数农村人来说,并不指望自己的孩子都能上大学,如果在职业学校学到一技之长,将来就业路子宽一些,他们就心满意足了。可是职业教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农民这种愿望总是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地区间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国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根 2012-07-11 08:2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81.6%的人指出“小升初”乱象丛生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 南京某重点学校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学校今年有3000人报名,但只录取200人,中间要进行两次考试。“现在家长都喜欢拼孩子,独生子女又多,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投入也毫不手软。” “公立学校属于公共资源,为什么要划出三六九等?”武汉市民周水认为,如果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就能够真正实现就近入学。“为什么中考(微博)没有那么乱?因为考试公平、公开、透明。‘小升初’乱就乱在有升学考试,却不透明。每个学校分别考试,又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考试资格,往往要通过一些其他的渠道,从而形成种种怪异的利益链。” 什么原因导致“小升初”乱象丛生?调查中,81.6%的人指出是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68.8%的人认为是入学规则不公,人们没法通过正常途径让孩子入学;59.1%的人表示高考(微博)和就业竞争的压力前移到了义务教育阶段;51.4%的人认为是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教育不惜血本;41.7%的人表示是校外培训市场推波助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指出,择校热的出现是政府的责任。这几年,政府部门不断发布禁择令:有的要求就近择校,有的要求学校在招生时不看证书、禁止测试。但一些禁令反而使很多择校活动更加猖獗,很多家长更加不堪重负。“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对待‘小升初’问题,是该作为的时候不作为,不该作为的时候乱作为。” 他认为,造成“小升初”乱象的最根本问题,是义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各学校之间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要推进地方教育均衡,要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异。但实际上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并不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微博)青少年工作系教授刘卫兵也表示,“小升初”乱象背后的症结在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迟迟得不到解决,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相关部门监管还不够严厉。

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

当前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 2014级教育硕士郝彤 专业:历史 学号:112014313221202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全国来看,我认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中小学教育最 为严重的一个问题。这种不均衡是无法避免的,但应当尽力缓解。 首先是地区差异,对于中西部等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有一批素质较高的老师,有一个完善的就学环境,有一辆安全的校车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而发达地区的孩子们能享受到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高校招生分配名额失衡。根据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在其研究课题“大学招生与宪法平等”中得出的结论,外省考生考进北大的概率只有北京孩子的1%。换个角度理解,北大对广东、安徽学生设置的门槛比北京考生整整高了100倍。而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山东考生的274倍,内蒙古考生的288倍。高校招生分配名额失衡的背后,是地方政府、教育部和高校之间利益交换的“名利场”,而被高考决定着命运的考生,却没有任何发言权。 2、评价机制问题。这里的评价机制包括老师的评价机制和学生的评价机制。 在一所学校中,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在应试教育下,评价老师的最高标准便是成绩。教出好成绩便是好老师。这往往会让老师忽视对学生的德育和美育。同样,衡量学生的最高标准仍是成绩。中学教学中,“成绩”“分数”是老师、学生、家长口中频率最高的词汇。诚然,成绩是学生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的唯一筹码,但却不应成为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改进中小学教育中的评价机制,运用发展性评价或是过程性评价,给予教师和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学习环境。 3、班额超大问题。这个问题现在普遍存在于县一级中小学校。 拿我所在的山西举例,高中班级每班定额不得超于56人。而有些学校班级人数达到60、70人,更有甚者达到80、90人。一个班级人数过多会带来一系列的教学难题,如:增加班级管理难度,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等。老师与学生是直接的受害者。班额超大问题主要是由于择校生问题,而择校生问题确是一条利益链…… 4、班级等级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高中教育。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原因分析

三、原因分析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地区经济不同(二)、国家政策偏向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三)、国家的教育政策偏向带来的影响(四)、城乡居民文化上的差异带来的影响

(一)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地区的经济不同,从而带来的影响中部、西部处于内陆,主要从事农业和牧业等第一产业,工业次之,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因此经济效益回收得较慢,利润也比较薄弱。而东部地域相对较小,人员分布集中,从而很大一部分人从事了第三产业。效益回收快而多。 经济上的差异就导致了东、中、西部政府所能投入的财力的不同,从而影响了教育的人力、物力上的资源分配不均衡。

二、国家政策偏向形成的城乡二元化 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是国家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新中国成立时国家将工业化作为迅速实现经济独立的主要途径。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足够的资金,国家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的政策。这样一来许多农民便盲目涌入城市,对城市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所以1958年国家制定了户口登记制度。

城市户口还被赋予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而其中的教育福利政策造成了城乡居民在基础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具体来说,城市基础教育的供给任务主要有财政来负责。而农村的基础教育经费却是通过向农民征收农村教育集资来筹集的。 这种政策首先导致了教育上的“城市化”,带来了极大的不公平。其次,给外来务工子女教育上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第一,外来务工子女进校难,进入的多是农民工学校;第二,外来务工子女要缴高额的借读费,所谓的借读费是很大的教育不公平。

三、国家的教育政策偏向带来的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1、精英投资策略 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了以充实人力资本为特色优先发展中高等教育的战略。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经费绝大多数都投向了高等教育领域。而为大众所共享的基础教育领域则出现了严重的资金短缺现象。

案例中国教育的不公平问题:现状与对策

中国教育的不公平问题:现状与对策 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消除歧视和不平等,保障教育权利平等、争取教育机会均等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政治诉求、一个独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如同社会公平一样,教育公平具有独立的价值,是超越于经济功利和经济政策之上的。教育公平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和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超越了身份制、等级制等将教育视为少数人特权的历史阶段之后,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基本人权,成为现代社会普世的基础价值。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基本上做到了不管贫富如何悬殊,孩子们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有书读。但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仍然是众多家长心头难以抹去的痛。 通常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起点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起点平等是指教育机会的平等、入学机会均等。与学业成就平等相比,这是一种最低纲领的公平诉求,在实践中尤其是要保障儿童接受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过程平等或参与平等,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教育的不同部门和领域内经历和参与的性质和质量,例如个人参与教育的选择性,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开放性、可流通性,以保障个人能够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结果平等是指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教育质量的平等,是一种实质性的、目标层面的平等。在研究中,接受大学教育经常被视为结果平等的目标。当然,更进一步地,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平等才是真正实质性的。 客观地讲,在起点平等方面,广大的农村地区贯彻“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保障“起点平等”,最重要的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地区和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事实上的过程不平等。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好的地区,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事实上,教育过程平等的瓶颈在于普通中学的教育资源配置,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没有缩小,反有增大的趋势。农村中学数量少、设施差、师资水平低的问题长期存在;另一方面,不断加大的学校差距、学校的两极分化导致炽烈的“择校热”。在被调查的高中里,缴纳赞助费或择校费的学生比例几乎都超过10%,最高达到40%,城市重点学校有四分之一的学生通过择校进入,通过熟人或关系进入高中的比例在一些地区达到了10%,很显然,学生的家庭背景强烈地影响着学生能否进入重点中学。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