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与练】2013年高中历史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3

【导与练】2013年高中历史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3

【导与练】2013年高中历史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3
【导与练】2013年高中历史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同步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掌握儒、道、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自主梳理】

一、孟子、荀子(儒家代表人物)

1、孟子

(1)主张:

①政治思想: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的主张;

②伦理观:提出“性论”。

③义利观:倡导“”。

(2)评价:孟子被尊称为“”,地位仅次于孔子。

①荀子

(1)主张:

①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和“”的命题。

②伦理观上:“性论”,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但凭借后天的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③认为治国应以为主,也主张

(2)评价:荀子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合作探究一】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明孟子“仁政”学说的社会根源。“仁政”学说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孟子的“仁政”学说和当前“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

二、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

①“”、“”,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②提倡“”,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反对铺张浪费,主张“”、“”。

三、庄子(道家主要代表人物)

主张:

①提出“”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②提出“”的人生态度。

③认为天与人“”主张人应顺从自然。

四、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1)主张:

①、、相结合,建立的国家。

②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

(2)评价: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体制的需要,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基础。

【合作探究二】

韩非子曾说:“今欲以先王为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又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还说:“上设重刑而奸尽止。”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包括思想主张产生的根源、主要内容、阶级实质及社会影响。)

五、孙膑(兵家代表人物)

主张:①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

②注意利用和创造,重视的作用。

六、百家争鸣的影响:

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法家思想中的,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合作探究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讨“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条件。

【知识体系】(自主构建)

【学习检测】

1、下列儒家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的有①为政者必须以德服

人,争取民心②养浩然之气③“尚力”④“法不阿贵”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②D.③④

2、下列思想家在战国时期同时到各诸侯国应聘,你认为谁最容易成功?

A.孟子B.荀子C.韩非子D.墨子

3、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社会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4、孔子说“仁者,爱人”,并主张贵贱有序。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A.所处的时代不同B.代表的阶级不同

C.学术思想不同D.谈论的问题不同

5.在关于“人性”的看法上,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孔子:“性相近”B.孟子:“性善论”

C.荀子:“性恶论”D.“性恶论”真正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6、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仁”的学说具体化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

要性④明天人之分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D.①②④7.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相关

背景有()

①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壮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

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界的革新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8、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此,他比喻

A.人性生来就是恶的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C.环境和教育对人成长很重要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

9.战国时期的有一学派提出“以法为本”和“法不阿贵”,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是A.孔子B.韩非子C.庄子D.墨子

10.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四处游说、讲学,他们的共同点是

A.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维护社会新秩序,倡导个性解放C.追求社会安定,要求与民休息D.主张实行法治,要求建立理性社11、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自愚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张的核心是什么?(6分)(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3分)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一:

(1)根源: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井田制瓦解,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进一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孟子认识到人民力量不可轻视,故主张民贵君轻,他继承了孔子“仁”的观点,发展成“仁政”学说。

(2)积极意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利益,可以缓解统治阶级的暴政,是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的体现。

(3)认识:孟子的“仁政”学说,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但其中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当前的“以德治国”是对孟子“仁政”学说的批判继承,是和“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的,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稳定。

合作探究二:

根源:战国时期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更替的社会变革时期。

主张:应该按照现实进行改革,建立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实质:集中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影响:有利于新兴地主通过改革确立封建制度,发展封建经济;有利于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不同程度的运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合作探究三

参考教材第2课导言部分

学习检测

1-5CCABD 6-10 ABCBA

11、(1)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材料一主张用“德”和“礼”,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材料四主张重罚。

(2)社会大变革时期;代表不同阶层的士人提出不同主张。

(3)材料四严刑重罚的主张,因为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百家争鸣 一、单项选择题 1.孔子思想中主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马夫属“圉”,为最下等级之人。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3.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有教无类B.启发式教学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4.《论语·八佾》:“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何?”这段材料说明孔子() ①既重视“仁”,又强调“礼”②认为“仁”和“礼”是相辅 相成、不可分割的③认为“仁”和“礼”是相互矛盾的,两 难选择④主“礼”“仁”并行,相互制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冉求胆小怕事,遇事畏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 立即去做;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后再去做。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A.有教无类 B.温故知新 C.因材施教 D.当仁不让于师 6.某人到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容是( )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D.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 7.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出自《道德经》)。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唯物论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无为而治思想 D.民本思想 8.“明礼义以化之,起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上述材料说明荀子() A.重视礼仪教化 B.主礼法并施 C.强调严刑峻法 D.提倡为政以德 9.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以下评论正确的有() ①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这是墨家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②“兼爱”“非攻”反映了劳动人民希望平等相处、过安定生活的要求③“尚力”“节用”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④因其阶级立场的局限,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主“制天命而用之”。下列人物的思想与其对立的是() 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非 11.“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提纲)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代背景(原因、条件):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上,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出现;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纷争,士大夫阶层崛起; ③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原来属于社会低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④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了私人讲学。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即“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影响 ★儒家学派 (一)孔子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时代背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与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春秋末年,社会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诸侯争霸、兼并的战争频繁,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 ②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 ③同时,儒家学派诞生于鲁国,也与鲁国特定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时期,鲁国在文化上仍旧保留着最多的周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对孔子有很大影响,为他创立儒学提供了条件。孔子把西周以来的礼乐文化思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从而创立了儒家学派。 2、孔子的思想主张 (1)哲学方面①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②对“鬼神”的态度: (2)政治方面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3)教育方面①思想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②实践上: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扩大教育对象范围。逐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3、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二)孟子 (1)孟子的思想主张:政治思想――①“仁政”学说(核心);②重民思想:“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2)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

考点27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 1.背景 经济因素 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 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 的各种方案 文化因素 “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 阵地 阶级关系因素“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学术环境 宽松 在缺少绝对权威和政治控制的情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 2.特点 流派众多,著书立说,提出不同治国济世主张;各派别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实质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4.影响 (1)“百家争鸣”为封建社会提供了多种思想范式。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中庸(“过犹不及”)、安贫乐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亲情等。 (3)“百家争鸣”对后代文化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道德经》《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二、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及其主张和评价

【图示历史】数字法记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考向一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相同之处 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 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这些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 表格来总结。 代表人 物 主要观点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不要加重人 负担 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孙武“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2.诸子百家中的学说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 吸收、利用? 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 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 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制思想都值得 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3.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 统治者最有用? 4.学生阅读课本第39页内容,归纳“百家争鸣”产生 的背景和影响。 思维延伸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三、课堂总结: 诸子百家针对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提出了各自不 同的见解。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反映。 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 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 四、课堂检测 1.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受到了学员的追捧。这个人是(D) A.孙膑B.孔子 C.韩非子D.孙武 五、课后作业 观察下图哲理漫画,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图三 (1)以上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的思想学说? 图一体现了道家思想;图二体现了法家思想;图三体现了儒家思想。 (2)今天生活中有许多方面都体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请举例说明。 依法治国(法家),构建和谐社会;资源可持续利用;用和平方式,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保护环境(儒家);等等。 (3)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并说出理由。 法家,法家提倡的改革和法治更适合当时的乱世局面。 (4)你最欣赏三幅图片中哪一家的治国思想?请说出你的理由。(包括这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意义) 任意选择三家中的一家即可。比如:喜欢儒家思想,因为:儒家主张“仁”,可以使我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体贴别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和谐发展。又比如:喜欢道家思想,因为: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和齐物论,可以化解压力,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还比如:喜欢法家思想,因为法家主张历史进步、法治和中央集权,可以使我们明确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向上,同时学会依法办事。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学习目标】 一.熟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记忆各家的核心思想内容,理解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二.理解诸子对宇宙时空、社会秩序和人生价值的认识。 三.认识诸子思想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对其接纳程度,并认识争鸣的阶段性特征。 四.通过学习儒、道、法家的思想,认识思想在社会转型中的指导意义和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积极、消极影响。 【教材分析】 一.重点难点与疑点 1.教学重点:“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 2.教学难点: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 3.教学疑点:各家学说的阶级性。 二.教材解读 【总论】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冲出狭隘宗族纽带的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社会上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了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一、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作《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

第8课百家争鸣

宁国市河沥溪初中“五航远行”教学模式七年级历史学科导学案

航 课堂练习: 1、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 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具有环保意识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 3、战国末期,主张“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 以巩固君主地位”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孙子 4、主张不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是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庄子

远航5、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法治”6、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有140所。 当年传教士翻译的这部著作应是 A.《离骚》 B.《论语》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学派时期代表人物著作思想主张 儒家 战 国 《孟子》提出“”,要求统治者用“ 还主张自然资源利用。 荀子主张按去办事墨家战国主张“”、“”,支持正道家战国要顺其自然,“”。 法家战国末期主张,反对,提 提出建立国 布置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 护达标检测: 1、以下是小丽同学对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的整理,其中错误的是:A.夏朝出现甲骨文 B.西周实行分封制 C.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D.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 2、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由分立趋向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造就了孔子、老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思想繁荣。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孔子。 (1)指出孔子创立的学派及其思想的核心。古时候儿童入学堂都要先拜孔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列举各学派的名称及代表人物。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阅读后,请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长治县二中张红星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对中国回世影响深远,在世界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其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理论要求度高。 (2)教材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孔子和老子》与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由于这两课都讲的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在时间上、内容上有链接性,所以作为复习课,这两课可并在一起复习学习,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可以使学生系统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加之处在会考前的复习阶段,时间短,复习任务重。复习阶段,学生对重新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如何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寻找既能提高复习效果,又能使学生对重新复习的知识不感到枯燥,就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普遍对历史科知识存在极强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所以教学这节课内容要兼顾学生的趣味性、哲理性、探究性的综合运用,以此带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历史概念内涵要正确把握,特别要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复习重点: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思想主张。 五、复习难点:探究诸子百家思想的核心内涵和意义。 六、导学策略: 由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入手,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依据学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或情境完成对本节课历史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引深探究,最后再从学习历史的情境回归现实。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五个环节) 1、第一环节:教师展示问题,引发思维 (用多媒体展示案例) 最近咱们学校的学生公寓楼里脏乱差、浪费等问题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男生宿舍屡上红榜。尽管学校政教处屡屡通报批评,但一些宿舍的脏乱差现象和某些学生的浪费现象依然如故。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 儒家:_______法家:_______ 道家:_______墨家:_______ (这一环节问题在叫学生解答时,学生感觉难答。我及时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第二环节学习。)

第1—2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自主复习,知识梳理】

1、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yi)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足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 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C.“克己复礼”D、“仁义”和“王道” 2、“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C.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D.有利于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3、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岁、30岁 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 4、以下四种政府孔子认为哪一个是最好的? A.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但不知道它做了什么事情B.政府的执政得到广大人民的赞扬 C.政府充满威严,人民因为对它畏惧而安分D.被人民轻视、打心眼里瞧不起的政府 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 A.强调“大一统”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D.相信天人感应 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7、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深远影响。下列主张在今天仍有积极现实意义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议论政事)”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9.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10.“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 A.“兼爱、非攻” B.“节用” C.“尚力”“尚贤” D.“节葬” 11.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兼相爱、交相利”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③“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A.墨家、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道家、法家 D.墨家、法家、儒家 12.孟子认为:“……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③ 13.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合作探究】(2013年江苏高考21题)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2020秋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导学案

第8课百家争鸣 01知识管理 知识点1老子 学派: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_______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_________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_”。他的学说集中在《_______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知识点2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________”,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______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_________”,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________教育和_______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影响:孔子是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________》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知识点3百家争鸣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________”。 思想家地位思想主张 墨子 墨家的 创始人主张“________”“________”,要求人民互爱互利;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孟子 儒家的 代表主张实行“________”;“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 ________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________”,明确尊卑等 级 庄子 道家的 代表强调治国要________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

高中历史事件时间表(已整理)

中国屈辱史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年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4年中关《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签订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签订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国民大革命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1898年戊戌变法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lO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3年中共三大,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中共人大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城市 1956年中共八大,成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起源及归宿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起源及归宿 首先什么是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是指东周周平王在各个诸侯国的帮助下建立西周朝开始,一直到秦国灭掉齐国统一六国为止这500年的时间(前770年-前221年)里,因为周王室的衰微,各个诸侯争相称王称霸,各国战事频发的时期叫做春秋战国。再来看什么叫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在这段王室衰微各诸侯争霸是文化上的一种现象,各个学派的知识分子涌现,并且各流派争芳斗艳。 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独有的学术方面的现象,向前推周、商、夏至三皇五帝没有出现过相似的文化繁荣,向后推至清代末年也没有出现过这么多本土学术流派共同繁盛的局面。那么为什么百家争鸣的局面单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春秋战国的环境开始分析,东周的开始周平王复国考的就是各大诸侯的支持,为什么诸侯要帮助周平王复国而不是开始混战夺得周王室的权利呢,那是因为当时人们所接受的思想是宗法制为主体的,这种宗法制从周公始,历经周代多位天子已经趋于完善是当时人们接受的主流的也是唯一的道德标准,父业子继一切的权力分配是按照血缘的关系来定的,几乎阶级是固化的,王、诸侯、士、平民、奴隶的地位是一直不变的,所以没有别的道德体系所支持的各诸侯只能遵从了宗法制,但是这时的诸侯的权力已经高于周王室的确是事实。这时各诸侯国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的不对等,使得宗法制之下的君臣关系出现矛盾,待到时机成熟便开始称王但是称王称霸需要自己的国家要比其他国家强大,就会促使生产力的提升,这种提升所需要的条件不仅是科技的进步还需要社会体制的改革来适应生产力,而原本诸侯国称王也是需要打破宗法制这套制度迫切的需要一种新的社会道德价值标准来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这种时候各国就开始重视人才了,于是使得原本在社会中下层有才华和思想的平民和士有机会通过到各国从政来提高自己的阶级(在宗法制中的阶级是通过血缘固定死了的)于是文人学士纷纷建立自己的学派思想交流碰撞,都想寻求一种新的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当然诸子百家不仅在文化思想上推动着变革,起初推动百家争鸣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也因为思想交流解放进一步促进生产力提高。 既然百家争鸣的起始是源于政治需求,文化需求,那在这诸子百家中又是怎么影响着当时的人们。当然高中历史课本上讲的已经很多了。但是我有着自己的一些对于诸子百家影响的看法,诸子百家起于乱世,按道理来说他们都是寻求为乱世国君提供一种富国强兵之策,一种优于宗法的新的体制,按理说每一次的变革都会破坏既得利益阶级的利益,那那些个学派的人为什么还能得到贵族的支持呢,因为生产力发展?不,原因可以从历史现象上去解读,就比如说当时的各国

第八课《百家争鸣》公开课教案(区级获奖教案)

第八课《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热爱学校,爱护校园”是每一位学生应尽的义务和应有的美德。但平时在校园内,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花木被折断、桌椅被破坏,门窗玻璃被打破等不文明行为。针对校园内破坏公物的不文明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了?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如何应对这种社会问题,2500多年的中国先贤也有他们的独到见解,就让我们今天进入第八课百家争鸣,看看先贤的智慧。 (板书)第八课百家争鸣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6页到39页的内容,掌握以下知识: 1.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和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 2.掌握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3.完成导学案学习内容(在6分钟内完成) 请学生自己举手发言,分享导学案学习成果,老师展示标准答案归纳总结。 自学完成后,这里将学生按小组分成几大学派制作诸子名片,分学派上台介绍本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著作,梳理本课的基本知识内容,最后由老师汇总,以表格方式展示。具体流程: 1、儒家:孔子(展示孔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孔子的基本资料,孔子:春秋末年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论语》。展示《论语》的句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体现“仁”;《礼记》中: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体现“以德治国”。《论语》:子曰:“有教无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展示孟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孟子的基本资料,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代表作《孟子》。展示《孟子》内容:孟子曰:“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体现“仁政”;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民贵君轻”。 2、道家:老子(展示老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老子的基本资料,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代表作《道德经》。 然后展示《道德经》的内容,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无为而无不为。”——体现无为而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庄子:(展示庄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庄子的基本资料,庄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代表作《庄子》。展示《庄子》中的句子:“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翻译:无为,能利用天下,而闲暇有余;有为,被天下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3、墨家:墨子(展示墨子头像,学生上台讲解) 首先用名片的方式介绍墨子的基本资料,墨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作《墨子》。展示《墨子》内容:“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翻译: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人。反对不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3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在学生用书中E 此肉客单独成册 @ 一、选择题 1.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 ( ) ①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 D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百家争 鸣”局面的形成与经济的迅速发展、 私学的兴盛、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及社会的剧烈变革等 诸多因素有关,故选 Db 2. 《史记》 载:“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孟子发扬孔子思想提出的主张是 ( ) A 民贵君轻 B.人定胜天 C.克己复礼 D.仁者爱人 解析:选A 。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人定胜天是荀子的思想,克己复礼、仁者爱人是 孔子的思想,故选 A 项。 3. “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 A.墨家 C.儒家 解析:选B 。“人为”是指人的有为, 为”,而主张“无为”,因此该派为道家, 4.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持这一观点的是 A.墨子 B.老子 C.孔子 D.董仲舒 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看,该派主张视父兄、弟子、大臣“若其身”,体现了墨家的 “兼爱”思想。 5. 孟子和荀子都是儒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 ( ) A.人性善恶有别 B .是否实行仁政 C.是否主张“礼” D .是否追求气节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思想中截然相反”,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而荀子 主张“性恶论”。 6.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 ”又说: “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 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 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礼乐与法制并举 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解析:选C 。从材料信息看,吕不韦认为诸子百家各有特点,所以他“使其客人人著所 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可见吕不韦是融合诸子百家思想而编成 《吕氏春秋》的,选 C 项。 7.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 “政在得民”。这 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 )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②③④ 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B.道家 D.法家 结合“伪”的含义,可知该学派的观点不主张“有 B 项 正确。 课时作业 I .... . ..................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各学派的政治主张 三、【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解题教师:本课我们要学习三个内容: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同学们说一说,本课我们要了解哪些思想家? 学生: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 (一)教材自读 1.老子简介 姓名──李耳时期、国家──春秋后期楚国人人物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无为而治 片2:1.孔子简介 姓名──名丘、字仲尼时期、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人物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2)政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片3:3.孔子有哪些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教学中注重德育与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有哪些文化成就? (1)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如《诗经》《春秋》。(2)思想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片4:孔子的学说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片5:完成表格: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提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找学生补充。 (二)合作析疑 1.你能举出哪些事例(成语)体会老子的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3.结合课后活动1,说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有哪些指导意义? 4.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试题(历史)

1、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案 一、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基本知识点回顾与思考: 1、什么叫百家争鸣?(阅读第二课前言、阅读与思考)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条件?百家争鸣局面有何重要意义?(从对传统文化的奠基、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对社会变革的推动思考)

材料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二、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请回答: 上述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老子倡导怎样的治国思想?具体含义是什么?历史上哪个朝代应用最为明显?怎样评价这种治国思想?

3、(孔子思想)阅读思考: 材料一、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材料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以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材料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材料四、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为政》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学而》材料五、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材料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请回答: ⑴据材料,概括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⑵材料一、二,体现了孔子的“仁”,据材料一、二分析其有何作用? ⑶材料四反映的思想的实质是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孟子思想)阅读思考: 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及思想。 2.通过随堂讨论、分组活动等形式,发挥主动性,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联系起来,启发大家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现象的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方法指导二: 要求学生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第3题的知识点。第3题知识点相对较多难度较大,几位思想家和一位军事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分类总结,对比记忆。要求学生学会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采用教育论坛。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二可以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老师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反对苛政的,在他的思想中,就有仁政

的内容。那么,孔子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老子 自主阅读课本P36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 代表作:《道德经》。 知识模块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自主阅读课本P36—38内容,完成第2题。 2.请你写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 政治主张:核心思想“仁”,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成就: A.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 B.注意因材施教。 C.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 E.编成《春秋》。 知识模块三百家争鸣 自主阅读课本P38—39内容,完成第3—4题。 3.阅读《百家争鸣》子目,完下成列表格。

高中历史大事件纪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军攻占大都,元灭。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在江南出现 1487~1488年——迪亚士远航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年——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世纪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 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 1566~1581年——尼德兰革命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 17世纪初——荷兰侵入印度尼西亚;法、英、荷开始在北美掠夺殖民地;德川幕府开始统治日本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7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清军入关。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飞统治确立 17世纪——英国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雍正时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1727 17世纪后半期——法国路易14改革;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8世纪中期——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纪中后期——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和约瑟夫改革 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789年——7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年——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3年——6月法国雅各布专政开始 1794年——7月法国雅各布专政结束 法国“热月政变”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 1804年——海地宣布独立;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