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鲁迅及其作品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鲁迅及其作品

分类号:
密级:
1206一6学校代码:10697
公开学号:200720643
、砂,。人了 NorthwestUniversity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 5DISSERTATION
学科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杜九霞指导老师:刘应争
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二O一O年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
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夕,/o年了月If日决/0年乡月[犷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
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
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e月,\i乙尹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夕口)‘年
夕ZJ中文摘要
精神分析理论和批评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一个学派,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
鼎盛,并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刮起了精神分析的狂潮,五四作家们纷纷介绍其理论并在自
己创作中进行实践。鲁迅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也对其理论有所借鉴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加
以运用。本论文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鲁迅这一独特的生命个体及其创作,期望能走进
鲁迅的内心世界,真实地感知鲁迅的孤独、矛盾、痛苦、仿徨,试图探寻鲁迅作品中潜
在的意味及触发鲁迅具有强大创造力的因素。
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背景研究,指出精神分析理论的内核及与文学的关系,特
别是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掀起的狂潮,五四作家们对精神分析的接受—人
的觉醒与人的文学,颠覆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伦理道德;第二章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
鲁迅独特的生命个体,鲁迅的家庭经历对他的影响及鲁迅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借鉴;
第三章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用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具体探讨鲁迅作品中的潜意识,鲁
迅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对他创作潜在的影响,如何决定了他的选材及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元素如何渗透在鲁迅的文学创作

中。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说,鲁迅的死亡意识,小说形象选择,潜意识,梦AbstraCt
PsyehoanalytieTheoryandCritieism15oneofthemostinfluentialsehoolin20th
eentury, inthe20to30yearslasteenturyitgoingtoreaehitsPeakandwidesPreadin
China, andwhiPPeduPafrenzyofPsyehoanalysis, May4thMovementWritershave
introducedthetheorytoPractiCeWriting.LuXunastheeraofbeaCh一goers, butalsoa
refereneeforthetheoryandeertainlyuseoftheminhisownereativeworks.This
PaPeranalyzesfromthePerSPectiveofthesPiritofLuXun’ 5life, thisuniqueand
creativeindividual,Iookingfo阴 ardtoentertheinnerworldofLuXun, atruesenseof
LuXun, 5loneliness,eonflicts,Pain,uneertain尔 tryingtoexPloretheworksofLuXun
andthePotentialmeans, LuXunhasastrongereativetriggerfectors.
Thethesis15dividedintothreeehaPters.ThefirstehaPter15baekground
researeh, thattheeoreofPsyehoanalysisTheory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
1iteratureandit, inPartieularthetwentiesandthirtieswidesPreadinChinaandsetoff
theeraze, May4thMovementwritersontheaecePtaneeofPsyehoanalysis-
AwakeningofManandManliterature, subvertingtheChineseforthousandSofyears
offeudalethies;theseCondChaPte〔 onanalysiSoftheSPiritofLuXun, 5Iifeand
uniqueindividual, LuXun, 5familyexPerienCesinfluenCeonLuXUnandLuXun,s
FreudLuPsyehoanalysisreferenee;thirdehaPterofLuXun, 5IifeexPerienees
assoeiatedwiththePsyehoanalytictheoryofsPeeifieworksofLuXun’ 5SubConseious,
LuXun, 5lifeintheeventofPotentialimPactonhiswriting, howtodeterminehis
seleCtionandstimulatehisereativeinsPiration, theChineseethniCelementsof
traditionaleulturetoinfiltrateinLuXun’ 5literarycreation.
Keywords:psyehoana,ysis, LuXun’ 5deatheonseiousness, novelimageselection,
UnCOnSCi0USneSS,dr6ams,目录
引言....................……,..............................................................................................……1
第一章精神分析理论的内核及与文学的关系...................................................……4
1.1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对于西方文学的影响.…,...........................……4
1.1.1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发展.................................................................……4
1.1.2精神分析理论与西方文学的关系.........................................................……7
1.2.1(二十年代)五四文学对精神分析的接受: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8
1.2.2三十年代:精神分析传播影响的兴盛期...........................................……12
第二章精神分析学理论观照鲁迅独特的生命个体.........................................……16
2.1鲁迅的家族记忆...................................................................

......................……16
2.1.1鲁迅生命的初年:沐浴着爱和亲情...................................................……16
2.1.2家庭变故造成的影响...........................................................................……18
2.1.3青少年时期居住环境对鲁迅的影响...................................................……22
2.1.4鲁迅的个性特征...................................................................................……24
2.2鲁迅的仿徨苦闷期(1923一1926):鲁迅的主动性探索........................……25
2.2.1鲁迅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借鉴..................................................……25
2.2.2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对鲁迅文艺观的影响..............................……30
第三章鲁迅作品的精神分析解读.....................................................................……犯
3.1鲁迅作品艺术形象的选择.........................................................................……32
3.1.1鲁迅对祖父、父亲的情感体验...........................................................……32
3.1.2鲁迅对母亲的情感...................................············································……36
3.1.3鲁迅自我角色的定位及父爱的寻找.....................……,.......................……37
3.1.4鲁迅自我对话的“两人世界”...........................................................……38
3.2《狂人日记》中狂人:迷狂与醒...............................................................……41
3.3精神分析视野中的阿Q..............................................................................……47
3.3.1阿Q的性本能..................................................····································……47
3.3.2土谷祠的梦...................……,.................................................................……483.3.3封建等级的集体无意识........................................................................……49
3.4兄弟失和对鲁迅创作心理的影响.…,........................................................……50
3.5《野草》和《朝花夕拾》:鲁迅不同的两个梦境...................................……54
3.5.1《野草》奇崛诡异的一部梦书.............................................................……54
3.5.2《朝花夕拾》:鲁迅童年的一个梦.......................................................……60
结语........................................................................................................................……63
参考文献................................................................................................................……64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中国现代文学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鲁迅始终

是让人仰止的高山,鲁迅真正可
以堪称中国新文化的奇峰和脊梁,虽经百年风雨侵蚀,他仍巍然屹立,不失其本色。鲁
迅的本色是什么呢?我认为始终是一个战士的形象,这是一个具有深邃的思想,对民族
命运焦虑,用笔猛烈抨击中国几千年来迂腐落后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思想界的斗士,同时
又体味到人生的虚无、绝望、孤独,痛苦抗争陷入更深的虚无绝望中的生命轮回,但又
奋力抗争的现代生命个体,对现代生命信仰的执著追求者。鲁迅是复杂矛盾的,他不停
地探索又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自我解剖,由于鲁迅的独特特质,鲁迅的本身多面、深
刻、超前,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鲁迅被誉为我们现代的“孔夫子”。在二十
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仍避不开鲁迅,鲁迅的思想还在影响着我们,我们还在谈论他,研
究他。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韦勒克说研究者感兴趣的不是作家与众人共同之处,而是他的独到之处,即“莎士
比亚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的东西”[’]。我研究鲁迅就是要寻找具有充分独特性的为一般
作家所无的“鲁迅式气质”,鲁迅表现出“思想家气质的作家”类型的心理特征及其文
学创作。我试图运用精神分析批评的相关理论来深入鲁迅生命的本体研究鲁迅即“人的
鲁迅”及其作品。
毋庸质言,鲁迅本人强烈的思想家气质及“为人生”的文学功利态度,使他的文学
创作成为现代中国的重要思想来源。正像有的研究者指出:思想史视角的确给鲁迅研究
增添了活力,但要警惕另外一种倾向,这就是唯思想史独尊,用思想史研究贬低其它视
角的研究。当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被确定为“伟大”的话,那么,它们一定像谜一样,
有多种解读的可能。他们的魅力就在于永远吸引着人们,在代代相继的阅读—批评中
获得一种“当代”的时间属性,并向已有的批评成就和成规进行挑战,成为一个开放的
不断延展的空间。所以会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永远的歌德”的文学母题,鲁迅也
不例外。乔纳森·卡勒说:“文学作品之所以有结构和意义,乃是因为人们以某种特别
的方式阅读它……”不同的阅读方式会使作品得到不同的解释,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来解读作品,当然也不排除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批评,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它,
[1]韦勒克沃伦等:《文学理论》,4页,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 1984引言
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将
近一个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学一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理论基础。西方活跃

于20世纪
上半叶的作家,大多数或多或少地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精神分析批评在二三十年代
达到鼎盛时期。
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历史的产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既有它合理之处,也有其缺陷,
我首先从精神分析的产生和发展中梳理出其合理的精神内核。我们知道精神分析的伟大
蓝图是由总设计师弗洛伊德勾画出来的,他理论的核心是本能决定论,提出了人的心理
结构的“冰山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看来,文学创作是人的无意识本能冲动
发泄和升华的一种方式。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文学作品是弗洛伊德
理论的重要来源,正如美国学者莱尔耐尔·特里林曾说:“弗洛伊德影响文学,文学也
以同样的力量影响弗洛伊德。”ll]弗氏应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对一些作品进行分析批评,力
图从作品的表层结构中发现潜藏的深层结构,显示了精神批评的实绩。但弗氏的理论也
有很多缺陷,他的有意无意的偏激和片面,他的一些观点也缺乏科学依据和实证支持,
如他的泛性论,用性欲来解释一切,遭到人们的普遍批评。作为对弗洛伊德的一种反作
用,荣格出现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主要包括人格整体论、人格动力说、人格发展理论
和人格类型说。荣格把精神分析和东方哲学进行了结合,给精神分析注入了灵魂、情感、
价值和精神。阿德勒建立个体心理学,把生物学为定向的本我心理学转向以社会文化为
定向的自我心理学,认为人格核心是追求卓越。可以说,弗洛伊德研究了人类心理的生
物因素,荣格研究了人类心理的灵魂因素,阿德勒则研究了人类心理的社会性。这样,
精神分析涵盖了人类几乎所有的心理现象和层面,达到了理性、人性、社会性的初步和
谐。
其次,精神分析的理论由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一时期,中国
弗洛伊德原著的翻译和介绍精神分析学说的论著不仅影响到中国“五四”之后的哲学、
心理学,而且在文坛上鲁迅、郁达夫、郭沫若、沈从文、张爱玲等人的创作也留下了明
显的痕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用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框架观照鲁迅及创作(其中当然
包含鲁迅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态度),自有其理论价值和意义。我试图不局限于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还运用精神分析发展的其他理论,如荣格、拉康和阿德勒等人
理论的合理内核来研究作家作品,解读鲁迅独特的创作才能。
我是采用大量可靠的资料,来研究鲁迅独特个性的形成及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因素,
「1」莱昂奈尔·特里林的论文《弗洛伊德与文学》,收入《自由想象》一书,双

重时代公司1953年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所谓“可靠的资料”主要是指鲁迅亲人、族人、朋友的回忆文章和著述及鲁迅的传记。
同时选择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作为具体操作的工具来研究鲁迅的作品。所谓细读,就是
精细的研读作品,抓住关键的细节和字句,挖掘其中的内涵及作者创作中的潜意识。
二研究内容
荣格指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产生的母体。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
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则可望以此揭示使人巨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l
我试图用精神分析理论来探究鲁迅的创作心理,来揭示这一独特的生命个体的创造力,
挖掘鲁迅作品创作中的潜意识,从而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揭开鲁迅的斯芬克斯之谜。
鲁迅的一生是一部伟大的叙事,鲁迅的思想是伟大、丰富、深刻的具有独特性而又
充满中国文化精神的文化文本。在中国上个世纪以来,为什么会产生鲁迅这样一位伟大
的人物?他有什么样的素质、气质和性格,他的家境和童年经历对鲁迅的人格形成有什
么样的影响?鲁迅的家族记忆所造成的心理情结又怎样潜意识地影响了他的文学创
作?祖父因科举受贿案入狱,被判斩监候,每到秋天一家人的担惊受怕,父亲的长期生
病及病故,死亡的恐惧对鲁迅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我试图用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进
行探究。1923年一1927年可以说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一个爆发期。这一期间鲁迅经历
了五四退潮、兄弟失和、大病、女师大事件,并与许广平发生了恋情,这一系列事件对
鲁迅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鲁迅仿徨苦闷,对人生产生虚妄甚至绝望,鲁迅此时翻译
了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他怎样把自己的压抑进行转化和升华,进行了一系列文
学创作?鲁迅小说中人物的选择有什么潜在的意味?鲁迅小说里被损害与侮辱的人们
中间,为什么都是些孤儿寡母?《狂人日记》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反封建伦理
道德的战士却是一个狂人的形象,鲁迅为什么选择了狂人这一形象?《阿Q正传》中,
阿Q恋爱的悲剧直接导致阿Q最终走向死亡,可以窥见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的正常欲望
的扼杀,可悲的是阿Q本人也不自知,封建的伦理道德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朝
花夕拾》怎样再现了鲁迅童年的一个梦?兄弟失和事件对鲁迅创作有什么影响?((野草})
是怎样一部书?这些问题,我试图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进行探索和解读,走进鲁迅创作
时的心态。当然,鲁迅本人也主动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创作,如《补天》、《肥皂》、
《弟兄》等小说的创作,但鲁迅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了合理的借鉴和

转化,即他主张的
拿来主义,鲁迅毕竟是主张为人生的,本论文就此方面也进行一些说明。
〔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年第124页
3第一章精神分析理论的内核及于文学的关系
第一章精神分析理论的内核及与文学的关系
1.1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对于西方文学的影晌
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发展
在近一百年的人类历史上,产生了三位伟大的犹太人,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
的贡献,这三个人是: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著名的心理学家,精
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的鼻祖,发现了精神界的新大陆,即
意识不是人心理活动的全部,潜意识是人一切活动的源泉和动力,被称为精神界的哥伦
布。他发现了人的无意识领域,撕破了人身上的神性面纱,主张性本能说,打破了欧洲
几千年的理性传统。弗洛伊德看到了人类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就像白天和夜晚一样,
人类的无意识领域就像广裹无垠、变幻莫测的大海,丰富而危险,也像漆黑的夜晚,神
秘可畏,深不可及。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人的意识组成就像一座冰山,
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而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无意识)却对其余部分
(意识和前意识)产生影响。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领域: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无
意识活动最主要的是本能冲动,来自机体内部的刺激,凡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情感、
意向都是无意识的内容。无意识学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他把这一
学说作为精神分析的第一个基本理论前提。弗洛伊德证明了无意识不仅存在,而且是人
的本质存在,它颠覆了西方几千年来理性作为分析评判一切社会现象和精神文化的根
据,正如他的墓碑上一段耐人寻味的文字:理性的声音是微弱的。
弗罗伊德形成了自己的人格结构理论,在生本能的驱使下,本我发展出自我和超我,
“本我”始终是动力的源泉,主要是由性的冲动构成,为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结构部分。
本我仅受自然规律即生理规律的支配,按照快乐原则行动。高一级的层次是自我,自我
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它总是清醒的正视现实,遵循“现实原则”,
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对本我进行控制和压抑从而挽救它免遭灭亡。超我是性冲动被压抑
之后,经过一番转化或变形,通过自我的审查,向道德、宗教或审美等理智形态的升华,
可视为道德化了的自我。在上述人格结构的内在冲突中,最强大的力量无疑是里比多为
主的本我。三

种自我的调和与否,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言语。当“自我”的表现受到社
会禁止时,人的意识用移情、补偿、压抑、情感净化升华的方式调节内心的不平衡。人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格结构理论展示了个体的人如何以本能为基础和动力,进而成为具有社会属性和文明标
志的成长历程。弗洛伊德把人格学说看作是由无意识心理学推及到社会学乃至哲学的过
渡环节。
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食
色本能常欲将生命的物质集合而成较大的整体,而死亡本能则反对这个趋势,它要将生
命的物质重返于无机的状态。这两种本能势力的合作和反抗产生了生命的现象,到死为
止。”〔’〕食色本能即生命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目的是保持种
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死亡本能包括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这些以人的性欲冲动
为基础。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他认为人从小甚至婴儿期就有一种“性欲”,由此形成
了其“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的性有广泛的含义,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
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弗洛伊德还研究了人类的原始思考程序梦、象征等,1900年《梦的解析》一书出版,
轰动学术界,对以后的心理学、文学、哲学都有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
种(受压抑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2]《梦的解析》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及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书。西方有些学者认为,没
有人比佛洛依德对20世纪的观念、文学和艺术发挥过更大的影响了。
弗洛伊德理论有许多致命的缺陷,使每一个人都感到“有病”,是一种缺陷取向的
理论。他的泛性论色彩也有明显的局限和错误,让人难以接受,他仅仅从生物学的观点
来分析人的本能,以性本能为心理动力的根源,否定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弗洛伊德创
立的精神分析的缺陷为精神分析后来的分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弗洛伊德打开了那扇心理学的大门,但为心理学带来光亮的却是荣格。荣格(1875
一1%l)瑞士精神科医生、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首创分析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
理学”主要内容包括人格整体论、人格动力说、人格发展理论和人格类型说。他认为人
格的总体称为“心灵’夕,心灵是由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等三个层面组成。其
中个体无意识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以“情结”的形式表现,集体无意识为个人在
一切文化中分而享之,是一种种族的记忆,释之为“初始意象”即“原型”。荣

格提出
人格类型学说,把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夕,并和思维、感觉、情感、直觉四
种机能相结合,形成8种性格类型。
「1]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84页.
「2]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61页第一章精神分析理论的内核及于文学的关系
荣格揭示的心理结构可以说是对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纠正。荣格反对弗洛伊德的人无
论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行为都受性欲的主宰,荣格用心理能量代替“力比多”,并不
完全否定性欲的作用,只是把性欲作为力比多的内容之一。针对弗洛伊德的婴儿性欲说,
荣格提出了婴儿营养说,婴儿依赖母亲获得快乐并不是出自性欲,而是出自营养的需要。
弗洛伊德理论赋予无意识以纯粹个人的特性,荣格认为过于狭窄,将属于表层的含有个
人特性的无意识称为“个人无意识”,将深层的、先天存在的无意识称为“集体无意识”。
情结是一种心灵的结构核心,属于个人无意识内容,构成了个人内心生活中私人的、隐
秘的一面。“集体无意识”不是个别的,是普遍的,作为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存在
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梦是经过伪装满足愿望的观点,认
为梦真实的揭示了心灵中无意识的情况,梦是无意识智慧的表现,或者作为意识态度的
补偿而与意识中的内容正相反。
荣格给精神分析注入了灵魂、精神、情感、价值和意义,使弗洛伊德冷冰冰严肃的
精神分析变得有人性、温暖、友好,使人抱有希望。荣格把精神分析和东方哲学进行了
结合,他非常欣赏中国的阴阳观念,曾翻译中国的《易经》,他的理论中很多相对的概
念,如内向与外向、灵魂与意图等。如果说弗洛伊德为精神分析奠定了高度和广度,荣
格就为精神分析奠定了深度。他们二位的工作是开天辟地的,身后无人能在广度和深度
方面望其项背,后人只是在其开辟的广阔领域里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
阿德勒也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反叛,建立了个体心理学,把生物学为定向
的本我心理学转向以社会文化为定向的自我心理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个体”指
的是一个与社会、他人有机联系,有自己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
谐整体。他明确指出社会和个人主观因素在个体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确立了心
理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向。他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他注重个体的主观选择性和创造
性,注重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更看重意识自我对个性的影响。心理动力学理论是他的
个体心

理学理论的核心。阿德勒深受尼采的“超人哲学”的影响,追求优越是人生命中
的基本事实,他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一种“向上意志”的支配,实际上也就是“权
力意志”的支配,这种天性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一个总目标—追求优越(这是人格的
核心),力求做一个没有缺陷的“完美的人”。创造性自我是每个人都创造性地选择适合
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个体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阿德
勒的自我选择观与存在主义哲学形成了共识。个体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遗传因素、社会因
素、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形成首先
6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受到遗传因素的制约,遗传因素的制约作用要通过后天的社会因素才能发挥作用。个体
的创造性自我调控着遗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这三因素的作用是通过实践活动程度来实
现的。独特的自我可以从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无意识梦境等方面理解,尤其人的记忆
带有主观选择性、创造和想象的成分。阿德勒是最先重视“自卑”对人心理发展的意义,
人格发展的动力是自卑和补偿机制。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研究了人类心理的生物因素,荣格研究了人类心理的灵魂因素,
阿德勒研究了人类心理的社会性。这样,精神分析几乎涵盖了人的心理的所有现象和层
面,达到了理性、人性、社会性的初步和谐,为精神分析的发展搭建了框架。在传统的
精神分析批评的构架内,又产生了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读
者反映论的精神分析批评等精神分析派别。
1.1.2精神分析理论与西方文学的关系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文学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不断汲取
文学领域的营养补充自己,另一方面,又对文学领域中的诸问题作出了独到新颖的解释,
并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弗洛伊德本人就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可以
看出,文学作品是培植其理论的肥沃土壤,他除了在自己病人身上找证据,还在文学作
品中寻找根据。例如“俄狄浦斯情结”这一词语就来源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
弗洛伊德先后撰写了《延森·格拉底瓦中的幻想与梦》、《列奥拉多·达芬奇和他的一个
童年记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有关文艺批评的论著。在这些著作中,弗洛伊德应用
精神分析的理论力图从作家童年经验、潜意识沉淀中找出他们性格和创作解释,从作品
的表层结构中发现潜藏在作品中的深层结构和无意识的内容,蹊径独辟,新意叠出,显
示了精神分析的实绩。继

弗洛伊德之后,莎士比亚引起了其他精神分析批评家的兴趣,
琼斯的著作最著名,《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王》一书中,他分析出哈姆雷特无意识中杀
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欲望,造成了向叔父报仇行为的犹疑和延宕。他的这一批评成为精神
分析文艺批评的经典。弗洛伊德提出了完整系统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作是压抑的性
本能发泄和升华的结果,文学欣赏也是一种性本能的升华,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愿望,
文学欣赏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幻想来创造。
荣格对神话和宗教的研究形成了一种新的批评风格而独步文坛,1930年所写的《心
理学与文学》中,把文学作品分为心理型和幻觉型并评述了两种类型的区别。那类表现
集体无意识的幻觉型作品,荣格认为是对意识的补偿,使反面危险的意识趋于平衡。伟第一章精神分析理论的内核及于文学的关系
大的作品能满足社会的精神需要,对时代心理进行补偿。荣格分析了艺术家的两重性,
他是有私生活的人,同时,他的创作又是非个人化的创作过程,他是更高意义上的人一
一一个“集体的人”,具有人类无意识心理并使之具体化的人。艺术家生活充满了矛盾
冲突,解释艺术家的是他的艺术。
精神分析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主要原因是精神分析研究人的无意识
动机,而文学也是关注人的性格和心理,二者都关注人的心灵。其合理的因素不仅用于
文学批评,而且也被文学家运用于创作。劳伦斯、茨威格、海明威、卡夫卡、乔伊斯、
福克纳……这些著名文学大师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艺术流派,但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多多少
少显现精神分析的影响。意识流文学的泰斗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采用作
者退出、内心独白、人物的意识自由流动等艺术手法使意识流小说成熟起来。二十世纪
西方文坛很有地位的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他的小说《儿子和情人》完成于
1913年,据学者判断劳伦斯夫妇关于弗洛伊德的争论,增强了小说中母子关系情节的演
进,小说中的儿子、情人就是俄狄浦斯。劳伦斯后期短篇代表作《美妇人》中再次表现
了俄狄浦斯情结。劳伦斯与弗洛伊德一样强调性本能,性欲在人的本性中的重要作用,
人应当摆脱社会羁绊,放任本能冲动,达到完美和谐的人性,而现代资本主义物质文明
恰恰对人性摧残,造成畸形心理状态,扼杀人的本能欲望,因而遭到他的抨击,否定这
个没有人性的社会。《恋女》中劳伦斯对扭曲的人性进行揭示,主张灵与肉的和谐统一
的理想人际关系,追求完美的人性。
1.2精神分析理论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1.2.1(二+年

代)五四文学对精神分析的接受: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
20世纪初,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践撞中,中国两千多年传统的价值体系面对西方文
明的强制性入侵,苍白而无力解决一系列问题:如民族生存、经济落后、社会与政治混
乱无序等。这时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将目光投向西方,希望寻求一条强国之路。随着五
四新文化的展开,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各种思潮理论如潮水般涌来,达尔文、叔本华、
尼采、罗素、杜威、托尔斯泰、惠特曼、泰戈尔、雪莱及无政府主义、泛劳主义,特别
是人道主义、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思潮……自然也包括当时影响深远、发展在鼎盛时期的
精神分析理论。
中国传统的封建道德观念中,人要遵守“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规范,
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禁锢着人的个体精神自由,个体权力被剥夺、人的生命从来不被尊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人性被压抑和扼杀。从儒学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非
礼”观到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人生活在伪善的道德中。正如鲁迅先生早在日本
留学时和好友许寿裳讨论中国人的人性时说中国人缺少诚和爱。鲁迅说:“中国人向来
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
却是数见不鲜的。”〔‘〕“(中国的历史)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坐稳了奴
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2〕在中国现代性的转型中,
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从西方文化中汲取营养,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如何“发现了人”,人的
价值生命如何得到尊重。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地提出“人
权、平等、自由”的思想。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人道主义为文学
之本,人道主义如何主张“灵肉一致”的人生,西方和俄国一些人道主义作家反映社会
人生的作品如何区别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新一代知识精英开始把思想启蒙作为主要使
命,相信只有国民精神的解放、人的意识的觉醒才会有社会的革新和现代性的转型。它
们提倡写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弗洛伊德对人的性本能的揭示,对于中国
这样一个以禁欲主义作为统治手段,“以性为丑、以性为恶”的传统道德,无疑是一种
强有力的冲击,恰好与五四时期反封建的传统伦理道德,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人”的
意识觉醒的启蒙运动的时代精神相契合,“人”的觉醒成为传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
标志之一。弗洛伊德关于人的自然本能欲望的宣泄与社会的道德压抑处于对抗

和冲突之
中,这一点正好符合中国知识分子们倡导人的自由解放、反抗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
抑的思想革命的精神需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以性为核心的人的认识的一场革命,弗氏的性本能学说,性
欲宣泄的自然合理性为五四新文学家们重新认识人,理解人提供了一把钥匙,帮助五四
作家们重新塑造“人”的形象,人首先是一个自然独立的生命个体,人是有情欲的生
物肉体,寻求异性的爱,性欲的感官的满足是人的天性,并不是封建伦理所说的人的可
耻和堕落,从而为五四文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和人的生活方式,为五四作家们塑
造反封建礼教压抑、追求个性解放、大胆暴露人的性心理的文学形象提供了理论根据,
并通过对性心理、变态性心理的描写揭示和猛烈抨击封建伦理观念的虚伪性及对人性的
压抑。思想开放活跃的五四时期,无论是理论批评家还是作家对精神分析都充满了激情,
「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卷,《灯下漫笔一》,224页
〔2]《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卷,《灯下漫笔·一》第225页
2005年(本文所引鲁迅原文,不另注明版本时皆据此版本,以下简称《全集)))
2005年(本文所引鲁迅原文,不另注明版本时皆据此版本,以下简称《全集)))第一章精神分析理论的内核及于文学的关系
乐于“拿来”,从而使自己具有一种不凡的思想冲力,构成对文化的破坏与重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翻译和介绍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其传播途径
主要是英文为代表的欧洲语言的直接传播渠道和以日本作为间接传播渠道。20年代初,
译介精神分析理论的学者主要有汪敬熙和罗迪先,二人是这两条传播渠道的代表。〔1〕汪
敬熙从欧洲译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他在《新潮》连续发文《本能与无意识》和
《心理学最近的趋势》〔2〕就是将西方的现代心理学理论作为新学科介绍到中国,并未涉
及文学艺术领域。罗迪先不同,首先翻译的著作是厨川白村的《近代文学十讲》,比较
系统介绍了弗洛伊德学说。厨川白村的另一部著作《苦闷的象征》中的创作论和鉴赏论
两章在1921年《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首先登载。1924年,全书出版,鲁迅进行
翻译,二十多天就译完,于年底出版。译完《苦闷的象征》三天后,鲁迅又对厨川白村
的另外两部著作《出了象牙之塔》与《走向十字街头》进行翻译。鲁迅这么投入不仅是
新文化以来中国需要一种新的、富有创建性的理论来改变萎靡的精神,更主要的是鲁迅
当时自己的苦闷,而厨川白村的学说十分准确的道出了自己的创作心

态。
鲁迅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接受方式主要在创作,周作人主要将这个理论与人性的解放
结合在一起,尤其是与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周作人早在1918年《人的文学》
中就强调人的“复杂高深”的“内面生活”,“神性”与“兽性”“合起来”才是人性〔3〕,
周作人对精神分析领悟较深,是五四时期受精神分析影响较大,并对当时的性爱题材的
文学批评作出贡献的大家。他研究关注性心理学,被称为中国的“性学家”〔们。周作人
倾心于弗氏关于“人间的精神活动无不以广义的性欲为中心”〔5]的看法,考察文艺与性
欲的关系,周作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揭示了文学发生的内在原因,与弗氏的一切文学创
作都是性欲的无意识暴露,是被压抑的性欲的转化和升华的美学思想一致。在汪静之《蕙
的风》、郁达夫的《沉沦》受到世俗的围攻时,周作人写了《什么是不道德的文学》一
文,他根据弗洛伊德和蔼理斯的学说,为情诗辩护。周作人在为民歌正名的文章中也表
达了精彩的精神分析文艺观,狠裹的歌谣的起源和性质,是人们自由的爱欲动机得不到
满足时的替代性的“意淫”,与弗氏的“白日梦”和幻想中的满足是一样的。他肯定了
文学反映“求自由的爱的动机”〔6〕的自由与自然的本质,表述了新的文学观。从理论上
〔1〕根据陈厚诚、王宁先生主编的《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一书的观点。
【2」《新潮》第2卷第4号、5号
【3」《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5号
〔4」周作人:《北沟沿通信》《知堂文集》天马书店1933
石5」周作人:《沉沦》,《自己的园地》北京:晨报社1923
[6」周作人:《狠裹的歌谣》,《谈龙集))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否定了“淫书之引起淫念”或“淫书之败坏风化”〔,〕与“中国多数的读书人几乎都是色
情狂”「2了的直接联系。周作人扩宽了文学的表现领域,维护了文学的价值,他的文学理
论和批评不仅显示了弗氏精神分析对他的影响,而且还使弗氏的性欲理论与文学的联系
因他的文章而熠熠生辉。汪静之在《诗歌原理》中,认为艺术是“隐意识的发泄”,不
时显现出精神分析的生动表述。与此同时,对精神分析理论发生兴趣并有影响的学者是
潘光旦先生,他从弗洛伊德的学说中受到启发,发现明代末年一个叫冯小青的奇女子是
影恋的绝妙例子,写了《冯小青考》作为梁任公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班上交的报
告,在民国早年那个时代竟得到这位大师奖励口吻作出“对于部分的善为精密观察”〔3〕
的批语。由此可见,精神分析理论在当时的

大学课堂已作为新方法、新学说而成立。被
称为“性博士”的性心理学专家张竞生留法回国,译介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纲要》
等,并竭力宣传弗氏精神分析学思想的独特的性爱理论。20年代中期精神分析重要代表
人物高觉敷翻译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起源与发展》。高觉敷的长篇论文《弗洛伊
德及其精神分析批判》代表了当时中国心理学界评价弗洛伊德的最高水平。30年代初,
他翻译出版了弗洛伊德的代表作《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五四作家们为了摧毁强大的旧思想文化体系,进行民族意识现代性的启蒙,对精神
分析理论的吸收和借鉴更多功利主义的色彩,将其进行变形和转化,如关于性本能的宣
泄和压抑的理论,违禁的“俄.狄浦斯情结”等,在五四作家作品中则转化成个性解放与
封建专制主义的冲突、自然人本性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尖锐冲突,从而达到反封建的目的。
精神分析理论用性本能解释人类意识经验的广阔领域及所有实践活动的原动力,在反封
建礼教的五四思想革命时期,首先表现为性爱题材的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性爱的表现
不再像旧的艳情小说那样晦涩、隐匿。五四作家们在作品中大胆表现性心理,以创造社
的郁达夫、郭沫若为代表,郁达夫《沉沦》中“他”的偷窥癖,《茫茫夜》中于质夫与
吴迟生的同性恋及于质夫恋物癖的变态性心理的描写;郭沫若的《叶罗提之墓》和陶晶
孙的《木犀》两部小说不同程度上也表现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创造社的
浪漫主义作家们,强调文学必须表现内心真实的感受,作品借助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大胆的暴露自我,描写变态的性爱及性心理,表达内心的矛盾痛苦和对现实的不满反抗
情绪。当郁达夫的《沉沦》遭到社会舆论的非议,郭沫若在1922年的《晨报副刊》发
[1〕周作人:《古书可读否的问题》《谈虎集》上海:北新书局1928年第160页
「2〕周作人:《半春》《周作人近作精选》第139页
[3」霭里士:《性心理学译序)),潘光旦译注,三联书店,1987年,第1一7页第一章精神分析理论的内核及于文学的关系
表评论文章,以弗洛伊德的学说为依据予以批驳,向旧道德开火:“他那大胆的自我表
现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
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
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20年代中后期,戏剧艺术也受到弗氏理论的影响。随着新文学运动的落潮,文学家
们普遍感到苦闷,这时的戏剧受到西方现代派艺

术的影响,由写实向内转,认为只有人
的内心世界才是最高的真实,发掘、分析人的意识和心理,表现人的精神恐惧、绝望、
死亡。如田汉的《古潭的声音》,深不可测的古潭视为“漂泊着的母胎”,包含着诞生与
死亡的双重意义,舞女和诗人最终都经不住诱惑跃入古潭。这个戏剧运用了弗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死亡本能”学说,激发一个人回归到有生命之前的冲动,该剧表现
了回归母胎的潜意识愿望。二三十年代之交,产成了好几部以女性性爱意识为主题的历
史剧,如袁昌英的((IL雀东南飞》、熊佛西的《兰芝与仲卯p》、欧阳予倩的《潘金莲》、
王独清的《杨贵妃之死》。袁昌英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对焦母进行深层心理分析,将其性
压抑的潜意识挖掘出来,使这一形象也具有叛逆色彩和悲剧意味,她将焦母和儿媳的矛
盾,从弗氏的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解析,指出两个女人之间的仇视、敌对,有他们的心
理必然性。这里,袁昌英将精神分析与妇女解放作了很成功的结合。
20年代是精神分析传入中国的早期,这种思潮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力是相当强烈
的。当时主要对中国现代性爱题材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发生影响,人们主要是对弗氏
一些分散的思想、零星的观点的借鉴,而不是体系性、整体性的接受,基本上是各取所
需,实用主义的动机去采用弗氏的观点,没有把精神分析原理作为自己的理论框架和思
想基础。但在新文学建设之初,这已经足够了。真正从文学批评和美学的角度从事精神
分析的学者还没有出现,真正留恋于这种思想并投入创作而形成独特风格的作家有待于
30年代的上海文坛,以施蛰存为代表的专事精神分析小说的作家群的出现,还有刘呐鸥、
穆时英、张爱玲等。他们写性爱、梦幻、潜意识,将精神分析理论融入具体的艺术形象
和故事的创作中。
1.2.2三十年代:精神分析传播影响的兴盛期
30年代的上海是一个呈现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各种文学思
潮并存发展,精神分析的传播影响也达到兴盛期,在不同领域更加系统地得到深入的介
绍和运用。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朱光潜是在文艺创作和美学的基础上对精神分析理论运用和借鉴。早在1921年,
他就在《东方杂志》发表((j昌鲁德的隐意识与心理分析》(18卷4号),最早涉及弗洛伊
德的文艺美学思想,文章认为“诗歌小说常想入非非,都是隐意识的流露”,作者的隐
意识通过“陶淑作用”(即升华)己经从有害转化为有益。很明显,这里作者从“隐意
识”即弗氏的无意识方面考察文艺,与弗氏是一致的。他在1933年

出版的《变态心理
学》中系统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特别看重“压抑”和“移置”两个范畴,并用来解释
中国的文学艺术,试图解释其中的心理逻辑。他的著作中对弗氏学说及相关的现代精神
分析理论的大量涉及,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足够关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和启发作用。
1934年郁达夫发表论文《读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爱人>》,从精神分析的理
论高度解释作家对性爱的变态式描写。1933年俞平伯发表《诗的神秘》,完全根据弗氏
的意识结构和被压抑的潜意识来研究诗歌创作的“神来”即灵感,诗人怎样在痛苦的夹
缝中,通过伪装、文饰来宣泄被压抑的性的欲念。30年代,施蛰存对精神分析理论是独
有情钟,他首先翻译了显尼志勒的心理小说《妇心三部曲》和《自杀以前》,推荐评论
精神分析学的性爱文学作品。施蛰存对弗洛伊德理论和此类心理小说“心向往之”,他
不但翻译这类小说,而且努力将心理分析移植到自己的心理小说创作中,“真正自觉地
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的小说,主要是《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和《善女人
行品》三本集子中的作品。”〔‘〕小说集中大部分作品直接汲取精神分析的方法构造情节、
塑造人物,体现了灵与肉的冲突、自我对本我的压抑在人的行为中的表现,并通过梦境、
幻觉、幻想表现人的内在欲望的波动,描绘了人的变态性欲,这些都是对弗氏精神分析
学说的借鉴和文学实践。他还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批评,如他在《鲁迅的<明天>))
一文中,对单四嫂子的心理过程进行精神分析的解剖,认为单四嫂子作为女人,她的生
命力是维持在母爱和性爱之间,母爱呈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性爱却潜藏在单四嫂子的
无意识之中因而隐蔽。施蛰存对鲁迅小说的精神分析式的解读,可谓是第一人,当时就
引来了一番有意义的争论,陈西澄在《国文月刊))第五期发表《<明天>解说的商榷》,
让读者以非精神分析的眼光平实地看,有杀伐精神分析理论之意,客观上却扩大了精神
分析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沈从文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文学的本质、创作心理的解剖和原始民俗的阐释等方
面,明显深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对于文学的本质,认可弗洛伊德和厨川白村的观点,
文学源于一种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就是以性本能为核心的,潜藏在人的潜意识中。沈从
「1〕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27页
l3第一章精神分析理论的内核及于文学的关系
文还将弗洛依德的理论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完善,将弗氏的“一切根底在性欲”转化成


让人容易接受的“永生愿望”说,“人即得怪寂寞痛苦的勉强活下来,综合要娱乐要表
现的两种意识,与性本能结合为一,所以说,写作是一种永生愿望。”〔,’“永生愿望”既
体现了沈从文强调人的生理本能,又融进社会因素的特点而进行合理的阐发。沈从文在
《水云》一文中用性欲生成、升华解释其文学创作,“并不如由知识堆积而来的理性,
能供你传唤。只是说你属于它,它又属于生理上的‘性’,性又属于人事机缘上的那个
偶然。”〔2〕他坦陈自己的文学就是他“自己心和梦的历史”。在他看来,《八骏图》、《月下
小景》、《边城》都是一种梦的编织,就是弗氏的白日梦,假以“梦”表现自己潜意识里
性爱本欲的满足。这是对弗氏欲望升华说的生动注解。
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还体现在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研究上,这方面以
郭沫若和闻一多为代表。1921年,郭沫若在((<西厢记)艺术上的批判与其作者的性格》
一文中,从作品上推断出作者的潜意识欲望;他还善于运用弗洛伊德的学说解读中国古
代文学作品,如屈原的《离骚》、《湘君》、《湘夫人》和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等。闻
一多用以弗洛伊德学说为主体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民俗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文化
人类学多个角度来重新解读中国古代文学。
闻一多将历代中不断解释、修改、穿凿附会的古代文学艺术恢复本真面目。他对《诗经》
可以说是“泛性论”的解读,然而他的推想和论证是有说服力的。闻一多将诗经的时代
概括为两个字:杀和淫,这与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和“生存本能”相对应。
40年代,由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的知
识分子向来就有忧国忧民的传统,艺术家们不得不放弃对人性的探讨和先锋文学的试
验,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文学或宣传活动中。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文学,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和解放区文学,文学的实用功能被有效地放大,
文学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空前紧密地相结合,精神分析理论由“五四”时期与启蒙
文学的激情遇合,到三十年代的进一步的深入磨合,到四十年代逐渐冷却、疏离,是时
代的必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传入之初,很多接受者就看出了它的某些弊端和偏颇,但
要摧毁中国当时强大的封建伦理道德,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禁欲主义的封建传统社会,精
神分析学以对“人性”高扬的精神刺激启发当时的知识分子们,他们对精神分析学充满
【1」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战国策》

第10期,1940年8月
[2〕沈从文:《水云—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文学创作》1943年第1卷第4、5期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激情,但只注意到文艺发生理论和性本能理论的论述,主要将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性爱
题材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采取实用主义的立场,各取所需,断章取义也再所难免,对
精神分析作出了合乎需要的主观解释,众多作家的创作中甚至出现“泛性论”的倾向。
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这样一个时代大潮中,鲁迅作为一个弄潮儿,不可能不
受其影响,但鲁迅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更多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弗氏的学说进
行科学的吸收和借鉴,在其创作中留下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子。鲁迅广泛涉猎吸收西方
现代派的文学理论及艺术表现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成就了中国现代小说的
成熟之作。“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
不多见的现象。”〔,’鲁迅作为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鲁迅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同时,
也在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鲁迅对于他的时代和民族是超前的,鲁迅深刻的思想和
卓越的文学才能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开拓了广阔天地。鲁迅创造
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桔亡中国的民族性”〔2,鲁迅作为一
个独特的存在,追根溯源,回到鲁迅人生经历的起点,用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精神分析
理论的框架来观照鲁迅及创作,对鲁迅这一丰富深刻的生命个体进行解读,以期能有新
的发现和收获。
仁川严家炎:《(呐喊><仿徨>的历史地位》,《世纪的定音》,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64页
[2〕鲁迅:《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574页第二章精神分析学理论观照鲁迅独特的生命个体
第二章精神分析学理论观照鲁迅独特的生命个体
鲁迅是谁?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震动文坛时,这一问题突现出来,各种各样的回
答纷至沓来,人们从政治学、文艺学、哲学、文化学等各个视角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观
照,得出了各个时代不同的解读。鲁迅被称为“精神界的斗士”,人们更多的回答是鲁
迅的战斗精神、深刻的思想,那么,鲁迅的家境对他有何影响?鲁迅具有怎样的素质、
气质?鲁迅的世界里有什么不寻常的经历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我试图用精神分析的
相关理论研究鲁迅这一独特的生命个体,从这个角度探寻鲁迅的“斯芬克斯之谜”。
2.1鲁迅的家族记忆
2.1.1鲁迅生命的初年:沐浴着爱和亲情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

生于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家庭,这还是“聚族而居”的日
子,作为长子长孙,鲁迅的降生得到了全家人的呵护和爱,俞芳女士录自鲁迅母亲的话:
“他一生下来,我们全家人,上自爷爷,下自太先生和我,都想方设法,使他能顺利长
大成人,因为他是周家我们这一房的长子、长孙。”〔日鲁迅出生在阴历的八月初三,和
“灶司菩萨”同生日,当时的迷信是:“闰年出生的人,又是‘蓑衣包’,而且又和菩萨
同生日的孩子,是很少见的,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不过,就怕难养大”。〔幻于
是拜和尚为师,向女神记名,有百家衣、避邪牛绳。这些事都在鲁迅很小的时候发生,
但对鲁迅是有影响的,多年以后,鲁迅还写了《我的第一个师傅》来记叙这件事。1933
年,鲁迅写有《我的种痘》,详细地记叙了种痘仪式的隆重,从中可以看出家人对孩子
的拳拳爱意。在这个家中尚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的士大夫家庭里,在
喜好骂人的祖父不在家时,家庭气氛还是和谐、快乐的。母亲“总是那么和颜悦色”,
父亲“严正”却并不“严厉”,宁静而有慈爱的曾祖母〔3〕,小姑母与侄儿关系很好,要出
嫁了,喜爱她的侄子们“还嚷着要跟了去”〔叼当小姑母因难产早亡,鲁迅写下祭文,认
为神明“使好人早夭,乃是不可恕的了”,又在日记中记下她的忌日〔5],还有那不识字的
保姆长妈妈,惟妙惟肖地给小主人讲民间故事,并为他寻来日夜思念的《山海经》。家
中的帮工庆叔会教他如何在大雪之后捕各式各色的小鸟,童年的伙伴闰土会告诉他海边
神奇的世界,每年一去的外婆家,更是儿童的乐土,爱自己的外婆,“六一公公”之类
[l」薛绥之主编:《鲁迅生平史料汇编》第l辑,天津人民出版社,
[2〕同上书,第134一135页
〔3j周建人口述、周哗编写:《鲁迅故家的败落》,湖南人民出版社,
【4〕周遐寿:((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
[5〕周遐寿:《鲁迅的故家·姑母的事情》,见《鲁迅回忆录》(中),
1981年,第135页
1979年,第80页
149一150页
第1081一1019页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淳朴的人,一大群可爱的朋友和小伙伴,河中钓呆虾,一起看社戏的有趣经历……这些
都在幼小的鲁迅心灵上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感受到人间的亲情和爱,奠定了鲁迅内心柔
和的色调,使他多年以后仍以饱含情感的笔调记下这一幕幕。
鲁迅小时候的教育环境还是宽松的。父亲伯宜公对孩子其实也很宽容,一次他找到
了一本鲁迅画漫画的小册子,画中“有一幅画着一个人倒在地上,胸口刺着一支箭,上
有题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