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皈依之道

皈依之道

皈依之道:

一、皈依的重要性

首先,皈依是佛教区别内道和外道的重要指标。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尊者,是“中国西藏地区在朗达玛王灭法之后,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有“业果喇嘛”、“皈依喇嘛”的称号,这是因为他在传法过程中特别重视因果,强调皈依,他的传法内容也主要以因果和皈依为主。这是因为,虽然外道中也有以禁忌恶业、修习本尊、观修风脉等而获得共同成就的,但因为其不知皈依三宝,故而远离解脱道,永不能从轮回中解脱。阿底峡尊者强调“内外道以皈依别”。

其次,皈依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修法准备,是佛教理论体系和修行仪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佛教的最高修行目标是要在相续中证悟空性、无我的智慧。皈依是戒、定、慧的前提条件,是一切修法的前提条件。皈依是一切殊胜修持法门的前提:不管是新近才趣入佛道,或是多年的老修行,在每一次修法的过程,首先必须做的就是皈依。不论

你是谁,首先,你要皈依佛法僧,只有真实皈依之后,才有可能修与自身根器相应的修持方法。因此,皈依在各个佛教教派的修行次第里,都占据着基础和前提的地位。

二、皈依的基础

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是皈依,而开启皈依之门的则是信心。皈依之初于自心中生起稳固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佛说大乘十法经》中偈云:“信为最上乘,以是成正觉,是故信等事,智者敬亲近。信为最世间,信者无穷乏,是以信等法,智者正亲近。不信善男子,不生诸白法,犹如焦种子,不生于根芽。”强调信心是一切善法功德的种子,要想使之融入自心,唯一可依赖的便是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若不具信心和恭敬心,纵使所皈依之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与加

持力,也是不会有成佛可能的。

藏族有这样一个典故就是说明信心对

于成佛的重要性的。从前有一位老妇人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经常去印度经商。老母亲对他说:“印度金刚座是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圣地,你一定要从印度给我带回

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殊胜加持品。”这样嘱咐他多次,但儿子都忘记了,一直没有带回加持品。一次,儿子又准备去印度时,母亲说:“如果这次还不给我带回来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加持品,我就在你面前自杀而死。”儿子去印度经商到返回的期间又忘记了母

亲嘱咐的那件事,临近家门之时突然想起了母亲的话。他想:现在该怎么办呢?我没有给老母亲带回任何顶礼所依的加持品,如果这样空手而归,老母一定会自尽身亡的。想到这里他左右环顾,发现路边有个狗头,于是拔出狗牙,用绸缎裹好带回来交给母亲说:“这是佛的牙齿,希望你将它作为祈祷的对境。”老母亲认为这颗狗牙是真正的佛牙,生起了强烈信心,经常顶礼供养,后来狗牙降下了许多舍利。最后老妇人去世时,出现了彩虹光环等许多瑞相。这并非是狗牙具有加持力,而是老妇人以强烈的信心力认为它是真正的佛牙,这样佛的加持力融入狗牙中,狗牙也就与佛牙无有差别了。

信心又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清净信:进入有许多佛像、经书、佛塔

的殿堂或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或者听到彼等功德及事迹,以此类因缘,能够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称为清净信。欲乐信: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后生起想摆脱之心;若听闻善趣与解脱的安乐则生起想获得之心;闻到善法的功德后生起要修持之心;现见罪业的过患后生起想断除之心,这些都是欲乐信。胜解信: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三宝是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还是死,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三宝都会知晓,除三宝之外,没有其它的依赖和指望,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称为胜解信。

按照佛教的规定,具有信心的皈依,根据动机不同又分为三种:因观恶道苦,故希求下世人天福报,或为现世求妻禄子财之福而皈依者为下士道。因见六道皆苦,欲自得解脱而皈依者为中士道。于流转大苦海中,思一切众生如母,为令他解除众苦,得菩提正道而皈依者为上士道,此为大乘要道。根

据佛教的价值标准,这三种发心中,最为佛教提倡的便是希求将无边众生安置于圆满

正等觉果位的这一种大士道皈依。针对小士道皈依,依佛教教理,则善趣的人天安乐只是暂时的安乐,其本质仍是“苦”,在善趣安乐果报耗尽后,诸人天将不得不依恶业果报而堕入恶趣之中。所以不应追求瞬间的善趣安乐。针对中士道皈依,依佛教教理,若只为个人一己得到寂静安乐涅槃的声闻缘

觉果位,而不饶益无始以来曾为自己父母、现在却沉于轮回苦海中的无边众生是不应

理的。故而,大乘学人应以感众生苦与众生母恩而欲救拔其离苦得乐这样的动机来皈

依佛教。

三、皈依的对象/皈依处

三皈依、皈依三宝,即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在皈依“三宝”中,唯有佛被认定是究竟的皈依,是根本皈依处。教内人士将此比喻为病人求医,“僧”就是医生,“法”就是药物,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服药治疗,就是我们修行学法的过程,一旦病痊愈了,就不再需要任

何药物和医生的诊断治疗。同样,一个人成了佛,就不再需要皈依“法”和“僧”了。

藏传佛教有其异于汉地佛教的独特的

皈依形式——“六皈依”,是在三皈依的基础上再加上上师、本尊和护法。《噶举派传承与皈依境》:“在早期印度的皈依文,只祈求皈依佛、法、僧三宝。传至西藏后,则加上三根本——上师、本尊、护法,变成六皈依处。”

皈依具恩根本及传承具德上师圣众,

皈依诸本尊坛城圣众;

皈依诸佛薄伽梵,

皈依诸正法,

皈依诸圣者僧伽;

皈依具有慧眼诸勇父、空行、护法守着众。

但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常见的说法

是皈依上师、佛、法、僧,即“四皈依”。对上师的尊重和强调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西藏人常说:“无上师,如何得近佛。”西藏僧人及信徒确信上师及善知识乃理解

金刚持之必备条件,不依上师引导,不知有

佛;不从上师教诲传承,则无法入佛、成佛。过去请佛皆由上师教授,而得信解行证。上师乃救度众生之导师,而更在“三宝”之上。故皈依佛、法、僧三宝,尚须皈依金刚上师。

四、皈依的要求/皈依戒

戒律是藏传佛教对其信徒的行为要求,其作用就是规范信徒的行为以使其顺应教

内的生活方式,并为实现最终的宗教目标而打下坚实的基础。皈依为一切戒律之根本。皈依佛、法、僧,承认如理奉持其应止应行的一切学处。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将皈依戒律分为一

般性和特别的戒律。一般性戒律包含五点:在皈依后,纵便付出生命,或有重赏做为交换,都必须绝不放弃皈依。碰到困难或痛苦时,除了三宝外,绝不依赖其他的对象。要常向三宝和佛像、圣物等做身口意的供养。除了自己要遵守皈依戒外,还要尽量带领別人来皈依三宝。应该向十方以及面前的诸佛顶礼,这是指早、午、晚要礼敬诸佛。

特别戒律分三个层面:如何皈依三宝、如何恭敬三宝和如何将心契入三宝。如何皈

依三宝的特别戒律有三点:在皈依佛后,不能再皈依世间或世俗的神祇,因为他们不是究竟的皈依处;皈依法后,不应伤害众生;皈依僧后,便不应再与恶友为伍。在如何恭敬三宝方面,也有三种戒律:在皈依佛后,我们要对佛以及一切与佛有关的象征圣物恭敬,其中包括将佛像置于清净处,并向佛顶礼、做供养等;在皈依法后,我们要对佛法以及与它有关的象征物恭敬,甚至里面写着有关于佛的或种子字的信件亦不例外,所以更不要说到佛经或佛书了;在皈依僧后,我们要对僧以及与它有关的象征圣物恭敬,纵然对一个只披着袈裟的人,亦不能例外,或纵然在街上发现只是一小块的藏红色僧服布片,也应把它当成是僧伽的代表,而以恭敬的方式处理之。如何将心契入三宝的皈依戒:在皈依佛后,我们的心要完全溶入佛法,培养安详而谦卑的胸怀;在皈依法后,我们的言语要与佛法相契合,不能说谎、不能毁谤他人,或出言伤人;在皈依僧后,我们的一举一动均必须与佛法相契。

佛教的皈依不是马马虎虎的说几句话、

受几个戒那么简单,它要求和规定了皈依者在心念和行为必须都要如理契法,并且不得退转,这含有从精神到行为的统一的韵味。

五、皈依的效验/功德

功德或效验检验的是皈依能够给皈依

者带来的利益与作用,是鼓励皈依者皈依的动力。佛教各个教派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常见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说法。

皈依利益与作用是:1.获大福报。2.其乐无穷。3.获得清净禅思。4.生出大智慧。

5.得到三宝的护持。

6.远离邪恶、消除罪障。

7.善德日增而进入贤达行列。8.天神欢喜相助。《噶当心传》亦说皈依三宝有八益,分别是:1.可以进入佛门。即不皈依三宝,没有进入佛门的资格。2.可做诸戒的根基。即皈依是佛门诸戒的根基,若无皈依诚心,受任何戒律都无效。3.消除恶业。即持守皈依戒可保护我们免受人和非人的伤害,而且一切障碍和恶缘也都会消除,依法行善是最好的消业方法。4.诸种功德得以圆满。福慧双资粮的丰盛圆满,都离不开皈依之德。5.不堕恶道。恶道指畜牲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6.远离灾祸、恶魔难侵。以善德、智慧护身是最好的护身法。皈依三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魔无机可趁;由空行护法,形影相随,神鬼不敢侵犯;以慈悲宽厚待人,别人无理可侵犯。

7.诸事如意。皈依三宝修德行善,助人为乐,人人喜悦,个个争相帮助,气盛运旺,左右逢源,诸事人天共助,不会不如意。

8.速证无上菩提。皈依和发心是成佛的充足条件,若具备这个条件,就能加速修证的进程。

佛教将皈依的功效提到非常高的地位,认为皈依功德无量。《般若要义》中说:“皈依福报若有形,大千世界盛不下,犹如茫茫大海水,无法用斗来衡量。”但这样巨大的福德功效,对皈依是有着严格要求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样的皈依都可以获得如此功德,语言、形式上的皈依就享受不到此功德,只有虔诚纯粹的皈依才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