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昌拟任乡科级领导职务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复习要点

西昌拟任乡科级领导职务政治理论水平任职资格考试复习要点

西昌市拟任科级领导职务政治理论水平

任职资格考试复习要点

说明:合计900余个知识点,加上科学、民宗应该有上千个知识点。

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本源谁是派生的问题(这是划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或根本依据)。二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哲学史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他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他产生的三大自然科学基础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细胞的发现;生物进化的发现。

5、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列宁的物质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界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8、人的意识高于一切,决定一切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9、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它有三个决定性环节: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由具有刺激感应性的低级生物到有感觉能力的高级动物,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收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10、意识是人脑这种物质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唯心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1、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12、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如“建大楼要先有设计图纸,再修建”就说明了这一辩证关系。

13、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

1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是永恒发展、运动的。

15、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

16、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是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的实质。

1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二者对立的实质在于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源泉的看法不同。“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1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河”反映了质量互换规律。

19、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实践的基本特点是: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实践的作用: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的哲学原理是实践,而“蜘蛛结网,蜜蜂采蜜”不是实践,是本能。20、认识的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二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表面性、具体性、直接性。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特点:深刻性、抽象性、间接性。

2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其本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方面。

23、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等。

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最终原因。具体表现: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25、社会意识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民族感情等。

26、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2)、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3)、意识形态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2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二者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区别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经济基础。

2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

政治经济学

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常见的现象。商品具有二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即使用价值;二是社会属性,即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2、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商品是为交换(消费)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4、所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5、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6、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7、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8、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9、商品是劳动的产物,商品具有二重性,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0、所谓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殊具体形式的劳动。

11、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判断)

12、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劳动并不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自然界也是物质财富的一个源泉。

13、就商品的价值而言,劳动是物质财富中所包含的价值的惟一源泉。

14、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判断)

15、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判断)

16、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劳动。

17、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就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判断)

18、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判断)

19、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判断)

1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0、简单劳动,是指不经过特殊训练和学习,每一个普通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从事的劳动。

21、劳动生产率作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效率。

2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一是无论劳动生产率是怎样变化,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二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影响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判断)

23、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单、判)

2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判断)

2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的反映。(判断)

26、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四个发展阶段。(多选)

27、所谓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判断)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28、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判断)

29、货币执行的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多选)

30、价值尺度就是货币充当衡量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判断)可以只是想象的货币不是现实中的货币。

31、流通手段或称购买手段,是指货币能够起到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32、贮藏手段就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手段。

33、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单方面支付的手段。

34、充当世界货币的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35、货币的五种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36、货币流通是指货币行使职能的运动。

37、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多选)

38、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正反比。

39、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叫通货膨胀。反之,通货紧缩。

40、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41、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42、当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由于商品售卖者之间的竞争,商品的价格可以跌到价值以下;当商品供给小于需求时,由于商品购买者之间的竞争,价格可以涨到商品价值以上。

43、价格始终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

44、价值规律在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主要发挥调节作用、促进作用和分化作用。

45、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但货币本身不是资本。

46、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区别:一是流通形式不同;二是运动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三是流通内容不同。

47、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G—W—G ,货币是运动的中心。

48、资本流通的公式G—W—G。

49、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50、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生自由;二是劳动力的所有者没有生产资料。

51、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特点:它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本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52、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3、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4、所谓不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所谓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55、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作的劳动创造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56、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叫做剩余价值率(剥削率)。

57、提高剥削率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58、相对剩余价值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59、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6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于它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61、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商品。

62、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一个剩余价值规律,并且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63、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64、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65、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一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二是资本积累

促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三是资本积累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66、资本积累:指个别资本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67、资本集中:是指资本之间吞并和合并成更大的资本。

68、生产资料数量和使用这些生产资料必须的劳动力数量之比,这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叫做价值构成。

69、马克思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70、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使资本有机构成日益提高。

71、资本循环:是指生产企业的投资不间断地由流通过程的出发点进入生产过程,再由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从而又复归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72、资本循环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73、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态: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

74、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及其循环的三种形态在时间上是继起的,在空间上并存的。

75、所谓并存性,是指要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资本家必须按一定比例把资本分为三个部分,使它们同时处在三种职能形态上,各自执行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职能。

76、资本通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从出发点回到出发点,这样的循环叫做资本周围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周转时间。

77、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就叫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和资本周转一次所需时间成反比,和一年内周转的次数成正比。

78、生产资本的构成中,固定资本的比重大,则周转慢。流动资本的比重大,则周转快。

79、固定资本:指用于厂房、机器、仓库等劳动资料上的资本。流动资本:是指用于原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上和劳动力上的资本。

80、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与周转速度成反比。

81、社会总生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82、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

83、产品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

8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8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86、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87、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88、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

89、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逐渐趋于平均)

90、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就不是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加平均利润。

91、商业资本是指在流通领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以获取商业利润目的

的资本。

92、资本主义商业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加深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93、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来源是生产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94、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是生息和货币资本。三个特点:借贷资本是商品化的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是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95、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排除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人身依附关系和超经济剥削,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进一步分离。

96、农业资本家由于租佃较优土地而交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叫做级差地租。

97、级差地租来源于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98、在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存在的条件下,不论租种优等地还是劣等地,都绝对必须支付的地租,叫做绝对地租。

99、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都来源于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科学社会主义

1、科学社会主义分为广义(马克思主义)和狭义(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之分。

2、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而且不会因此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是指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3、马克思主义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

4、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特点:一是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二是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三是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四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5、无产阶级的阶级特点:第一,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第二,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第三,无产阶级是最有组织性和团结性的阶级。第四,无产阶级是其他劳动阶级的唯一的天然的代表。第五,无产阶级不仅包括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还包括脑力劳动无产阶级。

6、无产阶级运动就其形式来说,“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就其内容来说仍然是国际性质的。

7、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8、列宁主义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9、列宁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最初级形式”、“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概念。

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2、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形成的五个因素:一是现实需要;二是物质条件;三是理论基础;四是实践基础;五是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3、毛泽东思想发展的特点:一是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倾向

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二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三是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4、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是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这些著作科学地认识和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5、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形成的标志:一是提出了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理论;二是提出了从思想上建设党的重要思想;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军路线;四是形成了红军的战略战术原则。

6、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历史地位):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7、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六个方面):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是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四是关于政策和策略、五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六是关于党的建设。

8、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和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10、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一是最具革命性;二是比较有觉悟;三是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11、中国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12、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的三个不同:一是时代不同;二是领导权不同;三是前途不同。

1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三座大山,动力是人民群众参加,领导权由无产阶级掌握。

1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一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中国革命的影响;三是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四是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五是共产党组织有力和政策正确.

15、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的核心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16、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人民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7、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基本任务:对内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对外抵御敌人的侵略;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国家工业化问题。

18、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内容:一是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二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19、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一是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二是没收蒋介石、宋子文等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义国家所有;三是保护民族工商业。

20、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1、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内容: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世间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的十六字方针是:古为今

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2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23、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24、“兵民是胜利之本”是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

25、“敌进我退,敌驻我挠,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26、统一战线的实质是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的同盟军问题。

27、统一战线可以包括以下几部分: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

2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一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29、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是统一战线乃至整个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30、独立自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是实现党对统一战线领导权的中心环节。

31、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政策:一是又联合又斗争;二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三是有理、有利、有节;四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2、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改革的理论基础。

3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34、社会主义社会的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

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5、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6、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37、毛泽东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方法:团结——批评——团结。

38、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39、密切联系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过程,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

40、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强调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41、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

42、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43、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纪律原则是: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核心)。

4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目标: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的一种政治局面。

45、干部政策:任人唯贤。

46、党的团结和统一是党的生命。

47、处理党内矛盾和斗争,应该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48、党的优良作风生动体现了党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群众、对待自己的科学态度。

49、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0、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三者统一的基础。

51、群众路线是根本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52、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53、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

54、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和群众关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条,是党的根本宗旨。

55、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5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特点:科学性、独创性、完整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依据有:对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的科学判断;对时代特征—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正确认识;对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以及世界矛盾变化、力量消涨的正确把握。

3、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渊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起点,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起步。

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一是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三是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6、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多项选择:

7、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取得两大理论突破:一是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是我国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的起点;二是在十三大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步构建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8、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取得三大理论突破: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是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题:

9、党的十四大第一次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使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10、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入了一个以“整体突破”、“制度建设”、“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为标志的历史阶段。

11、党的十四大后,党在思想理论方面取得了四大理论突破:一是对公有制的含义、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二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新的社会主义分配观。三是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和党的执政方式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目标。四是对党的建设理论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实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12、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13、邓小平理论形成科学体系的理由有:一是该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二是该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哲学基础,各主要观点之间形成了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三是该理论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1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基础在于: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5、其核心内容: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二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四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理论。五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六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八是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理论。

16、邓小平理论由五个基本理论组成: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外交战略理论。二是“一国两制”和平实现祖国统一理论。三是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力量理论。四是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论。五是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和执政党建设理论

17、邓小平理论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其理论成果是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所证明了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18、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