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资料2

生理资料2

生理资料2
生理资料2

六、消化与吸收

消化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方式

1.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

(1)消化管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兴奋性低,不规则的节律性、紧张性、伸展性 , 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即对牵拉、温度和化学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电刺激等不敏感。

(2) 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慢波又称基本电节律,缓慢而有节律的去极化波,起源于纵行肌,它是局部电位,不能直接引起平滑肌收缩,但动作电位只能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因此慢波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平滑肌收缩的节律。

动作电位引起平滑肌收缩。

2.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及其机制

3. 胃肠激素

在胃肠道的粘膜内存在有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它们分泌的激素称为胃肠激素。由于胃肠所含内分泌细胞数量大,故胃肠道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3)脑-肠肽指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内双重分布的多肽,如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等多肽。

4.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

消化系统受自主神经系统和肠内神经系统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对胃肠运动和分泌起抑制作用,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和多肽,调节胃肠功能。

内在神经包括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 , 即包括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 也包括中间神经元 , 能完成局部

反射。

(二) 胃内消化

1. 胃液的主要成分与生理作用

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内因子。它们的生理作用分别如下 :

(1) 盐酸 ( 又称胃酸 )由壁细胞分泌 , 可激活胃蛋白酶原、杀菌等。

(2)胃白酶原

由主细胞分泌,被激活后变为胃蛋白酶, 消化蛋白质

(3)粘液润滑和保护作用

(4)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保护维生素 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2. 胃液分泌的调节

(1) 能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

胃泌素、组织胺。

(2) 消化期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1) 头期

条件及非条件剌激

2) 胃期通过多种途径剌激胃酸分泌 , 包括扩张剌激引起神经反射和G细胞分泌胃泌素, 以及食物成分直接作用于G 细胞等

3)肠期食物进入小肠后通过某些体液因子刺激胃酸分泌。

(3)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HCl 、脂肪、高张溶液

3.胃的运动及功能 , 以及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 胃的 3种运动形式及生理作用

1) 紧张性收缩使胃保持一定形状和位置 , 并使胃腔内具有一定的基础压

2)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体和胃底肌肉的舒张,使胃在进食过程中容纳和保存食物。

3) 蠕动

研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排入十二指肠(胃排空)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2)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促进胃排空的因素: 胃内

食物使胃扩张,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胃运动加强,使胃排空加快,胃泌素也可促进胃运动,使排空加快。

2)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 : 十

二指肠

食物剌激十二指肠感受器, 反射

性地抑制胃运动,使胃排空减慢。

这一反射称为肠胃反射

( 三 )胰液和胆汁,小肠液

1.胆汁

胆汁中与消化和吸收有关的成分有胆盐、胆固醇、卵磷脂,尤以胆盐最为重要

(1)胆盐的作用包括:

①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

②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③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④利胆作用和中和胃酸。

(2) 促进胆汁分泌的因素包括:①食物②迷走神经③体液因素

进入小肠的胆盐90%以上在回肠末端重吸回到肝脏剌激肝细胞分泌胆汁,这一过程称胆汁的肠肝循环。

2.胰液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1)胰液为碱性液体(中和进入小肠内的胃酸), 主要成分有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

胰淀粉酶 : 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胰脂肪酶 : 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肽和氨基酸。

(2) 胰液分泌的调节

1) 神经调节条件、

2) 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重要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均有促进胰液分泌的作用

3. 小肠液的分泌和小肠的运动(1) 小肠液

小肠液主要生理作用 :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

(2) 小肠的运动形式

l) 紧张性收缩

2) 分节运动

小肠特有的收缩形式,一种以环形肌

舒缩为主的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运动有助于于化学消化和吸收

3)蠕动

(四)吸收

1. 小肠是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原因

(1) 绒毛及微绒毛加大吸收面积。

(2) 食物停留时间长。

(3) 食物已被分解成可被吸收的小分子。

(4) 淋巴、血流丰富。

2. 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部位吸收,回肠主要是胆盐和维生素B12吸收的部位。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 能量代谢

1. 能量的来源和作用

(1) 能量代谢指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

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2) 能量的来源食物中的糖、脂肪、蛋白质所蕴藏的化学能。

(3) 能量的去路

热能 >50%

营养物质氧化为自由能 (ATP)<50%,自由能(ATP) 是机体生理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最终都转为热能

2. 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

(1)食物的热价1g 营养物质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热价 ,3大营养物质热价 : 脂肪 > 蛋白质 > 糖。

(2)食物的氧热价营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 1L 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氧热价

(3)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02产生量和氧耗量的比值。

3.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 肌肉活动是影响能量代谢最明显

的因素

(2) 环境温度室温 20~30℃时能量代谢率最低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指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 , 食物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 , 其中蛋白质食物最明显。(4) 精神活动交感神经兴奋使产热增加。

机体能量代谢不与体重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4. 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即在清醒而安静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食物、环境温度和精神紧张影响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正常变动范围是±15% ( 二 ) 体温及其调节

1. 体温的正常值和生理变动因素(1) 体温指机体平均深部温度 , 临床上多以测定腋窝、口腔、直肠的温度来表示体温。

(2) 生理变动因素

1) 昼夜变化清晨最低,午后最高,变化范围小于 1 ℃

2) 性别女性高于男性,月经周期中体温的变化与孕激素的水平有关,排卵日体温最低。

3) 年龄、肌肉活动、环境温度、精神活动等可影响体温。

2. 体温的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1) 产热过程安静时主要由内脏器官产热, 其中肝脏产热居首,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为肌肉。

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靠寒战来增加

产热量, 寒战的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 , 但产热量很高。体液因子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

(2) 散热过程人体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辐射: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

传导: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

对流:指通过身体周围气体散热的方式。

外界气温低于体温度时,通过辐射、传导、对流方式散热。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是惟一的散热途径。

蒸发分为不感蒸发和发汗两种。

不感蒸发:人体皮肤和呼吸道都不断有水分渗出被蒸发掉。

发汗是高温环境下的主要散热方式发汗是反射活动 , 主要中枢在下丘脑3. 体温的调节

(1)温度感受器

分为外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

(2) 体温调节

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3) 调定点机体设定的正常体温数值调定点在下丘脑的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 一 ) 肾脏的功能调节

1. 肾脏的功能

(1) 排泄代谢产物排泄是指机体将物质代谢终产物、过剩的物质和异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肾脏是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 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内环境稳定而言 , 每天排尿量不应小于 500mL,否则将有部分代谢终产物在体内积聚 , 因此,每昼夜尿量在100~500mL之间,称为少尿, 而少于100mL称为无尿。

(2) 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3) 内分泌功能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羟化维生素 D3 和前列腺素、激肽、血管舒张素等。

2. 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及肾脏血流的调节

(1) 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

肾脏血流经两次毛细血管分支后才

汇合成静脉

(2) 肾脏血流的调节

1)自身调节

指动脉血压在80~180mmHg 范围内变化时,肾脏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现象。

(二 )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所生成的超滤液的量称肾小球滤过率 (GFR).一般情况下一昼夜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约180L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滤过分数表明流经肾的血浆有1/5 由肾小球滤出到肾小囊腔中。

2.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3. 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构成。滤过膜的 3 层结构中 , 基膜上的空隙较小,对大分子物质起主要屏障作用。

物质通过滤过膜的难易决定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所带电荷

相对分子质量的小, 带正电荷物质通透性大

4.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 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

(2) 有效滤过压。

(3) 肾血浆流量

( 三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1. 一些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1) 小管液中的成分经肾小管上皮细

胞重新回到小管周围血液中去的过程 ,

称为重吸收。

原尿中 99% 的水、全部葡萄糖、氨基酸、部分电解质被重吸收,尿素部分被重吸收 , 肌酐完全不被重吸收。

(2) 大部分物质主要吸收部位在近球小管, 有些物质仅在近球小管被重吸收。

(3)Na+,K+等阳离子主动重吸收 ,

HCO3,Cl- 等阴离子被动重吸收 (髓袢升支粗段除外),

葡萄糖、氨基酸继发性主动重吸收(与 Na+的重吸收相关联 ),

水在近球小管等渗性重吸收,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受抗利尿激素调节。(4)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2.某些物质的分泌和排泄

(1)K+的分泌主要由远曲小管集合管

分泌, 分泌方式为 Na+—K+交换

(2)H+ 的分泌通过 Na+—H+交换进行分泌 , 同时促进管腔中的 HCO3 重吸收入血。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存在 Na+—H+和Na+—K+交换的竞争 , 因此,酸中毒高血K+。

(3) NH3的分泌

( 四 )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

排出的尿液可以是渗透压高于血浆的高渗尿,即尿液被浓缩;也可以是渗透压低于血浆的低渗尿 , 即尿液被稀释。表明肾对尿液有加以浓缩或稀释的能力. 尿液浓缩和稀释过程是在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内进行的。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存在是尿液浓缩的必要条件。

(1)外髓部渗透压梯度主要是由于升支粗段 NaCl 的主动重吸收形成

(2)内髓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与尿素的

再循环和Na+重吸收有关。

(3)直小血管有保持髓质渗透压梯度稳定的作用

(4) 影响尿液浓缩的因素

(五) 肾脏泌尿功能

1.肾小管中溶质浓度

渗透性利尿:肾小管中溶质浓度是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 , 超过肾糖阈时肾小管内糖浓度增高,妨碍水分重吸收,形成多尿,这称为渗透性利尿, 甘露醇利尿原理也是如此。

2.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ADH)又称血管升压素,它是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合成,被运输到神经垂体贮存和释放。

抗利尿激素是调节尿量的重要激素,能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

性,使尿量减少。

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等。

当大量出汗, 严重呕吐或腹泻时,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

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为水利尿。

3.醛固酮

生理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对Na+,Cl-,水的重吸收,同时促进K+分泌

(2)分泌的调节

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2) 血K+浓度升高或血Na+浓度降低

肾素的分泌的调节:

当动脉血压下降,循环血量减少时,肾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和致密斑

生理学(成年考试复习资料)

生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最能反应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血液) 2、内环境的组成包括以下各项,但除外(睡液) 3、从广义上来说,稳态指的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器官功能活动保存相对稳定、系统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稳定、整体器官功能保持相对稳定 4、在人体功能调节中 ,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神经-体液调节) 5、下列常用于衡量可兴奋细胞兴奋性大小的指标是( 阀强度) 6、刺激的阀值通常指(保持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7、神经-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乙酰胆碱) 8、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其兴査性周期性变化的顺序是(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9、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需血浆凝血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 10、新生儿溶血可能发生在(Rh阴性母亲所生的Rh阳性婴儿) 11、血液的粘常性,主要取决于(红组胞) 12血浆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蛋白质) 13.参与维持血浆pH値的主要缓冲对是(NaHC0 3/H 2 C0 3 ) 14、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组成(白蛋白) 15、红细胞悬浮稳定性降低时,将出现(血浆加快) 16.人体主要造血原料是(铁和蛋白质) 17.关于AB0血型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 B凝集素) 18.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的充盈主要取决于(快速充盈期) l9.生理情况下,对动脉血压影响不大的因素是(血液粘滞性) 20.心指数等于(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21.在搏出量不变的情況下,决定心输出量大小的因素是(心率) 22.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有效不应期长) 23.心肌组织中,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房-室交界) 24.下列与组织液生成和回流无关的因素是(血装晶体港透压) 25.决定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心輸出量) 26影响正常人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搏出量) 27用子分析比较不同身材个体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 心指数) 28.决定肺泡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气体分压差) 29.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的时刻是 (吸气初) 30.缺0 2 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31.参与平静呼吸的肌肉是(膈肌、肋间外肌) 32.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胸膜腔密闭)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兴奋性: 2、动作电位: 3、血浆渗透压: 4、能量代谢: 5、主动转运: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由血浆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谓() A、血浆渗透压 B、晶体渗透压 C、胶体渗透压 D、渗透压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出胞 3、肺活量等于() A、潮气量+补呼气量 B、潮气量+补吸气量 C、潮气量+补呼气量+补吸气量 D、潮气量+余气量 4、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进食 B、肌肉活动 C、环境温度 D、精神活动 5、测定基础代谢的条件,错误的是() A、清醒 B、静卧 C、餐后6小时 D、室温25℃ 6、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是() A、皮层小脑 B、前庭小脑 C、脊髓小脑 D、脊髓 7、缓慢持续地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称为() A、腱反射 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肌紧张 8、关于突触传递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双向传递 B、不易疲劳 C、突触延搁 D、不能总和 9、小管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主要发生于() A、集合管 B、髓袢降支 C、髓袢升支 D、远曲小管 10、关于葡萄糖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近球小管不能将肾小球滤出的糖全部重吸收 B、只有近球小管可以吸收 C、是主动转运过程 D、近球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能力有一定限度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个空,20分) 1、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主要由参与性止血、、 三部分。 3、心脏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谓心动周期。 4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是 mmHg,脉压是 mmHg。 5、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6、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 7、血液对机体内环境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血液的功能主要由缓冲功 能;;;; 。 8、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通过来实现的。 9、成人每日吸收的铁约为 mg,食物中的三价只有还原成才可被 吸收。铁主要在被吸收。 10、经典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共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2、呼吸气体交换的动力及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3、胆汁的主要作用?

运动生理学资料

绪论 兴奋和兴奋性 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称为兴奋,本质是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机体或组织细胞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反应与适应 在受外界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供能变化,称为反应;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供能、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变化,称为适应 第一章 运动的能量代谢 ATP 生物体内直接的供能物质,由含氮碱基(腺嘌呤)与戊糖(核糖)构成的腺苷与3个磷酸基团结合而成,由于脱去两个磷酸酯键而释放能量。在机体中能量的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 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 稳态; 供能物质有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其他营养物质参与其化学反应 ATP 的生成过程及三大供能系统 1. 磷酸原供能系统,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供能化合物,大多数一CP 的形式存在,含量是ATP 的4到5倍,但是CP 释放的能量不能直接 给生物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C ATP CP ADP lsjm +??→?+ 、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也可称为ATP-CP 供能系统。 2. 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无氧的条件下(不完全氧化)合成ATP ,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有氧代谢过程 3. 有氧氧化,其是绝大多数细胞主要的能量获取方式,三大营养物质最终分解为2CO 和O H 2. 三大营养物质的供能顺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 第二章 肌肉活动 肌肉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肌肉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和收缩性 引起兴奋的三个基本条件 1. 一定的刺激强度、 2. 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 3. 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阈强度:在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刺激:具有引起组织细胞兴奋临界强度的刺激 时值: 以二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静息电位: 内负外正 肌肉是由肌细胞组成,又称肌纤维,是肌肉结构和功能单位

人体生理学补充资料(20120401)

人体生理学补充资料(20120401) Rh阴性母亲,其胎儿若Rh阳性,胎儿生后易患(新生儿溶血病) 安静时细胞内钾离子外流是通过(通道作用) 不能引起血糖升高的激素是(醛固酮) 不引起胰液分泌的是(胃酸分泌减少) 不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支配内脏的所有传出神经) 不属于牵张反射的是(条件反射) 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不包括(改变血液阻力) 大失血时尿量显著减少的原因不包括(容量感受器兴奋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胆盐的作用不包括(凝乳作用) 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有(甲状旁腺激素) 动作电位表现,错误的是(衰减性扩布).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是因为(自律性高) 对非特异投射系统叙述,错误的是(在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 对收缩压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每搏输出量) 对心力衰竭病人应采取的措施不包括(增加后负荷)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不能引起(糖原分解增加) 肝素广泛用于临床防治血栓形成,其抗凝的主要机制是(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 感染发热的病人一般表现为(体温升高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给家兔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量减少其主要机制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通透性增高) 给家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迅速减少,该动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肾血流量减少)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20%葡萄糖50ml,患者尿量显著增加,尿糖定性阳性。分析该患者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 关于胆汁的描述,正确的是(胆汁中与消化有关的成分是胆盐) 关于甲状腺激素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使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高)关于输血错误的是(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液会出现血型不合的表现) 关于突触传递过程,错误的叙述是(突触前膜去极化,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减少)关于胃的蠕动,正确的是(空腹时基本不发生) 关于育龄期女性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一般比同龄男性略低) 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双向传递)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常用于诊断(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 基础代谢率与下列哪项具有比例关系(体表面积) 激素的作用特点不包括(提供能量) 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机制是(胆碱脂酶活性降低) 脊休克的表现不包括(动物失去一切感觉) 脊休克的主要表现是(粪尿积聚) 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的疾病是(呆小症)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1、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几个? (1)新代;(2)应激性;(3)适应性;(4)兴奋性;(5)生殖。 2、人本的调节作用有哪几种?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3、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 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在不同的事与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部代和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称为反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和能量代发生适应性改变,称为适应。在机体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让人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 第一章 1、生物体物质代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 2、基础代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单位时间的基础代称为基础代率。 3、骨肉活动时能量的来源:ATP、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直接来源是:ATP,间接来 源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而:糖类是机体最主要、来源最经济,供能又快速的能源物质。 4、能量代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3)急性运动中能代的整合。 5、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的整合。 大强度运动中各能量代系统对能量供应的参与并非以顺序出现,而是相互整合、协调,共同满足体力活动的基本器官肌肉对能量的需求。一般来讲,依运动模式、运动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同,3种供能系统都参与能量供应,只不过各自在总体能量供应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6、三个供能系统:(1)有氧氧化供能系统;(2)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供能系统);(3) 糖酵解供能系统。 第二章 1、兴奋是指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 静止转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正外负)。 2、刺激引起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1)一定的刺激强度;(2)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3)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3、依肌肉收缩的力和长度变化,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分为哪三类?各类概念?体育实践中的 应用(举例)。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同,肌肉缩短,并牵引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如:前臂弯举、高抬腿跑、挥臂扣球等练习;(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指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的收缩形式。如:跑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使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被预先拉长,为后蹬时的伸髋、伸膝发挥更大的肌肉力量创造了条件;(3)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生的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如:一些静力性运动。4、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和生理特征。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疾病: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过程,集体因自稳调节紊乱出现一系列功能 、代谢和形态改变的异常生命活动。 2、脑死亡:集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包括枕骨大孔以上的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3、健康:没有疾病和痛苦,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4、病理过程:也叫基本病理过程,或典型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肯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1、水中毒:有叫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为血清钠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9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1、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2、漏出液(transudate):体液比重低于1.015、蛋白含量低于2.5g/%、细胞数少于500个/100ml的水肿液 3、渗出液(exudate):体液比重比重高于1.018、蛋白含量可达3g/%~5g/%,细胞数大于500个/100ml的水肿液。 1、代酸: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引起的血浆HCO3-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2、呼酸:CO2排出障碍或CO2吸入过多,引起血浆血浆H2CO3浓度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3、代碱: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引起的血浆HCO3-增多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4、呼碱:肺通气过度引起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是由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血氧含量减少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组织缺氧。此时动脉血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isotonic hypoxemia) 2、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是指因组织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3、低张性缺氧(hypotensive hypoxia):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氧饱和度降低,组织供氧不足,又称或缺氧性缺氧。 1、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临床上以体温升高0.5℃为标准。 2、过热(hyperthermia):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在异常,导致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蘅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3、内生致热原(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够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4、内毒素(endotoxin)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细菌致热原(bacterial pyrogen)。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它由3个部分组成: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其中脂质A是致热的主要成分。 1、细胞凋亡: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村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2、凋亡小体: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膜内陷,将细胞自行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小体,这种小体有完整膜结构,含部分细胞质、细胞器和破碎的细胞核成分。 1、应激:机体在应激原作用下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2、热休克蛋白(HSP):热应激或其他应激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他主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属于非分泌型蛋白质。 1、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引起以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和凝血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过由于微血管堵塞、凝血因子消耗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贫血。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DIC时,微血管病变引起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因为受到微血管内纤维蛋白丝切割、挤压而引起破裂。外周血中出现各种裂体细胞。 1、休克(shock):各种强力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急性循环衰竭,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 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16.阈强度: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何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这个临界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7、强度—时间曲线:以刺激强度变化为纵坐标,刺激的作用时间为横坐标,将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相互关系,描绘在直角坐标系中,可得出一条曲线,称为强度—时间曲线 18、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19、神经肌肉接头: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相接近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装置。 20、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用粗丝和细丝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释肌肉收缩的学说。认为肌肉收缩时虽然外观上可以看到整个肌肉或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或卷曲,而只是在每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 21、单收缩:是指整块肌肉或单个肌纤维接受一次短促的刺激后,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及一次机械性收缩。

生理考试复习资料1.docx

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成分的过程,称为 A、吸收 B、新陈代谢 C、物质合成代谢 D、物质分解代谢 E、能量代谢 3、关丁?反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保证调节精确性的巫要机制 B、各种调节方式均存在反馈调节 C、正反馈在反馈调节中授多 E、反馈信息与原控制信息作用相同称正反馈 D、负反馈使生理功能保持相对稳疋 4、关丁?兴奋和抑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两种形式 B、组织的状态不同,反应可以不同 C、一?切可兴奋组织的兴奋性均相等 D、可兴奋组织的本质表现是动作电位 E、受到有效刺激,可表现为兴奋 5、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共同特点是 A、细胞本身都有耗能 B、都是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C、都需膜蛋白参与 D、都可运转离子和小分子物质 E、都可运转大分子、团块物质 6、维持细胞内外Na卜、K卜分布不均,主耍是由于 A、单纯扩散 B、载体转运 C、通道转运 D、钠钾泵活动 E、与终池释放和摄取Ca有关 7、卜-列关丁?同一细胞兴奋传导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 A、动作电位可沿细胞膜传到整个细胞 B、动作电位的幅度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C、双向传导 D、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有关 E、传导速度与温度有关 8、膜内的电位由电静息电位—70mV降至—80mV称为 A、去极化 B、复极化 C、超极化 D、极化 E、反极化 9、卜-列哪项不屈丁?血液棊本功能 A、物质运输功能 B、直接完成肺换 C、调节功能 D、防御功能 E、凝血功能 10、下列哪不是血沉加快的原因 A、进展期结核 B、风湿病 C、妊娠期 D、红细胞比容减少 E、恶性肿瘤11、内源性凝血过程一般开始于A、激活因子Xlla B、组织释放因子C、PF3 D、激活因子I E、激活因子X 12、已知受血者为A型,在交叉配血中,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供血者应为 A、O型 B、A型 C、B型 D、AB型 E、以上都不是13、调节红细胞牛成的锻重要的体液凶索是 A、肾素 B、雄激素 C、生长素 D、促红细胞生成素 E、糖皮质激素 15、下列关丁?动作电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八、动作电位是一种扩布性电位B、动作电位的幅度与细胞内外Na+的浓度有关C、刺激越强动作电位的幅度越人 D、动作电位的产生需要消耗细胞本身的能量 E、动作电位是静息电位负值减小的过程 16、惟一不存在丁?血清中的凝血因子是八、因子I B、因子TTT C、因子VII D、因子XIT E、因子TX 17、下列溶液中哪-项是等渗溶液 八、5%布j萄糖B、0.7%盐水C、0.5%盐水D、9%盐水E、10%葡萄糖 18、牛理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來自丁? 八、无机盐B、球贵白C、纤维蛋白原D、白贵白E、葡萄糖19、关丁?正常人心输出虽的说明,错误的是 A、左心室输出量较右心室多 B、一?侧心室每次的射血虽:称搏出量c、搏出量x心率=心输出M

《生理学》复习资料2

《生理学》复习资料(2) 一、名词解释 呼吸、肺通气、肺换气、肺活量、氧离曲线、消化、吸收、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能量代谢、体温、排泄、渗透性利尿、神经递质、牵涉痛、瞳孔对光反射、暗适应、激素、月经。 呼吸:有机体利用氧气通过代谢分解有机化合物释放化学能的过程。 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肺通气的器官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胸廓等。呼吸道是沟通肺泡与外界的通道;肺泡是肺泡气与血液气进行交换的主要场所;而胸廓的节律性呼吸运动则是实验通气的动力。 肺换气:呼吸过程中,空气在肺中的循环叫做肺换气,将所谓肺的每分钟容量,即在一分钟内经过的空气量,作为肺换气的指标 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以氧分压(PO2)值为横坐标,相应的血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称为氧解离曲线或简称氧离曲线。 消化:.消化是机体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使大块的、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分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化学物质的过程。 吸收: 物质从一种介质相进入另一种介质相的现象。 机械性消化: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它们均借导管,将分泌

物排入消化管内。 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而言。由消化腺所分泌各种消化酶,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这种消化过程叫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主要依靠消化酶(参考消化酶药物:慷彼申,多酶片,酵母等)来完成。 能量代谢、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体温、 排泄、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渗透性利尿:近端小管液中某些物质未被重吸收导致小管液渗透浓度升高可保留一部分水在小管内,使小管液中的Na+被稀释而浓度降低。因此,小管液和上皮细胞内的Na+的浓度梯度减小,从而使Na+的重吸收减少或停止,Na+的重吸收减少小管液中较多的Na+又通过渗透作用保留相应的水结果使尿量增加、Nacl排出量增多,这种情况称为渗透性利尿。 神经递质:神经末梢分泌的化学组分。如乙酰胆碱等,可使神经脉冲越过突触而传导。 牵涉痛、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感觉的现象,称为牵涉痛。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又称为光反射通路瞳孔对光反射传导通路为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中脑顶盖前区→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瞳孔扩约肌。 暗适应、当我们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一下子我们的眼睛就会什么也看不见,需要经过一会,才会慢慢地适应,逐渐看清暗处的东西,这一过程约20~30分钟,其间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也就是视网膜对暗处的适应能力。 月经:月经,又称作月经周期,是生理上的循环周期,发生在一些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人类与其他人科动物之间。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辅导资料 (本文档一共有78页,绝对是首都体育学院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各位,祝各位考试顺利)

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1静息相(处于极化状态,即静息电位状态)2去极相(首先C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叫去极化。C膜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叫反极相)3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从顶点快速下降,膜内电位由正变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曲线的下降芝,叫复极化时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和下降支持续时间都很短,历时不超过2毫秒,所记录下的图形很尖锐,叫锋电位。锋电位之后还有一个缓慢的电位波动,这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叫后电位 C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终结过程成为;= 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C内。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质网对CA再回收。 1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为阙刺激)2刺激的作用时间(足够时间)3刺激强度变化率(刺激电流由无到有或由大到小的变化率)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分四种。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引起身体运动。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出现在后。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收缩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又叫等张收缩。是做功的=负荷重量*负荷移动距离。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在此关节角度下杠杆效率最差,只有顶点处肌肉才可能达到最大力量收缩。例子:肱二头肌收缩使肘关节屈曲举起某一恒定负荷)2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叫--。有两种情况: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

宠物解剖生理复习题

《宠物解剖生理》复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动物体基本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平行与畜体纵轴,并垂直地面的切面为______。A.矢状面 B.额面C.横断面 2.机体形态构造、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_____。 A.细胞B.组织C.器官 D.系统 3.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的组织是_____。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 4.下列肌肉组织中属于随意肌的是_____。 A.平滑肌B.骨骼肌C.心肌 5.体内分布最广,形态结构最多样化的组织是_____ A.上皮组织 B. 结缔组织C肌肉组织D.神经组织 6.上皮组织中分布最广的一类为_____。 A.被覆上皮 B.腺上皮 C.感觉上皮 二、填空题 1、宠物解剖生理是研究正常有机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及其发生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可将解剖学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3、细胞是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三部分构成的。 4、根据上皮组织的功能和形态结构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和感觉上皮三类。 5、腺体根据其有无导管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6、神经组织主要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 7、细胞的生命活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繁殖。 8、组织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四类组织。 10、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神经元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构成。神经元的突起分_________和 _________。 二、运动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一颈椎为_____。 A.寰椎 B.枢椎 C.A、B都不对 2、脊柱最强大的肌肉是_____。A.胸肌 B.背最长肌 C.肋最长肌 3、后肢中的不能活动关节是______。A.荐髂关节 B.髋关节 C.冠关节 4、颈椎的_____发达。 A.棘突 B.横突 C.关节突 5、横突特别发达的椎骨是_____。A.颈椎 B胸椎 C.腰椎 6、形成颈静脉沟的底部的肌肉______。A.胸头肌 B.臂头肌C.肩胛舌骨肌 7、在骨受损伤时,有修补和再生骨质的作用是。A.骨膜 B.软骨C.骨髓 8、下列属于单关节的是______。A.肩关节B.腕关节C.膝关节

人体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兴奋: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细胞的兴奋。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将具有抗凝血的血沉管静置,尽管红细胞的比重大于血浆,但正常时红细胞下沉缓慢,表明红细胞相对稳定是悬浮于血浆中,红细胞的的这一特性成为悬浮稳定性。 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随肝胆汁排到小肠后,约有95%的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组成胆汁排入肠内,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体核温度: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即体核温度。正常人的体温为36.9-37.9℃。 肾糖阈: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100时,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极限,此时的血糖浓度即为肾糖阈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 肺通气量:亦称为每分种通气量,是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静息时每分钟通气量是6~8L,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可达100L。 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分比。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排泄:指体内新陈代谢的终产物过剩的物质以及进入体内的遗物和药物等,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是代谢的最后一个环节。 心输出量:即心每分输出量,指心每分钟输出的血量。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于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如瞳孔随光刺激的强弱而改变大小,吃东西时分泌唾液。 心率:是指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内分泌:人体有内分泌系统,分泌各种激素和神经系统一起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二:问答题 1、血型系统分类依据及其鉴定方法。 根据红细胞表面有无特异性抗原(凝集原)A和B来划分的血液类型系统。 (1)生理盐水凝集法①玻片法②试管法(2)凝胶微柱法,是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在凝胶微柱介质中发生凝集反应的免疫学方法。血型抗体为单克隆抗体,加入试剂、标本,用专用离心机离心后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或用血型仪分析。此法操作标准化,定量加样,确保结果准确性 2、什么是血液凝固?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 ①凝血因子X激活成并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2分) ②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2分) ③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3、什么是吸收?为什么小肠是营养物质的主要吸收部位?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 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

量恢复”。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10、牵张反射:有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1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1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1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14、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动力性收缩(等动收缩、离心收缩、向心收缩)静力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离心收缩是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5、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力量/体重。

生理学考试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 1.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兴奋性: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3. 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4. 磷酸原功能系(ATP-CP):指由ATP和CP两种细胞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构成的无氧供能系统。 5. 糖酵解供能系:指供氧不足时,糖分解产生乳酸而释放能量合成ATP的过程。 6. 有氧氧化供能系:氧气供应充时,糖和脂肪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合成ATP的过程。 7. 递质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一种递质也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现象。8. 受体:指那些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9. 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一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0. 运动神经元池:指支配一块肌肉的那一组运动神经元相对集中的区域。 11. 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形式。 12. 屈肌反射: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是,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地回撤的反射。 13. 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个部分的位置的反射。14. 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体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的反射。 15. 氧解离曲线:反映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16. 碱储备量:每100ml血浆的NaHCO2的含量。 17. 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18. 呼吸运动:由呼吸肌收缩而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的动作。 19.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20. 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21. 运动后的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 22. 动作电位:受到一次有效刺激,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扩步的电位变化。(外负内正) 23.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外正内负)24. 比肌力:单位生理横断面上所产生的最大肌肉力量。 25.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 空气量。 26. 氧通气当量:每分通气量与每分吸氧 量的比值。 27. 血型: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28. 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 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 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 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回心血量减少, 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 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的现象。 29.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 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 30. 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 浓度随着运动强度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 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 拐点称为乳酸阈。 31. 氧的利用率:每100ml动脉血流经 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 32.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 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 射性变化。 33. 进入工作状态:从运动的开始阶段, 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有一个逐步 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34. 极点:在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 的剧烈运动中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 应,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35.第二次呼吸:极点被克服后,一些不 良的生理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运动员能 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 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36.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 的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 行和/或不能维持特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 之为运动性疲劳。 37.恢复过程:指运动结束后,各项生理 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 变化过程。 38.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 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大原来水平, 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39.运动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 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40.运动动力定型:大脑皮质对外界的一 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 形式的反应,大脑皮质技能的这种系统性 称为运动动力定型。 简答题 1.动作电位及其成因? 动作电位是受到一次有效刺激,细胞产生 的一种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成因:a在刺激的作用下,首先引起膜轻 度的极化,但不足以产生动作电位 b动作电位只能由阈电位所触发,膜对钠 离子的通透性增大500倍,大大增大了钠 离子的通透性,大量的钠离子迅速内流 c当扩散力与电场力平衡时,膜对钠离子 的通透性回将,钠离子停止内流,钠离子 暂有峰值,即动作电位 d钠离子泵将钠离子由膜内运出膜外,从 而细胞恢复到安静状态 e动作电位的大小取决于钠离子的通透 性,与刺激强度无关 2.N-M的传递原理? a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使前膜去极化, 直至改变膜的通透性 b间隙中的部分钙离子进入突触小体,导 致囊泡向前膜靠拢,囊泡壁与前膜暂时融 合并破裂 c乙酰胆碱进入接点间隙并向后膜扩散 d乙酰胆碱与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 合,导致膜对钠离子、钾离子的通透性改 变,发生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e当终板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就触发了可 传导的动作电位,继而引起这条肌纤维的 收缩 3.M的收缩与舒张过程,“肌丝滑行理 论”? a钙离子触发肌肉收缩 b横桥的摆动引起肌丝的滑行(A横桥与 肌动蛋白结合B横桥的摆动向M线方向C 横桥与肌动蛋白分离D横桥回摆E横桥与 肌动蛋白再结合,再摆动,再分离,再回 摆......在钙离子浓度下降之前,此过程循 环往复,横桥把细肌丝拉向M线引起滑 行) c收缩的肌肉舒张 4.横桥是怎样引起肌丝滑行的?(上题 A-E) 5.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过程? a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指能量形式的转 换c编码功能,指信息形式的转换d适 应现象 6.心肌收缩的三个特点? a“全”或“无”式的收缩,因为它是一个技能 合胞体 b不发生强直收缩,因为心肌细胞的有效 不应期特别长 c心肌细胞兴奋时对细胞外液钙离子浓度 有明显的依赖性 7.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 a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b 遗传因素c年龄、性别因素d训练的影响 8.为什么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影响最大摄氧 量的中央机制? 最大摄氧量不足是由机体本身的氧气摄入 能力差造成的.氧气的摄入通过呼吸作用 进入肺,再由肺通气、肺换气等功能弥散 入血液中.安静状态下,心脏的CO为5 升每分,运动后可达20-25L/min,是安 静时的4倍。而安静时的肺通气量为6-8L, 运动后可达180-220L,是安静状态下的 30倍.由此可知,一般环境中氧气可通过 肺进入血液,所以不能成为最大摄氧量的 主要影响因素.摄氧量=CO×动静脉氧差. 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CO的大小,运动后 心脏的容积增大,血液增多,心壁增厚, 心脏的收缩能力增强,从而心脏的泵血功 能增强,CO随之增大,最大摄氧量增大, 所以心脏的泵血功能是中央机制. 9.乳酸 阈(LT)的生理机制? 人体在运动中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运动 肌肉的氧供应不足,使一部分肌糖元在无 氧的条件下通过无氧酵解产生乳酸,肌乳 酸由肌细胞进入血液中,导致血乳酸浓度 增高,而还有一部分乳酸进入肝脏,通过 肝脏的糖异生作用使其转化为糖原,同时 进入肝脏的血液减少,降低了肝脏对乳酸 的消除能力,从而导致血乳酸浓度急剧堆 积 10.为什么内脏器官的惰性是产生进入工 作状态的主要原因? a支配内脏的植物性神经元多且路线长b 植物性神经大多数轴突细且无髓鞘c体液 调节需要的时间较长. 11.“极点”产生的机制? a内脏器官的惰性大于运动器官,出现氧 亏b乳酸堆积,运动动力定形暂时紊乱. 12.“第二次呼吸”产生的机制? a运动中内脏器官的惰性被克服,氧供应 增加b乳酸得到逐步的消除,被破坏了的 动力定型重新恢复. 1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a搏出量b心率加快舒张压升高c外 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时,收缩压和舒 张压均有所升高,舒张压更为显著d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e循环血量 14.试述最佳心率范围理论? 最佳心率范围理论是使心输出量处于 较高水平的这一心率范围(120-180 次/min).理论要求:安排一定的大强 度运动,使心率能够达到最佳心率范围 的上限,使心输出量达到最大,以提高 心脏的最大泵血功能. 15.试述心搏峰理论? 每搏输出量达到峰值时的心率水平为 心搏峰.目前搏出量达峰值时的HR水 平是110-130次/min.理论要求:在 心搏峰的HR水平上持续运动一段时 间,使心搏峰值保持的时间较长,提高 心脏的泵血功能. 16.为什么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 初长度越长产生的力量越大? a肌肉收缩前初长度在最适状态下可 使肌节中活化的横桥数目达到最佳,从 而产生较大的肌力. b肌肉受外力拉长 时,肌肉产生牵张反射,使传出冲动增 加,从而增大肌肉的收缩力. c肌肉组 织是一种黏弹性组织,受到牵拉时,由 弹性回缩产生的弹性回缩力与收缩力 叠加,从而使肌肉力量增大. 17.EPOC的生理机制? 运动后恢复期的耗氧量并不完全等于 运动中的氧亏,而是大于氧亏,这是因 为运动时激活了肌细胞线粒体氧化酶 的活性,使代谢增强,运动结束的一段 时间内,一些生理指标并不能立即恢复 到安静状态,而是逐渐恢复带安静状 态,此过程耗氧. 18.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 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可以用条件反射 机理来解释,与比赛和训练有关的场景 信息,经常不断的刺激运动员,并与肌 肉活动时的生理变化相结合,经过反复 强化,这条信息就成了条件刺激,因此 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条件反射. 19.简述氧解离曲线? 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为氧解离曲线,为S形,分三段如图 表: 上段中段下段 PO2 100-60mmHg 60-40mmHg 40-15mmHg 形状特点坡度小坡度大坡度最大 曲线表明对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含 引起血氧饱和度降低、释放HbO2更 多的氧气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大量 HbO2(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出氧气 血氧饱和度百分之90 90-80 80-22 意义为集体摄取更多的氧提供了保障 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氧气的供应 代表了氧气的储备,使机体能适应组织 活动增强时对氧气的需求 注肺部组织部剧烈运动时的组织部 20.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 呼吸要好? 潮气量频率肺泡通气量 正常500mL 16 8000 5600 深而慢1000 8 8000 6800 浅而快250 32 8000 3200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 频率(次/min) 无效腔=150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