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幼儿顺利度过逆反期的几种处理对策

谈谈幼儿顺利度过逆反期的几种处理对策

谈谈幼儿顺利度过逆反期的几种处理对策
谈谈幼儿顺利度过逆反期的几种处理对策

浅谈幼儿逆反期教育

内容摘要: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增强,对家里人的要求和安排不会一味服从,喜欢闹“独立”。父母叫他干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任性、不听话,常常使得家长束手无策,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作为家长应当了解孩子的这种特点,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否则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在此时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一味的训斥,打骂,便会造成孩子执拗任性或胆大妄为的性格。笔者认为家长应该认识幼儿逆反期存在的必然性,并且在理解孩子这种逆反心理的基础上走出教育误区,运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有效处理孩子的逆反期的行为。

关键词:逆反期自主意识尊重信任科学教育方法期望值

一、幼儿逆反期存在必然性。

幼儿逆反期心理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从幼儿逆反心理产生的过程看,幼儿逆反心对其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随着幼儿大脑结构完善,思维方式由顺向思维方式转变为逆反思维方式,完成了由简单思维方式向复杂思维方式的转变。另外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方面也由被动的模仿转变为主动性创造,在这种主动性、创造性产生并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幼儿的自信心会不断增强。这是幼儿主观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我们看到幼儿自主意识形成的过程存在的优势,也要看到另一方面劣势,幼儿思维存在不足,认识上也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认识模糊,情绪作用较大,易冲动、感情外露。3-4岁的幼儿这些特点更为突出,他们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可以因为一件小事大声哭,也会被有趣的事情吸引注意力而停止哭泣,自我情绪调控能力极差。

对幼儿的逆反心理,既要保护其合理的、积极的成分,又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消除消极的、不利的影响。

二、逆反期不当处理

孩子的错,百分百是家长的错,孩子逆反期表现出任性,不听话,常常使得家长束手无策。这是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的问题所致。

(一)家长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孩子的感受

孩子逆反期自我意识要求独立,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而作为家长从自身出发,认为孩子终究是孩子,看问题片面、局限,因此他们往往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意思处理事情。对来自外界的要求、命令,孩子有着主观本能的抵触情绪。这样必然导致家长与孩子矛盾的产生。比如,母亲要求孩子考试考不到班级前十名就不许看电视,而该孩子唯一的课外兴趣就是看球赛,于是在家长苛刻的要求下,孩子就可能故意去做了与要求相反的事。

(二)家长脾气暴躁,处理问题行为恶劣。

有些父母爱唠唠叨叨,有些父母脾气暴躁,这样容易使孩子生逆反心理。为了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他们不仅从语言上动不动就说“不行”“危险”,还常常简单、粗暴地禁止孩子的行为,更有甚者在行为上打骂孩子,或罚站,甚至把孩子逐出门外。令孩子失去表现的机会,还弄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例如,有的孩子想要自己穿衣服,因为天气冷,大人怕他着凉,就帮他扣好扣子,孩子因此不高兴了,一定要脱下来自己重新穿上,否则就哭闹不休。有些家长喋喋不休地斥责孩子,甚至打骂、体罚。从表面上看,家长

的严格管教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上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从不自觉无意的反抗,发展成为有意识与家长对抗.

(三)对孩子好奇心行为横加干涉。

如果孩子对某件东西或事情产生好奇,就会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对任何事情都想弄个究竟。而父母怕孩子受伤,或怕把东西弄坏,他们总会立即制止孩子的行为。这时孩子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危险性,根本不予理会。有的孩子当时被制止;有的孩子对当时制止立即作出反抗举动;还有的趁我们不注意又会继续操作。家长的横加干涉不仅不能有效的制止孩子行为,而且引起了孩子的逆反行为,加剧了逆反心理的形成。

我们常说的孩子种种“叛逆”,是他们顽强自主性对自身权益维护一种抗争,他们渴望得到家长(老师)的认可。家长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孩子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产生羞怯感、挫折感、无助感,长期处于这种不安、恐惧生活状态下,会导致孩子行为畏首畏尾,反之逆向而行。这无论是那种结果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三、逆反期处理对策

如何有效处理孩子的逆反行为,我们应该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理解孩子想独立的心理。

幼儿逆反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正确认识逆反期存在的问题。孩子长到三岁左右, 身体状况,日常言行完全脱离了婴儿状态,表现出幼儿的特征,身心两方面进一步的成熟起来。这个时期是孩子走向个性人生的新起点,他们通过不断观察和模仿,什么事都想自己做,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创造新的东西,总想一试身手。这标志着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他表现出的反抗行为,不是故意和大人过不去,而是向家长宣告:“我们不是小孩了”,要求家长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当然由于此时的孩子能力有限,经常会把事情搞得很糟糕,家长千万不要嫌弃小孩做的不好而埋怨孩子或从中阻拦,这样会伤害孩子正在萌生的独立性的自尊心,我们不要一昧看到孩子逆反期所带来麻烦,而应把眼光放远一些,正确看待孩子的逆反行为,给孩子一个慢慢成长的过程。

(二)尊重信任孩子。

孩子表现出的逆反行为,家长们必须给予充分要尊重和信任,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1、给孩子自由,学会对孩子放手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去想。”当然,他们会因挫折而沮丧,因失败而消沉,但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宝贵收获。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一天我们发现,喂饭时,孩子把头躲开并伸手抢筷子或勺子。孩子的动作告诉我们,那就是他要自己吃饭。如果父母不理会孩子的要求,还一贯的给孩子喂饭,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失去了自己学吃饭兴趣。而我们需要做的是观察孩子的需要,让孩子自己拿勺子或筷子吃饭。尽管动作显得十分笨拙,但每一个动作都很认真的。当他把第一勺饭放到嘴里时,他会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自主的快乐。

其实父母只要肯放手,就会惊奇的发现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让孩子在小事上学着生存,在大事上才能有能力解决。

2、让孩子充当家长的“小助手”

请孩子帮助家长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把孩子培养成我们“小参谋”、“小助手”。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有些事情可以采纳孩子的意见;给孩子适当安排家务劳动,让孩子做一些他愿意做而又力所能及的工作。例如,整理玩具箱、倒垃圾、打扫

室内卫生等都可以让孩子去做,这样不仅可以消耗孩子旺盛的逆反精力,还让孩子在劳动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同时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在劳动中获得喜悦,在劳动中建立自信。

(三)采用科学教育方法,引导孩子顺利度过逆反期

针对孩子“逆反期”教育问题,家长应该在正确理解幼儿逆反期心理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尽量避免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避免用粗暴手段限制孩子。往往孩子一旦对父母的意见持否定态度,家长就会责骂或恐吓。表面效果很好,实际上却容易造成孩子两面性或行为更逆反。因此,当孩子发生逆反行为时,家长可尝试说理,告诉幼儿这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或者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用他感兴趣的事情把它引开。再者家长可利用说话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不满,这样往往比粗暴制止更有效;最后,当多种方式无效时,还可以尝试冷处理,不理孩子,让他们觉得逆反的行为不能达到目的,而不得不自动放弃,对待孩子的反抗,我们要冷静对待、学会反思。反思一下自己教育方式有哪些不当的地方,使孩子受了“委屈”,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并且及时调整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只有认真了解孩子,因材施教,才能使我们与孩子顺利度过“逆反期”。

(四)对孩子降低期望值,不要急于求成

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导使孩子的逆反行为产生。一方面,家长不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对孩子提出高要求,强制孩子过早的接受各种各样的特长训练,让孩子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另一方面,拿自己孩子的劣势和别人孩子的强势进行横向比较,总认为自己孩子不及别人优秀,对孩子有过多的批评和埋怨,为孩子埋下了自卑的种子。现在的父母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看到别人的孩子学钢琴、学条舞、学围棋等,觉得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挤掉孩子的娱乐时间也去学习各种特长。孩子没兴趣不愿学,只是痛苦的为家长学习。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他们各自的闪光点,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观察发现孩子的优点,帮助其建立自信心,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原始的动力。

我们要坚信一点,每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成型的璞玉,在他幼小的时候,我们只要能够正确引导,加上有效地教育,那么他就会闪闪发光。让我们一起静静的等待着,等待着孩子给我们带来的那份久候的,意想不到的喜悦。

(正文共计3202字)

参考文献

《打造你的孩子》[意]蒙台梭利著;黑马编译,外文出版社。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作家出版社。

《幼儿教育心理学》李祥文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幼儿任性行为的形成及教育策略

浅谈幼儿任性行为的形成及教育策略 发表时间:2017-01-11T15:38:42.110Z 来源:《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作者:高学学[导读] 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如果不及早发现并矫正,则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陕西省清涧县第二幼儿园 718399 摘要:幼儿任性行为,在儿童心理病理学中给诊断为“儿童行为失调综合征”,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属于非理性意志发展。任性行为会影响孩子生活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如果不及早发现并矫正,则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关键词:任性自我健康发展 这一学期,我担任了小班的班主任工作。新入园幼儿的问题真是不少。由其是轩轩这名幼儿,每天来园总是哭闹不休,缠着家长不放手,任凭家人和老师怎么哄都无济于事。而这样的幼儿,在幼儿园数不胜数,我们常常会听到许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太任性了!”还有的说:“现在的孩子啊!都这样,把父母都操心死了!”那么针对轩轩这一类幼儿,我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得出结论,认为轩轩这类孩子属于任性。 任性其实是一种心理反映,幼儿在3岁左右就开始出现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要求,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甘心处处听成人的照料和摆布,渴望在成人面前通过各种方式显示自己的能力。刚开始,幼儿用打人来表达他不同意不喜欢的态度,接踵而来的是说“不”,什么都是“不”,做与不做都是“不”,最后,幼儿就可能引起行为冲动,以哭闹为手段,换去自我满足,如果这样的问题不及早纠正,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一、根据轩轩这类幼儿的表现,我认为新入园幼儿形成任性心理和行为主要是以下原因 1.幼儿自制力差。自从幼儿有了行为能力、思想,这种由自我所引发的任性行为就随处可见。幼儿会因为自己系不上纽扣生气,会因为爸爸妈妈没给自己梳小辫子生气,也会因为没有让吃糖生气,会因为自己的想法没有实现而生气,而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问原由地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的粗暴,因而助长了幼儿的任性行为。 2.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不听话,父母一开始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可当孩子为所欲为时,父母觉得烦,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因此,父母不再坚持。其实,这些父母还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已经有所觉醒,他们大多数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 3.父母的过分纵容。因为现代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无节制,无原则。对孩子,如果孩子受了一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助长幼儿的任性行为。 二、根据幼儿的任性形成原因,防止和纠正幼儿的任性心理和行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采取有效的教育活动进行矫正。针对这类幼儿,我在班里设计了一些活动,通过采用幼儿喜欢的“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让幼儿在听听、说说、讲讲中,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懂得任性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在“应该怎样做?”的环节中,让他们不断提高自控能力,以达到克服任性的教育目的。 2.实行短时间“冷处理”的方法。我们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小朋友来园一直哭闹,老师越哄,他的哭闹声音越大,可当老师放弃哄的时候,过一会儿他就好了,所以我认为孩子的哭闹是给成人看的,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一旦他发现成人不注意他,他自然会放弃。 由此,我认为“冷处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家长在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时候,可以不必理会孩子,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做自己的事情,让孩子感到父母并不在意他的行为。如果家长次次妥协,孩子稍微有一点无理取闹,就唯命是从,由此孩子得寸进尺任性行为会越来越严重,反之孩子发现没人理会,他会觉得无趣而放弃他的任性,当孩子不闹的时候,再给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这种“冷处理”的方法也叫“负强化”。 3.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孩子生活在家庭中,父母的表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平时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明确的要求。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所以家长不能随意地给孩子许诺,因为孩子年龄小,父母的每一句话他都是认真对待的,如果父母不能确定自己能否办到的事情最好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许诺,如果不经意间已经许下诺言,那么再困难也要实现,这样家长在孩子面前有个模范作用。“曾子杀猪”的故事也是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 4.转移注意力。孩子的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和事情上,比如说当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的时候我们带着他去做游戏,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以前认识一位年轻的爸爸,很有教育手段。一天孩子就要闹着买一件贵重的玩具,他就对孩子说:“那个玩具真的好,我的宝宝很有眼光,可前面还有更好玩、更酷的东西,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就会把刚才的事情忘掉。 参考文献 [1]王烨芳著王振宇主审《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江苏教育出板社,2012,(03)。 [2]孙瑞雪著《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11)。 [3]赵敏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

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考籍号: 姓名: 胡琪 题目: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 生的学习兴趣指导教师: 专业: 小学教育(本科) 联系电话: 地址: 长沙市枫林三路长 丰小区40栋四单元 三楼邮编: 410205 QQ 号: 二O一二年八月 目录 前言 (1) 一、对学习兴趣的内涵的理解 (1) (一)学习兴趣概念的界定 (1)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特点 (1) 1 、学生兴趣的广泛性 (1) 2 、学习兴趣的倾向性 (2) 3 、学习兴趣的可塑性 (2) 二、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2) (一)自身因素 (2) (二) 学校教育方面 (2) (三)家庭方面 (3) (四)社会影响 (3)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4)

四、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4)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5) (三)设置新颖的教学安排,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四)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五)巧设疑问,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六)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七)通过动手实践和竞赛,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7) (八)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7) 五、后记 (8) 参考文献 (8)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渴望。”可知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某些潜在能力的发展,是成才的起点和一生事业的出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因为喜欢、感兴趣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学习。但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习的兴趣也可能会有提高或减弱,良好学习兴趣的形成依赖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高度的自觉和积极的状态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一般来说,多数儿童的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很大的自发倾向,但更主要是靠老师的教育和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厌学; 一、对学习兴趣的内涵的理解 (一)学习兴趣概念的界定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它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它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苦学”还是“乐学”的问题。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

幼儿逆反行为的疏导策略

幼儿逆反行为的疏导策略 摘要: 三岁左右的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越来越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成人越是不让他做什么,他越要干啥,偏要和你对着干。在某中情况下,你说什么,他都要在你说的前面加上一个“不”字,也不管这话通不通。从以上情况看,这些反映的是幼儿这一时期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逆反行为。这一心理现象在有关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的书籍中很少被提及或者论之不详,因而许多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也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逆反行为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事实上,逆反行为并非不健康的心理表现,而是人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正常的心理体现。 关键词:幼儿逆反心理逆反行为 一、幼儿逆反行为的概念 首先,先了解什么是逆反心理?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外界因素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界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对某事物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认识,并导致与该事物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笔者认为,逆反行为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特征,是个体在认识上的逆反以及情绪和行为上的反抗。 二、逆反行为的主要表现 (一)行为上的逆反 案例1:吃早饭的时候,妈妈给佚名盛了小半碗稀饭,里面放了一个他专用的勺子。正吃饭时,佚名也要用筷子,妈妈说:“你用不好筷子,还是用你的勺子舀好了。”可佚名偏不干,也不吃饭。爸爸妈妈怎么说都不听,哭闹着要用筷子,爸爸妈妈没办法,最终还是给了他筷子。他拿到筷子就不哭了,然后笨拙地夹着菜,以致桌子上和身上弄的都是菜,脸上也脏兮兮的。 分析:三岁左右的幼儿正进入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表现为自我意识的萌发,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经常说“不、不行……”,或者嘴上不说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我自己做”、“我就要”等。如果家长不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用包办代替、训斥等权威式的教育方式,或以哄骗等手段对待幼儿的意愿,就会不利于幼儿身体与情感的发展,使幼儿在行为上产生“逆反”。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往往碰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是原则 的错误,老师辛辛苦苦地做工作,费了不少的唇舌,有的学生就是不服,或是口服心不服, 甚至产生对抗情绪。表现为:或是沉默不语,或是当面顶你一两句,或是当面不说,背后又 来另一套。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老师说话的方式方法问题,二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 理状态问题。 一、从学生的心理素质来看,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年龄特点决定的思维因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初中学生的 年龄在13、14岁左右,对事物的个性和事物的本质还不是很了解,更不可能了解事物的发 展规律了。他们只看到事物的表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用抽象的思维去理解、判断事物。 2.年龄决定的性格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性格不仅是与气质智力有关,还与情感和意 志有关,性格是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个性心理核心的特征。公元前5-4世纪孔子提出了“性 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学说,他认为人生来禀赋差异不大,是后天造成较大差异的,也就是说性格大多是由后天造成的。按照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学说,性格有“外倾型”和“内倾型”。他 认为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外部,他对外部的事物表示关心和感兴趣,与人交往中易于 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做事大胆而轻率,动作快。性格内倾的人,很少向别人吐露自己的 喜怒哀乐,他在人面前不容易说慌。初中学生性格是多样的,有的受外部影响而意志比较脆弱,受到一点点批评就一蹶不振,但大多学生还是经得起批评的。他们大多喜欢表现自己某 一特长,也就是说喜欢露一手,希望自己在同龄人当中强一点,以博得同龄人的羡慕、长辈 的赞扬。然而,他们做事又不顾前及后,一旦做错了事,受到老师的批评指出,则认为这是 老师有意与自己过不去,由此感到自己名声扫地,因而产生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有的对老 师记恨在心。对这样的学生,只能作正确的引导,肯定其优点、指出其缺点,并且以表扬为主,并寓批评于表扬之中,通过表扬其正确的,达到批评其错误的。 也有的学生性情比较孤僻,心胸比较狭窄,像眼睛一样容不得半粒沙子,尽管是自己错了, 受到批评,心里似乎受到极大的创伤。因此,不管碰到什么样的事,遇到什么样的人跟他谈话,他都觉得这是有意与他过不去的,心里总是这样认为,“又是鸡蛋里挑骨头”。那种心情 真有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切身感受。由此产生种种忧郁感,或固执,或闭口不谈、只字不露。如本班有一位姓施的学生,平时沉默寡言,做事却出人意料,常逃学到外面上网,一蹲就是大半天,有时搞个通宵。老师从小道理讲到大道理,说了老半天,他就一言不发, 金口不开。有同学问他为何,他说:“反正我在他们的眼里是坏的,说也没用。”对这样的学生,老师批评要把握好分寸,点到即止。应从心理上去医治,扫除其心理上的障碍,使其丢 掉思想包袱,树立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同时,还要注意其“闪光点”,一经发现就多加 表扬,让他树立信心,改正缺点,避免其自暴自弃,再次闯祸。 3.学生的心胸气质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气质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稳定的特征。也 就是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情、秉性等。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从类似气质的角度把人分为“中行”“狂”“猬”三类,他认为“狂者进取,猬者有所不为”。“狂者一类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 积极的,进取的,他们“志大言大”,言行比较强烈表现于外;属于“猬者”一类的人比较拘谨,因而就比较“谨畏不为”;“中行”一类的人则介乎于两者之间,是所谓“依中庸而行”的人。在 中学生当中,有的学生真有点“初生牛犊不识虎”,正如孔子所说的“狂者”一类的人,他们情 绪发展比较快,说话直率,但性格比较刚强固执,脾气比较倔强。他们什么时候都认定自己 是对的。这样的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很可能当众顶牛,给你难堪。此时,作为 教育者——老师,如果不善于开导,很可能导致“风来树挡、水来土埋”的僵持局面。对这样 的学生,只能是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想工作,也就是说,对他们应抱着治病 救人的态度,用和风细雨式的谈话,以对朋友那真诚的情感去触动他们,对他们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之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宝儿的妈妈说,最近发现三岁的宝儿出现了一些逆反的行为,比如晚上洗脸的时候,她非嚷着先洗脚,家长没听,结果一盆水被她用脚掀翻弄到地上。有好几次是专门和家长对着干,宝宝妈妈很着急不知该怎么办 分析: 孩子的逆反心理始终被认为有碍儿童身心健康。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孩子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1、产生逆反心理是幼儿教育弊端的曝光。当前,幼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儿童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儿童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儿童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也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还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视自已的孩子为“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父母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等等。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们对幼儿教育作出改进。 2、逆反心理包含有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并合理引导。只要引导得当,逆反心理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积极作作用的。 3、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闷、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心中,他们不会让有碍自己身心健康的负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心理、压抑心理,他们也不会懦弱、保守、逆来顺受。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善于发现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善加利用,而不应在孩子有逆反心理的时候,一味抱怨、恼火,甚至对孩子实行高压政策。 解决方法: 对于这样的宝宝可以先用家长的方法来感化她,首先先是劝说宝宝,但是家长式作风不能一直存在,其实宝宝想先洗脚也不是不正确,然后宝宝不停可以按照她的想法来做,在中间出现的不好的地方就提出来,说她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最后平时和宝宝多沟通,不要一直以打骂的方式教育宝宝,孩子是教育出来的,不是打骂出来的。

家长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为讲课讲稿

家长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 为

家长如何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心理和行为 家长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孩子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不接受老师的教导、常与老师顶嘴、和老师对着干等现象。个别学生明知自己做错了事,面对老师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的劝告,不但听不进,反而反感、抵触甚至采取过激的言行。 在家,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你说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有时候你刚要说话他就非常烦躁,不愿意听你说下去。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一方面是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一方面是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批评、指责、劝告,给这些学生带来的感觉是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甚至自尊心严重受到伤害,因此,他们也不愿意理解和尊重别人,甚至会做出过激行为。当然,过激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外界的刺激这一方面因素所能引起的,还有学生本身的心理健康程度,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关注。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与别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思维模式,也就有了不同的行为方式。家长该选择合理的沟通方式,和孩子一起度过解决青春期困惑。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11,12岁至15,16岁,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发育的转折期,也是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学生有逆反心理是正常现象。我们的家长需要多一些耐心。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教育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所以家长对青春期孩子的知识应该提前有更多的学习和认识,以便做到防患于未然。当你的孩子青春期悄悄来临的时候,那时你还能坦然面的孩子的叛逆,欣喜面对孩子的叛逆,以免遇到问题不知所措,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 一正确认识青春期 a青春期特点

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由于这个时期的发展非常复杂,充满矛盾,又称为“困难期”,“危险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复杂及这些矛盾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剧变化。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儿童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 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身体的急速成长,性机能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也就是成人感。具有成人感,便以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环境和周围成人平等相待;有了成人感便要求与成人相应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与尊重。由于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幼稚的童年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实际上是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处于半成熟,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即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的矛盾。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是人生必经的矛盾冲突,这是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儿童不能回避的最基本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而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事实上,在面对许多复杂的矛盾和困惑时,他们依然希望得到成人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一条规定:“幼儿园必须做好幼儿生理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关于生理卫生的重要性,大家都很理解。至于心理卫生的重要性却被许多人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就是心理卫生保健的一项容。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它具有调节人的行为,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发展的功能。愉快积极的情绪或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忧悲的消极情感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对幼儿来说,也是如此,良好的情绪、健康的情感能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地在各种环境中进行活动,并容易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教育帮助,从中获得发展。那么,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呢? 一、以积极健康的情绪与情感感染幼儿 幼儿的情感容易激动、变化、外露而不稳定。他们的情感容易受周围人们尤其是成人的情绪所影响。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要以自己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情绪。对此,我认为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每一天的问候做起。即教师每天与幼儿见面时,要以满腔热忱,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幼儿问早、问好,从而激发幼儿对教师、幼儿园的好感,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当幼儿刚入小班不久,我就试着从多渠道去教育幼儿使用礼貌用语,结果效果很好。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老师问早、问好、说再见,还会跟

别班老师问好。但是由于幼儿情绪的稳定性比较差,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对这一问题的反应就渐渐差了,有些幼儿对问候流于形式,有些幼儿甚至对教师的问候无动于衷,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采取主动的方式来影响幼儿,使幼儿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每天当我见到幼儿来园或走进教室时就高高兴兴、认认真真地先向他们问好,他们也争先恐后地跑过来向我问好,而且脸上的表情和情绪总是跟老师那么相仿。就这样,日复一日,幼儿每天一进园,就能置身于愉快的环境气氛中,产生了欢乐的情绪。 2、在关心和抚爱中培养。教师对每一个幼儿的关心、抚爱是使幼儿产生良好情绪和情感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如果幼儿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生活照顾不周,身体不舒适时,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而如果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如感到老师不爱他,小朋友骂他,有人抢了他的玩具……,也同样会引起消极的情绪。所以教师应时刻关心抚爱每一个幼儿,尽量避免幼儿发生不良情绪。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关心幼儿的冷暖,及时了解其在家的情况,在幼儿表现不愉快时就告诉他:“老师是你的朋友,有事情讲给老师听,老师会帮助你的……”。当幼儿遭受同伴攻击时,要及时给予安慰,并请打人的小朋友向被打者道歉,以消除幼儿受欺凌的不良情绪。 3、在潜移默化中熏感染。实践证明,教师对周边人的良好态度和情感能对幼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教师同家长或其他来园参观学习的客人进行友好的招呼、轻松愉快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小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及对策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会表现出来一些逆反行为。那么,当孩子发生逆反行为之后,我们做家长的该怎样来应对呢? 一、保持冷静,制定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有一些孩子喜欢就每一个事情与家长争论、顶嘴,当这样的行为发生过一两次之后,便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并且越来越恶劣。在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控制情绪,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也不要与孩子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当中去。而要制定一些规则,用简单而明确的语言冷静而有威严地告诉他,什么是可以争论的,什么时候争论,以什么样的方式争论,什么样的问题是不可以争论的,如果违反规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案例】:6岁的亮亮玩过了积木之后没有收拾好东西就去看电视,积木扔了满地—— “马上把积木捡起来。”妈妈说。 “等一会儿再捡。” “你知道,我们的规矩是先收拾玩具,后看电视。” “你怎么那么多规矩阿,我就不想捡,你管得着吗?” “看来你很喜欢说‘你管得着吗?’这句话,现在给你5分钟的时间,你可以一遍遍地这么说。以后我再也不想听到这句话。如果你下次还这么不礼貌地跟我说话,那一天你将不能够使用电话;第二次你将一个晚上不能够看电视;第三次……” 【点评】:我们要尊重孩子,但不是迁就孩子,我们要对他们宽松一些,但不是放任他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碰到一些反抗。这个时候,家长不要动怒,那样于事无补,反而会使矛盾激化。但家长一定要坚定地阐明自己的立场,制定相关的规则,说出自己的期望,然后要严格地执行规则。当孩子再犯时,他可能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一般的孩子都懂得趋利避害,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二、提供选择。 当孩子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几个选项,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而不是采用强制的命令。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一定的权力控制自己,自己作出的行为是出于自愿的,而不是家长强迫的结果。 【案例】:小明三点半放学回家,妈妈说:“先把作业做了,”“呆会儿再做。”小明坐到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着自己爱看的电视节目。妈妈又催促了一遍,小明还是坐着不动。这个时候,妈妈说道:“现在离6点钟吃晚饭还有两个多小时的时间,你可以抽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写完你的作业,然后再接着玩,这样吃完晚饭之后你就可以看你最爱看的动画片。

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探究及对策

浅谈青少年逆反心理探究及对策 "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逆反心理青春期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青少年期产生逆反心理是人生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逆反心理的特点、表现形式,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进行科学教育,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充满危机的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心理状态及个人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易出现挫折、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这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青少年时期必然存在的,是青少年的某种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研究和探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表现形式,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以便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一、逆反心理的概念、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逆反心理现象,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来看是正常的,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需经历的过程。总体上来看它是一种抵触性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其主要表现有,

1,不接受教导。情绪上的敌对意识,行为易产生偏激,往往与老师家长所要求的背道而驰,从而满足自身所谓的“独立意识”以及“自理能力”。这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2,情感冷漠。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交往,也就是家长们常说的“闭门造车”。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容易产生自卑感、孤僻感,对性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影响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长。这是逆反心理的内在表现形式。 3,易走极端。他们感觉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渴望所谓的理想世界,离家出走,乃至轻生念头,不计后果来彻底的“放松自己”。这是最极端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而且往往难以挽回。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分析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是一种暂时的心理现象。只有找准其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解决问题。影响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有, 1,青春期心理因素。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变化。自尊心逐渐增强,使得他们当自己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时,他们就会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家长老师阻碍了他们的自由。轻视自己,从而产生了反抗心理。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感到自己不能被压制、被剥夺权利。于是,他们要求扩大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要求一定程度上与成人平等,并且竭力使成人承认这一点。

如何对待3岁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对待3岁孩子的逆反心理 (2011-07-06 16:30:51) 转载▼ 标签: 分类:育儿知识 育儿 如何对待3岁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 首先,家长往往以“乖”作为衡量幼儿行为的标准,使孩子失去了许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这其实是中国式教育观念的一个通病,也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级科学家的重要原因。这点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就是不要用成年人的条条框框限制幼儿的行为和思想,这对开发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自制力、求知欲、探索精神,以及各种能力很不利。至于你上面描述的行为,只要观念和技巧转变一下,其实很容易解决,但里面涉及到家长和孩子的相处艺术和如何正确对待幼儿叛逆期的问题。(在这就不赘述了) 关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艺术方面,我认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说话算数”的形象,并要不断强化这个形象,这样家长说的话小孩才信服(这需要一个过程)。其次,巧妙运用赏识教育。你赏识他,他就乐意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好孩子是赞出来的”,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当孩子犯错时,可以采取“冷处理”,只须冷静严肃的告诉她这样做不对就可以了(表情和语气不用太夸张),不必和孩子正面冲突(这能有效避免家长使用暴力)。事后再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有的事情可以给他一个自己选择的权利,这样可以满足他渴望独立,不喜欢被管束的需求,但是不要跟他商量,商量只会让他养成跟父母讨价还价的习惯。对待处在第一个逆反期的孩子一定要多点耐心,这个时期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半年,但是过去了,孩子就会有个飞跃。另外还要每天及时充分肯定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多说说“哇~~今天宝宝真厉害,吃饭会自己坐好好了!”“哎哟~~宝宝今天好聪明啊!自己吃饭不漏嘴巴了!”.......不用多久,你就会发现孩子全身都是优点和闪光点,你也会越来越喜欢和宝宝在一起。 还有一点,我认为家长的角色应该定位为“孩子自我管理的协管员”,而不是“孩子的

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浅谈小学生的逆反心理 摘要: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本文通过分析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结合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归纳出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有自尊型、独立型、好奇型和盲目型等四种类型,并提出了转变教育思想,重视情感教育;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与导向;重视同辈群体的指导工作等消除各种逆反行为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逆反心理小学生抵触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常理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小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能力的提高,生活阅历的增加,他们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会迫切地希望摆脱成人的管制。为了表现自己已经长大和成熟,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在感知,认识和接受事物时带有一种相反的情绪反应。 一、逆反心理概述 (一)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一词来源于英文的negativism ,最早是病理心理学中的概念。[1]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况不同的逆向反应和强烈的抵触情绪,并导致当事人负向要求和行为的心理倾向。[2]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许多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有的认为是由于个体认知归因的偏差造成,也有的认为是个体特有的人格障碍以及好奇心所致。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期,因此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也相对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与心理因素。小学阶段是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在生理方面,进入高年级的小学生在体力,脑容量等生理指标方面,都接近成人水平,但是在心理方面却形成了与身体发育失衡的局面。一方面,小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反对成人把他当作小孩来看待,处处以成人自居,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迫切需要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是这时的小学生对社会的理解相对不足,缺乏政治经验,生活阅历和组织管理能力,对“是”与“非”的判断标准欠妥。另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 策略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应对策略内容摘要:本文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家庭教育的原因和学校教育的原因这三方面分析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面对复杂的原因,说服教育已不是万能钥匙,笔者从6个方面谈应对策略。 关键词:逆反心理、原因、应对策略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你叫他做作业,他嘴上应付你,但就是不肯下笔;他犯错误了你通知家长,和家长一起教育他,他非但没有好好接受批评,还故意再犯些小错误气气你;他迟到了,你苦口婆心教育他,他口头上答应你明天不会迟到了,结果却又连着几天继续迟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像这种“经常与老师、家长对着干,老是反其道而行之”现象,我们称之为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容易造成感情失控。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 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这一时期充满了矛盾,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时期。其实,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青春期的高中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他们相信“我能行”,他们反感说教,不服管教。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所以往往引起他们对家长、对师长的顶撞,有时粗鲁放肆。或者是表面服从,内心抵触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教育的原因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对其的影响。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当前的青少年学生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同时,随着“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政策深入实施,家长们对独

儿童逆反心理的四个原因

儿童逆反心理的四个原因 所谓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父辈和子辈之间价值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孩子在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两个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从心理发育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儿童行为研究室主任杜亚松教授认为,不管是第一期还是第二期的逆反过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能够真正地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逆反心理产生的四个原因 ▲不切实际地期望 许多的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因为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并且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作为家长来说,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应提一些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的要求。这样,孩子成功后不仅能享受到喜悦还能增强自信心。 ▲对孩子过于严厉 “不打不成材”的思想也许在有些父母的脑子里还依旧存在,他们时不时地讽刺、挖苦孩子,甚至动武打孩子的做法,无不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其实家长应该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以势压服。 ▲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如何对待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何对待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 2009-08-10 17:34 逆反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许多家长抱怨说,初中孩子特别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向东他偏向西,叫他不干他非要干,逆反心理特别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 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度中,会出现两个反抗期。第一反抗期是孩子三四岁的时候,第二反抗期是孩子的初中阶段。但两个反抗期有不同的特点:孩子在第一反抗期,主要是为了争取自我主张,获得活动自由。如“让我自己穿衣服”、“让我自己走路”等等。孩子在第二反抗期的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是孩子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剧烈变化的时期,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开始觉醒,强烈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图和想法独立行事。家长不妨回想一下,上小学的孩子,当您去接他,孩子看到您高兴得不得了,会跑过来与您亲热。孩子上了初中,您还去接他,孩子大多会不理您,或板着个脸,跟同学继续说话,觉得您像跟班一样跟随在旁边,给他丢人,甚至会认为您在偷偷跟踪他。具体地说,孩子的第二反抗期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一是对现有社会地位的欲求不满。由于孩子“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 二是与大人在观念上的碰撞。初中孩子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由于他们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偏激、绝对性。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大人的想法与他们格格不入,更反对家长强加给他们的观念。 三是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麻烦”,常常让他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 如果家长依然像教育小学生那样,事事干涉,必然引起孩子的不满。倘若家长用高压手段,会引起孩子更大的不满和反抗。因此,教育第二反抗期的孩子,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是行不通的。那么,家长应该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孩子顺利度过第二反抗期呢? 对待孩子逆反心理的几条妙方: 1、给孩子平等的发言权。当父母让孩子发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耐心倾听。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这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也是了解孩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矛盾的一个途径。(2)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家长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让孩子把话讲完,避免随意的指责引起双方的不快。

巧妙处理孩子2岁叛逆期

巧妙处理孩子2岁叛逆期 国外的妈妈们当听到孩子对自己说“不”的时候会兴奋地跳起来,因为,她们认为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标志(2岁左右),说明自己的孩子是健康成长的。而孩子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并不是好现象,长大以后他可能会成为“问题”少年,用制造麻烦代替说“不”。 当听到自己的“小尾巴”对自己说“不”的时候,我们的妈妈不要有受伤或者失败的想法。 孩子的否定行为表明孩子开始产生自主意识,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好恶观念,表达个人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表现为孩子对妈妈的话说“不”。虽然孩子有“自我主张”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如果妈妈处理不好,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孩子产生反抗心理的原因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开始形成自己处世的观点,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这时,身体和动作的发育使他们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虽然,独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但父母不要忘记,两岁左右的孩子还太小,不知道行为的后果,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除了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外,父母还应教他们学习考虑他人的感受,重要的事情一定得和父母商量。 二、怎样的反抗表现是“正常”的 在孩子独立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以下种种事情: 1、拒绝父母的要求; 2、和父母唱反调; 3、不理睬父母; 4、不要父母搂抱,不和父母亲热; 5、不呆在父母身边,从父母身边跑开。 从孩子一岁开始,这些事情就时有发生,在两岁左右更加频繁和激烈。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功能没有发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执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在父母会感觉,孩子是和故意他们对着干。

怎样教育孩子的逆反心理.doc

- 1 - 怎样教育孩子的逆反心理 许多年轻的父母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你说这东西不能碰,他偏要去碰碰;你说蔬菜营养好,要多吃,你越讲他越是不吃等等,实在无可奈何。这种现像在心理学上叫做“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心理中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逆反心理人皆有之,但幼儿的逆反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喜欢搞“独立”,愿意自作“主张”。如果父母不善于对待,他往往就会逆向而行。 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在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1.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让孩子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孩子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 2.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孩子,或罚站、罚

跪,甚至把孩子逐之门外;另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过分娇惯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完成的任务,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 - 2 - 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反儿童的天性,必然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 孩子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那么,父母“苦口婆心”的谆谆教诲,便不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不易成功;“恨铁不成钢”的耿耿意愿,也得不到谅解。一言以蔽之,父母的殷切教育,都难免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甚至适得其反。 面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反应,不少人情绪急躁,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服的方法。可是你越是想压服孩子,而孩子越是压而不服,并且往往使其抵触情绪、对抗行为随之而来。所以,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要注意方法。 1.冷却法。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情绪强烈激荡时,父母不要恼怒,不可“针尖对麦芒”,以任性对任性,否则会火上加油。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他的任性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作为武器来威胁时,不要心软,可以让他哭一阵,等他平静下来以后再教育诱导。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 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教育主要是学生的养成教育。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很多“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 “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我认为,“学会做人”应该是素质教育的 核心。尤其有一部分孩子到了中高年级往往会开始对父母、老师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他们心理有什么话不愿意向别人诉说,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不顺从的情绪。我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近年来,这种心理在儿童、少年当中尤为突出。它的主要表现有:大家都积极倡导的东西,他(她)却偏偏表现出冷漠、排斥,而对大家都反对的事物,他(她)则积极、热情地去肯定和支持。因为儿童还不能准确地、客观地评价自己,更不能很好地理解社会、指导自己的行动,如果逆反心理过于严重,势必要影响他们听从成年人的指导,这将给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负效应。所以,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但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都很清楚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一、耐心教育,以表扬为主 表扬使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

应。例如:上课了,绝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学实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有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 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建立深厚的师生情,缩短心理距离 当学生犯错误时,不是想着怎样整治他们,而是向其讲清道理,使其心服口服……总来说之,教师的宽容能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上进心。多几分宽容,就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平时,和他们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并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使其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自感受到老师真诚的体贴和关怀,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当他们觉得老师值得亲近、信赖时,就会把老师的教育认为是出于好意的劝导而愿意接受。教师还应 该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同体观”是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思维方式,它有有助于处理师生关系,改变人际心理气氛,开阔我们的教育思路。同时,因为教师本身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也许就是教育者的昨天,教师如能回忆起自己当年所犯错误的心情,对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理解 得更真切些。这样,就会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