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与内地物流发展合作研究报告03-09

香港与内地物流发展合作研究报告03-09

香港与内地物流发展合作研究

1 香港与内地物流发展环境分析

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紧密,两地经济合作已涉及投资、贸易、加工工业、服务业等诸多领域,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紧密合作,推进了两地物流业的发展和在发展基础上的合作。因此,探讨香港与内地物流发展问题,以及处理两地在物流发展上的相互关系,理应从全国的角度。由于香港与广东省毗邻,陆路和水陆交通便利,人员交往及货物交流密切,特别是自祖国大陆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和80年代初期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以来,这种便利、相通与交往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目前,粤港两地经济关系的紧密程度和由此形成的以国际贸易为主体的外向型经济密集区,开创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奇迹和典范。为促进该区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就物流合作发展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以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合作发展方案,供双方在今后的合作运作中予以参考。

1.1 两地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1.1 香港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省南部珠江出海口东侧,毗邻深圳,含香港岛、九龙、新界,总面积1101.0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广东全省面积的0.61%和广东省珠三角面积的2.6%;2002年全区人口681.58万人,是广东省珠三角总人口的28.78%。

作为目前亚洲和世界经济发达地区之一,香港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功能,是远东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其功能辐射和影响力在全球也具有重要地位。

2002年,香港全区实现GDP 12710.8亿港元,人均GDP 187282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704.92亿港元,服务业增加值10670.46亿港元,三次产业比例0.07﹕13.77﹕86.16;外贸进出口总额31799.36亿港元,合4076.84亿美元,分别是广东全省和内地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84.38%和65.67%,其中外贸出口15605.17亿港元。2002年全区完成货物运输总量23498.4万吨。

表1-1 香港经济区主要经济指标

1.1.2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与香港联系最为便捷,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以及惠州与肇庆的部分地区,共9个市、43个县区(市),总面积4.17万平方公里,占广东全省面积的23.23%;

2002年全区人口2336.7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2%。

作为内地开放型经济密集区和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具备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拥有以广州、深圳两大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集聚与辐射功能较强;同时,也是世界上外向型经济高度密集的地区之一,加工贸易规模大、水平高,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产品、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群支撑的新型加工贸易体系,高附加值产品(电子及通信设备等)产值和出口总额占广东省的75%和95.19%以上。同时,依托沿海区位优势和综合运输设施与网络优势,大力发展外贸进出口货物运输业务以及相关的物流服务。

2001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实现GDP 8363.94亿元,人均GDP 31040元;工业增加值3697.97亿元,农业增加值445.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79.78亿元,三次产业比例5.32﹕49.49﹕45.19;外贸进出口总额1684.61亿美元,分别占广东省和内地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的95.45%和33.05%,实际吸收外资125.41亿美元。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达到553.78、222.87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占内地的65.23%。2001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完成货物运输总量64230万吨。

1.2 两地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1.2.1 香港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1.2.1.1 香港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贸易中心

香港以贸易和服务为主体的经济,通过多年的发展,其规模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逐步确立了香港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的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

(1)香港商品贸易具有长期发展传统并形成了巨大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对外商品贸易持续增长,对外商品贸易总额由1992年的18802.48亿港元增长到2002年的30481.81亿港元,近10年年均增长5.52%,商品贸易总额2002年排名世界第10位。其中香港对内地的商品贸易额由1992年的4163.07亿港元增长到2001年的7315.27亿港元,10年年均增长6.46%,在其商品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由22%提高到30.0%,比重10年中年均增长3.51%。与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贸易额约为香港与内地贸易总额的80%。

(2)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其对外贸易额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具有鲜明香港特色的贸易方式,香港的转口商品贸易额由1992年的6908.29亿港元增长到2001年的13274.67亿港元,占香港对外贸易总额的43.54%。其中,对内地的转口商品一直是香港转口贸易的主导。香港转口内地的商

品贸易额由1992年的6158.87亿港元增长到2001年的13049.44亿港元,其中发生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与香港之间转口贸易额占香港转口内地的商品贸易总额的比例约为70%。

(3)香港服务贸易输出的规模逐渐增长。在商品贸易迅速增长的同时,香港服务贸易输出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根据《2002年香港统计年鉴》,从1992-2001年的10年间,对内地的服务输出与从内地的服务输入在香港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特别是输出内地的服务在香港的服务输出中,所占比重由1995年的16.6%上升到2001年的25.2%,总额达到82亿港元。同期,从内地获得的服务输出净额由逆差转为顺差并呈扩大趋势,极大促进了香港服务业的发展。

1.2.1.2 贸易的发展奠定了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

香港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以香港港口为中心、以港口集疏运为支撑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得以建立,逐步巩固了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作为现代港口与航运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香港的国际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势头,2002年全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910万TEU,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并成为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为香港航运业在区域性竞争中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和基础。

此外,香港大力发展围绕港口业务的码头作业、航运、卡车运输、铁路运输服务以及包装、搬运、装卸等增值服务,形成了较具系统规模的、具有围绕港口经济进行聚集的支柱性物流服务业。同时,物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对物流服务效率的支撑,有效保证了香港的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并使其在香港经济总量和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2000年,香港物流相关服务业的增加值达到89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29%。

表1-3 香港对外商品贸易统计单位:亿港元

1.2.1.3 贸易、投资与服务业的发展确立了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

贸易、投资与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特别是跨国资本在香港大规模的进出流动,极大地促进了香港银行体系的完善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根据《2002年香港统计年鉴》,2000年,在香港以市值计算的外来直接投资累计为35508亿港元,年均流入4826亿港元,其中,从内地资本占总量的31.32%,占流入量的22.94%;在香港以市值计算的向外直接投资累计30278亿港元,年均流出4626亿港元,其中,向内地的投资资本占总量的33.41%,占流出量的78.08%。跨国资本以香港为跳板,从内地大规模的流入流出,以流入为主,且资本流量规模逐年扩大,资本

净流入规模逐年扩大。

1.2.2 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与趋势

1.2.2.1 经济增长迅速,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依托穗、深两大经济中心城市,以高速公路、铁路、珠江水运构成的综合运输网络所形成的“穗—深—港”经济走廊作为区域发展主轴,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有力地推进了区内的分工协作,通过经济总量的聚集、物流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提升,有效扩展了市场空间,区域经济的总量与结构得到快速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与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GDP从1990年的872.18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8363.9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7%,高出内地经济增长速度6.02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长中最为显著的是外贸出口总额,2001年达到908.29亿美元,较1990年的81.41亿美元增长11.16倍,在内地出口总额中占34.13%;人均GDP 2002年为31040元,1990

年以来年均增长15.9%。同时,该地区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成为内地经济发展最快、商品经济最活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1.2.2.2 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和优化

外资的大量注入、加工贸易方式的引入与成长以及进出口产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该地区的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进程,以物流业为代表的服务于区域工业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也得以形成和发展,三次产业的比例从1980年的25.8﹕45.3﹕28.9转变为2001年的5.32﹕49.49﹕45.19,产业结构得到迅速升级和优化。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逐渐完成了从“三来一补”和“前店后厂”的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变的过程,形成了具有独立生产与对外贸易能力的以电子通信类、机械类、纺织类、化工类四大工业为支柱的现代制造业工业体系。与此同时,为支撑该地区向世界制造业基地发展,物流业伴随着该地区工业化进程,有力的支持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1.2.2.3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体系正在形成

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30.98%发展到2001年的45.31%,提高了14.33个百分点,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均得到有效扩张,并形成了以穗、深两大经济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形成了对低成本劳动力的巨大引力,而广大的内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该区加工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据统计,进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外来劳动力数量最高时超过1000万人,每年劳动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

借助香港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区位与功能优势,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优先发展了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贸易加工产业,通过建立与贸易链直接相关联的产业发展格局,使区内城市在资源有效利用和市场竞争的

发展中逐步实现了区域内社会分工与产业分工,形成了以珠江东岸的莞—深—惠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珠江西岸穗—佛—江—中光机电设备与器材产业带和区域纺织—轻工产业圈为主体的区域产业框架,并在发展中形成和创建了广州模式、深圳模式、惠州模式、东莞模式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

1.2.2.4 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设想

根据广东省的规划设想,未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目标是通过“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连续建设,继续扩大经济规模,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全面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广东至内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该地区发展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的外向型的经济密集区。其发展重点为: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外经贸发展水平;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③充分发挥现有经济特区等经济功能区的作用;④实现产业合理布局,更好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⑤进一步发展粤港澳台经贸合作;⑥开拓境外市场,加大境外投资力度;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2010年,全区的基本发展目标为:①GDP达到20500亿元,人均GDP达到62000元;②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达到4.7﹕42﹕53.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上,三高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5%;③实现外贸总额2000亿美元,年均增长8%;④ 10年累计实际吸收利用外资1000亿美元;⑤积极开展境外投资,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转换,积极发展海外市场与生产、销售基地。

1.3 两地经济发展与物流业的关系

1.3.1 现有物流服务系统对贸易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1.3.1.1 港口物流系统已成为贸易的支撑条件

目前,两地已形成了以香港葵涌码头、深圳港、广州黄浦港三大港口为龙头,珠江两岸中小港口为支持的港口系统,这一港口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服务功能、作业效率与成本、航运组织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分工局面,为高效率地开展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物流服务的基础条件。

(1)两地港口的功能与特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港口主要由两大类型的港口群组成。①深圳和广州两个大型、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枢纽港口,具备组织较大规模的内外贸易运输的条件,但在通关效率、航运方便性、码头作业效率等方面与香港港口尚存在一定差距。②珠海市、佛山市、中山市、江门市、东莞市、惠州市、肇庆市等港口分布在珠江或沿海的大大小小的总计有近百个港区,与深圳、广州港相比,直接组织对外贸易运输的条件较差,大都以香港港口为中转基地,成为香港的中流作业和内河港口的主要货物来源。

香港港口以经营全球海运集装箱服务为主体业务,港口作业区分为三大部分,即集装箱专用码头、中流作业区和内河货运码头。①葵涌集装箱专用码头是世界上作业最为集中和效率最高的集装箱码头之一,主要承担环球航线集装箱班轮的装卸作业。②中流作业区的水上集装箱过驳作业,利用与专用码头在成本上的比较优势,补充专用码头能力不足。③内河货运码头用于接纳珠江流域内河小船运达香港的集装箱,作为专业化作业的能力缓冲,是一种基于效率、成本的规模化分工的集装箱运输组织服务。

(2)物流供应链角度的差异化服务保障了贸易效率的需要。两地共同形成的功能各异和特点不同的港口系统,使香港成为国际集装箱运输服

务的组织中心。香港港口的效率、规模优势,对该区域贸易规模化、高效化起到了支撑作用。深圳、广州两大港口也在两地港口的分工中获得了发展机遇,其集装箱吞吐量连续数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充分表明其两地港口分工的存在和发展的前景,也为内地加工贸易的转型提供了支持。

在贸易多样化、贸易环境不断改变的今天,不同港口满足了不同供应链的需要,港口系统适应和满足这种贸易的需要,是在各种层面上保持贸易所需要的物流效率的基本条件,符合贸易发展的趋势与规律。

1.3.1.2 陆路口岸是进行贸易不可或缺的重要设施

(1)口岸分布及基本情况。目前,两地间共设有4个陆路口岸,集中分布在深圳与香港间,分别为罗湖铁路口岸和文锦渡、沙头角、落马洲/皇岗3个公路口岸。

①罗湖口岸:香港与内地之间唯一的铁路口岸,介于落马洲和文锦渡口岸之间,主要负责铁路集装箱、大宗货物的通关业务,虽不及公路口岸繁忙,但在保证香港物资供应、广九铁路公司的货物运输与组织方面作用巨大。

②落马洲/皇岗口岸:内地皇岗一侧有128条汽车检查通道,其中货车检查通道60条,小汽车检查通道60条,大型客车检查通道8条。配套设施建有出入境旅客检查大楼、出入境货物报关大楼,以及集装箱检查系统。设计通过能力为汽车流量50000辆次/日,旅客流量50000人次/日。

③文锦渡口岸:设有汽车检查通道20条,其中18条为货车检查通道;此外,口岸还拥有12条出入境旅客检查通道。口岸总体设计能力为:汽车流量10000辆次/日,旅客流量3000人次/日,深港双方确认的能力为车流量8000辆次/日。

④沙头角口岸:距深圳市区12公里,东接沙头角保税区和盐田,北临梧桐山公路隧道,为客、货运综合性口岸。目前深圳一侧设有出入境

车辆检查通道8条,旅客出入境验证台24个,还有一个入境缓冲停车场(可容纳50辆车);香港一侧设有出入境各3条,共6条通道。设计通过能力1950辆次/日,深港双方确认能力为2000辆次/日。

(2)口岸设施对贸易的重要作用。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的特殊性以及两地间贸易的不断发展,加之两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港口系统的形成,使得满足贸易和围绕港口的陆路货物集疏运系统规模庞大。在时间和效率的双重驱动下,高效率的公路运输和运能较大的铁路运输成为重要手段。因此,口岸的功能、效率和服务方式,对两地贸易的成本、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1.3.1.3 货运场站等基础设施是物流运作的基本条件

由于口岸的存在以及口岸在车辆通行上因检验、通关上的制度性安排而产生的刚性运作模式,加之不同企业在通行时间、效率、效能上的差异性和车辆数量的不断增长,口岸通关受到能力和制度的制约而无法在更为广泛的程度上适应两地贸易的需要,具有通关组织功能的货运场站的发展就成为一种合理的物流运作方式的选择。

目前,粤港地区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场站设施主要有:位于香港的亚洲货柜中心(ATL)和香港国际货运中心(HIDC),位于深圳关澜的和记关澜集装箱转运中心,位于番禺的利联仓行(DC),以及深圳华南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心和平湖物流基地等。

这些场站有的已投入使用,有的正在建设中,按照物流组织节点的功能和作用,场站系统的物流作业和组织功能、通关等方面能力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贸易效率,推进两地贸易的发展。

表1-5 集装箱场站设施单位:万平方米

1.3.2 物流业与所服务产业发展的关系

1.3.

2.1 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改善了产业发展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该地区产业布局与组织分工,使加工和制造业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具有明显的沿交通干线和港口进行布局的特点。

(1)区内港口设施的完善和物流服务系统的形成,为以贸易为主体的产业提供了对外交流环境。香港、深圳、广州三大港口和珠江两岸的中小港口,为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成为香港制造业转移地和世界加工贸易基地创造了条件。香港、深圳、广州三大港口均拥有通往世界主要贸易地区的国际航线,为面向世界开展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为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提供了服务能力与质量的保障。良好的港口物流服务营造了贸易发展的环境,港口也因贸易的发展而进入世界领先行列,2002年,三大枢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900万TEU,占大珠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进出总量的82%。

(2)高速公路的发展和网络的逐步形成,为大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布局创造了条件。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交通条件的改善与运行速度的提升,为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布局发展环境,使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向型产业可以沿高速公路向港口的内陆腹地扩

展,扩大了产业发展纵深。

1989年,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开始建设区内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广佛高速公路,截止到2002年底,该地区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979.2公里,广州、深圳、珠海以及沿线的城市以高速公路为纽带联为一体,产业布局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吸引了香港资金和国际资本在该地区投资,大大加快了东莞、佛山、顺德、番禺等城市经济的起飞。

1.3.

2.2 物流服务系统使制造业保持着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两地以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口岸设施为基础,以高效率、多样化企业物流服务为手段,形成了庞大的物流服务体系,使企业的原材料、零部件购进物流组织,以及产品销售的贸易物流组织,能够在规模化、网络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中得以运作。

高效的物流服务系统,使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加工、制造业保持着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对市场的敏捷快速反应,为企业产品抢占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与市场占用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1年,该地区加工制造产业总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91.26%,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6.54%,加工制造产业外贸出口总值占广东省外贸出口总值96.25%。

2 两地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

2.1 香港物流业现状

2.1.1 港口设施及物流组织

(1)港口物流组织的基本特点。以港口为中心的货物运输及代理服务、集装箱多式联运和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共同发展,已成为香港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与核心基础。香港之所以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成为东亚最重要的国际中转港口,并以此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和航运中心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国际集装箱港口,基本的经验或原因就在于上述基本模式的发展和成功运作。从香港物流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货物运输及代理服务、集装箱多式联运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并非各自孤立发展,而是围绕集装箱运输和依托港口形成了物流服务系统。

(2)港口集装箱作业能力与规模。香港港口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组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葵涌集装箱港口集装箱服务、中流作业区集装箱服务和内河集装箱服务。2002年,上述3大部分集装箱服务功能区完成集装箱吞吐量共计1910万TEU,其中位于葵涌的集装箱作业区拥有9个码头、24个集装箱专用泊位,年设计能力1180万TEU,占全港能力总量的68%,实际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约为1190万TEU,占全港总量的62%;以水上中转运输为作业方式的中流作业区年处理集装箱能力为350万TEU,占全港能力总量的20%,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约为330万TEU,占全港总量的17%;内河码头设计吞吐能力200万TEU,占全港能力总量的12%,集装箱吞吐量约为400万TEU,占全港总量的21%。

(3)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状况。香港方面正在积极续建葵涌集装箱作业区的9号码头,10号码头的建设也在规划之中。从上述发展态势分析,随着9号码头4个大型专用泊位2004年的投产和深港西部通道

的建设,香港港口海运集装箱吞吐能力将新增300~350万TEU以上,且主要以葵涌码头作业为主,中流作业与内河货运码头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或略有下降。可以预见,随着新的集装箱作业能力的形成,将在短期内形成运作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供大于求的矛盾。

表2-1 香港集装箱港口概况

(4)港口集装箱集疏运系统。香港港口集装箱运输规模的形成,其支撑系统是能力巨大和效率较高的港口集疏运系统。目前,香港港口集疏运系统分为4个方面,①公路集疏运,通过香港与深圳交界的文锦渡、沙头角、皇岗3个公路口岸运输通道,每天车流量在25000辆以上;②内河运输通道,通过遍布于珠江的中小型港口和内河运输船舶进行运输组织;③内地沿海港口的近洋运输为香港港口进行“喂给”组织;④通过港九铁路进行铁路运输组织。

2.1.2 机场货运现状与发展

香港国际机场始建于1992年,位于香港西部赤腊角,1998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该机场设施先进、规模巨大。机场总占地面积1255万平方米,拥有2条3800米跑道,96个停机位(其中货运停机位21个),目前,客、货运吞吐能力分别为4500万人次和300万吨,远景能力将达到8700万人次和900万吨。这一方面显示了香港机场超常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当年投资决策上由于非经济因素造成的过于超前的负面影响。

(1)香港机场已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货运机场。目前,香港机场每周有3800个客运及货运航班起降,通往全球130余个城市,香港机场的货运设施较为完备,其中,香港空运货站有限公司是目前最大的货运经营商,该企业旗下拥有的“超级一号”货站,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楼面面积32万平方米,设计处理能力350万吨/年。2002年完成航空货运作业量190万吨,占香港机场货运处理总量的80%。为大型专业航空货运公司以及港龙等航空公司提供货运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提供地面清关、理货、集货与疏运、保管等业务或为业主提供开展上述业务的出租场地。此外,在建的商贸城集团物流中心将于2003年正式投入使用,届时将为香港机场的航空货运业务增添新的力量。

(2)世界知名企业以香港机场作为基地。香港机场货运服务的主要对象包括FedEx、UPS、DHL、TNT等国际著名公司,上述公司的基本运营模式可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以DHL、TNT等公司为代表,主要采用依托自身业务网络、租赁现有航空公司客机货舱的形式开展航空货运,不拥有自己的货运机队;第二类则以FedEx、UPS为代表,自身拥有庞大的专业货运机队和业务网络,其中UPS将其亚太地区的业务运作中心设于香港机场,FedEx虽因历史原因将其亚太运作中心设于菲律宾的克拉克机场,但该公司一直将香港机场作为其连接中国大陆重要的货运接点和中转枢纽,并有将其作为升格取代克拉克机场的可能选择方案之一。

(3)香港机场欲成为区域性航空货运中心的目标明确。香港机场管理局方面的设想是:依托香港机场超前的能力建设、良好的系统服务,将香港机场建成亚太航空运输中心,具体设想为通过建设“一站通”,使香港机场成为连接中国内地机场网络(至少在华南地区)与全球机场网络的主枢纽,吸引内地航空客流由香港机场双向中转世界各地;同时,借助国际大型货运公司的进驻和自由通关的优势,将内地各主要货运机场发展成为其货运支线节点,将自身建成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航空货运枢纽。上述设想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在“双赢两利”的前提下得到内地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的认同和支持,才具有实现的可能与机会。

2.1.3 物流企业现状

(1)香港与内地在对物流服务的理解上存在差异。香港的物流服务相关企业包括港口企业、运输企业、代理企业、仓储企业以及担负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专业物流企业,其主体主要是与集装箱运输有关的企业,因此,围绕集装箱提供运输与物流服务,自然就存在较为普遍的行业交叉与业务交叉,在这一点上,也使得香港方面对物流的理解与内地不完全相同,香港物流实际上是与贸易实现高度协调和统一的一体化的运输组织为主体的物流服务,而内地的运输组织相对较为松散,物流服务很难通过单纯的运输实现,故物流服务是指专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

(2)香港物流企业具有独到特点。香港物流企业已完成较高程度的专业分工,物流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发展方向基本明确。由于其业务专长相对较为突出,各个企业均具有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和不同的服务对象群体,从而形成了香港物流服务相关企业既分且合、一专多能、大小共存、各行其道的独特现象,这也可以理解为香港企业生命力的一种独特体现。

2.1.

3.1 港口企业

香港的港口企业是香港物流企业的核心部分,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主要是通过港口企业特别是集装箱港口企业来体现的。因此,港口企业在香港物流业中占有的核心位置是其他类型企业无法取代的。

香港的港口企业群体由几家大型港口作业企业和数量较多的中小型以港口集装箱货运代理、船舶代理为服务内容的中介企业共同构成,专业集装箱码头基本为大型企业所控制,葵涌专业码头的经营主体是和记黄埔集团和现代集团等具有一定垄断能力的企业,中小企业主要承担中流作业及内河码头集装箱服务。大型港口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并不仅仅限于港口作业,其业务范围除港口装卸业务外,还包括货运代理、集疏运、仓储配送、简易加工等物流服务业务。

2.1.

3.2 公路运输企业

(1)基本状况。香港公路运输企业多属于中小型企业或业户,主要担负着香港港口、机场和铁路站场的集疏运输以及香港与内地(主要是广东省珠三角地区)间进出香港的公路货物运输。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分析,香港公路运输企业主要是担负香港与内地间进出口货物运输的拥有“两地车牌”车辆的运输企业,此类企业拥有的“两地车牌”为两地政府通过80年代初期商定的比例分别发放。在香港注册的运输企业独立拥有“两地车牌”车辆,而内地企业必须通过与香港企业合资,并通过广东省政府批准和海关许可,才能获得“两地车牌”。目前,两地共有“两地车牌”车辆18000辆,有800余家企业参与经营,香港分别占到企业数的90%和车辆数的80%。

(2)存在困难和问题。由于两地海关监管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内地“两地车牌”司机在两地之间进行往返行驶的限制较多,许多在内地注册的香港与内地合资企业,实际并不拥有运力或从事运输服务,基本采用出租“两地车牌”车辆或使用权的方式,由拥有货源或愿意经营两地间运输的香港企业经营。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运输费率的下降,经营“两地车牌”车辆的香港运输企业经营状况不如以前,主要原因是负担较重(通常每辆车的年租金在8万多港币,另内地政府部门每3年还要收取10万港币牌照使用费)。为此,香港运输企业界一直在向香港与内地有关部门提出调整“两地车牌”车辆发放和使用政策的要求,以便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

2.1.

3.3 仓储企业

香港港口后方服务设施完善。现位于葵涌码头后方的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基础设施:亚洲货柜中心(ATL)和香港国际货运中心(HIDC),为货运公司提供了便利的仓储服务,并开展拆、装箱和拼箱业务,以及物

流信息服务。此外,还开展增值服务业务,如多国拼装集运、包装重组、多货主拼装集运服务、品质检验、条码扫描、文件与单证处理、条码印刷等,为港口和用户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

2.1.

3.4 海运、空运企业

香港拥有世界最大的船东组织之一香港船东会,其拥有的船舶总吨位占全球商船的6%,截至2003年4月,香港船舶注册处目前船舶注册总吨位达1735万吨,船舶803艘,排名世界前列。目前在香港开展经营的国际航运公司达80多家,每周提供463个航班服务,密集的航班密度极大的增强了香港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还有上千家与航运业有关的公司在港经营,为集装箱运输提供融资、保险、仲裁及船舶服务,香港发达的通讯业也有效的保证了集装箱货运业信息、资讯的通畅。

香港本地从事航空运输业的企业主要是国泰、港龙、华民三家航空公司,总共拥有各类大型专用货机15架,上述公司旗下的客机货舱也用于所属公司的货运业务或对外出租货位。此外,FedEx、UPS、DHL、TNT 等世界知名航空货运企业以及在香港开辟航线的各家航空公司,均依托香港机场和香港航空货运服务系统开展各类航空运输业务。

2.1.

3.5 第三方物流企业

按照目前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界定,第三方物流企业被视为不涉及生产制造与产品销售活动本身,针对众多企业的某类特定产品或某类特定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品为服务对象,具有在服务对象制造和销售活动的供应链全过程上提供无间断的物流相关服务能力的物流企业。香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常兼具传统运输服务功能,其中以嘉里物流、航空货运企业(FedEx、UPS、DHL、TNT等)以及葵涌集装箱码头的现代货仓等为主要代表。①嘉里物流是香港目前主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之一,它以自备货仓和葵涌现代货仓为依托,围绕港口海运业务,以其兼容能力和反应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