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难点-精华版

经典0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难点-精华版

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难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2.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3.其差异面在于,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

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4.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研究对象需要拓宽,应是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和经济运行,将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也纳入研究范围

第二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的统一体,这种对立统一关系,首先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可以局部发生变化或实现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其次,生产力决定着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再次,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力关系所能变化的程。生产关系必须而且只能适应生产力的现有状况而发展变化。如果超越了现有的生产力状况,人为地过早的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力所决定,它又对生产力超力起巨大的反作用,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

反应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互适应,适合生产的状况时,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试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归跟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第三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1.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两个既要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2.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

的量的变化

3.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消费结

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此外,经济发展还包括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况的减少和消除等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

4.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史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应国民经济质

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第四章

一、商品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涛;价值是商品所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而且,商品的使用价值还存在矛盾。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2.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的不同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劳动。各种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是由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作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同人类社会一起存在的,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是形成价值的实体。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

一方面二者是同一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在实践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地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欢喜,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二、商品价值的决定

1.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所以,价值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

2.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决定于各个商品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价值。

3.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程正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第五章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互相关系。

1.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时互相联系的,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商品经济师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⑴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⑵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⑶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第六章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有时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过程的统一

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就会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工人在生产出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上,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由于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上,创造的价值超过了他的劳动力价值,这就是价值增值的秘密。在价值增长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在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这就说明,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

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构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由于上次资料的价值表现不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可变本,因而,资本又有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 :v 来表示。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单个资本越是增大,才越有条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但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累感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第七章

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一、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新生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价值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它的物质要素在审查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需待全部失效后才一次更新。

流动资本是指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审查资本。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它的物质要素是在每次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费掉,因而每次生产过程都需要不断更新。此外,用于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全部收回。根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也把它列入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首先,划分的根本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后者的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期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源。再次,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产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⑴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声誉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是:ⅠⅠ(v+m )=Ⅱc ⑵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Ⅰ(c+v+m )=Ⅰc+Ⅱc

⑶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是: Ⅱ(c+v+m )=Ⅰ(v+m)+Ⅱ(v+m)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⑴Ⅰ(v+m)>Ⅱc

⑵Ⅱ(c+m-x m )>Ⅰ(v+x

m )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⑴Ⅰ(v+△v+x

m )=Ⅱ(c+△c) ⑵Ⅰ(c+v+m )=Ⅰ(c+△c)+Ⅱ(c+△c) ⑶Ⅱ(c+v+m )=Ⅰ(v+△v+

x m )+Ⅱ(v+△v+x m ) 第八章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括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

其中c和v代表资本家为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资本额。这部分价值对资本家来说,就是生产成本。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由于生产中消耗的资本表现为生产成本,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剩余价值也就表现为生产成

本以上的一个增加额,即表现为权不实际耗费的资本的产物。商品价值公式w=c+v+m不变(c+v)+m即k+m.。

3.不仅如此,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此,预付资本虽然只有一部分加入生产成

本,但是在物质形态上却是全部参加商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剩余价值便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4.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东西,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所不同的是,如果把它作为可变

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如果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可见,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资本,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更加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二、资本主义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它体现了农民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

2.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关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低于社会生产价格所形成的。

形成极差地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的不同。

生产极差地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来自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极差地租由于形成的具体条件而有两种形态:极差地租第一形态(极差地租Ⅰ)和极差地租第二形态(极差地租Ⅱ)。

⑴极差地租第一形态。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极差地租Ⅰ)是由不同地块的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等条件而形成的极差地租。

⑵级差地租第二形态。

级差地租第二形态(极差地租Ⅱ)是由于再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基础地租。

3.绝对地租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叫做绝对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所形成的。

绝对地租生产的条件是农民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所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并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情况下,只要还存在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存在的原因就不会消失,租种任何土地依然必须缴纳绝对地租。但是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既然发生了变化,他就不再是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了。马克思指出,这时绝对地租就是:在租金的名义下,把它的租佃者的一步分利润甚至一部分工作刮走,即来自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克扣农业工人一步分工作。

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有决定意义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第一,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标志。

第二,20世纪初列宁曾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个;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和共同基础。第三,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和国际生产关系的实质。

第四,垄断的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

第五,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经济生活中主宰了一切,从而必然把垄断统治渗透到上层建筑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等各个领域,垄断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础。正是基于上述分析,列宁明确指出:“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帝国主义的实质。”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又称经济国际化,实质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使

世界各地、各地区的经济生活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密结合的趋势。

2.进入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其个别原因是:(1)新科学

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同学技术、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2)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3.经济全球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注意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本质上

师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4.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促进国际经济的

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其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得双重作用表明,它既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趋利避害,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

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表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日益成熟:一方面,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的日趋全面社会化,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也日益成熟。所以,垄断资本主义是过度的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本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过渡的现实可能性已经存在。

1.经济的全面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逐步成熟。

第一,垄断使资本主义生产全面社会化。

第二,垄断使生产管理日益社会化。

第三,垄断使资本本身日益采取社会化得形式。

2.垄断统治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趋于深化,并引起三个主要矛盾的激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第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断加深。

第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化。

第十二章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1.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要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是实现生产资源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与以往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要建立生产资源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实现和消除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资本,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明确了判断社会主义的客

观标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目标。其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可以依据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次,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坚定地贯彻执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地抓住紧急建设这个中心,解放生产力,聚精会

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要。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就是:

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三章

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题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概括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多元化所有制的所有结构,不是凭主观意志任意选择的,它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同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低、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相适应,这也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所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主义包括:税主义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私营企业所有制、外资企业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中,各种所有制经济所处的地位和战友的比重是不相同的,其中公有制经济要居于主体地位。之所以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事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意质的提高,第二,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第三,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第四,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1.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要打理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充分法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个体所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独营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2.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

个体所有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使用的一种私有制形式。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体经济师从属于和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服务。

3.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它的存在和适当发展是必要的。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

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国家应保护其合法权益,鼓励、支持和引导他健康发展。私营经济对公有制经济也会发生影响,甚至会起某种消极作用。

4.外资独营经济。

外资独营经济师外国的公司,企业、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根据平等互利原则,经我国政府批准,在我国境内单独兴建的企业,它是资本主义的经济。

5.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涌现的中外合营经济,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两类,它们都是一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我国也出现了由国内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共同投资所组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些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和外资独营企业,通常称为“三资”企业。

第十四章

一、按劳分配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

按劳分配原则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德前提条件。第二,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第三,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的尺度。

坚持按老分配,要求承认不同劳动者在劳动上的差别,并在劳动报酬上体现这种差别。为此,必须反对和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反映允许劳动者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有先有后

2.按劳分配的性质。

按劳分配师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它既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同时也不同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将实行的按需分配。

3.按劳分配的作用。

按劳分配时适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分配方式,对社会生产力具有巨大的促进和推进作用。

第一,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第二,按劳分配时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二、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结果,形成多种恶人收入。

个人收入按其获取的途径可分为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包括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私营外资企业中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和管理劳动收入、个体经济的劳动收入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工薪收入等。非劳动收入包括资本、资金和房产收入、风险和机会收入,以及转移收入(如水保障性收入)等。

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就有合法与非法的区别分。区分合法劳动收入和非法劳动收入的原则是看借以获得收入的劳动是否有益于社会和人民。凡有益于社会的劳动属于合法劳动,其劳动收入是合法劳动收入。

国家根据这一原则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加以规范。

按劳分配收入是劳动收入,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既有劳动收入,也有非劳动收入。因为,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要素和非劳动要素。劳动要素是指活劳动要素,它不仅包括一般劳动者的劳动,而且包括科技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既包括简单劳动,也包括复杂劳动。因此。

按劳动要素分配收入属于劳动收入。而其他生产要素是非劳动要素,其分配收入是非劳动收入。

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非法进侵占。尤其是对非劳动收入,更应该有明确的认识。首先。非劳动收入并不都具有剥削性质。其次,具有剥削性质的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同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第十五章

一、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要通过经济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变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其核心是建立有利于资源配置和生产发展的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关系。

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下,把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一改革目标是根本改变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今后将体制,但并不是取消对经济又计划的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实行宏观调控与计划调节,都是建立社会主意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市场经济运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价格、竞争、供求机制的作用,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提高效率,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从微观经济方面实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计划则是要搞好总量平衡、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合理布局和重点经济建设,从宏观方面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既要使这两种调节机制各自在不同层次上发挥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使两种调节机制结合,在宏观计划调控下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依据市场供求规律和运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计划配置。因此,要达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要健全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1.体制转轨方式只要有两种:“激进式”和仅“渐进式”。所谓“激进式”转轨,是制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

方面和主要环节同时进行,全面展开,在短期内迅速完成,也称“休克疗法”。

所谓“渐进式”转轨,是指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局部开始,分阶段、分层次、分领域地逐步展开,循环渐进地实现改革目标。

2.我国采取的是渐进式转轨方式。

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的改革代价小而成效好的选择。因为,第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没有现成的方案,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摸摸索,逐步前进。第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旧体制不是简单的废弃就可以消除它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新体制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一定的发育、成长过程。第三、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社会各方面、额阶层经济利益的调整。突然全面改变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会超过社会的承受限度,增加改革的阻力,甚至引起社会动荡。第四,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入,尤其是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第十六章

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增强企业活力

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有机体,为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和求得生存与发展而具有的内在功能和运行方式。

企业经营机制包含以下基本内容:第一,动力机制或激励机制。第二,约束机制。第三,运转机制或循环机制。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意,首先应该是企业具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意。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转换其经营机制。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

概括地说,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要实现以下转换:

⑴企业动力机制要从非利益型向利益型转换。

⑵企业约束机制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

⑶企业运转机制要从生产型向生产经济转换。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自主经营。自付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法人体制和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四:“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正企分开、管理科学。

第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作为企业的出资者是企业中国资产的所有者,拥有出资者所有权,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企业法人产权,

从而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进而在企业中形成出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的分

离。

第二,企业权责明确。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责任。

第三,出资者权责明确。出资者按照向企业的投资额享受所有者权益,即资产收益我。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阐释,出资者只以其向企业的投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第四,政企分开。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能不接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地组织生产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并在市场竞争

中优劣汰。

第五,管理科学。企业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里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第十七章

一、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存在市场

我国社会主意市场的基本特征在于,他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既具有市场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的特征。

第六,它是统一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的统一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市场的运作和商品的交换要遵循统一的规则和制度;另一方面,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的。

第七,它是开放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具有开放性。一是要求国内各地区、各部门的市场相互之间的对内开放,而是要求国内市场对国外的开放。

第八,它是竞争的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运行机制。一是生产同类商品的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围绕商品价格,质量、服务展开竞争。二是生产不同种类商品的各部门之间,为追求有

利投资场所展开的竞争。

第九,它是有序的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应当保持正常经济秩序,最主要的是维护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秩序,反对不正当竞争。

第十,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在市场经营中存在这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以及经销、代销、自销等多种经济方式。

二、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1.社会主义货币流通的本质。货币流通的性质取决于商品经济的性质。

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因而也必然存在作为商品运动媒介的货币流通。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货币流通的主体部分是在公有制经济中,货币流通的目的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货币流通本质上是为全体劳动者权益服务的,它反映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互助合作关系。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货币流通,主要以银行、特别以国家银行为中心进行。

2.货币流通形式和渠道。

适应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社会主义各种经济活动的客观需要。我国社会主义货币流通有现金和非现金流通两种形式。

我国投放货币的渠道主要是:⑴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学校、团体向职工支付工作。这是向城镇投放货币的主要渠道。⑵商业部门、企业收购农产品。这是向农村投放货币大主要渠道。⑶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购买办公用品和支付差旅费,以及购买某些生产资料。⑷国家通过银行投放货币作为农业贷款和贫困地区的拨款。⑸城乡居民从银行提取储蓄存款。⑹国家收购手工业品额废旧物品的货币指出。我国回笼货币的渠道只要是:⑴商品回笼,即商业部门通过销售商品收回货币,这是回笼货币的最主要渠道。⑵服务回笼,即通过交通、邮电、文化娱乐和公用事业单位的各种服务事业的收费回笼货币。⑶财政回笼,即国家向企业、居民征收各种税款。⑷信用回笼,即银行吸收存款和收回各种贷款。

非现金流通,又称银行转账,指收付款双方通过各自的银行账户,用转账结算的办法完成货币收支的货币运动。非现金流通是直接通过银行进行的,因而,货币流通不超出银行的范围。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间的关系,即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是一个综合性的重要比例关系。

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基础设

施建设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消费基金主要用于满足劳动者的个人生活需要。积累基金代表了劳动

人民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消费基金代表了劳动人民的个人利益和目前利益,两者在根本上是相

统一得。但是,两者也有矛盾的一面。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积累基金过多,消费基金就

会相应减少,从而不利于当前人们生活的改善;反之,消费基金过多,积累基金就会减少,从而不

利于扩大再生产的进行,限制生产的增长速度。所以,在国民收入总量一定条件下,积累与消费此

长彼消,相互之间存在这矛盾,这个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长远

利益和目标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矛盾。它是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可以通过正确的处理得到解决。

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正确处理和记录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总的说来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要求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需要。

第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第三,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积累和非生产记录的关系。

第四,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和个人消费及基金的比例。

第五,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积累率是指积累基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积累率的恰当与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直接的影

响。

第十九章

一、.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与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就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宏观调控目标是与宏观调控任务直接相关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6.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⑴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我国经济能否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既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⑵增加和扩大就业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凡是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社会成员都应当能获得就业机会,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并使在岗的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年内的工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取得较高的劳动效率和工时利用率。

⑶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我国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形成机制是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并有政府宏观调控的价格机制,政治必须建立完备而有效的价格调控体系,这种宏观调控并不是直接规定各种商品的价格,而是通过计划的、经济的、法律的各种手段,约束定价主体的定价行为。

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收入和支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中,国际收支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无论出现顺差还是逆差,都需要高度重视。

二、宏观调控政策

会主义的宏观调控目标,需要通过各种相应的经济政策来实现,这些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产业政策。

1、财政政策。

财政收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由税种和税率所构成的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

按照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财政政策可具体分平衡财政政策、紧缩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市为实现宏观调控而由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是邮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所构成的。

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与发展经济。

根据货币政策在调节总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各种功能,货币政策可分为均衡货币政策。扩张货币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

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以后,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社会主义宏观他调控中的收入分配政策的具体内容主要是:⑴从总体上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⑵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目的。⑶收入分配应体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保持合理收入分配差距,克服收入非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合理差别和收入差距高低悬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防止贫富两极分化。⑷依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与合的非劳动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障最低收入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4、产业政策。

社会主义产业政策有三方面基本内容:一是产业支持政策,即支持和鼓励什么产业发展;二是产业抑制政策,即限制和紧缩什么产业发展:三是产业替代政策,即以某种新兴的、效益和效率高的产业,取代原有的某种传统的、效益和效率低的产业。

第二十章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不需力争较快速度,但较快增长速度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要正确处理好说的与效益的相互关系。

经济效益的一般含义,是指人们在从事生产过程中劳动耗费和劳动占用同获得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再生产活动中取得一定量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有用成果所消耗和占用的劳动越少,经济效益就越高:反之,紧急效益就低。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是:⑴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符合节约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⑵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础依据。⑶社会主义经济效益,要把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第一,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另一方面,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经济

效益。

第二,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又存在一定矛盾。增长速度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在动态上的比较,经济效益反映的是劳动耗费、劳动占用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两者是不同的经济指

标。因而经济增长速度快,并不等于经济效益就一定好。当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发生不一致

时,决不应求速度效益,而应使经济增长速度服从经济效益,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快的

增长速度。

第二十一章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权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和协调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相互关系。

按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保护资源我和保护环境三项基本国策。⑴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⑵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⑶加强环境保护,实行生态平衡。

二、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进入21世纪,我国知识刚刚跨入小康色会的大门,处于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我国目前所达到得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的小康,是因为小康生活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到2000年底,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50多美元,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达到较高水平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至少达到3 000美元,相当于一般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所谓不全面的小康,是指目前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是一个主要满足人们的物消费和生存需要的小康。而且即使这种小康,全国城乡居民并未全面达到,尚未稍不分人没有脱贫或解决了温饱而未达到初步小康。而全面的小康水平,除了物质消费外还包括精神消费,除了满足生存需要外还要满足发展需要,实现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实现小康。

所谓不平衡的小康,是指我国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以及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尚未改变,地区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因而目前达到的小康状况是不平衡的。

这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既是我国小康生活的现状,也是我国所面临的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将使我国的小康水平得到大大提升。

第二十二章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处理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长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也是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独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所必需的。

但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建设、盲目地排斥同外国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恰恰相反,只有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本国经发展,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当然,如果片面地夸大对外经济的作用,不把立足点放在依靠本国力量的基础上,单纯依赖外力,迷信外国,也是十分有害的

b)利用外来资金

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利用外资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⑴可以补充国内积累资金的不足;⑵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以提高引进国的生产、靠科学技术水平。有益于引进国经济的发展,改善商品出口结构和扩大出口;⑷有利于引进国发展本国经济,增长自力更生的能力。

当前,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第一,财政信贷。它包括:⑴出口信贷;⑵政府贷款;⑶银行之间的往来;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⑸国际组织提供的贷款。第二,商品信贷。这主要是指补偿贸易以及某些加工装配业务中利用的信贷。第三,直接投资。包括中外合营和外商独资经营两种。

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必须坚持以下几项重要原则:第一,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的条件。第二利用外资的规模,要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偿还能力、配套投资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为,不能单凭主管愿望行动。第三,要坚持重质量、重效益的原则,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第四,要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和提高政策透明度。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难点整理

1.已知A为ⅡA族元素,B为ⅢA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且A、B为同一周期元素。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 (A)n = m + 1 (B)n = m + 11 (C)n = m + 25 (D)n = m + 10 2.右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A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5个电子,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D的单质可跟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 (B)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比B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 (C)C的氢化物比B的氢化物稳定 (D)原子半径A>B>C 3.金属钫(Fr)天然存在极微,它的21个已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言其性质,其中不正确的是(A)在已知元素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 (B)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化学式为Fr 2 O的氧化物 (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FrOH,它应是极强的碱 (D)其单质常温下跟水反应比钠剧烈 4.A、B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B>A,它们可以形成化合物AB 2 .由此可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A)A、B可能在同一周期(B)A在B的前一周期 (C)A肯定是金属元素(D)A可能在三周期的ⅡA或ⅣA族 5.元素X和元素Y在周期表中位于相邻的两个周期:X与Y两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之和为19;Y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比X多3个.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X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Y 2X 2 (B)X的化合物种类比Y的化合物种类多 (C)Y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却不能置换出盐溶液中的金属 (D)X和Y都是性质很活泼的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只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6、下列对于铯(Cs)的性质的预测中,正确的是() A、它只有一种氧化物Cs 2 O B、它与水剧烈反应 C、Cs+具有很强的氧化性 D、CsHCO 3 受热不易分解 7、第119号未知元素,有人称为“类钫”。根据周期表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趋势,有关“类钫”的预测的说法错误的是() A、单质有较高的熔点 B、“类钫”在化合物中呈+1价 C、“类钫”具有放射性 D、“类钫”单质的密度大于1g.cm-3 8、关于铷的结构和性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①与水剧烈反应,浮在水面上②原子半径比钾大③它的氧化物有的能跟二B A C D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考查-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考查-经典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考查 1.过氧乙酸(CH3CO3H)是一种广谱高效消毒剂,不稳定、易分解,高浓度易爆炸。常用于空气、器材的消毒,可由乙酸与H2O2在硫酸催化下反应制得,热化学方程式为: CH3COOH(aq)+H2O2(aq)?CH3CO3H(aq)+H2O(l) △H=-13.7K J/mol (1)市售过氧乙酸的浓度一般不超过21%,原因是____ 。 (2)利用上述反应制备760 9 CH3CO3H,放出的热量为____kJ。 (3)取质量相等的冰醋酸和50% H2O2溶液混合均匀,在一定量硫酸催化下进行如下实验。实验1:在25 ℃下,测定不同时间所得溶液中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数据如图1所示。实验2:在不同温度下反应,测定24小时所得溶液中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数据如图2所示。 ①实验1中,若反应混合液的总质量为mg,依据图1数据计算,在0—6h间, v(CH3CO3H)=____ g/h(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②综合图1、图2分析,与20 ℃相比,25 ℃时过氧乙酸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写出2条)。 (4) SV-1、SV-2是两种常用于实验研究的病毒,粒径分别为40 nm和70 nm。病毒在水中可能会聚集成团簇。不同pH下,病毒团簇粒径及过氧乙酸对两种病毒的相对杀灭速率分别如图3、图4所示。 依据图3、图4分析,过氧乙酸对SV-1的杀灭速率随pH增大而增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答案】高浓度易爆炸(或不稳定,或易分解) 137 0.1m/6 温度升高,过氧乙酸分解;温度升高,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浓度下降,反应速率下降随着pH升高,SV-1的团簇粒径减小,与过氧化氢接触面积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解析】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练习题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热是指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B.1molH2SO4和1molBa(OH)2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 C.相同条件下将两份碳燃烧,生成CO2的反应比生成CO的反应放出的热量多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2、用铂电极电解下列溶液时,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H2和O2的是() A、稀NaOH溶液 B、HCl溶液 C、NaCl溶液 D、酸性AgNO 3 3、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某中纯净物(括号内物质),可使溶液恢复到原来的成分和浓度的是() A、AgNO3 (AgNO3) B、NaOH (NaOH) C、KCl (HCl) D、CuSO4 (Cu(OH)2) 4.已知31g红磷(P,固体)在氧气中燃烧生成P4O10固体放出738.5kJ热量,31g白磷(P4,固体)在氧气中燃烧生成P4O10固体放出745.8kJ热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白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P4(s)+5O2(g)=P4O10(s)△H=-745.8kJ·mol-1 B.红磷转化成白磷时放出热量 C.红磷比白磷稳定 D.31g红磷中蕴含的能量为738.5kJ 5.增大压强,对已达到平衡的下列反应产生的影响是()3X(g)+Y(g) 2Z(g)+2Q(s) 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没有变化,平衡不发生移动 6.在稀氨水中存在平衡:NH3·H2O NH4++OH-,要使用NH3·H2O和NH4+的浓度都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NaOH溶液B.加NH4Cl固体C.加盐酸D.加NaCl溶液7.在密闭容器中,反应SO2+NO2NO+SO3(气),达到平衡后,若往容器中通入少量O2,此时将将会发生的变化是() A.容器内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高一化学_必修1_苏教版_专题_知识点重点难点总结笔记(完整版)

苏教版化学必修1 专题知识点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Br2I2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考查(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解析

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考查(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 解析 一、化学反应原理综合考查 1.研究大气污染物SO 2、CH 3OH 与H 2O 之间的反应,有利于揭示雾霾的形成机理。 反应i :132241SO (g)+H O(g)=H SO (1)227.8kJ mol H -?=-? 反应ii :-133332CH OH(g)+SO (g)=CH OSO H(g)( ) -63.4kJ mol H ?=?硫酸氢甲酯 (1)CH 3OSO 3H 发生水解:332324CH OSO H(g)H O(g)CH OH(g)H SO (1)+=+△H=______kJ/mol 。 (2)T ℃时,反应ii 的CH 3OH(g)、SO 3(g)的初始浓度分别为 -8-1-9-1110mol L 210mol L ????、,平衡时SO 3转化率为0.04%,则K=_____________。 (3)我国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模拟计算,分别研究反应ii 在无水和有水条件下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分子间的静电作用力用“…”表示。 ①分子间的静电作用力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填“a ”、“b ”或“c ”)。 ②水将反应ii 的最高能垒由_____________eV 降为_____________eV 。 ③d 到f 转化的实质为质子转移,该过程断裂的化学键为____(填标号)。 A .CH 3OH 中的氢氧键 B .CH 3OH 中的碳氧键 C .H 2O 中的氢氧键 D .SO 3中的硫氧键 (4)分别研究大气中H 2O 、CH 3OH 的浓度对反应i 、反应ii 产物浓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当c(CH 3OH)大于10-11mol.L -1时,c(CH 3OH)越大,c(H 2SO 4)越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当c(CH 3OH)小于10-11mol.L -1时,c(H 2O)越大,c(CH 3OSO 3H)越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64.4 4×104L· mol -1 a 20.93 6.62 ACD 反应i 和反应ii 为竞争反应,甲醇浓度增大,促进了甲醇和三氧化硫反应,抑制了三氧化硫和水的反应,硫酸的浓度减小 水的浓度越大,甲醇和三氧化硫碰撞几率越小,生成CH 3OSO 3H 越小,c(CH 3OSO 3H)越小 【解析】

《化学反应原理》试卷及答案

《化学反应原理》试卷及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 ......符合题意。) 1.“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饮用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是( ) A.氯化钠 B.固体硝酸铵 C.生石灰 D.蔗糖 2.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铝片与稀盐酸反应 B.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碳与CO2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3.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化学反应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B.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 C.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如常温、加热等)也能发生 D.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取决于生成物和反应物具有的各自总能量 4.把HI气体充入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HI(g)H 2(g)+I2(g),在反应趋向平衡状态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I的生成速率等于其分解速率 B.HI的生成速率小于其分解速率 C.HI的生成速率大于其分解速率 D.无法判断HI的生成速率和分解速率的相对大小 5.氨水中有下列平衡NH 3·H2O NH4++OH-,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下列条件,平衡向左移动,且NH4+浓度增大的是( ) A.加NaOH B.加HCl C.加NH4Cl D.加同浓度的氨水6.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 A.CO2 B.NaOH溶液 C.NH3·H2O D.HCl 7.下列可用于测定溶液pH且精确度最高的是( ) A.酸碱指示剂 B.pH计 C.精密pH试纸 D.广泛pH试纸 8.下列盐:①FeCl3②CH3COONa ③NaCl,其水溶液的pH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②>③

化学反应原理大题

化学反应原理大题练习 1.(16分)苯乙烯(C 6H 5CH =CH 2)是生产各种塑料的重要单体,其制备原理是: C 6H 5C 2H 5(g)C 6H 5CH =CH 2(g)+H 2 (g) △H =+125kJ·mol -1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 __ _____________ 。随着温度的升高, K 值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 (2)实际生产中常以高温水蒸气作为反应体系的稀释剂(稀释剂不参加反应)。C 6H 5C 2H 5 的平衡转化率与水蒸气的用量、体系总压强关系如下图。 ①由上图可得出: 结论一:其他条件不变,水蒸气的用量越大,平衡转化率越______; 结论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加入稀释剂能影响C 6H 5C 2H 5平衡转化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工艺中,在反应的中途加入O 2和特定的催化剂,有利于提高C 6H 5C 2H 5的平衡 转化率。试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6分)科学研究发现纳米级的Cu 2O 可作为太阳光分解水的催化剂。 Ⅰ.四种制取Cu 2O 的方法 (a )用炭粉在高温条件下还原CuO 制备Cu 2O ; (b )用葡萄糖还原 悬浊液制备Cu 2O ; (c )电解法制备Cu 2O 。原理如右图所示,反应为:2Cu+H 2O=Cu 2O+H 2↑,则铜作为 极; (d )最新实验研究加热条件下用液态肼(N 2H 4)还原新制Cu(OH)2可制备纳米级Cu 2O , 同时放出N 2和水蒸气。该制法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用制得的Cu 2O 进行催化分解水的实验 平衡转化率/% 101kPa (900K ) 40 60 80 202kPa (900K ) n (H 2O) n (C 6H 5C 2H 5)

2020年高考化学综合题分类练习卷:化学反应原理练习卷

2019年高考化学综合题分类练习卷:化学反应原理练习卷

化学反应原理练习卷 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当前空气质量检测的主要项目除了PM 2.5外,还有CO、SO2、氮氧化物(NO和NO2)、O3等气体。 (1)汽车尾气中含有NO 和CO气体,可利用催化剂对CO、NO进行催化转化反应: 2CO(g) +2NO(g) N2(g) +2CO2(g) △H ①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N2(g) +O2(g) =2NO(g) △H1 = + 180.5kJ/mol,2C(s) +O2(g) =2CO(g) △H2=-2210kJ/mol ,C(s)+O2(g)=CO2(g) △H3=-393.5kJ/mol,则△H=_________。 ②在一定温度下,将2.0molNO、2.4molCO气体通入到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过程中部分物质的浓度变化如下图所示。在0~15min,以N2表示的该反应的平均速度v(N2)=________。若保持反应体系温度不变,20min时再容器中充入NO、N2各0.4mol,化学平衡将_____移动 (填“向左”“向右”或“不”)。 (2)在相同温度下,两个体积均为1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CO、NO催化转化反应,有关物质的量如下表:

容器编 号起始物质的量 /mol 平衡物质的量 /mol N O C O N CO 2 CO2 I 0.2 0.2 0 0 a II 0.3 0.3 b 0.1 0.2 ①容器I中平衡后气体的压强为开始时的0.875倍,则a=________。 ②容器II平衡时的气体压强为p,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表示的平衡常数K 为________。 (3)汽车使用乙醇汽油并不能破少NO x的排放。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以耐高温试剂Ag-ZSW-5对CO、NO 催化转化进行研究。测得NO 转化为N 2的转化率随温度CO 混存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①在n(NO)/n(CO) =1条件下,最佳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左右。 ②若不使用CO,温度超过775 K,发现NO的分解率降低,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化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 (一)由概念不清引起的误差 1.容量瓶的容量与溶液体积不一致。 例:用500mL容量瓶配制450mL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1.8g。分析:偏小。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实验室常用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用500mL容量瓶只能配制5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以所需氢氧化钠固体的质量应以500mL溶液计算,要称取2.0g氢氧化钠固体配制500mL溶液,再取出450mL溶液即可。 2.溶液中的溶质与其结晶水合物的不一致。 例:配制500mL0.1moL/L的硫酸铜溶液,需称取胆矾8.0g。分析:偏小。胆矾为CuSO4·5H2O,而硫酸铜溶液的溶质是CuSO4。配制上述溶液所需硫酸铜晶体的质量应为12.5g,由于所称量的溶质质量偏小,所以溶液浓度偏小。 (二)由试剂纯度引起的误差 3.结晶水合物风化或失水。 例:用生石膏配制硫酸钙溶液时,所用生石膏已经部分失水。分析:偏大。失水的生石膏中结晶水含量减少,但仍用生石膏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使溶质硫酸钙的质量偏大,导致所配硫酸钙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大。 4.溶质中含有其他杂质。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中含有氧化钠杂质。分析:偏大。氧化钠固体在配制过程中遇水转变成氢氧化钠,31.0g氧化钠可与水反应生成 40.0g氢氧化钠,相当于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大,使结果偏大。 (三)由称量不正确引起的误差

5.称量过程中溶质吸收空气中成分。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烧杯中称量时间过长。分析:偏小。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使所称量的溶质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小,导致其物质的量浓度偏小。所以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速度要快或放在称量瓶中称量。 6.称量错误操作。 例: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天平的两个托盘上放两张质量相等的纸片。分析:偏小。在纸片上称量氢氧化钠,吸湿后的氢氧化钠会沾在纸片上,使溶质损失,浓度偏小。 7.天平砝码本身不标准。 例:天平砝码有锈蚀。分析:偏大。天平砝码锈蚀是因为少量铁被氧化为铁的氧化物,使砝码的质量增大,导致实际所称溶质的质量也随之偏大。若天平砝码有残缺,则所称溶质的质量就偏小。 8.称量时药品砝码位置互换。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需称量溶质4.4g,称量时天平左盘放砝码,右盘放药品。分析:偏小。溶质的实际质量等于砝码质量4.0g减去游码质量0.4g,为3.6g。即相差两倍游码所示的质量。若称溶质的质量不需用游码时,物码反放则不影响称量物质的质量。 9.量筒不干燥。 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时,用没有干燥的量筒量取浓硫酸。分析:偏小。相当于稀释了浓硫酸,使所量取的溶质硫酸的物质的量偏小。 10.量筒洗涤。 例: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倒入小烧杯后,用蒸馏水洗涤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至小烧杯中。 分析:偏大。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量筒中的残留液是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测试题(供参考)

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1—4页)和第II卷(5—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 Cl 35.5 Fe 56 Cu 6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单项选择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 B.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能量多 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D.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不一定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2.关于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使反应充分,可以向酸(碱)中分次加入碱(酸) B.为了使反应进行的更完全,可以使酸或碱适当过量 C.中和热为一定值,实验结果与所用酸(碱)的用量和种类均无关 D.用铜丝代替玻璃棒搅拌,会使中和热测定值偏大 3.稀氨水中存在着下列平衡:NH 3? H2O NH4++OH- ,若要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同时使c(OH-)增大,应加入适量的物质是(忽略溶解热) ①NH4C1 固体②硫酸③NaOH 固体④水⑤加热 A.仅①②③⑤ B. 仅③⑤ C. 仅③ D. 仅①③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一种装置 ②原电池的正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③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原电池的装置均可实现 ④碳棒不能用来作原电池的正极 ⑤反应Cu+2Ag+=2Ag+Cu2+,能以原电池的形式来实现 A.①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 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甲烷的燃烧热△H =-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高中化学重难点讲解 超详细的哦

盐类的水解重难点知识讲解 1、根据强碱弱酸盐溶液的pH大小判断弱酸的相对强弱 强碱弱酸盐的溶液因水解而呈碱性,例NaAc、NaCN、NaClO、Na2CO3、NaF……。影响水解平衡的外界条件有温度、盐溶液的浓度、等,但决定水解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当其它条件相同时,水解生成的酸越弱水解程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那么就可根据强碱弱酸盐溶液的pH大小,判断对应酸的酸性强弱,若溶液的pH越大,水解所得的对应酸的酸性就越弱。 2、酸式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NaHSO4、NaHCO3、NaHS、NaH2PO4等均是酸式盐,酸式盐溶液不一定呈酸性,若是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例如NaHSO4,但弱酸的酸式盐呈酸性还是碱性,要看酸式酸根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谁更大。常见盐溶液酸碱性归纳如下: 碱性:NaHCO3、NaHS、NaHPO4 酸性:NaHSO4、NaH2PO4 3、盐溶液中离子种类及浓度关系的判断 如K2S溶液中离子有K+、S2-、HS-、H+、OH-。下面以0.1mol·L-1 Na2CO3溶液为例说明盐溶液中离子浓度间的关系,溶液中存在电离和水解: (1)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C(Na+)>C(CO32-)>OH->H+ (2)电荷守恒关系(溶液对外不显电性) C(Na+)+C(H+)=2C(CO32-)+C(OH-)+C(HCO3-) (3)物料守恒 Na2CO3固体中n(Na+)=2n(CO32-),即为n(Na+)=2n(C)

溶液中CO32-一部分变为HCO3-、H2CO3,故有: C(Na+)=2[C(CO32-)+C(HCO3-)+C(H2CO3)] (4)水电离出的H+和OH-物质的量相等. C(OH-)=C(H+)+C(HCO3-)+2C(H2CO3)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重难点知识剖析 (一)溶液pH的计算方法(25℃) 1、酸溶液 (1)强酸溶液,如H A,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C(H+)=nC mol·L-1,pH= n -lgC(H+)=-lg(nc)。 (2)一元弱酸溶液,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电离度为α,则C(H+)=C·α,pH=-lg(Cα)。 (3)两强酸混合 2、碱溶液 (1)强碱溶液,如B(OH) ,设物质的量为 n C mol·L-1,C(OH-)=nC mol·L-1, (2)一元弱碱溶液,设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电离度为α,C(OH-)=Cα, (3)两强碱混合 由,先求出混合后的C(OH-),再通过K w求混合后C(H+),最后求pH。 3、强酸与强碱混合 先依据H++OH-=H O,判断是否有过量的情况,可以分为下面三种情况: 2

全国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全国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的综合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1.硫代硫酸钠(Na2S2O3)是一种解毒药,用于氟化物、砷、汞、铅、锡、碘等中毒,临床常用于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病症.硫代硫酸钠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稳定,在酸性溶液中分解产生S和SO2 实验I:Na2S2O3的制备。工业上可用反应:2Na2S+Na2CO3+4SO2=3Na2S2O3+CO2制得,实验室模拟该工业过程的装置如图所示: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b中利用质量分数为70%?80%的H2SO4溶液与Na2SO3固体反应制备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c中试剂为_______ (2)实验中要控制SO2的生成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 (写出一条) (3)为了保证硫代硫酸钠的产量,实验中通入的SO2不能过量,原因是_______ 实验Ⅱ:探究Na2S2O3与金属阳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 资料:Fe3++3S2O32-?Fe(S2O3)33-(紫黑色) 装置试剂X实验现象 Fe2(SO4)3溶液混合后溶液先变成紫黑色,30s 后几乎变为无色 (4)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初步判断最终Fe3+被S2O32-还原为Fe2+,通过_______(填操作、试剂和现象),进一步证实生成了Fe2+。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角度解释实验Ⅱ的现象: _______ 实验Ⅲ:标定Na2S2O3溶液的浓度 (5)称取一定质量的产品配制成硫代硫酸钠溶液,并用间接碘量法标定该溶液的浓度: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基准物质K2Cr2O7(摩尔质量为294g?mol-1)0.5880g。平均分成3份,分别放入3个锥形瓶中,加水配成溶液,并加入过量的KI并酸化,发生下列反应:6I-+Cr2O72- +14H+ = 3I2+2Cr3++7H2O,再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立即用所配Na2S2O3溶液滴定,发生反应I2+2S2O32- = 2I- + S4O62-,三次消耗 Na2S2O3溶液的平均体积为25.00 mL,则所标定的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mol?L-1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速率测试题含答案 质量检测 第Ⅰ卷(选择题,共54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个小题,每题3分,共5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1.下列反应中,一定不能自发进行的是() (s)====2KCl(s)+3O2(g) ΔH=- kJ·mol-1 ΔS=1 110 J·mol-1·K-1 (g)====C(s,石墨)+1/2 O2(g) ΔH = kJ·mol-1ΔS=- J·mol-1·K-1 (OH)2(s)+2H2O(l)+O2(g)====4Fe(OH)3(s) ΔH =- kJ·mol-1 ΔS =- J·mol-1·K-1 (s)+CH3COOH(aq)====CO2(g)+CH3COONH4(aq)+H2O(l) ΔH = kJ·mol-1ΔS = J·mol-1·K-1 2.下列反应中,熵减小的是() A、(NH4)2CO3(s)=NH4HCO3(s)+NH3(g) B、2N2O5(g)=4NO2(g)+O2(g) C、 MgCO3(s)=MgO(s)+CO2(g) D、2CO(g)=2C(s)+O2(g) 3.反应4NH3(气)+5O2(气) 4NO(气)+6H2O (气)在10L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水蒸气的物质的量增加了,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反

应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可表示为( ) A . (NH 3) = mol/(L ·s ) B .v (O 2) = mol/(L ·s ) C .v (NO) = mol/(L ·s ) D .v (H 2O) = mol/(L ·s ) 4. 将4molA 气体和2molB 气体在2L 的容器中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 (g )+B (g ) 2C (g ),若经2s 后测得C 的浓度为·L -1 ,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L -1 ·s -1 ②用物质B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mol ·L -1 ·s -1 ③平衡时物质A 的转化率为70%, ④平衡时物质B 的浓度为·L -1 ,其中正确的是 ( )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5. 在2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以下反应:2A (气)+B(气) 2C (气)+D (气)若最初加入的A 和 B 都是4 mol ,在前10s A 的平均反应速度为 mol/(L ·s),则10s 时,容器中B 的物质的量是( ) A. mol B. mol C. mol D. mol ·l -1 的硫酸和过量的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 〕 A 碳酸钠固体 B 水 C 硝酸钾溶液 D 硫酸铵固体 7. 将ag 块状碳酸钙与足量盐酸反应,反应物损失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图所示,在相同的条件下,bg(b

备战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备战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1.FeSO4溶液放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因此为了方便使用 Fe2+,实验室中常保存硫酸亚铁铵晶体[俗称“摩尔盐”,化学式为(NH4)2Fe(SO4)2?6H2O],它比绿矾或绿矾溶液更稳定。(稳定是指物质放置在空气中不易发生各种化学反应而变质) I.硫酸亚铁铵晶体的制备与检验 (1)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 本实验中,配制溶液以及后续使用到的蒸馏水都必须煮沸、冷却后再使用,这样处理蒸馏水的目的是_______。向 FeSO4溶液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经过操作_______、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和干燥后得到一种浅蓝绿色的晶体。 (2)该小组同学继续设计实验证明所制得晶体的成分。 ①如图所示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C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 取少量晶体溶于水,得淡绿色待测液。 ②取少量待测液,_______ (填操作与现象),证明所制得的晶体中有 Fe2+。 ③取少量待测液,经其它实验证明晶体中有NH4+和SO42- II.实验探究影响溶液中 Fe2+稳定性的因素 (3)配制 0.8 mol/L 的 FeSO4溶液(pH=4.5)和 0.8 mol/L 的(NH4)2Fe(SO4)2溶液 (pH=4.0),各取 2 ml 上述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刚开始两种溶液都是浅绿色,分别同时滴加 2 滴 0.01mol/L 的 KSCN 溶液,15 分钟后观察可见:(NH4)2Fe(SO4)2溶液仍然为浅绿色透明澄清溶液;FeSO4溶液则出现淡黄色浑浊。 (资料 1) 沉淀Fe(OH)2Fe(OH)3 开始沉淀pH7.6 2.7 完全沉淀pH9.6 3.7 ①请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FeSO4溶液产生淡黄色浑浊的原因_______。 ②讨论影响 Fe2+稳定性的因素,小组同学提出以下 3 种假设: 假设 1:其它条件相同时,NH4+的存在使(NH4)2Fe(SO4)2溶液中 Fe2+稳定性较好。 假设 2:其它条件相同时,在一定 pH 范围内,溶液 pH 越小 Fe2+稳定性越好。

化学反应原理练习题

《化学反应原理》检测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氯化钠B.乙醇C.醋酸D.铜 2.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CaCO,受热分解B.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 C.C与CO2反应D.Ba(OH)2·8H2O与NH4C1反应 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显碱性的是() A.HClO B.NaCl C.FeCl3D.CH3 COONa 4.下列溶液一定显酸性的是() A.含H+的溶液B.c(OH一)

高三化学知识点难点精选最全5篇

高三化学知识点难点精选最全5篇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1 (1)、氯酸钾热分解(二氧化锰催化) (2)、高锰酸钾热分解 (3)、过氧化氢分解(二氧化锰催化) (4)、电解水 (5)、氧化汞热分解 (6)、浓硝酸分解 (7)、次氯酸分解(光) (8)、氟与水置换反应 (9)、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10)、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11)、光合作用 以上1~3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但一般所谓“实验室制取氧气”是指1、2两种方法。工业用氧气主要来自分离液态空气。 有氧气生成的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2H2O=通电=2H2↑+O2↑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MnO2△=2KCl+3O2↑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K2MnO4+MnO2+O2↑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MnO2=2H2O+O2↑ 加热氧化汞:2HgO=△=2Hg+O2↑ 高三化学知识点总结2 一、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的考查角度 (1)传统文化中的物质变化与反应类型。如成语“火上浇油”(主要是化学变化)、“百炼成钢”(主要是化学变化),古诗词“千锤万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变化)等。 (2)传统文化中的物质组成。如《本草经集注》中“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如《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 (3)传统文化中的实验操作。如《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的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 如明代《本草纲目》记载烧酒的制造工艺,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操作中“渍”和“绞”分别表示煮沸、浸取、过滤等。 (4)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性质与用途。如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有关“强水”(硝酸)性质的描述;古代铜器、铜钱成分为铜合金,铜锈的主要成分为Cu2(OH)2CO3等。 二、解答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问题的方法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及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1.某研究小组对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速率进行实验探究。 (初步探究) 示意图序号温度试剂A现象 ①0°C0.5mol?L?1稀硫酸4min左右出现蓝色 ②20°C1min左右出现蓝色 ③20°C0.1mol?L?1稀硫酸15min左右出现蓝色 ④20°C蒸馏水30min左右出现蓝色 (1)为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中试剂A应为______________。 (2)写出实验③中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实验②③④,可以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溶液pH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查阅资料: i.pH<11.7时,I-能被O2氧化为I2。 ii.pH= 9.28时,I2发生歧化反应:3I2+6OH-=IO3-+5I-+3H2O,pH越大,歧化速率越快。 (4)小组同学用4支试管在装有O2的储气瓶中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序号⑤⑥⑦⑧ 试管中溶液的pH891011 放置10小时后的现象出现蓝色颜色无明显变化 分析⑦和⑧中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_______。 (5)甲同学利用原电池原理设计实验证实pH=10的条件下确实可以发生I-被O2氧化为 I2的反应,如图所示,请你填写试剂和实验现象。 试剂1______________。试剂2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入探究)较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小组同学分别在敞口试管和密闭试管中进行了实验⑨和⑩。 (6)对比实验⑨和⑩的现象差异,该小组同学对实验⑨中的现象提出两种假设,请你补充假设1。 假设1:_______________。 假设2:45°C以上I2易升华,70°C水浴时,c(I2)太小难以显现黄色。 (7)针对假设2有两种不同观点。你若认为假设2成立,请推测试管⑨中“冷却至室温后滴加淀粉出现蓝色”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你若认为假设2不成立,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_______________。 【答案】0.5mol?L?1稀硫酸 4I-+ O2+ 4H+ =2I2+ 2H2O 温度相同时,KI溶液被O2氧化成I2,c(H+)越大,氧化反应速率越快试管⑦、⑧中,pH为10、11时,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歧化反应,因为歧化速率大于氧化速率和淀粉变色速率,所以观察颜色无明显变化试剂1:1mol·L1KI溶液,滴加1%淀粉溶液试剂2:pH=10的KOH溶液现象:电流表指针偏转,左侧电极附近溶液变蓝(t<30min)加热使O2逸出,c(O2)降低,导致I-氧化为I2的速率变慢理由:KI溶液过量(即使加热时有I2升华也未用光KI),实验⑨冷却室温后过量的KI仍可与空气继续反应生成I2,所以滴加淀粉溶液还可以看到蓝色 [其他理由合理给分,如淀粉与I2反应非常灵敏(少量的I2即可以与淀粉显色),所以实验⑨中少量的I2冷却至室温后滴加淀粉溶液还可以看到蓝色]。水浴加热70℃时,用湿润的淀粉试纸放在试管⑨的管口,若不变蓝,则证明假设2不成立[其他方案合理给分,如水浴加热70℃时,用湿润的淀粉试纸放在盛有碘水试管的管口,若不变蓝,则证明假设2不成立]。 【解析】 【分析】 某研究小组对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发生4I-+ O2+ 4H+ =2I2+ 2H2O的氧化反应,根据实验进行对比,探究反应温度和稀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pH= 9.28时,I2发生歧化反应:3I2+6OH-= IO3-+5I-+3H2O,pH越大,歧化速率越快,整个反应主要是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歧化反应,根据歧化速率与氧化速率和淀粉变色速率快慢得出颜色变化;将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利用化合价升高和化合价降低来分析;在较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实验对比中,假设可能加热使O2逸出,c(O2)降低,导致I-氧化为I2的速率变慢,也可能是45℃ 以上I2易升华,70℃ 水浴时,c(I2)太小难以显现黄色。 【详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