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方言地理学角度看安徽中原官话发展现状_洪晓波

从方言地理学角度看安徽中原官话发展现状_洪晓波

从方言地理学角度看安徽中原官话发展现状_洪晓波
从方言地理学角度看安徽中原官话发展现状_洪晓波

2009年3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Mar .2009第26卷第3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 on

Vol .26 No 13

从方言地理学角度看安徽中原官话发展现状

洪晓波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蚌埠233030)

摘 要:中原官话是安徽官话方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为九大片。广阔的占地面积和庞大的使用人口使得安徽的中原官话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一个特殊的角度—方言地理学,以蚌埠方言为佐证对安徽中原官话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做一个简要的概述和研究。关键词:方言;安徽;中原官话

收稿日期:2008202206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4X (2009)0320029202作者简介:洪晓波(1982-),女,安徽蚌埠人,助讲,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又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工具,属于社会文化的特殊范畴。语言有继承性,今天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有其起源和历史演变过程,因此,我们通过研究语言的现状可以追寻到语言的发展脉络。再说语言地理学,它是研究语言现象之地理分布的领域,以收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要素空间分布的资料,编制语言地图,研究语言分布的地理特征并由此探讨语言发展演化的规律为主要目的。语言地理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方面,对于研究政治、社会、民族、人口、文化、经济等各种人文地理现象有重要辅助作用。

在语言地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方言地理学。所谓方言通常是指同种语言的地域变体。几乎每种语言都有方言的差异,只是在程度和形式上表现不同。方言地理亦属于语言地理研究范畴,对方言地理的研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例如中国西汉文学家杨雄,他所编纂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不仅记录了自先秦至汉代各地方言的大量词汇,还对每个词汇出现的地区、使用区域的大小都作了详尽的记述和比较,可称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语言(方言)地理著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著名的语言学家桥本万太郎提出语言地理类型学之说,把世界各种语言归纳为“游牧民型”和“农耕民型”两大地理类型,认为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生产方式有密切联系。

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就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在中国国内,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使用人口在9亿以上,主要可以划分为7大方言:(1)北方方言:是汉语共同的基础方言,通称官话,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普通话,分布在中国北部、东北和西南各省以及长江中下游沿江部分地区,其中心在北京一带,使用人数占汉族人的70%以上。(2)吴方言:分布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人数占汉族人的8%。

(3)赣方言:分布于江西的西北部和中部,使用人数占汉族人的2%。(4)湘方言:分布于湖南洞庭湖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使用人

数占汉族人的5%。(5)客家方言:分布于江西南部、广东东北部、

福建的西部以及台湾的新竹、苗栗地区,使用人数占汉族人的

4%。(6)闽方言:分布于福建大部、广东东部、海南岛以及雷州半

岛的一部分、台湾的大部分地区,使用人数占汉族人的4%。(7)粤方言:分布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使用人数占汉族人的5%。桥本万太郎在其著作中以汉语为例,指出之所以现代汉语的各种方言在词序上差异性增大,主要是因为方言所处的语言环境的差异造成的,其源头还是一致的,即上古汉语。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安徽方言”的发展现状渐渐重视起来。所谓的“安徽方言”,其实并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徽语”,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安徽方言中的非官话方言主要有赣语、吴语、徽语。赣语主要通用于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市县。吴语主要通用于沿江以南和黄山山脉以北以东的各市县。徽语主要通用于黄山山脉以南旧徽州府所辖地区。安徽的官话方言主要有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主要通用于淮北和沿淮以南的部分市县,江淮官话主要通用于江淮之间和沿江以南的部分市县。

本文主要讨论安徽的中原官话方言。所谓中原官话,其实是现代汉语八个官话方言之一,有时也称皖北官话或皖北话,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五个省的176个县市境内。根据1987版《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划分,中原官话一共分为郑曹、蔡鲁、洛徐、信蚌、汾河、关中、秦陇、陇中、南疆等九片。大致上说,所有隶属于中原官话的方言区,语言和发音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中原官话的古入声清音声母和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字今读阳平,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今读阴平。

安徽省淮北17个市县(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和沿淮以南的凤阳、蚌埠市(不包括怀远城区话)、寿县、霍丘、金寨(北部)等5市县的话,均属中原官话。下面就以蚌埠地区的方言为例,简单介绍一下中原官话的语音及词语特征。

一、语音特征

?

92?

1.方言中有些会将普通话开口呼零声母字,读成舌根浊擦音声母。例如,“安”读~213,“昂”读~55。

2.方言中大多分不清前后鼻音,以蚌埠话为例,[in]和[i ]、[ n]和[ ]分不清楚,“因”同“英”及“分”同“风”在读音上俱是混淆的。

3.中原官话中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古清入和次浊入一般并入阴平,古全浊入大都并入阳平,古全浊上今音归去声。例如,失=诗,袜=蛙,食=时,是=世、视。

4.各地话都没有把“知绸招唱声”等古知章组三等韵的字读成[ts][ts‘][s]声母的情况;没有将成批的“家敲学”等古见晓组开口二等韵的字读成[k][k‘][x]声母的情况。

5.将古全浊声母全部读成清音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声母时,跟普通话一样,也是古平声字读成送气声母,古仄声字读成不送气声母。例如:袍p≠暴p,桃t≠稻t,葵k≠柜k,求t ’≠旧t ,才ts’≠在ts,肠t ≠丈t 。

二、词语特征

1.在亲属称谓上较特殊的叫法:祖父大多称“爷”(这与皖中江淮官话和徽语的叫法相反,这些话里“爷”多称父亲或父辈的兄弟们),祖母呼“奶”[nai24],与表示乳房意思的“奶”有分别;呼父亲为“爹”或“大”[t24],母亲大都呼“娘”,外祖父呼“姥爷”或“外姥爷”,外祖母叫“姥”或“姥娘”。

2.在人体、疾病方面说法特殊的词:肘关节叫做“胳膊肘子”,膝盖叫做“磕膝[t ‘i35]头”(蚌埠念膝为qí),脚读音为[t yε35〗,在蚌埠话中准确的说法是“脚丫巴”,脖子叫“脖梗子”或“脖脑梗子”,指甲叫做“指甲盖子”(指读55);生病大都采用避讳的说法,说“不伸坦”(伸读抻)、“不舒坦”(舒音同出)、“不得劲”(得读[tei55])等,发疟疾说成“发疟子”或“打摆子”。

3.有特点的食品名称:大米饭叫“干饭”(其它方言区叫“饭”),面粉叫做“面”,饺子叫“扁食”,把包饺子说成“捏扁食”,虾称为“蚂虾”。

4.时间词“今天、明天、后天、昨天、前天”分别说成“今(儿)个、明(儿)个、后(儿)个、夜(儿)个、前(儿)个”,去年说成“年时个”。

5.人称代词中都有包括式“咱们”,还有表现亲密感情的“俺”和“俺们”。疑问词“什么”说成“啥”(~东西?),“怎么”说成“咋”(~弄的?~搞的?)。

6.具有地方特色的常用动词和形容词:“走”称为“杠”[k 51],蚌埠人说走家、走了都说成“杠家”或“杠了”。“撞”说成“石”[ ’I55]如,一头~到南墙上。“扔、丢掉”说成“板”[pa~24]如,把它~掉吧!“搭理”说成“柔”[ ou55]或“待见”,如“不搭理你”说成“不柔你”。“肉”[ ou53]指动作慢的意思,如“她做事~得不得了”。瓜果食物中含纤维少说成“面”[m i?n51]如,老倭瓜~的好吃;它还可以比喻人的性格憨厚,如,他的外号叫老~。“转”(读[tsuan214])具有调侃、逗的意思,如“你就别~我了”。瓤[ 35]有“软、弱”的意思,形容面和[xuo35]的比较稀叫“面和瓤了”,也可以形容人身子骨单薄或者比较软弱、没本事。

说起安徽中原官话,其实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与思考的地方,但是由于我身处的环境和接触的语言点,因此只能简要的以蚌埠方言为佐证,从方言地理学的角度来看现代皖北中原官话的发展现状。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信蚌方言由于发音及词语有很多特殊性,主张将信蚌方言从中原官话尤其是安徽中原官话中独立出去,自成体系。但我个人认为,随着汉民族的不断迁徙,与周边环境的不断融合与同化,每个小的方言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仅因此就要求独立划分的话,中国所有的方言划分将陷入一片混乱。

参考文献:

[1]华学诚等.杨雄方言校释汇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日)桥本万太郎.语言地理类型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贺登崧.汉语方言地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贺巍.中原官话分区.中文期刊网,2005,(2).

[6]孟庆惠.安徽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彭雷生

(上接第20页)

I nter pretingMetaphors in a Novel with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HEN M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entre,Third M 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38,China)

Abstract:Based on mental s paces,the Concep tual B lending Theory(CBT)was p r oposed by Fauconnier&Turner t o exp lain dyna m ic creative cognitive activities.Therefore,it is convincing in exp laining the cogniti on of original metaphors.There are usually many original metaphors in a novel,which are the key t o understand the the me of the novel.CBT is app lied here t o the analysis of He m ing way’s novel,H ills like W hite E lephants,in order t o decode the metaphors in it and thus inter p ret the whole st ory.

Key words:concep tual blending theory;metaphors in a novel;mental s pace;context

?

3

?

江山方言

江山方言词汇的存古性研究 摘要:江山方言是古汉语活化石。衢县甲骨文专家徐云峰先生提出“江山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的崭新命题。 一、引言 (一)江山方言的历史由来 江山方言与周边的闽语赣语、吴语均无渊源关系,但与甲骨文的语音、词汇、语法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是他的历史渊源。西周初年(公元前1000多年)周成王平定三监判乱之后,一路追杀时称“淮夷”的古蔑集团。原住山东曲阜地区的“奄(古读ǎn)国”,与姑蔑都是被周所灭的商的盟国,也在被追杀之列,而且几被灭族。幸存的奄国难民在古蔑集团的保护下随同南下,被安置在当时的偏荒之地江山地区落脚。所以江山人自称“奄国侽”。三千多年来,在江山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一代代传播和创造包括江山方言口语在内的独特的文化,便是商末周初奄国人的后裔。由于独特的历史因缘,民族性格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的、三千多年奄国人所使用的汉语方言,就是通用至今的江山方言。 (二)江山方言的历史特点 古代奄国属东夷族,奄国人所使用的本族语言室古侗傣族。从历史的纵深度考察,现行的江山方言(即古奄国话),是一种含夷化成分的古汉语方言,这种语言与商代官方语言最接近。因而江山方言词汇常常可以从甲骨文中找到相应的字词,就是有力的证据。因此,可以说江山方言是现存最古老的汉语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它的时代有效性可以推至商末周初。 (三)对江山方言进行专项研究的意义 对江山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作全面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有着多方面的特殊价值: 1)可将古汉语语音史的研究由先秦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250)上推到商末周初。当今语言学界所公认的、最有权威的古汉语语音学著作是有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他借助包括《诗经》在内的古书音韵,将汉语语音追溯到先秦时代。而江山方言语音系统的整理研究,则可从活生生的口语中,描述商末周初时就流行的汉语语音材料。采用科学手段,按一定的规则录制的江山方言语音材料,将是汉语语音史上一份现存最古老的语音档案,其重大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2)对江山方言的历史定位,在发展对比中系统分析江山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不仅有利于推动汉语语音学的研究,对江山方言材料的科学诠释,必将对历史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产生新的影响,特别是甲骨文、金文研究者,将可以从中得到新的启迪、认识和活的依据。 3)对江山方言的历史定位,必将带动江山古风俗的重新定位。从方言的诠释中发掘江山古代文化,不仅有助于江山文化史的研究,也有助于江山旅游文化的开发,给江山市的旅游事业和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江山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的深入研究,必将加深江山人对本

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第38卷第4期V01.38No.4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 2005年7月 July2005 论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史道祥 (河南教育报刊社,河南郑州450004) 摘要: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形成基本的区域文化雏形,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心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等基本板块,在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崭新气象。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强烈干预,决定了中原文化自古及今大一统的本位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中原文化区域特征的独立性是脆弱的,各个地区的地方特征在这种强势文化的作用下显得个性软弱、断层明显。 关键词:中原文化;历史区域划分;区域特征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2005)04—0093—05 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既是这个地区文化长期累积的过程,也是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对周边文化的吸收和融合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时间和地理环境的空间的结合体,是文化内在逻辑演变和文化空间形态变迁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时候,应从对中原文化的一般认识,上升到了解其各具特色的文化个体现象。 一、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过程 “文化区域”(CultureRegion)的概念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但“文化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区域文化的形成更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区域文化虽然是以地域限定的文化类型,但它毕竟脱离不了历史的成因和机缘。也只有当某一区域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出现了此地域上的文化共同性和文化联系时,真正的文化区域才算形成”[1]。 一般地说,文化区域起源的初始形式是这一地区的远古文化,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考古学文化。这个时期的文化区域尚未明确稳定,文化水平还不高,它只是在考古文化中显示出了不同器物类型的一致性,同时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不同,古代文献记载中也反映出各地区土著居民不同的生存状态。具体到中原文化来说,随着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发展研究的成熟,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近60年的探索,对中原远古文化区域业已理出基本的线索:在新石器时代,中原主体文化是以豫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豫西南和豫南的屈家岭文化、豫东的大汶口文化。 这些区系并不是简单的人为划分,而是着眼于各个地区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趋势而形成的。同时,各区系内“类型”之间又有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大区系间还存在一些文化交汇的连接带,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经历着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转变,到了晚期,私有财产开始出现,氏族也发展为部落和部落联盟。据文献记载,在距今5000年前后,中原大地分布着若干部落联盟,著名的有三大集团:即西部的华夏集团,包括黄帝、炎帝、颛顼、舜等族;东部的东夷集团,包括太吴、少吴、蚩尤等,其活动区域北自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最南部,南至安徽东部,东至大海;南方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包括三苗、伏羲、女娲等,这一集团的中心在湖北、湖南两省,东部当以今日豫鄂大别山为界以东邻东夷集团,西部则北越南阳一带侵人伏牛、外方各山脉间,以北邻属华夏集团。这三大集团构成了中原原始区域文化的基本框架[2]。 文化区域的形成阶段是方国和封国文化,这是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色。《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在晋南和豫西,商文化以商丘一郑州一偃师一安阳而围成一个三角中心区,周人在灭商后政治中心东移,形成了以宗周一成周为轴心的华夏文化区。以豫西为中心,三代时的中原曾经是方国林立,《苟子?富国》 收稿日期:2004—09—08 作者简介:史道祥(1965一),男,河南渑池人,河南教育报刊社副编审。 ?93?万方数据

古代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哪里去了

古代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哪里去了 目前,我国56个民族,可为什么没有匈奴族、鲜卑族、突厥族、契丹族、女真族等历 史上著名民族呢? 匈奴族是我国历史上与中原民族在“和”“战”关系方面呈现较早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曾游牧与蒙古高原一带,战国时趋于强大。秦始皇时曾派蒙恬北击过匈奴,筑长城。两汉时期的昭君出塞,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就反映的是与匈奴关系的史实。秦汉时一部分

西迁至欧洲,后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现代匈牙利的先民;一部分内迁,南北朝时建立过前赵、夏、北凉等政权,逐步与汉族及少数民族融合。所以,南北朝以后史册 不再有匈奴之名。 突厥族在6世纪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后强大控制了东至辽海,西达西海(里海)的广大地区。隋时分裂为东西两部。唐时东突厥不断南下,唐太宗派兵进攻,俘其首领颉利可汗,设置都护府。东突厥后逐渐汉化。西突厥一部分被唐攻灭,一部分又迁到

西亚,建立了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现在土耳其人主要是西突厥的后裔。 鲜卑族曾生活在内蒙东部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南北朝时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2燕等政权,386年拓跋圭建立北魏。5世纪时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同汉人通婚等,鲜卑族与北方的诸民族逐步融合 了。

契丹族在北魏时于辽河流域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同中原各族相互往来。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916年建立契丹国。控制了东到大海,北达蒙古大漠,西至阿尔泰山,南至河北、山西一带。1125年为金所灭,契丹人归附于金,后来又投附于蒙古并参加了南征,大多与汉族或蒙古族融合。有学者认为,现在的达斡尔族就是契丹 族的后裔。 女真族源于唐朝时的黑水靺鞨,主要活动于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历史上把他们分为“生女真”、“熟女真”两部分。12世纪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到金后期,入住中原的女真基本汉化。熟女真在17世纪由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政权,后皇太极又把女真改称为满族。而当时处于边远地区的女真族未纳入满族共同体,就发展成为了今天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祖先。女真这一名词也逐渐在清代消失。

小学常识拼音官话方言

官话方言 汉族的先民开始时人数很少,使用的汉语也比较单纯。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居民逐渐向四周扩展,或者集体向远方迁移,或者跟异族人发生接触,汉语就逐渐地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汉语方言分布区域辽阔,使用人口在9亿以上。 官话方言通称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一般所谓"大北方话"。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通行地域官话方言通行于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此外,在非官话方言区中。还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海南岛崖县、儋县的"军话",福建南平城关的"土官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等。使用人口7亿以上。 分区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4个支系,即4个方言片(或称4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 华北官话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近来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等地区。 西北官话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 西南官话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北缘地带。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比较一致。 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历来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可以从官话方言中分出,独立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 主要语言特征 语音方面 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字,很少例外。一般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河南话

河南话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河南省境内的方言有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官话中的中原官话,另一类是属于晋语的邯新片。晋语是北方唯一的非官话方言,中原官话是全国第一大官话方言。河南境内,晋语的邯新片方言分布在黄河以北的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太行山山区一带,中原官话则分布在除上述地区之外的广大地区,包括豫北平原。 古代河南话是古代普通话 河南古称中州、中原、中国,为南宋以前中国历朝历代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自唐代以来,历朝文人墨客均把通行河南一带的方言当做通行全国的通用语。[唐]李涪: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宋]陆游: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老学庵笔记》[宋]冠准: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说郛》[宋]路德章:浙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盱眙旅舍》[宋]陈鹄:乡音是处不同,唯京都天A朝得其正。《西塘集》[元]周德清:欲正语言,必宗中原之音。《中原音韵》[元]范德机:四方偏气之语,不相通晓,惟中原汉语,四方可以通行。《木天禁-语》[元}孔齐:北方声音端正,谓之中原雅音。南方风气不同,声音亦异,至于读书字样皆讹,轻重开合亦不辩,所谓不及中原远矣,此南方之不得其正也。《至正直记》[明]沈宠绥:以吴侬之方言,代中州之雅韵,字理乘张,音义径庭,其为周郎赏者谁耶?不揣固陋,以中原韵为楷!《弦索辩讹》[明]吕坤:中原当南北之间,际清浊之会,故宋制中原雅音。[明]陈全之《蓬窗目录》:杭州类汴人种族,自南渡时,至者故多汴音[明]郎瑛《七修类稿》:城中(杭州城内)语音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明]王伯良:"识字之法,须先习反切。盖四方土音不同,故须本之中州"-------《方诸馆曲律·论须识字》[明]杨文骢:"得中原之正音,去五方之啁杂"---------《同文铎》[清]朴隐子:"词严声律,韵必中州。盖河洛当九域之中,其音可通于四方耳"-------《诗词通韵·序》[清]潘耒:"河洛天地之中,雅音声韵之正"--------《类音·南北音论》[清]罗愚:"摄以开合口呼,正以中州音"--------《切字图诀》[清]阎若璩:洛阳为天下之中,南北音词,于此取正[清]王德晖:"天下之大,百里殊音,绝少无病之方,往往此笑彼为方言,彼嗤此为土语,……愚窃谓中原实五方之所宗,使之悉归中原音韵,当无僻陋之诮矣"-----------《顾误录》[清]张燮承:"填图字样皆系按中州韵填入,学者不可因今古音讹、南北音异妄自更改"-------《翻切简可篇·读横直图口诀》[清]毛先舒《与婿徐华徵书》:汴为中州,得音之正。杭多汴人,随宋室南渡,故杭皆正音。[清]周赟:夫中国车书一统,而音韵必叶中州。《山门新语》到了清朝中期以后,由于北京长期居于全国政治中心地位,逐渐完成官话由河南话向辽东汉音(普通话前身)的转变 河南方言的历史演变 现在最早的有关河南地区的方言记录便是《诗经》,语言学家从中已经基本整理出上古汉语的脉络,其虽记录不同诸侯国的诗篇,但是其音韵基础却是相同的,古人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是为“中国”,《诗经》代表了先秦时代通用的语言“雅言”,也就是那个时代洛阳一带的方言。先秦的雅言,到汉代进成为扬雄《方言》提及的“通语、凡语”,与先秦一样,属上古汉语。唐代标准语便是以当时洛阳、长安两京的方言为基础的,唐朝强大的国力,使得通用语的使用更加普及,从而使现代汉语方言,除去闽语之外,均为《切韵》为代表的中古汉语变化发展而来,所有的变化做种都能归结到中古汉语的音系之中。北宋定都开封,洛阳为西京,宋代河南方言比唐代略为简化,但仍属于中古汉语范畴。由于首都的原因,宋代开封洛阳的方言仍为全国通行语。北宋败于金,一部分汴梁城军民随皇室南迁,一部分汴梁平民及工匠被金人大量掳掠到黑龙江地区,中原一带的大量移民对当时讲吴方言的南宋首都杭州的方言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形成_刘成纪

一、中原文化的地域特性和 国家特性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文化发展的区域性 是一个长期被关注的问题。这一讨论在 20 世 纪形成了两个高潮:一是 20 世纪前半期,由刘 师培、王国维等首开南北文化差异的论述。此后,关于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的研究相继展开。二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受知识 分子回归本土文化的精神欲求和地方政府文化实利主义观念的影响,地域文化研究重新起步并有新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论,为地域文化意识的觉醒提供了重要动力。 今天检视这两个时期的区域文化研究成 果,有三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相关研究明显重南而轻北。学界在论述荆楚、吴越、岭南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时,黄淮以北中国文化的区域性问题几乎不被涉及。二是重边缘而轻中心。现代以来地域文化研究的历史,基本上是与传统的“中原中心论”争论的历史,这种争论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共存的特点,但同时也导致了对中原这一中心的忽视和遗忘。三是重局部而轻整体。像在中原文化这一范畴之内,近年来兴起了河洛文化研究,并在学术界形成影响。但必须注意的是,就中国文化与各地域文化构成的层级关系而言,“河洛”明显无法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格局起到直接的拱卫作用。或者说,它并不具备与荆楚、吴越、岭南等区域文化形态形成并置关系的文化态势和地理广度。这也是一些学者在讨论河洛文化时,不得不将其放大为中原文化来诠释的原因 [1] 。 收稿日期: 2013-03-05

作者简介:刘成纪,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研究所所长(北京 100875 ),主要 从事中国美学史研究。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形成 刘成纪 摘要:在中国文化的区域构成中,中原文化既具有地域文化的一般性特点,又有特殊性,其特殊 性表现在它与中国文化建立的直接关联。按照传统史家勾勒的古史系统,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基本 上是围绕中原展开的历史。传统形态的中国文化基本上可视为从中原出发的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 价值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近代以来,随着现代国家的建立和现代史观 的形成,传统的“中原中心论”一度成为学界反思或质疑的对象,但中原文化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 神的支撑和奠基作用却仍然无法否认。据此,从中原出发研究中国文化、研究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精 神的历史形成,对重建中华民族史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原文化;中国文化;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669 ( 2013 ) 02-0046-06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 46一般而言,中原文化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 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由于 这里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所谓中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代 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研究中,它之 所以长期没有被作为地域文化对待,其中重要 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表 意的重叠性。但是,就目前国内文化研究的态 势及中原地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位 置看,它的地域特性明显压倒了作为国家文化 的特性:首先,与传统的单一文明起源观不 同,

中原文化和中原崛起 汉英翻译

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 解读中原文化,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的河南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华崛起的高地,与根深叶茂的繁荣文化是分不开的。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后,我们要实现中原崛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开发我们的文化,发展我们的文化,创新我们的文化,要把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变为强大的文化力量,促进又好又快发展,推动中原崛起。所以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这两个跨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只有把这两大跨越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加快中原崛起的进程。这次我们举办“中原文化香港行和2007年豫港贸易洽谈会”,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展示中原文化的魅力,发挥中原文化的潜力、增强中原文化的吸引力,形成推动中原崛起的新动力。为此,我们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坚持用科学理论引领中原崛起,用人文精神凝聚中原崛起,以文化产业支撑中原崛起,以人才智力支持中原崛起,以创新文化推动中原崛起,全面提升中原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智力支持和不竭动力。现阶段,我们首先要把家底摸清,弄清到底有多少文化的“金矿”、“银矿”、“铜矿”、“铁矿”。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全面启动,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文化资源的普查,一旦普查结束我们就制定开发利用的规划。从当前掌握的情况看,我们至少有以下八大产业可以很好地发展,这就是传

媒出版、文博会展、文化旅游、功夫娱乐、影视动漫、戏曲演艺、书法绘画、网络创意等八大产业。我省的这八大产业都是省委、省政府下一步将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无论从资源禀赋看,还是市场潜力看,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可期待的经济效益。比如书法绘画,我们商丘市有一个王公庄村,家家户户画老虎,一年卖画四百万。我们的开封市多数成年人都是书法爱好者或者是各级书协会员。书法绘画在河南不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有全国领军人物,现任的中国美协主席和中国书协主席都是我们河南人。再如功夫产业,少林功夫影响已经波及世界,来自国内外学习武术的学员仅登封一地就有10万多人,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时专程拜访少林寺。陈氏太极拳也已经走出国门,开始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设馆收徒,吸引了大量国外的年轻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一斑。在此,我真诚的欢迎香港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到河南去看一看,也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到河南文化产业的开发中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措施有力,有9800万勤劳智慧的中原儿女的奋发进取,有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海内外朋友的热情参与,中原文化就一定能够迎来发展的春天,就一定能够放射出更加瑰丽的光彩,成为推动中原崛起的强大动力。 The Culture and the Resurrection of Central China Interpreting the culture of Central China, we can easily see that the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复习课程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 方言区用语言来化分,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粤方言区,闽方言区,其中,北方言区,还可以划出,东北方言区,中原方言区,北河言区,西北方言区,西方南方言区,按官方对方言细化解释。1.北方方言北方方言,也叫官话方言,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作为代表,通行地域最广,占汉语通行区域的四分之三,使用人口最多,也占汉语使用人口的四分之三,达七亿多人。北方方言内部一致性比较强,语法结构上差别较小,词汇方面的一致性也很强,语音方面的分歧也不是很大,从东北的满洲里到西南地昆明,直线距离约三千公里,从西北的酒泉到东南的南京,直线距离约两千公里,在这样大的范围内,互相通话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这样大面积范围内语言如此高度一致,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北方方言在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是没有浊塞音、浊塞檫音声母,古代汉语中的这些浊音声母都变成了清音;辅音韵尾很少,只有舌尖前鼻音韵尾和舌尖后鼻音韵尾两个辅音韵尾;声调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入声消失。根据特点,一般把北方方言分为华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个次方言。2.吴方言吴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苏南部地区、上海市、浙江省、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地区,代表点是上海话和苏州话,使用人口约七千万。吴方言在语音方面的突出特点是:有一整套浊音声母浊塞音和浊塞檫音;没有舌尖后音声母;韵尾较少,普通话前鼻音韵尾一律读做后鼻音韵尾,普通话复韵母的韵尾脱落变成单

元音韵母;有七-八个声调。3.湘方言湘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大部分地区,以长沙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在三千万以上。主要的语音特点是:部分地区有比较完整的浊塞音、浊塞檫音和浊檫音声母;声母h、f不分;声母n和l混用;入声调没有塞音尾。4.赣方言赣方言主要通行在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和湖北省的东南角,以南昌话为代表,使用人口也在三千万以上。赣方言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其它方言那样突出的特点。从方言地图上看,赣方言处于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的四面包围之中,这种地理位置是汉语所有方言中最为独特的,正因为如此,赣方言受其它方言的影响很大,四面的界线非常不明显,与吴方言接近的地区,像吴方言,与闽方言接壤的地区像闽方言,与客家方言接触到地区又像客家方言,等等,以致有学者主张取消赣方言的独立,把它合并归属到周边不同的方言区。赣方言语音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古代的浊塞音和浊塞檫音声母全部变成了同一发音部位的送气清音,而不是像普通话那样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5.客家方言客家方言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三千七百万。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地区、广西和江西南部、福建西部,以及湖南、四川、台湾省的部分地区,海外华侨有很多使用客家方言。主要的语音特点是:古代浊塞音和浊塞檫音声母大部分变成同部位的送气清音声母,这一点与赣方言一致;舌尖后音声母读作舌尖前音;g、k、h和z、c、s可以同齐齿呼韵母相拼;没有撮口呼韵母;声调有六个。6.粤方言粤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省朱三角、广西东南部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区,以广州话为代表,也

专题中原文化

专题中原文化,彰显河南风采(文化、精神) 材料1改变文化结构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近年来,河南文化人以发掘中原文化的现代性和穿越时空的现实意义为使命,推出了《清风亭上》《老子》《常香玉》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大型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情景音乐剧《花木兰》、歌舞剧《清明上河》《河洛风》等作品,不断改变着河南传统的文化结构,成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载体。 1河南建设文化强省优势有哪些? (1)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缩影。(2)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3)河南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4)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中原是华人根亲文化的祖地,中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2河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简要列举几处河南的历史名胜、历史文化名人、著名传说、工程及纪念建筑、民族精神等 名胜古迹:洛阳龙门石窟、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开封龙亭、开封相国寺、安阳殷墟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木兰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神农传说、老子传说、玄奘传说;朱仙镇木版年画;豫剧;唐三彩;马街书会;少林功夫;朱仙镇木版年画等。 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 河南戏剧的种类: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以及蒲剧、坠剧、宛梆等20多个小剧种 河南特产:开封的西瓜、新郑的大枣、灵宝的苹果、信阳的毛尖、民权的葡萄、原阳的大米。历史文化名人:张衡、张仲景、杜甫、韩愈、白居易等 古籍:《诗经》、《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 优秀作品:豫剧《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音乐大典《禅宗少林》、《大宋。东京梦华》等。 感动中国人物:任长霞、洪战辉、魏青刚、王百姓、谢延信、吴文斌、李隆、李灵。 著名传说:花木兰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 工程及纪念建筑类:红旗渠,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二七纪念塔,河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 河南特有的民族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三平精神。 3建设文化强省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原优秀文化(2)有利于提升河南的文化软实力(3)有利于提高河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有利于充分发挥河南省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4)有利于增强河南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5)有利于实施文化交流活动,提升河南的形象和综合实力(6)有利于构建和谐中原(7)有利于河南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三平”精神。 4你打算如何展示河南的良好形象。 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遵守交通规则,遵守景区参观规定,自觉排队;不在园内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扔垃圾,不随便乱写乱画;尊重各地游客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热情待人,积极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5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做些什么? (1)中学生要努力学习,了解河南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增强对河南文化的认同感。(2)积极宣传河南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河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3)保护文化遗产,敢于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引 言 中国境内究竟有多少语言呢?目前还很难说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这是因为我们对其中有些语言知识还不是很完备,或者是没有经过充分的研究,对于划分语言和方言的标准也不甚统一。按国内 语言界的一般看法,如果把某些方言当作独立的语言,我们就有六七十种语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代贺之章这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描写自己从小离家,垂老才得还乡,已是物是人非,唯有乡音依然如故的情景。这里乡音就是方言,而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在中国传统中,历来是指在某个或大或小的地区通行的交际工具,即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话。 现代语言学家认为,方言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所谓地域性变体,自然是相对于民族共同语而言。“汉语方言自然是相对于普通话来说的。普通

话通行于全国,是国家通用语言;方言通行于某几个省、或某个省、或者更小的一个地区,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普通话为全体汉族人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服务,而方言只能为局部地方的人民服务”[1]。 南方方言中,闽语素有“八闽互不相通”之称,内部分歧很大,是方言差异最大的语言,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 一、闽北方言的“方言岛”现象及差异性比较 大抵到外地的闽北人都遭遇过这样的尴尬: 问:你是哪里人? 答:福建人。

问:那肯定会说闽南话吧? 答:不会,我们说闽北话(或其他)。 问者愕然,表示不解。 其实除了闽南的其他地区大都有这样的问题。籍贯三明的张静初到台湾后就被误以为会说闽南话,结果在接受采访时屡遇尴尬。 在福建语言版图上,闽南语的地位还是无与伦比的,它几乎成了福建方言的代名词。但很显然的,闽南语在省内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也就是说,闽南语的辐射能力是相当微弱的。因此,在福建省内也就几乎没有出现像粤西一些地区那样的当地方言、粤语和普通话三归并行的情况。闽南语,说白了在福建省内就是闽南人的语言。 方言除了闽南方言,福建还有闽北方言、莆仙方言、闽东方言、闽中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吴方言和北方方言。 论起源,闽北方言大致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形成的。闽北是闽

民族交融与文化发展的联系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民族交融与文化发展的联系》 学生姓名:李西安 学生学号:01008092 院系专业: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 所在年级:2010级 指导教师:赵丽华 完成时间:2011-06-03

《民族交融与文化发展的联系》 内容提要: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在历史发展中中原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碰撞和文化的交流,战争、迁移、经济等因素,在这种碰撞、交流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正是依靠这种和平和非和平的交融;推进了中华文化的整合和融合和发展,从而形成“一体多元,多元一体”的格局,所谓多元一体,即是各个民族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文化个性,各民族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关系。 关键词:民族、交融、历史、文化、发展、战争、迁移、经济 正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悠久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对中国文化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纵观历史发展,中原汉文化对中国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各少数民族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每一个民族都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在这方面各自的创造和表现形式,都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民族,除个别情况,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很多民族在语言的基础上创造和使用了文字。由于我国是多民族的,因此文字也是多种多样的,文化也丰富多彩。 历史是一个慢慢的进程,文化是一个缩影。五千年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碰撞出了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而不同的民族交融方式、不同民族的交融,对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又有些差别。从我国以及世界上的民族关系来看,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存在着两种情况或方式。一种是采取政治强制手段把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一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的过程合于另一个民族。为了比较妥当和科学地表示这两种客观存在的情况或方式,人们又习惯地把通过政治强制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同化;把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自然地合于另一个民族的情况称为融合。在中国多民族的关系史上,既有强制同化,又有自然融合,相互之间分分合合,聚聚散散,错综而又复杂。 民族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大量存在,且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是落后民族在先进民族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下,逐渐融合于先进民族。如我国匈奴族从后汉至南北朝的汉化,鲜卑族在南北朝时期的汉化,契丹、女真在辽、金、元时的汉化。一是先进民族的部分成员,因陷于落后民族的汪洋大海而融合于落后民族。如夏时的淳维,秦汉时的赵佗,南北朝时的桓诞,北齐时的高欢。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具体实现方式主要有:(1)战争促进,使各族人民加强联系和交流。(2)民族迁徙,杂居相处。(3)经济文化的友好交流。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民族大交融的时代,更是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成就显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民族关系主要表现在中原秦汉两朝与西北匈奴的角逐上。早在战国时期,“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不断南下侵扰燕赵秦北方边境,给三国以很大的威胁,迫使燕赵秦三国修筑长城以御之。前325-前299年赵武灵王北破楼烦、林胡,筑外长城,与匈奴隔长城相望。前265年赵孝成王派李牧守代、雁门郡,以资防备,结果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给匈奴以很大打击,迫使匈奴十数年不敢侵扰赵国的边城。秦统一六国后,前215年以头曼为首的匈奴主开始向外扩张,把矛头指向秦朝的河套一带,被蒙恬率32万大军打得大败,夺回“河南地”,迫使匈奴向北退却700余里,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秦始皇“筑塞于河上”(在河套一带筑障塞)又移内地3万家至河北(今乌加河北)、榆中(今河套东北岸)以实边防。前214年又把燕赵秦三国长城连接起来,重新修缮,并向东西扩展,

中原文化

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主体的相对区域概念,一是泛指的大概念,包括整个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二是中概念,主要指黄河的中游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甚至山东的一小部分;三是小概念,仅指河南省。这里所讲的中原文化,从地域上主要是一个中概念。 一、史前文化。河南史前文化的特点一是时间久远,二是内容丰富,三是领域广泛。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成为河南史前文明的主要代表,充分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 二、政治文化。黄帝创立了治国理政的雏形。随着氏族部落的发展演变,中原地域出现一批大大小小的国家。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从夏朝到元代34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有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历史上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化。 三、圣贤文化。河南作为中原文化主要发祥地,涌现出了很多的圣贤。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人非常崇尚圣贤。历史上河南的圣贤很多,而且涉及很多领域。如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律圣朱载等。这些圣贤不但以他们高洁的人格赢得了人们的敬仰,而且以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四、思想文化。这些圣贤创造的杰出的思想成果,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形态。百家集中原,其中儒、道、法、佛是思想文化的四大支柱,都与河南有深厚的渊源。儒学的元圣是周公,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的祖籍在河南,他周游列国游说讲学,主要是在中原地区;道家的创立者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道德经》是他在河南灵宝函谷关所作;法家的创始者韩非子是河南人;把佛教引入中国的唐玄奘也是河南人。 五、名流文化。中原历史上名人辈出,二十四史上立传的名人有5700多人,其中河南籍的有912人,占总数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位名人中,20%是河南人。 六、英雄文化。中国人崇拜英雄,中原大地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这是一种很不寻常的文化现象。中原文化中既有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英雄,也有史册记载的英雄,如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首领陈胜,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爱国将领岳飞等等。 七、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最早的起源是在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中就有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三皇五帝中,伏羲氏教人们结网捕鱼,神农氏教人们播种,大禹治水推动了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农耕文化是随着农业生产在中原地区兴起并不断发展的。 八、商业文化。河南是中国的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最早出现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税收制度都诞生于河南。王亥是商业鼻祖,子贡是最早的儒商,此外还有第一个爱国商人玄高等等。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商业城市开封,1500年前人口有150多万人,是国际性大都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市场繁荣的真实场景,而当时的伦敦只有5万人。商业文化在中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7个方言区

我国7个方言区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都是不一样的,自然各个地区的语言习惯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地方语言我们称之为方言,语言学界将我国总共划分成了7个方言区域,分别为: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贛方言和粤方言。如果按使用人口数量排序的话,第一名官话方言是毫无争议的。(参考图1) (图1) 一、官话方言 使用人数:100000万+ 官话方言——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语言统称,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内部一致性较高,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也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 官话方言又被称之为是北方方言,不仅辐射范围最大,使用的人口也是最多的。要知道,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普通话,就是从官话方言演变而来。如果将官话方言细细划分的话,还可将它分为东北话、北京话、河南话和西南官话等。 (图2) 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赣方言主要形成时间是在我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发展到现在它的使用人数并不算很多,大概在5500万左右的样子。 二、湘方言:4500万+ 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主要分布在湖南地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以长沙话和湘乡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在4500万以上。(参考图2) 三、赣方言:5500万+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以南昌话、抚州话为代表,江西省 的方言片区十分复杂,不仅有客家话、闽南语也有自己的赣方言。 主要分布在江西境内以及鄱阳湖周边、湘东、闽西北、鄂东南、

四、吴方言:9000万+ 吴方言——又称江南话、吴越语,已有将近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底蕴深厚,吴方言被称为是我国最温柔的方言体系,“吴侬软语” 一词很好的概括出了这种方言的特点。吴方言主要集中在东南沿 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 江西东北部等地区。3000年的历史发展到今日,使用人数已经 超过了9000万。(参考图3)(图3) 五、闽方言:8000万+ 闽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沿海平原、台湾及海南四省,使用人口约在8000万左右。 六、粤语:10000万+ 粤方言——又称广东话,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主要分在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澳门,而且,在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以及东南亚一些地区的华人社区中也有使用;另外,粤方言还是香港和澳门的官方语言。现在会说粤语的话,在很多人眼中你就是一个时尚的崽。毕竟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总量最高的一个省份,其语言和文化也在某些方面影响着我国甚至全球。粤语以珠三角为中心,在两广、海南甚至东南亚地区华人之间都是使用粤语的。现在粤语已经是香港和澳门两个地区的官方语言,使用人数超1亿人。 七、客家方言:7000万+ 客家方言——台湾省的官方语言,也是除普通话外唯一被外国 (苏里南共和国)列为法定语言的汉语方言。因为客家人大多 都是从我国中原地带迁徙到全国各地去的,所以就造成客家方 言分布范围广但又比较分散的这种局面。我国广东、福建、 台湾、江西、湖南、浙江和四川等地都有使用客家语言的人存 在。另外,在东南亚和美洲的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 使用人口在7000万以上。(参考图4) (图4) 好了,亲爱的小伙伴们,关于我国的“七大方言区”,你是不是都已经知道了呢?你的家乡话属于哪一个方言区呢?

郑州方言的语流音变现象及原因研究

摘要 郑州方言是河南方言中的一个子方言,属于“官话方言”中的“中原官话”,其方言特点在本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研究郑州方言的特点,对于研究河南方言乃至其他子方言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郑州方言的语流音变特点比较突出,在归纳了语流音变的几种类型后,又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郑州方言;语流音变;分音;合音

Abstract Zhengzhou dialect,a sub-dialect of Henan dialect ,which belongs to the "Central Plains Mandarin" in the "official diale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alect in this province is of wide representativeness. Therefore study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engzhou dialect has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regarding the research of Henan dialect as well as other sub-dialects.The features of the mutation of the Zhengzhou dialect is more prominent ,therefore ,first I summarize the types of the mutation,and then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explain its reasons. Key words: Zhengzhou dialect; mutation; summation tone; partial tone

_根在中原_的民族文化认同已初步形成_李乔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5日/第B06版 区域 “根在中原”的民族文化认同已初步形成 李乔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历来特别重视乡土之情,依恋本源,讲究重生报本、尊祖敬宗,大多数海外华人国籍、政治理念虽已改变,但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却没有改变。自20世纪80年代初厦门大学教授黄典诚来河南为福建方言寻根以来,河南接待了众多姓氏寻根和文化寻根的海内外华人,成功举办了世界客属第18届恳亲大会以及中华姓氏文化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等多项寻根盛典节庆活动,“根在中原”、“老家河南”的民族文化认同已初步形成。 河南姓氏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重姓氏寻根、轻文化寻根,产品开发不完善,品牌不突出等问题,姓氏文化资源开发工作与姓氏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匹配,与广大海内外华人的寻根需求还有较大距离,把河南打造成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还有较多的工作要做。 首先,要充分认识姓氏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姓氏文化资源开发的自觉性、主动性。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起着巨大的精神纽带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只有坚持文化的民族特征,才能在全球多元竞争中保有自己的民族身份的确定和认同。 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根在中原”的知名度。由于年湮代远,历史上因战乱、饥荒、灾难等原因播迁外地的中原先民后裔,对于祖根地的认识日渐模糊。为此,河南要集中专家学者对河南姓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对于河南姓氏文化资源的知晓率,还要通过举办各种大型寻根拜祖、民间庙会等活动来营造氛围,塑造河南寻根圣地形象。 再次,要做好姓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物化的姓氏文化资源是吸引海外华人前来寻根谒祖的最重要因素。所以,要把寻根文物保护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尤其要加强对太昊陵、黄帝故里、二帝陵等中华人文始祖相关文物的保护、管理、研究工作。在做好有形寻根文物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整合姓氏文化资源,叫响中原姓氏文化品牌。全省姓氏文化遗迹分布广泛,仅始祖文化资源就广泛分布在新郑、淮阳、沁阳、内黄、桐柏等地,上述地区分别以黄帝故里、伏羲太昊陵、神农坛、二帝陵、盘古殿为依托举办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神农文化节暨神农坛拜祖大典、公祭颛顼帝喾大典、祭祀盘古大典等盛大庆典活动,吸引众多海内外华人参加,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但各地分别举办祭拜活动,不仅在宣传、组织方面浪费大量人力财力,而且同类活动撞车现象,也给寻根活动造成了混乱。单个姓氏寻根资源开发活动也存在着类似问题。因此,要发挥河南姓氏文化的集群优势,必须对全省姓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除以政府为主导,还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进行市场化运作,鼓励更多华人参与。在单个姓氏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要将不同区域内的同一姓氏文化资源串连起来,发挥整体效应。 第1页共1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