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圈的物质组成与垂直分层;

2、认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理解大气运动的形成原因;

4、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

5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联系实际认识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结合图示了解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点;

2、联系常见的大气现象,理解基本原理;

3、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结合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认识风的形成;

4、结合图示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联系海陆热力性质认识冬夏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5、根据图示或演示认识不同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联系身边的天气变化认识天气系统导致的天气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地理探究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跨学科迁移能力;增强分析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大气垂直分层及与人类关系

2、三圈环流,气旋,反气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高压,低压,锋面系统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特征,简易天气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简易天气的判读;

2、保温效应成因;

3、三圈环流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看教材设置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教师说明天气和气候是复杂的大气变化,给学生一段这两天扬州的天气预报情况。明确本节研究的主题。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学生自学课本36—37页,了解大气组成并回答问题:

1、低层大气有那些部分组成。

2、干洁空气组成的主要成分。

3、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在大气中有什么作用。

4、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在天气变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总结学生回答得出

问题探究:

①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②低层大气就是干洁空气?

③人类活动不会影响大气成分?

例题:城市上空多雾的原因是()

A空气中多水汽 B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C空气中固体杂质较多 D空气中臭氧含量高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大气自地面向上,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相差较大,据此此把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即是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也是大气特征的主要方面。

阅读图2-2-2,指导学生如何分析坐标轴图,并注意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37页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让一学生上黑板填,其他学生自己填,填好后让一学生再来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订正。

投影展示正确答案。

问题探究:

对流层的厚度为什么随纬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例题:飞机在万米高空飞行,高度保持不变,由南极飞往赤道,途中穿越的大气层是()

A始终在对流层 B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

C始终在平流层 D从平流层进入对流层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回答)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学生活动)读太阳光谱图,认识太阳光线,教师补充。

1、太阳辐射光谱(波长介于0.15---4.0微米)

紫外区: 波长小于0.4微米

可见光: 波长介于0.4---0.76微米

红外区: 波长大于0.76微米

(提问)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是否能够全部到达地面?为什么?

2、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的削弱作用

吸收:

反射:

散射:

什么叫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流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学生仔细阅读分析课本第38页图2-2-4,教师指导。

大气的温室效应可分三个过程:(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2)地面增温后产生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3)大气产生大气辐射,它将其中很大部分能量返回给地面,我们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能量,从而起到了保温作用。

(问题探究)1、为什么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是长波辐射?

2、大气逆辐射就是大气反射的地面辐射吗?大气逆辐射发生在什么时候?

例题:有关低层大气增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是地面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结果B主要是太阳晒热地面,地面又将热量传导给空气的结果

C主要是太阳辐射被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结果

D主要是受太阳光直接照射的结果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案(第2课时)【从容说课】

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课时内容的安排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通过“神州五号”飞船的升空和回收的录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第一部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运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地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大气圈及其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

及其作用,然后通过读图发重点学习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和各层的特点。

第二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是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生学会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大气的运动: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先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并通过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用通过电脑动画引导学生探究风在三种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也是本节的重难点,通过动画演示和指导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来突破难点,并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对这部分内容可以利用活动题让学生读图比较得出结论。

第五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是重难点内容。应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各天气系统进行对比,并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来做进一步的解释。并列举实例来增加感性认识最后让学生模仿天气预报员,用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读懂简易天气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4.通过对案例学习和探究,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大气圈个圈层特点的学习和复杂的天气过程形成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2.大气的受热过程

3.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4.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季风环流

5.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

3.西南季风的成因

4.天气系统的形成

【教具准备】

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玻璃瓶、温度计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2课时)

导入(新课引入)

师:《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天上突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就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他不知道这火是他放的,这雨也是他自己下的。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冷却,水蒸汽凝结成雨。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热空气会上升,那么,冷空气呢?

生:下沉。

师:很好。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就属于大气运动,显然大气的运动并不只有空气简单的上升和下沉,那么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大气的运动。

(板书)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二)

三、大气的运动

师:我们刚才所说的空气上升和下沉是大气的垂直运动,大气的

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大气还有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风。我们首先从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入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热力环流。

(板书)1、热力环流

高潮(重难点突破)

(多媒体动画分步骤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师:(动画演示第一步)假如A、B、C三地地表性质均一,且温度一致,则A、B、C三地空气密度和等压面(等压面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气压值相等的点所在的面)随高度的变化均是一致的。同学们看此时三地的等压面有何特点。

生:三地等压面平行,没有发生弯曲。

师:很好。(动画演示第二步)假如地表性质均一,A地受热,B、C两地冷却,A、B、C三地空气怎样运动?生A地空气上升,B、C两地空气下沉。

师:在近地面情A、B、C 空气密度发生了怎样变化?

生:A地空气上升后,使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

师:在A、B、C同一高度上的高空,空气密度发生了怎样变化?生: A高空密度增大,B、C高空密度减小。

师:由于大气密度发生了改变原本均衡的等压面在不同的高度发生的不同的变化。密度变大的地区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区相比形成了相对的高压区,相反,密度变小的地区与同一高度的其他地区相比形成了相对的低压区,大家回答一下,A、B、C三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A、B、C三地近地面地区A地气压相对与B、C两地要低;A、

B、C三地高空A地气压相对与B、C两地要高。

师:(动画演示第四步)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B、C两地流向A地,高空空气则从气压较高的A地流向气压较低的B、C两地,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师:现在我再连贯的播放一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大家看的时候别忘了回想热力环流每一步骤的形成原因。

师:请大家注意一点:高低气压是在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在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高气压”远远低于近地面的“低气压”。掌握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有利于我们解释多种自然现象,下面我们以城市风为例,分析它的形成原因。

【知识拓展】

(投影:城市风示意图)

师:城市与郊区哪个地方热?

生:城市。

师:为什么?

生: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工具等释放出大量人为热。

师:由于城市和郊区冷热不均,这样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就形成了简单的热力环流。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自己讲述城市风的形成

2018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评论(0)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知识窗“多种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评论(0)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科目,有些学校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无从发挥,学生探究课外知识的途径几乎没有。 过去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卷子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3重点难点评论(0) 【教学重点】 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评论(0) 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 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 (学生交流,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鲁教版必修一)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昼夜交替和地转偏向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理解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的原因;掌握晨昏线及判。掌握地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及物 体的偏转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中国是受台风侵袭最频繁的国家之一。从卫星影像可以看出,途径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呈逆时针方向;北半球江河中的旋涡也呈逆时针方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教师]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请同学们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 (说明)教师在观察学生演示时要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学生演示后,教师一定要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一般而言,学生容易犯错误有:地球自转的方向;地轴的倾斜方向等。 [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 俯视 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播放课件]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㈡经度和纬度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②公式: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④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⑤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示的实际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2.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②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3.图例和注记 二、地形图的判读 ★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几条等高线的重合处,常用“”符㈢地形剖面图:为了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 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得用到地形剖面图。地 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转绘成的。它沿等 高线地形图某条线下切而显露出来的地形垂直剖面 (如图1.3-14所示)。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直观地 看出地面高底起伏状况。 ㈣等高线的应用 ⒈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⑴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 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反之, 坡度缓。 ⑵图幅大小相同的多幅图中,等高线疏密一致 ①若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 ②若比例尺相同,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 ⒉相关计算 ①估算山顶的海拔: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H顶﹤离山顶最近等高线的值﹢等高距 ②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均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确定值;任一点不在等高线上,算出的相对高度是范围值. ③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值是H低,最上部等高线值是H高,该图等高距是d,该地区的相对高度H高-H低≤H相﹤H高-H低+2d ④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假设陡崖处有n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 ⑴河流位置: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是河流的分水岭。 ⑵河流的流向: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从海拔高处流向低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凸向海拔高处,故根据等高线突出方向可判断地势高低,进而判断出河流的流向。 ⑶河流与地势高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已知河流流向也可判定地势的高低。 4.水库大坝的建设:如图1.3-30 ⑴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 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⑵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 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 5.交通线路的选择: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图1.3-30 km

鲁教版地理 必修一 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 (1)地理纬度——太阳高度; (2)地形、海拔高度——大气密度; (3)天气状况——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程度; (4)昼夜长短——日照时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2)产生“磁暴”,影响海上航行; (3)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4)对地球天气、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地球的形成和演化1.记住重要的地质年代及主要事件

2.说出几个重要的成矿期 (1)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 (2)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 (3)中生代——煤炭成矿期。 第三节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中纵波和横波的特性 (1)纵波特性: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2)横波特性: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岩石圈的组成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上部和地壳组成岩石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1.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1)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①红外线被二氧化碳、水汽吸收;②紫外线被臭氧、氧原子吸收;③可见光不能被大气直接吸收。 (2)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 地面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3)大气通过逆辐射对地面保温。 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1)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受冷冷却下沉,即热升冷降; (2)近地面大气因受热而密度降低,形成低气压,因受冷而密度增加,形成高气压。即热低压冷高压; (3)水平运动的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4)近地面的气压始终高于高空的气压。 第二节水圈与水循环 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空间分布规律: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2)时间分布规律: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 2.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①陆地淡水注入;②降水量与蒸发量;③海域的封闭状况;④结冰与融冰;⑤沿岸洋流。 3.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1)世界海洋表层海水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2)世界海洋盐度总体上沿纬线呈带状分布,尤其南半球40°—60°海域最明显;

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2.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3.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和课文内容,培养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分析每种岩石形成原因,并举例常见的岩石类型。 3.通过绘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清楚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 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合作学习法(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燕子石——这是临沂市当地盛产的一种化石,它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让它暴露在阳光雨露之下,它又会变成什么?换句话说,它会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呢? 预习交流:通过预习检查,自主预习部分“三大岩石成因、特征和常见岩石”表格填写不够完整准确。预习自测第6题错误较集中。 二、讲授新课 1、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圈,顾名思义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按照成因不同可以分为三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课件显示: 师:岩浆岩是岩浆形成的。岩浆喷出地表(火山活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如玄武岩有气孔构造。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其晶体颗粒比较明显,质地坚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如天安门前的长安街专门为国庆阅兵铺设的花岗岩,再如学校的花岗岩路面。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复习课一地球和地球仪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2万千米)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㈡经度和纬度 纬度经度 划分方法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 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由0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0,00经线以 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分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 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 代号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纬线经线 ①0°南北半球分界线; ②23°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③66°34′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④90°极点①0°和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①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0°--160°E是东半球 160°E—180°--20°W是西半球 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 两极 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经 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线 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纬度km。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完整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与解析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练习与解析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B.几乎全部的大气质量都集中在此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大气平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答案:C 点拨:对流层由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下热上冷,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越往上气温越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下列干洁空气的各种成分中,构成生物体基本成分的是………………………()A.氧气B.氮C.二氧化碳D.臭氧 答案:B 点拨:生物体当中有大量的蛋白质,而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构成的,氮是构成氨基酸的主要成分之一。 3在大气成分中,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A.氮B.臭氧C.二氧化碳D.氧 答案:C 点拨: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同时二氧化碳又可以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4低层大气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A.氧和臭氧B.氧和二氧化碳 C.氮和一氧化碳D.氮和氧 答案:D 点拨:干洁空气当中,氮约占其体积的78%,氧约占其体积的21%。 5有关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有……………………………………………………()A.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下降 B.由于上部冷下部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C.由于上部热下部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D.有臭氧层,是该层大气的热量来源 答案:D 点拨:由于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地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大于0.175微米的紫外线而增温,所以说臭氧层是平流层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越往上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造成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6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 答案:B 点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可直接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精品教案

第一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学测要求】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3、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教学过程】 基础梳理(学生板书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教师提问]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顺时针旋转,还是作逆时针旋转?如果从南极上空看,情况又是怎样呢?请你画出示意图。 [学生归纳] 侧视: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 俯视 南极上空顺时针旋转 [板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承转过渡]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演示,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学生活动]演示、思考、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分组讨论]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教师指导]从全球角度观察,让地球自转一周,地表各点的线速度即可算;引导学生回忆纬线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上题答案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

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提出问题]根据前面的计算,思考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学生总结]南北两极点角速度、线速度都为0,即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承转过渡]昼夜交替 [模拟演示]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平行光,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自转运动。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教师演示,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 2、我们有时处在白天(昼半球),有时处在黑夜(夜半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界线——晨昏线,说出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的形状组成,与赤道的关系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3)移动规律 (4)如何判读晨昏线? (说明)对于晨昏线的判读是一个难点,要结合不同的图形进行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如: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晨线 逆着地球自转方向则为昏线 4、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它有何意义? [教师总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它制约着人们的起居作息,被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这个周期不长不短,使整个地球表面增温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有利于地表液态水的存在,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演示实验]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通过让地球仪不动和地球仪模拟地球不停自转,对比实验结果,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地球自转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发生了偏移。 [教师讲解]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一定有力对它起作用,我们把这种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学生观察]再看地球仪上的红墨水的曲线轨迹,两次轨迹相比,曲线轨迹向直线轨

高一地理大气圈3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大气圈 一、教学内容与说明 1.教学内容 大气圈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保护——防弹衣、遮阳伞、保温被。 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的组成和特征、大气圈各层的基本特征及对人类的影响。 臭氧洞——成因、对地球生命的意义。 2.地位与作用 地球大气圈是太阳辐射能影响地理环境及其各圈层的枢纽,是地球上能量、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地球大气的热量状况、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的变化与地球的宇宙环境密切相关,是地球外部环境的关键圈层,对地球生命的影响巨大。因此,本节内容是“谈天”到“说地”的过渡章节。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作用;知道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征;了解臭氧洞的分布、产生原因及相应措施。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精神;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对流层特征、臭氧洞。 四、教学安排 共2课时。 1.大气圈对地球及其生命的保护;大气垂直分层,各层基本特征和对人类的影响。(1课时) 2.对流层的特征及其物质组成对地球生命的作用;臭氧层变薄的原因和危害。(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普通 而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教师归纳:在地球上有着优越的自然环 境,它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四大 圈层组成。其中,大气圈是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它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设计思想】导入课题,通过地球存在有生命物质的条件,指出地球拥有独特的自然环

境。 (二)新课教学 1.大气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们观察月球,发现月球表面布满环形坑,而地球 却少有这样的地形,为什么? 教师总结:大气圈是地球的防弹衣。美 丽壮观的流星雨现象,正是大气圈充分发挥其防 弹衣作用的时候。 教师再出示下面的文字,并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解释。 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圈对地球的保护作用。 教师:白天,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空气分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也由于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几乎被削弱一半,所以白天地表的温度不会太高。大气圈就像地球的“遮阳伞”一样,为地球遮挡住了部分太阳辐射。 教师: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大气基本不吸收短波辐射,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直接加热地面,地面释放的热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绝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 地球的保温被:大气的吸收作用

高中地理:城市知识点

高中地理:城市知识点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 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 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科技发达; 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⑵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 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⑶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 ①便捷的交通; ②广阔的消费市场; ③高素质的劳动力;

④宽广的经济腹地; ⑤充足的商品供应; ⑥丰富的农副产品; ⑦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 ①道路狭窄,交通堵塞;②居住拥挤; ③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④用地紧张。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 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 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 ①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 ②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③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 ④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⑷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放射式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环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

高中地理必修一(鲁教版)知识点汇编

复习课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经线圈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㈠纬线和经线 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 ★长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2万千米)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任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处处相等任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㈡经度和纬度 纬度经度 划分方法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 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由00经线(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0,00经线以 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分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 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 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 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 代号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㈢经纬网中重要的经纬线 纬线经线 ①0°南北半球分界线; ②23°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③66°34′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 ④90°极点①0°和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①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0°--160°E是东半球 160°E—180°--20°W是西半球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 两极 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圆,经 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线 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纬度km。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 N S 120°E

云南省易门县第一中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23热力环流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2.2.3大气运动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易门一中杨海珠 一、教学理念 1. 深度的学,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循序渐进的开展“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实践”的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发展高阶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从而形成深度认知。 2. 深度的教,首先,不仅关注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重视对学生未来发展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其次,深度解读教材知识过程,打通教材的知识脉络。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动画以及实验演示,明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观察 总结的能力、探索科学的精神。[来源:学。科。网Z。X。X。K] 2、通过案例探究,使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过程及应用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参与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通过视频,激发兴趣。【教师】播放《超级飞侠》视频,请同学们思考: 请帖飞去了哪里,方向对吗?导入新课。 [来源学#科#网] 知识补充: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概念 规律1:同一竖直方向,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 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理解概念,为原理学习做 好铺垫 二、原理探究、规律总结:探究过程破难题,读图析图学地理热力环流的原理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 问题,并叙述热力环流过程。 1、地表出现了哪种地理要素的变化? 2、受上述要素的影响,空气先发生了哪些方向的 流动? 3、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如何变化?为什么? 4、空气又发生什么方向的流动? 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够充 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动态 图的作用,化抽象为形象, 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思 考,达到手脑相统一的效 果。

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复习要点与测试卷(含答案)

鲁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复习要点与测试卷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知识清单一 宇宙 1.宇宙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2.天体 (1)含义: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例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光 (2)辨识: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3)主要天体类型和特征 3.天体系统 (1)含义: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划分 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等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远远大于银河系,但它与银河系同级别 ①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月球绕地球公转。 ②太阳系:太阳、地球与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共同组成太阳系。 ③银河系: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组成。 直径约10万光年,至少有1 000亿颗以上的恒星

④河外星系:银河系外还有许多同银河系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⑤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和数以亿计的星系合起来叫做可观测宇宙,它是人类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也是人类已知的宇宙范围。 4.人类认识的宇宙 目前天文望远镜的探测距离约为137亿光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观察到的宇宙范围还会不断扩大。 知识清单二 地球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物理性质相近: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都是类地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说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运动特征相似?????近圆性:公转轨道均近似圆形共面性: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同向性: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地球本身的条件“适中” 素养凝练 “三看法”判断天体

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一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知识摘要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分层
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地壳
结构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


地幔
特征
铝层不连续分布


地核



岩 石
范围


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变质作用
地 质
内力 作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褶皱:背斜和向斜 断层:

外力

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关地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 B.硅铝层是不连续的,硅镁层是连续的 C.地壳就是整个的岩石圈 D.硅铝层在山区高原较厚,在平原盆地较薄
2.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在( ) A.地壳上部的硅铝层 B.地壳下部的硅镁层 C.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圈中部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
第1页 共14页
D.岩石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专题

微专题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2 具体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分析。 二、城市体系的特点与判读 (1)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越低,数量越多,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同级别城市距离越近。如下图。 (2)高一级别的城市一般覆盖低一级别城市的功能和服务范围;同一级别的城市功能相似,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但也可能有重叠现象。如下图。 (3)城市等级的判读方法

①根据图例判读:多数示意图中将不同等级的城市用不同大小的圆点表示。可根据圆点的大小区分城市等级。 ②根据行政区级别判读:在区域图上,一般直辖市、省会城市等级高,地级市、县级市等级依次降低。可根据城市的行政级别判读城市等级。 三、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四、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导致的地理环境改变 (1)景观的改变 ①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 ③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④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①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 ②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③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 ⑤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城市环境问题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变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变小气候;(土壤)混凝土全面取代天然表土等。产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问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精品导 学案汇总 主备: 周营营 审核: 授课人: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 【学习重、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知识讲解] 一、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 。 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在右图方框内以南极为中心作图。 2、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o)所需的时间。1恒星日为 。1太 阳日为 。 例1、乘船从上海至旧金山,船上乘客观察的现象正确的是( C ) A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B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大于24时 C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小于24时 D 、恒星日不变,太阳日为24时 3、速度: 线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 ), 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 角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地球各地角速度(两极为零)相等,为15°/小时。 例2.完成右表,填写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能力训练] 1.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 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这时北京时 间可能是( ) A .接近7时 B .5时多 C .不到5时 D .7时多 2. 当太阳直射某地时:( ) A .该地此刻的区时为正午12点 B .该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C .该日是全年气温最高的一天 D .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西 东 太阳光线 昼 半 球 夜 半 球

3. 下面四幅地球自转位置示意图中,表示北京时间为上午10点整的是:() A.图①B.图②C.图③D.图④ 4.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那春分日的升旗时刻是:()A.北京时间6点B.北京的地方时6点 C.此时伦敦时间为前一天的22点D.此时东京时间为7点。 5.当北京时间为3月21日12点时,全世界还有()A.多一半地方是3月21日B.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0日 C.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1日D.少一半地方是3月21日 6.科幻小说《80天环游地球》一书中最后到达伦敦时比原来多出一天,这是因为()A.记载日期错了B.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一致 C.东西方的日历不一样D.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相反 7.当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达最大时()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B.北京昼夜等长 C.华北平原正是小麦播种的季节D.广州白昼或黑夜达最长 某年9月15日(农历8月18日)中午12时,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节目中报道:原定今天12时20分开始向全世界直播钱塘江大潮的节目,因受台风影响改在明天同一时间直播,欢迎到时收看。据此资料完成8~12题: 8.中央电视台直播的钱塘潮,属于海水运动的哪一种形式() A.波浪B.洋流C.潮汐D.海啸 9.钱塘潮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按形成和来源它应属于() A.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B.地球内部的能量 C.重力能D.来自日、月等天体引力产生的能量10.关于台风或其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台风源地位于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B.对钱塘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C.台风在浙江登陆实属罕见D.钱塘潮与台风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11.中央电视台原定直播日的月相应该是() A.新月B.上弦月C.满月D.凸月12.第二天直播时,华盛顿(西五区)观众全程收看开始时间应是() A9月17日23时20分B9月16日1时20分C9月15日1时20分D9月15日23时20分 学习总结: [学习目标]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地方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知 识 点 汇编 高一地理组

鲁教版地理必修1 知识点归纳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宇宙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彗星、流星体、太空中遨游的“神州七号”飞船、航天飞机是天体,而飞机、陨星(陨石和陨铁)、以及发射前的“神州七号”飞船不是天体。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卫星(自然天体)是月球,这两种天体也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3 4 5.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彗星的轨道扁长。 6.八大行星运动的共同特征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类地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有天王星、海王星。 7.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叫1个天文单位)。 8.太阳:是一颗炽热的气体球,太阳大气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其中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 9.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太阳能可再生、稳定、廉价、无污染。 10.太阳活动:光球层的太阳黑子(暗黑斑点——因为温度低于周围地区、周期为11年,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色球层的耀斑(与光球层的黑子具有相关性,周期也是11年,能量的强烈释放导致突然的增亮现象,也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1.太阳活动的影响:⑴对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出现暂时中断;⑵磁暴现象:干扰地球磁场,使指南针摇摆不定;⑶对气候的影响:太阳黑子相对数与降水量的多少具有相关性,有的地方是正相关,有的地方是负相关,有的地方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1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地球既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其普通性主要是指:从运动特征来看,它与其它7大行星具有三个共性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从结构特征来看,它与类地行星有许多共同之处。其特殊性主要是指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3、经线的特点:半圆;长度都相等;所有经线都相交于两极;指示南北方向。 14、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有纬线都平行;指示东西方向。 15、经度: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从0°经线向东的180°为东经(E ),自西向东度数由小变大;向西的180°为西经(W ),自西向东度数由大变小。 16、纬度: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为0°纬线,从赤道向北的90°为北纬(N ),自南向北度数由小变大;向南的90°为南纬(S ),自北向南度数由小变大。 17、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18、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 和160°E 的经线圈划分东半球和西半球,20°W 以东、160°E 以西以东经度为主,为东半球;160°E 以东、20°W 以西以西经度为主,为西半球。 19、高、中、低纬度的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地球特殊性: 有生命的存 在 原因: 安全的宇宙环境(三个共同性) 稳定的日照条件(太阳的稳定性) 宇宙环境条件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液态水的形成 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表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不大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臭氧削弱紫外线 线 减少小天体撞击 地表昼夜温差不大 体积与质量适中→大气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