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国公司产融结合

跨国公司产融结合

跨国公司产融结合
跨国公司产融结合

跨国公司:产融结合产生协同效益

(2013-03-06 07:44:20)

转载▼

分类:企业财资管理

标签:

产融

协同

财经

文/杜丽虹,贝塔策略工作室合伙人Array

并不是产业控股(或参股)了金融,就叫产融结合,产融结合的起点是产业向相关金融业务的自然延伸,并通过发挥经营协同效应创造价值。而国内的许多企业大量进入了非相关金融领域,这不仅不能创造协同价值,还蕴含着潜在的风险。

产融结合是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和直接融合。目前,产融结合多被解释为产业集团从事金融业务的多元化战略。通用电器 (GE) 的产融结合模式成为许多企业的榜样。我国也有不少企业进入金融领域:招商局旗下除航运、地产业务外还控股招商银行、招商证券;中航集团旗下除航空、机械等业务外还控股江南证券、航空证券、江南信托、江南期货;海尔

集团控股了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并合资成立了海尔纽约人寿;华润集团则收购了深国投。

今天,许多中国企业都在走产融结合的道路,但由于不了解产融结合的内在原理,很多企业在选择金融业务时通常是机会导向型的。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产融结合的战略。究竟哪些企业能够从产融结合中获益?本文通过对卡特彼勒、UPS、沃尔玛、通用电器的案例分析,研究更广义的产融结合下价值创造的原理,并回答哪些企业适合产融结合战略、适合哪类产融结合业务等问题,以期为国内企业的产融结合战略提供现实指导。

卡特彼勒:“设备制造+设备金融”模式

卡特彼勒是全球最大的工程设备制造商,1981年它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卡特彼勒金融公司,1983年开始正式提供金融服务,包括为购买卡特彼勒产品的客户提供设备融资服务(零售金融服务)和为卡特彼勒产品的经销商提供应收款或存货融资服务(批发金融服务)。

与传统银行的设备金融公司或独立的设备金融公司相比,背靠产业集团的设备金融公司最大的优势在于资产余值的管理。卡特彼勒有一支专业的“再分销服务团队”(CRSI),它负责处理卡特彼勒品牌的二手设备。为了降低二手交易中信息不透明的风险,CRSI在成立之初就大力推广卡特彼勒二手设备认证(CCU),通过分级评定为买卖双方树立一个可信的价值标杆,而卡特彼勒则为所有经CCU认证的二手设备提供相应水平的保修和零配件更换服务。CRSI的认证使卡特彼勒的二手设备成为全球最保值的二手设备。

在此基础上,CRSI通过卡特彼勒分布于全球各地的代理商开拓二手设备市场,如集团位于荷兰的专业二手设备代理商Pon Equipment,专门负责回购和出售卡特彼勒品牌的建筑施工二手设备,而代理商IIASA 则在拉美地区提供二手设备,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当地市场的广泛欢迎——全球每年有1000亿美元的二手设备交易,借助这一市场,卡特彼勒不仅能够充分挖掘设备价值,还能够通过资产余值的管理来降低违约事件中的信用损失。

余值管理能力的增强使卡特彼勒等厂商系设备金融公司敢于接受更高风险的融资申请。美国设备金融与租赁协会的数据显示,2006年至2007年,厂家的设备金融公司接受融资申请的比例约为85%,而银行的设备金融公司和独立设备金融公司接受申请的比例为65%,高出的20个百分点就是产融模式下设备金融公司风险边界的拓展,提高了贷款收益率。

在产融战略的第二个层次上,金融协同是核心,它的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组合稳定现金流支持下的资金成本节约,拓宽了风险边界,提升了利差收益;同时,与产业集团共用的客户渠道降低了金融部门获取客户的成本,提高了人均利润率。最终结果是,厂家的设备金融公司在回报率上更具优势。

在产业部门支持下,金融部门得到了快速成长,并反过来服务于产业部门。2008年卡特彼勒金融业务为集团贡献了5.8亿美元的营业利润,相当于集团总营业利润的13%。更为重要的是,金融服务改变了产业部门的盈利模式,将传统制造部门的产品销售模式改为销售+服务模式,延长了服务期,在获取增值收益的同时,提高了业绩稳定性。

UPS:“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

UPS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快递企业,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金融服务领域。1998年UPS成立了子公司UPS 资本(UPS Capital,简称UPSC),2001年5月,UPS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与原来的UPSC整合

在一起,从而获得了美国本土的金融业务牌照,UPSC开始为客户提供各种供应链金融服务,包括存货融资、应收款融资等,近年来还提供信用保险、货物保险、中小企业贷款等金融服务。

由于银行对跨境业务风险难以控制,传统银行对国际贸易的存货融资要求较高,很多中小企业难以申请到存货融资或信用证融资。与传统银行相比,UPS的优势在于:

1. 整合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降低了信用风险控制的成本。作为一个物流企业,在整个融资过程中,抵押物(存货)始终掌控在UPS手中,从而有效控制了违约时的风险底线。

2. UPS多年发展起来的货物全球跟踪系统使贷款方可以随时掌握货物的动向,从工厂、海关到仓库,一切尽在掌握,即使借款人出现了问题,UPS的处理速度也要比会计师甚至海关机构快得多。

3. 凭借多年建立的针对外贸企业的客户信息系统,UPS可以真正了解那些规模不大、但资信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的信息。显然,UPS做存货融资,风险要比传统银行低得多。

不过,UPSC的目的并不在于赚取金融服务的利差收益,它将节约的风险控制成本让渡给客户,以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来吸引更多客户享受它的全程物流服务,赚取更高的物流服务收益。2003年,UPS利用金融物流集成方案吸引了大批东南亚中小企业,解决了沃尔玛与供货商之间由来已久的资金周转矛盾。

作为强势的买方,沃尔玛通常会要求出口商垫付全额资金,货物到岸后才结清货款,这个过程长达30天-90天,这对于很多中、小制造商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资金负担,有些供应商甚至因此不敢与沃尔玛签订大单合约。为了解决这一矛盾,UPSC提出了一个系统性方案,由UPS代替沃尔玛与东南亚地区数以万计的出口商进行支付结算,只要他们的货一交到UPS手中,UPS保证在两周内把货款先打给这些出口商,以保证他们的流动资金运转。作为交换条件,这些出口企业必须把出口清关、全程货运业务交给UPS,并支付一笔可观的手续费,拿到货物的UPS再来和沃尔玛一对一结算。在这一过程中,出口商加速了资金周转,沃尔玛避免了和大量出口商的结算麻烦,而UPS则扩大了物流市场份额,赚取了丰厚的物流收益。

UPS产融战略的核心在于:物流业务降低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风险控制成本,在奠定供应链金融业务优势的同时,UPS将节约的风险成本部分让渡给客户,以拓展物流市场份额和物流的衍生增值服务。

沃尔玛:“零售+消费信贷”模式

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也一直在努力推动零售与消费信贷的结合。根据沃尔玛自己的测算,如果能够开设自己的零售银行,通过与零售业务共用推广渠道、客户信息和支付系统,沃尔玛零售银行可以大大节约推广信用卡的营销成本,降低客户信息管理成本和支付系统的运营成本,从而将信用卡的费率成本从2%降低到1%。沃尔玛的方案是将这1%的成本节约回馈给消费者:2005年沃尔玛发行了具有积分折扣功能的类信用卡“发现卡”,发现卡不收年费,可以在沃尔玛和其他加盟零售店铺使用,并可享受最多1%的购物折扣。1%的积分回馈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沃尔玛的客户群,并推动消费信贷业务的同步扩张。

在沃尔玛“零售+消费信贷”模式下,1%的成本优势在金融界引起了恐慌。目前沃尔玛还只能通过与其他银行的合作来拓展金融业务,沃尔玛庞大的消费群使银行对它既恨又爱,在坚决抵制其独立开设银行的同时,又趋之若骛地想与它合作,这种谈判优势使沃尔玛在与银行的合作中通常占据了利益的大头,也变相分享了金融业务的收益。

沃尔玛产融战略的核心是:零售业务降低了消费信贷业务的营销和管理成本,公司通过将这种成本的节约让渡给消费者,进一步拓展零售业务的客户平台。

通用电气:“产业组合+综合银行”模式

卡特彼勒、UPS、沃尔玛等公司的产融战略是产业向相关金融业务的自然延伸,借助经营上的协同效应来降低金融业务成本,实现双赢。与上述三家公司不同,通用电气 (GE) 的产融模式更加复杂。GE金融最初只是GE集团内部的一个副产品,是为制造部门提供金融服务的内部企业,经过十多年发展,今天GE金融的销售收入在GE集团中的占比从最初的3.6%上升到40%,贡献了营业利润的40%-50%,其中仅有2%的收入来自于内部服务,其余98%的收入都来自于外部服务——今天,GE金融的资产规模达到5730亿美元,占GE集团总资产的70%以上,如果单独剥离出来,它可以位列全美前十大商业银行,堪比JP 摩根等老牌银行。

很多人都知道GE的“六西格玛原则”和“数一数二原则”,但在GE内部,与这些原则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却鲜为人知,它就是GE的“ 3A价值法则”——根据这一法则,GE集团整体的信用评级必须保持在最高级别3A级,任何会危害这一评级的业务都必须抛弃。

为了实践这一原则,GE放弃了煤炭、网络等高波动、业绩不可预测的产业。2006年到2007年GE剥离了新材料和塑料业务,因为这两项业务的成本和价格与石油价格高度相关,而石油价格是当今世界上最难预测的价格之一。GE集团产业组合的稳定业绩为它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和评级公司长达十多年的3A评级,而产业部门业务组合的高信用等级优势成为GE产融战略的核心。

GE金融是GE集团内的另类。如果说GE旗下各工业部门都是能够产生丰厚现金流的业务,那么GE金融则完全不同,它是GE集团里的负债“大户”。由下表可见,最近几年,GE产业部门每年可产生约200亿美元的净经营现金流,在剔除投资并购支出后,年均保持14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这些现金在分红和股票回购后,大多进入了GE金融的现金池。

与GE的产业经营不同,金融业务以资产推动增长的特征决定了其高耗现金流的财务特性,2008年以前GE金融每年融资前的现金缺口(净经营现金流—净投资现金支出)达到数十亿美元,2006年缺口达到290亿美元,2007年更进一步上升到400亿美元,2004年-2007年的年均资金缺口为200亿美元。

为了弥补资金缺口,债务融资成为GE金融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了增强债务融资能力,GE集团为GE 金融先后注入了500多亿美元的资本金,并开放自己的信用融资渠道供GE金融使用。此外,GE集团还将富余的经营现金用于购买GE金融的短期商业票据,这是GE金融短期融资的最主要工具。

作为一个金融企业,GE金融从GE集团内部得到了更特殊的支持——GE产业将其3A的信用评级移植到GE金融身上,使其能够获得比花旗、汇丰更低的资金成本,并由此打造了GE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实业企业,AAA级或者AA级的信用评级对企业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对于GE金融则不同了,作为金融机构,赚的就是几个点的利差收益,谁能拿到更低成本的资金,谁就具有了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GE金融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A评级给GE金融带来了很多好处,其中之一就是它能够获得高信用评级。GE金融在危机期间还能够重组债务,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它的高信用等级。GE金融之所以能够获得高信用评级,是由于GE金融的评级是由GE集团担保的。正是这些承诺在无形中将GE与GE金融的信用评级绑在了一起,使GE金融分享了GE产业的高信用评级,并利用金融杠杆将这一好处放大了十几倍。

综上所述,GE金融的成长来自于GE产业护航下的高信用评级和低成本资金,它使GE金融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享受了比花旗、汇丰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银行巨头们更低的资金成本,而在银行业务的金融杠杆作用下,几个点的资金成本优势被放大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从而成为GE金融的核心竞争力。

在GE集团的呵护下,GE金融快速成长,每年20%以上的增长率显著超越了集团整体年均8%的增长速度,目前,GE金融已贡献了集团营业利润总额的40%-50%。但是,随着GE金融规模的扩张,新的问题开始显现,GE金融的风险资产规模已经超出了GE产业所能支撑的信用范围。一旦GE金融部门的风险失控,GE 集团不仅无力援助,还可能被GE金融部门拖累而陷入财务危机。

启示:产业基础决定产融模式

从上述四个案例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产融战略是分层次的,在产业向金融自然延伸的第一个层次上,经营协同是核心,它的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节约,如卡特彼勒的“设备制造+设备金融”模式降低了违约成本,UPS的“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降低了信用风险控制成本,沃尔玛的“零售+消费信贷”模式节约了营销与管理成本。

在基于经营协同的产融结合中,企业向相关领域的金融业务拓展的前提是,产业本身必须是行业内的领导者。产业本身的领先优势决定了产融模式能否成功。

卡特彼勒是全球最大的工程设备制造商,这赋予了它建立标准化二手设备市场和确立二手设备认证体系的能力,通过提高二手设备的流动性和余值来降低设备金融业务的风险。不过,一旦卡特彼勒的工程设备市场萎缩,二手设备的流动性和认证体系的权威性都将受到冲击,产融结合的价值创造机制也将同时消失。

UPS如果没有遍布全球的物流网和信息网,就很难发挥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流合一的风险成本控制优势。如果沃尔玛不是凭借它广阔的零售客户平台,也很难获得银行青睐。坚实而广阔的产业平台是嫁接金融业务、发挥产融优势的基础。

在产融战略的第二个层次上,金融协同是核心,它的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组合稳定现金流支持下的资金成本节约,如GE集团对GE金融的担保。但这一模式首先要求产业组合本身必须具有3A的信用等级,能够在经济低谷中仍保持充沛的现金流;其次,金融业务本身不能有太大的波动性,财险和再保险等高风险业务不适合产融模式;第三,金融业务的规模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能超越产业部门的信用能力范围。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企业,如在家电领域、船舶制造领域、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包括新近崛起的高速列车制造领域,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增强,这在客观上为相关领域的产融结合奠定了平台基础。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是无庸置疑的,但金融手段上的匮乏使得我们的企业在同欧美企业竞争时处于劣势。尽管有很多企业已经或正在涉足金融领域,但却不是基于产业与金融的融合。

例如,海尔在做金融,但无论是它发起设立的海尔纽约人寿,还是控股的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都还没有实现与家电业务的完全融合。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首钢成为生命人寿发起股东,万向集团一度

成为民生寿险第一大股东,上广电也与外方合资成立了广电日生人寿??当大量资金涌向非相关金融领域时,产融结合的真正意义被忽视了,产业自身在拓展业务过程中的金融短板始终无法得到弥补。

并不是产业控股(或参股)了金融,就叫产融结合。产融结合的起点是产业向相关金融业务的自然延伸,通过经营协同效应创造价值。国内的许多企业大量进入了非相关金融领域,这不仅不能创造协同价值,还可能蕴含潜在的风险。

企业一旦进入非相关金融领域(不仅仅是产业向金融的自然延伸),经营协同不再发挥作用,金融协同成为价值创造的唯一来源。当GE从最初的设备金融进入了信用卡、房地产抵押贷款等领域时,稳定的现金流和高信用等级是产业给予金融业务的最大支持,它帮助金融业务降低融资成本和获取危机中的市场救援。不过,由于金融业务的高杠杆特性,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因此,要想对抗金融风险,产业本身必须具有足够坚实的现金流基础,而这是任何单一产业都难以做到的——即使是沃尔玛、卡特彼勒,也难以摆脱单一产业周期波动的冲击。构建一个足够稳定的产业组合是实现非相关领域产融结合的关键。

真正稳健的产业组合要保证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维持正的自由现金流,为此产业组合中必须摒弃那些高波动或高耗现金流的业务,比如GE,出于对能源价格高波动的担心而摒弃了煤炭、新材料(受石油价格影响)等业务,相比之下,国内企业需要谨慎对待地产、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

除了产业组合本身的现金流稳定性和高信用评级,金融业务的选择和规模控制也是很重要的。GE摒弃了保险,尤其是再保险等高风险金融业务,同时力争将金融业务的利润贡献控制在30%水平。可见,产融结合中的金融业务,应该是那些相对成熟的、风险可测的金融业务,并将其资产规模控制在“即使发生危机、需要补充资本金时,产业自身的自由现金也足以支撑”的范围内。

总之,基于金融协同的产融结合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企业自身的实力,股权结构的设计、金融业务的选择与资产规模的控制,都决定着模式的成败,只有在严格风险控制的基础上,产融结合才能够创造价值,而不至于损毁价值,甚至引发危机。

源自《清华管理评论》

最新现代产融结合的模式及比较教学文稿

现代产融结合的模式及比较 蒋梦雅 (河北正中实验中学高三三部(2)班,) 摘要:产融结合模式是未来大型企业的必选之路。论文在产融结合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产融模式的进行介绍和比较,中无疑对中国产融结合模式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融结合模式比较 1.引言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关系。产业资本是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产融结合不仅可以在国际大型企业集团进行投资,更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构建商业模式、提高竞争力。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在中国也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本文对现代产融结合模式的探讨及比较,对中国产融结合模式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2.1.传统产融结合理论 (1)金融资本理论 工业资本与银行信用互相提升进而将两者逐渐的集中并且融合。一方面,工业资本在银行信用的助推下能够快速提升的;来进行集中,最终产生了一个工业在资本上的垄断;另一个,工业垄断资本逐渐的集中然后形成垄断后就会产生大量资本促进银行资本逐渐的扩大。金融资本理论在解释和阐述了资本主义垄断初期的金融资本生成机制方面进而形成了系统理论,但是过于强调金融资本垄断带来的低效应与负效应,以至于忽略了对企业竞争机制、国家当时的经济制度和国民经济提升等方面的积极效用。 (2)金融机构控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战后的金融机构正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并且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地位,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控制着工商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 2.2现代产融结合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就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来说,企业集团能否使用内部交易管理或智力完全取决于它的内部组织费用和企业集团之间市场交易费用和成本的数量类比;一个企业能否产生大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它是否可以以内部交易以调节外部市场的运行成本为。 (2)企业多元化理论 企业集团在实施产融结合战略的过程当中,关注金融领域对企业多元化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企业在逐渐的扩张过程中不止需要取得融资和投资的渠道,还要在资本的多元化的过程中,寻找到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点。经营多元化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点就是金融因素,因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循环运转周期之间的类似性,两者之间的互相融合可以通过经济的周期的来回波动进行对冲。即产融结合从本质上来说是运营企业多元化的一个基础,并且也是企业集团转化经营方向的一个途径,能够起到分担风险的作用。因为产业具有着固有的生命周期的特性,成熟期的企业应对竞争的方式、不良债务等负影响,也应有金融资本的支持。 (3)协同效应理论 协同效应表示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在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等各个方面运用类似的资本从而创造出的企业集团的效果。协同效应理论认为,一个公司是指一个协同网络,协同是企业参与者有效的利用资本的一个方式。企业以寻找正常合理的销售、运营、投资与管理战略方式,可以有效配置生产要素、业务单元与环境条件,实现一种类似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 (4)信息不对称理论 产融结合就是处理相关于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从而导致市场失灵的一个有效办法。一方面,产融结合下的金融机构在企业集团的管理与协调下,能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集团成员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流的动向和使用效率、企业项目的风险性和赢利性,最终完善金融与产业之间有效的资金融通市场;另一方面,集团金融机构与产业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交易信息更加完全和完整,合理恰当的资金成本使得企业集团有限的资源配置更加具有合理并且有效。 (5)公司资源理论 从公司资源论的层面来说,企业集团运行产融结合是一种形似于组织模式的创新,为企业集团提高了竞争力。在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下,企业集团可以通过整合金融与产业资本两者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更有效率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 3、国外产融结合基本模式 产融结合发展模式以不同国家特定的不同的要素来确定的。而且在不同的经

关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战略的思考

目前我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实施产融结合的实践,增加对金融领域的投资,设立或收购金融服务企业,成立金融板块公司,构建与自身产业发展特点相适应的金融产业。如何看待这种产融结合的发展战略,需要我们理性思考。 一、关于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的背景 事实上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规模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上,可供选择的主要战略途径有:一是自身快速发展自我扩张;二是购并扩张;三是产融结合。当然在实践中往往是三种战略结合使用,特别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在近年来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这是因为一方面可以在金融资源与金融功能上有效地支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企业集团在规模和效益上实现跨越式的提升。 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均以不同方式涉足金融业,其中尤以ge为典型代表,根据ge公布的最新年报,其金融产业的总资产为5545.26亿美元,2003年收入为642.79亿美元,占集团总收入的45%,净利润为74.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34%,占集团总利润的1/3强。ge金融服务公司从为客户提供贷款开始,业务已发展到包括汽车金融服务、商用设备融资、商业信用、统一金融保险等多方面;业务区域也从美国延伸至欧洲、亚洲。ge的成功实践,已充分显示产融结合是大型企业集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 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就是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企业比较,能够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并且能够持续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综合素质。企业规模、市场份额、持续赢利水平、资金利用效率、品牌影响力等都是企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顺应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将有利于迅速而有效的提升企业集团的竞争力。根据基于资源的公司观理论,每个企业都是资源与能力的集合体,不同企业在竞争力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其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上的差异所致。企业所拥有的资金、资本、融资体系及金融杠杆功能等构成企业的金融资源。由于金融资源具有稀有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因此金融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能够产生竞争优势。按照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和企业都是实现交易的方式,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就是将市场中业已存在的产业与金融的分工通过企业集团的内部化,并凭借企业集团内部的组织权威来消除市场壁垒,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降低经营风险,获取产业与金融的协同效应。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不仅可以对内部已形成的庞大的资金流进行有效整合,集中管理,统一经营,可以提高集团内部资金利用的效率,提高集团金融资源的利用价值,并通过提供与产业特点相符更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形成集团的综合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在资金成本节约和提供差异化服务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壮大企业的规模与实力。同时,由于行业之间在经济特点、竞争环境以及利润前景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金融业与产业发展周期不同,在产业出现低谷的时候,随着金融向市场化、社会化发展,金融业在取得较稳定的投资回报、扩大产业经济规模、增加产值和利润贡献、扩大企业客户资源和品牌影响等方面,可以弥补主业的竞争力降低与不足,因此产融结合可以使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在一系列不同的行业中得到分散,稳定获利能力,提升企业集团的竞争力。 二、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应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实施产融结合的模式只能是“由产到融” 研究分析及实践表明,在竞争充分的环境中,最终形成的大型企业集团一般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在产融结合的过程中,能够把自己的竞争力向对方领域渗透,进一步加速企业规模

世界500强企80%以上的业都产融结合了

产融结合是企业达到相当规模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这种模式是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轨迹之一,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有80%以上都成功地进行了产融结合的战略行为。 产业金融的系统运作是实现产业与金融的一体化实现系统性的运作。产融一体化也就是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融合。 世界产融结合的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是产融自由融合时期(20世纪30年代之前),发达国家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政府对金融业和产业的融合方式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 第二是金融业分业管理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末),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引起了人们对垄断和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混合的疑问,于是美国率先实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其他国家也大多追随美国的模式,使产融结合进入了以金融业分业经营为主的时期; 第三是产融结合的曲折前行时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经济滞胀,有关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主张迅速兴起,金融创新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界和实业界争议的话题; 第四是产融结合蓬勃发展时期(21世纪初至今),全球经济蓬勃发展,金融创新从理论走入实践,产融结合多样化发展,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 中国企业产融结合主要有三种模式: 第一,“产业+商业银行”模式。该模式是大型国企通过参股或新成立商业银行来实现产融结合。如首钢集团成立华夏银行。 第二,“产业+保险公司”模式。该模式是大型企业参股或自身成立保险公司的产融结合模式。 第三,“产业+财务公司”模式。该模式是大型国企设立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融结合模式。 中国的产融结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融合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的起步阶段)。中国产融结合的起步主要是由于政府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其基本动因是资本的扩张需求,主要表现为工商企业参股金融企业。 第二是产融结合的治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的产业资本开始进军金融产业,组建、参股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混乱状况。中央政府于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不允许参股企业,一些商业银行开始退出产业领域。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盈利性需求,普遍追求最高收益率的经营模式使不少商业银行盲目创新业务,产融结合风险初显。 第三是产融结合的曲折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产融结合的发展也呈现出势头迅猛的态势。 中国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动因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选择产业金融发展战略的企业家一般认为产融结合不一定能保证公司的成功,但公司高水准的发展则一定依赖于成功地产融结合。全球化竞争压力——面对跨国公司及其附属金融公司的进入,产业集团有赶超国外巨头,进军世界500大的目标;当然也有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的动机;有分羹金融业的企图;甚至还有装点门面,提高企业形象的需求。 入股银行之后,固然不能随心所欲获取资金,但在与其他企业同等条件下,在合乎银行向股东融资的各种法律规定之后,在融资上的便利显而易见。 第一,我国金融行业的高进入壁垒导致整体行业较高的利润水平;中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新产融结合心得体会

最新产融结合心得体会 4月下旬,集团开展了“产融结合”“文化融合”“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相统一”“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相统一”全员学习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在集团引资重组与生产经营并行的特殊时期开展的,是集团历经艰难困苦,再一次涅槃重生、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是全体吉粮人不畏险阻、义无返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顽强执着精神的再次升华。 产融结合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发展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部发展模式,即企业通过不断的自我积累来进行扩大再生产。一种是外部发展模式,即企业通过并购、扩张、重组来进行发展。不论是哪种发展方式,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又往往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参与,因此产融结合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通过兼并收购重组使企业最终获得发展。对于产融结合,产业集团把金融当成一个启动机,以实现“金融疏通血液,产业提供利润”的良性循环。金融可以实现集团业务的互补,还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同时金融行业所带来的利润可以回报产业发展。产融结合也是企业创造协同、提高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手段。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可以增加集团的收益、资本积累的速率,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集团竞争优势。比如说中航工业作为一个品牌,对于中航信托来讲,它的信托产品就可信,所以能够进行增信。同时,对航空工业自身

的发展也能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国际上的许多知名企业基本上也都是这样运作的,比如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公司也是利用制造业基础获得AAA级信用等级,从而实现低成本融资,为产业发展提供现金流,同时促进产融结合,促进产业升级,这值得许多国内企业学习。 集团通过产融结合可以提升企业自身价值。制造业和金融业涉及两个行业的管理,制造业的管理和金融业的管理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实践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地方。集团可以通过发展金融产业,推广和确立以资金价值和货币指标为对象的价值管理模式,提升企业集团资源整合的效率,提升企业集团价值。另外,有产业较稳定现金流的支持,金融公司的信用评级比较高,融资成本相对单一的金融主体则较低。同时,统一的金融平台通过银行、保险、财务公司、租赁等内部各板块的协同,可以为客户提供较低成本的金融服务。这是产融结合的目的,是企业投资模式的创新,产融结合对于集团的经营和发展模式上将会产生巨变。 作为引资重组后的文化融合,我们集团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文化融合对集团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集团更加重视文化融合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要求全体吉粮人读懂学好,放眼长远,有机结合,紧跟时代,形成全新的吉粮发展新环境。

产融结合多式多样 元素生活首创产融平衡云商业模式

产融结合多式多样元素生活首创产融平衡云商业模式 产业革命起于科技,成于金融,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金融是产业的催化剂和倍增剂,金融与产业的结合将促进中国经济大发展,中国产业与金融发展密不可分。 本报记者吉雪娇 财富全球论坛与华商大会的召开,令全球“搜索”聚焦成都,同样也令成都以及西部在对自我发展的研讨中,更加注重全球视野。10月19日下午,在第四届中国西部金融论坛—产业与金融专题论坛上,针对“产融结合的国际经验与启示”这一主题,多位学界、商界、政界精英会聚,从不同角度对新形势下金融与产业的融合问题问诊把脉,共同探讨了西部经济发展的新未来。 中小企业应“抬头看路” 成都被誉为西部的金融中心,在西部产融结合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论坛中,“城镇化带来的机遇”被一再提及。摩根大通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表示,“四川是人口和农业大省,城市化与城镇化的潜力非常大,一个农民变成城镇居民后消费能力将递增10倍,我国未来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动力的方向就是消费,消费又拉动中小企业发展。不过,由于消费金融的制约,当前西部消费拉动经济的效果并不明显。” 站在金融前沿的阵地,龚方雄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四川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抓住城镇化机遇,在西部从事金融业的人,千万不要忽略我们怎样为个人、家庭、为中小企业,为实实在在经济里面的单个元素进行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一个所谓的大产业进行服务。”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受限于目前市场环境与体制环境,目前中国金融业与资本市场能为中小企业家服务的东西相对来说非常少,所以,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求更积极、主动,富有创造力跟资本市场对接。在经济高峰期和低谷期,一个很好的利用资本市场,跟资本市场对接的企业就比那些隔绝于资本市场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容易得多。”龚方雄表示,“中小企业别只埋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抬头看路一定要看资本市场这条路。”产融结合,产融双驱,产融平衡是必然之路。 川企下海寻找“产融”路 当下金融创新潮流兴盛,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与突破口也是重中之重。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刘东民在接受《金融投资报》采访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刘东民表示,“中国目前处于一个全面的产能过剩阶段,鉴于此,企业必须要彻底转变思维,脱离传统的、过剩的行业,进入新兴行业,如消费金融,养老产业等。新兴产业在一个新兴领域产业发展的初期,这个产业发展的前景是不明确的,融资存在瓶颈,而产融结合的过程中,很多进入者多是做产业出身,由于对行业的熟悉与把握,在这些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具有优势,这些相关项目启动后投资回报也相当可观,比如奥斯陆的海洋金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事实上,很多西部企业都希望能够享受“产融一体”带来的红利,但现实中往往范本难寻,不过,在四川成雅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爱平看来,面对“产融结合”的新趋势,川企也可以走出自己“产融双驱”的特色。 杨爱平告诉记者,目前在产融结合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成立的金融服务公司与各大银行都进行了紧密合作,比如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联合发行一卡通,和中信银行(601998,股吧)做总资金,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做辅助资金等,对570余家中小企业的经营与融资进行了结合,不但有利于企业

产融结合助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产融结合作为产业发展、迅速增强实力的途径,已成为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手段。”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秘书长金德本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中小企业产融结合发展论坛上表示。 中小企业创造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80%以上新产品开发。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制度不完善,又没有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既不受银行的青睐,也得不到资本市场上股权基金、债权基金、信托基金、私募基金以及VC/PE等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 困局 “当今,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局有三类:从空间来看,是国际与国内的竞争,是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时间来看,是过去30年与今天的竞争,是今天与未来30年的竞争;从竞争形态来看,是技术层面、市场层面、资本层面,甚至是生态层面的竞争。”金德本说。 他认为,中小企业还面临管理成本增加、税费上涨、能源匮乏等外部条件的严峻挑战,导致处于产品营销传统模式的中小企业深陷泥潭。“企业若不懂得产融结合难容天下。”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指数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95.9,是自2011年三季度起连续第11个季度低于临界值100以下。从目前情况看,第二季度的状况也不会有大的改善。 一位中小企业主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融资难,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外部经济、政策环境的敏感程度高。很多中小企业都是随着一个好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而消亡。” 在我国企业占有70%以上比重的小微企业中,只有12%的企业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已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倒逼中国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中小企业若想成功转型,除了创造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还要学会优化整合资源,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也离不开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外部支持。中小企业需要苦练内功,增强自身竞争力;政府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金德本表示。 借力 今年以来,受经济形势影响,中小企业库存压力增大,经营成本特别是财务成本上升,融资成本较往年有上升趋势。 北京润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晏文胜在论坛上表示,中小企业先要从商业模式上进行审视,需要有合理的现金流,进行科学的融资,从根源上解决资金盈利不足的问题,不然即使有大额资金流入,也难以为继。 互联网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有许多尝试。据阿里巴巴副总裁胡晓明介绍,阿里小贷自四年前成立以来,截至今年3月,已为70万家企业发放了超过1900亿元的贷款,平均单户的贷款3.3万元,且风险不良率稍低于银行。

积极推进产融结合

积极推进产融结合 一、产融结合的涵义、模式及实现方式 (一)产融结合的涵义 通俗地讲,产融结合就是产业和金融的结合,表现为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互渗透的一种经济现象。传统意义上和大家公认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和直接融合。它是众多国内外大型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从全社会角度出发和更广义的理解,从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源需要考虑,特别是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现实着眼,我们可以把产融结合涵义延伸为: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以实现双赢的协同效应。具体地讲,包括产融结合和产融合作,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股权为纽带的股权型产融结合;二是以信用为纽带,通过债权债券关系相联系的信用型产融结合;三是产业和金融业之间以提供咨询、服务而彼此联系的咨询服务型产融结合。 (二)产融结合的模式 传统意义的产融结合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金融资本向产业渗透模式(亦称银行主导型模式)。这是国外大财团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我国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及分业经营限制,很少采用这种模式,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少数金融企业在稳固发展金融主业的情况下,向资源类、地产类产业发展应属个例。但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和上市公司股票全流通后,不排除今后有金融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或间接控股产业公司的模式出现。 二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渗透模式(亦称企业主导型模式)。这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财富》500强中80%以上的企业集团都在开展金融业务,以GE、西门子、沃尔沃为代表的大型国际化产业集团充分利用金融业务对其实业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持;国家电网、中海油、招商局、宝钢、中石化、华能、海尔、联想等国内大型企业集团都积极搭建金融业务发展平台,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产融结合的实现方式

企业实现产融结合的优劣

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模式并合理地控制两种资本的比例。这是大型企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combin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finance)逐渐升温,一些民营企业紧随其后。产融结合即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在资本、资金、人事等多方面相互融合、同生共长,其根本在于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其中,产业资本指制造企业、运输企业、商业企业等非金融企业所持有的资本,金融资本是指银行、保险(放心保)、信托、证券、基金、风险投资机构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资本。产融结合有多种模式,解析其具体案例有助于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战略的模式。 产融结合的内在动力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是中国最大的海上石油及天然气生产商。2001年2月分别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代码:CEO)和香港联合交易所(股票代码:0883)挂牌上市。随着中海油产业的拓展与延伸,一些新的现实需求也相应急剧增加,促使中海油着手对集团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将实施产融结合提上日程。中海油集团现有一级子公司20家,二级分、子公司、研究中心24家。集团内的资金结算需求中,内部信贷与票据等业务是重点。随着集团资金结算平台的不断完善和功能的提升,为了保证对资金流动与配置的控制以达到资金的高效运作,集团提出了资金结算与监控需求;而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资金,巨额的资金缺口必须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采用多样的融资手段与工具来解决,形成了集团的融资需求;再加上集团能源消费信用拓展需求、能源金融风险管理需求、产业整合需求、资金管理需求等,共同构成了中海油实施产融结合的内在动力。 从2003年开始,中海油陆续设立了财务公司、海康保险、中海信托、中海基金、自保公司、投资控股等6家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包括内部资金结算、信贷、私募股权投资、证券投资、信托、保险、基金等,是央企中拥有金融业务门类最多的公司:金融板块已逐步成为中海油发展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中海油的金融板块已经初具雏形,部分企业在行业内也位居前列,但总体来说也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与产业的结合还有“短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规模小。目前中海油旗下的金融企业规模仍相对较小,除了中海信托可以排在行业前五名,基金和寿险业务都都位于行业的中下游,自保公司也仍局限于集团内部业务。二是结构散。目前中海油虽然可以通过金融决策委员会和资金及业务管理部对旗下的金融企业的运营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但仍缺少建立在股权关系基础上的统一平台,将旗下金融企业综合在一起。三是协同少。目前信托、基金和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产品交叉销售、客户资源共享较少,未能发挥各金融子行业之间协同效应。特别是在目前信托、基金和保险发展过程中都面临渠道和客户瓶颈的时候,各金融子行业之间很难联合起来走出困境。

关于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

关于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 产融结合是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 世界产融结合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产融自由融合时期(20世纪30年代之前),发达国家实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政府对金融业和产业的融合方式基本采取放任自流的政策 ;第二是金融业分业管理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末),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引起了人们对垄断和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混合的疑问,于是美国率先实行银行业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其他国家也大多追随美国的模式,使产融结合进入了以金融业分业经营为主的时期;第三是产融结合的曲折前行时期(20世纪80年代—20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普遍发生了经济滞胀,有关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主张迅速兴起,金融创新成为这一时期学术界和实业界热议的话题;第四是产融结合蓬勃发展时期(21世纪初—2008年3月),全球经济蓬勃发展,金融创新从理论走入实践,产融结合多样化发展,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产融结合的初步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1992年,以首都钢铁公司为母体成立华夏银行,标志着企业集团进行产融结合的实践正式拉开帷幕。我国的产融结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融合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的起步阶段)。我国产融结合的起步主要是由于政府发展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1987年5月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同年,交通银行成立,随后深圳发展银行等地区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成立。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扩张需求,主要表现为工商企业参股金融企业。第二是产融结合的治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的产业资本开始进军金融产业,组建、参股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混乱状况。中央政府于1995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不允许参股企业,一些商业银行开始退出产业领域。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盈利性需求,普遍追求最高收益率的经营模式使不少商业银行盲目创新业务,产融结合风险初显。第三是产融结合的曲折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产融结合的发展也呈现出势头迅猛的态势。德隆、海尔、新希望、东方等集团都曾借助产融结合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一阶段产融结合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的多元化经营需求。产融结合的目的之一在于扩大经营领域,分散风险。但是,银行在突破资本市场进入障碍的同时,也将更大的系统风险引入到企业的内部。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曾经借助产融结合得到快速发展的农凯、德隆、复星、闽发、托普等企业集团相继发生严重危机。 我国产融结合除了存在整合风险、内部交易风险、投资组合风险、财务杠杆风险等一般风险之外,还存在以下的问题:首先,我国的产融结合虽然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但大多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无论是融合的对象、范围还是深度都受到政府的干预。这样的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组合极有可能发生利益冲突。由于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依然强势,使得这种融合最终往往成为行政主体之间的权利博弈,导致产融结合低效率甚至负效率。其次,我国的产融结合常常带有追求规模的冲动和盲目做大的心态。产融结合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包括发达的资本市场、一定的

产融结合基本介绍

产融结合 1、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溶合.产融结合的特点: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双向选择性。 2、广义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或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通过股权融合及业务合作等各种形式的结合与互动。 3、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直接融合.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启动。 4、产融结合是指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在资金供求、股权、人事等方面保持一种稳定、密切的联系,达到相互融合,同生共长的目的.我国的产融结合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银行体系改革。 5、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的联系和协作,以致在资金、资本以及人事上相互渗透,相互进入对方的活动领域,最终形成产融实体的经济现象和趋势.产融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6、产融结合是指产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资本相互结合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市场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结合方式。 产融结合暗藏道德风险 专访银河证券研究部研究员田书华 2011年04月19日 01:37 中国企业报 本报记者郭玉志/文“产融结合”这个颇为时髦的发展路径,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并予以付诸实践。回顾其在国内的发展历史,监管部门的政策几经变化,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明令禁止,到前几年默许,再到当前监管部门的明确支持,国家鼓励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政策环境逐渐宽松。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企业在没有政策明确支持的情况下仍然在探索以参股、投资、战略投资等多种形式与银行等金融企业合作,最终“伤痕累累”。 更关键的是,对于产融结合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监管格局存在缺失和重复。未来,国家监管部门会有哪些政策出台,企业以何种途径和模式实施产融结合,企业实施产融结合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对此,记者专访了银河证券研究部研究员田书华。 多为单向“产业投资金融” 《中国企业报》:产融结合的定义该怎么定位才较为全面?企业实施产融结合有哪些意义? 田书华:国内企业发展产融结合的历史不算短暂,通过总结国外和国内的一些经验,产融结合可以简单归结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指两者以股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结合。从两种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载体来看,产业资本一般是指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一般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 我们可以认为,产融结合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寻求经营多元化、资本虚拟化,从而提升资本运营档次的一种趋势,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间的资本联系、信贷联系、资产证券化(股票、债券、抵押贷款或实物资产的证券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本结合、信息共享等等的总和。 至于企业实施产融结合的意义,从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必然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这种融合,宏观上有利于优化国家金融政策的调控效果,微观层面有利于产业资本的快速流动,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 比如说,产融结合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手段,产融结合也是企业经营多元化的需要,同时,产融结合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交易费用、节约运营成本。 在我国,由于政策规定银行业不能投资实业,银行资本就难以在近期内与产业资本结合,所以目前我国大型集团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就不能沿着“由融而产”的路径发展,而主要是“由产而融”。 因此,现阶段,我国的产融结合多为产业集团从事金融业务,即“产业投资金融”。 《中国企业报》:企业实现产融结合的方式途径有哪些?通过和国外的经验对比,是否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和选择? 田书华:纵观欧美、日韩等地区产融结合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金融资本主导型和产业资本主导型两种模式。 金融资本主导型一般是由银行资本起家,由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渗透,用银行资本控制工业资本,二者融合成长。而产业资本主导模式是由产业资本旗下,把部分资本由产业转到金融机构,形成强大的金融核心。 在日本、韩国等一些亚洲国家,早期的金融控股集团基本上都是以产业资本为支撑、为核心的,主要是一些家族型的企业集团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自身发展产业中的融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为自身在产业中积累的大量资金寻找出路,同时为了自身金融交易的方便,逐步构建起以家族企业为核心的、以产业资本掌握控制权的金融控股集团。

产融结合方案讲解学习

产融结合方案 一、产融结合的概念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溶合.产融结合的特点:渗透性、互补性、组合优化性、高效性、 金融企业之间通过股权融合及业务合作等各种形式的结合与互动。狭义的产融结合是指产业与金融业的联系和协作,以致在资金、资本以及人事上相互渗透,相互进入对方的活动领域,最终形成产融实体的经济现象和趋势.产融结合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内企业发展产融结合的历史不算短暂,通过总结国外和国内的一些经验,产融结合可以简单归结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二、产融结合的意义 (1)、是企业做强做大的一个重要手段 企业实力的增长和发展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都离不开两种战略选择:一是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性,增强企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依靠自身积累,逐步扩大再生产,即内部管理型战略,它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来实现的。二是通过资本市场寻求企业重组和扩张,主要是利用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形式,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资源重新配置,即外部交易型战略。过去企业集团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中,往往偏重于内部管理型战略,强调自身积累和发展,注重企业的经营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日新月

异的今天,仅仅依靠内部管理型经营战略是很难跟上时代经济的变迁的。今天的企业如何做大做强?我认为:在高度重视资本市场的当今经济环境条件下,参与资本市场、利用金融手段、搞好资本运营,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是一条值得借鉴的途径。通过兼并、收购与重组等外部交易型战略,企业集团整体实力可以得到的巨大发展;通过兼并与收购可以使企业集团的竞争战略得以实现,竞争实力大大加强;通过重组,调整内部资源的分配,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目标。但无论企业集团准备实施什么样的外部交易型战略,都需要拥有一个自己掌控的金融平台,有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金融平台,是企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2)、产融结合是经营多元化的需要 企业在大型化过程中不仅需要融资和投资渠道,更需要将资本多元化,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积极的平衡。经营多元化的一种重要领域是金融领域,由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运转周期不尽相同,两者结合可以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导致的冲击。可以说,产融结合实际上是经营多元化的需要,是企业转变经营方向的便利途径,可以帮助企业分散风险。由于产业固有的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如何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培育整体竞争力,也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3)、产融结合能降低交易费用、节约运营成本 企业集团通过产融结合可以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共同置于一个公司控制主体之内,从而实现对金融机构的控制,构成一种包含金融机构的内部资本市场,对资本配置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

现代产融结合的模式及比较

现代产融结合的模式及比较 梦雅 (正中实验中学高三三部(2)班,) 摘要:产融结合模式是未来大型企业的必选之路。论文在产融结合理论的基础上,对现代产融模式的进行介绍和比较,中无疑对中国产融结合模式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产融结合模式比较 1.引言 产融结合即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结合的关系。产业资本是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产融结合不仅可以在国际大型企业集团进行投资,更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构建商业模式、提高竞争力。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在中国也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本文对现代产融结合模式的探讨及比较,对中国产融结合模式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 2.1.传统产融结合理论 (1)金融资本理论 工业资本与银行信用互相提升进而将两者逐渐的集中并且融合。一方面,工业资本在银行信用的助推下能够快速提升的;来进行集中,最终产生了一个工业在资本上的垄断;另一个,工业垄断资本逐渐的集中然后形成垄断后就会产生大量资本促进银行资本逐渐的扩大。金融资本理论在解释和阐述了资本主义垄断初期的金融资本生成机制方面进而形成了系统理论,但是过于强调金融资本垄断带来的低效应与负效应,以至于忽略了对企业竞争机制、当时的经济制度和国民经

济提升等方面的积极效用。 (2)金融机构控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战后的金融机构正处于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并且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起到了重要的地位,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控制着工商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 2.2现代产融结合理论 (1)交易费用理论 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就交易费用理论的观点来说,企业集团能否使用部交易管理或智力完全取决于它的部组织费用和企业集团之间市场交易费用和成本的数量类比;一个企业能否产生大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它是否可以以部交易以调节外部市场的运行成本为。 (2)企业多元化理论 企业集团在实施产融结合战略的过程当中,关注金融领域对企业多元化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企业在逐渐的扩过程中不止需要取得融资和投资的渠道,还要在资本的多元化的过程中,寻找到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点。经营多元化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点就是金融因素,因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循环运转周期之间的类似性,两者之间的互相融合可以通过经济的周期的来回波动进行对冲。即产融结合从本质上来说是运营企业多元化的一个基础,并且也是企业集团转化经营方向的一个途径,能够起到分担风险的作用。因为产业具有着固有的生命周期的特

新形势下国企产融结合的发展思路

新形势下国企产融结合的发展思路 2014-09-16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两者以股权关系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结合。从两种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载体来看,产业资本一般是指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资本及实体资本;金融资本一般是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占有和控制的货币及虚拟资本。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产融结合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银行体系改革,回顾其在国内的发展历史,监管部门的政策几经变化,从亚洲金融危机后明令禁止,到前几年默许,再到当前监管部门的明确支持,国家鼓励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政策环境逐渐宽松。总的来说,我国的产融结合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的产融结合,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前,产融结合在政府的控制下以信贷的方式融合,金融资源由国家完全垄断,产融结合只是一种信贷关系。第二阶段是产融结合的初步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信贷关系虽然还是产融结合的主要形式,但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双向融合逐渐展开。第三阶段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融合阶段(1993年以后),金融资本禁止向产业内投资,而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融合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成为金融资本间接投资产业领域的重要方式。 一、国企产融结合的意义 (一)产融结合是企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企业除通过加强内控管理、自身积累发展外,对外有效利用资本市场、运用资本运作手段,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外延式操作手段,有利于企业迅速实现产业扩张。外延式运作方式的执行离不开金融平台的创建,通过金融平台的合理构建和金融资产有效配置,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多元化经营发展的需要 产融结合,一方面通过金融产业的构建,起到资源优化配置、资产结构调整的作用,有效起到平抑产业周期、稳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金融产业的合理布局,分享金融产业的高收益,促进实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降低运营成本、节约交易费用 通过产融结合,充分合理地利用金融资本的融资渠道和资金使用效率优势,化外部资金筹措和流转为内部资金的有效运作,节约外部交易费用和谈判成本。同时,通过金融业的融资渠道,合理降低融资成本。 (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资本的快速发展 通过产融结合,在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有效的结合,可以使这些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发展金融业,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客户网络和通讯网络,通过公用客户资源的

产融结合主要模式分析

产融结合主要模式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而金融业的规模及创新发展往往不能及时满足,尤其是针对企业发展的特色化个性化金融服务推出不足,因此,产融结合作为一种可高效快速匹配资源的经营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者关注。 一、产融模式本质分析 目前对于产融结合模式的阐述和研究较多,但在笔者看来,产业集团的产融结合发展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业务多元化战略。且由于兼具有相关多元化与不相关多元化的属性而倍受大型企业集团青睐。 1、相关多元化属性。大型企业集团的金融服务具有规模大、数量多、频率高、个性化要求高等特点,设立所需金融企业可以有效为集团业务服务,提高集团主业的竞争力。 2、不相关多元化属性。不处于同一行业,可以有效分散行业系统性风险,同时具有不同行业特性,通过业务的统筹,可以形成规模、效益、周期等的互补。 二、产融模式发展优势

通观当前的产融结合实践,产融结合模式为集团的发展所提供的助力不外乎以下两种: 1、服务集团主业。通过金融产业的发展,可以整合集团内部金融资源,并针对集团主业需求展开金融服务,提高主业竞争力。如中石化、西门子、GE集团。 2、构筑多元业务。通过金融产业的持续发展,在金融市场上获得一席之位,也成为集团主要业务板块之一,为集团贡献效益增长向量。如三星、国网集团。 三、产融模式实例分析 正是基于产融结合的诸多优点,产业集团纷纷开展金融业务,就国内外大型集团进军金融行业的时机及产业选择来看,各企业集团发展产融结合的路径和状态差别较大: 1、机构布局方面:积极布局或谨慎发展。国家电网集团作为国内产业办金融的先行者之一,采取积极布局的策略,目前其金融板块已完成了较为全面的业务布局,同时还形成了统一的“英大系”品牌,其金融机构涵盖了财务公司、财险、寿险、信托、基金、证券、银行、期货、租赁等众多形式。而中石化集团的机构拓展策略

央企深化改革背景下产融结合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17523822.html, 央企深化改革背景下产融结合的研究 作者:唐寒彬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7年第01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背景下,中央企业在自身资本、资源及人才优势的支持下,也开始探索更加多元化的经营道路,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具有高流动性、高资本运作能力的特点,其可与其它产业高度互动,因此很多中央企业通过拓展金融门类、优化金融布局、完善金融功能来深入推进产融结合,以实现自身的华丽转型。文章主要针对央企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推进产融结合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央企业改革产融结合金融产业 所谓产融结合是指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进行多方面的融合,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企业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资本市场日益成熟的今天,企业走产融结合的发展路径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一、央企产融结合的动因及特点 (一)央企产融结合的动因 具体而言,中央企业实行产融结合最基本的动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协同价值。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互相依存、互相驱动的关系,使得企业以金融资本为基础推动产业资本的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并且产融结合后双方在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融合,大大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知识等基本生产要素的作用,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其次,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在共同产权约束、一体化经营过程中,发展产融结合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交易的稳定性、持续性,在风险防范方面也更为有利。而且央企进行外部金融交易活动时,可以将资金的外部循环转化为内部处理,以此来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再次,服务于实体产业的发展。很多央企在发展实体产业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有诸多利益相关者,无论哪个产业环节均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因此产生了金融需求,产融结合可以提高央企金融服务的个性化特色。最后,提高资本的集中度。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仅依靠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会受到诸多约束,因此央企要提高外来资金的作用,以保证企业的资金支持。而基于金融产业的角度而言,合适的企业有利于股权资本向企业的渗透,金融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对资金的安全性、盈利性更为有利。 (二)央企产融结合的特点 首先,单向性。即产业资本单向流向金融资本,主要是由于金融资本作为相对稀缺资源优势突出。其次,方式的多样性。产融结合的方式包括组建财务公司、参控股金融机构、资产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