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doc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doc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doc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doc

中国海洋大学

研究生培养方案

(报表)

一级学科名称外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名称德语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代码050204

培养方案负责人杨帆

联系电话85902361

电子邮件deyu_ouc@https://www.doczj.com/doc/987440526.html,

分管院长签字:院(系)盖章

填表日期:2009年6 月18日

二级学科:__德语语言文学___________

英文名称: Germ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代码:__050204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学科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德国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未来从事德语文学、语言学研究,以及从

事中德文化交流工作的专业人材。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德国文学,中德比较文学,德

语语言学。本学科专业具有特色,注重传统与创新。本专业师资都有在德国留学并取得

学位的经历,教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各有建树与著述。学术带头人治学态度严谨,学术

思想开放,学风正派,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本学科强调学科建设,学术创新,并

在教学、研究领域取得相应的成果,可以为培养高水平外语人材提供较为理想的学术环

境。本专业与德国波恩大学和特里尔大学有合作关系。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的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

1. 拥护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严谨的科

学态度,坚韧的毅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品质,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

修养。

2. 具有扎实的业务基本功和业务能力:对德语国家乃至西方社会文化背景有较为全面

的了解。熟练掌握第二种外国语。在德语文学或德语语言学领域掌握系统的知识及

相关理论,并在其中某个方向上具有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学科研究方向及其导师

四、修读年限

根据《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条例》(2005年9月修订),我校研究生实行

弹性学制,硕士生修读年限一般为2至3年,博士生修读年限一般为3至6年,硕-博连

读、提前攻博修读年限一般为4至8年。

五、培养体系

(一)核心模块

硕士学位公共课

硕士学位基础课

硕士学位专业课

核心模块学分要求

(可制定适合各专业要求的学分标准,但不得低于《中国海洋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2007年7月)要求的最低标准。)

(二)拓展模块

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统一组织,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鼓励各学院对全校开设。硕士研究生至少获得公共选修课2学分。

专业英语

作为课程开设,参照上述课程表格形式;其它方式,须注明编号、名称、具体要求、考核方式、考核负责人等栏目,参照下表,如果涉及其它内容,可相应增加栏目。(下同)

前沿讲座

该内容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各学科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规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的次数和研究生本人做报告的次数,以及提交书面总结报告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该内容是研究生的必修内容,各学科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条件明确具体要求,并安排

双语课程

鼓励各学科开设2~3门双语课程,根据实际情况,鼓励研究生选修1门双语或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鼓励各学科开设全英语授课的课程。双语或全英语教学课程应在表格备注中标明,同时附中英文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简介。

跨校选修课程

选修“211”院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课程承认学分,但硕士不能超过5个学分,博士不能超过3个学分。鼓励研究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修国外相应单位的课程,具体修课计划由导师制订并报研究生教育中心审批。

拓展模块学分要求

(可制定适合各专业要求的学分标准,但不得低于《中国海洋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2007年7月)要求的最低标准。)

(三)保障模块(各环节须注明学期、方式、标准及考核形式)硕士生资格考试

(硕士生资格考试应在“核心模块”完成后进行,各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和开题报告结合或分离的形式均可,但须明确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时间。同时须考虑2年毕业硕士生的时间需求。)

博士生资格考试

(博士生资格考试应在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各学院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和开题报告结合或分离的形式均可,但须明确常规的时间安排。)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开题应在研究生明确导师后尽快实施,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时间至少在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1年进行,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时间至少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2年进行。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可行的规定。)

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论文研究进展报告具体形式和要求各学科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硕士生资格考试

随中期筛选进行。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及论文研究进展报告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学生取得硕士资格认证以后,于第四学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

课题,收集相应的材料,准备开题报告。院成立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指导小组,对学生的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进行审核,审核所选课题是否是学科前沿课题,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其收集的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是完成课题所必需的资料,符合要求者,方可确定为选题。

2、论文工作量要求:学生的开题报告通过开题报告指导小组审核后在第五、六学期完成设计

工作,并完成部分或全部初稿。在第六学期上完成初稿,送导师审定,下半学期打印论文稿件5份,并写出1000个词的论文提要送审,并进行答辩。

3、论文质量要求。论文要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实用性、连贯性;结构正确、语言流畅。

(1)学术性:研究课题应是某研究方向的前沿课题,学生应比较全面地掌握某个方向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并了解其发展动向和需要研究的课题。

(2)创新性:论文必须要能在表现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或提出新的论点,或弥补现有理论的缺陷,或改进和优化现有理论。

(3)实用性:论文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从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从实践上对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4)完整性和连贯性:论文应适合该类文章的体裁结构特点,逻辑性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论点明显、论据充足。

(5)用词贴切,语法结构正确,语义衔接良好,语篇连贯,语言流畅,表意清晰。

4、论文指导:导师应对学生撰写论文进行全过程指导和质量监控,使其完全按规定进行。

(1)导师应给学生规定进度和相应的工作量,审查学生的研究计划是否可行,检查其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2)学生每隔两周应向导师报告研究进度及所遇到的问题,要求导师指导。导师应给以学生悉心指导,直到其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3)学生完成初稿后,导师应进行严格审查,给以批示和指导,不合格者令其重做或修改,直到达到标准为止。

5、论文评阅与答辩。学生完成论文后,要进行送审评阅和论文答辩。

(1)聘请二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副教授及以上的专家评阅论文。评阅人应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如果有一人的评语是否定的,学生不

能进行答辩。应增聘一名评阅人,如评语仍为否定意见,则本次申请无效。

(2)成立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五名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其中外单位专家不少于两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由副教授或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

(3)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授予学位做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得通过。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签字后,报送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应当有记录。

(4)论文答辩的程序是:

1)主席宣布开会,宣读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申请人姓名,论文题目等;

2)导师简要介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及从事科研工作情况;

3)研究生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30分钟);

4)答辩委员会成员提问,进行论文答辩;

5)休会:导师、研究生、列席及旁听人员退场,答辩委员会举行会议,宣读导师和论文评阅人的学术评语,委员会就论文答辩情况交换意见,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就

论文是否通过,是否同意授予学位进行表决,并做出书面决议。

6)复会:主席宣布论文是否通过和对论文的评语。

(5)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6个月以内修改论文,重新答辩一次。

六、总学分要求

(可制定适合各专业要求的学分标准,但不得低于《中国海洋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2007年7月)要求的最低标准。)

七、其它要求

(各学科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对本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相关的其它要求。)

八、备注

1. 一级学科课程、双语或全英语教学课程应在表格备注中标明;

2. 不同学科专业的同一门课程,课程名称、代码均须保持一致;

3. 表格中学时指课上学时;

4. 学科专业代码查询请登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心主页-学科建设-学科专业设置-“国务院学位办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

5.专业课程编号原则如下:

专业课程编号共有8位,编号方法为:前3位为学院代码,硕士课程第4位为M,博士课程第4位为D,第5-8位为顺序号。

例如:海洋环境学院硕士课程《海洋环流》编号是:海洋环境学院代码010+硕士代码M+顺序号0001,即010M0001。(顺序号由各学院确定)。

二级学科:_德语语言文学____________

代码:_ 050204________________

研究生课程简介

一、硕士学位基础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文学史

课程名称(英文):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

授课内容: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德国文学史的发展,熟悉德国文学的全貌,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不同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德国文学原著的能力。通过对宏观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学习,掌握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修养。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名家名作,提高学生对德语的敏感性,促进其语言基本功的提高。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配合为辅。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 The objective is to get to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literature, to grasp the outline of the German literature,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methods of literatu re critic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ranches, to foster students’ capacity of reading, appreciat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German original works. Through the macro learning of literature, ask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methods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enhance t heir literary taste.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documents and researches. To organize students to give presentation on each topic and comments on it. To organize discussion in class. In general, the course practices of lecture-based with students’ cooperation.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意志文化导论

课程名称(英文):Introduction to German Culture

授课内容: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德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使之对德国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一些德国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化元素、特征及其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历史阶段对于在德国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概念及其由来和历史意义,通过研读相关资料和小组专题报告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领略德国文化的魅力,感受德国文化的底蕴。

This course is aimed at introducing in depth the basic points of the German culture and history. Topics to be covered are about the important cultural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corresponding background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which can also help students to study main concepts, their origin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s in German cultural transmission. Closely reading in relative works is framed with the specific reports and discussions in groups, in order to give students a thoroughly understanding of the rich culture of Germany with extensive glamour.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语言学导论

课程名称(英文):An Introduction to German Linguistics

授课内容:本课程介绍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德语发展的历史、语言学的主要体系,启发学生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汉语德语在构词句法文体上的差异,研究思考差异形成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积极有效的学习德语。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

Course content: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basic definitions in Linguistics, the history and the main system of Linguistics. 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ability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German and Chinesise vocabulary, sentence and text. Furthermore, the root of these differences ist studied, so that the students have a cross-cultural sense and learn German with effective method. In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should read 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make reports on special topics. On this basis the classroom hold dicussions and the teacher makes some interpretations.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高级德语技能训练I

课程名称(英文):Skill Training of Advanced German I

授课内容: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高级德语技能训练II

课程名称(英文):Skill Training of Advanced German II

授课内容:

二、硕士学位专业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文学I

课程名称(英文):German Literature I

授课内容:本课程以十九世纪德语中篇小说为对象,内容涵盖古典主义、浪漫派、诗意现实主义、市民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文学等文学思潮和发展阶段中的中篇小说作品,通过文本分析方法,考察和认识十九世纪德语文学发展脉络,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德国文学原著的能力。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配合为辅。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 The course targets at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 novella. It contains the novella of classical, romantic, poetic realism, realism and the public, natural Literature in the developmental phase. Through the text analysis,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literatu re. To foster students’ capacity of reading, appreciat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German original works.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documents and researches. Teaching method: To organize students to give presentation on each topic and comments on it. To organize discussion in class. In general, the course practices of lecture-based with students’ cooperation.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文学II

课程名称(英文):German Literature II

授课内容:传授德语戏剧文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德语戏剧文学的艺术特征、文本构成,以及戏剧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了解德语文学史不同时期戏剧派别及流变,培养学生对德语戏剧文学鉴赏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配合为辅。

Course objective and requiremen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rudiments of the German Drama, ask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ext constitute of German Drama, to learn the basic approach and methods to read the play, to get to know the various branches and changes in 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 to train students’ appreciation of German dramatic literature and capacity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Teaching method: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documents and researches. To organize students to give presentation on each topic and comments on it. To organize discussion in class. In general, the course practices of lecture-based with students’ cooperation.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文体学

课程名称(英文):German Stylistics

授课内容:本课程介绍文体学定义及研究概况,词汇、句式和语篇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及其语体价值,借助具体语篇分析不同文体的语体特征。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德语实际应用能力,学会在不同语境和场合恰当得体的运用德语。课堂教学在理论讲解的同时,注重各种语言现象分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增强学生的语言分析和鉴赏能力,力图使学生对语言的语用功能有一定认识。

Course content: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research profile of Stylistics, the application of words, sentences and texts in various styles. The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he improvement of Germa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in various contexts and situations. Besides the theory interpretation, various language phenomenon will be analyzed. The students should actively join in the classroom discussion, so that their analysis ability will be improved and they will have a basis cognition of language pragmatics.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汉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名称(英文):Theory and Practice of German-Chinese Translation

授课内容:本课程介绍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理论与发展历史,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形成对重要翻译理论系统认识的目的。同时,与翻译实践密切结合,强化技能性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翻译意识与技巧,提高其翻译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nsla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ories study, 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a systemic recognition about important translation theories. Furthermore,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will be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theory. Through skill training, the practical translation skills of the student will be

improved. In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should read the 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do reports on special topics. On this basis the classroom hold discussions and the teacher makes some interpretations.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中德文化交流史

课程名称(英文):History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授课内容:

三、硕士专业选修课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西方文论

课程名称(英文):Western Literary Theory

授课内容: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功能语言学

课程名称(英文):Functional Linguistics

授课内容: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国思想史

课程名称(英文):German Intellectual History

授课内容: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名称(英文):Selected Readings on German Classics

授课内容: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语义学

课程名称(英文):German Semantics

授课内容:本课程介绍语义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词源学及德语词汇发展史,阐述描写语义和分析语义的方法,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对汉德两种语言的跨文化语义差异有基本认识。学生课后应积极阅读专业文献,并找出相应的语言应用实例,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展开讨论,教师进行相关评述。

Course content: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ies and definitions of Semantics, etym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vocabulary development. It will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analyze and study vocabulary mean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a basic cognition of the Chinese and German cross-cultural meaning differences. After

class the students should read 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find some examples for relative theory. On this basis the classroom hold dicussions and the teacher makes some interpretations.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德语诗歌

课程名称(英文):German Poetry

授课内容:本课程为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旨在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形式德语诗歌的介绍以及对德语诗歌格律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德语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流派,了解德语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质,掌握分析和评论德语诗歌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在德语诗歌领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授课.

This is an elective course for postgraduates of German Linguistics & Literature. By introducing the German poems of various style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and delivering the metrical knowledge of German poems, the course enables th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German poems’ development trails and schools, basic ways and special features of writing poetry, and also techniques of criticizing poetry. Thereby their ability of appreciating poems and researching can be fostered. Two means-lectures and seminars-are both used in class.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文):跨文化话语交际

课程名称(英文):Intercultural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授课内容:本课程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发展、基本概念、术语,话语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对比中德话语交际的模式异同,从而强化学生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basic concept, the terminology, the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emphasis of the course is the contrast the Chinese and German communicative mod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the students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should read the relative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do reports on special topics. On this basis the classroom hold discussions and the teacher makes some interpretations.

德语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撰写人:徐珺

撰写时间:2009年5月31日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西语系德语专业教研室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History of German Literature

拟授课教师:徐珺,张芸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

课内学时:51 课外学时: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德国文学史的发展,熟悉德国文学的全貌,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不同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德国文学原著的能力。通过对宏观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学习,掌握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修养。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名家名作,提高学生对德语的敏感性,促进其语言基本功的提高。

教学方式:在研读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报告,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师评述和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以教师的讲授与学生配合为辅。

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计算方式和方法: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课堂参与和专题报告三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争取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公正的评定。上述三部分所占比例为:期末考试60%,平日课堂表现10%,专题报告30%。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德国文学简史》, 余匡复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上海,2005年第一版

《德语文学选读》,孙坤荣选注,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5年第一版

《德语诗歌名家名作选读》,谭余志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2005第一版

德意志文化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撰写人:高磊

撰写时间:2009年5月31日

开课院系: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教研室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German Culture

拟授课教师:高磊,外教

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

课内学时:51课外学时:

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德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使之对德国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掌握一些德国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化元素、特征及其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各个历史阶段对于在德国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概念及其由来和历史意义,从而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领略德国文化的魅力,感受德国文化的底蕴。

教学方式:学生在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报告,教师进行评述并组织课堂讨论。授课方式为教师的讲授与学生报告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

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计算方式和方法:本课程采用期末考试、平日课堂表现和专题报告三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争取对学生进行全面和公正的评定。上述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期末考试60%,平日课堂表现10%,专题报告30%。

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

德国文化史,李伯杰等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8月理性与狂迷——二十世纪德国文化,卞谦,东方出版社,1999年Wilhelm G?ssmann, Deutsche Kultur Geschichte im Grundriss, Hueber, 1978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国际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glish) 一、培养目标 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 国际商务(英语)(双学位)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管理理论基础,掌握国国际经济、国际商务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包括WTO在内的通行的国际商务规则和惯例,有较强的国际商务运作能力,熟练掌握英语的听、说、阅、写、译等技能,运用计算机处理国际商务业务,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跨国公司及政府经贸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Aiming a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high quality education, the program produces internationalized, compound and specialized students with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with the comprehensive master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ules and customs including those of WTO, with strong abil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kills, with the skills of computer for business handling, with the strong ability of conduct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eration,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and research in various kinds of corporations concerning foreign affairs,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investing corporations, etc. 二、基本规格要求 Ⅱ.Skills Profile 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双学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能运用计算机从事国际商务工作; 3. 了解中国及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商务政策、法规; 4. 了解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最新的发展动态; 5. 学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对主要英语国家·268·

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财务报表分析》教学大纲 总学时:32理论课学时:24 案例教学课学时:8 一、课程的性质 《财务报表分析》是金融学专业的选修课程,用于提高金融学专业本科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 加深对财务报表的理解,掌握运用财务报表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方法,基本具备通过财务报表评价过去和预测未来的能力,以及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的能力。通过财务报表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胜任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和进行财务、会计理论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基本教学要求: 1、熟悉财务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2、能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质量、趋势、结构分析; 3、能对利润表进行质量、趋势、结构分析; 4、能对现金流量表进行质量、趋势、结构分析; 5、掌握偿债能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6、掌握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7、掌握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8、掌握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9、掌握企业非会计报表信息的利用和分析; 10、会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三、课程适用专业 金融学专业。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财务分析概论 【教学目的】 了解财务分析的有关概念,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财务报表的指标分析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务分析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财务信息 第三节财务分析的程序和方法 【教学要求】 1、了解财务分析的目的、内容和评价基准的含义; 2、了解财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的主体和财务信息的内容; 3、掌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4、掌握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资产负债表解读 【教学目的】 学会如何解读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资产负债表质量分析 第二节资产负债表趋势分析 第三节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 【教学要求】 1、了解资产负债表各个项目提供的信息内容,所涉及的会计核算方法及其局限性; 2、掌握比较资产负债表和定比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 3、掌握共同比资产负债表和资产负债表结构分析方法。 第三章利润表解读 【教学目的】 学会如何解读利润表提供的信息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利润表质量分析 第二节利润表趋势分析 第三节利润表结构分析 【教学要求】 1、了解利润表各个项目提供的信息内容,所涉及的会计核算方法及其局限性; 2、掌握比较利润表和定比利润表分析方法; 3、掌握共同比利润表和利润总额构成分析方法。 第四章现金流量表解读 【教学目的】 学会如何解读现金流量表提供的信息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现金流量表质量分析 第二节现金流量表趋势分析 第三节现金流量表结构分析

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教学院长签字: 教学系主任签字: 浙江大学化学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化学系是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化学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宽厚数、理、生物、计算机等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能挑战化学发展前沿,解决生命、材料、环境、化工等领域中化学问题能力的高级人才。毕业生主要作为化学及相关学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生源,也可在科研机构、大中学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开发及管理工作。 培养要求 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必要的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化工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运用机算机获取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独立开展科研和开发工作的能力。学生们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将拥有专业的素质和潜能,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本专业分为基地班和普通班,采取滚动制,优秀学生进入基地班。 专业核心课程 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仪器分析谱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化学实验中级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 教学特色课程 全英文教学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 双语教学课程:物理化学 原版外文教材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研究型课程:综合化学实验 讨论型课程:现代化学导论 计划学制4年 毕业最低学分160+4+5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辅修专业说明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48学分+5学分 (1)思政类5门11.5+2学分 021E001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5 第一学年秋冬

021E00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5 第一学年春夏 021E003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 第二学年春夏 021E004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5 第三学年秋冬 02110081 形势与政策 +2 (2)军体类 5.5+3学分 031E0010 军事理论 1.5 第二学年秋 031E0020 体育Ⅰ 1.0 第一学年秋冬 031E0030 体育Ⅱ 1.0 第一学年春夏 031E0040 体育Ⅲ 1.0 第二学年秋冬 031E0050 体育Ⅳ 1.0 第二学年春夏 03110021 军训+2.0 第一学年短学期 体育达标+1.0 (3)外语类9学分 实行以大学英语Ⅳ考试为标准的管理模式,学生必须通过学校大学英语Ⅳ考试,并取得外语类课程9学分,同时,选修课程号含“F”的课程,以提高外语水平与应用能力。 (4)计算机类5学分 1)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3学分 211G001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春夏、秋冬 211G0020 C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春夏、秋冬 211G0030 Java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春夏、秋冬 211G0040 VB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 3 春夏、秋冬 2)在以下课程中选修一门2学分 211G0060 大学计算机基础 2 秋冬 211G0090 计算机技术创新与社会文明 2 秋冬 以及其他课程号带“G”的课程(不含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课程) (5)导论类2学分 学生可在各专业开设的学科导论课程、以及新生研讨课程中任意选择修读,并取得学分。建议在第一学年秋冬修读。 (6)其他通识课程15学分 学生在历史与文化(3学分)、文学与艺术(3学分)、经济与社会(3学分)、沟通与领导(1.5学分)、科学与研究(1.5学分)、技术与设计(3学分)等6个课程组中选择修读。 2. 大类课程 38.5学分 (1)自然科学类32.5 学分 1)必修课程11门28.5学分。 061B0170 微积分Ⅰ 4.5 第一学年秋冬学期 061B0180 微积分Ⅱ 2 第一学年春学期 061B0190 微积分Ⅲ 1.5 第一学年夏学期 061B0200 线性代数 2.5 第一学年秋冬学期 061B0211 大学物理(甲)Ⅰ 4 第一学年春夏学期 061B0221 大学物理(甲)Ⅱ 4 第二学年秋冬学期 061B0240 大学物理实验 1.5 第二学年秋冬学期 061B0600心理学导论 2 第一学年

素描课程教学大纲.doc

素描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学科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 课程地位: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前沿基础课题,是绘画表现基础向设计表现基础的衔接与过渡。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立体与空间塑造的基本方法。 课程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多专业课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对各专业课都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所有艺术专业如构成基础的前导课。 三、课程教学对象、目标和方法 课程教学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专业,本科层次学生。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素描教学是以感觉训练为基础,以透视原理为依据,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分析力,透彻的理解力,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规律,理解物象的表现设计形态。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并能准确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进行实物写生的过程中能熟练掌握造型规律及表现技法。 四、课程总学时及个主要环节学时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理论教学: 32学时 实践教学: 16学时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绘画素描》刘汉民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参考书:《设计素描》田敬韩风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六、大纲管理 大纲版本号:2011-0602101 负责教研室:传媒教研室 编写日期: 2011年11月 启用日期: 2012年3月 大纲编写者:闻海鸣 大纲审核者:翟浩澎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正文 第一章设计素描的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并掌握什么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绘画工具与材料、“线”的表现与分类、构图的处理、透视规律的应用、结构特点的体现、设计素描训练的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4)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1素描概述(了解) 一、什么是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事素描。 二、什么是设计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 三、什么是设计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素描。 §1.2素描的表现特征(了解) 一、说明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说明性。 二、表现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表现性。 三、设计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设计性。 §1.3素描教学的意义(理解) 一、素描的基础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基础性。 二、素描的艺术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艺术性。 三、素描的时代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时代性 §1.4 “线”的表现与分类(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线”的表现与分类。 §1.5结构特点的体现(理解) 要求学生理解结构特点的体现。

2017德语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2017德语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一、专业特色 德语专业以语言学习为核心开展交叉贯通多元化培养,将培育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其一: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教授语音、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逐步提升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以此实现综合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二:复合型人才培养。强调对德国社会文化的理解与积累,注重拓展专业知识。同时通过第二专业辅修课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平台。其三:国际化及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近年来德语系不断开拓国际交流以适应全球化进程,与德国多家高校合作,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德进行长期、短期交换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四: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知识结构的构建,注重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专业教育更富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也是德语专业近年来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又一举措。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及聘请行业专家授课、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文化、商贸、科技交流等需要,具备扎实的德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及相关领域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中外企业、对外事务、信息处理等单位(部门)从事与德语相关的教育、研究、翻译、管理等工作的德语专门人才。 三、毕业要求 1.通过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初级听力、德语中高级会话、德语中高级听 力等一系列课程,让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德语基础知识,逐步获得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通过德语国家概况、德国历史等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学理论知识, 了解德国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一般知识; 3.通过德语泛读、高级德语、毕业论文写作等课程锻炼学生的理解思辨能力; 4.通过高级德语、文学作品选读、毕业论文写作、德汉翻译、汉德翻译等面向 高年级的专业课,让学生获得阅读相关专业文献的能力,具备初步的语言、文学、翻译等方面的研究创新能力及逻辑思辨能力; 5.通过德语国家概况、德国历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 力; 6.高级德语、高级德语泛读、德语在线选读、德国文学史等课程旨在让学生获 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训练其文学赏析能力;

浙江大学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格式

实验课程简介和实验教学大纲格式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实验学分:实验总学时: 面向对象: 预修课程要求: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100-150字) (二)英文简介 二、教学目标 三、课程要求(包括考勤制度、实验室安全、实验准备、实验报告、考核方式等) 四、主要仪器设备 五、实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六、参考教材及相关资料 七、课程教学网站 示例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A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College Chemistry 课程编号:06112200 课程学分:1 实验学分:1 实验总学时:32 面向对象:化学与制药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化工与制药类;生物工程类;生物系统工程类 预修课程要求:按课程要求规定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100-150字) 大学化学实验A是依据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建立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所开设的课程。掌握和运用各种复杂的分析仪器对近化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大学化学实验A是化学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涉及较新和较广泛的仪器分析方法。 (二)英文简介: 二、教学目标 通过这种多层次、全面系统的实验训练,应达到下列要求: 1、使学生初步了解仪器分析的研究方法,掌握其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 2、学会并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条件的判断和选择、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 3、熟悉常用现代分析仪器的操作使用,规范地掌握仪器分析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 4、了解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及其使用方法,了解近代大型精密仪器的性能及其在化学和高新技术中的应用。 5、在实验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勤奋学习、求真、求实的科学品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doc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与环保》、《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课程由来: 人类在高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意识到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中国的社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一代人的任务,也是对世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校本课程《环保》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以下的实践意义: 1:塑造现代公民的素质。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化。 5:使环境教育具有系统性。 课程性质:跨年级必修课。 课程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帮助学生获得对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欣赏大自然的生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态度,进而关怀未来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2、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机会与行动。 3、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辨认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建议可能解决方法、评估可能解决方法、环境行动分析与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积累一定的环保经验。 4、积极参与生活中的环保实践:

为学生提供在各个层次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将环境行动经验融于学习生活中,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周遭环境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具有自觉的环保行为。 课程内容: 《自然与环保》 1、绿色家园篇 2、自然环保篇 3、工业环保篇 4、农业环保篇 5、科技环保篇 《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1、现实警示篇 2、文件倡导篇 3、知识方法篇 4、榜样实例篇 5、未来畅想篇 6、宣传资料篇 课程实施: 以跨年级授课制为主,每周2课时。 课程实施形式: 1、课堂实验: 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环保小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环保的基础知识。如:通过用不同的水来浇花,观察结果,从而知道污染过的水会让植物死亡,知道了保护水质的重要性。 2、野外观察: 在春游、秋游以及各种外出参观活动中,了解身边的环境情况,关注身边的环境。 3、家庭社区调查:

英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英语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Undergraduate Program for Specialty in English 一、培养目标 Ⅰ.Educational Objectives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英语专业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Aiming at preparing students for high quality education, the program produces versatile students with the knowledge of English language who are well prepared to do practical work. 二、基本规格要求 Ⅱ.Skills Profile 学生应具有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对主要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有较广泛的了解,具备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With a sound grounding of English language in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society and culture of English countries, students can embark on careers in commerce, education and various foreign affairs sectors as translator, teacher, manager and researcher. 三、培养特色 Ⅲ.Program Features 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 Internationalized, compound, and practical 四、主干学科 Ⅳ.Major Disciplines 英语 English 五、学制与学位 Ⅴ.Length of Schooling and Degree 修业年限:四年 Duration: 4 years

药理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药理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22010051 课程名称:药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总学时/学分:64 / 4 开课学期:第5学期 适用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生理解剖学、微生物免疫学、生物化学 内容简介:药理学是药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主要研究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从而阐明药物的作用与作用机制, 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过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类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在临床上的主要适应证、不良反应和禁忌证、 药物体内过程和用法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药理学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医学基础学科。主要研究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从而阐明药物的作用与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过程。学生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原理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减少其不良反应。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言 [基本内容] 药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科任务、药理学在医药学中的地位、药理学的发展史。药理学在新药开发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基本要求] 掌握药理学的概念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了解药理学的学科地位、药理学的任务、药理学的分支、药理学的发展史及在新药开发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基本内容] 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作用的双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受体理论:受体的基本概念,受体的特性,受体类型和受体调节,受体学说。 药效学概述:激动药、拮抗药的概念,竞争性拮抗药物与非竞争性拮抗药对激动药量效曲线的影响。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的构效关系与量效关系:量反应与质反应,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曲线,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与安全范围。药物量反应和质反应的剂量——效应关系、治疗作用与毒性作用评价。 [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兴奋作用、抑制作用、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070302 专业名称:应用化学(Applied Chemistry)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扎实地掌握化学化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化工、医药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开发、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理论课和人文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应用研究的基本训练,初步具有综合运用化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2.掌握数学、物理、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化工的发展动态、应用前景和行业需求; 4.了解关于化工相关产业、知识产权、安全与环境等方面的政策与法规; 5.具有较强的学习、交流、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用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6.具有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 四、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五、主干学科 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六、专业核心课程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及实验、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结构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化学、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学品分离与分析。 七、主要专业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精细化工实验、化工

(完整版)教学大纲范例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 学分:2 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科部:外语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核心课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目的: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完成校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任务的本科学生,学制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拓宽外语习得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实践当中,开拓文化视野,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 本教程依托“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家精品课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本教程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210.46.97.180/jpk)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练好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1 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基本具备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500左右词汇量;基本掌握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理论。本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理性的认识。虽然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理论并不匮乏,本课程通过对 Sapir-Wolf, Edward Hall, Scollon R., Larry A.Samover, Richard E.Porter, Geert Hofstede, Lisa A.Stefani, Fon Trompanar, Kluckhohn, Strodtbeck,等学者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理论有所了解。第二,文化探源。本课程对比较典型的几种文化,如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进行探究,了解这些文化中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交际特点、言语及非言语语言的使用等,并进一步对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进行研究,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案例分析。本课程广泛发掘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遭遇障碍的案例,以及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案例,给学生大量直观的、感性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 Chapter 1 Culture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2017德语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2017德语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2017德语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一、专业特色 德语专业以语言学习为核心开展交叉贯通多元化培养,将培育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其一: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教授语音、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及专业基础理论,逐步提升听、说、读、写、译等能力,以此实现综合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二:复合型人才培养。强调对德国社会文化的理解与积累,注重拓展专业知识。同时通过第二专业辅修课程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平台。其三:国际化及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近年来德语系不断开拓国际交流以适应全球化进程,与德国多家高校合作,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德进行长期、短期交换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四:研究型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知识结构的构建,注重提供更加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专业教育更富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包容性等特点,也是德语专业近年来响应国家创

新创业教育的又一举措。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及聘请行业专家授课、建立实践基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就业率,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文化、商贸、科技交流等需要,具备扎实的德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及相关领域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国际视野和管理能力,能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中外企业、对外事务、信息处理等单位(部门)从事与德语相关的教育、研究、翻译、管理等工作的德语专门人才。 三、毕业要求 1.通过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初级听力、 德语中高级会话、德语中高级听力等一系列课程,让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德语基础知识,逐步获得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通过德语国家概况、德国历史等课程,让 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学理论知识,了解德国国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格式-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格式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能源与环境材料概论 学分: 2 周学时: 4 面向对象:材料学院本科生 预修课程要求: 一、课程介绍(100-150字) (一)中文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当前世界能源与环境现状以及各种新能源转换方式的基本原理、关键材料及技术要点,包括太阳能、风能、水电、生物质能、半导体照明、直接热电转换、燃料电池、能量存储以及新能源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等,使学生了解当前新能源与环境材料的特点、研究现状与趋势。 (二)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current status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various energy conversion technologies, including solar energy, wind energy, waterpower, biomass, thermoelectricity, fuel cells and energy storage and so on. The related materials will be discussed.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能源与环境材料的开发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是21世纪前沿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新能源、新能源与环境材料的必要性与取得的主要进展,掌握一些新能源及环境材料的原理、关系、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目前国内外能源与环境面临的形势和新能源材料与环境材料的发展现状,一些重要的新能源与环境材料的作用原理、需要克服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等,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新能源研究开发的主要内容与方向,掌握能源与环境材料领域的前沿动态。(二)可测量结果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 (1)了解目前国内外能源与环境面临的形势和能源、环境材料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2)掌握一些重要的能源与环境材料的作用原理、重要参数、需要克服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等; (3)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新能源研究开发的主要内容与方向及其环境影响评价,掌握新能源与环境材料领域的前沿动态。

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编号:20091901 化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的化学及与化学相关学科中、初等学校教师,以及从事教学研究、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并为日后成为中、初等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进一步学习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基本规格及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认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爱岗敬业、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掌握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与技能,了解应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到规定等级,掌握获取和应用科学研究信息的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4、掌握化学教育理论,了解化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具有良好的从事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5、有比较宽厚的文化修养,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三、学制与毕业要求 基本学制为四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三至六年内完成学业。 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可取得毕业资格。 四、授予学士学位要求 达到学院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结构化学、化工基础、化学教学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等。 六、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要求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doc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职业素养提升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学时 学分:1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学生被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造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的担忧。为了全面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该课程能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职业人” ,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学生以教育主体的地位,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

最新德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最新德语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德语专业的迅速发展是与我国同西欧德语国家特别是德国之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相联系的。几十年来,德语专业的规模由小到大,专业内培养方向越来越明确细化,为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输送了数以百计的人才。这些人才主要分布在高校、科技、外事、外经外贸、旅游、涉外企业等部门和领域;在不同时期,受国家政策、就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分布状况也各有侧重。 一、自我评估 1、运用回顾法等方法分析自己的职业兴趣 喜欢经济,对贸易、管理、营销有浓厚兴趣; 喜欢时尚,对新奇的东西,服装与化妆护肤养生等兴趣浓厚;?喜欢电脑应用,对网络、软件、有一些基础;?喜欢做有挑战的事,热爱生活 2、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 人前是外向的,自己一个人独处相当内向冷漠。 3、分析自己的能力与能力倾向 社交方面:我是发起人,大一创办德语社,并担任社长两年,有一帮很好很铁的朋友,我喜欢与人打交道 技能方面:计算机技能(办公室软件运用熟练),英语(可流畅的进行对话,德语客流畅的进行对话以及翻译文档,化妆造型。 言语方面:可以进行英语基本对话,阅读一般商务函电等;管理

方面:两年的50人以上的社团社长,多次组织集体活动,管理宣传能力较强。逻辑方面:逻辑思维能力强专业能力:德语; 附:相关证书及获奖情况全国专业德语水平四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C类证)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青岛国际帆船周志愿者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团员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学生干部等 4.谈谈你自己的核心职业价值观,分析自己属于安全型、技术型、自主型、管理型、创新型中的哪一种? 提示:我看重职业的哪些方面?收入、社会地位、成就感、安定、自由等 ②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业绩,以获得职位和薪酬上的提升; ③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可是初步尝试和他人合伙独立进行贸易; ④建立自己的贸易公司,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人际关系和从各种途径获取的客户资料,将企业做大做强。?不放弃考取公务员的努力。 4、职业晋升图 外贸业务员―》外贸经理助理-》外贸经理-》自主创业海关公务员 四、依据职业目标,实现规划 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有利于我阶梯状的实现我的目标,把职业规划详细的执行过程进行细分,制定合适的措施。?1、短期目标:目标1:获得与未来职业相关的证书,身临其境运用德语。

药事管理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药事管理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23010411 课程名称:药事管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总学时/学分:32/2 开课学期:第7学期 适用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 先修课程: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药剂学 内容简介: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管理学科,是现代药学科学和药学实践 的重要基础,是药学生的必修专业课,是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主要课目。 药事管理是指国家对药学事业的综合管理,是药学事业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的管理,涉及到药学事业的各方面(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价格、广告、使用 等),形成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管理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科学的分支学科,是药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及行为科学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边缘学科。它是药学科学与药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学学生必修专业课程。它运用社会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现代药学事业各部分活动及其管理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药学与管理科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互相交叉渗透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目的是通过其学习使学生了解药事活动的主要环节及其基本规律,掌握药事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掌握我国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熟悉药品管理的体制及机构,具备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教学任务是使得学生能够运用药事管理的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工作,为执业药师考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基本内容】 药事、药事管理及药事管理学科的概念、性质、定义等, 药事管理研究性质、特征、过程和步骤等。 【基本要求】 掌握药事、药事管理和药事管理学科的含义及区分; 熟悉药事管理学科的性质、学科体系及近20年学科发展主要方面; 了解药事管理学科研究方法。 第二章药品、药学与药师 【基本内容】 药品的定义、分类、质量特性、商品特性; 药品监督管理概述; 药学的社会功能和任务; 药师的定义、类别、功能,执业药师法律和职业道德。 【基本要求】 掌握药品和药品分类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