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要点(13页)

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要点(13页)

2013年中小学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要点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知)、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2)心理学的任务、意义、性质和学科结构

任务: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研究心里想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制约因素;探讨各种心理现象的活动规律

和事件领域相结合,形成分支学科,探讨人在各实践领域中具体心里活动规律,以提高活动成效,为射虎时间服务

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学科结构与分支学科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长期观察、定期观察

全面观察、重点观察

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心理测验法:量表

作品分析法

问卷法

其他方法

2.科学的心理观

(1)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的产生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冯特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将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这是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也是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意识流”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志的功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行为的科学刺激—反应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格式塔心理学:魏特墨考夫卡苛勒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种格式塔(组织、样式)

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梦的解释》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后的第三思潮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特有的复杂经验

认知心理学1967奈瑟《认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正式产生研究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

(2)心里的实质

脑是心里的呃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师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式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人的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场所。

大脑皮层以下低级中枢:脑干、间脑、小脑、脊髓(中枢神经的低级部位,灰质、白质组成,功能:反射、传到)

心理是脑的机能: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兴奋

抑制:无条件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条件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兴奋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来自体内和体外刺激所做的规律性的反映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

反射环: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是一个环状回路

反馈:效应过程并不是反射活动的简单终结,反映本身和所产生的结果,又作为一个心的信息引起一定神经冲动而返回大脑。

无条件反射:与生俱来,不学而会食物反射、防御性反射、性反射

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或训练而形成的反应形式。

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以强化为条件在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巴甫洛夫创立了以条件发射形成规律为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系统:谈虎色变谈梅生津

动力定型: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

神经—体液调节:人体通过内分泌激素来调节机体活动的功能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形式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师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人的心理在实践中发生、发展

人的意识是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征:语言觉知性、主观能动性、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意识结构的分析:意识的水平:非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无意识水平

意识的状态

意识的内容:客观意识、自我意识

一、认识过程

1.注意

(1)注意概述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最重要功能)

(2)注意的规律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各种干扰

合理地组织活动

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3)注意的品质(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起伏现象:注意的周期性增强或减弱的现象(注意的动摇)

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就是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的广度: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活动的任务而后知识经验注意的分配: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活动的熟练度几种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复杂程度

注意的转移:影响注意转移快慢、难易的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新活动的性质个人神经过程的特点

(4)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善于运用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情绪起伏状态和知识经验

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培养间接兴趣

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各种分心刺激做斗争

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

善于运用有意注意和五一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

2.感觉与知觉

(1)感知觉概述

意义: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前提

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正常心理发展的保证

赫布贝克斯顿“感觉剥夺”试验感觉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2)感知的分类

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视觉80%-90% 适宜刺激380-760纳米的电磁波

视敏度

彩色视觉

色觉的缺陷

色弱

色盲:局部色盲全色盲

视觉后像:正后像负后像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断续频率电影

听觉10%以上适宜刺激16-2万赫兹的声波

听觉器官内耳耳蜗

运动感觉

平衡感觉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

内脏感觉脏器壁

知觉的分类

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知觉对象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时间知觉:生物钟

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

错觉

(3)感知的规律

感受性及其变化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够觉察出的最小刺激能力)

差别感受性(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差别感受阈限(对这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变化

适应暗适应明适应

对比同时对比先后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

相互补偿

联觉

实践可以提高感受性

知觉的基本特征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4)观察力的培养

什么是观察力人们观察的能力

意义:观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观察是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尤其是创造发明与科研的必要因素

观察力的品质(特征):客观性全面性准确性敏捷性创造性

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作有关观察对象的知识准备

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整理观察资料,巩固观察结果

对学生因材施教,进行观察训练,养成观察习惯

(5)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感知规律在直观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则越容易被感知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

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则感知将更迅速而完善

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

3.记忆

(1)记忆概述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分类:内容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

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子系统感觉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

(2)记忆的基本过程及规律

识记有意识记无意识记

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影响记忆的因素:

良好的记忆方法:整体记忆部分记忆综合记忆

保持: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

保持量得变化

测量保持量的方法回忆法再认法再学法重构法研究记忆的主要方法遗忘:保持的反面

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影响遗忘的因素:选择性遗忘

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学习程度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材料的序列位置对遗忘进程的影响

遗忘的原因衰退理论

动机性遗忘理论

巩固论

干扰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复习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

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动员多种感觉器官残疾复习方法

再认

回忆:根据目的有意回忆无意回忆

根据是否要联想的参与直接回忆间接回忆

再认和回忆的关系

记忆的品质(特征)

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4.思维

(1)思维概述

定义

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与言语

语言与言语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

种类:思维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不同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聚合式思维发散思维

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同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意识知觉思维分析思维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和概括

具体化

思维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的种类及其形成

(2)概念的种类及其形成

种类

功能

形成形成过程抽象化

类别

辨别

形成途径

影响概念形成因素

学生过去的经验

学生的认知能力

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

变式

下定义

概念体系

(3)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情绪情感和动机状态

知觉情景

原型启发

定势

功能固者

个性因素

(4)创造思维及其培养

定义

特点:新颖性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灵感状态

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良好的思维品质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

丰富想象力

鼓励学生参与各项创造活动

5.表象和想象

(1)表象

特征:直观性概括性

种类:形象性划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动觉表象概括性划分个别表象一般表象

作用表象是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桥梁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和基本材料

表象是记忆的基础和主要内容

(2)想象

定义

影响想象的因素

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

实践活动室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

种类有无目的性随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幻想

幻想的形式:科学幻想理想空想

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二、情绪情感和意志

1.情绪和情感

(1)概述

定义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需要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中介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强度

紧张度

快感度

复杂度

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

情绪、情感和认识与个性的关系

情绪是随着认识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认识是情感的基础

情感反作用与认识活动

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的区别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

表情

情绪表现的先天遗传性和社会制约性

情绪的生理机制

情绪的生理反应

情绪的脑机制

(2)基本情绪

快乐悲伤恐惧愤怒

(3)情绪的基本状态

心境激情应激

(4)高级的社会情感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5)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小学生)稳定性不断增强

可控性不断增强

内容不断丰富

深刻性不断增强

(中学生)稳定性逐步增强

自控逐渐提高

社会性情感长足发展

中小学生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

提高对情感的认识

创设培养情感的情景

组织培养情感的实践活动

提高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

(6)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2.意志

(1)概述

定义

意志行动的特征有明确的预定目的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与客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与认识、情感

(意志与认识)

意志的产生式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意志与情感)

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

意志具有调节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2)意志过程分析

采取决定阶段

动机斗争

(形式)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内容)原则性的动机冲突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执行决定阶段

确立目的

方式的选择

(3)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意志品质(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

自觉性坚毅性果断性自制性

意志的培养

加强目的性教育,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教育,培养健康的情感充分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

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加强自我锻炼,增强毅力和容忍力

三、个性心理

1.个性及其倾向性

(1)个性概述

个性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

特点:个性社会历史制约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和可变性的统一

个性的矛盾性和一贯性

(2)需要

定义

种类发展过程天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社会功能物质性需要精神性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3)动机

定义

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即内驱力

原发性内驱力、基本的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和社会性内驱力

功能引发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

分类起源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

内容的性质高尚的动机卑劣的动机

作用主导动机辅助动机

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长远的、概括的动机短暂的、具体的动机意识性意识动机潜意识动机

引起动机的原因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理论

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

弗洛伊德本能诱因是个性积极性的动力生的本能死的本能

内驱力理论

赫尔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

认知论

海德归因理论

费斯廷认知失调论

(4)兴趣

意义个人对客体选择并力求认识的一种倾向

种类内容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

持续时间暂时兴趣稳定兴趣

和客体关系直接兴趣间接兴趣

差异倾向性广阔性稳定性效能性

培养知识的准备是兴趣产生的基础

提高认识,激发兴趣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兴趣

根据差异,因才施教

2.能力

(1)能力概述

定义

类型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模仿能力创造能力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2)能力的个别差异

能力的水平能力表现的早晚能力结构类型

(3)能力的测量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韦氏量表)

特殊能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

(4)能力结构的理论

能力的因素说

二因素说皮尔曼一般因素特殊因素

多因素说桑戴克

群因素论塞斯顿七种基本心理能力

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说霍恩卡特尔

能力的结构说

层次结构理论弗农

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吉尔福特

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

(5)能力的发展

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

能力的培养

优生优育,注意给孩子良好的遗传因素和营养

适时进行早期教育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能力

社会实践

因材施教

主观努力

3.气质

(1)气质概述

定义

气质的类型及其生理机制

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

罗马医生盖伦提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

兴奋性-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胆汁质抑郁性-粘液质

气质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2)气质理论的应用

要正确评价气质在活动中的作用

气质与职业活动

气质类型是因材施教的依据

气质和管理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

教师要注意两种极端气质类型

4.性格

(1)性格概述

定义

生理基础巴甫洛夫认为,神经类型不仅是气质的直接生理基础,而且也是性格的自然基础之一。

结构和特征

态度特征

理智特征

情绪特征

意志特征

性格与气质和能力的关系

(2)性格的形成和改变

性格形成的生物学条件

性格形成和改变的社会因素

家庭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社会环境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性格形成和改变的主观因素

(3)人格理论

人格特质论阿尔波特

特质因素分析卡特尔

人格维度艾森克

特性说吉尔福特

“五大”人格理论图普斯克瑞斯特尔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尽责性

(4)人格评估

自陈量表法

MMPI量表

16PF量表

投射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

观察法

项目核查法

等级评定法

晤谈法

自然试验法

四、社会心理与行为

1.个体的社会化

(1)内涵通过个体社会化使个体有自然人变成社会人

(2)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

2.社会知觉

(1)含义对自己对他人对群体

(2)印象形成的若干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定式效应(3)归因理论

概念

分类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与易变性

可控性

维纳的归因研究

3.社会态度

(1)概述

定义

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

(2)态度的形成过程

顺从阶段通化阶段内化阶段

(3)改变态度的方法

利用沟通来改变个人态度

利用参照群体来改变态度

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态度

利用回避自我防御的方法来改变态度

利用渐进策略来改变态度

4.人际交往

(1)含义

(2)人际沟通

原则双向性情感性及时性适时性

技巧语言沟通的技巧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3)中学生的人际关系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

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

(4)人际吸引

内涵

原则强化原则联结原则社会交换原则

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外表吸引空间距离交往频率相似性互补性能力个性品质

5.群体心理与行为

(1)概念

(2)亲社会行为

概念

培养

增加责任的明确性与人既相互作用

提供亲社会榜样

运用社会规范和社会影响

通过行为实践培养利他行为

(3)侵犯行为

概念攻击性行为

(4)减少青少年侵犯行为的方法

宣泄法移情法归因训练惩罚法榜样作用和大众传媒

(5)从众与服从

从众含义

产生原因他人的行为给我们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人们为了得到社会支持、避免非难而从众

影响因素群体因素:凝聚力一致性群体规模和团体大小

个人特点:年龄与性别知识经验个性特征个体的地位

服从含义

影响因素他人的权威性奖励、惩罚与威胁服从者的人格特征情境压力(6)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7)社会行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