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诱因比道德基础跟有利于社会发展

经济诱因比道德基础跟有利于社会发展

经济诱因比道德基础跟有利于社会发展
经济诱因比道德基础跟有利于社会发展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法治下形成的民众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又体现为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它是公民对自身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应履行权利和应承担义务的自我认识"作为社会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公民对于社会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倾向!情感和价值观"。公民意识决定于公民的实践,而公民的实践活动可以是纯粹的公民政治实践活动,

也可以是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由此,公民意识并非可以和公民的其他意识严格区分开来的,它或者直接来自于公民自身的政治实践活动,或者来自于对有关其政治地位的规定,或者来自于公民对政治现象的关注,

也可来源于公民在参与经济或社会其他活动时所带来的思想观念

公民意识主要体现在:

1.参与意识

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

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

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2.监督意识

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3.责任意识

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

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纳税)

4.法律意识——规则意识

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公民意识体现了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也是公民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念,广泛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民意识的内容是基于公民的身份意识而构建的,它也可以基于核心意识而不断拓展如:

1平等意识,独立人格2公共精神3自主、理性

公民意识的实质是强调一个人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以现代公民的本质特征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活动的集合体,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积极而负责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以发展国家和社会为己任。

而就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未来公民社会的基本单位,即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唯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法》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的结合理解为经济。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日本人将其正式翻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辞典中对“经济”一词的解释

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

3.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如“识局经济”(《晋书纪瞻》)、“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卷六)。它的含义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如何处理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经济就是家庭管理(见[古希腊]色诺芬著:《经济论》);

5.经济就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见[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

第1、2个解释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第3个解释是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用法;第4、5个解释是古希腊对经济一词的用法。

(二)传统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对“经济”一词的解释

6.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7.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8.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我们通常讲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就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上讲的(这一定义犯了逻辑错误,即循环定义)。

(三)俄罗斯经济学家对经济的定义

9.经济就是遵循一定经济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动;

10.经济就是人类以外部自然界为对象,为了创造满足我们需要所必须的物质环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采取的行为的总和(以上见参考文献[俄]M.N.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著:《政治经济学原理》)。

(四)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的解释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导致他们对经济学的定义也处于混乱状态。我们只能从其对经济学的定义中推测出经济的“定义”。

1.经济是指财富;

2.经济是人类和社会选择使用自然界和前辈所提供的稀缺资源;

3.经济是指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4.经济是指人类生活事务;

5.经济是指把稀缺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和相互竞争的需要上,并使它们得到最大满足;

6.经济是指将稀缺的资源有效的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

7.经济是指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决定社会性稀缺性资源的使用;

8.经济指社会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9.经济是指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决定社会资源被利用;10.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

11.经济是指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市场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

12.经济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人给予帮助;

13.经济是指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4.经济是指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

15.经济是指各国贸易模式贸易壁垒的影响;

16.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17.经济是指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18.经济是指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运用;

19.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影响资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诱因incentive

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与它相对应的概念是内驱力。内驱力和诱因都是形成动机的因素。存在于机体内部的动机因素是内驱力,存在于机体外部的动机因素是诱因。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个体因趋向或取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食物)称为正诱因;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电击)称为负诱因。

公民

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从其产生来看,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是和民主政治紧密相连的。在历史上,最早的具有制度性的民主政治,出现在古希腊的雅典和古罗马的城邦时期。在这个奴隶制时期,在民主政治的雏形的基础上,出现了“公民”的称呼,也叫“市民”。古罗马曾经颁布过“市民法”,也就是公民法,用以调整罗马市民之间的关系。欧洲封建制时期,奴隶制的民主共和形式消失了,公民的概念也就不再使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公民的概念被重新提出,各国宪法普遍地使用了公民的概念。从其性质上来看,公民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两个方面。公民的自然属性反映出公民首先是基于自然生理规律出生和存在的生命体。公民的法律属性是指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以一个国家的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应由国家法律加以规定。

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主要思想:

经济诱因产生一个导向性,让公民意识更加的完善,从而促进环保的落实。

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他们认为只有提高公民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经济诱因只是治标不治本。

经济诱因只会起到破坏环境的作用,在中国,哪个大型建设不是高能耗、高污染的。

1、一笔资金只能植活几株数目。而仅靠公民意识就可以成就一片森林

2、经济诱因是一种短期的利益追求(最笑的耗费活的最大的利益)公民意识是长亲存在,所以能长期地落实环保。

3、政策是用来提高公民意识的。

只弥补,而不制止犯错,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啊!

有了金钱而不事环保,为了利益去破坏环境的人,对方辩友又如何看待?

一辩词: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在阐述我放观点前,先明晰几个概念。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在国家中的自我认识。其中包括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平等意识。环保指的是环境保护和治理。环保是需要以公民为执行者,以人为本,公民意识的提高,将使公民做出的行为更有利于促进环保落实。因此我方观点是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第一,在经济的诱导下,大部分情况会造成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又何谈环保呢?经济诱因只是一种短期的利益追求,低消耗,搞利润,使得公民意识薄弱的人,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去获取短期性的利益,而比不上公民意识的提高所能带来的长期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效果。例如部分小型造纸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通常对废水、废气不进行任何处理,而是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造成搞污染。对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害。这种由经济诱因带来的代价,并非我们所能承受的,如此看来,经济诱因不仅没有促进环保的落实,反而成为部分人群污染环境的最好的借口。

第二,公民意识是直接促进环保的落实,而经济又因是间接的。在大连、深圳、甘肃等地规定,突然会进行经济上的处罚。这对公民而言是一种经济诱因,

起了一个导向性的作用。一方面警醒大家吐痰是不好的行为,灵一方面提高的公民意识,事大家产生自觉性,从而促进了户敖包的落实。现在一目了然,促进户敖包的直接因素正是公民意识啊!

第三,公民是户敖包的执行者,公民意识则是落实环保的根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每个人都具有了强烈的户敖包意识,汇集每个人的力量,才能更好的促进环保的落实。

综上所述,

例子:

邢诒前:少了一个亿万富翁,多了一方生态宝地

邢诒前,香港投资者,原籍海南省文昌市东路镇名人山村。1980年返琼创业,曾办工厂、从事房地产及其它事业,积累资产达二亿元。1993年回家乡名人山村创建海南怡田农业工程有限公司,创建名人山鸟类自然保护区并创建乡村森林公园、白鹭湖山庄项目。10多年来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主流媒体称名人山鸟类自然保护区是"全国第一家完全由私人投资创建的鸟类自然保护区"、怡田公司是"全国第一家民营环保企业"。

名人山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到32800亩,自然林、古树、珍稀林木保护完好;草类、花卉、水生原体、其它植皮、热带生物连片;土壤、水得到优化;侯鸟大群回归,繁殖嬉戏飞舞,构成巨幅奇特景观。现在这里有海南最大的民营永丰橡胶园、龙泉集团养鸡基地、永青农产品物流中心,以怡田公司新种植2000多亩优质荔枝、水果、花卉为带动,"荔枝之乡"、"水果之乡"很快誉满全国。

名人山鸟类自然保护区有别于其它保护区创建10多年来,放生护鸟,拯救树木,成立专业保护生态队伍,提高群众环保意识。邢诒前投身公益事业,慷慨解囊帮助乡亲,先后捐资就达700多万元。现在,邢诒前的巨额资产几乎耗尽,但他矢志不移,又于2004年倾注精力、财力创建青少年生态环保教育基地。邢诒前认为,"社会少了一个亿万富翁,未必就是损失,但少了一块生态宝地,那才是真正不可弥补的损失。"海南省政府授予他"爱琼赤子"称号,文昌市政府授予他"造福桑梓"荣誉。

一位80岁有61年党龄的老人——袁克良,31年植树12万余株,绿化近千亩,30多年不计名利,不问报酬,埋头苦干,为太远西山树起一道绿色屏障。

离开舒适城市生活,创建了颓态坏境中著名生态庄园——归真园(贾晓淳)

18岁出门远行,13年间,不断为希望、绿色奔走。(叶榄)

从身边做起,收集废电池的女孩(孙艳)

为了回收废电池,踏上一条倾家荡产的创业之路(王自新)

25难念行老将不毛之地变成千亩林的绿洲(百春兰)

经济诱因比公民意识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主要思想:

环境急需治理,而经济诱才是最可行、最有效的,较高的公民意识是难以达到甚至是不可达到的,即便能达到,那也许要很长时间,人类不能等,地球也不能等。

公民意识,不稳定,范围笑,成效不高(落实困难)

网上收集辩词:

一辩稿

谢谢主席!

开宗明义,首先让我们来明晰几个定义。经济诱因(Economic incentives),又称经济工具,经济刺激,它是通过经济上的利益诱使行为人作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决定。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实质是强调公民在社会、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及个人对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识。促进,根据辞海的解释,是指推动使向前发展,推进、加快。环保的落实,即环境保护的落实,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得以实现。今天我们比较经济诱因和公民意识谁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的标准在于,谁落实环保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我方认为,经济诱因比公民意识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第一,以经济学观点看,应用经济诱因于环保的目的,是利用经济诱因透过市场机制的运作,使生产者与消费者减少污染与避免自然资源使用情况的恶化。从微观角度出发,对污染物的排放课税或收费将增加产品的边际成本,能从根本上促进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排放,使环保得到落实。从宏观角度而言,制定合理的税费标准,可以达到经济活动的效益与污染的负效益相抵后最大的宏观社会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兼顾。可见,经济诱因能更有效促进环保的落实。

第二,公民意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往往身不由己,无法更好促进环保的落实。例如自诩为世界公民的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这对全球环境保护是一个莫大的打击,几乎导致该协定的流产,而随后加入的俄罗斯使《京都议定书》起死回生,原因是欧盟许诺帮助俄罗斯加入WTO,这一经济诱因挽救了《京都议定书》,再次证明了经济诱因比公民意识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第三,对公民意识要做辩证的看待全面的认识,在对它大加赞扬之际,也要看到公民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和他们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环保满意度之间

存在巨大反差;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并不能直接化作公民提高环境意识、参与环保行为的动力;公民的环境意识受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公民的环境素养还需要大幅提升;公民们多数处于被动接受环保宣传的阶段,行为参与度低;公民的环保参与行为多数集中在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便利的行为之中,囿于个人性环保行为,效率不高。在经济与环保携手发展的今天,许多国家真正的公民意识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民众们的公民意识没有普遍觉醒,遑论更有效促进环保的落实。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经济诱因比公民意识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二辩稿

谢谢主席!

首先,经济诱因的运用具有较低成本、更大的弹性,并能起到刺激技术创新的作用。举例来说,瑞典对硫的排放课税始于1991 年, 目的是使氧化硫物的排放能进一步下降(虽已达到管制设定的标准)。结果, 燃油中的含硫量比法定标准降低了40% 以上。课税使每年的硫排放量减少约6000 吨,占总排放量的6%。不知对方辩友对此作何解释?

其次,从现状出发。世界环境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如极地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资金、高端技术支持,环保必须走国际合作化道路。相较而言,经济诱因可以从税利债费等方面提供直接帮助,能达到更好的环保效果,而形态各异、总体水平不高的全球公民意识无法从实质上促进环保。

再者从经济与环保的联系来看。时至今日,环保产业化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等等已经成为创利、而非弥补经济创伤的产业,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环保产业本身是一种强大的经济诱因,更说明了经济诱因是促进环保落实的内在要求。

综上所述,我方再次强调:经济诱因比公民意识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乱七八糟:

一要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格局。

二要切实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防治,强化城市、农村重点污染源防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三要强化环境法治。加强循环经济、生态保护和土壤、化学物质污染防治等领域的立法工作,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四要强化环境监管。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五要完善有关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以及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政策,运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推进污染治理进程。

六要建立科学评价发展与环境保护成果机制,完善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将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考核结果,严格责任追究。

七要鼓励公众参与。规范环境信息的发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政策和立法、规划与建设项目,要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标签: 大学辩论资料 .

谢谢主席,大家好!

听完对方辩友的陈词,我们发现对方辩友在辩题的理解上就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可能错误点)1.今天我们这个辩题是建立在公民意识和经济诱因都存在并且都促进了环保落实的基础之上再去比较哪个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2.经济诱因它要体现出一个诱字,这个时候我就不明白了,那国家拨款给环保部门是怎么诱使他们去植树造林了,那是环保部门的职责,所以,政府间的拨款不属于经济诱因。3. 今天我们辩题所讨论的公民意识促进了环保的落实,既然是环保的落实,那它就包括了意识作用下的环保行为,对方辩友为什么还要跟我们讨论提高公民意识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甚至说有了意识却未必有行为,是不是有

偏题之嫌呢?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辩题中几个词语的定义。环保的落实即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落实,它是建立在一个广泛,公益,以社会利益为基础层面上的;而经济诱因,是指通过经济上的利益,包括奖励和惩罚,诱使人们做出某种行为,它是建立在一个局限,本位主义,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层面上的。试问,一个局限,本位主义层面上的事物怎么去从本质上促进一个广泛,公益层面上事物的发展。而公民意识就不同了,它是一种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主要体现在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今天,我们比较公民意识和经济诱因哪个更能促进环保落实的标准就在于,谁促进环保落实的效果更好,更全面协调发展。我方认为,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第一,若达到相同的环保效果,公民意识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更低。我们来比较哪个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当然要以一种长远的观点来看。成本低它是由公民意识的自发性决定的,如近期汉堡最热点的环境问题,“NABU”组织为保护环境自发采取行动甚至要与政府谈判的表现就是公民意识自发性很好的体现。而经济诱因它需要不断的人力物力资源配合,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其所需成本自然就比公民意识要高。社会必定会选取一种成本更低更稳定的方式,所以公民意识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第二,公民意识具有全面性。在经济诱因下环保行为的准则是追求自身利益,核心是市场与利益,而不是使环保效果最大化,这种紧盯利益的环保行为将不可避免的缺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性。而环保的执行者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公民才是使环保得以落实的根本,只有当环保深入人心,才能更好的促进环保

的落实。

公民意识重在广大公民全面参与,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环保的义务。只有这样,我们

才能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在此,我们呼吁,为促进人类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一起努力。

本帖最后由江户川柯南于2010-10-14 01:08 编辑

我是反方,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深的辩题。看了之后,觉得对这两个词的概念其实不是特别明了,在查找资料之后有所体会了。觉得公民意识和经济诱因两者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我想了一下,是不是可以从一下几点入手呢?

1.公民意识是一种直接的,根本的措施来促进环保的落实;而经济诱因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行的措施,有治标不治本的意思。

样就代表它更怎么样,经济诱因也许只是一种无奈的权宜之计罢了,其实所有人都还是希望能公民意识上来解决问题的,只是不容易做到。

3.是不是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也可以说一说。

就这么些了。

希望得到各位大侠们的指教,在下不胜感激!

谢谢!

另外问一下:这个辩题有成稿吗?自己思考结束之后想看成稿参考一下,但苦于找不到。谢谢了!

首先,很感谢楼主能够给出很多自己的想法。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很遗憾,我这里没有成稿,建议可以去辩词检索版询问,或是在站内搜索。我目前检索到两篇略微讨论了一些这个辩题的帖子,分别是:

ycs于今年6月7日在本版发表的“辩论:经济诱因还是公民意识更能促进环保落实”miracle1116于2007年12月4日在本版发表的“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境保护的落实”。

接下来,分别回答您的问题。

1.公民意识是一种直接的,根本的措施来促进环保的落实;而经济诱因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行的措施,有治标不治本的意思。

答:这是相当好的一个点!鼓掌!

但要注意,对手可能搅局。对方会指出:人们很多情况下,不是意识不到环保的重要性;但一看到有钱赚,什么都忘了。就像一个小孩子,你问她/他“你知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呀?你知不知道如果学不好将来就没有好前途呀?”她/他一定告诉你说“知道”,没准儿说出的道理比你还完美。但是说完之后,转身就去玩儿了,并没有去写作业。为什么?而如果这时候父母跟她/他说“如果你的期末成绩能够往前提升......名,并且在家长会上的确经过老师的确认,那就给你买一台新电脑,并且你假期里可以想玩什么游戏就玩什么游戏”;这时孩子肯定会努力准备考试。这又是为什么?所以,这是不是说明,当没有足够的经济诱因的时候,即使有意识也没有用呢?

对于这一点,反方就需要明晰一个概念:什么叫公民意识?也就是说,什么叫真正意识到了?前面孩子那个例子,反方可以说,她/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过是在背台词;只有到有一天她/他自信满满的参加求职面试,而结果人家面试官提问一个业内问题或外语问题但她/他却没听懂,而她/他对自己懊悔不已时,她/他才是真正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而这时,她/他不需要新电脑、不需要任何游戏,也会认认真真充实自己、应付下一次面试的。所以说,回到环保这个方面。那些一边说自己重视环境保护,一边无限制使用塑料袋的公民,他们其实根本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他们思想里其实是“切!我不过就用两个塑料袋嘛,能死人啊?”而如果,我是说如果,如果塑料袋像高压电一样,他们一碰塑料袋就立马咽气的话,他们绝对会见到塑料袋都绕着走的。

综上,什么叫公民意识,什么叫真正意识到了,这是这个点里面需要着重讲清楚的。

就代表它更怎么样,经济诱因也许只是一种无奈的权宜之计罢了,其实所有人都还是希望能公民意识上来解决问题的,只是不容易做到。

答:这一点可以用。但是关于“所有人都还是希望能公民意识上来解决问题的”这一点需要解释清楚。

事实上,说得不客气一点,其实很多人期望的是别人能从公民意识上提高,但自己可以享受。在“禁塑令”开始实施前个把月,某市有一家中学,学生自制了一些不错的布袋子,在几家大超市门前卖,价格不贵才2元钱一个。很多受访者表示欢迎,也表示的确需要这样的布袋子,对于塑料袋深恶痛绝的理论讲了一大堆;但真正让他们买一个的时候,他们绝大多数人却表示“这不还没不让用塑料袋吗,等真正禁止那一天再说吧”。

事实上,很多人还是期望有经济诱因的。就算没有补贴,能免费发给我几个布兜子也好呀。

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反方应当这样解释:所谓“希望能从公民意识上解决问题”,是指如果我们的主观意愿,恰恰就是社会所需,那是再好不过的了,皆大欢喜嘛。例如在一个路口,我本来是想直行的,而这个路口又恰好禁止左转弯,那不是很好的事情嘛,不影响我而且别人也影响不了我。所以说,反方应当指出,这里的公民意识,并不仅仅是说意识到了应当环保而很难受地强迫自己进行,而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就讨厌塑料袋,就喜欢布袋子。

但是,有没有可能达到这一步,有没有必要达到这一种境界,这个反方需要慎重考虑。

3. 是不是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也可以说一说。

答:可以。但前提是,反方要清楚:内因说什么?外因说什么?

外因决定内因,或者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这个辩题里,我个人认为内因是人们的公民意识,而外因是所有影响公民意识的内容。一个人趋向于环保,可能是由于自己或家人曾经不幸因为污染、甚至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而形成的污染而生病住院,也可能是由于采取环保措施可以有利可图。不论是什么,这些都是外因,而后者则是经济诱因的范畴。所以说,经济诱因可以使诸多外因中的一个。

所以,我们可以搭建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即公民意识,来起作用;在优先级上,公民意识已经更为优先。而经济诱因还不是外因的全部,而是诸多外因中的一项。所以经济诱因就更不如公民意识来得重要了。

真的很感谢版主能给我这么详细的解答,谢谢!

下面我就再说一说我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

1.关于“治标不治本”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说这两种方式作用于环保的落实之后可能产生的效果不一样,进而想要说明哪个“更能”,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就说这地上有10片废纸,这叫环保的问题存在,我们采取经济诱因之后,这地上当时没有废纸了,但后来又有了,有了5片,我觉得这叫环保落实了,但效果不怎么样,称之为“治标”吧;但我采取提高公民意识之后,这地上再也没有废纸了,这效果就很好,称之为“治本”吧。所以说这么讲要是成立的话,那么哪个“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纠显而易见了。

在这个问题中,版主提到了“公民意识”的问题,举了一个很浅显易懂的“小孩子学习”的例子,这个我是赞同的,我一直以来认为“公民意识”是一种绝对地,真正地认识到了我们应该怎么做,而非仅仅表面上知道而已,就好比以前打“知难行易”这样的辩题,那么“知”就是指“真知”,简单的“了解,知道”不叫辩题中的“知”,所以这个我是赞同的,而且举双手赞同。但是我的队友就这个问题提出这么一个意见:如果一个人有环保意识,那他就一点儿错误的事都不会做出来了吗?如果哪天他做出了哪怕一点点对环保有害的事,比如随地扔了一片纸,那他就叫没有环保意识了吗?简而言之,队友不赞同我对“绝对”,“真知”的看法。

不知版主有何高见?

2.版主提到了“有没有可能达到这一步,有没有必要达到这一种境界”。我个人认为,这个辩题没有提到“成本”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我们花比“经济诱因”更大的成本来解决问题,但最后造成了环保问题的更好落实,是不是就证明了反方的观点了?所以我个人认为,肯定能达到这一步,即使很难,但只要达到,对于命题中“环保的落实”就是“更能”了。

3.版主提到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即公民意识,来起作用”,“而经济诱因还不是外因的全部,而是诸多外因中的一项”。我个人认为,经济诱因是外因中的一项,而公民意识也仅仅是内因中的一项。经济诱因是外因中的一项就没有必要再阐述了,关于公民意识也仅仅是内因中的一项,我是这么想的:公民落实了环保,可能会怀有多种心理,不可否认有“公民意识”这一种,但是我觉得可能还有其他的内因再作用,比如说我的“公民心理”,“害怕处罚而被迫的心理”等等,这样的话就不能说“经济诱因必然作用于公民意识”了。

除了这三点,我再提几点新的问题啊:

1.上面第3中提到了有多种内因,直观来讲貌似是成立的,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多种内因怎么区分?怎么就能判断了是通过“公民意识”起作用了?怎么就是通过其他“内因”了?

2.辩题中是“公民意识”,而非“环保意识”,我只能说公民意识中有一条是指“努力强调,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直接将辩题打为“公民意识就是指对环保落实的真正认识”合适吗?

3.辩题中的“经济诱因”是一种长期行为还是短期行为?比如说“经济诱因”这种外因刺激了你一下,然后它就消失了;还是说它在一直刺激着你,知道“环保落实”了?

4.关于“工业环保”的问题,我们谈“公民意识”是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环保”,而众所周知我国的污染大户是各种各样的的工业企业,那么对他们而言“经济诱因”就符合他们“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所以说“经济诱因”更能怎么怎么样,这个目标要是在的话,那么“公民意识”的作用是不是就微乎其微了呢?

说了不少了,可能又会耽误大家不少的时间,见谅了!

但是还是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帮助,谢谢了!

再次感谢版主

何谓“真的意识到了”?

答:意识到的人,未必不往地上扔张纸,这二者并不矛盾。这个怎么解释呢?

意识到了,是指知道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必须注重环保;但注重环保并不意味着永远把环保放在首要重要位置。如果为了其它更为重要的事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渡环境。例如,我们知道噪音污染,所以在很多大城市对汽车鸣笛有限制;但如果开的是救护车那还拉不拉警笛呢?如果为了避免噪音污染,于是就悄无声息在路上堵着,结果把急救病人给耽误了,这不是我们环保所追求的。事实上,放到工业上亦是如此,我们知道造纸、皮革、炼铝、化工等等行业会污染环境,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纸、需要皮革、需要铝、需要各种各样的化工产品。所以,我们只能做到不盲目乱建设,我们只能要求各个企业对污染物尽量进行以下处理,我们只能要求大家不要往生活用水的主要河流上游进行排放等等,但我们绝不能完全关停这些

企业。

由此看来,拥有环保意识,并不带表永远不做任何可能危害环境的事情,而是指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把环保这个事儿过一下脑子,权衡一下综合效益。事实上,在环保方面,我们反对的是大家盲目无度地乱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反对的是盲目乱建企业、随便乱排放;但我们从来就没说整个社会完全不让用木头吧。

2.关于境界的达到与成本问题。您的观点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是,不惜一切成本以求达到这一点,虽然不是辩题所要论证的内容主体,但评委会觉得你们说的不是很靠谱,给评委留下不好的印象。

3.关于内因。“害怕被处罚”这个的确是哲学上内因的范畴,但是在本辩题中,应当属于经济有因的范畴。如果把“害怕被处罚”或“追求政府奖励”等等都从经济诱因中分离出来的话,那么经济诱因将无法起到任何作用。

当然,这的确是的“经济诱因”通过“公民意识”起作用这一观点无法得到论证。这是我之前考虑的失误。

4. 多种内因如何区分?我个人认为,把外界奖惩所产生的趋利性内心算作“经济诱因”,理由同3;那么,剩下的,在不受奖惩影响,而自己主观上就接受环保的,那就算作是“公民意识”了。

5. “公民意识”而非“环保意识”。这个结论没错。但是,为什么你们想要说明这一点呢?

6. “经济诱因”作用时间长短?我个人认为,不论作用时间长短,都应当算是经济诱因。

但作用时间长短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如果是作用时间长,则是说一旦撤销了经济诱因,人们又会回到不环保的状态;而如果作用时间段,则可能是在经济诱因的作用下,人们注重了环保,进而养成习惯或体会到了环保所带来的切实好处,于是转化成了公民意识长期保持下去了。对于后者,应当如何算?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那种情况不属于本辩题讨论范围之内。辩题将二者形成对立,则是主要讨论二者不能相互转化、不能协同作用的情况。说的确切一些,辩题并不考虑几十年后如何如何,就是针对眼前:究竟不给钱行不行吧?如果是这样,这将对反方不利,因为眼下在很大程度上讲,不给钱还真不太行。

那么,反方可以对这个问题这么解释:经济诱因无法形成根本的公民意识。就算在经济诱因的作用下,人们养成了一定的习惯,但如果撤销经济诱因的话,人们的习惯将难以沿袭,几代人之后又会回到之前的不良习惯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经济诱因形成公民意识这一情况排除在了可能性之外。

7. 对于工业企业而言,公民意识依然起作用。企业虽然是法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但是企业的运营者们都是公民,他们的意识决定着企业的追求。例如,并不是每一个开酒吧的人都从事色情活动的吧。为什么?并不是他们组织色情活动不挣钱,而是他们本身并不接受

这样的事情。所以说,虽然酒吧都是以挣钱为目的的,但那些合法的酒吧经营者们,与色情业的组织活动者们,在公民意识上还是有区别的,而这个区别,在现实中也是起作用的。

不必客气。但愿我的回答能帮得上忙。

最近几天生病了,望其他几位版主多担待一些工作。谢

!现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因发展需要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也因此越来越严重,为片面追求GDP而牺牲环境的新闻屡见报端。近年来,提倡保护坏境的声音不断响起。然而到底是公民意识还是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各方均对此存在不同的意见。但依我所见,公民意识比经济诱因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从定义上来理解,环保的落实即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落实,它是建立在一个广泛,公益,以社会利益为基础层面上的;而经济诱因,是指通过经济上的利益,包括奖励和惩罚,诱使人们做出某种行为,它是建立在一个局限,本位主义,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层面上的。试问一个局限,本位主义层面上的事物如何能从本质上促进一个广泛,公益层面上事物的发展?而公民意识则不同,它是一种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主要体现在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因此,公民意识对促进环保落实的效果更好,更能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从成本上来说,要达到相同的效果,公民意识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比经济诱因更低。我们来比较哪个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当然要以一种长远的观点来看。成本低它是由公民意识的自发性决定的,如近期汉堡最热点的环境问题,“NABU”

组织为保护环境自发采取行动甚至要与政府谈判的表现就是公民意识自发性很好的体现。而经济诱因它需要不断的人力物力资源配合,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其所需成本自然就比公民意识要高。社会必定会选取一种成本更低更稳定的方式,所以公民意识更能促进环保的落实。

从广泛性与全面性来说,公民意识则更能体现出力量。在经济诱因下环保行为的准则是追求自身利益,核心是市场与利益,而不是使环保效果最大化,这种紧盯利益的环保行为将不可避免地缺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性。而环保的执行

者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公民才是使环保得以落实的根本,只有当环保深入人心,才能更好的促进环保的落实。公民意识重在广大公民全面参与,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环保的义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

一笔资金只能植活几棵树木,而依靠公民意识则可以成就一片森林。经济诱因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只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一些片面的环境问题,只有提高公民意识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每个人都具有了强烈的公民环保意识,汇集每个人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促进环保的落实,才有希望看到未来的蓝天白云,清溪流淌。

《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习题4

《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习题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糟(zāo)粕嘈(zāo)杂 漕(cáo)运糙(cāo)米 B.涨(zhǎnɡ)幅撑(zhǎnɡ)持 胀(zhànɡ)痛樟(zhānɡ)脑 C.同胞(bāo) 泡(pāo)桐 炮(páo)烙狍(páo)子 D.登载(zǎi) 下载(zǎi) 怔忡(chōnɡ) 怔忪(zhōnɡ) 解析A项,嘈:cáo。B项,撑:chēnɡ。D项,下载:zài。 答案 C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垄断得陇望蜀拢络人心笼罩 B.序目叙功授奖续订合同绪风 C.集萃作壁上观积腋成裘辑录 D.汇兑融会贯通惠风和畅慧星 解析A项,拢—笼。C项,积—集。D项,慧—彗。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曾几何时,在国际文物拍卖市场上,华人富商以志在必得的气势,屡屡拍下具有标志意义的文物,无偿送给国家。这种爱国热情,真挚________坦诚,自然不容任何质疑,________无形当中,这种做法________助长了国际文物炒家利用中国人的爱国心理对中国财富进行的“二次掠夺”。以蔡铭超拍下圆明园兽首________“不付款”为标志,华人回购流失文物的“不差钱”心理将会彻底被终结。 A.而却也但 B.而但也却 C.也却而但 D.却而但也 答案 B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各级政府机关要按照国务院的决策________,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工作,进一步传播节约理念,促进全社会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②美国罔顾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事实,________抛出“《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的言论,这一言论彻底暴露了其霸权主义本质。 ③南沙区地理位置独特,享有粤港澳合作先行先试的政策,可以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种发展优势令其他新建的经济区________。 A.部署公然望尘莫及 B.部署竟然望其项背 C.布置竟然望其项背 D.布置公然望尘莫及 解析部署:安排;布置(人力、任务)。布置: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物件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对一些活动做出安排。一般用于所处理安置的事小而具体。此语境应用“部署”。公然:明目张胆地;毫无顾忌地。竟然:表示出乎意料。此语境含贬义,应用“公然”。望尘莫及:只能远远地看见前面走的人马带起的尘土,却追赶不上。比喻远远比不上。望其项背:能够望到前面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有希望赶上或达到(多用于否定)。此项应选“望尘莫及”。 答案 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郑敏哲长期从事固体力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在爆炸力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国首位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军工装备专家。 B.人们常担心全球变暖会导致一些本来存在于热带的病菌向其他地方扩散,新一期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刊登的一份报告证实了这种现象。 C.我国将建立面向公众的航班延误预报和通报制度,完善大面积航班延误预警和应急机制,规范航班延误后的服务工作。 D.课堂不好好学习靠假期补,且不说补课的效果如何,但就这永无止境的补课,反而影响开学后的课堂学习,就会极大地打击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国家科技奖”前加“获得”。B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存在”。D项,语序不当,末尾两句颠倒顺序。 答案 C

社会发展与道德进步

关于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有了巨大发展,道德领域里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经济与伦理的困惑日益受到多数人的关注。从1986年开始,伦理学界就有不少同志对此进行了考察和探索,提出了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相背离的论点,立即就有一些同志进行反驳,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一场广泛持久的讨论在伦理学界全面展开。许多理论工作者都发表了论文,陈述自己的意见。经济发展究竟是推动道德进步,还是阻碍道德进步?评价道德进步的尺度是什么?成为讨论中的两大主要议题: 一、关于商品生产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一)经济与伦理自然协调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尽管看到了人类的道德活动和经济活动受着不同原则的支配,并分析了经济行为动机的自利性,但他并没有把这种追逐个人利欲的行为排除在道德领域之外。他不仅承认出于同情、仁爱动机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而且也认为出于自利动机的行为也同样具有道德价值。他在《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简称法律学)中,不仅重申了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能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且认为商业的本质中有道德的基础,会对社会习俗和道德风尚起促进作用。 第一,商业社会打破了陈旧的传统道德标准。在过去的基督教的道德习俗中,一味地提倡“爱人如己”,要求人们具有同情、仁爱、献身的品质和精神,光把给人无酬地服务或把东西白送给别人的行为才视为是道德的和高尚的,一旦有偿服务或把东西与人交换,往往就视为是不道德的,并受到鄙视。斯密认为,这种道德评价不适合商业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因为在商业社会中,人们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大部分是通过交换和买卖取得的,不可能无偿赠送,这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不能仅仅求助于他人的仁慈,必须依靠互利互惠的原则。所以,商业社会的道德观念不同于基督教的绝对排斥利益的传统道德观念,它不仅认为社会领域的无私奉献的利他行为是道德的,而且也认为经济领域的为己不损人的行为也同样是道德的。 第二,商业活动培植了人们许多优良的道德品质。交换作为分工、技艺和贸易的结果,不仅使人们的不同资质才能交相为用,增进了人们生活的便利,而且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互助协作,有利于人们的团结和友谊;交换的实现,使人们的劳动得到了报酬,就会鼓励人们勤勉,精神勃勃的工作,避免闲荡、偷懒、耍猾的恶习;通过契约完成的商品交换,就会使交易双方养成诚实无欺、守时信用的习惯,以致斯密感叹到“在野蛮民族之内,诚实是极其希罕的美德,推广诚实和遵守时间的道德乃是商业”。斯密还认为,在交易的活动中,双方为获取自己的利益而讨价还价、斤斤计较,这不是庸俗不堪的东西,恰是商品交换的正常现象。也正是经济人的自利动机和赚钱欲望,驱使他们注重经济效益,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并形成了勤奋节俭、改革创新的品质。 第三,商业交往造就了自由、平等、和平的社会。在斯密看来,商业是自由、平等与和平的发祥地,因为商业交换和契约是人们在平等基础上自愿缔结的结果,它排斥外在的强制和特权,人们拥有平等的地位和交换的自由;人们之间的贸易往来、互通有无,则使人们之间及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这种共同的利益就会使人们之间、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而商业贸易又使每个地方的人们有机会了解他国的风俗习惯,有利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改掉不良的陋习。 亚当·斯密不仅论证了商业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且认为商业蕴含了互助友爱、自由平等、诚实守信、勤奋节俭等美德。尽管斯密所说的这些美德都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要求的理想道德,在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中常常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甚或有背道而驰的现象,也不排除斯密作为忠诚的资产阶级理论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资本主义文明的腐败方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与道德水平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与道德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 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道德水平、迅速发展、道德真空 摘要: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中国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物质文化的增长,人们的道德水平总体却没有按比例增长,一些人们道德的沦丧,使我们对这个社会失去了信心,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及整个社会对财富、金钱、物质的不断追求,虽然在道德水平建设上有些成效,但社会道德水平却在不停的沦陷,频繁发生的道德丧失事件使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 正文: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基于对国内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分析,党中央确定把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改革从农村开始起步向城市推进。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制,它的实施是中国市场取向成功的第一推动力,正是以此为突破口,改革越出计划经济的框架,走向了市场取向改革的道路。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冲破了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束缚,使我国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据统计,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48亿元,增长4.7倍,年均递增8.4%,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7亿元,增长10.2倍,年均递增13.0%.其中工业增加值90.35亿元,增长10.4倍,年均递增13.1%,第三产业增加值81.52亿元,增长10.8倍,年均递增13.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据统计,1997年全市粮食总产已达283.4万吨,增长106.7%,年均递增3.9%,棉花总产3.3万吨,增长81.3%,

关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辨析 李抗美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合肥230053) 摘要: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理解二者关系,人们的看法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对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辩证关系的剖析,阐释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1·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应当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体现出广泛性与先进性的统一。2·道德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导向一元化并行不悖,在道德建设指导思想上不能搞多元化。3·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法治与德治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二 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关键词:适应与超越;一元与多元;法治与德治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如何认识和理 解二者关系,是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界研究讨论的热点,也是有待深化和解决的难点。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亦是思想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澄清并回答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种种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事关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适应与超越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中的定位问题,即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仅仅定位在简单适应市场经济的层面上,还是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完成对市场经济的某种超越,在新的基础上实现适应与超越的统一。对此,人们的认识不尽一致,理论界也有不同看法。其代表性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适应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题,是对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在道德领域影响的切实纠正。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就是“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另一种观点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只能在经济领域的特定范围内起规范和调节作用,市场经济道德不能成为全社会的普遍道德规范。因而,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应该“既适应市场经济又超越市场经济”。(参见《求是》1997年第3期,第37-38页)市场 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是适应还是超越?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溯根求源,看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给道德建设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 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历史性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引起社会道德观念的深刻变革,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逐步确立,广大群众的道德面貌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冲击。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蔓延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蚀人们灵魂,污染社会风气,已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及时把握我国社会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努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也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大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大足区统计局 2017年2月27日 2016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协调改善民生事业,实现了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5917万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5711万元,比上年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1674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461万元,比上年增长11.2%。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1.5:57.3:31.2,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6、7.2和3.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5%、64.8%和30.2%。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20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3%,比上年下降0.53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4437万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42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5.4%;畜牧业产值2022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5524公顷,比上年增长2.4%;油料种植面积19066公顷,比上年增长5.9%;蔬菜种植面积18057公顷,比上年增长3.5%。 全年粮食总产量43.9万吨。蔬菜产量38万吨,比上年增6.4%。油料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7.5%。肉类总产量6.4万吨,比上年下降3%。 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1832518万元,比上年增长11.1%。规模工业总产值61098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5%;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达到348户;工业品产销率为98.7%,比上年提升了0.2个百分点。 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9046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总资产贡献率为29.8%,比上年增长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2%,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842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建筑业总产值12628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81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5191806万元,比上年增长20.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156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5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35.6%。第二产业投资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874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9.8%。第三产业投资3052098万元,比上年增长6.1%。 五、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9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9376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餐饮业221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庄园制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庄园是在土地的层层受封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土地的封受关系及与此相应的等级制度乃是西欧一切封建关系和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教师提问:11世纪以后,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2.展示材料: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3.问题思考: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这段话的。 提示: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 4.教师提问: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5.教师提问:为了缴纳封建赋税,农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产工具为商人从事手工生产。这反映出当时农村手工工场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论社会道德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和谐与冲突关系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他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于经济基础,道德与法律既有和谐又有冲突。 道德与法律存在和谐点,法律与道德既交叉又渗透。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法律只能规定人们不许损人利己。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还表现在内容上的趋同。最早的法律是由道德演化而来,现在,法律与道德相互独立,但法律仍然以道德为基础,法律将道德规范转变为法律规范,把积极的道德标准规定为法律应遵循的准则。如,爱国守法、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规范也已被写入法律。但是,法律的内容与道德又不完全相同。道德所包含的内容更加细致、更加高尚,而法律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具有原则性,若要法律包含道德的所有内容显然是不可取的。 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与法律互有分工合作,建设法治社会应注重道德和法律规范并举,而不能有所偏废。 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他们固然有许多相同点,但毕竟二者性质不同,受民族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与法律亦存在强烈的价值冲突。有时虽出于自身的良心道德,却做出了违反法律的事情。当下引起诸多争论的“人肉搜索”就是道德与法律的冲突结点。公交车上不让座的行为固然违背了传统的尊老爱幼的社会道德,但将当事人放之网络上,引起网民的风言风语甚至“人肉搜索”当事人,则确确实实违反了法律上关于隐私权的保护。网民或许只是出于自身的社会公德心,但却也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及名誉。诸如此类,由于道德的狭隘性以及在社会中道德与法律的尚未完全相融,

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2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3课 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2框 建设现代化

第二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1.描述与分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2.解释与论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要求。 4.辨析与评价:全面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1.政治认同: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的合理性。 2.科学精神: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 的内容和要求。 3.公共参与:关注现代化经济体系 的建设。 一、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原因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2)只有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下坚实而强大的物质基础。 [判一判]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促进国富民强。( )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 提示:(1)√(2)× 2.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 (1)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3)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

市场经济有利于道德发展四辩

今天我们在讨论市场经济是否有利于道德发展。我方观点:市场经济有利于道德发展。 首先,从根本上讲,这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的。不论从其产生看,还是从其发展看,市场经济都和互通有无的社会需要相联系,它本身是互利互惠的信用经济。天然具有强迫参与者采取符合道德策略的压力。 广泛深入持久的合作,本身正是道德得以进化而来的重要因素,越是高度发展的自由市场经济,对参与经济活动者的道德要求就越高,就越强烈的要求参与者信守承诺,就越强烈的要求参与者能够帮助解决他人的需求,就越是奖赏遵守道德准则的游戏参与者,惩罚那些不道德的玩家。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为道德的实施提供了坚实基础。道德能够存在的基本条件就是人们之间无需为生存而进行零和游戏,无需我要活下来只有你死去或者我要生活的更好一点你就必须生活的更悲惨一点。人穷便志短,仓廪实才知礼节,衣食足才知荣辱。专门为提升人的道德水准而设计的社会从未成功过,僧侣主义的破产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3.市场经济使道德交往的范围扩大,更广泛的交流利于建立普适的道德体系和准则。人们的同情心和对公平正义的要求这些进化而来的道德情感会被更有效的激发,监督促使企业、个人更注重道德形象,并使其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用短期利益来换取道德形象从而谋取长期利益。肯德基为儿童免费提供游乐设施,农夫山泉每瓶水为奥运捐一分钱,王老吉凉茶在汶川地震时捐款一个亿等等举动都是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维护自身良好形象。市场经济鼓励了企业弘扬道德。 对方不辩友的辩论很精彩,我们本着小错不纠,大错不放的原则,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方辩友试图无限的缩小市场经济这个概念。 所以今天是在理想,不看现实而只谈理论,只 谈概念?空谈误国啊,对方辩友。1992中国十 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逻辑混乱。跟我们说现在没有纯粹的市场制度,但你方举的例子是混合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你 用不是市场经济的东西说明市场经济的不好 吗?这是严重的逻辑错误。 第三.谈一个观念。对方同学说市场经济和道德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什么叫不可调和的矛盾?很简 单就是两者相冲突,如果说这两者是一个不可 调和的矛盾,那么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道德 一定是直线下降,没有看到今天社会上的好人 好事,没有看到大爱吗?如果说市场经济和道 德是必然矛盾的?那邓小平同志是不是居心叵 测。第四.试图以偏概全,只谈坏的现象,不谈好的现象。 只谈问题,不谈本质。将所有问题全部归咎于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太冤了,市场经济不可能 杜绝不道德,任何其他经济体制也办不到。这 个衡量标准不对。 第五.谈发展,只谈当下,不谈过去,不谈未来。一个状态能谈出来发展吗?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 看待这个问题,存在问题不等于不利于发展, 现在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其发展的过程与预兆。 恰恰说明人的公正意识,道德意识正在增强,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止是能够促进道德水平的提升,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连带趋势。而正是那些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够市场经济的因素——在奖赏不道德的行为,在催生不道德的土壤,使得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贫瘠,把人们降到相互之间为生存而不择手段竞争互相杀戮的境地。所以,市场经济有利于道德发展,提升道德情操最根本、最有效办法之一是加紧完善市场经济。 如果说,真的出现全面的道德"滑坡"的话,那得首先归咎于这种长期的压抑。另一些道德上的弊端,有的是来自人性中不可克服的一面,更多的则是来自目前市场经济的不完善。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案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土地关系的变化过程以及租地农场是如何建立的;了解手工业发展变化以及手工工场的形成过程; 2.通过探究学习,理解土地关系变化和手工业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3.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产生过程和影响。 重点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特点和出现的意义 难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的原因。 导入新课 出示《西欧庄园》的图片。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进入中世纪,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封建庄园经济。但到了中世纪晚期,封建庄园经济走向了衰落,欧洲社会进入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和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讲授新课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0-62页,完成下列问题: 1.11世纪以后,欧洲的庄园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2.租地农场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租地农场是如何形成的? 4.租地农场有什么特点? 5.中世纪晚期的手工业方面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6. 新的手工业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 7.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出现有什么意义? (二)老师一边提问一边点拨: 1.西欧庄园经济的变化 (1)首先是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11世纪后,欧洲农村各地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的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土地面积逐渐扩大,垦殖者成为这些地区的新主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其次是自由劳动力的增加,庄园瓦解。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 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民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2.租地农场的出现 (1)原因:①是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 ②一些领主不善经营. ③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2)租地农场的形成: ①在一些地方,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 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并进行出租。领主依靠 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1.经济与道德的关系(1)经济决定道德。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随着经济的发展,道德观念也会相应变化,会推动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2)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道德作为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规范,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之后,就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力量,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道德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道德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具有引导作用。 市场经济的法律保障和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使得某些企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而有关执法、监管部门的缺失,则使得市场的缺陷和弱点进一步暴露。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特别需要法律保障和道德建设。 (一)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保障 提问:市场经济哪些方面是需要用法律来规范的?我们又有哪些相关的法律呢? 1、用法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问:市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是谁?是企业。 因此,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主要是规范企业行为。 我国通过哪些立法来管理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 《企业法》、《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 当然,除了企业行为以外,自然人作为投资者进入市场,其经济行为也受法律的制约,其利益也有法律的保护。 相关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对部分省会城市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价格行为进行了重点检查,查出的问题。 提问:如果你是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了带有价格欺诈的产品,你会怎么处理? 2、用法律规范市场秩序

我国目前通过了哪些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 3.用法律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 我国的产品质量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这事实上和政府的监管力度、执法力度不够有关。 因此,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调控者,其自身行为也必须要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政府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作什么,可以通过何种经济手段来进行经济管理等,都要通过法律加以规范。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也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如制定《预算法》、《信贷法》、《投资法》、《行政许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务员法》等。 4、用法律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为使人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基本的保障,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自由搏击而没有后顾之忧,必须制定和完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规范吗? 5、建立和健全各类法律服务中介机构。 法律服务中介机构,有助于规范和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使市场经济产生“自律”作用。 当然,这些市场法律服务中介机构的行为,其本身也需依法规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建设 以海尔为例,请学生思考:海尔集团发展的过程,体现了海尔人的什么精神?你从中受到什么启迪? 1、树立自我负责的道德意识 2、笃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 3、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道德进步的不协调性

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道德进步的不协调性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由公有制经济,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面临这一巨大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道德与之相比出现了大幅度的滞后现象。 关键词:经济进步社会道德滞后改革开放 现今我国总GDP越居世界第二,伴随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的时代,社会道德的建设却显得逊色许多,出现了社会道德与经济发展脱轨的现象。回望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由计划型转向市场型;由公有制制经济转向以公有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贡献中,完全不亚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分配制度并不是按劳分配,人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因此人人都无私心,只是一种集体主义观念。而现在,主要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干的多就多得,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人们的欲望,私己的追求。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趋动型的经济,人们对利益的极度追求,对物质的奢华享受,促使了一个时代的浮躁。许多人开始拜金,开始攀比铺张浪费,社会风气被带离正轨,不良风气成了许多人茶余饭后所谈论的话题,以及追求的目标。目前,经济发展的太快,人们从出生到死亡,没有一天不再谋求生计。生不起、养不起、死不起……种种不平衡的现象让更多人对金钱充满了极度的欲望。《非诚勿扰》中的那位“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后面笑”年轻女孩,或许是社会的一种无奈,也是经济发展过于迅速,压迫着许许多多低收入者人群放弃

自己美好的到的夙愿,背离崇高,走向歧途。 当“我爸是李刚”这样的幼稚而又傲慢的语气传入我们的耳朵的时候;当郭美美事件引发我们对慈善行业纷纷热议的时候;当药家鑫疯狂砍人八刀致其命的时候,我们在想,是财富造就了一些富二代的无知与狂妄,这是物质条件与精神充实的巨大反差。经济的发展迷失了道德建设的方向。因此,道德建设发展,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经济的过热发展的制约与驱动。 就在10月21日,两岁小悦悦离开了我们,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年之间的情感却一点一点的淡化了,越来越利益化,越来越实际化。人们追求的不是精神的享受,而正是前面所说的物质生活的攀比、奢华的享受。或许在这样一个时代,精神世界日益下降的时代,抓好精神建设迫在眉睫。我们不能再每一次的事件发生后无限的悲痛,而是要在悲痛中寻求出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双赢。 地方高官为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极力招商引资,扩大经济规模。现阶段,各地方的土地所有权大部分集中于政府官员手中,因此在巨大利益的趋使下,行贿受贿、贪污腐败便也应运而生。官员与商者方便,商人与官员钱财,官商勾结屡禁不止。此外,地方有许多地方官员不懂可持续发展,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根本不顾环境污染的治理,拆东墙补西墙。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道德的支持与帮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场经济是利益驱动型经济,是主体多元型经济,因而很难完全避免商业投机行为,这就是物欲的纵横的恶果。 飞速发展的经济,带来的是高增长的失业率,以及追求利益的浮躁化链条,一些大学不以崇拜学术为荣,而已能挣多少钱为评定成功的标准;更有高校教授

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16年西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 南昌市西湖区统计局 (2017年3月1日)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打造‘四梁八柱’,建设‘幸福西湖’”工作主线,大力弘扬“争第一、创唯一”的西湖精神,激情工作,精干实干,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全面建成幸福西湖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据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5062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37297万元,同比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3613326万元,同比增长8.3%。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0.00∶22.69∶77.31调整为2016年的0.00∶22.30∶77.70。人均生产总值87545元,较上年增长7.4%。 非公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400896万元,增长9.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50.4%提高到51.6%。 财政收入:全年财政总收入893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4702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563万元,增长121.2%;营业税28476万元,下降44.1%;企业所得税25720万元,增长8.7%;个人所得税16964万元,增长4.3%;城市维护建设税8680万元,增长5.2%;房产税5666万元,下降5.7%;印花税4059万元,增长76.3 %;城镇土地使用税1118万元,下降6.7 %;土地增值税10929万元,下降3.2%。 财政支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主要支出项目有:教育48854万元,增长12.5%;科学技术3106万元,增长34.3%;文化体育与传媒2898万元,增长15.4%;社会保障和就业51411万元,增长17.1%;医疗卫生18333万元,增长9.9%;节能环保881万元,增长32.5%;城乡社区事务60958万元,增长4.1%;农林水事务2421万元,增长20.1%;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6104万元,增长185%;商业服务业等事务2476万元,下降22.6%。 物价水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1%。其中:食品烟酒上涨5.3%,衣着下降0.2%,居住上涨1.2%,生活用品及服务持平,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增长3.4%,医疗保健增长1.2%,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0.3%。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RPI)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6.3%,饮料、烟酒上涨0.2%,服装、鞋帽下降0.9%,纺织品下降1.0%,文化办公用品上涨2.2%,日用品下降0.4%,体育娱乐用品上涨0.7%,交通、通信用品下降4.7%,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第五单元步入近代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马克思说:“一旦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出现在土地所有者和从事劳动的农民之间,一切从农村旧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关系就会解体。”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标志着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B.大批破产农民沦为雇农,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C.农业资本家租来土地,雇佣农业工人,进行资本主义经营冲击了旧的生产方式 D.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农村货币关系发展的结果,瓦解了农村的封建关系 2.“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A.基督教的传播 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厂制度的确立 3.手工工场的出现被喻为工业文明的“曙光”,这是因为() A.手工工场比手工作坊的规模大 B.西欧各国君主大力发展工商业 C.随着手工工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 D.工人之间分工合作 4.手工工场出现后,出现了新的阶层。下列属于新阶层的是() A.地主与农民 B.商人与工人 C.贵族与农民

D.资本家与工人 5.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 A.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B.工人多分工合作 C.与手工作坊相比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D.机器大生产 6.16世纪时,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丝绸衣服,睡觉时用木板床,窗户上的蜡布和纸换上了玻璃,这说明当时() A.手工工场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B.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基本消除 C.机器工业使社会产品日益丰富 D.近代的人们开始变得贪图享受 7.13、14世纪,成为欧洲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的有() ①富裕农民②骑士③乡绅④贵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材料二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一资本家指挥下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 (1)租地农场是如何出现的?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 姚春光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 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不能脱离道德的支持,需要以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康的社会风气和进步的价值观念为条件,道德建设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市场经济与道德观相辅相成,市场经济呼唤思想道德建设,市场经济也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市场经济;道德建设 一、中国的道德现状 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下中国的道德现状可以说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混合结构,悠久的人文历史所积淀的根深蒂固的观念传统,西方伦理观念与生活姿态的长期渗透与熏陶,被现代革命性话语所充斥的带有理想乌托邦色彩的“新传统主义”道德,以及在经济转型时期开放动态的经济结构下,伴随经济的失序而形成的道德观念的无序状态,掺杂纠结在一起,构成整个民族道德和人格结构的多元画面,使得当下中国的道德观念芜菁杂陈,良莠不齐。道德重建的强烈呼声将久已沉寂的伦理学重新推上了中国学术的前沿,业已形成一股清晰可见的潮流。这与其说是一种历史际遇,毋宁说是一种历史必然。而道德问题的重新提出,不但吸引了伦理学界的注意,而且在经济学家和法学家那里也引起了反响和呼应,一些有着深远人文关怀的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尽管并非都具备伦理学家的道德知识背景,但是他们以其职业的学术眼光和独特的科技视角为道德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另一方面,与学者的学术文本形成有趣对比的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在奉行“以法治国”方略的同时,也开始将“以德治国”这种已经被遗忘许久的古老的民族治理传统作为其明确的大政方针。因为他们认识到,虽然我们不能否认正式的制度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但是在正式制度出现真空的地带,需要道德来填补空间,而且,正式的制度规范之实施和遵守,亦有赖于社会成员的道德根基。学术界和决策者对道德问题的共同关注决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说明,在一个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剧烈变迁的时代,道德秩序的混乱已经是阻碍经济发展并导致民族精神萎缩的重要根源。因而,热切呼唤道德秩序的重建,重新塑造民族的人格结构,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民众的一种普遍的精神诉求。 二、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政治的保障和道德的支撑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决定,在中华大地掀起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浪潮,加速了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在转轨过程中,由于旧的体制被打破,而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必然出现所谓的“真空带”,并且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片面认识,认为市场经济是唯利是图的经济,是大力倡导个体奋斗和个人至上的经济,从而使中国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道德状况。 【作者简介】姚春光(1979-),男,湖北枣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斯主义认识论。 44

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杭州市余杭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 二〇〇六年三月

目录 序言 (1) 一、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3) (一)总体要求 (3) (二)战略举措 (3) (三)发展目标 (5) 二、统筹区域发展,优化空间布局 (8) (一)明确区域开发主体功能区划 (9) (二)“一副三组团”都市新区布局 (10) (三)“一区三走廊”产业发展布局 (12) (四)“一网三通道”交通网络布局 (14) 三、增强竞争能力,建设经济强区 (15)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15)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17) (三)优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18) (四)创新产业提升发展路径 (21) 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区 (23)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23) (二)强化环境污染治理 (24)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6) (四)节约利用要素资源 (27) 五、发展社会事业,建设文化名区 (29)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9)

(二)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 (30) (三)建设科技强区 (32) (四)建设教育强区 (32) (五)建设人才强区 (33) (六)建设卫生强区 (33) (七)建设体育强区 (34) (八)强化老幼妇残事业 (34) 六、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余杭 (37) (一)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37) (二)增强社会管理能力 (39) (三)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39) (四)着力打造平安余杭 (40) 七、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新农村 (42)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2) (二)强化城镇建设和管理 (44) (三)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45) 八、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新区功能 (46) (一)加强交通市政道路建设 (46) (二)加快给排水设施配套 (47) (三)加紧能源项目实施 (48) (四)加速信息网络构建 (49) (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50) 九、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化水平 (5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