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研讨会综述

案例研讨会综述

案例研讨会综述
案例研讨会综述

精彩激辩,闪亮论点

记北京市第十六届劳动人事争议案例研讨会

清爽的秋天到了,2014年9月11日第十六届劳动人事争议案例研讨会在众人的企盼中召开。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北京各级法院系统的法官、北京市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仲裁员、各大院校学者、各级工会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媒体工作者,还有远道而来的上海律协的律师、太原理工大学的学者共计200余人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劳动法实践中的前沿问题。

本次大会由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主办、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北京市律师协会协办,得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和调解仲裁司的大力支持。

一、大会概况

2014年9月11日上午十点,北京市第十六届劳动人事案例研讨会正式开始,大会由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会长林嘉教授主持,张恒顺秘书长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北京法院系统、劳动争议仲裁系统、律师系统为本次大会共提供 120个案例,数量和质量均好于往届,研讨会筹备组经过三次筹备会,选出32篇案例,并精心组成12个专题,提供给大会研讨。本次大会特别增加了专题研讨,推出互联网创新服务,和律商联讯合作进行案例查询。

二、主题报告

大会的第一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综合处郭红怡处长、调解仲裁管理司王振麒副司长、北京市高级人法院民一庭庭长朱春涛和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仲裁处处长郑秀兰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首先由郭红怡处长对刚刚出台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进行解读。郭处长。她从我国事业单位与国外类似机构的比较,总结出我国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指出我国事业单位是知识分子高度密集,人事管理非常复杂的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她通过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背景和重点条文的解读,向大家介绍人事改革和现关立法的政策框架、构思和进程。她向大会介绍:1、《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立法目的体现了事业单位从事公共服务的功能定位;立法原则体现出事业单位分级分类管理的特点;2、事业单位适用范围主要从登记角度出发,即适用于登记为事业法人的全部事业单位,包括原划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人员的适用范围主要从签订合同类型上进行划分,目前国务院法制办建议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执行《事业单位管理条例》,未签订聘用合同而是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适用劳动法律法规。3、事业单位岗位的设置,代表国家对

事业单位的整体调控,具有行政色彩,不能进行仲裁。4、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签订的聘用合同相对于劳动合同具有特殊性,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和狭义的劳动合同是并行的,不赞成拿劳动合同的具体条文使用在聘用合同上,不再简单套用劳动合同法来裁判事业单位的争议。5、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和培训带有行政色彩,体现出上对下不平等的,不对等的管理,立法起点是公职人员要服从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不是具有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管理。

6、事业单位在工资方面要体现出行业特点,将个人贡献与收入挂钩,但是国家仍要管理。

7、事业单位的人事争议提出申诉的概念,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处分,清退、考核、工资待遇核定等范围属于申诉范围,在之外的才是仲裁受案范围。

王振麒司长介绍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他指出当前劳动人事争议处理面临的形势是劳动争议总量居高不下,处于易发多发态势;集体劳动争议高发;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增长较快。他分析了事业单位增加原因:1、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存在突出问题,问题包括用工形式多样,各类人员界定不清,难统一规范管理;用工主体多样,管理权限混乱;薪酬组成多样,发放标准不清,容易依法异议和历史遗留问题突出。2、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和人事管理人员对争议处理工作认识不够。3、推动事业单位建立争议预防调解机制力度不大。4.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受案范围较窄等原因。他介绍了人事争议处理制度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和介绍人事争议处理中涉及的受案范围问题,管辖问题,并且对人事争议和劳动争议的异同进行比较,将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和申诉制度的区别进行划分。最后王振麒司长对下阶段做好劳动人事处理工作的考虑向大会进行报告。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朱春涛做了《北京市2014年上半年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审判情况分析》的报告。他指出,劳动争议案件是北京市法院民事审判中绝对数量最大,设计社会民生的重要案件类型。他首先介绍了北京市法院2013年至2014年度劳动争议案件的基本情况,劳动争议案件的主要特点和问题:1、《劳务派遣暂行规定》施行对劳动争议案件审判产生较大影响;2、因用人单位或第三人侵权导致的工伤保险待遇纠纷案件执法标准亟待统一;3、劳动争议案件中追加当事人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之后,介绍了北京市法院2013年至2014年度劳动争议审判的主要工作和经验:1、加强调研指导统一执法标准和裁判尺度,与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共同制定下发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二)》;2、健全和完善劳动争议调解联动机制,成效显著;3、积极推动司法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4、充分利用新形势,提升法院社会沟通能力和信息化应用能力;5、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开展法制宣传。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仲裁处处长郑秀兰向大会介绍2014年上半年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情况。她介绍说,1、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数量总体居高,数量略有下降,非公有制企业发生劳动争议案件比重最大;大规模集体争议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劳动者主张权益,追索经济利益争议明显。2、我市劳动争议案件的特点是,外商投资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迅猛,机关事业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案件增长较快,涉及农民工案件数量占一半以上。3

针对劳动争议多发的现状,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积极推进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加强国有企业调解示范工作,多渠道化解劳动争议。最后她提出仲裁工作面临的形式是1、争议案件高发态势持续;2、劳务派遣、机关事业单位劳动争议等特定类型劳动争议案件应予重视。仲裁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退休条件的认定问题,医疗期满的劳动能力鉴定问题,未休年休假的仲裁时效问题和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前的未签订聘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违法解除的赔偿金等问题。

三、焦点论坛

大会就“劳动关系中约定违约责任的法律效力”进行了专题研讨。在北京市律协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梁枫律师的主持下,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六庭庭长张弓、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副院长张华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范围和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梁燕玲律师分别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此专题进行热烈的讨论。

最后由全国律协劳动法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建平律师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马军对专题研讨给予专业而精彩的点评。

四、分组讨论

9月12日,根据大会组委会的安排,与会人员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对12个专题32个案例进行研讨,并选派各组发言人归纳本组研讨意见在大会上发言。

现就大会研讨情况逐一概述。

第一专题:特殊主体、特殊行业用工中的劳动关系认定

本专题共涉及五个案例,分别讨论了社会工作者与街道办事处之间、村委会与其聘用的服务人员之间、证券经纪人与证券公司营业部之间及建筑行业中承包人与其雇佣的人员的劳动关系认定问题。

对于上述这些特殊主体、特殊行业用工中的劳动关系认定问题,第一小组提出倾向性意见认为:

1、社会工作者存在两种类别,一种为正式在编人员,与街道办事处之间属于人事关系;另一种由政府统一招聘、享受国家的一些特殊政策待遇,与街道办事处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应认定为劳动关系。

2、村委会为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不属于法定的用工主体,村委会招聘的服务人员,倾向于与村委会之间不属于劳动关系。理由是,村委会招聘的服务人员一般是本村村民,为村集体事务服务,故不应认定为劳动关系。从社会保险角度,村委会也无法为招聘的服务人员缴纳社会保险,如果为其报销以其个人名义缴纳的农村合作保险则应视为福利。

3、证券经纪人和证券营业部之间一般不认定为劳动关系,但应注意审查实际用工方式,如果证券营业部对证券经纪人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发放工资、缴纳社会保险的关系,应认定为劳动关系。

4、对于承包人与其雇佣的人员之间的关系,第一小组认为:如果承包人管理的人员由

用人单位直接发放工资,则应认定为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如果由承包人直接招聘发放工资,且承包人本身有用工主体资格的,则认定承包人与其招聘的人员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如果由承包人直接招聘发放工资,且承包人本身不具有用工主体资格的,则认定承包人与其招聘的人员之间存在雇佣关系。对于承包人与用人单位本身的关系,不应轻易否决承包关系;对于需要特殊资质的行业,发包人则应承担用工责任。

第一小组对于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认定提出共识意见,对于劳动关系的认定主要依据是2005年原劳动部发布的《关于认定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当事人签订的书面合同是认定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但是即使签订了书面合同,也应按照实际用工关系来审查。

第二专题: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方主体的认定

本专题涉及三个案例,分别从内部承包关系、关联企业混同用工角度讨论用人单位方主体的认定。研讨意见是:

1、在用工主体复杂的情况下,尽量以劳动合同上约定的用工主体为准,不能轻易推翻劳动合同。

2、没有书面劳动合同时,应依据2005年原劳动部发布的《关于认定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来认定。

3、对劳动关系的认定,劳动者应尽到合理的举证责任和注意义务,同时用人单位应规范劳动关系,避免将发放工资和缴纳社会保险分离。

第三专题:医疗期问题

本专题涉及敏感的医疗期问题,讨论了用工单位违法解除医疗期内的劳动者是否应支付医疗补助费、如何处理抑郁症员工的医疗期和关于患病未进入实际治疗期间医疗期认定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系用人单位原因导致劳动者无法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从保护劳动者角度来说,应当支付;另一种观点是违法解除支付经济补偿金没有依据,不应当支付。有参会者提出,是否需要支付医疗补助费需要看解除劳动合同的原因,确因职工生病的原因或者单位故意规避职工生病原因而做出解除,,则应当支付,用人单位非因劳动者生病的原因而做出的解除,则不应当支付医疗补助费。

对于涉及医疗补助金的两个部门规章-《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劳部发【1996】354号)和《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的适用问题,参会人员提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两个部门规章与《劳动合同法》不一致,应当以更高位阶、新的法律为准;且两个规章立法本意是计划经济时代给予特殊员工的救济,公民在患病是国家有救助义务,应当由国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故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险部清理部门规章,修正相关内容。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历史地看待问题,市场化改革是对员工医疗待遇削减的过程,医疗补助费是对医疗期满职工不能就业的制度补偿,不能取消医疗期。

对于有职工利用医疗期规定的空子,长期泡病号的问题,与会人员建议签订医疗期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抑郁症是否属于精神病的问题,多数与会者认为抑郁症是心理障碍,主观性强,诊断不够客观,对于是否属于重症或绝症应由医院或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判断,现在因为法院不能直接委托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建议在裁判程序中考虑此类案件的程序衔接问题。

调岗或进行医疗期鉴定,是医疗期满后的必须程序,如果用人单位对于劳动者参加劳动能力鉴定已经尽到通知义务,而劳动者拒不参加,则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合法。

对于患病未进入实际治疗期间医疗期认定问题,大多数与会者意见认为,如果员工确实有病,并非劳动者原因导致无法取得带有休假建议的诊断证明,应考虑医疗期。

第四专题:劳务派遣

本专题涉及三个案例,探讨了劳务派遣公司能否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题,“虚假劳务派遣公司”认定问题和劳务派遣的退回情形。

关于劳务派遣公司能否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被派遣劳动者应和其他劳动者同等权利,当出现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时,为了保护劳动者,劳务派遣公司应与被派遣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劳务派遣在《劳动合同法》属于专章规定,该章中没有规定劳务派遣公司与被派遣劳动者应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实践中不应扩大适用。

对于违反《劳动合同法修正案》,未在“临时性、辅助性和可替代性”岗位上使用劳务派遣的,在司法中应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但从修正案的立法取向看,对违法劳务派遣的认定以行政处理方式进行,实际是应由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劳务派遣中个案的处理实际是人群性质的认定,但个案的认定存在对人群认定的偏差,仲裁或诉讼对劳务派遣是否违法的认定存在风险,行政处理是群体性争议比较好的方式,建议一般情况下法院不受理,引导走向行政处理。

对于劳务派遣退回的条件和情形,一种观点是退回趋于法定化则,不应约定退回;另一种观点是在法定退回的情形在范围外可以保留约定退回的权利,是劳务派遣灵活用工的表现。研讨的共识是:如果劳务派遣公司、被派遣劳动者和用工单位三方协商一致约定退回没有问题。

第五专题: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问题

本专题涉及用人单位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最常遇见的问题,研讨会根据大会提供的五个案例,从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入手,进行了四个议题的研讨并对其中三个形成以下共识。

一、《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3款中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源自《劳动法》,对于什么是“客观情况”的解释在《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法【1994】289号文)有明确的规定,是指发生不可抗力等情况,全国人大法工委的文章中介绍“客观

情况”是指不以企业和个人主观转移的情况,而客观情况的法学依据是情势变更。企业为适应市场而裁减人员带有企业主观性,属于《劳动合同法》第41条规定的“客观经济情况”。目前企业不愿意用第41条裁减人员的原因是第41条规定的裁员程序复杂,认为企业适应市场行为需要通过劳动局。法律未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的程序系用人单位进行经济性裁员的必要生效条件。所以裁减人员应适用第41条的规定,在裁减人数不达到20人情况下,按照法律体系的目的解释,应按照N+1的对被裁减人员进行补偿。

二、司法裁判机关在审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解除协议是否有效应审查协议是否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除非有明显的欺诈和胁迫,不宜认定无效或可撤销。

三、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劳动者要求恢复劳动关系时,应审查劳动者是否实际有另外就业,如果劳动者已就业不能判决恢复;应认真审查劳动者恢复劳动关系的内心考虑,提出恢复劳动关系的合理期限,对用人单位违法解除的正常心理反应(包括是否办理交接等)及双方是否存在信任基础。

如果用人单位提出已有新的劳动者替代,无法恢复劳动关系,则不能成立,恢复劳动关系并不等同于恢复岗位。

对于第四个议题: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审查问题,与会代表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严格审查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而对其内容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不做其他审查。另一种意见认为:对规章制度审查不仅应当是程序性审查,而且应对制度本身适当进行合理性审查,允许用人单位结合经营特点提出针对特定性的要求,但审查的底线是能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和认同。

对于职工违纪的处理,所依据的规章制度和违纪事实一定要吻合;处理时依据应当充分,不能事后补充证据;处理决定要考虑示范效应,不能以价值论。

第六专题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本专题涉及两个案例,探讨了用人单位拒发高温津贴,劳动者能否以此解除劳动合同并获得经济补偿金问题和飞行员违反服务期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适用和裁判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与会者形成的统一意见是:解除权是形成权,一经送达对方即可生效,劳动者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行使解除权。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服务期违约金和约定违反竞业限制的赔偿金或违约金不冲突,个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单位既可以向要求支付服务期违约金也可以向劳动者请求竞业限制赔偿金。

对于飞行员和证券保荐人等特殊技能人员支付约定服务期的违约金依据,实践中飞行员支付的费用是依据民航部门的意见,证券保荐人离职的违约金支付,没有依据,建议参考体育部门的转会制度,在两个用人单位之间就个人的违约事项达成协议,不与劳动合同法第22、23条冲突,又限制特殊行业的人员流动。

对于用人单位拒发高温津贴,劳动者能否以此解除劳动合同并获得经济补偿金问题,涉

及《劳动合同法》第38条的运用,研讨意见认为,对于劳动者按照第38条的规定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应严格审查,而不适宜扩大适用范围。原因在于用人单位违法的界限难以把握,如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对于“及时”的认定,一天两天是否属于不及时?因此,有的参会人员提出,法院适用第38条应慎重,看用人单位是否存在恶意。

第七专题劳动报酬、奖励福利

本专题既涉及比较前沿的期权收入、股权激励等问题,又涉及到比较难以界定的提成问题、年终奖发放问题,与会者经过了激烈的讨论。

关于提成的争议,大会提供了“提成律师未收回案件代理费,能否要求律所支付提成工资”、“提成的认定和法律适用”供研讨。

对于用人单位发放提成是否以回款作为必要条件问题,与会者形成两种意见:大部分与会者认为用人单位如果与劳动者明确约定以回款为发放提成的必要条件,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应认定为合法有效。另外的与会者认为,有的回款周期很长,用人单位以回款作为发放提成的必要条件是转移经营风险,会给劳动者得到报酬设定较高条件,不应得到支持。

对于发放提成的举证责任,应当由劳动者承担初步举证责任。

对于提成律师与律师事务所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问题,形成两种观点,大部分与会者观点认为提成律师自行承揽业务,不用坐班,不用遵循管理制度,更多的是挂靠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提成律师与律师事务所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关于年终奖的争议,与会者的倾向性意见是,规章制度约定有年终奖的,用人单位有举证责任。如果年终奖没有制度约定的,应尊重单位的经营自主权,劳动者承担举证责任。也有与会者提出年终奖如果没有制度规定,但实际发放的,应当支持职工的诉求,单位应承担不发放的证据和合理的理由。

对于考核后发放年终奖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对劳动者进行考核是用人单位的责任,用人单位以劳动者没有参加考核不予支持;另一种观点是考核问题比较复杂,不宜支持。

与会者一致认为年终奖和提成性质上有区分,年终奖未必对应回款和所承揽的项目,如果过于给单位权力,会侵害职工的利益。

关于期权争议,与会者的共识是,期权法律问题是交叉的法律问题,涉及公司法、劳动法、证券法,且没有统一的标准。

对于期权是否属于劳动争议受案范围,与会者研讨形成三种意见。认为属于劳动争议受案范围的理由是;期权是基于劳动关系的存在,应纳入受案范围。认为不属于劳动争议受案范围的理由是:期权对应的是股份,劳动者转化为股东,虽然基于劳动关系授予,但应允许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其他法律关系;第三种意见是具体情况,具体讨论。

研讨结论是期权计划是否具有独立性,应明确在合同中约定,如果期权产生有具体的金额,或期权是指对应股份的分红权,应纳入劳动争议受案范围。如果单独的签订期权协议,还是要考虑其他途径解决。

第八专题工伤

本专题涉及两个案例,分别探讨了工伤赔偿争议能否和解或调解问题和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能否适用工伤规定的问题。

对于工伤赔偿协议是否有效问题,大部分与会者的意见是工伤赔偿协议是当事人双方在考虑实际情况下意思自治的表现,有利于受伤劳动者得到及时医治,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应认定为有效。对于工伤赔偿协议中的数额是否应调整或者按照工伤赔偿标准进行补齐的问题,大部分与会者的意见认为,如果要求用人单位在签订工伤赔偿协议之后还承担按照工伤赔偿标准补齐的法律责任,则不利于签订工伤赔偿协议,对劳动者未必是有利解决方式。只有在工伤赔偿协议约定的赔偿金额与工伤赔偿标准差距较大时,可适当调整,但不应是补齐。对于劳动者,应引导其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

对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是否适用工伤规定的问题,研讨形成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属于特殊的用工关系,可以进行工伤认定,或参照工伤赔偿标准进行赔偿。另一种观点是不存在特殊的用工关系,应明确属于劳务关系,可按照民事雇佣关系进行人身损害赔偿。

第九专题劳动合同变更

本专题主要围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若干问题司法解释(四)》第十一条“实际履行口头变更的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应认定为有效,进行了研讨。与会者提出倾向性意见是:劳动合同变更应当以《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变更情形为主要形式,以《司法解释四》的规定未补充。在变更的具体内容上,如果变更内容是岗位,则可以认定有效,如果变更内容是降低工资,应慎用司法解释的规定。

对于口头变更劳动合同的举证责任问题,一种观点是严格按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实际履行超过一个月即认定为有效;另一种观点是要求用人单位对经过口头变更举证,分情况处理,变更内容是调岗则举证责任从宽,变更内容是降薪,则举证责任从严,并且对于变更内容是降薪的,应考虑考勤周期,工资支付周期,至少实际履行超过3个月方能适用司法解释四的规定。第三种观点认为:要求用人单位要对口头变更过程举证,很不现实。

是否对变更理由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一种观点认为司法解释四11条明确规定除非单位有恶意,否则应支持;也有人认为,只有单位变更理由符合法定的情形,才能认定单位是合理性。

第十专题外国人就业

本专题研讨的要点是外国人与用人单位签署的劳动合同和就业证到期,但其是医疗期在延续情形下,外国人劳动关系的认定。研讨的结论是:外国人没有就业证或就业证到期后就业是非法就业,不受法律保护。

研讨从外国人与中国人就业的区别上进行了分析,认为外国人的就业应当受到限制。1、外国人就业需要办理四证:职业签证、就业许可证、就业证和外国人居留证。2、签订劳动合

同不超过5年。3、个税缴纳方式不一样。4、发生争议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取得合法有效的就业证是外国人就业的要件,超过有效日期则就业不合法,即使单位违法解除也只能支付其赔偿金。

研讨会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是“外国人不受计划生育政策限制,外国人如果多次生育,生育津贴如何处理?”

第十一专题竞业限制

竞业限制是比较新的问题,本次研讨会研讨的问题是“双方均违反竞业限制时的法律责任”,对此问题,研讨会提出倾向性意见认为:

1、竞业限制适用的劳动者范围,不能扩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应严格审查,超范围适

用的情况,违反法律的明确规定应认定为无效。

2、竞业限制补偿金的支付形式,如果约定包含在工资内发放,不符合法律规定,必须离职

后发放。

3、竞业限制的违约金约定应进行公平性审查,但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是双方自愿签订,即

使补偿金和违约金差异大的话,可以认定有效。

4、违法解除情况下,应根据劳动者具体诉求确定竞业限制是否履行,如果当事人要求继续

履行,则不存在发生竞业限制前。要求解除并支付赔偿金,不应导致竞业限制的无效,劳动者仍应当遵守竞业限制规定。

5、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责任,劳动者不应以用人单位存在违约来对抗自己的竞业限制责任

6、根据司法解释四,用人单位超过三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金视为竞业限制无效的问题,研

讨会超过几个月应充分考虑双方合意,按照双方约定执行

7、约定的竞业限制补偿金过低不能导致约定无效,应当以约定为准,劳动者和单位的约定

低于司法解释四,应支持双方的自愿,但不应按照司法解释四进行调整。

第十二专题劳动合同终止与续延

本专题研讨的问题是:用人单位续延劳动合同的终止期限超出女职工的法定哺乳期情况下,终止劳动合同是否有效?研讨会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超出法定哺乳期的期间,应认定双方形成为事实劳动关系,单位单方终止属于违法。另一种认为:用人单位超出给劳动者待遇不违法,不侵犯劳动者的权益,用人单位的顺延和终止通知,对于超出的部分通知的内容明确,及时,劳动者没有提出异议,认为单位没有过错。

研讨的结论认为:认同仲裁对本案个案的处理,但超出的时间还是值得探讨的。类似案件需要审查是否有书面通知,通知中对超出的部分如何表述的,顺延或终止通知的时间是否及时,用人单位的待遇是否善意,是否已实际履行,劳动者是否提出过异议,还有社会效果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五、大会总结

案例研讨会结束时林嘉会长做总结并对十二个专题的发言做了点评。她首先表示研讨

会非常成功,对很多前言的、疑难的案件进行了讨论,讨论非常热烈。从形式看,研讨会非常丰富,有主题报告,有焦点论坛,有分组讨论,有主题发言,形式多样,研讨的问题也非常充分。

林会长提出劳动法定位在社会法角度,社会关系很复杂,法律关系也很复杂,但劳动法不能完全脱离民法来看。这次会议研讨的问题,有些是老问题,很多是新问题,新老问题交集说明我们司法实践中老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同样拷问法律制度的完善。最终归途上要从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在立法层面上解决问题,老的部门规章应当进行修正。她提出通过研讨会发现我们关注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关注到劳资关系的平衡,在关注立法论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解释论。

最后,林会长感谢大家的参会,希望明年的研讨会更好。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简介: 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二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著有《莫言文集》五卷,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酒国》、《红树林》、《檀香刑》,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牛》,短篇《拇指铐》等。1997年转业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报社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是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金发婴儿》、《爆炸》、《欢乐》、《红蝗》、《筑路》、《雨中的河》、《流水》、《弃婴》、《猫事荟萃》、《玫瑰玫瑰香气扑鼻》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不少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份时间在农村度过,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小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也成为他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描写一个人的“变身”,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酒国》则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绘划出一个盛产名酒地方的故事。《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是对自己的一大超越。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自谓“莫”言,笔下却是千言万语。不论题材为何,他那滔滔不绝、丰富辗转的词锋,总是他的注册商标。这大约是小说家自嘲或自许的游戏了。 《檀香刑》

“当代美国文学”研讨会综述

“当代美国文学”研讨会综述 2007年1月12日―15日,由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海南师范大学外语系联合主办的“当代美国文学”研讨会在海口召开。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学术刊物与 出版社的4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以“探讨当代美国文学 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副主编邹建军教授、主编助理罗良功教授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赵一凡研究员在发言中简要介 绍了新历史主义的起源及其特征,认为作为一种批评方法的新历史主义强调对文学文本实施政治、经济、社会的综合治理。他认为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特色是:(1)反自由派的中庸与形式派的冷漠。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主动透析文本中的意识形态话语矛盾,着重提示正史掩压下的另一性,刻意破坏人文学术传统教规。(2)文化人类学变种。新历史主义既不是旧历史主义的原样回归,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单纯复兴,而是一种解构后世界中的历史主义。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杨仁敬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美国“X一代作家群”不仅继承了品钦 等人的拼贴、戏仿、玩文字游戏、事实与虚构相结合等艺术手法,而且结合自己的特点加以创新,使后现代派小说有了

新的发展。他认为其艺术创新具体表现在:(1)跨国体裁的选择和描写与对人类命运的关注;(2)对信息时代各种科技人物的刻画;(3)涉及科技的学科更广泛更尖端;(4)追求小说的音乐化;(5)努力写出优美的散文。认为“X一代作家群”的小说拓宽了当代读者的视野和思路,将最新的科技尤其是电脑信息融入了后工业社会的生活中去,不乏反讽和幽默的色彩。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朱刚教授提出了批评理论的“麻烦”这一话题。他以中美不同时代的男性和女性的差异,特别是针对女权主义的传播造成某些男性女性化的问题提出的“理论带来麻烦”的观点,令人不禁对美国小说中的父权制和女权主义进行反思。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郭继德教授探讨了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中国情结”,并指出密勒重视中美两国的文化和友谊,一生为其剧作在中国上演和让美国人了解和观看中国戏剧做出了很大努力。中山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区?p教授在以“Gary Snyder as a Social Visionary ”为题的发言中,介绍了Synder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地球生态的关注和对人类生存的关注,使人们对这位诗人有了新的认识。美国驻广州领事馆新闻文化处费贝兰领事应邀发言,他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生动讲述了如何通过文学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在厦门大学任教的美国专家James Martin教授分析了美国后现代诗歌的兴起。专家们的大会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兴趣。

莫言写作风格

论莫言的写作风格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的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为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颁发了一座诺贝尔奖,因为他的小说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和魔幻般的故事,莫言用他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绚丽多姿的高密东北乡。 他和他的笔在高密东北乡上空游荡着,探索着人性的欲望,演绎出一曲曲英雄悲歌。他是一个地道的寻根文学者,在他自己的高密东北乡上为我们讲述着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总的来说,莫言的写作风格在乡土文学的基础上加上魔幻现实主义和丰富的想象,用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众多的人物故事描绘的多姿多彩。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赏析莫言写作风格中的部分特色: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叙事、性和对人性的探索。 首先要研究莫言就不得不提到他的高密东北乡,他将他的老家和每位作家心中都有的理想世界结合到一起,就成为了高密东北乡,成为了他许多作品故事当中的地点。他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上众多人物的爱恨情仇,如《红高粱家族》当中余占鳌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当然还有高密东北乡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 就《红高粱》来说,这是最能体现莫言写作风格的小说之一,莫言用独特的叙述视角讲述了交错纷纭的故事,能够让读者亲临现场目睹发生在东北乡的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他不断改变叙述视角,用父亲的孩童眼光将场景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父亲看到孙五的刀子在大爷的耳朵上像锯木头一样锯着。罗汉大爷狂呼不止,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窜一窜地呲出来。父亲的腿瑟瑟颤抖。”通过莫言细腻的描写,孙五活剥罗汉大爷的场景就通过父亲的眼展现出来,这比通过第三人的叙述更加生动和有画面感,好像读者就站在父亲身旁一起目睹这场悲剧的发生一样。莫言也用无处不在的第三人的视角完完全全地展现出爷爷和奶奶发生在高粱地里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他们为了维护爱情去杀人,为了追求生存的权利,获得生命的自由英勇抗日。这种出于对生命本能的热爱,使他们具有一种熊熊燃烧、生机勃勃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这就是莫言对人性的诠释。 这里又不得不讲到莫言小说中的性,《红高粱》中爷爷和奶奶在高粱地里的龙凤和谐是他们摆脱封建礼教的约束和追求自由的结果。这在莫言小说中很常见,他想要突出的是“两颗蔑视人间法则的不羁心灵”,他对性的描写很多样,有赞美的,色情的和最原始的欲望的描述。性是人类最本能的欲望,莫言写性,是他身为一个作家对人性欲望和本性的探索。在他的早期作品里有对性的赞美,歌颂了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的男女性爱,《红高粱》中余占鳌和我奶奶的性就是典型。作者毫不吝啬自己对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所有性爱的的赞美之词,间接批判了旧有贞洁观。莫言后来在他另一片代表作《生死疲劳》中描写庞春苗和蓝解放的性爱是“她的嘴唇在我嘴里膨胀着,她的嘴巴张开了,一股犹如新鲜扇贝的鲜味儿不满我的口腔。我无师自通地把我的舌头探进她的嘴里,去逗引她的舌头,他的舌头与我的舌头勾搭在一起,纠缠在一起。”这样的描写带有很强的浪漫情调,莫言用他奇特巧妙的比喻成功描写了人与人之间压抑的欲望的释放。庞春苗为人善良而柔弱,性情浪漫而纯美,但她却喜欢上了蓝解放,印证了爱情的高洁和奋不顾身。也肯定了女性对自我幸福的追求、敢作敢为和妇女的平等。

案例研讨会综述

精彩激辩,闪亮论点 记北京市第十六届劳动人事争议案例研讨会 清爽的秋天到了,2014年9月11日第十六届劳动人事争议案例研讨会在众人的企盼中召开。来自中华全国总工会、北京市律师协会律师、北京各级法院系统的法官、北京市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仲裁员、各大院校学者、各级工会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媒体工作者,还有远道而来的上海律协的律师、太原理工大学的学者共计200余人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劳动法实践中的前沿问题。 本次大会由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主办、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北京市律师协会协办,得到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和调解仲裁司的大力支持。 一、大会概况 2014年9月11日上午十点,北京市第十六届劳动人事案例研讨会正式开始,大会由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会长林嘉教授主持,张恒顺秘书长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北京法院系统、劳动争议仲裁系统、律师系统为本次大会共提供 120个案例,数量和质量均好于往届,研讨会筹备组经过三次筹备会,选出32篇案例,并精心组成12个专题,提供给大会研讨。本次大会特别增加了专题研讨,推出互联网创新服务,和律商联讯合作进行案例查询。 二、主题报告 大会的第一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综合处郭红怡处长、调解仲裁管理司王振麒副司长、北京市高级人法院民一庭庭长朱春涛和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仲裁处处长郑秀兰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首先由郭红怡处长对刚刚出台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进行解读。郭处长。她从我国事业单位与国外类似机构的比较,总结出我国事业单位的特殊性,指出我国事业单位是知识分子高度密集,人事管理非常复杂的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她通过对《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背景和重点条文的解读,向大家介绍人事改革和现关立法的政策框架、构思和进程。她向大会介绍:1、《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立法目的体现了事业单位从事公共服务的功能定位;立法原则体现出事业单位分级分类管理的特点;2、事业单位适用范围主要从登记角度出发,即适用于登记为事业法人的全部事业单位,包括原划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人员的适用范围主要从签订合同类型上进行划分,目前国务院法制办建议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执行《事业单位管理条例》,未签订聘用合同而是签订劳动合同的人员适用劳动法律法规。3、事业单位岗位的设置,代表国家对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高密东北乡 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西方现代主义 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两位,即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小说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的场景切

换和时空颠倒,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小说的特征,与福克纳的风格遥相呼应。而他引用神话传说以及动物角度叙事则明显带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意识流是莫言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法,这在莫言早期的作品里就已经明显体现出来,比如他发表于1985年的《枯河》,小说运用了意识流的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实交融在一起,并且以儿童“小虎”的感觉描写代替叙事,令故事诗意化和梦境化。还有《爆炸》里的意象比喻,《球状闪电》里的慢镜头描写,《欢乐》里的自由联想等等,都是莫言意识流艺术的体现,莫言在运用意识流手法的过程中,兑现了自己对于仿梦小说的追求,形成了他独特的幻觉现实主义。 莫言对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是广泛的,不只局限于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天堂蒜薹之歌》中对于农民被收各种花样的赋税的夸张描写就具有黑色幽默的风格;《幽默与趣味》写人进城市后变成猴子,则有着卡夫卡《变形记》的荒诞。但莫言并非单纯的借鉴,他对西方现代主义极具探索精神,《十三步》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而他发表于1993年的《酒国》更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创新实验性小说,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 中国传统说书艺术 莫言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同时,很快意识到要逃离那些像福克纳、马尔克斯等西方现代派大师那样的“灼热的高炉”,逃离的结果便是回到他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他努力从齐鲁文化、蒲松龄《聊斋志异》、《封神演义》、元杂剧,从民间故事、民间艺术(包括

莫言作品的价值

莫言作品的价值 摘要:莫言小说一直以独特的文学视角和叙事手法吸引着读者的目光。此次,莫言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作品及其价值又一次的被剖析与挖掘。从地域特征、语言特色、女性描写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看,莫言的作品都存在着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莫言价值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从早期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红高粱》等作品到近期的《丰乳肥臀》、《蛙》等长篇小说,莫言的作品一直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体现着一种与众不同、瑰丽奇谲的表现形式。 “怀乡”作为最重要的文学主题之一,一直受到古今中外作家们的青睐。莫言的小说与乡土紧密结合,注重强调民间特质,使莫言的小说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乡土小说。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我的故乡与我的小说》中他提到:十五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仇恨。······但是三年后,当我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的心中却是那样激动;当我看到满身尘土、眼睛红肿的母亲挪动着小脚艰难地从打麦场上迎着我走过来时,一股滚热的液体硬住了我的喉咙,我的脸上挂满了泪珠。那时候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一个人的制约。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你祖先灵骨的那块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从《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提到了莫言的故乡——高密东北乡的时候,就意味着了一个文学共和国的诞生。莫言曾说过:“从我的作品中大约归纳为四个方面,这就是故乡、梦幻、传说与现实。这些因素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欢乐》、《红煌》以及《十三步》、《天堂蒜台之歌》、《酒国》、《丰乳肥臀》都可以找到。我说的故乡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地理上的概念,如果我在外地获得了丰富的灵感,而且这些灵感也能促使我塑造小说中的人物的话,我会把他带回到我的故乡,赋予他生命,爱情,憎恨。这是我的文学的王国,我就是国王,我可以尽情享受掌握生杀大权的快乐,也必须为我所怜爱的人的死去而悲伤。一个作家的童年是他的创作的摇篮,而故乡是他的情感的源泉。”作家莫言的小说是深深地扎根于乡土的,是从民间的视角来进行书写的,表现出来的是作家具有强烈的乡土意识,带有对现代文明的怀疑,更具有对现代文明束缚人性的批判。 而一个地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民间文化。莫言站在民间立场上,以故乡为背景,把高密东北乡为代表的中国农村的民风民俗被描写的淋漓尽致。例如《丰乳肥臀》中有关于“雪集”的描写,主人公上官金童就做过一次“雪公子”。《檀香刑》中的“叫花子节”,《五个饽饽》里的年夜请财神、送财神的习俗,表现出了地地道道的乡俗。作者还把潍县年画、胶东剪纸、猫腔、泥塑等民风民俗写进了作品中。在《红高粱》中就有“我奶奶”剪“帼帼出笼”、“梅花小鹿”等描写。而《檀香刑》里的“猫腔”也与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猫腔”乃是一种地方小戏种,热情奔放、放任不羁是它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可以说高密东北乡的老百姓

对莫言作品的认识

谈对莫言获奖的感想 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如是评价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大突破,莫言的获奖,我想是国际社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肯定与鼓励,也是对中国文学发展始终坚持“双百”方针的肯定与鼓励。 当代中国的文学作品如同恒河沙数,但是真正走出国门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当代文学作品。莫言的作品能走出国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每个中国人都欢欣鼓舞。欢喜之余,我们更多的是要思考为什么莫言的作品能走向世界,莫言的成功对当今中国文学发展有什么启示呢? (一)莫言获奖原因分析 创作审美观念的改变。1985年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学涌入中国文坛,造成了整个文学审美观念的变化。莫言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接受了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影响,其创作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成为新时期军事文学的又一个里程碑。尽管吸收了西方文学形式技巧的影响,但是莫言的作品更多的还是表现在对民族的审视上。他用哲学的思维去揭开民族文化的心理世界,去寻求民族“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的。莫言以一种奇异的然而却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莫言作品《红高粱》被翻拍的同名电影在国际上获得多项大奖就是其作品成功的一个典型。 关注人性方能走向世界。莫言的许多作品都有非常浓厚的乡土气息,非常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莫言本人也说“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紧密相关”。他的《红高粱》、《牛》、《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贴近本土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民生,能广泛的吸引中外的广大读者。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创新。还有不可缺少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这增进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交流,包括文学创作。莫言作品《生死疲劳》这本书就是最具代表意义的。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莫言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此外他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试验,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文化的沟通交流。莫言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对外沟通交流。尤其是通过“翻译”和“影视”这两座文化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莫言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笔下的“乡土魔幻中国”受到西方译者青睐,许多重要作品被译成多国语言。在瑞典,20多年(截至2012年)来从事中文名著翻译的瑞典汉学家陈安娜一人就翻译出版了莫言的《红高粱

“价值论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价值论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 “价值论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标题注释】[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2)01-0002-03 【作者】熊在高【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 面对全球化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际,价值论研究如何通过深化和创新担负起应有的理论使命,是摆在价值论研究者面前义不容辞的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提议召开并亲自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价值理论研究室主办的“价值论研究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9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期价值论研究如何深化和创新以及价值观建设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价值论研究的地位和意义。与会学者认为,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和困惑,其焦点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价值选择问题。哲学要真正成为处理和解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问题的指南并成为构筑个人精神生活的基础,就必须将自己的研究重心转向人类社会的价值问题,将人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的合理性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哲学应该回归生活世界,面对人类价值选择的现实困境,提炼引导人类更好地生活的价值理念。有的学者认为,哲学价值论不仅是哲学基础理论的一个分支,而且应该是一种根本性的哲学理念,一种哲学研究的基本立场。学者们指出,我国价值论研究的兴起,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理论延伸直接相关,也与总结“文革”的经验教训,探讨如何正确对待人的价值等重大现实问题相关。20年来,我国价值论研究主要从价值论(基本原理)、评价论、价值观念论三个方面展开,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生长点,当前仍很活跃,倍受关注。价值论对于理解诸如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道德、审美艺术、生命环境、社会发展乃至日常生活等领域的特殊本质和规律,负有提供深层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的使命。二、价值基础理论和价值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价值基础理论影响甚至决定着价值论应用以及具体领域价值问题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学者着力较多的环节。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实践的观点是研究价值问题的立足点,但对如何深化价值基础理论研究及其方法论问题,则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20世纪价值问题的哲学研究,在方法上有技术化、逻辑化、形式化等倾向。我国价值论研究的局限主要是,我们一直在受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版本影响的哲学原理解释框架中讨论价值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重建价值哲学理念,批判禁锢我们思维方式的物本主义哲学观和技术化哲学诉求,在打通交往实践、主体际性、价值这三个概念的基础上来探讨价值论的基础理论问题。另有学者认为,要从历史观的高度研究哲学价值论,因为价值概念归根到底反映的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生存、发展活动及其结果的意义。还有学者认为,价值是个“应当”领域的问题,需要一种不同于事实逻辑的价值逻辑来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哲学价值论研究应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充分借鉴和利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有学者提出,要以整个人类的哲学成果作为讨论价值问题的理论资源,价值论的问题起初局限在伦理学的范围之内,但一般价值论的解释框架应该对伦理价值和生活价值(非伦理价值)的说明都普遍有效。还有学者认为,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切入后现代、新儒家提出的问题,是当代价值论研究的新生长点。三、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观冲突与我国价值观建设。全球化是我们时代的基本特征,它带来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价值观念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莫言创作特色 高密东北乡 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 西方现代主义 在莫言的小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有意识流小说的内心独白、心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言、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在西方作家中,莫言最推崇两位,即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小说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断的场景切

高密扑灰年画、高密泥塑、高密剪纸和茂腔等)等传统和民间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尤其是《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极大,莫言曾评价《聊斋志异》是一部“化腐朽为神奇”的著作,2012年莫言在瑞典发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讲故事的人》时说:“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生死疲劳》是最能体现《聊斋志异》对莫言影响的一部小说。 莫言从自己家乡东夷文化遗存中大量出现的鸟仙、狐仙、鬼神等等各种各样民间艺术、传说和古代偏于神鬼演义方面的文学文本如《封神演义》中的土行孙和《聊斋志异》中的席方平等形象中获得灵感,又从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获得鲜活的养料,在局部或部分模拟历史与现实的同时,使自己的创作插上了自由想象的翅膀,进而在心理上、逻辑上达到了高度的真实性和高超的艺术创造性的近乎完美的结合,从而在继承川端康成、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等现代派大师的基础上,又扎根于本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大地,实现了文学从“现代主义在中国”到“现代主义中国化”的飞跃。 暴力美学 莫言作品具有强悍的暴力主义,发表于1986年的《红高粱》是一个初级文本,仿佛是一种原始的语典,收录了通奸(野合)、纵酒、砍头、剥皮等等基本暴力语汇。它们是一种证词,以验证“民族的原始生命力”的存在。之后莫言成为了坚定的酷语书写者,如《酒国》

会议综述

全国首届地方文献研究与工作高级研修班会议综述 (河南大学图书馆莫鹏燕) 摘要:本文对首届地方文献研究与工作高级研修班的会议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从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地方文献的社会责任、地方文献的利用保护、地方文献的数据库建设、地方文献工作的绩效考核、地方文献的分类采集等七个方面对会议专家报告内容进行分析总结,描述了地方文献工作研究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地方文献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文献图书馆研究数据库 2012年5月23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地方文献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承办,河南省图书馆学会、湖南省图书馆学会协办的全国首届地方文献研究与工作高级研修班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三楼贵宾厅隆重举行。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中国图书馆学会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勇、河南省高校图工会副主任崔波、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等领导出席仪式,来自全国各省市图书馆的80多位专家与代表参加了研修班。 开班仪式由中图学会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学春主持。王馆长首先致开幕辞,然后依次介绍与会嘉宾。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校长致欢迎辞,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中国图书馆学会地方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图书馆馆长张勇,河南省图书馆协会常务理事长、河南省图书馆馆长杨扬,河南省高校图工委副主任、郑州大学图书馆馆长崔波,河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李景文分别发表了讲话。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围绕“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地方文献的社会责任、地方文献的利用保护、地方文献的数据库建设、地方文献工作的绩效考核、地方文献的分类采集”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广泛地探讨。共举办了六场讲座,一场学术沙龙。 一、地方文献的理论研究 在第一场讲座中,来自国家图书馆《文献编辑部》的张廷银主编从文献形态描述与内容解读、个体文献与群体文献、地域文献与整体文献、历史文献与当下文献、新获文献(口头文献)与传世文献、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文献研究的传统方面与新领域的开拓、文献研究与文献工作、文献研究内容的严肃性与文字表述的灵趣性、依稿寻刊与依刊撰文等方面对地方文献进行了理论论述。 二、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莫言的主要作品

莫言的主要作品《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狗皮》。 全新的历史观念,艺术手法突破了以往叙事方式和叙事框架,写抗日战争的同时渲染了原始生命力。纵情歌颂了红高粱一样充满血性与反叛意识的民族精神。 首先,红高粱是一个整体象征意味,有巨大的阐述空间,既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食粮,又是他们繁衍生息的现实空间。它内蕴着热烈、强悍、茁壮顽强的生命力,又象征着刚毅不屈坚忍牺牲的复仇精神。高粱地里的野合、伏击、演出的是一幕幕的英雄活剧。因此,红高粱象征着伟大的民族血脉和灵魂。其次,歌颂生命意识和生命力。批判了现代文明的退化和生命的衰微。“我”已经被现代文明彻底阉割。大脑里充满了机械僵化的现代思维,身体是被肮脏的都市生活臭水沟浸泡着,每个毛孔都散发着扑鼻的恶臭,退化成高粱地里的杂种高粱。再次,标志着新历史小说的诞生,开创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心里是注意不关心历史本身,关心的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人,人道,人的异化问题。因此,此书中,对抗日战争历史进行了颠覆,草根阶级成为抗日的主力。第四点,叙事技巧上的突破,设置了亲缘叙事者的双重视角。虽然运用第一人称,但讲述的绝非第一人称视角范围内的事“我”叙述故事以外的事,真正的故事讲述者是“我父亲”。另外,创造了多过程的叙述方式,讲一个故事分叙几次。每一次的叙述各有侧重,合成一个多义、复调、立体化的艺术实体。打破了传统的一维线性叙事的局限。 《红高粱》讲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抗日故事。以“我”爷爷余占鳌带着十四岁的“我”父亲伏击日寇为主线,插叙了爷爷和奶奶的爱恨纠葛以及日寇残害百姓的罪行。作者以追忆的口吻,对永存在故乡高粱地上的那些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灵魂来了一次最酣畅淋漓的礼颂。 读罢《红高粱》,思绪便仿佛被浸透在一片灼人的红色当中。这红,是高粱酒散出的浑浊香气,是罗汉大爷被日寇活剥人皮时的赤裸血性,是“我”奶奶中枪倒地时喷薄而出的鲜血,是火红燃烧着的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作者笔下的高粱是有人性、有血性的,它会哭会笑,倔强地挺直着腰杆子。油密的高粱不仅承载了多少爱恨纠葛,更赋予了更高层次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象征,它是属于生命的红高粱,是属于民族的红高粱。 书中刻画了许多迥异不同的农民形象。“我”爷爷、“我”奶奶、“我”爸爸、罗汉大爷、余大牙……他们都是矛盾的混合体,卑微与伟大,善良与残忍,聪明与愚钝,勇敢与怯懦。他们身上的对立面时时碰撞出激烈的火花,照着他们的命运。“我”奶奶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这绝对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女人。她张扬,她不羁,她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她感性,她野性,她用倔强的小脚走完了绝不屈服的一生。“我”奶奶的所作所为颠覆了传统道德伦理,她冲破封建束缚的枷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三寸金莲的小脚倒成了“我”奶奶和爷爷的红线,“余占鳌就是因为握了一下我奶奶的小脚唤醒了他心中伟大的创造新生活的灵感,从此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彻底改变了我奶奶的一生。”以至于后来“爷爷和奶奶在生机勃勃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两颗蔑视人间法规的不羁心灵,比他们彼此愉悦的肉体贴得还要紧”。这是对传统道德多大的讽刺与亵渎!“我”奶奶骨子里的这般野性给人以快感,让人肃起敬意,我们看到了束缚了千年的人的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本性在高粱地里赤裸裸地展现着它婀娜的姿态。如此大胆地纵欲非但没有丝毫肮脏与羞耻之感,反而是一个高贵的灵魂在冉冉升起。而“我”奶奶在弥留之际的对天怨诉更诠释了对生命、对幸福的渴望,凄婉,悲壮:“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哪……”这个土生土长在贫苦农村的地道的妇人,能够说出“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这般极富女性解放意识的话语,是对传统受奴役、受压迫的乡村妇女的一种很大的颠覆。从“我”奶奶身上可以看出莫言对女性的某种观点,他某种程度上强调了女性的抗争性与自主性。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常是豪爽的、奔放的、火辣的,敢于越过所谓传统道德的藩篱,如《废都》中的唐宛儿,也是一个敢于自我追求、“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的性情女子。她们在现实的不济中渴望实现灵与肉的统一,“我”奶奶最快活的时光是在高粱地里,最后的归宿也是在高粱地里,这仿佛是命运的纠结,火红

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西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生毕业论文 浅谈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所学专业汉语言文学 入学年度 2013级 学习地点奈曼教师进修学校 学生姓名张晓梅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5、3、1

浅论莫言小说得艺术风格 张晓梅2013级汉语言文学 【内容摘要】莫言就是新时期以来最具创新意识得作家之一,她在小说语言方面取得得成就引人瞩目。杨扬说:一个作家用什么语言来写作,有时就是先天注定,无法更改得。大家都在用同一种语言,为什么有得作家作品有自己得语言特征,而有得人却没有呢?这就是因为有得作家通过某种发现,唤起了语言中沉睡得不被人注意得东西,而这种语言就是属于作家个人得,只有她能够感受,只有她能够将这种语感得灼热得温度传达出来。一个作家只有寻找到这种语感与语言得表达方式,才算就是开始了自己得文学语[1]。”莫言正就是这样得一位作家,她作品得语言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关键词】莫言;艺术风格;《红高粱》;《檀香刑》 艺术风格指作家创作个性同具体话语情境所营造得相对稳定得整体话语特色,它包括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得特定融合,就是一个作家创作趋于成熟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得得标志。其形成就是以作者生活实践得情感体验为基础,以思想倾向得创作为方向,并受到时代精神、阶级属性等众多因素得影响,并最终形成作者独特得风格特点为表现,就是一个不断积淀突破得过程。 一、雅俗共赏得语言 高尔基曾说“文学创作得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就是一切著作,特别就是文学作品得基本材料”,即文学得第一要素。干脆利落、激情奔放、着意于色彩、但又含蓄内敛,就是一种“莫言式”得语言风格,下面以《红高粱》为例,具体其语言得主要特点为:

莫言小说创作的转型

[收稿日期]2010-09-15 [作者简介]高翠英(1976-),女,山东莒南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莫言小说创作的转型 高翠英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山东东营257000) [摘 要] 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他的小说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 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他的早期作品有意师法著名/荷花派0作家孙犁,形成了明丽柔美的风格;中期大规模地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形成自由不羁、肆虐狂欢的小说世界;后期创作更偏重于在本土汲取创作源泉,小说创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0、/中国气派0和/民族底色0。这种自/西0向/东0的回归,内蕴作家生命经验的转向,同时也意味当代文学在90年代后整体的转型。 [关键词] 莫言;小说创作;转型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35(2010)04-0042-03 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鬼才0。其作品融乡野传奇、家族演义、情色想象于一炉,语言上天马行空、磅礴瑰丽、恣肆汪洋,洋溢着浓重的色彩。其创作中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但莫言的创作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本文拟按照时间的变化来分析莫言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型。 莫言无疑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从开始创作到现在,莫言有百篇以上的中短篇小说和十多部长篇小说。莫言小说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81年开始创作到1984年秋考入军艺,第二个时期是从1984年秋至2000年,第三个时期是新世纪以后。早期的作品主要描写军营生活和乡土社会的凡人琐事,风格柔美清新;中期作品深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以高密东北乡为原型,构造出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后期,莫言进入新的探索期,创作风格上开始/有意识地大踏步地撤退0,在继承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将童年记忆、个人体验和现代派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诡异而绚丽的艺术风格。 一、莫言早期的作品 莫言的创作始于1981年,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 以短篇小说为主,如5春夜雨霏霏6、5丑兵6、5为了孩子6、5售棉大路6、5民间音乐6等。莫言追仿当时的 文学潮流,有意师法著名/荷花派0作家孙犁,语言柔美清新,描绘景物、刻画人物带有深厚的感情,偏重明丽的色彩。作品情感细腻动人,婉约而充满诗意,从中我们可以轻松地捕捉到荷花派的影子。 莫言的早期作品如5春雨夜霏霏6、5岛上的风6等多集中于军旅题材,没有涉及他最熟悉的乡土社会,对此莫言说:/当时我没有明确地意识到我的小说必须从对故乡的记忆里不断地汲取营养。在以后的几年里,我一直采取着回避故乡的态度,我写海浪、写山峦、写兵营,但实际上,我在一步步地、不自觉地走回故乡。0[1]所以在稍后的5民间音乐6、5售棉大道6等小说中,开始出现了乡村场景,在对凡人小事的描写中,体现出作家乡村生活的丰厚积淀。但这一时期由于作者写作态度的功利性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备,导致了该时期的作品恪守传统的文学观念,某些作品主题先行,从而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公式化、模式化痕迹。 二、莫言中期的作品 这一时期是莫言创作的高峰期,共发表长篇小说7部,中篇小说近30部,短篇小说及散文近百篇。 4 f f

浅析莫言写作风格

浅析莫言小说写作风格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莫言 在当代作家中,小说家莫言虽然来自于民间,但毋庸置疑,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创新个性的作家之一。莫言以语言风格独特和创作理念个性化而著称。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自觉秉承自我超越的创新精神,创作出了很多具有独异风格的作品。《红高粱》《红蝗》《檀香刑》《蛙》等作品为当代文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便以《红高粱》《檀香刑》为例浅析一下莫言小说写作风格。 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这里是他灵感的发源地,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长篇小说《檀香刑》影响最大,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高。这两部小说,从对过去时态的回溯中,窥探、展现和审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小说中的人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亦高尚亦粗俗,爱憎分明,敢做敢为,充分表现出了民间人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艺术上,莫言以诡谲多变的风格和冷漠、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描述给人以耳一新的陌生与惊奇之感,给人以悲剧的震撼之美。 一.民间表述的新境界 莫言在与大江健三郎的一篇名为《寻找“红高粱”的故乡》的对话中声称:“我想我的…高密东北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应该是一个文学的概念,而不是地理的概念。”莫言的小说构筑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土世界——高密东北乡,对民间进行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生命本质和本原意义。 莫言的小说充分表现出了对传统审美方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颠覆,大量运用反讽、黑色幽默等技巧,给人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红高粱》中的余占鳌与《檀香刑》中的孙丙,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日英雄”和“抗德英雄”,如余占鳌的土匪习气,他“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再如孙丙,他最初的抗德动机是德国人修铁路会破坏风水,他在组建农民军时自称是岳飞转世,并分封诸将,作战时口念咒语,装神弄鬼。莫言有意偏离了传统的正面典型人物的塑造方法和审美原则,而是让他们停留在真正的农民心态上,充满了生活原色,使之呈现出一个似乎是未经雕琢的人物原型。 反讽和调侃也是莫言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写到最惨烈处,往往笔峰一转,把读者带入一个貌似“尴尬”的境地,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和更复杂的感觉空间。如《红高粱》写中孙五剥罗汉大爷的人皮时的描写,“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蹿一蹿地龇出来”、“父亲看到大爷的耳朵苍白美丽,瓷盘的响声更加强烈”。总之,莫言笔下的悲剧打破了统悲剧审美观念,开辟了民间表述的新境界,推动了民间表述的演进与发展。 二.独特的叙事风格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在这方面,莫言是积极的探索者。他的小说受到福克纳的意识流和马尔克斯叙事模式的影响。在《檀香刑》的后记中,莫言说:“《檀香刑》是我的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我撤退得还不够到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莫言力求从早年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中走出来,发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特长,从而形成自己的叙事特色。《檀香刑》在叙事中融入了民间说唱艺术,使西方现代文学技巧与我国民间文学技法得到了有机融合,在民族化的道路上向前迈入了一大步。 《红高粱》与《檀香刑》的发表时间间隔十多年,在叙事艺术上,后者比前者更加成熟和进步。首先,在叙事结构上,对故事和情节的展开,《檀香刑》避免了《红高粱》单声道的叙述,而是多声部的合奏,狗肉西施、县官、刽子手、戏班班主等各色人物分别以适合各自个性的浪语、恨声、狂言、恨声等形式展开叙事,客观上又构成一个整体。《檀香刑》极

莫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_蛙_研讨会综述

莫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 研讨会综述 王源 2011年9月25日,“莫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蛙》研讨会”在著名作家莫言的故乡山东省高密市举行。本次会议是2011第二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重要内容之一,是在中共高密市委、高密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市委宣传部、高密莫言研究会具体组织承办。来自山东省内高校、省作协、省文联、省社科院以及省内媒体单位的专家、学者、记者四十余人应邀与会研讨,会议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莫言研究会顾问杨守森主持。 莫言向与会者谈了《蛙》的写作历程与创作心得。莫言表示,这部小说从2005年开始写作,中途因没有最终确定好结构问题而一度搁置,在完成《生死疲劳》之后,又重新开始创作该作品,历时四年,三易其稿才得以完成。莫言谈到,《蛙》的此次获奖,表明文学对重大政治和社会敏感问题的关注获得了开放性的认同。作品虽然以“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为集中表现的主题,但并非要写计划生育事件的过程,而是“盯着人”也就是以塑造人物为核心来写,作品中的很多情节和人物直接取材于作者故乡的生活和亲友。《蛙》的整体结构采用了书信体,使得作者的写作获得了较为自由的发挥空间;同时在作品末章创新性地融入了“话剧”剧本的艺术形式,大大扩展了小说的表现维度。莫言坦言,尽管《蛙》获奖,但并非完美无瑕。作品没有写“大”,因为在关键处落笔时作者仍存在某些顾虑,故而“手下留情有所保留”,同时他认为作品也缺少更加深刻的生命体验和感悟。 继而围绕《蛙》的主题思想、形象塑造、艺术特色、意义价值等方面,与会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研讨。 一、主题思想的巧妙处理与把握 长篇小说《蛙》围绕“计划生育”的主题来展开故事情节,关于莫言对这一重大而又敏感的政治、社会主题的选择、处理和把握,不少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评价,尤其着重于作者如何巧妙地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思考融入到宏大叙事之中,从人类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观照当代中国,实现和世界的可能性对话。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谭好哲提到《蛙》和莫言以前的作品很不相同,它有一种对历史现场的非常强烈的反思性关照,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写到当下,不仅写了计划生育,还写了改革开放之后很多的“新”。这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叙述和追论的作品,很多场景都值得去思考其文化寓意,怎样看待生命,生命的成长、生命的孕育、生长的欢快和困顿,作品在特定的语境下都展现得畅汗淋漓。同时,这个作品有很强的多方面呈现的主体意识,比如反思意识和罪感意识,莫言是在替这段历史当中某些不能够让人性和人生正常发展的因素忏悔。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掖平认为,这部作品是莫言是想尽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职责和良心,以文学的话语来审视和直面一段绕不过去的特定历史和情境。他选取了巧妙的叙述视角,虽然描写的是非常宏大的历史事件,采用的却是个人的、民间伦理的小切口进入。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万森说,莫言并未局限在对社会问题的描述,也不是用自己的小说手段去写去剖析社会问题,而是以现代性的反思去写计划生育的主题,并将对这一主题的思考放置在了与世界对话的层面上。作者在写作时具有深刻的写人性苦难的意识,采取了“以我入罪”的写法,并不是孤立的自我反思,而是和主人公、和读者、和历史以及我们的民族文化一起感受罪感,体现的是一种现代型的、焦虑的反思。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奎英谈到德国 98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