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学研究,2007)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科学学研究,2007)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科学学研究,2007)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科学学研究,2007)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第25卷 第4期2007年8月

科 学 学 研 究Studies i n Science of Sc i ence V o.l 25N o .4

A ug .2007

文章编号:1003-2053(2007)04-0777-06

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赵林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摘 要:分析集群创新网络的成员、联系、结构和功能,讨论网络结构变量对集群内部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影响,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所嵌入的网络的密度、联系强度、互惠性、稳定性、居间性和资源丰富程度等因素都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着正向影响。关键词: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创新绩效;问卷调查;相关分析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7-03修回日期:2006-08-31 基金项目:985工程项目(985-2-201)

作者简介:李志刚(1979-),男,吉林延边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创新机制、知识管理。

汤书昆(1960-),男,江苏扬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

梁晓艳(1979-),女,新疆库尔勒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司风险投资。赵林捷(1967-),男,安徽巢湖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组织学习。

有关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和绩效的课题一直是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热点。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已经越来越从集群整体层次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角度向集群内部成员间的微观作用机制过渡。很多学者认为集群是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创新网络,并从网络结构视角考察了集群的创新活动。

Johnston 认为,产业集群之所以可以被看作网络,是因为它具备了构成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活动、资源和活动主体[1]

。Ya m a w ak 和B ritton 通过实证研

[2][3]

,分别证明了日本和加拿大产业集群内的成

员关系的确以网络形式存在,而且在提升创新能力方面,集群内部的网络连接比区域间联系和国际间交易更占优势。

创新活动的效率相当程度上决定于信息的广度与有效程度,而网络之于集群企业创新效率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影响信息广度与有效程度的重要因素

[4]

。黄中伟在研究集群创新机制时,发现集群的

创新机制和绩效来自于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他认为网络结构促进了企业集体联合创新,降低了创新的风险、成本,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网络结构促进集群创新高速化和新产品乘数增加;网络结构保持了集群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网络结构使集

群具有通畅的信息和知识流动渠道,并促进创新成果高速扩散

[5]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已经有很多学者从网络结构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集群内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问题,并认为网络结构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但现有文献多限于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仍不多见,只有张世勋以台湾新竹科技园为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了集群网络结构对集群内企业竞争力的影响[6]

。本文将借鉴其做法,把

合肥市高新区看作高技术产业集群,通过问卷结果来分析集群内部的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集群网络的成员和成员关系

根据Andersson 等人的总结

[7]

,集群网络中主

要包含了企业、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金融组织和中介机构等五类成员,它们是构成网络的节点。而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出发,与之存在联系的企业成员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同业竞争企业、其它企业(非上游、下游和同业企业,比如物流企业)等。

集群内节点间的关系从性质上分有三类,分别是基于信任的社会联系、基于契约的市场联系和基于联盟的交易联系

[1]

。集群内部的企业网络从结

科 学 学 研 究第25卷

构上可以分成垂直和水平两种,垂直联系是通过买和卖的链条实现的,水平的则是通过互补产品和服务、使用相似的专业投入、技术或者制度等实现的。除了网络内部复杂的成员关系以外,集群成员还要通过开放的集群边界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集群网络始终处在动态演化状态之中。

因此,可以用图1表示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与

外部环境。

图1 产业集群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

从图1可知,集群内每个企业都嵌入在一个特定的组织网络之中,而每个企业成员所在的 局域网络 又是整个产业集群 全局网络 的一个组成部分,成员间的复杂联系成为企业创新扩散和传播的渠道。

1.2 测度产业集群内企业网络结构的基本变量

网络之于产业集群具有双重涵义: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二是方法论意义上的

[4]

。正是因为从本

体论出发,产业集群可以被看作是各种成员通过社会联系构成的网络,学者们也就开始使用网络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产业集群,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析工具是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中刻画网络结构的变量有很多,按照分析层次可以分为单一节点层次、节点间的关系层次和网络整体层次,因为本文主要关注企业所嵌入的网络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所以主要关注了企业层次和节点间关系层次的网络变量,比如网络密度(density )、联系强度(i n tensity)、互惠性(rec i p rocity)、居间性(bet w eenness)、节点的度(de

gree)、稳定性(stability)等。1.3 网络特性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假设

(1)网络密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网络密度描述了网络内实际存在的联系数量占到可能联系数量的比例。Co le m an 认为,高密度网络会产生大量的企业间联系,网络内信息和资源将更快速地流动;高密度的网络更容易发展出相互信

任关系、共享准则,以及共同的行为模式[6]

。从拓扑学角度理解,高密度网络缩短了信息传递的平均路径,加快了信息流动,有利于创新知识和成果的迅速传播。因此我们假设:

假设1:网络密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2)网络联系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网络联系强度的大小描述了行为主体联系频率的高低和组织资源对联系承诺程度的高低。自从G ranovetter 将网络关系区分为强连结(strong ties)与弱连结(weak ti e s)以来[8]

,关于网络联系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两派针锋相对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良好的互惠关系能促进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培育,强连结企业间会形成共享态度、主张、以及信念(Si m sek 等,2003),这会提高网络内知识和信息的深度沟通、有价值信息的交换,使企业能够快速识别市场的细微变化。U zzi(1997)指出,相比于弱连结,强连结在帮助网络成员解释外部机会和威胁,与做出反应方面更为有效;Thore lli (1986)提出,网络紧密程度会影响信息的流动;H su (1997)提出,网络的强连结有助于组织间的深度互动对组

织生产管理方式与技术创新的能力产生影响[6][9]

而以Burt 和G ranovetter 为代表的学派则提出了著名的 弱连接的强度 的观点:Burt 以结构洞的观点提出由非冗余成员形成的网络关系,其信息的交流更具价值

[10]

;Granovetter 认为,强连结所获取

的信息,多是重复或相类似的,较少有创新的机会或信息产生;而弱连结所提供的信息更加丰富,因此,

就信息传递而言,弱联结比强联结更加重要[8]

。因为Burt 与Granovetter 关于弱连结的观点更加著名,因此此处根据他们的理论进行假设。

假设2:网络联系的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3)节点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

778!

第4期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节点的度表示了企业相邻连结的数目,它包含了出度(out-deg ree)和入度(i n -degree)两方面的信息,因此,节点度的大小实际上描述了企业所拥有网络联系的规模大小。度大的节点,说明其联系的节点更多,拥有的网络规模大,也就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信息。一般来说,在社会网络中,度大的节点一般都是那些权力系数较大的节点,地位较高。L i n (1982)认为,无论是在强连结中还是弱连结中,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都是决定连结所能获取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变量

[11]

。Free m an 认为,从权力的

交换观点来看,连结度的大小代表节点可选择方案数目的多少,可选择的数目增加,权力亦随之增加。由于无法得知交换来源的质量好坏等相关信息,因此必须假定选择方案愈多(连结度较高)会愈好

[12]

因此我们假设:

假设3:网络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4)网络联系的互惠性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联系的互惠性衡量了联系双方地位的平等性。O li v er (1990)指出,互惠性强调组织间合作、联合及协调,而不是命令、权力与控制

[6]

。在互惠的基础

上,组织间的成员均愿为共同的利益与目标而努力,因此更能促进合作创新的产生。因此,我们认为,如果网络成员间彼此地位平等,他们就更愿意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进而有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假设4:联系的互惠性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5)网络居间性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居间性 是Free m an 提出的三个用于测度网络中心性(centrality)的指标之一,也是最常用的指标[12]

。它衡量了企业在所嵌入的网络中的位置情况,表示了节点在网络中的权力系数,即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阻断信息流动或在信息传递中扭曲信息的内容,控制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Burt 认为,节点处在网络中的关键位置,可以享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

[10]

。其信息收益可以通过

可接近(access)、时效性(ti m i n g)和被推举(referra ls)三种方式获得,而控制利益(contro l benefits)指的是第三方居间协调时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所具有的优势。

假设5:网络居间性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6)网络结构稳定性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

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衡量了网络结构随时间进化的特征。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理解,企业培育和扶植网络关系属于投入阶段,而从网络关系中攫取价值则属于产出阶段,从投入到产出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在一定时间段内保持稳定的网络结构对企业更有价值。对于企业创新而言,稳定的网络联系可以帮助企业稳定地吸收伙伴成员的创新信息,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而频繁变动的网络结构可能会使得企业无所适从。

假设6:网络结构稳定性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7)网络资源丰富程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对资源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是决定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当今创新活动日趋复杂的形势下,创新活动对创新网络中资源的多元化和有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学者认为集群网络内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隐性知识极大地促进了创新成果的迅速扩散和创新速度的不断提升,集群内部所包含资源的丰富程度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变量。

假设7: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图2是我们提出的关于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特性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7个假设。

图2 关于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特征与

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假设

2 方法与结果

2.1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于对合肥高新区内高技术企业的调研。合肥高新区作为安徽省唯一的国家高新

!

779!

科 学 学 研 究第25卷

区,经过25年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新医药及生物技术等成长性高、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目前进区科技型企业600多户,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40多家,占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75%,占全省的35%以上;软件企业108家,约占全省软件企业总数的66%;生物技术和医药研发单位及生产企业60多家,约占全省的35%。因此,将合肥市高新区作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研究对象是非常合适的。

本次调查问卷关于网络密度、联系强度、互惠性和居间性的设计主要以文献[6]的问卷设计为基础,而对网络规模、网络结构稳定性、网络资源的丰富程度和企业创新绩效四个因素的测量则是在文献研究和专家调试的基础上完成的。在正式发放问卷之前,请几位高新区内企业家进行了预填写,并根据他们的反馈,结合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了调整。最后,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91份,有效问卷84份,问卷全部由企业负责人填写。

2.2 因素测量

本文对所有因素都使用了李克特5点计分法测量, 非常不同意 、 不太同意 、 一般 、 比较同意 、 完全同意 分别对应了1、2、3、4、5分。根据图1中刻画的网络关系,对网络密度、联系强度、互惠性的测量都包含了与上游组织、下游组织、同业企业、其他企业、政府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八种网络联系。

(1)网络密度(Cronbach ?s a l p ha =0.7354):用8个问题来度量网络密度,问题前半句都是 相对于园区内同行业企业而言,与贵公司联系的 ,问题后半句分别是: 上游企业更多 ; 下游企业更多 ; 同业企业更多 ; 其他企业更多 ; 政府机构更多 ; 科研机构更多 ; 金融机构更多 ; 中介机构更多 。网络密度的得分为8个问题得分的平均值。

(2)联系强度(Cronbach ?s a l p ha =0.7087):用8个问题度量联系强度,问题前半句都是 相对于园区内同行业企业而言,贵公司 ,后半句分别是: 与上游企业联系的次数更加频繁 ; 与下游企业联系的次数更加频繁 ; 与同业企业联系的次数更加频繁 ; 与其他企业联系的次数更加频繁 ; 与政府机构联系的次数更加频繁 ; 与科研机构联系的次数更加频繁 ; 与金融机构联系的次数更加频繁 ; 与中介机构联系的次数更加频繁 。该项得分为8

个问题得分的平均值。

(3)网络规模:用1个问题测量:相比于园区内同行业企业,与贵公司联系(包括正式联系和非正式联系)的组织更多。

(4)互惠性(Cronbach ?s a l p ha =0.7812):对每种联系的互惠性的问题模式都是一致的,都用了两个问题来测量,比如测量企业与上游企业联系的互惠性的两个问题是:#与贵公司联系的上游企业对贵公司非常重要;?贵公司对于与您有联系的上游企业非常重要。

每种联系互惠性得分=(#题得分+?题得分)/2- #题得分-?题得分 。

每个企业网络互惠性的得分为8种联系互惠性得分的均值。

(5)居间性:测量问题为:贵公司往来对象在建立联系时,很多要通过贵公司从中牵线。

(6)稳定性:测量问题为:相比于园区内同行业企业,贵公司所拥有的网络联系更加稳固。(7)资源丰富程度:测量问题为:相比于园区内同行业企业,贵公司交际网络中流动的信息和资源更加丰富。

(8)创新绩效(C ronbach ?s alpha =0.8216):使用5个指标衡量,前半句都是 与园区内同行业企业相比,贵公司 ,后半句分别是: 产品创新能力更强 、 工艺创新能力更强 、 市场创新能力更强 、 管理创新能力更强 和 信息获取能力更强 。该项得分为5个指标得分的均值。

网络密度、联系强度、互惠性和创新绩效四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指标都大于0.7,而其余变量虽然只用单一指标进行了测量,但指标的选取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因此,可以认为本文对变量的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3 相关分析结果

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设,我们对各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使用SPSS11.5获得的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变量之间相关分析结果列在表1中。

从表1的相关系数统计结果可知,前面提出的7个假设中的5个获得了通过:

(1)正如所预测的一样,网络密度、互惠性、居间性、稳定性和资源丰富程度五个网络结构变量都与企业的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居间性与创新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且

!

780!

第4期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最显著,这也说明了企业在集群网络中所处位置对其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

表1 网络结构变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相关系数

M ean

Std.

Deviati on

网络

密度

联系

强度

网络

规模

互惠性居间性稳定性

资源丰

富程度

创新

绩效

网络密度Pears on相关系数 3.1969.587491.929**.469**.542**.307.285.220.397* S i g.(2-tailed)..000.002.001.051.071.167.010联系强度Pears on相关系数 3.2348.61983.929**1.433**.682**.343*.298.311*.485** S i g.(2-tailed).000..005.000.028.058.048.001网络规模Pears on相关系数 3.4634.59572.469**.433**1.038.330*.333*.383*.102 S i g.(2-tailed).002.005..825.035.033.013.527互惠性Pears on相关系数 2.8868.76742.542**.682**.0381.214.128.255.427** S i g.(2-tailed).001.000.825..203.451.128.008居间性Pears on相关系数 3.5854.74080.307.343*.330*.2141.435**.113.499** S i g.(2-tailed).051.028.035.203..004.482.001稳定性Pears on相关系数 2.9756.82121.285.298.333*.128.435**1.642**.402** S i g.(2-tailed).071.058.033.451.004..000.009资源丰

富程度

Pears on相关系数 3.6098.70278.220.311*.383*.255.113.642**1.355*

S i g.(2-tailed).167.048.013.128.482.000..023创新绩效Pears on相关系数 3.7524.61987.397*.485**.102.427**.499**.402**.355*1 S i g.(2-tailed).010.001.527.008.001.009.023.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2-tail ed);*表示相关系数在0.05的水平显著(2-tailed)。

(2)联系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我们根据Burt和G ranovetter的理论提出的假设恰好相反,这说明:网络上频繁的信息和资源交换,有助于企业提升创新绩效,因此,H su (1997),U zzi(1997)和S i m sek等(2003)的论断得到了支持。

(3)网络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是唯一一对在统计上不显著的关系,这说明企业的网络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朗。这可能是因为企业网络存在着一个最优规模(或称为有效规模),在达到最优规模前,网络联系的多样性和非重复性带来了新颖的信息和资源,它们成为影响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而当超出最优规模时,很多联系变为冗余联系,同质化的信息传播大大降低了资源有效性,破坏了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因此,Burt认为[10]:当不考虑多样性时,增加网络规模可能会削弱网络的整体功能,关键是网络里非冗余联系的数目。当网络规模过大时,其中的很多联结关系只是 形式地存在着,成员间的互动很少,很难发生实质性的信息和资源交换,因此,这种联结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也就微乎其微。

3 结语和启示

随着创新活动日趋复杂,创新活动不再是单个企业可以独立完成的过程,作为一种交互过程和社会过程,它表现为通过知识和产品链结合起来的独特的公司组合,倾向于以经济网络的前后联系聚集为前提,通过客户、供应商和知识产生机构之间的互动改善公司的创新。企业创新的成功演化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环境,依赖于企业与其他组织间联系的种类和数量,而集群内部的创新网络结构为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既大大减低了信息识别和获取的成本,又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和传播,这一点是集群外的企业所不具备的。

本文从网络结构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产业集群作为一个网络组织形式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方面的关键因素,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了7个假设。通过对合肥市高新区高技术企业的问卷调查发现:企业所拥有的网络密度、联系强度、互惠性、居间性、稳定性和资源丰富程度6个网络变量都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正面影响,而网络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则不明显。本文实证结果很好地证实了前人关于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规范研究,也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1)集群内的企业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创新网络的价值,拓展和加强与上游企业、下游企业、顾客、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组织等各种成员的联系和互动,它们都可能成为激发企业创新的潜在源泉。企业在构建创新网络时,应该本着平等互惠的理念,

!

781

!

科 学 学 研 究

第25卷

以保证信息流动的通畅和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要注

意网络成员的多元化,以确保网络内信息和资源的丰富程度;还应尽量在网络中占据关键位置,以获得因核心地位所带来的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2)网络价值的开发是一种投入产出的过程,而企业在在培育网络方面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家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企业不可能无限制的拓展网络规模,而且本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单纯的追求网络规模并不能提升创新绩效。所以,企业在建立网络联系时,不能片面追求网络规模,应有所选择地突出重要网络联系的培育和建设,减少冗余连结,从而提高网络联系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效率和效果。

(3)虽然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但是企业创新信息的搜寻和利用不能完全依赖于集群内部网络。从区域创新体系或者国家创新体系的层面理解,产业集群不过是更高层次的创新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而已,因此,集群创新的整体绩效还依赖于与集群外部产业组织的互动,所以,集群企业在关注内部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时,还应该加强与外部知识创造机构的联系,这种外部新鲜的信息往往是影响企业突破创新的关键因素。参考文献:

[1] Johnston R.C l usters :a rev ie w o f their basis and deve l

op m ent in austra lia [J].Innovati on :M anagement ,Po l

icy &P ractice ,2004,(3):380-391.

[2] H i dek iY a m a w ak.i T he evo l uti on and struct ure of i ndus

tr i a l c l uste rs i n japan [J].Sm all Busi ness Econom i c ,2002,(18):121-140.

[3] Br itton J .N et w ork structure o f an i ndustr i a l c l uste r :e

lectronics i n To ronto [J].

Env iron m ent and P lann i ng

(A ),2003,(6):983-1006.

[4] 林竞君.嵌入性、社会网络与产业集群[J].经济经

纬,2004,(5):45-48.

[5] 黄中伟.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和绩效

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2004,(3):94-98.[6] 张世勋.地理群聚内厂商之网络关系对其竞争力影

响之研究%%%新竹科学园区之实证[D ].台中:朝阳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2-07-04.[7] A ndersson T,

et a.l T he C l uster P oli c ies W h i tebook

[R ].Stockho l m :I K ED,2004.

[8] G ranove tter M.T he streng th o f weak ti e [J].Am er i can

Journal of Soc i o l ogy ,1973,(78):1360-1380.

[9] 高展军,李垣.战略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3):474-479.[10] Rona l d B .Structura lH oles :t he Soc i a l Struct ure of Co mpe

tition [M ].C a mbr i dge :H arvard U n i versity P ress ,

1992.

[11] 李林艳.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

的结构视野[J].社会学研究,2004,(3):64-75.[12] F ree m an L C .Centra li ty i n so cial net wo rks :concept ua l

clar ificati on [J].So cial N et wo rks ,1979,(1):215-239.

An e mpirical study on t he relations hip bet ween industry

cluster ?s net work structure and enterprises ?innovation perfor m ance

L I Zh i-gang ,TANG Shu-kun ,LI A NG X iao-yan ,Z HAO Lin-jie

(Schoo l ofM anagem ent ,U n i ve rsity o f Sc ience and T echno l ogy o f Chi na ,H efe i 230026,Ch i na)

Abstrac t :M any R esearchers regard i ndustry cl uster as a k i nd of enterpr ises ?net wo rk .F rom this perspective ,th i s paper first analyzes actors ,ti es ,t he struc t ure and f uncti on of i ndustry cluster ?s i nnovation net wo rk .Then facto rs ,w hich i m pact enterprises ?innova ti on perfor m ance ,are exp l o red .H ypo theses are tested based on t he questi onna ire data .T he resu lts show t hat so m e variab les ?t hat charac ter i ze the net wo rk i n w hich enterprise is e m bedded have pos i tive correlation w it h enterprises ?i nnova ti on perfo r m ance ,wh ich a re net w ork density ,connecti on strength ,rec i procity ,stab ility ,bet weenness and the deg ree o f resource abundance .K ey word s :i ndustry cluster ;net wo rk structure ;i nnovation perfor m ance ;questi onna ire ;correlati on ana l y si s

!

782!

企业集群创新理论综述

企业集群创新理论综述 企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企业集群创新是企业集群发展最为重要的源动力。对国内外企业集群创新理论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企业集群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标签: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扩散与溢出;影响因素 在世界向着知识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创新成了企业集群发展最为重要的源动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对企业集群创新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第二是企业集群创新扩散与溢出机制研究;第三是影响企业集群创新因素的研究。 1 国外研究 1.1 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 马歇尔从“外部经济”角度进行探讨,并认为专门人才、原材料供给、运输便利以及技术扩散是集聚创新的动力。韦伯从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的角度讨论了中小企业集群形成的动因。Allen Young、Hoover、Krugman(1991)分别从“规模报酬理论”角度、“‘集聚体’的规模效益”角度和“规模递增收益”角度探讨了不同的集群创新生成动力。Saxenian(1992)在研究硅谷的发展时认为当地良好的社会交往氛围加快了新知识的产生与传播。Enright(1996)认为知识外溢和熟练劳动力市场推动了企业集群创新的发展。Walz(1996)通过增长极理论和创新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地方化的知识创造所推动的创新是集群发展的主要动力。Tichy(1998)借用佛农的生命周期理論,从时间维度分析了企业集群创新的演进。Brenner、Greif(2003)应用复杂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来研究集群创新动力机制。 1.2 企业集群创新扩散与溢出机制研究 以意大利的Becattini、Deiottanti、Bellandi等学者为主要代表的新马歇尔主义学派认为,通过溢出与劳动力转移,知识以空气中自由扩散的方式在集群内产生扩散创新能力。而Asheim(2000)和Maskell(1999)等经济地理学家则更关注地理与区位维度。Freeman、Debresson和Amesse(1991)认为企业集群可以被看作是网络的一种形态,把这些网络形式概括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Chris Hendry和James Brown (2006)认为集群网络有助于创新和产品开发,而国际间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意义更重要。 2 国内研究 2.1 企业集群创新动力机制的研究 魏守华(2002)对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以及社会

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使得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重新分布,世界日益呈现平坦结构。然而,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未在空间上趋于均衡,反而更加突出了生产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鸟瞰世界经济版图,人们不禁惊叹,以地方产业集群为代表的亮点区域正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因而,过去的数十年间,产业集群问题也成为各国学者广泛关注的研究主题。 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富有创新性的环境区域,无论是产业集群整体还是个体层面的集群企业,得益于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作用,都会显现出卓越的创新能力。正如马歇尔所说,在产业集群中,有关产业的技术知识和行业信息遍布于空气当中。随着研究者对产业集群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在富有创新性的产业集群内部,集群企业分享“产业空气”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不具有均等性,集群企业之间在创新绩效上具有迥然的差异。探寻创新环境下的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过程和机制成为集群理论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而且这一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制造产业集群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中进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研究分析的层面深入到产业集群内部,以对集群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的创新网络为分析的起点,通过融合产业集群理论、网络组织理论和组织学习等相关理论观点,应用网络分析的范式和方法,对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中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进行探讨,尝试从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视角来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差异进行解释。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本研究将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形成的过程机制问题分解为三个关键问题: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主要构成主体有哪些;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对企业从创新网络获取知识的影响如何;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特征、知识获取、创新绩效间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构建概念模型和综合分析框架。 本研究对产业集群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梳理,辨析了集群研究多个理论学派间的联系和演进轨迹。基于对理论文献的掌握和笔者多次针对浙江地方产业集群进行的实地访谈和调研,本研究选取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产业集

企业创新驱动因素及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_陈洪玮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2017年第11期 企业创新驱动因素及其 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 ■陈洪玮张琼冯星坤 本文基于63家江西企业调查数据,从全要素创新的视角应用结构方程实证研究了企业创新驱动因素及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政府政策、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等外部驱动因素和企业家精神、企业吸收能力等内部驱动因素,都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江西企业而言,其作用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技术进步、吸收能力、企业家精神、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内部驱动因素的直接作用强于外部驱动因素,技术进步的间接作用大于政府政策和市场需求。 [关键词]创新驱动因素;创新绩效;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7)11-0222-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我国中部和东部省域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模型、机理与对策”(7126303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江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13YJ02)、江西发展升级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江西企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 陈洪玮,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张琼,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 冯星坤,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江西南昌330031)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呈现出资源代价大、科技含量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点,进入转型升级发展的新时期。“十三五”以来,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同时,供给侧改革也成为改革的一个新热点,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是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体。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运用结构方程进行企业创新驱动因素分析,通过对63家企业的调查分析,找出影响企业创新驱动力的关键因素。其次对其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的路径进行了分析,为提升企业创新驱动管理决策提出了建议。 222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_王雷_姚洪心

第35卷第6期2014年6月科研管理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35,No.6June ,2014 收稿日期:2012-12-05;修回日期:2013-09-12.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0CGJ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71373040);2012年东华大学中央高 校基金项目(批准号:12D10815);东华大学励志项目(批准号:B201315) 作者简介:王 雷(1974-),男,河省内黄县人,经济学博士,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集群创新及升级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0-2995(2014)06-006-0041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王 雷,姚洪心 (东华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51) 摘要:以学习效应为中介变量,构建全球价值链嵌入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模型,并以绍兴纺织业集群中134个外向型企业为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三个维度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结构嵌入促进关系嵌入,并通过关系嵌入推动认知嵌入的提高。(2)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三个维度均不直接影响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 但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通过利用式学习间接改善创新绩效。研究认为集群企业应从战略层次关注全球价值链嵌入三个维度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学习能力的培育更好的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关键词:全球价值链;利用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创新绩效中图分类号:F267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近年来, 飞速发展的全球化经济和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使知识创造的世界日趋扁平化,以空间集聚为特征的集群网络正逐渐被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所取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关集群创新的研究视角逐渐由本土化转向 全球化[1] , 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本地集群获取全球化资源实现持续升级的有效途径[2] 。按照这一研究范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不仅使本地企业得 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和信息共享,从而避免 本地知识锁定的发展困境[3] ,而且,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互动还会产生良好的知识创造效应,促进新知识的产生和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推动集群创新能力的持续升级和价值链攀升 [4,5] 。 尽管全球价值链嵌入为集群获取外部资源实 现技术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将来自全球价值链的外部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与 企业获取的知识类型及领先程度有关,更有赖于 企业对新知识的筛选、提炼、消化和吸收,这种对外部知识进行整合重构的活动被界定为学习效应[6] 。事实上,学习效应一直被视为联结外部创新资源与内部创新绩效的重要中介变量,其对创 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7] 。因此,将学习效应纳入集群创新的研究框架,有助于更加清晰的解释本地企业通过全球化网络获取先进知识的机制,阐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集群创新的作用机理。 此外,当前针对全球价值链嵌入本身展开的研究尚不多见。根据嵌入性理论,可以将全球价值链嵌入划分为结构嵌入、关系嵌入、认知嵌入三个维度 [8] 。不同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维度将产生 不同的网络关系和价值链治理模式,进而导致不 同的知识转移和创新效应。因此,并非所有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都能得到均等的知识转移和升 级机会[9] 。部分企业通过全球价值链嵌入获得了有效的知识转移并成功实现价值链攀升,另一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 一、引言 近年来,创新及创业的发展受到高度注重。从大学生创业“50万元以下的注册资本可分期到位”到国家及各省市级创业扶持政策层层推出,全民创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国家发布了各种优 惠政策实行鼓励,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支出加计费用化等,都大力促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策略。不过如何确定能够带来符合期望产出的有效投入成为企业不 得不解决的难题。通过实行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能够更好地判断出 何为有效的投入、何为无效的浪费,从而更好地制定符合企业现状的 战略。在系统的技术创新绩效评价体系下,企业才能较为准确地评估 创新绩效,这极大地协助了企业提升创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有助 于企业选择合适的经营战略和有效的资源配置。现如今,企业技术创 新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已不再局限于财务指标,还引入了大量的非 财务指标,但因为非财务指标在定量化过程中掺杂了过多的主观性因素,可能导致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偏差、企业自我定位不准确等问题。 财务评价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基础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所 以基于财务视角来研究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对准确把握和客观 评价技术创新有着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财务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绩 效评价方法实行系统的综述。 二、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的内涵 (一)技术创新。创新一词来源于ShcumpeetrJ.A.的《经济发展理论》,此书在1934年译成英文时,首次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之后Shcumpeetr提出创新概念是指在生产体系中将生产条件和 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从而获得潜在的利润。对于技术创新的 概念界定一直存有较多争议。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MueserR.在搜 集大量相关论文并实行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后,得到了一个较为简洁准 确的表述: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

集群创新——新型的研发产业集群模式

集群创新——新型的研发产业集群模式 本期导读: 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 创新集群与集群创新的内涵 ※动态资讯※ 2013年2月5日,科技部发布《技术市场“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到2015年,围绕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和为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服务,着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技术市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国统一多层次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技术交易机制和模式实现重大创新;技术市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能力全面提升。 依托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中国创新驿站网络,整合全国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资源,形成统一开放、网上网下结合、产学研中介等各方主体扁平化合作的全国大技术市场。在中关村打造国家技术转移平台,在若干中心城市扶持和发展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服务功能手段先进的新型综合性技术交易市场及种业等专业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总数达到400家;中国创新驿站区域站点达到50家,基层站点达到300家,签约技术经纪人1000名;建立全国技术转移联盟和技术转移行业组织,推动建立区域和行业技术转移联盟30家。 以高新区为重点开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引导高新区建设和完善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主线的科技服务体系,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完善技术转移、创新孵化、科技金融等服务体系并健全其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间的协同创新机制。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引领全国科技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支撑区域创新和结构调整。 ※主题解析※ 技术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线性范式”到“网络范式”的转变。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创新研究的“线性范式”。该范式认为技术创新一般经历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等简单的线性过程,研究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过程。后来的研究发现外部的信息交换及协调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克服单个企业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降低创新活动中的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创新研究的视野从单个企业内部转向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互动,导致“网络范式”的兴起。 当前,受技术创新的“网络范式”理论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已经逐渐由“线

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外文翻译】

外文翻译 原文 Industrial clusters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the influence MaterialSource: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Author: Anthony L. Loviscek World economic map a lot of successful area is dependent on cluster and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such as silicon valley's information industry, Detroit's auto industry, California's wine blacksmiths, etc.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rapidly industrial cluster phenomenon also is rising. Industry cluster which the synergistic effects appeared through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become the concer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an important economic mode. Cluster strategy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both high-tech industry cluster, or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cluster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needs rapid progress,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enterprise pursuit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and businesses. In the past most scholars think industrial cluster can increas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 enhance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ut between industrial cluster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not simple causality, need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activities in other influential factors, so as to develop the technology to improve regional competition ability policy. 1 Industrial clusters innovation superiority Generally, the advantag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novation in performance: specialization and cooperation based on the same industry or related industr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geographically concentrated or near, produce innovative gathered. Using cluster this speci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between enterprise can establish a long-term and stable cooperation relations, the innovation of in order increases on the whole enterprise innovation cap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industry clusters in practice, we pu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industrial clusters formation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of demand and supply, thus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novation activities impact. Midway and speak from, the company involved in cluster organization, strong local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创新网络关系到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完善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对于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以及推动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成及功能,全面分析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存在的问题,并从观念、主体间联系、政府、中介机构以及战略规划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网络,高技术企业集群,技术创新 经济全球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技术全球化,使得高技术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创新日益成为高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育国家竞争优势的源泉。集群式创新作为高技术企业创新成功的新模式,已经得到理论和经验的证实。世界各地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高新区,它们的集群创新网络已成形,而且实力强大,如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韩国的大德科学城等。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尽管已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空间聚集,但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各方面的问题,制约了我国高技术企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影响了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政策和创新网络,对提升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效果和创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下载。 1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概念及功能 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是集群创新的一种组织形式,由核心企业网络、外围辅助网络以及创新网络所面临的系统环境组成。企业是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要素,作为网络的主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顾客、供应商、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服务机构构成了外围辅助网络;而集群的基础设施、文化基础、制度环境和企业创新活动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则作为创新环境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集群创新网络的形成对于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了集群内主体间的沟通,形成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优势;②为群内企业提供了集体学习机制,利用知识溢出效应获得个体难以获得的知识;③降低了企业参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更有利于集群创新功能的发挥。 2我国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企业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 观念问题是培育高技术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技术开发能力比较薄弱,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一些有相当

论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论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引述 在不确定环境下,企业要想在变革成功的同时保持已有优势,即同时具有探索与开发的双元能力,就必须不断创新,在维持现有能力的同时不断塑造新能力。探索性创新(exploratory innovation)和开发性创新(exploitative innovation)正是企业这种双元能力的重要体现,它们与企业的事前战略目标更密切相关,不但体现出企业对新知识和新机会的不断探索,还更多地体现出企业对现有知识和资源的驾驭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战略主动适应性,而不仅仅是事后对创新成果的感知。同时,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在基本的行为适应方式上体现了创新活动的特征及企业绩效的来源。探索性创新和开发性创新是两种性质不同、具有明显绩效差异的组织活动,它们对组织资源形成了竞争。如何协调和平衡这两种创新方式以更好地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二.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评价作为成熟市场经济中评价企业绩效的主要方法,在国内外经过十几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典范。研究内容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即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形成了各种绩效评价的观点;二是对企业绩效的评价方法,基于不同观点形成了企业绩效的评价框架。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国外企业绩效的评价理论研究己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根据理论研究的内容不同,具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成本评价理论阶段。该理论研究的是早期的一种简单将本求利思想,企业绩效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企业主服务。 二是财务评价理论阶段。这种理论始于20世纪初,通过建立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最著名的是杜邦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它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系统研究的深化,使财务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完善。在这一阶段,企业绩效评价主要为企业经营者服务。 三是价值评价理论阶段。这种理论由日本松下公司首先创立,20世纪初,日本松下公司提出了“剩余收益”绩效评价方法,使剩余收益取代投资收益率成为一种主要业绩评价指标。最终形成了经济增加值评价法(EV A),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绩效衡量指标方法,EV A为企业绩效评价提供了全新的理念。这一阶段的理论主要为上市公司的企业股东服务。 四是综合评价阶段。这种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韩国,该国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国有企业实施年度绩效评价。到90年代初,美国卡普兰和诺顿平衡计分卡的诞生丰富了综合评价的内涵,完善了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方法,使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理论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 1.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 Christopher(2001)等明确指出:“市场营销策略的最终目的的确是为了赢得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客户。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企业需要对构成整个经营环境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更加广泛地定义和关注。包括供应商、企业员工、对企业经营有影响的机构或个人、分销商,以及与企业有战略伙伴关系的其他企业在内的构成企业经营大环境的多重市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企业赢得和留住目标客户的能力。” 测量企业绩效的方法有很多,如V enkatramanandRamanujam(1986)通过归纳整理,将企业绩效的测量方法具体分为:财务绩效、事业绩效和组织效能。此外,在针对市场导向的研究中,

集群,抱团创新的有效模式

集群,抱团创新的有效模式 地理位置比邻国内一流大学的中关村,为什么 没有真正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科技创新创业 集群地?不妨借鉴美国硅谷成功集群的经验。 几周前,我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小住,被朋友极力劝说不要搬回波士顿,一定要住在湾区。 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居然是:生活在硅谷的所在地湾区,人就会被无形地感染,总是琢磨着想干出点什么新东西出来,于是每个人都过得活力十足。 友人现在的职业是房产中介。但是,她已经在湾区有过好几次创业经历。现在的职业和她过去的各种尝试,完全大相径庭,但已步入中年的她,还是整天飞快地转脑筋,创意、追逐着各种新想法,继续做着创业梦。 硅谷:创新集结地 没错!旧金山湾区的硅谷,是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英国剑桥科学园、印度的班加罗尔、法国的索菲亚科技园,以及国内的各种“高科技园区”,都无法与硅谷相提并论。 这里聚集着全球密度最高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高素质人才。不仅有高科技人才,更有提供各种创业服务的风险投资家、咨询专家、猎头公司、会计和律师,为创业者提供

全方位的创新支持。例如:硅谷的高资本可得性,全球任何一个创新集结地都无从攀比。 硅谷内外,有一种自发的、非正规的社会网络。无论是那里企业内部松散扁平化的结构和文化,还是企业之间人员的频繁跳槽,甚至技术移民在母国和硅谷之间的流动,都在无形中促进了行业以及跨行业知识和创新理念的共享。 我的另一位生活在湾区的友人,近年来跳槽过好几次。出乎常人意料的是,他今年跳槽,是放弃了一家薪水丰厚、日趋成熟的高科技公司,而选择了一家飞速发展但还没上市的创业公司。据说,不算股权,友人现在的薪酬只有被放弃的那家高科技公司的1/6! 硅谷特有的这种自发、非正规的社会网络状联结,不仅促使了地域中各方人才对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集体分享学习,同时,创业者或创新者们能通过人才、技术和资本的自发重组,去追求各种最新机遇的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鼓励。 随之,弥漫硅谷的创新和创业文化,也越来越厚密。 斯坦福:产学研结合地 最有特点的,大概是和硅谷的形成息息相关,在1950年代初创建了世界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的斯坦福大学了。惠普、苹果、太阳微系统、硅谷图形、雅虎、谷歌、思科、英特尔以及很多当今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巨头公司的创建人,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或教授。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本文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双创)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真正将国家自主创新战略转换为企业的创新战略和创新产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创新绩效的高低决定了国家创新战略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目前我国处于创新贫乏期,高资本投入、高能源消耗、低产出效率、低劳动力资本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模式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研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绩效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怎样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对推动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相关性的背景与意义出发,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文献的回顾,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和组织支持感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实地调研,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本土化设计问卷,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和Excel2013等工具进行数据样本的描述性统计、信度效度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以及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和组织支持感的调节效应检验等实证研究来分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总共包含六章内容:绪论、相关概念和理论、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假设与实证分析、结论以及对策建议。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个维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显著性程度有差别。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心理资本能够在两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在两者中具有调节作用。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这些对策建议对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借鉴作用。

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oc

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关注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逐渐认识到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的联系,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情况,与政府、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等,都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是否得到了充分利用决定了有利于企业能否获得创新所需要的稀缺资源从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Lee[1]认为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Borgatti[2]指出企业社会资本能促进资源知识的传播,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本文主要是在研究已有文献基础上提出知识获取是企业社会资本影响创新绩效的中介变量,提出相关理论观点。 二、研究分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Bourdieu[3]最早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认为社会资本是组织或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和。Nahapiet[4]提出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关系、认知三个基本维度。本文将社会资本分成三个层面:市场层面、技术层面、关系层面。本文提出假设:企业的社会资本与创新绩效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1.企业的市场层面社会资本 企业市场层面社会资本包括企业与内外部构建的联系网络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源[5]。通过与供应商与顾客之间不断的交流沟通来不断革新自己的产品与理念,实现进步与发展。企业通过与顾客、供应商等对象的信息、技术交换不断推动企业产品、服务的升级换代,形成企业自身的有效竞争力。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市场层面的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创新绩效。 2.企业的技术层面社会资本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企业想要生存和长远发展必须把握科学技术等核心能力。企业利用自身研发人员、技术积累、项目攻关、与外部科研合作、专利发明授权等方式形成企业新的知识或新的技术能力,这就是企业的技术层面的社会资本。耿新认为企业的技术层面社会资本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的学习与转移,从而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的技术资源。 3.企业的关系层面社会资本 任何企业都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中,都必然要与外部单位、金融机构、会计审计、社保机构等沟通联络,这种网状联系成为企业的关系层面的社会资本[6]。包括攻关媒体、政府政策、政治环境、融资借贷等方式,所以说,企业的关系层面的社会资本对树立企业的良好的品牌形象、维持有效的资金流具有重大的意义。

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分析(精)

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分析 李萍1闫秀霞2 (1.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尽管有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能给集群内的企业带来创新优势,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的形成有其复杂的机制。基于博弈论的相关知识,构建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模型,通过该模型的分析,探讨了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形成的行为的优势以及约束条件。 关键词: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激励模型。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 A The form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cts of co-innovation network model analysis Li Ping Yan Xiu-xia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Shandong Zibo 255049 Abstract:Although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dustrial clusters co-innovation networks of enterprises within the cluster can give new advantages, but the industrial cluster form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 has its complicated mechanism. Based on knowledge of game theory to build the industrial cluster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network formation behavior mode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l, it

绩效考核的创新修订稿

绩效考核的创新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Q8QX9QT-X8QQB8Q8-NQ8QJ&M8QMN]

绩效考核的创 绩效考核,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员工的品德、工作绩效、能力和态度进行综合的检查和评定,以确定其工作成绩和潜力的管理方法。其实质是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关于现有员工的信息,为员工的报酬、晋升、调配、培训、激励、辞退和职业生涯管理等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于企业,如何考核员工业绩,奖励谁、惩罚谁,是改进工作、实行激励的重要依据,关系到如何向员工昭示企业的价值标准,关系到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于员工,企业如何评价自己,奖励谁、惩罚谁,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自身价值是否得到充分肯定,甚至关系到自身的去留,毫无疑问也是至关重要。 1.考核的目的一一从奖惩到培养发展 松下幸之助说:“不管有无制度,经营上总是要经常对人进行考核;如果缺少对业绩、能力的制度性考核,我们只能依赖一线监督者的意见做出人事安排,稍有疏忽,稍有不注意就会出现不平、不公、导致不满,损害士气和效率等等。所以,有作为的经营者都会采用人事考核制度,努力对职工的能力和业绩做出客观而公正的评价。”

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地考核和评价员工,以及对员工进行赏罚,本身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几乎没有哪个企业可以说自己己经充分地解决好了,无须为此烦神了。中外企业,概莫能外。但是,考核的目的绝不仅仅局限于为奖惩提供依据,它更重要的用途是树立企业的价值观、为员工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可以说,这属于考核目的的创新。 最伟大的真理往往最简单。美国管理专家米契尔拉伯福,是一个从车间里成长起来的管理者。他从自己的管理实践中悟出了一条“最简单、最明白然而也是最伟大的管理原则”:“人们会去做受到奖励的事情。”当今许多企业、组织之所以无效率、无生气,归根到底是由于它们的员工考核体系、奖罚制度出了毛病。“对今天的组织体而言,其成功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所要的行为和我们所奖励的行为之间有一大段距离。” 管理的精髓确实就是这样一条最简单明口不过却往往被人遗忘的道理:你想要什么,就该奖励什么。中国古人早就发现:上有所好,下必甚之。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作为一个管理者,不论是古代的君王、官吏,还是今天的总统、经理,你奖励什么,惩罚什么,无疑就是向世人昭示你的价值标准;你的下属、员工,或者认同你的价值标准,努力做你希望他做的事,成为你所希望他成为的那种人;或者不接受你的价值标准,脱离你的企业、组织而去;或者就是阳奉阴违,投机取巧。

浅析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浅析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徐彩 (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摘要: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企业是社会的主体,研究金融创新对微观企业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并提出解决策略,为我国企业在金融创新背景下快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字:金融创新;企业绩效;影响;策略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金融创新飞速发展,同时伴随产生的还有大量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也得到了具体的运用。金融创新不仅能够调节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同时,不断发展的金融创新改变了企业所处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成为支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创新不仅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也影响着企业的价值和效益,并为之带来新的改变。本文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分析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宏观机理和微观机制,探寻现代企业利用金融创新提高自身绩效的方法,以期我国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 国内外对金融创新的研究起源于熊彼得时代,但一直以来都没有统一的解释。从宏观层面上看,金融创新就是金融业的全部发展史。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金融创新的历史悠久,不仅包括金融发展的每一件重要的事项,还包括货币的发展史;第二,金融创新的内容丰富,例如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制度创新等。从中观层面上看,金融中介功能的发展比如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等。这些创新包括将已有的产品、技术和制度直接应用过程中创新或者重新发明创造,改造的过程中降低这些金融机构的成本和风险。从微观层面上看,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产生标志着金融创新微观层面的出现。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有四种形式:第一,以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风险管理型创新;第二,增强流动型创新是将原来的金融工具的变现能力和转换性能都加强;第三,信用创新型创新是创新出以分散风险为目的的信用违约互换等;第四,股权创造型创新是将债权转换为股权的金融创新工具。 二、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新变化 (1)金融创新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转变。金融创新改变企业生存的金融市场环境,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管理经营模式。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要选择合适的金融创新产品组合,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2)金融创新工具的产生使企业财务政策发生新变化。一方面,企业利用金融创新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平衡企业的财务杠杆,增强企业的财务弹性,增加流动资产的比重;另一方面,使用金融创新产品进行风险管理代替企业通过减少股利发放等方式进行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金融创新给企业带来的新利益 (1)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资金问题。金融市场不仅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地方,还是企业进行融资筹资资金的主要场所。金融创新为企业带来新的金融创新工具例如可转换公司债券, 企业利用这些金融工具进行融资,并且通过一定时期把创新工具转化为其他形式比如说普通股之类来获得收益,降低融资成本。企业投资者可以通过转换金融工具,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调节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的比重。 (2)提高企业的投资水平。企业生存的目的就是获得收益最大化,所以企业选择投资 对象的时候考虑的主要问题是选择报酬高风险小的产品进行投资。一方面,金融创新可以保

高技术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分析

高技术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分析 发表时间:2009-10-30T13:21:38.763Z 来源:《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第6期供稿作者:李忠阁1潘忠志2 [导读] 作为集群创新活动的载体和组织形式的高技术集群企业创新网络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1.东北电力大学财务处吉林132012 2.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132012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技术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和相互作用,高技术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构成外围辅助网络的顾客、供应商、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而集群的基础设施、文化基础、制度环境和企业创新活动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则作为创新环境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不同要素在集群企业创新网络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相互联系机制。 关键词:高技术集群网络High tech colony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integrant part analysis Li Zhongge Pan Zhongzhi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high tech colony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basic integrant part and affects mutually,the high tech colony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integrant part mainly includes is engaged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enterprise,constitutes the periphery assistance network customer,the supplier,the government,the university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but colony s infrastructure,the cultural base,the system environment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faces the technical environment,the market environment took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al effect enterpris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ehavior,the different essential factor has the different function in the colony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 and relates the mechanism mutually. Keywords:High tech Colony Network 【中图分类号】F27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14-02 1.引言 作为集群创新活动的载体和组织形式的高技术集群企业创新网络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运行机制。企业创新网络研究主要分析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组织间的合作行为与组织间的联结机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结网行为主要是为了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Freeman (1991)把创新网络类型分为:合资企业和研究公司、协作R&D协议、技术交流协议、由技术因素推动的直接投资、许可证协议、分包、生产分工和供应商网络、研究协会、政府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等类型。纳尔逊和温特按形式把创新网络分成全国与区域的创新网络、正式与非正式的创新网络两种。 2.高技术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 高技术集群企业创新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核心企业网络、外围辅助网络和创新网络所面临的系统环境组成。高技术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作为网络主体的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构成外围辅助网络的顾客、供应商、政府、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而集群的基础设施、文化基础、制度环境和企业创新活动所面临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则作为创新环境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2.1企业:在企业创新网络组织结构中,核心网络由具体参与和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构成。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是创新的主体和集群企业创新网络的核心要素。根据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创新主体应满足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对创新活动自主的决策权,二是具有进行创新活动所要求的能力,三是承担创新活动的责任与风险,四是获取创新活动的收益(李正风,曾国屏,2001)。由此可见,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根据创新活动的特征和类型,其他的大学、行业协会和政府机构也起着不同的作用。集群式的创新观点需要考虑企业间的合作与互动,不同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间的相互协调可以使集体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刘金红,2005)。 2.2顾客。波特在其著名的钻石体系中特别强调了本地的需求条件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本地的需求市场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会刺激企业改进和创新产品和技术。而本地需求市场的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客户需求的形态和特征,它影响企业如何认知、解读并回应客户的需求,内行而挑剔的客户会迫使企业在市场压力下努力改善和创新,提高竞争优势。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原则就是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开发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只有能够受到顾客欢迎的产品才能为企业获取丰厚的利润。企业的顾客既可能是其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也可能是使用其产品生产其他产品的企业,而如果企业的顾客是企业,那么还可以为企业创造共同开发新产品的机会。 2.3供应商。在集群企业创新网络中,供应商除了要努力降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成本外,还经常主动参与到生产上的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而从事产品创新和生产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与其专业化的供应商密切相关,供应商也会作为生产和设计模块产品的模块供应商参与企业创新网络的创新活动,可靠的原材料和合乎技术标准的关键零部件的稳定供应会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成败。 2.4政府。政府在集群企业创新网络中的主要角色是创新活动的推动者和创新政策的制定者。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的萌芽和成长通常是自然形成的,但是在产业集群开始成型之后,政府可以强化集群的发展和形成,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波特,2002)。政府在与民间部门合作的过程中,应加强和建立现存的和正在出现的集群,而不是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集群(波特,2000)。在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制度的作用比技术更加重要。政府应该致力于建立起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吴敬琏,1996)。政府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真正的创新主体应该是集群内的企业,政府只能间接地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政府的职能是通过集群发展政策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自主性,鼓励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冯德连,2006)。虽然政府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但政府却能够通过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影响高技术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和创新行为,影响和推动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例如,韩国政府在大德科学城和龟尾电子工业园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立了韩国高等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并在技术与学术单位之间,建立商品化的工业发展中心,通过产业发展计划选择合作研究发展计划,在技术研究上大量投资,由政府参与协调企业的高技术创新(波特,2002)。 政府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创新行为:①政府可以通过营造促进集群创新的环境,制定鼓励竞争、提升需求质量的政策,激发集群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②政府通过制定技术标准、产业标准,影响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鼓励企业创新。③政府的科技政策、合作研发活动也会带动企业创新。④政策通过帮助集群建设基础设施,吸引高技术人才和企业来到集群,这些企业和人才会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