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介入治疗肿瘤

介入治疗肿瘤

介入治疗肿瘤
介入治疗肿瘤

肿瘤介入治疗

一、介入治疗的概念

介入放射学又称介入治疗学,它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

简而言之,介入治疗就是:不用开刀,将特效药物或器械,用微小的导管送至病变部位达到诊疗目的的微创技术。

介入治疗的技术很多,首先可以分为血管性介入技术和非血管介入技术。按照治疗疾病所属的系统,又可分成神经介入、心血管介入、肿瘤介入、妇产科介入、骨骼肌肉介入等。

二、肿瘤血管性介入治疗的适用范围

1、消化系统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治疗;胃癌的腹腔动

脉灌注治疗;胰、肠等恶性肿瘤的介入化疗和栓塞术;肝血管

瘤、肝囊肿、肝转移瘤的介入栓塞治疗;结肠癌肠系膜上下动

脉灌注。

2.呼吸系统肺癌的介入化疗和栓塞术、支气管肺癌动脉灌

注化疗;

3.泌尿生殖系统肾、盆腔、乳腺恶性肿瘤的介入化疗和栓

塞术;子宫肌瘤的血管内的栓塞术;肾囊肿的介入治疗;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腹主动脉或髂总动脉灌注化疗。

4.骨与软组织系统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的介入化疗和栓塞术;椎体成形术(针对转移性肿瘤引起的椎体塌陷和椎体血管瘤);

5.循环系统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的栓塞治疗;动、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6.神经系统脑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窦瘘等)的栓塞术。

三、介入治疗的原理

邵阳医院介入治疗主要是血管性介入技术,包括动脉灌注化疗和动脉栓塞疗法、动脉栓塞化疗

肿瘤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从肿瘤供养动脉直接将化疗药物注入肿瘤区域内。辅助动脉栓塞,可切断肿瘤的能量供应,使肿瘤细胞缺血、缺氧、饥饿而死亡。而栓塞剂沉淀可使化疗药物缓慢释放。与全身静脉化疗相比:灌注化疗局部化疗药物浓度高,全身的副反应小。

动脉灌注化疗(TAI)

动脉灌注化疗:通过一根很细的特制导管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插到肿瘤的供血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以达到提高肿瘤组织药物浓度、增加抗肿瘤作用的目的。

原理:动脉导管直接通过肿瘤的供血动脉进行化疗药物的灌注,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区域,提高肿瘤细胞与化疗药物的接触时间和作用浓度,从理论上讲,作用于肿瘤细胞的药物浓度提高10倍,化疗药物的作用效果可以提高100倍以上。这样,局部的高浓度药物可以获得显著的化疗药物杀伤作用效果,同时又可减少全身的不良反应。

适应症:各种实质性脏器和骨、软组织中晚期肿瘤或手术后、放疗后肿瘤复发以及转移。如肝癌、肺癌、头颈部癌、乳腺癌、胆管癌、胰腺癌、食道癌等。

特点:几秒钟后药物进入肿瘤,药量是静脉给药量的1/2~1/5。

动脉栓塞疗法(TAE)

将血管栓塞剂如明胶海绵,自体血凝块等栓塞剂通过导管注入肿瘤靶动脉血管内,使其闭塞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称为动脉栓塞疗法。

适应症:适用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肾癌、盆腔肿瘤等的治疗以及鼻咽癌、肺癌、消化道、盆腔肿瘤大出血时的栓塞止血等。

动脉栓塞化疗(TACE)

化疗栓塞术:动脉栓塞疗法与灌注化疗相结合,即将化疗药物与栓塞剂混合在一起进行栓塞可起到化疗性栓塞的作用,称之为动脉栓塞化疗。

四、肿瘤介入治疗的优点

介入治疗全程在影像设备的引导和监视下进行,能够准确地直接到达病变局部,同时又没有大的创伤,因此具有准确、安全、高效、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等优点,现已成为一些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①创伤小

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技术,它无需开刀,无创口或仅需几毫米的皮肤切口,术后唯一的创口就是一个长约1毫米的小“针眼”,最早术后半小时后即可起床活动,8小时后恢复到术前水平,且出院后一般没有特殊注意事项,可以立即回到正常的工作、生活中去。这不但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最大程度减轻了家属的护理难度。

②效果明显

动脉药物灌注疗法,通过动脉向肿瘤组织直接给药,接受药物剂量大、治疗效果好,血管栓塞治疗可抑制肿瘤发展,使其缩小,为患者争取二次手术机会,甚至阻断肿瘤的血供,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

原发性肝癌既往有“癌中之王”之称,主要是因为原发性肝癌在发现时只有1/5左右的患者有手术切除的机会,剩下4/5的患者往往只剩3-6个月生存期,因此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呼,介入治疗通过

血管栓塞技术等综合治疗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病灶发展。介入治疗技术出现后,使剩余的4/5患者显著延长了生存期,从而甩掉了“癌中之王”的帽子。

③副作用小

与肿瘤的化疗、血栓的溶栓,介入治疗与内科治疗相比,其优点在于: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不仅可大大提高病变部位药物浓度,提高疗效,还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化疗药物绝大多数被肿瘤组织吸收,进入全身血液的肿瘤药就相对较少,再经过肝脏的解毒代谢作用,这样正常组织接触的化疗药就相对少了很多,减少药物的全身副作用。其中动脉栓塞疗法更是属于物理疗法,无毒副作用。

④安全性高

大部分患者只要局部麻醉而非全身麻醉,从而降低了麻醉的危险性;

⑤费用经济

正常组织的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极大降低住院所用费用

⑥准确性高

在医学影像设备精确引导下,可实现准确定位。

⑦适用于不能手术者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危重患者或者无手术机会的患者,介入也能很好地治疗。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的三大优势第一,能有效地防范肿瘤的发生发展。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传统中医学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辨证施治为核心。而癌症的发生,从致癌物参与人体代谢,癌症的启动、促进,DNA损伤、修复,然后进入癌前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为中医药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其次,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领域还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当肿瘤患者已接受手术或放、化疗缓解后,运用中药防止其复发或转移等。第三,中医学还可以在肿瘤的直接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在胰腺癌、胆管癌、肝癌、脑瘤、肉瘤,以及已复发或转移的中晚期肿瘤治疗中,若思路对头、应对有序、组合有方的话,完全有可能促使其“柳暗花明”。特别是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癌有效成分,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癌细胞分化和凋亡,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在这方面,中医药学将大有作为。总之,在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中,中医学有极其重要

的一席之地。走出“传统疗法”的一些误区传统中医药基本上是一种经验性探索所积累的知识体系,有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判决性”实验的检验,故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或经验。尤其是当前有些广告的宣传性词语,值得引起人们注意。以毒攻毒传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药治癌之优势。因为中药中许多毒药,它们的毒性是明确的;但有否抗癌药性,或者说临床是否真的有抗癌功效,是需要打问号的(根据分析,在动物实验中,得出某种提取成分有抗癌性和临床真实个体身上有否抗癌性,许多情况下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很普遍,后者却较难得出阳性结论)。退一步说,真的“以毒攻毒”,不如找化学合成抗癌药更妥当些。这些药物的问世,毕竟经历过较严格的药理学筛选与实验。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抗肿瘤很长一段时间也很时髦,但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患者,一些活血化瘀药不仅会促使肝内转移,而且容易诱发大出血,导致肝昏迷。一些实验结果也证实,活血药使用不当,会促使肿瘤快速生长与转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慎之又慎!软坚散积“软坚散积”也是常用抗癌疗法,而且以往是作为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研究表明,部分甲状腺肿瘤是“碘”依赖性的,而软坚药中不少是含碘很高的,如海藻、昆布等,故这些自属禁忌!

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的现状与思考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治疗有效率虽然很高,但治愈率却不尽人意,在很多城市的统计中占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或第二位,可见人类最终战胜恶性肿瘤,还任重而道远。以手术、放疗、化疗、生疗和中医药五大支柱疗法为主,以及内分泌治疗、介入治疗、基因治疗、加热治疗、冷冻治疗等多种疗法的肿瘤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减轻病人痛苦、改善生存质量、防止复发或转移、延长生命,提高治愈率,比单一的中医、西医、中西医之中只应用某一种疗法的疗效都好。这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逐步被专家和学者所认识和接受的,是肿瘤学术界在不断地实践中形成的共识。然而,在诊治肿瘤的临床上,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的许多学者,在癌症的早中晚期,何时、何环节,对各种疗法如何恰当地单独及相互综合应用才能发挥最佳疗效,还没有完全取得共识,导致不少病人没有得到许多原本有较多治愈或缓解的治疗机会而丧失。本文以五大支柱疗法为立足点,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予以探讨,不当之处,望予斧正。 一、手术治疗(简称手术) 手术治疗是恶性肿瘤一种古老、最有效的主要治疗方法,一般分为预防性、根治性和姑息性等手术方法。 (一)手术的适应症及局限性 1、凡能手术切除的肿瘤均应手术切除,通过手术切除可以极大地根治或减少体内的癌细胞数目。60%左右的癌肿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同时也是90%肿瘤的诊断及分期工具。凡有手术适应症者,不可错失良机。但应指出,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局部肿瘤,对全身扩散或远处转移难以奏效。 2、我们知道,1cm3(1克重)的癌块约有109个癌细胞(约10亿个癌细胞),这时医生用手摸得到、用眼睛看得见,做CT也可以显示癌块的大小;若小于106个癌细胞的微小癌病灶残留在癌床上时,医生是眼睛看不见、手也摸不到,CT也难以察觉,只有在显微镜底下才能发现。有鉴于此,癌症的根治手术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但在实际临床上要彻底根除癌细胞是很难的;极少数病人还难以避免因手术引起癌细胞的异位种植或转移的可能(体内残留的微量癌细胞转移,目前难以进行有效的检测)。这既是多年来不少癌肿单纯手术治疗,其疗效难以明显提高的主要原因,也是常讲的即使是早期手术切除,仍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其他综合治疗(如放疗、

陆乾人主任治疗肿瘤经验初析

内蒙古中医药 陆乾人主任治疗肿瘤经验初析△ 朱卫红* 王晓军** 关键词:陆乾人;肿瘤;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1-0058-02*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01200) **上海市黄楼卫生社区服务中心(201200) △基金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中青年骨干培养项(PWZ2008-20-j10)2011年11月1日收稿 陆乾人主任系上海市浦东新区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工作40余年,在中医药防治肿瘤工作有3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倡恶性肿瘤应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互相取长不短,提高疗效。擅长恶性肿瘤术后、放化疗后的中医药治疗和晚期癌症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作为名中医工作室成员和继承人的我有幸师从陆乾人主任,侍诊左右,现将陆乾人主任辨治肿瘤经验思路初步概括如下。1 勤学医理,把握肿瘤病机:本虚标实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证医案》 明确指出:“正气虚则成岩”;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积聚篇》:“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都说明了肿瘤的形成主要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以致邪毒乘虚而入,蕴聚于经络、脏腑,致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功能障碍,故而导致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相互胶结,日久形成肿瘤。老师认为不论是风、 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还是内伤七情、饮食、劳倦,以及痰湿瘀血等各种病理因素的损伤,只有通过正虚这一内因才能引起肿瘤的发生,正气虚损是形成肿瘤的内在依据,邪毒入侵是形成肿瘤的条件。 癌瘤的生长又会进一步耗伤正气,正不遏邪则助长癌瘤的发展。癌肿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正邪相争的过程。癌肿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通常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本虚标实之病证。晚期癌症者正气虚损尤甚,因此,治病必求于本,以扶正培本为主,坚持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为治疗大法。2 从整体观出发,辨证、辨病相结合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并强调人体的完整性。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整体的反应,而不仅仅是局部的病变,治疗疾病也应强调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看到发生病变的局部情况,看到疾病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同时也要看到与其他方面的联系,从而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平衡,消除病邪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机演化和疾病的转化,通过整体作用于局部,从而达到消除病邪目的。癌肿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虽有局部的一系列表现,但这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辨证论治方法是以四诊八纲为主要手段,通过综合临床各种证候表现,来推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和发生发展的规律,认识疾病的寒热温凉、 虚实、阴阳转化。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有很多病人通过常规体检如作血液生化检查;作B 超、胃镜、肠镜、膀胱镜、CT 、MRI 等物理检查发现有异常,再予以CT 或MRI 增强、PET 等进一步检查协助诊断及疾病范围,最后通过细胞病理学确诊为恶性癌肿。但有些病人无症状出现, 出现无证可辨。这时应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确定疾病部位,从中医病因病机学角度来确定治疗原则,以消除致病因素,使机体得以修复。这就是辨病治疗。 3 肿瘤的最佳治疗选择是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 中医理论范畴与西医不同。但现代中医肿瘤学的成立、发展也是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的,他们治疗肿瘤各司其职。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西医、中医均有其长处及不足。西医学在诊断肿瘤,清除癌灶,以争取根治肿瘤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不足是有些手术及放化疗治疗后引起的副反应造成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差等。中医学的长处为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驱邪,攻补兼施,在抗癌的同时,顾护脾胃之气、提升正气,减少医源性疾病的发生,从而减轻术、放化疗引起的毒副反应,协助提高放化疗完成率,争取晚期癌肿患者手术切除的时间窗,从而提高临床疗效,使患者有较好的生存质量。不足是根除癌灶困难,杀灭癌细胞作用不强,抗肿瘤疗效重复性差等。所以将中西医结合互补其长短,其疗效比单纯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效果为好,目前已有很多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基础研究均提示及证明其疗效性。4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中医药应分阶段治则用药 中医药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陆乾人主任结合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以及广阅文献系统总结,认为中医药在肿瘤中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以减轻放化疗的毒性反应,提高放化疗完成率;②提升机体免疫力,促进肿瘤术后机体的康复,可以防治肿瘤术后复发、转移:③失去手术和放化疗治疗机会的患者,中医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定瘤体的发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时间。中医治疗应该是“整体治疗” 与“序贯治疗”,即根据疾病病情进展、机体邪正消长态始,采取不同的阶段性治疗策略方法。何时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何时应用以中医为主的治疗,中医药何以用药治则其间存在极大的临床技巧,需要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目前归纳为①对于需手术治疗的:手术前宜健脾和胃、气血双补为主,以 促进术后机体尽快复元;手术后应以健脾益肾、益气补血、活血解毒为主,以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术后机体尽快康复,有利患者尽快进入辅助放化疗治疗阶段,减少复发转移;②化疗用药期间应健脾和胃、补气养血、滋补肝肾为主,以减轻化疗毒副性,提高化疗完成率;减少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提高化疗的疗效性:③放射治疗时,因中医认为放射线是火毒之邪,治宜养阴生津、活血解毒、 凉血补气为主,以减少放疗对机体的毒性,提高放疗疗效,提高放疗完成率;④肿瘤缓解期或稳定期宜结合辨证论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以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复发、 发展、转移。⑤失去手术、放化疗机会的晚期癌肿患者宜结合辨证益气、养血、化瘀、解毒、化痰、散结,以抑制肿瘤生长,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时间。⑥对于西医综合治疗的患者根据其治疗手段予以相应的中医治疗法则。5 扶正培本为主,注重脾肾;扶正、祛邪灵活应用肿瘤为本虚标实之征。治病必审征求因,以扶正培本为主,坚持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老师认为,扶正培本法并不是简单地应用一些补益类的方58

名老中医治疗肿瘤50年经验(王三虎教授)

名老中医治疗肿瘤50年经验(王三虎教授) 导读:大家公认的《伤寒论》中直接描述肿瘤的条文可以说只有第167 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但经典就是经典,《伤寒论》作为中医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也具有经典著作所具有的“初读还比较好理解,每一次读都有不同感受,常读常新”的特质。我读《伤寒论》40余年,感悟颇多。但在2008年7月我的代表作《中医抗癌临证新识》定稿之时,我还不敢说《伤寒论》与肿瘤有多大关系。所以上有《内经》,下有《金匮要略》《千金方》与肿瘤的关系而独缺《伤寒论》。《伤寒杂病论》自晋代王叔和重新编次改名《伤寒论》以来,不少医家长期认为书中的六经辨证理论只适于指导外感病,直至清代,始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如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首次提出“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当代医家陈亦人后来居上,对“六经钤百病”多有所发挥。但百病是否包括肿瘤,专家避而不谈,当然也不是一个口号所能服人的。只能以事实为依据,理通为准绳。近几年来,随着临床阅历渐丰,经方感悟愈多,我顿觉《伤寒论》与肿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写不足以释然,唯有一吐为快。

一、太阳经 太阳经主人体之表,为诸经之藩篱。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风寒袭表,肺失宣降,津液不循常道,到处流动成饮,日久凝聚成痰,不仅阻塞气道,也可阻塞食道,进而造成气机滞涩,吞咽不利。一方面,痰饮上犯,吐涎沫不绝;一方面,脏腑失却濡润,肠道干涩,便如羊屎。这两个症状就是判断食道肿瘤预后的“金标准”。吐涎沫越多,大便越干涩难解,预后越差。对于舌体胖大,阳虚明显者,我经常用小青龙汤原方获效,可谓阴霾散尽,阳回津生。风邪随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水津不布,少腹乃至腹部胀大、下肢水肿不消,这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难症,五苓散就是的对之方。若血水互结,或寒邪化热,伤血动血,瘀血在少腹不去,硬满疼痛,腹部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我取抵当汤的水蛭、虻虫活血化瘀,力量强大而不伤正气。其中水蛭用12克,虻虫用3克,都已经高出现在《中国药典》规定的3克和1.5克的常用量。根据就是《伤寒论》抵当汤用水蛭三十个、虻虫三十个,我就不信汉代的水蛭、虻虫比现代的小那么多。寒主凝涩,与风相合,深入经络脏腑,损筋伤骨,疼痛难忍,表现在肿瘤临床往往是癌症骨转移的证候,与麻黄汤证的“头痛身痛,骨节疼痛”常有相合,可大胆用之。阳和汤用麻黄,《日华子本草》谓麻黄“破癥坚积聚”,良有以也。麻黄是我们学的第一个中

中医治疗肿瘤的四个原则

中医在两千年以前对肿瘤就有了一定的认识,甲骨文就有"瘤"字的记载,散见于文献中的舌菌、失荣、噎膈、返胃、乳岩、肺积、翻花疮等名称都是对现代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的描述。《黄帝内经》对前人的记载进行了总结,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就肿瘤的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创立了一套理论体系。我们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它的发生、发展、转移等都是人体正气(抗癌能力)不足所致;在治疗上既注意消除外在致病因素,又注意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建国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更是集中西医优势于一身,综合各种手段,以病人为中心,从整体出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疗肿瘤的系统工程。 纵观中医对肿瘤病因的认识主要有正气虚损、气滞血瘀、热毒积聚、痰凝湿阻等。我们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现代医学理论,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研究,研制出了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治则的抗癌良药。 1.扶正培本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现代医学、分生物学、免疫学的研究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三个抗癌系统:一是抗癌细胞系统,包括NK细胞群、K细胞群、T细胞群、LAK细胞群、巨噬细胞群等;二是抗癌细胞素系统:干扰素、白介-2、白介-6、肿瘤坏死因子等;三是抗癌基因系统,基因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现已证明Rb、P53基因等均有抗肿瘤方面的作用。这些抗癌系统的功能表现都是指中医学的正气,这些功能低下就可能造成癌症的发生。 根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在传统理论指导下,结合中药单体药理研究和人体正气的研究把扶正培本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一原则。 2.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血瘀是肿瘤发病的又一主要病机,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和我们自己的临床实践都认为血瘀对肿瘤的发生起很大的作用,故以活血化瘀为治疗脑部肿瘤的第二大原则。 3.抗癌解毒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与人体内的毒邪有关,尤其是痰凝湿阻、郁久化火、火毒内蕴、凝滞不化,渐成肿块。另外认为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有邪毒在体内郁滞不能外达。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肿瘤发生时往往是某些外因激活了体内致癌毒素,从而造成人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理论、实践和实验都证实解毒药物都有肯定的抗癌作用,所以我们把抗癌解毒作为治疗脑部肿瘤的又一大治则。 4.辩证施治 肿瘤的发生发展变化有着共同的病因病机,治疗上采用相同的治则,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它也有其不同之处,不同的病种,不同的系统,不同的部位都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机变化,所以我们以扶正培本、活血化淤、抗癌解毒为主要治则,结合不同部位和不同病种进行加减,研制成治疗各种脑部肿瘤的一系列药物。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经验

中醫藥治療腫瘤漫談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訪問學者王禹堂教授 癌症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多步驟,覆雜的漫長過程,其病因包括物理、化學、生物、遺傳、免疫……等諸多方面。80%以上的癌症與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長期的過度精神緊張,慢性病的不徹底治療,易導致癌症。癌症從發生到臨床上能夠查出,(直徑1㎝以上,重約1克,癌細胞數約10億個),一般是要經過30次以上的倍增,時間是數年乃至數十年。 中醫認為﹕先天稟賦“異常”,外感六淫之邪、內傷七情過度,飲食不節,勞傷過度,過嗜煙毒酒酪,生活起居失常,久病失治導致臟腑功能失常,正氣內虛,氣滯血瘀、痰凝濕聚,蘊熱結毒,久之結聚,日以漸大,為腫為瘤。 腫瘤如何防治呢﹖總的來講,加強腫瘤病因發病機理研究,改善生活環境,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心態,注意鍛煉身體,防治慢性病,提高免疫功能。宣傳學習癌症智識,定期自我檢查結合醫生檢查,或開展防癌普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腫瘤的治療目前巳進入綜合治療的時代。全面的綜合治療,應當根據病人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侵犯的范圍(分期)和發展趨向,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治療手段,多科學的參與,個體化的綜合實施,力求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強調“有計劃”、“合理”、“多學科、“個體化”。國際上通常的綜合治療指的是手術、放療、化療、生物治療及其他西醫療法綜合實施,在我國中西醫結合治療,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優勢。 中醫藥怎樣治療癌症呢?總的來講可以用“整體觀念,辨証論治”來概括。具體地說就是用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取得病史、症狀、體征,用中醫的理論辨証、分析、歸納、找出病因、病機、病位、性質,結合病人整體情況,明確疾病本質,發病條件,估計發展趨勢和轉歸,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總的治療原則包括﹕治未病(包括預防和早治療),治病求本、扶正祛邪,標本緩急,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治療大法包括﹕扶正培本,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化痰祛濕,軟堅散結,清熱解毒和以毒攻毒。 目前的社會實際情況是,疾病的診斷、治療不可能離開現代醫學(或稱西醫),腫瘤的診斷治療更不能脫離現代檢查、診斷和治療,因此現代的中醫腫瘤學治療原則應當是“整體觀念,辨証論治,辨証辨病相結合”,而“辨病”包括中醫的“病”和西醫的“病”。就是說既有純中醫的治療,又有中西結合的綜合治療。 中醫治療有哪些方法呢?首先是中藥的治療。臨床上最多的是根據辨証辨病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博文收藏 2014-04-11 1238 中医药治疗癌症的优势 对肿瘤的治疗不能一种方案贯串始终,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按照早、中、晚不同期别,采取不同的综合措施,这时,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贯穿整个阶段性治疗的始终。中医药给中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中医药抗癌康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民间中医药开发协会,淄川鑫成中医门诊从事肿瘤研究,善于治疗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胆管癌、乳腺癌、脑瘤、脂肪瘤等以及各类癌症放化疗并发症、术后复发及转移。具体方法如下: 1.突出传统中医药特色.中药治疗还是抗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等,均是发挥中医特色,取得较好疗效。研究系统、规范,包括了对传统中医理论、现代治疗进展、中医证候学、老中医治疗经验、自身临证治疗等,形成独特治疗方法。 2.低分化肿瘤就是全身血液性疾病,“绿色治疗”.治疗理念是:最有效的消除肿瘤瘤灶、控制全身转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清理血毒,同时最有效的保护患者脏器功能,这种有效、安全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肿瘤的“绿色治疗”。特别适合老年患者、体质差、经西医多程治疗无效及中晚期肿瘤患者。这种“绿色治疗”理念也符合目前国际上对肿瘤治疗的共识. 强调肿瘤综合治疗.肿瘤的治疗是综合性治疗,单纯一种方法不能治愈。采用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优势,应用多种技术、多种方法是治疗肿瘤的最佳选择。 3.培本扶正有效治疗肿瘤 培本扶正法治疗肿瘤是祖国医学的一大特色,用扶助正气、培补本元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促进康复。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水谷运化。精微营养物质的生化,气血的生成都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后天之本是非常重要的。肾是先天之本,藏而不泻,管理全身各器官的功能,是人体生命的源泉。有些肿瘤患者经过放疗、化疗后常可见气阴两伤,采用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之法,能增强患者体质和抗癌能力,使之能耐受化疗及放疗,达到较好的疗效;如果肾气亏损,各脏器功能、气血阴阳就容易失调,从而引起疾病进一步恶化。另外,现代研究表明:培补先天之本可以增强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和免疫监视作用,提高和调节内分

金国梁教授运用治癌“十二字”原则治疗肿瘤的经验

金国梁教授运用治癌“十二字”原则治疗肿瘤的经验金国梁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长于肿瘤的防治,现从治法、方药 方面系统阐述其于临床运用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所创的“治癌‘十二字’原则”治疗肿瘤的经验。 标签:治癌原则;扶正;祛邪;名医经验 金国梁教授系著名中医学家、师从国医大师何任教授,继承发扬何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从事中医临床30余载,现通过读何老之书文,观金师之临证,详细阐述何任教授所创的“治癌‘十二字’原则”如下。 1?治癌“十二字”原则 何任教授长期致力于肿瘤临床的研究,积数十年之临床经验,认为癌症的发生、发展及其整个病变过程,与人体正气的内虚,抗病能力的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出恶性肿瘤的治疗要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并总结出应用扶正祛邪大法治疗癌症的“十二字”原则:“不断扶正,适时攻邪,随证治之。”目前肿瘤的中医治疗法则较多,且各有长处和优点,但笔者认为,何任教授所倡导的治疗癌症“十二字”原则较为简便实用。金师将此“十二字”原则,灵活地用于临床三十余载,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临证两年余,对此“十二字”原则潜心研究,体会深刻,今总结金师灵活运用此“十二字”原则治疗肿瘤之经验,将扶正及祛邪之法、之时,随证治之之道等做简单阐述。 1.1?“不断扶正”,乃治本之法 “不断扶正”,就是指对于癌症的治疗,不间断地,自始至终地以扶助正气,培益本元,提高免疫力,改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为大法。此乃治癌“十二字”法则的主导思想。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都离不开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肿瘤的发病也不例外。所谓的“正气”,包括人体的阴、阳、气、血、精、津、液、脏腑功能等一切抗病的能力。“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素问·刺法论篇》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又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现代医学研究亦发现机体在免疫功能下降时易患肿瘤[1]。 “扶正”就是扶助人体对“邪”的抵御能力。癌症的发生,正气的亏虚是内因,是主要原因;邪气的侵犯是外因,是次要原因。可以说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正胜则邪退(癌细胞得到抑制或消除,病情控制或减轻乃至康复),正虚则邪进(癌细胞生长、转移,病情进展)。故临证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不断地扶正培本,扶正固本,扶正强本,使本强疾自去,养正积自除。所以,“不断扶正”乃癌症的治本之法。 1.2?“适时攻邪”,乃标本兼顾 中医之“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中医病因学中常见的“邪”有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宿食、痰饮、瘀血、结石等。“攻邪”,主要是使用具有解毒、散瘀、化痰、软坚等作用的中药或其他治法以达到消除致病因子,从而起到防癌抗癌的效果。运用中药中具有解毒、散瘀、化痰、软坚等功效的攻邪抗癌中藥治疗癌症,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之适当,效果显著,但因为它们大多会损伤正气,因此切忌“粗工凶凶,以为可攻”的蛮干,应审时度势,根据病情需要,

最新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质瘤

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 质瘤

中医药辨证施治脑胶质瘤(转载) helloznh 收录于2011-01-04 阅读数:查看 脑胶质细胞瘤是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它包括星形胶质、少枝胶质、室管膜等组织的肿瘤。胶质细胞瘤化颅内各种类型肿瘤中发病率为第一位,约占颅内肿瘤的40%。在中医古代医籍中见于头痛、真头痛、头风、癫痫、眩晕、厥逆等疾病。 【概述】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神经外胚层发生的肿瘤有两类,一类由间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实质细胞形成,称神经元肿瘤。由于从病原学与形态学上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起源于间质细胞的胶质瘤又比起源于实质细胞的神经元肿瘤常见得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在胶质瘤中,统称为胶质瘤。 各型胶质瘤中,以星形细胞瘤最多,其次为胶质母细胞瘤,其后依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胶质瘤、松果体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从乳头状瘤、未分类胶质瘤及神经元性肿瘤。 各型胶质瘤的好部部位不同,如星形细胞瘤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发在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发生于小脑蚓部;室管膜瘤多见于第4脑室;少枝胶质瘤大多发生于大脑半球。 胶质瘤以男性较多见,特别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型胶质瘤各有其好发年龄,如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壮年,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几乎都发生在儿童。胶质瘤的部位

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如大脑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小脑胶质瘤(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 胶质瘤大多缓慢发病,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较短,较良性的或位于静区的肿瘤病史较长。肿瘤若有出血或囊变,症状会突然加重,甚至有类似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胶质瘤的临床症状可分两方面,一是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精神症状等;另一是肿瘤压迫、浸润、破坏脑组织所产生的局灶症状,早期可表现为刺激症状如局限性癫痫,后期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瘫痪。 胶质瘤的诊断,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年龄、性别、好发部位及临床过程进行分析,在病史及体征基础上,采用电生理、超声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学及核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定位正确率几乎是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可在90%以上。 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无明确分界,难以彻底切除,术后的二年复发率在85%以上。平均生存期不足6个月,综合治疗生存期不足两年。 【文献回顾】 我国古代中医文献中“胶质瘤”这一病名无明确的记载,但在头风、真头痛、厥逆、癫痫等疾病中有类似症状的论述。如《灵枢?厥病篇》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明确指出了“真头痛”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奇病论》曰:“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灵枢?海论》还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头痛巅疾,上虚下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素问?厥论》谓:“厥或令人腹

中西医对肿瘤的认识

引言 据国家卫生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127例/10万人。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万~170万人,总数估计在450 万人左右。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003年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致死率为94. 71/10万。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全球癌症状况将日益严重,今后20年新患者人数将由目前的每年1000万增加到1500万,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也将由每年600万增至1000 万。癌症成为第一位致死疾病,死亡率最高的10种癌症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更高,为104.01/10万,居全部死亡疾病之首,其中死亡率最高的10种癌症分别是肝癌、胃癌、肺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来自乳腺、肺、结肠、前列腺、卵巢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从这些器官来源的肿瘤通常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和其他器官,如肺、脑、肝和骨。转移癌通常出现在原发肿瘤之后,且有一定的转移途径和规律,一般不难判定。大部分转移癌可通过临床及各种辅助检查寻找到原发灶,但是大约5%-15%的患者经过仔细全面的检查后仍然无法发现原发灶[1.2],这就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困扰。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尚无大型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因此存在很多争论。一般来说,原发灶的检出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最为合理的治疗策略,既能将原发部位作为治疗靶区,又能避免对非原发部位进行不必要的治疗,减少治疗的并发症,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康复也有积极的影响[3]。 免疫组织化学问世以前,寻找不明转移癌的肿瘤原发灶的困难重重,不明来源肿瘤原发灶的确定对于肿瘤学家和病理学者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常需长期随访观察,反复检查方可发现,甚至始终未能发现。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特别是新型肿瘤标记物的不断发现及使用,使一些原先诊断为MUO 的病例有可能发现原发灶,为临床有针对性的治疗及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提供有效帮助。比如,CK7抗体识别的是相对分子质量为54000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中,一般非上皮来源的细胞无表达。卵巢浆液性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乳腺腺癌、肺腺癌中呈阳性反应,另外在宫颈肿瘤、胆管癌、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也为阳性表达。而胃肠道的腺癌、卵巢粘液性腺癌阴性,在鳞状细胞癌、肝细胞和肝细胞癌、前列腺和前列腺癌、肾上皮性肿瘤中均为阴性。现通常认为CK7是腺癌和移行上皮细胞癌的比较特异性的标志。CK20抗体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细胞中。在胃肠道、Merkel细胞癌、胰胆管癌、唾液腺小细胞癌、小肠类癌、卵巢粘液性腺癌阳性表达。而在乳腺腺癌、子宫内膜癌、肺腺癌和鳞癌、除唾液腺和Merkel细胞肿瘤以外的小细胞肿瘤、卵巢非粘液性肿瘤、肾细胞癌、精原细胞瘤、胸腺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肿瘤组织中阴性表达。此抗体在原发癌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是一致的。villin抗体是一种分子量为95000的细胞骨架蛋白,正常分布于肠上皮和肾近曲小管上皮,可用于肠上皮来源肿瘤与非肠上皮肿瘤的鉴别诊断,亦可作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 我们知道,众多转移癌的原发灶不可能用单一抗体检测,数个抗体的联合应用可增加敏感性,从而缩小肿瘤原发灶的寻找范围。[34,35]已有学者研究ck7,ck20

介入治疗肿瘤护理

介入治疗肿瘤护理 【关键词】介入治疗护理 介入治疗是当今医学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广泛运用于肿瘤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利用X线透视、CT定位、B型超声仪等医疗影像设备做导向,也可以进行造影摄片获得影像学资料,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并对其治疗护理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6月——2010年1月,我院对29例肿瘤病人实施了介入治疗。男18例,女11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29岁,平均30.9岁。肝癌19例,子宫癌10例。 2护理体会 2.1治疗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在介入治疗前首先应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对介入治疗有所了解,避免紧张、恐惧情绪,护士用和蔼的语气向患者介绍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及手术全过程,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告知患者治疗中可能出现少许不适感,使患者情绪稳定,精神放松,积极配合治疗。 2.1.2皮肤准备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去除皮脂,指导患者洗浴时勿用力擦洗。改善局部情况,避免局部感染。 2.1.3胃肠道准备其次改善全身情况,注意营养调配,治疗前一天勿食易产气油炸食物,因会影响介入治疗,并会引起治疗中呕吐等不适,故术前常规禁食12h,禁饮6h。

2.1.4介入治疗前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2.2治疗中护理 2.2.1心理护理治疗中护士始终在患者身边,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绝对制动,以防损伤其他器官;在治疗的间歇随时为患者调整体位,使患者得到休息,利于治疗。 2.2.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改变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定时测生命体征,若出现心衰脑梗、心梗等出现时,应立即停止治疗,采取积极抢救措施。 2.3治疗后护理 2.3.1穿刺部位及生命体征护理术后6h内严密测T、P、R、BP、神志意识的改变,24h内平卧,手术侧肢体伸直位制动12h,注意肢体血供、皮温、颜色、感触觉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动脉搏动是否减弱甚至消失。如有肢体循环障碍,应行正确肢体功能锻炼,可抬高患肢予以热敷、按摩,并观察症状有无改善,如疑有股动脉栓塞,出现肢体发麻,则禁忌按摩,以防栓子脱落。 2.3.2发热的护理介入治疗后早期发热大多是由于肿瘤坏死产生吸收热,一般在38.0℃-38.5℃,不超过39℃。术后1周左右,由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应注意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范围,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口腔、皮肤等基础护理。 2.3.3胃肠道反应护理介入治疗后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其中1例出现顽固性恶逆,一

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2011-04-14 04:45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 1、癌前病变:常见的癌前病变有慢性子宫颈炎、纤维囊性乳腺病、结肠多发性息肉病、慢性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结节性肝硬化、子宫内膜和支气管黏膜等处上皮非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本身并非恶性,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很容易变为癌(或肉瘤)。中西医结合科在中医药治疗癌前病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采取辨证分型论治及基本方加减等形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2、预防复发与转移:恶性肿瘤在早、中期,经过根治手术,或经过规范的放化疗后,达到了完全缓解,但是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因此,对于大多数的病人,防止复发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在此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思想。中医认为脏腑之间,生理上存在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生克制化关系;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乘侮亢害关系。一脏有病,可依据自身规律而影响其他脏。故治疗肿瘤转移时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联系脏腑之间存在的生克乘侮关系,先治或先安未病脏腑,以阻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止疾病的蔓延,以使疾病朝着痊愈的方向发展。 3、中医药与放射治疗结合 放疗的毒副反应多表现为治疗部位的放射性炎症,局部皮肤的破坏以及骨髓抑制及肝、肾功能的损害等。综合放疗的副反应的症状及证候,中医认为放疗易伤阴生热,滋阴清热之品在放疗过程的配合中显得尤其重要,但也要因病种和个体而异。头颈部的肿瘤放疗常发生口腔炎、咽喉炎等,养阴生津清热可用生地黄、玄参、沙参、麦门冬、天花粉、石斛等;咽喉部水

肿用蝉蜕、胖大海、射干、马勃、桔梗、甘草等。放射性食管炎,应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活血化瘀,理气,常用蒲公英、半枝莲、石见穿、仙鹤草、三七、枳壳、八月札等。发生放射性肺炎者多应用养阴润肺之品,玄参、沙参、麦门冬、百部、百合、紫菀、款冬花、金银花、杏仁、茯苓、枇杷叶、生甘草等。消化道反应严重者如伴恶心、呕吐、腹胀、纳差,应与益脾健胃理气药相结合,可用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竹茹等。 4、中医药与化学治疗结合 1).骨髓抑制 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间缺乏根本性的代谢差异,因此放化疗都不能完全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损害,骨髓抑制是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后所出现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其表现主要为外周血白细胞迅速减少,其次是血小板和红细胞的减少。中医治疗多采用补气养血、补肾益精治法,常用方剂有八珍汤、六味地黄汤及归脾汤等。我们发现在化疗过程中辩证配合使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骨髓抑制反应,甚至可作为预防性应用。 2).消化道反应 消化道反应一般较骨髓抑制出现的更早。常见的消化道反应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泄,严重者可见到血性腹泻。中医治疗主要采用调和脾胃,降逆止呕之法,方剂多用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小半夏汤、六君子汤等。还可以针刺内关、足三里、天枢等减轻胃肠反应。 3).脏器损害 很多化疗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脏毒性作用,其中以蒽环类尤为明显,可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速效救心丸、冠心苏合丸、炙甘草汤等具有活血补心作用的方药,长期应用可改善症状。容易产生肾毒性的药物有顺铂,大剂量氨甲喋呤等,在西

注重整体调理阴阳_吴承玉教授治疗肿瘤经验

注重整体调理阴阳 )))吴承玉教授治疗肿瘤经验 李 杰1 ,指导:吴承玉 2 (1.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摘 要:吴承玉教授在中医药治疗肿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她认为脏腑虚损,正气虚弱,气血 不足,内为七情所困,外为六淫侵扰,导致阴阳失调是肿瘤发生的主要病机。因此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辨证灵活,特别注重整体,扶正祛邪。 关键词:肿瘤;中医药疗法;吴承玉 中图分类号:R 249;R2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06)10-1241-01 收稿日期:2006-02-28 作者简介:李杰(1960-),女,山东烟台人,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方向:中医证候规范化及中医体质研究。 导师吴承玉教授,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30余年,博览群书,取其所长,尤其是在中医药治疗肿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其左右,收获颇丰,现将其注重整体,调整阴阳治疗肿瘤的总体经验介绍如下。1 注重整体调整阴阳 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0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的辨证论治为其核心。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脏腑虚损,正气虚弱,气血不足,内为七情所困,外为六淫侵扰,导致阴阳失调,痰浊、瘀血、热毒相互搏结,日久而成。在肿瘤的整个发病过程中,脏腑虚损,正气虚弱,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是根本。正如5内经6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0;/邪之所凑,其气必虚0。阴阳的相互制约及消长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产生。若用中医的阴阳理论来分析癌基因和抗癌基因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发现它们是一对矛盾。正常人体内,抗癌基因负责机体细胞的正常发育过程及其不同特性的表现;而癌基因与细胞的增殖生长有关。正常情况下,他们是相互配合、协调统一的。中医学称之为、/相生相克0、/一阴一阳0、/阴阳平衡0的关系。如果人体在致癌剂、辐射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下,抗癌基因受到损伤,癌基因就会异常活跃,两者失去协调。这种/阳衰0(抗癌基因失活)、/阴盛0(癌基因激活)的结果,诱发基因变异,导致正常细胞过分增殖而成肿瘤细胞。现代医学也已经证实,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在局部的表现,肿瘤的治疗是属于整体性的内科病,不是单纯局部性治疗就可以解决的。基于此,吴教授注重整体,强调补气养阴,常用生炙黄芪、太子参、生白术、黄精、天冬、麦冬、灵芝、鳖甲、生薏苡仁、白芍等药物以调整阴阳。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黄芪具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并能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机能;太子参中含有的人参皂苷和人参多糖可直接作用于癌细胞,使其凋亡,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白芍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一定的作用。 2 扶正祛邪重视脾肾 5活法机要6讲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虚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0说明脾胃虚弱是产生肿瘤的重要原因。因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0,其主要生理特性喜燥而恶湿,脾虚易生湿,湿邪易伤脾,而痰湿内停是导致肿瘤最常见的病 因;同时5内经6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府。0肾阴肾阳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阴阳互根,处于相对平衡协调状态。若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两者失去协调,即发生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因此,调节肾阴肾阳之间的平衡,对调控癌基因表达与抑癌基因的表达有其极大的相关性。基于上述的认识,在临床治疗肿瘤过程中,吴教授特别重视调理脾肾二脏,通常采用山药、砂仁、白蔻仁、茯苓、山茱萸、淫羊藿等药物,通过补益脾肾,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肿瘤的能力,有利于癌基因的灭活分化及抗癌基因的恢复。有研究表明[1]:用健脾消瘤方治疗大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患者,其复发转移率低于对照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健脾扶正、化瘀散结可抗肿瘤复发转移、提高生活质量。现 代研究也已证实[2] ,中草药类的天然细胞分化诱导剂,对人体内各组织器官功能有全面的提升效果,可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提升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等的作战能力,同时释放出消灭肿瘤的因子,进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有些生物中药在临床上虽然没有这些作用,但经过有机组合、科学配伍多取其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相辅相成,使刚柔相济,可提高药物效应,加强抗诱变和反突变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成因主要是由于脏腑虚损,正气虚弱,气血不足,内为七情所困,外为六淫侵扰,导致阴阳失调,痰浊、瘀血、热毒相互搏结而成。因此,吴教授在临床治疗肿瘤病证时,在调理脾肾,扶助正气为主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辨证论治的理沦,兼以祛邪,予以理气解郁、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祛痰除湿等方法,用以消除肿瘤转移及浸润。常用的药物有郁金、陈皮、木香、香附;白芥子、贝母、半夏;煅龙骨、煅牡蛎、炮甲粉;丹参、莪术、当归;夏枯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 等药物。有资料显示[3] 通过软坚散结,有减轻癌组织细胞压力作用,减少癌细胞脱落;通过理气活血,减轻癌细胞产生的各种因子及酶的活性,减少癌细胞黏着力下降;对于癌细胞脱落入血液,通过活血化瘀,发挥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杀伤入血液中的99.95%癌细胞;通过清热解毒、祛痰除湿增强基质屏障功能,减少溶解酶的产生及增加溶解酶的排除,最终达到抑制肿瘤细胞浸润转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骏,王国骅,蔡定芳,等.健脾消瘤方预防大肠癌转移复发的临 床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1):24 [2] 钱伯文.基因层面探讨中医药防治肿瘤[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6):3 [3] 张全生.分子生物学角度理解中医治疗癌症的方法[J ].陕西中 医,2004,(4):333 # 1241# 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第33卷第10期 DOI :10.13192/j.ljtcm.2006.10.29.lij.013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长期以来,传统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似乎主要定位于预防和减轻西医的手术、化疗、放疗三大治疗方法的合并症,用来减少肝功能损害、血象下降、呕吐、腹泻、疼痛、脱发、手足综合症等副作用,或者当患者病情发展至晚期,西医治疗无能为力时,退而采用中医中药。也就是说,在以往肿瘤的治疗中传统中医药只能处于辅助治疗的地位。 尽管现代医学在肿瘤的治疗方面成绩突出,但也暴露出了以上诸多缺陷,这些缺陷的弥补正是中医药的独到优势所在,这不仅表现在中医药本身直接对抗肿瘤细胞,抑制癌瘤增生,中医药也不仅具有现代医学意义上的促进免疫、提高机体自身抵抗力上,更重要的是中医学有其独到的防治疾病的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一套治疗方法。正是由于中医药治疗肿瘤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使得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并不总是单单处于辅助的地位,有时也可以独当一面,起到了它无法替代的作用。 1.治未病,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中医很早就提出上工“治未病”的防治思想,所谓“治未病”,包括预防疾病的发生及疾病发生后的控制,不使其进一步加重。我们认为癌是一种人体与环境、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五脏之气运行失调,经络气血流行不畅,正气受阻,邪气滋生,久之,癌毒内生。因此,在肿瘤尚未发生之前,针对可能导致肿瘤各种内外因素加以防范,使得脏腑阴阳相协调,从而降低肿瘤的发生率。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活方式方面,包括饮食、起居、调摄情志、长养正气、防邪侵袭等方面。 癌前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虽然增生的细胞已有向癌细胞转变的倾向,但尚未成为典型癌变,该过程需要相当漫长的时间,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癌前病变都会发展为癌。对于癌前病变的预防这个环节,西医能做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除了定期体检、生活方式的指导外,只能在原发病治疗上做工夫,对有癌变倾向的人群起预防作用远远不够。而如果随便用手术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必然会同时对患者的身体带来一些损伤,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证实,很多中药具有阻断或延缓癌变的作用,从而能有效治疗癌前病变。运用中医药把肿瘤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不仅可提高治愈率,还能防止其恶变。 2.从整体观念出发,恢复人体脏腑之间的平衡。 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肿瘤是“全身为虚,局部为实”的全身性疾病。肿瘤的发生在于脏腑功能的紊乱,故中医药治疗不只是局限在缩小肿块、消灭肿瘤细胞本身,更是从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相协调的全身情况来考虑。相较而言,西医治疗中,医生和患者考虑的多是肿瘤是否能切掉,经过化疗或放疗后瘤体是否能缩小等问题,而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否确有提高、生存期能否延长很少被顾及。从而导致近期疗效虽然较好,却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甚至提前死亡的现象并不少见。运用中医药治疗,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去除了肿瘤发生的土壤环境,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提高机体免疲功能,达到强身壮体、祛除病邪、抑制肿瘤发展、缓解病情、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3.中医药联合放化疗,增效减毒。 大量临床观察证实,联合应运中医药,能对放化疗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一般情况下,放化疗都会影响到消化功能,导致血象下降、肝功能损害等毒副反应,从而使人体无法承受连续的治疗,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有间歇期,以待机体有所恢复。对于出现的不良反应,目前西医只能给予升白剂、保肝药对症等对症处理。事实上,此期间的治疗对患者而言十分重要。因为放化疗期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是无法避免的结果,反复多程放化疗后免疫功能和整个机体状态也就越降越低,即随着正气的耗散,正虚进一步加重,癌毒的致病力超过正气的抗病力,疾病进展,从而更有利于肿瘤的转移与复发。在放化疗期间联合扶正抗癌的中药治疗,通过抑制肿瘤、增强免疫和消除放化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不仅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