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全)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资料(全)

1.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内容十分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中最主要的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本质的规律,为人们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运动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基本规律,为无产阶级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科学社会主义则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之上,揭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学说。如果从理论层次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予以解析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第一个层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第二个层次,科学社会主义则属于第三个层次,三个层次逐层递进,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大体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起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中介、是桥梁,科学社会主义则是其最高层次、最高境界。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在于解释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所以说阐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和道路这个最关键问题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正因为如此,列宁曾多次把科学社会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同义语,他于1902年发表的《政治鼓动和?阶级观点?》一文中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

从理论对象的指导意义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更直接,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作为我党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当然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但科学社会主义比哲学更直接,比经济学更全面地指导着我们党和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样宏伟的事业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需要多门具体科学为之服务的。除了哲学、社会科学之外,还需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各种交叉科学。正因为如此,中共十三大报告一方面强调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臵,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另一方面又总结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展了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指导科学社会主义从学说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各国实践和时代发展的结合。

2.结合实际来论述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首先,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意义:第一,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帮助我们认清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第三,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

其次,结合实际,我们也认识到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我们青年学子坚定科学世界观和革命人生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奋斗终身。青年一代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骨干力量,求学期间应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效力的人生观;走上社会后更要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大众、为社会主义奋斗到底。第二,有助于我们剖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认清国际形势,从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历史经验证明,作为新鲜事物的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发展的,每一次曲折之后都有新发展。苏联、东欧巨变是社会主义前进征途中的曲折,这并不能阻止社会主义的前进,社会主义的前进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总趋势,因此,我们应当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不断地把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第三,有助于我们发展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国情,明确和坚定自己的道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社会主义道路必然不同,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也不同,而各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就在于科学社会主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3.如何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价值?

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一门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政治学,更准确地说是以政治为先导,从总体上综合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第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使马克思理论变成为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研究主要包括:在资本主义世界怎样以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掌握主权为中心,全面进行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从各个方面积累社会主义因素。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怎样以巩固并发展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政权为支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等等第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分担到形形色色的非社会主义的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另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价值a、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社会主义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从它诞生之日起就着意避免使自己陷入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的泥潭,把社会主义变成一个真正群众性的社会运动。b、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把工人运动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它把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武器交给工人,加速了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由自发的斗争转变成了自觉的斗争。c、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与工人运动这两大运动合流,整个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d、阐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为无产阶级指明了彻底解放的道路。

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1)它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战斗纲领。2)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科学社会主义继承了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摒弃不现实的空想,同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彼此联系、密不可分,还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也是很重要的发现他解释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本运作的秘密,阐述了社会主义作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4.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马克思的多国胜利论是否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几个最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于大体相同的时间内发生并相互呼应和支持,才能够取得胜利。在他们逝世以后,列宁又提出社会主义不可能同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只能首先在经济不很发达,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了一定主

观条件的国家取得胜利。从而改变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后来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发生发展证明了一国胜利理论的正确性。那么,列宁一国胜利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胜利论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前者是对后者的根本否定吗?

一国胜利论是对共同胜利论的坚持、发展和理论创新,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一国胜利?论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新关于无产阶级的解放需要所有或大多数国家工人的联合努力的思想,与共同胜利论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则上是完全相同的。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同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之间,不存在什么原则性的差别和对立,两者不同之处只是由于各自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

首先,任何伟大的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的理论,是他们立足于对当时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实际情况的理论分析作出的结论。而后来列宁的一国胜利理论,则是根据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情况提出来的。无论是一国胜利论还是共同胜利论,都是从各自所处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做出的探索,时代条件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认识对象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暴露程度的限制。?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是列宁提出一国胜利理论的理论前提。而这一规律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和帝国主义时代的表现形式和作用后果是不同的。首先,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由于科技进步的速度还不够快,生产和资本集中化的程度还不够高,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平稳,一些国家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问才能逐步赶上和超过另外一些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得尚不突出。因此,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多次谈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指出这是由私有制和竞争造成的必然结果,但他们并没有将其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在帝国主义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垄断组织的快速发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地、跳跃式地赶上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得特别明显。其次,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世界领土尚未瓜分完毕,后来居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并不一定需要从原来走在前面的国家手里去夺取殖民地和附属国,不至于引发世界大战;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大小与各自势力范围的大小大体是相互适应的;各国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未构成影响他们互相勾结起来干涉和镇压个别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重大障碍。正是根据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国首先胜利。而在帝国主义时代,世界领土已经瓜分完毕,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原有的势力范围与其迅速增长的实力圾不适应,要想取得与其实力相适应的势力范围,只有使用军事手段来重新瓜分世界;由此引发的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的力量和彼此间的联系都大大削弱,造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易于被无产阶级所突破。因此,列宁得以把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概括为资本主义的一条客观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首先胜利。

其次,应当看到,无论是列宁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对?同时胜利?必然性的认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对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的理论分析之上。19世纪4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的认识则较多地建立在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总结之上。对哪个国家最有可能首先爆发革命的预测,起初,马克思、恩格斯主要偏重于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对此予以考虑。后来,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从社会政治发展状况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对同时发生革命至少应包括哪些国家的认定,恩格斯起初断言,至少应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但他在晚年的一些论述中,只是谈到了英法德三国,没有把美国包括进去。

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战争有可能使社会主义革命在个别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理论首先是就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情况而言的,而不是指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胜利。在得出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结论时,列宁并未直接和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问题。在列宁得出这一结论的时候,俄国尚处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因此他还是把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希望主要寄托在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身上,而认为俄国革命只能是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是列宁在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两种政权并存的情况下才提出的。后来,在列宁逝世之前,又逐渐形成了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的俄国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理论的发展是伴随革命实践的深入而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发展变化说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具有内在的创新机制,它是随着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与变换其内容的,新的时代会给它带来崭新的形式。历史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就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基本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所以一国胜利论是对共同胜利论的坚持、发展和理论创新,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

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及其艰巨性?

(1)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胜利是历史的必然,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既是19世纪的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20世纪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第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具备了主观条件。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封建势力的强大以及来自帝国主义列强的各种干涉,造成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甚至叛卖性,使其不能领导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在这些国家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由于本身受本国资产阶级、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三重压迫,却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和组织纪律性,成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和领导力量。同时无产阶级还有广大的农民作为同盟军。因此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现很好的革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并不违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的辩证法则。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情况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2)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胜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必然会

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就意味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这并不就是说这种民主一开始就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受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临许多困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建设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实现真正的社会公正和平等,从而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准备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同样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进步之后,进攻的方式则往往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军事、政治压力和有限制的经济、科技的合作和援助,迫使社会主义国家屈从其经济政治的发展战略的要求,并达到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制度的目的。二是通过文化渗透,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经济、政治、思想等种种混乱,阻挠和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同时支持和操纵这些国家内部的反对力量,一旦时机成熟,就促使社会主义国家改变社会制度。总之,国际资本主义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它们所依仗的都是经济的发达和在发达经济基础上的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的强大。实践已反复证明,原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尽快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应该看到,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落后面貌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实力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仍然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强大得多。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国际资本主义则因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科技革命和在国际市场上攫取的巨额利润,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提供了可能。然而,要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又并非易事。在社会主义进程中,发生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和掌握规律。实践已经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6.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苏联模式是指,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特征如下:

1. 经济上。第一,发展战略方面:①以高速发展为主要目标,忽视经济效益;②片面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③以粗放发展为主要手段,实现经济增长;④以实现自给自足为主要目标,具有封闭和半封闭的特点。第二,经济体制方面:①所有制过分单一;②忽视市场机制;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政治上。第三,政治体制方面:①高度集权的党领导体制;②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③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机制;④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上盛行个人崇拜。

3、文化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对世界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扩展到欧亚多个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东欧、南欧、亚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自然是人民自主选择、长期奋斗的结果。如何建立新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极为困难而又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除了依据自己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之外,就只能依据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并且它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获得的。苏联模式在总体上正适合欧亚社会主义各国的需要。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阵营实行冷战遏制的政策,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初创时期,接受苏联政治模式,有符合历史客观需求的一面。

7.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意义?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斯大林逝世,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实践到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这些实践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二种形态,即斯大林领导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斯大林逝世后,到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走上改革之路,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识中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理论到实践的意义----巴黎公社

意义:(1)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3)巴黎公社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4)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不仅意味着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变成了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实践,而且更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人类社会从此开始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过渡发展的历史时期。

(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内容、意义及如何认识当前社会。)

一、研究对象:关于无产阶级为解放自己和解放世界进行斗争的历史条件、性质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历史条件:由资本主义造成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性质:消灭一切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一般目的: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也就是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由自由人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和差别的社会。性质和一般目的是历史条件决定的,是现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和冲突的必然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性质:是一门无产阶级的政治科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从宏观上研究社会主义如何代替资本主义的一般规律,是研究社会主义各门学科的总论。

三、特点:1.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范围非常广;2.是一门行动的学科,最富实践性;3.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四、内容: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可观规律。2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的新制度。3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原理。4无产阶级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5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合作,互相援助。6坚持共产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7通过各种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8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共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达到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达成共产主义。

五、意义:1.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解决根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问题;2.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3.可以扩大视野,提高辩证思维能力;4.使我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自然观。

六、正确认识当前社会:1.?一个中心?——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2.?三个着眼于?——着眼

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阶段,不能脱离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谈马列主义,不能孤立静止的研究马列主义。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A?右?的倾向。认为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马列主义已经过时不适用了。B?左?的倾向(教条主义)。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

七、学习方法:1.接受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和培养。2.理论联系实际。3.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注:从理论方面的意义和实践方面的意义两方面作答,十月革命的意义、工人运动的意义、从空想到实践的过程等)

8.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至今,经历了160多年,社会主义实践有高潮也有低潮,你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前途?

回顾社会主义运动160年的奋斗史,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必将再度从低潮走向新的高潮。

国际共运中高潮和低潮交替出现的客观和主观原因:

从1848年开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在世界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而展开的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伟大斗争。在这个斗争过程中,因客观和主观原因,出现高潮和低潮有其客观必然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首先,从客观方面看,国际共运出现高潮和低潮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时而激化时而缓和的规律决定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无产阶级头脑中的反映,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并不是直线式的越来越激化,而是曲折的,时而激化,时而缓和。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的能力。随着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经过调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得到缓和,这一矛盾以往都是通过危机和战争来解决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激化和缓和交替出现的规律性,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高潮和低潮交替出现的客观原因。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国际共运出现了高潮,而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缓和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遭到限制和镇压,国际共运出现低潮。

其次,从主观方面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高潮和低潮也是由国际共运自身的力量和领导决定的。国际共运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斗争。因国际共运的高潮与低潮,不仅取决于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发展的状况,而且取决于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发展的状况。在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方面最主要的是领导和力量状况。

国际共运的高潮和低潮的交替出现就是上述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那么,国际共运为什么会走向低潮呢?从客观方面说就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出现缓和,摆脱了政治经济的危机而走上稳定和发展的时期;从主观方面说,往往是由于无产阶级政党中的机会主义领导,或由于革命力量的弱小而被镇压下去。国际共运又为什么会走向高潮呢?从客观方面说,一般是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而出现危机和战争的时期;从主观方面说,是由于无产阶级政党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前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制定了正确的理论和路线,并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在局部上造成了无产阶级力量占优势,因而取得了胜利。可见,国际共运中高潮与低潮交替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

前途

俄罗斯及前苏联各国的实践、东欧的实践、资本主义世界及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越南的革新实践,等等,全部实践日益证明:资本主义以其不可调和的矛盾,肯定不是历史的最高阶梯;社会主义命运不会象一些人误认为的那样业已结束。我们坚信,不管有多少曲折、复杂,历史终将找到自己的归宿,人类的未来必定属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时代的诞生、确立和巩固经历了许多起伏。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时代尚且如此,而标志着人类从压迫剥削制度向人类掌握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时代过渡的根本转折的从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更显得曲折和复杂,这并不奇怪。

改革、改组、更替模式、改正机制中的缺陷对于克服危机和为社会主义增添新的生命力是必要的。如果路线正确、遵循马克思一列宁主义,则垮台并不是必然的。

?过渡时代?指的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代,而当今资本主义正在统治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在取得对社会主义斗争的暂时胜利后,资本主义正在迅速转向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即有些人所说的?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与之背道而驰的是,在西方思想家和政客高呼资本主义胜利大游行(他们自称为毫无遮掩的?资本主义?)的时候,许多社会主义者却否认?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纯粹性质。

全球化正以其众多极其复杂的矛盾展现在我们面前。既要融入就会有两面,有斗争但仍要合作,合作本身也有斗争而且是斗争的结果。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面临的,与受资本主义支配、控制的全球化及自由化、经济私有化进而政治制度也被转化裹挟着的走资本主义道路压力所带来的独特矛盾。在存在上述矛盾的同时,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日益危及人类生存的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之一是各种革命力量之间日益加强的团结,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紧密有机的结合。

即?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100年。在这个世纪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旗臶的指引下,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尽管苏联的解体给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但是社会主义的旗臶仍然在中国、越南等国高高飘扬。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9.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试述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列宁早期的市场经济思想: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以商业和市场为基础。这一理论创新与列宁在革命前对市场经济的深人研究有很大关系。

市场经济思想在列宁经济理论体系中是个核心问题,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列宁各个时期大量理论论著中。在列宁所处的时代,国际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革命形势的需要,既为列宁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条件,又向列宁提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迫切要求。正是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研究,成为列宁萌生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的逻辑起点。列宁早期主要是研究俄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演变及其内在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着力研究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揭示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发展前景。这两个阶段列宁提出的关于市场经济的一般原理,为1921 年后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杜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利用商业和市场关系打下了思想基础。

第一,发展了马克思?商品生产?的概念,首次明确提出并阐发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第二,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历史过程。这是由生产发展和社会分工所决定的。第三,商品经济并非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现象。第四,市场经济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五,世界经济的统一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既然列宁有着关于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且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又善于根据实践经验修正错误认识,所以,在?直接过渡?受挫后,转向发展商品市场经济也就不难理解了。

列宁着重分析了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观原因,明确承认战时共产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和政策是错误的,失败的。其实质在于,

企图?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实现?直接过渡’。列宁称之为?强攻?办法。这种?直接过渡?的办法,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使我们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是造成1921 年春天经济和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这说明?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所以,要改用围攻、渐进、迁回的方法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必须通过商业与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必须依靠个人利益,依靠经济核算,大力发展生产力。列宁反复要求全党要正确认识:在什么意义上说战时共产主义错了,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承认错误有什么意义,以更好地从错误中学习。

由于从指导思想上深刻反省了犯错误的原因,列宁已认识到实行新经济政策决不仅是克服战争造成的危机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要从根本上纠正过去那种脱离小农国家实际的政策和做法,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建立在适应小农国情的基础上,与小农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的根本转变。列宁这一阶段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有了突破性发展,与其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进一步认识有很大关系。

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意义:它是开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基石

1.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思想

毛泽东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是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而来的。在毛泽东看来,?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是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适用于苏联,而且还适用于中国。在他看来,中国也将有一个自己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由此,也就形成了毛泽东自己的?新经济政策思想?。毛泽东不仅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理论持赞成态度,而且还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强调?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的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的社会。虽然毛泽东并没有把他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坚持到底,但在他两个不同阶段的理论阐述中,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些十分深刻的思想。

2.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而且是以苏为鉴提出来的。没有对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的突破,不打破这方面的思想迷信,我们就不可能有若干理论上的创新,不可能开辟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从邓小平关于苏联模式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来看,他对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特别是新经济政策思想予以较高评价,对于斯大林以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从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的意义上说,邓小平所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改掉因长期学习斯大林模式而形成的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很大损失,乃至在不少国家遭到失败的僵化的?左?的指导思想。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冲破了?左?的束缚,科学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使马列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以丰富和发展,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断取得巨大的成就,这是对列宁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列宁和邓小平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都实事求是,都尊重群众的实践,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概括新的理论。他们都认识到落后国家不能直接过渡到理想的社会主义,而要走迂回的前进道路。列宁提出俄国不能一下子实现纯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新经济政策是认真的和长期的,邓小平指出中国正在搞的社会主义还?不合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长达100年;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应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任务,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是根本标准;列宁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利用商品市场关系,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践中注重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发展多种所有制关系,邓小平则清醒地看到,社会主义要想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列宁说在发展生产力方面我们每前进一步就要改革我们的苏维埃制度,邓小平则清楚地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等等。在这些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上,邓小平对列宁的思想又有重大发展,使之成为理论体系,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现实,信念更为坚定,行动更为自觉。特别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理论的提出,对于统一人们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自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邓小平理论成为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也由此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新经济政策思想为?三个代表?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和理论在中国历史条件下的新概括、新总结,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宝。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0.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给中国改革哪些启示?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但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教训,中国改革既借鉴了苏东经济改革的成功做法也吸取了其经济政治改革的教训,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健康发展。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同等重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一味强调经济体制改革,而忽略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既不能持久和深化,也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逐渐展开,从而保证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既不能裹足不前,也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困难,经济状况恶化之际,对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慎之又慎。否则后果不可估量。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要把握好时机,最好是在经济改革初见成效,经济稳定发展之际。

其次,经济体制改革中要理顺几种关系。第一就是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发展经济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任何一方面,否则就会出问题。中国在党的十四大上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市场成为资源配臵的基础方式,通过国家宏观计划指导克服市场的盲目性等缺点,最终实现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第二是要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合理划分中央与各省(市、区)的经济管理权限,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方面积极性,既要防止中央统得过多过死,又要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第三是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中国的经济改革则经历了由农村到城市、由沿海到内地、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过程,解放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世界经济中少有的增长速度,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再次,政治体制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不是改变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而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控制权力运作,把权力运行限制在合理合法范围内,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权力制约机制是跨世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任务,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同时,中国的政治改革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的,这样既能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又能保证中国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四,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国民精神面貌的进步和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工作中的失误,从单方面或某一时期看无关紧要,但积少成多,一旦遇上合适气候便会恶性膨胀,动摇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

最后,改革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中国的改革则建立在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基础上,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控制和干涉,主要依赖本国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减少国际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

11.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教训?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4)?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全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6)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7)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

11.如何评价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1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他恳切告诫全党同志,苏联的建设模式和办法很多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立足中国的国情。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为指导未来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了一个好头,也拉开了中国共产党人依自己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序幕。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二十年中,毛泽东从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各个方面,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面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

第一,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性和长期性问题。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只能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1956年1月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建成?做了进一步的划分。他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 1959年底1960年初,他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较为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他说:?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那么,具体来说,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多长时间呢? 1961年,毛泽东在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完成时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雏型。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一问题在1957年以前应该说是没有搞清楚。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矛盾,正是这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有着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往往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双方表现为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就表现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量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党必须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课题,而且还提出了正确处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新方针和新政策。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为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等问题。毛泽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一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963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须打好,因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二是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毛泽东在1956年党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要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为此,要培养大批的知识分子。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三是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要百家争鸣。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其具体涵义是: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这样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综上所述,毛泽东在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没的探索中,提出了许多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它以新的内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宝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主要成果

面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全新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1956年开始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尽管出现了大跃进和?文

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和重要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特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各国都是相同的,?但是在小的原则和基本原则的表现形式方面是有不同的?①。他说:中国和苏联两个国家都是叫社会主义,有不同没有?是有的。对社会主义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毛泽东非常强调创造性。?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毛泽东之所以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就是因为缺乏自己的创造性。为此,他十分注重研究中国的国情,提出对中国和外国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教条主义,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对于中国的国情,他突出抓住两点:一是中国人口多,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几亿人口这一点出发;二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是?一穷二白?,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因此.他提出了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和独立自主的方针。他认为:?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但中国的特点要保存。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取外国的东西?,?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

提出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新思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由于国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不达是一个重要的国情,发展经济理应是党和国家最主要最根本的任务。毛泽东早在届二中全会上就指出:工作的重点应由农村转向城市,要学会管理城市并建设城市,城市工作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八大?明确提出: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1957年毛泽东强调?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①尔后,他再次强说,要?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党注意?,并从?开除球籍?的高度强调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鉴于苏联一些东欧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的教训,为纠正大跃进中的错误,毛泽东提出了安排国经济建设要以?农、轻、重?为顺序的思想。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出: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并调:?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总方针。毛泽东认为,像中囚这一个人口多、情况复杂的国家,应当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比有中央的积极性更好。他主张既统一、又分权,在统一的前提下,各省各搞一套,强调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这为后来经济理体制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生产关系改变过快,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既不利于生产经竹,也给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这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和思考。1956年,毛泽东约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中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雇工?。?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济政策?。?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个协议,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义,又搞资本主义?。③毛泽东针对1958年?共产风?中出现的无视商品生产和交换、否定价值规律倾向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不彻底和不严肃的态度,是不承认客观的表现。他在第次郑州会议上又说,不能把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要看他是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①?不要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只有?商品性的农产品发展了,才能供应工业人口的需要,才能发展工业?。③他在批评?共产风?时强调对县社两级干部进行教育,使他们懂得价值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④谁违反这个原则谁就要犯错误。

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设想,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巩固。毛泽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中国不搞苏联式的一党制,也不实行西方的两党制,而是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作制,实行?长期共存,宜相监督?的方针;扩大民主生活,反对官僚主义;制定较完备的法律,健全中国法制;正确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进行促进民族繁荣的社改革;防止国家领导干部成为特殊阶层。他指出:?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搞不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末,工人、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⑤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达到的目标行了深刻地阐述,他说:?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

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原则,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根据建国初期的实践和党的状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把加强执政党的白身建设提到相当突出的地位,并确定了一系列的理论原则。毛泽东指出,领导革命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要好好团结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一道工作。但是,我们党内还有许多毛病,影响着执政党自身的建设。要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这两个东西切实反一下,此外,还要反对官僚主义。他重申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个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内团结的原则;坚持?党要管党?,继承和发扬党的传统,这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受执政的考验、加强思想和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特别提出组织建设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改变政治中央委员会为科学中央委员会。他说?我们对新的科学技术还不懂,还要作很大的努力。现在中央委员会是一个政治中央,还不是科学中央,将来,中央委员会就是科学委员会了?。③我们的中央委员会应该有许多工程师,有许多科学家。这是对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干部政策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党的新时期提出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的先导。

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在建国前,毛泽东就考虑新中国的外交绝对不能继承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他高瞻远瞩,毅然决定破旧立新,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外交,并用非常生动的语言,为新中国的外交提出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如何处理国际关系,世界各国如何相处,毛泽东和周恩来结合新中国的外交实践经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一贯认为,国家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一律平等。要?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要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是我们的路线?①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由于深受侵越战争的拖累,内外交困,不得不有新收缩;苏联则趁机增强军力,加紧向外扩张,不但成为对我国安全的主要威胁,而且极力同美争霸。此时,毛泽东毅然决定调整我国的外交战略,争取打开中美关系,摆脱与美苏同时对抗的局面。他抓住时机,从乒乓外交开始,到1972年2月实现了尼克松正式访华,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我国的国际交往迅速扩大,出现了第三次建交高潮。我国的朋友遍及五大洲,我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毛泽东以他调动全局的雄才大略,为捍卫我国的独立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这些都是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20多年的心血和智慧(有的还付出了沉重的历史代价)凝聚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当珍惜它。

○3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探索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了很大损失。应该看到,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度里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不可能一敬而就,更不可能没有失误。即使是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也难以避免失误甚至犯错误。?正确与错误是对立的统一?,?犯错误是正确路线形成的必要条件?,③它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找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也是创新的第一步。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挫折后,毛泽东为我们党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非常深刻的教训。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今天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宝贵财富。探索取得的积极成果,为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为邓小平等所纠正,成为创立邓小平理论的契机;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失误,教育了党和全国人民,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促使人们反思和觉醒。邓小平曾这样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①毛泽东思想的巨大价值,是由它崇高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它的双重历史定位—民族思想文化史地位和现代实践史地位?,。决定着它在当代的双重价值。一是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价值,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政治价值。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是中介环节:一方面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另一方面它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和历史前提?,③具有重要的地位。二是作为党的理论遗产、智慧宝库的价值,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它不单是规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让人知道?怎样干?,而且创造性地论述了党赖以进行科学决策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理,让人知道?为什么这么干?,并从中获取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智慧。

与时俱进、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思想仍具有当代价值。首先,从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看,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思想,符合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能够指导当代中国实践。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箱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人们用新的视角思考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

其次,从毛泽东思想的层次结构看,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指导作用。其内部结构大致包括普遍、一般和特殊三个层次,既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规律的内容,又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某个局部或某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有的内容经过邓小平理论光大之后继续在发挥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毫无疑问都具有指导思想价值。

第三,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方法论的高度看,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正确思想仍具有当代价值。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过去搞革命要坚持实事求是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原则,今天搞建设,搞改革开放,仍然要坚持实事求是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原则?。。毛泽东一生十分重视对方法论的研究和运用,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他写出了《论十大关系》、《工作方法六十条》等论著,构筑起相对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毛泽东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在今天仍具有现实价值和指导作用。

第四,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已成为20世纪中国宝贵的经济思想遗产。我们可以从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其价值,解读其精欲,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挖掘其契合时代主题、适合当代需要的内容,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科学扬弃已经过时和不正确的某些理论和观点,才能充分揭示和把握住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21世纪的中国是20世纪中国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还很漫长,要完成中华民族的历史任务至少还要奋斗50年。?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民族的救亡图存、奋发图强的斗争中形成的科学理论,凝结了我国人民实事求是、勇敢探索、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等优秀品格构成的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永远具有重要的价值?。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重大发展?

答题要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普遍道理,揭示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到每个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怎么走,就不一样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只告诉了社会发展必然的普遍规律,并没有指出各国具体的道路怎么走。所以,要举社会主义的旗、走社会主义的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和各国具体国情结合在一起。具体到我国,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是中国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的根本道理。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即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经过29年的革命历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邓小平同志把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第一,实事求是。就是中国革命一定要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创造精神,创造出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第三,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中国革命要走自己的道路,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革命。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旗臶要高举,社会主义的道路要坚决走,但要结合中国的国情。

从正确的思想路线出发,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从而选择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完整统一体,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必须不断发展,经过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经过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不断发展。今后还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发展和改革,其理论基础一是发展观,一是改革观。

首先是发展观。邓小平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发展、首先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江泽

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个代表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把它提高到了党的性质、党的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把发展生产力同党的执政理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联系在一起。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在总结国际国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发展新理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新问题、新要求和新任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再是改革观。关于改革的思想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另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不断改革。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特点决定了必须要进行改革。因此,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只有破除旧的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充实了邓小平改革思想,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强调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这种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突出强调体制创新,强调改革问题上的创新,把体制改革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创造性的解决了在新阶段?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的理论体系的改革观。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带来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就是与时俱进。实践证明,能不能坚持发展和改革,坚持什么样的发展和改革,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改革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正确改革,也就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改革观也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能够不断吸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中发展和形成的。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理论体系。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这一新伟大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双是这个理论体系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从纵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从横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研究、分析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开放特点。从面展现出无限的微型机与省略。今天,七国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改革开放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道路上,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定历史的、现实的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2.世界各国由积极准备战争转向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3.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为相互开放;4.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变为在相互渗透和吸收中抗争;5.新科技革命的展开,世界整体联系增强。正是由于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以上新的黑白和新的情况,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进入新阶段的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二、总结了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1.总结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追求单一模式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张;2.总结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诊断;3.总结了设立一个?国际指挥中心?的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平等原则和兄弟党之间的平等原则。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基础。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性体现在: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理论;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三、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四、社会主义本质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14.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题要点:取得了哪些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运用到特色社会主义中的?

回答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近100多年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历史告诉我们,要完成?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发展中国、赶上时代,既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照搬?苏联模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经验总结中,邓小平同志提出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怎样指导改革开放实践的呢?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了我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我国改革开放经历了四个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一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临着中国向何处去的考验;二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风波后,面临着中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考验;三是邓小平同志逝世后,面临着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考验;四是进入21世纪,面临着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抓住战略机遇期、在经济社会直辖市发展中实现奋斗目标的考验。四个重大历史关头的考验,就是党和人民在新的实践中面临的四次重大选择。我们党在这一系列思想解放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是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这是我们党领导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经验。

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崭新的实践,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包括政治方向问题。。回顾30年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既勇敢地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又防止了改变社会主义方向即把改革变为?改向?的错误,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发展方向。这也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经验。

回答二: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科学地概括了其科学内涵,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臶,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最根本的就是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从新旧中国的对比中,从改革前后的对比中,从国内外的对比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才是中华振兴的唯一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华民族的正确选择。旗臶和道路问题是根本问题。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58年历程的全部经验证明,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这是一条根本的道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完整统一体,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几代集体领导带领全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重大发展?

答题要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增添了富有国情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内容。

○1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一百多年间, 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 证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是能够成功的。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和宝贵经验, 但是, 总的来说还需要很好地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核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毫无疑义, 这一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的最新的理论形态,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内容十分丰富。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法治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论,是其中最基本的内容。这几个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是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理论观点,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原则问题,因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也集中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不仅包括一些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原理,还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祖国统一等多领域内的有关理论原理和原则。这些方面的具体原理和原则,是上述基本理论在具体领域中的展开和深化,是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和要求的反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必须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具体理论和原则,更多地在理论层面上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但也可以看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内容。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这三大理论柱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新的理论体系。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未来社会将经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并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 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后来, 列宁又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 把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称之为共产主义。至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是否也存在着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问题,他们没有作过论述。

而中国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系统论述, 深刻指出正确认识这一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全面论述了它的基本

含义、基本特征、根本任务等, 并以此为立论基础, 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大政方针, 提出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等任务。

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突破, 是科学社会主义新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强调了?两制分开?, 也强调了?两权分离?。在理论上的这种剥离, 不仅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而且为深化改革的实践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根据?两权分离?的原则, 国家作为全社会的代表者占有生产资料, 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性质; 国家把生产资料交由企业去组织生产和经营, 实行政企分开, 赋予企业以独立的自主权, 并承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这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扫除了理论的和实践的障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

16.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答题要点:取得里那些成就?取得成就的原因?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如何运用到特色社会主义中的?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25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25年前,中国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473亿美元,去年已达到14000多亿美元。25年前,中国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亿美元,去年已达到8512亿美元。25年前,中国外汇储备为1.67亿美元,去年已达到4033亿美元。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四。中国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最关键的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激发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表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人民实现了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2)具体事例:?神舟?系列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青蔵铁路的建成通车;奥运会与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①经济实力大大提高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实现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两大跨越)③综合国力显著增强④国际地位日益攀升⑤人口增长有效控制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等。

主要原因:①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③坚持党的领导④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⑤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⑥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等。

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重要原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理解::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