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记》成语故事

《史记》成语故事

《史记》成语故事
《史记》成语故事

《史记》中的成语故事

《史记》是由司马迁和司马谈共同撰写的中

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

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中

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最初没有...更多

龙驭上宾

典故出自:《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

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成语解释:此为皇帝之死的讳饰语。意为乘龙升天,

为天帝之宾。

鼠窃狗盗

典故出自:《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此特群盗鼠

窃狗盗尔,何足置之齿牙间。”

成语解释: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

小摸。

鼎足而立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

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

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成语解释: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

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鼎足而居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

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

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其势莫敢先动。”

成语解释: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

局势。

鼎足之势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

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

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成语解释: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黍油麦秀

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卷二:“微子朝周,过殷故

墟,见麦秀之蕲蕲兮……曰:此父母之国。乃为《麦

秀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

不我好仇!?”按,《史记·宋微子世家》亦载此事,

“微子”作“箕子”。

成语解释:以之为亡国之痛的感叹。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鸿鹄高

飞,一举千里。”

成语解释:鸿鹄:天鹅。天鹅高高飞翔,一飞千里。

指人有雄才大略

鸿鹄之志

典故出自:《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

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成语解释: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

向。比喻远大志向。

鸿门宴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

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成语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

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鸡鸣狗盗

典故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

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

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成语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高材疾足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

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成语解释:高材:才能高;疾足:迈步快。形容人才

能出众,行事敏捷。

高阳酒徒

典故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走!复入言沛

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成语解释: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

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

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鱼帛狐篝

典故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

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

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

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成语解释:指借助鬼神制造舆论,以便起事。

鲍子知我

典故出自:《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生我

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成语解释: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鸟尽弓藏

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

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成语解释: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

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鸡鸣狗盗

典故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

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

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成语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鸿门宴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

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成语解释: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

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鸿鹄之志

典故出自:《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

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成语解释: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志:志

向。比喻远大志向。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鸿鹄高

飞,一举千里。”

成语解释:鸿鹄:天鹅。天鹅高高飞翔,一飞千里。

指人有雄才大略

黍油麦秀

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卷二:“微子朝周,过殷故

墟,见麦秀之蕲蕲兮……曰:此父母之国。乃为《麦

秀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

不我好仇!?”按,《史记·宋微子世家》亦载此事,

“微子”作“箕子”。

成语解释:以之为亡国之痛的感叹。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

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

成语解释: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语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

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飞将奇数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

老,数奇。”

成语解释: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奇数:命运不好。

泛指人不走运

飞将数奇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

老,数奇。”

成语解释:比喻能人而遭遇不佳。

飞熊入梦

典故出自:《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

之,曰…所获非龙非彲,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成语解释: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得太公望。后比喻圣

主得贤臣的征兆。

首鼠两端

典故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

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秃

翁,何为首鼠两端。?”

成语解释:首鼠:鼠性多疑,出洞时一进一退,不能

自决;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右动

摇不定。

1

马上得天下

典故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

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

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

久之术也。?”

成语解释:喻指武功建国。

骨鲠之臣

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方今吴外困于楚,

而内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成语解释:骨鲠:比喻刚直。刚正忠直的官员。

高屋建瓴

典故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地势便利,其以下

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成语解释: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

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高材捷足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

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成语解释:高材:才能高;捷足:迈步快。形容人才

能出众,行事敏捷。

陈陈相因

典故出自:《史记·平准书》:“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成语解释:陈:旧;因:沿袭。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多比喻沿袭老一套,无创造革新。

随俗为变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列传》:“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成语解释:俗:风俗。到什么地方就随什么风俗

霜露之疾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公孙弘传》:“君不幸

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

成语解释: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指感冒

霸王别姬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

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成语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

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

最终垮台。

青云直上

典故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贾不意君能自

致于青云之上。”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度白

雪以方洁,干青云而直上。”

成语解释:青云:指青天;直上:直线上升。指迅速

升到很高的地位。

靡靡之乐

典故出自:《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

为靡靡之乐也……先此声者,其国必削。”《史记·殷

本纪》:“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

乐。”

成语解释: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靡靡之音

典故出自:《韩非子·十过》:“此师延之所作,与纣

为靡靡之乐也。”《史记·殷本纪》:“北里之舞,靡靡

之乐。”

成语解释: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

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面折廷争

典故出自:《史记·吕太后本纪》:“于今面折廷争,

臣不如君。”

成语解释:面折:当面指责别人的过失;廷争:在朝

廷上争论。指直言敢谏。

韦编三绝

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

绝。”

成语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

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韩信将兵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成语解释:韩信:刘邦的将军;将:统率,指挥。比

喻越多越好

逐客之令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今逐客

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

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成语解释:秦始皇曾下令驱逐从各国来的客卿。后指

主人赶走不受欢迎的客人为下逐客令

逐鹿中原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

共逐之。”

成语解释: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

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遗簪绝缨

典故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

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

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淳于髡)窃乐

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另见《韩诗外传》卷七,

王后所绝缨之事。后合二事为“遗簪绝缨”。

成语解释:指男女杂坐,不拘形迹,欢饮无度。

避面尹邢

典故出自: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与邢夫人,诏二人

不得相见。尹夫人向武帝请求见邢夫人。相见后,尹

夫人“乃低头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见《史记·外戚

世家》。

成语解释:以之比喻因嫉妒而避不见面。

酒池肉林

典故出自:《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悬肉为

林。”《汉书·张骞传》:“行赏赐,酒池肉林。”

成语解释:古代传说,殷纣以酒为池,以肉为林,为

长夜之饮。原指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后也形

容酒肉极多。

醇酒妇人

典故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饮醇酒,多近妇

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

成语解释:醇酒:味厚的酒。比喻颓废腐化的生活。

锥处囊中

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夫贤士之处

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成语解释:囊:口袋。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就会露

出来。比喻有才能的人不会长久被埋没,终能显露头

角。

门可罗雀

典故出自:《史记·汲郑列传》:“始翟公为廷尉,宾

客阗门;及废,六外可设雀罗。”

成语解释:罗:张网捕捉。大门之前可以张起网来捕

麻雀。形容十分冷落,宾客稀少。

闻所不闻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越

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成语解释:听到从未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闻所未闻

典故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越中无足与语,

至生来,令我日闻所未闻。”

成语解释:闻:听到。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

形容事物新奇罕见。

负荆请罪

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成语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

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贫贱骄人

典故出自:《史记·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

贱者骄人乎?”

成语解释:身处贫贱,但很自豪。指贫贱的人蔑视权

贵。

贯朽粟腐

典故出自:《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之

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成语解释:穿钱的绳子朽断,仓库的粮食腐烂。形容

富有之极。

贯朽粟陈

典故出自:《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

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

腐败不可食。”

成语解释:钱串子断了,谷子烂了。比喻极富有。

身先士卒

典故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

为士卒先。”《资治通鉴·隋纪炀帝大业九年》:“玄感

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摧陷。”

2

成语解释: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辞金蹈海

典故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死。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成语解释: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运筹帷帐

典故出自: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成语解释:指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

运筹帷幄

典故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成语解释: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成语解释:运:运筹;帷幄:军用帐幕;千里之外:指战场。在小小的军帐之内作出正确的部署,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

连城之价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成语解释:连城:连成一片的城池;价:价格。形容物品极为珍贵,价值极高

蜂拥而起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赞》:“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成语解释:像蜂飞一样成群而起。形容许多人一拥而起

蜚鸟尽,良弓藏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成语解释:藏:收藏。飞鸟射尽,弹弓也就藏起来不

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

加以消灭

衡石量书

典故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大

小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

得休息。”

成语解释: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

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

视同儿戏

典故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曩者霸上、棘

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成语解释: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比喻

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

解衣推食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

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成语解释: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

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解衣衣人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

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成语解释:脱下衣服给别人穿。

言听计从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

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

故吾得以至于此。”

成语解释:听:听从。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

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议不反顾

典故出自:《文选·司马相如》:“触白刃,冒流矢,

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雠。”《史

记·司马相如列传》作“义不反顾”。

成语解释:指为了正义奋勇向前,不回头、后退。议,

通“义”。

请自隗始

典故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王必欲致士,请

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成语解释:自:从;隗:郭隗自称。原指拿自己做一

个榜样。后比喻自愿带头。

谈言微中

典故出自:《史记·滑稽列传》:“天道恢恢,岂不大

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成语解释:微中:微妙而又恰中要害。形容说话委婉

而中肯。

背水为阵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

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成语解释:背:背向。背对河布阵,拼死作战。比喻

决一作战

胜任愉快

典故出自:《史记·酷吏列传》:“当是之时,吏治若

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成语解释:胜任:能力足以担任。指有能力担当某项

任务或工作,而且能很好地完成。

胯下之辱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

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

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

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成语解释: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胶柱鼓瑟

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

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成语解释: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

无法调弦。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舐糠及米

典故出自:《史记·吴王濞列传》:“里语有之,…舐糠

及米。?”

成语解释:舐:用舌头舔东西。舔米外的糠,一直舔

到里面的米。比喻占据的地方再夺取政权。也比喻由

表及里,逐步进逼。

舟中敌国

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

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成语解释:同船的人都成的敌人。比喻大家反对,十

分孤立。

节俭力行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以节俭

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成语解释:节俭:节省,节约;力行:努力去做。生

活俭朴,以身作则

萧规曹随

典故出自:《史记·曹相国世家这》:“参代何为汉相

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汉·扬雄《解

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

山,响若坻隤。”

成语解释: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死后,曹参做了宰

相,仍照着实行。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

虎狼之国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

虎狼之国,不可信。”

成语解释: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比喻侵略成性

的国家

虚左以待

典故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从车骑,虚

左,自迎夷门侯生。”

成语解释: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

空着尊位恭候别人。

羊狠狼贪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猛

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成语解释:狠:凶狠。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后

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

美如冠玉

典故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平虽美大夫,如

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成语解释:冠:帽子。原比喻只是外表好看。后形容

男子长相漂亮。

羞与为伍

典故出自:《史记·淮队侯列传》:“生乃与哙等为

伍。”《后汉书·党锢传》:“逮桓灵之间,主政荒谬,

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

成语解释:羞:感到羞耻;与:跟;为伍:作伙伴。

比喻把跟某人在一起认为是可耻的事。

羞与哙伍

3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尝

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成语解释:哙:樊哙。韩信鄙视樊哙,不屑与他同为

列侯。泛指以跟某人在一起为可耻。

羽翼已成

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多欲易之,彼四人

辅之。羽翼已成,难动也。”

成语解释:鸟的羽毛和翅膀已长全。比喻力量已经巩固。

耻与哙伍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初,韩信由楚

王降封为淮阴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顺便去看望

樊哙,樊哙跪拜送迎。出来后,韩信笑着说:…生乃与哙等为伍。?”

成语解释:指不愿与粗鄙庸碌之人为伍。

肉袒负荆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成语解释:肉袒:光着身子;负荆:背负荆条。赤裸

上身,背着荆条请罪,愿受责罚

肉袒面缚

典故出自:《史记·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

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成语解释: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

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

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

肝脑涂地

典故出自:《史记·刘敬书孙通列传》:“大战七十,

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

成语解释:涂地:涂抹在地上。形容惨死。也形容竭

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

背水一战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成语解释: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

人决一死战。空中楼阁

典故出自:《史记·天官书》:“海旁蜃气象楼台,广

野气成宫阙然。”唐·宋之问《游法华寺》诗:“空中结

楼殿,意表出云霞。”

成语解释: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

离实际的空想。

空言虚语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吾闻帝

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成语解释:虚:虚假。指不实在的话语

立木南门

典故出自:《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

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

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

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成语解释:立木:竖木于地上。用具体事实来证明新

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开来。多用于形容取信于民。

管鲍分金

典故出自:《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

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

贫也?”

成语解释: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

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篝火狐鸣

典故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

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成语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

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

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累卵之危

典故出自:汉·王符《潜夫论》卷三:“居累卵之危而

图泰山之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王之国,

危如累卵,得臣则安。”

成语解释:累:堆积。好比堆叠起来的蛋,极容易打

碎。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约法三章

典故出自:《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

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

“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成语解释: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

立简单的条款。

纸上谈兵

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

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

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

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

大败。

成语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

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网开一面

典故出自:《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

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

矣!?乃去其三面。”

成语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

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网开三面

典故出自:《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

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

矣!?乃去其三面。”

成语解释: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

给人一条出路。

相得甚欢

典故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

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甚欢。”

成语解释:得:投合。形容双方相处融洽,非常快乐。

相见恨晚

典故出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子召见三

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成语解释: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

其相投。

相门洒扫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

勃少时,欲求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常独早

夜扫齐相舍人门外。”

成语解释:相:宰相、丞相、相国。在宰相门前扫地。

形容干求有术

睚眦之怨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

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成语解释: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

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

睚眦必报

典故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

睚眦之怨必报。”

成语解释: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

象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比喻心胸极

狭窄。

瞋目案剑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郦

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

徒也。”

成语解释:瞋目:瞪大眼睛;案:通“按”,握住。瞪

圆双眼,握着宝剑。形容带剑者怒目圆睁的样子

短小精悍

典故出自:《史记·游侠列传》:“解为人短小精悍。”

成语解释: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

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破釜沉舟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

无一还心。”

成语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秋毫无犯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

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

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成语解释: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

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

利益。

秦失其鹿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

其鹿,天下共逐之。”

成语解释: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

燕市悲歌

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既至燕,爱燕

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

4

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成语解释:以之表现朋友间的情谊以及惜别的情怀。狐鸣鱼书

典故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

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成语解释: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

狐鸣鱼出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

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

成语解释:鸣:叫。指动员众人起事

狡兔死,良狗烹

典故出自:《韩非子·内储说左下》:“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成语解释: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

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独当一面

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

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成语解释: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王侯将相

典故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

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成语解释: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禄厚、权重、势大

的贵族。

琴心相挑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

琴心挑之。”明·屠隆《昙花记》:“你雄姿秀骨风度好,瞥然见把人魂消,又不是琴心相挑,一意愿咏桃夭,

谐白发附青霄。”

成语解释:挑:挑逗。指用琴声表达心意与爱慕之情白头如新

典故出自: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语曰:白头

如新,倾盖如故,何则?”《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成语解释: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

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白马素车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子婴

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

成语解释:素车:白色丧车。驾白马,乘素车。传说

伍子胥被害后化作涛神乘白马素车来往于江水里。指

钱塘江潮

盗嫂受金

典故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载,绛侯、灌婴等

咸谗陈平曰: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臣闻平受诸将

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于是汉王疑之。

成语解释:以之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典实。

沐猴而冠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

耳,果然。”

成语解释: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

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

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沾沾自喜

典故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

沾自喜耳。”

成语解释: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泰山不让土壤

典故出自:《史记·李斯无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成语解释: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

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洞见症结

典故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以其言饮

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

特以诊脉为名耳。”

成语解释:洞见:清楚地看到;症结:肚子里结块的

病,比喻问题的关键。比喻事情的纠葛或问题的关键

所在。形容观察锐利,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流言蜚语

典故出自:《礼记·儒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

信。”《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乃有蜚语,为恶言

闻上。”

成语解释: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

话。

添兵减灶

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使齐军入魏地

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

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

亡者过半矣。?”

成语解释:啬兵员,反而减少行军饭灶。指伪装士兵

逃亡,示弱以欺骗对方。

漏网之鱼

典故出自:《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

鱼。”

成语解释:逃脱鱼网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

人。

濮上之音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故闻此声必

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成语解释:濮上:古地名。靡靡之音

灌夫骂坐

典故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灌夫,西

汉人,初以勇武闻名,为人刚直不阿,任侠,好饮酒

骂人。与丞相田蚡不和,后因在蚡处使酒骂座,戏侮

田蚡,为蚡所劾,以不敬罪族诛。

成语解释:用以指人借酒发泄心中的不满。

灌夫骂座

典故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遂怒,

劾灌夫骂座不敬,系居室。”

成语解释:灌夫:西汉著名将领。指灌夫酒后骂人泄

愤。形容为人刚直敢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成语解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

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

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

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成语解释:三户:几户人家;亡:灭;秦:秦国。虽

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虽小,决心大也能

成功

死灰复然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安国

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

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成语解释: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

活动起来。

死灰复燃

典故出自:《史记·韩长儒列传》:“狱吏田甲辱安国。

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成语解释: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

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毛遂自荐

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

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

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

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成语解释: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

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民不聊生

典故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财匮力尽,民

不聊生。”

成语解释: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

不下去。

汗出沾背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朝而

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

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成语解释:沾:浸湿。汗水沾湿了脊背。形容天气炎

热或人极度惊慌或惭愧

汗流浃背

典故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勃又谢不知,汗

出沾背,愧不能对。”《后汉书·伏皇后纪》:“操出,

顾左右,汗流浃背。”

成语解释: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

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

透了。

5

江东父老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籍与江

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

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成语解释:江东:古指长江以南芜湖以下地区;父老:父兄辈人。泛指家乡的父兄长辈。

汤去三面

典故出自:《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

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成语解释:泛言普施仁德。

无颜见江东父老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笑曰:…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成语解释:江东:借指家乡。指因自己的失败而感到

羞愧,再也没脸见家乡父老

日暮途穷

典故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

故倒行而逆施之。”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

成语解释: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

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

到极点。

明珠暗投

典故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

何则?无因而至前也。”

成语解释: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

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

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成语解释: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

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暗度陈仓典故出自:《史记·高祖本纪》:“……项王使卒三万

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

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

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

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

成语解释: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

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暴戾恣睢

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暴戾恣雎,聚党数

千人,横行天下。”

成语解释:暴戾:凶恶、残暴;恣睢:任意做坏事。

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杀妻求将

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

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

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

攻齐,大破之。”

成语解释: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

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杜邮之戮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武

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王乃使使

者赐之剑,自裁。”

成语解释:杜邮:古地名,今陕西咸阳;戮:杀。指

忠臣无辜被杀

束帛加璧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于是天

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

成语解释:束:一捆;帛:丝织品;璧:玉。一捆丝

织品,再加上美玉。古代最贵重的礼物

松枝挂剑

典故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季札之初使,北

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

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

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

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成语解释:比喻重信义的美德。

握发吐哺

典故出自:《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

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

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

士。?”《史记·鲁周公世家》亦记此事。

成语解释: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

擢发难数

典故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擢贾之发以续

贾之罪,尚未足。”

成语解释:擢:拔。拔下全部头发,难以数清。形容

罪行多得数不清。

改过自新

典故出自:《史记·孝文本纪》:“妾伤夫死者不可复

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成语解释:自新:自觉改正,重新做人。改正错误,

重新做起。

文君司马

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汉代辞赋家

司马相如,在宴席上以琴音挑动临邛富商卓王孙寡居

的女儿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与之结为夫妇。卓王

孙不认这门亲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了个酒馆,文

君当炉卖酒,相如穿着犊鼻裤与奴仆一道洗器皿,卓

王孙感到耻

成语解释:后指相爱的情人或夫妻。

文君新寡

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

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

挑之。……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成语解释:指妇女死去丈夫不久。

文君新醮

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

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

挑之。……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

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

成语解释:醮:旧指女子出嫁,这里指再嫁。原指汉

代卓文君嫁司马相如事。后指寡妇再嫁。

斗粟尺布

典故出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

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成语解释: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旁若无人

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

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柯

和而歌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成语解释:身旁好象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

人放在眼里。

无出其右

典故出自:《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与语,

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汉书·高帝纪下》:“贤赵臣

田叔、孟舒等十人,如见与语,汉庭臣无能出其右

者。”

成语解释: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

能超过他的。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典故出自:语本《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

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

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成语解释: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拔旗易帜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

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

帜。”

成语解释:旗:旗帜;易:换。拔掉别人的旗子,换

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拔赵帜易汉帜

典故出自: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信(韩信)所

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

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进击不能胜,欲回营,

见营中尽是汉军赤帜,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

矣”,于是溃不成军,终于

成语解释: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招摇过市

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居卫月余,灵公与

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

市过之。”

6

成语解释:招摇:张扬炫耀;市:闹市,指人多的地方。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意。

挂席为门

典故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载:汉初丞相陈平,好读书,在未发迹时,家里很穷,挂着破席子当门。

成语解释:指隐士居处。亦形容贫穷或居处简陋。

指鹿为马

典故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

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成语解释: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

淆是非。

按辔徐行

典故出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壁门士吏谓从

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

辔徐行。”

成语解释:辔:马缰绳。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

捧腹大笑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司马季

主捧腹大笑曰:…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何辞之野也!?”

成语解释:用手捂住肚子大笑。形容遇到极可笑之事,笑得不能抑制。

捷足先登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

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成语解释: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

的东西。

掘墓鞭尸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伍子

胥求昭王,既不得,力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

成语解释:挖开坟墓,鞭打尸体。形容凶恶或仇恨很

推食解衣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成语解释: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

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

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成语解释: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

正确的。

才气无双

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典属国公孙昆邪

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

敌战,恐亡之。”

成语解释: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

扬扬得意

典故出自:《史记·管晏列传》:“其夫为相御,拥大

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成语解释:形容十分得意的样子。

扬扬自得

典故出自:语出《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

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

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成语解释:十分得意的样子。

批亢捣虚

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救斗者不博戟,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成语解释:批:用手击;亢:咽喉,比喻要害;捣:

攻击;虚:空虚。比喻抓住敌人的要害乘虚而入。

抉目东门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

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成语解释: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

同“抉目吴门”。

抉目吴门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

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

成语解释: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

抱薪救火

典故出自:《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成语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

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拔山扛鼎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

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

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解释: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

容力气很大。

拔帜易帜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

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成语解释:帜:旗帜;易:换。比喻推翻别人,自己

占有。

忠言逆耳

典故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

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

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记·留侯世家》:

“忠言逆耳利于行。”

成语解释: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

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急人之困

典故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

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成语解释: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悔过自新

典故出自:《史记·吴王濞列传》:“于古法当诛,文

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新唐

书·冯元常传》:“元常喻以恩信,约悔过自新,贼相

率脱甲而缚。”

成语解释:悔:悔改;过:错误;自新:使自己重新

做人。悔恨以前的过失,决心重新作人。

悬剑空垄

典故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还至徐,徐君已

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成语解释:比喻心许朋友的事,不因人死而改变。

悬石程书

典故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天下之事无小大

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

得休息。”

成语解释:形容勤于政事。

悬门抉目

典故出自: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

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

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

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

家》。

成语解释:以之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悬首吴阙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抉吾

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

成语解释:犹言悬门抉目。以之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悲歌击筑

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载:战国时,荆轲受

燕太子丹托付,入秦刺秦王,太子及朋友们送别于易

水,高渐离击筑,荆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

去兮不复还”,登车不顾而去。

成语解释:以之为典,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意气扬扬

典故出自:《史记·管晏列传》:“拥大盖,策驷马,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成语解释:扬扬:得意的样子。形容很得意的样子。

意气自如

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会日暮,吏士皆

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成语解释: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同“意气

自若”。

平易近人

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

归之。”

成语解释: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平易近民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夫政

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成语解释: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同“平易近人”。

平步青云

7

典故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成语解释:平:平稳;步:行走;青云:高空。指人

一下子升到很高的地位上去。

异军突起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成语解释: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比喻一支新生力量

突然出现。

弹丸之地

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弹丸之地

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成语解释:弹丸:弹弓所用的铁丸或泥丸。弹丸那么

大的地方。形容地方非常狭小。

强弩之末

典故出自:《史记·韩安国列传》:“强弩之极,矢不

能穿鲁缟。”《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

成语解释: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

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彘肩斗酒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乡立,瞋目视项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

成语解释: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得意扬扬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成语解释: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得意洋洋

典故出自:《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成语解释: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

自喜的样子。

徙木为信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成语解释:徙:迁移;信:信用。指说到做到,言而

有信

季布一诺

典故出自:《史记·季布栾列传》:“曹丘至,即揖季

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

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之间哉??”

成语解释:季布:人名,很讲信用,从不食言。季布

的承诺。比喻极有信用,不食言。

孺子可教

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

曰:…孺子可教矣。?”

成语解释:指年轻人可培养。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典故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

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

之外也。”

成语解释: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

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完璧归赵

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

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成语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家徒四壁

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

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成语解释: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

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家徒壁立

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

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成语解释: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

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尝胆卧薪

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

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

也。”

成语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

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居官守法

典故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

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

之外也。”

成语解释:旧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规。

屠肠决肺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大

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

以死。”

成语解释:屠:宰杀;决:通“抉”,挖出。剖腹出肠,

挖出肺肝。形容死得惨烈

左提右挈

典故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夫以一赵尚易

燕,况以两贤王左提右挈,而责杀王之罪,灭燕易

矣。”

成语解释:挈:带领。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对

子女的照顾。

奇货可居

典故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

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成语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

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

以捞取名利地位。

奉公守法

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成语解释:奉:奉行;公:公务。奉公行事,遵守法

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奋臂大呼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涉

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

成语解释:奋臂:高举手臂。高举手臂,大声呼喊

如左右手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人有言上曰:…丞

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成语解释:象自己的左右手一样。比喻极得力的助手。

也比喻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或配合得很好。

如胶似漆

典故出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感于心,合

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以胶投漆中,谁能别

离此。”

成语解释:象胶和漆那样黏结。形容感情炽烈,难舍

难分。多指夫妻恩爱。

妇人之仁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

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

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

也。”

成语解释: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

优柔,不识大体。

妇人醇酒

典故出自:语出《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

閒……公子(无忌)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

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者四岁,

竟病酒卒。”

成语解释:指沉湎于酒色。

妒贤嫉能

典故出自:《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妒贤嫉能,有

功者害之,贤者疑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妒

贤嫉能,御下蔽之。”

成语解释:妒、嫉: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

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嫁祸于人

典故出自:《史记·赵世家》:“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

欲嫁祸于赵也。”

成语解释:嫁:转移。把自己的祸事推给别人。

孙庞斗智

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成语解释:孙:孙膑;庞:庞涓。孙膑、庞涓各以智

谋争斗。比喻昔日友人今为仇敌,各逞计谋生死搏斗。

也比喻双方用计较量高下。

坐观成败

典故出自:《史记·田叔列传》:“见兵事起,欲坐观

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

成语解释:冷眼旁观人家的成功或失败。

声名狼藉

8

典故出自:《史记·蒙恬列传》:“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成语解释: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多多益善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多多益善耳。”成语解释:益:更加。越多越好。

夜郎自大

典故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成语解释: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大喜过望

典故出自:《史记·黥布传》:“出就舍,张御食饮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成语解释: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大失所望

典故出自:《史记·高祖本记》:“秦人大失望。”

成语解释: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大逆不道

典故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汉书·杨恽传》:“为妖恶言,大逆不道,请逮捕治。”

成语解释: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天下匈匈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天下匈匈数岁,成败未可知。”

成语解释:形容局势动荡不安,群情喧扰

天下无双

典故出自:《史记·信陵君列传》:“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

成语解释: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天下汹汹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

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

之民父子也。”

成语解释:汹汹:喧扰。形容局势动荡,群情喧扰。

囊里盛锥

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

…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

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

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成语解释:指让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表现自己。

四战之地

典故出自:《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地也,

其民习兵,伐之不可。”《后汉书·荀彧传》:“颖川,

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成语解释: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

方。

四面楚歌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

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

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

也。?”

成语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因势利导

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

而利导之。”

成语解释: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

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

因祸得福

典故出自:《史记·管晏列传》:“其为政也,善因祸

为福,转败为功。”

成语解释:变坏事为好事。

围魏救赵

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成语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

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

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国士无双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

如信者,国士无双。”

成语解释: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

的人才。

土崩瓦解

典故出自:《鬼谷子·抵山戏》:“君臣相惑,土崩瓦

解而相伐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

下土崩瓦解。”

成语解释: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

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

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在所自处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

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

耳!?”

成语解释:处:安排。人处世应该争取有利的环境。

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使自己适应环境

坐山观虎斗

典故出自:《史记·张仪列传》:“两虎方且食牛,食

甘必争,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

有双虎之名。”

成语解释: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

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

同类相求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

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

成语解释:指物之同类者互相聚合。

后来居上

典故出自:《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

薪耳,后来者居上。”

成语解释: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有以称赞后起之秀超

过前辈。

后来者居上

典故出自:《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

薪耳,后来者居上。”

成语解释: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吐哺握发

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发,

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成语解释:哺:口吕咀嚼着的食物。吃饭时多次吐出

口中的食物,洗头时多次把头发握在手中。比喻为了

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

吐哺辍洗

典故出自:据《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殷勤待客,

甚至于“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据《史

记·高祖本纪》载,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方踞床洗

足。郦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见长者,于是刘邦起而

谢之,延上坐。

成语解释:后世以之为礼贤下士之典实。

吴市吹箫

典故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

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

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

成语解释:吴:古国名。原指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逃

至吴国,在市上吹箫乞食。比喻在街头行乞。

吹箫乞食

典故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

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

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成语解释:原指伍春秋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

后指沿街乞讨。

吹篪乞食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膝

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成语解释:吹着篪讨吃的。指在街头行乞。篪:古代

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

唐突西施

典故出自:梁启超《诗话》:“更会串一戏,曰《易

水饯荆卿》,其第一幕…饯别?内,有歌四章,以《史

记》所记原歌作尾声,近于唐突西施,点窜《尧

典》。”

成语解释: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

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

突西子”。

囊血射天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为革囊,

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

成语解释:囊血:盛满血的皮囊;射:射击。将充血

的皮囊挂在高处用箭射。比喻暴虐狂妄,犯上作乱

9

发上冲冠

典故出自: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成语解释:犹言发上指冠。形容极度愤怒。

发指眦裂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

上指,目眦尽裂。”

成语解释:发指:头发直竖;眦裂:眼眶裂开。头发

向上竖,眼睑全张开。形容非常愤怒。

发纵指示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成语解释:发:发现;纵:放纵,也通“踪”。发现野

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跟踪追捕。比喻暗中操纵指挥。发蒙振落

典故出自:《史记·汲郑列传》:“至如说丞相弘,如

发蒙振落耳。”

成语解释:蒙:遮盖,指物品上的罩物;振:摇动。

把蒙在物体上的东西揭掉,把将要落的树叶摘下来。

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

发踪指示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

成语解释:踪:踪迹。发现野兽的踪迹,指示猎狗跟

踪追捕。比喻在幕后操纵指挥。

取而代之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

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成语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

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变名易姓

典故出自:《史记·货殖列传》:“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

成语解释:改换了原来的姓名。

变徵之声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

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成语解释:徵:古代五音之一;变徵:指古代七声音

阶中的第四音级。指悲凉的音乐叩马而谏

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西伯卒,武王载木

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

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

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义人者。?扶而去之。”

成语解释: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各如其意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每

诏令议义,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

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成语解释:各:各自;如:如愿。指各自都如愿以偿

功狗功人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今诸

君徒能走兽也,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

也。”

成语解释:比喻立功的战将和指挥

助桀为虐

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

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成语解释:桀:即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相传是

暴君;虐:残暴。帮助夏桀行暴虐之事。比喻帮助坏

人干坏事。

助纣为虐

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

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成语解释: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劳苦功高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

成语解释: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

功劳。

千变万化

典故出自:《列子·周穆王》:“乘虚不坠,触实不硋,

千变万化,不可穷极。”《史记·贾谊列传》:“千变万

化兮,未始有极。”

成语解释:形容变化极多。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大夫无罪,

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

不闻周舍之谔谔,是以忧也。”

成语解释: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千金之子

典故出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

坐不垂堂。”

成语解释:旧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千门万户

典故出自:《史记·孝武本纪》:“于是作建章宫,度

为千门万户。”

成语解释: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卧薪尝胆

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

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

也。”

成语解释: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

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危如累卵

典故出自:《韩非子·十过》:“其君之危,犹累卵

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秦王之国,危于累卵,

得臣则安。”

成语解释:比喻形势非常危险,如同堆起来的蛋,随

时都有塌下打碎的可能。

决一雌雄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天下匈奴数岁者,

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

之民父子为也。”

成语解释:雌雄:比喻高低、胜负。指较量一下胜败

高低。

决胜于千里之外

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

千里外,子房功也。”

成语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

大略,指挥若定。

决胜千里

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

千里外,子房功也。”

成语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

大略,指挥若定。

减灶之计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入

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成语解释: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

凿空指鹿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

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

…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耶?指鹿为马。?”

成语解释:凿空:凭空;指鹿:指鹿为马。指凭空有

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分一杯羹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

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成语解释:羹:肉汁。分给我一杯肉汁。指分享利益

分庭抗礼

典故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

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成语解释: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

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

彼此对等的关系。

分我杯羹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

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成语解释: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

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刎颈之交

典故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

刎颈之交。”

成语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

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利令智昏

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

令智昏。?平原君(赵胜)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

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成语解释: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智不清。

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侧目而视

典故出自:《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

侧目而视矣。”

10

成语解释: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

怕又愤恨。

倒行逆施

典故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

故倒行而逆施之。”

成语解释: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

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借箸代筹

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请借前箸以筹之。”成语解释:箸:筷子;筹:过去用以计算的工具,引

伸为策划。原意是借你前面的的筷子来指画当前的形势。后比喻从旁为人出主意,计划事情。

偶语弃市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

偶语《诗》、《书》者,弃市。”

成语解释:偶语:相对私语;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对私语也会遭到杀身之祸

偷合取容

典故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论》:“偷合取容,

以至圽身。”

成语解释:奉承迎合别人,使自己能苟且地生活下去。同“偷合苟容”。

兔死狗烹

典故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成语解释: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

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六出奇计

典故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计,辄

益邑,凡六益封。”

成语解释:原指陈平所出的六条妙计。后泛指出奇制

胜的谋略。

兴丞相叹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

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成语解释:兴:兴起;丞相:宰相;叹:感叹。感叹

人的贤与不肖,关键在于自处

养虎自遗患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楚兵罢

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

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成语解释:比喻纵容敌人,自留后患。

养虎遗患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兵罢食尽,此天

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

谓养虎遗患也。”

成语解释:遗:留下;患:祸患。留着老虎不除掉,

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以古非今

典故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

罪。”

成语解释:非:非难,否定。用历史故事抨击当前的

政治。

以暴易暴

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登彼西山兮,采其

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成语解释: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

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

没有改变。

以貌取人

典故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

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语解释: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价值连城

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

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

城请易璧。”

成语解释:连城:连在一起的许多城池。形容物品十

分贵重。

优孟衣冠

典故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相孙叔敖死

后,儿子很穷。优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

楚庄五受到感动,封了孙叔敖的儿子。

成语解释:优孟:春秋时楚国著名的的演杂戏的人,

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

演戏。

作壁上观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

从壁上观。”

成语解释: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

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作法自毙

典故出自:《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

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

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

至此哉!?”

成语解释: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做自受。

使羊将狼

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太子所与俱诸将,

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

将狼也。”

成语解释: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

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

心的人,这要坏事。

使酒骂坐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武安遂怒,劾灌夫骂坐不

敬,系居室。”

成语解释:称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骂同席的人。同

“使酒骂座”。

使酒骂座

典故出自:汉灌夫为人刚直不阿,好使酒。一日,与

魏其侯窦婴共赴丞相田蚡宴。夫怒蚡傲慢无礼,遂借

行酒之机指临汝侯灌贤而骂之,其意实在蚡。蚡乃劾

夫骂坐不敬。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成语解释:称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骂同席的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成语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

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人人自危

典故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

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成语解释: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人取我与

典故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当魏文侯时,李克

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

与。”

成语解释:取:拿;与:给。指商人囤积物资,待时

出售以获厚利。

人弃我取

典故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当魏文侯时,李克

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

与。”

成语解释: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拾起来。原指商人廉价

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

不跟别人争,仍然有好处。

人微权轻

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臣素卑贱,君

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

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

可。”

成语解释:微:低下。指人的资历浅,威望低,权力

不能使大家信服。

人给家足

典故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曰强本节用,

则人给家足之道也。”《商君列传》:“道不拾遗,山

无盗贼,家给人足。”

成语解释:给:富裕,充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人自为战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

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成语解释: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

人鼠之叹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

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

耳!?”

成语解释: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

从壁上观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

从壁上观。”

成语解释: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

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11

仙山楼阁

典故出自:《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

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

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

辄引去,

成语解释: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多用于形容奇异不

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成语解释: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

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人人自危

典故出自:《史记·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成语解释: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人取我与

典故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当魏文侯时,李克

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成语解释:取:拿;与:给。指商人囤积物资,待时

出售以获厚利。

人弃我取

典故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当魏文侯时,李克

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成语解释: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拾起来。原指商人廉价

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

不跟别人争,仍然有好处。

人微权轻

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臣素卑贱,君

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成语解释:微:低下。指人的资历浅,威望低,权力

不能使大家信服。

人给家足典故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曰强本节用,

则人给家足之道也。”《商君列传》:“道不拾遗,山

无盗贼,家给人足。”

成语解释:给:富裕,充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人自为战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此所谓驱市人而

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成语解释: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

人鼠之叹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

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

耳!?”

成语解释: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

从壁上观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

从壁上观。”

成语解释: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

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仙山楼阁

典故出自:《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

(齐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

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

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

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

辄引去,

成语解释: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多用于形容奇异不

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中原逐鹿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

共逐之。”

成语解释: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为民请命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乡

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汉书·蒯通传》:“西乡为百姓请命。”

成语解释: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

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为法自弊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

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

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

法之敝,一至此哉!?”

成语解释:作定自弊。

举鼎绝膑

典故出自:《史记·秦本纪》:“王与孟说举鼎,绝

膑。”

成语解释:绝:折断;膑:胫骨。双手举鼎,折断胫

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

义不反顾

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夫边郡之士,

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

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

怀怒心,如报私讎。”

成语解释:秉义直前,决不回顾退缩。

乌头白,马生角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乌头白,

马生角,乃许耳。”

成语解释: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乌头马角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乌头白,

马生角,乃许耳。”

成语解释:比喻不能实现之事。同“乌白马角”。

乐极生悲

典故出自:《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

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淮南子·道

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成语解释: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五羖大夫

典故出自:《史记·秦本纪》:“乃使人谓楚曰:…吾媵

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缪公大说,

授之国政,号早曰…五羖大夫?。”

成语解释:羖:公羊。特指春秋虞有贤才的大夫百里

奚。

亡秦三户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

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成语解释: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不得要领

典故出自:《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

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成语解释: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

键。抓不住要领或关键。

不足与谋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夺

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成语解释:与:和。不值得和他商量。

不食周粟

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

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

山,采薇而食之。”

成语解释: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

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

而为敌方工作。

东门逐兔

典故出自:《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

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

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

可得乎!”

成语解释: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同

“东门黄犬”。

东门黄犬

典故出自:《史记·李斯列传》载:秦二世二年七月,

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

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

可得乎!”

成语解释:用以作为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两贤相厄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高

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

还,汉王遂解去。”

成语解释:厄:迫害。指两个有才德的人相互迫害

两败俱伤

典故出自:《史记·张仪列传》:“有顷,两虎果斗,

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

12

之功。”

成语解释:俱:都。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

到好处。

两鼠斗穴

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成语解释:比喻敌对双方在地势险狭的地方相遇,只

有勇往直前的才能获胜。

丧家之犬

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成语解释:无家可归的狗。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

的人。

丧家之狗

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成语解释: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万不失一

典故出自:《韩非子·解老》:“治乡治邦莅天下者,

各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

失一。?”

成语解释:形容绝对不会出差错。同“万无一失”。

万无一失

典故出自:《史记·淮队侯列传》:“以此参之,万不

失一。”汉·枚乘《七发》:“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

成语解释: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三令五申

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

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汉·张衡《东京赋》:“三令五申,示戮斩牲。”

成语解释: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

告诫。三分鼎足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

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

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

动。”

成语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

互相抗衡。

三寸不烂之舌

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

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成语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寸之舌

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

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成语解释: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三户亡秦

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

三户,亡秦必楚?也。”

成语解释:三户:几户人家;亡:灭。虽只几户人家,

也能灭掉秦国。比喻正义而暂时弱小的力量,对暴力

的必胜信心。

三足鼎立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

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

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

动。”

成语解释: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不名一钱

典故出自:《史记·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

死人家。”汉·王充《论衡·骨相》:“通有盗铸钱之罪,

景帝考验,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钱。”

成语解释: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不寒而栗

典故出自:《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

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成语解释: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

恐惧。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

贤人。”

成语解释:沐:洗头;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

食物。洗一次头与吃一顿饭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

才,谦恭下士。形容为延揽贤才而忙碌

一狐之腋

典故出自:《史记·赵世家》:“吾闻千羊之皮,不如

一狐之腋。”

成语解释:腋:指狐狸腋下的皮毛。一只狐狸腋下的

皮毛。比喻珍贵的东西。

一言九鼎

典故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

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

师。胜不敢复相士。”

成语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

用。

一诺千金

典故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

不如得季布一诺。”

成语解释: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一败涂地

典故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

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成语解释: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钱不值

典故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夫无所发怒,

乃骂临汝侯曰:…生平毁程不识不直一钱,今日长者为

寿,乃效女儿咕嗫耳语。”

成语解释: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一饭三吐哺

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

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

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

成语解释: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

比喻求贤殷切。

一饭之德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范

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

睚眦之怨必报。”

成语解释:比喻微小的恩德。

一饭千金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

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

“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成语解释: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一鸣惊人

典故出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

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

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成语解释: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

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一举千里

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鸿鹄高飞,一举千

里。”

成语解释:一飞就是一千里。比喻前程远大。

一去不复返

典故出自:《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成语解释: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一字千金

典故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

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成语解释: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

可更改。

一寒如此

典故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意哀之,

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绨袍以

赐之。”

成语解释:一:竟然;寒:贫寒。竟然穷困到这样的

地步。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

一得之愚

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

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成语解释:指自己对某件事的一点看法。

13

一意孤行

典故出自:《史记·酷吏列传》:“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成语解释: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一抔黄土

典故出自:《史记·张释之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成语解释:一抔:一捧。一捧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

一杯羹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

成语解释:一杯肉汁。多指可分享的部分利益

一死一生

典故出自:《史记·汲郑列传》:“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成语解释: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

一沐三捉发

典故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成语解释:沐:洗头;捉:用手攥住。洗一次头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

14

五六年级四字词语和成语故事

小学语文五至六年级重点四字词与成语故事汇总 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倾盆大雨:形容雨极大,就像一大盆一大盆倒下来似的。 饥肠辘辘:肚子饿得咕咕响,形容十分饥饿。 依依不舍:形容很留恋,十分舍不得。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非常熟练流利。 毫不犹豫:丝毫不迟疑,指态度非常坚决。 流光溢彩:流动的光影,丰富的色彩。形容色彩丰富明丽。 津津有味: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 如醉如痴:形容对某事非常着迷。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做细致分析,不管懂不懂,全盘接受。囫囵:整个儿。 不求甚解: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甚:很,非常。 牵肠挂肚: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 如饥似渴: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盼着要喝水一样。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喻:了解,明白。 黯然神伤: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非常伤心。 千篇一律:指文章都一个样,形式呆板雷同,没有新意。 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与众不同。 大显身手:充分显示出本领和才干。显:表露,表现。身手:指本领。 心安理得:觉得事情合情合理,心里很坦然。得:适合。 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沥:滴。 第二单元 颇负盛名:指名气很大。颇:很。 顶天立地:形容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低头折节:低下头,弯下腰。比喻屈服。 泪眼蒙眬:两眼含着泪花,看东西不清楚的样子。 日出而作:太阳出来了,就开始干活。 日落而息:太阳下山了,就回家休息。 守望相助:课文中家乡的人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生活情景。 第三单元 安然无恙: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近义词:完好无损 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丝还连着。比喻表面上好像已经断了关系,实际上仍然挂牵着。古往今来:指从古代到现在的意思。 庞然大物:外表看上去非常大的东西。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第四单元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 筋疲力尽:形容很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近义词:精疲力竭

史记里面有哪些历史故事

史记里面有哪些历史故事 胡亥于是同意了赵高的主意,赵高对胡亥说:“如果不与丞相谋划,恐怕我等的事情 不会成功。臣愿意为公子去说服丞相!”很快,赵高私下里找到了李斯,悄悄地告诉他说:“天子临终的时候,给公子扶苏写了一封信,叫他到咸阳来参加葬礼,册立他为皇位继承人。信尚未发出的时候,天子就去世了。所以,这件事情没有别人知道。发给扶苏的信件 和天子的玺印都在胡亥那里,因此,确定太子的事情,取决于丞相与我罢了,您看,这该 怎么办?” 李斯听后,心头一惊,立即严厉地责备赵高说:“你怎么能够说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话!这个事情不是我等做臣子的所应该谈论的!”赵高早就有所准备,他十分得平静,反问李 斯说:“丞相自我估量一下,与蒙恬相比,谁的才能更高?谁的功劳更大?谁的谋略更出色?谁更受天下人的拥护?谁更得到扶苏的信任?”李斯思考了片刻,回答说:“这些我都不如 蒙恬,但你对我的责备,未免也过于深刻了吧!” 赵高笑了笑,接着说:“臣只是个微贱的宦官,因为对法律、文书有所了解而侥幸协 助始皇处理一些政务。理事二十余年,臣还没有见到被始皇罢免的功臣之中,有谁可以把 爵位传到下一代的,他们最终都被诛杀。始皇的二十余个儿子,丞相都非常了解。长子扶 苏刚强、勇敢,对人信任又善于鼓舞士兵很明显是赵高在歪曲扶苏柔软的事实,他对丞相 焚书坑儒的做法确是非常反感的。如果他继位的话,一定会任用蒙恬为丞相。所以,丞相 最终不用妄想带着荣华富贵告老还乡,这是很明显的事实。我受皇命教育胡亥,让他学习 法令,已经有好几年了,未尝见过他的过失。胡亥为人仁慈、忠厚,轻视钱财而重视士人,内心很明辨,但是不善于言辞,礼贤下士,秦朝的公子们都比不上他。因此,臣认为胡亥 更适合做皇位的继承人,希望丞相仔细地考虑,然后决定这件事情。” 李斯回答说:“我遵照天子的遗诏,听从上天安排的命运,没有什么可以考虑决定 的!”赵高进一步说:“安危可以相互转化。如今,安和危尚未确定,你我怎么能够保住 尊贵?”李斯严肃地说:“我本是一介平民,始皇之所以如此器重我,使我的家人也受到 恩宠,是因为要把国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给我。我难道可以辜负始皇的信任吗!忠臣不逃 避死亡,无论何时都要恪守职分。你还是不要再说了,再说的话只会将我陷于不义!”赵 高说:“臣听说聪明人的处世方法,是能够顺应变化、依从时势,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看到事物的苗头就知道它原本的方向,看到事物的发展方向就知道它最终的归宿。事物是 没有永恒的法则的!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的手中,臣能够揣摩出他的意向。秋霜一降,花草就凋落;春暖冰化水流动,万物就生长,这是必然的结果。丞相为什 么迟迟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呢?” 李斯说:“从前,晋国的骊姬之乱,齐桓公即位的血腥斗争,商纣王杀死叔父比干, 这三件事情都是违背天理的,而最终导致了国破家亡,连祖先都没有人祭祀。我李斯还是 人哪!怎么可以参与篡位的阴谋?”赵高意识到李斯的心里实际已经有了不小的动摇,便继 续说道:“胡亥和丞相同心协力,就可以长久地享受荣华富贵;丞相与我内外响应,事情 就不会有差错。丞相要是能听从臣的计策,就可以世代的封侯、显贵。丞相如果放弃了这

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精心整理《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秦始皇乃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无疑秦朝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而《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则向后人较客观地描述了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始皇威权统治天下直至秦二世、秦三世时期秦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 (仅根据本文) 一、“诸 ,军民早已厌倦了喋喋不休的战乱,即使是可 秦统一天下之根本原因。 二、地利——地形的便利。六国贤人智士汇集,军队都有优秀的将领来指挥,但却因险阻困住而无法前进,于是秦国就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形,无疑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天时——时机。在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后,秦国士气大振,而六国则解散了合纵之约,疲困不堪,这就给予秦实现其统一天下之野心以极

佳的机遇。秦国抓住机遇,对六国进行猛攻,使六国灭亡。 四、人和——秦国广纳天下贤士,制定了正确的统一策略。在六国合纵企图削弱秦国之时,秦王嬴政听从大梁人尉缭的建议,以丰厚的俸禄广纳天下贤士良才为秦王出谋划策。六国虽然合纵,但其之所以联合无非是由于六国有某种共同利益,且“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故六国只是打着个灭亡秦国的旗号,实际是为谋私利,这种结盟是极其脆弱的,而相比于此,秦国从大王到臣相,上下 一、 ①中央:首先, ”其次,实行三公九卿制, ② 二、在经济方面,通过对度量衡、钱币等的统一,“重农抑商、鼓励男耕 女织”政策的实施及驰道的修筑,方便了国内经济贸易,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 三、在军事方面,将天下兵器收之于咸阳,派蒙恬率兵攻打驱逐匈奴并修 筑长城;夺取了陆梁地区,设置桂林等郡。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较 好的缓解了威胁秦朝统治的内忧外患,维护了秦始皇的威权统治。

法治成语故事汇总分析

法治成语故事 一、立法 1.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进咸阳后,把关中各县父老乡亲英雄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乡亲英雄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2.大明法度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提出“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的思想。大明法度,即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众建贤才”,即革掉守旧平庸之吏,起用进取有为之士。他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下是否安宁,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法度是否合理,是否有优秀的治世之才。王安石把法度和贤才的作用统一起来,认为法治和人才是治国理政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行政、执法、司法 1.执法如山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从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阻拦,将此事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紘(hóng)那里。李元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窦怀贞一向趋炎附势。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上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坚决维持了原判。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 2.秉公执法 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诬蔑徐有功(当时主管刑法的官吏)与叛逆分子勾结,并向皇上呈报徐有功的罪状,经查,徐有功并没与叛逆分子勾结,武则天特地为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却按法律制度公正地来处置他,有的人向徐有功说:“他先前诬陷你,想要置你于死地,现在你反而想放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说:“你说的那是私仇,我是坚持公正执法的人,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影响公正判案呢?”这就是秉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10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课文由两个成语故事组成。《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成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儿童阅读。让学生明白成语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从一到二年级已经学过不少成语故事,所以对成语故事不陌生。孩子们大都非常喜欢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教学时注意:要加强朗读训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感受成语故事中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不要… …而要… …”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复述故事。 (二)过程和方法 2.朗读课文,知道两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两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二个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四、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史记小故事主要内容

史记小故事主要内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史记小故事主要内容》的内容,具体内容:《史记》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长篇宏著,亦史亦文,从重视它的史学意义到发掘它的文学价值,从对它的简短评价到长篇评论,经历了相 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 《史记》作为一部体大思精的长篇宏著,亦史亦文,从重视它的史学意义到发掘它的文学价值,从对它的简短评价到长篇评论,经历了相当长的一 段历史时期。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仁慈的帝喾 帝喾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他的父亲名叫峤极,祖父玄嚣是黄帝的儿子。帝喾是颛顼大帝的堂侄。 帝喾是个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出生时就能够说出自己的名字。即位以后,帝喾对老百姓广施恩泽,而对自己的事情却很少顾及。他能够明辨事物的是非曲直,预知未来的事情,懂得治国爱民的道理。凡事不管大小,他都能够做到体察入微。帝喾顺从上天义理,知晓民众急难,仁厚而威严,慈爱又笃实,通过自身修善来使天下民众归附自己。虽然他拥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但却从不奢靡浪费,而是谨慎地节制利用。此外,他还观察日月星辰、修订历法,恭敬地侍奉鬼神。帝喾神态庄重、道德高尚、衣着朴素、平易近人,他在决定事情时总能够顺应天意,他的恩泽就像水流灌溉农田一样,没有达不到的地方。因此,凡是日月所能照射到的

地方,风雨所能吹淋到的角落,老百姓没有不服从他的。 :夏代之亡 夏代后期有一位君主叫孔甲,对鬼神十分迷信,并且霪乿无度。夏王朝的德望也就随之日渐衰微,各地诸侯相继背叛。传说上天曾经降下一雌一雄两条神龙来警示孔甲,孔甲非常喜欢这两条龙,就四处寻找会喂养龙的人。当时,有一个叫刘累的人,从一个养龙的人那里学会了驯龙之术,便决定去侍奉孔甲,帮助孔甲养龙。孔甲对他十分欣赏,赐封他为御龙氏,并赐给他许多封地。后来那条雌龙死了,刘累便突发奇想,偷偷地把它做成了肉酱,拿来献给孔甲品尝。孔甲吃完以后,觉得味道非常鲜美,便派人去找刘累再做一次。刘累已经没有肉酱可以进贡,又害怕龙死的事情被孔甲知道,就连夜逃跑了。这件事也预示着上天对夏王朝已经失去了信心。夏代最后一个君王叫桀,他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不但不讲德行,反而用武力伤害百姓,民众都不堪忍受。他曾经将自己比作太阳,并对别人说:"我会像太阳一样永远不会灭亡的!"百姓们听说后,指着太阳气愤地说:"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灭亡啊?我宁可与你同归于尽!"桀还曾经将商族的领袖汤囚禁在夏台,最后商汤被释放回到自己的封地之后,开始注重修行德业,勤于政事,力量不断壮大,诸侯都前去归附了他。最后商汤率领军队去征讨夏桀,夏桀战败逃到今河南封丘东部地区的鸣条,后被放逐而死。桀临死时还对别人说:"唉,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在夏台把汤杀死啊,使我落到了这个下场。"他丝毫没有觉察到这一切是由于自己所犯的错误造成的。 :非子封秦

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本纪》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上的秦始皇其人其事 2.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 3.初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4.认识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辨证的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硝烟四起,群雄逐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时候,历史需要一个人来统一整个华夏大地,使社会稳定下来。于是,赢政出现了,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良,终于统一六国,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虽然仅仅维持了十几年的时间,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是越来越走向进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史记》,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个集大毁大誉于一身的千古一帝。 2检查预习,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井陉(xíng)王贲(bēn)雨(yù)雪眇眇(miǎo) 谥(shì) 朕(zhèn)辟(bì)禁黥(qíng) 3学生自主梳理课文 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通假字

彗星见东方“见”通“现” 寡人以眇眇之身“眇”通 “渺” 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填”通“镇” 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抚拂“拂”通“弼” 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取”通“趋”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臧”通“藏” 闭中羡,下外羡门“羡”通“埏” 虽万世世不轶毁“轶”通“迭” (2)古今异义 昔者王帝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跟“中央”相对;地点他时秦地不过千里 古义:不超过今义:表示转折增始皇寝庙牺牲及山川百祀之礼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古义:在家今义:主持家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 古义:到了今义:另起一事(3)词类活用

常见成语解析及成语故事

常见成语解析及成语故事 换骨夺胎 【注音】huàn gǔ duó tāi 【成语故事】换骨夺胎原是道家传说吃了金丹换去凡骨凡胎后成仙。古代文人借用以前古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黄庭坚认为这是换骨法,深入研究古文的原意进一步加以刻划形容,这叫夺胎法。也有人说不蹈古人一言一句,用夺胎换骨法可以点铁成金。 【出处】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宋·释惠洪《冷斋夜话·换骨夺胎法》 【解释】比喻诗文活用古人之意,推陈出新。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诗文等 【相近词】脱胎换骨、夺胎换骨 【成语举例】他临摹古画有换骨夺胎之妙,当然能够乱真。 提名道姓 【拼音】tí míng dào xìng 【成语故事】王夫人、薛宝钗、林黛玉等在贾母房内聊天,有人汇报史湘云来了,众人迎接,大观园内又多了一位金钗。贾宝玉跑来看史湘云,一见十分快乐,亲热的叫她的名字。王夫人要他不要提名道姓,她们在一起又玩个昏天黑地。 【出处】这里老太太才说这一个,他又来提名道姓的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1回

【释义】提、道:说。直呼别人姓名,对人不够尊敬。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直呼别人姓名 【相近词】指名道姓、习题名道姓 【反义词】含沙射影 【成语例句】 ◎你得喝醉哟,不然哪里敢!既醉,则挑鼻子弄眼,没必要提名道姓,而以散文诗冷嘲,继以热骂:头发烫得像鸡窝,能孵小鸡么?曲线美,直线美又几个钱一斤?老子的钱是容易挣得?哼!诸如此类,无须管层次清楚与否,但求气势畅利。 ◎设若要摆,也不应该提名道姓。 随遇而安 【注音】:suí yùér ān 【释义】: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出处】: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4回:“吾生有涯,浩劫无涯,倒莫如随遇而安。”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指能顺应环境 【示例】:不过能够~——即有船坐船云云——则比起幻想太多的人们来,可以稍为安稳,能够敷衍下去而已。(鲁迅《两地书》六)【近义词】:与世无争、随俗浮沉

五十个成语故事的出处

1、一鼓作气(曹刿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 《史记》是中国专门记载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首。那你知道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四面楚歌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层围了好几层。 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 项羽就在夜里爬起来,到军帐中喝酒。 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老农骗他说:“往左拐。”项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洼地里,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

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 项羽自己估计这回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经历七十余次战斗,从没有失败过,所以才称霸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于是就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汉军层层包围他们,项羽对他的骑兵说:“我再为你们斩他一将。”命令四队骑兵一起向下冲击,约定在山的东面分三处集合。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果然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担任骑兵将领,负责追击项羽,项羽瞪眼对他大喝,赤泉侯杨喜连人带马惊慌失措,倒退了好几里。项羽同他的骑兵在约定的三处会合。汉军不知道项羽在哪一处,便把军队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围上来。项羽就冲出来,又斩了汉军的一个都尉,杀死百余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骑兵,发现只不过损失了两个人,便问他的随骑道:“怎么样?”骑兵们都佩服地说:“真像您说的那样!” 史记里的四字成语故事:先发制人公元前209年,项梁和侄子项羽为躲避仇人的报复,跑到吴中。会稽郡郡守殷通,素来敬重项梁。为商讨当时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出路,派人找来了项梁。 项梁见了殷通,谈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现在江西一带都己起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①,有席卷天下②,包举宇内③,囊括四海人意④,并吞八荒之心⑤。当是时,高君佐之⑥,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⑦,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⑧。 ①窥:窥伺,窥探。周室:周王室,这里指周王朝政权。②席卷:像用席子卷东西一样卷走。③包举:像用包裹包东西一样拿走。④囊括:像用口袋装东西一样装走。⑤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这里指天下。⑥商君:即商鞅。⑦连衡:即“连横”。斗诸侯:使诸侯争斗,即挑起诸侯之间的战争。⑧拱手而取:一拱手就取得了。形容毫不费力。 孝公既没,惠王、武王蒙故业①因遗册②,南兼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③,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④,不爱珍器重宝肥美之地⑤,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⑥。当是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言,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⑦,并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儿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⑧。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⑨。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⑩,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奉秦。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卤(1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12),国家无事。 ①蒙:承受,继承。②册:同“策”,策略。③膏腴:肥沃。④弱秦:使秦弱,即削弱秦国。⑤爱:吝惜。⑥相与:互相联合。⑦约从:相约合纵。离衡:使连横离散。⑧叩关:指攻打函谷关。叩,敲。⑨逡巡:徘徊不前,欲进又止。九国:指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⑩镞(zú,族):箭头。(11)卤:通“橹”,大盾。(12)享国:帝王在位的年数。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③,执棰拊以鞭笞天下④,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⑤,委命下吏⑥。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⑧,以愚黔首。堕名城⑨,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⑩,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11)因河为

常见成语故事及解析

常见成语故事及解析 【注音】mǎ gé guǒ shī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典故】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相近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相反词】临阵脱逃 【英文】bewrappedinahorse'shide 【成语造句】 ◎支队长这样阐释任务,定是把张敏带到了古代边塞诗的意境中,那沙碛、冷月、相搏的戟戈、喊风中噼啪作响的战旗……古代军人那种马革裹尸的豪迈的悲怆,◎这让我很为难,也很困惑,我知道祖父这个举动暗

示着什么,尽管那时我不过是个孩子,但我实在对驰骋沙场马革裹尸兴趣不大。 【注音】jiān zhǔ zì dào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杨炎因家族以孝出名而被唐德宗选拔为宰相,他上任把个人恩怨看得很重,引起朝中ん臣的不满,宰相卢杞寻机报复,把他的私宅购作官署,弹劾他“强迫官吏代卖私第,高估房价,同时还监守自盗。”唐德宗下令处死杨炎。 【出处】杞怒,谪晋衡州司马,更召他吏绳之,曰:‘监主自盗,罪绞。’《旧唐书·杨炎传》 【解释】窃取公务上自己看管的财物。同“监守自盗”。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盗窃自己看守之物 【相近词】监守自盗 【相反词】以身作则 【成语举例】我们要坚决打击监主自盗的现象。 【拼音】lǎo pí dāng dào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期,王罴任华州刺史,修筑城墙加强防御。神武派韩轨、司马子如率军前去偷袭华州,王罴丝毫也没有发觉,敌人爬上城墙时他还在睡觉。见有动静,王罴赤身裸体拿起大棒迎敌,大声喝道:“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 【出处】罴除华州剌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50个历史知识的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 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 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 ‘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 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 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史记中的历史故事

史记中的故事 司马相如追女孩 司马相如的追女孩子的故事很有意思啊,看到一个女孩子在偷看他弹琴,就弹个《凤求凰》,结果那个女孩子和他私奔了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狡兔三窟 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运筹帷幄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

成语故事词语

人物心情”的成语:忐忑不安、惊慌失措、闷闷不乐、激动人心、焦急万分、 .表示喜悦的:笑容可掬、微微一笑、开怀大笑、喜出望外、 .表示愤怒的: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勃然大怒、怒气冲冲、咬牙切齿 .表示憎恶的:可憎可恶、十分可恶、深恶痛绝、疾恶如仇、恨之入骨 .表示悲哀的:伤心落泪、欲哭无泪、失声痛哭、泣不成声、潸然泪下 .表示忧愁的:无精打采、顾虑重重、忧愁不安、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表示激动的:激动不已、激动人心、百感交集、激动万分、感慨万分 .表示舒畅的:舒舒服服、高枕无忧、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表示着急的:迫不及待、急急忙忙、急不可待、操之过急、焦急万分 .表示愧疚的:追悔莫及、悔恨交加、于心不安、深感内疚、羞愧难言 .表示失望的:心灰意冷、大失所望、灰心丧气、毫无希望、黯然神伤 .表示害怕的:惊弓之鸟、提心吊胆、惊惶失措、惊恐万状、惶惶不安 描写春天的: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雨如油春花烂漫 夏天的:赤日炎炎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挥汗如雨大汗淋漓鸟语蝉鸣 秋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秋菊怒放秋菊傲骨秋色迷人秋色宜人 冬天: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寒冬腊月瑞雪纷飞冰天雪地冰封雪盖 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耳挠腮挤眉弄眼暗送秋波拳打脚踢辗转反侧东倒西歪瞠目结舌 眉飞色舞一瘸一拐拔腿就跑连蹦带跳一步登天步伐轻盈飞檐走壁 健步如飞大步流星七手八脚蹑手蹑脚手舞足蹈步伐矫健匍匐前进 脚踏实地笨手笨脚手忙脚乱手舞足蹈大快朵颐抓耳挠腮举手投足 奔走如飞上窜下跳目不转睛凝神注视怒目而视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挤眉弄眼瞻前顾后举目远望极目了望尽收眼底察言观色刮目相看

史记故事练习题(1)

史记故事练习题 一、选择 1、曾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人是:(B) A 李白 B 鲁迅 C 巴金 D 老舍 2、成语“破釜沉舟”讲的是谁的故事:(C) A 刘邦 B 萧何 C 张良 D 勾践 3、“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讲的着名历史人物是:(C) A 韩信 B 萧何 C 张良 D 孙膑 4、“烽火戏诸侯”故事中讲到的昏君是:(B) A 纣王 B 周幽王 C 夫差 D 燕昭王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A) A 秦始皇 B 周武王 C 刘邦 D 商纣王 6、“智过韶关,一夜之间白了头”的着名历史人物是:(B) A 齐桓公 B 伍子胥 C 勾践 D 夫差 二、走进《史记》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内 1、中华民族的祖先是(炎帝)和黄帝,黄帝名(轩辕氏),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的说法由此而来。 2、烽火台上的士兵,白天就点起(浓烟),夜间就点燃(烽火)向四处报警。 3、历史上所说的“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4、“管鲍之交”指的是着名历史人物(管仲)和(鲍叔牙)。 5、使秦国由弱变强,逐渐走上霸主职位的着名变法是(商鞅变法)。 6、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是(屈原)。 7、汉高祖刘邦衣锦还乡时即兴创作了一首着名诗歌,题目是(《大风歌》)。 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里的“成败人物”是指(韩信)。 9、走出一条中原通西亚的“丝绸之路”的人物是(张骞)。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善于纳谏。 11、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孔子周游列国(14)年。 12、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13、(李斯)建议秦始皇修筑(长城)以保护秦朝免受北方各少数民族军队的滋扰。 14、淮阴侯(韩信)年轻时敢于忍受(胯下之辱),承受折磨,后来成了一代名将。 15、(田忌)通过赛马的方式,向齐威王推荐(孙膑)。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夏朝)。 17、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18、“路漫漫系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他创造的诗体被后人称为(《楚辞》)。 19、(虞国)国君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借道给晋国去攻打虢国,结果也被晋国吞并。

秦始皇本纪译文

秦始皇本纪译文 秦始皇帝,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庄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孙子的身份作为人质抵押在赵国,在那里看见吕不韦的妾,十分喜爱,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529)在邯郸出生的。出生后,起名叫政,姓赵。在他十三岁那年,庄襄王去世,政继承王位做了秦王。这时候,秦国的疆域已吞并了巴郡、蜀郡和汉中,跨过宛县占据了楚国的郢(yǐng,影)都,设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东,占据了河东、太原和上党郡;往东到荥阳,灭掉西周、东周两国,设置了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国,封十万户,封号是文信侯。招揽宾客游士,想借此吞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秦王年纪小,刚刚登上位,把国事委托给大臣们。 晋阳发生叛乱,始皇元年(前246),将军蒙骜前去讨伐,平定了叛乱。 二年(前245),麃公率兵攻打卷(quān,圈)邑,杀了三万人。 三年(前244)蒙骜攻打韩国,夺取十三座城邑。王齮死了。将军蒙骜攻打魏国(chàng,畅)、有诡。这年发生严重饥荒。 四年(前243),攻取了邑、有诡。三月,停止进军。秦国人质从赵国返国,赵国太子也从秦国回赵。十月庚寅日,蝗虫从东方飞来,遮天蔽日。全国瘟疫流行。老百姓献上一千石粮食,授给爵位一级。 五年(前242),将军蒙骜攻打魏国,平定了酸枣、燕邑、虚邑、长平、雍丘、山阳城,全部攻下来,夺取了二十个城邑。开始设置东郡。这年冬天打雷了。 六年(前241),韩国、魏国、赵国、卫国、楚国一起进攻秦国,攻占了寿陵邑。秦国派出军队,五国停止了进军。秦国攻下卫国,逼近东郡,卫君角率领他的宗族迁居到野王,凭借山势险阻,保住了魏国的河内。 七年(前240),彗星先在东方出现,又在北方出现,五月,又在西方出现。将军蒙骜在攻打龙、孤、庆都时战死了,秦军回师进攻汲县。彗星又在西方连续出现了十六天。夏太后去世。 八年(前239),秦王弟长安君成(jiāo,骄)率领军队攻打赵国,在屯留造反了,结果他手下的军官都被杀死,那里的百姓被迁往临洮(táo,逃)。前来讨伐成的将军壁死了,屯留人士兵蒲鶮(ha,鹤)。又造反,结果战死,死后还遭到鞭戮尸体的酷刑。黄河的鱼大批涌上岸边,人们赶着马车到东方去找食物。 嫪毐(làoǎi,涝矮)被封为长信侯,赐给他山阳的土地,让他居住在那里。宫室、车马、衣服、园林、打猎都听凭嫪毐的意愿。事情无论大小全由嫪毐决定。又把河西太原郡改为嫪毐的封国。 九年(前238),彗星又出现了,有时划过整个天空。进攻魏国的垣邑和蒲阳邑。四月,秦王留宿在雍地。己酉日,秦王举行表示已经成年的加冠礼,佩带宝剑。长信侯嫪毐作乱的事被发觉,他盗用秦王的大印和太后的印玺,发动京城部队和侍卫、官骑、戎狄族首领、家臣,企图攻打蕲(qí,其)年宫,发动叛乱。始皇得知后,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攻击嫪毐。在咸阳作战中,杀死数百人,秦王都授给他们以爵位,连同参战的宦官,也授给爵位一级。嫪毐等人战败逃走。当即通令全国:如谁活捉到嫪毐,赐给赏钱一百万;杀掉他,赐给赏钱五十万。嫪毐等人全部被抓获。卫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都被判处枭(xiāo,消)刑,即斩下头颅悬挂在木竿上。对嫪毐处以五马分尸的车裂之刑以示众,并灭了他的家族。至于他的家臣,罪轻的处以鬼薪之刑,即服为宗庙打柴三年的劳役。还有四千余家被剥夺了官爵,迁徙到蜀郡,住在房陵县。这个月虽属孟夏,但十分寒冷,有冻死的人。杨端和进攻衍氏邑。彗星出现在西方,不久又出现在北方,从北斗往南接连出现了八十天。 十年(前237),相国吕不韦因受嫪毐牵连而被罢官。桓齮为将军。齐国和赵国派来使臣摆酒祝贺。齐国

8成语故事练习题

8 成语故事 班级姓名学号 一、看拼音,写词语。 Kuākǒu sāi bāng wéi guān fèng lùyǎn zòu ( ) ( ) ( ) ( ) ( ) chuōchuān pèi fúshényùn qiáng bìbìzhēn ( ) ( ) ( ) ( ) ( ) 二、造句。 ……总是…… ……不要……而要……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口()舌惊叹不()乌云()布张牙()爪 点()之笔电闪雷()()不舍名()其实 四、说说下面成语的意思。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五、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一)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的点睛之笔。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乌云密布——

惊叹不已—— 2、“霎时间”表示时间短暂,请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 3、游客们为什么会惊叹不已? (二)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有个男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鳃帮,()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俸禄”的意思。 俸禄—— 3、“滥竽充数”中的“滥”指什么?为什么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六、给下面的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七、按要求写成语。 1、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2、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3、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4、非四字成语:、

史记中的历史故事1

史记中的历史故事1 史记中的历史故事1:战国末期,秦国实力强盛,攻灭了韩、赵两国后,又向燕国进军。为此,燕太子丹决定派人去行刺秦王,以期扭转局势。 太子丹物色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他擅长剑术,是行刺秦王的最好人选。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图穷匕见典故场景再现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舞阳。临行时,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高渐离为他们弹奏了《易水寒》。 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舞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 秦武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武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卫兵因没有秦王命令,不敢擅自上前。 就在这紧张的时刻,秦王的侍臣突然将医袋抽打荆轲,并提醒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拔出。秦王顿时醒悟过来,迅速拔出剑来,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地后,将匕首投向秦王。结果未中,被拥上来的卫兵杀死。 史记中的历史故事2: 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的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 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 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为张良的字)。”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 这说明张良心计多,善用脑,善用兵。后来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史记中的历史故事3: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