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考试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考试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考试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考试

一、名词解释

1农业生产结构:广义:农业结构是指农业生产系统内农(种植业)、林、牧(养殖)、副及渔五业的比例关系。狭义:种植业结构(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指种植业内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的比例关系.

2可持续农业:是在不损害后代人使用自然资源和享有良好环境的权益前提下,争取和保持当代人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和生活质量。这种农业在经济上具有活力,在生态上是环境友好的,在社会上是公正和可接受的

3气候生产潜力:(气候产量)是指栽培条件最佳,即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水分能充分供应、病虫草有效控制,种和种植密度适宜,仅仅是气候条件为限制因素时作物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4复种指数: 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5保护性耕作:部分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少、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6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等生态系统的污染。7劳动节约型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从而导致活劳动消耗节约的技术.

8资源节约型技术:使活劳动以外的其它经济资源,特别是土地的生产率明显提高的技术.

9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10农业的经济效益:是指农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效果,包括农业劳动者通过农产品交换后获得的可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利润,以及国家通过农业税、农产品加工等从农业中所获得的用于发展国民经济的资金.

11农业的生态效益:是指农业在保护和增殖资源以及改进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

12农业的社会效益:是指农业在满足人类基本社会需求方面的效果,诸如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燃料、工业原料和就业机会等.

13机会成本:人们在作出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高的一个。

14比较优势:若某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则表示它在该物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

14绝对优势: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15生物经济平衡点: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以公共资源形式存在的生物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收益恰好等于其成本,这种经济与生物的双重平衡关系叫作生物经济平衡。

16.环境容纳量(负载力):一个稳定的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最大值,同其他生态特征一样,具有可变性.

17.拥挤效应:随密度上升而增加对种群增长的不利影响

18.最大持续收获量:是指与资源再生能力相适应的,能长久维持下去的最大收获量

19最适持续收获量:由于生物资源的更新受环境影响而波动,稳妥的资源收获量应略低于最大持续产量。这个量称最适持续收获量。

20.生产者均衡:如果企业使用了对于它的产量而言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或者对于它的成本而言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则称他达到生产者均衡。

21.诱致性变迁理论:农业生产对于技术的需要,取决于特定经济中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

22.复种:指在同一田地上一个农业年度内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是一种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土地的种植方式。

2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包括复种、套作、间作和混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

24.休闲: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是复种的相对词。

2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26.间作:在同一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7.套作: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28.化感作用:是植物与周围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产生对自身和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

二、简答

1.什么是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猪多、肥多、粮多”反映出物质(N、P、K等)上升式循环,这在什么条件下成立(氮从土壤中移出的4个主要途径)?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的历史功绩在什么方面,对当前有什么影响?

(1)矿质营养学说:这个学说是德名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年)创立的,一直盛行至今。李比希是国际公认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奠基人。他在1840年发表的《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中指出: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惟一的养料,这种观点被称为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反驳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指出有机质(腐殖质)的作用是分解时形成矿物质而供应植物营养(2)养分归还学说:其主要内容是:每次收获的作物从土壤中吸取了大量矿物质养分,结果使土壤中的矿物质养分减少,土壤肥力降低,要想维持其土壤肥力,就必须把作物带走的那些养分全部归还于土壤,归还的数量一般高于作物带走的养分量(3)“猪多、粮多、肥多”:传统的农业是以有机肥来维持土壤肥力,即“猪多、肥多、粮多”是这种农业的典型表达方式。但这种生产方式不过是植物养分在土壤—植物—动物—土壤间的一个闭合式循环,氨气挥发、硝态氮随水流失、硝态氮被还原为氮气和植物的吸收是氮从土壤中移出的4个主要途径,每循环一次,N养分必然有所损失,呈现下降式循环;在有机肥料不足或以开荒来增加粮食产量时,土壤肥力就会下降,产量下降到甚至耕地的撂荒。传统农业时期只有2种途径可以增加农田N素量,1.利用生物固氮从大气中固定N2,成为作物体内的蛋白质而移入农田;2.将农田之外的荒地、荒山、荒坡的植物体、江河淤泥、动物粪便等通过有机肥方式移入N素至农田。无论哪一种或二种同时增加的农田N素量大于移出量时,N营养物质才能上升式循环,“猪多、肥多、粮多”才能成立。传统农业中长期面临有机肥料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产量和防止地力衰竭,所以农民大部分的劳动力消耗在积累、制造、运输有机肥上(4)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的历史功绩:归还有机肥还是无机肥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把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有机肥向无机物转变,创立了植物无机营养学说,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可以用方便、廉价的施用N化肥等来增加矿物质营养循环的数量使农业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不再需要大量人力来积、造、运有机肥,甚至不需要种植共生固N植物,为工、商业发展提供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最终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5)对当前的影响:但是化肥工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性,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以农机、化肥、农药等大量投入化石能源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化石能源价格低廉,似乎源源不断的前提下具有经济的合理性;面对全球化石能源储量逐步减少、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减少和对环境的污染加剧,此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当前我国农业要满足13亿多人的吃饭而必须增加化肥、农药、灌溉、农机等投入,又要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两难问题而值得认真思考。

2.传统农业中的“精耕”,你认为合理吗?

土壤耕作与施肥、灌水不同,它不直接向农田增加营养物质,而是通过农具的物理机械作用,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状况和地表状况,进而改善土壤化学、生物状况,充分发挥土壤肥力对作物生产的有利作用,即不增加生活因子,而是改善生活因子,提高利用率。传统的精耕,如水稻田的“三犁多耙”、棉花地“中耕九遍”,通过物理机械作用加速有机质的矿化,增加土壤的速效养分;借助于干湿交替——晒垡、冻融交替——冻垡的自然力,熟化土壤并使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加强。通过上述物理机械作用和自然力使土壤深厚、细碎、平长能力,种群走向灭亡。2)每年通过防治从种群中去除一

个固定的数量:去除数量大于最大持续产量,种群灭亡。

10.用生物经济平衡点理论分析,从宏观的角度应采取什么

措施保护可再生的生物资源?

(1)直接限制收获量,如限制森林砍伐量,限制鱼捕获量,

限制狩猎量等(2)通过限制开发能力,间接限制收获量(3)

在法律上确定资源的归属或使用权(4)在经济上通过税收、

补贴、工资、价格等措施控制开发者能够获得的纯利润水平,

通过生物经济平衡关系达到保护资源生物的目的(5)通过

人口政策的制定,使人口增长与资源条件相适应,减轻人口

对资源的压力(6)通过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分散需求

压力,从而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11.农业生产专业化包含的三个层次的意义?日本农协

(购、销、信用、保险、公用设备的利用和农户生产、生

活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的启示?

(1)农业生产专业化:1)农业地区专业化:又称农业生

产区域化,是指农业生产在较大的地区(甚至不同国家间)

之间实行日益明显的分工,亦即各地区逐步由“千篇一律”、

“万物俱全”、自给自足的生产结构,日益转变为比较集中

地为市场生产某些农产品的专业化地区。它意味着农业生产

的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关系在很大范围内的发展。2)农业企

业专业化:指农业企业之间实行明显的社会分工,各企业逐

步摆脱小而全,多而杂的生产结构,生产项目由多到少,由

分散到集中,由自给自足转变为专门为市场生产某种(类)

农产品,其他生产项目或者降为次要的地位,或者成为从属

的、辅助的生产部门,甚至完全消失。3)农艺过程专业化:

农艺过程专业化又叫农业作业过程专业化,即把生产某一种

农产品的全部作业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专业

化的企业来完成。(2)日本农协:1)功能:购、销、信用、

保险、公用设备的利用和农户生产、生活。2)日本农协的

经验:1.不拘教条,三位一体.日本农协是由农民组织起来

的合作经济组织,但与合作经济发祥地西欧各国的农民合作

经济组织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日本农协的“三位一体”特

性上。所谓的“三位一体”,是指日本农协既是合作经济组

织,又是行政辅助机构和政治压力团体。2. 组织庞大,垄

断农村。日本农协通过三段制把农民全部组织到农协中来,

并把所有的农协组织连结在一起。3. 以金融为支柱的综合

经营。日本农协在事实上以金融为主,以营农为辅。3)启

示: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行为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

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在以农户为经

营主体的体制下,凡是与农户的经营行为有关的社会经济活

动都可以纳入这一体系之内。由在原人民公社基础上成立的

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来承担此历史责任,比较符合我国的历

史传统和当前的农村实际。首先,这种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有历史继承性,取得了农民的认同;二是基础设施,人民公

社时代及改革后建设的房屋及其它设施对于从事农业社会

化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再次,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是

综合性的。2. 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首先,中国的

现实需要在政府与农民中间产生一个中间组织,同时对双方

负责。其次,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兼具准政府机构性质,是

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再次,政社分开是建立监督制约机制

的需要。3.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费来源(1)作为政府

农业政策的执行机构,从政府取得的报酬(2)农户入社的

股金(3 )按耕地面积或其它标准收取的农业技术及经营管

理咨询服务费(4)农村金融事业的经营利润4.社区性合作

经济组织的整合。从上到下在政府指导下进行整合.和社区

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收入来源整合及组织整合。

12.通过计算机模拟说明,北京光温生产潜力高于吉林,而

光温水生产潜力反之的理由?美国与中国玉米带比较,最

明显的差异是什么?温、光、水气候资源的有效性高,表

现出的最重要特点是什么?

(1)YRT (光温)= ∑(YR i × f (Ti) ) 式中: YRT 为

光温生产潜力(㎏/667㎡);YRi = 28.87∑Q ×

L/Lmax ;f (Ti) 为温度影响系数, 0 ≤ f (Ti)≤1;

L/Lmax 为比叶面积。YW(光温水)= Iy(W)∑Y RT i 式

中: Iy(W)为水分产量指数 Iy(W)=Π Iy (W i)

0 ≤ Iy (W i )≤1

1)长春光能生产潜力高于北京的原因是长春的总光能辐射

量66.9kcl/cm2 > 北京的总光能辐射量59.6kcl/cm2。 2)

北京光温生产潜力高于长春的原因是北京的平均温度

21.9℃ > 长春的平均温度18.7℃。3)长春水分产量指数

高于北京的原因是长春的降水量(P) 465.2mm > 需水量

352.2mm,水分产量指数为100%,而北京的降水量(P)

380.2mm < 需水量440.6mm,水分产量指数为61.5%。

(2)美国与中国玉米带差异: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

的农场为国营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美国玉米

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

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差,

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美国4

月—10月的气温变化在13.4—26.2℃,趋势为由低到高再

降低,宜于玉米种植;而中国变化范围是 6.7—23.0℃,变

化幅度大,变化趋势一样。(3)特点:气候生产力不但要求

光温水的绝对量高,而且要求相互配合,在时间上分布均匀。

13 能对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进行具体事例的分析,说明农

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和地区、国家间自由贸易的好处(增

加社会总供应量和价格便宜的双赢(不等式区间))?

一、绝对优势:如果某人生产的直接成本(即会计成本)

比别人低,就获得了绝对优势。通俗讲,只生产最拿手,通

过贸易换取自己不拿手的东西,每个国家的福利都会提高。

实践中操作方法:若张三的粮食生产成本/肉生产成本小于

市场的粮食价格/肉价格,张三的优势就是粮食(1/12 <

1/10),否则就是猪肉(1/8 >1/10)。由于市场价格是变动

的,生产者的优势也在变动,甚至成为劣势,这样生产者就

必须相应调整生产结构,生产结构变动的背后,意味着生产

要素流向变动和重新配置,这种市场价格引发的机制就是亚

当.斯密叫做的“看不见的手”。

二、比较优势:如果某人做一件事的机会成本比较低,他

就具有“比较优势”。机会成本:我们把做一件事时所放弃

的其它事情中收入中最大的那个收入,称为做一件事的机会

成本。美国:生产大米的机会成本是1斤菜油/1斤大米;

生产菜油的机会成本是1斤大米/1斤菜油;中国生产大米

的机会成本是3斤菜油/1斤大米;生产菜油的机会成本是

0.33斤大米/1斤菜油

注意:绝对优势是自己与别人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低,做自

己最强的事;比较优势不是与别人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低,而

是自己与自己比较,专门做自己与自己比相对更强的事,即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比较优势原理告诉

我们:即使一个国家样样不如别人,也一样可以活得很好。

这是这个世界和谐共生的基础,有了这个原理,我们对开放

和自由贸易就更有信心了。第一,任何一个国家不见得拥有

所有资源,必须开放。第二,即使拥有各种资源,但是不会

样样都有绝对优势,必须开放。第三,即使样样拥有绝对优

势,但是不会样样具有比较优势,必须开放。在任何情况下,

都没有反对开放的理由。

三.分工演进,财富增加:从不分工到分工,实现了一次

财富的增加,但分工一旦形成,财富就只能在现有的分工基

础上循环,不会增加了。因此,在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

情况下,经济要不断增长,就必须促使分工不停地进行下去,

这是不二法门。分工要持续下去,就一定要不断地扩大市场

规模和市场的范围,也就要不断地扩大市场版图直到全世

界。分工和市场规模、范围处于一种相互促进和依赖的关系

中。商品生产和(分工基础上)交换一旦在世界上产生,就

像洪水猛兽一样在全球扩散,将冲破一切壁垒深壑,直到将

所有国家纳入其支配下。

14.什么是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其中每种措施的特点?

(1)基本耕作:是影响全耕层的耕作措施,对土壤各种性

状有较深远的影响。可分为以下三类:1)耕翻(又称翻耕、

犁耕):用犁铧将土层抬起,通过犁壁将土垡扭曲并上下翻

转。一般深度15~20cm。最大特点是:A 使土壤疏松空气、

水分流通;B 上下土层翻转,调节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C 使

杂草、残茬掩埋;D 扩大根域;E 利用晒垡、冻垡作用,疏

松土壤,并加速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提高有效养分含量。

2)深松耕:用无壁犁、凿形犁、深松铲对土地进行深松土,

但不翻转土层。主要是疏松土层,一般深度30~50cm。特

点:深松不能翻埋肥料、残茬、杂草。一般深松的田间,杂

草较多,在我国南方地区气温高、雨水多,杂草易滋生繁茂,

土质较粘重,复种指数高,残茬量多,因此深松一般不能取

代耕翻作业。然而在山区、坡地、北方少雨及多风地区利用

深松耕有利于水土保持。3)旋耕:具有具有碎土、松土、

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

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或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作为一种对

农业现代化的逆反,70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

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

形成了一股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思潮。较有名气的是英国真

菌学家霍华德提的“有机农业”.评价:自然农业思潮有其

积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

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

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

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

些情况下少量应用也是不足为怪的。自然农业思潮有其消极

的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

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或传统技术

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热力学第一定率

与热力学第二定律.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

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3)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

点。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

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于是,出现了由主要是发达

国家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反思而演化成的农业可持续

发展思潮,提出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主张,并很决形成一

种世界性思潮,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80

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

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评价:可持续农业思潮

一出现,国际社会即刮目相待。许多国际机构,都纷纷以此

作为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有的国家政府或议会还通过相应

决议与法律措施。至于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技术体系

等更是众说纷纭,以致在1996年底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

安全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尽管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

路,但已转而将农业与粮食安全的突出地位让给了“新的绿

色革命”(4)绿色革命思潮——发展中国家振兴农业之依

托。本世纪60年代,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

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绿色革命。这一思潮与

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带动农业的全面发

展。但只改变品种而不改变生产条件收效甚微。因此在实际

推行过程中,形成了种子+化肥+灌溉三驾马车一起上的局

面,故有人又称之为“肥水农业”,其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

一种衍生与前奏曲。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弱、劳力多、

规模小,因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其强调的重点不是机械化,

而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等,水利对多数地

处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评价:中国与印度被

认为是绿色革命的典范。联合国粮农组织并未将当前世界的

热点——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主要手段,

而将“新的绿色革命”放在突出地位,重新肯定了新品种、

化肥、灌溉、农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特别强调化肥

与灌溉是“新的绿色革命”的重要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

20.农业的三个效益是什么?为什么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对农业三个效益有不同的追求?

(1)三效益:1)农业的经济效益:是指农业在促进社会经

济发展的效果,包括农业劳动者通过农产品交换后获得的可

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利润,以及国家通过农业税、

农产品加工等从农业中所获得的用于发展国民经济的资

金.2)农业的生态效益:是指农业在保护和增殖资源以及改

进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3)农业的社会效益:是指农业

在满足人类基本社会需求方面的效果,诸如为人类提供食

物、纤维、燃料、工业原料和就业机会等.(2)三个效益所注

意的核心问题各不相同。社会效益的核心问题是农业提供的

食物和衣着原料能满足人们温饱需求的能力。由于温饱问题

天天需要解决,因此社会效益的影响谁最直接的、迅速的、

经常的。经济效益的核心问题四农业的盈利能力。由于经济

效果要经过一个农业生产周期才能表现出来,而且即使是经

济方面遇到困难,农业生产仍可依靠自然条件维持下去,因

此经济效益的影响较慢。生态效益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利用和

环境保护效果。其影响常常是长远的,而且带有全局性。社

会效益是近期的,经济效益是中期的,生态效益是长期的。

21. “农业面源污染”和“美国农业为什么比较发达”

一、简介:美国是资本主义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其主要特

点是:1.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一年生产的实物可供养56个

人2.按人口平均的农畜产品产量多3.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和

牲畜产品率较高 4.在农业生产部门结构中畜牧业的比重较

大5.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较高。二、经验:1、充分发挥工业

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的主导作用. 美国农业产值的30%是

应用化肥的结果。美国发达的交通运输业也是促进农业高度

发达的一个重要因素。2、农业机械化全面地、高度地发展.

品的收集、包装、运送也全部机械化,有的已经自动化。大

面积平整水田和开沟用激光定位, 而公司所属各厂则实行

高度专业化, 3、实行专业化生产:(1)地区专业化。玉米

带也是美国养猪业和菜牛育肥的主要区域之一(2)农场专

业化。随着专业化的发展,许多农场已经由经营几种产品,

发展到只经营一种或一种产品的某一个品种(3)工艺专业

化。随着专业化的发展,美国农业商品率不断提高, 4、农工

一体化不断发展。美国的农工一体化,大体有以下二种形式:

(1)农工联合企业。即大公司与各类农场主签订合同,搞纵

向一体化“协作”, 农场成了大公司的1个车间(2)由若

干农场主组成农场合作社。在饲养业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实

际上已被克服。5、非常重视良种培育和推广工作。美国非

常重视良种工作,突出的几点是:(1)建立有一套健全的良

种培育、繁殖和推广体系(2)有一套种子工作管理制度(3)

不仅注意本国良种,而且广为引进外国良种进行改良提高。

6、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行教学、科研、推广“三

结合”。7、农业生产趋于集中,农场规模日益扩大,资本有机

构成不断提高,农业日益“工业化”8、、美国政府的农业政

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是美国国民经济中实行国

家干预最强的部门之一。为了缓和农产品“过剩”危机,美

国政府长期以来对农业实行了一系列限耕补贴、价格补贴等

政策: (1)抵押贷款(2)平价补贴(3)休耕补贴(4)灾

害补贴(5)美国政府为了缓和农产品“过剩”危机,一方

面执行限耕和价格支持政策,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扩大国内

外销售。三、目前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二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税收很重,农场负债

较多。三是农业投资大,成本高,产品价格低。四是小农场竞

争不过大农场,许多小农场破产,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采

用,更加剧了农场的兼并,扩大了社会失业。五是农业大量消

耗石油,使用不合理,而能源危机又严重。六是有些作物的单

位面积产量还不高。

一、简介: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

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

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水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

污染农药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二、特点:一、分散性

和隐蔽性。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土地利用

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

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排放的分散性导致其地理边界和空

间位置的不易识别。二,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大多数面源

污染问题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涉及随机变量和随机影响区分

进入污染系统中的随机变量和不确定性对非点源污染的研

究是很重要的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天气等

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

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广泛性和不易监

测性。由于面源污染涉及多个污染者在给定的区域内它们的

排放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对污染物

的迁移转化影响很大因此很难具体检测到单个污染者的排

放量。三、农业面源污染途径分析1 化肥用量过高肥料配

比不合理和流失严重2 农药的污染3 农村农膜等固体废弃

物4 集约化养殖场污染5 水土流失传统灌溉等加重农业面

源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6 生活污水和生产生活固体废弃

物。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经验对策与措施解决措施主

要是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减少源头污染量即减少化肥农药

的施用量,合理科学处理养殖场畜禽粪便及有效控制其他有

机或无机污染物质。二是减少湖泊流域污水流入量即减少地

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量,有效措施有减少农田排水进行流域水

土保持和其他生态治理。五、发达国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

主要控制技术有农田养分最佳管理有机农业或综合农业管

理模式等高线条带种植农业水土保持技术措施

六、具体措施如下:1 科学施肥防治肥料污染2 合理施用农

药3 发展生态农业防治农村面源污染4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

治5 搞好生态环境的建设防治水土流失6 防治农业面源污

染农民应该是主力军

混拌、平整土地的作用,可将犁、耙、耱(平)3种作用一次完成。作业深度浅,一般只有12~15cm。(2)表土耕作措施(又称辅助耕作措施或次级耕作措施):作业深度一般不超过10cm,往往配合基本耕作措施使用。多数表土耕作是在耕地后进行,目的是配合翻耕等基本耕作,为作物创造良好的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长条件。其整地措施包括耙地、耢地和镇压等。1)耙地:常用工具有钉齿耙(3~10cm)、园盘耙(8~15cm),其主要作用是耙碎土块,附带耙碎残茬(清除杂草、混合肥料)、平整地面作用较小,有一些轻压作用,在紧实土地上亦有破除板结的浅松作用。2)耢地或耱地:是一种耙地后平整地面的作业,一般3㎝左右,其主要作用是平整地面,附带进一步细碎和压紧地面,达到上虚下实适于播种;干旱地区还有保墒作用,工具简单。3)镇压:过于疏松时,压紧耕作层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有保墒作用;对播种后镇压有提墒作用;小粒种子减少“掉籽”对发芽出苗尤为重要。4)作畦、起垄栽培、开沟:北方水浇地作畦便于灌溉、田间管理;北方垄作可提高土温、防风排水;山区垄作可加厚土层,保持水土;薯类栽培多在平地或坡地起垄,垄上栽种作物,抗旱排涝、增大土壤温差、有利于地下产品的生长。5)中耕、培土:作物生育期间进行的表土耕作,通常是在行间用锄或中耕器锄松疏松表层的表土耕作措施,具有破除表土板结、增加通气性、减少地面蒸发、铲除杂草,促使土壤养分有效化土壤和促进根系发育作用。

15.保护性耕作的意义?该技术的构成特点?与传统翻耕比较少、免耕法其优、缺点?

(1)保护性耕作:(部分)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少、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2)优缺点:耕翻作业除掉地面残茬、杂草固然有利于播种,但同时也破坏了对地面的保护,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创造了松软细碎的种床,但同时又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慢慢失去活性。耕作强度愈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愈远,自然本身的保护功能、营养恢复功能就丧失愈多,要维持这种状态的代价就愈大。一、保护性耕作法对土壤的保护作用。由于在20世纪初,随着美国西部大开发,过度的机械化的翻耕作业,对土壤植被的破坏导致了震惊世界的灾难。美国人终于认识到自己耕作措施的错误。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保护性耕作法在美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试验研究成功。二、保护性耕作法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作用:大气CO2浓度升高可能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除与能源有关的措施外,增加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储量也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CO2减排措施,农田生态系统又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农田生态系统是最活跃的碳库,可以在最短时间内通过人为因素得以调节。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不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施肥、秸秆还田、免耕和灌溉等农业耕作管理措施的影响。通过改进和优化耕作措施,如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扩大水田种植面积、增加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肥施用和采用轮作等,可以减少农田土壤的CO2净排放,稳定甚至增加土壤有机碳贮量。研究表明,采用少、免耕以及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土壤有机碳的损失, 增强土壤碳汇, 加以秸秆还田更能持续地减少CO2 的释放,实现传统翻耕农田由“碳源”向“碳汇”的转变. (3)少、免耕法的优点:1)由于不耕翻和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2)免耕不动土和覆盖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分的作用3)通过秸秆覆盖,表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增加。再加上免耕不动土,好气性分解较缓慢,因而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但不利于它的矿化。另一方面,耕层下部土壤有机质有减少的趋势。4)农耗时间减少,可以不误农时,适时播种,有利于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5)节约成本(4)缺点:1)有机肥与残茬覆盖导致低温下降,出苗迟、不齐2)杂草、虫害增多,需增加除草剂、农药支出3)影响底肥、化肥、残茬的翻埋,土肥难于融合,肥料利用率低,氮素损失加重4)长期使用少免耕,土壤有变紧实的趋势,土壤表层养分富营养化,而下层养分贫瘠化,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出现早发早衰的现象。

16进行复种的意义?复种的2种基本形式?以小麦/玉米为例,用“套作中影响矮位作物光照条件的4因素”说明高位作物边行优势和矮位作物边行劣势同时存在的原理?说明小麦/玉米和小麦—玉米在黄淮平原发展趋势?能进行多熟制的积温计算?

(1)复种的意义:有利于扩大播种的面积和单位面积年产量;有利于缓解粮、经、饲、果、菜等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全面增产;有利于稳产(2)复种的基本形式:一年一熟制、两年三熟制(3)套作中影响矮位作物光照条件的因素:1)预留行宽度:玉米宽幅套作(玉米套作行预留较宽)和窄幅套作2)株高差:缩短高度差有利与保证矮位作物的竞争优势:小麦应选用矮杆、早熟品种类型,同时玉米加强共生期的田间管理,促进生长3)高、矮位作物间距离(间距)4)共处期时间长短:取决于播种早迟和小麦的成熟期早晚。原理:高位作物空间上光的均匀性,且强、质量好,光合作用强,具有生长优势;而矮位作物光水平分布的不均匀性且弱、质量差,光合作用低;光的形态建成作用必然会对小麦、棉花形成不同长势长相的影响,因此高位作物的边行优势和矮位作物的边行劣势同时形成。(4)发展趋势:当前中国间、套作种植,在共存期种间竞争不易全苗、苗壮;田间作业不便,播种、收获费事费工;不便机械化播种、管理和收获的缺点(主要取决与农机的配套改革),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同时接续(茬)复种虽然有农耗期及苗期光能利用不高的缺点,但没有种间竞争不良影响,只要积温够能保证后期正常成熟,排灌条件好,机械力强(如:当天收获小麦当天播种夏玉米),再加复种作物有早熟、高产品种保证,也可以获得省力节本高产,在黄淮海平原是当前主要的复种形式,可能是今后发展方向。

17.满足生产者均衡的条件?东西方农业技术发展的特点?诱致性变迁理论(农业技术变迁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1)条件:如果达到了生产者均衡,那么任何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应当等于他们的价格之比;或者,对于任何一种要素再增加一元钱的投入,所得到的产量的增加应当相等(2)东西方农业技术发展的特点(3)启发:第一,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是农业的生产率提高,而不在于现代化过程中采取的形式。无论是以生物技术为主还是以机械技术为主,只要能够提高生产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都是正确的方式,一旦达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率水平,农业现代化就实现了。第二,由于生产率的提高是技术对初始资源条件和禀赋做出一系列动态调整的过程,而不在于初始的资源条件。第三,技术选择与资源禀赋之间的适应性,取决于能否正确地传输相对稀缺性信号。

18.推导最高产量的施肥量总是大于经济效益最好的施肥量,二者间的差距取决于那些因素?用边际效应分析理论说明具体问题?缓减边际投入报酬递减的措施?

大量生产和科研表明,一元肥料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呈抛物线,增产效果是遵循报酬递减律的.他的产量---施肥量曲线是可以用y=a+b x+c x2(Y 产量; a、b、c为参数; x 施肥量)。边际产量=0 时的施肥量即为最高产量施肥量

y′=b+2cx 令y′=0 x=-b/2c

边际收入=边际成本时,施肥的利润最大.

py*dy=pf*dx可得:dy/dx=pf/py

(dy:为增施(dx)肥料后增加的产;dx:为肥料递增;pf:肥料价格(生产资料价格);Py:粮食价格(农产品价格))。

即:b+2cx=pf/py x=(pf/py-b)/2c

因为:pf/py>0 所以(pf/py-b)的绝对值<-b的绝对值所以,最高产量施肥量大于利润最大的施肥量。由此可看出,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愈高、农产品价格愈低或二者的比值愈大,则最高利润产量和最高产量施肥量的差值愈大.此时农户提供的农产品少,但可获得最大的经济益.这时浪费了光、温、水资源,因为肥料不足而限制了生长.所以国家可从提高农产品价格和降低肥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

19.20世纪有几种农业思潮?如何评价?

(1)农业现代化思潮—20世纪的主旋律.19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机械、化学、电器、水利化等;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 农艺科学;以现代经济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评价:从原始农整,有利于播种出苗;有利于根系生长,增加根毛与土粒的结触面积;但这只是加速了对土壤库中原有N、P、K等利用速度,提高利用率,当季增产,但并不能增加土壤库N、P、K等数量;传统农业中长期面临有机肥料不足的问题,最终多季增产有限,是一种“以工代肥”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当时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措施。只有进入现代农业阶段,用方便、廉价的N素化肥等来直接增加农田矿物质营养循环的数量,结合适当土壤耕作,如配套农机具和除草剂结合的少耕或免耕,不再需要上述的大强度耕作,成为了提高产量的主要手段。同时,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蓄墒、保墒耕作可以用更好的灌溉方法替代;中耕出草可由化学除草剂替代,也不必逢草比除,除草必净,讲究杂草防除经济阈值,防治费用应小于或等于杂草防除获得的效益;人、畜力耕作、运输、粮食、食品加工等由机械化替代。总之,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之外的工业产品依赖性增强,对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但质量提高,单位耕地面积承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提高,是一种历史性的趋势。

4.“双重风险”?发展农业的3条基本途径?农业与工业的区别?

(1)双重风险:生产的风险性与市场的风险性: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相结合的物质生产。农业再生产过程对自然过程、自然环境和自然因素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在农业中,经济再生产是以自然再生产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同时,由于农业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直接经济效益、劳动所得、资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都比较低,所以投资于农业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一般难以获得平均利润和平均劳动报酬,从而致使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大大降低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承担的自然和经济的双重风险都很大(2)发展农业的三条基本途径:A 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物质、能量利用效率)B 增加物质、能量的投入(改变生产条件,化肥、灌溉、农药和新的生产资料投入)C 综合途径(如:第一次绿色革命)(3)工业与农业区别:无论是农业生产活动,还是工业生产活动,都是靠一定量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得一定量的产出,以满足特定经济需要的过程。但若分别考察一下二者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关系,二者的差异便鲜明地出现.1.农业的生产投入具有非均衡性:使生产者生产活动具有兼业的性质;农业生产成本的相对高昂;农业劳动力供求的周期性失衡。2在生产时间上:农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很长;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特别显著。工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几乎为零;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较小。

5.怎样理解在我国的国情条件下,农业生产结构、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与发展趋势?动植物性食品的区别?

(1)我国土地及人口国情:中国人均只有1.2~1.5亩耕地,只有世界人均土地面积1/3,而每年人口增加1700万,耕地下降700万亩(667㎡)(2)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趋势: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发展趋势:1.种植业三元结构(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的逐步形成 2.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例加大3.加工业在逐步发展(3)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 以植物性食物(素食)为主,植物性蛋白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发展趋势:新鲜的蔬菜、水果消费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人均口粮消费下降.(4)动物性食品: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且平衡.植物性食品: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低且不平衡

6.2030时“谁来养活中国人”论点提出依据是什么?你如何认为?

2030年人口高峰达16亿时的粮食需求量(按现在人均400kg 的需求量计算)的需求6.4亿吨。估计:2050年世界粮食总贸易量将达到4.2亿吨,与6.4、7.2和8.2亿吨相比相差巨大.特别是三个不可逆的基本趋势:土地减少,人口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 保证中国粮食安全任重而道远.

7.自然生态系统、传统农业具有自我维持的可持续性,而“传统”现代农业的不可持续性?

(1)处于相对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是由于这些系统“学会了”对其生存所必须的矿质营养在系统内进行在循环,系统的损耗,如:氨气挥发、硝态氮随水流失、硝态氮被还原为氮气的量很小,而岩石风化、生物固氮等自然过程,即使其速率很小,但足以补偿系统的损耗量(2)传统农业极为重视给土地归还被带走的矿质营养,回收人、畜一切废料,再将其归回田地,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能长期自我维持数百年、千年;常常还由于土壤肥力状况的逐渐改善,带来农业系统逐渐提高;但这种农业系统有一个前提:输出系统外的养分量必须最小(3)现代农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传统农业最大的不同是封闭性远低于后二者,缺乏自我维持能力。现代农业为庞大的城市提供食物,为庞大的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提供原料,使土地中大量养分持续不断输出到其他的地方,他们积累的大量废料而不能返回到原来收获作物的田地;由于持续、高速度的养分输出损耗,人们不得不施用化肥给予补偿,而这些肥料的生产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去生产,有的则以稳定的加速度使有限的非更新资源枯竭;同时,这些集中产生的大量废料通常不能被自然生态系统吸收,形成土壤、地下水、江河污染。

8.生物经济平衡点的静态和动态分析一片原始森林为什么间伐对生长有利,而不是破坏生态?

每年间伐一定比例或数量的森林,就能使种群从环境容纳量K值降下来,并稳定在某一水平上,以后种群年年有增长,年年被间伐所平衡。

9为什么生物种群有“J”、“S”增长?持续产量和最大持续产量的特点?何谓生物学过捕?

(一)J型增长:1.世代分离种群:假定: 种群没有迁入、迁出,雌雄性比1:1 ,经过一个世代后, N1= N0+B-D ,B:出生量.D:死亡量,在无限环境下,按λ不断增长。此为离散种群在无限环境中增长的数学模型.λ为周限增长率,是种群经过一个周限期,其数量为原来的若干倍数,呈现J 型增长。2世代重叠的种群增长:在自然界中,很多动物的世代是互相重叠的,这一个世代尚未结束,下一世代的个体已经开始繁殖,各世代间相互重叠,所以种群中包括着不同世代的、属于不同年龄的个体。这样的种群,出生和死亡都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对于世代重叠种群的连续增长过程,需要由微分方程式来表示,即

即在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地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呈J型增长;

(二)S型增长:逻辑斯蒂曲线。在自然条件下,环境条件是有限的,随着种群数量的增长,种内斗争加剧、种间竞争增强、捕食者增多,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数量停止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少,故增长曲线呈S 型(3)最大持续产量:当种群大小处于S型增长曲线的转折点或二分之K值的时候,种群增长率最大,如果通过捕捞,利用这个种群新增加的量,种群大小不会较低,也不会影响持久的产量,那么此时种群最大增长率就是它的最大持续产量了(4)持续产量:就是使资源种群能保持平衡时的产量。当捕捞量等于此时的增长量时时的种群增长率就是持续产量。它可以被当做是供捕捞而又不至于危害资源种群大小的持续产量(5)生物学过捕:逻辑斯谛增长的抛物线轨道告诉我们:由K值向左到K/2范围内,随着种群数量下降,抛物线逐渐上升,它表示种群数量的减少程度越大,由此诱导出的增长率也越大。同时要求有更大的捕捞量才能使种群稳定,所以持续产量也就越大,我们要使持续产量大,就要使资源种群数量减得较低,但是要以K/2为界,在越过K/2后,如果再进一步下降,不但种群增长率和持续产量变得越来越小,而且有出现走向种族灭绝的危险,这就是生物学过捕现象。

10为什么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往往就成为一个“猎取持续产量”的过程?怎样的防治措施是最有效的?

(1)原因:动物生活在某种特定的栖息场所,它与栖息环境紧密相连,从中获取食物,找到隐蔽所和一切生命所必须的条件,因此动物对于栖息场所的改变非常敏感,而人类对于有害生物,没有彻底破坏其栖息场所,通常是直接猎杀或毒杀,改变动物种群的数量,这样只能使动物的密度降低,不但不影响动物所需食物和其他资源,反而使平均每个体的有效实物量和其他资源增加,结果动物的生长加速、性成熟提早,出生率上升而死亡率下降,于是种群增长率提高,种群迅速得到恢复。这与猎取种群的持续产量时所发生的情况一样,也就是说,人们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往往成了一个“猎取持续产量”的过程。(2)措施:1)每年通过防治从种群中去除一个固定的比例:去除率等于内禀增长力的1/2,种群稳定在提供最大持续产量的水平K/2,去除率等于内禀增

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现代农业与农业可持续进展 前言 一、教材和大纲变化 09年教材在08年教材基础上删除四章内容,分不是农业法律制度、农产品国际贸易与中国农业、资本运营治理和农业投资项目治理概论,其他章节中有些小节是变化或新增的。另外,大纲中取消了掌握、熟悉和了解的要求。

二、学习方法 1.把握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 2.多做习题和历年考题 3.复习有所侧重,注意新增内容 考情分析 本章要紧讲述现代农业与农业可持续进展的差不多理论。要紧考查现代农业和农业可持续进展的内涵、特征等内容。 最近三年本章考试题型、分值分布 第一节现代农业 考试内容: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现代农业的要紧内容,我国现代农业的进展时期与要紧类型,我国现代农业的进展过程中存在的

要紧问题。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 所谓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要紧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治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把产供销、贸工农相结合,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的一体化、多功能、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现代农业的差不多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源和物质,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进展。 【例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现代农业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发达农业 B.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农业 C.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D.以政府调控为导向 [答疑编号911010101] 【答案】D

二、现代农业的差不多特征 世界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三类道路选择:第一类,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进展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如农业机械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要紧目标;第二类,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和荷兰等,进展土地节约型技术(如精耕细作和作物品种改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要紧目标;第三类,土地、劳动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如法国和德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要紧目标。 总结国内外现代农业经验,现代农业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农业技术的先导性:现代科学技术 第二,农业要素的集约性:现代科技、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第三,农业功能的多元性:食品供给、农业环保、农业观光、文化传承 第四,产业经营的一体性:生产、科研、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一体化 第五,农业效益的综合性:经济效益、生产效益、社会效益 第六,农业进展的可持续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例题·单选题】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的国家,如日本和荷兰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摘要 农业是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但是由于中国从1950年以来制定的农产品统购统销等政策一直没有变,农民用低价出售农产品,而用高价购买工业产品,形成工农产品“剪刀差”。在这一框架下,中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失衡,工业和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一天天增加,而农业和农村发展却掉队了。与此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基础地位日渐薄弱。然而,在强劲的GDP增速背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却提高不够。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家庭式的农业生产普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投入产出不协调,总而造成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浪费。于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提上日程,被人们所关注。 本文试图从农业的概念入手,详细阐述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业的发展和改革对国民的影响,从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新形势与新特点,引出我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背景和必要性。 关键字:农业经济失衡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农业概述 1.1 农业概念 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通常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1.2 农业的生产结构 中国农业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生产的同义语。种植业即狭义农业。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而我们组本次对农业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种植业。 1.3 农业税 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1994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税已成为历史! 第二章我国农业的发展与现状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发展 建国初期,受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建立起现代工业,并进而实现经济的起飞与现代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读《广东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干部培训系列读本》后感 张裔芬2010年,农产品接力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再从“糖高宗”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新词也层出不穷。为了应对,不少人还成了“海豚族”(海量囤积一族)。农产品的价格时刻刺激着每个人的神经,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就是由于我国的农业体系的落后所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有以下特征:(1)生产过程机械化: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2)生产技术科学化: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3)增长方式集约化。(4)经营循环市场化。(5)生产组织社会化:对微观经济单元的组合布局进行引导、对社会分工进行协调,对专业化生产进行管理的实施过程。(6)生产绩效高优化。(7)劳动者智能化: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现代农业是广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这一系列措施都可促进广东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继而带动广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达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可持续农业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可持续农业 英文名称:sustainable agriculture;permaculture 定义: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调整农作制度和技术,以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 今后世世代代人们需要的农业,是一种能维护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 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 的农业。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农业生态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1987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明确定义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农业是指采取某种合理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农业系统。按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今后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确保食物安全增加农村就业和收入,根除贫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题要:本文以生态经济学理沦为基础,以农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决策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从系统的观点,动态的角度分析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起源、经验教训、发展的必然性,结合国外农业的研究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目标、不同观点及产生背景,研究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意义。 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程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门正发展与完善的学科,介于哲学、科学决策学、生态学、系统学、农作制度、生物工程、信息科学、农村能源工程与管理等学科范畴的学术思想潮、社会思潮和历史思潮。世界农业已有7000年的历史,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近代史,全世界农业迅速发展从本世纪初开始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过去50年中,由于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增加了投入,使人类在改造自然、增加食物

2020年(发展战略)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战略)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西北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樊胜岳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和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 实施“富民”政策,尽快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是西北地区发展的关键。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经济发展差异突出,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西北干旱区的绿洲作为该区农业最具潜力的区域之壹,将为西北地区农业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增添不可缺少的内容。 1西北绿洲农业于西北和全国的地位 西北干旱区系指350N以北、1060E以西的内陆干旱区,包括新疆全境、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贺兰山以西地区。就农业分布见,主要于新疆、甘肃河西地区以及青海柴达木盆地,本文所指西北干旱区主要指之上地区,共114县市,土地总面积219.05万km2,总人口2193.51万人,分别占全国的22.82%和1.76%,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和祖国的西北边疆。因此,开发西北、建设西北,提高西北干旱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防巩固。 西北干旱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1272.46亿元,占全国的1.70%,人均GDP5386.3元,低于全国人均GDP6048.24元水平。就西北干旱区内部经济发展格局见,农业生产于区域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工业除石油、化工、建材和交通运输外,也主要是以农业为依托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如纺织、食品和畜产品加工)。 西北干旱区虽然拥有全国4.13%的耕地,人均占有耕地4.63亩(按乡村人口计),远高于全国平均1.63亩/人的水平,但农业总产值却只有全国的2.39%,农牧民

可持续发展试题A(print)

可持续发展试题A(print)

————————————————————————————————作者:————————————————————————————————日期:

2010-2011 1 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A 卷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孙荃 化工、化学等专业 王晓红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一、填空题(每题0.5分,共计10分) 1、清洁生产是将综合性、 的环境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 的危害。 2、环境保护应包括 的控制, 的改善和保护 , 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3、引起温室效应主要的3种主要温室气体为: 、 和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人造化合物是 。 4、赤潮是由于海水受到了含有元素 和 的污染物造成的富营养化问题。 5、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 和 三种方法。 6、根据除尘机理的不同,颗粒物的控制技术可分为四大类。分别为: 、 、 和静电除尘器。 7、固体废物是在错误时间放在错误地点的 。控制固体废物可实施对固体废物 化、 化、 化。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计10分) 1、不属于环境友好的企业生产观的内容是____ _。 A 、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B 、节能降耗、实施清洁生产 C 、在产品包装、运输、销售,以及使用后回收等全部环节建立责任体系 D 、选用对环境破坏小的原材料 2、城市垃圾在不完全燃烧时能产生一种致癌物,这种致癌物是_____ 。 A 、二氧化碳 B 、二噁英 C 、二氧化硫 D 、黄曲霉 3、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目前我国在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中,引入一个“绿色GDP”概念。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使人们不再关心经济发展速度 B 、提醒人们保护环境比经济建设更重要 C 、全面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D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4、目前全国日排污水已接近1.3亿吨,80%以上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使江河湖海普遍受到污染,78%流经城市的河段已不适宜作为饮用水源,城市地下水的50%受到污染。据调查60%的人体疾病与饮用不清洁的水有关,因此 ①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在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 ②人为因素是导致水污染的重要原 课程考试试题 学期 学年 拟题人: 校对人: 拟题学院(系): 适 用 专

2020高三文综地理专题《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高三专项能力提升专题训练 《农业生产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2020.04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世界上有三大番茄主产区分别是美国、意大利和中国。中国番茄80%来自新疆,生产的大部分番茄被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番茄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大受欢迎。新疆番茄生产主要有露地和棚内种植两种方式,露地种植主要是以大面积的露天土地种植为主,棚内种植则是以靠近城市的近郊大棚种植为主,棚内种植成本高于露地种植。番茄类型有薄皮和厚皮之分,目前新疆薄皮番茄产量较低,以种植厚皮番茄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番茄棚内种植成本高于露地种植,靠近城市的近郊以棚内种植为主,主要原因是棚内种植A.单位面积产量高B.品质好口感佳 C.可以延长供应时间D.靠近市场方便运输 2.目前新疆生产的番茄以厚皮类型为主,主要原因是 A.适合大规模种植B.耐运输耐储存 C.方便机械化生产D.利于棚内种植 塔斯马尼亚岛位于澳大利亚东南部,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是澳大利亚自然生态保护最完善的地方。有绝佳的苹果种植环境,生产的苹果绿色环保,品质较高,被称为“苹果之岛”。近年来塔斯马尼亚岛苹果陆续出口我国,受到消费者欢迎。下图示意塔斯马尼亚岛山地、河流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塔斯马尼亚岛苹果大量摆放在我国大型超市的季节是我国的 A.夏季B.冬季

C.春季D.秋季 4.与我国苹果主产区相比,塔斯马尼亚岛苹果生产的区位优势是 ①靠近欧美各国市场,销售量大②冬季温和、夏季凉爽、生态环境好③多优良港湾、海运交通发达④岛屿与大陆相隔,病虫害少 A.②④B.①④ C.①②D.③④ 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水稻插秧机上安装“侧深施肥”装置,在插秧的同时在离水稻秧苗根部2~3cm处,将肥料施入深度约5cm的土壤中。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在日本应用较早,2013年黑龙江建三江管理局引进了日本企业生产的“侧深施肥”插秧机,在建三江农场水稻田进行试验。但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我国现有水稻专用肥颗粒硬度低、吸湿性大,容易黏结、堵塞施肥机的施肥管,影响施肥机的使用效率。据此完成5~6题。 5.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产生的显著效益是 A.延长水稻产业链B.降低水稻生产成本 C.增加农业劳动力需求D.解决土壤污染问题 6.下列地区中,最适合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是 A.江汉平原B.河西走廊 C.华北平原D.湟水谷地 香菇是一种食用真菌,干鲜香菇在中国菜中广泛使用。香菇栽培始源于中国,浙江省庆元县是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早期菇民选择某些阔叶树的倒木利用刀痕栽培香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香菇栽培系统。目前,当地形成了栽培、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一整条香菇产业链,是我国最大的香菇栽培基地。据此完成7~9题。 7.庆元菇民采伐菇木林时通常采用“伐大留小”的异龄林择伐方式,其主要目的是 A.利于菇木林的可持续利用 B.扩大香菇栽培规模和产量 C.促进林下土壤肥力的恢复 D.改善香菇栽培场地的光照 8.与我国其他香菇栽培区相比,庆元发展香菇产业的突出优势为 A.劳动力廉价丰富B.便捷的交通网 C.悠久的栽培技术D.空气质量优良 9.目前,庆元依托香菇产业建设特色小镇,这样有利于 ①扩大栽培规模②提升产品品牌价值③挖掘本地市场④促进栽培技术创新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类别:综述 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方向和趋势 龚德平 现代农业是市场化、工业化、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补贴与福利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资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组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管理农业,用现代市场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知识文化型农民发展农业。现代农业高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高技术发展迅速。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不断向农业科技领域渗透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数字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食品加工技术、航天育种技术等农业高技术体系。 1、农业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对科学、技术、方法、理念、产业、社会与伦理产生一系列的革命性影响。现代分子育种学与传统动植物育种技术的结合,促进了新兴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由于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尚存在一些科学意义上的不确定性,科技界纷纷把研究重点转向动、植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该技术具有高效、安全的突出优点,已经展示出部分常规育种技术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农业高技术产业领域之一。农业生物药物技术研究取得了一

批重大突破,成为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角逐的重点领域,目前以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农业生物药物研究的核心技术。生物技术在理论和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为现代农业高技术的孕育、成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冲击着传统的伦理观念,衍生出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2、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农业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主要有数据库技术、农业专家系统、3S技术、农业网络技术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等。农业专家系统最早于1986年出现在美国,现在专家系统通过网络传送到田间和饲养场正成为一种趋势;以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与精确农业技术为基础的精确农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农业现代高技术装备迅速地吸收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发展成就开发出智能、高效、多功能和大型化农业现代装备。与此同时,农业信息技术与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社会物资生活、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物资、精神文明空间的拓展与延伸产生深刻的变革。 3、高技术引领驱动和支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成为世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根本标志。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解决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现代农业综合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节水农业技术、新型肥料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目前节水农业研究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依据作物生理需水确定作物用水;在新型肥料技术方面,目前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纵横向动态平衡施肥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2012年08月06日09:56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曾艳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摘要:广州城市化的推进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要求。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较早,发展程度较高,开始从城郊型农业逐步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广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有内部优势,也面临着大好机遇,但内部劣势及外部威胁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因素。为实现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 关键词: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科联2010年项目“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10SKLY07)。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都市高度发展以后,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依托现代市场体系,实行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是对都市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现了都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都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理念,是广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都市型现代农业保障了广州居民菜篮子的有效供给,在一定程度了减缓了物价波动。十一·五期间,广州蔬菜、水产、家禽的总量实现自给,肉、蛋、奶的自给率都达到30%。第二,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撑了广州的绿色生态体系,在广州建设以花城、绿地、水城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第三,都市休闲农业为广州居民提供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的好去处,调节了居民生活。 随着广州“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发展导致对农业、农村的破坏,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都市型现代农业契合了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广州市委、市政府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使广州农业以“高质、高产、高效”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主体,逐步由城郊型农业向集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新科技现代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 1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较快,菜篮子供给充足 2010年,广州实现都市农业总产值1076.65亿元,较2005年增长43.8%,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产值达754.6亿元;都市农业增加值575.55亿元,比2005年增长96.8%,都市农业总收入1461.77亿元,比2005年增长49.8%;都市农业实现利润62.94亿元,实现税金21.71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7倍和89.4%;农产品出口创汇0.77亿美元[1](表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环境的中心事物是()。 A、人类 B、人类和其他生物 C、人类、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物质 D、人类、其他生物、无生命物质和外部空间 2、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B、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村内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环境、生物环境、地址环境等 3、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继发环境问题 4、以下属于无限资源的是()。 A、土壤 B、淡水 C、动植物 D、太阳能 5、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地位的组成部分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无生命物质 6、环境科学主要研究()。 A、第一环境问题 B、第二环境问题 C、原生环境问题 D、第三环境问题 7、在环境科学里,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 A、十分之一定律 B、生物放大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生物量金字塔 8、一下属于第一环境问题的是()

A、火山爆发 B、臭氧层耗竭 C、城市污染 D、公害 9、可以纳入环境与资源保护发保护范围的环境要素是()。 A、大气 B、太阳 C、宠物 D、人工养殖的花卉 10、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大气污染物是()。 A、酸雨 B、二氧化碳 C、氟氯烃类化合物 D、汽车尾气 11、构成环境的环境要素不包括()。 A、环境投资 B、乡村 C、城市绿地 D、古墓葬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人工环境的有()。 A、城市 B、名胜古迹 C、风景游览区 D、社会风气 E、水库 2、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环境要素包括()。 A、大气 B、海洋 C、矿藏 D、自然保护区 E、人文遗迹 3、以下属于自然资源的有()。 A、阳光 B、土壤 C、空气 D、水 E、野生动植物 4、以下属于环境法保护对象的有()。 A、池塘里的青蛙 B、马戏团里的大象 C、农民种植的庄稼 D、草原上放牧的牛羊 E、人工栽种的次生林 5、第二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A、自然环境的破坏 B、食物公害 C、环境污染 D、自然资源的开采 E、交通拥挤 6、在环境科学上,人类环境的分类标准主要有()。 A、环境的形成 B、环境的功能 C、环境的性质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意义 【摘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构建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方式与措施 我国现行的农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粗放型农业,在这种模式下的农业,环境被农业生产者当作资源自由获取和废弃物自由排放的载体,其结果导致生态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加快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洁净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农业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缓解和消除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 现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1各级政府有关规划不明确。各级政府在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并且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缺乏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政府各部门协调合作也不不顺利。 1.2农业生产者自身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业生产者内在动力不足,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浪费了可利用的资源,污染了环境。第二,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力量不足。第三,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融资渠道不畅。 1.3没有公众参与基础。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相关法律对公民参与的权利、责任以及具体程序的规定不明确。第二,由于信息闭塞,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得到充分尊重,造成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社会参与意识淡薄。第三,中国缺乏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非官方的绿色环保组织,使得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少了一些必需的中间环节,极大地影响了公众的参与热情。 2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措施 2.1政府主导调控机制 2.1.1合理规划,整体协调。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可“一刀切”,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既要考虑整体布局,也要考虑本地特点,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2.1.2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持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技术、管理和政策等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 2.1.3实现资源和农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业系统内部的能量、物质合理流动与转化,通过生态系统内部食物链、生态网络和农业废弃物的再生、综合利用,以弥补资源的不足,既节约能源、变废为宝,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内容提要】世纪之交的中国可持续研究,亟待尽快形成一个全面综合而又能够切实解决中国农业发展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体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鉴和运用西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时,必须十分慎重,绝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盘移植;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必须真正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求和客观规律,以能够最终形成促进、推动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新型战略。 【摘要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正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第1 号国情报告所得出

的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结论,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深思。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 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更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广为关注。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一、战略观点(注:根据研究者所提出见解的学科侧重或学科倾向,大致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概括为农业生态学、农业和农业地三大学科领域,并不是严格按照研究者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区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确保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针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学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观点。 (一)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

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

现 代 农 业 发 展 与 实 践 学院:农学院 班级:X级专硕X班 学号: XXXXXXXX 姓名:X X X

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世界上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发展达到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农业已成为继续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看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现代农业的含义,才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运用和发展它。 一、现代农业的内容 现代农业是指以物质和能量的开放式循环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 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三、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市场风险有增无减、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恶化等,这些都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而资源和环境问题、现行土地制度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矛盾、城乡矛盾、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矛盾、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是也是制约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很大瓶颈。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科技文化吸纳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资源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在恶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薄弱,成果推广应用缓慢是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 技术问题。可以说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不能够满足需要和农民素质较低对发展现代农业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农户规模狭小、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负面作用也是无法忽视的。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孙卫兵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孙卫兵 发表时间:2019-09-29T10:58:50.48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14期作者:孙卫兵[导读]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山东省东明县刘楼镇人民政府 在我国对于农业经济是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世界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农业经济也在经济改革的背景下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可以为农业经济带来稳定和长期利益,反过来又会影响国家的整体经济状况。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的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必须与农业经济相适应,探索农业的发展方式,建设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我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国家的国情,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彻底改革。 1、可持续农业经济的内涵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大相径庭,因此可持续农业经济的定义方式与发达的西方国家不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普遍较高,农业投入较高,技术发展水平较高,发达国家農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在发达国家,粮食生产已经过度饱和; 因此,该国农业和经济部门的主要目标不是增加粮食产量,而是要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因此,环境保护是发达国家的首要任务。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进步速度缓慢,粮食生产仍然是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现代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太慢,农业经济效率低下。因此,对于我国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农业,优先考虑的是“促进发展”,即结合当地农业现状,接管国内外或获取农业生产的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经济的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粮食需求,确保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业生产的长期协调和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避免生态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农业生产可持续增长。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①是优化生态环境的需要 社会和国家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取决于该国的生态系统是否有利。目前,各种类型的人类生产已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其中许多不可恢复。为了发展农业,人类大量使用农业用地和森林,而农业资源的使用非常浪费,而在农作物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残留化学品,大大降低了耕地的生产力,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消费。农业资源。每年在中国,由于荒漠化,土壤侵蚀等问题,大量农业耕地严重减少。可持续农业旨在鼓励人们根据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以改善人们在农业生产中的短期行为。 ②是处理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需要 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终决定了国民经济中是否会有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在良好的农业经济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农业的长期和短期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也就是说,引导和协调符合长远利益的短期利益的长远利益。为了满足农业经济的长期需求,必须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合理和科学地利用农业资源,并增加对农业研究和技术的投资。确保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推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①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落后,农业生产效率低 我国农业生产基地滞后,大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仍处于相对封闭的气候,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业劳动力和生产主要依靠人力资源,似乎效果较差。与落后的农业生产设施一起,诸如天气等不确定性的影响变得更加无助,并且通常它们只能在白天进食,并且不采取预防措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农业生产力效率低下,无法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②农业结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的变化主要是由政府进行的,许多地方政府还没有做好重组农业经济的准备。我们都知道,不同地区的农业结构应该因各地农业资源的分布而有所不同,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调整农业结构时,甚至直接复制其他地区的农业结构,导致效率极低。农业。当地方政府重组农业经济和产业时,他们往往有政治责任:第一个目标不是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是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有关当局关于农业产业结构的决定都不是基于有效的市场研究,而是无关紧要。当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并与农民签订合同时,农民无法保证其有效性。当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没有按照政府规划的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进行营销时,政府是不是准备为农民提供一些经济保障? 虽然农民的个人行为也可能在农业结构重组中发挥作用,但变化往往发生得非常缓慢。由于农民的信息来源往往非常有限,人们往往没有长期的因素来调节产业结构,这是跟随市场趋势的短期行为,似乎这些调整并不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③强化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 为确保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尽可能保证农业资源的质量和生产环境。部门工作人员应该意识到,促进和发展农业经济不应被视为破坏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的前提和成本。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规划和定义应尽可能适应耕地农业资源的实际分配。通过种植优质田地和种植作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作物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在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影响下,生产性社会环境的生态资源遭到了相当大的破坏。这意味着工作人员在种植作物的同时,积极管理受损的环境资源。废水处理,废物降解等是环境治理的主要和典型形式。 ④灵活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大农场应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灵活,运用农业经济文化的不同发展模式。它也是帮助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业户作为实际农业活动的一部分,必须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更加合理,全面地利用耕地的生态资源。例如,在种植小麦作物的地区,相应的农户可以在收获相应的作物后收集和再利用田间留下的麦秸。收获剩余的小麦秸秆可以被视为燃烧的替代能源,或者可以通过发酵处理转化为沼气,以确保农业作物资源的再利用。 总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规划项目。为了在维护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和不断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区人民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是必要的。只有根据当今社会农业经济的基本发展,人员全面适应绿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才能更好地完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试卷答案

1、环境问题又哪些分类方法?分几类?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污染的性质与来源划分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 2、何谓生态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试列举你熟知的破坏生态平衡的例子。 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自然因素指火山爆发、水旱灾害、地震、台风、流行病等自然灾害;人为因素主要指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生态破坏,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为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主要有3种情况:1、物种的改变。人为的使生态系统中某一种生物消失或者引进某一物种,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2、环境因素的改变。大量污染物进入环境,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3、信息系统的破坏。许多生物都能释放出某些信息素以驱赶天敌、排斥异种、繁衍后代等,假如信息系统受到干扰和破坏,就会改变种群的结构,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3、全球气候变暖有哪些危害? 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排洪不畅,土地盐渍化,海水倒灌等。引起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4、何谓“温室效应”?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有那些? 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 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 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 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 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CFC11、CFC12、四氯化碳、一氧化碳 5、什么是ISO14000? ISO 14000 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从1993年开始制定的一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它包括了环境管理体系(EMS)、环境管理体系审核(EA)、环境标志(EL)生命周期评价(LCA)、环境绩效评价(EPE)、术语和定义(T&D)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焦点问题,向各国政府及各类组织提供统一、一致的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的国际标准和严格、规范的审核认证办法。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持续性原则——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 公平性原则——同代人的公平、代与代之间的公平、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共同性原则——各国虽差异甚大,但持续发展为全球发展总目标,全球必须联合行动 7、简述从哪几个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制定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如何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活动进行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