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1年广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

广东201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第三章第一节《论述类文本阅读(必考)》

课时作业

下载更多的广东高考语文复习资料:https://www.doczj.com/doc/986011198.html,/article/catalog645/29212.html

基础自测

一、(2010年广东样本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

童庆炳

儿童的“我向思维”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被称为“我向思维”。“我向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以“我”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我”,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还是人)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

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18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无生命的’物体”,是“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儿童的“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

在作家这里,特别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与儿童的“我向思维”极为相似。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投射”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

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李白:“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类“移情”和“投射”的诗句比比皆是。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

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

(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删节)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人在儿童阶段,由于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所以往往以“我”为中心看待事物,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

B.儿童的“我向思维”,是童心、童真的体现,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是无须做出特别的努力就可以自然做到的。

C.作家的“移情”与童心有许多相同、相通、相似之处,因此,只要不失“赤子之心”,作家就能写出生活的本真。

D.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诗意地感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移置到外在于自己的事物里面去。

E.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有着童心般的真,但也是比童心更高层次的真,因为他们是“自觉”地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

解析:A项根据第1段中“儿童的‘我向思维’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

到的”这句话,可知A项的说法因果倒置。C项“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AC

2.下列对儿童的“我向思维”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向思维”是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的一种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

B.“我向思维”是儿童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着意追求的物我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

C.“我向思维”是儿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D.“我向思维”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

解析:B项的错误有两点:一是“我向思维”不是一种境界,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犯了种属概念不一致的错误。二是“我向思维”是儿童一种“不自觉”的意识,因此,“着意追求”的说法错误。

答案:B

3.根据文意,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人在不理解事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2)人在不理解事物的时候,往往把整个世界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对待,从而使得物我交融,物我化一。(意思对即可)

4.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出作家“移情”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家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到外在的事物上,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并带上个人的主观感情色彩。(2)作家以开放的心灵认识事物,有着对事物深刻的理解,并自觉地追求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境界。

二、(2010年广东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秦始皇将方孔圜钱作为统一货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钱铸成后要进行锉边等加工,把方形细木棍插入方孔,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方孔钱也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另一种说法被学界普遍认可,即秦始皇笃信当时极为流行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吕氏春秋》的解释可能最合适皇帝的口味:“天道圆,

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故而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时,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已然是神权的象征了。 说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佩古代中国人的智慧。一枚钱币,竟能将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政治、哲学等诸多因素融合的文化核心体现出来。而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仅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比较起来,中国的圆形方孔钱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要“神”得多。

如果我们能从钱币本身的钻研中走出来,看一看它成长初期的社会背景,也许会对它身负“神力”的原因有更深刻的了解。

事实上,自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国家一统,中国各个区域的商业发展已经颇具规模。比如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商业已经相当发达,至战国后期,齐国的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以上,占到齐国总人口——据专家测算大概有五百万至七百万——的一半以上。至西汉初期,“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我们从《货殖列传》中看到的西汉社会,不但有富可敌国的大富豪,而且有倾郡、倾县、倾乡里的众多小富豪,可见西汉初期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无盐氏”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富翁之一。从他的发家史我们或许可以对西汉社会有个窥斑见豹的了解。西汉吴楚七国之乱时,京师长安的列侯封君从军,向当时的“子钱家”借贷。子钱家因成败未决,不肯借。无盐氏便以十倍的利息出千金借贷。不久,吴楚之乱平息,他得到十倍利息的还款,遂成关中巨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汉社会借贷子钱这一行业的兴旺。经济史学专家、香港树仁学院经济系教授宋叙五先生甚至认为,从中可见当时政治上的有权者不会借着政治权力而欺压平民,强令子钱家借钱,也不会赖债。而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政权、兵权,完全不会干扰这一件商业行为。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可惜这样的“气候”自西汉初期以后,再也没有了。他认为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来可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诚为有据而言”。

我们暂不论西汉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这种社会形态萌芽又如何被斩断,只看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太正常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有如下传世之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之趋利,若水之就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

出之。”那么,利之所聚的“钱”、几乎能决定人的命运的“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钱”又被推上“神坛”拜将起来,顺理成章。可以与此相呼应的是,恰在西汉时,被称为“摇钱树”的明器出现了。

如此看来,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钱”的身上具有超乎自然的神秘力量,可以战胜妖邪并寄托人间的祈愿,是可以理解的了。中国人的宗教观相当实用,神灵也比较分散、灵活,有学者略统计一下,就有三百余位,且不少神仙都有着助人为乐的情操。那么,在这大大小小的诸神中,会不会有一位“钱”的代表——“钱神”?

(节选自《中华遗产》2009第1期)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A.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中的“方与圆”,象征着“万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规,方者中矩”,又象征“规矩”的权威、法的权威。

B.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和中国的古钱币相比较,中国的古钱虽然体现了当时的文化核心和对天地时空的无限丰富的想象,但造型单一,其防伪性能自然就要降低许多。

C.战国后期的齐国,城市居民已有四百万,占到齐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充分说明了当时齐国商业经济的发达和巨大规模。

D.香港树仁学院经济系教授宋叙五先生认为,唐德刚教授说西汉本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是有根据的。

E.“摇钱树”等明器的出现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西汉时期钱被推上了神坛,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5.解析:B项和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进行比较的目的是要强调中国古钱的“神”性,而不是防伪性。D项唐德刚教授只是说西汉有可能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道路。

答案:BD

6.以下各项对西汉经济发展的论述中,结论有误的一项是()

A.西汉初期,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描述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经济蓬勃、百业兴隆的社会。

B.西汉社会有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即使在动荡的时期也是如此,而这样的“气候”自西汉以后就

很少见了。

C.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说法“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证明了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这一观点。

D.当时的社会里,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和繁盛,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是很正常的。

解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为了证明人们存有崇拜金钱财富的观念,不能证明“钱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这一观点。

答案:C

7.根据“子钱家”不借钱和“无盐氏”的发家史这条史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西汉社会哪些情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西汉社会借贷子钱这一行业的兴旺。②从中可见当时政治上的有权者不会借着政治权力而欺压平民,强令子钱家借钱,也不会赖债。③而平民有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商业行为,政权、兵权完全不会干扰这一件商业行为。④这是一种良好的政治气候及商业气候。

8.综观全文,钱的“神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钱币本身的形式来看,圆形方孔的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信息,因此显得“神”。

②从人们对钱的使用,即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钱成为利之所聚、能决定人的命运、有着神圣血统且凝聚着天地伦理的东西,也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三、(2010年广东顺德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弘扬科学精神的思路

吴国盛

今天到处都能听到弘扬科学精神的呼声。但这个正被弘扬的东西究竟指的是什么?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弘扬科学精神,现在一个广泛持有的思路是,在科学与人文相区别的意义上,特别的张扬科学的优越性。这种思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基本上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因为科学之区别于非科学、科学之特

别的有效用,就在于科学方法;第二部分,主张把在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有效用的科学方法,不仅不折不扣的运用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而且要运用到更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领域中去。我把这样的主张定义成科学主义:主张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

在这种思路下人们对“什么是科学精神”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关于“什么是科学方法”的总结概括。但问题在于,有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科学方法。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家都承认,像逻辑主义那样建立一个严格的超历史的形式方法论以符合科学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因此,一般的谈论科学方法可能是舍本逐末。对于一个非科学家,或者对于一个正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来说,有没有必要把科学方法也同时运用起来呢?弘扬科学主义的人所希望的正是这个。我可以举例来说明,为什么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从而用数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处理,这是典型的科学方法。但是,忽略掉个体的特质,肯定不是没有缺陷的,特别用在人与人交往的领域。教育学里有一个原则叫“因材施教”,如果培养学生像搞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一样,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都深深地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反对科学的“无限扩张”。爱因斯坦在对加州理工学院学生的讲话中说:“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1937年9月的一封信中,爱因斯坦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我已经指出了弘扬科学精神的第一种思路的种种缺陷,但我还是赞成弘扬科学精神的提法,因为还有第二种思路。第二种思路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思路。这里弘扬的不是与人文相对立的意义上更具优越性的科学方法,而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由”精神。它与第一种思路的效用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相对立。竺可桢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不计利害”对于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不计利害”包含着独立思考、怀疑批判的精神,包含着不畏强权、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包含着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自由的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真正的科学精神?因为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自由的精神反而面临着威胁和危险。“算计利害”而非“不计利害”成了压倒性的时代精神,令自由的心灵感到窒息,这是90年代的有识之士发起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真正动机。弘扬科学精神轻而易举地走上了第一种思路,更表明“不计利害、但求是

非”的自由精神已处在遗忘的边缘。

9.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两项是()

A.把在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运用到其他领域的做法属于科学主义。

B.一般人或者是处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家不能把科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C.只有懂得科学本身,拥有知识和技巧,人类的生活才会有幸福和尊严。

D.第一种思路弘扬的是与人文相对立的、科学至上的精神,容易导致科学“无限扩张”。

E.“不计利害、但求是非”的自由精神几乎被人遗忘,使得科学精神的弘扬误入歧途。

解析:A项原文为“普遍使用(运用)”;B项说法过于绝对;C项与文意相反。答案:DE

10.完全不能证明“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一项是()

A.任何方法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一个普遍适应的科学方法。

B.科学领域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可以而且应当在非科学领域普遍使用。

C.科学主义对所有的对象一视同仁,忽略掉它们的特质。

D.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意识到科学的有限性,反对科学“无限扩张”。

解析:B项证明的是科学主义的可取。

答案:B

11.作者认为,真正的科学精神与现在人们广泛认为的科学精神有什么本质差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真正的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文精神(“自由”精神);现在广泛认为的科学精神本质上是效用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的科学主义)。

12.根据文意,概括在当前中国弘扬科学精神的必要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们错误地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方法,并运用到广泛的日常社会生活中,使得我们迷失了对人本身(个性,目标,幸福,尊严)的关注。(2)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但以独立思考、怀疑批判、不畏强权、献身真理为本质的自由的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正被遗失。

四、(2010年中山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道德与死亡

陈宣良

道德与死亡的关系问题,自古以来就引起哲学家和神学家们的兴趣。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在被处死前说:“好人无论是生前死后都不至于吃亏,神总是关怀他。”他死得大义凛然,毫不畏惧,他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他对死的超然态度一直受到后人的称道。他也许可以说是第一个把道德(好人)与死亡联结起来的哲学家。在中世纪,道德问题始终与来世报应密不可分。天堂和地狱是上帝设来作为使人去恶向善的工具的。康德则说得更明白,他说,道德实践需要三个预先假设的前提,“这些悬设就是永生、积极意义下的自由和神的存在三个悬设”。然而,历史中的哲学,极少有像存在主义那样集中而严肃地讨论死亡问题的。以往的哲学与其说是讨论道德与死亡的关系,还不如说是讨论道德与永生的关系。如果人死后什么也没有了,天堂地狱都不存在,人还会向善吗?若人的道德修养以人格完善为目标,就是说,以成为神为目标,以永生(哪怕只是象征意义的)为目标,如果永生不可能,道德还会存在吗?

存在主义者不取功利主义的道德观,他们不把道德看成规范人的行为的各种诫律,不以行为的效果来判断善恶,道德归根到底是人生态度。存在主义道德观的基础是强调人的绝对自由,而绝对的自由意味着绝对的责任。人正视自己的自由,就是正视自己的责任。不自由的人是不用负责任的。然而,道德又是一种对于他人的态度。当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吃了知善恶果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用无花果叶将下体遮掩起来:他们产生了羞耻之心。羞耻感正是人面对他人而生的最基本的道德情感。

我们不妨说,道德是基于自由面对他人的一种态度。德·波伏瓦在《他人的血》书前引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每一个人在所有人面前都负有责任。”很能说明这本小说道德主义的实质。但怎样才算对他人负责的道德态度呢?道德并不单纯表现在行为的结果对他人有利或有害上,因为道德毕竟是自由者自身的态度。如果动机不善,再好的效果也不能称善。但更应注意的是,他人也是自由的,因此,他人要对你的行为结果作出他自己的判断。即使你做出自以为一心为他人的义举,也可能得不到他人的爱戴,因为也许在这件事上他人与你的价值标准全不一样。

这样,道德就不在于你做出的事对他人是否实际上有利,而在于你是否愿意去做于他人有利的事,你是否有牺牲精神,你是否作了牺牲。

《人都是要死的》之中那位不死的人福斯卡的命运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位可爱的女孩子贝娅特丽丝,与他心爱的儿子安托纳相爱。福斯卡希望他们能获得幸福,希望以自己无上的权力、无穷的财富给他们最大的保护。然而对他们来说,这种荫庇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他们并不感到幸福,只想挣脱他的统治。安托纳终于向福斯卡要来王位,在收复故土的战斗中英勇献身了。福斯卡一心为别人作好事,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爱呢?贝娅特丽丝对他说:“当安托纳朝湖心游过去,当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时,我敬佩他,因为他在冒生命的危险,但是您,您的勇敢是什么?我爱他的慷慨,您也不计较您的财富、时间、劳苦,但是您可以活上千千万万个人的生命,您为他人作出的牺牲便算不了什么。我爱他的高傲,他是一个与其他人毫无两样的人,选择走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点了不起……”福斯卡由于拥有无限的生命而不再能牺牲,因此,也不再有道德。

这样,道德不是与永生,而是与死结合起来。当人们单纯把道德视为追求人格完善时,永生是道德的结果。现在反过来了,如果人永生,则无道德。人可以成为高尚的、勇敢的、慷慨的,总之,有道德的,恰恰因为人会死。

1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道德与死亡态度联结起来的哲学家。

B.存在主义道德观排除了人格完善、成神永生、来世报应等道德实践目标和假设。

C.康德认为只要具备三个预先假设的前提(永生、积极意义下的自由和神的存在)就能进行道德实践。

D.道德应以自我的动机和他人的利益为判断标准。

E.因为人会死却能为他人作出牺牲才具有了道德。

解析:A项信息来源于第1段第5句中,原文“也许可以说是第一个把道德(好人)与死亡联结起来的哲学家”。故错。C项“只要……就”语气太绝对,与原文不符。

答案:AC

14.下列对存在主义道德观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存在主义道德观是一种非功利主义的道德观。

B.只有获得绝对的自由才能对他人负责,才能获得道德感。

C.存在主义道德观要求把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

D.恰恰是面对死亡,人们才能作出选择,从而区分是否道德。

解析:B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存在主义道德观跃然强调人的绝对自由对应着绝对的责任,但并不能由此推论出“只有……才能”。

答案:B

15.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产生道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在自由的基础上,正视自己的责任。②对他人负责,愿意去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富有牺牲精神。

16.根据文意,道德与死亡是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存在主义之前的哲学大多预设了死亡之后的永生,道德以成神、永生为目标。②人在死亡面前作出选择,为他人牺牲,就是道德。

五、(2010年广东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大学文化的力量

尹明华

①文化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是独立的,又是可以被理解、被接受和加以欣赏的。共处于一种比较的环境,不同文化相互能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共存相融而绝无替代的必要和可能,并且,自我演绎和深入创造的理由朴素而充分。因此,无论是未名湖畔的思想,还是水木清华的理想,或是旦复旦兮的梦想,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不妨碍我们去体味其中的差异,让人在心仪已久之际又可以进行选择。这是大学文化的魅力!

②大学精神究竟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文化力量?

③大学造就了许多文明的知识先驱,缔造了许多让人景仰的思想的丰碑。能够接受各种出色思想的熏陶,经常聆听名家教授的直面教诲,无疑是一段不可复制的重要的人生过程。但是,勤奋的背诵、惊人的记忆和准确地复述前人的思想,并非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对纷繁社会现象的应对,对复杂现实关系的处理,往往取决于某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或者是对多种思维方式的比选换乘。这种把握思考的能力,

是我们独立处世并且可以避免人生失败获得成功的利器。为此,今天我们感谢大学,不仅仅是我们获得的记忆中关于思想容量的规模性存储,而且是一种始终拥有的自我判断的价值情思和独立思考的文化境界。

④大学是知识的殿堂,书本的海洋。大学不仅培育了我们求知的兴趣,还催生了我们对书籍忠贞不渝的情感,使我们甘愿与书籍结为伴侣从而摆脱漫漫人生旅途中的孤独。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知识会被淘汰,而我们对书籍的兴趣绝不能丢失。如果有人认为在大学里接受的知识已经可以受用终生了,而不必在走出校门之后继续保持求知的状态,那么几乎可以断言,这将会遭遇平庸苍白而难有事业建树、甚至几近失败的人生。二百年前的英国物理学家赫胥黎曾经预言,未来文化的消亡并非由于文化专制主义而是因为娱乐化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因为拥有多元的求知选择,或者能够以娱乐替代求知而会放弃读书,没人读书也就没有人写书,这样,文化自然就会走向消亡。因此,在许多时候有许多人花费许多精力读许多书,把读书视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这应该被视作是一个社会、一座城市极为珍贵的兴旺向上的文化形态。为此,今天我们感恩于大学,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大学赐予我们的独一无二的对知识的热爱和阅读鉴赏的能力。

⑤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想象力是大学存在的理由。大学为许多受教育者提供了想象的灵感,知识在这里被赋予想象力的传授。为此,大学既不缺乏相同的观点去抚慰疲惫的心灵,又时常有独树一帜的见解去刺激缺乏活力的思维。从文化的立场看,运用想象力去获取知识,知识才不会是纯粹的知识。知识作为个人技能,才能激发创新诉求;作为社会建构,才能引发创新冲动;作为话语叙事,才能充盈创新特质。运用想象力去辨察事物,事物将不再是纯粹的事物,它被赋予产生丰富思考和进行改造的全部可能。为此,今天我们感念于大学,不仅仅是因为获得的职业化知识教育,让我们知道许多“是什么?”,而且是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内心深处从此被唤醒的、并且可持续产生的创造性智慧和生活的激情。

⑥古往今来,有许多人生理想的成功,并不仅仅是理想的正确,而是理想者使用手段的正确。著名教育家亨利·纽曼早就说过,大学不能保证培养出名人天才,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平凡目的的手段。正确地运用手段和运用正确的手段抵达理想的彼岸,是大学精神立人的根本。因为比起其他社会机构,大学是传授人才必需的技术手段的专业领地。然而懂得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技术手段去实现人生的理想追求,又往往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使个人成就获得社会本质认可并能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为此今天,我们

感怀于大学,不仅仅是因为人生理想的壮观与崇高,而且是那每一次让我们有可能产生链接理想与现实捷径的重大发现。

⑦大学,是社会的一面旗帜;大学精神,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圣洁光环;大学精神的文化力量,在她时时被我们触摸的深层温度的表层,还可以有以下通俗浅显的表达:

⑧一种特立独行的思想;一种深远巨大的影响;一种兼容并收的氛围;一种穿行时空的光芒;一种刻骨铭心的境界;一种运行人生的能力;……

17.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大学文化的魅力在于它向每个人传递了文化力量。

B.不同文化共存相融而绝无替代的必要和可能是因为它们有自身的不同优势

C.只是学会勤奋的背诵,拥有惊人的记忆和能够准确地复述前人的思想是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的。 D.根据赫胥黎的预言,在当代,文化还没有消亡是因为娱乐化时代还没到来。

E.从文化的立场看,如果不运用想象力去获取知识,知识只是纯粹的知识。

F.大学精神立人的根本是训练人拥有达到一种伟大而平凡目的的手段。

解析:A项扩大范围,“每个人”不对,且第一段的“大学文化魅力”指的是“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不妨碍我们去体味其中的差异,让人在心仪已久之际又可以进行选择”。B项强加因果,原文只说“不同文化相互能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共存相融而绝无替代的必要和可能,并且,自我演绎和深入创造的理由朴素而充分”,无因果关系。D项无中生有,赫胥黎并没有预言当代的情况,且“在当代,文化还没有消亡”的原因较复杂,不能简单说“娱乐化时代还没到来”。F项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正确地运用手段和运用正确的手段抵达理想的彼岸,是大学精神立人的根本”。

答案:CE

18.下列各项不属于大学教会我们的是()

A.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

B.阅读鉴赏的能力

C.职业化知识

D.人生理想

解析:第⑥段谈的是大学教会我们实现理想的手段。

答案:D

19.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分析作者引用赫胥黎预言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赫胥黎预言警告了世人“以娱乐替代求知而会放弃读书”“写书”,文化会走向消亡。因此,读书很重要,而大学正教会了我们怎样读书。引用赫胥黎预言从反面论证了读书的作用及我们应该感恩于大学的原因。

20.根据文章的③~⑥段,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出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究竟教会了我们什么。每一点不超过8个字。

答:

答案:①大学教会了我们怎样思想;②大学教会了我们爱知识及怎样读书;③大学教会了我们学会想象;

④大学教会了我们实现理想的手段。

六、(2010年广东模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地图上的长城

唐晓峰

长城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交通线,但无论是画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画环境资源地图,都要习惯地标上它。看来,长城已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的东西。

中国人画长城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翻检一下古代的地图,发现宋代的一幅《华夷图》上已经有了长城。《华夷图》是刻在一块石版(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上的,石版的另一面还刻有一幅《禹迹图》。两幅图为同一年(1136年)所刻。奇怪的是,《华夷图》是倒刻,即头朝下的。两幅图面貌很不一样,河流、海洋的画法大为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禹迹图》上没有长城,《华夷图》上则不但华北有长城,西部居然也有长城(这是汉长城的一段),符号取城墙上的垛口状,一看就明白。《华夷图》是现在

所见最早的标有长城的全国地图之一。有学者推测,《华夷图》很可能是根据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绘制的,但贾耽的《海内华夷图》早已失传,上面有没有长城,已无法确知。在今日尚存的其他宋代全国地图上,大多也画长城,如《历代地理指掌图》,包含40多幅,几乎张张画有长城。看来,地图上画长城的做法,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定型了。

宋代并不是一个修建长城或利用长城进行防御的朝代,但宋人的地图上却普遍出现长城,这说明什么?长城是一个人类遗迹,绵延甚远,跨越巨大空间;地理表现直观而强烈,绘制地图的人几乎无法回避它,这可能是地图上出现长城的基本原因。对前朝留下的老长城,宋人时有感慨,“三朝幸望人倾祷,寿与长城俱老”(吴则礼《绛都春》)。又说:“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宋人面对老长城,又不仅仅是怀古,北方“胡马”(女真人)威胁犹在,两宫(徽、钦二宗)幽陷未安,宋人希望长城“活”起来,以限胡马而雪破国之恨。据说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上面如果也绘有长城,则其意义之大就更加可观了。 传世的金朝《陕西五路之图》及后来之明清各朝的地图都有长城者,渐成一种不易的传统。长城的军事地理作用在中国历史中时兴时灭,有些王朝没有修筑也没有使用过长城,但有关长城的知识、议论,借助长城而抒发的对北方边塞的情感,如同长城的遗迹一样,从没有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头。从地图的技术角度说,长城的走向比山脉清晰,比河流稳定,是难得的地理坐标。清康熙皇帝推进实测地图的编制,首次实验性测量就是邀法国人白晋从京师北部长城地带开始的。在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人们发现长城蜿蜒的身躯与起伏的山脉结合得如此完美,这样一个穷极视野尚不能尽收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在地图上不表现是一个缺憾。中国人绘制的地图上有长城,就连美国人绘制的中国地图,也要插上长城的“小像”。可见长城在人们心中所占据的地位。 (节录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2.5)

21.属于“在地图上画长城已定型”的依据的是()

A.1136年所刻的《禹迹图》

B.1136年所刻的《华夷图》

C.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

D.宋代的《历代地理指掌图》

解析:A项《禹迹图》上并无长城。B项《华夷图》仅是迄今见到的最早画有长城的地图,并不能证实“已定型”。C项《海内华夷图》早已失传,上面有没有长城,已无法确知。D项见原文的表述:“如《历代地理指掌图》,包含40多幅,几乎张张画有长城。看来,地图上画长城的做法,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定型了。”答案:D

22.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一致的两项是()

A.翻检古代地图发现,中国人在地图上画长城的习惯源于宋代的《华夷图》。

B.《华夷图》与《禹迹图》虽同刻于1136年,但估计两者的来源并不相同。

C.在宋代的全国地图上大多有长城,可见在地图标画长城的做法定型于宋代。D.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更具有重大意义。

E.自秦汉以后,长城已经失去其军事地理作用,但它的价值并未因此而消失。F.长城不仅是一处人类遗迹和一种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

解析:B项见“两幅图为同一年所刻……可能有不同的来源”。F项由“不但中国人绘制的地图上有长城,就连美国人编制的中国地图,也要画上长城的‘小像’”合理推断。A项《华夷图》应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标有长城的地图,并不能确定画长城“源于宋代的《华夷图》”。C项原文只是说“看来……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定型”,并没有确凿“定型于宋代”。D项原文说“上面如果也绘有长城”,才具有重大意义。E项原文并没有说“秦汉以后,长城已经失去其军事地理作用”,相反,原文说:“长城的军事地理作用在中国历史中时兴时灭”。

答案:BF

23.长城对于宋人,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寄托了宋人希望洗雪破国之恨的思想感情。或者“宋人希望长城“活”起来,以限胡马而雪破国之恨。”

24.分点概述长城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基本”东西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不能照抄原句,应有概括。

答案:①长城的难得的地理坐标,是地图绘制技术上的需要。②长城是中国人抒发一种民族情感的特殊寄托物。 ③长城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极为壮观的文化景观。

七、(2009年湛江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28题。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对抗和互补

马季

①相对于“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实际上是指20世纪的文学,或者是指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作品。

②20世纪初,在国家安危存亡的时刻,以意识形态为主轴的思想之争,已经悄然决定了百年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危亡使得文学的“警世”功能被强化,到后来对“阶级斗争”的书写,文学在意识形态旋涡里愈陷愈深。改革开放之后,文学进入黄金时代,但始终没有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反思苦难、颠覆价值的阶段徘徊。当代中国不缺乏具有天赋和才智的作家,却为什么迟迟不能登上世界文学的顶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格局小,视野窄,不足以表达普世价值观,难以与世界主流文化融合。

③20世纪的一百年特别是后来的50年,文学在思想上的负重前行,解决了民族精神成长的一些问题,但积压的伤痛阻碍了它在新世纪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出现使这一现象的改变具有了可能性。它基本上摆脱了对意识形态的依附,让文学回归到本能的状态。

④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对自由心灵的表达,是伟大思想与丰富想象力的结合。而“网络文学”的特质正是“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网络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与职业,而且绝大多数与文学无关,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千差万别,他们的创作因此有着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与传统文学正儿八经的叙事、抒情,神与貌皆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以全新认知面对这一文学形态。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学最鲜明的特征是“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这与目前主流文坛的写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在生存中写作”,而职业性作家文学则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在写作中生存”。

⑤文学的游戏精神也在网络文学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此外,网络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也使其成为新的文学发生发展的策源地,它通过不断的尝试,产生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⑥目前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兼容的时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包容

和互补既是必需也是必然。

⑦在网络上,文学作品始终不是一个成品,它如一股涡流,把作者和读者卷入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中。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作者和读者都是被放在一个由网络构建的立体维度中的,这使得它在形式上较传统文学生动得多,读者可以直接评价甚至参与作品的创作。

⑧传统文学的生产机制是由文学期刊、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等精英权威掌握话语权,网络文学则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因此,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求比较严格,对非现实主义的作品持有谨慎怀疑的态度。而网络文学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它对作者发表、出版权的解放,也实现了“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平民梦想。

⑨因此,我个人以为,当代中国文学大家必然出现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补之后的一代人当中。他们将推动中国文学产生一个新的高峰。他们很少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又与世界主流文化趋同。最初由网络开始走向文学世界,“网络文学”是他们的翼,然后在“传统文学”中他们找到民族的根。于是他们弥合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鸿沟,使中国文学纵横合一,蔚为大观。

(节选自《网络文学:没有航标的河流》)

25.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A. 20世纪的文学,或者发表在纸质媒体上的作品,并非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充满了轻松、嘲讽的气氛。

B.当代中国具有天赋和才智的作家,迟迟不能登上世界文学顶峰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的作品没有反映普世价值观。

C.是在生存中写作,还是在写作中生存,作者认为,这正是网络文学与目前主流文坛在写作方式上的根本区别。

D.目前的文化开放与思想兼容的社会现实必然会促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相互包容与互补,这将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

E.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比较倾向于民间意识,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审美趣味的要求更加自由和开放,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艺术家的梦想。

解析:A项从第一段,以及第四段中“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可以得之。B项从第二段可以知道,其“作品没有反映普世价值观”并非文意,原文是“不足以表达”。C项从第四段可以知道,这种看法只是有些学者的观点,并非作者这样认为;“很大不同”也不能理解为“根本区别”。D项从第六段中“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包容和互补既是必需也是必然的”和末段“推动中国文学产生一个新的高峰”可以知道。E项从第八段中“传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比较严谨,对作品的审美趣味要求比较严格”,“而网络文学可以说是天马行空,任尔驰骋”,可以知道该项的说法是正确的。F项的答题区间在文本的第七段。

答案:BC

26.下列各项中,不是说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对抗性的一项是()

A.网络作家的创作有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

B.网络文学的表达高度自由,个性化强烈。

C.网络文学在写作中总是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

D.网络文学在形式上更为生动,作者和读者有一种互动关系。

解析:A项分析的是网络作家的创作视野,而并非网络文学。

答案:A

27.文章第③段说,网络文学“基本上摆脱了对意识形态的依附,让文学回归到本能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表达的高度自由”;(2)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3)充分发挥了文学的游戏精神;(4)在内容和审美趣味上更有开放性。

28.作者认为,当代中国文学大家必然出现在“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补后的一代人当中,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当代中国不缺乏具有天赋和才智的作家;(2)这一代人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让文学的视野进入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3)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世界的文化主流趋同,其作品能够表达普世的价

值观,与世界主流文化融合。(4)他们身处文化开放与思想兼容的时代,弥合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鸿沟,必将推动中国文学产生一个新的高峰。

能力提升

八、(2010年惠州调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9~32小题。

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人民时评)

范正伟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这种信仰能否生成,则取决于法律是否真正被认真对待。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强调,要坚守司法的人民性,“本着良知和正义运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在利益诉求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这样的观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正如王胜俊院长所言,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是穷尽其他救济手段后的最后选择。人们之所以愿意在法院门口等几天、几十天,愿意到法院跑几趟、十几趟,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对法院的信任、对法律的信仰。

对法律信仰的呵护,不仅关乎个案公平,更关系整个社会生态。可以想象,如果当事人满怀希望寻求救济,却被“法律”冰冷的面孔拒之门外;如果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就此失守,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无所附着,那会带来怎样的危害。本可在法律框架下化解的矛盾纠纷,会因渠道不畅,救济不力,被耽搁、被累积、被激化,最终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根源。

在这个意义上,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倡导的价值理念,更是一种重在躬行的社会实践。它不仅要求司法部门,同时也要求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不要把企图通过法律反映诉求的百姓,当成“法闹”、“刁民”,把维护法律渠道的律师当成对手、敌人。对依法寻求帮助、“为权利而斗争”的人,给予合法救济;对输送法律、寻求公平正义的人,给予宽阔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相信通过法律能够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使人们愿意在法律的框架下理性有序地解决问题;才能如人民法官宋鱼水所言,“让当事人感受到一种法律的觉悟,让社会流传一种法律的文化,最终形成一种法律的生活方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 ______ 常见设误类型和答题思路 1、()例1、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湖南卷第8题) 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2、()例2、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段) 3、() 例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上海卷) 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 【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 4、() 例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 【对应文段】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间贸易更加繁荣。 5、() 例5、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全国卷第7题)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对应文段】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 6、() 例6.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对应文段】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

2011年高考广东卷理综物理答案及详解

2011年高考广东卷 理科综合A卷——物理 单选(4分每小题) 13.如图3所示,两个接触面平滑的铅柱压紧后悬挂起来,下面的铅柱不脱落,主要原因是 A.铅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B.铅柱受到大气压力作用 C.铅柱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 D.铅柱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 14.图4为某种椅子与其升降部分的结构示意图,M、N两筒间密闭了一定 质量的气体,M可沿N的内壁上下滑动,设筒内气体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 在M向下滑动的过程中 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B.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C.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增大 D.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小 15.将闭合多匝线圈置于仅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中,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 直,关于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无关 B.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 C.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 D.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始终相同 16.如图5所示的水平面上,橡皮绳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两根弹簧,连接点P在F1、 F2和F3三力作用下保持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F1 > F2> F3 B. F3 > F1> F2 C. F2> F3 > F1 D. F3> F2 > F1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只选1个且正确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7.如图6所示,在网球的网前截击练习中,若练习者在球网正上方距地面H处, 将球以速度v沿垂直球网的方向击出,球刚好落在底线上,已知底线到网的距离 为L,重力加速度取g,将球的运动视作平抛运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球的速度v C.球从击球点至落地点的位移等于L D.球从击球点至落地点的位移与球的质量有关 18.光电效应实验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题(DOC)

论述类文本阅读测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初期的书法只是作为一种记事手段,但古代许多信札、碑文、书稿等,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好的书法作品。我们今天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除了从茶的物种、历史和社会学等角度出发外,历史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也可作为难得的一手资料。 一般认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所以对“荼”字,茶文化研究者总是抱着浓厚的兴趣去探讨、研究。目前看来,“荼”字字形的较早遗迹,是在古玺印中。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帖》。这是一幅信札,上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十四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茶文化的杰出贡献者“茶圣”陆羽所作的《僧怀素传》,有几段是记述怀素、颜真卿等讨论书法艺术的言语。其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壁折之路”等比喻,启迪了后来书家对运笔妙法的领悟,至今为书法家津津乐道,对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陆羽在另一篇《论徐颜二家书》,认为学书应重神似,而不应为外表形态所囿,持论颇有见地。纵观陆羽一生的成就当推《茶经》为首,我们也可认为陆羽还是一位有造诣的书论家。 在中国茶文化和书法史上,宋代都是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也是书法名家,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他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任福建路转运使时,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小龙团。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说:“仁宗尤所珍惜,虽辅相之臣,未尝辄赐。”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而且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茶录》是对《茶经》的发展,且是一幅有名的书迹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此外,蔡襄还有《北苑十咏》《精茶贴》等有关茶的书迹传世。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关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 (节选自《生活百科》岚韵的《茶与书法》,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可作为我们考察茶的起源、发展等情况的一手资料。 B.唐、宋是书法艺术盛行与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茶叶文化的发展与关键时期。 C.茶文化研究者对书法名家品茶之际创作书法作品,有浓厚的探讨、研究兴趣。 D.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茶叶专家同时是书法名家的日益增多。 7.根据文章,下列不属于中国“茶文化”体现的一项是() A.唐画《调琴啜茗图卷》中画有主人端坐倾听琴音、仆人送茶茗的内容,整个画面表现出唐代贵族妇女悠闲自得的情态。 B.陆游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中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的诗句,体现了作者对茶与书法美的欣赏。 C.明朝禁止茶叶私自出关,用中原地区的茶叶来交换西蕃地区的马匹,驸马欧阳伦因“数遣私人贩茶出境”牟利而被赐死。 D.清朝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人们边喝 茶边听戏,其乐融融。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苦笋帖》章法气韵生动,表达了怀素对茶的渴望,是书法中有茶记载的代表作品。 B.《僧怀素传》中颜真卿与怀素所言“屋漏痕”等比喻,对书法创作和理论影响重大。 C.蔡襄在著作《茶录》中表达了“茶叶饮用从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的主张。 D.《一夜帖》《苕溪诗》《竹枝词》等有茶叶内容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成为了佳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礼学与理学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做如下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 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 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近几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1.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文本一般取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但近几年的选文主 要为社会科学类,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文章贴近现实,注重时尚,题材 多样且宽泛,既不规避社会热点,也不回避专业论文,尤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 养的提升。文章篇幅不长,一般是1000字左右,但信息量大,适合考生阅读、理解。 2.从考查方式、设题量及赋分情况来看,三道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共9分, 题型基本固定。从近两年高考语文的三套全国卷来看,选项字数由往年的50个字左右变成 35个字左右,阅读量减少,但选项信息概括和加工的程度加深。 3.从考查的知识点(命题热点)来看,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含意,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 据和论证方法,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 一 论述类文本常见考点举例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临时意义、修辞 意义、引申意义等。从历年的高考考情来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考查热点,考查 频率极高,且多套试卷出现了“概念在文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对它的考查更为灵活。 释义 类别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 态度的概念。 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重要的指示代词。 蕴含深层意义的词语。 示例一:(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示例二:(2014年辽宁卷第1题)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示例三:(2015年安徽卷第1题)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A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文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 A.皎洁/打搅业绩./污渍.纤.维/纤.大 B.效.仿/发酵.空旷./粗犷.盛.开/盛.饭 C.隐瞒./蛮.横挑衅./抚恤.埋.伏/埋.怨 D.市侩./反馈.濒.临/频.繁辟.谣/精辟.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他们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品的独创性亦陈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______________。作品的独特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______。 ○1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同的表达特征○2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3作者的作品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他本身不是作品。 ○4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达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5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同时代人的互相影响A.②①⑤④③ B.②④③①⑤ C. ③②⑤④① D.③④②⑤①

2018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1.洞悉论述类文本阅读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2.掌握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特征 一、观点鲜明 1、题目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或论题) 2、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 3、结尾回扣中心论点 二、结构清晰 1、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 2、分论点之间要注意过渡衔接 3、命题范围及考点 (1)阅读文本的选择:题材侧重艺术、科学、文化、现实等等

(2)阅读文本的篇幅:1000字左右的文本。 (3)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 不少设题不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语词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的说法(核心概念)为依据,来判断、理解文本未有提及,但又与之相似的某些情形。 1.解题指导 纵观近年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仔细分析还是能够从中悟出有关的“规律”和“方法”的。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分数。 ☆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②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③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④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阅读备考中要解决的问题(“五缺”)

2011年广东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答案与解析

2011年广东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40分) 1.(5分)(2011?广东)设复数Z满足(1+i)Z=2,其中i为虚数单位,则Z=()A.1+i B.1﹣i C.2+2i D.2﹣2i 【考点】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 【专题】数系的扩充和复数. 【分析】我们可以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Z,我们设Z=x+yi,结合已知中(1+i)Z=2,结合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我们易构造出一个关于x,y的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求出满足条件的复数Z的值. 【解答】解:设Z=x+yi则 (1+i)Z=(1+i)(x+yi)=x﹣y+(x+y)i=2 即 解得x=1,y=﹣1 故Z=1﹣i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复数代数形式的乘除运算,其中利用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构造出一个关于x,y的方程组,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分)(2011?广东)已知集合A={(x,y)|x,y为实数,且x2+y2=1},B={(x,y)|x,y为实数,且y=x},则A∩B的元素个数为() A.0 B.1 C.2 D.3 【考点】交集及其运算. 【专题】集合. 【分析】据观察发现,两集合都表示的是点集,所以求两集合交集即为两函数的交点,则把两集合中的函数关系式联立求出两函数的交点坐标,交点有几个,两集合交集的元素就有几个. 【解答】解:联立两集合中的函数解析式得: ,把②代入①得:2x2=1,解得x=±, 分别把x=±代入②,解得y=±, 所以两函数图象的交点有两个,坐标分别为(,)和(﹣,﹣), 则A∩B的元素个数为2个.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两个点集的交集即为两函数图象的交点个数,是一道基础题.3.(5分)(2011?广东)若向量,,满足∥且⊥,则?(+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三道题

2017学年—2018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末复习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求: 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求大家做到: 第一步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 (1)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 (2)体现论证对象转换的词语,即往往体现论证思路的词语 ①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 ②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③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 ④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 ⑤举例子。如:例如、如,等等。 (3)修饰、限制性词语 ①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②程度。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 ③范围。如:部分、全部、总共、所有、都、全、少量、多数、几乎、仅仅,等等。 ④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 ⑤已然、未然,或然、必然。如:目前为止、迄今为止、将、正在、假如、可能、如果、一定、必然,等等。 ⑥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等。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1)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 (2)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章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或总分,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或点与面。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一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对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起表明中心、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作简短批注,为下一步操作起警示作用。 第二步提取要点,整体把握:勾画诸多要点是为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作铺垫的。 1.梳思路,明结构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

专题十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2018山东实验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而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的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事物的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对深化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和欣赏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

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那种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就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烦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不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B.“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 C.深受“忘言得意”论的影响,中国传统文艺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2016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2011年广东高考理科数学试题及答案Word版

试卷类型:A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数学(理科) 本试题共4页,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自己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 )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做大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 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做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得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参考公式:柱体的体积公式 V=Sh 其中S 为柱体的底面积,h 为柱体的高 线性回归方程y bx a =+中系数计算公式 其中,x y 表示样本均值。 N 是正整数,则()n n a b a b -=-12(n n a a b --++…21n n ab b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设复数z 满足() 12i z +=,其中i 为虚数单位,则z = A .1i + B. 1i - C. 22i + D.22i - 2.已知集合(){,A x y = ∣,x y 为实数,且}221x y +=,(){,B x y =,x y 为实数,且 }y x =,则A B ?的元素个数为 A.0 B.1 C.2 D.3 3. 若向量a,b,c满足a∥b且a⊥b,则(2)c a b ?+= A.4 B.3 C.2 D.0 4. 设函数()f x 和()g x 分别是R上的偶函数和奇函数,则下列结论恒成立的是 A.()()f x g x +是偶函数 B.()()f x g x -是奇函数 C.()()f x g x +是偶函数 D.()()f x g x -是奇函数 5.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上的区域D 由不等式组0222x y x y ?≤≤? ≤?? ≤?给定。若(,)M x y 为D 上的动点,点A 的坐标为(2,1),则z OM ON =的最大值为 A .42 B .32 C .4 D .3 6. 甲、乙两队进行排球决赛,现在的情形是甲队只要在赢一次就获冠军,乙队需要再赢两局才能得冠军,若两队胜每局的概率相同,则甲队获得冠军的概率为 A . 12 B .35 C .23 D .34 7. 如图1-3,某几何体的正视图(主视图)是平行四边形,侧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都是矩形,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 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时会获得照顾与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现代的工业市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然而,在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的家园并未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屏障一一被穿透,个体越来越深地被卷入其普遍的支配逻辑中。而焦虑中的人们也将逐渐明了,如果曾经是为了正当的梦想而宁愿舍弃家园、离家逐梦,那么,该到重新回家的时候了。因为,我们的天性是社会的存在,我们决不可没有家园。 我们不是简单地返回最初的家和家园。人类要往前走,我们不可能退回到过去。现代化过程不可逆转,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不可能倒流。但是,我们的确需要不时地停下匆促的脚步,反问和澄清这一切的初衷,明白有哪些我们要继续坚持,又有哪些我们必须纠正,哪怕需要为此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之所以说我们正面临重建家园的重大机遇,在于焦虑的普遍性和日益被人们认识到的焦虑的深沉性。如今,焦虑是普遍的、持续的、深刻的,不独属于某一个

2011年广东高考文科综合(附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文科综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 2.研究发现,长江干流江苏段河床在1985年前后平均冲淤状态发生了明显的转变,由淤积转变为冲刷。其主要原因是 A.该河段平均流速下降B.该河段径流量减少 C.流域年降水量减少D.上游来沙量减少 3.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点图”(图2),结合所学4.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来源状元源zyy100K] 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 5.山西、内蒙古人均GDP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贫乏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 D.第三产业发达 6.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一般表现为 A.锋前气压急剧升高,常出现雷暴天气

B.锋后空气湿度增加,常形成大范围降水 C.锋前水汽凝结,常形成雨、雾天气 D.锋后气温降低,常出现晴朗天气 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中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8.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9.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读“汽车产业链结构图”(图4),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从产业链角度看,P代表的产业最有可能是 A.配套产品生产(仪表、轮胎等) B.汽车研发(发动机、变速箱等) C.农机制造(拖拉机、农用车等) D.能源加工(石油、天然气等) 11.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动力 D.劳动力 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高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汇总

考语文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20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广东省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汇总(word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广东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话、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即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想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式,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摘编自杨国美《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封建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以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篡与进一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高三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高三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要求。 2、了解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 3、掌握论述文选择题常见的设置陷阱。 4、掌握论述文的答题步骤。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考纲”(学习《考试说明》,了解考试要求。)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3. 论述文选择题常见的设置陷阱 一、分析选项时,可以运用“双合”法 所谓的双合,就是符合文意,符合题意。 符合文意指在做题时将每一个选项逐一进行比照,比照该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哪些字句变了,而意思变了没有,不要只是看文字是否相同。 符合题意是在比照符合文意的前提下,看看该选项是否符合题干的的意思,要将题干中的几个要点和选项进行分析,完全符合题干要点的才是正确答案。比照分析时一定要“严谨”。 二、排除干扰项 一般来说,命题者会从以下八个方面设置考点 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 已然与未然(混淆条件) 前期与后期(混淆时间) 主要和次要(主次颠倒) 选择与兼备 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 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

2011高考各大院校广东录取分数线

★2011高考各大院校广东录取分数线★ 【清华大学:投档线不会低于660分】 清华大学2011年广东招生计划总数为29人,其中理工类27人,文史类2人。清华大学招生负责人表示,今年清华在广东的理科招生投档线不会低于660分,建议考生填报志愿前拨打清华招生组电话直接与招生人员联系。 【北京大学:去年文科666分,理科694分】 北京大学今年在广东的招生计划总数为26人,理科招12人,文科招14人。去年北京大学在广东文科录取线为666分,理科为694分。今年可以参考此线。 【复旦大学:理科650分以上,文科640分以上】 复旦大学今年广东招生52人,其中文科16人,理科36人,比去年增加2人。复旦大学在广东招生按1∶1.2投档,如果考生服从调剂不会被退档。 文科考生报复旦需要,全省排名约180名,理科全省排名约250名。 【中国人民大学:文科前200名理科前500名】 人民大学2011年广东招生计划总数为80人,文科招42人,理科招38人。该校招生负责人表示,广东考生报人大文科生需全省排名200名前,理科全省排名500名至800名的考生可以冲一冲,500名之前报考比较有希望。政策性加分在投档录取时予以承认,在专业选择时则按考生“裸分”排位录取。

【上海交大:理科前500名将会短信联系】 上海交大今年在广东招文科生1人,理科生40人,上交医学院招理科生8人。该校招生负责人说,去年上海交大是除清华、北大之外理科在广东招生分数最高的学校,理科最低名次是第351名。今年他们准备采取广撒网的方式,主动发短信给全省前500名的考生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报考上海交大,但具体今年的录取分数线目前还很难估计。 【浙江大学:文科前350名理科前600名】 浙大今年广东招生计划为90人,其中,理工70人,文史16人,参考往年录取,理科考生省内排名前600名,文科前350名,报考浙大有把握。 【南京大学:文科前350名理科前1000名】】 南大今年在广东招70人,其中文科生20人,理科生50人。该校招生负责人介绍,今年文科全省前350名,理科前1000名都有希望入读南大。 【武汉大学:文科超重点线35分理科超30分】 武大今年在广东招225人,其中文科46人,理科179人。去年的录取分数文科最低分为631分,在广东的排名为1245名;理科最低分655分,排名5171名。 该校招生负责人认为,如果第一志愿组报武大,文科高出重点线35分,理科高出30分,而且服从专业调剂,就可以冲一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