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越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影响

吴越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影响

吴越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影响
吴越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影响

吴越文化的发展轨迹及影响【摘要】

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吴越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深厚人文积淀的区域文化,创造出许许多多为世人瞩目、令今人骄傲的优秀文化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独有贡献。今天,在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吴越文化的发展轨迹以影响,是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吴越文化发展影响

一、吴越文化的基本认识

从一般意义上说,吴越文化包含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文化,泛指吴越地区即吴语地区的文化,包括吴越两国之前的古越文化,也包括吴越两国之后的各个历史阶段在该区域内存在发展的文化。

但这仅是对吴越文化认识的一个层面,还有一个层面就是吴越国的文化。对于前者,人们比较熟知,相关分析研究也相对透彻。就其时间跨度而言,包括原始先民生活的时代,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基本成型;就其地域分布而言,主要包括今天江苏的南部、上海、浙江的东南部,在这一范围内,形成了与其它文化有明显不同、内涵丰富的区域文化,它直接影响着这一区域文化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

对于后者,相对来说了解的人较少,主要在于先人对吴越国的了解程度较浅。唐朝末年,中央政权权威进一步下降,各地纷纷出现地方性的割据政权,形成所谓五代十国其中有一国即吴越国,他由临安人钱镏创立,存国近90年,其历三世五代,统辖区域共十三州、一军,范围包括今天江苏的南部、浙江全境与福建的福州这一带。吴越国时期,也形成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措施、方针,并造就了较为灿烂的地方经济和区域文化。

因此,所谓的吴越文化,实际上是指在浙江这块土地上所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是我们的先民在漫长了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它成为我们今天不断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深厚精神积淀。

二、吴越文化的起源

所谓吴越文化,由吴文化和越文化构成。吴文化,主要指以江苏无锡梅里为核心的环太

湖区域的吴地文化;越文化,主要指以浙江绍兴为核心区域的越地文化。

越文化的兴起要早于吴文化,它的前身是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

越文化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先越文化阶段,即旧石器时代末到新石器时代的以绍兴会稽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并沿着海岸向南向北发展,沿着长江水系向西、西南、西北发展。二是中越文化阶段,这是长江下游文明时代的开始阶段,以4000多年前大禹在绍兴会稽召集诸国大会、以先越文化中最先进的“越”部落为基础建立“夏后之国”为标志。三是后越文化阶段,即春秋时代的越文化。

吴文化较之越文化,发展相对较晚。河姆渡文化繁衍稳定于越地,少有北移。后来的良渚文化才越过钱塘,抵达长江。3000多年前,太湖流域仍以渔猎为主、农耕为辅。后来泰伯奔吴,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化荆蛮之方,与华夏同风”,从而使吴地超过了越地。历史上,越国一直比较弱小,在数百年中基本上为吴国所控制。这期间历经争斗,终以勾践灭吴改变了格局。但当时吴文化毕竟在总体上高于越文化,所以不久吴强越弱的态势又复萌。到了汉代,“吴越”已经基本上是连称而不分彼此。三国时期,东吴割据江东,与魏蜀成鼎足之势,越地是其稳定的后方。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属江南文化,除了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在政治上相对立外,更多的是相统一,

共性大于个性。它们同宗同源,具有很大的相容性。这种相容性既体现在两地相通的吴语体系,又体现在相似的生活方式和相近的社会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吴文化与越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统一,从而形成吴越文化这一区域文化,并成为江南文化的主体。在五代十国时期,这里正式成立了以钱镠为国王的吴越国,从而实现了吴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一体化。

三、历史上的繁盛

如果说中华各地的区域文化是一群兄弟姊妹,那么,吴越文化则更像是一对双胞胎。几千年来,吴越文化推动着江南发展,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在历史上,吴越两地的文化出现了几次大的融汇,并在融汇中兴盛繁荣。

东晋、南朝时期的繁盛。东晋时期,大批北人涌入江南,中原文化遍洒吴越。随着人口的繁衍,吴越两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凸显,必须精耕细作才能收获足够的粮食和物产。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渗透于吴越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催生出心思的细密、技术的精巧。

在心灵手巧的吴越人中,涌现出数不胜数的能工巧匠,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比肩而立,群星璀璨。

唐、宋时期的繁盛。唐宋两朝,吴越两地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在初唐与盛唐之间,吴越涌现出一批风流倜傥、个性不羁、有名士风采的文人,以文词俊逸扬名于京城的“吴中四士”——贺知章、包融、张旭和张若虚是他们中的代表。到盛唐、中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几度流连忘返于金陵、浙东一带。从钱塘江畔的渡口西行,穿越浙东运河,经萧山到绍兴鉴湖;顺浙东运河向东至上虞,南入曹娥江、剡中,再到天姥山、天台山,有600多位唐代诗人行吟其间,留下1000多首诗。唐诗之后的宋词,又为吴越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秦观、柳永、辛弃疾、姜夔、吴文英、陆游、王安石、苏轼等诗词大家,咏足了吴越山水的秀美,也尽显了吴越人的刚毅慷慨与柔情缠绵。

元、明、清时期的繁盛。这一时期,吴越文化已比北方文化更为兴盛繁荣,并开始向北方汩汩渗透。这种渗透已不是吴人或越人的分别行为,而是以吴越作为一个整体向北方辐射的。它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等方面,还包含了科学、哲学、经济学等元素。“东南财富地,江浙人文薮”。从南宋到元明清,科举考试的主体也是吴越人。吴越在当时俨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块高地。明代中叶以后,西学东渐,吴越得风气之先,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萌芽几乎同时在吴越两地发生。

近代以后的繁盛。近代以来,吴越两地文化多在上海交汇,且北承京津、南通港粤、西接巴蜀,广纳湘鄂、齐鲁诸路名流英才,兼收东洋日本、西洋欧美的新思潮。吴越文化在嬗变中提升,在兼容并蓄中走向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吴越文化在曲折中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迅速崛起,使吴越文化重焕青春。

四、吴越文化的独特气质

先人在《宋史地理志》中曾概述浙人的性格气质“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厚于洋味,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这尽管是概述浙人的民风民俗,但它所表述的却是积淀深厚、渗透最广、生命力最强的东西,是吴越文化的核心内容。无论是表层的物质文化、还是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乃至深层的精神文化,都体现了这一总的特质。这一特质具体表现为:

(1)鲜明的“善进取,急图利”的功利主义色彩。

我国文化向来以伦理本位与重义轻利的特色著称于世,有“礼仪之邦”之学,但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功利也是很受重视的,吴越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功利主义色彩。

(2)“崇尚柔慧、厚于洋味”的人文关怀。

中国社会发展到南宋,儒家礼教日益成为世人必须遵守的伦理纲常,“存天理,灭人欲”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文化导向,但在局部地区、局部文化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自然人性论,吴越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文化。它首先要看能否最大限度的满足人的欲望,因此,宋人将此概括为“厚于洋味”。

(3)深广的大众化倾向。

这种大众化,包括四层意思,一是价值取向上的世俗化;二是城乡差别不太悬殊;三是文化设施高度分散;四是民间民俗文化特别发达。这四方面相互作用,使吴越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大众化性质。

(4)顽强的生命力与开拓冒险的精神。

从原始先民以来,吴越文化是屡经磨练与挑战,炼就了一身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的本领,因此,它的生气来源于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来源于浙人特有的柔慧性。

五、吴越文化的特色

区域文化的认定,主要取决于区域内的地域特色、环境特色和人文特色共同孕育的文化风格。吴越国版籍相对稳定,北界长江天险,东濒大海,西有天目、龙门、千里岗屏障,南揽仙霞、雁荡、括苍诸山,跨越闽东丘陵深入福州,自成天地。其中平原和盆地合计约占四成。江南、浙北的水乡泽国,盛产鱼米丝绸,士女彬彬,秀服软语,市镇密集,商贸兴旺,自然成为吴越国精华所在,也为长三角的哺育提供了有利环境,太湖流出水量的百分之八十利于本区域的灌溉与水运,江海交汇更便于“沪渎”的兴起。除此以外,八大天自然水系、两大人工运河,翼庇钱塘江两侧,沟通星罗棋布的湖泊,小型盆地多受其益。浅山丘陵土特产丰富,民间习于精巧工艺,茶叶果蔬驰名内外。特殊的山水地理环境,养育着吴越文化的独特风格。吴越文化的勃兴还主要得益于人文与天时,提供出特殊的历史机遇。唐末四帝平庸柔弱,遭遇农民造反与藩镇割据,连年动乱;进入梁、唐、晋、汉、周的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几使百姓无处安身。唯吴越钱氏坚持保境安民,在两浙营造一方乐土。本地人安乐祥和,外来移民也可受到安置。以杭州人口的增长而论,建州之初户籍仅15380户,经隋唐两朝三百年起起伏伏多次波动,至钱鏐接任杭州刺史时民户未满三万户。而经钱氏吴越国施政未满百年,至纳土归宋时,杭州“当地住户十六万一千六百,客户八千八百五十七”,即住在杭州的总户数多达十七万余户,百年内增长了五倍多。如此短期速效的“中世纪城市化”业绩,几乎史无前例。钱氏吴越国靠什么获此成就呢?单从文化角度提一要领,即历来执政者非法

家即儒家,而钱氏融通儒佛,推行一种以民为贵的“和”文化。用当今流行的口号说是建设“和谐社会”,用钱氏的理想追求来说是缔造“东南佛国”、“地上天宫”。五位钱王“武祖是绳”,贯彻始终,实践结果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后人认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便是明证。

吴越国既成为中世纪城市化领跑者,自然会诞生前所未有的“城市文化”;吴越钱氏营造了“东南佛国”,“佛教文化”在吴越境内大为昌盛;吴越书市和雕版印刷启动较早,近在钱王黄妃所建雷峰塔中发掘到雕版印刷经卷量多而精美,足证吴越“印刷文化”已成全中国中心之一;茶圣陆羽在余杭著成中国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其年代与钱鏐几乎同时,当时径山茶、灵隐茶显露头角,引出后续的龙井名茶,吴越的茶文化由寺院、名士传播民间,甚至远播日本成为“茶道”;吴越寺院园林、王家园林蔚然兴起,民间相应催生了栽花、养花、插花的习俗,以及修饰庭院的风气,“园林文化”俏然兴起,并由钱鏐第六个儿子钱元璙出任苏州刺史时开始把杭州的园林文化移植到苏州,著名的沧浪亭园林即始建于吴越,至今成为中国古典园林代表作之一;吴越贡品大量烧制秘色瓷,王室爱瓷,民间相习成风,茶具、餐具、甚至用具,都流行使用精美瓷器,至今出土文物中还发现有五代吴越瓷器精品,能令人想像吴越发达的“青瓷文化”,专家有言“四大越窑青瓷极品三件出在钱氏故乡”;钱王对杭州“五水”的大力整治,推广到举国兴修水利,尤其组合苏、杭、湖、秀、越各州形成大片鱼米之乡,“水乡文化”赋有特色;越州、湖州、杭州、苏州的丝绸织品始于晚唐而盛于吴越,成五代至北宋时期全国贡品中之最佳者,尤以苏州吴绫与杭州柿蒂花名声最大,苏杭“丝绸之府”由此驰名中外;钱鏐至钱俶都大建寺庙佛塔,讲究建筑外形和建筑结构,对木雕、石雕、砖雕的每个构件都讲求精益求精,建成不少精致建筑,同时也造就了不少建筑人才,喻皓、王永明都成建筑方面的大师级人物,足见吴越时“建筑文化”的高超;钱鏐亲自主修钱氏宗谱,影响极为广泛,不少世家大族群相效尤,繁荣了江南的“谱牒文化”,钱氏后裔修订各支家谱数以千百计,至今据不完全统计还保存在各大图书馆中的多达209种,说明钱氏后裔历代修谱之风不息——可见吴越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派生出文化的大繁荣,塑造出中世纪一枝独秀的吴越区域文化。

六、吴越区域文化的独特模式

吴越文化之丰富多彩,非一篇短文所能备述。就其独创的模式,大致可归结为三点:一是文明复兴型,二是创造开拓型,三是齐家治国兴旺型。

先说文明复兴型。吴越文化注重传承中创新,一方面传承两浙地区本土的文化,如种茶、

织丝、建寺、烧瓷、修谱之类,两浙地区的前人早有经营,而吴越文化加以推陈出新,创出精致的工艺,产出精美的作品并形成庞大的行业和事业。另一方面传承中原的先进文化,无论儒家、佛家,无论耕种、水利,中原向来都比南方先进,当北方大乱,文化破坏,经济倒退之时,大批北人流离失所,投奔到吴越来,钱王不但出于同情加以安置,而且注意从中引进人才。如王府中专设织造厂所用三百能工巧匠,全部都是由北方移民中选拔出来的,从而大大提高了苏杭丝绸的工艺水平,成就了“丝绸之府”,反超了北方。烧瓷也是如此,学于北方而胜过了北窑,使吴越的秘色瓷成为全国瓷文化的精粹。可见吴越文化是处于五代十国文化大破坏大倒退的乱世中进行中国文明的复兴,而这种复兴是超越前人奋发性的复兴,也是避免墨守成规更具开放性的振兴。

其次是创造开拓型。吴越国的“保境安民”是与“开拓富民”同时并举的。其立国的基本思想是“以民为本”。平安与富贵是百姓最根本的需要,因而也是为政的主要理念。安民,并非限于武装保境,而且强调保障社会治安、官府纪律、救助贫弱、节用恤民。《钱氏家训》中教育后人为政之道:“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钱氏反对向外扩张,把富国富民的目标放在境内的开拓和经济上的创造。大力治水、围田、开垦,增加良田,提高产量,十四州全面垦殖。成绩最大的要算松江(今上海)的军屯和民屯,大量吸引外来流民到此定居,劳动人口增多,荒野得到开拓,鱼米之利富甲一方,松江一时成为“东南大县”。如今上海的大城市与所辖十县(区),从早先的沙滩渐次开发成植桑种禾的绿原,实由吴越钱氏带头开发,所谓“沧海变成良田”,为此后长江三角洲的画卷揭开了序幕。与此同时,太湖周边和绍兴鉴湖、萧山湘湖、余杭东苕等许多开阔平野相继开拓成肥田沃土。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平,当有些邻国斗米千文时,吴越却能保持斗米十文的平价。粮仓充实,钱王曾因此免征境内租税三年。又发动民众广种桑麻,城乡广开织机,吴越盛产丝绸,庶民多穿绢帛,使外来客商惊羡苏杭满城锦绣,“风帘翠幕”,“户盈罗绮”。所以钱鏐为此奋斗一生以后,垂老时自慰地告诉子孙说:“吴越境内绫绢绸绵,皆余教人广种桑麻;斗米十文,亦余教人开辟荒亩。凡此一丝一粒,皆民人汗渍辛勤,才得岁岁丰盈。”这确是吴越“创造开拓型”社会的真实写照。其实创造开拓的成果并非满足于丰衣足食,更大的业绩在于整合两浙,开发多元文化、多元经济、多元市场,倡导城市化,启动长三角,使吴越境内创造开拓硕果遍地开放。

第三是“齐家治国”兴旺型。吴越文化的发展与钱氏家族之缔造密不可分。因钱鏐起自“化家为国,家国一体”,“才共同兴旺。吴越钱氏初起之时,不过农家一户,兄弟数人,至立国封王后,传三代豪门,宗族竟迅速扩至两千余人。十四州内每州有子侄分设府邸主管

军政,钟鸣鼎食,多妻多子。钱鏐驾崩之时,唐敕建庙,皮光业在撰写《吴越国武肃王庙碑》中提到:“芝兰龙凤,两千余口之家风;铁石虎貔,二十万人之军府。”至钱氏纳土归宋时,宋太宗赐钱王誓书,对钱氏之家“畴其爵邑,施及子孙”,“拜官者二千五百人”,凡男丁“无官者可以荫资,有官者重跻极品”,可谓皇皇大族,除皇家赵姓外无与匹比。所以北宋编制《百家姓》,以“赵钱孙李”开篇,指明钱氏仅居一人之下,位在万家之上。至今相沿,中国人都会知道“赵钱孙李”的钱氏大族。据人口统计,钱姓共有270万人。吴越钱氏为钱姓中的强宗,有40余万人,占有极大比例。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无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后嗣大多遭灾,不易存续,有的被灭族,有的改名换姓,苟且偷生,能长期兴旺保持繁荣势头者实在少之又少。与钱时同时代的五代十国贵胄,几乎全部绝灭了。构成命运不同的因果,取决于各自的宗族文化与治国理念。从没有听说过杨行密、徐知诰、马殷、王建、孟知祥、高季兴、刘旻、刘隐、王审之等割据者建有什么健康的宗族文化?治家无方,治国乏术,因而更不可能创建有生命力的区域文化。不能齐家,安能治国?国灭之前还拼死顽抗,其家破人亡,为必然趋势。吴越氏之所以能创建并不断完善吴越文化,在于注重修身齐家,在齐家的基础上团结全体族人共同创业,同时凝聚本土居民与外来客户,“视万姓三军并是一家之体,”向心力强。钱鏐总结成功经验说:“今日兴隆,化家为国,心存忠孝,爱兵恤民,进贤使能则国强,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因而他谆谆教诲子孙要“绍续家风,宣明礼教,千叮万嘱,慎勿违训”。而后继诸王确实做到“武祖是绳。”钱氏健康的宗族文化和民本思想,成为家国之间的纽带、有力支撑吴越文化大厦的梁柱。

七、吴越文化的现代借鉴作用

中华文化主要由南北二元耦合的,北方以黄河文化为标识,南方以长江文化为标识。长江文化主要由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组成。按照地域来说,吴越文化就是长江中下游文化。由此可见,吴越文化就是长三角文化。研究吴越文化与长三角经济发展就特别有意义。

在长三角这块土地上滋生和发展的吴越文化,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少具有以下几点核心精神:一是具有内在自觉的心态,促进了经济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使长三角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具有超越自我的创新意识,既超越地域的局限,又超越自身观念的局限,创造性地发展,积累了许多重要经验,取得了显著成就;三是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创办经济实业,还是发展社会事业,都十分重视人的自身创造力,在生产实践中特别重视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四是具有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大约在东汉以后,吴越

地区就出现了一种对高层次文化和艺术不断追求的全民意识,藏书、读书风气盛行,优秀人才、优秀作品不断出现,使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结构和民俗风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今该地区各类人才辈出,各门类的能工巧匠俯首皆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所以吴文化和越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有兼收并蓄的一面,又有个性独特的一面,有此而为中华大文化不断增光添色。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吴越文化,促进吴越文化繁荣发展,不仅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吴越文化有助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楚平. 吴越文化概述[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 (02) .

[2] 董楚平.汉代的吴越文化[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1) .

[3] 董楚平. 吴越文化的三次发展机遇[J]. 浙江社会科学, 2001, (05) .

[4]从吴越文化到江南文化[J]. 江南论坛, 2006, (09) .

[5] 丁家钟,贺云翱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998, (04) .

[6] 陈桥驿. 论吴越文化研究[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7, (01) .

[7] 吴光. 吴越文化世家序[J]. 观察与思考, 2001, (04) .

[8] 曾凡. 湖湘文化与吴越文化经世观之比较[J]. 社会科学家, 2007, (04) .

[9] 方心清. 两宋时期吴越文化的繁荣及原因探析[J]. 东南文化, 1996, (03) .

[10] 杨成鉴. 吴越文化的分野[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5, (04) .

知识点测试: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知识点测试: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一、单选题 有学者把邻近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外围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称之为“大都市阴影区”,其范例在中国不在少数,如京津冀城市群临近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心城市显著落后,北京北部的城市张家口、承德甚至形成了贫困带。读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图。回答1~3题。 1.张家口、承德形成为“大都市阴影区”主要是因为与中心城市 A.交通联系不便B.信息交流较少C.产业部门类似D.产业联系较弱2.京津冀城市群缺少较发达型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A.发达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B.中等型城市竞争严重 C.除发达城市外其余城市人口规模较小D.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3.今后,京津冀地区发展应注重促进中心城市 A.服务范围拓展B.服务功能转移C.服务职能增加D.服务对象转变孔子学院作为我国与国外交流的重要平台与窗口,起到传播汉文化的作用。目前在全球许多地区得到长足发展。回答4~5题。 4.在世界各文化圈中,孔子学院分布少、密度低的文化圈是 ①拉丁美洲文化圈②东欧文化圈③太平洋文化圈④伊斯兰文化圈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5.我国在其他国家开设孔子学院,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可以加快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同化 B.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扩散和传播

C.离中国越远,文化差异越大,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越大 D.孔子学院开设的数量与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6.以下景点及其附近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区中属于“四川盆地文化”的是 A.龙门石窟B.秦兵马俑C.布达拉宫D.都江堰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m2。据此完成7~8题。 7.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8.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 A.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B.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经济水平差异 C.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生活水平差异 D.城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地域 9.下图所示的白色大理石建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该著名建筑所处的世界文 化圈是 A.东欧文化圈B.伊斯兰文化圈C.南亚文化圈D.非洲文化圈 “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下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堂教学设计的亮点

师生互动能力培养 ——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课堂的教学设计的思考 罗丽华 伴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学实践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素材,让他们通过阅读、观察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思维主体让位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激发思维,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现以《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内容为例,谈谈我教学设计的思考。 (一)视频导入,层层展开 首先播放两个视频《泼水节》与《骏马奔腾保边疆》让学生猜出这两首音乐分别出自何处,列表比较这两个地区的音乐特点、居民性格、地形。连线得出傣族传统的民居和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包。通过展示图片比较这两种民居的特点,并分析原因。蒙古包:北方游牧民族的居所、易拆易装,便于搬迁、圆形结构、主要的建筑材料为羊毛毡、木、绳、门是向东南而开。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住宅,主要建筑材料是竹材,防潮湿,散热通风,避虫兽侵袭,避洪水冲击。引出问题:蒙古包跟竹楼的位置能否调换?通过展示全国的地形图、降水量图、气温分布图找出原因。从而得出地域文化概念。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形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导出图片,现代的傣族竹楼图片与传统的图片进行对比,得出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播放视频,直观、通俗、表现力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音乐中导入课堂内容,这一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欲望,达到不愤不启。笔者将音乐元素融入地理课堂中,不但可以活化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地理学科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抛歌引“玉”,使课堂的导入水到渠成,学生兴趣盎然,为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创造条件。 层层展开,从两个地区音乐的差别入手,拓展比较这两个地区的音乐特点、居民性格、地形。最后把重点转移到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建筑上。通过比较两种民居的不同和产生的原因,最后引出地域文化的概念,这时学生理解概念就不在话下了。 (二)南北差异,情景展示 前一部分比较了以云南和内蒙古草原两个地域文化差异,这一部分把范围扩展到南北方,分别从饮食、语言、交通、建筑和运动项目这几个方面做了比较。比较南北方语言时,借助一个经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8年 第4期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丁家钟Ξ3 贺云翱 摘 要: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作为内涵广博的文化体系,它由巴蜀文化、荆楚—湖湘文 化、吴越文化三个亚系组成,其中吴越文化生存于长江下游地区。广义的吴越文化指有人类 产生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具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 饮食习惯,以及善驾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 “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吴越文化在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的文化心态作用下,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和更 新文化内涵与机制,同时始终保持特色与传统,其发达的玉文化、瓷文化、丝绸文化体现了“丽 质秀色”的品性,对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有着殊多贡献。 关键词:长江文化 吴越文化 在“多元一体”(费孝通先生语)的中华文明体系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它们互相存在,互相撞击,互相融会,互相补充,从而造成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刚柔互济、绚丽多姿、绵延不绝的特性。直到今天,“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仍在呼唤着“长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不断增进我们民族的活力和激情。 在传统学术研究中,“黄河文化”一直占有主要位置,但从80年代后期以来,“长江文化”逐渐受到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它以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比过去的认识复杂得多。应该说,长江文化课题的提出和起初的研究,与考古学发现有直接关联,从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到8000多年前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水稻栽培技术,从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的漆器、干栏式建筑工艺及牙雕、制陶、发达的原始农业到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制玉体系的形成,从3000多年前浙、赣一带原始瓷器烧制工艺的广泛使用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皖南沿江地带青铜铸造业的兴起,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出现的5000多年前的古城群落到2000多年前富有特征的楚国礼仪重器的相继出土,这一系列的文物大发现刷新了以往的历史文献记录,修改着过去一个个已成的学术结论,迫使人们面对大量新的科研材料,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文明的渊源、初发地域、发生过程、结构与体系、后来演变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长江文化”作为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学术课题吸引了各方面学者的参与。 Ξ苏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苏州215006)

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申报材料

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申报材料 XX,男,19xx年生,籍贯XX,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系XX公司XX, 分管公司XX 工作,在XX同志抓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两年多里,公司呈现出厂容厂貌焕然全新,人员气势激奋昂扬,大环境井然有序、小环境融洽和谐,文化氛围、人文气息浓郁的良好局面。企业文化像一团火, XX 人在企业文化精神的鼓舞下,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辉煌。并于200X年一举摘下了XXXX文明单位的桂冠。 XX 同志被公司推举申报为企业文化建设优秀人物,知情的人都清楚, 他当之光荣, 受之无愧。“贡献”二字的背后, 是李恺同志作为主抓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真实写照,是一名知识型管理者勇于进取,不断追求超越的人生历程…… 一、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做出的贡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极其庞大系统的工作,是在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体现出来的一种无形精神状态和风貌,离不开人为的培养与整合,绝非一蹴而就。XX 同志作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和主要责任人,公司成立两年多来,领导组织公司相关政工人员,从未间断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努力,在各类会议上强调部署企业文化建设;从公司举办的各类精神文明活动中宣传、弘扬、培养企业文化精神;利用公司网站、广播、报纸、宣传栏、橱窗、标语等手段宣传企业文化工作,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邀请资深教授为公司作企业文化专题讲座;加强与兄弟单位之间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沟通交流;组织公司政工人员外出参加各类企业文化相关会议及培训;组织公司政工人员对本公司企业文化进行总结与提炼等等。

二、提出的企业文化理念及论点 他在员工中率先提出“向我看齐”的口号,要求下属懂的,他必须熟;要求下属做到的,他必须做精,要求特别是归口管理的工作人员始终做到尽职尽责、德才兼备,并时时处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他的带领与要求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有条不紊、步步推进,载体创新、内容鲜活。在企业文化理念及论点方面,xx 同志提出的“公司领导的作风与风格是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灵魂,全体员工的作风与风格是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基础”论断,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被证实、领悟、运用。此外,在公司目前所形成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中,无一不凝聚着xx 同志的智慧和光芒,他几乎参与了每一步企业文化理念的培养和提炼,并亲自为之把关,使之成型。 三、相关企业文化论著及参加企业文化培训情况 xx 同志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不光体现在抓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还体现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中。在他办公室里的日常藏书中,其中企业文化方面的书籍不占少数,每当探讨起企业文化的话题时,他总能滔滔不绝,正是得益于这些扎实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功底,他才能够在领导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左右逢源。 XX同志亲自采写的XXXX —文,字数达XXXX多字,前后几易其稿,不光在XX网站刊登,还成为公司历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方面汇报材料的不 可多得的素材。在企业文化业务培训方面,xx 同志先后组织率领公司政工人员参加XXXXX培训班,参加XXXX企业文化理论与实务培训班 ........ xx 同志始终坚信:“企业文化是公司的魂魄,它像战场上的旗帜一样, 是鼓舞士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无锡的文化旅游现状和待开发方向

无锡的文化旅游现状和待开发方向-旅游管理 无锡的文化旅游现状和待开发方向 陈枫叶 无锡市坐落于太湖畔,风景优美,有“太湖明珠”之称。无锡也是一个旅游城市,在当前“文化旅游”理念兴起的风潮下,我认为无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并成为其特色,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 一、什么是文化旅游 我们把文化旅游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以“文化”为旅游对象,强调“感知”、“体验”的旅游过程。相比普通的观光旅游,它提升了旅游效率,以获得文化知识或文化体验为主,是比较高级的旅游类型。 二、无锡的现有的文化旅游景点 无锡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之于无锡,并不陌生,吴文化、佛教文化等。 另一方面,灵山景区的开发已经较有文化旅游理念,比如九孔灌浴景点和梵宫景点等。下面我分别详细分析: (一)九龙灌浴 九龙灌浴的主体是全身鎏金的小太子坐于巨型莲花之中的造型,造像宏伟壮观,但其音乐表演的设计更符合文化旅游的理念:随着音乐奏响、莲花开合,太子佛从中徐徐升起,在九龙喷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转一周,当乐声飞扬、泉水灵动,给观赏者全新的视觉和心灵感受,动态地再现了佛祖释迎牟尼诞生时的场景。(二)灵山梵宫

位于灵山胜境景区的东侧的灵山梵宫,绿树掩映,碧水环抱,庄严神圣,气势磅礴。梵宫的建造,从细节到打造的活动,都很注重游客的体验:走在高大的梵宫廊厅,如同漫步在艺术的长廊,廊厅两侧“世界佛教传法图”的巨幅油画,以时间为序,以佛教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为主题,生动地展示着佛教传播交流的历史图景;廊厅中央的塔厅,华美、辉煌,气宇轩昂的穹顶、超大体量的渗透佛教元素的东阳木雕,都给人们以神圣神奇之感;梵宫的镇宫之宝——巨制琉璃浮雕“华藏世界”,展示了佛教“华藏世界”的光明、圆融和智慧;集佛教论坛、梵音演艺于一体的多功能超大型圣坛,把当代光影声控、室内场景制作等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极致的极品之作,不定期举行中外佛教论坛,并每天定时上演传奇剧目《觉悟之路》的圣地。 (三)佛教文化博览馆: 佛教文化博览馆,也是一个具有文化旅游理念的景点。它展示了中国丰富的佛教文化内容。整个展馆面积宏大,展馆众多,格调高雅,利用详尽的文字介绍、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向游客全面展示着佛教的历史起源、传播、流变。(四)灵山佛教活动 灵山的文化旅游理念还表现在其举办的各类型活动中,比如、佛诞法会、无锡灵山盛会等,这些活动让游客参与到佛教的文化当中去;甚至佛教协会第七届第三次理事会议、世界佛教论坛也曾在灵山举行,使得灵山景区的档次不与一般宗教景区相同。当地人的佛教意识逐渐增强,参与佛教活动的兴趣随之越来越浓厚,甚至越来越多人成为信徒,都是灵山体验性文化旅游的发展成果。 三、无锡尚可开发的文化旅游方向 (一)灵山佛教文化旅游

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申报材料【精品范文】

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申报材料 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申报材料 xx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党、政领导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它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提高员工素质,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来抓。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由公司党委工作部门指定专职人员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经费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成绩显著。 一、把创新发展理念和企业愿景目标,变为每位员工的行为标准,打造强势企业文化,助推企业科学发展。 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高度。“诚信、厚德、追求卓越;自强、奉献、开拓创新”这是xx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之魂。xx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杜少华从2006年上任伊始,就提出了要抢抓发展机遇,打造强势企业文化,促进企业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他带领班子成员在认真分析总结xx

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政策,创新发展环境”五大创新发展理念,颁布了xx公司新的企业精神,制定了xx集团公司“狠抓主业、进入辅业、做精专业、走出国门”的“十六字”发展战略以及“一轴两翼,多元发展”的战略格局。通过广泛深入学习宣传和实践,使新的企业精神、创新发展理念和“十六字”战略发展方针深入人心,同时,在制度和行为的层面上积极让创新发展理念“落地”,在集团公司内部形成了用企业精神塑造人,用发展理念引导人,用愿景目标鼓舞人,用教育学习提高人的强大文化氛围,有企业精神的指引,有创新发展理念的引导,在具体贯彻实施“十六字”战略方针的过程中,各单位统一了认识,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行动,规范了每位员工的行为,使集团公司朝着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很快驶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各项工作稳步向前推进。集团公司在“十一五”期间贯彻实施“十六字”发展战略和坚定不移推行创新发展理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企业的经营和施工产值均创历史新高,是“十五”期间的2.8倍。“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企业总产值平均增长了36%,员工的年收入增幅在8%——10%,“十一五”期间的五年,是xx 发展史上取得最好成绩的五年。今年集团公司董事会又提出围绕企业“转型升级”,要努力实现“建筑安装施工、房地产开发、机械制造、矿山”这四个方面的新突破,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企业总产值实现“保八争百”即“确保80亿,力争100亿元”

xxx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申报材料

xxx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申报材料 xx,男,19xx年生,籍贯xx,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系xx公司xx,分管公司xx工作,在xx同志抓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两年多里,公司呈现出厂容厂貌焕然全新,人员气势激奋昂扬,大环境井然有序、小环境融洽和谐,文化氛围、人文气息浓郁的良好局面。企业文化像一团火,xx人在企业文化精神的鼓舞下,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辉煌。并于200x年一举摘下了xxxx文明单位的桂冠。 Xx同志被公司推举申报为企业文化建设优秀人物,知情的人都清楚,他当之光荣,受之无愧。“贡献”二字的背后,是李恺同志作为主抓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真实写照,是一名知识型管理者勇于进取,不断追求超越的人生历程…… 一、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做出的贡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极其庞大系统的工作,是在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体现出来的一种无形精神状态和风貌,离不开人为的培养与整合,绝非一蹴而就。Xx同志作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和主要责任人,公司成立两年多来,领导组织公司相关政工人员,从未间断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努力,在各类会议上强调部署企业文化建设;从公司举办的各类精神文明活动中宣传、弘扬、培养企业文化精神;利用公司网站、广播、报纸、宣传栏、橱窗、标语等手段宣传企业文化工作,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邀请资深教授为公司作企业文化专题讲座;加强与兄弟单位之间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沟通交流;组织公司政工人

员外出参加各类企业文化相关会议及培训;组织公司政工人员对本公司企业文化进行总结与提炼等等。 二、提出的企业文化理念及论点 他在员工中率先提出“向我看齐”的口号,要求下属懂的,他必须熟;要求下属做到的,他必须做精,要求特别是归口管理的工作人员始终做到尽职尽责、德才兼备,并时时处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他的带领与要求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有条不紊、步步推进,载体创新、内容鲜活。在企业文化理念及论点方面,xx同志提出的“公司领导的作风与风格是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灵魂,全体员工的作风与风格是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基础”论断,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被证实、领悟、运用。此外,在公司目前所形成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中,无一不凝聚着xx同志的智慧和光芒,他几乎参与了每一步企业文化理念的培养和提炼,并亲自为之把关,使之成型。 三、相关企业文化论著及参加企业文化培训情况 xx同志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不光体现在抓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还体现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中。在他办公室里的日常藏书中,其中企业文化方面的书籍不占少数,每当探讨起企业文化的话题时,他总能滔滔不绝,正是得益于这些扎实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功底,他才能够在领导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左右逢源。Xx同志亲自采写的xxxx一文,字数达xxxx多字,前后几易其稿,不光在xx网站刊登,还成为公司历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方面汇报材料的不可多得的素材。 在企业文化业务培训方面,xx同志先后组织率领公司政工人员参加

各旅游区域的特色

关东文化、林海雪原旅游区:黑、吉、辽 燕赵文化、京都要地旅游区:京、津、河北 黄河文明、名山胜迹旅游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 吴越文化、水乡园林旅游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荆楚文化、名山大湖旅游区:湖北、湖南、江西 民族风情、岩溶山水旅游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 岭南文化、南国风情旅游区:广东、福建、海南 多元文化、海岛风光旅游区:台湾、香港、澳门 丝路文化、草原风光旅游区: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 藏族文化、雪域高原旅游区:西藏、青海 关东文化、林海雪原旅游区:黑、吉、辽 关东文化旅游区特色的旅游资源:冰雪文化、湿地文化、宗教文化、流人文化、边疆文化。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它的生产结构在明清时期呈现出从农业、渔猎、采集、游牧并存向以农业为主、其他为辅的转变,到清末民初以后,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出关,进一步形成农业生产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结构。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就产生了农家旅游,农家乐等系列旅游资源。 其次,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方面,关东文化区别于中原和关内其他文化的特点表现为:以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而绝少排他性为特点的关东人群体性格特征。这也就产生了许多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工农业游等,民间剪纸画﹑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和莲花落等等都是关东的特色文化。 这些特色的文化传统对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对于南方的人们北方的冰雪文化旅游更是一个很好吸引效应,还有北方人民特有的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的精神及丰富的文化底蕴都对全国游客甚至是全球游客都有很的吸引力。 燕赵文化、京都要地旅游区:京、津、河北 自元朝以来,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就在河北省中心位置。北京是燕赵大地的主体区域之一,并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京都文化。无疑,京都文化是燕赵文化也就是河北文化的一部分。河北其他区域的人虽然在说话口音上与北京人有所差别,但其共性还是主要的。所以,河北大地是孕育京都文化的母体。京都文化是燕赵文化的子文化。这是燕赵文化的特征之一,也是其区域优势之一。 京都文化突起于河北的腹心,由于政治优势,对其周边地区有强大的辐射力,并影响了省内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所以,在河北各地区之间又产生了若干子文化区。河北南北部地区的文化有所不同,东西部地区文化更是有一定差异,表现出了不同地区的地域特性。就语言口音区分,河北省可分为冀西北、冀东、天津、冀中、冀中南、冀南等子文化区。这些区域文化有燕赵文化的共性,又有一定的个性。河北有着文武兼备的文化底蕴,并且还是个文化产业大省 近代中国,就文化产业而言,基本上为戏剧、曲艺、绘画、杂技几大类。可以说,北京的文化产业基本为同属燕赵文化的京都文化及河北文化所占据。 清末及民国,戏剧是当时最大文化产业。河北是有全国影响力的戏剧大省。当时,各种戏剧的戏班进京,都要经过河北冀中地区。这促进了河北戏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昆曲为例,虽然源于江苏昆山,但传入燕赵大地后,形成了以保定高阳为中心的北派昆曲。在此推动下,河北不仅有邯郸的平落,石家庄的丝弦,保定的老调,唐山唐剧等小剧种,而且还产生了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即河北梆子及评剧。河北梆子产生过被誉为“女伶之首”的刘喜奎。评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下面给大家说说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供大家阅读!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 今天不论研究吴越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 海纳百川 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 聪慧机敏 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

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经世致用 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如今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敢为人先 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吴越文化的影响吴文化、越文化都起源于长三角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吴越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和精粹,不断丰富和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研究吴越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

企业文化建设汇报材料

加盟淞南共图发展 上海淞南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纪实 上海淞南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主要从事淞南经济发展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和园区内落户企业的注册登记管理工作,致力于为淞南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开辟新税源。现有员工32人。 我们园区从创业之初仅有3家注册企业,至今发展到了2600多家,企业员工2万1千余人,注册资金达56亿元;2011年上半年共计完成销售收入256亿元,实现税收30966万元,实现区级财力9220万元,镇级财力7434万元,对镇直接贡献1487万元。公司从2003年至2010年连续四届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和体系 经过十二年的实践,我们对企业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感悟和认识是:公司和园区的发展要抓竞争力,而文化力也是竞争力;只有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 公司从成立第一天起,就确立了“加盟淞南,共图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提出了“引进、留住、发展、共赢”的企业愿景。 随着园区的成长和壮大,公司员工逐步形成了“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全心投入,追求卓越”的16字企业价值观。形成了“用心为你着想,用力为你服务,你有一份要求,我尽十分努力”的企业风尚。

企业价值观具体体现为:要有“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勇于实践”精神;要有“落地招商,基地招商,分部招商,合作招商,产业招商”的“开拓创新”策略;要有“真心服务、重点服务、超前服务、延伸服务”的“全心投入”思路;要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追求卓越”目标。 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 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积极探索如下“四个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 第一,企业文化建设与推进非公企业党建相结合 我们从1999年成立联合党支部,2003年成立党委,2005年参加上海市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得到市委组织部和市社会工作党委的充分肯定。2006年推进“红帆工程”,不断增强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渗透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红帆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一是扬帆远航,加强管理,使党的组织建起来;二是服务先行,真诚关爱,使党的温暖热起来;三是联系生产,开展活动,使党的工作活起来;四是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使党的思想树起来;五是表彰先进,发扬成绩,使党的形象亮起来;六是党建联动,团结凝聚,使党的队伍强起来;七是社企共建,关爱百姓,使党的影响大起来。 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密切结合,使园区“两新”组织党组织队伍日臻健全,建立40个党支部,使来自四面八方的近465名流动党员有“家”可归。推进“红帆工程”,实现了“园区党员有个好形象,园区党建有个好氛围,园区群众有个好心情,园区企业有个好发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 地域文化就是城市个性与特色形成的条件,城市个性与特色,就是与地域的民俗风情、文化的沉淀分不开的。北京就是中国的首都,天安门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就是东方文化的体现。凡就是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大都来北京,瞧瞧北京的天安门,瞧瞧北京的坛庙文化建筑。这些坛庙文化建筑以及故宫博物院的建筑群体,形成了北京的个性与特色。 尝试探究:天安门周边、故宫周围的地区,能否开发现代建筑? 提示:故宫就是我国深厚文化的体现。其周边的规划与建筑,必须与这种文化相匹配,如果开发现代建筑,北京的文化个性与特色也就被破坏了,也就失去了巨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对历史古迹也就是巨大的破坏。 了解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掌握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应用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地域文化的形成 2.地域文化的含义 (1)地域文化就是人类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就是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就是单要素的,也可以就是多要素的。 3.地域文化的特点 地域文化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 。 2.影响 (1)表现:影响 、交通工具以及 、 、 、 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①表现?????影响城市的 形态影响建筑结构影响建筑 ②稳定性: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 的,不会因其他因 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教材P42“图2-3-5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2-3-6美国的摩天大楼”、P43“图2-3-7 欧洲宗教建筑” 提示:阅读这些景观图,应注意比较它们的差异性,然后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所在。 (1)阿拉伯国家的城镇:图中有大大小小的清真寺,清真寺建筑多就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耸立着圆拱顶,其“阿拉伯式样”的图案,色彩尤为醒目。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故其城镇带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 (2)美国的摩天大楼:阅读该图需观察美国城市建筑物的高低,并明确其形成原因。美国大城市中心为中心商务区,多就是摩天大楼,离开市中心区,建筑物高度急剧下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造成上述布局特点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发展历史较短,虽然大量移民来自欧洲,但美国人接受了欧洲居民自由的精神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3)欧洲宗教建筑:欧洲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市中心区一般很少建现代化高楼大厦,高大楼群聚集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少见。很多城市保留着大量历史建筑,在市中心多一些教堂等宗教建筑。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岭南文化?西关文化?广府文化?今年的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较少出现这种“大概念”。荔湾区区长唐航浩指出,荔湾“以小见大”,将主要就是考虑强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十三行、沙面、西来初地、荔枝湾、白鹅潭等核心文化符号的聚焦功能,增强荔湾文化的国际识别度,而较少提诸如荔湾文化、岭南文化之类的大概念。接下来荔湾区将以陈家祠、西关大屋、西关五宝等西关文化重要元素为支撑,建设若干个民间文化创意体验区,让市民游客可以与文互动,从中享受文化、创造文化。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地域文化及对城市的影响。 【例证】下列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 吴、越二国史实见诸文献,始自春秋。《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这是史书上都注明了的。然而在这以前,吴、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方。关于吴都的地望,文献上记载是周太伯奔吴,初居梅里,后居姑苏,此两地皆在苏州、无锡之间,属太湖地域。但苏州、无锡一带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没有非常明显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宁镇地区长江北岸沿江地带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却发现大量的西周时期的周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而形成的吴文化遗存。这说明吴文化的早期活动中心是在宁镇及安徽一带。 目录 吴越文化的分布 吴越文化的互相渗透 吴越文化的历史轨迹 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 重要时期 文化影响 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吴越文化名人 吴越文化的分布 吴越文化的互相渗透 吴越文化的历史轨迹 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 重要时期 文化影响 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吴越文化名人 ?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吴越大讲坛 展开

河姆渡文化遗址 吴越文化的分布 历史 吴、越二国史实见诸文献,始自春秋。《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这是史书上都注明了的。然而在这以前,吴、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方。关于吴都的地望,文献上记载是周太伯奔吴,初居梅里,后居姑苏,此两地皆在苏州、无锡之间,属太湖地域。但我们发现苏州、无锡一带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没有非常明显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宁镇地区长江北岸沿江地带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却发现大量的西周时期的周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而形成的吴文化遗存。如南京的锁金村、安徽的屯溪等地。这说明吴文化的早期活动中心不在太湖流域的苏、无,而是在宁镇及安徽一带。 吴越文化 分布 从苏南的武进、无锡、常熟、苏州、吴县、宜兴到浙北的嘉兴、湖州、德清、临安,余杭,再到钱塘江南岸的萧山、诸暨、慈溪、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的山脊上,密布着许多石屋建筑,时代从西周至战国时期。考古

企业文化建设申报材料

企业文化建设申报材料 总之,通过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其效果是比较明 显的,从员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有了明显改进,企业的管理水平、方法也有了明显提高。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申报材料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企业文化建设申报材料按照集团公司关于召开企业文 化建设例会的通知要求,我们对近一个时期我矿企业文化建设推进程度、效果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并就搞好这次汇报做了充分准备。下面,分三个方面将我矿推进文化建设的总体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认真学习,深化认识,以企业文化更新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随着企业管理 的不断创新,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逐步被企业所认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6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来讲,如何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实现由传统式管理向文化式管理模式转变,是一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课题。 通过集团公司企业文化推进会和现场观摩四台矿的企 业文化,使我们真正大开了眼界,深受触动和启发。我们感到:四台矿企业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是现代文化管理的一个生动事例,文化管理确实给企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对推进企业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

作用。立足同家梁矿的实际,我们能不能推行这种模式,推进过程中,有那些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从领导班子、职能科室、生产区队层层征集意见,集思广益,并相继派出了以党委副书记、生产、安全副矿长带队的三个学习取经团,到四台矿进行深入的观摩学习,学习后,党政班子和全矿分别召开了企业文化研讨会,在认真吸收借鉴四台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比照了我矿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和弱势,进而在全矿确立了以文化管理替代传统管理,以文化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的共识。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们着手在全矿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目前,已基本搭建起企业文化体系构架,并按集团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扎实推进了理念渗透、4E管理制度建立、6S行为养成、视听觉识别等各项工作。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通过加深理念渗透,使我们在管理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三个转化”,即实现了从过去片面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环境形 象、文化活动的错误观念向以打造企业灵魂、凝聚合力,整合资源,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品位转化;实现了从过去盲目满足于老矿长期形成的一套传统管理理念、模式,向现代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转化;实现了从单纯讲求客观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的特色和意义 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 不同的区域文化,其间都蕴藏着一些生生不息的精神理念。要充分了解并发挥区域特色文化的作用,首先就必须探本求源,深刻揭示其本质内涵,全面把握其发展演进脉络。 从吴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来看,吴地中心位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里山明水秀、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气候温润,降水充沛,加之庞大的太湖水、长江水、运河水等水体,构成了吴人及其文化赖以生存的水乡泽国,成为吴地显著的地域特色。水成了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元素。 自然环境在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对文化特征的培育与影响是真实的。吴文化以水为标识,是水的文化,其最直观的表象特征与水直接相关。一是秀美的水乡特色。谈起吴地,湖山、古镇、

小桥、流水、园林、曲径、荷池等精致小巧、优美典雅的自然文化景观就会自然浮现眼前。吴人的生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水,是吴地居民不可缺少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对吴人的生产、生活以至性格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影响。吴文化就其主导性、基础性特征来说,是具有水的清新气息。吴人衣食住行中的蚕桑丝绸、稻米鱼虾、城和村、桥和船等,莫不与水相关。吴文化尽显江南水乡和谐秀美的特性。二是婉约的吴语文化。吴语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吴侬软语清秀斯文、谦逊温和。吴语文化突显其了细腻、灵动的特点。吴地居民用吴语交流,用吴语抒发感情,从事创作,产生了极富人文特色和情韵的吴语文化艺术。如:纯朴清新、温柔敦厚的吴歌、吴乐,委婉清丽、悠扬动听的锡剧、昆曲、评弹等,倍受人们喜爱并代代相传。三是温良的民风习性。天然的湖光山色,和谐的水乡环境,加之吴人长期偏安一隅,得以修养生息、修身养性。文化的生态化取向培养起了吴人温良、平和、安祥的性格。外柔内刚是吴地民风习性的典型性征。吴地民俗,清丽委婉。无锡泥人“大阿福”和“老寿星”,笑容可掬、和谐可亲,即是写照。 但凡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肯定呈现着一些不同的特点,但作为一个长期葆有文化稳定性的形态,其内核一定存有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吴文化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成这样几点:一是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