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网概念 知识

C网概念 知识

C网概念 知识
C网概念 知识

无线网络相关概念知识

小区呼吸效应:

在CDMA系统中,其为一个动态网络,当一个小区的干扰信号很强时,基站的实际有效覆盖面积就会缩小;反之亦然。换言之,覆盖半径随用户数目的增加而收缩。主要原因是CDMA系统是一个自干扰系统,由于不再把信道和用户分开考虑,没有了传统的覆盖和容量之间的区别,用户增加将导致干扰增加。

可能出现的情况:呼吸效应,可能存在传输拥塞、功率拥塞、数据用户多等现象。忙时导致覆盖收缩,Ec/Io较差,而闲时明显变好。遇到呼吸效应首先检查拥塞情况。再者看本网采用的负荷均衡的策略等,可以用硬指配的方式来解决。

远近效应 near-far effect :

在移动通信过程中,移动台之间会出现近处移动台干扰远处移动台的现象。因此一般要求移动台的发射功率具有自动调整的能力,同时移动台的接收机需要具有自动增益控制的能力,随通信距离的改变迅速进行信号调整。

移动台功率控制的原则是,当信道的传播条件变好时,功率控制单元应快速响应;传播条件变坏时,调整速度可以适当慢些,宁愿单个用户的信号质量短时间恶化,也要防止对其他用户产生较大背景干扰。

多用户带来的多址干扰有很强的结构性,在用户间扩频码的相互关系数和时延已知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多用户检测技术尽可能消除多址干扰。

Tips:只有移动台处于相同频率时,才有明显的远近效应。GSM是利用频率和时隙区分用户,用户之间不存在干扰,因此GSM功率控制比较粗糙。

1 . 出现PA(Power Amplifier)去使能可以检查下驻波比是否出现异常。

2 . 中继线不可用不会怎么影响业务使用,但是影响系统容量。

CE是什么

CE (channel element )就是基站的基带的资源,俗称信道板,CDMA中CE 的多少决定语音的容量,而不是象GSM那样靠载频的配置决定容量。但好象WCDMA 中,如果基站的容量一样的话,各厂家的CE配置是不一样的。

CDMA中用Walsh码进行前向扩频,区分扇区内前向码分信道,反向做正交调制,ce是一种硬件资源,通过插信道板可以扩容,但导致信道受限的不是ce,而是walsh码和功率分配。

ce是基站所有扇区共享的,公平竞争。

CE是物理信道,TCH是逻辑信道。一个CE能承载一个TCH业务。

由于各个厂家都是采用高通的芯片,因此CE板的结构都应该一样的。每一块信道板(俗称含有32个CE)都是由一个ASIC芯片组成的。每个ASIC芯片有96个信道。前向和反向业务信道的CE是分开的,因此,通常所说的CE其实是很笼统的,是两者的合一。对于语音业务,一个CE相当于一个支持前向的CE

和一个支持反向的CE组成,共同完成一个语音业务。对于数据业务是由最基本的支持前向和反向的SCH的信道组成。

同理,前向FCH和SCH分开,不能互用。每个CE都是9.6kbps。16个F_SCH CE可达到153.6kbps ,反向的32个CE用作R_FCH和R_SCH。当用作FCH时,带宽为9.6kbps;用作SCH时,带宽为19.2kbps,8个R_SCH CE可达到153.6kbps。

CE 0 to 31 用作前向基本信道(F_FCH)。包括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

CE 32 to 35 用作同步信道。

CE 36 to 63 用作前向附加信道(F_SCH)。

CE 64 to 95 用作反向基本信道和附加信道。包括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

CE 0 to 31 用作前向基本信道(F_FCH)。包括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

CE 32 to 35 用作同步信道。

CE 36 to 63 用作前向附加信道(F_SCH)。

CE 64 to 95 用作反向基本信道和附加信道。包括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

PSMM:Pilot Strength Measurement Message

导频强度测量消息

塔放:塔顶放大器

安装在接收天线之后的低噪声放大器,可将接收信号放大12dB左右(进入馈线之前)。提高上行链路信号质量,扩大小区覆盖面积。

对下行的影响:引入了插入损耗和跳线损耗(双向塔放除外)。塔放的插入损耗≈0.5dB,连接塔放的跳线≈0.3dB,所以对下行信道有效发射功率约为-0.8dB 在郊区,农村用于增大上行覆盖范围。

在密集城区用于改善网络呼叫成功率。

MOS:Mean Opinion Score

用以衡量通信系统语音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运营商要求3以上。

影响MOS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语音编码方案(AMR、HR 、FR or EFR)、Abis传输、Abis压缩、不连续发射(DTX)、C/I、切换频次及质量(RxQual)对MOS的影响等。影响MOS水平最大的因素为语音编码方案,其次为频繁切换、LAPD 压缩和质量(RxQual)。总之,在目前语音编码不变的前提下,合理控制过覆盖,并减少频繁切换,尽量提升网络质量(RxQual),从而提高部分MOS水平。

BTS: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负责移动信号的接收,发送处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 基带单元;2 载频单元;3 控制单元。

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移动台,基站子系统和网络子系统组成。BTS和BSC构成了基站子系统。

完整的BTS包括了无线发射/接收设备,天线和无线接口特有的信号处理部分。可以看成一个无线调制调解器。

CDMA的接口定义

各基站设备的RSSI正常值范围

各个厂家要求有细微的所不同,一般要求不高于-95DBM

基站厂家基站RSSI 正常范围主分集RSSI 差值正常范围中兴-115dBm~-95dBm ±10dB

华为-112dBm~-93dBm ±6dB

或者说一般低不低于90dBm

3G无线接入网IP化传送承载方案的研究

来源:EDN | 更新于:2007年09月11日

本文针对3GPP R5版本后无线接入网(UTRAN)在选择IP化发展背景下对传输承载网络的新需求,分析了RNC和NodeB接口的使用方法和传送承载方式,剖析了3G 无线接入网IP化的关键技术,主要研究了基于城域传送网和城域数据网的各种传输承载方案和部署建议。

1、概述

从业务和技术层面来看,目前电信运营商面临的主要冲击来源于“移动”和“IP”两大领域。IP技术的设计思想简洁实用和应用丰富多彩,成为一统天下的网络互联协议,全IP的组网方式成为网络演进的趋势。在3G系统大规模商用一再推迟的情况下,业界已经开始了3G版本跨越和更高级的无线网“长期演进(LTE)”新技术的研究工作。随着3G业务的发展,高速数据及多媒体应用业务比例的进一步提高,移动通信传输网络宽带化将是必然趋势。在3GPP的R5及将来的版本中,一方面总体发展趋势将向着全IP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新的空中接口技术,如高速下行数据分组接入(HSDPA)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等新技术的引入,每用户数据速率会大幅度提高,基站单小区的吞吐量最高可以达到8-10 Mbit/s,因此在目前建设传输承载网络时充分考

虑3GPP R5版本系统的IP化承载和高速传输需求及高效率解决方

案是十分必要的。

如图1所示,3G网络由核心网(CN)、无线接入网(UTRAN)、用户设备(UE)3大部分组成,设备间涉及的接口主要有Iub、Iur、IuPS和IuCS。UTRAN网元在功能上一般分为无线网络(层)和传送网络(层)两部分(RNL/TNL),IP化传送就是在上述接口中传送无线网络层和传送网络层的信令和用户信息。

HSDPA承载的高速数据业务以及国际以太网市场发展的趋势共同催生了IP在WCDMA UTRAN中的引入。在3GPP R5标准中,引入了IP传输选项,参见图1。但具体是选择IP传输还是选择ATM 传输,主要取决于运营商自己的考虑。R5版本是全IP(或全分组化)的第一个版本,在无线接入网方面的改进包括以下方面:提出了HSDPA技术,使得下行速率可以达到8-10 Mbit/s,大大提高了空中接口的效率;Iu、Iur、Iub接口增加了基于IP的可选传输方式,使得无线接入网实现了IP化,这时数据链路层可以是PPP/HDLC,也可使用FE等其他二层协议。

图13GPP IP承载标准及各接口协议栈结构(R5)

2、实现IP UTRAN的关键技术

2.1IP UTRAN的接口带宽

3G传输的带宽容量需求计算是较为复杂的问题。主要涉及到用户数目、话务量、基站的覆盖密度以及数据业务的发展趋势。在进行传输网规划时,还应该考虑传输网的利用率。如果初期容量规划过大,投资很难收回;如果规划过小,传输网络将被迫进行频繁升级。IuCS、IuPS等接口的带宽需求考虑在基站业务总量的基础上根据话务模型进行收敛,话务模型则一定要根据3G业务的规划和合理的用户预测给出。

表1R4WCDMA与R5 HSDPA带宽需求对比

表1是R4 WCDMA与R5 HSDPA带宽需求的比较,在R5版本中,针对更高容量的移动数据传输,采用了更新的AMC调制编码技术,这大大提高了基站的接入容量。HSDPA是在R99 WCDMA 基础上的升级,提高了对下行分组业务的支持能力。小区吞吐量是R4 WCDMA的2倍(宏蜂窝)或3倍以上(微蜂窝),单NodeB HSDPA带宽占用情况:最大值为24个E1,典型值为5个E1。因此从R99/R4版本向R5版本过渡时,传输网的容量问题需要考虑。

2.2窄带IP的传送方式

无线网络中用户业务的承载协议用于承载呼叫的业务流,Iub接口和Iu接口的待传送信息分别称为帧协议(FP)和用户协议(UP)。目前3GPP给出的UTRAN必备(强制)的第一层协议均基于PDH/SDH 等窄带链路技术,为了提高窄带链路的承载效率,3G合作项目(3GPP)提出的业务协议栈方案包括提高传送效率的新型传送方式:头压缩与复用技术、MPLS、轻载UDP等。有的解决方案还用到RTP/UDP/IP的头压缩(HC)、多链路(ML或MP)、多业务类(MC)和隧道协议(TP)等技术。

目前对IP包的承载主要有3种方式:IP over PPP/HDLC(也称作IPoMLPPP)、IP over Ethernet(也称为IPoE)和IP over ATM(也称作IPoA)。

如果采用宽带IP技术,也就是底层为SDH高速电路或高速以太网时,对IP包的封装映射无需执行IP包头压缩,这时这3种承载方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IP over PPP/HDLC over SDH(PoS)、IP over Ethernet over SDH(EoS)和IP over AT M over SDH(ATM PoS)。

如果采用窄带IP技术,通过PDH E1来承载和传送IP,则:IP over ATM over E1就需要支持包头压缩和PPP复用(参见RFC 3153)技术。同样,IP over PPP/HDLC over E1需支持包头压缩(参见IETF RFC 2508)和PPP multi link multi class(参见IETF RFC 2686)技术。同样,这时对应于IP over Ethernet的技术就是所谓的IP over Ethernet over GFP over E1封装技术,有时也称其为Ethernet over PDH。这3种协议封装格式如图2所示。

图2窄带IP常用的3种封装格式

对于UTRAN的承载主要靠城域网,最有可能大量应用的链路是像NxE1/T1这样的低带宽链路。为了提高窄带链路的传送效率,要求UTRAN节点应支持PPP、IP头压缩、多链路以及多业务类别等新技术。

PPP是点到点协议的简称,它可将长IP包切成短包组成PPP 帧,提供多协议封装、差错控制和链路初始化控制的特性,而HDLC 通过字节填充

来实现PPP帧的定界。那么在窄带传送中为什么要使用PPP multiplexing技术呢?由于语音分组包长度很短,而短包的头开销相对较大,因此需要将大量的短包合并起来以增加链路的传送效率,而且合并时还可以消除重复的多余的PPP包头信息,对于像语音分组那样的短分组而言,PPP multiplexing是一个优化的链路层协议。参照协议3GPP R5 TS25.426要求作为可选项。

为什么要进行IP/UDP包头压缩呢?由于无线语音分组包的长度通常比IP/UDP头的分组包长度要短。例如无线语音分组包长度为20 byte时IP/UDP头的分组包长度却要高达28 byte,因此如果在低速链路(如E1)上传送这样的分组数据而不采用头压缩技术将不是一种高效率的传送方案。通常对任何一个给定的数据流,每个包头中的许多域都是固定不变的,或者相对于后续包头来说也是不变的。因此完全可以使用包头压缩技术来缩短包头长度,以提高链路的传

送效率。典型情况下,28 byte长度的包头可压缩到2 byte以内(参照协议3GPP R5 TS25.426要求)。

MP用于分组的分段重装和E1/T1链路绑定,可以成倍地提高传输速率。MC用于对业务分类,防止长分组、时延要求低的业务(如数据)对短分组、时延要求严格的业务(如语音1的影响。

MC-MP/PPP提供了低带宽链路上的反向复用、分组分段和重装及QoS。可参照协议3GPP R5 TS25.426要求,主要是保障时延特性满足要求。

ATM分组传送是R99和R4版本主要使用的传统方式,用ATM 分组封装IP包具有QoS质量保证和高效率等特点,主要不足是处理复杂。随着以太网的普及和城域传送网的大规模建设,采用GFP (通用成帧规程)/VCAT(虚级联)/LCAS(链路容量动态调整策略)技术的城域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被广泛应用。GFP/VCAT/LCAS 不仅具有带宽动态调整功能,而且使SDH网络更加健壮,相反

ML-PPP组中一个成员的故障就会导致整个ML-PPP组的传送失败。另外GFP/VCAT具有差分时延纠正功能,不会对时延敏感业务引入时延,而ML-PPP协议需要对每一个片段进行缓存重排;全球统一标准的GFP/VCAT与SONET/SDH的广泛应用使得IP UTRAN无线设备与城域传送网MSTP设备的互联互通非常容易。

因此,对于UTRAN的IP传送策略建议如下。

●在宽带网络中,如有SDH(STM-1/STM-4)接口,可采用传统PoS,不需提供UDP/IP头压缩,更不必提供PPP multiplexing,从而可以降低系统复杂性和成本,减小分组时延。

●在窄带链路上,如N×E1/T1接口,采用cUDP/IP/MC-MP技术,而PPP multiplexing最好作为优化选项,由运营商根据市场情况确定。

●针对高速数据传送可采用分路传送,由以太网

(100BASE-TX/100BASE-FX)接口提供HSDPA数据传送或用于连接较近或同一位置的网络设备(如RNC、NodeB),也可提供网络管理与维护(OAM)。

最好是以上接口按模块化方法实现,根据运营商的不同要求选择以上不同接口的组合。

2.3TDMoIP技术

尽管3G网络的发展就是不断增强对高速数据的支撑能力,但语音业务依然是其生存的根本,而且E1类电路还将长期存在,因此在IP化浪潮下如何高效支撑语音业务仍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对于以数据业务或其增值业务为主的新兴运营商来说,由于他们有完善的宽带IP网络,那么如何在IP网络上透明地传送E1电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使用一种新技术TDMoIP(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over internet protocol)就可达到这个目的。

TDMoIP的工作原理是E1同步比特流被打成包,再加上IP头,封装成IP数据包,通过IP网络把这些数据包传输到目的地,目的地重新生成同步时钟信号。去掉数据包中的IP头,把其中的数据转化成E1同步比特流发送出去。采用TDMoIP技术能够在包交换网络IP/Ethernet/MPLS上实现E1/T1电路的透传,提供高密度的E1接口、高语音压缩比以及先进的压缩功能和算法,同时融入了语音状态检测(voice activity detection)、静音抑制(silence suppression)和舒适噪音产生(comfort noise generation)等技术。

TDMoIP技术为了高效传送语音,采用了相应的行业标准,如G.723.1、G.729A和G.711的压缩算法,主要是基于静音抑制技术。静音抑制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在静默时切断传输,即当用户没有通话时,不传送静默的信号。对于中继线路,采

用此项技术可以节省60%的带宽,当然这主要与静音所占的比例有关。

2.4IP UTRAN的同步

当采用基于IP包交换的传输网络时,时钟恢复和同步是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

IP UTRAN获取时钟主要有3种途径:TDM电路和网络、本地设置GPS时钟源和基于分组网络的时钟分配和时钟恢复算法。

如果NodeB支持IP/PPP over E1/T1仍然通过E1/T1/Ch

STM-1接口上传输网,这时同步时钟仍然可从线路获取,在宏蜂窝

站点推荐使用该方案。如果NodeB采用分路传输,同时具备E1/T1、FE或DSL接口,这时同步时钟仍然可从E1/T1线路获取,在室内

覆盖站点推荐使用该方案。当NodeB只有FE接口时,可配置GPS 接收机来提供时钟信号,推荐在大流量站点,并且IP路由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使用该方式。如果NodeB只有FE(或DSL)接口,而且不允许、不经济或者是不方便安装GPS接收机,比如home NodeB、地下室NodeB,这时应遵循IEEE1588,采用时间包机制(timestamp)在NodeB恢复时钟,这种方案还在研究状态。该方案目前仅适合于中间路由节点较少、抖动小的网络情况下使用。

2.5IP UTRAN的分路传输技术

随着HSDPA业务的引入。单站点的数据业务流量会较大增加。如果Iub采用E1/T1接口,大量突发的HSDPA业务流量会影响语

音业务的性能。目前大部分运营商初期建网仍然采用E1/T1作为Iub 接口的主要承载介质,HSDPA业务的引入对于E1/T1接口数量扩容的需求大大增加,如果仍然采用E1/T1接口扩容,相应的成本很高,这时就可考虑将语音业务的传送和承载与高速数据业务区分开来,

进行分路传输。

Iub接口在承载RNC和NodeB之间的流量时,按照不同的业务分类。分配不同的物理承载介质和带宽。由于HSDPA峰值流量大,

峰均比动态范围大,突发性强,适合在FE等高速接口传输。接入层传输采用以太网交换、RPR分组环等技术,提高统计复用带宽增益。信令、语音以及操作维护等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业务仍然在E1/T1

链路上传输。

2.6IP UTRAN安全策略

3GPP标准工作组定义R5的IP UTRAN为一个封闭的网络。所谓封闭的网络就是本运营商的WCDMA网络之外的其他网络和外部网络用户不能访问IP UTRAN的任何物理接口和传输链路,这样就

能减少来自于其他业务网络的安全威胁。在全IP情况下,Iub接口

的操作维护采用IP in IP的隧道方式,对外隐藏内部的网络拓扑结构。

因此要求在实际组网时,Iub、Iur以及Iu接口采用单独的传输

设备和数据设备互联,断绝外部网络和非法用户接入的物理通道。

如果要和其他网络共用传输设备和数据设备互联。需要考虑采用划

分VPN方式隔断外部网络的流量和接口;必要的情况下需要增加单独的接入服务器,完成数据的完整性检测(比如IPSec机制),甚

至完成数据加密。

2.7IP UTRAN服务质量

QoS直接影响用户对网络及服务的评价,实现业务的QoS目标关键在于承载网络所能提供的QoS能力。

(1)PPP机制下的QoS

在低速链路E1/T1以及信道化STM-1承载PPP协议时,可以得到和IMA/ATM协议相同的服务质量。

●使用ML-PPP/MC-PPP提供QoS业务分类机制;

●通过不同的QoS分类和调度器来保障时延,而且对IP长包的分片重组机制能很好地消除对于时延的影响。

●通过不同的队列、带宽测量器和调度器来保障带宽。

●IP头压缩可将UDP/IP产生的开销从28 byte降低到2-3 byte,极大地减小短分组传送的开销,提高了带宽效率。

●MP实现多个E1/T1物理链路的绑定,可以成倍地提高传输速率,同时在少数E1/T1物理链路故障情况下,实现负荷分担机制,保障可靠性。

(2)DiffServ结合MPLS交换

NodeB和RNC均支持DiffServ,具备合理的QoS映射方案。遵循RFC2474和RFC2475,要求NodeB与RNC相互协调,整个IP UTRAN节点使用统一的QoS映射机制。NodeB和RNC之间的MPLS交换机和路由器根据IP包中DSCP标识决定处理策略,选择合适的转发路径。参照协议3GPP R5 TS25.426要求,主要是平衡各类业务的综合性能,如时延、丢包率等指标。

(3)以太网的QoS

基于802.1p可以实现流量汇聚和基于业务QoS调度的机制,性能可得到保障。UTRAN统一策略和传输网结合考虑,完成UTRAN QoS和CoS的一致性映射。

3、IP UTRAN的传输承载解决方案

3G网络在不同的阶段分别以TDM、ATM、IP技术为平台,并在网络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在传输网络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传输网具有从窄带到宽带的多业务传输能力,支持和适应各种承载方式。目前3GPP给出的UTRAN必备(强制)的第一层协议均基于PDH/SDH,因此在NodeB侧,主要会采用SDH (STM-1/STM-4)的POS接口和E1接口。但由于以太网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HSDPA的高速下行速率业务的应用,FE 接口和以太网传送技术将越来越普及。

根据UTRAN网络设备所处的位置和城域网发展现状,IP UTRAN可以使用城域传送网的MSTP设备和宽带IP城域数据网的路由器或以太网交换机设备来为3G无线接入网提供承载和传送功能,如图3所示。

图3UTRAN的各种传输解决方案和数据链路层协议封装机理

3.1使用城域MSTP承载

3.1.1E1接口的传送承载

IP化的UTRAN网络如果Iub采用E1接口,其内部封装协议要么是IP over Ethernet over GFP over E1(即所谓的EoE),要么就是IP over PPP/HDLC over E1(即所谓的IP E1),当然也可以是IP over ATM over E1(即IMA E1),这时的传输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SDH网络进行透传。

MSTP的接入和汇聚层主要完成NodeB与RNC之间的业务的接入和传送功能。该方案的IP封装传输是基于SDH传输的,本质为基础物理组网,属于封闭网络,安全性高。其缺点是:由于主要使用点到点E1电路来连接RNC和其所辖的所有NodeB的上行E1接口,因此对RNC侧E1接口数量要求很大,而且因为中间没有任何汇聚复用使得其传输效率低。考虑到RNC端口压力问题,在靠近

RNC的MSTP汇聚节点使用信道化的STM-1接口,也可以在RNC 前配置端口密集的IP路由交换设备实现端口汇聚功能。

3.1.2FE接口的传送承载

IP化的UTRAN网络如果Iub采用FE接口就有多种方式进行承载。如果基站设备距离城域传送网很近。而且城域传送网也提供FE 接口,那么首先可以考虑采用最简单的FE接口透传方式。这时主要是使用城域MSTP网络的以太网传送处理能力,缺点同上,也是对RNC的FE接口数量要求大,传输效率低。

在城域传送网中除了在MSTP设备中提供以太网处理板卡来汇聚交换FE业务外,还可以使用MSTP内嵌弹性分组环(RPR)技术以同时提供SDH环网的保护机制和对数据业务的弹性共享机制。例如在接入层使用MSTP组建环网,提供部分带宽兼容原有接入的2G和3G基站的语音业务。并对业务提供基于VC-12的低阶通道保护。其他剩余的带宽组建内嵌RPR环接入FE高速数据业务。当业务进入后,可根据IEEE802.1p对业务进行分类,然后通过IEEE 802.17 RPR定义的A/B/C业务类型进行分类,根据业务需要的QoS 实现不同等级的传送,实现不同业务的QoS。

3.1.3由下一代分组传送网络提供承载

MSTP技术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对数据业务的种类和组网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随着TDM业务的极度萎缩以及“全IP环境”的逐

渐成熟,传送设备要从“多业务的接口适应性”转变为“多业务的内核适应性”,而分组传送网正迎合了这种趋势。

下一代基于MPLS的分组传送网是利用MPLS的帧格式、基本机制(如标签栈)和转发规则,而适用于传送网的一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的设备组成如图4所示。它将业务处理和业务交换相互分离,将与技术相关的各种业务处理功能放置在不同的线卡上,而与技术无关的业务交换功能放置在通用交换板上。采用通用交换板,运营商可以根据不同业务需求灵活配置容量,仅通过更换不同的线卡就可实现。因此这种设备更加适合3G UTRAN的IP化承载的需要,可以根据IP UTRAN的不同接口灵活配置承载传送方式。

图4下一代分组传送网设备的原理结构

ITU-T定义分组传送网是在终端实体之间提供传输用户分组数据的功能,以及控制和管理承载数据的传送资源的功能。分组传送网采用遵照ITU-T建议G.805和G.809的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CO-PS)以及面向无连接分组交换(CL-PS)技术。

基于MPLS的分组传送网系列标准主要规范了传送网传送MPLS承载的业务,G.8110.1在G.811O的框架内进一步发

(完整版)化工原理概念汇总

化工原理知识 绪论 1、单元操作:(Unit Operations): 用来为化学反应过程创造适宜的条件或将反应物分离制成纯净品,在化工生产中共有的过程称为单元操作(12)。 单元操作特点: ①所有的单元操作都是物理性操作,不改变化学性质。②单元操作是化工生产过程中共有的操作。③单元操作作用于不同的化工过程时,基本原理相同,所用设备也是通用的。单元操作理论基础:(11、12) 质量守恒定律:输入=输出+积存 能量守恒定律:对于稳定的过,程输入=输出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的输入=动量的输出+动量的积存 2、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方法(经验法):用量纲分析和相似论为指导,依靠实验来确定过程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用无量纲数群(或称准数)构成的关系来表达。 数学模型法(半经验半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在抓住过程本质的前提下,对过程做出合理的简化,得出能基本反映过程机理的物理模型。(04) 3、因次分析法与数学模型法的区别:(08B) 数学模型法(半经验半理论)因次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法 实验:寻找函数形式,决定参数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 一、概念题 1、离心泵的压头(或扬程): 离心泵的压头(或扬程):泵向单位重量的液体提供的机械能。以H 表示,单位为m 。 2、离心泵的理论压头: 理论压头:离心泵的叶轮叶片无限多,液体完全沿着叶片弯曲的表面流动而无任何其他的流动,液体为粘性等于零的理想流体,泵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产生的压头称为理论压头。 实际压头:离心泵的实际压头与理论压头有较大的差异,原因在于流体在通过泵的过程中存在着压头损失,它主要包括:1)叶片间的环流,2)流体的阻力损失,3)冲击损失。 3、气缚现象及其防止: 气缚现象:离心泵开动时如果泵壳内和吸入管内没有充满液体,它便没有抽吸液体的能力,这是因为气体的密度比液体的密度小的多,随叶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不足以造成吸上液体所需要的真空度。像这种泵壳内因为存在气体而导致吸不上液的现象称为气缚。 防止:在吸入管底部装上止逆阀,使启动前泵内充满液体。 4、轴功率、有效功率、效率 有效功率:排送到管道的液体从叶轮获得的功率,用Ne 表示。 效率: 轴功率:电机输入离心泵的功率,用N 表示,单位为J/S,W 或kW 。 二、简述题 1、离心泵的工作点的确定及流量调节 工作点:管路特性曲线与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的交点,就是将液体送过管路所需的压头与泵对液体所提供的压头正好相对等时的流量,该交点称为泵在管路上的工作点。 流量调节: 1)改变出口阀开度——改变管路特性曲线; 2)改变泵的转速——改变泵的特性曲线。 2、离心泵的工作原理、过程: 开泵前,先在泵内灌满要输送的液体。 开泵后,泵轴带动叶轮一起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液体在此作用下,从叶轮中心被抛向 g QH N e ρ=η/e N N =η ρ/g QH N =

综合篇:广义知识的定义、分类和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广义知识的定义与类型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 知识的定义 2 有关知识的分类 能力要求 能利用各种分类标准对某种知识作出类别归属的判断 一、定义 ?(一)狭义的定义 ?1 知识: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2 技能:通过练习在个体身上固定下来的巩固了的自动化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3 能力:心理活动的可能性和动作的可能性,是个体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 ?(二)广义的定义 ?1 皮亚杰:知识是主体和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 2 结合皮亚杰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即为个体的知识,储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3 本质: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 二、知识的静态的分类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知识分类 ?随着近20年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崛起,知识成了信息加工的一个中心概念。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把广义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述性知识是用以回答“世界是什么”这一类问题的知识。与who when where what which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程序性知识是用以回答“怎么办”这一类问题的知识。 ?(二)哲学的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 英籍匈牙利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提出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与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 前者也称“明言知识”(articulate knowledge ),是能用语言文字(包括数学公式、图表)等诸种符号表达的知识。 后者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如幼儿在受正规教育之前,能用合乎语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他们未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话语中暗含的语法规则。 实际上,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两类知识划分与波兰尼的两类知识划分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述性知识也就是显性知识,是个体能够意识到并能用言语表达的;程序性知识中有些是个体完全不能意识和用言语表达的,也就是默会知识。 ?(三)奥伯尔的知识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奥伯尔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他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而根据对于学习的这种分类,可以将述性知识学习的结果分为机械知识与有意义知识。 机械知识:通过死记硬背来获得的知识。 有意义知识:通过意义理解来获得的知识。 三、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一)述性知识学习三阶段 1 新旧知识的联系; 2 新知识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不进行新的学习和复述,会出现遗忘; 3 意义的提取和运用。 ?(二)程序性知识学习三阶段 1 与述性知识的学习相同; 2 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 3 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三)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第二节 新知识习得阶段 知识的巩固和转化阶 段 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

信息化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

附:表格内容说明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 1.学习目标描述 用可观察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描述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3.问题设计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的选择 学习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等。 2.学习资源的应用 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在线阅读,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1)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 网络课件:适用于知识点的辅助教学 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 专题学习网站: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讨 案例库:典型个案的分析 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等等。 (2)学习资源内容要点及来源 简要说明每个学习资源的名称、网址及主要内容。 (3)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自定义。 (4)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 B.设疑—播放—讨论; 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 边播放、边议论; 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四、学习情境的创设 1.学习情境的类型 情境的类型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或其他。 2.学习情境的设计 情境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对主题意义理解的情境。情境创设必须反映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重组和改造;能够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此处要对所选择的某一情境类型做一简要描述 五、学习活动的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和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等内容。 1.自主学习的设计:支架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式学习 支架式学习:是指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者在含义、作用以及教学策略设计上有根本的区别。

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者在含义、作用以及教学策略设计上有根本的区别。 首先事实性知识的含义是事实性知识又叫事实,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类型,安德森等人认为是指学习者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伊根等人认为事实性知识是一种单独出现的、存在于过去和当前多的、不具有预测价值并且只能通过观察过程而获得的内容类型。从这两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事实性知识有以下这些特点。一是事实性知识的点滴性或孤立性。比如我们在回答“皖”是我国哪个省份的简称的时候,我们会回答是安徽省的简称,而不需要知道安徽为什么简称“皖”、安徽的地理位置、民俗风情、土特产等方面的信息,因而这条属于点滴性的事实性知识。二是这种知识的抽象概括水平较低。如学生能陈述“1824年鸦片战争爆发”,即证明了他掌握了一条历史方面的事实性知识。三是事实性知识的基础性。如儿童习得了自家养的宠物狗及邻居家养的宠物狗的一些事实,才有可能形成“狗”的概念。 概念性知识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性类型。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概念性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概括性和组织性。如儿童第一次见到某只猫,知道这只猫右耳朵,嘴巴旁边长有胡须,有四条腿,会喵喵的叫。这些特征对所有的猫来说是共同具有的,儿童此时的认识就超越了单个猫的特征而有了一定的概括性,也可以说,儿童形成了有关猫的概念性知识。又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较慢”描述不是我们认识的单个人的情况,但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率通常较常人慢的特点。这种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也属于概念性知识。猫的概念还与宠物、老鼠、动物等概念密切联系,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就属于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一套程序或步骤。程序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有联系也有区别。运用程序性知识可以获得概念性知识,而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则是程序性知识运用的前提条件,但程序性知识要回答如何做的问题,而概念性知识则要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 概念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的区别在地理和历史学科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如地理老师唱将地理学科知识分为“地”和“理”两方面。这里的“地”主要指具体的地理知识,而“理”则有一定的抽象概念性,因而,他们分别想当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历史学科的老师也常将历史学科的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规律性知识,前者体现历史发展过程的体事件、现象、人物活动等,后者主要指揭示历史现象本质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等。如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这是具体的知识,而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农民阶级在当时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这就揭示了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属于规律性知识。历史学科中的这两类知识也分别相应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不同于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是一套做事的步骤,强调的重点是如何做;而概念性知识则强调概念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在一定的关系中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在下面的例子中体现得较为突出。一位教师执教求平均数应用题:“五年级一班分成三组投篮球。优秀组6人,共投中42个;联系组21人,共投中63个;提高组3人,共投中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学生利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这一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很快列出算式平均为3.6个。对其他条件有所变换的题目,学生运用这一关系式能得心应手的做。但在如下问题上,全班的正常率只有28%:某公司要招聘20名员工,年龄40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凭,月平均工资不低于1000元。一位受聘者第一个月只领到800元工资,他到法院上控告该公司未履行合同。这位员工的官司能打赢吗?这两道题都是关于求平均数的问题,学生的反应为何不同?第二题题目则要求学生具备有关平均数的概念性知识,即学生要理解一些列原始数据的大小与平均数大小之间的关系。班上大多数学生正是缺少这种对平均数理解的概念性知识才不能正确回答后一道题,相反,他们对求平均数的程序性知识则掌握得很好。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是运用程序性知识的前提条件。在学生遇到新颖的问

知识创新概念

知识创新概念: 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新技术和新发明的源泉,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知识创新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知识创新涵义 知识创新包括两个层次涵义,一是知识,二是创新。 知识是人类认识成果和结晶。传统意义上将知识划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而就知识来源和实质问题,哲学上又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基础和检验知识标准,并将知识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就知识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知识经济学》中,知识又被区别为“可编码知识”与“隐知识(tacit knowledge或…意会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注:朱葆伟:《知识意义变化》,载《方法》,1998(12)。)可编码知识指是通常以概念、推理、假设、预见等思维形式和范畴体系表现自身知识。隐知识就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跟着感觉走”、“习惯了”等知识。我是应届生 无论将知识如何分类,在有关知识涵义理解中,有一点是不会改变,即知识相对于客观存在具体事物、具体实践活动,它不具有时空特性,而具体事物或具体实践活动是存在各自客观发展时空序列。因此,在这种意义上,知识接近于思维、意识。但是,知识又没有脱离客观存在具体事物和实践活动,它是有关它们本质规律把握。一方面,它可能为人类思维所“编码”,并借助于一定语言形式被传播、继承;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只能以人类未能“破译”(这只是相对于人类发展一定时期)“密码”形式沉淀于人们“习惯”之中(包括人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习”或“仿”等方式为人们所掌握,并潜移默化于人们思维活动或实践活动之中。因而,从这层意义上理解,知识又不完全等同于思维、意识。 创新和创造有着内在联系,它们具有一定共性。一是主体目性,无论是创新还是创造,首先是人按照一定目对世界所进行认识和改造,都反映着主体(具体人)性质和内容。二是首创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点梳理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一)物质的多样性1、物质的三种状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三态变化的微观实质是:分子之间的间隔(距离、空隙)改变,大小改变不了.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Fe2O3、CO2、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物质的种类(一种或多种)各举两例:纯净物:氧气、水、高锰酸钾混合物:空气、溶液、大理石、煤、石油 4、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分:元素的种类(一种或多种元素的纯净物)各举两例:单质:铁、氧气、氦气、碳化合物水、氧化钙、碳酸钠、氢氧化钙 5、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分:看是否含碳元素,(除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根是无机物).各举两例:有机物:甲烷(CH4)乙醇(C2H5OH)乙酸 (CH3COOH)葡萄糖(C6H12O6)无机物大多数不含碳元素化合物.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二)微粒构成物质1、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2、分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定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离子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5、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二氧化碳分子 6、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化学反应的实质:宏观:物质生成新物质,微观:分子生成新分子 8、五个原子团的离子符号:(NH4+、NO3-、OH-、SO42-、CO32-) 9、分子的性质:不停运动、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有间隔、有质量和大小 10、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结论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在教学内容当中,结论性的知识就

●结论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在教学内容当中,结论性的知识就是告诉学生“是什么”(what),过程性的知识是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how),后一部分知识对于一个人终生学习能力的获得,对于学生学科能力的获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当我们期望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具有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时,这部分知识在我们的课程和教材中就应该成为必不可少的内 容。 ●事实性知识与概念、原理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一些标签性的知识或是一些名词性的知识,如某一孤立的生物学现象、生物体的某一特定结构的名称等。另外一部分知识是构成生物学科的原理、规律、概念等知识,如基因、染色体、自由组合规律等,这些对学生理解生命科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学生今后面对生活、面对职业的选择和学生学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记忆的规律来看,事实性的知识比较容易忘记,很多实事性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很快被遗忘,而概念、原理这样的知识需要人们一定程度的理解,并随着这些知识的不断运用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使这些知识不断加强。 ●零散性知识与核心知识有些生物学知识是零散的、琐碎的,例如,某一个动物在某一地区的俗名是什么。与此对应的另外一些生物学知识则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具有主要作用,是构成学科知识框架的核心主题,如遗传、进化、生殖、发育等。在教学实践中,有些零散知识与核心知识又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用一些零散的、事实性的知识去支持或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形成核心知识。在教学当中选择什么样的零散的、事实性的知识,地域性的差异非常大,这样的选择权利通常要留给一线教师,不适合在国家的指令性教学文件中作统一要求,而对于核心知识“课标”则应该有明确要求。 ●过去重要的知识与现在重要的知识某些知识在过去的时代中可能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知识(或者其中的一部分知识)对今天的中学生和普通公民来说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有些知识却会显得更加重要。作为一名生物学课程工作者来说应该能够把握这种变化。 ●公民知识与专家知识在设计中学生物学课程时,还会从另外一方面来分类知识,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要求来看,有些学科知识属于公民知识,即与公民生活、工作、决策关系密切的知识;而另一些知识属于专家知识。例如,不能要求学生在学习植物分类时,对每一种植物都能准确地讲出它的种名和分类地位,因为这是对植物分类专业人员的要求,而对公民,要求他们了解分类的原则、方法、工具及理解生物多样性即可。教师在把握教学内容的时候,不能要求所有的中学生都具备专家的知识。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学策略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现象的反映,它体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概念的建立和原理的理解需要一种感知,不是一种简单的背诵式的记忆。这一感知过程也就是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是对众多地理信息进行抽象;因此,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概念原理的教学对策是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形成地理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探讨几种感悟教学的切入点。 :地理概念、原理本质特征教学策略信息感悟 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一、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本质特征体现着基本地理思维 1.地理概念和原理是对地理信息的一种抽象。 现行高考考试大纲中改变了能力目标的表述,侧重于学习行为过程;在四个考核目标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直接与地理概念和原理有关。所谓地理信息,就是用文字、图象、数字等表达的一些地理现象和特征;调用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地理概念和原理。当我们理解了地理概念和原理背后的地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后,就能有效地实现“调动和运用知识”去解读信息。

2.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时空的条件性。认识概念、原理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有序化的过程;所以,概念、原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概念的建立过程与原理的把握是一种地理思维的形成过程。 3.地理概念、原理的建立过程,是一种对地理现象中所蕴涵的本质特征的感悟。 在概念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选用经典的例子和案例可以让学生领会、感悟地理概念及原理的本质特征。 例如,应用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特征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有“热力环流”。 二、地理概念教学 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最基本的特征是强调准确性和关联性。准确性要求学会归纳、判断;关联性要求学会联想、发散。他们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1.从“准确”的相对性中去感悟概念 概念要求准确,所以概念中的限定词通常是作为把握概念的关键。但从表达这一层面来说,所下的定义永远是一个相对的准确;从反映概念的某一事物的现象和特征来说,通常又不能涵盖概念的全部。这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比如,热力环流:体现在许多环节上;空间上有地面和高空,温度上有冷和热,空气运动有垂直和水平运动。“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也就不能达到概念本

信息化教学设计讲解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解的实训教学为《凸轮轴的检测》,我讲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首先为教学分析: 《凸轮轴的检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的一个实训项目。用时3课时。 授课的对象为汽修专业一年级一班的学生,该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较差,善于使用手机、电脑,对QQ、微信操作熟练。前期已经掌握凸轮轴检测的相关理论知识,但尚未进行实际操作。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学情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其中教学重点为规范、熟练的进行凸轮轴轴颈失圆度、凸轮桃尖高度、轴颈直径的检测。教学难点为检测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策略为 课前,课后,利用QQ、微信与学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上,利用学生喜爱的手机、电脑辅助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利用仿真软件模拟,教师现场演示,学生实训,实现“做中教,做中学”,降低学习难度。通过小组合作,创造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对学生表现,及时评价、表扬,以激励学生学习。实现学、教、练、评深度融合,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取的策略为,一是利用仿真软件引导;二是教师现场演示;三是学生对照微课练习;四是小组合作探究;五是教师一对一指导。 具体的教学过程 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实施,课后提升三个环节。 课前我将本次课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上传到QQ学习群中,在群中与学生交流,引导学习。要求学生把学习情况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发送到群中,以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课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3课时的课堂实施过程,划分为7个环节。 环节一,实训导入 通过情景短视频,提出问题。 而后回顾凸轮轴检测的相关理论知识,提出实训任务。 环节二,模拟实训 首先,教师模拟示范操作过程、讲解要点。 而后学生通过模拟操作熟悉操作过程、要点。在此期间教师随机调取学生的模拟软件作业表查看学生学习情况,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 环节三,教师演示 教师现场演示规范的操作过程,同时投影播放事前录制的操作微课 环节四,分步练习 教师将操作微课发送到学习群中,学生手机下载后,对照微课,一步步反复练习,逐步掌握操作过程,规范操作要点。 在此期间,教师巡视全场,对个别学生手把手教学。 环节五,小组合作 在此环节,将全班学生分为8个组,分配待检凸轮轴。向每个组发放实训工单,给出凸轮轴的各项标准值和使用极限值,让每组学生,检测判断凸轮轴是否合格。 每组学生一起互相帮助,规范动作,完成实训工单。教师查看全场,帮助检测有误的小组查找问题,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环节六,成果展示 每组学生将检测工单分享到学习群中,并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 1 / 2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设计案例

教师在教学之中采用题海战术,是可以对学生程序性知识有一定好处的,如可以完善一些细微的缺漏,弥补不足之处。但是这种题海战术对学生的害处也不小。例如,学生为此会花费大量时间,课外生活也会因之减少,甚至有些学生在长期情况下,会出现厌学,避学等情况,所以,教师应该搜集一些经典,综合性的习题。 情景与示范4.5 (中国)地形特点: (《中国地理》八年级第一学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这里的三个目标中行为动词是“说出"、“填写”、“说明",从这些行为动词可知,这节课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中国地形三大特点及其影响。 ①地势由西向东变化特点及其对河流影响。 ②沿海大陆架分布特点及其对经济影响。 ③地形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对经济影响。 2.对给予的某一纬度地形剖面图,能填写不同剖面所代表的地形类型。 3.能说明“山地”和“山区"两个术语的含义异同。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①知识准备:学生已具备地形、地势和五类地型等概念。 ②技能准备:能运用分层设色图、地形剖面图和景观图识别地形类型和地势变化。 2.知识类型及其习得条件 中国地形、地势是一般地形、地势概念的特例,全课基本上是下位概念和具体事实性知识学习,原有上位概念是其学习的必要条件,阅读技能是其支持性条件。 3.课型 新知识习得与巩固并重。 4.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告知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师:我们学习过《中国地理》中“位置、疆域和政区"、“人口和民族”两章,今天学习第三章“地形”中的第一节(板书:地形特点)。 请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这里的原有概念与新学习的知识是上下位关系。只要原有概念清晰,新知识学习难度不大。 (二)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找到新知识同化点 师:为了学好本课知识,我们来回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 师:呈现景观图。 生:看图。 (以下4种景观图让学生一一识别并回答) 师:景观图表示哪类地形? 生:答。

人教版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基本概念和原理 【知识点精析】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 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 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宏观 元素 组成 微观分子 原子核 质子原子 中子离子 核外电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 鸣气及各种溶液。 28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 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溶性碱。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 ì元素符号 ? ?化学式 4. 化学用语í

无线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知识点汇总

一.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 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利用模拟传输方式实现话音业务;系统无线信道的随机变参特征使无线电波受多径快衰落和阴影慢衰落的影响 2. 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以数字传输方式实现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 3. 第三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以更高速的数据业务和更好的频谱利用率为目标,采用宽带CDMA为主流技术,目前已形成两类三种空中接口标准,即WCDMA - FDD(简称WCDMA)、WCDMA - TDD(简称TD-SCDMA)和CDMA2000。 它的主要特点是:(可能多选题) 1) 新型的调制技术,包括多载波调制和可变速率调制技术; 2) 高效的信道编译码技术,除了沿用第二代的卷积码外,还对高速数据采用了Turbo 纠错编码技术; 3) Rake接收多径分集技术以提高接收灵敏度和实现软切换; 4) 软件无线电技术易于多模工作; 5) 智能天线技术有利于提高载干比; 6) 多用户检测技术以消除和降低多址干扰; 7) 可与固定网中的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很好地相适应,满足各类用户对话音及高、中、低速率数据业务的需求。 4. “双工”两种方式:当收信和发信采用一对频率资源时,称为“频分双工”(FDD);而当收信和发信采用相同频率仅以时间分隔时称为“时分双工”(TDD)。 5. “多址”(Multi Access)技术:是指在多信道共用系统中,终端用户选择通信对象的传输方式,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选择“频道”、“时隙”或“PN码”等多种方式进行选址,它们分别对应地被称为“频分(Frequency Division)多址”、“时分(Time Division)多址”和“码分(Code Division)多址”,简称FDMA、 TDMA和CDMA. 6. 发信功率及其单位换算: 1 dBW = 30dBm 7. 无线接收机的灵敏度是接收弱信号能力的量度,通常用μv、dBμv、dBmW表示; 电压电平(μv和dBμv)或功率电平(dBm) 8. 三阶互调干扰的特点(可能多选题): 1) 将发信频谱扩大了三倍; 2) 三阶互调产物以三倍(dB)数增加; 3) 互调产物对接收系统的影响应按被干扰系统的多址方式决定; 9. 香农定律:香农(shannon)信道容量公式可以用来论证信噪比,信道带宽和信道容量之间的关系,即: a) P?C=Blog2? 1+r???

概念性知识--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学实录 (一)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一些分数并提出活动要求。 3/42/57/205/911。/255/68/21...... 活动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先用计算器计算,把上述分数化成小数,再把这些分数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 2,小组代表汇报本组把哪些分数归为一类,为什么? 生:我们组把分子能被分母除尽的归为一类:3/42/5 分子不能被分母除尽的归为一类:5/95/68/21...... 师:通过分类,你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一些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另一些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不能除尽。 生:有些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还有一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哪些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生:那些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分子除以分母,不能除尽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二)引导探究 1.进行猜想 师:我们来猜想一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回答后综合板书: 可能:(1)与分子有关系;(2)与分母有关系;(3)与分子分母都有关系。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个课题:哪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2.讨论研究方法 师:设计怎样的实验才能知道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由分子还是由分母决定的?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生:有人认为由分子决定,有人认为由分母决定,不如分两种情况都实验好了。 师:如果猜想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由分子决定的,怎样证明呢? 生:我想从刚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里,先拿出一个分数来,变换这个分数的分母,如果怎么换,得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那就是那个分子在起作用了。 师:你的思路是,如果真是由分子决定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就与分母无关,无论我们怎样换分母,得到的分数应该还能化成有限小数,对吗? 生:是的。 师:这思路好。如果换某个分母后,得到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了,怎么办呢? 生:说明不是由分子决定的。 师:科学试验中,排除一种假设,也是一种成果。如果猜想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有关,又怎样实验呢? 生:也可以用类似刚才讨论的方法。 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明确一下步骤: 步骤一:先确定一个假设(由分子或由分母决定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中考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复习:溶液

中考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复习:溶液 主要考点: 1.常识:温度、压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 ①一般固体物质 ....受压强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而绝大部分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也逐渐升高(如:硝酸钾等);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变化不大(如:氯化钠等);极少数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溶解度反而降低的(如:氢氧化钙等)。 气体物质 ....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升高而升高。 ②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过滤、蒸发、结晶 过滤法用于分离可溶物与不溶物组成的混合物,可溶物形成滤液,不溶物形成滤渣而遗留在滤纸上; 结晶法用于分离其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差异的可溶物混合物,主要包括降温结晶法及蒸发结晶法 降温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即陡升型物质),如硝酸钾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蒸发结晶法用于提取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即缓升型物质),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硝酸钾; 2.了解:溶液的概念;溶质,溶剂的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转换的方法;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溶液的概念就是9个字: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不一定是液体的,只要同时 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物质,都可以认为是溶液。 ②一般简单的判断方法: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当溶液中有水存在的时候,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在同一个溶液中,溶质可以有多种。特别容易判断错误的是,经过化学反应之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 ③概念: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策略性知识的定义

1.策略性知识的定义 1人教网2010教学心理学纲要第四节中的解释 策略是当今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相当热门的课题,主要涉及学习策略、元认知和自我调节的学习等研究领域。至今,对策略性知识的界定尚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目前对策略性知识的界定主要存在着三种取向:一是把策略性知识视为学习活动或步骤;二是将策略性知识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及技能;三是将策略性知识认定为学习计划。这三种取向的共同之处在于将视点聚焦于学习本身的活动中,分歧则在于对策略性知识的特定性水平(即抽象性水平)定位的差异。 其二,策略性知识的基本功能是解决怎么办,即如何学才最好、最有效的问题。比如数学学习中的心算问题,关于“会不会心算”的问题是由程序性知识(即通常意义上的智慧技能)来完成的,策略性知识在这里是要解决“如何算才迅速与准确”的问题。基于策略性知识本身的特殊规定性,我们认为,策略性知识是指用以提高效率与效果,直接作用于主体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2从百度上查到的解释 策略性知识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对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等要素构成的监控系统。 2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思维”(How to study / How to think)的知识,是调节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的能力的知识。 3从知识分类的观点看,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的范畴,其实质也是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和程序,它控制着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 4.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核心就是策略性知识。它是如何运用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的技能,是控制自己的学习与认知过程的知识。因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比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更重要。但我们不能把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前面二者隔裂开来,因为只有在前二者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才能形成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复述的内容即是陈述性知识;如何遣词造句进行复述即是程序性知识;用什么方法记忆文中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复述即是策略性知识。然而现代教学中存在的严峻问题是:基本上就没有策略性知识的教与学。 5在策略性知识中,认知策略、学习策略与反省认知(又称元认知)是三个相互联系的概念。一般来说,学习策略比认知策略所包容的范围更广。就认知领域来看,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是同一概念,都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或有效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及知识点

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及知识点 1.软件通常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2.计算机硬件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 3.8086CPU芯片的结构特点是将运算部件与总线接口部件分开,目的是减少总线的空闲时间,提高指令执行速度。 3.根据目前常用的存储介质可以将存储器分为磁表面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和光存储器三种。 4.典型的接口通常具有如下六种功能:控制、缓冲器、状态、转换、整理、程序中断。 5.计算机经历了从器件角度划分的四代发展历程,但从系统结构来看,至今为止绝大多数计算机仍是冯?诺依曼式计算机。 6. 中断方式指:CPU在接到随机产生的中断请求信号后,暂停原程序,转去执行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以处理该随机事件,处理完毕后返回并继续执行原程序;主要应用于处理复杂随机事件、控制中低速I/O。如打印机控制,故障处理。 7. 总线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A、按传送格式分为:串行总线、并行总线; B、按时序控制方式分为:同步总线(含同步扩展总线),异步总线; C、按功能分为:系统总线,CPU内部总线、各种局部总线。 8. 存储系统的三级组成 A、主存:存放需要CPU运行的程序和数据,速度较快,容量较大; B、Cache:存放当前访问频繁的内容,即主存某些页的内容复制。速度最快,容量较小; C、外存:存放需联机保存但暂不执行的程序和数据。容量很大而速度较慢。 9. 中断接口的基本组成及作用 A、地址译码。选取接口中有关寄存器,也就是选择了I/O设备; B、命令字/状态字寄存器。供CPU输出控制命令,调回接口与设备的状态信息; C、数据缓存。提供数据缓冲,实现速度匹配; D、控制逻辑。如中断控制逻辑、与设备特性相关的控制逻辑等。 10. 将有关数据加以分类、统计、分析,以取得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我们称其为数据处理。 11. 目前的计算机,从原理上讲指令和数据都以二进制形式存放。 12. 计算机问世至今,不管怎样更新,依然保有“存储程序”的概念。最早提出这种概念的是冯?诺依曼。 13. 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包括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 14. 根据传送信息的种类不同,系统总线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15. 根据逻辑部件的连接不同,单机系统中采用的总线结构基本有三种类型,它们是片内总线,系统总线,通信总线。 16. 计算机系统采用“面向总线”的形式的优点是: A、简化了硬件的设计 B、简化了系统结构 C、系统扩充性好 D、系统更新性能好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自然数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叫做自然数。 整数 自然数都是整数,整数不都是自然数。 小数 小数是特殊形式的分数。但是不能说小数就是分数。 混小数(带小数) 小数的整数部分不为零的小数叫混小数,也叫带小数。 纯小数 小数的整数部分为零的小数,叫做纯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部分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0.333……,1.70……都是循环小数。 纯循环小数 循环节从十分位就开始的循环小数,叫做纯循环小数。 混循环小数 与纯循环小数有唯一的区别:不是从十分位开始循环的循环小数,叫混循环小数。 有限小数 小数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个数字的小数(不全为零)叫做有限

小数。 无限小数 小数的小数部分有无数个数字(不包含全为零)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都是循环小数。例如,圆周率π也是无限小数。 分数 表示把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真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等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带分数 一个整数(零除外)和一个真分数组合在一起的数,叫做带分数。带分数也是假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相互之间可以互化。 数与数字的区别 数字(也就是数码):是用来记数的符号,通常用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0~9这十个数字。其他还有中国小写数字,大写数字,罗马数字等等。 数是由数字和数位组成。 0的意义 0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作为某些数量的界限。如温度等。

0是一个完全有确定意义的数。 0是一个数。 0是一个偶数。 0是任何自然数(0除外)的倍数。 0有占位的作用。 0不能作除数。 0是中性数。 十进制 十进制计数法是世界各国常用的一种记数方法。特点是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10个较低的单位等于1个相邻的较高单位。常说“满十进一”,这种以“十”为基数的进位制,叫做十进制。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其中两个数都叫“加数”,结果叫“和”。 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其中“和”叫“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减数”,求出的另一个加数叫“差”。 乘法 求n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其中相同的这个数及n个这样的数都叫“因数”,结果叫“积”。

初三物理期末复习(重点知识与概念)

初三物理期末复习(重点知识与概念) 一、密度(ρ):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ρ= m / V 变形 m为物体质量,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g mg ; v为物体体积,主单位cm3 m3 3、单位:国际单位制单位:kg/m3 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 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二、速度(v): 1、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υ= S / t 变形S= υt ;t = S/υ S为物体所走的路程,常用单位为km m;t为物体所用的时间,常用单位为s h 3、单位:国际单位制:m/s 常用单位km/h 换算:1m/s=3.6km/h 。 三、重力(G): 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m为物理的质量;g为重力系数,g=9.8N/kg,粗略计算的时候g=10N/kg 3、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4、合力F = F1 - F2 F = F1 + F2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 四、杠杆原理 1、定义: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公式:F1L1=F2L2 也可写成:F1 / F2=L2 / L1 其中F1为使杠杆转动的力,即动力;l1为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动力臂; F2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即阻力;l2为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阻力臂 3、滑轮组F = G / n F =(G动+ G物)/ n S = nh (υF = nυG) 理想滑轮组忽略轮轴间的摩擦 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 4、斜面公式F L = G h 适用于光滑斜面 五、压强(P):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