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阐释学角度对比《诗经》的五个英译本

从阐释学角度对比《诗经》的五个英译本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75906383.html,

从阐释学角度对比《诗经》的五个英译本

作者:李丽华

来源:《科技视界》2013年第26期

【摘要】阐释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自斯坦纳将其引入翻译研究以来越来越受关注,

阐释和翻译密不可分,可以说,翻译就是阐释。本文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出发,从空间差异角度分析《诗经》的五个英译本,旨在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对同一原文阐释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翻译。译本的评价也因此因人而异。阐释学为翻译的第一步——理解提供了出路。

【关键词】不同理解;《诗经》英译;空间距离

0 导言

翻译是一种交流活动,著名翻译家奈达就说译者首先接受信息,进行解码(decode),再讲信息传递出去,进行加码(encode)。(Nida 2004:121)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翻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顾中国历史,王朝鼎盛的时期也是伴随着翻译的繁荣,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与以玄奘主导的翻译盛况就是一例。一国的文化要传入他国,也是通过翻译实现。《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诗篇越来越多地被翻译成英语,传到西方。第一位翻译《诗经》的是汉学家詹姆斯·里雅各,随后《诗经》被多个翻译家翻译成英语,本文选取现今译界流行的五种英译本为语料,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理论为框架,旨在说明对于同一原文文本,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译者自身的空间差异。

1 《诗经》的翻译介绍

汪蓉培教授在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即将出版之际写道《诗经》自18世纪以来先后被译成法文、拉丁文、德文和英文。(汪蓉培 2007(6):33)后来中国译者开始从自身文化出发“传神地达意”地译成英文,如苏曼殊、许渊冲、杨宪益夫妇等。

《诗经》的“国风”第一篇“关雎”的第一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简单明了的四句话,耳熟能详的四字格。看似简单的格调,不同的译者的理解确实千差万别。据《诗经风雅颂研究论稿》,“关雎”题旨有六种观点:1)美后妃之德说和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说;2)刺康王晏起说;3)贵族嫁女婚歌说;4)求贤说;5)贵族祝婚歌说;6)恋诗说(张启成 2003:27-31)。再看以上四句的五个英文译本:

(1)Arthur Waley(以下简称“韦译”):“Fair, fair,” cry the ospreys/ On the island in the river. / Lovely is this noble lady, /Fit bride for our lord.

(2)James Legge (以下简称“里译”):“ Guan-guan go the ospreys, /On the islet in the river. /The modest, retiring, virtuous, young lady: --For our prince a good mate sh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