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科护理常规(最后定稿)

骨科护理常规(最后定稿)

骨科护理常规(最后定稿)
骨科护理常规(最后定稿)

骨一科护理常规

迁西县人民医院骨一科

二〇一二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常用骨科技术及护理 (1)

第一节石膏固定及护理 (1)

第二节牵引技术及护理 (2)

第三节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和护理 (4)

第二章骨科常用康复器具的使用及护理 (5)

第一节颈部支具的使用 (5)

第二节持续被动运动仪的使用 (5)

第三节下肢静脉泵的使用 (7)

第三章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 (8)

第一节术前护理 (8)

第二节术后护理 (11)

第四章骨科急救护理 (14)

第一节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14)

第二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急救护理 (15)

第三节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18)

第五章四肢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护理 (22)

第六章常见上肢骨折与护理 (26)

第一节锁骨骨折的护理 (26)

第二节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护理 (27)

第三节肱骨干骨折的护理 (27)

第七章常见下肢骨折损伤与护理 (28)

第一节股骨颈骨折的护理 (28)

第二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护理 (30)

第三节股骨干骨折的护理 (31)

第四节骨盆损伤患者的护理 (31)

第五节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护理 (35)

第六节膝关节镜的治疗及护理 (37)

第七节截肢患者的护理 (38)

第八章脊柱疾患患者的护理 (39)

第一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疾患者的护理 (39)

第二节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 (43)

第九章周围血管损伤患者的护理 (46)

第十章手部外伤病人的护理 (47)

第十一章游离皮瓣移植及护理 (48)

第十二章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 (51)

第一章常用骨科技术及护理

第一节石膏固定及护理

【石膏固定前护理】

1.体位:一般保持于肢体功能位。

2.皮肤的准备:清洁患肢皮肤,不需剃毛。有伤口者协助医生清创换药,避免使用绷带环绕包扎或粘贴橡皮胶。

3.骨突部加衬垫,预防患者的四肢体端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石膏固定后护理】

1.体位:维持患肢功能位,患肢抬高20°,预防肿胀。搬运、过床时,应双手平托患肢骨折端上、下部分。

2.重点观察

(1)保持石膏边缘光滑、平整,避免摩擦患者肢体。每天检查石膏边缘的皮肤,观察皮肤有无红肿、摩擦伤等早期压疮的表现。

(2)密切观察肢体远端血运、温度、颜色、肿胀、感觉、足背动脉搏动和活动情况,如有剧痛、感觉麻木或血循环障碍等,应即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并进一步加强观察。严防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

(3)观察头颈部、胸部、腹部石膏固定的患者有无呼吸困难、腹部不适等现象。

(4)如有血渗到石膏表面时,可将血迹边际做好标记,并注明时间,以便日后观察出血是否继续。

(5)局部有压迫症状或石膏内有腐臭味,即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6)待石膏干固后搬运病人,保持石膏清洁、干燥、边缘整齐,光滑。

【皮肤护理】

(1)冬天注意石膏固定部位的保暖,防止冻伤。

(2)保持石膏末端暴露的手指(足趾)、指(趾)甲的清洁,便于观察。

(3)协助患者翻身更换体位,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碎屑,预防骨突处发生压疮。

(4)石膏内出现瘙痒时,嘱患者不要用筷子、棉签等伸入石膏内瘙痒,以免损伤皮肤,继发感染。

(5)肿胀消退致石膏松动,应及时更换石膏。

【功能锻炼】

石膏固定期间,指导患者进行固定部位肌肉的等长收缩及邻近关节的功能锻炼,防止患肢肌肉萎缩。

【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及时说出身体的不适,及早发现问题。

(2)患者大小便时,妥善放置便盆,以免污染石膏。

(3)不可在石膏外铺塑料布等,使之不透气。

(4)饮食:增加食物纤维素含量,多饮水,防止便秘;少食易产气食品,如牛奶、豆制品等,避免腹胀。

第二节牵引技术及护理

【维持有效牵引】

1.牵引重量不可随意增减。

2.应保持牵引绳悬空,牵引绳上不可放置棉被、衣服等,以免分散牵引重量。

3.牵引绳及滑轮应与肢体成一直线。

4.患肢下放置枕头以抬高患肢,形成反牵引力。

5.保持牵引架固定,防止移位。

6.保持患肢功能位,足底不可触及床尾。

【观察】

1.观察肢端有无血液循环障碍、感觉运动障碍、神经受损等。

2.皮肤牵引患者,应随时注意皮牵引套松紧度,并及时调整松紧度。过紧易磨损皮肤,过松则达不到牵引目的。

3.对骨牵引者应注意观察针眼处有无红肿、渗液。

4.观察颅骨牵引者呼吸是否通畅、平稳。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主动活动牵引远端关节,进行肌肉收缩活动。

3.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指导患者利用健肢力量做臀部抬起运动,预防压疮。

4.骨牵引的患者,应保持牵引针眼干燥、清洁。

【一般护理】

1.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骨突部位应垫棉垫。

2.骨牵引针外露部分用无菌小药瓶保护。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压疮

(1)保持床铺干燥、清洁。

(2)在骨突起部位(如肩背部、骶尾部、膝踝关节、足后跟等)处放置棉圈。

2.坠积性肺炎

(1)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咳嗽咳痰。

(2)如患者病情允许,应给与半坐卧位,定时拍打背部。

(3)平卧者,应定时翻身,雾化吸入,震动排痰。

3.便秘

(1)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高纤维素食物。

(2)指导患者每日按摩腹部,顺序:由右下腹至右上腹,由左上腹至左下腹达耻骨联合上方。

(3)如患者已有便秘,可用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

4.足下垂

(1)患者行胫骨结节牵引时,要准确定位,以免损伤腓总神经。

(2)每日主动或被动伸屈踝关节。

(3)穿防旋丁字鞋,以保持踝关节于功能位。

(4)行下肢牵引时,应在患肢外侧垫软垫,防止压迫腓总神经。

5.肌肉萎缩

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让患者主动活动关节。

6.关节僵硬

按摩患者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7.牵引针眼感染

(1)保持牵引针眼干燥、清洁。

(2)针眼处如有结痂,切勿去除痂壳,使其形成天然保护层。

8.深静脉血栓

(1)指导患者多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2)血栓已形成时,患肢应抬高制动,禁止按摩、热敷。

第三节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和护理

【主要临床指征】

1.严重软组织缺损及挫裂伤

2.大面积血肿及积液

3.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后

4.开放性创面合并感染者

5.大面积溃疡及压疮

6.其他包含体表脓肿及化脓性感染者、植皮区术后感染、大面积糖尿病足溃疡等

【护理要点】

1.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及陪护人员注意保护引流系统,不要牵拉管道,更不要随意调整参数,以保证治疗持续有效。

2.保持引流有效

避免尖锐物体如针尖、指甲、床棱等刺破封闭膜致引流失败,避免压迫、弯折引流管。

3.观察引流情况

注意观察引流液性状及量,应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负压参数。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引流管阻塞

引流管被引流物堵塞时可截断负压,甚至封闭半透膜鼓胀,看不见引流管管型。处理:及时通知医生,使用导丝疏通,必要时更换管路,重新接通负压源。半透膜密闭不严,负压源异常,引流管路接头处漏气,引流管被患者体重压迫、折叠也可导致类似问题。

2.出血

引流管内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应立即停止负压,通知医生处理。

3.感染

表现为敷料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和渗液残留,甚至出现黄绿色、灰褐色污点,有时创口甚至会透过半透膜散发出臭味。此时应重新消毒,更换新的引流装置。

4.皮肤问题

对于皮肤菲薄或合并有病变的患者,在粘贴和揭除封闭膜时,避免暴力撕扯导致损伤,粘贴也不应过紧,以免形成张力性水泡。

第二章骨科常用康复器具的使用及护理

第一节颈部支具的使用

【注意事项】

1.颈托的松紧要适宜,佩戴后患者应无气紧、头晕等不适,以能放入1个手指为宜。

2.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颈部皮肤状况,防止颈部及耳廓、下颌部皮肤破损,应定时清洁颈托和局部皮肤。

3.颈托作为术后的辅助支撑,一定要先佩戴好,患者再坐起或下床,直到卧床后方可去掉颈托。

4.长期应用颈托可能会引起患者颈背部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所以颈托佩戴时间不是越久越好,应遵医嘱执行。

第二节持续被动运动仪的使用

【目的】

1.预防患者四肢关键挛缩,促进关节软骨和韧带、肌腱的修复。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疼痛等症状。

3.维持和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关节功能,预防关节粘连和僵硬。

【适应症】

1.骨、关节骨折坚强内固定术后。

2.各种原因致关节粘连挛缩僵硬松解术后。

3.肢体的关节囊切除,关节肌腱、韧带重建或修补术后。

4.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变形矫形术后,滑膜病变、赘生物切除术后。

5.关节成形术后,各种异体人工假体置换术后。

6.骨关节感染治愈后关节功能障碍。

7.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截瘫患者的康复。

【禁忌症】

1.骨折未包扎固定前

2.骨恶性肿瘤

3.凝血功能障碍

4.特殊感染

5.痉挛性瘫痪

6.合并血管损伤术后

【操作评估】

1.评估患者

(1)全身情况:病情、意识状态、自理能力、配合能力。

(2)心理状态:患者有无紧张、焦虑,患者对治疗的认识和态度。

(3)局部情况:手术部位、伤口情况、管路情况。

(4)肢体情况:患肢皮肤有无破损、肢体长度、肿胀程度、关节活动度。

2.评估仪器

(1)应根据医嘱选择型号适应的CPM。

(2)仪器的关节长度与肢体是否一致。

(3)确定仪器完好,关节复位到零度。

(4)仪器运动角度是否正确。

【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

(1)携用物至病床旁,严格查对医嘱。

(2)对患者讲解操作的目的,取得患者合作。

(3)接电源,并检查电路是否通畅。

(4)打开电源开关,检查机器运转是否正常。

2.操作流程

(1)测量患者肢体的长度。

(2)调节仪器支架,使之与患者肢体各段长度基本一致。

(3)将机器妥善固定于患者病床,应根据医嘱调节运动角度。

(4)如有留置引流管,应先夹闭引流管。

(5)将治疗巾包裹患肢后,固定于仪器搁架上。

(6)检查起始、终止角度无误后,据病情调节“速度”旋钮。

(7)打开电源开关,运行仪器。

(8)观察CPM运行状况,并咨询患者感受。

3.用物处置

(1)CPM仪复位为零度,关闭开关、电源。

(2)收拾物品,将患者肢体位置于舒适体位。

(3)整理床单位,并加床挡保护。

(4)洗手并记录。

(5)CPM仪清洁消毒并备用。

4.护理指导

(1)角度增加应循序渐进。

(2)CPM运动速度应由慢到快。

(3)使用过程中不可随意调节角度或速度。

第三节下肢静脉泵的使用

【目的】

1.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快速消除患者下肢肿胀。

2.改善因外周动脉供血不足所导致的间歇性跛足、静脉曲张、下肢坠胀及疼痛等症状。

3.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适应症】

1.骨科多发性创伤,特别是盆腔、髋部或下肢骨折,脊髓损伤常伴截瘫、偏瘫患者。

2.卧床或制动时间〉72小时者。

3.年龄〉60岁的患者。

4.骨科大中型手术术后患者。

5.静脉血管损伤,如静脉曲张、静脉炎患者。

6.血液粘稠度增高者,如严重感染、脱水患者。

7.血液高凝状态者。

8.既往有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病史者。

9.合并有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脑卒中等各种高危因素的患者。

【操作步骤】

1.准备工作

(1)携用物至患者病床旁,严格查对医嘱。

(2)向患者讲解操作目的,取得患者合作。

2.操作流程

(1)测量患者肢体周径。

(2)将腿套妥善固定于足底。

(3)连接电源,进行仪器自检、充气。

(4)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情况,仔细询问患者感受。

3.护理指导

(1)腿套应松紧适宜,不可随意取下。

(2)整个治疗过程由充气、放气交替进行。

(3)当患者出现肢体红肿、肢端麻木、皮肤压痛等症状时,应暂停治疗。

第三章骨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术前护理

【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

协助患者完成术前检查、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营养支持: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粗纤维、易消化食物。

3.功能锻炼

(1)根据术中体位进行体位练习,指导患者能够坚持术中体位1-2h以上。

(2)脊柱手术术前应训练患者听指令行踝关节背伸拓屈运动。

(3)指导练习床上大小便,避免由于体位改变而引起的便秘和排尿困难。

(4)指导综合性肺功能锻炼:缩唇呼吸训练、吹气球与吸气练习、正确有效地咳嗽咳痰。

(5)指导进行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度的主动和被动运动。

【术前一日护理】

1.知识宣教

(1)告知患者手术时间。

(2)向患者交代术前、术后注意事项。

2.药物过敏试验

(1)遵医嘱对患者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2)准确填写药物试验结果和批号。

3.备血

(1)遵医嘱进行交叉配血。

(2)根据手术类型计划患者的用血量。

4.备皮

根据手术部位,指导患者清洁,剔除手术区毛发,给予碘伏消毒。备皮动作应尽量轻柔,防止损伤皮肤,增加感染机会,甚至延误手术。

5.支具的准备

(1)根据手术方式及医嘱准备辅助支具。

(2)评估患者情况并选择适宜的材质和支具型号。

6.术中用药的准备

(1)遵医嘱准备手术室用药。

(2)术前一小时遵医嘱输入术前液,半小时肌注术前针。

7.查对与记录

(1)查对患者的姓名、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为患者佩戴腕带,确保信息准确。

(2)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并记录。

8.术前访视

手术室护士到患者床旁行术前访视。

【骨科手术前患者需掌握的康复锻炼内容】

【手术当日护理】

1.知识宣教

(1)向患者解释术前输液的目的、意义及术前输液量。

(2)向患者解释大致入手术室时间。

(3)入手术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4)嘱患者禁食禁饮、取下活动假牙、手表及饰物。

2.术前输液

(1)根据手术部位选择患者的输液肢体,建立静脉通道。

(2)根据患者情况、手术方式、手术台次计算术前输液量及输液速度。

(3)为了避免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造成患者心肺功能负担加重,建议术前2-4小时开始匀速补液。

(4)选择16-18号静脉留置针做静脉穿刺,以保障患者能够快速地进行输液、输血。

3.保留尿管的准备

遵医嘱行保留导尿

4.查对与交接

(1)与手术室医务人员核对腕带、患者身份及手术部位。

(2)交接病例、影像学资料、药品及支具并登记。

5.观察与记录

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并记录去手术室时间。

第二节术后护理

【术后一般护理】

1.病情观察

(1)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

(2)根据护理级别巡视患者。

(3)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记录。

2.呼吸监测

(1)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正确的输氧系统,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吸人。(2)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和对称性。

(3)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充分吸引清除患者的气道分泌物。

3.循环监测

(1)使用心电监护连续监测心电图、心率和脉率。

(2)每间隔30-60min测量无创血压。

(3)常规记录24h出入量,大手术术后应监测每小时尿量。

4.肌力监测

通过观测患者握力、肢体抗阻力、头抗阻力来监测肌力恢复程度。

5.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

(1)根据手术大小及术中失血情况,合理安排患者体位。

(2)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患者,应监测其电解质。

6.体位与安全

(1)根据利于患者病情的原则,合理安排患者体位。

(2)如无禁忌证,患者应尽早采取半卧体,促进咳嗽排痰。

(3)所有病床应加床栏保护以防止患者跌伤。

(4)烦躁患者必须用约束带进行保护性约束。

(5)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避免约束伤及压疮的发生。

【专科护理】

1.体位护理

(1)抬高患肢,并置于功能位。

(2)根据患者的手术部位、手术方式采取正确的特殊体位。

2.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敷料是否清洁干燥,陈旧血迹是否扩大。

(2)观察渗出液的颜色、性状、量以及是否伴有异味,并记录。

(3)若切口周围伴随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处理。

3.患肢的护理

(1)抬高患肢,并置于功能位。

(2)感觉患肢皮温,并与健侧肢体的皮温进行比较,判断皮温是否异常。

(3)观察患肢肢端颜色,判断颜色是否为正常、苍白或发绀。

(4)按压患肢甲床,判断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正常或延长。

(5)测量患肢动脉搏动情况,评估搏动是否有力、微弱或消失。

(6)观察并测量患肢肿胀情况,评估肿胀部位、肌张力、肢体周径以及是否出现水疱,是否有皮肤破溃等。

(7)检查并询问患肢感觉运动情况,判断肢端感觉运动是否正常。

4.管道的护理

(1)评估各类管道的种类、部位、作用及安置时间。

(2)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并记录。

(3)妥善固定各类管道,并保持管道通畅。

(4)不同种类的管道按相关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疼痛护理】

1.疼痛评估

(1)正常评估疼痛原因、性质、部位、程度、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引起疼痛的原因、相关因素。

2.镇痛原则

(1)超前镇痛。

(2)个性化镇痛。

(3)多模式镇痛。

(4)重视对患者进行疼痛相关的健康教育。

3.护理措施

(1)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调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做好疼痛相关的知识宣教,使患者正确认识疼痛,以保证疼痛治疗的有效性。

(3)在康复训练前1h口服镇痛药,减轻患者因康复训练引起的疼痛,增强伤员的康复参与。

(4)抬高患肢,并保持功能位,以减轻肿胀引起的疼痛。

(5)合理使用镇痛药,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6)局部按摩、冰敷、改变体位、活动肢体等对缓解疼痛有一定的疗效。

(7)出院前,为患者拟定疼痛管理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锻炼依从性,使达到预期效果。

【康复训练】

1.康复训练原则

(1)患者麻痹清醒后即可行功能锻炼。

(2)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功能评定并制定个体化康复护理措施。

(3)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逐渐增量。

(4)注意坚持并以患者主动锻炼为主。

(5)实施训练过程中,应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2.保持功能位

(1)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患者体位,避免不正确的体位和姿势所导致的畸形。

(2)维持肢体功能位,减少关节挛缩、变形、肢体失用或畸形的发生率。

(3)肩关节:外展45°,前屈30°,外旋15°。

(4)肘关节:屈曲90°左右。

(5)腕关节:背屈20°-30°。

(6)髋关节:前屈60°-70°,外展10°-20°,外旋5°-10°。

(7)膝关节:前屈5°或伸直180°。

(8)踝关节:屈5°-10°。

3.肺功能训练

(1)待患者麻醉清醒后,无体位禁忌证时应及早行半卧位。

(2)行深呼吸、咳嗽训练。

(3)应坚持行综合性呼吸训练(见术前护理),直至患者能下床活动为主。

4.关节与肌肉训练

(1)通过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对患者进行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度训练。

(2)四肢完全性瘫痪患者,可被动行患者上肢的外展、上举、握拳,下肢的抬高、

屈髋、屈膝、踝关节背伸及足趾被动活动。

(3)不完全瘫痪的患者,指导或协助患者行起、坐、站锻炼及上、下轮椅的体位转移训练。

5.康复支具的应用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各种骨科康复器材和康复支具。

6.物理治疗

(1)局部按摩可以缓解患者疼痛、消除肌肉紧张。

(2)运用TDP治疗仪、超声导入治疗仪等治疗以增强组织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减轻患肢术后及疼痛程度。

7.利用持续被动运动仪改善关节功能,预防关节粘连和关节僵硬。

8.通过冷疗仪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减轻患肢局部充血肿胀程度。

9.运用下肢静脉泵促进下肢深静脉回流的原理,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四章骨科急救护理

第一节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

【护理措施】

1.改善组织灌注

置患者于休克体位,将患者头部和脚部均抬高约30°,以增加回心血量和减轻患者的呼吸负担。运用血管活性物质,提高患者血压,改善患者微循环,血压平稳后,逐步降低给药浓度,减慢速度直至药物完全撤除,以防突然停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2.保持呼吸通道通畅

及时清除患者口中异物和分泌物,给予患者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使用人工呼吸机供氧。昏迷患者应头偏向一侧或置入通气管,以免舌后坠或呕吐误吸。病情许可时,可协助患者做双上肢活动,以促进患者肺扩张,改善患者缺氧状态。

3.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

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保持静脉扩容通畅,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必要时行中心静脉插管,并检测中心静脉压(CVP),根据患者血压及血流动力学检测情况适当调整补液速度。抗休克时的输液药物繁多,还要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4.病情观察

(1)每15-30min测量生命体征一次,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变化,及早发现并判断患者休克症状,及时汇报医生。

(2)做好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严格记录患者每小时尿量、颜色和性状。如经治疗,尿量稳定在30ml/L以上,提示患者休克好转。

(3)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输液速度,按药物浓度严格控制滴速。严防药物外渗,若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若出现药液外渗,应根据药物性质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包括患处用0.02%普鲁卡因封闭,以免皮下组织坏死,以及运用湿性愈合理论进行局部处理。

(4)做好抢救记录。准确、详细地记录病情变化、用药情况和24h出入量,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及时更换渗透的敷料,估计并记录患者失液量,以供补液计划做参考。

5.预防并发症

(1)进行治疗及查体时勿过度暴露患者,以免患者受凉:行人工气道的患者,要做好气道护理和口腔护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以防肺部并发症。

(2)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后,肾血流减少,可使患者尿量减少,导致肾功能衰竭。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尿量的变化,防止肾功能衰竭。

(3)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严密观察局部皮肤,严防药物渗漏至皮下,导致局部皮肤坏死。

(4)保持床单元清洁、平整、干燥,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每2h翻身、拍背一次,按摩未发红的受压皮肤,防止皮肤发生压疮。

(5)对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的患者,应加床旁护栏以防患者坠床;输液肢体应采用夹板固定。必要时,四肢使用约束带固定于床旁。

6.调节体温

创伤性休克的患者,体温常降低,应予保暖。可采用盖棉被等措施,保持室温在20℃左右。切忌用热水带、电热毯等进行体表加温,以防患者烫伤及血管扩张,后者可使心、脑、肾等脏器的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加热可加速组织耗氧量,不利于抗休克。

第二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急救护理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骨筋膜室综合征发展较快,一般在受伤24h内出现。

(2)骨筋膜室综合征可有“5p”,即苍白、感觉异常、无脉、瘫痪以及拉伸骨筋膜室时产生的疼痛。

(3)疼痛往往早期出现,几乎所有的患者会产生此症状。这种疼痛往往是一种深在的、持续的、不能准确定位的疼痛,疼痛程度有时与损伤程度不成比例。疼痛常在拉伸骨筋膜室内的肌肉群时加重。感觉异常(如针刺感)也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典型症状,是皮神经受累的表现。肌体瘫痪往往发生在病程晚期。触诊时可感觉到受累骨筋膜室张力升高明显。患者通常不会出现“无脉”的表现,因为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压力一般都低于动脉血压。

2.辅助检查

(1)被动牵拉痛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应仔细检查可疑患者。

(2)骨筋膜室内压力的测定。

(3)伴有肌肉缺血坏死、肾功能衰竭时的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异常指标。

【术前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肢端的血运、感觉、活动、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若发现皮温降低、感觉麻木、发绀、疼痛持续加重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注意观察患者尿量,仔细记录24h出入量;如果患者全身症状明显,应遵医嘱记录患者每小时尿量,监测患者肾脏功能的变化;避免患肢抬高,以免动脉供血不足而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2.心理护理

因发病较急,患者及家属往往不知所措。在护理过程中,除应积极救治外,还应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及操作时,予以解释;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解答;鼓励患者说出自我感受,缓解患者的不适,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

3.术前准备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因此患者入院后,就应告知患者禁饮、禁食,并建立静脉通道,危重患者要建立双通道;患者应协助医生完善术前检查,如心电图、交叉配血、抗生素皮试、准备术前带药等。

【术后护理措施】

1.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后护理常规

(1)生命体征监测

①遵医嘱安置心电监护、吸氧。

②注意观察患者体温、血压、心率的变化及肢端循环情况。

③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及早治疗。

(2)伤口及引流管的护理

①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渗液的情况。

②若敷料渗液明显、有异味,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及时处理。

③保持伤口引流管的通畅、固定,定时挤捏引流管,避免引流管折叠、堵塞、脱落。

④观察引流液的性状、颜色、量,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3)体位护理

①患者麻醉清醒前应去枕平卧位,使头偏向一侧。

②患肢抬高15°-20°为宜,利于血液、淋巴液回流。

③抬高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因体位性供血不足而加重患肢缺血。

④如果患肢末端皮肤颜色出现苍白时,说明动脉供血不足,应放平患肢。

(4)饮食护理

①患者全麻苏醒以后,嘱患者饮水。

②如患者无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即可进食。

③患者手术当日可进食流质、半流质。

④术后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

(5)疼痛护理

①创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以利于患者休息。

②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③提倡术前超前镇痛,正确评估患者疼痛情况,可通过口服、肌内注射、静脉给药等多种形式,以缓解疼痛。

(6)生活护理

协助卧床患者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协助患者更换体位,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发生。

【骨筋膜室综合征术后功能锻炼】

(1)手术当日

①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

新版骨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骨科一般护理 [病情观察要点] 1.生命体征、精神状态、体位、皮肤完整性等全身情况。 2.肢体或患处疼痛、肿胀、温度、颜色、感觉、动脉搏动及活动情况,是否有开放性骨折。 3.伤口、牵引、固定情况。 4.大小便情况,注意有无便秘 [护理措施] 1.按外科护理常规进行。 2.睡硬板床,上肢骨折可例外。 3.骨折要先固定,后搬动。头、颈及躯干损伤的病人, 搬动时应保持头颈与躯干成直线,防止脊柱弯曲及扭转。 4.如有休克,应先处理休克后处理骨折。如有出血, 应先临时止血。开放损伤局部用无菌敷料包扎,以减少污染。

5.四肢受伤者,应抬高患肢,注意患肢末梢循环,感 觉及运动功能的情况。 6.作好生活护理,协助病人洗漱、饮食及大便。 7.长期卧床者,要预防压疮、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 等并发症发生。 8.凡石膏固定、牵引或内固定术后,搬运患者时应保 持功能位置。 9.骨病患者,注意保护患肢,卧床休息,减少患肢活 动,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 10.康复期,鼓励加强功能锻炼。 [健康指导] 1、讲解疾病治疗和护理知识、药疗知识等,简明介绍手术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2、保持皮肤的完整性,指导定时、正确翻身、预防压疮 3、告知患者功能锻炼计划及原则 4、加强营养,进高热量、营养丰富、富含钙质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5、生活、工作中注意安全防护,避免意外损伤 第二节骨科手术前后护理 [病情观察要点] 1、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尿量、伤口 敷料、引流管、皮肤完整性。 2、肢体疼痛、肿胀、温度、颜色、感觉、动脉搏动及活 动度等情况。 3、患者的体位,石膏有无压迫污染,位置是否正确。 4、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 [护理措施] (一)手术前护理 1.向病人说明手术重要性和可行性,以解除顾虑, 取得合作。 2.术前淋浴更衣。 3.据医嘱做好药敏试验,交叉配血及各种检查工 作。

骨科危重护理常规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一、危重病人基础护理常规 二、昏迷患者护理常规 三、休克患者护理常规 四、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五、心力衰竭护理常规 六、脱位护理常规 七、胫腓骨骨折护理常规 八、桡骨远端骨折护理常规 一、危重病人基础护理常规 ⒈热情接待病人,将病人安置于抢救室或重症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做好病人及家属得入院(科)宣教。 ⒉及时评估: 包括基本情况、主要症状、皮肤情况,阳性辅助检查,各种管道,药物治疗情况等。 ⒊急救护理措施: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视病情及药物性质调整滴速),吸氧(视病情调整 用氧流量),心电监护,留置导尿,保暖,做好各种标本采集,协助相应检查,必要时行积极术前准备等 ⒋卧位与安全 ⑴根据病情采取合适体位。 ⑵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昏迷病人应及时吸出口鼻及气管内分泌物,予以氧气吸入。 ⑶牙关紧闭、抽搐得病人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舌后缀。 ⑷高热、昏迷、谵妄、烦躁不安、年老体弱及婴幼儿应加用护栏,必要时给予约束带,防止坠床,确保病人安全。 ⑸备齐一切抢救用物、药品与器械,室内各种抢救设置备用状态。 、CVP、末⒌严密观察病情:专人护理,对病人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出血情况、SpO 2 梢循环及大小便等情况进行动态观察;配合医生积极进行抢救,做好护理记录。 ⒍遵医嘱给药,实行口头医嘱时,需复述无误方可使用。 ⒎保持各种管道通畅,妥善固定,安全放置,防止脱落、扭曲、堵塞;严格无菌技术,防止逆行感染。 ⒏保持大小便通畅:有尿潴留者采取诱导方法以助排尿;必要时导尿;便秘者视病情予以灌肠。 ⒐视病情予以饮食护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满足机体对营养得基本需求;禁食病人可予以外周静脉营养。

常见病病人护理常规

常见病病人护理常规目录 1、高热病人护理常规 2、高血压病人护理常规 3、糖尿病病人护理常规 4、冠心病病人护理常规 5、肺炎病人护理常规 6、肠炎病人护理常规 7、急性肺水肿病人护理常规 8、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护理常规 9、支气管炎病人护理常规 10、抢救护理常规 11、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12、急性扁桃体炎护理常规 13、支气管哮喘护理常规

高热病人护理常规 1、评估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伴随症状;评估病人的体液平衡状况、皮肤弹性和精神状态。 2、监测体温。37.2℃以上者每日测试体温4次,直到体温恢复正常后3天。 3、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如冰袋降温、酒精擦浴等),或遵医嘱给予药物(如消炎痛拴、巴米尔、安痛定等)。降温后30分钟复测体温,在体温单上记录。 4、加强监测。了解血常规、出入量、血清电解质等变化。 5、病人的安全管理。高热者嘱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必要时给予肢体约束。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防止病人虚脱造成跌倒、摔伤等安全隐患。 6、营养支持。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病人多饮水。 7、基础护理。每日根据病情做口腔护理,进食前后漱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及时更换病号服,保持干燥;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8、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

高血压病人护理常规 1.保证合理的休息及睡眠,避免劳累提倡适当的体育活动,尤其对心率偏快的轻度高血压病人,进行有氧代谢运动效果较好,如骑自行车、跑步、做体操及打太极拳等,但需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时间过长的剧烈活动,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严重的高血压病人应卧床休息,高血压危象者则应绝对卧床,并需在医院内进行观察。 2.心理护理病人多表现有易激动、焦虑及抑郁等心理特点,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不良刺激等因素均与本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待病人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根据病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同时,让病人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帮助病人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参与自身治疗护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病人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3.饮食护理应选用低盐、低热能、低脂、低胆固醇的清淡易消化饮食。鼓励病人多食水果、蔬菜、戒烟、控制饮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对服用排钾利尿剂的病人应注意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如蘑菇、香蕉、橘子等。肥胖者应限制热能摄入,控制体重在理想范围之内。 4.病情观察对血压持续增高的病人,应每日测量血压2~3次,并做好记录,必要时测立、坐、卧位血压,掌握血压变化规律。如血压波动过大,要警惕脑出血的发生。如在血压急剧增高的同时,出现头痛、视物模糊、恶心、呕吐、抽搐等症状,应考虑高血压脑病的发生。如出现端坐呼吸、喘憋、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应考虑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出现上述各种表现时均应立即送医院进行紧急救治。 5.用药护理服用降压约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同时,密切观察疗效,如血压下降过快,应调整药物剂量。在血压长期控制稳定后,可按医嘱逐渐减量,不得随意停药。某些降压药物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在服药后应卧床2~3小时,必要时协助病人起床,待其坐起片刻,无异常后,方可下床活动。

骨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与流程

一、锁骨骨折护理常规 一、疾病概述 锁骨骨折多发生于锁骨外、中1/3交界外,是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6%,患者多为儿童和青状年。间接与直接暴力均可引起锁骨骨折,但间接暴力较多,直接外力,如从前方打击、撞击锁骨,或摔倒时肩部直接着地,均可造成锁骨骨折。摔倒时手掌着地,外力通过前臂、上臂传导至肩,再传至锁骨,遭受间接外力和剪切应力也可造成骨折。 二、一般护理 (一)按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二)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受伤的原因、时间;受伤的姿势;外力的方式、性质;骨折的轻重程度;有无疼痛,疼痛的部位、程度及性质。 (三)给予易消化、高蛋白质、含维生素及纤维素食物。 (四)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量镇痛剂,保证患者充分休息。 (五)做好生活护理及心理护理。 三、专科护理 (一)体位护理 局部制动固定后,取半卧位或平卧位,避免侧卧位,以防外固定松动。卧位休息时应去枕仰平卧于硬板床上,两肩胛间垫一窄枕以使两肩后伸、外展,维持良好的复位位置。复位后,站立时保持挺胸提肩;坐或行走时,用前臂吊带悬吊患侧上肢屈肘成90度直角,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疼痛,减轻肿胀。局部未加固定的病人,应嘱其不可随便更换卧位。 (二)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以及伤口渗血情况。 2、注意观察上肢皮肤颜色是否有发白或青紫,有麻木感,是否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果有以上症状,表示有腋部神经血管受压,应指导患者双手叉腰,使双肩尽量外展,后伸,如症状没有缓解,立即报告值班医生调整固定的松紧度,直至症状解除为止。 (三)功能锻炼 1、向病人解释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促进气血运行,防止患肢肿胀,避免肩关节僵凝,以取得病人配合。 2、正确适时指导病人功能锻炼。 ①骨折早期整复固定1-2周。可以练习手部及腕、肘关节的各种活动。如:“抓空增力”、“左右 侧屈”、“掌屈背伸”、“托手屈肘”、“肘部伸曲”。 ②骨折中期整复固定2-3周。左肩部后伸活动(左“∞”字绷带固定或三角巾固定下),如“屈肘 耸肩”、“外展指路”、后伸探背“、”弯腰划圈“等 ③骨折后期整复固定3-4周。可逐渐做肩关节的各种活动。重点是外展和旋转活动。“外展指路 “、”弯腰划圈“、”上肢回旋“等。 四、健康教育 (一)锁骨骨折复位固定后,极少发生骨折不愈合,即使复位稍差,骨折畸形愈合,也不影响上肢功能, 应先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情况。 (二)复位固定后即出院的病人,应告诉其保持正确姿势,早期禁止做肩前屈动作,防止骨折移位,解除 外固定出院的病人,应告诉其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的要求。首先分别练习肩关节每个方向的动作,重点练习薄弱方面如肩前屈,活动方位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然后进行各方面动作的综合练习,如肩关

2021年骨科护理常规(全本)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骨折病人护理要点】 1、针对病人异常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疏导。 2、骨折病人先固定,后搬动。。 3、如伴有休克发生,先行抗休克治疗,再处理骨折。 4、四肢损伤,抬高患肢,并注意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血管充盈度、皮肤颜色及温度、疼痛及肿胀等。 5、因骨折而造成病人的剧烈疼痛,遵医嘱尽快给予镇痛药物。 6、保守治疗的病人,应注重骨折部位固定效果的观察。 【手术护理】 1、术前护理 (1)脊柱及腰以下各关节手术的病人,术前训练床上排大、小便。 (2)手术区域的皮肤应在术前24小时开始准备,皮肤不甚干净者,酌情提前准备。能活动的病人进行沐浴并更换清洁衣裤,不能活动的病人指导家属进行皮肤清洁擦拭。 2、术后护理 (1)、按不同的麻醉方式,实施病情观察及护理。 (2)、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3)、石膏固定的病人,执行石膏病人护理要点。 (4)观察病人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5)、脊柱术后的病人,翻身时进行轴向翻身,观察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6)、四肢手术的病人抬高患肢,并注意末梢血液循环的观察。 (7)、对危重病人做好预防合并症的护理,注意营养及水分的补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8)、根据病人的精神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 (9)、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协助、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恢复。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1、对危重患者先抢救、后办住院手续。

2、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准备好抢救用物,在医生到达之前,护士可酌情给予建立静脉通路、止血、吸氧、吸痰、人工呼吸等。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置。 4、保持呼吸道通畅,颈椎骨折病人保持颈部制动。 5、留置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和24小时出入量。 6、伤口护理观察包扎止血效果是否明显,经输血及扩容后,伤口渗血是否明显增加,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7、建立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详细记录病情、用药和液体出入量,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8、加强巡视,保持各种管路的通畅。 9、保注意适当保暖,可加用盖被,但不宜用热水袋加温,以免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重休克。 10、四肢创伤病人注意患肢末梢血循环、活动、感觉情况 11、需急诊手术者遵医嘱做好各种术前准备。 12、对神志清醒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急躁情绪;休克病人宜暂禁食水,口渴时可用湿棉签润唇。 13、休克病人不宜频繁翻身,以免加重病情,但要注意做好各种基础护理。 石膏固定病人护理 【护理评估】 1、受伤过程及有无其他并发症。 2、病情评估 3、对石膏固定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4、自理能力。 【护理要点】 1、按骨科病人一般护理要点。 2、石膏未干时暴露,以促其速干。 3、石膏未干时,搬运病人应用手掌平托石膏,不可用手指抓捏,避免在石膏上压出凹陷,形成压迫点。在搬运、翻身或改变体位时,应注意保护石膏,防止折断。 4、观察患肢末端是否存在血循环或神经感觉障碍。 5、检查石膏边缘皮肤有无早期压疮,对石膏边缘皮肤及邻近石膏的骨突处进行按摩。肢体固定的病人用枕垫抬高患肢,以利肿胀的消除。

外科常见疾病_护理常规

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急性穿孔 1、术前护理 (1)、按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2)、病人取半卧位,如有休克应取平卧位。 (3)、留置胃管、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 (4)、禁食、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如有休克,应按休克处理。(5)、严密观察病情,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腹痛部位、性质、有无加重。(6)进行术前备皮等工作。 2、术后护理 (1)、按外科手术后及麻醉后护理常规护理。 (2)、回病房后立即接好各种引流管,如胃管、腹腔引流管等,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3)术后继续禁食,补液,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4)、血压平稳后改半坐卧位,以利腹腔内渗液的引流。观察伤口出血,渗液情况,如敷料渗湿应及时更换。 (5)术后如有发热,腹泻及上腹疼痛,应通报医生作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腹腔脓肿,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 (二)、急性大出血 1、术前护理 (1)、严格执行饮食护理和管理。 (2)按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3)、严密观血压、脉搏、呼吸、必要时吸氧。 (4)、记录咯血与便血的量,遵医嘱用止血药或输血等。 (5)、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以血压略低于正常值为宜,避免因血压过高引起再出血。 (6)、病人应安静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术后护理 (1)、按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护理。 (2)、每半小时测血压、脉搏及观察有否继续出血。 (3)、注意观察胃管引流液的性质并记录引流量。 (4)、术后48小时,肠蠕动恢复并有排气排便,可拨除胃管,先饮少量水,如无腹胀、腹痛、术后72小时可进流质。 胃切除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按一般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2、术前一天过流质饮食,术前12小时禁食。 3、术前留置胃管,抽空胃液。如幽门梗阻者,应于手术前三天开始洗胃。 4、需行结肠或空肠代胃者,术前三天应开始准备肠道(包括进流质饮食、服用新霉素或红霉素、术前清洁灌肠等。) 5 需要继续剖胸手术者,术前应做口腔护理并辅导病人练习腹式呼吸及咯血。 二、术后护理 1按外科麻醉后及手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2018年骨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第三节、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牵引术 一、保持患者舒适。头部稍抬高,腰部可适当垫软枕,冬季注意保暖。 二、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观察患肢血液循环、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及患肢肢体活动情况 三、经常检查牵引带是否松散或脱落,防止牵引锤接触地面、牵引绳断裂或滑脱,保持患肢处于正常的牵引体位;牵引重量适度。 四、行皮肤牵引时,注意牵引部位皮肤有无炎症或水疱;检查胶布是否脱落。 五、骨牵引时应保持钉或针眼处的清洁干燥,保持皮肤及床铺的清洁,不要触摸或移动牵引针,每日在牵引针孔处滴75%酒精两次。 六、防止关节强直及肌肉萎缩。教会患者有规律的功能锻炼,如手指、足趾、踝关节及股四头肌运动。 七、防止足下垂。可用托脚板托起。 八、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经常按摩受压部位;鼓励患者深呼吸及用力咳嗽;多饮水,多吃水果和粗纤维食物并指导按摩腹部,增加肠蠕动,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定时活动肢体,促进静脉血回流,防止血栓性静脉炎 第二节石膏固定术 一、抬高患肢,以利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二、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检查肢端温度、颜色、肿胀、感觉及运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经常检查石膏边缘及骨突处,防止受压。 三、石膏未干时勿搬动、勿按压,石膏完全干固后应按其凸凹的形状垫好枕头。 四、手术后及有创口的患者,如发现石膏被血或脓液浸透,应及时处理。 五、保持石膏清洁,防止石膏被水、尿、粪便等分泌物浸渍和污染。 六、注意功能锻炼,提醒或指导患者作石膏内固定肢体的等长肌肉收缩运动,情况许可时,鼓励下床活动。 第三节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一、平卧硬板床,垫软褥或气垫床。搬动时固定颈部、腰部,保持脊柱生理曲度,呈轴线翻身。 二、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肢体感觉及四肢肌力、截瘫平面情况。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1、指导患者进行呼吸锻炼,增加胸壁运动。 2、及时清除气道内分泌物,鼓励患者每日主动咳嗽、深呼吸,指导有效咳嗽,防

产科十种常见病护理常规

第一产科一般护理 一、护理措施 1.热情接待:产妇人院后热情接待,安排床位,携产妇至床旁,说明呼叫器的使用方法。 2.介绍环境:包括浴室及卫生间的使用,医院的规章制度,取得产妇和家属的合作,通知医生。 3.填写病历:填写住院病历及护理病历,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详细阅读门诊、急诊病历记录,询问病史,进行一般产科检查,制定护理计划。 4.鼓励患者进食营养丰富食物。 5.向家属说明产妇情况,取得家属合作。 6.嘱产妇若有破膜、见红、宫缩情况应通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护士应说明破膜后的注意事项。 7.每周测体重2次(晨起,勿食,相同的衣服),每周体重增加不超过0.5kg 8.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体温超过37.5℃者改为3次。必要时改试口表。 9.观察子宫收缩情况,监测胎心变化。 10.第二产程产妇进产房后,必须有医护人员陪护: (1)产妇回休养室时,详细交待分娩情况及特殊治疗,了解新生儿一般情况。 (2)向产妇交待分娩后注意事项,如注意阴道出血情况,多饮水,早下床活动等。 (3)产后24小时内的最初几个小时,护士应主动床旁巡视,检查子宫收缩情况,宫底高度,更换会阴垫。若出血多,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早处理。 (4)提供一个安静、温暖、舒适的环境,使产妇得到充分休息,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能量。一般产后12小时内卧床休息,第1次下床活动床旁应有人帮助,逐步增加活动量。 (5)预防尿潴留:嘱产妇产后6小时内应排尿1次,避免膀胱充盈影响宫缩而出血。护士应主动提供便器或搀扶上厕所,若因膀胱过胀失去张力,不能自行排尿,试行诱导法:①温水冲洗外阴或尿道口使括约肌松弛;②便盆内盛热水熏蒸;③搀扶上厕所听流水声;④针灸:关元、气海、三阴交;⑤肌肉注射新斯的明0.5~1mg协助排尿;⑥无效者,在无菌操作下留置尿管,长期开放,24小时后拔除。如导尿时尿量>1000ml,应用止血钳夹闭尿管20分钟后再开放,以后定期开放,可帮助膀胱恢复功能。 (6)预防产后便秘:12小时后应下床活动,多吃蔬菜,水果,若产后2日仍未排便,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7)注意卫生,可擦浴,勤换内衣,保持皮肤干燥。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预防感冒。 (8)每日测体温、脉搏2次,血压1次。若体温超过37.5℃,应改为测3次/日,并及时报告医生。 11.生殖器官护理: (1)观察子宫复旧及恶露排出的情况,排空膀胱了解宫底高度。观察恶露排出量、颜色、气味、性状等。必要时保留会阴垫,排出物有可疑情况时通知医生,必要时送病理检查。 (2)会阴护理:由于分娩扩张会阴有水肿,撕裂及侧切伤口,又紧靠肛门易 被污染,应经常清洁更换会阴垫,会阴冲洗,2次/日,至拆线,有肿胀者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2次/日,肛门痔疮肿物可给予20%鞣酸软膏涂患处或加50%硫酸镁冷敷。 (3)恢复盆底肌肉及其筋膜弹性,指导产妇适当坚持做产后保健操,避免产褥期过早劳动,预防阴道壁膨出,预防子宫脱垂。 12.母乳喂养指导: (1)按需喂养。 (2)正确含接姿势及体位。 (3)预防乳胀、乳头皲裂。 (4)母婴分离时如何保持泌乳。 13.计划生育指导。

最新骨科护理常规(全本)讲课教案

最新骨科护理常规(全 本)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骨折病人护理要点】 1、针对病人异常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疏导。 2、骨折病人先固定,后搬动。。 3、如伴有休克发生,先行抗休克治疗,再处理骨折。 4、四肢损伤,抬高患肢,并注意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血管充盈度、皮肤颜色及温度、疼痛及肿胀等。 5、因骨折而造成病人的剧烈疼痛,遵医嘱尽快给予镇痛药物。 6、保守治疗的病人,应注重骨折部位固定效果的观察。 【手术护理】 1、术前护理 (1)脊柱及腰以下各关节手术的病人,术前训练床上排大、小便。 (2)手术区域的皮肤应在术前24小时开始准备,皮肤不甚干净者,酌情提前准备。能活动的病人进行沐浴并更换清洁衣裤,不能活动的病人指导家属进行皮肤清洁擦拭。 2、术后护理 (1)、按不同的麻醉方式,实施病情观察及护理。 (2)、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3)、石膏固定的病人,执行石膏病人护理要点。 (4)观察病人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5)、脊柱术后的病人,翻身时进行轴向翻身,观察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6)、四肢手术的病人抬高患肢,并注意末梢血液循环的观察。 (7)、对危重病人做好预防合并症的护理,注意营养及水分的补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8)、根据病人的精神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 (9)、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协助、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恢复。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1、对危重患者先抢救、后办住院手续。 2、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准备好抢救用物,在医生到达之前,护士可酌情给予建立静脉通路、止血、吸氧、吸痰、人工呼吸等。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置。 4、保持呼吸道通畅,颈椎骨折病人保持颈部制动。 5、留置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和24小时出入量。 6、伤口护理观察包扎止血效果是否明显,经输血及扩容后,伤口渗血是否明显增加,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7、建立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详细记录病情、用药和液体出入量,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8、加强巡视,保持各种管路的通畅。 9、保注意适当保暖,可加用盖被,但不宜用热水袋加温,以免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重休克。 10、四肢创伤病人注意患肢末梢血循环、活动、感觉情况 11、需急诊手术者遵医嘱做好各种术前准备。 12、对神志清醒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急躁情绪;休克病人宜暂禁食水,口渴时可用湿棉签润唇。 13、休克病人不宜频繁翻身,以免加重病情,但要注意做好各种基础护理。 石膏固定病人护理

常见疾病护理常规重点

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包皮环切术后的护理常规 1、术后及时排尿,避免因心理因素发生尿储留。 2、排尿时应注意避免尿液浸湿包扎切口的敷料,导致切口感染;如敷料潮湿及时更换。 3、术后保持心情稳定,30-40天内禁止同房(性行为),避免阴茎勃起,若有阴茎勃起的状况时,请用一只手护住伤口,另一只手用力捏痛龟头,让阴茎自然消退,以免伤口裂开。 4、术后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隔日换药一次;如切口有轻微疼痛,可口服止痛药物。 5、术后3~4日内,睡前也可服用镇静剂如安定2.5毫克,以防阴茎勃起,引起疼痛或出血。 6、一周内禁止饮酒和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7、术后最好穿宽松棉质内裤,避免龟头摩擦衣物后阴茎勃起影响切口愈合。 8、如果出现切口肿痛或出血请及时回医院就诊。 9、根据切口愈合情况进行拆线。 前列腺炎的护理常规 1、避免感冒、受凉(司机久坐受凉):可引起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尿道内压增加、前列腺管收缩而妨碍前列腺液排泄;寒冷也可以导致尿道内压增加而引起逆流。 2、多喝水,多排尿:因为浓度高的尿液会对前列腺产生较多的刺激。 3、多放松、不过劳、不熬夜:生活有规律,加强身体锻炼,积极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提高机体抗病力。每日睡前热水坐浴,定期进行前列腺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炎性分泌物排出 4、规律的性生活:性生活不正常,性生活过频、性交被迫中断等,都可使前列腺不正常充血,导致前列腺炎症的发生。 5、洗温水澡:洗温水澡可以舒解肌肉与前列腺的紧张,因此可以减缓症状。

6、避免久坐:久坐可直接压迫会阴部。如骑自行车、骑马、长途驾驶等等都可导致会阴部充血和前列腺充血,引起排尿困难及痔疮加重,尤其以长时间骑自行车最为常见。 7、按摩小腹。点压脐下气海、关元等穴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小便后稍加压力按摩,可促进膀胱排空。 8、慎用药物。有些药物可加重排尿困难,故宜慎用或最好不用。 9、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酗酒、贪食辛辣油腻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湿热内生,蕴积于生殖器官而使其充血并引起性兴奋,引起前列腺充血水肿而导致前列腺的炎症。 附:前列腺炎的危害及影响 1、影响性功能:前列腺炎容易导致阳萎、早泄。由于疾病长期未能治愈,各种症状和不适在性交后加重,或直接影响性生活的感受和质量,对患者造成一种恶性刺激,渐渐对性表现出一种厌恶感,导致阳萎、早泄等现象。 2、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由于炎症的刺激,产生一系列症状,如腰骶、会阴、睾丸等部位胀痛、尿不尽、夜尿频多等,使患者烦躁不安,影响工作和生活。 3、影响生育可导致男性不育:长期的慢性炎症,使前列腺液成分发生变化,前列腺分泌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精液的液化时间,精子活力下降,可以导致男性不育。 4、传染配偶引起妇科炎症:前列腺炎可以传染给妻子,特别是一些特殊病菌感染引起的前列腺炎,其炎症可以通过性交途径传染给妻子。如霉菌性前列腺炎、滴虫性前列腺炎、淋病性前列腺炎、非淋菌性(衣原体、支原体)前列腺炎等。 5、导致内分泌失调引起精神异常:由于前列腺发生炎症,内分泌失调,可引起神经衰弱,以致精神发生异常;亦可出现失眠多梦、乏力头晕、思维迟

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精选.

第六章感染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一、感染科一般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 一、.环境护理: 1.病房环境保持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2.不同类型传染病要分开收治,并按疾病的传染特点作好消毒隔离 3.病房配置血压计,听诊器,严禁不同病房交换或混用,定期消毒 4.病房配置快速手消,每次护理操作前后和离开病房进行手消毒 5.患者分泌物呕吐物等用含氯消毒液按比例配制浸泡消毒后及时处理 6.医疗废物分类放置 7.根据传染病病原体特点及实验室检查要求,正确采集和送检标本 二、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症状消失后逐步恢复活动 三、饮食:清淡易消化低脂肪营养饮食 四、心理护理:开展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配合治疗 五、健康宣教:详细介绍病房环境,探视制度,对患者进行消毒隔离指导,疾病知识教育 【专科护理】 加强巡视,密切病情变化,根据疾病临床特点,重点观察体温,热型变化及伴随症状:皮肤颜色皮疹黏膜疹的特点: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及脱水和呼衰的临床表现 【高热护理】 1.卧床休息 2.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3.鼓励多引水,出汗多要补充足够的水分 4.降温,向患者解释发热原因和降温的措施 【皮疹护理】 1.卧床休息 2.饮食,避免辛辣食物 3.观察皮疹性质数量部位的变化几伴随症状 4.皮肤护理,衣服宽松,床单位整洁,保持皮肤的清洁,用温水擦浴,进碱性肥皂,修剪指甲,皮肤瘙痒避免抓挠,结痂让起自行脱落,不可强行撕脱 【腹泻护理】 1.观察腹泻次数,量,,性状,评估脱水状况 2.注意血压,脉搏变化,记录出入量,纠正水电解质失横 3.卧床休息 4.肛周皮肤护理,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局部涂擦凡士林油膏 5.标本采集,选取脓血,黏液部分,及时送检. 【意识障碍护理】 1.病情观察,判断意识障碍程度,躁动者作好安全防范,昏迷者进行脑科观察瞳孔,角膜反射,匡 上压痛反应 2.床头抬高,15_30,头偏向一侧 3.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有义齿者取下,出现舌后缀者用 舌钳拉出,并用防舌后缀的口咽通气管保持呼吸道通畅 4.营养支持,留置胃管性鼻饲 5.预防并发症护理,加强翻身防压疮,保持口腔,会阴的清洁

常见护理常规

第一章常见护理常规 肿瘤患者一般护理常规 (一)评估要点 评估患者病情、一般情况及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了解相关检查结果,做好入院指导。 (二)护理要点 1.患者入院后,按病情轻重及不同病证分别送至指定床位,向患者介绍环境和制度,介绍主管医生、护士。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脉搏、体重等,通知相关医生。 2.心理护理:在各种疾病中,很少有如癌症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压力,癌症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也危害家庭,不仅破坏机体正常功能,也可造成身体形象的改变,以及病人在家庭中角色的转换,加重了恐惧、有罪、愤怒、抑郁、绝望等情绪反应,这些消极情绪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致使癌细胞活跃,肿瘤发展。因此,给予病人心理安慰,帮助建立积极的情绪,锻炼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充满希望,是战胜癌症的精神支柱。 3.病室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流通,根据病症特点调节适宜的温度。 4.新患者入院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体温在37.5℃以上者每日测4次:体温达39℃以上者,每日4h次体温1次,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每日记录二便一次,每周测体重1次。 5.肿瘤轻症患者应鼓励参加适应体力的活动,晚期重症者应卧床休息。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实施预防出血的措施。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严格卧床,限制活动,防止摔伤。 6.24h内留取三大常规标本送检。 7.输液时加强巡视,严防药液外渗,如有外渗应立即处理。 8.做好口腔护理工作。 9.维护病人最佳营养状态:表现为摄入足够的热量,出入量平衡,皮肤弹性好。 10.做好呕吐护理。剧烈偶吐时应及时汇报医生,并严密观察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情况。 11.做好肛周护理。如有便秘及腹泻及时处理。 12.白细胞低的病人进行保护性隔离。 13.遵医嘱按WHO制定的三阶梯止痛方案进行疼痛治疗,并做好疼痛护理。 (三)出院指导 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如疾病防治,饮食,用药指导,放射野皮肤护理指导,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护理指导,头颈部放疗患者坚持张口锻炼方法,及定期随访。

骨科护理常规(全本)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骨折病人护理要点】 1、针对病人异常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疏导。 2、骨折病人先固定,后搬动。。 3、如伴有休克发生,先行抗休克治疗,再处理骨折。 4、四肢损伤,抬高患肢,并注意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血管充盈度、皮肤颜色及温度、疼痛及肿胀等。 5、因骨折而造成病人的剧烈疼痛,遵医嘱尽快给予镇痛药物。 6、保守治疗的病人,应注重骨折部位固定效果的观察。 【手术护理】 1、术前护理 (1)脊柱及腰以下各关节手术的病人,术前训练床上排大、小便。 (2)手术区域的皮肤应在术前24小时开始准备,皮肤不甚干净者,酌情提前准备。能活动的病人进行沐浴并更换清洁衣裤,不能活动的病人指导家属进行皮肤清洁擦拭。 2、术后护理 (1)、按不同的麻醉方式,实施病情观察及护理。 (2)、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3)、石膏固定的病人,执行石膏病人护理要点。 (4)观察病人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5)、脊柱术后的病人,翻身时进行轴向翻身,观察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6)、四肢手术的病人抬高患肢,并注意末梢血液循环的观察。 (7)、对危重病人做好预防合并症的护理,注意营养及水分的补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8)、根据病人的精神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 (9)、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协助、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恢复。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1、对危重患者先抢救、后办住院手续。 2、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准备好抢救用物,在医生到达之前,护士可酌情给予建立静脉通路、止血、吸氧、吸痰、人工呼吸等。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置。 4、保持呼吸道通畅,颈椎骨折病人保持颈部制动。 5、留置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和24小时出入量。 6、伤口护理观察包扎止血效果是否明显,经输血及扩容后,伤口渗血是否明显增加,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7、建立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详细记录病情、用药和液体出入量,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8、加强巡视,保持各种管路的通畅。 9、保注意适当保暖,可加用盖被,但不宜用热水袋加温,以免使皮肤血管扩,加重休克。 10、四肢创伤病人注意患肢末梢血循环、活动、感觉情况 11、需急诊手术者遵医嘱做好各种术前准备。 12、对神志清醒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急躁情绪;休克病人宜暂禁食水,口渴时可用湿棉签润唇。 13、休克病人不宜频繁翻身,以免加重病情,但要注意做好各种基础护理。

最新康复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脑出血后遗症康复护理常规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0%~30%,脑出血的发病主要是在原有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的基础上,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饮酒、用力排便、气候变化剧烈等外加因素使血压进一步骤升所致。其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有些患者抢救虽幸免不死,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后遗症均在短时间内不会恢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会加大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所以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提高偏瘫患者的疗效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 一般护理常规: 1、体位护理①仰卧位时,双侧肩关节抬高向前,固定于枕头上,预防后缩。患侧上肢 日固定于枕头上,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患者臀部固定于枕头上,预防骨盆后缩及下肢外旋。患侧下肢伸直,膝下可置一小枕,踝关节必须保持90°,以免引起足下垂。②患侧卧位时,躯干稍微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枕头固定。患侧上肢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③健侧卧位时,头位要固定,和躯干呈直线,躯干略为前倾。患侧上肢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头和躯干呈100度角。患侧下肢膝关节、臀部略为弯曲,腿和脚均放枕头。 2、语言训练针对运动性失语的病人,让其跟着示范者的口型先进行数字、单词的练习, 逐渐过渡到进行短句、整句的训练。而针对能听、能看但不能理解含义的感觉性失语病人,可通过与其交谈,对其进行指物、指图、指字训练,增加其理解能力,每次训练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3、床上训练鼓励病人早期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日常活动,通过健手的主动练习带动及促 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随着患侧肢体功能的改善,可在床上进行翻身练习,从向患侧转动过渡到向健侧转动;从需他人帮助到独立完成。自己能翻身后可进行坐位练习,同时下肢进行抬腿锻炼,上肢从抓、拿、握开始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卧床期的训练方法:桥式运动、抱膝运动,双手叉握等自我运动。 4、床下训练下床活动时,首先让病人站立并稳立于床沿,双手扶床栏,进行站立锻炼, 当病人能站立15分钟到20分钟时,可逐渐短步走,行走时注意纠正侧踝关节的反曲。 以免形成“内屈脚”,在病人练习独立步行时指导其学会使用手杖,拐杖,轮椅等,使其最终能借助支具和辅具完成日常活动,重返社会。 5、心理护理患者因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产生痛苦、绝望、急躁不安、 恐惧、害怕、焦虑、自卑心理,造成对治疗缺乏信心。护士应尽量体贴,关心患者,多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并介绍一些功能恢复较好的病例,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根据病情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6、安全护理床栏加护,加强巡视、床头警示牌标识、环境适宜。 7、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排便困难时使 用开塞露等简易通便法协助排便,切忌用力。坚持正确服用降压药,不可骤停和自行更换,戒除烟酒,勿过度劳累,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

骨科护理常规

第十一章骨一科护理常规 一、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临床特点】 1、患者急性、意外伤害多,均出现自理障碍,易造成心理障碍。 2、易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疾病恢复所需时间长。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病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有无合并脏器损伤。 2、评估患肢有无合并神经损伤,患肢末梢血运、感觉及运动情况。 3、评估患者既往病史、耐受能力、手术区域内软组织损伤程度。 4、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和意外创伤的心理承受能力及经济承受能力,自理能力。 5、术后需评估患者麻醉复苏情况、管路通畅情况。 6、指(趾)端血运、感觉、运动、肿胀情况。患者对疼痛耐受的评估。 7、有无合并症的发生。 【护理措施】 (一)常规护理 1、做好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配合治疗。 2、根据病情选择饮食。 3、卧硬板床,抬高患肢并置功能位,减轻肿胀,促进回流。 4、卧床患者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 (二)术前护理 1、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化验、X片等)。 2、遵医嘱完成各项术前准备(如备皮、配血、术前给药等)。 3、床单位的准备。 (三)术后护理 1、根据麻醉方式执行麻醉后护理常规。 2、根据手术部位及方式摆放合适的体位(原则是抬高患肢,促进回流)。 3、患者疼痛剧烈时,应仔细查找原因并给予有效止痛剂。 (四)病情观察

1、重病人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出入量。根据病情及时评估, 上报医生做出正确判断,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2、仔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伤口敷料渗血情况,渗出多时及时更换, 保持各种管路通畅。 3、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评估并上报医生做出正确判断,以采取针对性 的措施。 【健康宣教】 1、加强营养,保证充足的营养,告知患者戒烟的重要性。 2、心理指导鼓励病人讲出自身的感受,给予针对性的处理。 3、功能锻炼的指导做示范动作教会患者锻练的方法。 4、并发症的预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及方法。 二、皮牵引护理常规 【概念】 无创,牵引重量小,多用于四肢牵引。 【护理评估】 1、患处血液循环、包括肿胀、皮肤温度、感觉、动脉搏动等情况。 2、了解患者对皮牵引的认识和心理反应。 3、评估牵引装置及相关用物是否完好。 【护理措施】 1、皮牵引前清洁患肢,向患者或家属解释皮牵引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顾虑,取得患者配合。 2、维持有效牵引,每班检查牵引装置是否恒定,若有松脱随时调整。 维持牵引体位,不随意增减牵引重量。 3、仔细观察牵引部位皮肤有无感染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活动、感 觉、麻木等情况,冬季注意牵引肢体保暖。 4、保持牵引皮肤完整性,在易受压部位置棉垫加以保护,保持患肢 清洁。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进行高蛋白、高热量、富含钙及易消化的食物,鼓励病 人多饮水、多食蔬菜和水果。 2、鼓励患者肢体功能锻炼。

外科常见病护理常规1

外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一、外科疾病手术一般护理常规 按一般患者入院护理常规或急症患者入院护理常规。 (一)手术前一般护理 1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减轻其焦虑和恐惧。 (1)向患者介绍麻醉方式,麻醉后反应及注意事项。告诉患者术后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口疼痛,但会随着伤口的愈合逐渐好转并消失。 (2)介绍可能留置的引流管,氧气管及其目的,意义,配合要点。 (3)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期望了解得信息,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2.给予饮食指导,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 3.保证休息和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4.指导患者充分作好术前准备:包括术前2周开始戒烟,术前一天沐浴,更衣,练习适应术中体位,床上排尿,深呼吸,咳嗽,咳痰,翻身,肢体活动等。 5术前一日备皮(剃术区毛发),完成过敏性药物皮试和配血。 6术前一般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遵医嘱灌肠,置胃管,置导尿管及给药等。 7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术日晨评估体温是否正常,女患者月经是否来潮,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联系。 8备好术中所需药品及物品遵医嘱给予手术前用药。 9患者入手术室前,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取下活动义齿并保管好。 10急症患者入院后无饮食医嘱时,暂禁食。急腹症患者不得给予止痛剂、热敷或灌肠。如需急症手术,必须迅速做好术前准本。 11昏迷、休克、高热患者分别按相应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手术后一般护理 1病区责任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床头详细交接患者,包括:评估生命体征、意识;查看患者伤口辅料;检查并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正确标识多根引流管,避免混淆;了解术中情况、明确正在输注的药物;交接好组织标本;了解有无特殊注意事项;调节室温注意保暖。 2根据麻醉的方式给予合适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呕吐物。评估呼吸的性质和频率,全麻手术患者在未完全清醒时,测量血压呼吸脉搏每小时一次直至全麻清醒后6小时为止。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 3密切观察伤口情况。查看伤口敷料是否干燥、手术区有无血肿或肿胀。检查伤口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扭曲、打结、过度牵拉脱出等,记录渗出物或引流物的性状。 4维持静脉输液通畅,注意调节输液速度,及时评估患者术后排尿。鼓励患者自行排尿,术后6~8小时未排尿者采用改变排尿姿势、指导患者放松、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温水洗会阴部等方式诱导排尿。诱导排尿无效时,给予导尿。 5做好尿引流管和尿引流袋的护理。 (1)尿引流管的护理:1妥善固定引流管,应低于膀胱的位置2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注意勿压迫、扭折3预防感染,密切观察有无感染征象。

骨科的护理的常规

骨科护理常规 一、骨科手术一般护理 (一)术前准备 1.按一般外科护理常规。 2.皮肤准备:将准备范围内皮肤上的汗毛或毛发剃净再清洗擦干。 (二)术后护理 1.选用硬板床按照一般外科术后护理常规及麻醉后常规护理。 2.卧位: (1)四肢手术后抬高患肢,以利于血液回流。(2)对石膏外固定的肢体摆放,应以舒适、有利于静脉回流、不引起石膏断裂或压迫局部软组织为原则。3.严密观察患肢血液循环。 4.骨科手术后一般10天~14天拆线。 (三)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及时恢复功能锻炼,目的是恢复局部肢

体功能和全身健康,防止并发症,使手术达到预期效果。 一般术后锻炼可分为3期: (1)初期:术后1周~2周,在医护人员的辅助下,活动量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 (2)中期:从手术切口愈合、拆线到去除牵引或外固定用物一段时间,可根据病情需要,在初期 锻炼的基础上及时增加运动量、强度、时间。(3)后期:加强对症锻炼,使肢体功能尽快恢复。2.鼓励患者早期床上运动,手拉吊环,抬高身体,增加肺活动量及促进循环,防止肺不张、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二、石膏固定护理 (一)一般护理 1.凡行石膏固定患者应进行床头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并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感知觉及运动情况;遇有血液循环障碍,立即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石膏未干固前需搬运患者时,须用手掌托住石膏,忌用手指捏压,预防变形与折断。 3.石膏包扎不宜过紧,以免产生压迫。将患肢抬高,预防肿胀出血。寒冷季节更需注意石膏固定部位的保

暖,以保障患肢远端的血液循环。观察和判断石膏固定肢体的远端血液循环、感知觉和运动状况,密切注意患肢肿胀肿胀程度,以及皮肤温度、颜色、感知觉的改变等。 4.会阴及臀部周围的石膏易受大小便污染,故除保持局部清洁外,该部石膏开窗大小要适宜。有污染时,及时用软毛巾擦拭干净;换药时及时清除分泌物,严重污染时应更换石膏。 (二)预防压疮 经常观察和检查露于石膏外的皮肤,石膏边缘及足跟、肘部等未包石膏的骨突处,督促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以防止压疮形成。(三)出血观察 1.石膏内面切口出血时,应观察石膏表面、边缘及床单有无血迹 2.若石膏表面有血迹渗出,应观察出血时间及出血量,判断石膏表面血迹是否扩大,如发现血迹边缘不断扩大,应报告医生。 (四)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加强未固定部位的功能锻炼及固定部位的肌肉等长舒缩活动。定时翻身,患肢置功能位;病情允许时,适度下床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