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知识Microsoft Word 文档

体育知识Microsoft Word 文档

体育知识Microsoft Word 文档
体育知识Microsoft Word 文档

体育专业知识

一、名词解释:

1、体育: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2、体质:体质是个体的质量。它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新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3、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4、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

5、心理健康: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6、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态度的过程。

7、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

8、运动技能:指在体育活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

9、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运动训练和竞赛。

10、终身体育:学校体育教学注重学生身体基础,关注学生学会自主练习和锻炼,养成习惯,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体育意识。

11、快乐体育:把身体锻炼建立在自身愿望、需要的基础上,注意体验运动中的内在乐趣。

12、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13、领域目标:指期望学生在特定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4、水平目标:指不同阶段学生在各个学习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领域目标通过各个水平目标的达成而实现。

15、运动处方:由指导医生或教练员给运动锻炼的人,按其年龄、性别、心肺或运动器官的功能、运动经历和健康状况等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内容和运动量。

16、运动密度:是指一节课中,练习的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

17: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给予人体的生理负荷,决定运动负荷效果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

18:体育教学常规:为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一系列常规和制度。

19:教学案例: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问答题

1、体育学科的特点有哪些?

答:1、从现代奥运会看体育的特点

竞争性、文化性、科技性、交流性、功利性、商业性;

2、大众体育的特点

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

3、从东西方国家市民体育锻炼的特点比较

锻炼目的不同

锻炼者年龄分布不同

锻炼项目不同

4、请你各举2例,说明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答: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5、体育教学原则通常包括几个方面?

答:(1)身体全面发展原则;(2)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3)自觉积极性原则;(4)直观性原则;(5)从实际出发原则;(6)循序渐进原则;(7)巩固和提高原则

6、体育教学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哪几种?

答:语言法和直观法、练习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游戏法、比赛法。

7、体育课类型应如何划分种类?

答:课的类型是根据学习目标所划分的课的种类。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

8、体育课结构原则应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课的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生理功能变化规律:上升阶段、稳定阶段、下降阶段。

9、在运动队训练中一般由哪几种训练名称?

答: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智力训练、思想品德训练、恢复训练。10、整体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主要从哪几方面的途径加以实现,达成目标?

答:(1)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2)在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指导下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

1、优化教学内容,优选教学组织形式

2、以启发式教学为特征,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3、高度重视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4、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5、积极引进美育机制

(a)教师示范动作和语言艺术美

(b)场地器材布置美

(c)教师仪表和教态美

6、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利用

(3)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还应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用性问题

2、应试体育教育问题

3、放羊式的学生中心论问题

4、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问题

11、就一堂《体育与保健》实践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考虑哪些内容?

答:(1)备<<课标>>

1.渗透<<课标>>中的四大课程理念.

2.依据<<课标>>中的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3.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4.充分利用<<课标>>中的案例开展探究活动.

(2)备课程资源

1. 备教材

2.提出教材修改建议

3.备其它课程资源.

(3)备学生1.备学情. 2.备学法.

(4)备教师1.备观念. 2.备教法

(5)教后反思

12、凭你的教学经验,在每次上体育实践课前,体育场地、器材的设计安排,应充分考虑到哪几方面的要求?

(1)要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

(2)要有利于组织调动,练习安全(3)要有利于组织活动,提高效率

13、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景、游戏法较多,凭你的教学积累,在组织教学上应着重注意哪几方面的要求?

(1)教师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既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但必须是积极向上,健康的环境和内容.

(2)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与课时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相吻合,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能够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一学习内容上,而不至于让情境喧宾夺主,影响了学习目标的达成.

(3) 教师应该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调动学生的热情.感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到情境练习中去,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成学习目标.

(4)在创设的情境练习中, 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组织学生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不能只走形式,忽略了重点内容的教学.

14、学校组织球类运动竞赛一般常见的编排方法有哪三种制度?

答:淘汰制循环制混合制

15、学校组织田径运动会竞赛项目在编排前需做哪几项准备工作?

答:认真学习竞赛规程和比赛规则,了解运动会的期限和每个单元(上午,下午)可安排的比赛时间、参加单位,组织和项目,参加办法,计分和奖励办法,场地器材条件和裁判员人数与水平等情况,然后再进行编排。

16、组织开展学校群体工作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设计操作、评价反馈?

答:原则:自觉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经常性原则、适宜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渐进性原则。

特点:以健身康乐为目的,追求锻炼的实效性;

组织形式灵活,内容方法多样;

因人制宜,个别对待。

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力求标准客观,方法简单,数据准确,资料完整。考虑差异,显示进步幅度。

17、体育教师对常见的运动损伤如何预防和处理

答: 1、外伤处理:及时止血,一般采用给受伤局部上药和药棉或纱布包扎,以及指压相应的血管来止血。

预防:在运动中尽量避免摔倒,遵守规则,减少不合理的冲撞和摩擦。

2、内伤处理:在损伤发生的24小时内,一般用冷敷、加压包扎、尽可能减少受伤部位的出血,避免损伤加重。(限制活动阶段)

在损伤发生的48小时后,可以进行按摩、理疗或敷药治疗,逐步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恢复活动阶段)

受伤部位基本愈合,在加强保护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般练习,一直到完全愈合(功能恢复阶段)

3、骨折处理:救命在先,防止休克;早期就地固定;先止血再包扎固定。

4、关节脱位处理:受伤后应尽快请医生复位,在复位之前,应注意将受伤局部固定后再运送到医院。

5、肌肉痉挛处理:拉长痉挛的肌肉,还可以配合局部按摩和点压穴位等手法,促其征状缓解。

18、体育教研组及教师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应承担何种责职,如何发挥作用?

答:(1)努力提高政治业务水平。

(2)教书育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

(3)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搞好课外体育工作

(5)协助学校和教研组做好各项工作

(6)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

19、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和要求是什么?

答:(1)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检视和反思自我。

(2)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和什么。

(3)帮助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的资源。

(4)帮助学生发现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5)帮助营造维持学习过程的心理氛围。

(6)帮助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并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

(7)理解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发的统一体。

(8)真正理解为目标而教学,而并非为教材而教学。

(9)关注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提供的方式:

(10)科学性(方法与年段)

(11)可行性(现实与经验)

(12)灵活性(唯一与多元)

(13)有创意(环境与空间)

20、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与教法特点?

答案要点:

运动技能形成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的动作特点及教学要求

①特点:粗略掌握阶段的动作特点该阶段大脑皮层兴奋过程扩散,内抑制不够,动作往往比较吃力、紧张、不协调、并伴随多余动作。

②任务: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形成动作的基本结构,防止与消除错误及多余动作。

③采用的主要学习方法--重复法

④教学中应注意问题

A、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教师可运用语言与直观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通过尝试性的练习,初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B、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体验,要注意“分解”“定位”“助力”“阻力”等方法的运用。

C、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为了保证新学动作完成的准确性。要适当控制运动负荷,使学生在体力比较充沛,准备比较充分的条件下练习。

D、及时进行外部评定,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E、在粗略掌握动作阶段,课与课的间歇要尽可能短一些

(2)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的动作特点及教学要求

①特点:该阶段学生生理上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对集中,动作比较协调,多余动作逐渐消失,能按技术要求比较顺利地完成动作。

②任务: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错误与多余动作,加深对动作规律性的理解,初步建立动力定型。比较连贯自如地完成动作。

③采用的主要方法---变换法

④教学要求:

A、主要采用完整法进行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完整动作的体验,分解法主要起辅助作用(纠正错误动作)。

B、教师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深入讲解,并做比较性的示范(正、误示范)。

C、适当加大运动负荷,可以让学生处在一定疲劳的条件下进行练习,以提高动作的稳定性。

D、要求学生自己对完成动作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E、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3)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动作特点及教学要求

①特点:动作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的动作特点是,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在时空上都更集中精确,动作准确、熟练、省力,动作连贯、节奏稳定,可靠性强。

②任务:巩固和发展已经形成的动力定型;扩大技术变化的范围,以便在各种情况下灵活运用;根据个人特点,提高个人技术。

③采用的主要方法----间歇重复法、变换法、比赛法、综合法

④教学要求:

A、重复练习法和变换法、竞赛法的结合运用。

B、讲解与示范主要是用来提示关键和某些细节,解决实际问题。

C、安排更大的运动负荷,使学生在疲劳的状态下熟练的完成动作。

D、技术、战术、身体素质有机结合。

E、对学生动作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以上对动作技能教学的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由于学生的身体条件,体育基础、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能力,身体练习的特点,以及场地器材条件的差异,动作技能教学三个阶段的具体特点,以及教学所需要的时间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21、常见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有哪些?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方法?

答案要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途径和手段。常见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有:教的方法(语言法、示范法、完整法与分解法、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游戏法与竞赛法),学练法有(自学法、自练法、自评法)

(1)语言法:是指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体育教学中的语言法的形式有讲解、口令、指示和评价等。

运用时要注意:讲解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讲解的目的性是指“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要做到心中有数。讲解要正确讲解要正确是指所讲的内容应是科学的、准确的,即言之有理,实事求是。讲解要简明易懂简明是指用词得当,生动形象,讲得简要,听的明白;易懂是符合学生的程度,易于学生理解、接受,但又不是土语化。讲解应与学生思维相结合。口令和指示声音洪亮、发音准确、及时、声调、仪容与口令、指示的要求相一致,使学生感到严肃,势在必行。口头评定成绩以正面鼓励为主,否定评价要注意语气

(2)示范法:动作示范是教师(或指定学生)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要领并建立正确动作表象的一种教学方法。体育教学中对动作示范的要求有:

A、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每次示范应明确“示范什么”和“如何示范”。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教材等情况安排示范,如常速示范、慢速示范及重点示范三种。

B、示范要正确熟练

保证动作示范的正确,才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和概念。因此,体育教师能做出正确的示范是教学的基本功。

C、示范的43-f~和方向要有利于观察

示范的方向应根据学生的队形,动作的性质,充分考虑展示不同的示范面,如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和镜面示范。示范的位置应根据示范动作的活动范围、学生人数和安全需要而定,不论远近,均以学生看得清为准。

D、示范与讲解相结合

教师示范之前,应向学生提出观察示范时“先看什么”“后看什么”“重点看什么”。

(3)完整法和分析法:完整法是指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授与练习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便于学生完整的掌握动作,不破坏动作技术的结构和动作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缺点是不易较快掌握动作技术中较难的环节与要素。

完整法一般是在动作技术比较简单,或动作技术虽然比较复杂,但分成几个部分学习会破坏动作技术的结构时采用。在运用时要注意:

A、在教简单的、容易掌握的动作技术时,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后,就可让学生完整练习整个动作技术。

B、在教复杂的、较难掌握的动作技术时,可以突出重点,先让学生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部分,再逐步掌握细节部分,或首先强调动作技术的方向、路线等要素,然后强调动作幅度、节奏等要素。

C、简化动作的某些要求。如缩短跑的距离、降低跑的速度等。

D、根据掌握动作的需要,选用辅助练习和诱导性练习逐步过渡。

分解法是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结构,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次进行学习,最后完整地掌握动作技术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可以使动作技术的难度相对降低,突出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信心,使学生较快的掌握动作技术。缺点是容易割裂动作技术,破坏动作技术结构,因而影响正确动作技能的形成。

分解法一般是在动作技术比较复杂、可以分解,而用完整法学习又较困难的情况下采用。运用分解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A、划分动作各个部分时,应考虑动作结构的特点。在不改变动作基本结构的情况下合理划分。

B、使学生明确划分的技术环节在完整动作中的地位和相互联系,在分解教学时应为分解动作的连接做必要的准备。

C、分解法的教学时间不易过长,最好把完整法与分解法结合起来运用。

(4)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是教师为了防止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动作错误所采用的方法。运用时应注意:

A、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只有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B、要善于运用辅助练习,诱导练习,转移练习来纠错

C、要善于在几种错误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抓住主要问题,并逐一的加以解决。同时指出几个错误,学生则无所适从。

D、对全班共性的问题,要停止练习,采用正误对比等方式,加以纠正,个别性的问题是不中断练习,进行个别纠正,决不可用纠正错误动作占用过多的时间。

E、教师在纠正错误动作时,先肯定学生的进步,再指出错误,要耐心细致,循序善诱,讲清道理,激发学生产生纠正错误动作的愿望、激情、信心,切不可讥讽挖苦,造成师生感情上的别扭,对女生尤其应如此。

(5)游戏法与竞赛法:游戏法是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定任务的方法。运用时要根据教学目标、任务,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形式;引导学生根据规则要求,发挥创造力;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安排运动负荷;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竞赛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运用时把比赛作为一种发展体能的方法,防止为比赛而比赛;比赛法不宜过多使用;运用比赛法不要局限于某项目的正式比赛,可根据发展体能的需要用于各个方面。比如:游戏比赛、教学比赛、身体素质比赛、技术比赛、测验比赛;用此法时,注意培养儿童少年的竞争意识,公正态度、团结协作精神,高尚体育道德作风,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有效体育教学遵循的规律

1、必须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地组织和安排体育教学。

2、必须遵循学生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把握“粗略掌握动作的泛化阶段——改进、提高动作的分化阶段——动作巩固运用自如的动力定型阶段”,科学安排教学顺序以及组织教法加速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果。

3、必须遵循学生身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循序渐进,使下一次的运动负荷安排在上一节课后的超量恢复阶段,并对上次课所学的技术技能巩固提高,这样一系列体育课效果积累,产生了相对稳定的功能适应性变化,就有效地提高学生集体功能水平,增进健康水平。

4、必须遵循学生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把握好每次锻炼,活动能力的上升、稳定、下降三个阶段,明确阶段上升下降的快慢,延续时间的长短,与学生年龄特征、身体训练水平、教材性质、教学的组织教法以及气候条件之间的关联影响,例如:小学生上升期短而快,最高阶段的延续时间较短,承担急剧变化的负担量的能力较低,中学生最高阶段延续时间则相对较长,随着身体训练水平的提高,机体功能活动能力上升阶段的时间可以缩短,保持最高阶段的时间可以延长,承担强大的和急剧变化的负担量的能力也会提高。

5、必须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不同年龄段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的生长发育势必平衡的,例如:7-9岁灵敏素质发展最快,11-14岁速度素质发展最快,12-15岁呼吸系统发展较快,16岁以后循环系统的功能趋于完善。

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

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目前,许多学者对教学规律有过总结和归纳,金钦昌、李祥、于长镇在所著的《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中普遍认为体育教学过程规律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都认为一般规律中包括社会制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事物规律,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一)社会制约规律

体育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培养人的过程。它要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社会需要,特别是受到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及其内容的制约。各国的国情不同,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我国的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并和其他学科教学一道成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同时,体育教学的条件和手段(体育教师、场地、器材设备等)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更具有依赖性。因此,体育教学也必须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需要相适应,并随着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变化而变化。

(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都必须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不仅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客观要求。学生身心发展性规律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身心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对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进一步掌握。“即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是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之一”。

(三)认识事物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过程。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认识活动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感知、思维、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缺一不可。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形成表象的基础;思维是形成理性认识,掌握运动动作的关键;实践是巩固和运用知识,改进提高动作技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必要途径。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四)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对学生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等都受到熏陶和提高,这是体育教学的教育目标;体育教学又是认识过程,要以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技术、技能武装学生,这是体育教学的教养目标;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必须充分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自信、自练、自评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体育教学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养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统一整体,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统一于体育教学的目标中。

(五)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由教师采用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用的转化过程,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所在。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教与学关系的一个方面,是外部条件,即外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内部根源,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主动感知、思维、实践,即对所学的知识、技术、技能反复练习,加工消化的过程,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是无法实现的。这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其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只有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努力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六)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而运动技能的行程要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巩固到巩固的发展过程。动作技能形成、提高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以及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但由于教材的难易、教师的组织教法水平、学生的基础以及其他有关条件的不同,三个阶段的具体特点和所需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七)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运动时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机体对这些变化有一个适应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当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逐步下降,这一时期称为工作阶段;经过休息和调整,体内能量储备逐渐恢复到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称为相对超量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休息,机体恢复功能,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根据这一规律,为了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的实效,必须合理安排体育课的间隔时间,才能产生运动动作练习的效果积累,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失去了负荷后的痕迹效应和最佳时间,机体工作能力就会再降到原来水平,称为复原阶段。

(八)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机体功能活动能力的变化与人体有关器官系统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要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学生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当人体开始运动时,由于机体惰性的影响,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能力从相对的较低水平逐步上升,这一过程称为逐步上升阶段。以后在一段时间内,人体机能活动的能力稳定并保持最高水平,即保持在一个起伏不大的范围内,此阶段称为稳定阶段。人体机能活动到一定程度产生疲劳,身体机能活动能力下降,经过休息,身体机能能力又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时的水平,这个阶段称之为下降和恢复阶段。身体机能活动能力从上升到稳定再到下降恢复的过程,称为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

由于年龄特点、身体健康状况、体育基础水平、教材性质、教材组织教法以及气候条件等不同,学生机能活动能力上升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最高阶段的高度、稳定的时间,以及承担急剧变化负荷的能力均有所不同。少年儿童机能活动能力的特点一般是上升时间短而快,最高阶段延续时间较短,承担急剧变化负荷的能力较低;青壮年的身体机能活动能力是最旺盛的阶段;壮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活动能力又逐渐降低。随着身体训练水平的提高,身体机能能力上升阶段的时间可以缩短,保持最高阶段的时间可以延长,承担强度大的急剧变化负荷的能力也会提高。教材的性质不同,其上升坡度和最高阶段的高度也不会相同。另外,气候炎热,上升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就短;气候寒冷,上升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就应延长。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地组织与安排教学,循序渐进,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

(九)体育学习集体形成和变化规律

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主要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集体合作、配合和相互帮助中进行的。因为体育项目和活动中大多数都是以集体形式呈现联系的,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集体性学习体现了体育的特征和目标指向。因此,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和突出学生体育学习的集体性规律。

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的规律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中要选择体育集体性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要采用分组的小群体教学组织形式,要研究集体性学习的评价方法。只有遵循好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把集体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融化于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体育学科特有的集体特性和集体教育的价值。

(十)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不断地体验运动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健康的前提条件,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认清和遵循这些规律,有利于我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不断地研究和探讨体育教学过程的规律,使体育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