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区设计说明书

采区设计说明书

采区设计说明书
采区设计说明书

《固体矿床开采》

课程设计

姓名:丁红岗

班级:采矿工程(01)班

学号:20106973

指导老师:周翔、蒋长宝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绪论 (3)

第一章采区地质特征、储量及服务年限 (3)

第一节矿井及采区的地质特征 (4)

第二节采区的储量及服务年限 (13)

第二章采矿方法的选择 (15)

第一节采煤方法选择原则 (15)

第二节采煤方法比较及选定 (15)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 (16)

第一节采区的布置方案 (16)

第二节采区内的划分 (21)

第三节采区的生产系统 (23)

第四章回采工艺 (24)

第一节回采工艺方式的确定 (24)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验证 (30)

第五章采区生产的安全措施 (31)

结束语 (35)

绪论

1、设计目的

《固体矿床开采设计》是在本专业学生已经学完《地质学基础》、

《矿山测量》、《爆破及井巷工程》、《矿山压力及控制》、《固体矿床开采》和《矿井通风》等课程之后,在专业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实习矿山地质资源条件和生产技术情况,进行的一次以采煤方法和采区巷道布置为主要内容的独立大作业。

其目地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并使之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本次课程设计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点,学习掌握设计程序和方法,运用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矿山安全规程、定额手册及绘制工程图和编写说明书的能力。

2、设计内容

⑴设计题目

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刚煤矿120m水平3采区(900kt/a)设计(2)设计参数

采区生产能力:900kt/a;

采区范围:标高:+120m~+330m;

煤层倾角:15°~25°平均19o;

可采煤层参数:

煤层编号

厚度(m)

平均值(m)

煤层

结构

顶底板煤层

稳定性

煤层间距

(m)

顶板底板稳定性

内连2.80~3.80

3.30

含矸石

0~5层

粉砂岩

细砂岩

泥岩

粘土岩砂质泥岩

稳定稳定

0.37~9.69

1.65

外连0.34~1.63

1.40

简单

无夹矸

砂质泥岩

泥岩

粘土岩稳定稳定煤炭容重:γ1=γ2=1.35t/m3。

(3)设计资料:以实习矿井生产资料为准。

(4)回采工艺设计煤层:内连煤层

第一章采区地质特征、储量及服务年限

第一节矿井及采区的地质特征

1、矿井位置

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刚煤矿位于达县县城177°方向、直距约17km处,行政区划位于达县石板镇。井田范围属于达县石板镇、景市镇、百节镇、斌郎镇、福善镇所辖。地理坐标:东经107°29′19″~107°31′59″,北纬30°00′34″~31°0 5′03″。

金刚煤矿有矿区公路西行5km至石板镇与210国道相接,由此再向北行20km 至达州市城区,距位于井田西北的襄渝铁路达县火车站约35km。达渝高速公路及襄渝铁路、成万铁路均途经达州市城区。井田西侧有铜钵河流过,因下游建有金盘子水电站,蓄水颇丰,可以舟楫,交通较为方便。

2、矿井地形地貌

矿区井田位于中山背斜北段,低山地形地貌,地形总趋势为东高西低,坡度较缓,坡角约为140。背斜构造,地层走向一般为北15°~24°且东陡(倾角为7°~74°)西缓(倾角为6°~54°),为一北北东的长条形低山,北高南低,山脊一般高程为700m,山顶较平。最高高程为天耕梁802m,最低点为桐子湾河沟和杜家沟302m~304m,相对高差一般小于400m,最大达500m。地貌与构造形态基本吻合,背斜轴部为山脊,两翼顺向冲沟发育。属侵蚀构造类。

3、矿井地质特征

⑴地层

矿区地表基本为第四纪冲积物所覆盖,厚薄不等,并广泛出露中下侏罗系自流井组,煤系地层为上三叠系须家河组,仅在井田南北“天窗式”出露,煤层露头少见,属隐伏煤田。区内出露和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三叠系须家河组

(T

3x j)、侏罗系自流井组(J

1-2

Z)和沙溪庙组(J

3

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

3x

j):在井田内因揭露不全,厚度不详。柏林井田厚

471-567m,一般520m,以假整合覆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为三角洲-河流、湖泊沉积,按沉积环境分七段,一、三、五、七为含煤段,二、四、六为砂岩段。主要由细-粗粒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石灰岩和煤组成。在泥岩和煤层的顶板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

②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J

l-2

):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与下伏岩层呈假整合冲刷接触。厚640~839m,一般743m。分为四段,即珍珠冲、东岳庙为第一段,二段为马安山,三段为大安寨,四段为凉高山。底部为浅灰、灰白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③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J

3

):紫红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细~中粒砂岩互层,底部为灰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称“关口砂岩”,常耸立成峰,松林密布,易于识别。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厚度不详。

⑵含煤地层

井田煤系地层为须家河组第五段(T

3X J5)、第七段(T

3X

J7),为一套陆相河流

环境沉积,厚约201~1041米。主要含煤地层为第五段(T

3X J5)、第七段(T

3X

J7)。

第五段(T

3X

J5):俗称中煤组,厚84.09~128.61米,一般103.67米,其中

砂岩类约34% ,泥岩类约占64%,含煤率约2%。第一带(T

3X

J5-1)为灰、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含11、12煤层及煤线4~7层,本带厚20.16~56.77

米,一般厚41.89米。第三带(T

3X

J5-3)为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含14煤层及煤线4~6层,本带厚3.46~34.50米,一般厚15.37米。

第七段(T

3X

J7):俗称上煤组,厚75.83~152.52米,一般104.20米, 其中

砂岩类约占67.6% ,泥质岩类约占28.9%,含煤率约3.5%。第二带(T

3X

J7-2)为

井田主要含煤带,岩性为深灰、黑灰色岩、粉砂策泥岩夹泥策粉砂岩,含煤3~

9层,主要煤层为外连、内连煤层,全区可采。本带厚2.56~40.53米,一般15.71

米。

4、煤层特征

采区内可采煤层共二层,由上而下为三叠系须家河组第七段(T

3xj

7),俗称

上煤组,含外连煤层和内连煤层;须家河组第五段(T

3xj

5),俗称中煤组。现分述如下:

⑴外连煤层

位于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一亚段(T

3xj

7-1)的上部,上距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二

亚段(T

3xj

7-2)砂岩0.04~12.61m,平均3.30m。该煤层厚度较稳定,仅在矿区南部边界东西翼、东翼北端(1)号勘探剖面线处、西翼F1断层以北及东翼(4)号勘探剖面线至原5号勘探剖面线之间,50m标高以下有零星不可采区外,其余全区基本可采。煤层总厚度1.55~2.65m,平均1.90m。煤层结构沿走向从北向南,无夹矸。属较稳定煤层。煤层顶、底板岩性均为泥岩及粉砂质泥岩。

⑵内连煤层

位于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一亚段(T

3xj

7-1)的中上部,上距外连煤层15.55~19.69m,平均15m。煤层厚度基本稳定,仅原7号勘探线以南背斜轴部有一小块不可采外,其余全部可采。煤层总厚度2.43~4.8m,平均3.0m。煤层结构大部份为单一煤层,在F50断层以南背斜轴及东翼为复煤层,常含夹矸1层,少数为2~3层,西翼井筒附近极个别点含夹矸4层,夹矸单层厚0.05~0.80m,夹矸岩性大部份为泥岩,少许为炭质泥岩。大部份夹矸厚度大于煤分层厚度,使煤层有益厚度变薄。纯煤厚度0.15~1.42m,平均0.74m,其中东翼厚0.70~0.90m;西翼原10号勘探线以北厚0.70~1.30m。以南变薄为0.40~0.50m。有益煤厚0.40~1.16m,一般0.78m,煤层稳定系数为32.9%,属较稳定煤层,煤层顶板岩性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1、矿井位置

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刚煤矿位于达县县城177°方向、直距约17km处,行政区划位于达县石板镇。井田范围属于达县石板镇、景市镇、百节镇、斌郎镇、福善镇所辖。地理坐标:东经107°29′19″~107°31′59″,北纬30°00′34″~31°0 5′03″。

金刚煤矿有矿区公路西行5km至石板镇与210国道相接,由此再向北行20km 至达州市城区,距位于井田西北的襄渝铁路达县火车站约35km。达渝高速公路及襄渝铁路、成万铁路均途经达州市城区。井田西侧有铜钵河流过,因下游建有金盘子水电站,蓄水颇丰,可以舟楫,交通较为方便。

2、矿井地形地貌

矿区井田位于中山背斜北段,低山地形地貌,地形总趋势为东高西低,坡度较缓,坡角约为140。背斜构造,地层走向一般为北15°~24°且东陡(倾角为7°~74°)西缓(倾角为6°~54°),为一北北东的长条形低山,北高南低,山脊一般高程为700m,山顶较平。最高高程为天耕梁802m,最低点为桐子湾河沟和杜家沟302m~304m,相对高差一般小于400m,最大达500m。地貌与构造形态基本吻合,背斜轴部为山脊,两翼顺向冲沟发育。属侵蚀构造类。

3、矿井地质特征

⑴地层

矿区地表基本为第四纪冲积物所覆盖,厚薄不等,并广泛出露中下侏罗系自流井组,煤系地层为上三叠系须家河组,仅在井田南北“天窗式”出露,煤层露头少见,属隐伏煤田。区内出露和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三叠系须家河组

(T

3x j)、侏罗系自流井组(J

1-2

Z)和沙溪庙组(J

3

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

3x

j):在井田内因揭露不全,厚度不详。柏林井田厚

471-567m,一般520m,以假整合覆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为三角洲-河流、湖泊沉积,按沉积环境分七段,一、三、五、七为含煤段,二、四、六为砂岩段。主要由细-粗粒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石灰岩和煤组成。在泥岩和煤层的顶板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

②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J

l-2

):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与下伏岩层呈假整合冲刷接触。厚640~839m,一般743m。分为四段,即珍珠冲、东岳庙为第一段,二段为马安山,三段为大安寨,四段为凉高山。底部为浅灰、灰白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③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J

3

):紫红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细~中粒砂岩互层,底部为灰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称“关口砂岩”,常耸立成峰,松林密布,易于识别。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厚度不详。

⑵含煤地层

井田煤系地层为须家河组第五段(T

3X J5)、第七段(T

3X

J7),为一套陆相河流

环境沉积,厚约201~1041米。主要含煤地层为第五段(T

3X J5)、第七段(T

3X

J7)。

第五段(T

3X

J5):俗称中煤组,厚84.09~128.61米,一般103.67米,其中

砂岩类约34% ,泥岩类约占64%,含煤率约2%。第一带(T

3X

J5-1)为灰、深灰色

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含11、12煤层及煤线4~7层,本带厚20.16~56.77米,一般厚41.89米。第三带(T

J5-3)为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

3X

岩夹粉砂岩,含14煤层及煤线4~6层,本带厚3.46~34.50米,一般厚15.37米。

第七段(T

J7):俗称上煤组,厚75.83~152.52米,一般104.20米, 其中3X

J7-2)为砂岩类约占67.6% ,泥质岩类约占28.9%,含煤率约3.5%。第二带(T

3X

井田主要含煤带,岩性为深灰、黑灰色岩、粉砂策泥岩夹泥策粉砂岩,含煤3~9层,主要煤层为外连、内连煤层,全区可采。本带厚2.56~40.53米,一般15.71米。

4、煤层特征

7),俗称采区内可采煤层共二层,由上而下为三叠系须家河组第七段(T

3xj

5),俗称中煤组。现分上煤组,含外连煤层和内连煤层;须家河组第五段(T

3xj

述如下:

⑴外连煤层

7-1)的上部,上距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二位于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一亚段(T

3xj

7-2)砂岩0.04~12.61m,平均3.30m。该煤层厚度较稳定,仅在矿区亚段(T

3xj

南部边界东西翼、东翼北端(1)号勘探剖面线处、西翼F1断层以北及东翼(4)号勘探剖面线至原5号勘探剖面线之间,50m标高以下有零星不可采区外,其余全区基本可采。煤层总厚度1.55~2.65m,平均1.90m。煤层结构沿走向从北向南,无夹矸。属较稳定煤层。煤层顶、底板岩性均为泥岩及粉砂质泥岩。

⑵内连煤层

7-1)的中上部,上距外连煤层15.55~位于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一亚段(T

3xj

19.69m,平均15m。煤层厚度基本稳定,仅原7号勘探线以南背斜轴部有一小块不可采外,其余全部可采。煤层总厚度2.43~4.8m,平均3.0m。煤层结构大部份为单一煤层,在F50断层以南背斜轴及东翼为复煤层,常含夹矸1层,少数为2~3层,西翼井筒附近极个别点含夹矸4层,夹矸单层厚0.05~0.80m,夹矸岩性大部份为泥岩,少许为炭质泥岩。大部份夹矸厚度大于煤分层厚度,使煤层有益厚度变薄。纯煤厚度0.15~1.42m,平均0.74m,其中东翼厚0.70~0.90m;西翼原10号勘探线以北厚0.70~1.30m。以南变薄为0.40~0.50m。有益煤厚0.40~1.16m,一般0.78m,煤层稳定系数为32.9%,属较稳定煤层,煤层顶板岩性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1、矿井位置

四川达竹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刚煤矿位于达县县城177°方向、直距约17km处,行政区划位于达县石板镇。井田范围属于达县石板镇、景市镇、

百节镇、斌郎镇、福善镇所辖。地理坐标:东经107°29′19″~107°31′59″,北纬30°00′34″~31°0 5′03″。

金刚煤矿有矿区公路西行5km至石板镇与210国道相接,由此再向北行20km 至达州市城区,距位于井田西北的襄渝铁路达县火车站约35km。达渝高速公路及襄渝铁路、成万铁路均途经达州市城区。井田西侧有铜钵河流过,因下游建有金盘子水电站,蓄水颇丰,可以舟楫,交通较为方便。

2、矿井地形地貌

矿区井田位于中山背斜北段,低山地形地貌,地形总趋势为东高西低,坡度较缓,坡角约为140。背斜构造,地层走向一般为北15°~24°且东陡(倾角为7°~74°)西缓(倾角为6°~54°),为一北北东的长条形低山,北高南低,山脊一般高程为700m,山顶较平。最高高程为天耕梁802m,最低点为桐子湾河沟和杜家沟302m~304m,相对高差一般小于400m,最大达500m。地貌与构造形态基本吻合,背斜轴部为山脊,两翼顺向冲沟发育。属侵蚀构造类。

3、矿井地质特征

⑴地层

矿区地表基本为第四纪冲积物所覆盖,厚薄不等,并广泛出露中下侏罗系自流井组,煤系地层为上三叠系须家河组,仅在井田南北“天窗式”出露,煤层露头少见,属隐伏煤田。区内出露和钻孔揭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三叠系须家河组

(T

3x j)、侏罗系自流井组(J

1-2

Z)和沙溪庙组(J

3

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

3x

j):在井田内因揭露不全,厚度不详。柏林井田厚

471-567m,一般520m,以假整合覆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为三角洲-河流、湖泊沉积,按沉积环境分七段,一、三、五、七为含煤段,二、四、六为砂岩段。主要由细-粗粒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夹薄层石灰岩和煤组成。在泥岩和煤层的顶板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

②中下侏罗统自流井组(J

l-2

):以湖泊相沉积为主,与下伏岩层呈假整合冲刷接触。厚640~839m,一般743m。分为四段,即珍珠冲、东岳庙为第一段,二段为马安山,三段为大安寨,四段为凉高山。底部为浅灰、灰白色细~中粒长石石英砂岩。

③中侏罗统下沙溪庙组(J

3

):紫红泥岩、粉砂质泥岩与细~中粒砂岩互层,底部为灰色厚层状中粒长石石英砂岩,称“关口砂岩”,常耸立成峰,松林密布,易于识别。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厚度不详。

⑵含煤地层

井田煤系地层为须家河组第五段(T

3X J5)、第七段(T

3X

J7),为一套陆相河流

环境沉积,厚约201~1041米。主要含煤地层为第五段(T

3X J5)、第七段(T

3X

J7)。

第五段(T

3X

J5):俗称中煤组,厚84.09~128.61米,一般103.67米,其中

砂岩类约34% ,泥岩类约占64%,含煤率约2%。第一带(T

3X

J5-1)为灰、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含11、12煤层及煤线4~7层,本带厚20.16~56.77

米,一般厚41.89米。第三带(T

J5-3)为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泥质粉砂

3X

岩夹粉砂岩,含14煤层及煤线4~6层,本带厚3.46~34.50米,一般厚15.37米。

J7):俗称上煤组,厚75.83~152.52米,一般104.20米, 其中第七段(T

3X

J7-2)为砂岩类约占67.6% ,泥质岩类约占28.9%,含煤率约3.5%。第二带(T

3X

井田主要含煤带,岩性为深灰、黑灰色岩、粉砂策泥岩夹泥策粉砂岩,含煤3~9层,主要煤层为外连、内连煤层,全区可采。本带厚2.56~40.53米,一般15.71米。

4、煤层特征

7),俗称采区内可采煤层共二层,由上而下为三叠系须家河组第七段(T

3xj

5),俗称中煤组。现分上煤组,含外连煤层和内连煤层;须家河组第五段(T

3xj

述如下:

⑴外连煤层

7-1)的上部,上距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二位于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一亚段(T

3xj

7-2)砂岩0.04~12.61m,平均3.30m。该煤层厚度较稳定,仅在矿区亚段(T

3xj

南部边界东西翼、东翼北端(1)号勘探剖面线处、西翼F1断层以北及东翼(4)号勘探剖面线至原5号勘探剖面线之间,50m标高以下有零星不可采区外,其余全区基本可采。煤层总厚度1.55~2.65m,平均1.90m。煤层结构沿走向从北向南,无夹矸。属较稳定煤层。煤层顶、底板岩性均为泥岩及粉砂质泥岩。

⑵内连煤层

7-1)的中上部,上距外连煤层15.55~位于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一亚段(T

3xj

19.69m,平均15m。煤层厚度基本稳定,仅原7号勘探线以南背斜轴部有一小块不可采外,其余全部可采。煤层总厚度2.43~4.8m,平均3.0m。煤层结构大部份为单一煤层,在F50断层以南背斜轴及东翼为复煤层,常含夹矸1层,少数为2~3层,西翼井筒附近极个别点含夹矸4层,夹矸单层厚0.05~0.80m,夹矸岩性大部份为泥岩,少许为炭质泥岩。大部份夹矸厚度大于煤分层厚度,使煤层有益厚度变薄。纯煤厚度0.15~1.42m,平均0.74m,其中东翼厚0.70~0.90m;西翼原10号勘探线以北厚0.70~1.30m。以南变薄为0.40~0.50m。有益煤厚0.40~1.16m,一般0.78m,煤层稳定系数为32.9%,属较稳定煤层,煤层顶板岩性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岩性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图1 煤层柱状图

5采区内可采煤层厚度及顶、底板条件

外连煤层:该煤层在采区内全区可采,仅在井田以北被一古河流冲刷,有益厚度1.55—2.60m,一般1.90m。全井田可采厚度1.84—2.2m,平均2.0m,,其中+120m水平煤层厚度为1.84—2.52m,平均2.03m。煤厚变异系数为33%,属稳定煤层。煤层结构为复合煤层,一般夹矸1~3层,厚0.01~0.45m,夹矸为炭质泥岩。煤层的顶板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地段为细~中粒砂岩,底板为深灰色泥岩或泥质粉砂岩。

内连煤层:该煤层除井田以北因古河流冲刷无煤外,全井田均有分布.煤层厚度基本稳定,仅井田南部背斜轴CK9号孔附近一小块不可采。煤层结构,一般为单一煤层,10号勘探线以南大部份为复合煤层,含矸一层为泥岩,砂质泥岩,东翼夹矸厚度0.07~0.67m,平均0.27m;西翼夹矸厚度0.20~0.65m,平均0.39m。煤厚变异系数全井田为37.13%,其中+120米水平36.22%,属较稳定煤层。煤层顶板常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底板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

6煤层瓦斯情况、煤层爆炸性、煤层自燃性及涌水量

⑴矿井瓦斯

根据矿井提供的地质报告和现场检测,矿井瓦斯主要来源于煤层和相邻岩层。在生产过程中,瓦斯涌出形式为普通涌出,煤(岩)层瓦斯涌出情况较均衡、稳定,目前除已开采结束的112采区以外还未发现其它地点有瓦斯异常区和异常点,并无大的裂隙瓦斯涌出。

根据矿井在近几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报告中显示,均属低瓦斯、高二氧化碳矿井。

⑵煤尘

金刚煤矿目前开采的内、外连煤层无爆炸性。

⑶煤炭自燃

矿井开采煤层均为特低硫、特低磷煤,煤层经煤科总院重庆研究院2003年12月30日鉴定,开采的所有煤层均为不易自燃煤层,

⑷涌水量

现矿井最大涌水量12815m3/d,较小涌水量8158m3/d,一般涌水量9200m3/d。

第二节采区的储量及服务年限

1、采区的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

(1) 采区的工业储量

Z g=H×L×(m1+m2)× γ ………………………(公式1-1)式中:Z g---- 采区工业储量,wt;H---- 采区倾斜长度,645m;

L---- 采区走向长度,3113m;γ---- 煤的容重,1.35t/m3;

m1---- 内连煤层煤的厚度,3.3m;

m2----外连煤层煤的厚度,1.40m;

Z g=645×3113×(3.3+1.4)×1.35=1274wt

Z g1=645×3113×3.3×1.35=894.5wt

Z g2=645×3113×1.40×1.35=379.5wt

(2) 设计可采储量

Z K=Z g×C ………………………………(公式1-2)式中:Z K---- 设计可采储量, wt;

Z g---- 工业储量,wt;

C---- 采区采出率,中厚煤层C1取80% ,薄煤层C2取85%。

Z K1= Z g1×C1=894.5×0.80=715.6wt

Z K2= Z g2×C2=379.5×0.85=322.6wt

Z K= Z K1+Z K2=1038.2wt

(3) 采区服务年限

T= Z K/A/K……………………………………(公式1-3)式中:T---- 采区服务年限,a;

A---- 采区生产能力,90万t/a;

Z K---- 设计可采储量;

K----储量备用系数,取1.4。

T=1038.2/90/1.4=8.24a ,取8年。

(4) 验算采区采出率

①对于内连煤层

C 1=(Zg

1

-P

1

)/Zg

1

…………………………(公式1-4)

式中:C

1

———采区采出率,% ;

Zg

1——— m

1

煤层的工业储量,wt ;

P

1

———煤层的煤柱损失,wt ;

说明:上山护巷煤柱50m,走向边界煤柱2x12.5m,倾向边界煤柱2x12.5m。

C=(894.5-80.8)/894.5x100%=90.9%>80% 满足要求。

②外连煤层

C 2=(Zg

2

-P

2

)/Zg

2

=(379.5-34.2)/379.5x100%=90.9%>85%

外连和内连煤层一样为90.9% 。

第二章采矿方法的选择

第一节采煤方法选择原则

采矿方法的选择,需根据现行的煤炭行业技术政策、规定,结合设计采区的具体地质情况和煤层特征,本着“安全上可靠,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三原则,对设计采区所有开采煤层提出可行的采煤方法。

按照煤层厚度和倾角,并结合工艺水平和装备特点,我国目前地下开采实际采用的采煤方法主要有长壁垮落采煤法、放顶煤采煤法、急倾斜采煤法、充填采煤法、水力采煤法以及连续采煤机房柱式采煤法。

第二节采煤方法比较及选定根据目前我国采煤方法的现状,主要为走向长壁采煤法和倾向长壁采煤法,充填采煤法、水力采煤法和房住式采煤法处于技术原因和回采率低的原因,很少采用。放顶煤采煤法和分层采煤法只适用于厚煤层。走向长壁采煤法适用于顶板易于垮落的缓倾斜、倾斜的薄及中厚煤层;而倾向长壁采煤法适用于倾角在12°以下的煤层,当工作面采取有效措施后可应用于12°~17°煤层。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5.2.2 缓倾斜、倾斜煤层采煤方法及工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缓倾斜、倾斜煤层一般应采用长壁采煤法。当煤层倾角大于12°时,宜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后退式开采。结合设计采区的具体条件(表2-2):煤层倾角:15°~25°平均19o,属于缓倾斜煤层,所以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后退式开采。

表2-2 可采煤层参数

煤层编号

厚度(m)

平均值(m)

煤层

结构

顶底板煤层

稳定性

煤层间距

(m)

顶板底板稳定性

内连2.80~3.80

3.30

含矸石

0~5层

粉砂岩

细砂岩

泥岩

粘土岩砂质泥岩

稳定稳定

0.37~9.69

1.65

外连0.34~1.63

1.40

简单

无夹矸

砂质泥岩

泥岩

粘土岩稳定稳定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的布置方案

1、采区上山布置

(1)采区上山布置方案选择

内外连煤层m

1 、m

2

相距较近1.65米,所以采用上山联合开采,同时根据《煤

矿安全规程》第113条:“高瓦斯矿井、有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采区,必须设置至少1条专用回风巷;低瓦斯矿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区,必须设置1条专用回风巷”②。所以布置三条上山联合开采。根据采区的具体设计条件,可提出两个可行的技术方案,为了得出最优的方案,需要做技术经济比较。

方案一:布置两条岩石上山(轨道、运输上山)和专用回风巷煤层上山,上山位于距内连煤层底板19m(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82条)。采用共用上山的联合布置方式。上山倾角为19°,断面为半圆拱形;采区回风石门、区段运输石门以及区段轨道石门均采用半圆拱形巷道。由于此岩层稳定,支护采用锚杆支护加喷射混凝土支护。三条上山上部通过上部车场与回风大巷连接,下部通过下部车场与+120水平运输大巷连接。

方案二:布置三条煤层上山,轨道上山和运输上山位于内连煤层里,专用

回风上山位于外连煤层和顶板岩层中(半煤巷)。采用共用上山联合布置方式。

上山倾角为19°,断面为半圆拱形;采区回风石门、区段运输石门以及区段轨

道石门均采用半圆拱形巷道。由于为煤层巷道,采用锚杆加金属网加喷射混凝土

支护。

⑵方案比较

表采区方案技术比较

方案项目

方案一

轨道、运输岩石上山与m

1

内专

用回风上山联合布置方案

方案二

两条煤巷上山与另外一条半煤

巷上山联合布置方案

1.掘进工程量工程量大工程量小

2.工程难度困难容易

3.煤柱损失小较大

4.受采动影响较小较大

5.巷道维护维护工程量少,维护费用低煤层上山,巷道受采动影响大,

维护工程量大,费用高

6.运输能力大小

7.工程期慢快

表采区方案经济比较(巷道掘进费用)

方案工程名称方案一方案二

单价

(元/m)

工程量

(m)

费用

(元)

单价

(元/m)

工程量

(m)

费用

(元)

运输上山、轨道上山及专用回风上山 1800

1100

645x2

645

3031500 1100 650x3 2128500

采区回风石门

1500 20 30000 1100 20 22000

采区运输石门

(两条)

1500 20x4 120000 1100 0 0

采区轨道石门

1500 20x4 120000 1100 20 22000 合计(元)3301500 2172500

表3-3采区方案经济比较(巷道维护费用)

方案工程名称

方案一方案二

服务年限单价

(元/m2年)

工程量

(m)

费用

(元)服务年限

单价

(元/m2年)

工程量

(m)

费用

(元)

运输上山及轨道

上山及专用回风上山8 40

90

64532

645 877200

8 90

645x3

1393200

采区回风石门

8 40 20 6400 8 40 20 6400

采区运输石门

(两条)

8 40 20x4 25600 8 40 0 0 采区轨道石门

8 40 20x4 25600 8 40 20 6400

合计(元)934800 1406000

通过采区经济比较,两个方案的巷道掘进和维护总费用分别为:

方案一为4236300元。

方案二为3578500元。

⑶确定采区布置方案

通过上述方案比较,从经济上方案二较较为节省,从技术上考虑,方案二的准备巷道掘进容易,且工期较短,投产快,又因为煤层及岩层稳定,且属低瓦斯煤矿,所以可以布置在煤层,只是维护费稍比方案一高一些,居于这些优点综合考虑后选择方案二较佳。即采用两条煤巷(轨道上山、运输上山)上山与另外一条半煤巷上山联合布置。

2、采区车场布置

⑴采区上部车场选择

由于该采区煤层倾角为19°,为缓倾斜煤层,绞车房距总回风巷的距离稍远,故采区上部车场选用甩车场。其优点是车辆运行安全,不易跑车,巷道维护容易。

采区上部车场常用的有甩车场和平车场。平车场和甩车场的选择主要根据绞车房的布置和维护条件。在煤层群联合布置时,回风石门较长,为便于与回风石门联系多选用甩车场。其示意图如下

甩车场

⑵采区中部车场选择

采区中部车场形式有:甩车场,吊桥式车场和吊桥甩道式车场。当上下山倾角小于等于20o时选用甩车场,当上下山倾角大于20o时也可采用吊桥式车场和吊桥甩道式车场。上山倾角为19o,所以选择甩车场式。采用的是单侧甩车道。其图形如下:

中部甩车场

⑶采区下部车场选择

本采区设计煤层倾角为19°,上山倾角为19°> 12°,采区内共有两煤层(内外连)同时该两煤层联合布置所以,其轨道上山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选用石门装车式环形绕道式下部车场。采区下部车场如图::

3、采区硐室

⑴采区煤仓

下部车场是石门装车式,石门与运输大巷有一定高差,采用混合式煤仓,断面为圆形,

煤仓容量与采区生产能力关系

采区生产能力/w t2a-130以下30~5045~6060~100及以上采区煤仓容量/t 50~100100~150150~300300~500根据采区生产能力和大巷运输能力,保证采区正常生产为原则,根据采煤机连续作业割煤的产量计算:

Q= (Ag-An)Tg k t…………………………(公式3-1)

式中 Q——采区煤仓容量,t;

Ag——采区高峰生产能力,t/h;为平均产量的1.5~2.0倍;

An——装车通过能力,t/h;为平均产量的1.0~1.3倍;

Tg——采区高峰生产持续时间,机采取1.0~1.5h;

——不均衡系数,机采取1.15~1.2;

k

t

采区平均生产能力:A= 15033.330.8031.3530.90935/16=152t

采区煤仓容量:Q=(15232-15231)31.531.2=273.6t

参考相关规定,煤仓容量取300t。

煤仓高度去25m,圆形煤仓直径取5m。

⑵其他硐室

①绞车房

绞车房的位置选择在内连煤层底板岩石层,由上部车场形式(平车场)确定出其基本形式。绞车房有2个安全出口,即钢丝绳通道及绞车房的风道。其断面设计成半圆拱形,用全混凝土砌碹支护。

②采区变电所

采区变电所应设在在煤层稳定、通风条件好的地方,并位于采区用电负荷中心,一般设在采取上山附近。采区变电所呈“-”形布置,布置在内连煤层。硐室与通道的连接处装设向外开的防火栅栏两用门。断面形状采用半圆拱形,用钢筋混泥土棚支护。

弘利煤矿东采区设计说明书

弘利煤矿东采区设计说明书 前言 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位于阿克地区拜城县城北24km处。距阿克市163km,距库车县城116km,距南疆铁路库车站110km,矿井有柏油路与拜城县城直接相连,交通便利。 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为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十五”规划9万吨/年生产能力改扩建矿井,2005年1月矿井委托煤炭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完成了初步设计、安全专篇,并通过专家审查。目前矿井已通过验收,为证照齐全的合法生产矿井。 矿井采用混合斜井开拓,目前矿井生产水平为一水平,井底水平标高为+1915m,生产采区为中央采区,共布置有两条井筒,即混合斜井和中央采区回风斜井。混合斜井采用单钩串车提升,主要承担煤炭、矸石提升、运送设备、材料和人员任务,作矿井进风井,并兼作矿井一个安全出口。中央采区回风斜井作矿井回风井,并兼作矿井一个安全出口。目前矿井各大生产系统完善,中央采区即将回采完毕,为保证矿井采掘接续,决定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东采区设计。 受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委托,我院承担该矿东采区设计的编制工作,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定》及相关法律法律要求进行本次采区设计。设计要求矿井合理安排东采区工程施工进度,以保证采区接续要求;中央采区回采完毕后,东采区方可进行回采,严禁矿井两个采区同时生产,严禁矿井超通风能力生产。

一、编制设计的依据 1、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第八地质大队2002年6月编制的《拜城县温巴什煤矿东竖井生产地质报告》及国土资源厅新国土资储认[2002]116号对该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认定书、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新国土资储评审[2002]060号对该报告评审意见书; 2、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2005年1月18日对《拜城县温巴什煤矿东竖井生产地质报告》资源储量重新分割的说明; 3、《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改扩建初步设计(代可研)》、《安全专篇》、《设计变更》; 4、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分院2007年8月编制完成的《国际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弘利煤矿开采煤层瓦斯抽放设计》; 5、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下发的采矿许可证; 6、《煤矿安全规程》、《煤炭工业小型煤矿设计规定》; 7、现场收集的有关资料。 二、设计的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提高矿井机械化开采水平,改善井下工人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2、为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设计针对井下煤层开采条件及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3、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各项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4、贯彻改革精神,在公共设施方面,本着高能低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环保的原则。 5、优化井下开拓布署,减少井巷工程量,多做煤巷,少做岩巷。力求低投入高产出。 6、尽量利用矿井现有生产、生活系统及设施。

参考首采区设计说明书2

**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煤矿首采区开采设计 作者:*** 系别: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目录 前言 (2) 第一章概述 (3) 第一节矿井自然状况及资源条件 (4) 第二节矿井设计及生产概况 (7) 第二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10) 第一节采区概况 (10) 第二节采区地质情况 (10) 第三节采区煤层特征及储量 (12) 第四节采区水文地质情况 (13) 第三章采区设计方案 (16) 第一节采区设计方案 (16)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 (16) 第四章采区开拓 (19) 第一节采区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及采区工作面个数 (19) 第二节采区准备与回采 (19) 第五章采区各生产系统及主要设备 (25) 第一节采区运输与提升系统 (25) 第二节采区通风与降温系统 (32) 第三节采区排水系统 (37) 第四节采区供水、注浆及压风、注氮系统 (39) 第五节采区供电系统 (49) 第六节采区监测监控与通信 (51) 第七节避灾路线 (53) 第六章采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4) 第七章采区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55) 第八章采区矿压及冲击地压观测设计方案 (60) 第九章劳动定员及劳动生产率 (64) 第一节劳动定员 (64)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 (68)

前言 ****煤矿西约30km处,行政区划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县**镇管辖,是设计年产12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矿井与2009年9月1日动工建设,预计2011年9月1日正式投产,建设工期24个月。井田内含有可采煤层一层,即A1煤层,A1煤层平均厚度,南北走向,矿井共分两个水平,六个采区,即+1200m水平和+750m水平, 11、12、13、14、21、23采区,11采区是矿井首采区,首采区分南、北翼生产,片盘斜井开拓,主斜井、副斜井、回风斜井均可作为首采区内的三条上山使用,系统简单,投产快。 一、设计基础资料及依据 1、**煤矿首采区地质说明书及附图。 2、**煤矿勘探地质报告及三维地震地质报告。 3、**煤矿初步设计。 4、《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安全规程》等国家有关煤矿设计和建设的规程规范文件。 二、设计指导思想 结合**煤矿周边现有煤矿的生产状况,在对矿井现有资料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地质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力求实现采区高产、高效,体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为矿井将来稳定高产高效打好基础。

最新采区及采掘工作面防突设计编制题纲资料

一、采区防突专项设计 (一)采区瓦斯地质概况 1. 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情况 煤层赋存条件及其稳定性、煤的结构类型及工业分析、煤的坚固性系数、煤层围岩性质及厚度、水平(采区)煤层(附综合柱状图说明)、可采储量、地质构造类型及特征、断层与火成岩分布、水文地质情况。 2. 瓦斯赋存情况 分煤层瓦斯含量及瓦斯成分、瓦斯压力、瓦斯放散初速度等原始参数、钻孔穿过煤层时的瓦斯涌出动力现象、邻近区域瓦斯地质情况。 (二)采区设计说明 1. 采区巷道布置 2. 采区供电、运输、行人等生产系统 3. 煤层开采顺序、采煤工艺、工作面接替顺序等 (三)通风系统说明 通风系统必须独立可靠。 (四)防突设施(设备)设置 (五)防突设计 1. 区域综合防突设计 (1)区域预测情况 说明区域预测(开拓前预测)的方法、临界值及区域划分结果等。 (2)区域防突措施 ①开采保护层 保护层的选择、沿走向及倾斜的保护范围及抽采被保护层瓦斯的方式等。 ②预抽煤层瓦斯 预抽煤层瓦斯的方式选择、钻孔控制范围、钻孔参数设计、封孔要求等。

(3)确定区域效果检验的方法 开采保护层、预抽煤层瓦斯的效果检验方法的选取,临界值的确定,检验区域内钻孔分布设计。 (4)确定区域验证的方法 石门揭煤、煤巷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进行区域验证的方法的选取及临界值的确定。 2. 局部综合防突设计 (1)确定工作面预测方法 采用的临界值、最小预测超前距等。 (2)工作面防突措施工程设计 石门和立井、斜井揭穿突出煤层的专项防突设计、煤巷掘进和采煤工作面的专项防突设计。 (3)确定工作面效果检验方法石门及其他揭煤工作面、煤巷掘进工作面、采煤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方法的选取及钻孔的布置及临界值的确定。 (4)安全防护措施 采区避难所设置、反向风门、挡栏、远距离爆破措施、压风自救系统等。 3. 首采面防突工程量 主要通风系统、瓦斯治理巷道工程量,各类钻孔工程量等。 (六)监控系统、传感器设置 (七)抽采系统设计(抽采系统、瓦斯计量安设) (八)附图 1. 瓦斯地质图 2. 采区巷道布置平、剖面图 标明瓦斯治理巷道,并要反映钻场、钻孔布置参数等。

最新吕沟煤矿采区设计说明

吕沟煤矿采区设计说 明

河南煤化集团 河南永锦能源有限公司吕沟矿 81采区设计说明书 编制人:曹远锋 总工程师:赵少亭 矿长:郭金旺

吕沟矿81采区设计审批审批意见

目录 第一章设计依据 (1) 第二章矿井概况 (2) 1、矿井现生产采区情况 2、新采区、新水平情况 3、开采81采区的必要性 第三章 81采区概况 (3) 第一节采区位置及范围、储量 (3) 1、采区位置及范围 2、地面情况及受生产影响程度 3、采区储量 第二节地质勘探情况 (4) 第三节地层及标志层 (4) 1、地层 2、主要标志层 第四节地质构造 (3) 第五节水文地质特征及充水因素 (3) 1、81采区水文特征 2、81采区主要充水因素 第六节煤层赋存特征 (6) 1、煤层赋存特征 2、瓦斯 3、煤尘 4、煤层自燃 5、地温 第七节地表特征 (7) 第八节煤质 (7) 第九节采区存在问题及建议 (7) 第四章采区设计方案的确定 (7) 第一节方案的提出、确定 (7)

1、设计方案 2、方案对比与确定 第二节设计方案 (13) 1、设计原则 2、巷道布置 3、主要巷道设计 第三节工程量、工期及初期投入预算 (17) 1、工程量 2、工期 3、初期投入预算 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工艺、设计能力、服务年限 (16) 1、采煤方法 2、采煤工艺 3、采区设计能力 第六章采区安全生产系统 (19) 第一节主运输系统 (19) 1、主运输路线 2、采区运煤设备选型: 第二节辅助运输系统 (24) 1、巷道原始参数 2、基本参数选择: 3、选型计算 第三节排水系统 (25) 第四节通风系统 (25) 1、矿井通风现状 2、通风线路、风量配备 3、81采区通风容易时期 4、81采区通风困难时期 第五节供电系统 (37) 1、采区基本情况

采区设计

萍乡市青山朝阳煤矿东441采区设计说明书 编制:廖水萍 总工程师:邹元江 矿长:邱灿群 编制日期:2017年3月

目录 第一章采区概况与地址特征 (3) 第一节采区概况 (3) 第二节采区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 (3) 第三节采区地质构造 (4) 第四节煤质、瓦斯、煤尘 (4) 第五节水文地质条件 (5) 第六节采区储量计算 (6) 第二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7) 第一节矿井工作制度 (7) 第二节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7) 第三章采煤方法及采区参数的确定 (8) 第一节采煤方法选择 (8) 第二节采区参数的确定 (9)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10) 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初选及可行性方案确定 (10) 第二节采区工作面配备及生产能力验算 (11) 第五章采区运输系统 (12) 第一节采区运输系统 (12) 第二节通风系统 (12) 第三节供电系统 (14) 第四节排水系统 (14) 第六章安全技术措施 (15) 第七章采区技术经济指标 (17)

第一章 采区概况与地址特征 第一节采区概况 采区位置与邻近关系 本采区位于-240m(四水平)顶板运输大巷以东穿层石门处,西起本矿老塘边界,东至保安煤柱线,上至-200m(老四层)老塘区边界,下至-240水平(煤层大巷底板)。本采区走向长72米,倾向长40米。开采四煤层,煤层走向NE,倾向SE,倾角70°,采区四邻关系:采区西翼为本矿回采区,再其上(-75)为长旺煤矿已采区。东翼为铁路保安煤柱,-72以上为已采区,下部为未开拓区。采区地面状况: 地面为山岭地带,植被茂盛,地面标高+105至+150m,采区以东50米处有萍乡西站至青山矿铁路专用线,由东向西穿过,紧挨专用线,(位于柑子坡东段)有一小河由西向东南流入萍水河。 第二节采区煤层及其顶底板特征 一、煤层 采区主采四煤层,煤层黑色半亮型、半金属光泽、硬度中等,块煤断口呈阶梯状断口,并见呈丝状原生构造,煤层结构较简单,主要夹1-3层0.10~0.35米粉砂岩或泥岩夹矸,局部可见含菱铁质砂岩夹矸,厚0.15~0.25米,夹矸多呈层状分布,有时透镜状,连续性不强。

煤矿矿井初步设计和采区设计说明

煤矿矿井初步、采区设计 一、设计原则 ㈠遵循国家发布的与煤矿建设项目有关的政策、规程、规。 ㈡遵循上一阶段设计中所确定的主要技术原则及标准。 ㈢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使设计的矿井实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二、设计的主要依据 ㈠已批准的煤矿矿井地质报告。 ㈡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规程和规等。 ㈢其他有关支撑性文件及材料,如采掘工程平面图,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尘爆炸危险性、瓦斯等级鉴定报告等。 三、设计的主要程序及步骤 ㈠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程序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其他专项设计,如瓦斯抽采工程初步设计、防治煤与瓦斯突出专项设计)→施工图设计。 ㈡煤矿矿井设计的主要步骤

1、学习有关煤矿生产、建设的政策法规,收集有关地质和开采技术资料,掌握上级管理部门对设计的具体规定。 2、明确设计任务,掌握设计依据。 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 4、研究方案,编制设计。 四、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容 初步、采区设计的主要容分为说明书、图纸、设备清册及概算书。 按照煤矿安全监察局、省煤炭工业局下发的《省小型煤矿(井工、露天)初步设计及初步设计安全专篇编制指导意见(试行)》、《煤炭工业五项设计编制容》及《煤炭工业矿井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标准》(GB/T50554-2010)等的要求,说明书主要容为前言、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井田开拓、大巷运输、采区布置及装备、矿井通风、矿井主要设备、地面生产系统、地面运输、总平面布置及防洪排涝、电气及通信、地面建筑、给排水、采暖及供热、节能减排、职业安全卫生、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建井工期、技术经济等18个章节。 图纸主要分为采用及新制图,其中新制的图纸主要有矿井开拓方式平剖面图、采区布置及主要机械设备布置平剖面图、巷道断面图册、矿井通风系统网络图、矿井反风系统图、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平面图、地面生产系统布置平面图、矿井地面总布置平面图、井下消防及防尘洒水平面图、通信系统图、井上下供电系统图、传感器布置平面图、监测监控系统平面图、井下压风管路系统图、矿井运输线路系统图等。

采区设计说明书示例

目录 1. 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1) 1.1采区概况 (1) 1.2采区地质概况 (1) 2. 采区储量及服务年限 (2) 2.1储量 (2) 2.2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 3.采区巷道布置与采煤方法的选择 (3) 3.1采准巷道布置方案的提出 (3) 3.2采准巷道布置方案比较 (3) 4、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5) 4.1采煤方法 (5) 4.2回采工艺 (6) 5、采区生产系统和主要机械设备选型 (8) 5.1、液压支架 (8) 5.2、采煤机 (8) 5.3、刮板输送 (8) 5.4、转载机 (9) 5.5、破碎机 (9) 5.6、可伸缩胶带输送机 (9) 5.7、乳化液泵 (9) 5.8、回柱绞车 (10) 5.9、水泵 (10) 5.10、移动变电站 (10) 6、通风与安全 (10) 6.1、回采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 (10) 6.2、掘进工作面所需风量计算 (11) 6.3、硐室所需风量的计算 (12)

6.4、采区总需风量 (12) 7、巷道断面的选择 (14) 7.1、煤层运煤平巷 (14) 7.2、煤层运料平巷 (15) 7.3、阶段运输斜巷 (15) 7.4、阶段回风斜巷 (16) 7.5、采区煤仓 (17) 8、采区生产系统 (18) 9、采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及劳动组织表 (19)

1.带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1.1采区概况 本带区为某矿的一个接替采区,采区走向长1520m,倾斜长度980m,其面积为2430000m2。 该带区东以井筒煤柱为界,西以平安二号断层为界,上部水平是+420m,下部水平为+300m。 1.2采区地质概况 1.2.1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单,无褶曲、断层和火层岩侵入。煤层顶底板岩性稳定。该带区的煤层平均倾角为6°,为进水平煤层。 1.2.2煤层 本采区可采煤层为两层煤,第一层煤厚4.3米,顶板为砾页岩,底板为砂页岩;第二层煤厚4.2米,顶板为页岩,底板为中砂岩。两层煤均属于厚煤层,煤层在井田范围内是比较稳定的,变化较小,规律性强。如图:

采区设计编制的内容

采区设计编制的内容,包括采区设计说明书,采区设计图纸。 一、采区设计说明书 (1)采区设计说明书应说明: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垂深,有无小煤窑和采空区积水;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等。 (2)采区所采煤层的赋存情况(走向、倾斜、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离、夹矸层厚度及其分布,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及其厚度等)及煤质。 瓦斯涌出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瓦斯涌出量及确定依据;煤尘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性及其发火期;地温情况等。 水文地质:井上、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发育情况变化规律;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和含水层水位变化;断层导水性;现生产区域最大及正常涌水量,邻近采区周围小窑涌水和积水情况等。 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说明对地质资料进行审查的结果,包括资料的可靠性及存在的问题。 (3)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所占的比例,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并确定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4)确定采区准备方式。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及其生产系统(包括运煤、运料、通风、供电、排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的确定。当有几个不同的采区巷道准备方案可供选择时,应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5)选择采煤方法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装备。 (6)进行采区所需机电设备的选型计算,确定所需设备型号及数量,采区信号、通讯与照明等。 (7)洒水、掘进供水、压气、充填和灌浆等管道的选择及其布置。 (8)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9)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对预防水、火、瓦斯、煤尘、穿过较大断层等地质复杂地区提出原则意见,指导编制采煤与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并在施工中加以贯彻落实。 (10)计算采区巷道掘进工程量。 (11)编制采区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区走向长度和倾斜长度、区段数目、可采煤层数目及煤层总厚度、煤层倾角、煤的容重、采煤方法、主采煤层顶板管理方法、采区工业储量和可采储量、机械化程度、采区生产能力、采区服务年限、采区采出率和掘进率,巷道总工程量、投产前的工程量。 二、采区设计图纸 设计图纸一般包括: 地质柱状图、采区井上下对照图、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储量计算图及剖面图等应进行复印,作为采区设计的一部分。此外,还须有: (1)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及剖面图(比例:1:1 000或1:2 000); (2)采区采掘机械配备平面图(比例:1:1 000或1:2 000);

最新安源煤矿四水平425、325采区设计说明

安源煤矿四水平425、325采区设计说 明

关于上报《安源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 设计说明书》的报告 萍乡矿业集团公司: 《安源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设计说明书》已编制完毕,现将文字说明书及其有关图件随文上报,请审批。 特此报告 附件: 1、安源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设计说明书一份 2、四水平4215采区方案Ⅰ设计图 1:1000 3、四水平3215采区方案设计图 1:1000 4、四水平4215采区方案Ⅱ设计图 1:1000 5、四水平4215、3215采区井上下对照图1:2000 6、四水平4215、3215采区压茬关系平面图 1:2000 7、四水平3215采区3215、3214下山皮带道剖面图1:1000 8、四水平4215、3215采区3213探峒剖面图 1:1000 9、四水平4215、3215采区A线剖面图 1:1000

10、四水平4215、3215采区3219剖面图 1:1000 11、四水平4215、3215采区综合柱状图 1:200 12、四水平4215、3215采区水文地质图 1:5000

主题词:采区设计说明书报告 抄报:萍乡矿业集团公司 抄送:集团公司生产处、安全局。 安源煤矿办公室 2009年8月日印发 安源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 设 计 说 明 书

矿长:谭湘赣 总工程师:周建祥 生产科长:邓应科 地质负责:陈文光 通风区长:方优胜 审核:何金 编制:胡德萍 日期:2009年7月 目录 一、四水平4215采区概况及地质情况一、四水平3215采区概况及地质情况 三、采煤方法及循环方式 四、采区生产能力 五、采区巷道布置 六、采区生产系统 七、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九、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精品】煤矿某采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 恒达煤矿矿井由原煤炭部兖州煤矿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50万t,2002年省煤炭局核定年生产能力为240万t,系一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矿井。 矿井为立井开拓方式,设计两个水平开拓,第一水平(即目前开采水平)标高为—320m,第二水平标高为—450m。 矿井一水平原设计共划分11个采区,其中北翼6个,分别为:北二、北四、北六、北八、北十、北十二采区;南翼5个,分别为:南一、南三、南五、南七、南九采区。后来由于井田边界和采区重新划分,北四采区划归北八采区开采,北六采区大部分划给柴里井田,只保留小部分。另外,北十、北十二采区3煤因其埋藏较深,利用一水平开拓很不经济,在进行二水平开拓延深方案设计时,将其划归二水平开采,这样一水平现在只剩8个采区。 一水平主采3 上、3 下 煤层,均为近水平中厚及厚煤层,可采总厚度7m左右,采用单一 长壁全部垮落采煤法,有综采和高档普采两种采煤工艺。 矿井于1988年9月28日移交生产管理并试生产,1989年6月24日正式投产,先后动用了南一、北二、南三、北八、南七共5个采区,其中2004年内有南一、北二、南三3个采区开采结束,北八、南七成为矿井的主采区。两个主采区中,南七采区由于实际揭露的地质情况要远远复杂于采区设计时提交的地质报告,采区的可采储量大为减少,也影响了正规综采工作面的布置,降低了采区的生产能力,对矿井的生产能力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现正在开拓其接替采区—

南九采区;而北八采区现已开采5年,正规工作面已不多,大部分储量为柴里村和大屯村下压煤,为保证矿井的稳产高产和南北翼的均衡生产,北翼应尽早为北八采区开拓新的接续采区,为此我们拟设计北六采区。 第二章采区概况 一、采区位置 1、地面位置: 2、井下位置:北六采区位于—320m水平北大巷的西侧,北二和北八采区的西部,南三采区的北部,为矿井西部边缘采区. 二、采区边界及面积 北六采区南部与南三采区相接,东部和北部以王庄断层与北二采区和北八采区为界,西部以高庙断层与柴里井田相邻。采区南北走向长2160m,东西倾斜宽120~560m,面积1.02km2。 三、开采范围 本设计只开采3 上、3 下 煤层,其它煤层不作考虑.3 上 煤层埋深在301。74~347.09m之 间,标高为—262。16~—309.9m;3 下 煤层埋深在320。6~352。72m之间,标高为-281。02~—315。53m。

煤矿一采区开采设计说明书

山西临县华烨煤业有限公司 一采区开采设计说明书 编制:段晓东 审核:郝小军 总工程师:张军田 矿长:杜秀峰 新民(集团)华烨煤业有限公司地测部 2011年1月

目录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 (1) 第二章采区概况 (1) 第三章采区地质特征 (2) 第四章采区开采 (2) 第一节采区准备方式 (2) 第二节采区巷道布置 (3) 第三节开采顺序 (3) 第四节巷道布置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生产系统 (3) 第六节采区储量、采煤方法、机械装备及采区参数 (5) 第五章采区辅助运输设计 (12) 第六章“一通三防”设计 (13) 第一节通风设计 (13) 第二节防灭火设计 (15) 第三节防瓦斯设计 (17) 第四节防尘设计 (19) 第七章防排水设计 (21) 第八章液压系统设计(液压泵站流量计算和选型) (21) 第九章技术经济指标 (24) 第十章注意事项 (1)

第一章矿井基本情况 山西临县华烨煤业有限公司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20万t/a,是一座机械化升级改造的中型矿井。 矿井由源通煤炭设计研究院设计,年月开始120万吨基本建设,目前已进入矿建期阶段,并计划于2013年月底进行联合试运转。 矿井开拓方式为混合开拓,设计两个水平,水平标高分别为+605m和502m。 根据源通煤炭设计研究院初步设计(修改版)》(2011年1月),本设计暂定开采煤2.4.5.8.9五个主采煤层。 按照规划,由于二采区内4号煤经开采剩余储量不多,矿井投产后将主要集中在一采区开采,一采区4号煤为矿井首采区,也是主采区;而二采区只作为矿井的备用采区,在矿井生产后期进行开采。 第二章采区概况 一、采区位置及地面概况 1、地面位置: 临县华烨煤业有限公司位于临县林家坪镇滴水局村南,北距临县县城57km,行政区划属临县高家山乡管辖,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7°38′05″—37°40 ′07″,东经110°52′11″—110°54′27″。 2、地形地势: 井田位于吕梁山区,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表切割强烈,沟谷纵横,梁峁绵延,地形十分复杂。总的地势为东高西低,地形最高点位于井田东部高家山村北山梁,标高1074.81m,地形最低点为西北边界处沟谷,

采区设计说明书

采矿工程专业 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上湾煤矿东二采区设计(199万t/a) 姓名:张志伟张昌盛 班级:采矿06-1班 学号:0601010110 0601010111

指导教师:陈刚 设计时间:2009年11月22日至2009年12月28日

目录 第1章采区地质情况 (4) 1.1 采区概况 (4) 1.2 采区地质特征 (4) 1.2.1 采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 (4) 1.2.2 水文地质及其矿井突水与瓦斯 (4) 第2章采区储量与生产能力 (5) 2.1 采区储量 (5) 2.1.1 储量计算: (5) 2.2 采区生产能力 (5) 2.2.1 采煤工作面年生产能力 (5) 2.2.2 采区生产能力 (5) 2.3 采区服务年限 (6) 第3章采区方案设计 (7) 3.1 采煤方法的选择 (7) 3.2 采区巷道布置 (7) 3.2.1 采区走向长度 (7) 3.2.2 区段长和区段数目 (7) 3.2.3 采区形式 (7) 3.2.4 采区上山的布置 (7) 3.2.5 采区内煤层开采顺序 (8) 3.3 巷道断面设计 (9) 3.3.1 巷道断面设计应满足的条件 (9) 3.3.2 巷道断面的选择 (9) 3.3.3 巷道断面尺寸的确定 (9) 第4章回采工艺 (13) 4.1 落煤 (13) 4.1.1 落煤方法 (13) 4.1.2 采煤机主要技术特征 (13) 4.1.3 采煤机进刀方式 (13) 4.1.4 采煤机割煤方式 (14) 4.1.5 选择和决定回采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 (14) 4.2 支护 (14) 4.2.1 支架选型及规格的确定 (14) 4.2.2 工作面支架布置方式 (16) 4.3 采空区处理方法 (16) 4.3.1 确定采空区处理方法 (16) 4.3.2 确定控顶距及放顶距,以及特种支架形式 (16) 4.4 采煤工艺 (17) 4.4.1 采煤机工作面生产能力: (17) 4.5 生产技术管理 (17) 4.5.1 作业形式 (17)

31采区设计说明书(5.13)

第一章矿井概况 一、矿井隶属关系及建设情况 山东省朝阳矿业有限公司,隶属于山东中泰煤业集团公司,于2002年5月开始建设,2004年12月联合试运转,转入试生产,2006年2月正式投产。矿井 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年,2008年核定生产能力72万吨/年。现开采3 下煤、12 下 煤,16煤未开拓。 二、矿区位置及交通 1、矿区位置及范围 朝阳煤矿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西北部滨湖镇,行政区划隶属于滕州市滨湖镇管辖。2002年7月国土资源厅颁发采矿许可证圈定井田范围,东西长约12 km、南北宽约1.5 km,面积17.2482 km2。其地理座标为: 东经:116°50′46″~116°57′42″ 北纬:35°05′22″~35°08′57″ 2、交通 本区东有京沪铁路及京福高速公路,区内岗头港为井田及周边地区出入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码头。井田东侧有济(宁)~微(山)公路和两条县级公路,西侧有京杭大运河,北达济宁,南通苏、沪、杭,南部有滕州港及留庄港两个航运码头,水陆交通甚为方便。 3、井田位置 朝阳井田位于滕县煤田北部,北边界为凫山断层,南部以北徐楼断层和奎子断层与北徐楼煤矿相邻。 三、矿井储量情况 截止到2014年底,朝阳煤矿共保有资源储量3487..2万吨,其中:可采储量(111)648.6万吨;预可采储量(122)250.7万吨;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843万吨;经济基础储量(122b)307.6万吨;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235.6万吨;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50.4万吨;推断的内蕴经济 资源量(333)2050.5万吨。其中3 下煤可采储量300.5万吨;12 下 煤可采储量249.2 万吨;16煤可采储量339.1万吨。

采区设计的内容

采区设计的内容 采区设计编制的内容包括采区设计说明书和采区设计图纸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采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采区概况 ①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及与邻近采区的关系; ②可采煤层埋藏的最大垂深,有无小煤窑和采空区积水; ③与邻近采区有无压茬关系等。 第二章采区地质特征 ①赋存情况:走向、倾向、倾角及其变化规律、煤层厚度、层数、层间距离、夹矸层厚度及其分布,顶底板的岩石性质及其厚度等。 ②煤质; ③瓦斯涌出情况及其变化规律,瓦斯涌出量及其确定依据;煤层爆炸性,煤层自然发火性及其发火期;地温情况等。 ④水文地质:井上下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隔水层特征及其发育情况变化规律;矿井突水情况、静止水位和含水层水位变化;断层倒水性;现生产区域最大和正常涌水量,邻近采区周围小窑涌水和积水情况等; ⑤煤层及其顶底板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⑥说明对地质资料进行审查的结果,包括资料的可靠性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采区储量和生产能力 确定采区生产能力,计算采区储量(工业储量、可采储量)和高级储量所占的比列,计算采区服务年限并确定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第四章采区设计 确定采区的准备方式。区段和工作面划分、开采顺序,采掘工作面安排、选择采煤方法、回采工艺和采掘工作面的机械设备。当有几个不同的采区准备方案可供选择时,应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择优选用。 第五章采区生产系统 1、采区运输系统 2、采区供电系统 3、采区排水系统 4、采区通风系统:采区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第六章采区施工设计 1、采区运输大巷设计 2、采区皮带下上设计 3、采区材料下山设计 4、采区回采工作面运输顺槽回风顺槽掘进设计 第七章安全生产六大系统设计 1、井下紧急避险系统 2、监控监测系统 3、人员定位系统 4、供水施救系统 5、压风自救系统 6、通讯联络系统 第八章安全技术及组织措施

鑫源煤矿西翼采区设计说明

拜城天辰矿业鑫源煤矿西翼采区设计 编制单位:鑫源煤矿生产技术科 编制人:喻刚福 矿长:唐忠林 修改日期:二○一三年三月

鑫源煤矿西翼采区设计会审表

目录 前言 (5) 第一章、矿井概况 (6) 第一节、地理位置及气象 (6) 第二节、井型境界 (7) 第三节、地质构造 (10) 第四节、水文地质 (12) 第五节、开采技术条件 (15) 第二章、开采方案 (17) 第一节、方案初选 (17) 第二节、方案比较 (19) 第三章、采区布置 (22) 第一节、采区划分 (22) 第二节、开采顺序 (23) 第三节、采区参数 (25) 第四节、巷道布置 (27) 第五节、生产能力 (34) 第四章、采煤方法 (37) 第一节、采煤工艺 (37) 第二节、工作面设备配置 (63) 第五章、顶板控制 (66) 第一节、支护设计 (66)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管理 (76) 第三节、两巷顶板管理 (83) 第四节、矿压观测 (91)

第六章、生产系统 (93) 第一节、运输 (93) 第二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 (96) 第三节、排水 (126) 第四节、供电 (126) 第七章、安全避险系统系统 (130) 第一节、监测监控 (130) 第二节、压风自救和供水施救 (132) 第三节、通讯联络及照明 (135) 第四节、人员定位设置 (137) 第五节、紧急避险 (137) 第八章、车场及硐室 (138) 第一节、下部车场 (138) 第二节、上部车场 (138) 第三节、中部车场 (138) 第四节、硐室 (146) 第九章、安全技术措施 (148) 第一节、“一通三防” (148) 第二节、顶板管理 (156) 第三节、爆破 (178) 第四节、防治水 (184) 第五节、运输 (187) 第六节、机电 (195) 第七节、其它 (197) 第八节、避灾 (195) 第十章、劳动组织及经济指标 (210) 第一节、劳动组织 (210) 第二节、作业循环 (210) 第三节、主要经济指标 (211) 第四节、主要工程概算 (213)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书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采 区 设 计 说 明 书 指导老师:陈继英 实习生:粟慧斌 时间:2007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采区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 (2) 第二章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 (3) 第三章采区参数及区段的划分 (4)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 (5) 第五章采煤方法及回采工艺 (10) 第六章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5) 第七章采区生产系统 (17) 第八章采区准备方式 (20) 第九章安全措施 (21) 第十章附图

第一章采区的开采范围及地质情况 一. 采区的位置及开采范围 11采区位于矿井一水平东翼的第一个采区,采区上下边界为 +100~-100m,采区走向长800m。 二. 采区地质构造、岩层、煤层 1.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稳定,地质构造简单,无大的断层,在采区东翼有一条落差为5m的倾斜正断层,对采掘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2.地层:为石炭统测水组,共含煤4层,仅2煤一层可采,该层煤赋存稳定,煤系地层厚60m左右。 3.煤层:可采煤层一层为2煤,厚度2.2m,倾角20°,煤层结构简单,无夹砾。灰分16﹪,属中灰,含硫1.4﹪,发热量5500大卡,煤的硬度f<3,属中硬煤,容重1.4t/m3,为无烟煤。 三. 开采技术条件 1.直接顶为砂质页岩,厚10m,属Ⅱ类中等稳定;老顶为砂岩,厚8m,属Ⅱ级来压明显;底板为砂质页岩,厚6m,其下为厚30 m 的石登子灰岩。 2.采区瓦斯,采煤面的瓦斯绝对涌出量为2m3/分,属高瓦斯区,无突出现象。 3.煤层无自然发火倾向,灰分16﹪,爆炸指数8﹪,无爆炸性。

4.水文条件较为简单,无富含水岩层,也无老窑积水威胁,主要水的来源为采区涌水,其正常涌水量为30 m3/h,雨季为60m3/h。 5.采区上方地面标高+150 m~+160 m,无大的河流、铁路、公路 穿过,也无大村庄。 第二章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 一. 采区地质、工业和可采储量计算 1. 采区地质、工业储量计算 Q地 = Q工 = L l M r = 800×585×2.2×1.4 = 144 (万吨) 式中:Q地、Q工——地质储量和工业储量 L——采区煤层走向长m l ——采区倾斜长m l= H = 585 m α sin α——煤层倾角为20° M ——煤层厚度(因煤厚为2.2 m 可采 故Q地 = Q工) r——煤的容重 2. 采区可采储量计算 Q可采 = L l m r c = 800×585×2.2×1.4×0.8

煤矿采区设计说明

关于上报《xx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设计说明书》的报告 xx矿业集团公司: 《xx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设计说明书》已编制完毕,现将文字说明书及其有关图件随文上报,请审批。 特此报告 附件: 1、xx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设计说明书一份 2、四水平4215采区方案Ⅰ设计图 1:1000 3、四水平3215采区方案设计图 1:1000 4、四水平4215采区方案Ⅱ设计图 1:1000 5、四水平4215、3215采区井上下对照图1:2000 6、四水平4215、3215采区压茬关系平面图 1:2000 7、四水平3215采区3215、3214下山皮带道剖面图 1:1000 8、四水平4215、3215采区3213探峒剖面图 1:1000 9、四水平4215、3215采区A线剖面图 1:1000 10、四水平4215、3215采区3219剖面图 1:1000 11、四水平4215、3215采区综合柱状图 1:200 12、四水平4215、3215采区水文地质图 1:5000

主题词:采区设计说明书报告 抄报:xx矿业集团公司 抄送:集团公司生产处、安全局。 xx煤矿办公室 2009年8月日印发

xx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 设 计 说 明 书 矿长:谭湘赣 总工程师:周建祥 生产科长:邓应科 地质负责:陈文光 通风区长:方优胜 审核:何金 编制:胡德萍 日期:2009年7月 目录

一、四水平4215采区概况及地质情况 一、四水平3215采区概况及地质情况 三、采煤方法及循环方式 四、采区生产能力 五、采区巷道布置 六、采区生产系统 七、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八、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九、采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xx煤矿四水平4215、3215采区设计说明书

某煤矿+450中央采区设计说明书

昊源煤矿+450中央采区方案设计 昊源煤矿位于新疆塔城托里县境内,西距塔城135公里。西南至托里县75公里东南至克拉玛依91公里,地理坐标:东经84°21′-84°30′,北纬46°08′-46°11′。矿井始建于1989年,于2002年建成试投产,矿井设计能力为30万吨/年, 2004年生产原煤41.7万吨。现矿井开采的+600水平中央采区尚剩余储量140万吨左右,可以开采3.4年。为了保证矿井采区的正常接替,特编制+450中央采区设计。 第一章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采区概况 采区地表地形西高东低,为侵蚀堆积台地和丘陵,海拔高度+850-+760米,相对高差20-50米,地形坡度平缓。矿井南缘有铁厂沟河,年平均流量0.24-0.76m3/s。3-4月份为洪水期,枯水期为2-3月份和7-9月份,气候干旱,多风少雨,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地表有第四系潜水,埋深一般3-5米,采区开采标高为+600-+450米,开采范围西至Ⅱ勘探线,东至X堪探线向东500米。该采区上部是六斜采空区和+600中央采区,东翼、西翼、北部是未开采区。 第二节地质特征 一、煤系地层

该采区煤层分布于侏罗系中统西山窑组中,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大断层,煤层呈向北倾斜,煤层倾角在23-47度,可采煤层为B9、B10、B11、B12、B13五层。煤层结构较复杂,普遍含1—3层(部分地段含有4层)夹矸,夹矸厚0.3—0.7米,由泥岩、碳质泥岩组成。煤层顶板多以泥岩、粉砂质泥岩为主,煤层底板以泥岩、炭质泥岩为主。 二、煤层和煤质 1、B13煤层: B13煤层与B14煤层间距2.0-8.0米,为主要可采煤层、采区内有5个钻孔控制,平均厚3.27米,煤厚尚稳定。煤层结构简单,仅个别点有0.16米的夹矸。煤层顶底板以泥岩为主,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次之。煤层可采系数96%,厚度变导系数11%,属稳定煤层。 2、B12煤层: 与B13煤层间距3.0-7.0米,为主要可采煤层,采区内有5个钻孔控制。平均厚3.08米。煤层在空间变化极小,结构复杂,两层薄夹矸。煤层顶底板均为泥岩或泥质粉砂岩。煤层可采系数96%,厚度变异系数21%,属稳定煤层。 3、B11煤层: 与B12煤层间距26-32米,为主要可采煤层,采区内有钻探控制点5个,为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平均厚3.36米,该采区煤层厚变化不大。结构较复杂,煤层夹矸厚度不大,多在0.26-0.79米之间,其岩性以炭质泥岩、泥岩为主。煤层顶底板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局部为粉砂岩、细砂岩。煤层的可采系数86%,厚度

【完整版】伊东集团扶贫煤矿二采区设计_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

二〇一四年六月

摘要 采区是一个具有独立生产系统的块,一个采区可以包括一个或若干个回采工作面。采区设计是对采区巷道布置方案、生产系统与开采设计进行设计与计算,一般包括设计说明书及相关设计图纸。采区设计是采区施工开掘的依据,在采区的施工过程中及生产过程中通常不能随意更改。采区设计应为矿井合理集中生产和持续稳产、高效创造条件;简化巷道系统,减少巷道掘进和维护量;要采用新技术,机械化和自动化;使煤炭损失少,安全条件好,生产矿井提出的对设计采区的生产能力、采煤工艺、采准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等要求,要适应生产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采区方案设计和单项施工设计和采区设计的说明书、图样等内容。 关键词:沿空掘巷;顶煤采出率;顶板弱化

Abstract Mining is an independent production system block, a panel may include one or several mining working face. The design of mining area is the design and calculation of the production system of mining, mining design and mining roadway layout , generally includes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 and design drawings. The design of mining area is the mining area construction basis,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the mining and production process usually can not arbitrarily change. Mining area design should be efficient to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rational mine production and sustained yield, simplified roadway system, reduce the roadway excavation and maintenance; toadopt new technology,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in order to reduce the coal loss, provide good security conditions,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mining production capacity,coal mining technology, quasi roadway arrangement and productionsystem production of mine is proposed,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mining design and monomial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mining designspecification, drawings etc Keywords: driving along goaf;the top coal recovery rate;roof weaken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