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及作用

《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及作用

《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及作用
《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及作用

《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及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中的《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文中有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关于“也”字的用法,《教师用书》中已经给出了。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再介绍。虚词“而”字的用法也很重要,所以,在这里我将本课中涉及“而”字的所有内容摘录下来并做相应解释。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指茂盛,“深秀”指幽深秀丽,“蔚然”与“深秀”属并列关系,“而”表并列,可不译。

②“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溪很深,鱼很肥;泉水香,酒色清;两个“而”都表并列,不译。

③“起坐而喧哗者”:这里的喧哗,并非起而喧哗,也不是坐而喧哗,而是欢乐之中的一种形式。所以这句应译为:有的站起,有的坐下,时站时坐,喧哗声一片。喧哗和起坐是并列的,所以这里的“而”表并列。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①“而年又最高”,不但饮酒不多就醉,而且年龄又最大,“而”在这里表递进。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里的意思也进一层。不但领悟在心里,而且寄托在酒上。所以这里的“而”表递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早晨,太阳出来了,树木里的雾气就消散了,傍晚,云烟集聚,山谷就昏暗起来。“雾气随日出而消,山谷随云聚而暗”,所以这里的两个“而”表承接。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野花开了,就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就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水面下降了,石头就显现了。故这三个“而”字表承接。

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太守回去,接着宾客们也跟随太守一起回去。游人离去后禽鸟接着欢乐了起来,这两个“而”表承接。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可是”。

如;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然而”的“而”,表转折,是承上层的“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意思的转折。可译为“可是”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这里的“而”可译为“但是”“却”,故表转折。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的”。

如: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潺潺而泄出”“潺潺”,既写声,又写形,有慢慢地流出,缓缓地溢出之意,是对“泄出”的修饰,“而”在这表修饰。

②“朝而往,暮而归”: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往”“归”是对“朝”“暮”的修饰。

③“往来而不绝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表修饰。

④“临溪而渔”:如果“临”译为“到”,“到溪边去捉鱼”,“捉”的动作是

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也

《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也) 一、“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二、“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三、也 A、表判断(肯定,用于描述景物,介绍人名) B、表述(解释) C、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述)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述) 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感叹)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助词,表感叹)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 14.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表述)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判断)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

醉翁亭记中也和而的用法 (1)

醉翁亭记中也和而的用法 1。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代词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 名之者谁:助词 醉翁之意:的 山水之间:连词 山水之乐:的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 山间之朝暮也:的 山间之四时也:的 四时之景:的 宴酣之乐:助词,的 山林之乐:的 游人之乐:的 太守之乐:的 2。而《醉翁亭记》中一共25个“而”字,现将用法归纳如下:⑴与“已”合用,表时间短 已而夕阳在山 ⑵连词,表并列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而乐亦无穷也 ③溪深而渔肥 ④泉香而酒洌 ⑤起坐而喧哗者 ⑶连词,表承接 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日出而林霏开 ④云归而岩穴暝 ⑤野芳发而幽香 ⑥佳木秀而繁阴 ⑦水落而石出者 ⑧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⑷连词,表递进 ①而年又最高 ⑸连词,表修饰 ①朝而往 ②暮而归 ③往来而不绝者 ④杂然而前陈者 ⑤临溪而渔 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⑹连词,表转折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而不知人之乐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也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 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感叹)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助词,表感叹)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 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陈述)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陈述)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感叹) 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醉翁亭记中虚词的用法》

《醉翁亭记》中“之”字、“而”字、“也”字的意义及用法1、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代词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名之者谁:助词醉翁之意:的山水之间:连词山水之乐:的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连词山间之朝暮也:的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之景:的宴酣之乐:助词,的山林之乐:的游人之乐:的太守之乐:的 2、而《醉翁亭记》中一共25个“而”字,现将用法归纳如下: ⑴与“已”合用,表时间短已而夕阳在山 ⑵连词,表并列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而乐亦无穷也③溪深而渔肥④泉香而酒洌⑤起坐而喧哗者 ⑶连词,表承接 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日出而林霏开④云归而岩穴暝⑤野芳发而幽香⑥佳木秀而繁阴⑦水落而石出者⑧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⑷连词,表递进①而年又最高 ⑸连词,表修饰①朝而往②暮而归③往来而不绝者④杂然而前陈者⑤临溪而渔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⑹连词,表转折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②而不知人之乐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也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 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陈述)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助词,表陈述)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 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助词,表判断)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判断)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判断) 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完整版)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文言文语法之“而”的用法 文言文中的而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表修饰翻译为:...地或不翻译 表转折翻译为:但是 表并列翻译为:而且 表承接翻译为:然后或者就 表因果翻译为:所以或者因而 初中生如果对于而的用法不清楚,很容易在考试中课内文言文的选择题中出错。在课外文言文中的两道翻译题中出错,甚至对于整篇文章意思都搞错,因此,主要教给学生判断的方法。先从课内几篇文章入手举例说明。 一:表修饰时看前后词性,往往是后面动词而前面是副词。 例1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例2 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二:表示转折时,前后词语或句子形成一种对照或者反差,如: 例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例2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例3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三:表并列时词性也相同但是和转折的区别在于前后词语的含义没有对比,意思相近。 例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例2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例3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四:表承接时前后两个动作往往是先后发生的顺序,或者是事件的先后发生顺序。 例1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例2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陈涉世家》 五: 例1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例2 满目萧然,感激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通过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来进行复习,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课外文言文中翻译好“而”的意思,并且能正确判断出其用法。 简单题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①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②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全品中考网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作者王守仁)【注释】①踵:到,走到。②缪:“谬”,错误,荒谬。 2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 择恰当的解释。(2分)

醉翁亭记中而字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指茂盛,“深秀”指幽深秀丽,“蔚然”与“深秀”属并列关系,“而”表并列,可不译。 ②“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溪很深,鱼很肥;泉水香,酒色清,两个“而”都表并列,可不译。 ③“起坐而喧哗者”:这里的喧哗,并非起而喧哗,也不是坐而喧哗,而是欢乐之中的一种形式。所以这句应译为:有的站起,有的坐下,时站时坐,喧哗声一片。喧哗和起坐是并列的,所以这里的“而”表并列。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①“而年又最高”,意为:不但饮酒不多就醉,而且年龄又最大,“而”在这里表递进。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里的意思也更进一层——不但领悟在心里,而且寄托在酒上。所以这里的“而”表递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意为:早晨,太阳出来了,树木里的雾气就消散了,傍晚,云烟集聚,山谷就昏暗起来。“雾气随日出而消,山谷随云聚而暗”,所以这里的两个“而”表承接。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意为:野花开了,就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丽的树木枝叶繁茂,就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水面下降了,石头就显现了。故这三个“而”字表承接。 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意为:太守回去,接着宾客们也跟随太守一起回去,游人离去后禽鸟接着欢乐了起来。这两个“而”表承接。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可是”。 如: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然而”的“而”,表转折,是承上层的“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意思的转折。可译为“可是”。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为: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这里的“而”可译为“但是”“却”,故表转折。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的”。 如: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潺潺而泄出”“潺潺”,既写声,又写形,有慢慢地流出,缓缓地溢出之意,是对“泄出”的修饰,“而”在这表修饰。 ②“朝而往,暮而归”,意为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往”“归”是对“朝”“暮”的修饰,“而”在此表修饰。 ③“往来而不绝者”,意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而”在此表修饰。

《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也)-精选版精心总结

《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也)并列关系: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是平等关系,可以互换位置; 承接关系:表示前后两个动作有先有后; 递进关系:表示后一个词或词组在意义上在前一个词或词组基础上更进了一层; 转折关系:可以翻译成“但是”、“却”、“可是”等等. 一、“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二、“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三、也 A、表判断(肯定,用于描述景物,介绍人名) B、表陈述(解释) C、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陈述)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 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感叹)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助词,表感叹)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 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陈述)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醉翁亭记》中也、而的用法

《醉翁亭记》中一共出现了21个“也”25个“而”,其中"也"的用法: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 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表感叹)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 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陈述)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陈述)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 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而”的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承接) 3.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承接) 5.日出而林霏开(承接)

6.云归而岩穴暝(承接) 7.野芳发而幽香(承接) 8.佳木秀而繁阴(承接) 9.水落而石出者(承接) 10.朝而往(修饰) 11.暮而归(修饰) 1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承接) 13.往来而不绝者(修饰) 14.临溪而渔(修饰) 15.溪深而鱼肥(并列) 16.泉香而酒冽(并列) 17.杂然而前陈者(修饰) 18.起坐而喧哗者(并列) 19.已而夕阳在山(承接) 2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承接) 2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承接) 2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转折) 2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承接)(转折)

醉翁亭记字词归纳

而《醉翁亭记》中一共25个“而”字,现将用法归纳如下:⑴与“已”合用,表时间短已而夕阳在山 ⑵连词,表并列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而乐亦无穷也③溪深而渔肥④泉香而酒洌⑤起坐而喧哗者 ⑶连词,表承接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日出而林霏开④云归而岩穴暝⑤野芳发而幽香⑥佳木秀而繁阴⑦水落而石出者⑧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⑷连词,表递进①而年又最高 ⑸连词,表修饰①朝而往②暮而归③往来而不绝者④杂然而前者⑤临溪而渔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⑹连词,表转折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②而不知人之乐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玡也。 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

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一词多义: 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乐:以……为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欢乐,名词,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代词,名之者谁? 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到极点,以为绝妙 谓:称,太守自谓也。通“为”,是,太守谓谁? 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7.鸣声上下(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 8.朝而往,暮而归(朝暮:名词作状语,

《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及作用

《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及作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中的《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文中有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关于“也”字的用法,《教师用书》中已经给出了。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再介绍。虚词“而”字的用法也很重要,所以,在这里我将本课中涉及“而”字的所有内容摘录下来并做相应解释。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指茂盛,“深秀”指幽深秀丽,“蔚然”与“深秀”属并列关系,“而”表并列,可不译。 ②“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冽”:溪很深,鱼很肥;泉水香,酒色清;两个“而”都表并列,不译。 ③“起坐而喧哗者”:这里的喧哗,并非起而喧哗,也不是坐而喧哗,而是欢乐之中的一种形式。所以这句应译为:有的站起,有的坐下,时站时坐,喧哗声一片。喧哗和起坐是并列的,所以这里的“而”表并列。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①“而年又最高”,不但饮酒不多就醉,而且年龄又最大,“而”在这里表递进。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里的意思也进一层。不但领悟在心里,而且寄托在酒上。所以这里的“而”表递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早晨,太阳出来了,树木里的雾气就消散了,傍晚,云烟集聚,山谷就昏暗起来。“雾气随日出而消,山谷随云聚而暗”,所以这里的两个“而”表承接。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野花开了,就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就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水面下降了,石头就显现了。故这三个“而”字表承接。 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太守回去,接着宾客们也跟随太守一起回去。游人离去后禽鸟接着欢乐了起来,这两个“而”表承接。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可是”。 如;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中“然而”的“而”,表转折,是承上层的“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意思的转折。可译为“可是”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这里的“而”可译为“但是”“却”,故表转折。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的”。 如: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潺潺而泄出”“潺潺”,既写声,又写形,有慢慢地流出,缓缓地溢出之意,是对“泄出”的修饰,“而”在这表修饰。 ②“朝而往,暮而归”: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往”“归”是对“朝”“暮”的修饰。 ③“往来而不绝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表修饰。 ④“临溪而渔”:如果“临”译为“到”,“到溪边去捉鱼”,“捉”的动作是

醉翁亭记一词多义

《醉翁亭记》中的一词多义 乐: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第一个乐)意动用法,以……为乐,(第二个乐)乐趣 名:1.明之者谁:命名 2.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得: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领会 2.余因得遍观群书:能够 3.卖炭得钱何所营:得到 意:1.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2.每有会意:意旨 3.此中有真意:心思 高:1.而年又最高:大 2.风霜高洁:高爽 宴:1.太守宴也:宴请 2.宴酣之乐:宴会 出:1.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酿泉:1.酿泉也:泉水的名称2.酿泉为酒:用泉水酿造 在: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2.已而夕阳在山:挂在 归:①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去②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 谓:①太守自谓也:命名②太守谓谁:为,是 也:①环滁皆山也:表陈述②山之僧智仙也:表判断③在乎山水之间也:语气助词,无实义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秀丽②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临: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②临溪而渔:来到 3.把酒临风:面对 乎:①在乎山水之间也:于②颓然乎其间者:在 而: 1. 表并列 2. 表承接 3.表递进 4.表转折 5.表修饰 6.连词,无意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2、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3、溪深而鱼肥:连词,表并列 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5、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6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并列 7、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醉翁亭记》中的“而”字辨析

《醉翁亭记》中的“而”字辨析《醉翁亭记》中“也”字多,“而”字更多,吟诵朗朗上口,文理层层推进,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而”字用于一般的记叙或论说,起着上下文的关联作用。辨析是不难的。如开头第一段的叙述文字中有下面几个“而”字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修饰关系)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承接关系)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递进关系)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承接关系) “而”字连结上下相同字数的词语,即使上下结构相同,也不一定是并列关系。工整的并列关系,“而”字前后部分可以互相易位,如《捕蛇者说》中的“黑质而白章”、“饥渴而顿踣”。试比较: 蔚然而深秀(本段) 杂然而前陈(第三段) 朝而往,幕而归(第三段) “蔚然”“杂然”“朝”“暮”都是状语,“而”字表明是修饰作用。“×然而(谓语)”是一个常见的句式。如“哗然而骇”、“弛然而卧”(《捕蛇者说》),如果加上一个修饰词如“哗然而大骇”、“弛然而高卧”,则与“蔚然而深秀”、“杂然而前陈”相仿。 再比较:

得之心而寓之酒(本段) 水落而石出(第二段) 太守归而宾客从(第四段) 游人去而禽鸟乐(第四段) 这些“而”字前后短语结构相同的句子,不是并列。“得之心”然后“寓之酒”,“水落”然后“石出”,“太守归”然后“宾客从”,“游人去”然后“禽鸟乐”,都是一先一后,不能易位,因此都是承接关系。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为什么是承接关系?因为“水声”是听觉所闻,“泻出”是视觉所见,先闻后见,而且是“渐闻”然后见,所以是承接关系,与“蔚然而深秀”是一望所见不同。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为什么是递进关系?因为这是解释不但“醉”而且“翁”的来由,句中又有一个“又”字与“而”字照应。“饮少辄醉”同饮者可能有之,“年最高”则同饮者无可与比,故为递进关系无疑。作者在座中“年最高”,其实作者当时还不算老,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抒情点题而用的妙笔。 文章转入正文(二、三段)铺陈直赋部分。《醉翁亭记》《同岳阳楼记》相比较,确有异曲同工之妙。题目都是记一建筑物,写的都是抒情散文,不是触景生情,而是借题发挥。这类抒情散文,基本格局是“赋”的演变和发展。文章开头记叙

《醉翁亭记》学入研究:"也"的用法归纳

《醉翁亭记》学入研究:"也"的用法归纳 《醉翁亭记》中"也"字作为语气词,有三种用法 A、表判断(肯定,用于描述景物,介绍人名) B、表陈述(解释) C、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 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表感叹)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

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陈述)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陈述)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醉翁亭记》中而的用法多种多样,“而”的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承接) 3.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承接) 5.日出而林霏开(承接) 6.云归而岩穴暝(承接) 7.野芳发而幽香(承接) 8.佳木秀而繁阴(承接) 9.水落而石出者(承接) 10.朝而往(修饰) 11.暮而归(修饰) 1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承接) 13.往来而不绝者(修饰) 14.临溪而渔(修饰) 15.溪深而鱼肥(并列) 16.泉香而酒冽(并列) 17.杂然而前陈者(修饰) 18.起坐而喧哗者(并列) 19.已而夕阳在山(承接) 2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承接) 2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承接) 2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文言虚词“而”的常见用法

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中文言虚词“而”的常见用法 “而”字辨析策略:“而”字主要作连词用,表示几种关系。辨析它们的不同用法,一方面要理清前后词语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通读把握语气。语意限定了虚词的用法,虚词恰当的传递了语意。全文“而”字作连词用共23处,它贯穿全篇,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一、表并列关系,表并列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无主次轻重之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一般地,并列关系的前后两项可以互换位置。也就是说,在判断“而”到底是不是表并列关系时,只要看它连接的前后两项能不能互换位置,互换之后影响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如果能且不影响句意,则一定是表并列关系。大多数情况下,表并列关系的“而”一般不需译出,有时也可译为“并且”、“和”、“又”。 例如:1.起坐而喧哗者。译文:那些站着坐着喧闹的人。 2.溪深而鱼肥。译文:溪水深而鱼儿肥。 二、表修饰关系,“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也就是说,判断“而”是不是表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所处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了,如果“而”连接的前项是状语,后项又是动词,那它肯定是表修饰关系的了。 例如:1.朝而往,暮而归。译文:早上去,晚上回来。 2.杂然而前陈者。译文:杂乱地摆放在面前的。 三、表承接关系,“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有一种动作行为的前后相承关系。一般地,译文时,在前项和后项之间可能加进“然后”“接着”等表动作行为延续的词语。 例如:1.日出而林霏开。译文:太阳出来,林中雾气散开。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译文:这是太守回府而宾客跟随的情景。 四、表递进关系,“而”连接的后项在语意上比前项更进一层。在译文时,“而”可译为“而且”“并且”。 例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译文:喝一点酒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 五、表示转折关系,转折关系是后面分句的意思是前面分句意思不一致,有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却”。 例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译文:鸟儿知道身处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 六、表假设关系,“而”连接的后项结果是在前项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在译文时,能在前项前面加上关联词“如果”。 例如: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十则》译文: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来,就是执鞭的低贱工作,我也愿意做。如果不可求,还是顺从我自己的喜好。”

醉翁亭记而字用法

《醉翁亭记》中一共25个“而”字,现将用法归纳如下: ⑴与“已”合用,表时间短 已而夕阳在山 ⑵连词,表并列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而乐亦无穷也③溪深而渔肥④泉香而酒洌 ⑤起坐而喧哗者 ⑶连词,表承接 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日出而林霏开④云归而岩穴暝⑤野芳发而幽香⑥佳木秀而繁阴⑦水落而石出者⑧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⑷连词,表递进 ①而年又最高 ⑸连词,表修饰 ①朝而往②暮而归③往来而不绝者④杂然而前陈者⑤临溪而渔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⑹连词,表转折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②而不知人之乐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中"也"字作为语气词,有三种用法 A、表判断(肯定,用于描述景物,介绍人名) B、表陈述(解释) C、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 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感叹)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表感叹)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 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陈述)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陈述)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 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出自《醉翁亭记》成语:

《醉翁亭记》中“而”字用法归类

翁亭记中而的用法 1。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代词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连词 名之者谁:代词醉翁之意:的 山水之间:连词山水之乐:的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山间之朝暮也:的 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之景:的 宴酣之乐:助词,的山林之乐:的 游人之乐:的太守之乐:的 2。而《醉翁亭记》中一共25个“而”字,现将用法归纳如下:⑴与“已”合用,表时间短 已而夕阳在山 ⑵连词,表并列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而乐亦无穷也 ③溪深而渔肥④泉香而酒洌 ⑤起坐而喧哗者 ⑶连词,表承接 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日出而林霏开④云归而岩穴暝 ⑤野芳发而幽香⑥佳木秀而繁阴 ⑦水落而石出者⑧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⑷连词,表递进 ①而年又最高 ⑸连词,表修饰 ①朝而往②暮而归 ③往来而不绝者④杂然而前陈者 ⑤临溪而渔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⑹连词,表转折 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②而不知人之乐 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也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判断)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 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陈述)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助词,表陈述)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判断)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判断)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记》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记》是散文中别出一格特具风采的名篇,也是体现欧阳修散文风格的代表作。历来人们称赞文中多用陈述句,并以二十一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种别致的咏哦句调。我认为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奇妙地用了二十五个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娓娓动听。 文中除“已而”一处作表时间词用外,其余的“而”都作连词用。有的连接状语和谓语,帮助描述动作的情状,如“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有的连接两个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主谓词组,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有的用于连接两个谓语,如“往来而不绝者”,把来往的人多与延续时间长两方面紧连。有的连接前后有因果关系的两个谓语,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又闻到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有的“而”是连接两个句子的,如“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把酿泉的潺潺水声和水从两峰间飞泻直下的气势由“而”紧连,则水之声势并现。反之,若不用“而”,就会使人觉得潺潺水声与水之气势互不相关似的,影响了表达的准确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绝大部分“而”用于顺接,少部分用于逆连。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

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三个加黑的“而”是用于逆连的,把禽鸟之乐、宾客之乐、太守之乐这三种乐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了。 文中用二十四个连词“而”,用法随内容之异而多变,作为连词“而”的几种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记》里有许多是骈偶句,“而”字则使这些句子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节是描写山间朝暮、四时不同的景色和人们游山之乐的,共分六层(“朝而往,……而乐亦无穷也”,作为过渡句,不列入层次内。)除第一层和第六层用“……者,……也”句式作结束句外,中间四层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结束句。每一层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长短参差不一,结束句中都用了“而”字,显得整齐中有错落,节奏略有变化。 第四小节中有一处似乎可能用“而”却用了“为”。原句为“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为酒冽。”加黑的“为”若作动词解,则“酿泉为酒”与“临溪而渔”就对不起来了。其实这个“为”该作“而”字解。《古书虚词集释》:“‘为’犹‘而’也”。这两句中的“为”“而”为互文。这样,就与“临溪而渔”对得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 6、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7、今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8、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9、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谏太宗十思疏》) 10、君子疾夫舍之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12、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13、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项脊轩志》) 14、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1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16、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17、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18、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20、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何”字的用法和意义。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4、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5、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7、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8、杀一老卒,何甲也?(《段太尉逸事状》) 9、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1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 1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 1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三、解释下列语句中“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3、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5、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7、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8、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10、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11、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1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四、解释下列语句中“乃”字的用法和意义。 1、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3、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晏子治东阿》)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8、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醉翁亭记》字词归类复习

《醉翁亭记》字词归类复习 一词多义: 1.临: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到,临溪而鱼。 2.名:名词,名字,卷卷有爷名;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3.秀: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佳木秀而繁阴 4.乐:以……为快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名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欢乐,名词,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之:助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代词,名之者谁? 6.绝:停止,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到极点,以为绝妙 7. 谓:称,太守自谓也。通“为”,是,太守谓谁? 8. 酿泉:名词,泉的名称,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宾动短语,酿造泉水,酿泉为酒。 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3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4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5翼然临于泉上(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6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作动词,称呼) 7.鸣声上下(上下:方位名词作副词,到处) 8.朝而往,暮而归(朝暮: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傍晚) 9.佳木秀而繁阴(秀:形容词作动词,树木萌发滋长) 古今异义 1.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3.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 4.野芳发而幽香古义:香花今义:芳香 5.射者中古义:投壶今义:射箭 而《醉翁亭记》中一共25个“而”字,现将用法归纳如下: ⑴与“已”合用,表时间短已而夕阳在山 ⑵连词,表并列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而乐亦无穷也③溪深而渔肥④泉香而酒洌⑤起坐而喧哗者 ⑶连词,表承接①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日出而林霏开④云归而岩穴暝⑤野芳发而幽香⑥佳木秀而繁阴⑦水落而石出者⑧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⑷连词,表递进①而年又最高 ⑸连词,表修饰①朝而往②暮而归③往来而不绝者④杂然而前陈者⑤临溪而渔⑥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⑹连词,表转折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②而不知人之乐③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⑴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玡也。 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虚词“而”的用法

虚词“而”的用法 一,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三,连词,常用的有并列、承接、修饰、转折和递进五种用法,另外还有假设、因果、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起坐而喧哗者。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唐·欧阳修《醉翁亭记》)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唐·欧阳修《醉翁亭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表示承接关系)日出而林霏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代表转折关系) 足肤皲裂而不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唐韩愈《马说》)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唐韩愈《马说》)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唐·欧阳修《醉翁亭记》)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7、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