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 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02 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02 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02 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目录

1以太网链路聚合 ································································································································· 1-1

1.1 以太网链路聚合简介·························································································································· 1-1

1.1.1 基本概念 ································································································································· 1-1

1.1.2 静态聚合模式 ·························································································································· 1-2

1.1.3 动态聚合模式 ·························································································································· 1-4

1.1.4 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1-7

1.2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任务简介 ··········································································································· 1-7

1.3 配置聚合组 ········································································································································ 1-7

1.3.1 配置静态聚合组 ······················································································································ 1-8

1.3.2 配置动态聚合组 ······················································································································ 1-8

1.4 聚合接口相关配置 ··························································································································· 1-10

1.4.1 配置聚合接口的描述信息······································································································ 1-10

1.4.2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 ···························································································· 1-10

1.4.3 配置三层聚合接口MTU ········································································································· 1-11

1.4.4 限制聚合组内最小选中端口的数量 ······················································································· 1-11

1.4.5 配置聚合接口的期望带宽······································································································ 1-12

1.4.6 关闭聚合接口 ························································································································ 1-12

1.4.7 恢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1-12

1.5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 ··························································································································· 1-13

1.5.1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 1-13

1.6 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 1-13

1.7 以太网链路聚合显示与维护············································································································· 1-14

1.8 以太网链路聚合典型配置举例 ········································································································· 1-14

1.8.1 二层静态聚合配置举例 ········································································································· 1-14

1.8.2 二层动态聚合配置举例 ········································································································· 1-16

1.8.3 二层聚合负载分担配置举例 ·································································································· 1-18

1.8.4 三层静态聚合配置举例 ········································································································· 1-20

1.8.5 三层动态聚合配置举例 ········································································································· 1-21

1 以太网链路聚合

1.1 以太网链路聚合简介

以太网链路聚合通过将多条以太网物理链路捆绑在一起形成一条以太网逻辑链路,实现增加链路带宽的目的,同时这些捆绑在一起的链路通过相互动态备份,可以有效地提高链路的可靠性。

如图1-1所示,Device A与Device B之间通过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相连,将这三条链路捆绑在一起,就成为了一条逻辑链路Link aggregation 1。这条逻辑链路的带宽最大可等于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的带宽总和,增加了链路的带宽;同时,这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相互备份,当其中某条物理链路down,还可以通过其他两条物理链路转发报文。

图1-1链路聚合示意图

1.1.1 基本概念

1. 聚合组、成员端口和聚合接口

链路捆绑是通过接口捆绑实现的,多个以太网接口捆绑在一起后形成一个聚合组,而这些被捆绑在一起的以太网接口就称为该聚合组的成员端口。每个聚合组唯一对应着一个逻辑接口,称为聚合接口。聚合组与聚合接口的编号是相同的,例如聚合组1对应于聚合接口1。聚合组/聚合接口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二层聚合组/二层聚合接口:二层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全部为二层以太网接口,其对应的聚合接

口称为二层聚合接口。

?三层聚合组/三层聚合接口:三层聚合组的成员端口全部为三层以太网接口,其对应的聚合接口称为三层聚合接口。

聚合接口的速率和双工模式取决于对应聚合组内的选中端口(请参见“1.1 2. 成员端口的状态”):聚合接口的速率等于所有选中端口的速率之和,聚合接口的双工模式则与选中端口的双工模式相同。

2. 成员端口的状态

聚合组内的成员端口具有以下两种状态:

?选中(Selected)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可以参与数据的转发,处于此状态的成员端口称为“选中端口”。

?非选中(Unselected)状态:此状态下的成员端口不能参与数据的转发,处于此状态的成员端口称为“非选中端口”。

3. 操作Key

操作Key是系统在进行链路聚合时用来表征成员端口聚合能力的一个数值,它是根据成员端口上的一些信息(包括该端口的速率、双工模式等)的组合自动计算生成的,这个信息组合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会引起操作Key的重新计算。在同一聚合组中,所有的选中端口都必须具有相同的操作Key。

4. 配置分类

根据对成员端口状态的影响不同,成员端口上的配置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 属性类配置:包含的配置内容如表1-1所示。在聚合组中,只有与对应聚合接口的属性类配

置完全相同的成员端口才能够成为选中端口。

表1-1属性类配置的内容

配置项内容

VLAN配置端口上允许通过的VLAN、端口缺省VLAN、端口的链路类型(即Trunk、Hybrid、Access类型)、VLAN报文是否带Tag配置。有关VLAN配置的详细描述,请参见“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中的“VLAN”

?在聚合接口上所作的属性类配置,将被自动同步到对应聚合组内的所有成员端口上。当聚合接口被删除后,这些配置仍将保留在这些成员端口上。

?由于成员端口上属性类配置的改变可能导致其选中/非选中状态发生变化,进而对业务产生影响,因此当在成员端口上进行此类配置时,系统将给出提示信息,由用户来决定是否继续执行该配置。

(2) 协议类配置:是相对于属性类配置而言的,包含的配置内容有MAC地址学习、生成树等。在

聚合组中,即使某成员端口与对应聚合接口的协议配置存在不同,也不会影响该成员端口成

为选中端口。

在成员端口上所作的协议类配置,只有当该成员端口退出聚合组后才能生效。

5. 聚合模式

链路聚合分为静态聚合和动态聚合两种模式,它们各自的优点如下所示:

?静态聚合模式:一旦配置好后,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就不会受网络环境的影响,比较稳定。

?动态聚合模式:能够根据对端和本端的信息调整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比较灵活。

处于静态聚合模式下的聚合组称为静态聚合组,处于动态聚合模式下的聚合组称为动态聚合组。1.1.2 静态聚合模式

静态聚合模式的工作机制如下所述。

1. 选择参考端口

参考端口从本端的成员端口中选出,其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将作为同一聚合组内的其他成员端口的参照,只有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与参考端口一致的成员端口才能被选中。

对于聚合组内处于up状态的端口,按照端口的高端口优先级->全双工/高速率->全双工/低速率->半双工/高速率->半双工/低速率的优先次序,选择优先次序最高、且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优先次序相同,首先选择原来的选中端口作为参考端口;如果此时有多个端口的优先次序相同且为原来的选中端口,则选择其中端口号最小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

2. 确定成员端口的状态

静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如图1-2所示。

图1-2静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

确定静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时,需要注意:

?静态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最大数量为16。

?当一个成员端口的操作Key或属性类配置改变时,其所在静态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当静态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已达到上限时,后加入的成员端口即使满足成为选中端口的所有条件,也不会立即成为选中端口。这样能够尽量维持当前选中端口上的流量不中断,但

是由于设备重启时会重新计算选中端口,因此可能导致设备重启前后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

中状态不一致。

1.1.3 动态聚合模式

动态聚合模式通过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链路聚合控制协议)协议实现,LACP 协议的内容及动态聚合模式的工作机制如下所述。

1. LACP协议

基于IEEE802.3ad标准的LACP协议是一种实现链路动态聚合的协议,运行该协议的设备之间通过互发LACPDU来交互链路聚合的相关信息。

动态聚合组内的成员端口可以收发LACPDU(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本端通过向对端发送LACPDU通告本端的信息。当对端收到该LACPDU 后,将其中的信息与所在端其他成员端口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以选择能够处于选中状态的成员端口,使双方可以对各自接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达成一致。

(1) LACP协议的功能

LACP协议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两大类,如表1-2所示。

表1-2LACP协议的功能分类

类别说明

基本功能利用LACPDU的基本字段可以实现LACP协议的基本功能。基本字段包含以下信息:系统LACP优先级、系统MAC地址、端口优先级、端口编号和操作Key

扩展功能通过对LACPDU的字段进行扩展,可以实现对LACP协议的扩展。本系列交换机只能作为中间设备来参与LACP MAD

(2) LACP工作模式

LACP工作模式分为ACTIVE和PASSIVE两种。

如果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PASSIVE,且对端的LACP工作模式也为PASSIVE 时,两端将不能发送LACPDU。如果两端中任何一端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时,两端将可以发送LACPDU。

(3) LACP优先级

根据作用的不同,可以将LACP优先级分为系统LACP优先级和端口优先级两类,如表1-3所示。表1-3LACP优先级的分类

类别说明比较标准

系统LACP优先级用于区分两端设备优先级的高低。当两端设备中的一端具有较高优先级时,

另一端将根据优先级较高的一端来选择本端的选中端口,这样便使两端设备

的选中端口达成了一致

优先级数值

越小,优先

级越高

端口优先级用于区分各成员端口成为选中端口的优先程度

(4) LACP超时时间

LACP超时时间是指成员端口等待接收LACPDU的超时时间,在LACP超时时间之后,如果本端成员端口仍未收到来自对端的LACPDU,则认为对端成员端口已失效。

LACP超时时间同时也决定了对端发送LACPDU的速率。LACP超时有短超时(3秒)和长超时(90秒)两种。若LACP超时时间为短超时,则对端将快速发送LACPDU(每1秒发送1个LACPDU);若LACP超时时间为长超时,则对端将慢速发送LACPDU(每30秒发送1个LACPDU)。

2. 动态聚合模式的工作机制:

(1) 选择参考端口

参考端口从聚合链路两端处于up状态的成员端口中选出,其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将作为同一聚合组内的其他成员端口的参照,只有操作Key和属性类配置与参考端口一致的成员端口才能被选中。?首先,从聚合链路的两端选出设备ID(由系统的LACP优先级和系统的MAC地址共同构成)较小的一端:先比较两端的系统LACP优先级,优先级数值越小其设备ID越小;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其系统MAC地址,MAC地址越小其设备ID越小。

?其次,对于设备ID较小的一端,再比较其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端口ID(由端口优先级和端口的编号共同构成):先比较端口优先级,优先级数值越小其端口ID越小;如果优先级相同再比较其端口号,端口号越小其端口ID越小。端口ID最小、且属性类配置与对应聚合接口相同的端口作为参考端口。

(2) 确定成员端口的状态

在设备ID较小的一端,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如图1-3所示。

图1-3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的确定流程

与此同时,设备ID较大的一端也会随着对端成员端口状态的变化,随时调整本端各成员端口的状态,以确保聚合链路两端成员端口状态的一致。

确定动态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状态时,需要注意:

?动态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最大数量为16。

?当动态聚合组内同时存在全双工端口和半双工端口时,全双工端口将优先成为选中端口;只有当所有全双工端口都无法成为选中端口,或动态聚合组内只有半双工端口时,才允许从半双工端口中选出一个成为选中端口,且只有一个半双工端口可成为选中端口。

?当一个成员端口的操作Key或属性类配置改变时,其所在动态聚合组内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可能会发生改变。

?当本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发生改变时,其对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也将随之改变。

?当动态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已达到上限时,后加入的成员端口一旦满足成为选中端口的所有条件,就会立刻取代已不满足条件的端口成为选中端口。

1.1.4 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通过采用不同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可以实现灵活地对聚合组内流量进行负载分担。聚合负载分担的类型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逐流负载分担:按照报文的源/目的MAC地址、源/目的服务端口、入端口、源/目的IP地址中的一种或某几种的组合区分流,使属于同一数据流的报文从同一条成员链路上通过。

?按照报文类型(如二层、IPv4、IPv6等)自动选择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1.2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任务简介

表1-4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任务简介

配置任务说明详细配置

配置聚合组配置静态聚合组

二者必选其一

1.3.1 配置动态聚合组 1.3.2

聚合接口相关配置配置聚合接口的描述信息可选 1.4.1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 可选 1.4.2 配置三层聚合接口MTU 可选 1.4.3 限制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可选 1.4.4 配置聚合接口的期望带宽可选 1.4.5 关闭聚合接口可选 1.4.6 恢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可选 1.4.7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配置聚合负载分担类型可选 1.5.1

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可选 1.6

1.3 配置聚合组

配置聚合组时,需要注意:

?建议不要将镜像反射端口加入聚合组,有关反射端口的详细介绍请参见“网络管理和监控配置指导”中的“端口镜像”。

?用户删除聚合接口时,系统将自动删除对应的聚合组,且该聚合组内的所有成员端口将全部离开该聚合组。

?聚合链路的两端应配置相同的聚合模式。

?本系列设备最多可以支持创建128个聚合组。建议用户创建的聚合组数量不要超过126个,以免影响业务环回组的正常使用。

1.3.1 配置静态聚合组

对于静态聚合模式,用户需要保证在同一链路两端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的一致性,否则聚合功能无法正常使用。

1. 配置二层静态聚合组

表1-5配置二层静态聚合组

操作命令说明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

动生成同编号的二层聚合组,且

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

式下

退回系统视图quit -

进入二层以太网接口视图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二层以

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将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number

2. 配置三层静态聚合组

表1-6配置三层静态聚合组

操作命令说明

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

动生成同编号的三层聚合组,且

该聚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

模式下

退回系统视图quit -

进入三层以太网接口视图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三层

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将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number

1.3.2 配置动态聚合组

对于动态聚合模式,聚合链路两端的设备会自动协商同一链路两端的端口在各自聚合组内的选中/非选中状态,用户只需保证本端聚合在一起的端口的对端也同样聚合在一起,聚合功能即可正常使用。

1. 配置二层动态聚合组

表1-7配置二层动态聚合组

操作命令说明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配置系统的LACP优先级lacp system-priority system-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系统的LACP优先级为32768

改变系统的LACP优先级,将会影响到动态聚合组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

生成同编号的二层聚合组,且该聚

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动态聚合模式下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

合模式下

退回系统视图quit -

进入二层以太网接口视图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二层以太

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将二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number

配置当前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undo lacp mode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工作模

式为ACTIVE

配置端口优先级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ort-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配置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短

超时(3秒),并使对端快速发送LACPDU lacp period short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超时时

间为长超时(90秒),对端慢速发

送LACPDU

2. 配置三层动态聚合组

表1-8配置三层动态聚合组

操作命令说明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配置系统的LACP优先级lacp system-priority system-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系统的LACP优先级为32768

改变系统的LACP优先级,将会影响到动态聚合组成员的选中/非选中状态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并进入三层聚合接口视图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创建三层聚合接口后,系统将自动

生成同编号的三层聚合组,且该聚

合组缺省工作在静态聚合模式下

配置聚合组工作在动态聚合模式下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工作在静态聚

合模式下

退回系统视图quit -

进入三层以太网接口视图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多次执行此步骤可将多个三层以太

网接口加入聚合组

将三层以太网接口加入聚合组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number

配置当前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为ACTIVE undo lacp mode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工作模式

为ACTIVE

配置端口优先级link-aggregation port-priority

port-priority

缺省情况下,端口优先级为32768

配置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为短

超时(3秒),并使对端快速发送LACPDU lacp period short

缺省情况下,端口的LACP超时时间

为长超时(90秒),对端慢速发送

LACPDU

1.4 聚合接口相关配置

本节对能够在聚合接口上进行的部分配置进行介绍。除本节所介绍的配置外,能够在二层/三层以太网接口上进行的配置大多数也能在二层/三层聚合接口上进行,具体配置请参见相关的配置指导。

1.4.1 配置聚合接口的描述信息

通过在接口上配置描述信息,可以方便网络管理员根据这些信息来区分各接口的作用。

表1-9配置聚合接口的描述信息

操作命令说明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进入二层聚合接

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

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配置当前接口的描述信息description text 缺省情况下,接口的描述信息为“接口名 Interface”

1.4.2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

未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时,只有当其成员端口上关于VLAN允许通过的配置(包括是否允许VLAN通过,以及通过的方式)与该二层聚合接口的配置完全相同时,该成员端口才有可能成为选中端口;配置了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后,即使其成员端口上关于这些VLAN允许通过的配置与该二层聚合接口上的配置不一致,也不影响该成员端口成为选中端口。

表1-10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

操作命令说明

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的忽略VLAN link-aggregation ignore vlan

vlan-id-list

缺省情况下,二层聚合接口未配置忽略VLAN

1.4.3 配置三层聚合接口MTU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最大传输单元)参数会影响IP报文的分片与重组,可以通过下面的配置来改变MTU值。

表1-11配置三层聚合接口MTU

操作命令说明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

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配置三层聚合接口的MTU值mtu size

缺省情况下,三层聚合接口的

MTU值为1500字节

1.4.4 限制聚合组内最小选中端口的数量

本端和对端配置的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必须一致。

聚合链路的带宽取决于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用户通过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可以避免由于选中端口太少而造成聚合链路上的流量拥塞。当聚合组内选中端口的数量达不到配置值时,对应的聚合接口将不会up。具体实现如下:

?如果聚合组内能够被选中的成员端口数小于配置值,这些成员端口都将变为非选中状态,对应聚合接口的链路状态也将变为down。

?当聚合组内能够被选中的成员端口数增加至不小于配置值时,这些成员端口都将变为选中状态,对应聚合接口的链路状态也将变为up。

表1-12限制聚合组内最小选中端口的数量

操作命令说明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进入二层聚

合接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

合接口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配置聚合组中的最小选中端口数link-aggregation selected-port minimum number

缺省情况下,聚合组中的最

小选中端口数不受限制

1.4.5 配置聚合接口的期望带宽

表1-13配置聚合接口的期望带宽

操作命令说明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进入二层聚合接口

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

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配置当前接口的期望带宽bandwidth bandwidth-value 缺省情况下,接口的期望带宽=接口的波特率÷1000(kbit/s)

1.4.6 关闭聚合接口

对聚合接口的开启/关闭操作,将会影响聚合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和链路状态:

?关闭聚合接口时,将使对应聚合组内所有处于选中状态的成员端口都变为非选中端口,且所有成员端口的链路状态都将变为down。

?开启聚合接口时,系统将重新计算对应聚合组内成员端口的选中/非选中状态。

表1-14关闭聚合接口

操作命令说明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进入二层聚合接

口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 进入三层聚合接

口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关闭当前接口shutdown -

1.4.7 恢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通过执行本操作可以将聚合接口下的所有配置都恢复为缺省配置。

表1-15恢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

操作命令说明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进入聚合接口视图进入二层聚合接口

视图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操作命令说明

进入三层聚合接口

视图

interface rout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恢复当前聚合接口的缺省配置default -

1.5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

1.5.1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聚合负载分担类型支持全局配置或在聚合组内配置两种方式:全局的配置对所有聚合组都有效,而聚合组内的配置只对当前聚合组有效。对于一个聚合组来说,优先采用该聚合组内的配置,只有该聚合组内未进行配置时,才采用全局的配置。

1. 全局配置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表1-16全局配置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操作命令说明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配置全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mode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destination-port |

ingress-port | source-ip | source-mac | source-port } *

缺省情况下,统按照报文类型自动

选择所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2. 在聚合组内配置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表1-17在聚合组内配置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操作命令说明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进入二层聚合接口视图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interface-number-

配置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 destination-ip | destination-mac | source-ip |

source-mac } *

缺省情况下,合组内采用的聚合

负载分担类型与全局采用的聚合

负载分担类型一致

1.6 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在使能了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后,当关闭聚合组内某选中端口时,系统可以将该端口上的流量重定向到其他选中端口上,从而实现聚合链路上流量的不中断。

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时,需要注意:

?必须在聚合链路两端都使能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才能实现聚合链路上流量的不中断。

?如果同时使能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和生成树功能,在重启设备时会出现少量的丢包,因此不建议同时使能上述两个功能。

?只有动态聚合组支持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且仅对已知单播报文生效。

表1-18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操作命令说明进入系统视图system-view -

使能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link-aggregation lacp

traffic-redirect-notification enable

缺省情况下,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处于关闭状态

1.7 以太网链路聚合显示与维护

在完成上述配置后,在任意视图下执行display命令可以显示配置后以太网链路聚合的运行情况,通过查看显示信息验证配置的效果。

在用户视图下执行reset命令可以清除端口的LACP和聚合接口上的统计信息。

表1-19以太网链路聚合显示与维护

操作命令

显示聚合接口的相关信息display interface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 brief [ down | description ] ]

display interface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brief [ description ] ]

显示本端系统的设备ID display lacp system-id

显示全局或聚合组内采用的聚合负载分担类型display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 interface

[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interface-number ] ]

显示成员端口上链路聚合的详细信息display link-aggregation member-port [ interface-list ]显示所有聚合组的摘要信息display link-aggregation summary

显示已有聚合接口所对应聚合组的详细信息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 interface-number ] ]

清除成员端口上的LACP统计信息reset lacp statistics [ interface interface-list ]

清除聚合接口上的统计信息reset counters interface [ { bridge-aggregation | route-aggregation } [ interface-number ] ]

1.8 以太网链路聚合典型配置举例

1.8.1 二层静态聚合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二层以太网接口FortyGigE1/0/1~FortyGigE1/0/3相互连接。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二层静态链路聚合组,并实现设备间VLAN 10和VLAN 20分别互通。

2. 组网图

图1-4二层静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VLAN 10,并将端口FortyGigE1/0/4加入到该VLAN中。

system-view

[DeviceA] vlan 10

[DeviceA-vlan10] port fortygige 1/0/4

[DeviceA-vlan10] quit

# 创建VLAN 20,并将端口FortyGigE1/0/5加入到该VLAN中。[DeviceA] vlan 20

[DeviceA-vlan20] port fortygige 1/0/5

[DeviceA-vlan20]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FortyGigE1/0/1至FortyGigE1/0/3加入到聚合组1中。[DeviceA] interface fortygige 1/0/1

[DeviceA-FortyGigE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FortyGigE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fortygige 1/0/2

[DeviceA-FortyGigE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FortyGigE1/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fortygige 1/0/3

[DeviceA-FortyGigE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FortyGigE1/0/3]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1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10和20的报文通过。[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 2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4. 验证配置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Stat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

FGE1/0/1 S 32768 1

FGE1/0/2 S 32768 1

FGE1/0/3 S 32768 1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二层静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1.8.2 二层动态聚合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二层以太网接口FortyGigE1/0/1~FortyGigE1/0/3相互连接。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二层动态链路聚合组,并实现设备间VLAN 10和VLAN 20分别互通。

2. 组网图

图1-5二层动态聚合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VLAN 10,并将端口FortyGigE1/0/4加入到该VLAN中。

system-view

[DeviceA] vlan 10

[DeviceA-vlan10] port fortygige 1/0/4

[DeviceA-vlan10] quit

# 创建VLAN 20,并将端口FortyGigE1/0/5加入到该VLAN中。[DeviceA] vlan 20

[DeviceA-vlan20] port fortygige 1/0/5

[DeviceA-vlan20]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并配置该接口为动态聚合模式。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FortyGigE1/0/1至FortyGigE1/0/3加入到聚合组1中。[DeviceA] interface fortygige 1/0/1

[DeviceA-FortyGigE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FortyGigE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fortygige 1/0/2

[DeviceA-FortyGigE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FortyGigE1/0/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fortygige 1/0/3

[DeviceA-FortyGigE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FortyGigE1/0/3]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1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10和20的报文通过。[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 2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4. 验证配置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D -- Synchronization,

E -- Collecting,

F -- Distributing,

G -- Defaulted,

H -- Expired

Aggregate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1

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Loadsharing Type: Shar

System ID: 0x8000, 000f-e267-6c6a

Local:

Port Status Priority Oper-Key Flag

--------------------------------------------------------------------------------

FGE1/0/1 S 32768 1 {ACDEF}

FGE1/0/2 S 32768 1 {ACDEF}

FGE1/0/3 S 32768 1 {ACDEF}

Remote:

Actor Partner Priority Oper-Key SystemID Flag

--------------------------------------------------------------------------------

FGE1/0/1 1 32768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FGE1/0/2 2 32768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FGE1/0/3 3 32768 1 0x8000, 000f-e267-57ad {ACDEF}

以上信息表明,聚合组1为二层动态聚合组,包含有三个选中端口。

1.8.3 二层聚合负载分担配置举例

1. 组网需求

?Device A与Device B通过各自的二层以太网接口FortyGigE1/0/1~FortyGigE1/0/4相互连接。

?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分别配置两个二层静态链路聚合组,并使两端的VLAN 10通过二层聚合接口1互通、VLAN 20通过二层聚合接口2互通。

?通过在聚合组1上按照源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在聚合组2上按照目的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的方式,来实现数据流量在各成员端口间的负载分担。

2. 组网图

图1-6二层聚合负载分担配置组网图

3. 配置步骤

(1) 配置Device A

# 创建VLAN 10,并将端口FortyGigE1/0/5加入到该VLAN中。

system-view

[DeviceA] vlan 10

[DeviceA-vlan10] port fortygige 1/0/5

[DeviceA-vlan10] quit

# 创建VLAN 20,并将端口FortyGigE1/0/6加入到该VLAN中。

[DeviceA] vlan 20

[DeviceA-vlan20] port fortygige 1/0/6

[DeviceA-vlan20]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1,并配置该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按照源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source-ma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分别将端口FortyGigE1/0/1和FortyGigE1/0/2加入到聚合组1中。

[DeviceA] interface fortygige 1/0/1

[DeviceA-FortyGigE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FortyGigE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fortygige 1/0/2

[DeviceA-FortyGigE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DeviceA-FortyGigE1/0/2]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1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10的报文通过。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port trunk permit vlan 1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1] quit

# 创建二层聚合接口2,并配置该接口对应的聚合组内按照目的MAC地址进行聚合负载分担。[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2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destination-ma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quit

# 分别将端口FortyGigE1/0/3和FortyGigE1/0/4加入到聚合组2中。

[DeviceA] interface fortygige 1/0/3

[DeviceA-FortyGigE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A-FortyGigE1/0/3] quit

[DeviceA] interface fortygige 1/0/4

[DeviceA-FortyGigE1/0/4]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A-FortyGigE1/0/4] quit

# 配置二层聚合接口2为Trunk端口,并允许VLAN 20的报文通过。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2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port link-type trunk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port trunk permit vlan 20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quit

(2) 配置Device B

Device B的配置与Device A相似,配置过程略。

4. 验证配置

# 查看Device A上所有聚合组的详细信息。

[DeviceA] display link-aggregation verbose

Loadsharing Type: Shar -- Loadsharing, NonS -- Non-Loadsharing

Port Status: S -- Selected, U -- Unselected

Flags: A -- LACP_Activity, B -- LACP_Timeout, C -- Aggregation,

02-二层技术-以太网交换配置指导-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目录 1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 ·························································································································· 1-1 1.1 以太网链路聚合简介·························································································································· 1-1 1.1.1 基本概念 ································································································································· 1-1 1.1.2 静态聚合模式 ·························································································································· 1-4 1.1.3 动态聚合模式 ·························································································································· 1-5 1.1.4 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1-7 1.2 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任务简介 ··········································································································· 1-7 1.3 配置聚合组 ········································································································································ 1-7 1.3.1 配置静态聚合组 ······················································································································ 1-8 1.3.2 配置动态聚合组 ······················································································································ 1-9 1.4 聚合接口相关配置 ··························································································································· 1-10 1.4.1 配置聚合接口描述信息 ········································································································· 1-10 1.4.2 开启聚合接口链路状态变化Trap功能···················································································· 1-10 1.4.3 关闭聚合接口 ························································································································ 1-10 1.5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 ··························································································································· 1-11 1.5.1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类型 ········································································································· 1-11 1.5.2 配置聚合负载分担采用本地转发优先···················································································· 1-11 1.6 配置聚合流量重定向功能 ················································································································ 1-12 1.7 以太网链路聚合显示与维护············································································································· 1-12 1.8 以太网链路聚合典型配置举例 ········································································································· 1-13 1.8.1 静态聚合配置举例················································································································· 1-13 1.8.2 动态聚合配置举例················································································································· 1-15

(完整版)交换机的分类及功能

交换机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交换机的分类及工作原理 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 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使用交换机也可以把网络“分段”,通过对照MAC地址表,交换机只允许必要的网络流量通过交换机。通过交换机的过滤和转发,可以有效的隔离广播风暴,减少误包和错包的出现,避免共享冲突。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10Mbps。总之,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从层次上分类交换机可分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四层交换机等:(一)二层交换技术 二层交换技术是发展比较成熟,二层交换机属数据链路层设备,可以识别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根据MAC地址进行转发,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自己内部的一个地址表中。具体的工作流程如下: (1)当交换机从某个端口收到一个数据包,它先读取包头中的源MAC地址,这样它就知道源MAC地址的机器是连在哪个端口上的; (2)再去读取包头中的目的MAC地址,并在地址表中查找相应的端口;

华为链路聚合典型配置指导

链路聚合典型配置指导(版本切换前) 链路聚合是将多个物理以太网端口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的聚合组,使用链路聚合服务 的上层实体把同一聚合组内的多条物理链路视为一条逻辑链路。 链路聚合可以实现出/入负荷在聚合组中各个成员端口之间分担,以增加带宽。同时,同一 聚合组的各个成员端口之间彼此动态备份,提高了连接可靠性。 组网图 链路聚合配置示例图 应用要求 设备Switch A用3个端口聚合接入设备Switch B,从而实现出/入负荷在各成 员端口中分担。 Switch A 的接入端口为GigabitEthernet1/0/1 ?GigabitEthernet1/0/3 。 适用产品、版本 配置过程和解释 说明: 以下只列出对Switch A的配置,对Switch B也需要作相同的配置,才能实现链路聚合。 配置聚合组,实现端口的负载分担(下面两种方式任选其一) 采用手工聚合方式 #创建手工聚合组1。 system-view [SwitchA]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mode manual | # 将以太网端口GigabitEthernet1/0/1 至GigabitEthernet1/0/3 加入聚合组1。 [Switch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1 [SwitchA-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SwitchA-GigabitEthernet1/0/1]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2 [SwitchA-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SwitchA-GigabitEthernet1/0/2]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3 [SwitchA-GigabitEthernet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采用静态LACP聚合方式 #创建静态LACP聚合组1。 system-view [SwitchA]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mode static #将以太网端口GigabitEthernet1/0/1 至GigabitEthernet1/0/3 加入聚合组1。 [Switch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1 [SwitchA-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SwitchA-GigabitEthernet1/0/1]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2 [SwitchA-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SwitchA-GigabitEthernet1/0/2]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3 [SwitchA-GigabitEthernet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完整配置 采用手工聚合方式: #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mode manual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1/0/3 |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 采用静态LACP聚合方式: #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mode static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1/0/3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 # 配置注意事项 不同平台软件对静态聚合方式的实现不同,所以不同平台软件的产品采用静态 聚合方式对接时,容易产生问题。有关平台软件的版本信息可以通过 display version 命令查看。

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区别

以太网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区别 (1)工作层次不同 最初的的交换机是工作在OSI/RM开放体系结构的数据链路层,也就是第二层,而路由器一开始就设计工作在OSI模型的网络层。由于交换机工作在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所以它的工作原理比较简单,而路由器工作在OSI的第三层(网络层),可以得到更多的协议信息,路由器可以做出更加智能的转发决策。 (2)数据转发所依据的对象不同 交换机是利用物理地址或者说MAC地址来确定转发数据的目的地址。而路由器则是利用不同网络的ID 号(即IP地址)来确定数据转发的地址。IP地址是在软件中实现的,描述的是设备所在的网络,有时这些第三层的地址也称为协议地址或者网络地址。MAC地址通常是硬件自带的,由网卡生产商来分配的,而且已经固化到了网卡中去,一般来说是不可更改的。而IP地址则通常由网络管理员或系统自动分配。 (3)传统的交换机只能分割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而路由器可以分割广播域 由交换机连接的网段仍属于同一个广播域,广播数据包会在交换机连接的所有网段上传播,在某些情况下会导致通信拥挤和安全漏洞。连接到路由器上的网段会被分配成不同的广播域,广播数据不会穿过路由器。虽然第三层以上交换机具有VLAN功能,也可以分割广播域,但是各子广播域之间是不能通信交流的,它们之间的交流仍然需要路由器。 (4)路由器提供了防火墙的服务 路由器仅仅转发特定地址的数据包,不传送不支持路由协议的数据包传送和未知目标网络数据包的传送,从而可以防止广播风暴。 交换机一般用于LAN-WAN的连接,交换机归于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设备,有些交换机也可实现第三层的交换。路由器用于WAN-WAN之间的连接,可以解决异性网络之间转发分组,作用于网络层。他们只是从一条线路上接受输入分组,然后向另一条线路转发。这两条线路可能分属于不同的网络,并采用不同协议。相比较而言,路由器的功能较交换机要强大,但速度相对也慢,价格昂贵,第三层交换机既有交换机线速转发报文能力,又有路由器良好的控制功能,因此得以广泛应用。

以太网交换机配置基础

实验1以太网交换机配置基础 一、实验内容与目标 完成本实验,您应该能够: ●掌握以太网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 ●掌握以太网交换机的常用配置命令 二、实验组网图 三、实验设备 PC:两台有以太网接口和COM口的PC 线缆:普通网线两根,Console线缆一根 以太网交换机:Quidway S3100-26C-SI或Quidway S3610-28TP 四、实验过程 实验任务一:使用以太网交换机的console口进行配置Console口配置是路由器最基本、最直接的配置方式,当路由器第一次被配置时,console口配置成为配置的唯一手段。因为其它配置方式都必须预先在交换机上进行一些初始化配置。 1、console配置线缆的连接。 ①将配置电缆的DB-9(或DB-25)孔式插头接到要对路由器进行配置的微机或终端的串口上; ②将配置电缆的RJ45一端连到路由器的配置口(console)上。 2、运行主机上的终端软件。 ①首先启动超级终端,点击windows的开始→程序→附件→通讯→超级终端,启动超级终端; ②根据提示输入连接描述名称后确定,在选择连接时使用相应的COM口后单击“确

定”按钮,在弹出的COM1属性窗口中单击“还原为默认值”按钮后单击“确定”按钮。 ③此时,我们已经成功完成超级终端的启动。如果您已经将线缆按照要求连接好,并且交换机已经启动,此时按Enter 键,将进入交换机的用户视图并出现如下标识符:。否则您将启动交换机,超级终端会自动显示交换机的整个启动过程。 实验任务二:交换机的用户界面配置 1、 进入用户视图 交换机开机直接进入用户视图,此时交换机在超级终端中的标识符为。在该视图下可以查询交换机的一些基础信息,如版本号(display version ) %May 18 08:04:16:482 2000 AL3SW1 SHELL/4/LOGIN: Console login from aux0 display version H3C Comware Platform Software Comware software, Version 5.20, Release 0001P02 Copyright (c) 2004-2007 Hangzhou H3C Tech.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H3C S3610-28TP uptime is 3 weeks, 0 day, 14 hours, 51 minutes …… 从上面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该S3610-28TP 三层以太网交换机的版本号为:

10M以太网升级到100M和1000M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10M以太网升级到100M和1000M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高见 E-Mail:gaojiangigi@https://www.doczj.com/doc/9a5636063.html, 海南大学信息学院2000电本2000714050 摘要:根据以太网技术发展的情况,介绍高速以太网的几种物理层标准,比较传统局域网与高速局域网的差异,以及如何用现有的网络升级到高速甚至更高速网络。 关键字:CSMA/CD,以太网,交换机,路由器。 10M Ethernet upgrades the main technological problem that 100M and 1000M should solve gaojian gaojiangigi@https://www.doczj.com/doc/9a5636063.html, (Hainan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2000 Electron Department, Haikou, 570228) Summary: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technical development of Ethernet, introduce several kinds of physics and one layer of standards of high-speed Ethernet, the difference of traditional LAN and high-speed LAN, and how to upgrade to the even more high-speed network of the high speed with the existing network. Keywords: CSMA/CD ,Ethernet, the exchanger , the router. 1.引言:以太网以它的设备简单,经济实惠等优点,成为中小型网络的主要结构。它占据着局域网90%的份额。是目前最流行的组网方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局域网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希望在网上可以得到更多更快的服务,不仅仅满足于以往的文本方式的浏览,这些因素促使我们将对现有局域网的改造提上日程。在部署吉比特以太网时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是不得不重新布线,以便将基础设施升级为光纤。随着IEEE在1999年确定5类铜线上可以传输1GB/S以太网,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可以在经济利益和网络速率间找到平衡点。本文以下内容就传统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在技术上的异同展开讨论。 2.以太网简介:以太网技术被定义在20世纪70年代,它是根据IEEE的802.3标准来组建网的。它的主要技术规范是:CSMA/CD协议,以太网桢或数据包,全双工,流

网卡链路聚合简单设置实现双倍带宽.

网卡链路聚合简单设置实现双倍带宽 电脑爱好者 2016-02-19 09:01 如今所有主板至少自带一个千兆以太网端口,有些高档主板带有两个端口。很多用户都不知道家用环境下双网卡主板如何充分利用两个网口,其实使用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就是一个好思路。 双倍带宽的链路聚合 链路聚合是指将两条或多条物理以太网链路聚合成一条逻辑链路。所以,如果聚合两个1Gb/s端口,就能获得2GB/s的总聚合带宽(图1)。聚合带宽和物理带宽并不完全相同,它是通过一种负载均衡方式来实现的。在用户需要高性能局域网性能的时候很有帮助,而局域网内如果有NAS则更是如此。比如说我们在原本千兆(1Gb/s)网络下PC和NAS之间的数据传输只能达到100MB/s左右,在链路聚合的方式下多任务传输速度可以突破200MB/s,这其实是一个倍增。 01 链路聚合原本只是一种弹性网络,而不是改变了总的可用吞吐量。比如说如果你通过一条2Gb聚合链路将文件从一台PC传输到另一台PC,就会发现总的最高传输速率最高为1Gb/s。然而如果开始传输两个文件,会看到聚合带宽带来的好处。

简而言之链路聚合增加了带宽但并不提升最高速度,但如果你在使用有多个以太网端口的NAS,NAS就能支持链路聚合,速度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家用的局域网环境不论是线缆还是网卡多数都停留在1Gb/s的水平,如果你想要真正的更高吞吐量改用更高的带宽比如10Gb/s网卡,但对于大多数家庭用户万兆网卡是不太可能的。就算我们使用普通单千兆网卡主板,通过安装外接网卡来增添一个网络端口就能实现效果。 链路聚合准备工作 首先你的PC要有两个以太网端口,想要连接的任何设备同样要有至少两个端口。除了双千兆(或一集成一独立)网卡的主板外,我们还需要一个支持链路聚合(LACP或802.1ad等)的路由器。遗憾的是很多家用路由器不支持链路聚合,选择时要注意路由器具体参数,或者干脆选择一个支持链路聚合的交换机。 除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还需要一款支持链路聚合的操作系统。我们目前广泛使用的Windows 7并没有内置的链路聚合功能,一般微软要求我们使用Windows Server,但其实Windows 8.1和10已经提供了支持了。其实如果操作系统不支持可以考虑使用厂商提供的具有链路聚合功能的驱动程序,比如英特尔PROSet 工具。另外操作系统Linux和OS X都有内置的链路聚合功能,满足了所有先决条件后下面介绍如何实现。 测试平台 主板华硕Rampage IV 处理器英特尔酷睿i7-3970X 内存三星DDR3 32GB 硬盘三星850Pro 1TB(RAID 0) 交换机网件ProSAFE XS708E 10GbE 网卡双端口10GBASE-T P2E10G-2-T 线缆 CAT7

以太网交换机说明

以太网交换机的功能与原理详细说明 下面文章根据以太网交换机的功能和原理进行详细的说明介绍,或许一些刚刚接触到这一行业的用户来说,以太网交换机这个名词对于他们来说是个陌生的东西,那么看完本文能给您带来相关益处。 作为局域网的主要连接设备,以太网交换机成为应用普及最快的网络设备之一。随着交换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太网交换机的价格急剧下降,交换到桌面已是大势所趋。如果你的以太网络上拥有大量的用户、繁忙的应用程序和各式各样的服务器。 而且你还未对网络结构做出任何调整,那么整个网络的性能可能会非常低。解决方法之一是在以太网上添加一个10/100Mbps的交换机,它不仅可以处理10Mbps的常规以太网数据流,而且还可以支持100Mbps的快速以太网连接。 如果网络的利用率超过了40%,并且碰撞率大于10%,交换机可以帮你解决一点问题。带有100Mbps快速以太网和10Mbps以太网端口的交换机可以全双工方式运行,可以建立起专用的20Mbps到200Mbps连接。 不仅不同网络环境下交换机的作用各不相同,在同一网络环境下添加新的交换机和增加现有交换机的交换端口对网络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充分了解和掌握网络的流量模式是能否发挥交换机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为使用交换机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和过滤网络中的数据流量,所以如果网络中的某台交换机由于安装位置设置不当,几乎需要转发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的话,交换机就无法发挥其优化网络性能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数据的传输速度,增加了网络延迟。 除安装位置之外,如果在那些负载较小,信息量较低的网络中也盲目添加交换机的话,同样也可能起到负面影响。受数据包的处理时间、交换机的缓冲区大小以及需要重新生成新数据包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简单的HUB要比交换机更为理想。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认为交换机就比HUB有优势,尤其当用户的网络并不拥挤,尚有很大的可利用空间时,使用HUB更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的现有资源。 “交换机”是一个舶来词,源自英文“Switch,原意是“开关”,我国技术界在引入这个词汇时, 翻译为“交换”。在英文中,动词“交换”和名词“交换机”是同一个词(注意这里的“交换”特指电信技术中的信号交换,与物品交换不是同一个概念)。 1993年,局域网交换设备出现,1994年,国内掀起了交换网络技术的热潮。其实,交换技

S5500-SI链路聚合配置

第1章链路聚合配置 1.1 链路聚合简介 1.1.1 链路聚合的作用 链路聚合是将多个物理以太网端口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的聚合端口组, 使用链路聚合服务的上层实体把同一聚合组内的多条物理链路视为一条逻辑链 路。 链路聚合可以实现出/入负荷在聚合组中各个成员端口之间分担,以增加带宽。 同时,同一聚合组的各个成员端口之间彼此动态备份,提高了连接可靠性。1.1.2 LACP协议简介 LACP(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是一种基于 IEEE802.3ad标准的、能够实现链路动态聚合与解聚合的协议。LACP协议通 过LACPDU(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链路聚合控制协 议数据单元)与对端交互信息。 使能某端口的LACP协议后,该端口将通过发送LACPDU向对端通告自己的 系统LACP协议优先级、系统MAC、端口的LACP协议优先级、端口号和操 作Key。对端接收到LACPDU后,将其中的信息与其它端口所收到的信息进行 比较,以选择能够聚合的端口,从而双方可以对端口加入或退出某个动态LACP 聚合组达成一致。 操作Key是在链路聚合时,聚合控制根据端口的配置(即速率、双工模式、 up/down状态、基本配置等信息)自动生成的一个配置组合。对于动态LACP 聚合组,同组成员有相同的操作Key;对于手工聚合组和静态LACP聚合组, 处于Selected状态的端口有相同的操作Key。 1.1.3 链路聚合对端口配置的要求 在同一个聚合组中,能进行出/入负荷分担的成员端口必须有一致的配置。这些 配置主要包括STP、QoS、GVRP、QinQ、BPDU TUNNEL、VLAN、端口属 性、MAC地址学习等,如表2-1所示。 表1-1链路聚合对端口配置的要求

链路聚合技术

一、链路聚合简介 1.链路聚合原理 将两个或更多数据信道结合成一个单个的信道,该信道以一个单个的更高带宽的逻辑链路出现。链路聚合一般用来连接一个或多个带宽需求大的设备 2.作用 将多个物理以太网端口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的聚合组,使用链路聚合服务的上层实体把同一聚合组内的多条物理链路视为一条逻辑链路 https://www.doczj.com/doc/9a5636063.html,CP协议 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链路聚合控制协议 LACP 协议通过LACPDU(Link Aggregation Control Protocol Data Unit,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与对端交互信息。 使能某端口的LACP 协议后,该端口将通过发送LACPDU 向对端通告自己的系统LACP 协议优先级、系统MAC、端口的LACP 协议优先级、端口号和操作Key。对 端接收到LACPDU 后,将其中的信息与其它端口所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以选择能 够处于Selected 状态的端口,从而双方可以对端口处于Selected 状态达成一致。 操作Key 是在链路聚合时,聚合控制根据端口的配置(即速率、双工模式、up/down 状态、基本配置等信息)自动生成的一个配置组合。在聚合组中,处于Selected 状 态的端口有相同的操作Key。 4.链路聚合的端口的注意事项 1 端口均为全双工模式;

2 端口速率相同; 3 端口的类型必须一样,比如同为以太口或同为光纤口; 4 端口同为access端口并且属于同一个vlan或同为trunk端口; 5 如果端口为trunk端口,则其allowed vlan和nativevlan属性也应该相同。 5.链路聚合配置命令 1)CISCO a)把指定端口给聚合组,并指定聚合方式 SW(config)interface Ethernet0/1 SW(config-ethernet0/1)#port-group 1 mode(active|passive|on) b)进入聚合端口的配置模式 SW(config)#interface port-channel 1 进入该模式可以配置一些端口参数 c)名词解释 Port-channel 组号:范围是1-16 聚合模式 active(0)启动端口的LACP 协议,并设置为Active 模式; passive(1)启动端口的LACP 协议,并且设置为Passive 模式; on(2)强制端口加入Port Channel,不启动LACP 协议。

实训3 以太网交换机的配置

实训3 以太网交换机的配置 一、实训目的: 1. 掌握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2. 了解交换机的启动过程; 3. 学会使用Windows 操作系统上的超级终端程序,通过交换机的控制台端口配置交换机。 4. 熟悉和掌握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如IP 地址、主机名、口令等。 5. 掌握静态MAC 地址的配置方法和查看方法。 6. 熟悉和掌握对交换机的端口配置和查看端口信息。 二、实训环境 1. 以太网交换机Cisco 2621一台 2. Windows 操作系统PC 机一台 3. Console 电缆一条 通过Console 电缆把PC 的COM 端口和交换机的Console 端口连接起来,如图3.1所示。 三、实训任务 1.配置以太网交换机的主机名、Console 口令、远程登录口令、超级密码; 2.配置以太网交换机接口的IP 地址、速率等; 四、实训步骤 1. 交换机的命令行工作模式 Cisco 交换机的配置命令是分级的,不同级别的管理员可以使用不同的命令集。在命令行状态下,Cisco 交换机主要有以下几种工作模式: (1) 用户模式(User EXEC ) 用户模式用于查看交换机的基本信息。从Console 接口或Telnet 及AUX 进入交换机时,首先要进入一般用户模式。在用户模式下,用户只能允许少数的命令, 且不能对交换机进行图3.1交换机和计算机的连接

配置。在没有进行任何配置的情况下,默认的交换机的提示符为:switch >。 如果配置了交换机的名字,则提示符为:交换机的名字>。 用logout命令退出。 (2)特权模式(Priviledged EXEC) 交换机未作任何配置时,在router>提示符下键入enable,交换机进入特权模式。如果配置了口令,则需要输入口令。默认的特权模式的提示符为:switch#。 特权模式用于查看交换机的各种状态,绝大多数命令用于测试网络、检查系统等,但不能对端口及网络协议进行配置。 如果配置了交换机的名字,则提示符为:交换机的名字#。 退出方法:用exit或Disable命令退到用户模式。 (3)全局配置模式 全局配置模式中可以配置一些全局性的参数。要进入全局配置模式,必须首先进入特权模式。在进入特权模式前,必须指定是通过终端、NVRAM或是网络服务器进行配置。如果通过终端进行配置,在特权模式下输入Configure Terminal命令,进入全局配置模式。全局配置模式的提示符为:switch(config)#。 如果配置了交换机的名字,则提示符为:交换机的名字(config)#。 退出方法:用exit或End或+命令退到特权模式。 (4)全局配置模式下的配置子模式 在全局配置模式下可进入各种配置子模式(如端口配置子模式)。 要进入配置子模式,首先必须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①端口配置模式(interface configuration) 进入方式:在全局模式下用Interface命令进入具体的端口。 switch(config)#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 提示符为:switch(config-if)#。 例如配置端口fastethernet0/0: switch(config)#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②子端口配置模式(Subinterface Configuration) 进入方式:在端口配置模式下用interface命令进入指定子端口。 Switch(config-if)#interface interface-type interface-number.number 提示符:Switch(config-subif)# ③线路配置子模式(Line Configuration) 进入方式:在全局配置模式下,用line命令指定具体的line端口。 Switch(config)#line number或{vty| aux |con}number 提示符:Switch(config-line)# 2.终端控制台的连接和配置 这是交换机第一次配置时必须使用的方法。对交换机设置管理IP地址后,就可采用Telnet登录方式来配置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设置

如何配置以太网交换机 串口通过配置电缆与以太网交换机的Console 口连接。 一、通过Console 口搭建配置环境 建立本地配置环境,只需将微机(或终端)的串口通过配置电缆与以太网交换机的Console 口连接。 (2)在微机上运行终端仿真程序(Windows 9x的超级终端等),设置终端通信参数为波特率9600bps、8位数据位、1位停止位、无校验和无流控,并选择终端类型为VT100。如图2-2至图2-4所示。 (3)给以太网交换机通电,终端上显示以太网交换机的自检信息,自检结束后提示用户键入回车,之后将出现命令行提示符(如)。 (4)键入命令,配置以太网交换机或查看以太网交换机运行状态。需要帮助可以随时键入“?”。

二、通过Telnet 搭建配置环境 如果用户已经通过Console 口正确地配置了以太网交换机管理VLAN 接口的IP 地址(在VLAN 接口视图E下使用ip address 命令),并已指定与终端相连的以太网端口属于该管理VLAN(在VLAN 视图E下使用port 命令),这时可以利用Telnet 登录到以太网交换机,然后对以太网交换机进行配置。 (1)在通过Telnet 登录到以太网交换机之前,需要通过Console 口在交换机上配置欲登录的Telnet 用户名和认证口令。 说明:Telnet 用户登录时,默认需要进行口令认证,如果没有配置口令而进行Telnet登录,则系统会提示“password required, but none set.”。可用下面的命令配置用户登录口令。 system-view Enter system view, return user view with Ctrl+Z. [Quidway] user-interface vty 0 [Quidway-ui-vty0] set authentication password simple xxxx(xxxx 是欲设置的Telnet 用户登录口令) (2)建立配置环境,只需将微机以太网口通过局域网与以太网交换机的以太网口连接。 (3)在微机上运行Telnet 程序,输入与微机相连的以太网口所属VLAN的IP地址。 (4)在终端上显示User Access Verification,并提示用户输入已设置的登录口令,口令输入正确后则出现命令行提示符(如)。 (5)使用相应命令配置以太网交换机或查看以太网交换机运行状态。需要帮助可以随时键入“?”。 说明: a. elnet 配置交换机时,不要删除或修改对应本Telnet 连接的交换机上的VLAN 接口的IP 地址,否则会导致Telnet 连接断开。 b. net 用户登录时,默认访问命令级别为0 级的命令。

2018网络规划设计师考前模拟试题及答案

最新最全2018网络规划设计师考前模拟试题及答案1 1.采用以太网链路聚合技术将() A.多个物理链路组成一个逻辑链路 B.多个逻辑链路组成一个逻辑链路 C.多个逻辑链路组成一个物理链路 D.多个物理链路组成一个物理链路 参考答案:A 2.当使用多个无线AP设备时,为了防止信号覆盖形成相互间的干扰,要求两个频道的中心频率间隔不低于() A.3MHz B.11 MHz C.22MHz D.25MHz 参考答案:D 3.在TCP/IP协议分层结构中,SNMP是在UDP协议之上的()请求/响应协议 A.异步 B.同步 C.主从 D.面向连接 参考答案:A 4.如果两个交换机之间设置多条Trunk,则需要用不同的端口权值或路径费用来进行负载均衡.在默认的情况下,端口的权值是() A.64 B.128 C.256 D.1024 参考答案:B 5.刀片服务器中某块“刀片”插入4块500GB的SAS硬盘.若使用RAID3组建磁盘系统,则系统可用的磁盘容量为() A.500GB B.1TB C.1500GB D.2TB 参考答案:C 6.在以太网CSMA/CD协议中,使用1-坚持型监听算法.与其他监听算法相比,这种算法

的主要特点是() A.传输介质利用率低,但冲突概率高 B.传输介质利用率低,冲突概率也低 C.能及时抢占信道,但增加了冲突的概率 D.能及时抢占信道,但增加了冲突的概率 参考答案:C 7.ECC纠错技术需要额外的空间来存储校正码.一个64位数据产生的ECC码要占用()位空间 A.6 B.8 C.12 D.16 参考答案:B 8.多重安全网关是一种网络隔离技术,其对数据交换采用的防护策略是() A.人工策略 B.架桥策略 C.缓存策略 D.渡船策略 参考答案:B 9.下列关于消息认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消息认证称为完整性校验 B.用于识别信息源的真伪 C.消息认证都是实时的 D.消息认证可通过认证码实现 参考答案:C 10.当以太网的MAC子层在数据帧发送过程中检测到冲突时,就是用()退避一段时间后重新试图发送. A.非坚持算法 B.1-坚持算法 C.P-坚持算法 D.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 参考答案:D 11.以下选项中,不是恶意代码具有的共同特征的是() A.具有恶意目的 B.自身是计算程序 C.通过执行发生作用 D.能自我复制

迈普MyPowerS3000系列以太网交换机配置介绍材料

目录 第1章交换机管理 (1) 1.1 管理方式 (1) 1.1.1 带外管理 (1) 1.1.2 带内管理 (5) 1.2 CLI界面 (10) 1.2.1 配置模式介绍 (10) 1.2.2 配置语法 (13) 1.2.3 支持快捷键 (13) 1.2.4 帮助功能 (13) 1.2.5 对输入的检查 (14) 1.2.6 支持不完全匹配 (14) 第2章交换机基本配置 (15) 2.1 基本配置 (15) 2.2 远程管理 (15) 2.2.1 Telnet (15) 2.2.2 SSH (17) 2.3 配置交换机的IP地址 (18) 2.3.1 配置交换机的IP地址任务序列 (18) 2.4 SNMP配置 (20) 2.4.1 SNMP介绍 (20) 2.4.2 MIB介绍 (21) 2.4.3 RMON介绍 (22) 2.4.4 SNMP配置 (22) 2.4.5 SNMP典型配置举例 (24) 2.4.6 SNMP排错帮助 (26) 2.5 交换机升级 (26) 2.5.1 交换机系统文件 (26) 2.5.2 BootROM模式升级 (27) 2.5.3 FTP/TFTP升级 (29) 第3章集群网管配置 (37) 3.1 集群网管介绍 (37)

3.2 集群网管基本配置 (37) 3.3 集群网管举例 (40) 3.4 集群网管排错帮助 (41)

第1章交换机管理 1.1 管理方式 用户购买到交换机设备后,需要对交换机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对网络的管理。交换机为用户提供了两种管理方式:带外管理和带内管理。 1.1.1 带外管理 带外管理即通过Console进行管理,通常情况下,在首次配置交换机或者无法进行带内管理时,用户会使用带外管理方式。例如:用户希望通过远程Telnet来访问交换机时,必须首先通过Console给交换机配置一个IP地址。 用户用Console管理的步骤如下: 第一、搭建环境: 图1-1 交换机Console管理配置环境 按照图1-1所示,将PC的串口(RS-232接口)和交换机随机提供的串口线连接,下面是连接中用到的设备说明: 设备名称说明 PC机有完好的键盘和RS-232串口,并且安装了终端仿真程序,如 Windows 系统自带超级终端等。 串口线一端与PC机的RS-232串口相连;另一端与交换机的 Console相连。 通过串口线连接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

以太网交换机交换方式学习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AD: 在实际使用时,以太网交换机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 在实际使用时,一般并不需要通信双方同时既发送又接收,像打印机这类的单向传送设备,半双工甚至单工就能胜任,也无需倒向。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 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和HUB 的一点小区别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 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 10Mbps。 HUB集线器就是一种共享设备,HUB本身不能识别目的地址,当同一局域网内的A主机给B主机传输数据时,数据包在以HUB为架构的网络上是以广播方式传输的,由每一台终端通过验证数据包头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是否接收。也就是说,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同一时刻网络上只能传输一组数据帧的通讯,如果发生碰撞还得重试。这种方式就是共享网络带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