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协作的调研报告

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协作的调研报告

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

产业分工与协作的调研报告

省发改委地区经济处

(2006年7月)

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是落实我省“十一五”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的关键,是“中部突破济南”战略的深化和拓展,对推动我省东中西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一城六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不断加快。2005年,七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07.7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5.8%,三次产业增加值均超过全省的1/3,形成了“二、三、一”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作为中心城市的济南已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的高级化态势。

(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各市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济南作为现代化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近年来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1873.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1:46:46.9,逐步呈现出一产稳定发展,二、三产业快速提升、

竞相发展的产业发展态势。农业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特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工业经济实力稳步提高,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0%,其中交通装备、冶金钢铁、电子信息比重达到50%,济钢集团、重汽集团、浪潮集团、中创软件等一批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主导地位。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传统服务业档次明显提升,新兴业态异军突起,金融保险、旅游会展、科技信息、现代物流、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和以物流、金融、旅游会展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淄博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建材和新材料产业基地。2005年,淄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1∶66.8∶29.1。工业优势地位突出,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已成为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形成了以新材料、石油化工、医药等3大比较优势产业为先导,以机械、建材、冶金、纺织服装等4大传统产业为支柱,各行业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农业机械化、产业化、标准化和基地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以一批著名连锁企业和大型商贸流通设施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以齐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业发展实现阶段性突破。

泰安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18.6:45.5:35.9调整为12.3:55.8:31.9。泰安是传统农业大市,优质农产品发展较快,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发展优势明显,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工业发展基础较好,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电缆电器、精细化工、特种车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食品饮料等优势突出,纺织服装、生物工程等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比较高。作为国家级重点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五岳之首”的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文化积淀深厚、风光雄伟秀丽,两翼有小泰山之称的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纵横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东平湖,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莱芜是全省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7.1:67.3:25.6。农业特色突出,形成“三辣一麻”、“三黑一白”特色农业品牌,尤以生姜、大蒜享誉全省内外。工业中钢铁产业优势突出,初步形成了从开采、选矿、冶炼、轧制、机加工到机电一体化的“钢铁产业链”,钢产量达到1184万吨,钢铁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2.2%。以粉末冶金、磁性材料、陶瓷刀具等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已初步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以离合器、差速器壳、制动板、凸轮轴、前后桥等为主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市场占有率均超过30%以上。旅游业成为服务业发展新的亮点。

德州经济快速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2000年的26.1:42.8:31.1调整为2005年的15.3:55.2:29.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2005年粮食总产443.5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畜牧业呈现规模化、基地化趋势,产业化经营实现突破,龙头企业向大规模、高层次发展。工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销售收入、利税、利润提前一年实现“三年翻番”目标,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形成一批发展前景良好的优势产业或产业集群,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正在形成,皇明太阳能热水器成为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乐陵“金麒麟”体育器材和小五金的生产基地、禹城市以“三糖一药”为主导的功能糖生产基地、武城县玻璃钢生产基地、宁津县餐桌餐椅加工基地等已初具规模。传统服务业繁荣活跃,现代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快速兴起。

聊城作为传统农业生产基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89.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8.6∶57.4∶24。农业优势突出,是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生产基地,拥有全国鸭梨之乡冠县和圆铃大枣之乡茌平县,粮食、棉花在圈内七市分别居第二、第三位,蔬菜、油料、肉类等居圈内七市之首。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农用车生产已形成规模,冠星集团、山东泉林、临清银河、中通客车、时风集团、东阿阿胶等,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龙头。现代物流业迅速崛起,聊城交运集团进入

全国运输物流企业百强,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初步形成。汇集齐鲁文化、燕赵文化、运河文化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滨州市经济发展较快,连续两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7.2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2.7:48.3:29调整为13.3:60.2:26.5。滨州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水产、畜禽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产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冬枣、畜牧、水产、高酸苹果、蔬菜 “五大带动农户工程”特色农业成效显著。“工业兴市”战略强力推进,魏桥创业集团、滨化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迅速膨胀,形成了纺织、油盐化工、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电子信息、飞机及飞机零部件、造船及船舶零部件产业正在崛起。“中国孙子兵法城”“魏氏庄园”“中国冬枣之乡旅游区”等旅游资源整合成效显著

(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一城六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各产业发展均衡,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58.7亿元、3726.9亿元和2222.1亿元,均超过全省的1/3。与2000年相比,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4和1.2个百分点,三产所占比重基本持平。从增长速度看,生产总值及第一、第二产业增幅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增幅基本与全省持平,第二产业发展明显优于第三产业。从各市产业发展水平看,济南作为区域核心城市,三次产业处于优势地位,尤其是第三产业优势明显,

2005年实现增加值880.1亿元,占七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总和的40%,首位度达到2.1。淄博第二产业优势突出,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济南,位居全省第三位,区域第一位,第三产业增加值位居区域第二位,第一产业在区域内所占份额偏低。聊城、德州第一产业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略低于济南,分别位居二、三位。莱芜由于市域面积、人口总量较小,其经济总量、三次产业水平均处于区域最后一位,但其第二产业增速位居“一城六市”第一位。其他各市产业发展相对平衡,在区域内处于中等发展水平。

全省 城市 济南 淄博 泰安 莱芜 德州 聊城 滨州 七市合

计 1876.5 1430.9 855.7 256.3 831.8 689.1 667.3 6607.7 18468.3生产总

一产增

132.4 58.7 105.2 18.1 127.1 128.1 89.1 658.7 1927.6 加值

864.0 955.8 477.9 172.7 459.0 395.8 401.7 3726.9 10620.3二产增

加值

三产增

880.1 416.5 272.6 65.5 245.7 165.2 176.5 2222.1 5920.4 加值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

式转变步伐的不断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化层次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不断加快,三次产业比例9.97:56.46:33.57,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降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提升,产业结构步入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稳定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处于相对优势地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一、二产业分别低于全省0.43和1.1个百分点。从各市产业结构看,核心城市济南的产业结构已呈现出“三、二、一”的高级化发展阶段,其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接近50%。其他六市产业结构均处于“二、三、一”工业化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均占经济总量的50%以上,其中淄博、莱芜、滨州三市二产比重达到60%以上,工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第三产业比重仍偏低,除泰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31.9%外,其他各市均低于30%。聊城、德州第一产业占优一定优势,所占比重在15%以上。

城市

第一产业所

占比重% 第二产业所

占比重%

第三产业所

占比重%

济南 7.1 46 46.9 淄博 4.1 66.8 29.1 泰安 12.3 55.8 31.9 莱芜 7.1 67.3 25.6

德州 15.3 55.2 29.5

聊城 18.6 57.4 24.0

滨州 13.3 60.2 26.5

七市合计 9.97 56.4 33.63

全省 10.4 57.5 32.1

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各市产业发展方向及内在联系分析

(一)区域内各市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济南市将继续保持冶金钢铁、石化化纤等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和以物流、金融、旅游、会展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淄博围绕做大做强新材料、化工、医药三大比较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机械、冶金、建材、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氟硅材料、生物医药、机电装备、陶瓷、纺织服装六大产业集群。泰安将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培植形成汽车、无机非金属材料、输变电设备、化工、食品5大主导产业,加快构筑泰山大旅游格局,培植旅游支柱产业。莱芜将围绕建设区域特色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心,发展壮大钢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粉末冶金制粉与制品、有机高分子材料及精细化工、金属基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和磁性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德州围绕建设制造业基地、服务业次中心城市和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着力培植太阳能、中央空调、功能糖、汽车零部件等四大产业集群, 改造提升化工、

纺织服装等六大传统产业;培植骨干流通企业,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形成济南乃至省会城市群的菜篮子和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聊城围绕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突出发展电力工业及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农林资源深加工、机械制造、化工、医药五大优势产业,努力建设区域性能源、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大力打造“江北水城”品牌,培育旅游主导产业。滨州围绕建设临海产业经济区、棉纺家纺基地、农产品及绿色食品供应加工基地和电力能源基地,继续抓好农产品及绿色食品供应、精深加工,积极发展壮大临港工业、盐化工、纺织、汽车、造船、飞机及零部件配套产业等主导产业。

(二)各市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分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地处我国东部的南北交通要塞,交通条件便利、路网发达,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门类齐全的产业发展现状,为促进区域产业和经济的耦合发展提供了条件。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具有区位、政治、文化、科技等环境优势,金融、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活跃,其钢铁、机械、汽车、食品、医药、化工等传统工业发达,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以济南为中心,依托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以产业为纽带,打造形成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发展构架。可依托胶济、邯济铁路、济青、济聊高速、309国道等构成的综合交通走廊,

沿轴向南北两侧辐射,打造以电子信息、汽车、机械、新材料、石化、纺织等为核心产业的聊济淄产业聚集带;依托京沪铁路、京沪高速、104国道等,沿轴向东西两侧辐射,形成电子电器、汽车机械、新能源、生物医药、休闲旅游等为核心产业的德济泰产业集聚带;依托淄东线、辛泰线、滨莱高速、205国道等,沿轴向东西两侧辐射,打造形成以新材料、钢铁、机械制造、交通设备、化工等为核心产业的滨淄莱产业聚集带。

从目前七市的产业基础看,在各具特色、都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的同时,也存在相当程度的同构性,这样一方面为加快区域产业整合和协作、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内部各经营主体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区域产业水平和垂直的分工,产业和产品结构又具有相当强的互补性,为合理确定区域各市的产业分工奠定了基础。

区域内部各市间,基于工业基础、资源禀赋的差异,许多行业间进行分工和协作是完全可行的。莱钢、济钢作为我省的两大钢铁集团都位于该区域,目前产能均已突破千万吨钢,前者主导产品是板材、线材,后者的产品优势主要是型材;泰钢的带材已达到一定规模。依托以上骨干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实施产业联合,找准产品定位,突出特色,开发增加新品种,实现区域钢材产品的规模化、系列化,提高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是完全可能的。济南重型汽车的许多配件,来自于周边城市的协作配套:几乎全部的汽车活塞

均由滨州的盟威集团提供,而重汽车桥的近三分之一则由莱芜企业供货。济南炼油、齐鲁石化及两市众多的有机化工、化纤等企业,为促进两市产业联系、打造济淄重化工产业带提供了基础。德州的皇明、济南的力诺等一批新能源企业迅速崛起,围绕太阳能利用,发展相关产业和产品,形成区域新能源产业基地前景广阔。济南、泰安同处于“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路,依托泰山品牌、泉城特色,辐射聊城的江北水城文化,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合作开发,对形成区域旅游的整体优势意义重大。

(三)区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内产业结构雷同,产业互补功能较弱。从目前七市产业结构看,济南与六市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大体在0.7到0.95之间,产业结构雷同现象明显,产业互补性较差,各经济主体竞争激烈,分工和协作的难度较大。一些传统产业如冶金、纺织、建材、机械制造、轻工等,几乎各市都有,客观上存在同业竞争,很难做到差异互补。而且从七市确定的新一轮发展目标看,趋同程度较高,产业发展的竞争远远大于合作,将极大程度地影响区域内产业错位发展和经济主体差异互补功能的充分发挥。

2、区域内各市产业结构层次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压力较大。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该区域农业大区相对集中,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比较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

慢。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强,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尚未形成带动优势,集中度低,关联度弱,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产品总体水平档次较低,能参与国际竞争的名牌产品较少。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不快。经济外向度不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偏少。

3、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够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联系度有待提高。济南作为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目前带动区域产业整体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偏低,首位度不高,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淄博拉开的距离不大;品牌和规模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带动能力强的二产、三产尚未起到辐射周边地区的作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科技资源等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4、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经济活动受到行政区划的制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虽然已具雏形,但对如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研究不够,尚未形成区域各市间经常性协商对话机制,产业间的分工协作、各市的发展战略缺乏统一协调,在功能定位上缺乏通盘考虑。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加上各市政策上的差异,区域内部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劳动力、资金、土地、产权、人才尚未完全进入市场,种种因素均妨碍了区域一体化的形成。

三、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产业发展体系的初步构想

根据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方向,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要求,促进区域产业特色化,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和延伸优势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集聚,探索产业间联系,寻求企业间合作,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加快区域产业体系的形成。济南要积极发展省会经济和总部经济,充分发挥技术扩散、要素配置、产业转移、信息传递等辐射带动作用。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六市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各自产业比较优势,主动接受济南优势产业的辐射,加强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协作,进一步提高整个区域的产业关联度,充分发挥区域产业空间集聚效应,促进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

总的思路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大力发展养殖业,加快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努力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工业要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和打造制造业强省的机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培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工业园区带动、优势产业带动、外向经济带动、技术创新带动和名牌企业带动,促进产业和产品集群式发展,构建起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体系。突出发展金融、物流、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

积极培育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推进生产性、生活性和公共性服务业全面发展,逐步构筑起产业层次较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结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各市的产业基础及内在联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依托区域内骨干企业,完善生产配套,促进产业集聚,积极打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钢铁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及食品饮料、建材等8个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基地,构筑济泰、淄济聊等区域黄金旅游线路。

1、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汽车产业是产业链长、上下游产品关联度大、分工层次清晰、产业集聚效应最明显的产业。围绕上游冶金工业的汽车用钢板轧制、铸件、锻件,车轴及有色金属(铝、铜)等,下游的汽车零部件加工,依托区域内现有企业和产品积极发展构筑汽车产业链,带动机械与金属加工、电子、电器、仪表、轮胎、塑料、玻璃等相关产品的发展。

依托区域内汽车生产龙头企业和配套生产能力,重点发展中重型载货汽车、客车、特种车、改装车、商务车、农用车等,以龙头骨干企业为载体,以先进制造技术为支撑,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汽车产业分工,尽快形成整车与原材料同步推进、整车与零部件协调配套、龙头企业与配套加工企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汽车产业体系。重型汽车,在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保持行业竞

争龙头地位的同时,开发适应高速公路运输条件的高档大功率重型汽车及牵引车、工程用车、国防用车等新车型,进一步提高产品安全性、舒适性和可靠性;客车,扩大中通客车公司的中长途豪华型客车生产能力,开发中短途距离的高等级公路客车及超低底盘城市公交客车;改装车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厢式冷藏运输、工程施工、城市环卫等多功能产品,支持泰山特种车辆厂等发展国防急需的特种车;依托渤海活塞、山东金麒麟等企业,提高区域内有优势的活塞、刹车片等关键零部件的质量和可靠性,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和配套材料,进一步完善提升区域内汽车产业链。

汽车整车制造以重型卡车、客车和农用车为主,并大力发展为汽车配套的油漆、轮胎、玻璃及汽车电子等零部件产品。汽车整车主要依托济南中国重汽集团(重型卡车)、聊城中通客车(客车)、时风和迅力(商务用车、农用车)、滨州中汽恒星皮卡(皮卡);改装车和特种车依托济南改装车、轻骑集团、泰安中国重汽泰安五岳、泰安航天特车、泰安起重机厂、德州福田德州汽车改装公司等;汽车零部件主要依托济南汽车车灯、新型发动机使用的中空充钠气门、ABS、柴油机等,德州金麒麟集团OEM 刹车片、方向机厂DFW系列动力转向器、重型汽车驾驶转向机构等,聊城汽车底盘、发动机等,莱芜汽车、摩托车、拖拉机配件,滨州渤海活塞集团的活塞、海得曲轴有限公司的曲轴、汽车轮毂等,以及泰安泰凯电气、泰山集团、

巨菱集团、华泰轮毂、山东厚丰等企业,加强产业间分工和协作,促进企业集聚和生产的配套衔接,打造区域汽车和零部件产业集群。

2、电子信息产业链。发挥省会济南及淄博、泰安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上游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和下游光电通讯、光机电一体化、家电、汽车电子及软件等产品,打造形成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要依托浪潮集团等骨干企业发展多媒体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军用及特殊行业专用计算机等各类高性能、多功能、多用途计算机产品,及高性能服务器等外围设备,不断调整计算机产业结构,提升计算机档次,逐步形成国内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生产基地;新型元器件依托山东华光光电子、济南半导体总厂、淄博美林电子、淄博博航新材料、德州三河电子等重点企业,要着眼于整机装备水平的提高,积极开发生产各类新型元器件,重点发展表面贴装(SMT)元器件、光电子及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各种新型传感器和敏感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高亮度及超高亮度半导体发光器件、汽车、船舶等电子配套产品,逐步形成小品种、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体系;依托齐鲁软件园、山东中创中间件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积成电子、大陆机电、泰安蓝光计算机等企业,加快企业资源整合,尽快形成一批研发、生产和系统集成的骨干企业,推广利用骨干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

管理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SCM(工艺链管理系统)改造机械、化工、冶金、建材、轻工食品、纺织、造船等传统产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软件外包业务,培育软件产业出口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逐步形成配套完善、区域特色明显,服务全省乃至周边地区的软件研发平台和产业密集区。

3、机械装备产业集群。结合机械工业全球化、集群化、信息化、服务个性化、产品高技术化的发展趋势,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产业和相关产品合理集聚,发展壮大特色产品中小企业。推广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应用,促进加工、生产、服务向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重点发展机床工具、电工电器、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和内燃机等产业。机床工具突出发展数控机床,通过资源整合、扩大规模,保持和扩大技术领先优势。济南一机床利用高速、复合、智能等新技术,完善数控机床系列产品规格。济南二机床发挥在冲压自动化系统、大重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技术优势,完善机械压力机系列和数控机床系列,同时发展柔性制造单元和集成制造系统,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嫁接集成国际极端高新技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床附件及其他机床企业,突出各自优势,发展特色产品,不断开发新产品,强化产品性能和可靠性,提高产品档次水平。电工电器突出发展锅炉、汽轮机、发电设备为主的电站

成套设备,以变压器、高压开关、电缆为主的输变电设备各类电机等产品。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突出发展大中型拖拉机及变型产品、大中型耕作机械和工程用装载机,利用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向节能、高效、可靠、环保方向发展。内燃机产业主要依托济柴、淄博柴油机的大功率陆用柴油机、船用发动机、气体发动机等品牌,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并不断向天然气压缩机组、燃气及柴油发电机组、背压式汽轮机等相关产品发展和延伸。同时,加快发展为建筑、环保、包装、造纸、建材、石油、煤炭等行业服务的专用设备,提升产品档次,壮大生产规模。

重点依托济南二机床、济南一机床、齐鲁发电设备厂、济南锅炉、泰安电气、山东时风、德州工程机、济柴、淄博柴油机等企业,打造区域机械装备产业集群。

4、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发挥资源优势,围绕做大规模总量和提升效益水平,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集群化为方向,大力发展乙烯、丙烯、丁烯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及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等产品,延伸拉长石油化工产业链,带动精细化工、医药、纺织、轮胎和塑料制品等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炼油抓起,提升炼油能力和水平,增加原材料品种,发展高指标环保型清洁汽油、柴油,开发石油裂解及后续深加工产品,提高乙烯、合成材料、有机材料生产能力和水平,为开

发精细化工产品提供原料来源。充分利用有机化工原料产地优势,积极发展石化精深加工,逐步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精细化工产品门类齐全的石油化工产业链。

重点依托济南炼油厂原油加工、淄博齐鲁石化、滨州滨化集团、济南正昊化纤、德州临邑恒源石化、聊城华祥石化炼油等企业,形成炼油、有机化工原料、各种中间体、助剂等多个领域和系列产品的石油化工产业聚集带。

5、钢铁及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集群。区域内钢铁企业较为密集,铁矿石资源不足(目前我省铁矿石的自给水平仅为30%,每年有70%的铁矿石依靠进口),产品档次低,优质薄板、中厚板、不锈钢、合金钢等代表钢铁工业技术水平和消费层次的高附加值品种比重仍然比较低。各钢铁企业应在控制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用现代化、大型化、连续化的工艺装备替代小型落后的工艺装备,加快产品调整和工艺升级。济钢围绕系列中厚板、热轧、双机架冷轧及酸轧联合机组搞好调整,增加中厚板、薄板的产品规格、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建设国内一流的精品板材基地;莱钢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低附加值长线产品产能,发挥H型钢、优特钢优势,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建设成为H型钢、优特钢精品基地,搞好板材产品深加工,形成新的增长点;泰钢进一步发挥中宽带和窄带产品优势,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宽带材生产基地;张钢淘汰落后工艺,易地建设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高强度棒材生产线。

围绕先进制造发展的需求,加快产品结构性战略调整,积极发展薄板、中厚板、优特钢、H型钢、优质长材、线材、管材等系列产品。依托济钢、莱钢等企业发展热轧薄板、冷轧薄板和涂镀层板等产品,依托泰钢等企业发展中宽带产品,形成薄板产品系列,适应汽车、家电、集装箱、建筑等行业的需求; 依托济钢、莱钢等企业发展中厚板、宽厚板产品,形成中厚板系列产品,适应船舶、压力容器、油气管道运输、建筑和工程机械等行业的需求;依托莱钢等企业,发展合金结构钢、齿轮钢、弹簧钢、轴承钢、模具钢、冷镦钢等产品,形成优特钢(铁)产品系列,适应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等行业的需求;依托莱钢等企业发展高强、抗震、耐候等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形成H型钢产品系列,适应新型建筑、结构、工程等建设的需求;依托济钢、莱钢等企业发展Ⅲ级、Ⅳ级螺纹钢筋,形成优质长材产品系列,适应建筑用钢的升级换代;依托济钢等企业,发展硬线、焊线、钢帘线等产品,形成优质线材产品系列,适应金属制品深加工及制造业发展对线材的需求。扩大铝、铜材精深加工生产能力,加强下游产品开发,形成铝铜材质棒、板、箔及管材等系列产品,培育形成区域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

依托莱钢、济钢、泰钢、德州永锋钢铁、聊城炼铁(钢)、冷轧板、镀锌板、彩涂板、不锈钢制品、淄博万杰钢铁、张钢等,济南铝板带材、聊城电解铝、电解铜、淄博氧化铝、电解铝、铝合金、泰安电解铝等,构建区域钢铁及有色金属深加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