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人法律课件

自然人法律课件

自然人法律课件
自然人法律课件

第六章民事权利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要素)

?第一节自然人

?一、自然人的概念

?(一)什么是自然人?

?民法上的自然人是指基于自然规律出生并具有民事主体资格的人。

?对自然人概念的理解

?1、具有自然法、伦理学意义:是基于自然规律产生并依靠自然环境生存的理性人。?2、具有法律意义:是法律上具有主体资格的人。

?用“自然人”概念表示民事主体说明:

?现代立法将自然意义上的人与法律意义上的人合为一体,人生而为“人”(主体),既源于人的自然属性,又是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和保护,是对把人不当人制度的否定。自然人的概念表明人的无差别性。

?(二)自然人与公民概念的区别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1、自然人是私法上主体的概念,其范围广,包括本国公民与非本国公民,具有开放性。

?2、公民是公法上主体的概念,与国籍和政治有关,其范围窄,仅指一国公民,具有封闭性。

?我国《民法通则》中的“公民”一章,适用本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二、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主体资格)

?(一) 权利能力的意义

?1、概念:权利能力指能够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并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权利能力也称为“人格”。

?罗马法人格学说的几点启示:

?(1)生物意义的人与法律意义的人是不同的概念;

?(2)生物意义的人要成为法律上的人须具备人格;

?(3)人格具有法律属性,法律可以确认生物体为主体,也可以确认非生命体为主体。

2、权利能力概念的价值:

?1)是法律上具有主体资格的标志。

?2)是享有具体权利承担具体义务的前提。

?3、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

?1)权利能力是可能性,权利是现实性;

?2)权利能力包括权利与义务,权利不包括义务;

?3)权利能力是主体资格,与主体不可分离,所以权利能力不能被限制、抛弃、转让和继承;具体权利可以与主体分离。

(二)自然人权利能力的开始

?1、自然人权利能力自出生之时开始。

?2、出生时间的确定。以实际出生时间为准。

?证据证明:出生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开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3、确定出生时间的法律意义。

?权利能力的开始(主体资格),享有接受遗产、接受遗赠、提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可能性。

?4、胎儿利益的保护问题。

?未出生的胎儿无权利能力,但各国立法均规定,胎儿出生后可能享受的利益法律均以保护。

(三)自然人权利能力的终止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因死亡而终止。民法上死亡分为自然死亡与宣告死亡。

?1、自然死亡(生理死亡,自然死亡)

?(1)自然死亡的判断。事实死亡(心脏、呼吸停止)。

?(2)时间确定:以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明为准;非正常性死亡,以有关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书的时间为准。

(3)相互有继承关系的人同时死亡的情况。

?不能确定死亡先后时间的,推定无继承人的先死亡;如果各个死亡人都有继承人,如果辈份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如果各死亡人辈份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他们各自的继承人分别继承。

?(4)自然死亡的法律效力

?①权利能力终止。

?②继承开始、遗嘱生效、婚姻关系终止、死者人身保险请求权效力发生,死者家属发生抚恤金请求权等。

?2、宣告死亡(推定死亡)

?法院通过一定方式推定失踪人死亡的一种制度。

?三、自然人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

?(一)民法规定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的意义

保护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利益,有利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宣告失踪制度

?1、概念: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或居所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限,经其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并为其设立财产代管人的法律制度。?2、宣告失踪的要件:

①须有公民离开其住所下落不明的事实;

②下落不明须满法定期间:两年;

(下落不明的时间从失踪次日起算)

(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从战争结束之日起计算)

③须由其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申请;

④须经人民法院依法宣告。

?3、宣告失踪的法律效力

①为失踪人设置财产代管人(对失踪人利益的保护)。

②财产代管人权限:完税偿债(对其他主体利益的保护)。

?4、撤销宣告

失踪人重新出现或确知其下落;

经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

人民法院撤销失踪宣告。

?撤销的后果:

财产代管人取消,财产管理权复归本人。

?(三)宣告死亡(也称拟制死亡、推定死亡)

?1、概念:

是指自然人失踪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法院审判推定其死亡,宣告结束以其生前住所地为中心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制度。

?2、宣告死亡的要件:

(1)被宣告死亡的人须是失踪人。

(2)下落不明满法定期间(下落不明时间从失踪次日起计算)。

一般失踪,满4年;

意外事故失踪, 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

战争期间失踪,战争结束之日起满4年。

?(3)须有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依最高法院解释, 申请人有一定顺序:1、配偶;2、父母,子女;3、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4、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4)须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判决宣告。

法院判决宣告之日为死亡之日。

?3、宣告死亡的效力:

推定失踪人死亡,以被宣告死亡人原来住所地、居所地为中心产生自然死亡的效力。

(1)空间后果:仅及于其原来住所地为中心的区域。

如果是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2)私法效果:消灭的是民事法律关系,非公法关系。

4、死亡宣告的撤销。

(1)条件:

被宣告人重新出现或确知其下落,

本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不受顺序限制),

人民法院依法撤销。

(2)宣告死亡撤销后的效力:

财产关系的效力:返还财产,保护善意第三人。(民法通则25条)(民通意见39、40条)

人身关系的效力:婚姻、收养关系(民通意见37、38条)

?最高法院《民通意见》:

?第37条,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第38条,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第39条,利害关系人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被宣告死亡而取得其财产的,除应返还原物及孳息外,还应对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

?第40条,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请求返还财产,其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返还。但依继承法取得原物的公民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或者给予适当补偿。

?5、宣告死亡与自然死亡的效力关系。

(1)死亡时间上: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时间不一致的,以自然死亡时间为准。

(2)法律效力上:被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的时间不一致的,被宣告死亡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仍然有效,但自然死亡前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与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相抵触的,则以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为准。(民通意见第36条)

?6、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的异同

?(1)相同点:均是对失踪人法律资格的宣告,均保护失踪人利益和相关利害关系人利益。

?(2)不同点:

①规范保护点不同(宣告死亡涉及失踪人配偶和近亲属的人身权、继承权的保护,宣告失踪则无);

②法律要件不同(时间要求不同,申请人有无顺序不同);

③法律效力不同(宣告死亡推定失踪人自然死亡,以失踪人住所地为中心产生自然死亡的法律效力。宣告失踪仅产生财产的代管和债务的清偿)。

?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在宣告程序上无必然联系。

?根据最高法院(民通意见)第29条规定:

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须程序。

?公民下落不明,符合申请宣告死亡的条件,利害关系人可以不经申请宣告失踪而直接申请宣告死亡。

?但利害关系人只申请宣告失踪的,应当宣告失踪;

?同一顺序的利害关系人,有的申请宣告死亡,有的不同意宣告死亡,则应当宣告死亡。

四、自然人的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的行为能力的意义

?1、概念:是自然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权利、履行义务的能力(行为资格)。

?2、行为能力的制度价值:对人的权利能力的保护,维护交易秩序的需要。

?3、判断行为能力的标准:以意思能力为基础(对事物的认识力、判断力和行为后果的预见力)。

?准确的判断方法是个案审查,但不具操作性。故对一般人采抽象判断标准:年龄+智力(是否正常)。对智障人采个案审查制。

?(二)自然人行为能力的分类(分类表自己总结)

注意法律的例外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可以实施纯获利益的行为。?最高法院《民通意见》第6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合同法》第47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三)自然人限制行为能力与无行为能力的宣告

宣告要件(民法通则第19条):

1、被宣告人须为精神病人;

2、须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

3、人民法院依法宣告。

?(四)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1、概念: 对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负责任的能力;

?2、责任能力的判断:以具有基本意思、识别能力为准;

?3、责任能力与行为能力;

?4、责任能力与财产能力.

?《民法通则》第133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

?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最高法院《民通意见》第161条:侵权行为发生时行为人不满十八周岁,在诉讼时已满十八周岁,并有经济能力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没有经济能力的,应当由原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行为人致人损害时年满十八周岁的,应当由本人承担民事责任;没有经济收入的,由抚养人垫付,垫付有困难的,也可以判决或者调解延期给付。

?《侵权责任法》第33条: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没有过错的,根据行为人的经济状况对受害人适当补偿。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醉酒、滥用麻醉药品或者精神药品对自己的行为暂时没有意识或者失去控制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五、监护制度

?(一)监护的意义

?1、概念。是为不能得到亲权保护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设定专人以保护其财产和人身权益的法律制度。

?2、制度价值。是对自然人行为能力欠缺者的救济制度。

?

(二)监护类型(图表自己总结)

1、法定监护是监护人的顺序和范围均由法律直接规定的监护。

(1)法定监护人的顺序和范围(民法通则16、17条)

未成年人:父母(亲权人);①祖父母、外祖父母;②兄、姐;③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④无上述监护人时为团体监护人。

精神病人:①配偶;②父母;③成年子女;④其他近亲属;⑤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⑥无上述监护人时为团体监护人。。

(2)顺序效力:先顺序人优于后顺序人担任;

顺序可依协议变更;

同顺序多数人为共同监护人,也可依协议由部分人担任。

(3)取得法定监护人的条件:

?A、须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人;

?B、有监护能力;

?C、不存在指定的遗嘱监护人(有遗嘱的先于法定);

?(4)法定监护人的设立

?A、当然设立(法定监护人无争议时为当然监护)

?B、约定设立(有争议时依协议改变,约定监护)

?C、公立机关依法选任设立(协议不成指定监护)

?D、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裁决。

?(5)法定监护人的变更:监护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或监护人不履行职责,或监护人间有变更协议等。

法定监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法定监护人依顺序,先顺序人优于后顺序人

?2、约定监护与委托监护都是合同设立监护,但有区别:约定监护是法定监护人之间确定监护人的协议;委托监护是监护人与非监护人之间确定非监护人代行监护职责的协议。

?3、约定监护不成,先由有关单位制定,未经指定直接起诉,人民法院不受理。(民通意见第16条)。

?被指定人不服的,应当在接到指定通知的次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起诉的,按变更监护关系处理。(民通意见第17条)

?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自行变更。擅自变更的,由原被指定的监护人和变更后的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民通意见第18条)

?4、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但是,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该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者对该子女明显不利的,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取消的除外。(民通意见第21条)

?监护权不得放弃,任意取消,取消条件:对被监护人有犯罪行为,虐难行为或者对孩子明显不利,人民法院可取消监护人的监护权。

5、收养关系成立后,养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切断了亲生父母的亲权。

?(收养法第23条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 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收养法第18条规定:配偶一方死亡,另一方送养未成年子女的,死亡一方的父母有优先抚养的权利。

?孩子父或母仍为监护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为委托监护人。

?2、意定监护是由当事人的意志产生的监护。

?(1)委托监护是通过委托合同设立委托监护人。

?①父母为未成年人委托;

?②法定监护人将监护职责另托他人。

?(注意:委托人通过委托协议委托的仅是监护职责,不是监护权。受托人不是法定监护人,仅是履行监护职责的临时监护人。)

?(2)职责范围:全权委托或特定委托。

?(3)根据民通意见第22条: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由监护人承担,但另有约定的除外;被委托人确有过错的,负连带责任。

?(2)遗嘱监护:立遗嘱人在遗嘱中指定某人做监护人的监护。

?亲权人(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均可实施。

?除具备遗嘱要件外,尚需被指定人同意。

3、无因监护

?无因监护是无法定监护义务的人自愿担任监护人且经主管机构同意而成立的监护。

?无因监护人设立要件:

?1)须无法定、意定监护人;

?2)须无因人是与被监护人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

?3)须无因人申请;

?4)须经主管机关同意;

?5)被监护人有部分意思能力时,须征求其意见。

?

?(三)监护人的要求和职责

?1、要求:

?监护人可以是一人(单独监护),可以是数人(共同监护),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团体监护人(未成年人父母或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住所地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

?须有监护能力:身体状况良好;经济条件允许;与被监护人生活联系密切。

?

2、监护人的职责

(1)人身利益监护;

(2)财产利益监护;

?(3)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

?(4)对被监护人的损害行为承担侵权责任。

?(四)监护的撤销:被监护人恢复行为能力后,可撤销监护。

?(五)监护权的性质:监护权是身份权的补充和延长。

六、自然人的住所

?(一)住所的概念

?1、概念。是法律确认的自然人生活和进行民事活动的中心场所。

?2、住所的确定。(民法通则第15条)

?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医院除外)

?经常居住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3、住所与居所的区别:住所唯一、居所不唯一.

?(二)住所的法律要件

?1、是以生活居住为目的的中心场所。

?2、固定性、唯一性、公示性。

?(三)住所的制度价值

?失踪的空间标准、司法管辖、准据法的适用、法律文书的送达地、债务履行地,继承开始地等。

?(四)住所的种类:

?意定住所(与迁徙自由有关);

?法定住所(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

?拟制住所(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七、自然人的人格权

?概念:以权利人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

?特征:专属性、绝对性、开放性、非财产性。

?类型:一般人格权与特别人格权

?表明自然人人格的权利是: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自由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

八、自然人从事经营活动的法律资格(商自然人的法律地位)

--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合伙

(一)概说。

(二)个体工商户

1、概念:经工商行政机关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个体劳动者。

2、法律特征:自己出资、自己经营,财产自己所有,责任自负。

3、取得个体工商户的法律要件:申请人资格的要求,依法登记,须从事法律允许的工商业经营,须业主经营。

(三)农村承包经营户

?1、概念:以承包合同承包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或者其他资源的社员及家庭。

?2、法律特征:农村集体经营的一个经营方式。

?3、农村承包经营户应具备的法律要件:

?须为农村社员;须依承包合同;以社有土地经营权为基础从事农业经营,须履行合作社的承包义务。

?

(四)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责任

《民法通则》第29条: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

“两户”的责任为无限责任,即责任承担不以出资额为限,须以其全部财产承担责任。

(五)个人合伙(非法人团体)

?1、概念: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按照协议,共同出资,共同劳动,经营共同事业的联合形态。

?合伙分为个人合伙与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法(第2条)规定,合伙企业是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2、法律特征:

?(1)依合伙合同形成;

?(2)是不具有权利能力的团体;

?(3)合伙财产为共有财产;

?(4)合伙可以有名称、字号、场所;

?(5)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和连带责任。

本章思考题:

1、公民与自然人的区别。

2、权利能力与权利的区别。

3、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能力、财产

能力的区别。

4、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的区别。

5、法定监护与意定监护的区别。

6、住所与居所的区别。

法律与生活课的心得体会3000

法律与生活课的心得体会3000 篇一:法律与生活学习心得 法律与生活学习心得 我一直就特别喜欢法律的那种魅力,小时候经常看《今日说法》,因此撒贝宁老师一直是我的偶像。但是法律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小时候只是看电视的情节,也不明白到底是根据什么判决的,总是感性的判断是非,对法律了解甚微,因此缺乏理性。上了老师的几节课,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受益良多(但是法律实在太繁琐,真的很佩服学法律的人)。关于这门课,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在古时候法律是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

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自党的十五大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以来,全国各阶层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法律素养指人们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专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 我作为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内容,用法是基本框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然而许多人不懂公民基本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这些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学生作为祖国的主要发展力量,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用法也有实际的必要.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律作为约束国家公民的工具,需要我们大家认真学习。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

法律与生活感悟

法律与生活感悟 院系:12级国贸3班 学号:20123742 姓名:肖年新 一切人类理性的发展都依赖于法律!一切人类法律的发展都来源于生活!在这个法制逐渐完善,民主程度不断提高的中国,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未来的国家是法制的国家,而法治的国家只有懂得法律的人民才能创造出来,所以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应该懂法,用法,守法。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升我们的法律素养。所以当我看到《法律与生活》这门课时,毫不犹豫选择了它,并且让我受益匪浅。 大家似乎对“法律”二字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那究竟什么是法律呢?可能很少人能说出它确切的概念。法律,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实施的手段者。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一般限于宪法、法律。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法律将随着社会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从法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主要手段,生活是一种实践活动,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与人的社会活动,经常受到法律调整。所以,二者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与法律发生着各种关系。 学习法律应向生活学习,向经验学习,而要学法律,功夫在法外,应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法学院校学习的法律其实也是从社会实践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生活是根基,法律是花朵,根基深

法律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计算机绘图》对第二章的学习说明(一) 中央电大理工部齐宏 2003年12月08日文章浏览次数:15 责任教师联系方式: 资料来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教材中提纲携领地介绍了知识要点,对于没有面授可的同学应当注意对以下知识点的正确理解:教材16页下列出的是AutoCAD绘图窗口的主要元素:所谓AutoCAD绘图的窗口指绘图软件界面的窗口,它包括2个和当前文件相关的子窗口,即一个大“图形窗口”和“命令及文本窗口” 教材17页的图2-1下面的文字说明提到“在标题栏的右侧有三个按钮,依次是……”,应当注意这些按钮是对软件平台界面而言的,从左向右依次是“最小化按钮”用于将窗口最小化,以便显示其他软件界面并对其操作(因此缩小窗口的概念是不准确的);“还原窗口”是指平台窗口转换的开关按钮,即是平台窗口进入全屏幕状态(充满整个屏幕)和还原窗口状态(鼠标托拽改变窗口大小),当处于全屏幕状态时,窗口尺寸不能调整;“关闭窗口”是指对平台界面的操作,点击后将退出AutoCAD。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上述三按钮下还有三个图形相同、排列一样的按钮,这写按钮是对当前文件操作的按钮,分布实现“最小化”、“还原”和“关闭”的功能,不同的是他们是针对当前文件的操作。要大家注意的是任何软件使用中度存在类似的问题,注意你操作的对象是软件的界面还是当前文件,尤其是打开多文件的情况下因关闭平台窗口,要注意文件保存(不仅保存当前的文件),防止平台关闭后将所有文件关闭而丢失对文件的修改。至于“当前”的概念是学习中要注意的,例如该页倒数第2段写到“……若某一单项为灰色,则表示该项不可选。”应当说明这种选择是指当前状态下的不可选择,例如没有选中图形对象时,相应的功能就不可选,因此需要理解为“该项在当前不可选”,换言之,只要当前状态变化后该项则可能变为“可选”。此类问题在学习中还会遇到,希望同学注意。在订正一下,17页倒数12行“它们分别对应了十一个下拉菜单条”,应将“条”去掉,改为“它们分别对应了十一个下拉菜单”。

法律与生活论文

法律与生活 上了老师的几节课,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受益良多。关于这门课,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在古时候法律是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自党的十五大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以来,全国各阶层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适应时

代的发展。法律素养指人们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专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 法律保护了我们身边的很多人,维护着我们的秩序,然而很多人觉得法律是“冰冷”的,因为它是国家强制为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给人以“无情”的感觉。其实不然。法律来源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道德的角度规定了法律的宽度和力度。法律对社会大众当然是有情的,对违法犯罪的行为人的无情是必要的。如果法律不是对社会大众有情,政权就要崩溃,因为,没有大众的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根本不可能生存。所谓的法律无情还有一个误会是:刑事和行政法律(公法)在实施和应用的时候无情,而不是法律无情.而民商事法律(私法)是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实施和应用的时候不仅不是无情还是有情。还有一个误会是:法律的实施对冤假错案的当事人也是无情的,但是同上.那是法律在实施过程中的错位,而不是法律本身的问题.法律不是为了冤枉人而制定的,冤枉人的不是法律,而是执行法律的那些人 所以说,法律其实是有情的,但是对于违法犯罪的人是无情的。法律的双重功能决定了法律的性质,一个功能是保护大众(不仅指民事法律中对被侵权违约的大众的公力救济,还指刑事行政法律中对被害人的公力救济)。另一个功能是惩罚违法犯罪行为人(不仅指刑事行政法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人,还指民事法律中的恶意行为人)。 作为大学生要懂法守法。我认为法律是安全的眼睛,懂法就能辨

法律与生活论文完整版

法律与生活论文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法律与生活论文谈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具体定义: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在古时候法律是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法律的其他解释: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由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仅对

该行政机关之公务员有拘束力,除法规命令外,原则上行政机关所制订之行政规则对于人民均不发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权利之法律必须由人民所选举之立法机关制定之。 我认为法律是安全的眼睛,懂法就能辨明邪正,认清是非;法是知慧的窗口,对人的思想进行点拔,行为加以制约。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知道宇宙中的星球,都在按照各自的轨道运行,否则就会发生天体大碰撞;马路上的车辆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不然就会发生交通事故。我们生活在社会上,必然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一旦违反法律,也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其实当人类在这片大地上开始迈出第一步时,规则便伴随在人类的身边,不是为了禁锢限定人类的自由,而是为了匡正行为,弘扬正义。当汉穆拉比撰写了《汉穆拉比法典》时,规则被抬高了一个台阶,让人们不再是应该去遵守,而是必须去遵守规定,聪明的古罗马人深知只有踩上“法律”这一台阶,才能看见昌盛的罗马帝国的朝阳,也正因如此,罗马广场的十二块铜表向世人传达了法治精神。新一代的我们回眸历史,深感法律发展的不易,社会变革的不易。我们采撷古人的丰硕成果,创造出了自己的法律,今日,就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法律。 “没鬼的话,怕什么,有什么不能看的?”当父母一边拿着你的日记本,一边像这样说着的时候,你能怎么办呢叹息地讲日记本乖乖上交还是继续反驳他们乖乖上交便意味着心思,秘密将不再是你自己的。反驳他们的话,你能反驳些什么呢你可以试试法律这个武器,不要认为法律是被告和原告的事,法律也可以用在你我身边的小事,你可以说:“爸妈,这日记本里有我的隐私,我已经是一个大人了,我相信我能做它的主人,我相信我能干好。”法律这一词是严肃的,容不下感情的。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到它

法律与生活论文.

法律与生活论文 谈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或多或少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具体定义: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在古时候法律是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法律的其他解释: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由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行政命令仅对该行政机关之公务员有拘束力,除法规命令外,原

则上行政机关所制订之行政规则对于人民均不发生拘束力。而限制人民自由权利之法律必须由人民所选举之立法机关制定之。 我认为法律是安全的眼睛,懂法就能辨明邪正,认清是非;法是知慧的窗口,对人的思想进行点拔,行为加以制约。21世纪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知道宇宙中的星球,都在按照各自的轨道运行,否则就会发生天体大碰撞;马路上的车辆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不然就会发生交通事故。我们生活在社会上,必然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一旦违反法律,也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其实当人类在这片大地上开始迈出第一步时,规则便伴随在人类的身边,不是为了禁锢限定人类的自由,而是为了匡正行为,弘扬正义。当汉穆拉比撰写了《汉穆拉比法典》时,规则被抬高了一个台阶,让人们不再是应该去遵守,而是必须去遵守规定,聪明的古罗马人深知只有踩上“法律”这一台阶,才能看见昌盛的罗马帝国的朝阳,也正因如此,罗马广场的十二块铜表向世人传达了法治精神。新一代的我们回眸历史,深感法律发展的不易,社会变革的不易。我们采撷古人的丰硕成果,创造出了自己的法律,今日,就让我们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法律。 “没鬼的话,怕什么,有什么不能看的?”当父母一边拿着你的日记本,一边像这样说着的时候,你能怎么办呢?叹息地讲日记本乖乖上交还是继续反驳他们?乖乖上交便意味着心思,秘密将不再是你自己的。反驳他们的话,你能反驳些什么呢?你可以试试法律这个武器,不要认为法律是被告和原告的事,法律也可以用在你我身边的小事,你可以说:“爸妈,这日记本里有我的隐私,我已经是一个大人了,我相信我能做它的主人,我相信我能干好。”法律这一词是严肃的,容不下感情的。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到它可却不好意思开

法律与生活1000字演讲稿

法律与生活1000字演讲稿 一切人类法律的发展都来源于生活! 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以支教老师的身份,给大家谈一谈法律方面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提高法制观念,在学法、知法、守法上有所帮助,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同时更是抛砖引玉。结合有些年来学习法律的一些体会和认识,和大家谈一谈这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本人的学识和能力所限,加上时间有限,准备不足,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法律与生活》——一切人类理性的发展都依赖于法律!一切人类法律的发展都来源于生活!在我们国家的宪法中规定,1999年宪法修正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制意识。因此,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先哲卢俊曾喟叹:“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其实所谓枷锁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的隐喻。 如果人间没有了法律的规则,将出现两种极端的局面,一者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资源按需分配,届时国家、监狱、军队、警察等一系列暴力机构将不复存在,当然法律也因为失去了保障其实行的强制力而逐渐消亡。整个社会进入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个人的情感与道德的约束超越法律,达到完

美的境界。其二种情况有可能世界将混乱一片,人们的基本权利,如生命、财产、健康、性自由等等都得不到保障,整个社会因为规则的缺失而最后崩溃,人类也将随之走向灭亡。较之二者,也许在现阶段看来,第二种状态具有出现的盖然性。由是观之,吾国吾民依然无法摆脱社会规则之清朗。法律是规则和原则统一。法律首先是规则。法律总是表现为一条一条的规则,规则是法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但是,由于规则本身具有滞后性、有限性等弱点,因而,规则要和原则结合起来,要深入探究法律背后共同的东西,这样才能全面充分地掌握法律。第四,法律应该是百科全书。学习法律不仅仅需要学习法律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和这些法律规则有关的非常丰富的广博的知识。人的任何知识、任何经验,对他的法律理解和法律执法都大有裨益。法律是人的行为规则,法律要规范人的行为。我觉得就有必要首先研究这个“人”是什么?经济学把“人”假定为“经济人”,伦理学把“人”假定为“道德人”,法律对“人”也有一个假定。我认为,法律对人的假定是“坏人”。霍布斯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如果你要了解法律,一定要从坏人的角度去看待法律,而不要从好人的角度去看待法律”。这就是霍姆斯著名的“坏人理论”。 法律作为人的行为规则,必然要涉及到对人性的基本假定,法律的“坏人理论”把人性假定为恶,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律与生活学习心得

法律与生活学习心得 我一直就特别喜欢法律的那种魅力,小时候经常看《今日说法》,因此撒贝宁老师一直是我的偶像。但是法律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小时候只是看电视的情节,也不明白到底是根据什么判决的,总是感性的判断是非,对法律了解甚微,因此缺乏理性。上了老师的几节课,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受益良多(但是法律实在太繁琐,真的很佩服学法律的人)。关于这门课,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在古时候法律是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自党的十五大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以来,全国各阶层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法律素养指人们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专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 我作为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内容,用法是基本框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然而许多人不懂公民基本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这些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学生作为祖国的主要发展力量,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用法也有实际的必要.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律作为约束国家公民的工具,需要我们大家认真学习。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与我们每一个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的保护神。法律的意义在于通过人们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规范和约束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秩序的一目的,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安定、美满,所以法律也有很温情的一面,只是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法律作为社会基本规则,通过对各种行为的规范和对不法行为的制裁,体现了正义和公平,所以象征法律公正的正义女神一手执剑,一手执天平,蒙上双眼是为了对所有的人都同样对待,不因个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

法律与生活小论文

法律与生活小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法律与生活》论文 人们要理解法律首先要成年,要长大成人,要经历一些事情,见过一些世面,积累一些经验,对人生有全面而真切的体会和领悟,才能理解法律的真谛。因为法律是经验之谈,是人生法则。 人是社会动物,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成为人的。人成年以后,就基本上习得传承了历史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而法律不过是历史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具体化、规则化和体系化,所以成年人的学问与法律是一脉相承的。至于怎样才算成年,不可能有划一的标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般说来,人越老越成年。因为人越老,越是历事无数,越是见多识广,越有经验,也越理解法,也许可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法律犹如一个饱经风霜、见多识广、老成持重的智慧老人的家常话语和谆谆教诲。 这其实也指明了学习法律的正道。学习法律应向生活学习,向经验学习,尔要学法律,功夫在法外,应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法学院校学习的法律其实也是从社会实践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生活是根基,法律是花朵,根基深厚,才能硕果累累,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就更能理解法律的究竟。所以,首先要做成人,然后才能理解法。 法律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要告诉人们为人处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为此,法律必须生活化、世俗化。那种没有生活根基,不关切人生,不食人间烟火的法,不是人法而是神法。法典不是《圣经》,不要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成年的人们。法律只规定人们能做到的,不要勉为其难,远离人们生活的法律必然会为人们所离弃。 法律是广大民众的日用品,而不是某些人物的专利品,法律是天下公器,而不是个人私物,法律应是行话术语最少甚至没有行话术语,只要能识文断字、有一般理解力的人就能理解和践行。法律要是成年人不能理解,就没有了人气,没有了根基,就会成为僵死的教条。法律要平视人、正视人而不要拔高人、美化人,要把大众看作是普通的平凡的人们。 大家知道,目前我们有三种知识是需要普及也能够普及的,这就是文化知识、科普知识和法律知识。为什么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科普知识能够相提并论呢就是因为法律是成年人的学问。我们想一想,法律知识和别的知识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法律知识,它是最不需要概念术语的知识,它是最需要大众化、通俗化的知识。现实中发生的很多法律问题都是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法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老百姓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加以解决。谁最了解日常事务谁最能理解老百姓接受什么法律规则是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他们最有发言权。例如陪审员制度,把那些最了解情况的,最有代表性的老百姓选举为陪审员,这些陪审员往往不是什么法律专家,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法律是何物,可是他的权力和法官是一样的,这就说明法律并不需要专业化。反过来,其他的知识却更为专业化和职业化,比如医生看病。要是人们躺在病床上,旁边给人们看病的医生是没有学过任何医疗知识的医生,人们就会感到十分可怕!这就意味着,法律和别的知识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它需要大众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现在我们法学界出现一种现象,看不起常识,

法律与生活学习心得

法律与生活学习心得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法律与生活学习心得我一直就特别喜欢法律的那种魅力,小时候经常看《今日说法》,因此撒贝宁老师一直是我的偶像。但是法律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小时候只是看电视的情节,也不明白到底是根据什么判决的,总是感性的判断是非,对法律了解甚微,因此缺乏理性。上了老师的几节课,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受益良多(但是法律实在太繁琐,真的很佩服学法律的人)。关于这门课,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在古时候法律是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自党的十五大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以来,全国各阶层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法律素养指人们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专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 我作为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内容,用法是基本框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然而许多 人不懂公民基本法,所以即使有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懂利用这些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学生作为祖国的主要发展力量,学好法律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用法也有实际的必要.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律作为约束国家公民的工具,需要我们大家认真学习。法律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它与我们每一个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的保护神。法律的意义在于通过人们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规范和约束来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有秩序的一目的,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安定、美满,所以法律也有很温情的一面,只是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法律作为社会基本规则,通过对各种行为

法律与生活

法律与生活 第一单元: 1-5:CBCDA,6-10:CBCAD,11-15:CBADA, 16,ABCD 17,ABCD, 18ABC, 19AD, 20AD 1、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哪些? 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 2、结合“北雁云依”案,说明“公序良俗”对公民的姓名权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答、所谓“公序良俗”;要求公民从事民事活动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关于“公序良俗”对姓名的规制问题。首先;从社会管理和发展的角度;子女承袭父母姓氏有利于提高社会管理效率;便于管理机关和其他社会成员对姓氏使用人的主要社会关系进行初步判断。倘若允许随意选取姓氏甚至恣意创造姓氏;则会增加社会管理成本;无利于社会和他人;而且极易使社会管理出现混乱;增加社会管理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其次;姓氏主要来源于客观上的承袭;系先祖所传;如果任由公民仅凭个人意愿喜好;随意选取姓氏甚至自创姓氏;则会造成对文化传统和伦理观念的冲击;既违背社会善良风俗和一般道德要求;也不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社会的良性管控。所以本案中“北雁云依”的父母自创姓氏的做法;不符合公序良俗对姓名的规制要求。 3、公法和私法的不同内涵 正确答案:在国家与公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国家和政府是公共权力的代表,对各种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并向人民提供服务,但这些管理和服务并非管理者随心所欲,而是应当纳入法治的范围。公法的基本内容就是为规范国家权力和政府行为而存在的,其根本目的是通过控制公权力来维护私权利。与公法中所面对的国家与公民、政府与社会之间非平等的社会关系不同,私法管的领域是主体自由,意思自治的所有私人生活和经济活动,调整的是地位平等的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4、案例分析:老人景区爬树摘杨梅坠亡,景区管理方应否承担承担责任? 答:吴某作为一名成年人,未经被告同意私自上树采摘杨梅,其应当预料到危险性,故其本身应当对自身损害承担责任。对于被告某景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在本案中,杨梅树本身是没有安全隐患的,是吴某不顾自身年龄私自上树导致了危险产生。其次,根据原告方提交的照片及被告某山村民委员会提交的对村民黄某的询问笔录及视频,能够证明确实存在游客或村民私自上树采摘杨梅的现象,被告作为杨梅树的所有人及景区的管理者,应当意识到景区内有游客或者村民上树采摘杨梅,存在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情况,但其没有对采摘杨梅及攀爬杨梅树的危险性作出一定的警示告知,存在一定的过错。 第二单元: 1-5DDAAC,6-10ADCCA,11BCD,12ABD,13ABD,14ABCDE,15ABCD 16ABD,17ACD,18ABD,19CD,20ABC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第十二课《法律与生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法律是生活的保障,激发热爱法律的情感。 能力目标:理解法律与生活的关系,逐步提高对法律的认知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了解法律的作用。 理解法律与道德关系,懂得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法律是生活的保障。 教学难点: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上课师生互相问好引入 讨论:生活中有许多规则,纪律,制度。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行为规范呢?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活动一:学生讨论社会生活有很多规则 在学校---- 在公共场所---- 在运动会场上---- 在家里上---- 比较:道德、纪律、法律的区别 师生一起结合所了解的知识先填写道德,纪律 产生,制定实施约束范围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 成的依靠舆论、习惯和人 们的信念来维持 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 和社会之间关系 纪律社会的各种组织和团 体制定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 体来维持 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 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 场合的人们

法律 学生阅读教材94--95页自主将上表填写完整 法律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约束力 你知道吗?讨论:1. 法律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2.国家的强制力是指哪些? (学生自主讨论回答)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鼓励学生下课后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完成后进行交流)知识点二:生活需要法律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衣,食,住,行,都要受到法律的保护 活动二:举例: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 请填表:答案(引导学生寻找多个答案): 我生活中的法律 1、我们吃健康食品食品安全法 2、我上小学义务教育法 3、我去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我找到工作了劳动法 5、我与人打官司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6、我买质量过硬的房子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7、我开车出门道路交通安全法 8、我去植树环境保护法 9、我退休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10、我去世了遗产继承法 讨论:上述材料说明,法律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三)学生自主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教师指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要求 (五)作业 (六)教学反馈

法律与生活

法律与生活 武丽201120311172 上了老师的几节课,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受益良多。大学生知法懂法在引领社会法律风气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切身利益添加了一份保障,让我们在我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能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以及我们身边的人不因为对法律知识的单薄而切身利益受到损害。因此我选择了“法律与生活”这门课。关于这门课,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法律。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公平的规则,即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它以正义为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的保证实施为手段。法律需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社会和谐。法律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律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演变,最终它也将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在古时候法律是指律令或刑法;由立法机关制定,国家政权机关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化产物,从人类社会早期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习惯法的产生,到国家的诞生,诉讼与审判的出现,再到权利和义务的区别开来,在不同的国家在不

同的时代,法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但一成不变的是:法律是被国家赋予的强制性社会规范。 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国家要实现法治化,就必须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尊重、认可和接受。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自党的十五大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以来,全国各阶层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法律素养指人们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则是专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法律的知识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或素质。 法律保护了我们身边的很多人,维护着我们的秩序,然而很多人觉得法律是“冰冷”的,因为它是国家强制为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给人以“无情”的感觉。其实不然。法律来源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道德的角度规定了法律的宽度和力度。法律对社会大众当然是有情的,对违法犯罪的行为人的无情是必要的。如果法律不是对社会大众有情,政权就要崩溃,因为,没有大众的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根本不可能生存。所谓的法律无情还有一个误会是:刑事和行政法律(公法)在实施和应用的时候无情,而不是法律无情.而民商事法律(私法)是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实施和应用的时候不仅不是无情还是有情。还有一个误会是:法律的实施对冤假错案的当事人也是无情的,但是同上.那是法律在实施过程中的错位,而不是法律本身的问题.法律不是为了冤枉人而制定的,冤枉人的不是法律,而是执行法律的那些人

法律与生活的演讲稿

法律与生活的演讲稿 一切人类理性的发展都依赖于法律! 一切人类法律的发展都来源于生活! 各位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以支教老师的身份,给大家谈一谈法律方面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提高法制观念,在学法、知法、守法上有所帮助,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同时更是抛砖引玉。结合有些年来学习法律的一些体会和认识,和大家谈一谈这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本人的学识和能力所限,加上时间有限,准备不足,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法律与生活》——一切人类理性的发展都依赖于法律!一切人类法律的发展都来源于生活! 在我们国家的宪法中规定,1999年宪法修正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制意识。因此,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先哲卢俊曾喟叹:“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其实所谓枷锁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的隐喻。 如果人间没有了法律的规则,将出现两种极端的局面,

一者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资源按需分配,届时国家、监狱、军队、警察等一系列暴力机构将不复存在,当然法律也因为失去了保障其实行的强制力而逐渐消亡。整个社会进入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个人的情感与道德的约束超越法律,达到完美的境界。其二种情况有可能世界将混乱一片,人们的基本权利,如生命、财产、健康、性自由等等都得不到保障,整个社会因为规则的缺失而最后崩溃,人类也将随之走向灭亡。较之二者,也许在现阶段看来,第二种状态具有出现的盖然性。由是观之,吾国吾民依然无法摆脱社会规则之清朗。 法律是规则和原则统一。法律首先是规则。法律总是表现为一条一条的规则,规则是法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但是,由于规则本身具有滞后性、有限性等弱点,因而,规则要和原则结合起来,要深入探究法律背后共同的东西,这样才能全面充分地掌握法律。第四,法律应该是百科全书。学习法律不仅仅需要学习法律规则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和这些法律规则有关的非常丰富的广博的知识。人的任何知识、任何经验,对他的法律理解和法律执法都大有裨益。 法律是人的行为规则,法律要规范人的行为。我觉得就有必要首先研究这个“人”是什么?经济学把“人”假定为“经济人”,伦理学把“人”假定为“道德人”,法律对“人”也有一个假定。我认为,法律对人的假定是“坏人”。霍布斯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如果你要了解法律,一定要从坏人的

法律与生活演讲稿(草稿)

法律与生活演讲稿(草稿) 一切人类理性的发展都依赖于法律! 一切人类法律的发展都来源于生活! 各位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以支教老师的身份,给大家谈一谈法律方面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提高法制观念,在学法、知法、守法上有所帮助,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同时更是抛砖引玉。结合有些年来学习法律的一些体会和认识,和大家谈一谈这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本人的学识和能力所限,加上时间有限,准备不足,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法律与生活》——一切人类理性的发展都依赖于法律!一切人类法律的发展都来源于生活! 在我们国家的宪法中规定,1999年宪法修正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制意识。因此,作为普及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 先哲卢俊曾喟叹:“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其实所谓枷锁在很大程度上是法律的隐喻。 如果人间没有了法律的规则,将出现两种极端的局面,一者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资源按需分配,届时国家、监狱、军队、警察等一系列暴力机构将不复存在,当然法律也因为失去了保障其实行的强制力而逐渐消亡。整个社会进入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个人的情感与道德的约束超越法律,达到完美的境界。其二种情况有可能世界将混乱一片,人们的基本权利,如生命、财产、健康、性自由等等都得不到保障,整个社会因为规则的缺失而最后崩溃,人类也将随之走向灭亡。较之二者,也许在现阶段看来,第二种状态具有出现的盖然性。由是观之,吾国吾民依然无法摆脱社会规则之清朗。 法律是规则和原则统一。法律首先是规则。法律总是表现为一条一条的规则,规则是法律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但是,由于规则本身具有滞后性、有限性等弱点,因而,规则要和原则结合起来,要深入探究法律背后共同的东西,这样才能全面

《法律与生活》小论文

《法律与生活》论文 人们要理解法律首先要成年,要长大成人,要经历一些事情,见过一些世面,积累一些经验,对人生有全面而真切的体会和领悟,才能理解法律的真谛。因为法律是经验之谈,是人生法则。 人是社会动物,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成为人的。人成年以后,就基本上习得传承了历史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而法律不过是历史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具体化、规则化和体系化,所以成年人的学问与法律是一脉相承的。 至于怎样才算成年,不可能有划一的标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一般说来,人越老越成年。因为人越老,越是历事无数,越是见多识广,越有经验,也越理解法,也许可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法律犹如一个饱经风霜、见多识广、老成持重的智慧老人的家常话语和谆谆教诲。 这其实也指明了学习法律的正道。学习法律应向生活学习,向经验学习,尔要学法律,功夫在法外,应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法学院校学习的法律其实也是从社会实践中积累总结出来的,生活是根基,法律是花朵,根基深厚,才能硕果累累,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就更能理解法律的究竟。所以,首先要做成人,然后才能理解法。 法律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要告诉人们为人处世之方,待人接物之法,安身立命之道,为此,法律必须生活化、世俗化。那种没有生活根基,不关切人生,不食人间烟火的法,不是人法而是神法。法典不是《圣经》,不要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成年的人们。法律只规定人们能做到的,不要勉为其难,远离人们生活的法律必然会为人们所离弃。 法律是广大民众的日用品,而不是某些人物的专利品,法律是天下公器,而不是个人私物,法律应是行话术语最少甚至没有行话术语,只要能识文断字、有一般理解力的人就能理解和践行。法律要是成年人不能理解,就没有了人气,没有了根基,就会成为僵死的教条。法律要平视人、正视人而不要拔高人、美化人,要把大众看作是普通的平凡的人们。 大家知道,目前我们有三种知识是需要普及也能够普及的,这就是文化知识、科普知识和法律知识。为什么法律知识和文化知识、科普知识能够相提并论呢?就是因为法律是成年人的学问。我们想一想,法律知识和别的知识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法律知识,它是最不需要概念术语的知识,它是最需要大众化、通俗化的知识。现实中发生的很多法律问题都是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法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老百姓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加以解决。谁最了解日常事务?谁最能理解老百姓接受什么法律规则?是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他们最有发言权。例如陪审员制度,把那些最了解情况的,最有代表性的老百姓选举为陪审员,这些陪审员往往不是什么法律专家,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法律是何物,可是他的权力和法官是一样的,这就说明法律并不需要专业化。反过来,其他的知识却更为专业化和职业化,比如医生看病。要是人们躺在病床上,旁边给人们看病的医生是没有学过任何医疗知识的医生,人们就会感到十分可怕!这就意味着,法律和别的知识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它需要大众化、通俗化和生活化。现在我们法学界出现一种现象,看不起常识,认为写东西“太常识”会显得自己没有水平,所以认为现在的法律“专业槽”太浅,以至于谁都可以到里面“吃上一口”。一些学者写东西非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认为写得让人看不懂才是有水平。我认为,这恰恰是对法律的误解。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的法律写得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