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征收环境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征收环境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征收环境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征收环境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征收环境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邓开 20071042202

内容提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很多湖泊和河流受到污染、森林砍伐形成的很多秃山、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城市空气污染特别是城际的垃圾污染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的凸现,和随着国际环保呼声的加强,国际经济交流的渗透环境因素的增加和我国经济发展要从粗放式高能耗高污染向环境友好,能源节约型转变,对我国订立和实施环境税提出了客观现实要求,以引导社会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引导企业走上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能力,以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提高我国国际政治地位。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税的理论根源论证了其合理性,进一步从经济学上分析了我国开征环境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和影响,再而介绍了国外有关环境税的情况,最后在我国应设立什么样的环境税的基础上对我国怎么设立环境税提出建议。

[关键词]环境税国外情况建议

Summary

With global warming, China's many lakes and rivers are polluted, forests cut down to form a lot of bald mountains, serious desertification, soil erosion, urban air pollution, especially pollution, inter-city garbage influence soci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highlight, and with the strengthening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voice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 to increase the penetr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extensiv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of high-friendly, energy-saving changes on the set and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taxes raised requirements of objective reality, in order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friendly guide enterprises to embark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national macro-control in order to enhance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improve China'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tatu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root causes of environmental taxes proved reasonable, and further analysis from the economic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environmental taxes 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mpact, and further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of foreign taxes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 and finally in China What kind of environ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axation of how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nvironmental tax proposal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tax the foreign situation advices

目录

一、问题的的提出 (3)

(一)我国环境变化和趋势

(二)我国环保事业现状和问题

二、环境税的理论根源和历史发展 (5)

(一)环境税的理论根源

(二)国外开设环境税的主要情况简介

三、环境税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9)

(一)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宏观调控分析

(二)我国开征环境税分配效应分析

(三)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双重经利效应分析

四、对我国设立环境税的建议 (15)

(一)设立环境税的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二)设立环境税要因地区差异而不同

(三)设立环境税要与我国发展阶段、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

五、结束语 (18)

参考文献 (18)

引言

环境问题是新世纪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大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到从一个国家到全球的经济能否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我们人类生存环境是否良好和身心健康是否有保障。

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人口众多、领土和领海面积广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正处于发展阶段的黄金时期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居民物质能源消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改革经济发展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和承担的国际国内环境改善任务日加繁重。因此我国设立和完善旨在调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税将是大势所趋。

一、问题的提出

(一)我国环境现状和变化趋势

自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工业化以来,由发展和战争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变化是十分明显和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构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威胁。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的环境保护和改善取得很多成绩,但生态环境很多方面的不利态势依然未能得到根本转变。如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1),水域海域污染严重、海平面上升(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浙闽区河流为轻度污染,西北诸河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海水水质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7毫米/年的上升速率2,现在处于历史最高位。),农村生态恶化(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农村生态退化尚未有效遏制3,),城市和城郊空气噪音水等污染严重,各类来源废水排放总量2092.81亿吨,废气排放总637203.69亿立方

1、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百度文库。

2、中国国家海洋局:《2010年中国海平面公报》,2011年轻月20日发布。

3、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百度文库。

米,二氧化硫2320.00万吨,烟尘1166.64万吨,氮氧化物1797.70万吨4,酸雨频率监测的488个城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城市258个,占52.9%5。),气温持续升高、冰川熔化(与2000年相比,202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青藏高原和天山冰川将加速退缩,一些小型冰川将消失6。),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未来100年中国境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性增大,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7),人为灾害如地下开采造成的地质灾害和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减少水质变差等加重(化学需氧量3028.96万吨,氨氮172.91万吨,石油类78.21万吨,重金属(镉、铬、砷、汞、铅,下同)0.09万吨,总磷42.32万吨,总氮472.89万吨8)。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改善事业任重道远。

(二)我国环保事业现状和问题

为了解公众对中国环境状况和环境状况变化趋势的直接感受,2009年,环境保护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公众对环境状况满意度调查”。本次调查中,只有55.6%的受访公众对目前的环境状况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垃圾和噪声给城市公民危害最重,而农村生态恶化问题更为突出,华北地区环境状况较其他地区更为突出。

目前我国环保事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公民环保意识相较低、有关环境保护的公共设施不完善。(2)企业社会责任感缺乏,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将污染环境这一外部的成本放在管理和

运行企业经营的视线之外。(3)政府监管不够,社会的绝大多数资源都在政府监管之下,很多部门对自己所辖资源的环境保护问题都应当进行管理,而不应当置于自身责任之外想当然的交由环保部门。(4)中国缺少如同消费者协会这样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民间非政府组织,因此不能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以弥补政府作用有

4、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0年2月6日发布,中国中央人民网站。

5、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百度文库。

6、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6月印,百度文库。

7、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6月印,百度文库。

8、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0年2月6日发布,中国中央人民网站。

限而形成的环保监管盲区。(5)治理和改善环境缺少专门的资金来源,很多关于环保的收费被纳入地方政府财政的预算外支出,而投入到各项经济建设当中,造成资金来源不能够专项化和在经济发展方面进行资金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位置进而造成资金不足压力。(6)没有建立完整的环境税收体系,现行有关环境保护的税收覆盖面过窄,收费缺失法律效力,跨区域如河流的污染难以形成统一管理、没有形成对社会公民和企业环保节能的引导作用等。(7)社会经济发展处所的阶段和经济增长的模式是造成我国环境方面问题的最根本原因,这是由历史和当今世界分工格局所决定的,但我国必然要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环境问题是新世纪里世界人民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为此很多发达国家早在上中后期就纷纷采用税收的方式来调节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经济行为,以求最大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国称这一类税为环境税。而上面这些问题都是我国的现实情况,有的是我国特有的国情,我国设立和完善环境税必然要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较好运用环境税收以达到理想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

一、环境税的理论根源和历史发展

环境税(Environmental Taxation),也有人称之为生态税(Ecological Taxation)、绿色税(Green Tax),是20世纪末国际税收学界才兴起的概念。环境税是一种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经济手段,广义地可以包括环境税、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税收和优惠政策、消除不利环境影响的补贴政策和环境收费政策。狭义的环境税主要是指对开发、保护和使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的一种税收9。

(一)环境税的理论根源

9武长海、吴迪:《我国开征环境税的经济学思考》,《纵横论税》,第11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网站。

1.庇古税收理论简介。关于环境税的理论根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英国的现代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在其1920年出版的著作《福利经济学》中最早系统研究了环境与税收的问题;他提出了社会资源适度配置理论,认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那么该种生产要素在各生产用途中的边际社会纯产值都相等,而当产品的价格等于生产该产品所使用生产要素耗费的边际成本时,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达到了最适宜的程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状态,因此政府就应该采取征税或补贴等措施加以调节。按照庇古的观点,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效的原因是经济主体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相一致,从而私人的最优导致社会的非最优。由于环境在社会中的性质决定了它是社会的公共产品,而经济个体的经济活动极易产生有损环境的外部性而出现了市场失灵,这就要求针对环境这一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提供的质量应由政府承担,因此政府采用税收的形式将经济个体的这一外部效应内部化是合理的和必要的选择。

2.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状态------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是指资源配置已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作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的人受损,即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分人改善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为代价。这种状态被称“帕累托最优”或称“帕累托有效”。

W1W2曲线就表

示总量有限的产品和

劳务全部分配于A和

B之间可能达到的福

利水平的各种可能的

组合.曲线被称为福

利边界。曲线以外区

域的点如c点,是任

何资源配置方式都

不可能达到的,图2.1

只有曲线上及曲线内的各点才是可能的福利水平组合。如果某一种资源配置使福利水平处于D点,那么是低效率的,到达E点以后,无论从E点移到W1W2围成区域内的哪一点,一个人福利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另—个人福利水平的下降或者两个人的福利水平同时下降,所以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满足效率的定义。

要达到某种产品的有效生产,必须符合:一是产品总的净社会收益非负;二是总社会收益与总社会成本的差异最大化,即净社会收益最大化;三是保证某项目能够实现“帕累托改善”的最基本的要求;四是要求当配置在每—种产品或劳务上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收益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时,可以实现总的社会净效益的最大。

假设A代表社会,B代表经济个体,E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点,经济个体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外部外效应在没有得到内部化时,资源配置使福利水平处在E点之上和福利边界之下,这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假设在把经济个体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外部效应完全内部化后,将会实现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最优,同时也实现了社会公平。

3.次优的选择;很多学者认为,公共产品的最优是难以实现的,如美国经济学家阿罗通过研究证明的阿罗不可能定律就说明这了一点,而对公共产品的均衡分析也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因为公共产品的需求分析立足于很多不可能存在的假设条件,如消费者能够准确说出其对公共物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显然在环境这一公共产品上人们无法指出。因此因为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现实技术等因素,通过环境税来实现环境和经济个体之间的最优化(帕累托最优)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在实践过程中选择次优并不断向最优靠近。

当然针对企业在环境方面的这种外部性问题,除了使用税收或津贴以外,西方经济学还给出了企业合并,即使外部不经济和外部经济的企业合并使外部性内部化,在企业内部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及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即根据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确都会最终实现市场的有效均衡10。这些理论在这里不加赘述。

(二)国外开设环境税的主要情况简介

出于环境保护为主要目的设立环境税的历史是相对于其他税种10《西方经济学》科斯定理。

来讲是非常短的,如发达国家法国在1969年开征生态税,主要针对森林保护;而美国在70年代就开征了二氧化硫税,主要保护大气质量。从国际上的情况来看,在20世纪70年代,部分发达国家就将税收作为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将环境税引入了税收制度。

各发达国家的环境税按课税对象和课税目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污染税和生态税。

1.污染税。包括(1)废气污染税,主要有碳排放税、二氧化硫税,征税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挪威、荷兰.、瑞典、法国等国;如美国著名的《二氧化硫税法案》规定,二氧化硫的浓度达到一级标准的地区,每排放一磅硫征税15美分;达到二级标准地区按每磅硫10美分征税;二级以上地区则免征。(2)废水和水污染税,包括对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的征税。如荷兰按“人口当量”(相当于每人每年排入水域的污染物数量)征收的水污染排放费。固定废物税,固定废物按来源可分为工业废弃物、商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各国开征的固定废弃物税包括一次性餐具税、饮料容器税、旧轮胎税、润滑油税等;意大利1984年开征废物垃圾处置税,对所有的人都征收,作为地方政府处置废物垃圾的资金来源。(3)噪音税,噪音污染是指排放的音量超过人和动物的承受能力,从而妨碍人或动物的正常生活的一种现象。噪音污染税有两种:一是固定征收,二是根据噪音排放量对排放单位征收,一般在飞机场征收此类税,税收主要用于建设隔音墙等的费用。

2.生态税。生态税与资源税有一些共性,但从课税的目的来讲它不同于资源税,资源税主要是对资源开发和利用征税,由于很多资源如矿产、森林等是国有的或是全社会公民共有的,对私人企业开发和使用这些资源征税是合理和必要的。而生态税是由于人们在从事开发和使用资源或是从事其他经济生产活动时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和损害而对其行为征收的税。生态税目前主要包括森林砍伐税等,如法国在1969年开征此税,规定为城市规划或工业建设目的而砍伐森林的,每公顷缴6000法郎的税;其他

情况每公顷缴纳3000法郎的税11。

各国征收环境税都相应地解决或缓解了其环境问题,如加拿大对一次性固体饮料容器征费并收取押金,成功有效地减少了固体饮料容器的使用和废物的产生。爱尔兰政府为减少白色污染,对每一个塑料购物袋征收相当于13美分的税,塑料袋使用量骤降了90%。同时,该税收还为爱尔兰的环保项目筹集了一笔可观的资金12。

各国征收环境税都是在立足于本国国情制定的环境税税收政策的,如加拿大本着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对空调使用者征税,并把这部分税收包含在空调购买价格里。如芬兰政府准备用3年时间将垃圾税提高近1倍,以减少全国的垃圾量。根据这一计划,芬兰政府将每吨垃圾征收的税额从15.14欧元增加到23欧元。如美国,从征收管理看其对环境税的征收管理非常严格。它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缴入财政部,财政部将其分别纳入普通基金预算和信托基金,后者再转入下设的超级基金。再如澳大利亚的环境保护主要涉及空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海岸海洋环境保护、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土地森林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等,其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主要涉及海岸海洋环境保护、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土地森林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如其为保护海洋环境,澳大利亚政府对远洋捕鱼给予税收优惠13。

三、我国环境税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一)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宏观调控分析

11 百度网,百度百科,《环境税》,《各国现状》。

12百度网,百度百科,《环境税》,《各国现状》。

13 百度网,环境税。

假设厂商Ai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某一行业内存在环境方面外部性的最具代表性的代表平均水平的一个企业,它的长期生产函数为Fi=Af(l,k,w)i,A代表技术水平,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l,k分别代表投入生产的要素劳动和资本,w代表能带来污染的要素的使用,Fi是其产量水平。假定这个产业里有n家企业,由于这家企业最具代表性,因此我们可以假定全行业的生产函数为F=nFi=nAf(l,k,w)i=Af(L,K,W),L、K、W代表全产业内使用各要素的总量。相应的这个行业的供给曲线是这条总生产曲线相对应的长期边际成本曲线,为S(P)=nSi(P)=S=LMC。由于是完全竞争行业,所以每个企业都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所以假设P=P*是行业的需求曲线,价格具有很强的刚性,因此全行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价格相对于成本的上升,其上升幅度很小,这里假定在全行业成本上升情况下,价格水平仍不变为P=P*,需求曲线不变。假设这个行业产生的污染给社会带来的成本与这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能产生污染的生产要素W的使用量都呈线性相关关系为为-rA、mW,r、m是大于零的系数,那么根据外部效益内部化化的要求,全行业内应征收的环境税B=-rA+mW恒有大于等于零,这直接构成全行业内各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这个行业每增加一个产品的生产由于增加W要素的使用,其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都会增加,且边际成本增加大于平均成本增加。由于在考虑其他情怳下,行业的总成本=生产成本+环境税税收,生产成本中和环境税收中同时包有W这一因子,其长期和短期的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都会向左上方移动,使实现利润最大的MC=P*的点向左移动。使产量下降,企业利润下降。假设长期内,地、行业可以在

提高相关生产技术A和在不影响产量的情况下减少W的使用,使生产

图3.1

函数平优化和使所纳环境税额降到最低,最终能实现长期产出水平

不变。而短期内由于环境税的征收SMC和SAC从长期均衡处急剧左移。并最终因技术升级和W使用减少而重新回到与长期均衡水平一致的点。

如图3.1所示,由于完全竞争,P=P*是行业各厂商的需求曲线,假定具有严格的刚性,LMC是产业的长期供给曲线,LMC与P=P*相交于B点,决定了长期均衡产量为Q0,此时由SMC0与 SAC0决定的短期生产均衡处于和长期均衡一致处,由于增加环境税B=-rA+mW使行业的短期生产调整到由SMC1与SAC1决定处,这时短期产业内总利润L1=S(AKCP*)小于长期均衡总利润L0=S(DABP*)。长期内行业内由于改善技术减少污染和减少生产对要素W的依赖程度,而使生产成本和纳税同时减少,进而最终调整短期生产规模回到长期最优状态。

图3.2

但是征收环境税并不会使社会总福利减少,它只是行业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如图3.2,征收环境税使企业缩小生产规模,污染减少,使原来行业和公众的社会福利分配点由A点移到B点,产业的福利由W1减少到W1’,公众的福利由于污染减少由W2增加到W2’。长期内,在环境税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趋动下,使行业加速有关减少污染方面的技出术升级,和减少对能产生污染的要素W的使用使其在公众

福利不变的情况下上升到C点,这时社会总福利水平向外扩张,由WW’到W0W0’。从而达到环境税对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的改善作用。

(二)环境税的分配效应分析

图3.3 图3.4

环境税的征收会产生分配效应,不仅体现为税赋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还体现在不同生产要素之间、代际之间和穷人与富人之间的资源分配效应。本文着重分析最为突出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分配效应。

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配效应的大小在环境税税赋上的体现也主要由课税商品对价格的供给和需求弹性大小来决定。当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生产者对商品的供给弹性时,消费者承担的税额小于生产者承担的税额,即P 1P 0<P 0P 2,如上图3.3所示。反之消费者承担的税额要大于生产者承担的税额,即P 1P 0>P 0P 2,如图3.4所示。一般认为只有对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课征环境税,才能通过价格效应使税负主要由生产者负担,从而即时地发挥其控制污染的作用,取得税收收入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如果环境税的课税对象无需求弹性,那么短期内征税只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手段,对保护环境的现实意义不大。但就长期而言,需求弹性往往会逐步增大,因为企业生产替代品和消费者寻找替代品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环境效益也会日趋明显。但如果把环境税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配问题放到一个开放经济框架中分析的话就会复杂些,如果某国对可进行贸易的商品单方征收环境税,税收主要被本国消费者负担。因为在其他

国家不征收此种环境税的情况下,生产者会把他们的产品按照不变的国际市场价格卖到国外市场,所以他们免于承担这部分税负。但是,如果国际市场上存在一个居于垄断主导地位的大国或组织提高对某可贸易商品的环境税以降低对此种商品的国际需求,那么此种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也会随之下降,最终使商品的生产方承担这部分税负。比如,如果OECD国家提高对燃料的环境税,那么这些国家对石油进口的需求会大幅下降,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相应下降,OECD国家的贸易状况得到改善。相反,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会遭受贸易出口的损失。因此,OPEC 国家的石油生产企业而不是OECD国家的消费者承担了这部分增加的环境税收。但在对非贸易商品征收间接环境税时,税负会依据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弹性大小被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承担14。

(三)环境税的双重红利效应分析

在早期,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对环境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税对负外部性的矫正作用方面,忽视了环境税的收入循环功能。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对环境税的研究也日趋深入,特别是OECD国家的一些学者不仅承认环境税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的功效,而且结合环境税收入的循环利用,提出了环境税还可以通过减少扭曲性税收、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发展、增加就业等使人们在非环境方面受益,提出了环境税的“双重红利”假说(double dividend)。“双重红利”效应可以这样解释,环境税不仅通过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提供了“绿色红利”(green dividend),而且还通过收入的返还来削减具有扭曲的税收的税负减少了税制效率损失,甚至还提高了就业水平,这常被称为“蓝色红利”( blue dividend)。具体来说,用环境税来替换那些扭曲性税收,不仅约束了对环境损害的经济活动,也使得税制的效率损失进一步降低,因而会间接导致社会福利的增加,这样一种收入中性的改革可能在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获得第二份红利,这样,环境税的实施就会产生“双重红利”。对于环境税第二份红利的实现,一般是靠环境税收入的循环来实现的,即坚持税收中

14刘喜丽:《环境税的分配效应解析》,《绿色经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网站。

性政策。就环境税本身而言,它不可能完全是税收中性的,由于它旨在改变行为方式。但在OECD国家的环境税改革中,经常提到环境税中性这一问题,或者称之为财政中性,即由环境税产生的财政收入由其他税的减少来平衡纳税人的总体负担。由于许多国家的税收水平都已经很高,有人提出,任何新税都应该具有一定的收入中性,尽量保持税收总体负担大体不变。即使税收总体负担增加的话,也应将增加大部分用于减少赤字和公共债务。为了使环境税易于接受,需要把环境税收入补偿那些受该税影响最大的群体,最好的途径是把通过环境税筹集来的收入用于减少其他税收,即保持税收中性。在实践中,更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开始考虑这种“双赢效应”的实现15。

四、对我国设立环境税的建议

我国征收环境税的最主要最根本目的不是提高政府收入,不是扩大政府在经济领域里的作用,不是为惩罚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而是要引导社会公民和企业建设起一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一个符合我们每个个人身心健康要求的,一个可以对全世界公民和对人类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的社会。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首要的工作不是要制定税收和政策去规范和引导社会的经济行为,而是要从社会的意识形态层面入手,全面提高国民环保意识,立足于人民大众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公民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最大程度上自觉地规范自己和自己企业的经济行为,形成和加强社会责任感,以此来减少人们的不环保不经济的行为。从经济学上来讲,因污染而对社会已经形成的实际损失和治理污染而付出的物力财力都是一种社会成本。只有从社会的意识形态入手,自觉减少和最终基本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行为才能同时消除这两种成本。因此坚持长期地环保知识宣传和教育是必要的,树立全民的环境保护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是必要的。

15白贵、周婷婷:《关于我国开征环境税的效应研究》,《经济论坛》2009年8月,第16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网站。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和征收环境税的情况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我们不难对我国征收环境税提出三点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对我们在制定环境税时有所帮助。

(一)设立环境税的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设立环境税应遵巡的原则主要有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原则。

1.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税收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政府征税要使纳税人所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且在纳税人之间保持均衡。因此公平原则是设计和实施一国税制时首要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它往往成为检验一国税制和税收政策优劣的标准。在环境税的体现是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的途径来维护社会经济中的公平原则。但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地区性不平衡。如果对所有环境税不分地区地全国情统一税率,看似公平,实则对一些落后地区的一些产业和行业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在资源开采省份和使用省份之间形成更大的不公平,相对地阻碍了落后地区产业的发展而不合理地保护和促进了发达地区的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因而在具体制定和实施政策时要综合照顾各地不同情况允许不同的而合理的政策的实施,从而实现真正的全面的公平。

2.效率原则。效率原则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两个方面。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政府税收应当有助于提高至少不能减少或降低社会总产出和就业水平。出现税收引起的经济不效率的原因有:一是因税收改变资源配置而引起效率降

低和产出减少的损失,二是由

于不合理的税收导致人们寻租

和避税这一额外成本的增加。

如图5.1所示,拉弗曲线表明

在N点后由于税率过高而使产

出和就业下降,使政府的税收

减少。因此我国在制定环境税

时如果增加环境税对企业负担

加重而阻碍其发展,可以综合

考虑减少对其他税的征收额和实行一些补贴政

图4.1

策税收返还政策来抵消这一不良影响,当然这不会影响环境税的作用,因为企业为减少纳税必然会有减少污染动力。税收的行政效率主要是指政府在征税过程中成本大小,政府应当精减征税机构和人员及征税流程以节省开支。

(二)设立环境税要因地区差异而不同

我国经济社会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和各主要发达城市经济发达,人均收入水平高,企业规模大,营业额高,实现利润量大,因此社会资源消耗和产生的污染自然也较重较多;而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经济水平较低,因此针对不同的地区征收不同标准的环境税是合理的。因此各地环境税的征收标准将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可以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模式以及发展方向和目标共同商议决定出较合理的征税标准,并制定合理的标准调整机制,以不断适应经济的真实情况和变化。因地制宜遵从客观要求地征收环境税有助于我国个体企业的发展转变而实现淘汰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和产业生产方式,从而促进发展了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和提升产业的生产技术实现低污染高效节能地生产;并促进企业对外投资和低端产业对外转移和高端产业对内转移。从而在根本上推动我国的产业升级和在国际分工链上的位置;有助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关系的改善,其杠杆作用使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较低层次的产业向内转移,如在对东部沿海的皮革业实行征收环境税,税率较内陆省份高一些,并且没有其他税收优惠政策,而内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所以国家在财政上的很多方面都对内陆投资有优惠政策,同时又由于人工费的地区差异,过度竞争等因素存在,使得一些劳动密集型较高污染和较高能耗的企业实现一国之内的不同区域的转移,进而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二)设立环境税要与我国发展阶段、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虽然改革开发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如从1999年到2008,我国在这十年里的平均GDP 增长率是10.1%。有经济学家指出我国未来十年的GDP潜在和适宜

的增长率是7%。而今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全球排名第二,意味我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晋升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不容否定的事实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均GDP等指标在全球排名来看都远远落后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如2009年全国各国人均GDP排名显示我国排名第一百位。因此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还是经济发展,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环境保护问题上,面对国际社会我国不应当也不会承担超过我国责任和能力的范围的任务。面对自身经济发展,制定环境税也应当立足于促进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综合考虑各种税收给企业造成的税务负担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在综合合理调整各项税收在合理的总税收额度分配份额的基础上制定环境税的税收政策,同时改革相关收费以避免重复征收的现象出现。这意味着我们增加设立环境税就应当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情况下调整其他税收的额度或实施其他的税收政策,如加速折旧、税收返还等;从而真正实现引导企业的发展和促进企业的发展的双重目标。

五、结束语

征收环境税是大势所趋,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我国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包括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人口因素,企业和个人收入因素等来综合考虑,同时合理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相应调整和检查机制,在有试点有先后有轻重地路线下走出一条成功的征收环境税的道路。

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下的重要选择,必然选择。在全民参与下、在政府引导和推动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改善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就让我们为这项我们共同的伟大事业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3、杜放,于海峰:《生态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4、司言武:《环境税经济效应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5、财科所:《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

6、何欢浪、岳咬兴:《策略性环境政策:环境税和减排补贴的比较分析,《财经研究》,2009年2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网站。

7、岳军平:《我国环境税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财税金融》第61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

8、王怡:《环境税的优越性分析》,《经济师》2009年第1期,176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网站。

9、魏珣、马中:《环境税国际经验及对中国启示》,《国际瞭望》85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网站。

10、黄媛:《我国建立环境税体系的法律思考》,《法制与社会》2009年11月(上)第48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网站。

11、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10/0730/08/6CR1FVUS00014AED.html

12、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g/20100802/01438401934.shtml

13、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news/daynews/2009/100802082209242847.htm

14、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opinion/zjgc/20100504/2141139.shtml

15、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CSWB/20100727/Cont_1_70_138422.HTM

16、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zixun/201007/92382.html

17、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20100723/n273699981.shtml

18、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article/CNEnvNews/idCNCHINA-2781720100805

19、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2010/07/270834120138-3.shtml

20、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c/2010-07-23/0335********s.shtml

21、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10/0725/10/6CEBGRUD00014AED.html

22、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ccin/news/2010/07/26/136515.shtml

23、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SS2010072330283077.shtml

24、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view/1143711.htm?fr=ala0_1_1

25、https://www.doczj.com/doc/915088606.html,/et/Term/200708/1.html

宏观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重要性 在目前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下,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将逐步走上高品质、低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施工企业将面临着调整经营结构、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和挑战。施工企业的发展机遇宏观经济环境对施工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上,虽然其影响有滞后性,但施工企业的经营情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基本建设的投资情况和宏观经济形势。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主要对施工企业产生以下正面影响。 可以促进施工企业领导提高企业发展战略意识,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高掌控战略风险的能力。推动施工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调整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的科技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使企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可以提高企业的人才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实现行业产能需求关系的基本持平,这对施工企业的发展是一种机遇。 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也对施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施工企业产能不断增长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持续下滑的矛盾比较突出。从2011年的统计数据看,施工企业的数量减少1449个,但就业人数增加150.7万人,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增长12.4%。由于宏观经济对投资的影响,施工企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投资下滑使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由于前些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一直处于高位,使施工产能迅速增大;又因施工企业任务繁重,致使经营结构单一。 投资下滑给施工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压力,出现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本来就很低的行业利润雪上加霜,致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转变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缺乏支撑,也无力支付改革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单一经营结构的施工企业,其

论新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势不两立抑或比翼双飞? ——论新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作者:武林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日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她在为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过程中,也遭受着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大反作用力。如何处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使其共生,是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课题,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所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妥善解决的课题,对我国而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生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将是荒漠。”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精辟地揭示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要生存,社会

要发展,就要发展生产力。而生产的实质是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物质,创造财富。当这种索取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超过了自然资源的极限,就会引起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无一不是人类无节制地索取带来的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出现的过程中,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和反作用日益突出,资源枯竭和能源危机等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又是统一的整体。所谓统一, 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与发展,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离开环境资源,人类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是环境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失去了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保护得好,环境资源的利用就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优美良好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经济资源,是一种社会经济产业。人类社会随着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环境产业必然会兴起并向纵深发展,人们的消费由解决温饱问题到物质满足进而追求环境舒适,一股绿色消费的浪潮正席卷而来,环境文明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和生活消费的新追求,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发展的。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当前,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经济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1.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它通过一系列的劳动加工,从自然界获取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和生活资料,经过分配、流通以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生产模式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扩大再生产较之简单再生产要求较多的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生产和生活资料。无论是扩大再生产还是简单再生产,都是把环境作为再生产的物质基础。没有环境资源这个基础,无论是哪一种生产都将无法进行。保护好环境资源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遭受污染与破坏的环境必定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次,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总有一定数量的废物排入环境,而环境具有扩散、贮存、同化废物的机能,利用环境这种机能可以减少人工处理设施的投资与费用。如果保持环境的这种机能,就要危害人类健康,要付出昂贵的处理废物和恢复环境机能的费用,影响经济的发展。 因此,不论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获取资源,进行经济再生产,还

是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物,都说明经济发展以环境资料为条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主导作用 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牧童式”的方式生活,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自然界有丰富的资源,人类可以享用,因此,他们对周围的资源索取要求不高,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不大。 当人类逐渐学会经营畜牧业及种植业后,生产方式由游牧生活过渡到耕种土地,实行定居生活时,人类通过各种劳动增加生活资源。这种农业生产活动实际上是在自然再生产遵循环境的生态规律,不但可以向自然界索取大量的物质财富,而且能够使自然再生产实现永续的良性循环,保证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我国黄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由于人为的长期活动,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当今的农业生产处于恶性循环中。 工业生产的发展,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采掘工业直接面对自然资源;原料工业是分解和富集自然资源;加工工业是按照社会需要改变自然资源的用途,这些都离不开资源。所以工业生产也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但是,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越来越多,超过了环境容量,出现了目前的第二类环境问题,即生产和生活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要解决这两类环境问题,一是合理开发资源,提高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将其转化为产品;二是废物再生资源化,既可以增加资源,又可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新常态下,需要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观,基于现状的反思及正确的行动指南。【关键词】对立与统一共识到共生现状与出路方法与措施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各类风险在不同国家和市场快速传递,交叉蔓延。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对立与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从哲学高度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而且在不同形势下对立与统一的结构是变化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两者矛盾稍小一些,因为在早期阶段经济规模小、环境容量大,在后期阶段经济实力强、治理力度大,这两种情况下,环境与经济都容易相处,统一性大于对立性。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的中间阶段,环境压力大而经济实力没有达到足够强,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最为突出,两者处在相持或双双受阻的困境之中,对立性大于统一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这种困境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稀缺性认识严重不足。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定范围,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经济发展,轻资源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等思想依然顽固地存在于部分国人头脑中。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以GDP 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无疑加速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发严重,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后果出现。 二、共识到共生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我国,近年来,包括中东部地区以及华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 并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趋势。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发的灾难。 全球化的发展诱使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方面日益趋同,实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领土安全方面必须以其它国家的安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理念——即相互依存的“共生”。共生是不同生物和人类的共生单元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彼此互惠、相互依赖的关系;共生双方或多方通过这种关系获得发展,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 不同学派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不同的观点。在阐明经济增长对环境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指出经济增长不会自动缓解环境压力,而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才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经济增长;环境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观点综述 环境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麦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认为:在资源约束与环境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地球将不可能支撑经济的无限增长。持续的经济增长会使环境污染连同其他因素(粮食、人口等)一起使世界在某一时刻达到崩溃的边缘,因此必须停止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达到全球性的均衡。这种极端的认识虽然引起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关注,但也受到各国学者和公众的批评。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注意到环境问题,并且不断地发明新的节能和环保技术,从而缓解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紧张状况。 未来学家和部分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持乐观的态度。柯尔、费里曼和卡恩等人依据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事实论证了技术进步会消除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他们的主要论据是:人口不具有指数增长的性质,降低人口增长率的长期手段将加速經济发展;技术的发展将使未来粮食的供应采用非传统方式,食物供应不可能发生危机;价格机制的作用将使替代品不断出现,并使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他们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将成为消除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持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为如此,但是停止经济增长不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技术结构向着符合生态要求的方向转变,经济更快地增长,才是解决人类环境问题的途径。美国经济学家夏皮罗指出:“零增长意味着每年生产的物品和服务的总量不变,被倾卸于生态体系的污染物质的量第二年仍会与第一年相等”,所以完全降低到零增长率也不会停止对环境的破坏;而且对于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自觉抑制经济增长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而听任其他国家迅速增长。相反,未来的经济增长可能比不增长状态更加有益于延缓环境的破坏,甚至在某种限度内,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助于放慢对环境的破坏。 上述何种观点成立,对于各国发展经济来说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限制经济增长以保护环境;如果经济增长能自发地解决环境问题,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加速经济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在一定限度内是相互促进的和谐关系,则人类的理性选择是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认识环境对经济所施加的约束,从而分析影响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因素,并提出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措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论文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无机非10-2 2010440778 刘堤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与能源的短缺,世界各国都加快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的实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争取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当然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因此,经济的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主要因素之一。同时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再加上部分地区对自然资源的滥加开采,加剧了能源危机。同时各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当前的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必须加大对各地区,各企业内部的改革以及创新技术的指导。走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经济循环的内涵与发优势 1.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

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观,是一种“资源——产品——再利用”的闭环型非线性经济。改经济模式强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要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因此,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循环经济的优势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传统经济是以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再生产加工与消费的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 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不断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造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据统计2005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GDP的14.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但却消耗了世界15.8%的淡水资源,26%的钢材,25%的铝和47%的水泥。而只有56%的城市污水和54%的固体污染物得到处理。可见,我国的还是属于高耗能高污染国家行列。然而,循环经济的实施与发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污染之间的尖锐矛盾。 2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1企业的意识 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了节约成本,所有的企业几乎都不愿意在内部加以改革以及在技术层面上的进一步创新与提

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整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当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近代大工业建立之前,环境对于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界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着,环境问题只是在大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为人们认识。 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环境问题。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的十年”的60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但同时,以“汉江污染”为代表,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本于战后50年代中期,经过经济恢复之后,进入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平均增长9.8%。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一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后,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地区”。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近年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同样

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探讨 中国一直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轻孰重的争议。中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足,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等等因素阻碍了中国政府有效地寻求一个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适当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之后评述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中形成的污染原因。最后,本文结合所学的财政学专业知识研究了促进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几点对策,以求寻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一、中国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1、能源污染。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重工业发展为核心进行的,而重工业企业为追求生产数量与规模,多数采取低能源成本的生产方式,对能源的使用不彻底,也没有配套的除污设施,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象是在进行一次次的能源浪费,使得能源资源本不富饶的中国面临更多资源保护与环境控制方面的问题。 2、大气污染。中国的主要能源供应资源仍然是煤,中国是世界煤消费最大国,同时还是世界原油消费第二大国。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3、水污染。中国城镇供水面临很多的问题,据统计,在660个大中型城市中,约有400个已存的各种各样的水问题;有1/4已达到警界标准。地下水资源已被渐渐污染,还有20%的水资源已无法再生为清洁水。而这所有的水问题都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劳动力污染。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必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种对劳动力的需要似乎与环境保护没有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重工业生产的产品多为非技术型产品,其生产岗位对劳动力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因而生产过程中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较大。但是由于这些劳动力密集的工业还可以减少国家的就业压力,因而其环境污染问题更易被忽视,使得环境污染问题自然退居经济发展之后,使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面临更多来自经济发展需求的压力。此外,在改革进程中。由于政府已经逐步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析》 目录 总概论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2.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城市生态位理论 二、德化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1.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成效显著 (1)整体规划科学 (2)综合效益明显 (3)环保措施有效 (4)生态建设有力 2.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2)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 3.德化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的潜在优势分析 (1)区位交通优势 (2)水土资源优势 (3)生态资源优势 (4)旅游资源优势 三、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1.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1)鼓励绿色消费制度 (2)推进区域环境合作 (3)实施环保限批制度 2.依靠经济手段,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1)加强环保投入力度 (2)加快建立环保法律约束补偿机制 (3)加大环保信贷控制力度 (4)加大价格调控力度 (5)加高市场准入壁垒 3.强化法律监督,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2)加大执法力度 (3)强化问责机制 4.倡导生态伦理,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1)树立生态伦理理念 (2)倡导生态伦理价值观

(3)建立生态伦理评判体系表格表示;

总概论 人类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凭借其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取得了工业文明的伟大胜利,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但人类在创造经济空前大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生态与环境的极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严重影响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生态示范区模式应运而生,生态示范区是指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性行政区域。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 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活动,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因此保护好环境,就是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生态示范区很好的满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示范区建设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是探索环境与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化建设中,要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建设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可避免的对环境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环境也需要物质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良好的环境又能更好的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能量。那种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就是主张先污染、后治理,国外许多沉痛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此路是行不通的;反之,过分强调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环境,拒绝和排斥经济发展,其极端代表就是“经济零增长”理论,这种观点也是不可取的。这两种观点都是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马世骏等中国生态学家在总结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辩论赛重点

辩论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何者优先? 正方:环境保护应优先于经济发展 反方:经济发展应优先于环境保护 反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从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看, 我们要彻底地解决环境问题, 必须要标本兼治。要治本,必须优先发展经济,从根本上优化经济结构堵住产生环境问题的源头,要治标,同样要优先发展经济,为解决眼前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资金 等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正方一辩陈述本方观点: 经济发展是指社会能够提供丰裕的商品来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 , 环境保护则是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保护生态平衡。经济要发展意味着企业需要更多的厂房与原材料来保障商品的供应——那便存在一个问题:自然分给人类的土地与原材料是有限 , 经济优先发展就一定会侵占原本不属于人类的自然资源。 二辩手盘问 :请问对方一辩,经济是一时之事,环境是万代之事,哪个重要? 经济发展慢了,人们还可以吃到饭,环境没了,还能生存吗? 反方一辩:不好意思对方辩友, 恐怕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是优先权。并不是说 经济优先就不搞环保了, 只是环保处于较次的位置, 跟中国现状一样, 政策虽然说要重视环保, 但一般县区还是经济发展优先的, 也就有资本的大城市才比较重视搞环保,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正方二辩:请问正方三辩, 如果发展经济优先的话, 很可能造成环境成本大于经 济效益的情况,这样的经济是发展还是倒退? 反方三辩:这种情况确实有存在, 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存在。各个行业情况不同,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按你的意思,这种情况下经济效益是负的, 那我们改行环境保护优先,就能转亏为盈?我不这么觉得。 反方四辩补充发言 :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经济运行与宏观控制中重视人口因素特别是其质量与素质因素,重视资源生态环境因素,对于不顾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制横、抑制。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简单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分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环境作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一种资源,其具有资源的特性——稀缺性、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其收益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或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判断环境对经济发展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标准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比较。 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据1991年环境报介绍,我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377亿元,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79亿元,农药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17亿元,自然资源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12 亿元,这五笔帐共计是800多亿元。可见,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

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刘平北京城市学院 提纲;一、引言 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环境污染 2.2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2.3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2.4环境污染影响 三、环境保护 四、结论 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令全世界瞩目。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影响环境保护 一、引言: 环境污染,已成了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和隐患,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地稳步发展。①本文就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问题。 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环境污染 2.1.1环境污染概论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射线。② 2.2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2.2.1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2.2.2水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水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如果水资源受到污染就会严重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导致环境恶化,使人们患上各种疾病。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水,不应该浪费,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状况来说,水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能不引起国家、人民的重视。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在一些地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我国的经济发展确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生产,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近年来我国的资源消耗告急,而且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这也警示我们保护环境成为我们当前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国的环境现状 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是比较恶劣的,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工业化基本上是相伴而行的。突出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土地、草原、森林的退化,同时,我国的乡镇小企业是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我国的大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最严重时期的水平,大气污染以煤烟气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与我国的汽车尾气排放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水资源紧缺,许多城市的地下水和城市下游水段不适合饮用,城市中80%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但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也使得地下水遭到过度提取,造成地面沉降。中国的耕地面积严重缺乏,而另一面又围田造路,一面退耕还林,一面又大量的砍伐树木,开垦草原。华北沙尘暴,西北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等问题非常严重。 自然资源和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 矛盾的体现 中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表现在: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工业化时代惯性阶段,经济产值的增长主要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资源基础削弱,同时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生产方式也造成一些地区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存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共存的关系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

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务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对营销环境的影响

经济发展水平 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要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居民的收入不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一样,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营销。例如,以消费者市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在市场营销方面,强调产品款式、性能及特色,品质竞争多于价格竞争。而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则较侧重于产品的功能及实用性,价格因素比产品品质更为重要。在生产者市场方面,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着重投资较大而能节省劳动力的先进、精密、自动化程度高、性能好的生产设备。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其机器设备大多是一些投资少而耗劳动力多、简单易操作、较为落后的设备。因此,对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企业应采取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 美国罗斯托提出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将经济发展过程归纳为五个阶段类型:○1传统社会阶段,○2经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3经济起飞阶段,○4迈向经济成熟阶段,○5大量消费阶段。 1、传统社会阶段。此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资源过多配置在农业,而非工业;在社会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家族和氏族;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均实际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牛顿学说以前属于这个阶段。 2、经济起飞前的准备阶段。这是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此阶段,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金融业开始发展,并为新的投资提供资金;商业也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改进而正在扩大。农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既要提供

更多的粮食来养活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又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和销售市场。所以,农业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着此过渡时期持续时间的长短。 3、经济起飞阶段。此阶段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罗斯托认为,一个区域一旦实现起飞,经济就可以“自动持续成长”了,因为较大的积累比例和较强的主导部门,会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技术不会感到不足,所需要的原料生产与供给、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等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起飞阶段大致为30年。 4、向成熟推进阶段。这是起飞后经过较长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阶段。此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一般来说,铁路建筑、钢铁工业以及大量使用钢铁的通用机械、采矿设备、化工设备、电力工业和造船工业等部门的发展,是一国经济“成熟”的标志。在向成熟阶段推进的过程中,成长所依靠的是对供给方面的投资,也就是靠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 5、大量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蓝、树更绿、水更清、城更美”,成为人们的共同心声。江总书记在建党80周年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保工作的高度重视。 环境的一般概念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随之不同。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竣,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题又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及其环境污染的关系

经济发展及其环境污染的关系 [摘要]本文选取多指标面板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分析。根据两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将31个地区分成4类,并对4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废水、废气、烟尘、粉尘和固体废物等给环境带来潜在的危机。如今,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冲突已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面板数据是同一截面单元数据集上对不同时间段的重复观测值,即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的混合数据。论文简化面板数据结构,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污染程度进行研究。 1数据收集及指标选取

研究经济发展水平等问题时,多采用截面数据。为更好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环境污染程度,选取面板数据。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收集到2012~2015年各地区的年度数据,选取8个经济指标和6个环境指标。在经济指标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反映经济总量及规模;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反映三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在环境指标中,废水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反映废水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反映废气对环境的影响,生活垃圾清运量反映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2多指标面板数据的主成分分析 面板数据是三维的数据表,通过取均值的方法,将其降为二维数据表。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降维”的思想,可将原来的指标体系转化为少数的综合指标,并以此代表原来指标的信息,且综合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因此,需计算4年数据的各指标均值。运用R软件,计算出经济数据和环境数据的相关系数大于0.3,说明各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可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经济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并得出第一特征值为4.68,第二个特征值为2.84,其贡献率分别是58%和36%。前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94%,基本包含了原始变量的所有信息,故取二者代替原始变量。计算前两个主成分和原始变量相关系数,得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主成分(U1)的相关系数较大,反映了各地区的经济规模和效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与第二主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