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_杨彩霞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_杨彩霞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_杨彩霞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_杨彩霞

学生

管理工作

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3月下 总第133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成效不仅与学生的智力因素相关,也与其非智力因素相关。学习动机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核心力量,它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可以从内在需要、外部诱因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学者不再满足于从单一的社会心理视角来探讨大学生学习动机,开始依据国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动机理论,从生理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多个视角对其结构进行了解析。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组成成分的研究主要从动机的需要理论和动机的取向两方面展开的。黄希庭等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需要可分为6种基本类型:生理、安全、交往、尊敬、发展和贡献。根据这6种需要在学习上的体现,编制了问卷并对大学生施测,测查结果显示,问卷中的6种动机与6种需要相对应:求知进取的动机对应发展的需要,社会取向动机对应贡献的需要,物质追求的动机对应生理的需要,害怕失败的动机对应安全需要,个人成就动机对应尊敬的需要,小群体取向动机对应交往的需要。池丽萍和辛自强从动机的不同取向出发,将大学生学习动机划分为六个纬度。其中内生动机包括挑战性和热衷性两个维度;外生动机包括依赖他人评价、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和追求回报四个维度。张建玲、毛晋平以扩招为背景,采用自编《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经探索性分析对我国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扩招后我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内容、结构上较以前有所变化,且其中6种主要学习动机按强度顺序依次为:报答、求知、就业与生活、成绩目标、社会奉献和消极回避。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1.大学生学习动机强度的总体变化趋势

刘淳松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总体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物质追求、求知进取、小群体取向、社会取向、害怕失败和个人成就。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以及发展成才的需要占据重要地位。发展成才、求知进取作为一种内

部动机,对学习起着强有力的维持作用。

张建玲的研究表明,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第一,报答、求知、就业与生活、成绩目标型动机是扩招后大学生的主要动机类型,且学习动机的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第二,报答型动机是当前大学生最强烈的学习动机。第三,动机的个人取向更强,社会属性较低。

杜艳芳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学习动机内容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物质追求、求知进取、小群体取向、个人成就、社会取向、害怕失败;在本次调查中发现“个人成就”的排名由黄希庭、郑涌的调查的最后一位上升到了第四位。“社会取向”的排名从黄希庭、郑涌的调查的第四位下降到了第五位,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进取意识和竞争愿望强烈,集体主义观念相对淡漠。

2.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不同成分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中,男生和女生有着不同水平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对于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四种动机,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别。女生的社会取向、害怕失败和小群体取向动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个人成就动机水平则显著高于女生。男生比女生更加注重个人成就是否能够实现,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这使得他们更加关注个人成就。池丽萍和辛自强在对大学生学习的测量中发现,在内生动机分量表下的维度层面上,男生在挑战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在外生动机分量表下女生在依赖他人评价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其他维度上男女生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男生与女生相比,更喜欢接受挑战,偏爱解决复杂问题,而女生参与活动更在乎的是他人对其行为表现的评价。虽然这两项研究选取的角度不同,但结论是一致的。

(2)大学生学习动机在整体水平上存在性别差异。相关研究肯定了关于在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整体水平上存在性别差异的问题,但结论却是相互矛盾的。张爱莲在研究中发现,在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中女生占多数,而在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中男生占多数。学习积极性居中的学生中男生较女生多,但差异相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杨彩霞 谢发忠

摘要: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推动力,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同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更为复杂,其影响因素更加广泛。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组成成分和内在结构进行了解析。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并且受到特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学习动机;动机结构;动机强度

作者简介:杨彩霞(1974-),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学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安徽 合肥 230039)谢发忠(1970-),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国防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安徽 六安 237011)

学生管

理工作

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3月下 总第133期

对较小。这表明女生的学习积极性状况较男生要好。张宏如通过对学习动机价值元素的研究发现,在每一个项目中,女生显示出更高的价值等级,这意味着女生比男生有更高的动机水平。李炳煌在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关系研究中发现:女生学习动机诸维度的平均得分普遍比男生要高,其中,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学习动机总分都达到了显著差异的水平,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但是池丽萍和辛自强在研究中比较男、女大学生在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分量表,以及两种动机各组成维度上的得分发现,男生在内生动机分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外生动机分量表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男生的学习动机从总体上来看高于女生。

三、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及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

池丽萍等对大学生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的研究发现,效能感高的被试对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活动的结果都充满自信,因而学习动机表现出较强的内生性,他们敢于迎接挑战并兴趣盎然、乐此不疲,而不必受制于外部因素(如他人评价、回报)。

张爱莲通过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其中起促进作用的依次为:生存与发展、求知与完善、责任感、上进心、成功的激励、考试压力、父母的期望等。由此可见在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中更多的是由于内部动机的推动。其中,提到考试压力的全部是积极性居中的学生,表明考试压力只能将学习动机维持在中等水平,很难激发出学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证明了内部动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与远大志向有关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比与考试压力等有关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更为稳定和持久。

张绍翔从奥苏伯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出发,根据湖北省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对武汉市8所高校在读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结果分析发现,大学生并不是缺乏学习动机,只是受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才会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对于大学生而言,单纯的奖励与惩罚对学习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学习上的满足感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增强。目前,课堂教学依旧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的设置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易晓明等探讨大学生成绩不良的原因和转化途径,结果发现:学习优秀的大学生比学习不良的大学生的内部动机强,但两类大学生在外部动机上无差异;学习优秀的大学生的能力和行为的自我效能水平都比学习不良的大学生高;在成功归因和失败归因方面,两类大学生无差异。该研究还发现:两类大学生的内部动机得分都比较高,而外部动机的得分都比较低,没有发现学习不良大学生比学习优秀的大学生有更强的外部动机。这表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我报偿等内部动机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推动力量,而外部动机对大学生学习的推动作用很小。两类大学生无论是在成功归因方面还是在失败归因方面,都倾向于用内部归因的方式解释学业上的成功和失败。该结果表明,造成两类大学生成绩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于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具有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采取措施提高学习不良大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我效能水平是转化大学生学习不良状况的必要环节。

周琰等研究大学生学习观及其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观总体上是倾向于建构性的;文理科学生、本专科学生在学习观的各维度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学习观与其内生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与外生动机多为显著负相关;学业自我体验与学习过程观是大学生内生动机的有效预测变量,学业自我体验也是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效能感的有效预测变量。

四、思考与展望

通过对近年来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的回顾,可以看出,取得了很多成果,而且有些研究已经广泛运用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目前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所选用的样本往往局限于某一地域、某一类型的学校,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可能是在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中,出现互相矛盾结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今后的研究中还要注意增加样本的代表性。另外,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比较普遍,但是已有的关于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普通高等院校,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研究比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关注高职学生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31-35.

[2]池丽萍,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64-70.

[3]张建玲,毛晋平.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4,(4):72-77.

[4]刘淳松,张益民,张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年级及学科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5,(5):96-98.

[5]杜艳芳.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文教资料,2008, (10).

[6]张爱莲.对137名非重点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4-16.

[7]张宏如.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5,(6): 62-64.

[8]李炳煌.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适应关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3):105-107.

[9]张绍翔.浅议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J].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2006,(5):53-56.

[10]易晓明,李斌洲,等.学习优秀与学习不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自我效能和归因的比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1-3.

[11]周琰,王学臣.大学生的学习观及其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5-87.

[12]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学习心理[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彦丽)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一、序言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 是我国未来先进生产力、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未来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素质, 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兴国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而大学生个人素质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学习, 因此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尤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研究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们需要对其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现有的研究大部分为针对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单方面调查,主要有: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倦怠问题、学习拖延问题等几个方面,但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定位于从大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整体上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为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提供帮助,令其更好的完成学习和教学工作。 二、历史发展 (1)学习拖延 Hin,Hill,chabot和Barrall(1976)对大学生进行了最早的有关拖延的问卷调查,共调查了5个大学的500名学生,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拖延程度进行自我评定。他们的结果表明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绝大多数时间和绝大多数学习任务上都存在学习拖延,而且学生的拖延程度和年级是呈正比的。Bridrdy(1980)首次对大学生的拖延进行了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的问卷调查,也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比如发现有20%的学生报告说自己是“问题型拖延者”。Aitken(1982)对大学生的拖延问题进行了一个更加广泛也更加可信的问卷调查。她研究的样本是美国两个州立大学的大约120位大学生。尽管Aitken从来没有公开发表她的问卷,但这依然是拖延研究中重要的工具。Aitken发现学生的拖延是呈正态分布的,而拖延分数在标准分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学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她认为有超过25%的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而且拖延和“低自尊”有着一42的相关性。solomon和Rothblum(一984)对342名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拖延的调查,有半数的学生认为拖延是个中等的或者严重的问题。McCown,Johnson和Petzel在1986年也进行了类似的问卷研究。他们发现学生的拖延和学习成绩以及大学厦门论文网生活的满意度是呈反比的。但有关拖延的最大范围的研究是1994年McCown和RobertS进行的,他们用Aitken的问卷和其他行为问卷、自陈量表调查了共1543名大学生。他们发现拖延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压力源,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国内,对学习拖延的实证研究几乎是从2006年才开始的。陈宝华(2006)通过对上海476名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大约2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拖延。 (2)Maslaeh的三维倦怠理论 1981年,Masla。h与Jacks。n编制了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认为职业倦怠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定义,即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缺乏人情味(depersonalization)、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personalacc。mplishment)。情绪衰竭是指个人的情绪资源及与之相关的生理资源被用尽的感觉,代表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在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是报告最广泛、分析最彻底的一个,有很多研究报告指出,情绪衰竭维度代表着工作倦怠的核心内容。Maslach等人提出的这种三维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倦怠现象的本质,是职业倦怠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模型。〔田MBI量表也被运用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在研切孟究学习倦怠时往往采用不同版本的姗I 量表。有些学者就曾根据MBI最早期版本发展了MBI的学生版。古尔德等(Goldetal.)学者曾以师范生为对象,探讨它们未来在教学上的倦怠现象。采用MBI一FormED.量表,修正量表中的工作地点、对象、及工作性质以适合学校情境,他们将此修正过的量表成为大学

大学生学习动机、动力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学习动机、动力的调查与分析——以淮海工学院为例 内容摘要: 作为大学生,学习是首要任务。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也称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习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构成了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G 电气141 、142部分学生的相关调查,在分析大学生学习动机、动力问题及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诸多因素上提出相关建议以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字: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影响因素; 一、调查说明 1.1 调查时间 2014年11月25日 1.2调查对象 电子工程学院G电气141、142班部分学生(50人) 1.3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1.4 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均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内容 2.1 关于G电气141、142班部分学生学习规划、学习毅力、处理学习问题方式的调查 学习目标像一艘船的航标指引着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有了学习目标,才会有努力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对未来有一个明确的学习规划更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自己,发挥自身优势,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在调查学生的学习规划时(如表一)我们发现,仅有26%的学生很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有着长远规划,比较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对学习有大致方向的学生占44%,只有短期目标的大学生占28%,没有目标的占2%。以上表明,学生心中或多过少都有自己的目标,但我们是否朝着我们的学习目标努力奋斗了呢?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你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放弃,这其实是学生缺乏足够的毅力所导致的,现实生活中的诱惑太多,宽松的大学生活让大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去学习学习。通过本次调查(如表二),我们发现66%的学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放弃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坚持自己的目标的学生仅占34%。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意志还不够坚定,容易受各方面的影响。 “当遇到问题时,你会如何处理?”是选择持之以恒,还是选择半途而废,亦或是选择一知半解。从下表中(如表三)我们可以看出,32%的学生会选择刻苦钻研,56%的学生处理学习问题一知半解、似懂非懂,10%的学生直接把问题搁在一旁,觉得无所谓,仅有4%的学生看到问题就烦干脆不学,以上可以看出,学生在处理学习问题的能力上还有待提高,更需要积极主动、刻苦钻研。

自主学习理论综述-

自主学习理论综述 在远程教育这一教育形态中,面对面地交流的核心地位被放弃了,而这曾经是所有教育形态必备的要素和核心。恰恰是远程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对人才质量和规模需求的推动和现代通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用非人际的基于机械的或电子的通讯教育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第一次把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从时空上分离,而显示出或多或少的开放性,这一特征也成了远程教育的核心本质特征,即时空的分离。从而也自然引起了对远程教育中主要的核心活动,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活动存在和发展得合理性进行论证的要求。自主或独立学习的理论是进行的较早的尝试之一。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是以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为背景,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自主性发展的个人为目的的教育。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果课堂教学中仍以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那么这一目标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为此教学中应当实施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一、什么是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自我临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临控是指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观察、审视和评价;自我指导是指学生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包括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组织学习环境等;自我强化是指学

生根据学习结果对自己作出奖赏或惩罚,以利于积极性的学习得以维持或促进的过程。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临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在综合不同流派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临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临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其实,教学不

关于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情绪影响教学效果的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因而,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引起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广大教师的关注, 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但大多数研究立足于教育学的角度, 侧重于认知因素。尽管在心理科学中明确指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 任何认识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 是在情感的动力推动和调节作用下进行的。 关键词:教育;教师;情感;情绪;认知 一、情绪调节教学效果的定义 情绪调节教学效果:是指教师在一定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管理和调节学生的情绪,引导和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要情绪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情绪状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二、情绪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 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态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教师学习过程中的良好教学态度与其情感是分不开的。特级教师斯霞说过:“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8]。”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我一生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热爱学生’。”并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学态度是指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较稳定而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它主要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心里成分构成。认知、情感和意向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由于情感具有动力和调节功能,因而它对认知和行为倾向产生重大影响[1]。当教师具备了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时,他会乐意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教育事业,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担负繁重的教学任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义务感和自豪感,推动教师积极地工作。教师热爱学生,就会随时随地关心学生成长,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师会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信任学生,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成长。教师热爱自己所教学科。他能够虚心好学,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力求使自己成为所教学科的专家,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 只有这样的教师,他才能够刻苦地砖研教材、砖研教学大纲、教科书有关参考资料,从而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明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重点、难点,不断地探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授课[3]。许多优秀教师在总结自己在教学上取得成功的经验时,都充分地肯定了这一点。特级教师期霞说得好: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去学习、进修,刻苦地砖研教材,深入细致地备课,想方设法制作教具,全力以赴地区上好课,并耐心地去辅导后进生。虽终日劳累而不顾并乐在其中。” 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教师树立良好的教学态度[5]。同样, 消极的情感则会使教师产生不良的教学态度。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的教师, 很难想象他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师既不可能去刻

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_杜艳芳

2008年10月号下旬刊 根据表1-1中列出的数据,从意愿参与率来看,女生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比率高于男生;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比较,研究生愿意参加的比率最低,比平均值低近10个百分点;学生党员的意愿参与率明显高于群众,其意愿参与率约为群众的2倍;担任社会工作的学生的意愿参与率也明显高于未担任社会工作的学生。 从实际参与率来看,对具有不同的个人基本情况因素的对象分别进行比较,所得出的结果与意愿参与率基本相同,即女生的实际参与率高于男生,党员学生的实际参与率高于团员和群众,担任社会工作的学生的实际参与率高于无社会工作的学生,在不同学历层次中,还是研究生的实际参与率最低。 进一步分析研究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意愿参与率和实际参与率较低的原因,不愿意参加和没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生所表述的理由主要是认为目前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大都是倡导性的,过于低层次和形式化,不能很好地发挥研究生的专业优势,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将表1-1中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参与率和实际参与率两组数据进行对照比较,还发现前者要高于后者,这说明如果改善和加强组织发动工作,将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纵观川东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参与状况调查中所列各项数据,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 先进分子(学生党员、各类学生干部)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情况走在大学生队伍的前列。川东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创新意 识极大发挥,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形成奉献、友爱、助人为核心的志愿者精神,他们以自己的行动积极开拓志愿服务的新领域,使青年志愿者行动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这是川东大学生志愿者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他们的志愿者行动已远远超出它自身的意义,他们深入偏僻的农村和街道,把新思想、 新科学、新观念带给了身边的人。川东地处大巴山深处,交通十分不便,自然环境恶劣。 广大农村生产力落后,受教育程度低,川东大学生活跃在这一带,在坚强的内在动力和奉献精神下,在为国分忧替民解难的无私行动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代青年健康独立人格的形成,主体意识的日渐觉醒。志愿服务的过程是文明传播的过程,对志愿者本身来讲也意味着自身的提高,很多志愿者从普通劳动者身上学到坚强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梁绿琦.志愿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6.[2]丁元竹等主编.中国志愿服务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徐文新等.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1996,(2). [4]吴鲁平.志愿者的参与动机:类型、结构———对24位志愿者的访谈分析[J].青年研究,2007,(5). [5]吴鲁平,牛茜.志愿者的收获与快乐功效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02). 摘 要: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研究 的重要课题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山西运城学院129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学习动机内容的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物质追求、求知进取、小群体取向、个人成就、社会取向、害怕失败;34.11%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有少许问题,65.12%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有一定问题和困扰,0.77%的大学生学习动机有严重问题;大学生在求知进取和小群体取向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显著地高于女生;大学生在求知进取上年级差异显著,在个人成就上年级差异极其显著,且三年级学生高于二年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动机 问卷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心理学上,动机通常是指直接推动人们趋向某种目标的内部动因,或者说是激发和维持目标指向行为的内部过程。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动机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和特点,在高等教育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们选取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0份,有效问卷129份,问卷回收率为93.33%,问卷有效率为8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包括两个部分: 1.大学生学习动机内容调查问卷。 采用黄希庭编制的学习动机问卷,问卷分6个维度26个项目,分别测试大学生的6种学习动机的强度:求知进取、社会取向、物质追求、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 本问卷的记分方式:采用“完全不同意”、“大部分不同意”、“部分不同意”、“部分同意”、“大部分同意”、“完全同意”共6级评定,分别记1、2、3、4、5、6分,某种学习动机得分越高,表明动机强度越强,得分越低,动机越弱。 2.大学生学习动机问题自我诊断测试。 问卷采用宋专茂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问题自我诊断测试,从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在学习欲望上进行测查。假如被试对某组中的大多数题目持认同态度,则一般说明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山西运城 044000) 杜艳芳 ○高教高职研究188

考研动机调研报告

大学生考研动机调研报告 摘要: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本科生就业压力骤增。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自然成为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选择。本科生考研的动机是什么? 影响因素有哪些? 对不断升温的“考研热”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透视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在此在校园内和在互联网之上发放了一些问卷,以此来对这个现象来进行分析。 关键字:就业考研动机大学生活 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渐普及,很多的适龄年轻人有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然而当下里摆在他们面前的有这样一个问题,就业还是考研。2014年考研报考人数为172万,比起2013年的175万相比,人数减少了四万,这也是研究生教育扩招以来的首年在人数上的缩减。172万当然不是一个小数目,在我们面前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这么本科学子纷纷投入到考研大军中去哪?他们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此次对于在校大学生考研动机的调研研究,希望对当下的大学生心理、高等学校教育及社会就业环境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同时可以对考研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调研对象:身边的在校大学生 调研方法: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及在本校自习室及图书馆中发放调研问卷 调研时间:2014.12.12 ---2014.12.23 一、调研数据分析: 从这些的调研之前,经过我们的初步调研及对社科书籍的翻阅中发现考研的动机多集中在以下的几种类型: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需求的增加;躲避就业压力;目标模糊,盲目赶潮流。 下面试对调研数据的分析:有20%的被调研者对考研的动机的选择为“深入专业领域的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与自身素质”。58 %的学生为逃避就业受挫窘境,不得不把考研当成学业上的第二次选择,改变自己的就业前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经济和科技的发挥是日新月异,中国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当下中国有众多的劳动力,每年有700百多万的毕业生,但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现象,用工单位努力去各高校招贤纳士,但很难找到优秀的员工。中国经济现在正在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新兴产业转移。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阵痛期,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跟的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本科毕业之后这就需要一批人去深入的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在读研中提高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有自己的明确目标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有30%调研者并没有自己的目标只是追随大众的步伐,受老师以及家长和同学的影响而去考研,在访谈中发现,考研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父母早已安排好的事情,完全是按照父母的安排模式去走,无所谓喜欢不喜欢。 二、考研动机分析: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情绪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摘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有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干预及培养进行展望。 关键词: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作用机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干预及培养 一、情绪自我效能感概念 Bandura(198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与能力有关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或处理环境事件的效验或有效性。作为自我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层面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Schultz(1990)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自信、自重与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概念最早由意大利心理学家caprara等人提出。Caprara等人(1999)认为个体在管理日常情绪体验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不仅在于个体的管理技巧和能力,还在于不同个体对调节自我情绪的能力干上有很大差异,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Bandura等人(2003)同样强调个体管理情绪生活的能力感,他们认为个体具有自我情绪调节技巧是一回事,在不同的场合中能够坚持运用这些技巧是另外一回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Bandura,caprara等,200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形成、保持、回避和抑制能力的评价及对内部情绪调控的信心/信念(Caprara, Alessandri&Eisenberg, 2012)。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作用机制 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测量 Watson &Tellegen(1985)认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个维度: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expressing positive affect , POS)和调节负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managing negative affect , NEG)。感受正性情绪的自我效能感指个体面对成功或其它愉快事件时,体验或表达注入快乐、热情、自豪等整形情绪的效能信念(Bandura etal ., 2003; Caprara & Gerbino , 2001) 。调节负性情绪的自

大学生学习动机文献综述

兰州城市学院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信息检索与应用》课程期末考试方案 兰州城市学院课程期末考试论文 学院名称: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 学生姓名:周泰霖 任课教师:徐丹

大学生学习动机文献综述 一、学习动机简述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并维持学习活动、并致使其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表现为学习的志向、愿望或兴趣等, 对学习起推动作用。学习动机的主要构成成分有外来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外部报酬、奖励或荣誉) 、内在动机(学习活动是为了学会所学的内容本身)、认识兴趣(求知欲)及成就动机。外来学习动机通过激发内部动机来发挥作用, 因此, 学习动机的培养关键在于内部动机的形成。 学习动机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动机强的大学生不但能够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 把自己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到学习对象上, 而且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其总体主流来说是正确的、积极的、高效的, 大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很好地完成学业。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习动机不明确或学习动机不正确, 出现盲目厌学混日子,毕业应聘无所长的现象。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及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遵循学习的基本规律, 积极思考和寻求科学合理的教育对策,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学习管理, 明确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动机除具备动力性、方向性、隐蔽性、复杂性等动机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大学这一人生特殊学习阶段自身的特点。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四类: (1)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 (2)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 (3)谋求职业和保障生活的学习动机。 (4)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不稳定性,在同一个大学生身上也会有多种不同的学习动机同时存在,并由一种或多种学习动机起主导作用,而对于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又会随时问及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问接性。 根据肖钱瑛对华南四所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如分数、赞赏奖励、避免惩罚等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而间接性学习动机,如求知欲,探索、成就、创造、贡献等,将会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强,并且,间接性学习动机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大学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且职业定向相对明确,而刚进校的大~新生对于本专业的相关情况并不十分了解,随着年纪的升高和对自己专业的日益了解和喜爱,职业化的学习动机也随之强化。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性。 调查表明,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是应用性学科(包括外语),其次是实验、实践课,最后

有效学习的文献综述

有效学习的条件 09计机 X 班 X X X 检索过程介绍:我的检索工具是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词是有效学习和条件。这两个数据库都是著名的数据库,都有非常多的学术研究,但我认为万方数据库比较好,我写的综述的参考文献大多都是在万方数据库中查询的,只有少量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询。万方数据库中有比较多关于有效学习的条件这个专题的学术研究,给予了我很多重要的信息,为我写的文献综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我搜索检索结果介绍:我找出的关于有效学习的条件相关文献大约有三十四篇!最重要的有十五篇!分别是: 1、蔡长运,曾维静,卫津. 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及策略探究.新 课程探究之教育广角总第219期, 2011. 2、兰艳.完善区域环境和材料投放的前提和条件. 企业导报,2011. 3、罗伟娟. 构建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的四个必要条件.教师报之教学探蹊 总第74期,2010. 4、张耀奇. 有效课堂提问的基本条件分析.全球教育展望(总第275期), 2010 . 5、陈启山,温忠麟. 元认知与有效学习:原理与条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第28卷第l期,2010. 6、燕国材. 中国古代论有效学习条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 版),2010. 7、张德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教学平台,2008. 8、丁霞. 有效学习外语的条件与合作学习.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7卷 第4期, 2007. 9、张一平. 有效学习第二语言的条件与教学模式的对比和选择. 兰州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6期,2006. 10、鲍银霞. 有效学习发生的条件及其对教师教学的要求.《青年导刊》 上半月,2005. 11、薛为春, 薛鹏. 论成人学习的主观条件. 继续教育研究, 2005.

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分析

“自我价值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现象分析 常常听到大学生说这样一句话:“若我们把高中时学习劲头的一半用在大学学习上就好了”。与初高中时相比,大部分大学生其实并没有把“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付诸于实践。学习动机是促进学习活动的主要因素,同时,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可见,大学生学习活动不积极必然与学习动机不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表现,浅析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成因并利用自我价值理论探索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控制策略。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表现 (一)不愿学习 不愿意上课,上课无精打采,不能积极思维;课后很少继续学习,常把主要精力放在打游戏、下棋、上网聊天、逛街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经常旷课和睡懒觉。 (二)学习注意力分散 学习动机缺乏会使注意涣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上课时听课不专心,不能集中精力思考问题,作业不认真,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对学习采取敷衍态度。 (三)学习缺乏成就感 学习动机缺乏导致对学习的冷漠、厌倦情绪,对学习生活感到无聊,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很少享受到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 (四)学习没有适宜的方法 学习动机缺乏的学生由于对学习总体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因此不会去注意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能力弱、效率低、效果差,最终造成学习动机的进一步缺乏,形成恶性循环。 二、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明确的大学学习目标。 在高中阶段,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学习充满动力。考上大学,目标实现,许多学生就产生了松懈心理,希望先在大学里好好

放松一下,没有意识到新的学习阶段需要新的学习目标的问题,由此导致学习随波逐流,生活空虚无聊。 (二)不喜欢所学专业。 大学生都有自己主攻的专业,但是很多同学却不喜欢自己所选的专业——有的同学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缺乏了解,往往到校开始学习后才发现对所选的专业并不喜欢;有的同学是家长从就业目的出发为其填报了所谓好找工作又挣钱多的专业,但是学生本人并无兴趣。 (三)意志力薄弱,自控力差。 大学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中学阶段,因此要求大学生要有更强的学习意志力和自控力。而有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被花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久而久之便失去自控能力,兴趣和行动再也无法转到学习上来。有的同学则是受到社会上一些所谓的“知识无用论”的影响,觉得读书无用,滋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四)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只有明确了“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上大学”等根本问题,学习动力的不足才可能得以根除。 三、从“自我价值理论”探究学习动机不足的控制策略 (一)自我价值理论 卡文顿提出,根据学生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可以将学生分为四类1.高趋低避者:这类学生的学习超越了对能力状况和失败状况的考虑,又被称做成功定向者。他们往往拥有无穷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卷入。 2.低趋高避者:又称避免失败者,这类学生有很多保护自己胜任感的策略,使用各种自我防御术,从外部寻找个人无法控制的原因来解释失败。 3.高趋高避者,又称过度努力者。他们兼具了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的特点。一方面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较高,另一方面这一评价又不稳定,极易受到失败经历的动摇。他们往往有完美主义的倾向,给了自己太大压力,处在持续恐惧之中。 4.低趋低避者,又称失败接受者。他们放弃了通过能力的获得来保持其身份和地位的努力。这些学生在面临学业挑战时表现出退缩,至少是被动地反应。他们用于学习的时间很少,焦虑水平也很低,对极少获得的成功不自豪,对失败

文献综述 心理学 教育学

文献综述 农民工子弟初中数学学困生心理分析及转化策略 鹿寨镇二中数学课题研究组黄秀清 摘要:数学学困生是指非智力因素导致学习成绩低下,不能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听课,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农民工子弟因身份的特殊性,在初中阶段学生成为学困生的比例比较大,一旦成为学困生,教师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最终成为学校、家庭的负担。因此,找出农民工子弟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并找出相应的转化策略,对提高我们的教育成绩有重大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近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学困生的心理成因及转化对策。 一、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㈠学困生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学困生自尊心被扭曲,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情绪低落而心态消极、缺乏热情、自暴自弃,自认为“烂泥扶不上墙”,觉得自己永远都比不上别人,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从而在学习行为上认为“我不行”表现出一种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常常以烂为烂,破罐破摔,这是一种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折,使心理失去平衡而走向反面的变态心理。他们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听不进教师的讲课,回答不出提问,时而做小动作,时而伏在课桌上,时而东张西望。他们由于学业跟不上,成绩屡屡落伍,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冷落、同学的小视、家长的训斥,一直处在压抑、冷漠的境况之中,他们在学校、在班里感到抬不起头来,老是觉得不及他人,心态消极,活泼向上的心理被压抑,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并表现自己,对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和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做好的事情缺乏信心和兴趣。这些学生因为学习不好而自卑,倍感烦闷、孤独、痛苦甚至无助,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而自卑心理的产生又会压抑其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其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 2、厌学心理:学困生往往因缺少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上进心而产生厌学心理。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上课心不在焉,作业敷衍了事,不愿意学习甚至逃课、逃学。现行的以考试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指向,以相对单调的知识灌输和强化练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标准,以及由此引起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等,都是导致学生厌学怕学的重要因素。学困生因知识基础薄弱和接受能力较差,往往成为学习的落伍者和考试的失败者,不管怎样努力总是落后,觉得费力不讨好,总是挨批评,进而对学习、对考试、对学校产生反感,厌学情绪就会滋生。另外,部分学困生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的急功近利思想和读书无用论思潮的消极影响,认为读不读书、学习成绩好与不好无所谓,只要能够嫌钱就可以,由此而产生的认识偏差无疑进一步滋长了学困生的厌学情绪。 3、惰性心理:学困生得不到家长的关心、教师的关怀、同学的帮助,总是处处自甘堕落。做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学习被抛到九霄云外。他们一旦被列入学困生的群体,做事没有什么动力,自信心大减,人生态度悲观,自暴自弃,一泻千里。有部分脑子并不笨、思维很活跃、接受能力也强的学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主要是在学习中懒于思考,懒于动口动手,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加上意志薄弱,遇到一些难的题目,不愿多思考,对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学习任务难以坚持、缺乏毅力。久而久之,学习退步、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反过来又更加助长了他们惰性心理的形成。学生的行为方式一旦固定,习惯一经养

学习动机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学习动机调查报告 篇一: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报告 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意义: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动机对其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在一部分大学生中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风不正、学习纪律涣散、成绩下降等现象,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究其原因,学习动机缺乏是根本。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特点及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福州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2.调查项目: 根据发放的35份问卷,每份30道问题,我们对此进行

了分析,总结归类了五大学习动机的项目:①就业与生活②求知与个人成就③盲目及逃避现实④回报与奉献⑤其它。 3.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采取网上随机问卷调查方式。把问卷(见附录)发放到校内网上,收回40份,有效35份。问卷分为30道题,归结为五类问题。 4.调查程序: 4月22日设计问卷4月23日~24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数据4月25日分析数据,撰写报告 三、组织实施计划: 利用中午和晚上的课余时间在计算机网络上随机发放 问卷调查。本团队分工明确,大家商议选出调查的课题后,三人制作问卷后经大家合议,一起负责问卷发放,两人负责数据统计,一人制作调查报告。 四、调查结果: 我们的数据是通过图与表的形式反映的。 我们经过统计的结果是①选择为了以后的就业及生活 的占52.8%②回报与奉献的占7.6%③求知与个人成就占22.4%④逃避现实及茫目的占10.2%⑤其它占7.0% 经统计处理分析得出以下各图: 五、讨论 1.描述结果:⑴由图一知各动机人数所占比率最高的是

关于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研究分析报告

关于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研究报告

————————————————————————————————作者:————————————————————————————————日期: 2

关于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研究报告 引:随着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加入了考研的队伍。据调查,引发考研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内在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个人内在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外界因素对考研动机转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考研动机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其中不乏盲目考研、为逃避就业而考研的大学生。当前,研究生就业形式也不十分理想,因此在考研问题上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关键字:大学生,考研,动机。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研究对象为浙江理工大学各个专业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学生。其中以大三大四为主,大一大二占小部分。并且主要从考研动机,专业情况,生源背景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3,有效率96.5%,用百分比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考研动机的现状 (1)动机调查(主) 调查研究显示:选择较多考研动机分别是1.本科毕业生薪资有所下降,提高学历层次有利于就业(占 55.4%)2.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不理想,迫于企业要求高学历的压力(占59.1%)3.深入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 提高专业水平和自身素养(占54.9%)4. 有名校情结,向往名校(占40.9%)。5.可以重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以便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占29.5%)6.家长的督促,希望,使自己萌生考研的想法(占21.8%)。 从调查结果看,多数被试者的考研动机是端正的务实的,甚是有个人说:“为工作而读研未必会有好工作,但在读研时以全面提升自我为核心反而会使自己拥有实力去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可见,被试者比较注重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竞争力,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的良好意识。 (2)专业与院校 被试者中,参与考研的以理工,经管类占绝大部分。 其中在选择学校与院校方面,29.5%的学生考虑所考专业在该学校的实力师资等影响。27.4%的认为要依靠自己的实力再作判断,24.8%的因有名校情结,而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近18.6%考虑到学校所在的地区和城市,仅有6.2%的同学受父母,同学和男女朋友等的影响。从调查结果看,被试者在选择报考院校时,比较重视院校的实力及其所处地理位置。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多以个人主观选择为主,体现出很强的自主性。 (3)学习目标与自我认可。 调查显示:在对读研学习目标调查中,有明确学习目标的被试者占24.3%,有想过但不清楚的占40.9%不打算考研的占15.5%,其中各自有选择出国,直接就业,考公务员等选择,但最过无奈的是处于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考虑。 从上述调查结果显示被试者的学习目标尚有不明确的,缺乏自我认可。 ?问题及其分析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总体上被试者比较看重个人能力的提高,注重兴趣与专业的结合。尤其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趋势,体现出读研动机端正务实的一面。但确实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正视这些问题并进行积极引导,有助于这些学生读研期间在思想和学业方面的健康发展。 ?存在的主要问题 I 对院校的选择过度看重地理位置。在读研院校的选择中,与城市地域相关的选择原因合计比例近20%, 很多被试者比较看重院校所在的地理位置。事实上,城市的人文与地理位置同个人专业的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没有必然的联系。 ii 学习目标不明确。被试者中有明确学习目标的仅20%,说明大部分被试者没有明确的,具体的发展目标,这会是其在学习过程中因缺乏学习规划而无所适从,因而没有目标而虚度光阴,因而不明确目标而缺乏自信。这样无疑浪费了国家资源,同时也影响其的成才。 iii 经济压力的原因。本次调查中,部分被试者需要考虑读研是否收费以及相关收费标准。在考研人数日益庞大的今日,考研并不是一份可以拿工资的学业了,读研的经济压力也日趋扩大,这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 ?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考研动机不仅仅是个人单纯追求学业提升的结果,更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学校,家庭,个人因素相互作用而成。具体原因如下‘ ?社会因素(1)城市间,城乡间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发展机会较多,吸引力较大,从而导致院校的地理位置被看重。(2)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新兴行业不断涌出,优势行业不断变换,本科专业就业不乐观的大学生便会选择跨专业考研或者选择考研,以文聘来提高就业率(3)社会生活成本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研究生的费用也在逐步提高,这不能不对学生及其家庭产生影响,同时也促使被试通过做兼职的方式来获取一定的生活费用,以减轻家庭的负担。 ?学校因素(1)高校忽视学习目标的引导。过多吧注意力集中到就业率和升学率上,忽视了对学生学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