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8.4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8.4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8.4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8.4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第四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借鉴历史上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揭示出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处理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的实际工作要求。

(二)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学校

德育的根本原则。德育受制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学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学校德育必须目的明确,方向正确,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学习、劳动和生活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起来。

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德育工作只有植根于实际,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德育工作要依此制定目标,使学生具有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德,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中共十五大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我国教育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德育工作既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现有的思想水平,不能以对先进分子的要求作为评价一般学生道德行为的标准。把德育的思想方向性与现实可能性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既充满理想,为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又切合实际,落到实处。要把坚持共产主义的方向性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

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即使学生品德上有了缺点、毛病,行为上出现了过失、错误,也要注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启发自觉。对于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只能疏导,不宜压制。压制往往带来反抗,不利于学生的进步,而疏导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自觉改进。

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小学生活泼爱动,兴趣广泛,精力旺盛。他们在课余生活中,唱唱跳跳,奔跑喊叫,喜欢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这是学生身体健康的表现,是很自然的事。不可要求他们安安静静,循规蹈矩,像小大人一样。重要的问题在于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

第三,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小学生积极向上,有自尊心、荣誉感,但往往有孩子气,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问题。教师要给以启示、指点,使他们放眼社会、懂事明理,从幼稚中醒悟,关心他人、祖国和世界,树立自己的理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的进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步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批评与处分只能作为辅助的方法。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我们要建立和发展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发扬尊重人、关心人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必须把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结合起来,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并明确阐述了这个原则,他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每个青少年学生都有一颗自尊自爱、向善求善、希望得到社会理解和肯定的心。尊重、呵护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又是教好学生、获得所期望的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皮格马利翁效应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合理正确指所提要求应合乎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品德发展的实际水平,既不太高,又不太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明确具体指所提要求要有层次性、连贯性,还要有确定的内容和

意义,学生容易理解,知道该怎么去做,而不是模棱两可,抽象空洞。严宽适度指所提要求严而有格,学生会积极努力去做又不会感到压力太大。教育者在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正确、合理和恰当,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不能姑息迁就,放松要求,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要求并认真执行,而不管他的身份(学生)、年龄、成绩,实际上意味着对学生的人格和能力的尊重。一个尊重学生的好老师必定是能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能虚心接纳其中合理化建议的老师。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校长、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全体职工等,都要在学校党组织和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一股统一的教育力量,按照一致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统一教育的计划和步骤。要使一个班或全校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一致起来,必须组建相应的教师集体,为实现集体的共同目的(包括教育目的、学校或班级确定的教育目标与要求),使集体成员团结起

来,及时互通学生的情况,定期研究学生德育中的问题,制定教育的方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活动。

第二,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面貌的培养,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来实现的。因此,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要及时或定期地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状况,制定互相配合的方案;要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来控制和消除环境中对学生不良的自发影响。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生活在家庭与社会中,每天都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因而,学生的道德影响源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影响往往不一致,很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成长。要使这些影响能够互相配合、比较一致起来,学校就应担负起调节各方面对学生教育影响的重任。

第三,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连续、复杂、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工作必须耐心细致,必须要适应品德发展的这个特点。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前后不连贯、不一致、时紧时松、时严时宽、断断续续,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形成,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退步。所以,使教育影响的连贯和一致,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

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

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最大程度的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积累了因材施教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这是进行德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正确地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品德发展既有一般规律、年龄特征,又有各自的个性、优点与不足,德育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每个学生。

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由于学生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内心的精神世界,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有的放矢,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因材施教。为了打开每个学生的心灵之锁,必须善于找出并运用特定的钥匙,也就是要打破“一般化”、“老一套”的教育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特点、开启学生心灵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育。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学生思想认识与品德的发展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因而进行德育有必要研究和弄清每个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小学德育做整体规划、系统安排,以保证德育切合学生实际,具有连贯性和巩固性。

[page]二、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

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这决定了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渠道。通过教学实施教育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专门途径。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向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品德规范、法纪规范的教育,丰富学生的品德知识,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做人的道德知识,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和正确的道德观。政治课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立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党在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学校区别资本主义学校的重要标志……这种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所不能取代的,它决定我们学校教育的政治方向,也决定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政治方向。”

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品德。由于各科教材内容特点的不

同,所以应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之中。如通过语文、外语、历史等社会人文学科的教学,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共同理想教育;通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进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组织纪律性和坚强的意志力。

当然,教学这个途径也不是万能的,只通过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进行德育,容易使学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指的学校课堂教学以外的其他活动,主要有文化娱乐活动、体育竞赛活动、各种兴趣(特长)小组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它们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对课堂教学德育途径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它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广延性。它可以逾越课堂教学的诸多限制和学校围墙的局限性,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和各种实际问题,有利于开拓视野,深化品德认识,提高道德判断力。二是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具有德育内容的多样性。它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将教育内容严格地限定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允许的范围内,而具有较大的弹性。它可以因时、因地、因人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某一

活动,从而使学生某一方面的品德得到培养和升华,使学生的健康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三是具有德育活动的自主性。课外与校外活动形式多样,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自己的意愿有选择性地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定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在活动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既是活动的参加者,也是品德认识转化为行动的实践者,因而可以收到自我教育、言行一致等多重德育效果。四是具有寓教于乐性。课外与校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它一扫课堂教学可能造成的“呆板说教”的阴影,使学生在充满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中得到愉快体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而生动的教育。

因此,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激发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别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性与责任感等良好品德。

(三)劳动

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劳动具有多种德育功能。通过劳动,学生容易产生对劳动、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出巨大的热情与力量,经受思想与行为上的严峻磨炼,看到自己的才能和成果,能够培养学生爱劳动和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许多品德。通过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的品德情感和态度;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摒弃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可以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的真正含义,从而立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可以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虽然劳动教育具有深刻的德育意义,但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而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因此,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讲明劳动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等,以增强接受劳动教育的自觉性。

(四)少先队活动

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自己的成员。通过少先队活动,能激发小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培养良好品德。

(五)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指的是对教学班的组织、管理和教育工作,它是德育工作的又一基本途径。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之一,是学生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对一个教学班的全体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进步负主要责任的教师。班主任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纽带,又是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桥梁。因此可以说,班主任是从纵横两方面构建德育的“立体网络”的中坚人物。班主任工作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个性品质和良好学风的形成。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全面深入了解、研究学生,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思想品德较差的学生一般来说是极少数,但他对班集体的负面效应是很大的,一定要做好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进而更进一步地做好全班的教育工作。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第二,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就学校内部而言,班主任应当使“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使本班各任课教师定期交流意见,并与学校团队会组织加强联系;就外部而言,班主任要加强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合作,社会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的配合,从而使各方面的德育力量、德育途径形成最佳组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发挥育人的最佳效果。第三,要组织和培养好班集体。班主任特别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定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制定严格而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树立良好的班风等。

以上几条德育途径各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了德育途径的整体,学校应全面利用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使其科学地配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最大的整体功能。

[page]三、德育的方法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

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不能把德育方法单纯归结为教师运用的方法或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从整体上说,它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

(二)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方法

1.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说服方法的实质在“服”而不在“说”。说服方法要求的是“以理服人”,学生“心领神会”、“心悦诚服”,而不是“以势压人”,“我说你听”。说服方法常表现为师生对话,在关系上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认识上相互沟通,在情感上得到共鸣,在行为上共同选择,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

说服法包括:

(1)讲解

说服常用讲解,如向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说明某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

(2)谈话

说服常用谈话,通过谈话可以交流思想情感,了解学生的情况,提高他们的认识,他们进行教育。

(3)报告

当学生思想认识上有一些共同要求需要满足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解决时,以采用报告或讲座进行说服为宜。

(4)讨论

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些看法,但又不甚明确、不太全面时,特别是产生了分歧和对立的看法时,采用讨论、辩论,能使问题理解得更深入。

(5)参观

参观是让事实说话,通过接触实际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运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明确目的性。说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个别特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符合需要,切中要害,启发和触动学生的心灵,切忌一般化,空洞冗长,唠叨。否则,会使学生感到单调、厌烦,产生抵触情绪。第二,富有知识性、趣味性。青少年渴求知识,期望更多地了解社会、人生,因此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发,获得提高,所选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力求生动有趣,使学生喜闻乐见。第三,注意时机。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拨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第四,以诚待人。要说服学生,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只有待人以诚,才能叩开学生心灵的门户,使教师讲的道理易被学生所接受。

2.榜样法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了,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而青少年学生又富有模仿性,爱效仿父母、师长,学习有威望的同学,尤其崇拜伟人、英雄、学者。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能给学生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但在缺乏制度、纪律和正确舆论的环境里,榜样的作用则将受到局限。

榜样法包括:

(1)伟人的典范

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导师、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他们是民族的代表、人类的精英,当然是青少年学习的典范。他们的不平凡的一生、伟大业绩、崇高品德和光辉形象,对学生有极大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对他们的敬仰思念之情,对照典范严格要求自己,推动自己积极上进。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的典范,是德育的重要方法。

(2)教育者的示范

教师、家长和其他长者给青少年学生所作的示范。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榜样。尤其是教师与父母,他们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重任,也得到学生的信赖。其言行、举止,仪态、作风、为人处世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3)学生中的好榜样

从学生中评优,这也是一个运用榜样的方法。当然,学生中的榜样,不可能那么完美与稳定。但他产生于学生,为学生亲近与熟悉,容易引起学生的关心与学习。尤其是青少年积极向上、不甘落后,因而在学生中适当运用评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你追我赶,共同提高。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我们应根据时代需要和学生实际出发,指导他们选择好学习的榜样,获得明确前进的方向与巨大动力。第二,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要使榜样能对学生产生力量,推动他们前进,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习榜样的身世、艰苦奋斗的经历、伟大卓越的成就、崇高光辉的品德,特别是了解那些感人至深、令人起敬之处,使他们在心灵上对所学榜样产生惊叹、爱慕、敬佩之情。第三,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情感、冲动引导到行动上来,把敬慕之情转化为道德行动和习惯,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

3.锻炼法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安排学生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离不开实际的活动与交往的锻炼,只有在社会生活和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品德才能形成、发展和完善。我们既要坚持说服教育,又要重视实际锻炼。

锻炼法包括:

(1)练习

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如爱清洁、讲礼貌等文明行为习惯,

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

(2)制度

制度是指通过构建良好的学校制度来引导规范和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学校制度应合法、合德。

(3)委托任务

教师或学生集体委托学生个人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也是一种重要的实际锻炼。

(4)组织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是很重要的道德锻炼。这些活动包括学习、课外活动、劳动以及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学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克服许多困难,经受多方面的锻炼,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

运用锻炼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坚持严格要求。有效地锻炼有赖于严格要求,进行任何一种锻炼,如果不严格遵守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而是马马虎虎,那就会搞形式主义,不可能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对学生品德的锻炼贵在一个“严”字,丝毫不能放松。对一个学生马虎,对个个学生都可能马虎,教师的要求便流于形式。第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只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内心感到锻炼是必要的、有益的、有价值的,他们才能自强不息,自觉严格要求自己,获得最大的锻炼效果。第三,注意检查和坚持。良好的习惯与品德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

反复的锻炼过程,贵在持之以恒。前紧后松,一曝十寒,时冷时热,都无益于品德的培养,而且一旦造成学生疲沓散漫的习气,则将严重影响德育的进行。所以对学生的锻炼,要强调自觉但又不能放松对他们的督促、检查,还要引导他们长期坚持下去。第四,适当指导。有时,学生虽有良好的道德动机,但不善于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方式,特别是在他们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境时,会在行动上感到困惑,甚至有时还会出现问题,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因此,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应视学生的能力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有时还要同他们共同分析,共同选择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

4.陶冶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它有自己的特点,既不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也不对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而是寓教育于情境之中,通过按教育要求预先设置的情境来感化与熏陶学生;既没有强制性的措施,也难有立竿见影之功,然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效果,能给学生品德发展以深远的影响。陶冶法包括:

(1)人格感化

这是教育者以自身的品德和情感为情境对学生进行的陶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是通过说明和要求教育学生,而是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感化学生,促进学生思想转变,积极进取。教师的威望越高,对学生的关怀和爱越真挚,

他对学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越大。

(2)环境陶冶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是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境遇则往往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我国古代就已重视环境对人的陶冶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今天,我们应当更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品德健康成长。

(3)艺术陶冶

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舞蹈、雕塑、诗歌、文学、影视,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来自于生活,高于生活,形象生动,寓意深厚,感人至深,不仅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熏陶了他们的性情。我们应重视组织学生阅读文学诗歌,聆听音乐,欣赏画展,观看影视,或引导他们自己去创作、表现、演出,从中获得启示,受到陶冶与教育。

运用陶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创设良好的情境。良好的情境是陶冶的条件和工具。要有效地陶冶学生,行不言之教,必先创设良好的情境。作为学校领导要考虑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一个班主任则应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这种环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尊师爱生、文明而有激情、民主而有纪律、自由而有秩序的班风、校风。第二,与启发说服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陶冶学生,不仅与教师对学生的说服教育不矛盾,而且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情境的陶冶作用,不能只让创设的情

境自发地影响学生,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配合以启发、说服,使学生习惯和喜爱这种良好的情境,自觉地吸取情境的有益影响,也在自己身上培养起相应的良好品德与作风。第三,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良好的情境不是固有的、自然存在的,需要人为地创设。但这决不能只靠教师去做,应当组织学生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情境。学生在积极创建美好情境的活动中可以得到锻炼,发挥自主性、创造性,体验到满足、自豪、自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们的品德也会得到更好的陶冶。

5.奖惩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奖惩是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批评处分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做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公正、严明的奖惩,可以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认识自己的优点、好的行为表现和自己的缺点与错误,明确努力的方向;可以培养学生的荣誉感、羞耻感、道义感,激励他们积极进行自我修养,长善救失,提高个人道德水平和自觉维护学校和社会的道德规范。

表扬一般可分为赞许和表扬两种方式,赞许是教师对学生一般的好思想、好行为表示的称赞或欣赏,多以口头表示或点头、鼓掌等动作表示。批评是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指责,可以对个人,也可以对集体。奖励是对学生突出的优秀品行做出的较高的评价,一般包括下述几种:

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我校教师德育工作开展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1.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事关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战略任务来抓。学校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德育工作的法规和政策,每学期召开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调查研究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制定工作措施,学校各部门要把德育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上,校党支部、政教处、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配合德育小组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政教处主管德育工作,建立校长——中层机构(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等),——班主任的三级管理体制。 2.建立健全全校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和奖励表彰制度。学校要对德育工作开展和内容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重点从①德育工作开展情况;②德育建设平台;③班队效能;④班风及学习风气;⑤学生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⑥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素质和水平六个方面。学校每年将评选德育先进工作者并给予表彰奖励,纳入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建立和完善优秀学生评选制度,予以表彰奖励。 二、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切实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1.以德立教,为人师表。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学校德育骨干队伍,要坚持选拔、使用、管理、培训、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德育骨干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结构,提高队伍素质,要深入开展“树、创、献”(树师德形象、创文明学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和“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增强广大教师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师德意识。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起榜样示范作用。衣着整洁,得体大方,不着有失教师形象的服饰,谈吐文雅,举止文明,不说脏话粗话;同志之间团结互助,不闹矛盾,不拨弄是非,勤于工作,不得过且过,不敷衍塞责;生活健康,志趣高尚,不聚众赌博,不酗酒闹事;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家属、小孩,不违反校纪校规,不损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不搬事弄非,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作学生思想工作的活教材。 2.广大教师要摒弃唯师独尊的旧观念,坚决杜绝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树立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观念。学校要用月考核制度和师德考核机制加强对教师的监督管理,防止体罚、侮辱和伤害学生事件的发生。 三、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大德育格局,实现资源共享,整合教育力量。 健全机构,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作用,探讨家校共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大型家长会议,互通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向大平建始县实验小学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 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中小学生健

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小学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提高全民 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民的起点。 学校德育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并形

成深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这一切都无 法脱离德育内容而进行。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 就要准确了解和掌握九年义务阶段中小学德育内容,概 括地讲,中小学德育内容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 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求我们每位德育工作者将

这些德育内容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校外教育教学实践活 动,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习 惯养成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归纳起来有:榜样感召法、 疏导法、身教法、情感陶冶法,比较对照法和自我教育 法。每位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结合 校情,有机的采用切实有效的德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 的德育效果。 、逐1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有四点: 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逐步形成科学的世2观。

页第共页17 界观。3、评价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自我教育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现行学校德育工作的模式是:全员育人(教师、学生、家长)、全程育人(所有学科)、全面育人(校内校外)。 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走向是:走向公民、走向生活、走向对话、走向多元。去掉传统模式,打破条条框框。

明德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明德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为了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突出德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素质教育,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为重点,以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着力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体验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宽松和谐的环境育人,以健全的制度规范人,以发展的目标凝聚人,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德育观念,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1、建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冀贞途 副组长:李士更 成员:夏光岳刘真昆伊丙柱各班班主任 每周五下午定期召开学校德育工作会议,总结分析上周德育工作中的得失,安排部署本周德育工作,根据学校实际,及时调整德育工作思路,不定期的研究解决德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2、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及德育工作考评细则,严格德育工作的管理、评价和奖惩,确保德育工作责任明确,任务到人,各阶段的教育内容落实到位。 3、加强德育队伍培训。一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格局,推进家校联系,从而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家庭教育为基点,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管理网络。一方面积极开展“家长接待日”活动和“教师大家访”活动,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访,促进家校的了解和交流,把学校对德育工作的意见送到家,把家长的建议带回学校。并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资源,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大班主任队伍培训和管理力度:一要加强对班主任的校本培训,例用例会、组织专题学习、校内经验交流等形式,切实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二要注重加强青年班主任培养,强化理论学习,每学期须上一节班队课观摩活动,使新班主任尽快成熟,努力缩短优秀班主任成长期。三是选送年轻班主任参加各类班主任培训班,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四是继续实施班主任考核,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五是推行班主任工作承诺制度:即:对孩子一个微笑——任何一个孩子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与孩子交流——每个孩子都能和老师平等对话;帮孩子明智——让每个孩子在体验中辨别真善美;教孩子求知——能耐心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孩子自主——尊重孩子的意志、张扬孩子的个性;给孩子机会——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为孩子着想——

德育原则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①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②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①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②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①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②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德育的途径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共青团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常用德育方法: ①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②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③情感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④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⑤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 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 工作的基本要求。1、导向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 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 发展。2、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 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 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 他们积极向上。。3、尊重学生与严格 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指进行德育要 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 的思想行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4、教 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进行德育 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个方面 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使其相 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进行5、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 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 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 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6、知行统一 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 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 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 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7、长善救失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 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 长。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 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 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 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德育原则贯彻的要求 1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 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 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 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 结合起来2贯彻疏导性原则的基本要 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 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 主,坚持正面教育3尊重学生与严格 要求学生相结合贯彻要求:①爱护、 尊重和信赖学生;②教育者对学生提 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 体和严宽适度;③教育者对学生提出 的要求要认真执行。4教育的一致性 与连贯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 要求: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 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 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 系统地进行5知行统一原则具体要 求: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用 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基本 道德规范来武装学生,提高学生思想 道德认识。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 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 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认识,增强情感 体验,养成良好习惯③对学生的评价 和要求要做到知行统一④教育者要 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6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要求:①已发展 眼光,客观全面的了解学生②根据不 同年龄段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 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模式 化③注意学生个个别差异,做到一把 钥匙开一把锁,收到良好效果7.长善 救失原则贯彻要求:①要“一分为二” 看学生,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 因素,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 行自我教育8、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 相结合要求:①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②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 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 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的形象 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 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 和发展认识能力。2、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 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 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 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 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 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 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 的运用。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 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 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 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 逻辑思维能力。5、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 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 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 获得最佳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 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 导,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去理解 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7、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 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 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 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 身心健康发展。实施要求:①了解 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 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正确 掌握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 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 世界观教育。 gao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 演三种方式。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 想性;②注意启发;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①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 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问题的 难易要因人而异;③要善于启发诱 导。3、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 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 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 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 问题要具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 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 结。4、演示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②要使学生明 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 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③通过 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 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 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5、练习法练 习法的基本要求是:①使学生明确练 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 方法;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 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 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③严格要 求。6、实验法基本要求是:①明确 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试验计 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 求;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的示 范作用;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并按 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7、苏格拉底 的“产婆术”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 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 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 己得出结论。

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是由德育的任务、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由于小学德育的任务、容是多方面的,因此,进行小学德育就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一)小学德育实施的途径 小学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等。以下介绍几个最主要的方面。 1.思想品德课 这是向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直接和专门德育的一门课程,是我们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在一些地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容已经组合进了社会课,但是它的任务仍然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思想品德课有着其他途径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实例讲清道理;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某些现象和行为,明辨是非,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念。 要上好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应注意下列几点。 (1)目的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确定教学目的之前,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分析本年级、本班学生的情况和特点,然后依据《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确定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个单元、每一堂课的具体目的和要求。 (2)每堂课的课题要小一些,灵活一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应当通过一个个小而具体的概念逐步积累、形成,从认识无数小道理达到认识大道理。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如果课题太大,涵太深,教师不容易讲透彻,学生的印象不深刻,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课题既要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便于记忆、理解和在实践中应用。 (3)教学要点要简单明了,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教学要点是为了达到一堂课的教育目标所必须讲清的几个最主要命题,它是教师的教学提纲,也是学生领会某个道理的要领。教师讲课时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4)材料要生动形象,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思想品德课上运用的材料,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启发道德实践的基础。因此,要重视选材。材料要立意深刻,有感染力,紧扣中心。材料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可以是故事、童话、寓言,也可以选用一些诗歌、图画以及谚语、格言等。 (5)坚持启发式教学。能否发挥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性是小学德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教育自己的机制。 2.其他各科教学 学校以教学为主,学生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上文化课。因此通过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经常的、最基本的途径。 教学本身具有教育性。小学各科教材都是根据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编写的,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容。小学各科教学是为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打基础的。同时

2020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2020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 德育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对于小学而言,德育教育就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下面是第一为大家的20xx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供大家分享。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 ___理论、“ ___”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以社会要求与学生发展需要为契机,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生理、心理素质。加强学校德育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新形势下中学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二、德育内容、形式与实施途径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

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的思想,把德育当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首要任务来抓,坚持常规教育、专题教育、系列教育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为保证,社会实践教育为辅助,开辟多种德育途径,使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㈠常规教育 1、认真贯彻和落实《国旗法》,坚持每周星期一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结合形势教育、传统节日、纪念日及学校大事等,安排好国旗下爱国主义教育系列讲话内容。 2、加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守则》、《规范》和《学生一日常规》。 3、继续推行校园文明礼仪监督岗值勤制度,让学生干部参与校园管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能力。 4、组织“校园巡摄”活动,用影像真实记录校园内发生的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并利用闭路电视、宣传画廊进行宣传和曝光,弘扬正气,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5)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 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教育者的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来组织和指导的,是一种教育性活动与交往,它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活动,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教育性。这种教育性,即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德育过程的活动与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展开的,是服从并服务于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而不是盲目的、自发的;第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与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围,而不是一般的广泛的社会活动与交往。第三,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与交往是依据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起来的,是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一是德育过程必须适应社会实践的客观状况和客观要求;二是德育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实际地履行一定的社会道德义务;三是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衡量和检验。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1)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对他不断提出合理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不断地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是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相互作用、矛盾统一的过程。

德育实施的途径和办法

精心整理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是由德育的任务、内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由于德育的任务、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进行德育就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实施的途径 1、教学 ??教学不仅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实施德育是其他途径所无法比拟的。 2 ?? 动。 3 ?? 4 5 ?? ??学生的时事政策学习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联系实际及时而经常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6、班主任工作 ??做好班级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其他德育途径所不能代替的。

(二)德育实施的方法 1、说理教育法 ??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使学生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其方式主要有讲解(报告)、谈话、参观(访问、调查)、讨论、阅读指导等。在运用此法时,说理教育应具有目的性、针对性、感染性、真实性、民主性。 2、榜样示范法 ?? 3 ?? 式,进行实 4 ?? 5 ?? 省和自我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以提高品德水平的方法。自我教育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这一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最终达到无需教师的教育而能进行自我教育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德育目标。 6、品德评价法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良好品德形成发展和预防、克服不良品德滋长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奖励有赞许、表扬和奖赏。惩罚有批评和处分。批评有个别批评、当众批评、集体谴责,处分可分为警告、记过、留校

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作者:————————————————————————————————日期:

浅谈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

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我们的做法是: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等,不失时机的加强对

德育原则归纳

考点4: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我国中学德育的原则主要有: 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 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 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贯彻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的要求是:(1)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 的思想。(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长善救失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 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1)“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2)发 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

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要求是:(1)尊重和信赖学生;(2)严格要求学生。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是:(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2)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2)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3)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8.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③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孔子早就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 (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其中,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固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社会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品德。当然,教学这个途径也不是万能的,只通过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进行德育,容易使学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订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单项选择题] 1、()是品德教育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基本方法。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锻炼法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2、“人有爱与被爱两种需要,假如得不到满足,就有可能发生行为问题”。这一理论是()。 A.果断纪律理论 B.行为矫正理论 C.现实疗法理论 D.目标导向理论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3、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班主任工作 B.团队活动 C.学科教学 D.课外校外活动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4、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的德育原则是()。 A.导向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疏导原则 D.平行影响原则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5、预防问题行为的关键是()。 A.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 B.建设优良的校风与班风 C.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D.改善学生的人际环境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6、共青团诞生于()。 A.1920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3年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7、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这指的是德育工作的()。 A.疏导原则 B.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C.导向性原则 D.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8、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说服法 B.榜样法 C.陶冶法 D.锻炼法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9、德育应坚持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所以要以()。 A.只用说服法就可以了 B.适当体罚也可以 C.说服教育为主,辅以纪律约束 D.纪律为主,说服为辅 参考答案:C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内容、模式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内容、模式 中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 1、校内正视途径,涉及教学、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及课外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等 2、校内非正视途径,涉及学生友谊团体、校园文化氛围等 3、校外正式途径,涉及校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文化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 4、校外正式途径,涉及邻里,非正式社会、文化团体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可以说,我国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政治觉悟的提高,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的方面有:在学校教育目标中,德育是主导,是灵魂。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 同公办学校比(尤其是民办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德育内容方面,要求过高,过于抽象,脱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2)在德育方法方面,以灌输和说教为主要方法。(3)在德育形式方面,大多采用集中统一和单调划一管理及育人模式。 德育工作指出了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做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我们德育工作指出了方向,我们把创新民办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探索列为校本重点课题。

教育、德育原则练习题

教学、德育原则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教学目的 B.教学内容 C.教学原则 D.教学方法 2.课堂教学中,学生依靠形式、颜色、声音、感觉来进行思维的过程,是全面贯彻了()原则 A.启发性 B.巩固性 C.系统性 D.直观性 3.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 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的首要问题是() A.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C.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性 D.发扬教学民主 5.某小学三年级老师在教“笑迎”这一新词时,首先复习“跃进”“斗志昂扬”等词语。“跃进”的“跃”字的右面一半就是“笑”字的下半部,“斗志昂扬”的“昂”字下半部加上“辶”就组成了“迎”。然后学生再学习新词“笑迎”,就很容易掌握了。这位教师运用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6.()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A.疏导原则 B.导向性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疏导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经常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这贯彻的是教学原则中的()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发散性原则 9.“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反映出的德育原则是() A.知行统一原则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D.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11.阿亮痴迷网络无法自拔,李老师找阿亮谈心,聊互联网和比尔·盖茨,并肯定他上网学习电脑技术的积极性,借此了解了阿亮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转变了阿亮。李老师的做法最能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疏导原则 B.在集体中教育的原则 C.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D.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2.由于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阶段,可塑性强,这就要求学校德育要坚持(),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指明方向。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一致性原则 D.连贯性原则 1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这是贯彻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 A.连贯性 B.疏导性 C.一致性 D.导向性 14.古代学者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一致性原则 B.正面引导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严格要求原则 15.“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是由苏联早期的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创立的教育模式的理论内容。 A.凯洛夫 B.马卡连柯 C.列昂节夫 D.达维多夫

幼儿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四节幼儿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幼儿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幼儿的日常生活 幼儿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幼儿品德又广泛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待人、接物、处事之中。日常生活对幼儿的品德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还为幼儿行为的反复练习和实践提供机会。所以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德育应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之中。必须认真做好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工作,才能顺利地实现德育的任务。 幼儿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和周围环境发生着各种联系,接受社会上的各种影响。但在各种联系中,在一日生活中与人的直接接触和交往,是形成幼儿道德品质最关键的因素。因为道德品质本身就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同伴、成人交往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定的行为准则,并且进行各种行为练习,从而逐步形成友好关系等某些道德品质。教师必须创造一切条件,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与同伴以及成人自由地接触和交往,使他们与同伴一起生活、游戏与学习。这样才能逐步地培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学会分享、谦让等品德行为。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比如盥洗、午餐等为形成道德品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途径。有的成人或由于低估幼儿社会交往的作用,或由于怕孩子发生纠纷,不允许幼儿之间更多地接触与交往,对幼儿的限制太多、太死,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幼儿正常的交往,不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 幼儿的日常生活也为教育者了解幼儿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表现提供了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认真细致地观察幼儿,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中,最能表现他们的真实思想和行为习惯。幼儿的一言一行,一个目光,一个表情都反映着他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他们的思想。因此,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幼儿的生活,通过各种现象,认真去探索幼儿的意愿和要求,捕捉他们心理的瞬间变化,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从中发现各种微妙的思想问题,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教育。实践证明,对幼儿没有了解,就没有教育,没有细心地观察,就没有细致的教育。对幼儿在互相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教育者应及时正确地处理,帮助他们形成友好关系。对于凡是牵涉较多人的问题和比较突出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要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对个别的问题个别处理。处理问题要做到:方法灵活,使人信服;要明辨是非,处理公平。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克服缺点和形成友好的相互关系。如某孩子为了想多吃糖包,乘人不注意时,把盘子里仅剩的一个糖包吃了一口,又放入盘中。教师在事后及时向他和全班进行了教育。教师给幼儿讲了大象请客的故事。大象过生日请来两只熊作客,大象做了三个甜饼,两只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