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制造带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制造带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制造带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制造带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制造”带给我们的启示

??从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看德国制造

1. 201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2)

2. 解读“德国制造” (3)

2.1 始终强调制造业的根本地位 (4)

2.2 众多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 (5)

2.3 二元教育体制 (5)

3. 给“中国制造”的启示与思考 (6)

启示1 不将就的做事风格 (6)

启示2 从点滴做起的创新 (6)

启示3 忧患意识与前瞻性眼光 (7)

启示4 与消费者的双赢心态 (7)

启示5 社会监管+行业自律的外部条件 (8)

启示6 性价比或可成为中国制造的突破口 (9)

4.结语 (9)

【编者按】当地时间2012年4月22日晚,德国201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举行开幕式,来自世界69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000家厂商参展。本届工博会的主题是“绿色智能”,而这也正是当前先进制造领域发展的趋势方向。本期专题,从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说开,通过对“德国制造”的解读,以期对“中国制造”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2012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HANNOVER MESSE)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工业盛会,1947年第一次举办,每年一届,已成为全球革新工业技术产品和自动化技术的主要展示平台,被视为“世界工业发展的晴雨表”。

本届工博会于2012年4月23日至27日在汉诺威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共有近500家中国企业参加全部八个主题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了22日当天的开幕仪式。

本届工博会共分八个主题展:工业自动化、能源、移动技术、数字化工厂、工业供应、线圈技术、工业绿色技术和科研与技术。在这八个主题中,环保技术和设备是新设置的,它展示的是在工业产业链中回收、垃圾处理、空气净化和水处理等环节的解决方案。

中国是本届工博会合作伙伴国,这是中国第二次成为伙伴国,第一次是在1987年。中国再次成为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合作伙伴国是和中德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与发展息息相关的。2010年中德两国领导人将双边关系定位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去年举办了首轮中德政府磋商,今年2月初德国总理默克尔又对中国进行了成功访问。据中方统计,两国贸易去年已达1692亿美元,同比增长18.8%。德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已经超过183亿美元。中国企业在德国的直接投资也迅速增长。

中国和德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大国,“德国制造”是德国产品在全世界的一个无形招牌,德国各款名牌产品,其品质、实用性及耐用性均获得一致的好评。伴随着这次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举办,“德国制造”将再次引起我们的关注。

2. 解读“德国制造”

“德国制造”雄踞欧洲制造业之首,并且成为德国所有企业的一个共有品牌。无论是像奔驰、宝马、西门子这样的知名国际化大企业,还是像多尔曼、沃斯这样专攻某一领域设备的德国中型企业,都自然继承了德国制造的优良名声:对理性的崇尚、对计划性的遵守与精确度的执著。

德国企业之所以注重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首先由德国人的严谨的文化所决定。同时,德国企业的董事会权力没有美国那样大,无形中减少了经营者短期利润方面的压力。管理者可以安心地从事更为长远的事业,而不必急躁冒进。

德国人力图把每件产品都当作工艺品去制造,所以,即便一件产品需要由机器完成一部分,另一部分由人工完成,稳定性仍然非常高。在德国人看来,机械类产品一旦由于质量问题停工,就会影响整个工厂的生产效率,正因如此,德国制造产品基本上都坚实耐用,产品寿命也很长。如果客户面对一个便宜但只能用3年的产品和一个可以不停歇、无差错使用10年的德国产品,即使后者售价昂贵,也很可能选择后者。

当传统的德国制造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新兴国家的低价挑战时,德国将自己定位为世界工厂的制造者。中国及其他一些新兴国家是世界工厂,那么德国就是世界工厂专用设备的制造者,这实际上避开了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并且形成了互补关系。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曾经这样总结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德国制造首先是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重视特殊的,专业化强的产品,而不鼓励大规模制造;其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德国制造除了少数大企业外,大量的是中小企业,它们灵活,反应快,专业化程度高,更容易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2.1 始终强调制造业的根本地位

身处欧洲中部的德国,既无地缘优势,也无资源禀赋,却能在100余年的时间里数度崛起为世界强国,其“独门秘籍”之一即为其实业立国道路。德国企业的共识是:必须持续性投入和积累,要保持兢兢业业做实业的传统。

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之际,即确立了工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100多年来,无论是备战、战后重建,还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德国工业始终是国家振兴的中流砥柱。即使是在美英等国对金融业“神话”趋之若鹜的年代,德国也依然坚守自己的立国之本。

德国工业的核心思想是制造有高使用价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双高”产品。为落实这一思想,德国自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一直以来就在制造业发展中不断动态调整其发展重点。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频发,德国工业开始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将重点放在新能源发展领域。

德国的发展历程表明,在全球化时代,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可以为国家经济发展持续提供动力。那些看似会威胁德国经济增长的国家、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新兴国家恰恰给德国经济增长增添了动力。因为随着其经济快速发展,这些国家需要购买大量德国高科技设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建厂。

即使是在西方其他国家竞相发展金融创新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这种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不仅让德国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促进了德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德国具备了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

2.2 众多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

德国的出口贸易乃至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小公司,尤其是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却默默无名的中小企业。数据显示,这些年营业额低于5000欧元、雇员人数少于500人的企业,数量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9%,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德国特别注重壮大中小企业的规模,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为扶持中小企业,德国政府甚至采取了“限大促小”的政策,在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限制大企业在国内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帮助德国保障了大量就业,使德国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有效缩小了收入差距,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全力支持国内中小企业的同时,德国也在积极推动大众、宝马、戴姆勒、西门子、拜耳、巴斯夫等大型企业向海外拓展。德国跨国企业的成功运营,不仅是在向全世界宣传德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也是在向全世界传播德国严谨认真的民族精神,是德国质量强国形象的最佳代言。

2.3 二元教育体制

二元制职业教育录取过程是学生先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然后根据学徒的职业,再到相应的学校报到学习。企业和学校有固定合作关系。学生只要签订了学徒合同,自然就可到相应的职业学校上课学习。技术工人毕业时可获得大专文凭,工资与商科毕业的大学生差不多,而且职业发展道路同样宽广。

德国通过大规模、系统化的职业教育,创造了质量型的人口红利优势。依靠独特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培养了庞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这些技术人才在德国人口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德国全社会都非常重视

职业教育,形成了尊重产业工人的社会氛围。德国社会普遍认为,人才的定义范围并非局限于前沿行业或学科的领军人物,更包括在普通行业中发挥专长的个人。这种广义的人才观和平等尊重的社会共识,使得德国有大量年轻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成长为优秀的产业工人。在德国,大学毕业生仅占同龄人的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由此走上工作岗位。

3. 给“中国制造”的启示与思考

启示1 不将就的做事风格

在德国,建筑工人拿到图纸后会很严格地按照图纸的要求来施工。如果发现设计图纸中规定的材料用完了,工人也绝不会采取所谓的灵活变通措施,拿其他的材料来代替。这种有板有眼的做事风格,首先要得益于德国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体系。此外,德国的员工一般在一家公司工作很久,把公司视为自己生活中重要的部分,珍惜公司的声誉也是珍惜自己的工作机会,因此会对参与的工程项目竭心尽力。

与之相比,中国的建筑工程队往往把工人招来后培训一两天就上岗,做完一两个星期后就赶往下一个工程,建筑工人“灵活”地同时做几个不同的项目和工种,对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了解不深。即便工作不复杂,但是再好的设计遇到理解有误或是执行不力,也达不到设计效果。

同样注重实用,德国人一板一眼的实用哲学与中国人灵活变通的实用哲学,到底哪个更好,这点似乎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简单的小事处理不好,就会带来很大的麻烦。

启示2 从点滴做起的创新

德国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也促使德国企业不断投资新的产品研发设计。德国人的创新不局限于那些伟大的、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

不局限于技术领域,而是从小处着眼,在产品、流程、服务、交付乃至包括企业职能管理系统在内的企业价值链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创新空间,一旦把握机会都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

有企业就认为,创新不见得要和发明画上等号,只要解决消费者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问题都是创新。西门子研究院会定期研究分析各个行业的新兴市场和社会发展趋势,看看有哪些需求是现有技术无法满足的,再将这部分技术需求纳入到研发的战略体系当中;同时,在与相关业务部门保沟通和合作过程中,双方碰撞出的新想法,对产品改进和提升,即“自下而上”的创新。

启示3 忧患意识与前瞻性眼光

上世纪50-60年代,德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度位列全球第二。但德国人并没有沉迷于“德国经济奇迹”中,而是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当时德国经济学家赫恩教授的建议下,经济部在专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今天的德国领导力学院。自1956年成立以来,德国领导力学院每年培训8500名德国企业高层管理者。换言之,领导力学院可以称得上德国企业管理的“黄埔军校”。

学界如此,企业家也有很高的忧患意识。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刚刚爆发的时候,德国辛克全球货运董事长卖掉了辛克公司的所有股份。在他看来,美国的次贷危机会波及全球,并影响到全球物流运输。其预测后来成为现实,前瞻意识则让其财产免遭损失。

我国儒家思想家孟子曾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的企业界或许可以从德国同行身上学到很多。

启示4 与消费者的双赢心态

德国企业不喜欢迎合顾客,即使因此暂时找不到适合的消费群体,

也不会在质量上让步,然而德国企业对顾客还是有双赢心态的。这样做是因为德国人看得长远,他们认为对顾客负责任会带来双赢的结果。德国人不会把最贵的东西推荐给顾客,德国人一定会首先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因为德国人认为顾客具有口碑效益,对顾客负责任,顾客就会成为产品正面宣传的途径。这是售前,德国企业的售后亦是如此,如果买到的产品有质量问题,只要联系到售后部门,顾客的要求就会被满足,因为德国企业不愿意让残次品留在客户手里,给品牌做负面宣传。

启示5 社会监管+行业自律的外部条件

探讨德国建造,除了上述种种内部因素,还有一项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那就是社会监管。在德国工业的许多部门,尤其是核心的工业部门如能源、汽车制造业等,都存在规范行业行为、监督行业质量的独立监管部门。这些部门一般由某个特定行业内的各大公司筹资入股共同建立基金会,基金会作为独立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第三方公正自主地执行监管的职责。

基金会的职责范围一般包括行业规范的制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更新,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产品质量的审核等。这种由行业内各企业共同出资筹建的独立监管部门一方面解放了部分政府职能,实现社会管理;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专业,及时跟踪行业发展的特点,对行业规范、标准等进行更新,同时也有利于积累相关的技术成果,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行业水平。

相比之下,我国的行业规范一般出自行政手段,由政府部门主导自上而下颁布落实。虽然也由专业人员具体制定,但在较多情况下,一些行业标准的研究和制定被作为“项目”,交由相关部委下属的研究机构来完成。个中利弊不言自明。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形

势下,一些行业标准和规范仍需要填补的空白,然而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往往直接借鉴国外成熟的体系,这种方式一方面使我们能快速地形成指导行业发展的规范和标准,但另一方面也使我们面临着没有足够基于本土实际情况的信息反馈的挑战。

启示6 性价比或可成为中国制造的突破口

德国企业追求的主要是高质量产品,所以在高性价比产品的研发投入上比较弱。而这正是中国比较擅长的,所以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德国企业跟中国企业竞争时,就会暴露出这个弱点来。德国企业自己也认为这是一种挑战。他们想做一些改变但是很难,因为成本结构、设计理念决定了产品的最终价格,所以,现在他们基本采取收购的方式来做第二品牌,比如施耐德收购了德力西。

中国企业可以从性价比高的产品开始,在世界制造的舞台分一杯羹。走“高附加值”之路当然是最终目的,所以中国企业也要认清自己的优势,从市场上找机会加以巩固和提升。

完整的产业链也是德国制造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很多企业则核心零部件空心化严重,只能做组装工厂。如今很多企业开始进入欧洲,都希望能通过欧洲企业的平台来完整产业链。这也是中国制造下一步迫切要做的事情。

4.结语

“德国制造”的品质必将继续作为传奇延续下去,了解“德国制造”的传奇品质,为的是有朝一日创造出我们自己的“中国制造”的传奇。当我们将中国博大的文化和精神与高科技水平真正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也是“中国制造”崛起之时。我们的传奇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先进制造与新材料情报研究团队 整理) 《先进制造与新材料科学研究动态监测快报》2012年第9期

狼性文化与执行力

狼性管理打造执行力团队 纵观当今中外市场,诸多企业中,为什么有着相似策略的企业结果却相反?为什么有着聪明才智的经营者最后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无数的拥有伟大构想的企业成功的却是寥寥?我们再看,为什么市场上众多的咖啡店只有星巴克一支独秀?为什么在众多的超市中只有沃尔玛、家乐福能够成功?同样做PC机为什么只有戴尔独占熬头?所有那些失败的企业都有着不同的失败原因,所有那些成功的企业之也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一点就是强有力的执行力团队。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明白“团队精神”和“执行力”的重要性,也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相关的理论,同时,更多的企业在实践中摸索,大家都知道“执行力团队”已成为企业永续成长的必要条件!那如何才能打造“执行力团队”? 有很多的理论在阐述如何打造执行力团队,但是有些学者对于狼性的研究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狼是陆地动物食物链的最高终结者,就连老虎、狮子这样的兽中之王都要对狼退避三舍,原因无他,就是害怕狼群这个团队!通过对狼的性格及组织行为的研究,我们能从中总结出很多打造“执行力团队”的有益的原则和启示。 一、团队意识 狼知道自己的力量弱小,和老虎、狮子、豹子等兽中之王比,狼比不过,甚至与野牛、斑马、角马等猎物比,狼也自认实力不足,正是由于狼有自知之明,知道单打独斗不仅不能成事,相反还有可能被吃掉,所以他们选择群居,选择了团队,同时也就成为了陆地动物世界中最可怕的最高终结者。 一个企业也是如此,没有团队的合作,光靠个别英雄是难以成功的。有人说现在经济社会已到了后英雄主义时代,以前靠英雄式领导托起一个成功企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初的第一批企业英雄们到现在还剩几个?时势造英雄,当年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交替的混乱的时势中造就了多少英雄,而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最终确立和市场的日趋规范,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企业发展靠集体的智慧,靠团队密切的合作精神,我们应该看到个体的力量太单薄,需要团结,需要合力,狼的这种自知之明的团队意识,不也正告诉我们这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吗?! 二、整体利益至上 我们都知道,在群狼中,当一匹狼嚎叫时,其他的狼都会响应,于是我们就听到了此起彼伏的群狼的嚎叫,让所有的动物,甚至人类都胆战心惊!在这此起彼伏的嚎叫中,

德国人的优秀品质

德国人的优秀品质 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 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这句话充 分显示了德国人的埋头苦干、不肯苟且的精神。德国的国徽是一只 尖嘴利爪的鹰,鹰的特性是勇猛。德国的公园、车站以及其他公共 场所用以装饰的铜像,多半是狮子、马和肌肉结实的男人,很少用 女性作宣传的。这都是德国民族性格的写照。世界上存在着形形色 色的人种,其性格特征也是千奇百怪、千差万别的。作为一个拥有 八千多万人口的德意志民族,其性格也是不可能一致的。德国人有 的深沉、内向、稳重,有的开朗、豪爽、风趣……但多年来受到德 国文化的不断熏陶塑造,使德国人养成了一些较为共同的特点: 严谨、实在、勤奋、认真、整洁、俭朴、周密、准时。 国内某家医院收到一封来自德国的信,信中称该医院大楼是德 国建筑师在1919年设计建成的,设计使用年限为87年,现在已经 到了设计年限,要注意该建筑的修缮和安全。之后过了几天,德国 方面又打电话提醒该医院,让那家医院的人惊讶之余,很是感动。 1911年4月,云南滇池螳螂川上的石龙坝电站建成发电。100 年过去了,它仍然在为邻近的村寨提供所需的电力。这座水电站所 用水轮机、发电机和变压柜全部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产品。 同样是建筑,德国人的周全、精密、严谨让人不得不叹服。20 世纪初期,我国的青岛曾经被德国人占据,留下了大量的德国式建筑。几年前,青岛连日暴雨,国人建造的新城区,下水系统全面瘫痪。而在老城区,德国建筑师一百年前修造的排水系统,却运作正常。这是因为,百年前德国建筑师在修建城市下水道系统时,已经 充分考虑到青岛的地势和天气因素。 同样是指路,德国人一丝不苟的态度不禁不让人折服。我曾经 在德国乡村马路上问路,得到了德国人十分认真的解答,距离精确 到米,方向精确到路,严格按照他们指的方向行进,目的地还真的 就在前面。而在中国问路,最常听到的回答是“往前走不远再向右 一拐就到了”这类的回答,让你不清楚向前要走两百米还是两公里,也不知道在哪条横路上向右一拐? 同样是赴约,德国人会把时间精确到分钟,而不是我们习惯的 小时。如何保证按时到达呢?德国人并没有诀窍,只是提前出发,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曾经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曾经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今今天它又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德国在二战后历经沧桑却从新崛起,迅速发展,这些都源于德意志民族在各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确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这些集中体现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信念、思维方式、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研究方式、处世态度。通过这砦来影响每个人的信仰、理想、价值、人格、认识等。由此我们看出,社会的真正核心是文化,更确切地说是人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文化的确立,先有民族精神的孕育,然后有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运动的产生,在这过程中使用社会上的每个人的思想或得更新,从而在生活工作中改变社会的面貌。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与自觉能动性取决于文化这一核心,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 德国之所以在起伏的历史中沉浮不定,其中的文化的影响使其深刻的。首先,路德的宗教改革体现了现代精神。他强调个人的人格至上,以每个人的良心来指导个人的行动。这一点使个人从当时的宗教盲从,宗教压迫是解脱出来,使教徒可以去怀疑,去思考,让他们更具理性化。这一点从路德教的教义中有所体现。信仰不靠盲从,而与内心求知冲动怀疑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相对论,就与他的怀疑精神密不可分。正是他敢干向牛顿力学体系提出怀疑,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才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路德教对德意志民族的影响从爱因期坦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如今,社会上总是说我们国家缺乏创造力,深究其中原因,有些人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多培养高级人才,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对需要改变的东西并没有多大改观,其实要增强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是要从最核心的文化上着手。并不是说我们也来办一个路德教就够了。这些关键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是这些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教育方面,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虽然在战争中败给了拿破仑,自己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人占有,并且有巨额的战争赔款,但他在这种服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力主办大学。他曾经说过:“这企图家必须用它的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上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这一点恰好与抗战时期延安的情况相似。当时共产党刚完成万里长征,在延安这样艰苦环境中办起了延安抗大,并且一次次的掀起学习浪潮,使延安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不仅融和了各个层次的人,而且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环境方面,国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用其宽松的政治环境,无论这位学者的观点是这样还是那样,只要其理论言之成理,就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有交流有碰撞的思想才是有活力的思想。因此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理性化的领导阶层,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这也正是德国在二战后能够从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出生在德国的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说是德国文化的又一贡献。马克思

丹麦综合能源服务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丹麦综合能源服务实践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能源产业肩负着提高能源效率、保障能源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和推动环境保护等新使命。在此背景下,传统能源系统建设路径和发展模式亟需改变。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成为我国落实“能源消费高效化,能源供应多元化,能源技术低碳化,能源体制市场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已践行综合能源实践探索的国家/区域中,丹麦的发展经验独具特色,且对我国有较强的参考作用。首先,在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丹麦是世界公认的风电大国,而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风电成为我国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在能源产业的发展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方面,两国都对风能给予了很高的期待。中国未来的综合能源系统也必将和丹麦面临同样的难题,即如何将波动性大的风能集成到综合能源系统中,并实现对风能稳定和高效地利用。 其次,在推动综合能源服务的建设方面,丹麦在政府层面由丹麦能源署(Danish Energy Agency)负责制定和推动相关的政策与法规,而在企业层面则是由丹麦国家电网公司(Energinet)承担建设综合能源服务的主要任务。这一点与我国情况类似,两国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文件指导下,由大型国有能源企业负责在前期推动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发展。在有关综合能源服务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方面,我国政府可以参考丹麦政府的成功经验,而丹麦国家电网公司在开展综合能源服务以及制定相关商业策略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国有能源企业,特别是电网公司借鉴。 能源转型催生综合能源服务 丹麦的能源转型 丹麦的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前,丹麦的能源自给率不到2%,且超过90%的能源供应依赖于进口石油。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受其单一的能源结构影响,丹麦的经济受到了剧烈冲击,丹麦政府因此意识到了能源自给自足的重要性,以保障能源供应为首要目标开启了第一次能源转型。到本世纪初,随着对北海油气田的大力开发以及增加煤炭的使用,丹麦的能源自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_蔡柏奇

-- 一、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二战 后的成长期、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成熟期和随后的挑战期,见图1。 数据来源:日本钢铁联盟 1.成长期(1945—1973年)二战后,日本政府采取“倾斜生产方式”,确定煤炭、钢铁为优先发展产业,促进了日本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1945年,粗钢产量仅为50万吨,经过5年的产业恢复时期,到1950年产量为529万吨,恢复到战前的生产水平。经过5年的产业振兴,到1955年粗钢产量为941万吨,钢铁工业初具竞争力。此后,日本政府开始推行扶植保护政策,通过财政和金融等政策引导措施,鼓励行业重组兼并,进行结构调整,提高集中度,并制定了有利于钢铁产品出口的有利措施以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日本钢铁工业从而迎来了高速增长时期。1965年,粗钢产量已经超过4116万吨,仅次于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到1973年粗钢产量达到了1.2亿吨的历史巅峰。 2.成熟期(1974—1995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不得不进行能源战略调整,以降低对国外的能源,特别是对石油的依赖,同时,钢铁工业也停止了扩张,进入发展瓶颈期,钢铁工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逐渐降低,迫使日本政府贯彻技术立国战略,以科学技术带动本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并针对世界不同地区钢铁需求的多元化,进行海外扩张。80年代,由于日 币升值的影响,钢铁工业的衰退进一步加剧,销售额以及附加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急剧下降,这段时期,日本的粗钢产量一直维持在1亿吨左右。进入90年代后,日本政府鼓励开拓海外市场的整体走出去战略,通过向海外扩展生产基地,把高端技术留在国内,中低端技术向海外生产基地进行扩散,从而实现市场的迅速扩张、成本的降低及垄断利润的提高,日本钢铁工业得以重新崛起,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钢国。 3.挑战期(1996年至今) 受国际钢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以及新兴经济体需求的急剧扩张等因素影响,欧洲和中国的钢铁产能急剧扩张,日本企业的地位逐渐下降。1996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钢国,并一直延续至今。而日本的钢铁产能没有进一步扩张,始终维持在1亿吨左右。1991年,世界粗钢产量前10位企业中日本有4家,新日铁与日本钢管分列第一和第六位,到2012年,只剩下新日铁住金和日本JFE 钢铁两家,且仅列第三和第七位。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全球钢铁产能过剩、海啸、大地震等因素,加之日币持续升值,对依赖出口的日本钢铁工业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日本钢铁工业发展战略 1.联合重组 统计数据显示,1961年,日本前六大钢铁公司合计产钢占全日本的68.33%,已经达到高度集中。2007年,日本粗钢产量为1.2亿吨,其集中度在总产量增加的前提下也实现了稳步提高,日本最大的4家钢铁公司合计产量为8987万吨,占日本总产量的74.77%。日本钢铁工业集中度的提高,是企业间联合重组和各大企业自身规模扩张的结果,而企业间联合重组起了决定性作用。 日本钢铁企业旨在向大型集团化公司方向发展,通 文章编号:1002-1779(2013)06-0034-02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蔡柏奇 摘 要:介绍了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战略,并借鉴日本钢铁产业发 展的经验,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建议。关键词:日本;钢铁;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416.31 文献标识码:A 图1日本钢铁历年产量图 34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

————————————————————————————————作者:————————————————————————————————日期: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电气论文 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的启示 本刊记者李曾婷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的这一号召,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工匠精神”成为“网红”名词。以如此方式号召,证明了中国制造业对工匠精神需求的迫切程度。 日本和德国都是将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代表国家,因此成为拥有长寿企业最多的两个国家。那么,日本和德国的工匠精神是什么?又是如何培养工匠精神的?为此,《电器》记者整理了两个典型的案例,希望能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一点借鉴价值。 “双元制”教育体系 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非常注重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其“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 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下,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学习,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 按德国政府相关规定,德国企业有义务提供职业教育的培训岗位。虽然名义为“实习”,但是学生在企业的培训阶段实际上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师

傅”传授给学徒的都是当下应用在生产一线的实用知识和技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职业精神是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严谨、负责态度,为“德国制造”的质量做好铺垫。 技师培养机制 除了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外,工厂的技师培养机制也造就了德国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毋庸置疑的是,生产工人的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态度,对于产品品质的提升非常重要。但对于中国工厂而言,生产工人的流动性非常大,甚至许多工人是“一年游”。这种现象导致许多企业陷入每年初耗费时间和经历培养新人,年底已上手工人离职的恶性循环。随着工匠精神的提出,中国制造业的这种不良循环亟待改变。德国的技师培养制度,恰好可以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一些借鉴。 在德国人看来,技师与工程师一样,均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只不过分工不同。工程师是德国所有工种中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但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师,收入同全国平均工资相比也并不低。如果技师有兴趣,还可以进入应用科学大学,取得文凭后成为工程师。 在德国,质量是产品生命,同时也与生产工人的职业声誉息息相关。在德国工厂,如果一个技师出现超过两次错误,将面临巨大的职业压力。如果技师因为生产中出现质量问题被解雇,他将很难再在行业中找到新的工作。 哈德洛克——不到50 人的小公司 若林克彦将哈德洛克称为中小企业——确实,哈德洛克是一家员工不足50 人的小公司,都在螺丝(螺母)这种成熟度极高的行业,拥有世界上拥有令人瞩目的核心竞争力。若林克彦表示,哈德洛克目前仍然是那种随处可见的街道工厂,在创业阶段时,为了支撑下去,也誓死付出过努力。在这一点上,哈德洛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2016年03月05日来源:世界(微信)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但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不但失业率低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样的成绩单都是由制造业强劲出口带来的。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 为优秀的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 工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作为一个多工业中心的国家,德国的汽车工业、机器和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均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均意识到制造业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德国作为为数不多、一直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楷模。 高度重视产业链发展 历史上,德国制造业一直将“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政治被各种垄断性集团所控制。例如,联合钢铁股份公司作为德国和整个资本主义欧洲生产力能力最大和最现代化的采矿-冶金托拉斯,控制着几百家企业,资本超过40亿马克,拥有职工约40万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作为电气工业的垄断组织,1936年所属企业职工达93300人,1939年总资产超过15亿马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15个最大的工业垄断组织和银行垄断组织拥有的资产高达660亿~700亿马克。 二战结束后,德国制造业垄断组织被强制拆分,大量资产被没收,厂房、设备严重毁坏,给德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依赖于原有的管理、技术、市场等,德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在原有垄断组织基础上拆分的德国大企业功不可没,西门子、大众、拜耳、巴斯夫等众多耳熟能详的企业集团给世界制造业市场带来一轮新的洗牌。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全球竞争压力的增大,德国制造企业展开了多次大范围的兼并重组活动。例如,汽车领域,1950-1980年间,德国较大规模的企业从11 家缩减至5家;到2010年,只剩大众、宝马、奔驰3家公司。 通过对德国制造企业一系列兼并重组活动的观察,不难发现,其对产业链的保留非常完整。例如,德国化工领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巴斯夫以原材料为主,拜耳以农用化学品、医药用品为主,汉高则以涂料、化妆品、洗涤剂等为主等,这样既保证了德国化工企业对整个化工领域全面的掌控,又减少了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提高了德国化工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在德国制造业的某个领域内,通常同时存在多家世界著名企业。

团队精神,狼性文化

团队精神狼性文化 1:没有捕捉不到的猎物,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捕;没有完成不了的 事情,就看你有没有野心去做。 2:没有猎物我们就去寻找猎物,发现猎物我们就去追逐猎物。寻找、发现、追求、获得———这就是狼的生活要素。 3:尽管面对上万只的黄羊,面对凶猛的老虎,我们都毫不退缩。但 是面对人类的枪口,适当的转移是明智的。我们不缺乏成功的信念,但是我们绝不是痴心妄想只会送死的傻瓜。 4:追逐猎物仅仅靠猛跑是不够的,尤其在对付大群猎物的时候,必 要的准备和步骤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而谋划是实现这一切的唯一保障。

5:我们绝对不会花费任何多余的时间和体力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因为我们的眼睛永远只盯着猎物。 6:自然是神圣伟大的,生活在这万能自然之神的庇护下本身就需要很强的能力,如果不能改变自然。就只有适应自然。 7:如果注定要承受痛苦,那么就把痛苦当作是一种磨练,既然一切不可避免,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8:要想能做大事,就必须要能屈能伸,只要能达到最终目的。过程可以有很多选择。 9:燃烧人生并不是一味地透支,即使是再强壮的身体也有疲劳的时候,劳逸结合是一种生存的策略。身体是生存的本钱,休息是狂奔的前奏。 10:家乡固然值得眷恋,但是危险降临,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会选择离开。离开家乡不是逃避,是为了寻找更美好的明天。 11:在草原上,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了。至少我,还有勇气。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有了勇气就可以得到一切。 12:在狼的眼睛里,永远看不到失败的气馁,因为它们知道,不管经历过多少次失败,最后的成功一定是属于它们的。所以狼永远是草原上的王者。 13:有时候,靠单纯的判断并不能确定成功的几率,与其在等待中浪费青春,不如在追求中燃烧生命。 14:没有固定的规则就是永恒的规则,自然界变化无常,人世间瞬息万端,只有不拘泥于过去,才能活得更好。

我眼中的德国人

姓名:许岳梅班级:英语115 学号:2011012946 我眼中的德国人 关键字:德国人,节俭,不张扬 内容摘要:国人的节俭,主要不是计较省下的几个小钱。他们尤其是有钱人做这一切的时候,真的能让你感觉到那种对物质的尊重和珍惜,那种避免犯罪的虔诚。 每个人看德国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每个人脑海中形成的对德国人的印象,毫无例外地受到他接触的人,经历的事的影响。形形色色的印象,也许大同小异,也许大相径庭。下面就说说我眼中的德国人。 德国人十分含蓄,不事张扬。虽然德国的经济实力高居世界前列,发达程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只看表面,很难了解德国富庶的程度。很多来德国匆匆一游的国人,觉得德国比中国差远了。在德国,难得见到像国内那样装潢高档的名牌店或精品屋,五星级酒店也远不及国内的规模。媒体很少报道大款富豪排名榜之类的玩意,那些世界富豪排行榜上有名的德国人,难得能让人一睹真容。 德国人不会动不动就豪宅别墅,很多有钱人也就是普通的住房。德国人的住房,尤其是外表注重朴实无华。但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十分考究,各种配置如门、窗等都要求坚固耐用。购物多从注重实用的角度,决不虚有其表。完成一座建筑或一套设备,德国人是当作百年大计来对待,决不只追求表面的噱头。讲究内在品质的德国人,日子是过给自己看的,日子的滋润程度,只有自己知道。他们不爱显摆,不讲排场,日子过得实惠而踏实。 德国人的节俭也是很让人回味的。在国人的眼里,节俭只是穷人的专利。在德国却有这样的说法,“和富人在一起,可以学会节俭”。有钱人不会因为富足去赌城一掷千金,去酒吧砸高档酒取乐,更不会把金饰武装到牙齿来显示自己的财富。他们的节俭,不了解的国人肯定难以理解。我有个朋友刚到德国留学时,有人请他吃饭。因为朋友不太习惯德国食品,故剩下不少在盘子里。那人在对付完自己的盘子,征得朋友同意后,拿过朋友的盘子,毫不扭捏地吃了个干净,让初到德国的朋友惊讶不已。 感觉德国人的节俭,主要不是计较省下的几个小钱。他们尤其是有钱人做这一切的时候,真的能让你感觉到那种对物质的尊重和珍惜,那种避免犯罪的虔诚。曾经听朋友说有个德国女友,当她从路边捡回几个被丢弃的塑料桶作为沤肥之用时,想到的不是因此而省下的几文钱,而是废物利用,于己于环保都有利。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借鉴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64779468.html,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借鉴及启示 作者:朱震宇 来源:《中国市场》2010年第13期 [摘要]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 现有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最后对我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启示进行 了探索,以此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展政策;借鉴;启示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13-0076-03 1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个全球性产业,在目前的国内市场还没有成熟,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国家。近几年国际上光伏发电快速发展,2007年全球太阳能新装容量达2826MWp,其中德国约占47%,西班牙约占23%,日本约占8%,美国约占8%。2007年,在太阳能光电产业链中有大量的投 资集中到新产能的提升上。除此之外,太阳能光电企业在2007年间的贷款融资金额增长了近100亿美元,使得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球光伏市场增至5.5GW,其中,按地区排名西班牙名列首位,德国第二。2008年,全球太阳能安装总量已累计达15GW,西班牙新装量为2.5GW, 约占2008年新增安装量的一半。 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德国、西班牙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扶持力度有所降低,但其他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却在逐年加大。日本政府2008年11月发布了“太阳能发电普及行动计划”,确定太阳能发电量到2030年的发展目标是要达到2005年的40倍,并在3~5年后将太阳能电池系统的价格降至目前的一半左右。2009年还专门安排30亿日元的补助金,专项鼓励太阳能蓄电池的技术开发。2008年9月1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揽子减税计划,其中将光伏行业的减税政策(ITC)续延2~6年。 2 国外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分析 2.1 美国的光伏产业政策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 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对我们的启示 【专题名称】 【专题号】G0 【复印期号】2004年02期 【原文出处】《》(昆明)2003年05期第30~33页 【作者简介】霍桂桓,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100732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进入第二次现代化进程,文化要素逐步进入经济活动领域,全球文化市场正在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 研究与开发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意义,制定了灵活多样的文化政策。在加入WTO、文 化市场开放的情况下,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全面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在继续 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同时,研究二次现代化的新情况,奠定文化政策基础,实现文 化观念的转型与文化管理体制的转轨。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03)05-0030-04 当前,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国内的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与开发,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不仅已经在有关学术研究部门开展起来,也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的参与及合作。在这种形势下,翻译和引介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政策,并结合其具体国情现状对这些文化政策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理解、探讨及研究,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文化产业研究和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显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因而也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重要科研项目之一。 一、西方主要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 根据我们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渠道掌握的资料(注: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某些材料和数据已经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编印的《文化政策调研》上,但读者可能由于保密方面的原因无法看到这份刊物;需要这些材料的读者,请直接与该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联系索取。)来看,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虽然都在关注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它们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当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其社会文化管理体制和相应的文化政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综合看来,我们可以把当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文化现状和文化政策特征分为以下四种基本类型:

狼性文化与团队精神分享

狼性文化与团队精神 1.狼性精神第一条宗旨:是团队精神, 一群老虎斗不过一群狼(团队讲究各司其责,谁是头狼,谁是负责主要战斗的,谁是负责放哨的,谁是指挥的等等)! 2.狼性精神第二条宗旨:危机意识,优秀的头狼是优先享受食物,获取的部分也是最大的,讲解销售的优胜劣汰,但是百度在优胜劣汰方面做的是人性化的一面,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公司对我们好,就选择性遗忘这方面,要随时具备危机感,不断优化自我!如果不能做到,能够被随时取代,那么就不是狼,是羊了! 3.狼性精神第三条宗旨:服从绝对指挥,任何一个月都是一次食物的争夺,这个时候有统一的目标,任务的达成将是打到最好的! 4.狼性精神第四条宗旨:自我保护意识,过于危险的区域狼是可以嗅出来的,一旦威胁到整个团队,绝对不去触碰,果断放弃,即使这块食物再甜美,也要保证自己团队的安全! 5.狼性精神第五条宗旨:狼在草原才称之为狼,离开草原就失去野性,所以平台很重要有一个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一定要把握住!

1销售技巧 2心态 3目标 结合自身案例来体现狼性文化团队精神各司其责 危机意识优胜劣汰 服从绝对指挥 自我保护意识 平台 2012年11月6日销售N2 自信:两次面试,才进入百度,所以很感谢百度这个平台能给我这次机会。 危机感:一百起进入度11个人,新人培训完,进入N2部门打电话的第一天,下午下班的时候,除了我们部门的两个新人,其余全部被淘汰。这个时候就感觉到了危机感,心里就发誓一定要在百度留下来。并且要做的很优秀。所以第二天开始只要是经理教练分下来的任务一定超量完成,电话量一天在6点之前必须打完2个小时,完成两个小时就必须有客户资源,所以我每天回家都会找资料找到很晚很晚,知道够用或者多余。才会休息。因为我自己知道新人下班后有很多培训。很有优秀的人分享。 积极心态:还记得新人的时候我只要碰见一个优秀的人来分享,就会开心,因为又可以学到新东西,又可以认识新优秀的人才了。只要这个人分享完后,我一定会去加他的HI。平时遇见问题一定去咨询这样的人。因为经理说的很对,想要自己变的优秀,就一定要跟优秀的人站在一起。(可以说一下V6的刘繁怎么样打电话) 2013年1月1日下部门销售B1 幸运:N2是一个远程部门,但是很幸运分到深本,是一中幸运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以后开发的客户就变成了深圳,之前的资料就没有用了,不过来到B1很幸运,遇见了牛B的经理,牛B的优秀团队,因为B1是一个年度冠军部门。所以压力肯定小不了。 积极:电话量8000每天必须打完,资料还是照样的找。不过我觉得我情商还不错,都会利用下班的时间和同事关系相处的比较好,不懂的也马上问师傅,问部门优秀的同事,后面没有到一个月,在部门关系就很不错。 压力:但是我还清楚的记得两件事:1是在我们部门业绩没有达到优秀,没有达到经理要求的目标在部门是没有发言权的。所以心里发誓一定要在半年内拿到发言权,后再7月做到了,通过公司的启明星项目上了领奖台。2:我还记得那时候部门的一姐每个月都会拿到很多激励和钱。心里想想这个激励一定会属于我的。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也拿到了。目标达到。当然非常开心。 2013年8月至今高度组组长 机会:这个时候部门发生了变动,经理去广州当高经,部门要

丹麦能源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丹麦能源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5月10-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代表团一行17人对丹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工作访问。期间,代表团走访了丹麦外交部、能源局和部分企业,与丹麦政府联合举办了中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研讨会,参加了中丹能源企业家论坛,对丹麦能源政策和技术进行了考察学习。丹麦能源发展及政策将对我国能源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丹麦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土面积4.3万平方公里,人口547万,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约2585亿美元,人均GDP为4.7万美元,是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丹麦几乎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大的河流,土地面积相对狭小,但开辟了一条通过技术创新立国的成功途径。丹麦传统上在农牧机械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在新能源技术,特别是风力发电、生物质能源及能源效率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丹麦是能源净进口国,1972年能源消费总量约为1500多万吨油当量,石油全部依赖进口,每年进口石油约1400多万吨,包括电力进口在内,其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95%。自1974开始,丹麦率先实施开发和节约并重的能源方针,大力开发北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积极开发本土的风能和生物质能,大力提倡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到2005年,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以能源消费零增长,保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此期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增长了4倍多,1990年与2005年相比,GDP增长了75%,能源消费增长几乎为零。通过大力开发本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使丹麦成为欧盟25个国家中三个石油净出口国(英国、挪威)之一。能源自给率达到了156%,其中石油自给率接近250%。 由于丹麦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近30年来能源消费所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不仅没有增加,还下降了30%。丹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大力开发优质资源,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引导能源消费方式及结构调整 1972年,丹麦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为主,在能源消费比例中高达93%,并全部依靠进口。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以来,丹麦着力开发本国北海油气资源,2005年石油生产量达到了1800多万吨,天然气产量折合910万吨油当量。特别是在石油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提出了能源来源多元化的战略,利用价格杠杆,鼓励企业利用价格低廉的煤炭、天然气替代石油。丹麦率先征收了能源税和碳税,鼓励发展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现在丹麦实行能源税和碳税合一,对车用汽油、工业用煤炭分别课以601美元和235美元/每吨的能源税),鼓励企业和个人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到2005年,丹麦的石油消费减少了近1000万吨,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不到42%,相对应的天然气、煤炭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则从不到1%,分别上升到22.76%、19.53%

世界钢铁历史发展概况.doc

世界钢铁历史发展概况 字体大小:大|中|小 钢铁工业是工业基础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部门与地域结构的变动。常以钢铁的产量、消费量、特别是人均钢铁数量来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 现代钢铁工业始建于19世经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钢铁产量仍很有限,生产国也不多,且分布十分集中。1937年总产量1.1亿多吨,多分布在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的美国和西欧,该两地合占世界总产量的3/4,再加上前苏联则达87.5%。这是战前世界三大钢铁生产基地。形成原因:西欧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源地,开发较早;美国起步迟,但进展迅速;苏联十月革命后,由于经济和国防的需要,大大加快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国丰富的煤铁资源,有利的经济技术和方便的运输条件都给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产量倍增,钢铁工业地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纵观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与布局,有以下几个特点。 钢铁产量与钢铁生产国明显增加,钢铁工业地域东移50~70年代是世界钢铁产量迅猛发展时期,1950年只产1.89亿吨,1968.1972.1974年分别超过5亿吨、6亿吨、7亿吨,到1979年达到7.4亿吨(历史最高记录),其间净增加5.5亿多吨,年平均增长1900万吨。同期,钢铁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国家由4个增加到16个,并出现了设备能力超过1亿吨的国家。分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世界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向重化学化发展,造船、汽车及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钢铁的需求量,钢铁工业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发展部门。另一些国家为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战败国要恢复发展经济;西方老钢铁生产国要维持其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都相继扩大生产设备规模。其次,当时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料、燃料不仅供给充足,且价格低廉,大大加快了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步伐。还有生产技术的变革,如顶吹转炉与电炉炼钢的广泛应用等都是引起钢铁产量激增的重要因素。 进入8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市场萎缩,能源供给紧张,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等等,钢铁工业开工不足,产量停滞和下降。现产量维持在7亿吨左右,1990年7.7亿吨。

德国文化崛起的启示

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启示 内容摘要:大国崛起有赖于综合国力的上升,综合国力(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最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 技术实力的综合性指标。他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 交力、资源力。近代以来的德国,先后经历统一后的崛起与二战后的复兴与再统 一这两个历史转变过程.并崛起成为当今仅次于美、目的第三大强国。近代以来 的中国命运多舛,直到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才迅速提升。并成为当今世界第四 大强国。尽管中、德之间综合国力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在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崛 起过程中,中国要特别正视各方面实力方面与德国的巨大差距,借鉴德国成功崛 起的经验,尽快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 关键词:德国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国防文教地理资源 引言 2008年8月美国发布的棉十次全球综合国力排名》显示,尽管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超过德国,但综合国力依然不敌美、日、德而位居世界第四。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德国的发展尤为值得借鉴。德国在二战之后,政治、经济、科技、国防、文教、外交等多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进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是发展过程中不断努力创造经营的结果。当前的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与美、日、德等工业化强国还有着很大差距,更何况单纯经济实力的增强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综合国力排名,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德国作为一个世界级强国,自1871年以来,德意志民族不仅经历了统一一分裂一再统一的坎坷历史,而且还经历了早期崛起一沦为废墟一民族复兴的曲折道路。对于近代德国的崛起历程,历史学家曾这样评述道:“德意志,一块盛产诗人和哲人的土地,一个崇尚思辨、拥有渊深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一度是世界历史的旁观者,却在短短百余年间以雷霆之势闯入历史舞台,将原属地理概念的德国,变为强大的民族实体、工业化强国,称雄世界。他的成长之路有诸多智慧值得借鉴,纵向比较德国崛起,有利于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且看德国给我们什么启示。 1德国历史 1.1简述 公元前境内就居住着日耳曼人,是欧洲的古代民族之一。公元前5世纪起,以部落集团的形式分布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周围的北欧地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10世纪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国家。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18世纪初奥地利和普鲁士崛起,根据1815年维也纳会议,组成了德意志邦联,1848年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普鲁士于1866年的“七星期战争”中击败奥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建立。该帝国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因战败而宣告崩溃。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玛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德国1000多年的历史上曾经历过三个帝国,这期间也有一个共和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实行独裁统治,于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战败投降。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翌年5月23日,

“海恩法则”给我们的启示

“海恩法则”给我们的启示 江苏建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徐怀友 飞机涡轮发动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曾从飞机飞行安全事故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后,提出了著名的“海恩法则”。他认为:一起重大的飞行安全事故背后有29个事故征兆,每个征兆背后又有300个事故苗头,每个苗头背后还有1000个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告诉我们:事故案件的发生看似偶然,其实是各种不安全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任何事故案件都是有端倪可查的、有征兆可寻的、有苗头可发现的、有隐患可排除的,其发生都是经过萌芽、发展到发生这样一个过程。如果重视每一个征兆、苗头和隐患,及时把安全预防工作做到位,则安全事故就会减少甚至可以避免。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为什么那么多的征兆、苗头和隐患没有及早发现并及时排除,而导致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善于从征兆、苗头和隐患中抓好安全工作预防。 “海恩法则”给我们的启示是: 要有“小中见大”的敏锐眼光。任何细小问题,都可能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导火索”,甚至是“定时炸弹”。比如一个烟头可能会引发一场火灾,一块劣质的钢筋可能会使一座大楼坍塌,一件质量不合格的刹车片可能会导致一起车祸,等等。所以,抓安全工作不能忽视小问题,要坚持从细小问题入手,以“小中见大”的敏锐眼光和

“见微知著”的警觉意识,善于从各种征兆中发现苗头、从苗头中排除隐患。特别要善于发现和解决那些掩盖在成绩荣誉光环之下、隐匿在“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下、躲藏在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视线之下的各类细小问题,从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抓预防。 要有“早抓早防”的积极行动。有病要早医,才能早日康复,这是人们的生活常识。抓安全工作也是一样,要时刻牢记“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深刻教训,自觉做到发现征兆立即预防、发现苗头立即遏止、发现隐患立即排除,不能有拖一拖的想法、等一等的念头和“小问题不会有事”的侥幸心理。 要有“群策群力”的集体观念。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抓安全工作要发动人人参与,注重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这样就多了发现问题的慧眼、多了预防事故的措施、多了抓安全工作的力量,形成人人想安全、个个抓预防的生动工作局面,从而也少了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 要有“持久用力”的坚强韧劲。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这个长期的、无止境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持之以恒、持久用力,不能时紧时松,否则稍有懈怠就可能前功尽弃。所以,要时时紧绷“安全弦”、常念“安全经”,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构建正规化、常态化的安全工作机制,确保单位建设始终在“安全”的轨道上快速向前发展。

探究德国工匠精神对国内制造业的借鉴下

探究德国工匠精神对国内制造业的借鉴<下> 文/董鹏颜骄杨骆骊季京晶 <接上期——> 三、德国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 工匠精神的延续性发展,与德国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其在政策、制度、教育等层面的充分保障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工匠精神的形成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过程。从其本身的基本内涵来看,长期积累的技艺经验是技术升级的前提,而质量文化意识的提高是促进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内因。在客观上,良好的经济环境、行业的精确定位细分、鲜明的产业导向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进程的推进。 1.德国制造实现自我超越的核心:严谨的工匠精神 德国工匠精神历经了数百年的培育与积淀,即使在机械复制时代也从未断流枯竭,反而静水流深。工匠之所以具有“职人气质”,是因为德国工匠精神植根于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之中。德国工匠,于职业,有着热衷的情怀;于产品,有着止于至善的追求。他们兢兢业业、苦心钻研,力图实现产品质量“从99%到99.99%”的完美跨越,德式认真比起日式认真更甚,这是德国人融入骨髓的性格特征,其背后蕴含着更深刻的美学情怀[9]。德国讲求“匠心”,而非“匠气”,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同时,德国还针对出口产品建立事前管理、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程序,完善的管理体制使得企业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产品问题。在无比严格的质控下,德国从生产机械、化工、电器设备,到厨房用品、体育用具,乃至一支圆珠笔都秉持着“但求最好,不怕最贵”原则,严选材料、严格工序、严格检验,每一个成品都是世界上过硬的产品。 2.产业导向的教育和培训制度是工匠精神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

制造业领域工匠精神的形成,离不开生产技术这一物质基础,而生产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职业教育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1871年德国统一后,小学、中学、工商学校、技术学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得以很快建立,到1890年时文盲率已经下降到1%以下。而德国的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1969年德国制定了《职业技术培训法》,规定青年人必须参加技术培训,企业有义务为青年工人提供技术培训的岗位。这使得很多有益的经验得以有效保留,也使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得以传承[10]。“德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建设应用科学大学与工业大学,专注于工科和理科专业;二是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制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职业培训体制。中学毕业后的年轻人中的一半可以选择国家认可的350种职业培训课程中某一种进行学习,约三分之二的年轻人曾参加过培训并获相应证书,从而获得专业技术认可、开启职业生涯,成为德制造业强有力的前沿军和后备力量。三是善待员工。德国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幸福指数,认为企业员工满意度、产品质量与技工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同等重要,是影响其制造业发展水准的关键因素。据Stepstone公司于2017年统计德国工资报告显示,德国工程师是所有工种中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仅次于医生和律师。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师,其收入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对技术的熟练掌握,成为高级技工或是取得工程师文凭后,收入还将显著增加。在学徒管理方面,德国通过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和企业培训指导计划来加强监管,以提高学徒的培养质量。同时,学生在正式上岗之前也要接受不低于三年的学徒训练,且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培训资格证书。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其刻苦务实的工作作风打下基础。 3.行业体系精准定位,纵向深耕 高度细分的行业使得企业能够保持其自身竞争优势。德国企业尤其是隐形冠军企业,扎根单一细分行业深耕,有限的目标使得企业精力能够聚焦,从而生产的优质产品为顾客满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使其产品远销全球。这些细分领域的企业保证德国制造的基础生产,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剂”。精准的行业定位,长期致力于细分行业的纵向深耕,使得企业能够在固定领域持续发力,一方面逐步积累行业经验,使得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期追平;另一方面在客户关系上的长期经营,能够提供可靠的质量以维护他们的关系,而且企业30%以上的员工都跟客户有着非常频繁的接触,拥有较强的客户粘性。当然,客户关系的维护不仅基于双方感性的情感基础,更在于企业经济理性的选择,即能否能够让客户对自己的产品形成依赖感,这样的依赖感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而这一点正是德国中小企业的优势所在。据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显示,75%的隐形冠军企业认为客户很难从市场买到替代他们的产品。在短期技术领先市场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理性选择是在帮助顾客的同时并获得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自己产品的独特性,从而能够和客户维持长期稳定的互利关系[11]。 4.德国工匠精神在行业协会中得到滋养 德国向来重视产业、企业集群,既形成竞争态势,激发最佳效能,也增强行业内沟通与协作,加速新技术的迅速传播与应用,这也是行业协会得以成立的背景。行业协会具有高度的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