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云南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云南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云南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云南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一、云南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高原低纬度的立体型气候、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与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接壤或邻近的区位等构成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着力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云南旅游产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过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一)主要旅游经济指标持续增长。2008年全省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各项指标全部完成年初计划。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510.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1.4%,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250.2万人次,同比增长12.8%,完成年计划的100.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0.1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完成年计划的106.1%;接待国内旅游者1.03亿人次,同比增长14.1%,完成年计划的108%,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一亿人次大关;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94.8亿元,同比增长20.2%,完成年计划的108.1%;旅游业总收入达663.3亿元,同比增长18.6%,完成年计划的102%,旅游总收入超过了600亿,登上了650亿元的新台阶。

海外、国内和边境旅游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2008年,全省接待港澳台游客分别为35.9、9.9、35.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6.1%、6.2%、3.7%,接待外国人游客169.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6.9%,其中亚洲游客增长21.6%,欧洲游客增长9.1%,美洲游客增长18.9%。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增长,

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03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4.1%,其中接待过夜游客6264.6万人次,同比增长16%;一日游游客3985.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接待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平稳增长,全省共接待口岸入境一日游游客260.5万人次,同比增长10.2%。

(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省共有19564户旅游基本单位,其中旅行社431家(国际社52家,国内社379家),旅游住宿设施14234家(星级旅游饭店747家),旅游景区425个(A级以上景区120家),汽车公司47家,其他类型的旅游企业69家,此外尚有旅游购物企业300多家及上千家各种类型的旅游餐馆企业,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452.7亿元,其中旅行社38.4亿元,旅游住宿设施355.3亿元,旅游景区50多亿元,旅游车船公司和其他旅游企业8.5亿元。此外,旅游餐饮、娱乐、购物及会展设施等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大约150多亿元,使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总规模超过600亿元。

(三)旅游相关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民航、铁路、交通和水运等通达条件不断改善和提高。目前,全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12个,云南各大机场的始发航线数达208条,其中国际航线23条、地区航线3条。航线里程达到14.6万公里;有贵昆、成昆、南昆、内昆等多条铁路通往省外,昆河铁路连接越南,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984公里;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6.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4954公里,不仅连接省内各主要旅游景区,还向外辐射到临近省份和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随着昆曼公路的全线贯通,以及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航运的开通,联通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大通道发展格局初现端倪。同时城市建设、供水供电、邮电通讯、公共交通、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安全卫生、社会治安、金融保险、边检海关、商品购物、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各种

公共服务和“窗口”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为我省加快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四)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通过组织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大力培育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城镇,使云南涌现出了一批精品名牌旅游产品。全省已经有昆明、大理、景洪、瑞丽、潞西、丽江等6个城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丽江、石林、世博园等景区进入中国文明风景旅游示范区及创建先进工作单位行列。在欧洲旅游协会举办的“2005欧中旅游论坛”上,昆明和丽江同时获得“欧洲旅客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称号;在《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及全国34家大型媒体共同举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云南有10个景区入选;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大理市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之一;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名镇评选活动中,腾冲的和顺古镇位居“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荣膺“中国魅力名镇展示2005年度大奖”;云南已成为深受中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被有关媒体评为“2006年中国千万富豪最青睐的旅游圣地”。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2频道组织的“2006完美假期旅游线设计大赛”中,大理州的民族文化旅游线、迪庆州的香格里拉旅游线、思茅的自驾车和民族风情旅游线都入选全国最受观众喜爱的二十条旅游线;丽江市在《新周刊》创刊十周年新锐光荣榜颁奖庆典上被评为10年来中国唯一的一个最新锐的旅游城市,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6年度中国10大魅力城市”之一。这些新兴旅游品牌的产生,为云南旅游增加了知名度和“亮点”,提升了云南旅游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旅游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从1995年到2005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3.2%上升到6.8%,旅游业税收由5.7亿元增加到31.8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3.8%增加到10.3%,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出口创汇收入的比重从13.6%提高到20.8%,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达到170.4万人,

占当年全省劳动就业总人数的7.2%,成为全省吸纳社会就业人员的重要行业之一。同时,由于游客流动形成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使旅游业在塑造云南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推动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云南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尤其是“九五”以来,云南旅游产业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除了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等方针战略的实施,得益于国内外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外,主要是在国家旅游局的精心指导下,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云南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政府主导,强有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云南省开始把旅游业作为云南省优势产业来培育。“九五”期间,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新趋势,云南省委、省政府抓住机遇,及时决策,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重点加快发展,以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为切入点,多方协作配合,全面推进旅游产品、旅游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初步形成“大旅游、大开发、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十五”期间,根据国内外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以推动旅游产品结构体系的转型升级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旅游与文化融合,扩大旅游区域合作,大力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推进旅游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一五”以来,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和周边省市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面,在充分借鉴学习旅游先进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后,经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省委、省政府从云南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做出了通过改革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并启动编制了《云

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二次创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狠抓落实,加大了旅游开发建设的力度,全省上下掀起了新一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热潮。

(二)项目拉动,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

根据云南省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点,“九五”以来,围绕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提出了突出特色、培育精品名牌,优先发展“三线五区”的思路:即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旅游区,以大理、丽江、迪庆、怒江组成的滇西北旅游区,以西双版纳为重点的滇西南旅游区,以德宏、保山为重点的滇西旅游区和以曲靖、文山、红河为重点的滇东旅游区,并确定了一批精品旅游景点建设项目,集全省之力进行旅游开发和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六条精品旅游线,促进了云南旅游的快速发展。全省旅游“二次创业”以来,我省加快推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千方百计强化旅游建设资金投入,形成了大项目带动大开发,大开发促进大发展的格局。通过积极争取和安排国家、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努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三年多来,全省确定的136个重大旅游项目,计划总投资2415.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68亿元,其中2008年完成投资84.1亿元。目前,全省136个旅游重大项目中,中国禄丰世界恐龙谷旅游区一期工程、柏联SPA、西双版纳金地大酒店、西部大峡谷温泉、普达措国家公园、崇圣寺三塔、新南亚风情园、和顺小巷等10多个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腾冲世纪金源旅游体育休闲中心、曲靖麒麟温泉生态旅游小镇、景洪市大渡岗茶园旅游小镇等59个项目正在建设;腾冲世纪城休闲度假村、中国元谋东方人类祭祖坛等52个项目正抓紧开展前期开工准备。随着旅游大项目建设的深入,一批项目已完工并投入运营,不断丰富了云南旅游产品的内容,完善了产品结构,增强了云南旅游的吸引力。

(三)统筹资源,协调推进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围绕旅游支柱产业的培育,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

场、大产业、大文化、大环境”的观念,分工合作,统筹资源,协调推进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交通部门自“九五”以来,每年投入上百亿元,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初步实现了从昆明到各重点旅游区的高等级公路连接;各地和民航部门加大机场建设的力度,全省主要旅游区都建设了机场,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了良好的航空通达条件;铁路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在昆明—大理、昆明—石林、昆明—罗平、昆明—河口等开通了旅游专列,仅昆明—大理段“黄金周”期间每天就有7对旅游专列;发改委每年专门安排资金数千万元,用于旅游厕所建设和旅游投资项目贴息;各地和文化部门加大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保护、发掘和开发,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加强旅游与文化的互动宣传和交流,推出了《勐巴拉娜西》、《云南映象》、《印象丽江》、《丽水金沙》等一批得到广大旅游者喜爱、接受和认可的精品舞台剧作。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和傣族“泼水节”、白族“三月街”、彝族“火把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节庆活动品牌。云南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也在旅游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弘扬;各地和建设部门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加大对旅游城市、旅游小镇的规划和建设,开发了以大理古城、丽江古城、和顺侨乡等为代表,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一批民族民俗文化村镇;宣传部门和各种媒体加大对云南旅游的宣传,使云南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旅游部门积极招商引资,加大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旅游产业规模和水平等。全省各地、各部门围绕旅游发展打基础、抓配套、优化旅游环境,改善了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深化合作,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云南长期以来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区,边境、山区、民族众多和信息闭塞一度使云南经济发展落后、知名度较低。为了大力开拓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全省加大了对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尤其是抓住中国’99昆明世博会的举办,大力宣传和促销,极大地提高了云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世博会之后,我们又

通过举办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承办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及各种大型会展、节庆活动,不断推出云南旅游“新亮点”,创造“新热点”。与此同时,我省强化“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主题形象宣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外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大型旅游交易会,在国内外组织举办的云南旅游形象和主题产品促销活动不断增加,知名度不断提升。深入开展与东盟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以及南亚的旅游合作,不断推进“孟中印缅”旅游大通道建设,与老北、越北、泰北的大部分省、府建立起旅游合作机制。对内深化了与“泛珠三角”区域尤其是香港、广东、广西等省区的旅游合作,启动了滇黔川“金沙江流域(下游)旅游经济圈”的合作,建立了“滇西北4+2旅游合作论坛”机制,加强了滇东南“喀斯特景观山水旅游协作区”合作,促进了省内和跨省的旅游一体化发展。为了保证旅游宣传促销的有效开展,省政府出台了《旅游宣传促销费征收办法》,每年征收宣传促销费上千万元用于旅游宣传促销,专门对旅游节、旅游交易会举办给予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全省各地也从实际出发,举办和培育了一大批知名的旅游节庆活动,提高了云南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五)加强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针对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我们在运用国家法律法规进行管理的同时,结合云南实际,积极探索和完善适合云南旅游发展的法制化行业管理制度。相继制定出台了《云南省旅游条例》和一批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了全省旅游法规体系。通过各种法规的制定出台,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个方面,推动和促进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加强了旅游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旅游执法力度,抓好旅游市场的治理和建设,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兴衰,关键在于人才。多年来,我们还着力构建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狠抓旅游人才培养,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云大旅游学院及8所大专院校旅游院系、省旅游学校、遍布各重点旅游区的旅游职业高中和各地州市旅游培训中心为主要载体的,具有博士、硕士、本科、专科、中专和职高在内的高中初级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可输送中高级旅游专门人才2000多人,旅游服务员10000多人,不仅为云南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也促进了全省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氛围。

(六)合理开发,促进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构成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正确处理好产业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发服从保护,以发展促进保护,在保护中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逐步形成了谁开发、谁受益、谁保护的机制,杜绝对旅游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加大了科技成果和现代技术在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推广运用,实施旅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旅游景区(点)环境容量控制制度。加大了对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景区(点)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积极开展主要旅游通道的绿化、美化工作,加强重点旅游区和重要旅游线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加强对旅游全行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保护能够成为每一个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地居民的自觉行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普达措国家公园和思小旅游景观公路的建设,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探索出了一条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社区居民增收的良性互动和统筹发展模式,在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下一步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今年4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

规划纲要》,并将云南省作为推进改革试验工作联系点。为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5月27日国家旅游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云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省建设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云南旅游产业综合改革已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未来七年间,云南省将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抓住机遇,先行先试,积极推进《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

(一)下一步云南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思想解放和思路创新为先导,以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为目的,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破除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增强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把云南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探索以旅游产业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模式,为全国旅游产业改革发展发挥试验和示范作用。

力争在全国率先建立符合旅游经济规律的政府管理引导、行业协调自律、企业自主经营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旅游发展方式得到显著转变,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旅游产品特色化、旅游服务国际化、旅客进出便利化、生态环境优质化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构建起特色旅游产业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统筹、生态建设、对外开放、改善民生和就业增长的新机制,成为国家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试验基地和以旅促农、以旅脱贫、以城带乡的示范,以繁荣旅游经济提升沿边开放、建设和谐边疆的先行样板,和谐平安旅游的示范窗口。通过努力,到201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0亿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超过550万人次),年均增长10.19%;旅游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11.12%;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8%,在全省服务业的比重提高到17.5%,使云南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二)下一步旅游发展的重点工作

根据《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思路,未来七年间,我省将紧紧围绕“发展、改革、对外开放”三大主题,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切实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发展质量和效益。按照“统一规划,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近期将集中力量完成以下任务:

一是在旅游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通过深入推进我省保山腾冲、玉溪抚仙湖—星云湖、大理苍洱等片区的旅游改革发展试点,启动开展云南跨境旅游、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旅游循环经济、旅游与城乡统筹等旅游专项改革试点。着力探索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投融资机制、旅游企业改革机制、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互动机制,旅游与城乡统筹发展机制,旅游提升沿边开放机制,为全省乃至全国旅游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提供示范经验。

二是在旅游带动沿边开放方面取得新突破。推进西双版纳、瑞丽、河口、麻栗坡和腾冲五大特色沿边开放旅游区,推进沿边旅游城镇及国家级口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探索口岸管理协调一体化,简化旅游手续,积极培育旅游及国际中转、配送、贸易会展、出口加工等相关产业,提升云南沿边旅游服务贸易水平,为国家“提升沿边开放”战略的实施提供示范经验。

三是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新突破。探索和推进云南省国家公园、休闲度假基地、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村、旅游文化示范县、旅游会展商务基地等“五个一批”的建设,启动实施一批旅游重大重点项目,研究破解旅游大项目在土地、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政策性难点、重点问题,积极培育一批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加快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步伐,提高旅游产业要素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不断拓展旅游产业链条,扩大旅游产业的产出效应,为全国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提供示范

经验。

四是在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大旅游与文化、体育等密切相关产业的统筹发展力度,不断提升云南旅游的品质和弘扬、传承云南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旅游在加快城镇建设和产业扶贫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一批旅游小镇和旅游特色村,积极推动旅游地区城镇和乡村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完善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和就业机制,提升城镇和乡村旅游服务功能,使优势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村镇吸引力产生叠加效应,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五是在旅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旅游试点改革地区,尤其是高原湖泊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区,正确处理好开发、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积极实施产业替代发展,大力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资源及其环境的有效保护。扩大旅游循环经济的试点范围,对生态脆弱的重要旅游景区实行游客容量控制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基金和生态质量保障基金,大力开展旅游节能降耗和旅游绿色环保活动,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途径。

为有序推进《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实施,全面完成上述各项任务,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战略。抓好试点地区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规划的编制,确立一批旅游发展与改革的重大项目,高水平规划、高档次建设,通过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大项目推进综合改革。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在用好用足现有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基础上,强化旅游法规体系建设,抓紧对现有促进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梳理,对试点地区加大放权力度,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制定云南省关于加快旅游产业综合改革发展的有关配套政策。对涉及国家层面的突破性政策措施,采取“一事一议”的方法,积极争取国家及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在云南先行先试,为云

南旅游产业改革发展试点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壁垒,凡法律法规未禁入的投资领域,一律向国内外资本开放,不断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加强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策划包装和推出一批资源禀赋高、市场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投资云南旅游业。

四是健全工作机制。总结本省和借鉴省外经验,成立务实高效的推进全省旅游改革发展的协调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制定各项改革工作的具体方案,任务到单位,责任到个人。加强对目标责任、工作进度的跟踪检查和阶段性问责、问效,切实把各项试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云南旅游业运行现状分析

云南旅游业运行现状分析 (一)国内旅游市场 1、国内旅游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旅游者32343.95万人次,同比增长15.04%,其中过夜游客17430.55万人次,同比增长14.20%;一日游游客14913.40万人次,同比增长16.25%。从各月接待情况看,1至12月云南省每个月平均接待国内旅客达2695.33万人次,与2014年相比增长15.03%。 2、国内旅游者客源结构合理。一是省外游客仍是云南省主要的客源市场。2015年,省外游客占全省接待总量的57.57%,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1.32个百分点。云南周边地区、沿海及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仍是云南省最大的国内客源市场,其中四川、重庆和贵州居云南省国内市场的前三位,接待量分别占所有游客的7.20%、4.05%和3.28%,四川游客增幅最大,增长1.52个百分点。同时,山西、陕西和宁夏等中、西部省(区)入滇游客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说明随着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市场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强,省外游客的来源地更加趋于多样化,进而推动云南省国内旅游市场结构更加的多元化。二是省内客源市场进一步壮大。2015年本省居民占国内游客总量的42.43%,其中经济较发达的昆明游客最多,占所有游客的11.27%。同时,曲靖、红河、玉溪等7个州市占全省国内市场的比重均超过1.7%,进一步增强了云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的后劲,其中曲靖游客比重达4.84%,居省内客源市场的第二位,红河、玉溪市游客分别占4.57%、4.43%,紧随其后。三是非城镇居民游客比重进一步提高。伴随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非城镇居民开始由物质提高转变为精神层面的提高,2015年非城镇居民游客所占比重提升了8.12个百分点,达27.58%。 3、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5年云南省各州市国内旅游市场发展良好。昆明、大理、丽江等传统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接待国内旅客均超过了2800万人次,同比增长均在10%以上,其中昆明接待国内游客6796.91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一,丽江增长15.07%。西双版纳、迪庆、红河、德宏、保山等热点旅游地区同比增幅均在15%以上,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红河接待国内游客居全省第四位,达2563.99万人次,同比增长21.45%。此外,玉溪凭借位于滇中经济圈和良好的交通优势,接待游客达2309.57万人次,同比增长13.77%,居全省第五位。与此同时,楚雄、昭通、普洱、怒江、临沧、文山等新兴的温热旅游地区实现了快速增长,其中临沧市接待国内游客781.33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36.4%。 (二)节假日旅游继续成为云南省旅游市场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1、“黄金周”假日旅游带动作用明显。2015年“春节”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1265.08万人次,同比增长10.38%,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40.27%;“国庆”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游客1163.01万人次,同比增长9.34%,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37.90%。 2、小长假短线游成为云南省旅游市场增长的拉动点。2015年“元旦节”小长假接待旅客298.47万人次,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15.04%;“清明节”小长假,全省共接待游客323.13万人次,占当月接待国内旅客总量的12.25%;“五一”小长假接待旅客469.32万人次,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什么是生态旅游? 长久以来,大众旅游在中国很多地方主宰着地方旅游的发展趋势。生态旅游作为大众旅游的一种替代,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生态旅游和传统的大众旅游有很大的不同。它通过限制游客的数量,控制能源和水的消耗,使得文化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它给游客提供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历史信息,使旅游者并不仅以金钱的方式来回报社区。生态旅游通过赋予旅游者自主权,由他们自主决定希望开展一种什么样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致力于使游客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感受当地文化的同时对当地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信仰和习俗。 生态旅游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开发的方式之一,以每年30 %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被看作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之一。然而,生态旅游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生态旅游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威胁甚至大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因为大众旅游的地点大多是在人为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而不是发生在环境敏感的保护区或国家公园。而生态旅游恰恰相反。如何发展成功的生态旅游? 综观世界各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发现:对当地居民利益的关注程度以及居民对旅游的参与程度和生态旅游的成功与否关系十分密切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桂林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漓江,阳朔,龙胜,资源这些地区集中了桂林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桂林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初级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1)对桂林市内溶洞的大面积开发,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溶洞,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致使石钟乳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溶洞将会过早衰亡。(2)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龙胜核心景区内建造宾馆等与当地风情格格不入的建筑,严重破坏了

云南旅游发展简介

云南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云南省旅游局 二〇〇九年九月 一、云南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立体分布的气候特点形成了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与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国家接壤和纵贯全省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构成了良好的区位条件。在云南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北有雄伟壮丽的雪山冰川,南有广袤的热带雨林和珍稀动植物,西有蜿蜒奔腾的“三江并流”奇观,东有壮观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中有众多的高原湖泊和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着力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云南旅游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过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一)云南旅游发展历程回顾 云南旅游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起步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阶段性特征。

1、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时间是我省旅游业的起步发展阶段。1978年,我省正式筹建成立了云南省旅行游览事业局,开始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云南省也成为全国最早一批旅游开发地区。当时全省仅有一家旅行社和8家宾馆,并且大部分是政府招待所,标准客房不足300间。经过十年时间的发展,到1988年,我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299人次发展到接待海外游客1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83万美元发展到1300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从13万人次发展到129万人次。这一阶段,我省的旅游业基本以单纯的事业型接待服务为主要内容,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旅游部门还属于“非生产性”的事业部门。 2、旅游经济产业建设阶段。1988年至1995年七年时间是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阶段。1988年,省政府在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搞好规划,全面开发,从而确立了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1992年以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指导下,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199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西双版纳召开,1994年省政府分别在大理、丽江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为云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到1995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2万人次增加到6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1300万美元增加到1.6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5.8 0%和43.8%,并分别跃居全国第7位和第8位;接待国内旅游者从129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班级:工商132 姓名:杨俊皓 学号:13071227

云南旅游产业现状及简单分析 摘要:运用直接劳动报酬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产业感应度系数的定量指标及产业集群分类特点/波特钻石模型的定性指标分析云南的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为云南“意义大、动力大、市场大、效能大、关联度大、包容度大”的“大旅游”产业目标,及从“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转变做简单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旅游产业增长 在总体的社会经济中,某一经济活动能否被界定为具有产业性质,主要应视该经济活动是否能形成业务链或业务体系,如果某项经济活动只是有一两项经济活动构成,一般是不能称之为产业的。因而产业具有三个特点:(1)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2)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3)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旅游作为一个完整的经济活动被经营,具备成为产业的条件,它由旅游资源、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娱乐、旅游文化活动、旅游贸易活动以及旅游自身派生的旅游交通、旅游信息等构成,这些活动不能单独的抽离出来形成一项产业,但这些业务的集合,构成业务链或业务体系,就形成了旅游产业,即旅游产业是一种由与旅游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多重业务构成,主要以非物质生产性的经济活动向旅游需求者提供服务的部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国经济的新增长点之一,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促进作用和关联作用也日益突出。中国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在 21 世纪初已经居世界第五,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中国在2020 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出境旅游国,入境旅游收入可能达到635 亿美元,占 GDP 约 8%。作为中国旅游大省,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产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从 2005年到2015年,云南省旅游业增加值由203.1亿元上升到3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的比重从5.87%上升到6.4%。云南正在由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方向跨进。那么作为国民经济动力的旅游

桂林旅游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海南、桂林旅游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一、各地旅游工作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1.各地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先发展 海南三亚、琼海、海口三市和桂林市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优先发展,成立了旅游发展总公司,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实施国际化旅游战略,旅游产业逐步从观光型为主向休闲度假型为主转变。 一是明确发展战略。三亚市1999 年提出“旅游立市、旅游富市、旅游强市” 发展战略。2004 年以来,又实施旅游产业“转型增效、协调发展”战略。海口市明确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优先发展,确定5 年发展目标。桂林市提出“把桂林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文明、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富裕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 的发展思路,制定了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二是加强政策扶持。海南省正在争取综合国际旅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的优惠政策,推动海南旅游国际化。海口市相继出台《航空客运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和《海口市旅行社奖励暂行办法》。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1998 年,桂林市先后投入30 多个亿对市内环城水系进行改造,成功开发出“两江四湖”夜游项目。海口市投资2 亿多与张艺谋合作开发了“印象?海南岛”大型实景演出项目。 2.积极打造载体推动休闲度假旅游发展 一是突出品牌打造精品旅游项目。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建有南海海上观音像和南山寺。同时紧扣“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一名句,推出福寿文化主题。引入“金玉观世音”等产品,更将我市的惠山泥人“大阿福” 作为福文化的重要代表引入景区。并建成“中国长寿泥塑艺术长廊” ,举办“中国民间泥塑艺术展”,将这一主题做大做深。桂林愚自乐园致力于打造世界最大的时尚艺术公园,景区内陈列着47 个国家132位艺术家的200 多件艺术作品,建有专业的艺术创作室。 二是突出特色深入开发旅游产业。桂林市阳朔县利用优美的漓江山水和刘三姐传说,开发了“印象?刘三姐”大型实景演出。琼海市充分利用博鳌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同时着力推出红色娘子军、万泉河和温泉游几大旅游品牌。三亚市在

关于云南旅游行业分析报告

一、在线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 1.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维持高景气度,旅游业总收入从2008年的1.16万亿元增至2012年的 2.59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22.23%,保守预计未来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速有望保持10%以上。中国人均GDP 已经超过6000美元,旅游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且由于人口基数大,各业态旅游均有较高成长空间。在线旅游行业2013年市场规模为2204亿元,相较2008年的486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36.93%,根据艾瑞咨询的研究,2016年在线旅游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千亿元。 根据有关咨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在线旅游度假市场结构占比从10.4%增长至12.4%,相较于机票和酒店增长更快,是未来在线旅游市场增长最迅速的细分市场。2012年在线酒店交易的比重相比2011年略有下滑,2012年在线机票交易的比重则较2011年下滑了近2个百分点。从行业发展前景来看,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排序是度假>酒店>机票。 2012 2013 机票预订细分市场是传统在线旅游预订的支柱产业,其交易量和规模化程度最高,目前在线旅游网站机票预订业务用户覆盖数量以去

哪儿网最高,而且去哪儿的覆盖数是第二位携程网的一倍多。 在线旅游预订交易规模第二大的酒店预订业务用户覆盖数同样是去哪儿网最多,但是第二位携程网的差距并不大。 在线旅游网站酒店预订业务用户覆盖数 而在线旅游度假产品的预订市场,虽然现在的规模2012年为211.9亿元,占比仅为12%左右,但是其成长空间是最大的,预计2016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47.38%。2012年在线旅游度

假市场携程以25.4%的份额排名第一,途牛网排名第二。在市场结构方面,2012年在线旅游度假细分市场中出境游是第一板块(占比37.68%),第二板块是国内游(35.7%),第三板块是周边游(26.7%)。 2012年在线旅游度假市场交易规模份额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名数量为 3.88亿,通过PC接入互联网的有3.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中国网名第一大网络终端。工信部披露2013年移动互联网流入流量截至9月份达到9.26亿GB,同比增长67.3%。 移动端在线旅游预订目前仍处于较初级的阶段,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2012年手机即时通信和手机搜索是用户最常使用的应用,手机旅行预订仅占比6%,但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用户即时旅行预订需求和习惯正在逐步培养中,未来移动应用端在线旅游预订的增长极其可观。

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二、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状况SWOT分析 对西双版纳旅游业的自身状况和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即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面临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有助于政府部门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正确的旅游业发展战略。 (一)优势分析 1.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西双版纳有许多特有种群和古老的孑遗动物,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对象的有亚洲象、懒猴、长臂猿、云豹、野牛、赤颈鹤、犀牛等10种,二、三级保护动物30多种,未列入保护的上万种。所拥有的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淡水鱼种类分别是全国已知种类的13.6%、15.6%、34.3%、18.9%和11.8%。西双版纳有地球北回归线上保存完好的一片原始热带雨林。原始森林面积大,其中以热带雨林为主。境内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7,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2种。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评为中国最美的森林之一。云南省被称为我国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西双版纳则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皇冠上的明珠”。 2.立体的气候资源 西双版纳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既不受寒潮直接威胁,也不受台风袭击。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湿分明而四季不明显,年平均气温在21℃,最冷的1月的平均气温是16℃。降水丰富,在1200—2400mm之间,雨量多在5—10月,具有“长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所以,反季节旅游资源占据极大优势,故西双版纳成为了很多人冬天避寒的圣地。 3.独特的民族风情 西双版纳民族文化艺术、节日、宗教活动色彩斑斓。傣族主要的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此外。傣族和其它民族的婚姻、生活等习俗,傣族的艺术壁画、神话传说、音乐、舞蹈(孔雀舞、象脚鼓舞)等,都独具特色,很有魅力。另外,西双版纳还居住着14种少数民族。比如,西双版纳独有的基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其独具风格的民族风俗也十分绚丽。 4.当地的佛教文化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村中几乎有寨必有缅寺,佛教文化已经很好地融合到傣族文化当中,以景洪市为中心的西双版纳州的建筑风格都深刻体现着佛教文化与傣族文化的巧妙融合。2007年中国最大的南传上部座佛教寺院在西双版纳景洪曼弄枫落成。这为弘扬传统傣族文化。增加西双版纳新亮点发挥了新的品牌效应——“佛在西双版纳,福在西双版纳”。 5.普洱茶文化 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最大生产地区,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西双版纳境内,而且中国茶城坐落于普洱市,加之傣族传统的贝叶文化和古老的普洱茶文化,所以,茶马古道和澜沧江使得西双版纳与普洱市、临沧市的地域文化秉承相连,为三个地区能形成建立西双版纳——普洱——临沧旅游地区的旅游产业价值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6.区位优势 西双版纳与缅甸、老挝接壤,与泰国的优势距离、澜沧江——湄公河的丰富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高铁开通为云南旅游注入强心剂 高铁时代,不仅改变了游客的出行方式,更将对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从高铁开通联网全国到高铁旅游促旅游强省跨越,这无疑将为云南旅游注入一剂强心剂。 (二)工商旅游警察市场监督体系日趋完善 按省级有关部门要求,已建立旅游警察的云南7州市(昆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迪庆、瑞丽、腾冲),将相继建立工商旅游警察队伍,这必将开创云南旅游市场整治的新局面,不断完善和成熟云南旅游市场监督体系,有望在全国充当示范者角色。 (三)定制旅游引领自由半自由游市场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云南拥有绚丽多姿的山水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随着云南财沃散客旅游服务平台的成立,云南针对散客旅游的服务体系将逐渐完善,定制旅游有了更多资源整合优势,将引领自由半自由游市场。 (四)旅游扶贫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期 云南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如何结合旅游强省跨越的机遇与扶贫攻坚的挑战,将是云南旅游2017年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将持续影响云南在“十三五”期间如何谱写旅游扶贫云南样本的关键要素。

(五)导游自由执业落地检验受热捧 导游自由执业虽还是试点,但早已有人这么做了,他们中既有持有证书的职业导游,也有单纯的旅游爱好者。在2017年,导游自由执业获奖者迎来关键的市场检验期,处于全国旅游市场末端的云南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 (六)旅游央企大企入滇将加速整合云南旅游 2016年,在云南出镜率最高的旅游央企要算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目前,多个在滇项目已开始落地,加速了布局云南旅游的步伐。除央企外,携程、同程等线上旅游服务商也加速了云南旅游资源等整合。从控股旅游百事通到涉足旅游地产等,无论是强强联合谋发展还是忍痛割爱甚至互相伤害,大家都在讨论下一家被整合的会是谁。 (七)滇中城市旅游圈景区旅游发展将迎较大增长空间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2017年,景区旅游发展将迎来较大增长空间。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滇中城市旅游圈建设将加速,景区近郊游发展成趋势,养老养生旅游、乡村自驾游、房车露营项目将受更多消费者关注。更多旅游特色村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将有所提升,更多的旅游精品景区、精品农庄、精品客栈、农家乐、乡村休闲小景区将出现,景区公共服务体系、景区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会有创新,推动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向包括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专项旅游产品在内的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转型升级,形成专业化、品牌化、网络化营销模式,扩大景区客源市场。 (八)餐饮业面临提质增效的跨越挑战 产品个性化、服务人性化、品牌全国化,将成为云南餐饮行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餐饮行业将加强客户内在化、企业升级化、数据作用化、行业产业化促进转型升级。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摘要:近年来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省接待旅游者总人数近38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200亿,达到204亿,比1998年增长49%。为了使云南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实现把云南建成旅游强省的目标,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云南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云南旅游;旅游资源;资源优势;开发 一、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云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状况等来看,可将云南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8个方面: 1、多样性 云南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寒、温、热带的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近现代革命历史纪念物;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众多的高原湖泊为水上运动提供了优美的场所;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在海拔76.4~6740米的地带上,巨大的垂直变化的地质构造,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云南几乎囊括了从海南岛到黑龙江中国大地上所有气候类型和风景景观:既有热带雨林景致,又有雪域和草原风光,还有北半球纬度最低的雪山冰川,而雄奇壮伟的石林和"三江并流"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另外,特殊的区位,更使云南成为中国大陆联结东南亚,南亚的桥梁,成为中原文化、藏文化、东南亚文化、西方文化的交汇点。形成云南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云南省众多的景观与国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云南省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有的景观堪称世界自然奇观,构成旅游资源优势。例如,"三江并流"景观雄奇壮美;虎跳峡以其雄壮奇险著称于世,是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而昆明石林更以其特殊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而举世闻名;发育着现代冰川类型的玉龙雪山是世界上纬度最

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邵局长对云南省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的指示精神,中国旅游研究院组成了以戴斌院长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对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为期3天的全面调研。期间,专家组先后考察了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世博集团、石林5A级旅游区以及阳宗海旅游度假区等景区(点)和企业,并召开3次座谈会广泛征询和听取了昆明市各级领导、主要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又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召开了2次内部研讨会,最终形成了《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昆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一)主要成就 1、旅游业确立了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 “十一五”期间,昆明市接待旅游者突破1亿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51倍和1.52倍,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8%以上,旅游总收入约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2011年,昆明市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次突破百万大关,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00.4万人次,同比增长16.66%;接待国内旅游者突破4000万人次大关,达4002.1万人次,同比增长15.29%。旅游总收入达到367.2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8.95%,旅游直接就业人员达到12.8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昆明市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2、旅游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作用稳步加强 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导向下,昆明市培育了一大批以石林、阳宗海为代表的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精品旅游区和以世博旅游集团为代表的具有较好投融资能力的产业主体,洲际、豪庭、豪生、希尔顿、索菲特、温德姆华美达等国际酒店品牌也相继落户昆明,昆明市成为全国五星级酒店最多的城市之一。截至2012年3月,全市投资额3亿元以上的开工在建重大旅游项目达23个,计划投资额62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46.37亿元。有力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当地老百姓的就业,旅游业在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 3、旅游业对“春城”城市形象品牌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桂林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桂林旅游发展情况介绍 一、桂林旅游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桂林对旅游产业的定位 旅游是桂林最具比较优势和品牌效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仍具较大发展潜力的支柱型经济产业。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在社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对交通、商业、餐饮、文化等产业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日益体现,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富民兴市的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确定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旅游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一步,旅游业要发展成为桂林市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桂林旅游发展现状 1、从统计数字上看。从2003-2007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5.81%;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15.97%;入境旅游者年均增长32.99%。桂林继续保持我国入境旅游排头兵位置,成为国内外高知名度旅游目的地。2008年,桂林旅游接连经历了的连续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等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在国内外旅游形势极为严峻的局面下,仍实现旅游总收入100.26亿元,同比增长17.25%。与人数增幅相比,收入增幅仍高过人数增幅。2009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为1860.08万人次,同比2008年增长14.3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29.03万人次,同比增长3.21%;实现旅游总收入126.92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26.59%。2010年1-5月份,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772.08万人次,同

文化旅游产业现状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只有将旅游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大旅游中有机融入大文化,将文化思想、文化意识、文化理念、文化内涵和文化手段始终贯穿于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全过程,做到文化和旅游的全面对接、全面融合、全面整合,促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互利互惠,实惠文化兴盛、旅游强盛的最终目的。 一、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现状 1.旅游发展理念不断创新。2008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工作会议”。会议全方位提出了文化与旅游两个新兴产业互促的原则、目标、战略和重点工作等,必将推动云南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升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互动,对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是文化、旅游资源集聚区,但同时又是自然生态和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脆弱区,一经破坏就难以恢复。发展和谐旅游凸显了旅游与文化的利益相关性、共生和谐性,要求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使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2.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云南是中国民族成份

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种民族中,云南就有52种。其中,人口超过5 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种,人口数为一千多万人,占当年全省总人口数近40%,特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种少数民族世居云南,是云南特有的民族。各民族的语言、建筑、服饰、歌舞和节庆等文化精彩纷呈,堪称“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年以来,云南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把全省的文化产业做得很红火。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弘扬优良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培育打造了一大批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工艺、歌舞、节日、服饰、饮食、医药等为主的民族文化产业。如早期大理白族的《五朵金花》,近年来有著名的舞蹈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还有楚雄彝族的《太阳女》,西双版纳傣族的《勐巴娜西》,大理白族的《蝴蝶之梦》和世博吉鑫园《吉鑫宴舞》等为代表的旅游演艺产品,享誉国内外。云南民族文化已走向世界,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展示了云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形象品牌。 3.文化旅游品牌初具规模。旅游业是一项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除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文化和旅游互动的蓬勃发展外,2008年,云南省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中,印象最深的是楚雄、腾冲、旅游小镇的文化和旅游互动。对于楚雄的旅游发展,楚雄先后推出恐龙谷和

云南省旅游出行分析报告

云南省旅游出行调研分析 一、云南省旅游概况 (一)2016年云南省旅游经济指标 2016年云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31亿人次,同比增长31.0%,其中国内旅游者4.25亿人次,同比增长31.69%;旅游总收入4726.25亿元,同比增长44.1%,人均消费1096.1元/人次,同比增长9.93%。(以上数据来自中商情网)(二)节假日接待人数发展趋势 以2015年云南省1-12月旅游收入情况来看,除11月全省旅游收入呈现最高峰,其他月份发展比较均衡。其中12月份最低,7、8月份暑假期间旅游收入处于较高水平。总体来看,人们更倾向于错峰游,避免节假日扎堆游。 图1.2 云南省2015年1-12月旅游收入柱状图 (数据来源:云南省旅游政务网)(三)景点分布情况 云南景点旅游线路主要有四条经典线路:昆明周边游,

包括民族村、世博园、昆明西山风景区、石林、九乡、轿子山等地;东南线主要包括弥勒——普者黑——建水三地;西北线主要包括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三地;西南线主要包括腾冲——瑞丽——西双版纳三地。 云南省景点分布可参见图1.1。由图1.1可知云南主要旅游景区分布在云南省中西部地区。 图1.1 云南省风景名胜图 (四)地区分布情况 云南省各个地州各具旅游特色,昆明地区主要以喀斯特自然风光为主,大理丽江以历史文化古城及自然风光为主,迪庆以民族特色高原景色为主,腾冲以历史文化和地热火山为主,德宏和版纳以民族文化、热带风光和边境旅游为主,各地州旅游资源分布跨度大,但发展相对均衡。昆明作为云

南省会,是云南旅游必经之地,也是云南旅游集散地,旅游经济指标相对各地州高的多。以云南几个主要旅游城市旅游经济指标为例,说明发展均衡情况,详见表1.1。由下表可以看出,昆明地区旅游经济最为旺盛,丽江、版纳、大理三大主要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均远低于昆明,其中丽江旅游经济发展最好,版纳次之。 表1.1 2016年云南省主要旅游城市经济数据 (数据来源:云南省旅游政务网) 二、云南省旅游交通概况 (一)公路、铁路、机场建设情况 2016年云南省公路总里程达23.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134公里;高等级公路里程达到1.7万公里;目前云南铁路里程约3000km,主要铁路有贵昆、成昆、南昆、沪昆客专、云桂客专及昆河、蒙宝等干线,详见图2.1。在今后几年通过泛亚铁路、滇藏铁路等的规划建设达到6000km。云南省现有昆明、昭通、文山、丽江、大理、香格里拉、保山、腾冲、芒市、临沧、思茅、版纳共12个机场,大部分机场分布在滇西地区。详见图2.1。

浅谈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4卷 第1期 J OU RNAL OF GUAN GXI NORMAL UN IV ERSIT Y 1998年3月20日 浅谈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蓝 雄 现 摘 要 旅游业是即将到来的21世纪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旅游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桂林是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世界级旅游资源,可望建成国际旅游明珠。桂林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注重保护桂林山水风景资源,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关键词 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关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的实质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的需要。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未来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浅谈桂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未来社会与旅游业 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以全新的视角对未来社会作了多方面的描绘,如果我们从经济活动的角度观察现在,展望未来,就不难发现旅游与旅游业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 (一)旅游与旅游业。 旅游是一种社会活动,而旅游业是专门为这种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从经济关系来看,旅游与旅游业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这种活动,是人们以游乐为目的或辅之以游乐目的的临时性人口流动现象。从经济意义上看,旅游与旅游业是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旅游者从产生旅游动机,并把旅游动机变为旅游行动,按照旅游路线选择适当的交通工具,前往旅游目的地旅游,沿途要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活动,直到返回原来的居住地,这些旅游活动,也是经济活动。因为在这一系列活动过程中,旅游者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并要求社会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得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实现旅游的目的。这一过程是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是旅游消费需求。与此相应,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国家或地区,即东道主,也要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消费需求,就要组织游客游览,交通工具要运转,宾馆饭店要营业,旅游景点要开放,娱乐活动要安排,旅游商品要生产和销售等等。旅游东道主的这一系列经济活动,就是 本文于1997年12月13日收到。

云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总结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 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 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 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 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 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 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

云南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及前景

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前景 工商管理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任洪峰 201005001255 大纲: 一云南旅游资源 二云南省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现状: 三云南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前景的数学模型分析:四结论 五云南旅游业日后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前景 摘要:云南作为中国的旅游大省,旅游业是其新兴支柱产业。本文从分析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入手,研究和探讨了云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使云南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云南旅游业资源现状趋势对策 一云南旅游资源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 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 始森林。险竣深麓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 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云南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 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云南增添了无限魅力。从云 南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云南旅游资源有多样性、奇特性、地域性、多民族性、融合性、跨境性、生态性、潜力性等八个方面的特征。

二云南省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现状: 据统计,自二000年中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经过十年时间的开发建设和精心培育,云南省旅游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二000年至二00八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一百万人次增加到二百五十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三点三九亿美元增加到十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则从三千八百四十一万人次增加到一亿人次。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云南省旅游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省共有一万九千五百六十四户旅游基本单位,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全省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总规模超过六百亿元。据了解,二00八年,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云南全省GDP 的比重达百分之三十八点五,旅游业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百分之十点三。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云南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高铁开通为云南旅游注入强心剂 高铁时代,不仅改变了游客的出行方式,更将对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从高铁开通联网全国到高铁旅游促旅游强省跨越,这无疑将为云南旅游注入一剂强心剂。 (二)工商旅游警察市场监督体系日趋完善 按省级有关部门要求,已建立旅游警察的云南7州市(昆明、丽江、大理、西双版纳、迪庆、瑞丽、腾冲),将相继建立工商旅游警察队伍,这必将开创云南旅游市场整治的新局面,不断完善和成熟云南旅游市场监督体系,有望在全国充当示范者角色。 (三)定制旅游引领自由半自由游市场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云南拥有绚丽多姿的山水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随着云南财沃散客旅游服务平台的成立,云南针对散客旅游的服务体系将逐渐完善,定制旅游有了更多资源整合优势,将引领自由半自由游市场。 (四)旅游扶贫进入攻坚克难关键期 云南作为全国扶贫攻坚的重要一环,如何结合旅游强省跨越的机遇与扶贫攻坚的挑战,将是云南旅游2017年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将持续影响云南在“十三五”期间如何谱写旅游扶贫云南样本的关键要素。 (五)导游自由执业落地检验受热捧 导游自由执业虽还是试点,但早已有人这么做了,他们中既有持有证书的职业导游,也有单纯的旅游爱好者。在2017年,导游自由执业获奖者迎来关键的市场检验期,处于全国旅游市场末端的云南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 (六)旅游央企大企入滇将加速整合云南旅游 2016年,在云南出镜率最高的旅游央企要算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目前,多个在滇项目已开始落地,加速了布局云南旅游的步伐。除央企外,携程、同程等线上旅游服务商也加速了云南旅游资源等整合。从控股旅游百事通到涉足旅游地产等,无论是强强联合谋发展还是忍痛割爱甚至互相伤害,大家都在讨论下一家被整合的会是谁。 (七)滇中城市旅游圈景区旅游发展将迎较大增长空间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云南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2017年,景区旅游发展将迎来较大增长空间。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滇中城市旅游圈建设将加速,景区近郊游发展成趋势,养老养生旅游、乡村自驾游、房车露营项目将受更多消费者关注。更多旅游特色村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将有所提升,更多的旅游精品景区、精品农庄、精品客栈、农家乐、乡村休闲小景区将出现,景区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