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第二分册

2第二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导言】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一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1】原始农耕

●基本概况:

1、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原始农耕诞生的标志: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3、原始农耕诞生的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

1)考古材料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2)粟类旱地作物起源于黄河流域,人工栽培的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3)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4)除了粟、黍、水稻之外,起源于中国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和大豆等。

●原始农耕的影响:

1)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3)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特征)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中华文明的起源特征:

1、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记载——传说: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

(1)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

个阶段。他们都是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英雄人物。

(2)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2、中华文明起源的状况证明——考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华文明起源的许多具体情境日益变得清晰:

(1)我国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址,普遍存在着大量的精制玉器,墓地和随葬品差别明显,显示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的关系已被破坏,贵贱有别、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已经存在。

(2)古城、祭坛遗址以及成批成套的玉质礼器的出土,表明部族间的冲突已经激化,凌驾于一般聚落或部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也已产生。(国家管理的雏形)

(3)这些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核心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后世文献记载中的)

●后世文献中的夏朝社会发展:

1)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2)王位继承关系的变化:尧舜以来的禅让制至此遭到破坏。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式的王位继承方式,是国家产生后出现的现象。大约到夏中期之后,王位的更迭已看不见选举和罢免的痕迹,“天下为公”的禅让制遂为“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所替代。

3)国家管理机构的建立: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①夏朝已设官分职,夏王的左右设有各种专职的文武官员。②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考古中的夏朝社会

1、考古地点选择的依据: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地域和年代相一致的遗址和遗物,希望发现属于夏朝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其中发掘于中原地区的一些考古遗址很引人注目,而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2、考古中的夏朝政治特征:

在二里头遗存中,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依据地面上的遗迹,可以复原出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堂前是庭院,四周有相连的廊庑。宫殿式建筑的出现,①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

3、考古中的夏朝经济状况:

(1)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制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

(2)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

3、考古中的夏朝文化观念:

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礼记·礼运》中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

●夏朝考古的意义: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索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青铜时代

●青铜制造技术水平:

1)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

2)出土和传世的商朝青铜器数以万计,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

3)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青铜器的应用: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

1)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2)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3)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实践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2】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

1、史料的种类:

1)原始史料(第一手、直接):

(1)实物史料:▼考古发现;▼墓葬;▼遗址遗迹;

(2)文献史料:▼当时人的文字:甲骨文;▼政府文件:《汉穆拉比法典》、《人权宣言》;▼档案;▼私人日记;▼地方志;▼家谱;▼新闻报道;▼书信;

(3)音像资料:视频作品;

(4)口述史料:当事人的口述;

(5)民风民俗、科学方法:基因、碳14、考古学、地质学;

▼注意:(1)第一手史料不一定可信:尤其文献资料(日记、新闻报道)、当事人的口述:带有主观性;

2)间接史料(第二手):

(1)典籍史书:各类史书;

(2)学术专著:专家研究成果;

(3)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史诗、诗文、小说;

(4)影视作品、图片、画作;

▼二手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荷马史诗》、炎黄传说;

▼一手史料相对最为可靠,但有些史料受主观因素影响;▼二手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多重史料相互印证,史研究历史事实的重要方法。孤证不立。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

●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

●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军队发起对商的进攻,在商都郊外牧野打败商军,商纣王兵败自杀。商朝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2】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1、分封的对象:

周朝建立后,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旧贵族)、功臣;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主体)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2、作用:

●积极(最初):

1)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

2)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消极(后期):

1)造成王权削弱,王室衰微,地方分裂割据;

【3】周公“制礼作乐”B

●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又征服殷商在东方的残余势力,周的国土和影响也随之向东拓展。周公制定礼乐制度。

●周礼:

1、形成过程:

▼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意识;

▼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注意:商朝的礼器已经体现了等级差别)

▼礼的重心从神事(商朝)转到了人事,把遵礼看作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

周公认为,殷人耽于逸乐,所以失去天命;周人勤俭有德,最终获得了天命。“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神灵不偏不倚,只佑助有德之人,依据人们是否有德来判定天命的归属。

▼这套“敬天保民”的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乐:

1)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和谐)2)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礼为准则;

●维系西周社会长期稳定的主要是:礼乐制度不是分封制。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社会大变革C

●时代划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洛邑在镐京的东面,后人把动迁以后的周朝成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社会变革的综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2)政治表现: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这次社会大转型,经春秋战国500余年的逐渐积累,到秦朝终告完成。

3)具体表现:

(1)经济: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经济领域:

▼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生产力水平)

▼各国之间,以及各国境内的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也逐渐失效。(生产方式土地私有)

▼诸侯、卿大夫们竞相占地,列国间的战争也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的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阶级关系变动)

▼随着农业的发展,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

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社会风貌)

(2)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当政者进行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

▼贬抑或废除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在战国时达到高潮,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2】百家争鸣B

●背景:

1、社会变革与转型;

2、当此社会转型之时,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

3、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同,思考方向各异,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表现:

1、儒家:

1)孔子: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

▼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

▼孔子的“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2)孟子: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

3)荀子: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其学生韩非、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特别提醒: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绝不是法家的开创者)

▼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后世儒家多人孟子为正统,奉为儒家的又一宗师,而视荀子为旁门别支。

2、法家: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

▼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提倡“法治”为特色;

▼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

▼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3、道家:道家以老子为始祖。

▼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仁礼、法治都徒生事非;

▼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他们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

▼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

2)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1】秦统一的背景:

1、政治: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趋剧烈,强国不断拓展国土,弱国则逃脱不了被兼并的命运,最终形成了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2、春秋时代开始的内政改革,到战国时代已蔚然成风。魏、韩、楚、齐、秦等国先后变法,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了趋同倾向。

3、商鞅变法: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

▼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也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商鞅变法后,迅速强大的秦国开始发起对六国的兼并战争,历史步入了统一战争的进程。

▼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2】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

●背景:

1)现实需要: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2)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的小农经济产生;

3)政治发展:阶级关系变动、礼崩乐坏,竞争逐利;

4)理论基础:法家思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制度确立:中央集权

1)中央官制: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

2)地方管理:

▼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

▼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

▼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

1)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

2)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3)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4)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5)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6)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丁男不足,就征发女子承担转输的苦役。(兵役、徭役)

●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酷法)

●思想:秦朝统治者是大一统的胜利者,在长期群雄角逐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争权夺利:秦始皇死后,少子胡亥受亲信赵高的唆使,伙同城乡里斯,篡改遗诏,夺取妄为,是为秦二世。秦二世济圩后,各地的反抗起义已风起云涌,然而统治者仍忙于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灭亡的过程:第一次农民起义

1)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屯长的900名贫苦农民被征调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屯戍,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遇大雨延误限期。按秦律,误期一律处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2)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反秦起义闻风响应,六国贵族后裔也纷纷拥兵称王。其中以刘邦和楚国贵族后裔项梁、项羽所率领的两支起义军为最强。农民起义军虽一度打入关中,但终为秦军所破。稍后,项羽大军大败秦军主力于巨鹿,刘邦则率军向西顺利进驻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3)秦朝灭亡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单元导读】

●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重建大一统帝国

●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

●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

●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

●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1】汉承秦制B:无为而治

....与大一统重建

●背景:

1)经济现状:汉朝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长期战乱,经济萧条。)

2)主观因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灭亡的教训。

3)指导思想:从秦朝的急切苛刻转变为政令施行宽简舒缓。

4)阶级基础:布衣将相格局:汉朝的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了解百姓疾苦;

●内容:(特别注意继承中的问题:简单沿袭、借鉴改造)

1)政治体制:

▼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职,到地方郡县制度,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很大,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错误吸取教训,主观目的与客观后果相反)

2)治国思想: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它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主张守道遵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到汉朝初年,黄老思想既符合汉初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黄老思想的实践: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天下百姓的田租;废除了秦朝留存下来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

▼影响: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第9课汉武帝时代

【1】从“无为”到“有为”B

●社会背景:

1)经济:社会经济的复苏和财富日臻丰厚;

2)思想:反映了汉初民生凋敝、人心思安状况的清静无为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3)政治: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具体内容:

1)政治上:

(1)加强对相权的控制:

▼汉武帝为加强皇帝集权,有意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汉武帝还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早在汉初,儒家思想已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汉武帝时,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

▼后又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

▼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

▼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从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不过,汉武帝的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他对董仲舒依据儒家民本思想为解决社会贫富分化而提出的“限田”主张,以及官吏不得经商货殖的建议,均未采纳。他所信任的大臣,也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武帝的执政原则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

【2】对西域疆土的拓展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天山南北地区遂与内地联为一体。

▼政府又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设置郡县或者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

▼其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

盛的国家之一。

第10课东汉的兴衰

【1】东汉建立:

南阳豪族刘秀于公元25年登上帝位,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因定都洛阳,位于旧都长安之东,历史上称“东汉”。

【2】豪强地主与东汉的衰败

●东汉后期,皇权日趋衰弱,逐渐失去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原因之一是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

1)经济上:豪强地主拥有“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经济上自给自足,非常富有。

2)军事上:他们还组建“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用以看家护院,称雄一方;

3)思想上:把持地方舆论,使家族声名远扬。

4)政治上:有些名门望族还凭借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成为官宦世家,甚至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

●这些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后,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第11课割据与分立

●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刘,平定天下。

●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隔江对峙。

●仅5万人马的孙刘联军,运用火攻,大获全胜,迫使曹操北还。

●随后,刘备进展四川,孙权进一步扩展了东南的辖区。

●三国鼎立:

1)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3)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三分天下是各方势力趋于均衡的结果,出于不进则退的忧虑,各方都致力于境内的经营与治理,在一段时间中形成了比较稳定而有序的状态。与先前的八方割据、连年混战相较,鼎峙的局面毕竟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的安居乐业更有利一些。这一平衡不会永远维持,某方因各种有利因素而获得长足发展后,均势就会被打破,,新的统一趋势随之出现,其后的三国归晋即体现了这一趋势。

第12课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1】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北朝更迭:

1)鲜卑族拓跋部建立政权,国号魏,史称“北魏”。此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势力日益强盛,陆续攻灭诸国,至439年,统一北方。

2)这一局面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历史上将北魏及其后继政权合称“北朝”。

3)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篡权,建立隋朝;

4)589年,隋朝南下灭陈,统一全国。

●南朝更迭:

1)南方的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这四朝为“南朝”。

2)然而,南朝政权的统治者除开国君主较有作为外,后继者多昏庸荒怠,致使南北对峙的平衡格局向北倾斜,最终由北方政权统一了全国。

【2】南方经济的发展

●背景:

1)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仍在继续,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

2)这一时期,活动与南方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表现:

1)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表明农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2)与此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

3)长江中下游出现了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

【3】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

●综述:

1)中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不断壮大正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

2)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3)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融合的一个重要发面。

4)不少胡族君主身体力行,经济上鼓励农耕,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致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

●民族融合的特征:总是双向的

1)不仅北方游牧民族勇猛强悍的民族性格对中原农耕民族深有触动,而且胡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为汉文化广泛吸收:

(1)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了中原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2)胡族的生活习俗更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胡床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日益流行,终使汉族席地而坐的传统起居方式完全改变。

▼胡服以及胡饼、奶酪、烧烤等胡食的流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趋丰富多彩。

▼胡乐、胡舞与汉族歌舞交融会合,也为传统艺术文化增添了绚丽斑斓的色彩。

▼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为特点的民族融合,不仅使各民族缩小了差异,增进了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更被推向新的高潮。

1、背景:孝文帝自幼受冯太后影响,博学善文,具有良好的汉文化修养,亲政后,决心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2、内容:

(1)为摆脱保守势力影响,他毅然将都城南迁至洛阳;

(2)随即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

(3)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

(4)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

(5)并以身作则,极力促进胡汉通婚。

(6)还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影响: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四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唐继隋统一之后,不仅巩固了大统一局面,还创造出了中古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大唐气象。

●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等制度,“贞观之治”展示的统治者虚幻若谷、开明廉洁的形象,成为后世王朝效法的榜样。

●积建国八九十年的努力,终于成就了著名的“开元盛世”。

●大唐王朝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东亚中华文化圈的核心,名震遐迩。

第13课隋唐政治新格局

【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B

●隋唐的建立:

1)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2)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三省六部制:

隋朝虽国祚短暂,但能融会南北之长而推陈出新,因此在制度层面作出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与创设。随后的唐朝更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承发扬,推广改进,使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新的气象和特点。在隋、唐两朝的制度创新中,尤为重要的是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

1、机构与职能:

▼三省六部初创于隋文帝时,经唐朝的继承和发展,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规定,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

▼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

▼其后,凡被加以特定官衔而能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成为宰相,致使宰相人数多至一二十人。

2、实质与影响:

▼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

▼众多宰相集体议事,避免决策失误;

▼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几提高了办事效率,也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当然,当时皇帝尚无绝对的专权也与皇帝本人自身素质有关。)

●科举制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

▼背景:

(1)秦汉以来,选拔官员主要采用推举的方式。

(2)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多遭排斥。

(3)先前的推举制,还使推举人和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地方门阀往往凭借这种盘根错节的政治、社会联系扩展自己的势力,对统一王朝构成潜在威胁。

▼影响:

(1)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络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2)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利完全收归中央后,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地方上的离心因素逐渐消解,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3)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差产生了深远影响。

(4)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

(5)17—18世纪,科举制度传入西欧,成为文官考试制度的蓝本。

第14课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

●背景:626年,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627—649)。

1)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丰富的阅历和隋亡的鉴戒使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明智地实行舒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

2)善于用人:

他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欲使治国方略顺利地进行,关键在于广招贤才,知人善任,因而用人不论资历出身,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术,都委以重任。

3)唐太宗经常鼓励臣下敢言直谏,指出皇帝的过错,自己也能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4)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常为后人称道。他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

(1)他接受吐蕃赞普(君主)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2)他对各族俊才一视同仁,都予以信任重用。太宗的真诚相待,使边地各族纷纷归附,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就了唐文化的繁荣与恢弘,也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

●内容: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2】开元盛世

●背景:

唐朝的鼎盛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714—741)。

1)励精图治,锐意革新,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干。

2)他继承唐太宗的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

(1)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汰冗官,提高行政效率,并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

(2)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表现:凭借唐朝前期近百年发展、积累所奠定的良好基础,开元年间的治理与整顿大见成效,王朝统治被推向全盛,出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1】丝绸之路的全盛

●背景:

1)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这条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持续兴旺,对东西间的商品贸易、政治来往、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2)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

3)西域及大食(唐代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其中,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具体表现:

1)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

2)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国。

3)南亚的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至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4)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城内寓居和滞留的各类外域人士,数量众多。长安有东市、西市两个商业区,西市周围聚居着大批西域胡商,在波斯人开的酒肆中,常见胡姬当垆沽酒、招徕顾客的情景,极为繁华热闹。

5)作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长安又是各国人士东来西往的必经之地,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

●深远影响:

虽然当时进入中国文化系统的外域文化以中亚、西亚、南亚为三大支,但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广阔得多,可以说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2】东亚文化圈

●遣唐使:唐朝与东邻朝鲜、日本的交往尤为密切。

1)日本将与唐朝的交往视为国家大事,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随行的还有众多留学生和学问僧,人数多时一次达五六百。留学生归国时,带回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大量文献典籍。

2)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却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

●东亚文化圈内涵:

1)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的佛教,影响尤为深远。

2)在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3)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会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唐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https://www.doczj.com/doc/944531370.html,/

第二次课 整除的概念

第二次课 整除的概念 教学目标要求:理解多项式整除概念和性质,熟练掌握带余除法及整除的性质。 教学内容:1.带余除法定理和综合除法 2.整除的概念 3.整除的性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多项式整除的概念和性质,带余除法定理;带余除法定理的理论证明.. 一、 带余除法与综合除法 1.带余除法 定理1 设f (x ), g (x )都是F [x ]中的多项式,且g (x )≠0,那么总可以在F [x ]中找到q (x )和r (x ),使得 f (x )= g (x )q (x )+r (x ) 这里r (x )=0或者r (x )的次数小于g (x )的次数,满足以上条件的q (x )和r (x )只有一对. 证明 : 可行性 若是f (x )=0或者f (x )的次数小于g (x )的次数,取q (x )=0,r (x )=f (x ),可使(2)式成立. 若 0?(f (x ))≥0?(g (x )),令 f (x )=a 0x n +a 1x n -1+…+a n -1x +a n g (x )=b 0x m +b 1x m -1+…+b m -1x +b m 这里 a 0≠0,b 0≠0,且n ≥m g (x )=b 0x m +b 1x m -1+…+b m -1x +b m m n m n n n n n x a b x a b x f a x a n a x a ------+=++++110100101110)( 1 111111010)(n n n n a x a x a x f x a +++=+- 2221,21220210)(n n n n a x a x a x f x a ++++- 由此得: )()()(0101x g x a b x f x f m n ---=, )()()(01012x g x a b x f x f m n ---=, ………………

第二章案例分析

第二章 案例一管理的理论流派 某大学管理学教授在讲授古典管理理论时,竭力推崇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的历史功勋,鼓吹泰勒所主张的“有必要用严密的科学知识代替老的单凭经验或个人知识行事”的观点,并且宣传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后来,在介绍经验主义学派的理论时,这位教授又强调企业管理学要从实际经验出发,而不应该从一般原则出发来进行管理和研究。他还说,E.戴尔(Ernest Dale)在其著作中故意不用“原则”一词,断然反对有任何关于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 在介绍权变理论学派的观点时,这位教授又鼓吹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不少学生却认为这位教授的讲课前后矛盾,胸无定见,要求教授予以解答。教授却笑而不答,反倒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资料来源《管理的理论流派》 问题: 1.你是否认为教授的上述观点时前后矛盾的?为什么? 2.在企业管理中,有无可能将管理原理原则与实践正确结合起来? 3.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案例二恩与威——从古罗马军威到现代管理 在第一次服役时,古罗马的士兵要在庄严的仪式中宣誓,保证永不背离规范,服从上级指挥,为皇帝和帝国的安全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宗教信仰和荣誉感的双重影响使罗马军队遵守规范。队伍金光闪闪的金鹰徽是他们最愿意为之献身的目标;在危险的时刻抛弃神圣的金鹰徽既是邪恶的又是可鄙的。某种更有实质内容的敬畏和希望加强了这种力量来源于想象的动机,在指定的服役期满之后享有固定的军饷、不定期的赏赐以及一定的酬报等减轻了军队生活的困苦程度;当然,另一方面,由于懦怯或不服从命令而企图逃避最严厉的处罚,那也是办不到的。军团百人队队长有权用拳打作惩罚,司令官则有权处决死刑。古罗马军队的一句最固定不变的格言是,好的士兵害怕长官的程度应该远远超过害怕敌人的程度。这样的值得夸奖的做法使古罗马军团的勇猛得到一定程度的顺服和坚定,凭野蛮人一时的冲动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在西方,这种管理方法终于总结为一句格言:“胡萝卜加大棒”。拿破仑说得更形象:“我有时像狮子,有时像绵羊。我的全部成功秘密在于:我知道什么时候我应当是前者,什么时候是后者。”在东方,则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视卒如爱子,可与之俱死”等等说法。又说:“将使士卒赴汤蹈火而不违者,是威使然也。”“爱设于先,威严在后,不可反是也。”孙子兵法总结说:“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为必取。”总之是一句话:“软硬兼施,恩威并济。” 案例三联合邮包服务公司 联合邮包服务公司(UPS)雇佣了15万员工,平均每天将900万包裹发送到美国各地和其他180个国家。为了实现他们的宗旨“在邮运业中办理最快捷的运送“,UPS的管理当局系统培训他们的员工,使他们以尽可能高地效率从事工作。UPS的工程师们对每一位司机的行驶路线都进行了时间研究,并对每种运货、暂停和取货的活动都设立了标准。这些工程师记录了红灯、通行、按门铃、穿过院子、上楼梯、中间休息喝咖啡的时间,甚至上厕

病毒学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病的发展简史: A 病毒的发现时期 1.科赫法则内容: 1 .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且在健康者体内不存在; 2 .要从寄主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得到纯培养(pure culture); 3 .用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接种健康而敏感的寄主,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 4 .从试验发病的寄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来。 B 病毒的化学时期 C 病毒研究的细胞水平时期 D 分子病毒学的研究时期 亚病毒定义subvirus:只含有核酸或蛋白质的病毒,称为亚病毒。包括类病毒、拟病毒(或病毒卫星)、朊病毒。 二、分子病毒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1、双义(ambisense)RNA:即基因组的一部分为正极性,另一部分为负极性。 2、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病毒基因组的核苷酸组成及其排列顺序 基因组中开放阅读框架(ORFs)的数量、位置及其功能 病毒基因组中重复序列元件、调节元件对病毒基因表达和基因组复制的影响 阐明病毒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及其编码产物在病毒复制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细胞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相互作用关系等 (2)病毒表达的调控机理 通过对病毒增强子(enhancer)、启动子(promoter)、衰减子(attnuator)和转座子(transposon)等调控元件的研究,可以阐明病毒基因表达的调控原理。 转座子:用插入序列进行整合的遗传单位(能够重复插入到基因组中许多位点的特殊片段)。衰减子:特定的DNA片段,可以减慢、阻止或停止转录 (3)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 (4)病毒致癌的分子机理 病毒癌基因定义:致癌病的所携带的一段基因,侵染敏感细胞使细胞癌变,转化为癌细胞,生长失去控制,无限分裂增殖。 (5)抗病毒活性物质 1. 抗病毒多肽物质 干扰素是一类能够抑制病毒增殖的重要细胞素。具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还有免疫调节和肿瘤抑制的作用。利用DNA重组技术,可以在大肠杆菌中生产出干扰素 2. 淋巴因子:重组克隆生产的IL-1、IL-2肿瘤坏死因子TNF 3. 反义RNA(antisense RNA) 定义:指天然存在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RNA分子,它不能编码蛋白质,但它的核苷酸顺序可与相应的RNA或DNA互补配对,从而使蛋白质合成受阻。 将反义RNA与其相应的病毒mRNA或DNA杂交,可以使病毒mRNA编码合成蛋白的功能受阻,从而破坏病毒的复制循环。反义技术:利用反义RNA封闭某个基因的技术。

科技雅思第二次课

10.27雅思写作内容: 一.大作文整体结构 开头段(三要素:背景,引题,自己立场) 主体段(正方/反方,让步/转折) 结尾段(重述立场和分论点,建议) 二.3种问法对应的文章框架结构 Discuss both views and give your opinion.(蓝P199)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蓝P202) 作业: 1.掌握同义词替换(资料) 2.掌握得分句型 3.积累话题词汇和素材(蓝) 4.掌握两种不同问法的答题要点 Discussion 类例题1:教育类 In recent years, many young people have decided to further their study abroad. What are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studying abroad? In recent years, many young people have decided to further their study abroad. Some people claim that there are more benefits than drawbacks of studying abroad,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Benefits: ?Broaden /expand one’s horizons/vision, open minded, enrich knowledge ?Acquire / obtai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concept ?easy access to first-rate educational facilities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up-to-date/field of study ?cultivate one’s independence / take care/ protect ?learn to get alone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language environment ?more opportunities to obtain a decent job/well-paid/future career

2020智慧树知到《病毒学检验》章节测试题【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病毒学检验》章节测试 题【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病毒学检验》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用于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 A.μm B.nm C.pm D.fm E.am 答案: nm 第一章 1、PCR反应的引物需要2条。 A:对 B:错 答案: 对 2、甲型肝炎病毒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A:对 B:错 答案: 错 3、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A:对

B:错 答案: 对 4、乙肝大三阳时,以下哪些项应为阳性 A:HBsAg B:HBeAg C:HBcAg D:抗HBc E:抗HBs 答案: HBsAg,HBeAg,抗HBc 第二章 1、可传播HIV的途径有 A:分娩 B: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手术器械 E:皮肤接触 答案: 分娩,共用牙刷、剃须刀等,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手术器械 2、狂犬病防治措施有 A:捕杀病犬加强家犬管理 B:人被咬伤后应及时处理伤口 C: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

D:及时足量注射丙种球蛋白 E:对可疑患者或严重咬伤者在作用疫苗前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答案: 捕杀病犬加强家犬管理,人被咬伤后应及时处理伤口,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对可疑患者或严重咬伤者在作用疫苗前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第三章 1、DNA的Tm值大小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温度的升高 B:酸碱度的改变 C:DNA的均一性 D:化学试剂 E:缓冲液 答案:B 2、下列哪项决定了PCR特异性与产量( ) A:变性温度 B:退火温度 C:延伸温度 D:循环次数 E:二价阳离子 答案:B 3、基因分型的传统方法是( )

2第二次课 饮食习惯与健康

饮食与健康讲义 沈满弟 第二课时(2节课)饮食习惯与健康 (一)吃饭九大注意。 1、饮食六宜 宜早,人体经一夜睡眠,肠胃空虚,清晨进些饮食,精神才能振作,故早餐宜早。宜缓,吃饭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狼吞虎咽,会增加胃的负担。 宜少。人体需要的营养虽然来自饮食,但饮食过量也会损伤胃肠等消化器官。宜淡。饮食五味不可偏亢,多吃淡味,于健康大有好处。 宜暖。胃喜暖而恶寒。饮食宜温,生冷宜少,这有利于胃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宜软。坚硬之物,最难消化,而半熟之肉,更能伤胃,尤其是胃弱年高之人,极易因此患病。所以煮饮烹食须熟烂方食。 2、饭前喝汤。我国人民用餐习惯一般都是先吃饭、后喝些菜汤。西方人的用餐习惯是先喝点汤,再吃饭(面包等)。这两种不同的用餐习惯,究竟哪一种科学、合理?从科学卫生的观点看,先喝点汤再吃饭比较好。因为人在感觉饥饿时马上吃饭对胃的刺激比较大,日久,容易发生胃病或消化不良。如果吃饭前先喝点汤,就好象运动前做预备活动一样,可使整个消化器官活动起来,使消化腺分泌足量消化液、为进食作好准备。这样,就会减轻对空胃的刺激,对胃的保护有一定好处。 3、站着吃饭。医学家对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的用餐姿势研究表明,站立位最科学,坐式次之,而下蹲位最不科学。这是因为下蹲时腿部和腹部受压,血液受阻,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影响胃的血液供应。而吃饭时,恰恰是胃最需要新鲜血液的时候,某些胃病可能与下蹲式就餐姿势有关。人们吃饭时大都采用坐势,主要是因为工作劳累,而坐势罡星崴芍?省? 4、吃饭说话。传统习惯认为,吃饭时不宜说说笑笑,否则对消化吸收不利。而现在一些保健专家则认为:吃一顿午饭用30分钟左右为宜,在此时间里边吃边说,可使一起进餐者交流感情,解除烦恼,使肠胃能正常地消化食物。其原因是:愉快的心情不仅能增进食欲,还可兴奋中枢神经,从而促进消化液大量分泌,使胃肠处于最佳消化状态。 5、喜吃苦食。苦味食物不仅含有无机化合物、生物碱、萜烃类,而且含有一定的糖、氨基酸等。苦味食物中的氨基酸,是人体生长发育、健康长寿的必需物质。苦味还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帮助人们从紧张的心理状态下松弛下来,缓解由疲劳和烦闷带来的恶劣情绪。苦瓜、咖啡、苦菜、慈姑、茶叶、巧克力、啤酒等苦味食品含维生素B17,有强大的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6、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偏食。水果应在两餐间食用;汤应在饭前喝;瓜类蔬菜要单独食用。三餐有别。早吃好,午吃饱,晚餐适量。草率的早中餐、丰盛的

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2课教案

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第2课我们有精神第1课时全册总课时 课题这样真精神 有精神才好 课型新授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1、知道怎样做才是有精神. 2、学习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3、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怎样才是有精神.学习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难点:养成做事有精神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升旗仪式的视频 学生准备:准备一张自己有精神的照片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探究活动:比一比.谁精神 师: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了照片来吧.比一比谁最有精神.并要说出理由.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推选一名代表来说说. 二、探究活动:升旗时谁有精神 播放学校升旗仪式的视频. 师:升国旗画面中的学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生1、我看到高年级的哥哥姐姐都停下来抬头仰望国旗. 生2、我看到他们还把手举过头顶.他们在向国旗敬礼. 生3、我看到升旗的几个同学走得特别整齐.下面的学生也站得特别直. 生4、我看到他们都特别有精神. 师:是的.正是因为他们对国旗的尊敬.所以表现得特别有精神.所以.在升国旗时我们也应该这样做.有了精神.才能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朝气.才能感染别人并给别人带来正能量.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我校同学们的活动照片. 课件出示:合唱的照片、跳舞的照片、写作业的照片、读书的照片、上课回答问题的照片等 师:通过观察这些照片.你觉得他们做得怎样.他们的样子怎么样?预设:生1、他们唱歌唱得可有劲了 生2、他们上课坐得很整齐.回答问题时站得很直. 生3、他们显得非常有精神.

师:他们这样做很有精神.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样子也有精神?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什么样子是有精神] 三、探究活动:有精神才好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上的图片.比较哪个孩子做得好并说出理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提示:第一幅图中两个男孩在看书.右边的小男孩身子坐得很直.看起来非常有精神.左边的小男孩在桌子上看书.这样是不好的.趴着看书不仅对我们的眼睛不好.容易导致近视.而且对我们的身体也不好.容易导致脊椎骨变形. 第二幅图中的两个小女孩在走路.右边的小女孩走路时挺胸抬头.眼睛特别有精神.让人一看就很有精神.充满朝气.左边的小女孩走路时弯着腰.弓着背.眯着眼睛.低着头.一幅没睡醒的样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说明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有精神带给我们的好处.明确有精神既对身体有好处又对面貌好.] 四、课堂总结 先让学生谈出本节课的收获.然后教师补充完善. 五、课下延伸 预习课本P9《我们天天有精神》 板书 设计

《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第二章教学案

山东技师学院理论课时授课计划 科目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 课题课题三:坚定理想信念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时安排 2 授课教师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适应人生的新阶段,为大学生活以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心理准备、知识准备、能力准备。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 1.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 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间的关系; 3.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解决措施案例解析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难点 1.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3.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解决措施案例讨论 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 PPT 教学环节及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及答疑

时间分配时间分配5分钟5分钟5分钟65分钟5分钟5分钟作业布置如何把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 课后记 附教学过程

整顿课堂秩序: 1.要求学生集中并靠前坐 2.要求学生把手机放在指定位置,并把手机调为静音或关机 3.要求学生未经允许不得随意出入课堂或者在课堂内随意走动 4.要求学生整理教室卫生(在有必要的情况下) 复习旧课: 1.如何理解正确人生观的具体内容 2.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与方法 3.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和荣辱观 课程引入: 你长大想成为什么??? 放羊娃的故事 一天,一位学者来到了一个穷苦的小山村.在山上碰到了 一个放羊娃在放羊.闲扯之余,学者问到放羊娃. 问:你为何放羊? 答:养大了卖钱. 问:卖了钱干什么? 答:盖房子. 问:盖房子干什么? 答:娶媳妇. 问:娶媳妇干什么? 答:生娃. 问:生娃干什么? 答:放羊. 学者无言……前排不许留空位,不能有“四脚朝天”的凳子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课 件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944531370.html, (冀人版八年级上册) 【课标要求】 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讲述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勇事迹。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和结束的时间及标志;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知道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讲述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列举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主要事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编演历史短剧,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做事的能力;通过学习“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一目,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

能力;通过写作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吸取历史教训,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和用表达自己历史情感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英雄事迹,继承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光荣传统。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二、难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指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查阅有关资料,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第二章的课后答案

第二章 (1)比较google和baidu的共同点和区别。 谷歌: 优点: 1、节约搜索时间,结果页面会自动、实时的更新。 2、整合了全球范围的信息,使每个访问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3、在输入词条关键词时可使用逻辑语句。 4、搜索结果的准确度比高,且在学术搜索方面搜索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学术性。 5、率先开发了地图搜索。 6、谷歌支持多种搜索语言。 缺点: 1、操作过于复杂,偏好选择,比较麻烦。 2、死链接率比较高,中文网站更新的频率不够高。 3、谷歌排名的波动比较大,且一些不是很热的关键字的更新速度比较慢。 4、有时候服务不够稳定。 百度: 优点: 1、设置了中国关键字分词系统,可以自动的识别。 2、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查全率比较高,且服务稳定。 3、百度搜索更为本土化。 缺点: 1、百度搜索结果中的广告、垃圾网站、死链接比较多。 2、百度搜索中关键词的相关度不高,平常在搜索的时候,搜索结果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不具有相关性。 (2)分析垂直搜索引擎和综合搜索引擎商业模式的优缺点。 a.垂直搜索引擎的优势: 互联网迅速发展。依赖搜索引擎是避免信息爆炸的快捷方式,而对于一个行业,信息量也是越来越大,准确抓住需要的信息,过滤无用信息是每个行业的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垂直搜索引擎为他们提供了好工具,帮助他们把握住行业发展的方向,并为想了解该行业的人提供一个便利方式。 商业公司对其日益重视。搜索引擎是人们登陆互联网的门户,垂直搜索引擎则是它所面向行业的门户,在这里进行广告投资,获得巨大收益的概率大,所以每个商业公司都会重视对其相关行业的垂直搜索引擎投资。 拥有巨大价值的用户搜索数据。垂直搜索引擎是面向行业、专注行业的搜索引擎,而使用垂直搜索引擎的人也都是和该行业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垂直搜索引擎记录着这些人的搜索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整理之后将会对该行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和巨大的价值。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教案

2﹡丝绸之路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加深对“丝绸之路”历史意义的了解。 教学具准备: “丝绸之路”地图及相关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 办公环境管理 教学案例

第二章办公环境管理教学案例

案例一: 秘书初萌每天一上班和下班前都将自己的工作区域清洁整理得干干净净、有条不紊,同时她也主动清洁整理自己常用的复印机、打印机、饮水机、档案柜、公用书架等。每当她看到复印纸抽拿零乱,公用字典扔在窗台,废纸桶满了没人倒,都及时做些清洁整理工作,以维护办公环境的整洁。 秘书小王每天都认真清洁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常用的笔、纸、回型针、订书器、文件夹以及专用电话等都摆放有序。下班前,她也将办公桌收拾得干净整齐,从不把文件、物品乱堆乱放在桌面上。但小王很少参与清理和维护公用区域,也常将公用资源如电话号码本、打孔机、档案夹等锁进自己的办公桌,常常使别人找不到,影响了工作。 秘书小李上班匆匆忙忙,接待室的窗台布满灰尘,办公桌上堆的满满当当,电脑键盘污迹斑斑,上司要的文件总是东查西翻,每日常用的“访客接待本”也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办公桌都没有管理清楚,更无暇顾及他处。 案例二: ××公司行政办公规范管理制度

第四条语言规范 1.交往语言。您好、早晨好、早、再见、请问、请您、劳驾、关照、谢谢。 2.电话语言。您好、请问、稍等、谢谢、再见。 3.接待语言。您好、请稍候、我通报一下、请坐、对不起、请登记、与我联系、打扰一下、好的、行。 第五条行为规范 1.坚守工作岗位、不串岗。 2.上班时间不看报纸、玩游戏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 3.办公桌上应保持整洁并保持办公室安静。 4.上班时间,不要在办公室化妆。 5.接待来访和业务洽谈在接待室或会议室进行、会私客不超过5分钟。 6.不因私事打公司办公电话,长话须登记长话记录本。 7.不用公司电脑上网聊天或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不要随意使用其他部门电脑,私客不经领导允许不准用公司电脑。 8.未经总经理或部门经理批准,不得索取、

(完整word版)微观经济学案例(第二章和第三章)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第三章案例 案例一:春运“一票难求” 年年春节,年年有春运。回家团圆的步伐让国人义无反顾涌入春运购票大军中。网民纷纷拿出十八般武艺,叫上全家老少以及朋友一起加入抢票大军,网络、电话和手机三管齐下,甚至拿护照、身份证分开刷票。很多网民感叹“蜀道难,难不过火车票”,有人甚至形容其比“唐僧西天取经”还难。在这场“战役”中,抢到票的人欢喜如中彩票,没成功的则难过哀叹。体验抢票的“酸甜苦辣”成为这几天国人的共同经历。 请借助供求理论分析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原因。 原因理论 供给和需求原理:供给规模有限,而需求猛增,按照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学规律,此时价格应上涨,可以抑制需求,把票给出多的钱的人,实现均衡。但是,价格上涨了,很多人就会买不起火车票,飞机票更加买不起,为了保证非常需要但又不能够出很多钱的人能够负担得起路费,政府控制火车票价上涨,造成在这样的价格条件下,依然有很多人需要火车票,出现供需缺口,即一票难求。 铁路的运营也要追求一定的收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所以,不可能大量投入,新造很多铁路,只保证春节时交通不拥挤,平时就让其闲置,只做保养。 二:原因详解 春运一票难求,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管理的原因,但主要在于管理,理由如下: 1.说有经济的原因,既指可用经济理论来浅显分析,也指经济能力不够。最基本的经济理论:供不应求造成了一票难求。我们先不谈管理上的问题,从每趟车的荷载来看,春运期间,基本每趟车都是饱和的,除了已有的座位和卧位都订满了外,还有很多站在过道的乘客,这是每年春运的普遍现象。这种情况只要春节坐过车的人都知道。所以,供不应求是一票难求的根本原因。造成供不应求的原因除了管理原因外,这里是经济能力不够,也就是铁路部门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建造更多的运输设备来满足过年回家人们的需求。 2.再说管理的原因。 其实,目前造成春运一票难求的直接原因是管理的原因: (1)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高度集中绑架了运输部门与乘客。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国家法定节日制度,或者是国家法定节日能够不那么集中,或者春节能够放宽 至农历12月10日至次年1月20日,回家的人群会分散很多。 (2)车票销售制度的缺陷造成了腐败与倒票严重。腐败的是铁路部门对车票销售流程具有接触机会的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倒票的是不劳而获的投机的黄牛党们。所以,车票销售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3)监督与惩罚制度不够完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能够与家人团聚,普通人会不惜代价搞到票,见到的腐败与倒票现象都不胜数,向公安机关与管理机构报告不在少数,但管理部门真正出面严惩的几乎没有,久而久之,没人监督了。 (4)社会失业率是一大隐患。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有所作,有所居,有所养,有所乐,谁还愿意去做黄牛呢 案例二:中国汽车需求量的快速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2014年,新注册汽车2188万辆,保有量净增1707万辆,两项指标均达历史最高水平。

智慧树知到《病毒学检验》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病毒学检验》章节测试答案绪论 1、用于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 A.μm B.nm C.pm D.fm E.am 答案: nm 第一章 1、PCR反应的引物需要2条。 A:对 B:错 答案: 对 2、甲型肝炎病毒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 A:对 B:错 答案: 错 3、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A:对 B:错 答案: 对

4、乙肝大三阳时,以下哪些项应为阳性 A:HBsAg B:HBeAg C:HBcAg D:抗HBc E:抗HBs 答案: HBsAg,HBeAg,抗HBc 第二章 1、可传播HIV的途径有 A:分娩 B: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手术器械 E:皮肤接触 答案: 分娩,共用牙刷、剃须刀等,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手术器械 2、狂犬病防治措施有 A:捕杀病犬加强家犬管理 B:人被咬伤后应及时处理伤口 C: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 D:及时足量注射丙种球蛋白 E:对可疑患者或严重咬伤者在作用疫苗前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答案: 捕杀病犬加强家犬管理,人被咬伤后应及时处理伤口,动物咬伤后应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对可疑患者或严重咬伤者在作用疫苗前注射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第三章 1、DNA的Tm值大小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温度的升高 B:酸碱度的改变 C:DNA的均一性 D:化学试剂 E:缓冲液 答案:B 2、下列哪项决定了PCR特异性与产量()A:变性温度 B:退火温度 C:延伸温度 D:循环次数 E:二价阳离子 答案:B 3、基因分型的传统方法是() A:反向杂交 B:质谱 C:基因芯片技术 D:焦磷酸测序技术 E:超深度焦磷酸测序 答案:A

第二章案例分析教学教材

【案例一】 2000年5月,某县污水处理厂为了进行技术改造,决定对污水设备的设计、安装、施工等一揽子工程进行招标。考虑到该项目的一些特殊专业要求,招标人决定采用邀请招标的方式,随后向具备承包条件而且施工经验丰富的A、B、C 三家承包商发出投标邀请。A、B、C三家承包单位均接受了邀请并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领取了招标文件,招标文件对新型污水设备的设计要求、设计标准等基本内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为了把项目搞好,招标人还根据项目要求的特殊性,主持了项目要求的答疑会,对设计的技术要求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三家投标单位都如期参加了这次答疑会。在投标截止日期前l0d,招标人书面通知各投标单位,由于某种原因,决定将安装工程从原招标范围内删除。 接下来三家投标单位都按规定时间提交了投标文件。但投标单位A在送出投标文件后发现由于对招标文件的技术要求理解错误造成了报价估算有较严重的失误,遂赶在投标截止时间前l0min向招标人递交了一份书面声明,要求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由于投标单位A已撤回投标文件,在剩下的B、C两家投标单位中,通过评标委员会专家的综合评价,最终选择了B投标单位为中标单位。问题:(1)投标单位A提出的撤回投标文件的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 (2)从所介绍的背景资料来看,在该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哪些方面不符合《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 答: (1)合理。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投标人在招标文件要求提交投标文件的截止时间前,可以补充、修改或者撤回已提交的投标文件,只要书面通知招标人即可。 (2)在该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有以下两方面不符合《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 1)招标人不应该在投标截止日期前l0d修改招标范围。根据《招标投标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若招标人需改变招标范围或变更招标文件,应在投标截止日期前至少15d(而不是lOd)前以书面形式通知所有招标文件收受人。 2)不应该仅从剩下的B、C两家投标单位中选择中标人。根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投标人少于3个时,招标人应当依照本法重新招标。 【案例二】 某投资公司建设一幢办公楼,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施工单位,投标保证金有效期时间同投标有效期。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为2003年5月30日。该公司于2003年3月6日发出招标公告,后有A、B、C、D、E等5家建筑施工单位参加了投标,E单位由于工作人员疏忽于6月2日提交投标保证金。开标会于6月3日由该省建委主持,D单位在开标前向投资公司要求撤回投标文件。经过综合评选,最终确定B单位中标。双方按规定签定了施工承包合同。

专题二 第2课

第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民国初期的兴办实业潮 1.原因 (1)内因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01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02发展实业的法令。 ④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03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 ⑤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时间:辛亥革命后至一战期间(1912~1919年)。 3.表现 (1)概况: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2)行业 ①□04纺织业是当时最大的新式工业,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②□05面粉业是当时中国的第二大工业,除扩大内销外,还大量出口。 ③火柴、榨油、造纸等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06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4.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07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 “短暂春天”的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外部条件是“春天”出现的主要原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二、国民党统治前期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1.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1)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开展“□0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促进政策及措施。 ②中国人民的□02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广大群众发起抑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 ③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的“□03币制改革”对于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生产复苏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2)表现 ①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 ②1935年以后,就工业各行业而言,普遍出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2.官僚资本的膨胀 (1)凭借□04国家政权,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 (2)四大银行成为官僚资本聚敛财富的重要工具。 特别提醒 1.较快发展≠健康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大力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不能理解为民族工业健康发展。在近代中国,由于民族工业资金少、技术力量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所以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近代化与工业化的区别 近代化不单是经济的工业化,而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

第二次讨论课(修改版)

讨论题: 1.胰液是消化能力最强的消化液,生理情况下为什么不会消化自身的胃肠组织?而在暴饮暴食的情况下,又可发生胰腺炎? ○1胰液中的的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只有经小肠内肠激酶、盐酸和组织液的激活后才能发挥水解蛋白质的作用。 ○2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它可以和等量分子的胰蛋白酶结合形成无活性的化合物,从而使胰蛋白酶失活,并能部分抑制糜蛋白酶活性。所以,在生理情况下,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能抵抗胰腺内少量活化的蛋白酶对自身组织的消化。 暴饮暴食的情况下,大量胰蛋白酶原活化成胰蛋白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浓度比胰蛋白酶低得多,无法阻止胰蛋白酶对胰腺本身的消化,故引发胰腺炎。 2.胃在消化系统中的地位如何?胃大部分切除的病人,对身体有何影响?为什么? 地位: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可以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形成食糜,并通过自身运动将少量多次地推入十二指肠。(胃的吸收功能很弱,正常情况下仅吸收少量的水分和酒精) 影响:会出现一系列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1胃大部分切除,胃黏膜的泌酸腺区缺失,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不足,使蛋白质不能初步分解; ○2胃酸缺乏,不能促进促胰液素的分泌,进而使胰液、胆汁、小肠分泌液 分泌较少,影响糖、脂肪、蛋白质在小肠内的消化分解。而这些成分不 能被彻底分解就不能被充分吸收(消瘦) ○3由于脂肪吸收障碍、脂溶性维生素(A、D、E)亦缺乏 ○4胃酸减少还会影响对铁与钙的吸收,是人易患缺铁性贫血,并出现缺钙 的表现 ○5由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不足,使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易患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为什么人类的体温需要恒定在37°左右? ○1脑组织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脑温超过42度时,脑功能将严重受损;○2当体温超过44-45度时,体内的蛋白质会发生不可逆变性,可致死 ○3温度过低神经系统功能将降低,低于34时,出现意识障碍,低于30时,神经反射消失、心脏兴奋传导系统出现功能障碍;低于28时,心脏活动停止。○437对于人体是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温度。37足够热,可有效防止真菌的感染; 37又不是很热,机体的能量摄入可以维持37体温的能量要求;37的体温条件下,机体可以将代谢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维持产热散热的平衡。 4. 在膀胱充盈的状态下,妇科B超检查效果最好,你有哪些方法能让膀胱较为快速地充盈? 1)大量饮用清水 2)静脉注射呋塞米(抑制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 3)静脉注射双氢克尿噻 4)静脉滴注甘露醇、山梨醇

第二章教学案例(y)

物质运动性案例: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 浩浩长江,奔腾汹涌,一泻千里,流向大海。正如古人诗词所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从西向东流入大海,这是最基本的常识。然而,人们很少能够想到,长江并非从来就是由西向东流的,最早的长江是由东向西流的,万里长江有过倒流的历史?地质学家的研究表明:在1.5亿年前,万里长江地带经历了从汪洋大海逐步演变为陆地的过程。长江形成后,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 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在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东高西低的地势演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流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流入太平洋。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唐古拉山主峰——海拔6 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峰。 同样,举世闻名的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也并非自古就是如此。地质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是由喜马拉雅海变化而来的。一直到1.8亿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生活着当时在水族中称霸的喜马拉雅鱼龙。后来,由于地壳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升出海面,此后不断上升。现在,珠穆朗码峰仍在缓慢地增高。最为明显的例证是,杜鹃花现在生长在峰区3 400-3 900米的高度,但在1万年前则生长在4 300米的高度。可见,珠穆朗码峰在1万年间有过剧烈上升的运动。 观点案例点评: 在所提供的观点中,观点1是承认静止、否认运动的例子。观点2则把运运动仅仅理解为空间位置的变化,并且否认运动与静止之间存在转化关系。观点3把运动理解为有终点的,不承认运动的永恒性,结果最终被科学研究所推翻。 在所提供的案例中,案例1“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介绍了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指出宇宙就是物质运动的结果,并且还处在运动之中。案例2“倒流的长江与喜马拉雅海”则描述了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说明人类所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界也是运动变化的产物,并且仍然在运动变化。 运动具有时间性:有效期限 我很欣赏台湾漫画家几米一幅题为《有效期限》的漫画,画的中心是一片浅绿的水,上部有一些叶片粗大开满了紫花的藤儿,中间偏下是两块大石头,大石头上坐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小石头上蹲着一只好奇的小青蛙。左下角一只小纸船正悄然无声地驶来,朦朦胧胧的影子倒映在水里,显得那样圣洁、诗意而又孤寂、无肋。旁边的诗云:“一艘小纸船,悠悠地飘过来,吸饱水分,渐渐沉没。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详解介绍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详解介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线线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的学习作用重大。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任教的学生在年段属中上程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但学习立几所具备的语言表达及空间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相对不足,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 三、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数学的概念,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通过直观感知——观察——操作确认的认识方法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画法并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述判定定理。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判定定理的引入与理解,难点是判定定理的应用及立几空间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准备、新课引入 提问1:根据公共点的情况,空间中直线a和平面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并完成下表:多媒体幻灯片演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