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干预_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_师博

政府干预_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_师博

政府干预_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_师博
政府干预_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_师博

摘要:本文在政府干预背景下经验分析企业、产业和区域3个层面经济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市场机制主导的企业集聚能够显著提高能源效率,由于政府干预和环境治理的“搭便车”倾向导致产业集聚无法对能源效率产生预期效果,能源效率与表征区域聚集的城市密度呈U 型变动特征。此外,相机抉择使得政府节能减排战略对改善能源效率未能发挥应有效果。控制政府干预的核心因素金融发展变量后发现,金融发展规模扩张、地方政府干预增强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以及中央政府信贷干预的道德风险,均会抑制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改进,金融发展效率提高则有助于产业集聚提升能源效率。然而由于存在环境质量治理的市场失灵,借助市场力量和政府适度干预更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经济集聚

政府干预

能源效率

节能减排

一、引言

经济集聚通过规模报酬递增(Dixit and Stiglitz ,1977;Krugman ,1991;Fujita et al.,1999)、技术外溢(Fujita ,1989)和不完全竞争(Dixit and Stiglitz ,1977;Fujita et al.,1999)引导要素和经济活动在空间集中,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特征性事实。不仅如此,理论上经济集聚对提升能源效率会产生3个层面的积极效应:首先,规模效应有助于降低企业平均成本,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类要素的单位产出消耗量会伴随集聚程度的提高而显著下降;其次,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Krugman ,1991;Fujita ,1999)认为技术的外部性与企业间技术溢出是经济活动集聚的主要驱动力。而能源效率持续改进的本质来源于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Newell et al.,1999;李廉水、周勇,2006;史丹等,2008),旨在分享技术溢出效应的经济集聚则具备了推动能源效率持续改进的可能;最后,不完全竞争通过诱发厂商的价格和质量竞争降低成本,当

能源价格持续高企,竞争效应能够形成有效的节能激励机制。

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中国的增长奇迹也是经济集聚不断深化的过程。就企业层面分析,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大量企业聚集于市场经济更为发达和活跃的区域,东部工业企业总数在全国占比已由1978年40.5%攀升至2011年72.5%;在产业层面,地方政府通过大规模兴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以推动本地经济增长,在客观上为产业集聚创造了条件,2011年中国工业赫芬达尔指数比1978年提高了20.9%;从区域层面来看,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率,各种产品和要素逐渐向城市集中。1978~2011年以人口衡量的城镇化率从17.92%激增至51.27%,2011年城镇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1981年上升了23个百分点。在经济集聚快速启动的同时,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也呈显著改进态势,单位产出能耗(能源强度)自1978年

的15.68(吨标准煤/亿元)降至2011年的4.24。简单的数据分析显示,经济集聚与中国能源效率提升可能具有内在关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集聚是以市场机制为导

政府干预、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

*

□师

沈坤荣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经济主体行为选择的节能减排动力机制研究”(71203179)、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研究”(71073076)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能源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国家能源安全研究”(10XJJC790003)的资助。作者感谢西北大学刘瑞明副教授、赵勇副教授、田洪志博士和宋思远博士的建设性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向,各类要素在回报率的引导下自发集聚,但在中国政府对经济集聚的过度干预却普遍存在。为了提升政绩地方政府向投资本地的企业提供融资、土地以及税收等各种优惠,通过主动诱导形成了表面的产业集聚——“企业扎堆”。由于并未遵循市场规律,以追逐“政策租”为目标的产业集聚不仅难以产生技术外溢,更会在低水平竞争的恶性循环中导致重复建设和严重的资源浪费,使经济集聚应有之绩效降低。本文基于政府干预的视角,围绕企业、产业和区域3个层面解读经济集聚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从而探寻借助政府适度干预和市场力量共同提升能源效率的可行选择。

我们以中国1998~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EBM模型测算纳入非合意产出环境污染的能源效率,并对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政府干预会显著影响经济集聚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效果。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接近市场中心的企业更具运输成本和信息获取的优势,用以间接表征企业层面经济集聚的市场接近度与能源效率呈现出预期的同方向变动特征。然而,由于地方政府有意愿和能力通过贷款影响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在产业层面的经济集聚,即政府干预造成的企业扎堆,往往不具有市场力量形成的产业集聚的技术外溢效应,产业集聚并未直接促进能源效率提升。当控制了政府干预的核心因素金融发展和产业集聚交互项后,显示金融发展规模越高、地方政府对产业集聚的潜在干预增加,抑制了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提升的效果。此外,中央政府信贷干预越高的地区,易于滋生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缺乏对贷款企业进行有效评估的动力,集聚于当地的贷款企业对于节约包括能源消耗成本在内的各项支出的约束减少,也会降低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改进产生的积极影响。由于先污染后治理的广泛存在,涵盖环境质量信息的EBM能源效率随区域层面经济集聚的代理变量城市密度的提高先下降后上升。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央政府相机抉择地以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刺激经济,前后不一致导致2006年推出的节能减排政策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本文余下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和述评;第三部分在Fisher-Vanden等(2004)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关系的理论内涵,并对相关指标进行说明与测算;第四部分经验分析政府干预下的经济集聚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最后是基本结论。

二、文献评述

气候变迁与能源供需失衡已成为威胁全球经济稳定增长最为严峻的挑战,提升能源效率则是摆脱能源困境切实可行的选择。大量研究(Sinton and Levine,1994;Lin and Polenske,1995;Garbaccio et al.,1999;史丹等,2008;吴利学,2009)认为能源

效率改进的本质在于依托技术进步。后续研究则在细分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差异化的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Fisher-Vanden等(2004)分析显示资本节约型的技术创新是中国能源效率改进的核心驱动力。李廉水和周勇(2006)则将广义技术进步分解为科技进步和技术率,并发现技术效率是我国能源效率提升的主因,科技进步的贡献相对较低。但也有研究认为(Khazzoom,1980),技术进步虽然能够直接提升能源效率,但在回报效应(Rebound Effect)的作用下,技术进步会刺激经济增长进而间接带动能源消耗攀升,使得技术进步的节能效应具有不确定性。

Newell等(1999)发展的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阐明虽然在表面上技术进步有助于能源效率提升,但节能技术是由能源价格变迁所激发,因此能源价格是影响能源效率的关键所在。Mulder等(2003)的研究显示,对能源价格征税也会加速节能技术扩散,引发资本和劳动对能源的替代,降低能源消耗。能源价格不仅会影响能源技术,Popp(2002)使用1970~1994年美国专利数据发现,能源价格还与科技创新显著正相关。也有研究发现,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具有差异化的影响。Kaufmann(2004)实证分析表明,能源价格与美国能源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但由于能源效率可以向上灵活调整,而向下调整具有粘性,导致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间存在非对称性关系。杨继生(2009)使用STR模型指出,1993年之前能源价格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较弱,之后逐渐增强。袁晓玲等(2009)发现能源价格与能源效率呈弱正相关性。造成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在于,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实行电煤和商品煤的价格双轨制,较难挖掘出能够

准确反映能源价格变动的科学指标。

由于中国能源供需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善,学

者们逐渐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经济结构与能源效率

的关系。齐志新等(2007)使用因素分解法(Ang et al.,2003)发现工业轻重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都比较小,并且呈逐年下降态势。魏楚和沈满洪

(2007)实证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增加

则会提升能源效率。相对于工业结构的变迁而言,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可能对能源效率影响更为显

著。除了对产业结构的考察外,经济结构中的市场

化、开放度和城镇化也会作用于能源效率。史丹

(2002)认为市场经济主要借助改进企业X低效率

和改善能源配置效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Fan等

(2007)采用超对数成本函数估计要素替代弹性,指

出1993年以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提高了要素替

代弹性,进而通过加快要素配置速度提升了能源效

率。与之接近的是,史丹(2002)分析经济开放度时

指出,1980~1992年我国要素净流出协调了要素投

入比例关系和供需关系,1993年之后FDI产生要素

净流入增加的同时也创造了技术和管理效应,以1993年为分水岭要素流出和流入均改进了能源效率。Fisher-Vanden等(2004)也发现外资、港澳台资企业拥有比国有企业相对较高的能源效率,FDI 流入能够借助技术外溢提高中国的技术效率、组织效率和能源效率。樊茂清等(2009)则使用投入产出时间序列估算能源、资本和劳动的份额方程研究表明,以贸易表征的经济开放度能显著改进我国能源效率。

除了产业结构、市场化和外向性外,城镇化是

我国经济结构变迁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城镇化

通过作用于能源消费总量影响能源效率(Cole and Neumayer,2004;York,2007)。但是城镇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却具有非线性关系,Poumanyvong和Kaneko(2010)使用STIRPAT模型发现,城镇化会降低低收入国家能源消费,但会提升高收入国家能源消费。相似的,Sadorsky(2013)采集了76个发展中国家数据,使用异质性静态模型分析发现,城镇化一方面通过消费和生产活动的高度集中增强了经济活力,带动能源消费攀升;另一方面城市化会产生规模经济促进能源效率提升,总体而言城镇化两种相左的力量会改善能源效率。Liu和Xie(2013)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发现,由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能源管理政策的变动,中国能源效率与城镇化之间也存在非线性关系。

然而仅定量分析经济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似乎并未触及宏观经济运行中能源效率提升的深层因素,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性事实必然与能源效率具有内在关联。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不仅体现在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更表现为相关产业在空间的集聚,而产业集聚和城镇化均是要素和产品在空间集中,即经济集聚的表现形式。此外,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通过打破单纯由政府计划调配资源的机制,建立和完善依靠市场机制引导要素自发向高报酬地区和部门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这又与企业聚集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分析逻辑相契合。然而在财政分权和政绩考核背景下,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较为普遍,尤其是对企业投资的干预已成为影响企业行为选择的重要变量。在政府和市场力量双重作用下,资源配置可能会被扭曲,经济集聚应有的绩效会随之降低。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尝试从经济集聚的视角捕捉影响中国能源效率改善的潜在因素,剖析政府干预背景下经济集聚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挖掘依靠市场力量和政府适度干预共同提升能源效率的可行选择。

三、理论模型与变量说明

(一)理论模型

借鉴Fisher-Vanden等(2004)的研究思路,本文假定生产需要物质资本(K)、人力资本(H)和能源(E)的投入,通过成本最小化分析,设定Cobb-Douglas成本函数:

(1)其中,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G表征经济集聚程度,Q是产出水平,而P K、P H和P E分别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能源的名义价格,αj代表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对于企业而言,经济集聚的内涵在于能够借助外部经济使得平均成本整体下降,因此本文设定的成本函数与经济集聚负相关。

一般来说,全要素生产率由制度变量与技术进步共同决定,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对中国经济影响C(P K,P H,P E,Q)=A-1G-1PαK K PαH H PαE E Q

最大的制度性因素,同时经济结构变迁会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一定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表述如下:

(2)(2)式中Open是经济外向型水平,Mark为市场化进程,Str表征产业结构变迁。

根据谢泼德引理,能源需求等于成本函数对能源投入价格求偏导:

(3)E为生产中能源投入量,进一步我们假定产出的价格取决于3种投入要素的价格,即:

(4)其中∑αj=1,在产品同质性的条件下P Q能够代表一般物价水平。为了保证能够得到唯一的内点解,经济学理论往往假定生产函数是拟凹的,继而会得到既定产量水平下,企业要素成本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相吻合,即成本函数与生产函数具有对偶性。相应地可以通过最优化证明,Cobb-Douglas成本函数必然对应的是一个Cobb-Douglas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征的是产量和要素投入量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生产函数往往难以观测,而成本函数是要素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函数,这些变量能够也更易于获取,因此我们利用成本函数分析企业的要素需求决策。本文假定产品同质即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企业在长期仅能获得正常利润,换言之企业总收益应等于总成本即C=P Q Q,如果忽略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集聚的影响则需要假定。进一步纳入了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集聚,企业会借助技术创新和外部性获得超额利润,即企业的总收益大于总成本,从而保证了价格假设条件的合理性。

进而我们将(4)式代入(3)式,可得:

或(5)

由(5)式,不难发现以能源强度倒数表征的能源效率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集聚程度和实际能源价格(P E/P Q),并且能源效率与经济集聚程度、全要素生产率和能源价格均呈正比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经济集聚的来源可以划分为3个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区域层面(Lall et al.,2004;范剑勇,2006)。首先,厂商以节约交易成本为选址布局原则,在地理空间上围绕产品和要素市场中心形成企业层面的经济集聚。其次,为了共享技术外溢出现了行业层面的经济集聚即产业集聚。最后,旨在获取更高的收益率以及共享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大量企业、产品和要素向城市集中,构成了区域层面经济集聚——城镇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经济集聚表述为:

(6)市场接近度MA(Market Access)①是刻画企业层面聚集经济的指标。接近市场中心的厂商在节约运输成本和获取信息方面更具优势,生产率水平也相应更高。此外,交通基础设施在提升区域间交流与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靠便捷的交通设施能够通过提高运输能力、节约投入和产出的运输成本,减少生产的平均成本;另一方面,拥有良好交通基础设施的地区可以借助降低消费支出增加消费者剩余,从而提升了对私人投资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高质量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激发厂商、研发中心以及政府间的知识外溢。因此,市场接近度由厂商与市场中心距离、市场的商业规模和密度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所决定。我们遵循Harris(1954)的方法测算市场接近度:

(7)(7)式中S是地区市场的规模指标,本文用199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居民消费支出作为代理变量;d ri 为r和i地区间的距离,考虑到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并且煤炭等大宗货物均使用铁路运输,我们采用了两地间铁路里程作为替代;d ii是各地区内部距离②。我们认为,距离市场中心越近,厂商越能够有效降低用于运输成本的能源支出,提升了能源效率。

在完全竞争模型中,生产过程一般被假定为规模报酬不变,但是特定地区整个行业规模扩张即产业集聚水平提高,易于产生外部经济促进厂商生产效率的提高③。并且,从消费层面来看,产业集聚通过降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诱发厂商在价格和质量竞争中降低成本,进而控制企业内部能源消耗。由于制造业能源消费量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接近60%,我们使用以城镇就业人数计算的制造业区位商LQ作为产业集聚代理变量。区域内制造业集聚度越高,企业间的节能减排技术外溢更加显著,企业通过竞争降低能源消耗的倾向愈明显,产业集聚与能源效率预期同方向变动。

A i=f(Open i,Mark i,S tr i)+εi

E=(αE A-1G-1PαK K PαH H PαE E Q)/P E

P Q=PαK K PαH H PαE E

P Q=PαK K PαH H PαE E E=(αE A-1G-1P Q Q)/P E

Q/E=α-1E AG(P E/P Q)G i=g(MA i,LQ i,UD i)+εi MA i=∑i≠r S r/d ri+S i/d ii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具有规模效应,大城市往往能够支撑多样化的经济活动,从而使得上游供货商和下游厂商在空间布局上更为接近。此外,不仅大型研发中心多集中于大城市,而且大城市也能够为厂商提供更为优良的商业和生产服务。通过基础设施共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进效率(Hansen,1990),本文采用各地区地级以上城市人口与辖区面积的比值——城市密度(UD)作为城镇化的代理变量。然而,城镇化的发展会产生“拥挤效应”④(Henderson et al.,2001),因此城市密度与能源效率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化的产业集聚是由经济主体在约束条件下追求目标最优化的行为选择所引发,因此能够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激发技术外溢。但是相关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并非仅有市场力量在发挥作用,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对辖区内产业集聚的干预较为普遍。白重恩等(2004)指出,地方政府热衷于保护税率高和国有成分高的行业,最终降低了这类行业的区域专业化水平。郑江淮等(2008)通过研究企业进驻开发区的动机发现,为了获取“政策租”落地开发区的企业并不必然与关联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但其技术和行为将与地方政府和产业关联要素发生作用,这导致开发区扎堆的企业不具有一般意义上产业集聚的特征。政府对产业集聚的干预源于政府强烈的经济干预冲动。在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具备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动机和能力。在中央政府层面,林毅夫等(1999,2003)指出,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对发达经济的赶超,往往会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推行进口替代政策。产业集聚也就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有关,但是政府如果不恰当地选择了违背比较优势的产业就需要向该行业提供财政补贴,要素配置将会被扭曲,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类要素的利用效率下滑。就地方政府而言,干预经济的动机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匹配,使得地方政府为了增加本地税收,而倾向于借助行政干预保护本地企业。基于保护税收的地方政府干预会导致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产生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和产能过剩,能源的过度消耗难以避免;第二,晋升锦标赛体制下官员的升迁一般

与其辖区的GDP挂钩(周黎安,2004,2007)。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进入晋升通道,产生了依靠行政干预推动投资和本地经济增长的激励,相应地招商引资的热情被升迁的诱惑点燃。单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地方政府更为关注入驻辖区企业数量和投资规模,而忽视产业间的关联性以及投资行为是否符合本地比较优势,为实现数量型增长损失了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

为了追逐“政策租”,并不具备关联性的企业形成表面上的空间集聚——企业扎堆,政府干预下的产业集聚难以对能源效率产生积极影响⑤。政府干预下的企业扎堆对负面作用体现在:首先,政府干预的产业集聚不仅难以诱发严格意义上的技术外溢,更会在地区间低水平竞争的恶性循环中导致重复建设、过度投资和严重的资源浪费,要素配置被扭曲、能源利用效率恶化。其次,政府为了政绩而对企业提供“政策租”造成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在获得政府补贴后,企业缺乏降低包括能源消耗支出在内的各项成本的激励,微观层面的能源消费将会增加。最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可能会对本地企业的污染行为纵容和漠视。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企业生产必然会排放污染物,政府加强污染治理则会转嫁为企业生产成本。为了吸引企业投资,政府会适当降低对环境污染的监督,但却损失了包含环境质量信息的能源效率。从表面看政府干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然而行政干预本身的成本却是高昂的,政府不仅会因“政策租”减少财政收入,还会牺牲包括能源在内的各类要素配置效率和环境质量。如果能够捕捉到“政策租”信息,进而在经验研究中控制住其影响,那么产业集聚可能会通过技术外溢促进能源效率改进。地方政府为产业集聚提供的“政策租”大致包括廉价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税收优惠等,本文认为政府为集聚于辖区内的企业提供的融资支撑是众多“政策租”中的关键变量。

企业和行业发展与融资渠道和融资成本密切相关,Rajan和Zingales(1998)及Claessens和Laeven (2003)指出,金融发展通过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有助于外部融资依赖性行业和企业成长。金融发展不仅会影响企业发展还会作用于产业集聚,张晓蒂

和王永齐(2010)认为,产业集聚实质上是企业家集

聚,而金融市场则为企业家显现和产业集聚起到联

接效应,较高的金融市场效率通过降低企业家能力

临界值的最低要求,提高企业家的比例和分布密

度。此外,技术溢出是产业集聚提升能源效率的一

个重要途径,但前提是节能减排技术积累已相对成

熟和完善,换言之只有存在的技术才可能外溢。而

相关实证研究(Acemoglu and Zilibotti,1997;Aghion and Howitt,2005;解维敏、方红星,2011)发现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分散风险、降低合约的不完备和信息

不对称促进企业研发投资、推动技术进步。也有研

究直接探讨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孙浦阳

等,2011),但企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金融发展仅

在二者之间充当媒介,忽略了企业和行业的行为选

择和运行规律可能会导致有偏的结果。政府干预

的核心因素金融发展会作用于产业集聚,更为关键

的是中国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意愿通过金融机构

贷款影响企业投融资行为(Zhang et al.,2007;钱先

航等,2011;Cull et al.,2013),并将其意愿贯穿于产

业集聚。

本文采用3个指标分析金融发展通过产业集聚

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1)金融发展规模(Loan)。理论研究认为,金

融发展取决于金融资产总值与国民财富之比,但是

一方面准确的金融资产数据难以获取,另一方面地

方政府通常通过贷款对产业集聚施加影响,我们选

择各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GDP比值作为衡量

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

(2)金融发展效率(FE)。金融发展效率决定着

各类企业融资渠道顺畅与融资成本高低,现有研究

多采用非国有部门贷款占总贷款比重作为衡量金

融发展效率的指标,但是官方统计并没有公布非国

有经济部门信贷数据。本文沿袭Zhang等(2007)的

分析思路,从总贷款中剥离国有经济部门贷款。假

定金融机构的贷款分为国有经济部门和非国有经

济部门的信贷,并且信贷的匹配比例与其固定资产

投资比例相对应,建立面板回归模型:

(8)

其中,SOE为国有经济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占固

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γSOE代表分配给国有经济

部门的贷款份额。非国有经济部门信贷比例,即金

融发展效率FE,由金融机构信贷占GDP比重(Loan)的预测值减去经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得到的国有部门信贷份额的估计值得到。

(3)中央政府信贷干预(CI),不仅地方政府行为会影响产业集聚,中央政府也会借助信贷干预协调各地区产业发展。在中国,中央银行划分地区信贷配额是贯彻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本地存款不足的地区对中央银行的依赖必然相对更强,因此各地区贷款与存款的比率能够反映中央政府信贷干预程度(Boyreau-Debray,2003;Liang,2006)。能够获得更多中央银行信贷配额的地区,由于有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会滋生道德风险,当地国有银行缺乏提高经营效率和对贷款企业进行有效评估的动力(赵勇、雷达,2010)。贷款与存款比值越低的地区,中央银行对信贷市场的干预较少,金融效率相对更高。

综上所述,本文将能源效率(EE)影响因素的基础模型设定为:

(9)进一步为了考察政府干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我们在(9)式中分别加入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中央政府干预指标与产业集聚交互项⑥:

(10)

(11)

(12)其中X代表控制变量,包括:(1)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TS),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干春晖等,2011);(2)对外开放可以分为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两个层面,但是二者高度相关,为了将其同时纳入计量模型,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合成一个指标——经济开放度(Open);(3)政府财政支出与GDP的比值Fiscal,用以衡量市场化水平,比值越低表明政府干预越少,市场化程度愈高;(4)能源价格P E的代理变量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5)2006年中央政府首次将节能减排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模型中加入节能减排虚拟变量Dumy2006,

Loan i,t=α+γSOE i,t+μi+εi,t EE i,t=α+β1MA i,t+β2LQ i,t+β3UD i,t +β4UD2i,t+∑βX+εi

EE i,t=α+β1MA i,t+β2LQ i,t+β3UD i,t +β4UD2i,t+β5(LQ i,t×Loan i,t)+∑βX+εi EE i,t=α+β1MA i,t+β2LQ i,t+β3UD i,t +β4UD2i,t+β5(LQ i,t×FE i,t)+∑βX+εi EE i,t=α+β1MA i,t+β2LQ i,t+β3UD i,t +β4UD2i,t+β5(LQ i,t×CI i,t)+∑βX+εi

2006年之前取0,之后取1。上述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二)能源效率测度

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能源效率进行测度的合理性已经得到理论界广泛的认可,本文将采用DEA和能源强度倒数两种方法测度1998~ 2010年中国省级能源效率能源效率。

DEA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问题,并且由于放松了SFA(随机前沿分析)具体函数形式的限制,从而具备了更强的现实解释力。从测算方法来看,经典的DEA模型可以划分为两类,第一类以径向测算(Radial Measure)为基础的规模报酬不变(CCR)(Charnes et al.,1978)模型为代表;第二类以非径向测算(Non-radi?al Measure)为基础的SBM(Slack-based Measure)(Tone,2001)模型。值得注意的是,无论CCR模型还是SBM模型都存在一定缺陷。径向的CCR模型假定在保持产出不变的前提下测度投入导向的效率分值,但是由于假设条件过于严格导致所有投入要素均要以相同的比例缩减,与现实经济产生背离。而SBM模型的效率测算包含了非径向的松弛变量,从而规避了投入要素同比例缩减的假设条件。但这一优化是以损失效率前沿投影值的原始比例信息为代价,并且在线性规划求解过程中,SBM模型暴露出不足,即取零值和正值的最优松弛具有显著的差别。

为了有效解决CCR模型和SBM模型测算效率分值存在的问题,Tone和Tsutsui(2010)构建了一个综合径向和非径向特点的EBM模型。对于具有m 个投入要素(x)和s个产出(y)的n个决策单元,EBM模型可以表示为:

(13)其中,γ*为EBM模型测度的最优效率分值,θ是CCR模型计算的径向效率值,s代表非径向的投入要素的松弛向量,λ为权重向量,w i表示为第i个投入变量的权重(用以反映投入变量的重要程度)满足,εx是包含有径向θ和非径向松弛的核心参数。X={x ij}∈Rm×n,Y={y ij}∈Rs×n分别为投入和产出矩阵,且X>0,Y>0。

大量研究(涂正革,2008;魏楚等,2010;陈诗一,2010;张伟、吴文元,2011)认为,能源投入在维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坏产出——环境污染,因而对能源效率的分析除了将经济增长作为合意产出外,还应当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纳入环境污染作为非合意产出,这样对能源效率测算才更为贴近现实。本文选择除西藏外30各省、市、自治区的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以及能源消费量作为投入变量,产出指标则包括以1998年为基期的实际GDP和环境质量代理变量CO2和SO2排放量。由于各地区SO2数据的统计始于1998年,所以研究的

样本期定为1998~2010年。

资本存量采用单豪杰(2008)的测算数据,并依据其方法计算了2007~2010年省际资本存量数据,换算成1998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能源消费数据取自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0年能源消费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人力资本采用各省份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法计算获得,数据取自历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本文CO2排放量数据测算使用李锴和齐绍洲(2011)的方法,考虑到CO2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燃烧和水泥工业生产中从生料转化为熟料的过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水电几乎不产生CO2排放,而煤、石油和天然气CO2排放因子则分别为2.7412、2.1358和1.6262(万吨/万吨标准煤)。水泥熟料CO2排放因子为0.5272,水泥中熟料含量大致为75%,因此生产1吨水泥约排放0.3954吨CO2⑦。《中国统计年鉴》提供了1998年以来我国分省的SO2排放量。上述数据除特殊说明外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四、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EBM模型所测算的能源效率显示⑧,能源利用高效率地区在样本期内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换言之区域能源效率可能存在惯性,同时为了规避潜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使用动态面板模型的两阶段系统广义矩阵(SYS-GMM)方法⑨对实证模型加以估计。

表1的模型(1)仅检验经济集聚与使用EBM方法测算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市场接近度、城市密度与能源效率显著正相关,出乎意料的是制造业

γ*=min

θ,λ,-s θ-εx∑

i=1

m wˉi sˉi

x i0

s.t.θx0-Xλ-sˉ=0λY≥y0,λ≥0,sˉ≥0

∑m i=1wˉi=1

集聚水平的提高却会降低能源效率。为了得到更

加准确的信息,我们进一步考察经济集聚对未涵盖

环境质量信息的能源强度倒数(EI)⑩的影响。如模

型(2)所示,市场接近度和城市密度上升均会提高

能源强度倒数,并且制造业集聚也会对能源效率改

进产生积极的影响。EBM能源效率测算中包含了

环境污染,而环境属于公共产品,企业的“搭便车”

倾向会抑制减排行为,与之对应能源消耗则需要支

付成本,企业有充分的节能激励 。因此,环境的

“公地悲剧”是导致模型(1)和(2)中制造业集聚作

用方向相左的因素之一。这也佐证了前文的论述,

为了推动本地经济增长,政府可能会纵容和漠视企

业的污染行为,通过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客观

上降低了企业污染治理成本,实现了吸引企业投资

的目的。政府干预越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

经济增长出现概率越大。作为一致估计,动态面板

模型成立的前提是,扰动项的一阶差分仍将存在一

阶自相关,但不存在二阶乃至更高阶的自相关。模

型(1)和(2)的自相关检验(AR)显示,均不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拒绝一阶和二阶自相关存在,某些重要变量被忽略会导致无法通过了AR检验。此

外由于动态面板数据使用了多个工具变量,还需要

进行过度识别(Sargan)检验。模型(1)和(2)接受“所有工具变量均有效”的原假设,通过了Sargan检验。

由于存在“拥挤效应”,城市密度与能源效率间可能具有非线性关系,模型(3)和(4)中分别纳入城市密度的二次项。实证结果表明,城市密度与EBM 能源效率呈U型变动特征,而与能源强度倒数具有不显著的倒U型关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国家都会经历“先污染后治理”,当城镇化发展到特定高度、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时环境质量才会得到充分的重视,EBM能源效率会随城市密度先下降后上升。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会消耗大量能源,而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特性,城市密度上升初期,城市人口增加使得基础设施使用频率上升,基础设施平均成本持续下降,内嵌于基础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得以提升。当城市密度进一步提高,由于“拥挤效应”的作用,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营,城市将不得不扩容,新建大规模基础设施带动能源消耗快速攀升,如果不考虑环境质量能源效率将反转下降。加入城市密度的二次项后,模型(3)和(4)都通过了AR检验和Sargan检验。

模型(5)和(6)中进一步加入控制变量。其中本文最为关注3个层面经济集聚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方向均未发生变化,并且城市密度与能源强度倒数的倒U关系通过显著性检验。无论对于EBM能源效率还是能源强度倒数,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开放度以及能源价格均与能源效率显著同方向变动。值得注意的是,以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衡量的政府干预经济指标以及节能减排虚拟变量对EBM 能源效率和能源强度倒数表现出相反的作用。相对于环境质量而言,获取单纯的节能指标更为便捷和直观,因此短期内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目标约束下更容易通过“拉闸限电”的政府干预控制当期能源消耗,而对于改善公共产品——环境质量则显得力不从心 。政府干预越多造成的扭曲愈显著,对包含环境质量的EBM能源效率的负面影响越大。这也佐证了前文的论述,为了推动本地经济增长,政府可能会纵容和漠视企业的污染行为,通过减少对环境污染的监督,客观上降低了企业污染治理成本,实现了吸引企业投资的目的。政府干预越多,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经济增长出现概率越大。

表1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

被解释变量Ln MA

LQ

UD

UD2

TS

Open

Fiscal

P E

Dumy2006

L.EE

Cons AR(1)检验P值

AR(2)检验P值Sargan检验P值模型(1)

EE

(EBM)

0.090***

(15.24)

-0.157***

(-6.29)

0.121***

(9.22)

0.415***

(39.01)

-0.676***

(-8.07)

0.027

0.082

1.00

模型(2)

EE(EI)

0.039***

(14.75)

0.008

(0.80)

0.081***

(9.87)

0.905***

(164.7)

-0.611***

(-10.89)

0.051

0.037

1.00

模型(3)

EE(BM)

0.088***

(12.0)

-0.160***

(-11.39)

-0.808***

(-5.68)

0.069***

(6.67)

0.401***

(28.1)

2.42***

(5.12)

0.032

0.107

1.00

模型(4)

EE(EI)

0.040***

(17.24)

0.001

(0.05)

0.114

(0.68)

-0.003

(-0.204)

0.899***

(125.2)

-0.693

(-1.21)

0.052

0.103

1.00

模型(5)

EE

(EBM)

0.108***

(3.37)

-0.126***

(-4.39)

-0.839***

(-3.55)

0.070***

(3.83)

0.10***

(3.43)

0.036***

(3.92)

-0.799***

(-3.69)

0.158***

(4.32)

-0.009

(-0.64)

0.321***

(4.97)

1.780**

(2.36)

0.037

0.108

1.00

模型(6)

EE(EI)

0.055***

(3.34)

0.062***

(3.68)

0.273**

(2.20)

-0.016*

(-1.80)

0.047***

(3.34)

0.022***

(6.44)

0.288***

(3.23)

0.008

(0.54)

0.054***

(11.4)

0.957***

(39.23)

-1.03**

(-2.41)

0.0207

0.105

1.00

注:*、**和***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虽然短期内行政干预手段能够有效节能,但在长期无法根治“能源依赖症”,并且节能和减排也不能被简单地割裂开来。为了进一步考察政府干预的影响,我们在模型(5)的基础上,分别纳入金融发展规模、金融发展效率和中央政府信贷干预与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交互项,以控制“政策租”的核心因素金融发展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模型(7)~(9)中,各控制变量的作用方向和显著性均未发生变化,并且节能减排虚拟变量对能源效率依然产生不显著的负面影响。尽管2006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年均5%的节能减排目标,但是为了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央政府相机抉择地推出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催生了大批高能耗的

“铁、公、基”项目,前后不一致性导致节能减排政策未能发挥应有效果。

加入金融发展规模与产业集聚的交互项后,制造业产业集聚却能够促进能源效率但却不显著,而交互项的系数显著为负。表1和表2实证结果的对

比显示,实证结果印证了之前的推断,借助金融机构贷款影响产业集聚是地方政府主要干预行为。在未控制表征政府干预的金融发展指标时,产业集聚会抑制能源效率提升。由于政府干预的影响,表面的集聚——“企业扎堆”不仅不会产生技术外溢、促进能源效率提升,并且行政干预下扭曲了要素配置、企业节能约束软化以及政府放松对企业污染排放的监管力度,最终反而使得能源效率恶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干预信贷资源配置后,会导致贷款企业的过度投资(程仲鸣等,2008),引发包括能源在各类资源消耗的激增。控制了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后,产业集聚能够促进能源效率提升。但是

从产业集聚的边际效应来看

,随着金融发展规模

的膨胀,潜在的政府干预增加,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改进效用趋于弱化。

模型(8)检验金融发展效率的作用,金融发展效率和产业集聚交互项与能源效率显著正相关,而产业集聚依然抑制能源效率改进。但在产业集聚

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较高的金融发展效率有助于提升能源效率。金融发展效率是由本文估算的非国有部门贷款占总贷款比重衡量,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率远高于非国有企业(谭劲松等,2012),因此非国有部门贷款占比越高反映更高金融发展效率。地方政府通过干预信贷资源的配给,为投资于本地的企业提供了可观的“政策租”。黎凯和叶建芳(2007)发现在财政分权体系下地方政府更易于通过行政干预影响国有企业的长期信贷,而何贤杰等(2008)指出,“政治性”贷款造成了银行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双重信贷标准,来自政府提高资产质量的压力和向非国有企业发放信贷时潜在的政治成本压力迫使银行为了控制贷款风险对非国有企业制定过于严格的信贷标准,国有企业以及与政府关联性强的企业会得到较高的信贷配额和较低的贷款利率。我们有理由认为,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张是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国有部门的信贷规模不断挤出非国有部门信贷为基础的。换言之,潜在的地方政府干预越强,金融发展规模指标越高;金融发展效率指标越高,则意味着较低的地方政府干预。加入金融发展效率和产业集聚交互项后,

表2经济集聚、金融发展与能源效率

注:*、**和***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被解释变量Ln MA LQ UD UD 2TS Open Fiscal P E

Dumy 2006Loan×LQ FE×LQ CI×LQ L.EE Cons

AR (1)

检验P 值AR (2)

检验P 值Sargan 检验P 值备注模型(7)EE (EBM )0.154***(7.99)0.055(1.53)-0.476(-1.56)0.043*(1.85)0.133***(5.43)0.027***(2.79)-0.486**(-2.19)0.047*(1.70)-0.016(-1.25)-0.125***(-6.13)

0.336***

(5.86)0.815(0.81)

0.0410.1551.00制造业集聚模型(8)EE (EBM )0.109***(3.19)-0.320***(-6.07)-0.781(-1.59)0.065*(1.78)0.096***(3.25)0.043***(4.83)-0.843***(-3.09)0.126***(3.08)-0.014(-0.99)0.194***(4.00)

0.363***(7.61)1.778(1.05)

0.0290.1221.00制造业集聚模型(9)EE (EBM )0.116***(3.35)-0.123***(-4.14)-0.839***(-3.24)0.07***(3.50)0.093**(2.46)0.038***(4.63)-0.792***(-3.29)0.145***(3.51)-0.010(-0.63)

-0.007*(-1.77)0.327***(4.57)1.822**(2.26)0.0360.1091.00制造业集聚模型(10)EE (EBM )0.135***(4.82)0.188***(4.54)-0.703**(-2.58)0.059***(2.86)0.142***(3.74)0.030***(3.33)-0.646***(-2.79)0.096**(2.33)-.001(-0.07)-0.107***(-5.54)

0.282***(5.31)1.36(1.55)0.0330.1091.00工业集聚模型(11)EE (EBM )0.067**(2.29)-0.148(-1.50)-1.01**(-2.27)0.081**(2.48)0.097***(2.43)0.044***(4.63)-0.651***(-4.74)0.194***(3.67)-0.011(-0.83)0.186***(2.79)

0.343***(6.31)2.258(1.44)0.0310.1181.00工业集聚模型(12)

EE (EBM )0.075***(2.70)-0.023(-0.20)-0.832***(-3.64)0.068***(4.06)0.109**(2.58)0.037***(3.64)-0.693***(-3.82)0.207***(4.50)-0.003(-0.29)-0.010*(-1.79)0.325***(6.93)1.596**(2.13)

0.033

0.109

1.00

工业集聚

由于不再直接控制政府干预的影响产业集聚又导致能源效率下降,但是金融发展效率越高即政府干预越少,有助于弱化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不利影响。

中央政府信贷干预与产业集聚的交互项为负,说明从中央政府的信贷干预来看,给定产业集聚水平,中央政府信贷干预的减少会降低道德风险,对能源效率改进产生积极影响(见模型(9))。贷款与存款比值越高的地区,意味着依靠本地存款支撑本地贷款的难度越大,相应地这类地区对中央银行有较高的依赖,中央政府的信贷干预越强。此类地区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大都有中央银行“兜底”,为了获取高额的存贷款利差,商业银行倾向于大规模放贷,缺乏对企业贷款风险的必要评估。这一方面使得集聚于当地的贷款企业对于节约包括能源消耗成本在内的各项支出的约束减少,企业缺乏节能减排的动力;另一方面,企业贷款难度降低也会滋生过度投资,并将带动能源消耗攀升。

最后,我们用工业产业集聚替代制造业产业集聚进行稳健性检验。模型(10)~(12)用工业行业从业人员测算工业产业集聚,各变量的作用方向均未发生变化,仅显著性检验有微小的差异。相较于制造业集聚,工业集聚与金融效率的交互项系数绝对值较小,而与中央政府信贷干预交互项系数绝对值更大。工业行业中包含了采掘业,在能源价格逐年走高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对能源开采业的控制明显增强,能源开采业的“国进民退”是导致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

五、结论

借助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本文认为在理论上经济集聚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有利于提升能源效率,为了验证二者间的联系,本文分别从企业、产业和区域3个层面经验分析经济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1)以市场接近度衡量的企业层面集聚与能源效率显著正相关,企业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围绕市场中心选址布局形成集聚,进而能够有效节约交通运输中的能源消耗、提升能源效率。市场机制通过引导要素合理配置能够对节能减排产生积极影响。此外,交通基础设施质量的改善会进一步提高各地区的市场接近度,进而惠及节能减排。

(2)由于环境治理的“搭便车”倾向与政府干预的扭曲效应,在“政策租”的诱导下企业形成表面的空间集聚——企业扎堆,产业集聚也难以诱发严格意义的技术外溢,进而无法对能源效率改进发挥预期效果。控制了政府干预产业集聚的核心因素金融发展后,我们发现金融发展规模扩张、潜在的政府干预增加会使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积极作用趋于弱化。给定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金融发展效率能够提升能源效率。中央政府信贷干预减少会降低道德风险的滋生,有助于以产业集聚改进能源效率。

(3)能源效率与表征区域层面经济集聚的城市密度呈U型变动特征。大多数国家都会经历“先污染后治理”,当城镇化发展到特定高度环境质量才会得到充分的重视,EBM能源效率会随城市密度先下降后上升。此外,实证研究还发现城市过度扩容会导致不包含环境质量信息的能源效率下滑。中国城镇化建设需要在提升现有基础设施利用效率的同时,防止盲目追求城市规模扩张的“摊大饼”现象,切实贯彻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与中国经济相似,节能减排战略在深层次也面临着政府干预和市场力量的权衡。虽然政府干预会导致潜在的资源配置扭曲,但也不能完全否认政府的作用。由于存在环境“公地悲剧”和货币信贷的道德风险,政府在环境质量监管和信用评级领域的适度干预能够抵消市场失灵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影响。提升能源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需要借助市场力量和政府适度干预共同作用。

(作者单位:师博,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沈坤荣,南京大学经济学院;责任编辑:蒋东生)注释

①一些文献(Hanson,1998)也将该指标称为市场潜能。

②内部距离的计算公式为:,area为各地区的辖区土地面积。

③产业集聚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也被成为地方化经济(Hen?derson,1999)。

④“拥挤效应”可以解释为随着城市密度增大资源利用效率会上升,但当城市密度进一步增加由于过度“拥挤”资源利用效率反转下降。

⑤附录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证明,产业集聚能够改进能源效率,但在政府干预下能源效率反而下降。

d ii=area/π

⑥审稿专家提出的一个非常富有启发性的意见使我们认识到:本文实证模型是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企业行为选择分析的基础上,然而囿于数据限制我们无法获取足够的微观数据,因此本文使用了宏观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经验检验,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计量经济学中常见的加总问题。由微观数据加总形成的宏观数据会使得计量检验中变量关系发生改变,尤其是涉及到经济集聚的影响机制,即并不是所有省份的经济集聚水平都以相同方向和比例变动,经济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系数将不再是常数而具有时变性。换言之,“加总”使得能源效率函数将不再是线性关系。而这也更进一步使我们认识到,在基础回归模型之后考察经济集聚对能源效率非线性影响的必要性,因此本文分析了区域层面经济集聚——城市密度的二次项以及政府干预核心因素金融发展指标与产业集聚交互项对省际能源效率的作用。本文代表性企业的假定以及使用非线性回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加总”困扰,但并不能彻底根治。使用分位数回归考察不同经济集聚水平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以及分别从专业化和多样化的视角考察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差异化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下一步研究中我们将深入考察这些问题。

⑦林伯强和刘希颖(2010)测算CO2时也纳入水泥生产中碳酸钙排放的影响。

⑧囿于篇幅显著,本文未报告EBM能源效率测算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

⑨本文模型的内生性问题主要来自于解释变量的遗漏以及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互为因果关系。首先,我们认为经济集聚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改进能源效率,由于一方面技术外溢来自于集聚,另一方面缺乏能够准确衡量技术的指标(现有大多数研究使用DEA的方法测度技术进步,由于本文已使用DEA方法测算了能源效率,因此放弃了使用DEA方法计算技术进步),并且在现实中也难以辨别促进能源效率提升的技术,因此模型设计中未纳入技术进步的影响。而可能遗漏的技术进步又与经济集聚和能源价格相关,这是第一种会导致内生性的原因。其次,被解释变量能源效率越高,意味着内嵌于产品的能源消耗愈低,企业单位生产成本越低越有利于企业出口,经济的外向型程度随之提高。从而表现出能源效率和对外开放相互影响。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使用两阶段系统广义矩阵对模型加以估计,工具变量选择能源效率的前定变量。⑩能源强度=能源消费量/GDP,在理论上能源强度与能源效率反方向变动,能源强度越大、能源效率越低,我们在实证模型中取能源强度的倒数衡量未涵盖环境质量信息的能源效率。

各能源品种具有差异化的碳排放系数,在预算约束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选择能源消费品种实现节能而不减排。中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煤炭价格更为低廉,企业可以选择用煤炭替代石油控制能源消耗,但是煤炭的含碳量远高于石油,从而导致节能而不减排。

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拉闸限电”等行政干预手段有效实现节能目标,而对减少污染排放却鲜有成效。虽然从表面数字上各地都实现了2006年的节能目标,但环境污染问题却更为严峻,各地雾霾天气屡创历史新高。

金融发展规模对能源效率的边际效应为:?EE/?LQ= 0.055-0.125Loan。

参考文献

(1)Ang,B.W.,Liu,F.L.and Chew,E.P.,2003,“Perfect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Energy Policy,VOL.31,pp.78~89.

(2)Acemoglu,D.and Zilibotti,F.,1997,“Was Prometheus Unbond by Chance?Risk,Diversification and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5,pp.709~775.

(3)Aghion,P.and Howitt P.,2005,“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f Convergence:Theory and Evide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20,pp.173~222.

(4)Boyreau-Debray,G.,2003,“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Growth”,World Bank Working Paper,No.3067.

(5)Cole,M.A.,Neumayer,E.,2004.,“Examining the Im?pact of Demographic Factors on Air Pollution”,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VOL.26,pp.5~21.

(6)Charnes,A.,Cooper,W.W.and Rhodes,E.,1978,“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e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2,pp.429~444.

(7)Claessens,S.and Laeven,L.,2003,“Financial Develop?ment,Property Rights and Growth”,Journal of Finance,VOL.58,pp.2401~2436.

(8)Cull,Robert,Li,Wei.,Sun,Bo.and Xu,Linxin,Colin,2013,“Government Connection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World Bank Working Paper,6352.

(9)Dixit,A.K.and Stiglitz.,1977,“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7,(3),pp.297~308.

(10)Fan,Ying;Liao,Hua.and Wei Yi-Ming.,2007,“Can Market Oriented Economic Reforms Contribute to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Evidence from China”,Energy Policy,VOL.35,pp.2287~2295.

(11)Fisher-Vanden,Karen,Jefferson,Gary H.,Liu,Hong?mei and Tao,Quan,2004,“What is Driving China’s Decline in Energy Intensity?”,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VOL.26,pp.77~97.

(12)Fujita,M.,1989,Urban Economic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K.

(13)Fujita,M.,Krugman,P.and Venables,A.,1999,The Spatial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MIT Press,Cambridge,MA.

(14)Garbaccio,R.F.and Jorgenson,D.W.,1999,“Why has Energy-output Ration Fallen in China?”,Energy Journal,VOL.20,pp.63~91.

(15)Hansen,N.,1990,“Impact of Small and Intermediate-sized Cities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Issue and Response”,Regional Development Dialogue,VOL.11,pp.60~76.

(16)Hanson,G.,1998,“Market Potential,Increasing Re?turns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NBER,Vol.6429,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MA.

(17)Harris,C.,1954,“The Market as a Factor in the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OL.64,pp.315~348.

(18)Henderson,V.,Lee.T.and J-Y.,1999,“Externalities and Industrial Deconcentration Under Rapid Growth”,Mimeo,Brown University.

(19)Henderson,V.,Shalizi,Z.and Venables,A.,2001,“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VOL.1,pp.81~105.

(20)Kaufmann,R.K.,2004,“The Mechanisms for Autoni?mous Energy Efficiency Increases: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f US Energy/GDP Ratio”,Energy Journal,VOL.25,63~86.

(21)Khazzoom,J.D.,1980,“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Man?

dated Efficiency Standards for Household Appliances”,Energy Journal,VOL.1,pp.21~39.

(22)Krugman,P.,1991,Geography and Trade,MIT Press,Cambridge,MA.

(23)Lall,Somik,V.,Shalizi,Z.and Deichmann,U.,2004,“Agglomeration Economics and Productivity in Indian Indus?try”,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73,pp.643~674.

(24)Liang,Zhicheng,2006,“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 and Regional Disparity in Post-reform China”,Mimeo.

(25)Lin,X.and Polenske,K.R.,1995,“Input-output Anat?omy of China’s Energy Use Changes in the1980’s”,Economic System Research,VOL.7,pp.32~45.

(26)Liu,Yaobin and Xie,Yichun,2013,“Asymmetric Ad?justment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Intensity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Energy Economics,VOL.36,pp.43~ 54.

(27)Mulder,Peter,Groot,Henri,L.F.de.and Hofkes,M. W.,2003,“Explaining Slow Diffusion of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A Vintage Model with Returns to Diversity and Learning-by-Using”,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VOL.25,pp.105~ 126.

(28)Newell,Richard.G.,Jaffe,Adam.B.and Stavins,Rob?ert,N.,1999,“The Induced Innovation Hypothesis and Energy-saving Technological Chang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4,pp.941~975.

(29)Popp,David.,2002,“Induced Innovation and Energy Pri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2,pp.160~180.

(30)Poumanyvong,Phetkeo and Kaneko,Shinji.,2010,“Does Urbanization Lead to Less Energy Use and Lower CO2 Emissions?”Ecological Economics,VOL.70,pp.434~444.

(31)Rajan,R.and Zingales,L.,1998,“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8,pp.559~ 586.

(32)Sadorsky,Perry,2013,“Do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ffect Energy Intens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ner?gy Economics,VOL.37,pp.52~59.

(33)Sinton,J.and Levine,M.,1994,“Changing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ese Industry: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Shift and Intensity Change”,Energy Policy,VOl.22,pp.239~ 255.

(34)Tone,K.,2001,“A Slack-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130,pp.498~509.

(35)Tone,K.and Tsutsui,Miki,2010,“An Epsilon-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EA-A Third Pole of Technical Effi?ciency”,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207,pp.1554~1563.

(36)York,R.,2007,“Demographic Trend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European Union Nations,1960~2025”,Social Sci?ence Research,VOL.36,pp.855~872.

(37)Zhang,Jun,Wan,Guanghua and Jin,Yu,2009,“The Financial Deepening-productivity Nexus in China:1987~2001”,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udies,VOL.1,pp.37~49.

(38)白重恩等:《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39)陈诗一:《节能减排与中国工业的双赢发展》,《经济

研究》,2010年第3期。

(40)程仲鸣、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金字塔结构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投资》,《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41)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42)樊茂清、任若恩、陈高才:《技术变化、要素替代和贸易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4期。

(43)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44)何贤杰、朱红军、陈信元:《政府的多重利益驱动与银行的信贷行为》,《金融研究》,2008年第6期。

(45)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管理世界》,2006年第10期。

(46)黎凯、叶建芳:《财政分权下政府干预对债务融资的影响》,《管理世界》,2007年第8期。

(47)李锴、齐绍洲:《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经济研究》,2011年第11期。

(48)林伯强、刘希颖:《中国城市化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和减排策略》,《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49)林毅夫、蔡芳、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50)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51)钱先航、曹廷求、李维安:《晋升压力、官员任期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52)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2期。

(53)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54)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55)史丹、吴利学、傅晓霞、吴滨:《中国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成因研究》,《管理世界》,2008年第2期。

(56)孙浦阳、王雅楠、岑燕:《金融发展影响能源消费结构么?》,《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57)谭劲松、简宇寅、陈颖:《政府干预与不良贷款》,《管理世界》,2012年第7期。

(58)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59)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8期。

(60)魏楚、杜立民、沈满洪:《中国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世界经济》,2010年第3期。

(61)解维敏、方红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研发投入》,《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

(62)吴利学:《中国能源效率波动:理论解释、数值模拟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63)杨继生:《国内外能源相对价格与中国的能源效率》,《经济学家》,2009年第4期。

(64)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2期。

(65)张晓蒂、王永齐:《企业家显现与产业集聚:金融市场的联接效应》,《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5期。

(66)张伟、吴文元:《基于环境绩效的长三角都市圈全要素能源效率》,《经济研究》,2011年第10期。

(67)赵勇、雷达:《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生产率促进或资

本形成》,《世界经济》,2010年第2期。

(68)郑江淮、高彦彦、胡小文:《企业“扎堆”、技术升级与经济绩效》,《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69)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晋升与合作》,《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70)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附录

承接第三部分的模型设定,地方政府为投资本地的企业提供政策租金R,因此政策租可表示为产业集聚的函数R=R(G),进而在产业集聚条件下,企业的利润函数可表示为:

(14)给定产品和要素价格,企业利润由产量和产业集聚所决定,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为:

(15)

(16)(16)式表明,产业聚集与地方政府提供的政策租呈反方向变动特征,即经济集聚程度越低,地方政府越倾向于向投资本地企业提供各种便利,进而促进本地产业集聚。

由(5)可知能源强度的倒数I,即能源效率,与产业集聚程度、全要素生产率和能源价格均呈正比关系:

(17)能源效率I对经济集聚的一阶偏导为:

(18)(18)式的含义是,在市场化条件下即不存在政府干预时,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会改善能源效率。

如果政府通过政策租主动诱导企业集聚行为时,(17)式可改写为:

(19)政府干预会通过产业集聚作用于能源效率,通过链式法则求能源效率I对政府干预的一阶偏导,并且由(16)式可知:

(20)由(18)和(20)式可知,虽然产业集聚能够提升能源效率,但由于政府干预的作用,能源效率反而下降。

π=P Q Q-A-1G-1PαK K PαH H PαE E+R(G)?π/?G=A-1G-2PαK K PαH H PαE E+R′(G)=0 dR/dG=-A-1G-2PαK K PαH H PαE E<0I=Q/E=α-1E AGP E/P Q

?I/?G=α-1E AP E/P Q>0

I=Q/E=α-1E AG(R)P E/P Q

?I/?R=(?I/?G)(?G/?R)=(α-1E AP E/P Q)(?G/?R)<0

(上接第5页)方协商确定,并按国家规定的管道运输价格向管道运输企业支付运输费用。管输环节的定价机制直接关系着没有长输管道的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和液化天然气生产经营商的发展。随着我国全国性主干线管网和支干线管网的建设,多管线联网、相互调剂的供气局面正逐渐形成。由于管输距离和管输效率不同,必将带来同一区域不同管输价格的矛盾。在管输定价过程中,应以管网整体收益为基础,由国家主管部门确定同一区域的主干线管输价格;支线管输价格根据供需情况和用户的承受能力,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自主确定。

(3)实行引导和鼓励天然气消费的定价机制。不同的天然气用户在消费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性,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采暖加剧天然气使用的波动性,需要建立庞大的调峰设施,从而导致天然气设施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增加供气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和引导合理用气,应制定更加灵活的定价机制:需求更为平稳的用户享受更低的价格;用气高峰期价格上浮,低谷期价格下调,以此鼓励需求平稳用户和低谷用气用户,缓解供气紧张的局面并提高供气设备利用率。

(4)建立天然气期货市场。国际天然气市场已经形成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两个相互联系的交易体系。我国的天然气市场正处于发展时期,在积极发展现货市场的同时,应该适度引入部分期货产品并逐步建立天然气期货市场,借助期货合约来规避现货市场发展中的价格风险,保证天然气市场中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利益。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副总经理;责任编辑:张劲松)

注释

①各国的能源结构数据来自于BP公司官网发布的《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2012》。

②煤炭、石油、天然气的CO2排放因子分别为97800、73300、56100,N2O排放因子分别为0.6、1.5、0.1。

③数据来自《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

④煤炭需求增长率为0.8%,石油增长为2.1%。

⑤数据来自于BP公司官网发布的《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2012》。

⑥数据来源: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成果。2012-03-02.https://www.doczj.com/doc/9c4354248.html,/gzdt/2012-03/02/con?tent_2080847.htm。

⑦数据来自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

⑧所谓“第三方准入”,是指所有用户以公开的程序和条件使用天然气基础设施,获得平等的运输和存储服务,旨在打破天然气行业纵向一体化的局面。

⑨“照付不议”是天然气供应的国际惯例和规则,是指在市场变化情况下,付费不得变更,用户用气未达到此量,仍须按此量付款;供气方供气未达到此量时,要对用户作相应补偿。如果用户在年度内提取的天然气量小于当年合同量,可以3年内进行补提。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徐大丰:《我国碳排放的结构分析》,《经济纵横》,2010年第8期。

(3)许永发、段兆芳:《关于加快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的思考》,2011年第6期。

BRIFE COMMENTARIES

A Cas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s…………………Zhang Hongru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veness ……………………………………………………………………………………………Zhang Jincai and Zuo Xiaode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Growth,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Constraint,of the Internal Low-carbon Capital ………………………………………………………………………………………………Liu Jiayue and other writers The Root,the Nature,and the Management Reflection,of the Problem of the Mobile Small Retailers who have Entered the City………………………………………………………………………………………………………Cui Zhanfeng A Study on the Trend of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Mode Reform ……………………………………………………………………………………………He Zhengchu and other writers A Study on Internet Advertising Switch Speed and Products Involved in Eye Movement of Influence on Consumers'At?tention……………………………………………………………………………………………………………Jiang Yushi The Impact Analysis Based on Time Compression of the Foreign and Domestic Enterprises Performance ………………………………………………………………………………………Zhong Changbiao and other writers A Case Study on the“Steady”Influencing Factor in the Prices of China’s Real Estate……………………Wang Liping The ABSTRACT OF SELECTED ARTICLES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the Economic Agglomeration and the Energy Efficiency

Shi Bo and Shen Kunrong

We have,in this paper,analyzed,by means of experien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GI),the impact of the economic agglomeration in the firm level,the industry level and the region level on the energy efficiency and analyzed the functional mechanism.The results of our case study show that the market-oriented firms ag?glomer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and that,because th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GI)and the “free-rider”tendency of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has led to the fact that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IA)has not produced expected effect on the energy efficiency,there has been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a U-shape relation be?tween the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Furthermore,the discretion of policy has not made the gov?ernment strategy of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abating play their function they should.After the control of the vari?ables of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which are the key factors of the GI,we have found that the scale expansion of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the distortion of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made by the enforcement of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and the moral hazard of the credit intervent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all can restrain the improvement,made by the IA,of the energy efficiency.The increase of the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ial growth can help the IA in im?proving the energy efficiency.However,because of the market failur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quality,the help of the market force and the moderate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s more conducive to reaching the targets of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abating.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Growth Strategy of China’s Firms:The Concept,

the Intention,and the Method,of the Composition-based View

Lu Yadong and Sun Jinyun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ies have in recent years shifted from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ttributes outside the firm to the importance of core competence within the firm.Current theories,however,cannot explain how emerging

(完整版)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案例运用

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案例运用——房地产 1干预原因: (1)从公共产品层次上:商品房本身不是公共产品,而是私人产品。 (2)住房权方面,隶属于生存权,属于人的基本权利,是公共产品;但保证居住权不一定意味着对房屋的所有权。(3)市场势力的垄断性层面上 A商品房本身的供给并不垄断;B土地资源的垄断性 在市场势力上,政府干预房地产应该仅仅从使用权的出让上进行干预,而不应该直接干预地产行业的 商品房供给。 外部性层面:住房市场的外部性——民生问题 宏观经济失调层面:房地产业的经济联动性 (4)分配公平问题上 市场分配强调效率,按照要素进行分配,但是要素禀赋本身就不是公平的,市场分配必然使得财富 多的人拥有更多的住房,而财富不足的人难以实现住房权利 2、干预目的 公共品层次——满足居住权 垄断性层次——保护土地资源、限制土地开发和使用,维持土地交易市场均衡发展,管制土地交易行为 外部性层次——解决居民住房权利的民生问题 宏观经济层面——利用房地产市场的联动作用,调节经济运行 3、干预范围: (1)保证住房权利而不是住房所有权,因此保障失去住房权利的社会群体 (2)干预土地交易市场、规范土地交易行为,限制土地交易规模 (3)干预住房财富的分配不公,调节社会财富分配水平 4、干预手段: (1)财政收入上的手段: 税收调节财富的分配不公、缓解公平问题(房产税、契税、印花税); 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管制—规费收入 (2)财政支出上的手段: 住房保障政策实施与落实—政策制定落实; 普及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保强制干预; 银行利率调整(货币手段) 总结: 1、房地产市场失灵的方面并不在于商品房供给需求上,而在于土地使用权出让上、在于住房权利保障上、 在于财富分配的公平问题上。 2、政府干预房地产,不应该是干预商品房的供给需求,更不应该参与到商品房的提供上来,而应通过保障 性住房满足弱势群体的住房权;税收形式的公平分配财富,社会保障措施引导住房权实现。 3、政府应该整体通过税收、利率等政策引导房地产市场正常正确稳态发展,提升房地产市场对宏观经济运 行的联动性。 4、反观我国实际情况,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存在渔利行为,政府干预商品房供给、土地出让市场的功能弱 化与渔利行为明显、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过程中出现问题等。 5、该干预,但是干预应该在相应的范围内,有所为有所不为! 住房权应该如何保障?政府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措施保护? 对于有能力购房阶层、住房权利自己可以实现,政府可以引导; 对于能力有限的工薪阶层、通过住房公积金引导其实现住房权; 对于无能力,通过政策性房保证这部分人的居住权,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一、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系统概述............................................................. 法规要求............................................................. 设计依据............................................................. 核心理念............................................................. 优势特点............................................................. 建设目标............................................................. 系统结构............................................................. 能源网络组建......................................................... 二、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能源数据采集范围..................................................... 建立用能计量体系 .................................................... 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三、系统功能详述...................................................... 建筑基础信息配置..................................................... 能耗数据实时监测..................................................... 建筑分类能耗分析..................................................... 建筑分项能耗分析..................................................... 能耗同比、环比分析................................................... 能耗数据分析......................................................... 能耗指标统计......................................................... 能源消耗分析......................................................... 四、界面展示设计...................................................... 界面总览示意图....................................................... 系统分析图........................................................... 实时数据监测......................................................... 设备分项分析饼图..................................................... 空调能耗分析图....................................................... 能耗分户计量图.......................................................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政府干预 自从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揭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作用之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方式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认可、接受、实施和采用。事实证明,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交易公平,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运行,人们也发现,市场经济也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也存在市场经济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出现市场失灵的状况。如何弥补市场经济的这种缺陷,很重要的需要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调配者发挥作用,于是产生了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政府行为。 一、市场失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严格证明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然而这是在十分苛刻的条件下才成立的。现实中的市场总是不完全的,并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想状态,即会出现市场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的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或低效率。 市场失灵可以区分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四种类型及多种表现。这两个方面是指内在性失灵(指市场缺陷或缺乏给市场带来的局限和不稳定性,这往往表现在微观领域)和外在性失灵(指市场对外部的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和社会带来冲突,这主要表现在宏观和社会领域)。三个层次是指微观的不经济性、宏观的不稳定性和经济与社会的不协调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市场的局限性,市场的非普遍性,市场的不稳定性,与社会的不协调性。 (二)市场失灵的成因 关于市场失灵的成因,众多学者的意见大部分相同,但也存在差异。综合而言,市场失灵主要有以下几种成因: 1、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经济主体的活动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自身的成本或者受益上,却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好处或坏处。现实生活中,外部效应存在非常广泛,只要存在外部性,资源配置的效率就难以实现,市场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市场机制下,每一个体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不会主动参与追求公共利益的行动,因此不利于增加正外部性、减少负外部性,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配置水平。为了维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就需要政府采取税收、补贴及法律规制等各种手段,增加正外部性行为的受益和负外部性行为的成本,解决外在效应问题。 2、垄断。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前提是自由的、充分的竞争,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竞争是不完全的,存在垄断问题。它表现为市场上出现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供应商、甚至是独家垄断的局面,垄断厂商通过操纵物价,牟取暴利,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 3、公共物品的生产与供应失灵。公共物品时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抑或无法全部生产,必须由政府提供,或者由政府和企业、个人共同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公共物品不能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审批稿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一、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系统概述 绿色建筑是指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以绿色建筑为核心,在保障高舒适的同时,坚持以“低碳、高效”为原则,打造低能耗、高舒适的绿色建筑。 关键的核心产品采用非常先进的绿色建筑的能源管理技术,实时监测各弱电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将数据汇集到中心数据库,系统自动分析各设备的能耗、能效情况并给出合理建议,从而进一步对设备进行优化,以实现整个弱电系统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与分配,确保建筑内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的最佳运行状态。侧重于系统整体的节能运行,其运行管理模式及系统控制策略易于理解和应用。 法规要求 为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促使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提高节能运行管理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8 年6 月正式颁布了一套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导则,共包括5 个导则 ◆《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 ◆《分项能耗数据传输技术导则》 ◆《楼宇分项计量设计安装技术导则》 ◆《数据中心建设与维护技术导则》 ◆《系统建设、验收与运行管理规范》 设计依据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 176-2009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控制装置技术规范》GBT26759-201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2008 《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_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电子设备雷击保护守则》GB7450-87

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力控科技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1概述 能源紧缺和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引发了能源供应危机及环境严重污染等问题。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不再只是一个社会的热点话题,更是我们未来的必经之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十三五”规划任务,要求加快推进节能降耗,加快实施清洁生产,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向节约、清洁、低碳、高效生产方式转变,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 要实现能源的智慧管理不仅要考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进能源生产系统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能源问题,还要可以将IT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到管理平台中,最终建设能源互联网,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以及完成能源智慧调峰等。要实现智慧能源管理需建设一套能管理和保证中心高效运转的信息管理系统——能源管控平台,实现能源管理自动化,推动能源管理的标准化、系统化、智能化。 ●实现能源的在线平衡调节; ●实现动力能源设备的集中监控; ●规范能源设备的运行管理; ●完善能源数据的核算体系; ●实现计量仪表的实时管理; ●实现能耗数据分析; ●进行能源预测预警分析; ●节能评价辅助决策支持。 能源管控平台管理内容包含企业能源使用的管理和能源成本的管理。 ●能源使用的管理 ?企业用能状况和能源流程;

?能源使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 ?能源使用的效率; ?能源排放; ?能源使用意识; ●能源成本的管理 ?能源使用和主要耗能设备台账; ?企业能源成本统计核算; ?产品综合能耗和产值能耗指标计算分析; ?能源成本分摊和账单管理; 2系统整体拓扑结构介绍。 2.1集团集团级管控平台系统架构 集团级能源管控平台产品采用力控“工业采集网关+pSpace+能耗分析平台”的产品部署方案。以下属企业能源平台、及智慧城市相关平台为基础,关联企业综合办公平台及智

政府干预经济的基本职能和直接职能

摘要: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为基本职能和直接职能。直接职能是指政府矫正或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能。人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政府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因此,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供给以保证人的自由选择为目标的制度。当前,中国更应该强调政府供给有效的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职能。 关键词:自由选择;制度供给;政府;法治;产权 自国家产生以来,关于国家(即政府)该不该干预经济活动或多大程度上干预经济活动,人们一直争论不休。从国内来看,主流观点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宏观调控,另有一部分人将其定位为矫正或弥补“市场失灵”,还有部分人主张将政府活动归属于第三产业。本文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分为基本职能和直接职能两方面,并突出基本职能在当前的重要性。 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基本职能 制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进器。国家是制度的最大供给者。“人类社会历史已证明:人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①。因而,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供给以人的自由选择为目标的制度,即法律制度、产权制度和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一)人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 1. 根据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劳动者的主观积极性、劳动技能、生产经验、科技水平等直接决定生产力水平。他还通过影响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在追求自由选择权利时,会发挥个人潜能,提高生产和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 2. 人的自由是活力的源泉。自由是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概念。自由是同受限制和受约束相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自由就在于更充分施展自己活动的才能而克服限制和打破束

政府干预经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政府干预经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一、个人观点觉得利大于弊 二、根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干预主要是基于凯恩斯的基本经济思想,在自由放任不加干预的情况下,经济的均衡会处在就业量足够低的状态,而它的生活水平会处在足够困难的状态。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要快于利息率的下降,利息率不可能降到零以下,这使资本财富增长的愿望难以实现,社会经济将进入萧条状态。 三、市场调节的弊端 自发性: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全身的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不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鹿奶粉事件充分表现出市场经济的自发性,为了利润不顾消费者利益,用三聚氰胺蒙混检测。造成大量婴幼儿长出肾结石的恶劣事故。

盲目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单个提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他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厚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举出很多,如: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竞相上马生产电、冰箱的所谓“采电热”、“冰箱热”;90年代中期又出现“空调热”、“VCD热”。因厂家瞄准的是市场价格,什么好卖就生产什么,于是各地“蜂拥而上”,其结果是重复上马、重复引进,而又形不成生产规模。 日本90年代的经济泡沫充分证明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7、8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连报纸上也公开说出“日本房地产永不下滑”的口号。众人盲目追求利润,将房价炒得奇高,造成经济表面上的繁华。当房价升到几十倍的时候,美国突然抽离资金,令房地产突然崩溃,连带着所有产业同时化为泡沫。 滞后性

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一、背景概述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同时也是影响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能源作为经济系统的基础要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能源要素高投入和经济高速发展可能带来巨大的资源环境压 力; ●经济增长为能源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前提,能源特别是新能源 与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要依靠经济的有力支持。 因此,能源、环境和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议题,“低碳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所谓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已成为世界潮流,它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深刻变革。 在我国,能源问题受到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2010年

3月,政府工作报告对2010年我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工作提出了要求和指示: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一要以工业、交通、建筑为重点,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二要加强环境保护;三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四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10年4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强调,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要加强能源发展战略研究,谋划长远发展大计;二要加快能源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下大力气落实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的目标;三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要实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目标;四要提高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五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化能源国际务实合作;六要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能源法制建设。 在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政策背景下,很多国际大都市如英国伦敦、日本横滨等都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海、保定两市也成为了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试点城市。根据WWF提出的“CIRCLE”原则,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紧凑型城市遏制城市膨胀(Compact)、个人行动倡导负责任的消费(Individual)、减少资源消耗潜在的影响(Reduce)、减少能源消耗的碳足迹(Carbon)、保持土地的生态和碳汇功能(Land)、提高能效和发展循环经济(Efficiency)。可见,能源管理是城市低碳化的关键,“低碳城市”离不开城市能源管理平台的有效支撑。

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1.信息不对称 主要表现: 1.金融中介,其中包括投资银行、各种基金公司和股票市场等。 一方面以银行借贷为例,美国的银行犯了很多的错误,创立出了太多的所谓的金融衍生工具。通过一些评级机构,把次级债券评为A级(信用度高)。还有一些金融机构他们创立出了新的模型,似乎通过这些模型和所谓的衍生工具,就可以把其中所涉及到的贷款危机和风险降低。而投资者误相信这些虚假信息,以为这些债券都是优质品,并且因为它们投资回报率非常高所以就放弃了那些优质的但是利率不那么高的债券。(在交易前发生,是逆向选择) 另一方面,以各种基金公司和股票市场为例,它们在吸引投资时,纷纷向投资者作出各种承诺或提出各种优惠条款,当拿到资金后,只顾追求自身利益,不顾风险,盲目投资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不顾投资者利益。(在交易后发生,是道德风险) 2、评级公司 评级公司错误地把次级的债券评为优质债券,传递错误信息给投资者,给投资者以错觉,造成投资者逆向选择。 3、金融当局给消费者错觉 次贷危机初期,美联储降息、布什总统为了掩饰之前市场上的过错,维持经济增长,不引起恐慌,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造成短时流动性增强,造成金融市场依旧繁荣的假象。投资者根据政府提供的虚假信息而做出错误抉择。而这种交易前发生的信息不对称是一种逆向选择。 4、次贷者逆向选择 各大投资银行,贷款公司以低利率利诱贷款者来达到融资的目的,获取再投资的利益。而次贷者自身没有固定收入凭证和信用凭证,往往更加容易选择贷款。有如《保险学》里讲到的身体不好的老年人容易去投保一样。 5、银行自身问题 在银行内部,上下级之间,即使是同级之间也存在普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了追求自身业绩,放松了对贷款者的排查审核,是造成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他们在求职时却往往表现得异常诚恳,极富责任感。这是一种道德风险。 金融产品的缔造者.失业的惩罚? 华尔街打着金融创新的旗号,推出各种高风险的金融产品,不断扩张市场,造成泡沫越来越大,看起来这些金融产品的缔造者已经受到了失业的惩罚,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当他们尚在游戏当中的时候,收入已经是常人的几百倍了,盛世中他们早已稳稳地将收益套现至自己的腰包。 其次全球都缺乏金融人才,他们刚刚失业没两天,中国、新加坡就已经开始招纳华尔街无处可去的人才,他们不愁找不到新东家。

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定

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 摘要: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种重要方式,有效的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简要总结了经济思想史中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定,阐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定,提出了新形势下应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政府干预;市场调节;经济发展 一、经济思想史中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定 经济思想史中,许多经济学家对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进行了界定,对于指导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重商主义学派的观点 15世纪开始,西欧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在地理大发现、国内市场统一、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下,资本开始逐步积累起来。重商主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以资本流通为主要研究对象,反映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学派。在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问题上,重商主义学派重视政府的作用,提出国家应制定政策来促进本国财富的积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图安·孟克列钦在其1615年发表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强调了商业的重要地位,主张防止外国商业资本侵入,通过政府的保护,促进本国对外贸易和工业的发展;晚期重商主义代表认为托马斯·孟的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中,指出国家应实施保护关税的政策,发展本国的工场手工业,国家还应采取措施保证贸易顺差,发展对外贸易。重商主义学者们强调了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提出通过政府的政策、措施来调控经济,而对于市场调节的作用则没有过多的提及。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观点 17世纪初,由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关系的主体,流通变为生产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一、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系统概述............................................................. 法规要求............................................................. 设计依据............................................................. 核心理念............................................................. 优势特点............................................................. 建设目标............................................................. 系统结构............................................................. 能源网络组建......................................................... 二、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能源数据采集范围..................................................... 建立用能计量体系 .................................................... 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三、系统功能详述...................................................... 建筑基础信息配置..................................................... 能耗数据实时监测..................................................... 建筑分类能耗分析..................................................... 建筑分项能耗分析..................................................... 能耗同比、环比分析................................................... 能耗数据分析......................................................... 能耗指标统计......................................................... 能源消耗分析......................................................... 四、界面展示设计...................................................... 界面总览示意图....................................................... 系统分析图........................................................... 实时数据监测......................................................... 设备分项分析饼图..................................................... 空调能耗分析图....................................................... 能耗分户计量图.......................................................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3宿舍 摘要:国家干预经济是世界各国克服市场失灵的一种基本手段。但是,国家通常不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往往由比国家更为具体的主体代表国家承担。其中,政府(含负有经济管理职权和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是最重要的国家干预主体。政府角色定位事关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并进而决定着政府干预克服市场失灵的效果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绩效的发挥。 绪论:本文主要研究探讨在经济生活中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方式、程度、范围和效果,以及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并针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剖析和解答。本文采取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历史及现状,同时比照历史上有过成功经验的国家,对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早起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崇尚国家干预的强权政治,认为国家的强大是发展经济、积累货币的重要条件。在亚当斯密时代,詹姆斯斯图亚特强调有效需求和政府干预;19世纪初,法国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始人西斯蒙第也认为,政府必须全面地、积极地干预经济,以恢复经济比例关系,保持经济平衡,实现财产均衡分配;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学说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它长期被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直至今天在经济学说中也占有一席之地。20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市场失灵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大萧条,由此暴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一、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2) 1.1系统概述 (2) 1.2法规要求 (2) 1.3设计依据 (2) 1.4核心理念 (4) 1.5优势特点 (5) 1.6建设目标 (5) 1.7系统结构 (6) 1.8能源网络组建 (7) 二、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9) 2.1能源数据采集范围 (9) 2.2建立用能计量体系 (12) 2.3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2) 三、系统功能详述 (13) 3.1建筑基础信息配置 (13) 3.2能耗数据实时监测 (13) 3.3建筑分类能耗分析 (13) 3.4建筑分项能耗分析 (14) 3.5能耗同比、环比分析 (14) 3.6能耗数据分析 (15) 3.7能耗指标统计 (15) 3.8能源消耗分析 (15) 四、界面展示设计 (16) 4.1界面总览示意图 (17) 4.2系统分析图 (18) 4.3实时数据监测 (18) 4.4设备分项分析饼图 (19) 4.5空调能耗分析图 (20) 4.6能耗分户计量图 (20) 4.7管理诊断示意图 (21) 五、用户收益 (21)

一、建筑能源管理系统 1.1系统概述 绿色建筑是指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建筑能源管理系统以绿色建筑为核心,在保障高舒适的同时,坚持以“低碳、高效”为原则,打造低能耗、高舒适的绿色建筑。 关键的核心产品采用非常先进的绿色建筑的能源管理技术,实时监测各弱电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将数据汇集到中心数据库,系统自动分析各设备的能耗、能效情况并给出合理建议,从而进一步对设备进行优化,以实现整个弱电系统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与分配,确保建筑内所有设备处于高效、节能的最佳运行状态。侧重于系统整体的节能运行,其运行管理模式及系统控制策略易于理解和应用。 1.2法规要求 为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 促使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提高节能运行管理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8 年6月正式 颁布了一套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技术导则,共包括5个导则 ◆《分项能耗数据采集技术导则》 ◆《分项能耗数据传输技术导则》 ◆《楼宇分项计量设计安装技术导则》 ◆《数据中心建设与维护技术导则》 ◆《系统建设、验收与运行管理规范》 1.3设计依据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JGJ 176-2009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中央空调水系统节能控制装置技术规范》GBT26759-201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2008 《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_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政府干预

国家干预亦称宏观调控(Macro-economic Control),是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总体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它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社会经济总体的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的过程是国家依据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律,实现定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运用调节手段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微观经济运行提供良性的宏观环境,使市场经济得到正常运行和均衡发展的过程。 国家干预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 特征 1、调控的主体为国家。与微观经济管理行为不同,宏观经济调控与主体是国家而不是具体的经济活动主体。 2、调控的主要方式主要表现为经济政策,它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法律制度化表现,是一种"政策性法律"。 3、调控的效力多为引导和鼓励。由于宏观经济调控多以政策性出现,政策的效力是在于引导和鼓励,而不是在于强制执行或者加以处罚。 4、调控以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体现出综合性。 原因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公有制决定了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三,执政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领域 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03宿舍 摘要:国家干预经济是世界各国克服市场失灵的一种基本手段。但是,国家通常不会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往往由比国家更为具体的主体代表国家承担。其中,政府(含负有经济管理职权和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是最重要的国家干预主体。政府角色定位事关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程度和方式,并进而决定着政府干预克服市场失灵的效果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绩效的发挥。 绪论:本文主要研究探讨在经济生活中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方式、程度、范围和效果,以及政府在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并针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剖析和解答。本文采取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历史及现状,同时比照历史上有过成功经验的国家,对我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早起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崇尚国家干预的强权政治,认为国家的强大是发展经济、积累货币的重要条件。在亚当斯密时代,詹姆斯斯图亚特强调有效需求和政府干预;19世纪初,法国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始人西斯蒙第也认为,政府必须全面地、积极地干预经济,以恢复经济比例关系,保持经济平衡,实现财产均衡分配;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学说无疑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它长期被美英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直至今天在经济学说中也占有一席之地。20世纪30年代初,严重的市场失灵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经济大萧条,由此暴露出古典自由主义的重大缺陷。在此背景下,凯恩斯在批判“经典学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与自由主义截然不同的政策主张,即在放弃自由放任原则的前提下扩大政府功能,实行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凯恩斯指出:“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这从19世纪政治家来看,或从当代美国理财家看来,恐怕要认为是对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一个现实办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又是必要条件,可以让私人策动力有适当运用。”由于凯恩斯是在批判古典自由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政府经济干预理论的,所以后人把政府干预经济与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相对应,称之为“看得见的手”,主要突出政府对经济的“有形”干预。凯恩斯的思想推动了西方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是法律赋予政府的一项权利、这项权利不能由政府随意决定,而是要符合经济法的要求。从经济法的视野出发,政府角色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1、反应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经济规律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政府经济职能的 发挥不能背离经济规律。 2、符合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市场失灵客观上要求政府干预经济,但政府干预 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个体效率与社会效率、经济竞争与经济合作、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微观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之从失衡走向均衡状态。因此,政府角色定位应充分体现经济法社会公平、经济自由、经济民主等价值理念,使政府真正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3、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社会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经济社会

政府干预经济

课题五: 在什么情况下政府应当干预经济事务? 一、何为政府干预 定位,那么我们说到政府干预,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名词,那便是市场调节。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而政府的引导被称为“看得见的手”。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是紧密相联、相互交织、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市场机制的完全有效性只有在严格的假说条件下才成立,而政府干预的完美无缺同样也仅仅与“理想的政府”相联系。也就是说,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内在的缺陷和失灵、失败的客观可能,会产生“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现象而这其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单一依靠市场的调控或者政府的全盘控制是不可行的。市场运行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市场失灵,私人部门已无法很好地解决资源的配置问题,这时候必须有政府力量介入,进行宏观的调控等一系列手段和方式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便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政府干预。 【延伸】政府的干预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和政府两者都有内在的缺陷和失灵,所以关键是寻找出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之间的恰合点,使得政府干预在市场失灵是发挥最大的作用。人们更是普遍寄希望于“两只手”的配合运用,以实现经济的和谐稳步持续高效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现代经济是市场和政府税收、支出和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混合体”! 二、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 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场合不能或不能完全有效发挥作用而导致社会资源无法得到最有效配置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公共物品,外部性,垄断和信息不对称。 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会出现失灵。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为: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而在这种条件下,市场调节机制所产生的缺陷和失灵,就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让出了空间。这就是我们政府干预经济的第一个原因。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所说;“当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市场来组织一个复杂的大型经济。问题是,市场既无心脏,也无头脑,它没有良心,也不会思考,没有什么顾忌。所以。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纠正某些由市场带来的经济缺陷”。 2.政府经济职能 上面说到因为市场失灵所以需要政府加以调节干预,那么,我们还应该了解到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政府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经济职能。下面就来说一下政府经济职能。说到政府职能,我们知道政府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对了,你们说政府职能分为那几个方面?

论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c4354248.html, 论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作者:骆华央 来源:《财讯》2017年第05期 市场的对经济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市场失灵也是客观存在的,为使市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就需要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调节和干预。能担当起干预市场失灵职责的只有政府,但政府在干预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市场,以市场发展规律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干预。本文通过分析市场失灵形成的原因及政府干预的措施,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市场失灵市场竞争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的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或低效率。亚当史密说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当这只手无法有效分配好市场的现有资源,满足公众的效率配置需求时,市场就出现了失灵。 市场失灵的原因 (1)垄断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2)信息不对称 对于买卖双方来说,信息的掌握量差距很大,有的掌握的多,有的掌握的就很少,信息掌握多的一方会利用他所掌握的信息,得到信息优势,来剥夺另一方的利益,从而达到个体利益最大化。当个体利益出现最大化的时,整个社会资源就不能得到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了,于是出现了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 (3)外部性 市场上的经济交易活动是以互惠互利为交易基础的,当甲方向乙方提供了劣质商品之后,乙方是可以向甲方提出经济索赔的,这种经济索赔叫做交易,但是在索赔的过程中,会对其他人的利益造成影响。不管这种影响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都不属于交易关系,而是交易关系以外的经济活动,简称为外部性。外部性违背了帕累托最优原则,导致了市场失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