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1.简述教育学发展历程?试举出各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著。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为《雄辩术原理》),但比中国古代的《学记》要晚300多年。

一般认为,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成书、1657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科问世。标志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大教学论》的主要教育理论贡献

夸美纽斯高度评价了教育对改造社会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实施普及教育。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他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学校制度,建立了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按年龄实行班级授课制,编写百科全书式的教科书,试图建立分科教学,还提出自然性、直观性、确切性等教育教学原则等。这些教育教学范式影响了近代整个欧洲,并很快传遍世界各国,奠定了近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

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 “白板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德国教育理论家,完整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是近代教育理论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奠基之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著作。

赫尔巴特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四段教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对立

杜威和赫尔巴特的相对立的“三中心”

赫:教材教师课堂

杜:经验儿童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是第一部社会主义教育学。主要继承了欧洲传统教育思想,即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什么叫教育?试述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狭义: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教育活动的结构;

①教育者;②受教育者;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

2.如何评价生物起源理论和心理起源理论?

生物起源说

评价: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心理起源说

评价: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以上两种学说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如何?各有什么特征?

一) (1) 奴隶社会的教育

1.中国

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教育内容为“六艺”一一礼、乐、射、御、书、数;鄙视和脱离生产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欧洲奴隶社会

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一一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2)封建社会教育

1.中国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有六学二馆;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是儒学,即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教育;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2.欧洲封建社会

形成了两种教育体系一一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奴隶、封建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

第二,教育(主要指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第三,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以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为目的;

第四,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经典;

第五,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

第六,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七,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二) 近代教育

(一)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二)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三)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师生关系也由农业社会的不平等关系

转变为工业社会的民主关系,由绝对的教师中心走向教师指导和帮助下的学生自治。

(四)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现代教育的特征

第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

第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走向统一;

第四,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

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

第五,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地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

第六,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教育事业成为兴国之本;

第七,教育不断变革,现代教育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是不断革新的;

第八,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

第九,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的基础;

第十,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第十一,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

从国际上看,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1.追求教育的民主化 3.追求教育的国际化 5.追求教育的信息化

2.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4.追求教育的个性化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试述教育与科技的相互制约性。

(一)科学技术能够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二)科学技术也能够影响到教育对象;

(三)科学技术还会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2.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制约性。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直接决定教育的性质;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力;

(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也决定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的管理体制。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如何?

1.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3)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 环境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如何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1)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差异性4.发展的不平衡性

(2)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

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

3.人的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

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4.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成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与学习的关系是很大的。

3.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试述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制约性。

学校教育是指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指狭义教育:指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的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由(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3)家庭环境的因素所决定

(2)教育自身状况(4)社会发展状况

5.《伤仲永》这个经典故事主要能说明什么教育观点?

环境

6.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能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辨析7.有人认为: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出污泥而不染”是做不到的。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如何能“出污泥而不染”。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第五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含义?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即学校的教育目的。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即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总的规定,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目的的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概念。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全部工作,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问题之中,在教育理论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2、如何认识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由于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倡导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等,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一目的论

在今天仍然对全世界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过,正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只执一端,因而有失偏颇一样,如果不将个人的自由发展同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所谓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最大缺陷即在于此。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完全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社会本位目的论者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开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没有意义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充分注意到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这一学派没有看到: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有活力的个体,社会存在就是病态的;同时离开个体的生活幸福等目的,社会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社会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社会并不是个体存在的终极目的。因此,教育目的如果只看到教育对象存在的条件而对教育对象自身的需要不做足够的关照,就肯定是有失偏颇的。

3、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什么?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方针及(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试述五育的含义及其关系。联系实际,谈谈我国中小学处理五育的关系存在哪些问题?(1)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2)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5)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关系: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

理论学习多,实践指导少,注重了统一性,缺乏了针对性,侧重教师的教,淡化了学生的学,聚焦了新课改,忽视了教学现状

第六章教育制度

1.什么是学制?制订学制的依据是什么?

学制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

依据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和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什么?

(未实行)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

中国首次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1903年颁布的“ 癸卯学制”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3)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5)教师的劳动具有社会性

2)教师的劳动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4)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2.请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教师的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一)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在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这四个方面的素养。它的内容包括:①依法执教②爱岗敬业③热爱学生④严谨治学⑤团结协作⑥尊重家长⑦廉洁从教⑧为人师表

(二)知识修养(见教材):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能力素养(见教材):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4.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能力。

5.教师要确立什么样的现代教师观?

1、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5、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6.试述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1)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未成年人。

(2)学生是蕴藏着巨大潜能生成性的人

(3)学生是能动的具有自主性的人

(4)学生是整体性的人

(5)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人。

(6)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

7.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途径。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

(3)专业能力的发展

(4)专业自我(Professional Self)的形成

从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

8.持“教师中心论”的人,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

教师中心论的分析: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首先,它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

总之,我们既不能忽略学生的客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客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9.持“儿童中心论”的人,把学生看做“太阳”,而教师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首先,它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

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

总之,我们既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10.试述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其建立发展的方法。

(1)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八章课程

1.课程的含义、课程类型及其含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及其获得过程,这一经验的获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2.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含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主要依据。

2.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即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3.教材

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九章教学理论(上)

1、试述教学的含义、主要作用和主要任务。

1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有哪些?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二)认知教学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

3、试述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项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2)在教学中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应注意两个问题

2.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2)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

(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1)教师在教学活功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教学活功的主体

4、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那几个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5、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有哪些?

(一)程序教学模式 (四) 暗示教学模式

(二) 发现教学模式(五) 范例教学模式

(三)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6、常用的教学原则有那些?试述其基本涵义及其贯彻要求。

(一)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

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

能力。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实物、标本、参观及图片、模型等)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视、录像、幻灯

等);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指导观察、提问引导及答疑);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生动讲解、形象描述——给学生感性知识形成生动表象)

(二)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

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的悬念、教师的做法等);

②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少而精”,起到“点”和“拨”的作用;

③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提问、激疑启发思维、因势利导使认识深入);

④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关系民主、民主各谐的教学气氛,不要搞一言堂);

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三)循序渐进原则:指在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

(又称系统性原则)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但不要照本宣科);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非平均用力、面面俱到);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四)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

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①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②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

极巩固,在学习新知识,更新改组旧知识中巩固,非原地走;

③重视组织各种复习(类型:学期开始时的复习、经常性的复习、阶段性复习、期末的复习)。

(五)量力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

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六)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

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

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

础。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

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在传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八)因材施教原则 :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

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正视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

专家特殊指导、课外活动、有关竞赛、开设一定选修课及充许跳级等)。

第九章教学理论(下)

1、教学方法含义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一)概念: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二)指导思想: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2、常见的教学方法有那些?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指以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亦叫问答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性的参观等,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指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行为习惯和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练习法、

3、实习作业法、

4、实践活动法、

(四)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又称为发现法)

(五)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3、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性质是“学习”,而不是“研究”。

4、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含义、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什么?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

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5、什么叫班级授课制?有何特点?有何优缺点(评价)?

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是指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主要特征:1、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2、以"课时"为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

生上课。

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 "课"把教学活

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评价: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它能够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而且使全体学生共同前进,有助

于提高教学效率。

2.它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扎扎实实,有条不紊。

3.它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是教师系统讲授,而且在这个基础上直接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4.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

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5.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

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6.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它不仅能较全面地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

知识、技能和技巧,同时,班集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有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

手机会少。③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④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⑤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⑥由于以"

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6、课的类型和结构有那些?

1.课的类型:

根据教学主要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大致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大类。单一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只完成一种教学主要任务的课。综合课是小学和中学低年级经常采用的上课类型。

2.课的结构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

尽管课的结构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就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内容、布置课外作业。

7、教学工作基本环节有那些?其中中心环节是什么?

从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师教的方面分析,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和评价构成了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8、试述每个基本环节的基本形式及其基本要求。

备课的要求:教师备课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和学法,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上课的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结构合理 4、方法恰当 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 7、态度从容自如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要求。2.作业分量适宜,难易适度,形式多样。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4.及时批改作业。

课外辅导的要求: 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10、教育评价的概念、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11、常用的教学评价及其含义?

(一)诊断性评价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前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前是否具有新的教学单元目标所需的基本技能、能力。根据评价结果,教师可确定教学起点,安排教学计划。

(二)形成性评价

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使所有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特别重视这种评价,指出要尽一切努力用它改进教学过程。

(三)终结性评价

它是指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的教学评价,主要用于评定学生对一学期、一学年或某个学习课题结束时,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判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并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划分等级。

终结性评价应该成为一个新的教学起点。

12、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同等重要的过程。

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

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第十章德育

1、德育概念、组成、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任务

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1.道德教育 3.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4.法制教育

2、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矛盾是什么?

一、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2.受教育者(学生个体和群体)

3.德育内容(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4.德育方法(沟通德育过程各要素和受教育者的中介)

二、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那些?试论述这些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2.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在各种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外界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多方面因素的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品德的形成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4、试述常见的德育原则及其基本要求。

1.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依靠集体,通过集体发挥其对个人的教育作用,又要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教育集体与教育个人辩证地统一起来。

2.知行统一

德育要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教育与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和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

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在德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正面教育,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因势利导,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的方向,使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同时还要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为辅助手段,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4.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教育者必须从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出发,同时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使学生从教育者合理的要求中受到鼓舞和鞭策,从而形成教育者所要求的品德。

6.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

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校内全体教职工、各种学生组织以及校外教育机构、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按照德育目标和任务,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地对

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8.教育影响的连贯性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应循序渐进、前后连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德育途径的含义和种类?

1.直接的道德教学

直接的道德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间接的道德教育

(1)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6、试述德育方法及各种德育方法的含义?

1.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2.情感陶冶

情感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3.实践锻炼

实践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4.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5.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典范、示范和评优。

6.品德评价

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促进其优良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深化,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的滋长的方法。

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表扬一般可分为赞许和表扬两种方式,奖励一般包括颁发奖状、发给奖品、授予称号。

处分分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几个等级。

7、当今西方较有影响的德育模式有哪些?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二、体谅模式

三、价值澄清模式

四、社会学习模式

五、集体教育模式

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得力助手,对全班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负直接责任。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2)班主任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不仅是联系各科教师与团

队组织的纽带,而且起着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作用。

(3)班主任是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

进力量。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班主任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依靠教师集体。

2、依靠班委会和团队干部。

3、面向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二)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三)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四)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五)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

(六)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七)评定学生操行

·班主任工作方法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步骤是: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二)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三)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四)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一)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二)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三)培养学习兴趣

(四)抓反复,反复抓

四、同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五、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3、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步骤有那些?

1.首先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 其次是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4.第四是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4、班主任如何根据后进生的特点做好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第十二章课外、校外教育

1、课外、校外教育的含义、特点与要求?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自愿性

(二)灵活性

(三)实践性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

(二)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影,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

(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二)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三)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

一、教育与学校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促使个体心理发展入手。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景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影响:

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或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

(一)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指个体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过程。

(二)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现代教育的两条基本发展趋势:①终身教育;②自我教育

三、教学与课:

(一)什么是教学:指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二)什么是课: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育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师生相互作用。

(三)有效教学的指标:

①清楚而明确的组织教材;②清晰的阐述学习目标;

③有目的地选择和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

④学生从事创建性的活动;⑤师生均有方向感;

⑥有令人愉快的气氛;⑦有对工作的严肃认真感;

⑧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⑨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第二节学生和教师

一、学生群体心理特征:

(一)学生及学生群体:

1.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班集体具有①育人的目的性;②组织的指令性;③成员发展的相近性;④活动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相结合;⑤伙伴关系的平等性;⑥教师的影响性。

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过程:组建、形核、形成、发展。

2.非正式的学生群体:指既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批准,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①非正式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空间因素、类似性因素、需要的互补性、仪表;

②非正式学生群体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

③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的依赖性、有较突出的领袖人。

(二)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

莫雷若的社会测量法:①填写调查表(问卷);

②根据调查结果制出矩阵表;③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三)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

承认,了解,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后果。

①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素质;

②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特别是领袖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积极作用;③对破坏性团伙,坚决拆散。

二、教师心理:

(一)教师角色:

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行为的概括。

教师角色:①教员;②学生模仿的榜样;③课堂管理者;④办事员;⑤团队活动领导者;⑥公共关系人员;

⑦学习与学习者;⑧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⑨父母;⑩权威人物。

(二)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作用:

美国,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

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三)教师管教学生的误区:

①对学生言行的要求不当;

②以大量繁琐的重复或无效的活动取代有效的学习;

③过高估价奖励和惩罚的作用;④缺乏处理问题行为的技巧;

(四)课堂上的“讲台效应”:

课堂上,台上台下师生虽处同样的客观情景,但其心理感受却各不相同,如台上老师扫视学生,自己并不觉得在刻意盯着听讲者,但每位听讲者可能感到老师在专门看自己。

(五)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

①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②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③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④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⑤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六)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①课堂教学能力;②组织班集体能力;③了解或研究学生及进行家长工作能力。

2.表现在情感、意志及其他方面的能力:①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②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③要有耐心和信心;④乐观、活泼的信格;⑤公正不自私。

(七)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技能:

①优良的课堂教学行为;②理解学生。(虚心、敏感性、移情作用、客观性);③与学生的有效交际;④理解自己。

(八)学生心目中的教师:理想的;最不欢迎的:

(九)教师教学中的不良习惯:

(十)课堂师生交往的心理学策略与技巧:

1.课堂师生交往的性质和特点:

①是一种正式交往;②是一种代际交往;③是一对多式交往;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学原则:

①不要把教师的需要理解为学生的需要,不要把教师的焦虑和不良情绪转移给学生,防止对学生的偏见;

②创造安全而温暖的课堂气氛;

③正常的师生关系要有分寸,应以公认的渠道为限。

3.课堂师生正常交往的教师条件。

4.课堂的促进师生交流的技巧。

5.课堂交往障碍:①课堂语言障碍;②课堂交往中的心理障碍;③角色地位障碍;④交往技能障碍;⑤课堂结构障碍。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第一节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现代学校教育应支持的普遍价值观:

①承认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权;②重视社会公正和民主参与决策及国家事务的管理;③对文化差异和文化多元性持理解和宽容态度;④关心他人;⑤团结互助精神;⑥事业心;⑦创造性;⑧尊重男女平等;⑨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有责任感。

学习的四个层面:①自尊;②生活技能培训;③学会怎样学习;④具备特殊的学术能力、体能和艺术能力。学习的三重目的:①学习技能和有关特定科目的知识;②培养综合概念技能;③培养个人技能和态度。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的三个基本支柱: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2017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的历史 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 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ΔI / I ------ 感觉阈限定律 3)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西先快后慢的原则。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第一人)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2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意心理学的奠基人(内省法)3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的专业队伍。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6)认知过称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7)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8)意志过程中一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9)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3、画图说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总结:心里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填)p4 (多选/单选/填空)( 给你根据概念实例判断哪种方法) (一)实验法 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二)测验法 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三)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四)临床法(最常用)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5、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p10 (了解名称和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6、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三道论述)p13 (一)心理学史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也就是说,教育最新红要促进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的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学复习资料75123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教育学必考内容(完整版)

第一章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也叫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文法神医四科技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代表学校意大利的萨拉诺、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代表学校,从1810年开始最早的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不用死记硬背,重视教授讲演,提倡师生的独立研究和对学术方面的新的建树和贡献。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建立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柏林大学的创立所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范围扩大了,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代表学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形式:1教育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过程:1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2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严重扭曲3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 教育的目的的含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有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有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概述 (一)含义&特点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名词解释 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二)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b.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他对自己学习的价值;c.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d.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二、分类 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填空题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 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 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再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等。……名词解释、填空 2. 精加工策略……填空、名词解释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 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理解记忆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够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 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 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 1.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 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

教育学知识点 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10.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永恒性。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 15.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 坏。” 1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情、意的统一。 2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4.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内容观”,“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5.“产婆术”——苏格拉底。 26.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7.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9.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 育家。 30.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 3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2.洛克——白板说。 3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及代表人物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国) 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国)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前苏联) 5、中国史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乐正克 6、西方较早讨论教育问题的着作——《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 7、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库姆斯、伊里奇 8、雄辩与问答法——苏格拉底(古希腊) 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10、《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古希腊) 1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2、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培根(英国) 13、自然主义教育——《爱弥儿》——卢梭(法国) 14、教育学进入大学讲坛——康德(德国)、《林哈德与葛笃德》——裴斯泰洛齐(瑞士)

15、科学教育思潮的兴起,课程体系——《教育论》——斯宾塞(英国) 16、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德国) 17、发展性教学理论——《教育与发展》——赞科夫(前苏联) 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主导作用原则(重理性原则)、理解学习过程原则、对差等生要下功夫的原则 18、范例教学——瓦.根舍因(德国) 19、和谐教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20、《教育漫话》——洛克(英国) “白板说”、绅士教育、国民教育思想与民主教育思想。 2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段教学法、统觉观念。 23、实用主义教育学——《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 现代教育学代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做中学、儿童中心主义。 24、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教育学》——凯洛夫(前苏联) 2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26、设计教学法——克伯屈(美国)

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 (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 (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为什么对教育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是依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述”。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涵)。 5、教育学 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容的课程。 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我们认可的观点 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

最新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判断、选择 1.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人格:人格是最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都看作人格的表现。人格是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大多学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前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动态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自我调控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5.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6.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针对实用主义教育不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的缺陷,布鲁纳等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本位”的新思想。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而不在于认知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早期教育、学习动机以及高难度和高速度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对各国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7.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独立于20世纪初期,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随后在1013-1914年将其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8.1879年,“心理学之父亲”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分章强化题三: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教学教材

《教育心理学》分章强化题三: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可以归入到学习中的现象有()。 A.事故后体会到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B.疲劳时记忆力下降 C.乳儿抓住碰到的东西 D.青春期少年的嗓音变化 2.新生渐渐知道铃声代表上课,这属于()。 A.信号学习 B.辨别学习 C.概念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3.各种动作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 A.连锁学习 B.言语联结学习 C.解决问题的学习 D.信号学习 4.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属于()。 A.认知策略 B.言语信息 C.动作技能 D.智慧技能 5.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这符合()。

A.练习律 B.准备律 C.效果律 D.联结律 6.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是()。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消退 D.惩罚 7.一个学生上课讲话,老师要他写“我上课讲话,真丑”1000遍,这属于()。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替代强化 8.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的学说为()。 A.认知-结构学习论 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C.完形-顿悟说 D.建构主义学习论 9.有意义接受学习论的提出者是()。 A.苛勒 B.布鲁纳 C.斯金纳 D.奥苏伯尔 10.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的学习是()。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意义学习 11.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的理论为(或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的力量是)()。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P《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 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内容包括5个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和3个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多选:教学媒体都有哪些形式,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心理学发展[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布鲁克4成果)] 简答题:心理学发展趋势 [1、研究领域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3、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 廖世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6年,心理学家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理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1、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 多选和简答题: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可逆)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童年期[小学6、7-11、12]和少年期[初中11、12-14、15] 填空:1、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 3、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感知的能力。 4、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占主导; 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抽象记忆占优势 简答题: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初中5、高中:个性化的情感和浪漫的热情]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底俄热情和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阶段是理性、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2、思想比较敏感3、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 二、皮亚杰建构主义发展观基本内容 1、发展是一个建构过程,使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童话和顺应两种作用恶化过程。[填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示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图示是指动作的机构或组织。4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例子判断哪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简答和多选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成熟、连续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多选1、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论、内化学说、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心理发展观儿童认知发展4个表现p38页[a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的原因a 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b语言符号系统c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辨析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2种水平:1现有的2借助其他方式启发可达到的较高水平,二者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的最新发展区。 #大题的可能性较小: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46图 1、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 2、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冲突 3、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反之则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 4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分期8个46页图 #填空1、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热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方面的差异。2、智力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学习风格使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的学习倾向。但是,并非所有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都属于学习风格范畴。 4、学习风格的6个类别[a知觉偏好b物理环境需要c社会环境偏好d认知方式e最佳时间f动机和价值观]5大因素[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3个风格[认知、情感、生理] #多选:1、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2、瑟斯顿7种主要的智力因素: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字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吉尔福德三维机构模型:操作内容产品三个维度。斯皮尔曼: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3、智力的个体差异分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4、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对时间节律和感觉通道的偏爱]、心理要素[归类的宽窄、信息的及时加工和同时加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得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以及学习坚持性的高言语表达能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社会性要素[独立学习和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 5、学习风格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认知风格是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 简答1、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