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及对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启示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及对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启示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及对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启示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及对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启示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及对我国高职

校企合作的启示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Germ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vides Revelations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学

研究生殷红

指导教师米靖副教授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天津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中文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既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构成。它既是与经济、社会结合得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随着经济和产业技术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而获得社会的支持与认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几十年来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说起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就当前国际范围来说,莫过于德国。德国的高职教育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虽只有40多年的历史,却在德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成为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榜样。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校企合作贯穿其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全方位合作的校企合作道路,是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较大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首先对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法律体系、实施机构、教学模式、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然后对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借鉴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提出了发展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德国;校企合作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not only the higher education, which is most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economic, but also the advanced stag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cause of their occupat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gain social acceptance and recognition. To vigorously develop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economic take-off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recent decades.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ntext have no country the better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an Germany.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starting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although only 40 years, but it has played a hug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n German history, and become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service as a purpose, the employment as a guide und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road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Higher V ocational Education. After nearly a decade of development,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chieved great development und it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 many problems i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at restricted severely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Firstly this article studied o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legal system, implementing agencies, teaching mode and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 Germany. Then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problems i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Chinese Higher V ocational Education. Finally, I combined with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the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pose development proposals for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help develop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Germany;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相关概念辨析 (1)

1.2.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 (1)

1.2.2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 (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 国内相关问题研究 (2)

1.3.2 国际经验研究 (4)

1.4研究意义 (5)

1.4.1 理论意义 (5)

1.4.2 实践意义 (5)

1.5研究方法 (6)

1.5.1 文献研究 (6)

1.5.2 比较分析 (6)

1.5.3 调查研究 (6)

第二章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7)

2.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确立时期 (7)

2.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发展时期 (8)

2.3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巩固发展时期 (8)

2.4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时期 (9)

第三章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政策体系 (10)

3.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政策 (11)

3.1.1 联邦《各州专科大学发展协议》 (11)

3.1.2 联邦《职业教育法》 (11)

3.1.3 职业教育促进法 (12)

3.1.4 其他相关法律 (12)

3.2 德国高职教育法制和政策体系的特点 (12)

3.2.1 相关法律法规相互配套 (12)

3.2.2 明确规定各方权利与责任 (13)

3.2.3 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取向 (13)

3.3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新动向 (13)

3.3.1 考虑人口结构变化 (13)

3.3.2 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培训机会 (14)

3.3.3 提供教育的互通性 (14)

3.3.4 扩展新的活动领域 (14)

3.3.5 促进职业教育培训的国际化 (14)

第四章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机构 (16)

4.1高等职业学历教育 (18)

4.2高等职业非学历教育 (19)

第五章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和质量保障体系 (20)

5.1 多元充足的经费体系 (20)

5.1.1 国家资助 (21)

5.1.2 企业直接资助 (21)

5.1.3 企业集资资助 (21)

5.1.4 企业外资资助 (22)

5.1.5 个人资助 (23)

5.2 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 (23)

5.2.1 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考核 (23)

5.2.2 行业协会的监督 (23)

5.2.3 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方式 (24)

5.2.4 有效的国家干预 (24)

第六章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26)

6.1 高职院校师资的构成 (26)

6.2 高职院校师资的准入资格 (26)

6.3 高职院校师资的工作量 (27)

6.4 师资的进修与专业发展 (27)

6.5 高职院校师资的待遇 (28)

第七章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29)

7.1面向职业需求的培养目标 (29)

7.2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30)

7.2.1 专业设置适应行业企业需求,针对性、应用性和灵活性强 (30)

7.2.2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0)

7.3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践教学 (33)

第八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36)

8.1观念认识方面的问题 (36)

8.1.1 社会对高职校企合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36)

8.1.2 高等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深刻 (36)

8.1.3 企业缺乏成熟的校企合作观念 (37)

8.2政府对高职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财政和政策支持 (37)

8.2.1 政府对校企合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38)

8.2.2 高职校企合作缺乏健全的法律政策环境 (38)

8.3高等职业院校方面的问题 (38)

8.3.1 师资力量薄弱 (38)

8.3.2 科研能力不足 (39)

8.3.3 人才培养方式不适应校企合作的发展 (39)

8.4企业自身合作能力有限 (40)

8.5校企合作运行中的问题 (41)

8.5.1 校企合作模式落后 (41)

8.5.2 校企合作体制不健全 (41)

8.5.3 校企合作双方合作机制不完善 (42)

第九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相关建议 (43)

9.1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43)

9.1.1 加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与宣传 (43)

9.1.2 高等职业院校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43)

9.1.3 企业转变观念,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43)

9.2校企合作外部环境建设 (44)

9.2.1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保障校企合作经费 (44)

9.2.2 完善法律政策体系,保障校企合作的实施 (44)

9.3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建设 (45)

9.3.1 提高科研实力 (45)

9.3.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45)

9.3.3 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 (45)

9.4企业自身合作能力建设 (46)

9.5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系建设 (46)

9.5.1 建立自上而下完善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47)

9.5.2 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 (47)

9.5.3 创新运行机制,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48)

参考文献 (49)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54)

致谢 (55)

第一章绪论

1.1 问题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凭借“双元制”的成功模式,成为世界职业教育榜样的德国,其高等职业教育因其结构完善、培养人才效率高,也享有国际赞誉。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校企合作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教育追求的是紧密型、深层次的产学合作,因此比普通高等院校的产学合作更加全面和深入。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性强、操作能力强、专业针对性强、岗位适应性强的优势,毕业即能到企业第一线工作,并能解决企业实际运作的各种技术和管理的实际问题。因此,毕业生深受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2002年8月,国务院做出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最重要力量,因此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瓶颈。因此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产学合作教育的完善提供借鉴参考,势在必行。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是一种学习某一职业技能,并不断提高从业技术水平,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级人才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

在德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专有名词。德国的教育体系(如图1-1)从纵向上分可以分为第一级教育、第二级教育和第三级教育,就相当于我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层次。从横上看,德国教育体系又分普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根据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是属于德国的第三级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交叉的部分,简单说就是高中后的职业教育。

图1-1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1.2.2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教育,即在为社会提供能够胜任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劳动人员的目标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开展学校与企业、其他相关机构的合作,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内涵:一是校企合作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内实施,不具有终结性的职业教育性质;二是校企合作以企业部门、学校和学生三方签订的合作教育计划为法律依据和保证,按照企业和学校的统一安排和规定,依据一定的组织形式(轮番或交替)进行理论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学者对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这一热点问题研究的比较多,但是专门针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的研究和脉络梳理的相对较匮

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 基础义务教育 需要附加资格证明

直接进入

乏。具体来说,我国学者们主要有以下观点:

学者们达成一致共识,我国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并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合作主体开始由主体从单一的一校一企向一校多企、一企多校的多元合作网络发展[2];合作程序由初期随意性较大的口头约定,发展到大多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任、权利[3];合作模式由原来单一的订单培养模式到向探索包含专业共建模式、自办企业模式、实习实训模式及混合模式在内的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迈进[4],合作层次不断深化,正在从“重规模”向“重质量”转变。一大批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在2007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上被集中展示出来[5]。但是学者们认为,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从整体上看还是处在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1.校企合作认识方面的研究

许多学者认为,导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是目前人们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不尽一致,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正确和深刻的认识。学者们提出,高等职业院校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只把校企合作当成是转移教学负担和应付上级评估的措施[6]。由于传统办学模式的惯性,误将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实习,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对校企合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学者认为,企业同样存在忽视校企合作的问题。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的状况以及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实力的不足,使企业视培训学生为额外负担,不愿意投入精力和财力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合作的积极性。

2. 政策法律保障方面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政府出台了一些支持发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但是法律体系不完善,政策力度不够[7]。已出台的法律法规,涵盖内容不全面,缺少对校企合作资金政策及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操作性不强,缺乏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责任主体不明确,对学校、企业的权利、义务规定不够明确,从而无法调动学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有的学者还认为,没有从法律层面上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法律中未涉及或较少涉及对各方利益的保护及对各方行为的制约措施,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

3. 合作主体方面的研究

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与其他发达国家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不同,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企业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主要呈现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局面。从学校方面来讲,以学院为

单位的合作多,而以系或二级学院为单位的全方位合作少;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研究问题较多,而很少吸纳企业的意见[8]。在企业参与方面,主要以个别普通企业参与为主,缺乏知名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参与的方式仅仅局限在向学生提供数量少,技术含量低的实习岗位[9],而很少让学生接触核心技术。这就违背了校企合作的目的,学生难以学到真正的技术和经验,校企合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4. 合作内容与模式方面的研究

通过研究和分析,学者们得出结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合作的广度看,绝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涉及专业较少;从合作的深度看,校企合作以浅层次的协作式为主,深层次合作较少。专业培养计划都是以学校为主制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也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是停留在专业培养计划上,并没有得到企业的通力配合和认可[10]。从合作内容上看,主要局限在学校制定培养计划,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场所的方面,而没有涉及科研和校外实训基地共建等更深层次的交流,产学研不能紧密结合。此外,学校和企业往往都采用一事一议的一次性合作方式,合作期限较短,合作关系不够紧密。

1.3.2 国际经验研究

发达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校企合作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是德国著名的“双元制”和日本的官产学合作;二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代表是以培养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11];三是以澳大利亚TAFE模式为代表的行业主导的模式,其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无论何种模式,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都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首先,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主要表现为:企业是生产教学的实习基地,承担着实际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任务,为实施校企合作提供人力、物力及财力保证,是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者之一和其教育效果进行考核的重要评价者[12]。其次,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普通基础教育的场所,通过传授职业基础知识,为在企业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奠定理论基础等[13]。此外还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多元且充足的经费以及完备的法律体系保障[14],行业协会桥梁作用的发挥和科学的校企合作理念等,都为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达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4 研究意义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期间以及“十二五”期间,“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措施研究”顺应了我国职业教育从数量和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和内涵提高的现实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更新高等职业教育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的是高等技术性应用人才。它的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要与以学科为中心、培养研究型人才严格区别开。我们既要防止把高等职业教育重新步入大学本科压缩型大专模式中去,又要防止高等职业教育变成“重技术,轻文化基础知识”的高级技工学校的倾向。

2.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

我国当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问题尚缺乏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及界定,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探索与开发。本文对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全面介绍和分析,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存在的问题以及借鉴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对于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3.为我国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方向和理论依据。

通过全面介绍和借鉴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即校企合作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可以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当前在校企合作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指明改进的方向,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4.2 实践意义

1.有利于指导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重要双方。由于目前观念和自身能力的限制,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例如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校企合作发展的问题;在校企合作中,仍存在合作模式、合作机制不健全的缺陷;政府没有提供一个适宜校企合作运行与发展的财政、法律政策环境等,这都制约着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通过借鉴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可以有力的指导我国高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

2.有利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信心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虽然发展迅速,但还没有形成成熟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使得大众对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信心不足。只有从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到教学实践以及考试都能实现校企产学研紧密合作,才能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从而提升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3.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现实依据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和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提高财政支持,并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监管力度,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顺利进行。希望本文有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

1.5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有关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

(二)比较分析法,德国在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因此,对德国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定位与角色进行比较分析。

(三)调查研究法,对国内一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第二章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岗位变化对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我国开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水平还存在差距。德国的职业教育曾为二战后德国的经济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学习的典范。因此,了解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学习和借鉴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早在德国纺织、武器制造、雕刻和印刷等行会手工业驰名欧洲的14——15世纪,德国有技术的师傅都是很受人尊重的,许多学徒都以跟随技术师傅学习为荣。在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德国的工业快速发展并于19世纪80年代完成从落后的农业国到先进工业国的完美转变后,德国的职业教育与科技实践紧密相联。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联邦政府通过手工业行会立法来促进各类进修培训学校的发展,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进步奠定了基础,而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真正发展却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

2.1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确立时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被广泛用于生产实践,大批新的产业和技术岗位应运而生,并改变了原有技术岗位的工作内容,智能化程度持续提高。经济恢复中的德国有巨大的技术人才缺口,由其是掌握新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但当时德国大学崇尚精英教育,学制过长(通常5~7 年),很少专门培育技术型人才,而传统中等职业教育水平较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当时的西德急需高级技术人才。针对这种情况,专家学者开始讨论如何尽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家普遍认为,由于传统大学过于理论化的教学,毕业生需要较长的实践时间来胜任工作岗位。因此传统大学不能培养出足够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并且可能造成“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六十年代中期,德国开始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改革。首先调整结构,全力发展实践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在德国召开了关于职业高等教育改革的研讨会,起草了著名的《联邦各州高等专科学校发展协议》,决定在原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充实办学条件而改建的一种与大学并行的新式高等职业教育——应用科技大学(FH)[16]。这种学校学制一般为四年,以培养能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应用型工程师和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企业管理人才为目标,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胜任公司和企业等的工作,并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这一举动就从法律上确立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地位。

2.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发展时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以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建立为标志的多元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德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当时的高等专科学院通常建立在大中型城市。一九七二年联邦政府实施了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计划,对一些工程师学校、经济学校、师范学校、工业设计学校进行了改造,进而发展到70多所高级专科学校。但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依然缺乏。一九七四年,巴登—符腾堡州的一些著名企业与该州管理与经济学院协商,共同创建了校企联合办学的职业学院,建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17]。借此缩短了学制(一般为3年),学校和企业一起进行教学活动,整个教学将学校的理论与企业的实践相结合,毕业生可以立即胜任工作,并深受企业欢迎。这就开创了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新方式,即著名的“双元制”。

2.3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巩固发展时期

一九八二年巴登——符腾堡州议会通过了《职业学院法》,奠定了职业教育学院在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职业教育学院在该州的建立对其它州影响深远。职业教育学院在其他州也相继成立。一九八六年十月,联邦德国通过了《联邦德国各州统一高等专科学校的协定》,在法律上确立了应用科技大学的重要地位。八十年代中期,为了满足信息服务、职业代理、行政管理等职业岗位的需要,德国又建立了一批文科性质的行政管理应用科技大学。这些学校的产生促进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九八九年,巴符州政府正式确定职业学院的毕业证与应用科技大学有同等价值,从而确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并在统一后一直沿用。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学校数量约占高校总数百分之五十以上,从学生的择校比例看,大约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进入大学,百分之三十的学生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约百分之十七的新生进入综合大学、艺术或师范学校。从调查结果看,五分之三的学生希望在应用科技大学学习,其就业率高于大学,是大众把责任归咎于大学,原本支持高等学校的公司现在支持应用科技大学,促进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18]。

2.4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时期

随着二十一世纪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加信息化和国际化。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就业市场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日益提高。新联邦《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了德国职业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举措,使德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步与国际发展接轨。联邦政府改进了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与内容,制定了国际化的教育培训政策;同时,德国参加了欧盟职业资格相互折算的欧洲行动。在“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与借鉴——以美国、澳大利亚、德国为例的欧洲职业资格框架(the Europe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EQF)”和“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学分制度(the European Credit System in V 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EcvET)”的影响下,德国制定了“德国职业资格框架(the Germ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DQF)”,这显示了“双元制”这一制度的灵活性,改善培训效果,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积极参与欧洲“协奥纳多(LEONARDO)职业培训计划”,为的是使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走向国际[19]。

第三章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政策体系

德国注重教育立法,并强调依法治教。德国职业教育的组织、监督和实施,主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政策作为依据和保障。通过多年的发展完善,目前已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20]。

表3-1是关于德国职业教育法案的立法年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直到1969年,才颁布了在联邦德国内统一的职业教育法案——《职业教育法》。之前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以职业教育命名,只是涉及到在工业、商业、手工业中的学徒要进入补习学校学习基础和理论知识,接受职业培训[21]。《职业教育法》的颁布首次明确了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对联邦德国各州的企业职业培训做出了统一的规定。

图3-1 德国职业教育法案立法年表

3.1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政策

德国没有专门的高等职业教育法出台。德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联邦各州专科大学发展协议》、《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促进法》等,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常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22]。

3.1.1联邦《各州专科大学发展协议》

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联邦政府在原有职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进行高教结构改革,大力发展市场急需的、非学术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基于这一主张,1968 年,联邦政府召开全国11州总理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联邦各州专科大学发展协议》。这是德国首次为高等职业教育立法。根据此法,德国各州将原来属于中专性质的各类学校联合改制、扩建,从而开创了与传统大学并行的新型学校——专科大学(即现在的应用科技大学),在较短时间内促使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3.1.2 联邦《职业教育法》

1969 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具权威和最基本的法规。它系统地阐明了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对职业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期限做出了详细规定[23];确定了联邦职业教育和研究所的地位、权力和责任;阐明了职业学校、企业以及受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而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更加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企业作为法定的职业教育主

体,按照联邦政府制定的《职业教育条例》组织参与职业初级教育[24]。这就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提供了法律方面的保证。联邦《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指引与促进的作用。同时与之配套的职业教育监督体系,保证了德国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依法治教,为德国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3.1.3《职业教育促进法》

在原有联邦《职业教育法》满足不了新的发展要求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职业教育法》。联邦政府于1981年12月颁布了《职业教育促进法》。在这项法律中对立法咨询机构以及研究职业教育培训相关问题的部门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同时它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成为国家公共事业的责任和义务,并认为学生对高职的需求应该成为政治决策的决定因素。这就首次在法律高度将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需求联系起来。

3.1.4其他相关法律

除了以上法律法规外,诸如《青年劳动保护法》《手工业条例》《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配套法律、法规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配合了主要法律的实施,从而规范和约束着具体的高等职业教育行为。1976 年,联邦政府颁布了《德国高等教育总法》,赋予了应用科技大学与传统大学相同的法律地位。此外,各地区、各机构、各职业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从各个方面对职业教育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在全德国370种职业培训都适用的培训条例。它规定,每一个接受高职培训教育的人员,均须与培训方签订《培训合同》,以法律形式将培训工作加以固定,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真正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25]。正是职业教育立法的不断完善,才能够保障和促进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

3.2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政策的特点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完备的法律政策的出台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发达的重要因素。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德国更加重视利用法律手段来保障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德国在运用法律促进和规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3.2.1相关法律法规相互配套,细致入微,形成缜密的法律体系

德国除了《职业教育法》外,还有《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

等一系列的相关法律以及370多种国家承认的培训职业的培训条例。在法律法规的阐述方面,既有原则性的规定,也有操作性强的细化的要求,简明扼要,易于贯彻执行。此外,德国还会不断根据新的情况,对已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补充。使得整个法律体系不断的完善,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2.2明确规定各方权利与责任,各部门各行其是,共同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

德国在制定政策时,很注重用法律来明晰政府、学校、企业各自的权限和责任。包括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干预的方式和内容;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条件、内容和形式;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角色和任务;行业协会以及其他管理机构的职责;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及教考分离的考核评估方式,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导规范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行为等方面都有详细具体规定。这就使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避免权责不清造成的混乱,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3.2.3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取向

注重扩大女性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比例以及改进社会中弱视群体的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也在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例如,德国政府为了保证受教育培训机会的均等,曾在2001~ 2005年期间,拨款1105亿马克,用于改善社会不利群体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26]。

3.3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新动向

以上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政策方面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此外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政策的重要优势,政府和相关部门会不断根据教育现状实时调整教育政策,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近些年来由于人口的减少和经济的回落使得德国从1999年开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名额出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出现新动向。

3.3.1考虑人口结构的变化

直到2008年全国范围内对于职业培训名额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显著,2010年全国20岁人口的数量比2006年减少了10%,并且还呈下降趋势。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仅会对职业教育人数和师资人数造成影响,还会一定程度上限制职业教育培训的参与度和设施的利用与建设。因此,政府一方面确保提供充足的职业教育培训名额和被劳动力市场认可的就业资格;另一方面优化各等级职业教育内容和各行业职业资格的衔接,以避免重复教

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

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 甲方: 乙方: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 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优势 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经友好协商,就双方人才培养、实习 基地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总则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相关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1.通过双方合作,形成以社会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协会、企业 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并使之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2.由双方领导、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组成校企合作领导小组,负责制 定校企合作计划、组织具体项目实施、定期交流互访等工作。 3. 在乙方挂牌建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地”。 4.通过双方参与的、不定期的校企合作工作会议、技术经验交流、科技项目研发、在 职员工继续教育、学生岗位实习锻炼、就业指导与人才招聘等方式,建立交流互访合作机制。 二、责任与义务 (一)甲方 1.聘请乙方的有关领导、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为甲方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 员或客座教授,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利用技术优势与师生资源,深入企业一线,在项目调查、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等方 面与乙进行项目协作。 3.为企业量身订做,“订单式”培养人才。乙方根据自身用人的实际需要,与甲方共 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甲方必须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到现代人才 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使学生经过甲、乙双方联合培养 后成为乙方的实用型、技能型、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 4.按乙方要求以“请进来”或 “走出去”的方式, 支持乙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业技术培训。 5.

校企合作协议书(通用模板)

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方:***************学院地址:********** 联系人:联系电话: 乙方:公司地址: 联系人:联系电话: 为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企业发展所起的服务作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广州**职业学院(甲方)与***(乙方)经友好协商,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宗旨和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同意就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及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深层次校企合作。 一、合作基本目标: 甲方自***年起在3至5年内将***专业办成规模稳定、社会声誉良好、学生技能和素质稳步提升的重点专业;****(企业)将积极参与相关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并大量吸收该专业毕业生成为本企业员工。 二、甲方承诺: 1、自***年起将开展与***企业联合办班形式,方式可以采用“一对一”冠名办班、“***”冠名加强办班、“***”校企联盟办班等一种或多种形式; 2、负责“***班”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等有关管理、服务事宜; 3、负责“***班”学生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教学; 4、利用所拥有的教学场地和乙方提供设施设备、模拟流水线、仿真营业部等资源建成***专业校内实训室以开展教学; 5、与乙方选定技术人员来校讲授部分专业课。对乙方授课技术人员按规定提供服务、进行教学管理并发给课时费; 6、与乙方合编适合行业、企业的特色教材,并纳入教学体系;

7、与乙方共同进行“***班”学生在乙方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8、向乙方提供学生在校操行、学习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帮助其遴选学生入职、就业;9、允许乙方在相关宣传活动中使用“与广州***职业学院合办***专业(班)”及类似表 三、乙方承诺: 1、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改和课程内容的选定、增删; 2、参与特色教材的编写; 3、“***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与甲方选定的技术人员前往学院讲授部分专业课; 4、提供设施设备、模拟流水线、仿真营业部等资源以建成***专业校内实训室,为“***班”学生校内实训提供必要的材料; 5、与甲方共同进行“***班”学生在乙方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6、选派高层管理干部出任“***班”的导师,参与开学及毕业典礼和专业教育等活动; 7、设立“***”班奖学金并与甲方确定方案、予以发放,以鼓励“***班”品学兼优的学生; 8、学生第二学年(或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结束后,企业经过面试及考核,可以提前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并明确薪酬及福利待遇,学生在毕业实习结束后可直接上岗; 9、允许甲方在相关宣传活动中使用“广州****职业学院与***合办专业(班)”及类似表述; 10、允许甲方在乙方挂牌设立“广州***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 11、为顶岗实习学生提供符合劳动生产安全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按规定为顶岗实习学生发放实习补贴或工资。 四、合作时间: 本协议有效期为三年,自***年**月至***年**月止。根据双方合作意愿和实际情况,首次合作结束后,双方可共同商议续签合作协议。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东方企业文化·文化视窗 2011年12月 273 关于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庄 严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苏州,215123) 摘 要: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目前已经在国内各类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政府和学院针对校企合作也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和管理办法以积极推动合作的开展。但校企合作仍然存在深度广度不够以及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文章旨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思考及改进建议,探索新思路,挖掘新方法,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现学校发展和企业壮大的双赢互利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互利 双赢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1)12—0273—02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职业教育和企业原本就存在天然的渊源。职业教育最初的产生,是从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内部需要某种技能型的人才,有着明确的目标和需求,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养出来,满足企业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的教育意识也在逐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才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规模的教育体系。然而最初,一些企业只是设置实习工场来培养技术人才,这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雏形。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提倡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明确职业教育要实行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标志着职业教育变革的开始,这也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步入新台阶的开始。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概念理解及历史变迁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1],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概念。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达成共识,明确“校企合作”是一种办学模式,其基本内涵是生产和学习的紧密结合,学习是为了能迅速上手工作;工学结合表明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教育模式,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强调的是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的是学生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的是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应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2]。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从20世纪20年代出现到现在经历了发动、高速发展、完善等三个阶段。就校企合作本身而言,最初出现的目的是帮助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当时一切以企业利益为主,主要采取“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因此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工作为主,读书和学习兼顾,是以企业为教育主场所、技能学习与普通文化知识学习并进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3],当然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只可能是少量的,非标准化的,技术掌握水平参差不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半工半读”的培养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扩张所需,社会急需大量的标准化、专业化劳动力,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规模、教育内容、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同样也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摸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颁布后,“产学结合、工学结合”成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具体类型也出现了政府主导型、高职院校自我控制型、以及学院自我控制为主,政府扶助为辅的不同类型。这几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经过这些年的检验,虽然当地政府和高职院校在不断的完善,仍然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1. 校企合作中政府角色定位不清,缺乏法律的根本保 障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环境与西方有着根本的不同,除却历史原因之外,主要是政府角色的定位不同。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有一种主要的类型是政府主导型,这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以行政指令代替学校意愿,也不能适当考虑企业的利益,因此既不能调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就不能保证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的成功。其次是对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没有法律的根本保障。1996年9月1日,虽然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这仅限于宏观指导层面,并未制定具体的实施条例来规范、指导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甚至没有明确学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没有明确的法律处罚规定,这就使得从法律层面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2.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 企业为什么愿意进行校企合作?除了能获得短期效益,如免费的场地、低廉的劳动力外,最大的愿望还在于长期效益,即学校能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这样,既能帮企业省却大额的培训经费,也能按时按质按量地引进劳动力。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成功的关键点在于明确企业需要,即要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何种人才。但现在的状况却是,高职院校的许多课程还停留在象牙塔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没有很好的效果,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了。其结果就是毕业生与企业岗位不能完全适应,导致企业在是否留用毕业生上裹足不前。 除上面两点主要不足外,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存在合作深度不够,没有实质性突破;资金渠道狭窄,经费不能保证;思想僵化,只停留在培养操作工的层面上这些缺陷。 三、我国高职院校深入校企合作的建议及措施 1. 政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出台法律细则保障校企合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推进校企合作是当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就要明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意义,分析、找准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探究其对策,有的放矢,才能构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使之更好地达到院校和企业“双赢”的目的,只有“双赢”才能实现合作的真正目的,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是规律性需求 校企合作不仅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发展需要的一种育人模式,更是一个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而且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还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使其实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提高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目标。通过职业教育和专业培养使其成为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强有力的生命军。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性强、技术 过硬、管理水平高、岗位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必须贴近社会需求、生产实际,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校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相结合,学校教育环境和与企业生产环境相结合,教育、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与对策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与对策 [摘要]校企深度合作是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调查显示,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校企合作质量和目标的实现。文章对如何能更好推进双方深度合作的统筹与衔接方面提出几点看法,以期使校企双方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达到互利多赢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路径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每逢春节过后,很多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都会出现招工难、用工荒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战略性决策使得产业出现转移;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出于降低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考虑,纷纷把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很多劳务输出大省如四川、河南、安徽等地的劳动力逐渐选择在当地就业。与之相对的是,每年新增加劳动力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却面临着严重的就业压力。企业招工难、用工荒,而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却无业可就,即便有些毕业生到企业就职,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胜任岗位工作。企业需求和劳动力质量存在严重的矛盾,造成了结构性失业现象。只有不断加大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因此,高职教育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开展人才培养。 二、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技能人员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是对学员传授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培养操作管理能力为职责的教育机构,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要适应市场需求,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这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提出“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化办学”,这就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做好校企合作统筹衔接,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实现学校办学专业与产业发展规划、企业需求与执业岗位资格的对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校企深度合作要紧密围绕高职院校的三项基本职能开展,这指的是人才培养、科

中职院校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

校企合作协议书 甲方: 乙方: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更好的发挥甲、乙双方各自优势,经双方研究协商,同意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并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目的: 通过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把课堂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操作能力的企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合作办学。 二、合作专业: 三、合作形式:工学交替式、2+1模式、订单委培式等校企合作。 四、合作内容: 1、在乙方设立“福建省新华技术学校实训基地”,共同开展专业宣传、协同招生工作,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

会,为教师提供专业实践机会,为毕业学生推荐就业,共同合作开展行业各类教育培训和学历提升函授学习等项目。 2、在甲方设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接受企业委托进行职工培训,与企业签订“订单式”(“2+1”式或“工读交替”式)人才培养协议等合作等。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校企联办培养在校学生。另一类是校企联办培训企业员工。通过成立实训中心,校企共同承担在岗职工与转岗职工的培训任务,帮助企业提高职工技能和专业知识,促进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发展。 五、甲方权利和义务: 1、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以企业需求为办班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储备企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2、通过企业及时掌握行业当前的信息、技术要求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要求相一致; 3、负责调整学生的课程、考试安排等计划,尽量不与实习工作发生冲突。如需要安排学生回校参加有关活动,应提前通知乙方,办理相关请假手续。 4、协助乙方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协调及管理工作,确保学生遵守乙方的规章制度。 5、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了解、掌握与本专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案例

校企对接深度融合 --------校企合作案例马忠香 一、实施背景 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然与趋势。2013年我校被批准为全国三批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首先开展了广泛的走访和调研工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职业教育要提升产业支撑能力,要服务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训一体化是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特色产业有效对接的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另外,只有瞄准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校企合作也才能得到区域政府的大力支持。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能进行深入沟通交流,有效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上解决了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可利用企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做为学生的实训设备;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不足;而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我们通过与路达的校企合作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真正受益。 二、主要目标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导向决定了职业学校必需和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对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对接职场环境,创设实训基

标准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正式版

YOUR LOGO 标准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正式版 After The Contract Is Signed, There Will Be Legal Reliance And Binding On All Parties. And During The Period Of Cooperation, There Are Laws To Follow And Evidence To Find 专业合同范本系列,下载即可用

标准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正式版 使用说明:当事人在信任或者不信任的状态下,使用合同文本签订完毕,就有了法律依靠,对当事人多方皆有约束力。且在履行合作期间,有法可依,有据可寻,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范文1 甲方:______学校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积极交流、互利互惠的原则,经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可作为乙方的培训基地,为乙方培养和储备乙方所需要的人员,在乙方需要的时候,为乙方优先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供乙方选拔和录用。 二、乙方可作为甲方的就业(实习)基地,在有用工需求时,如甲方学生符合招聘条件,乙方可优先录用甲方学生。 三、乙方应确保本单位招聘及用工的合法性。 四、甲方学生应严格遵守乙方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甲方学生作为乙方的员工,乙方有权按照相关政策进行管理。甲方有义务协同乙方管理。 五、其它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可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____年___月___日 ____年___月___日 范文2 甲方:______学院

乙方: 为了推动学生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具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______学院(甲方)与 ______(乙方)本着互相协作,各施所长,互补所需的精神,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双方责任: (一)甲方: 1、优先为乙方提供有关专业的新信息,技术咨询和开展技术协作; 2、为乙方培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或转岗工人提供服务; 3、根据乙方企业的要求,培养我院的优秀学生成为乙方的专业技术人员,或优先、或择优推荐我院的毕业生; 4、做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 (1)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规定,提前三个月至半年申报实习计划,认真制订实习大纲,指派较好的实习指导老师,于实习前1个月到实习单位共同商订实习实施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 (2)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乙方的保密制度的其他有关规章制度。 (二)乙方: 1、为甲方______学院提供实习基地,委派带教人员指导实习,并对实习提出考核意见;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 发表时间:2013-08-26T09:49:53.420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8期供稿作者:杜薇 [导读]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培养出现代化发展所需的人才。 杜薇/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企业人才状况所产生的实际需要,或者按照业务部门和学校实习安排,课堂教学和教育实习的模式,区别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功能在一般的学术高等教育。本文就针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概况和模式以及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现状;构成 在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但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它容易偏离预期制定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初衷,与此同时,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也成为了企业的实际需求。 一、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一)总体概况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存在,一般来说,是基于面向合作型培训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方式,它实际上是指一个企业风格教学,是看人才质量是否能够满足模型的需要以及是否能够参与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是以教育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发展和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行业、服务部门和其他外部机构的标准样式相互合作。通过这些方式,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进行操作训练,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时间操作得到紧密的结合,使高职教育的质量得到提高,增强企业部门和高职毕业生之间相互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对校企合作目前已有的一些模式数量来看,有许多形式。从种类的角度看,一些人把它分成9个或8个模式;在名义上,一些人被称为“零距离对接”,或“捆绑”,或“一体式”,或“三定位,四通过”,或“全面合作,在全过程,多种形式推进型”等;在理论上,要“创新”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突出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我们已达成共识,积极探索和追求的校企合作,这些兴起的一些理论概念从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实践研究市场(如“订单式”,“捆绑”,“零距离”等)来看是显著的;然而,在实践中,概念和实践的行动中,我们还远远没有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合作模式的性能,我国目前大多属于校企业合作的校本模式。 (二)模式种类 根据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的方式不同,人们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是当企业处于“配合”的地位时,它只需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协助完成部分的任务即可,主要是采用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比如投入设备和资金来帮助学校建立实训基地,企业专家也兼任学校的教师,同时设立奖学金等。目前,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这种合作模式。这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以学校本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现状有直接关系。 (三)“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问题成为企业的一部分,企业参与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度参与、综合管理的实施。如提供设备、场地、教学、技术、资金和其他形式向高职院校投入股份,为合作发挥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管理等管理的职能,直接参与办学和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主人的身份,分享办学效益。这种合作模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企业的短视行为,因为追求利润,偏离了学校引入企业参与的初衷,将提高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引入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 二、有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成 有效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构成的基础其实就是它的设计理念。简单来说,高职教育企业合作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另一种是将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方面职能进行充分的发挥,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和经济双赢的最终目的。它的实质河西就是为了使企业的高人才需求欲望得到满足。 如同婚姻一样,高职教育的校企和合作就相当与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婚姻,不过这其中需要一定的认知和社会环境协调的作用进行有机的结合。 (一)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认知因子 正确的认知是能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意志的先决条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都必须有一定的正确认知。例如,学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服务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课程设计都应该征求企业的意见,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是长期培育市场周期的长短性和教育人才方面紧密有效的进行结合,加强地方政府宏观指导预报,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目前的需求,又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校企也尽量为毕业生寻找出路,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企业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支持和积极配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要使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的课程设计和课堂讲座中来,以及形成“师傅带徒弟”的制度,充分对实习生的内在潜力进行发掘,不能单纯的将实习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来调遣,要积极激发学生工作的热情,培养他们工作的兴趣,使他们工作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顺利完成布置的实习任务。 (二)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情感因子 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只有双方都饱含热情才能够达到校企双方共赢的目的。绝对能一方热情,不但要学校这方热性,去寻求合作关系,企业同样要有积极性,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双方的效益。 (三)社会和政府环境协调因子 促进政府与社会环境协调是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得到推进的关键要素,主要体现在:首先,建立倡导社会习俗和文化氛围的技术教育,人们由衷的将接受教育作为一种荣耀之事;其次,对职业教育加大投入,形成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建立完整的标准操作的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的规范,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法律和政策体系的建立,要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双方要更新观念,企业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学校企业合作为“学习型企业”的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充分认识的深入,企业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一个必要元素,因此,一定要对合作伙伴的兴衰情况,尤为重视。 三、结语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培养出现代化发展所需的人才。高职教育的合作模式是有效的,有效的校企合作应包括双方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社会和政府协调的因素,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协调运作,构成一个特定功能的

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详细全面完整版)

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详细全面完整 版) 甲方: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年___月___日 (本文档下载后可自行修改)

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详细全面 完整版) 甲方: 乙方: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 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经友好协商,就双方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总则 1.通过双方合作,形成以社会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协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办学机制,并使之成为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项目开发、信息服务与技术援助的载体。 2.由双方领导、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组成校企合作领 导小组,负责制定校企合作计划、组织具体项目实施、定期交流互访等工作。 3.在乙方挂牌建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基地”。 4.通过双方参与的、不定期的校企合作工作会议、技术经验交流、科 技项目研发、在职员工继续教育、学生岗位实习锻炼、就业指导与人才招聘等方式,建立交流互访合作机制。 二、责任与义务

(一)甲方 1.聘请乙方的有关领导、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为甲方相关专业的教 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或客座教授,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2.利用技术优势与师生资源,深入企业一线,在项目调查、科研开发、技术推广等方面与乙进行项目协作。 3.为企业量身订做,“订单式”培养人才。乙方根据自身用人的实际 需要,与甲方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甲方必须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到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使学生经过甲、乙双方联合培养后成为乙方的实用型、技能型、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4.按乙方要求以“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支持乙方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业技术培训。 5.委派专人负责管理到乙方企业实习的学生的行政事务,并参与教学实习指导,负责实习学生的往返交通和其它教学组织管理工作。 (二)乙方 1.乙方利用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对甲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 课程建设等到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2.乙方选择派中高层领导、技术人员、中高级技师担任甲方客座教授、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参与甲方人才培养过程,参与甲方科研开发、教学改革、教材编制写等工作。成果产权归双共同所有。 3.乙方可将预研项目及非核心技术工作委托甲方进行调研、研发、制 作及编制,以降低成本费用,同时也为甲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锻炼提供平台和机会。 4.乙方尽可能优先满足甲方学生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方面的需求,在同等到条件下应优先安排甲方学生进行实习……双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本着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紧密有效的合作机制。具体顶岗实习专业和学生人数根据乙方岗位需求、甲方学生情况等因素,由双方协商决定。

“校企合作”心得体会

“校企合作”心得体会 “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然而,许多高职院校仅仅把校企合作当成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合作的全部内容,“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停留在浅层次的初级阶段或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深度和范围离深层次的合作相距甚远;产业部门尚未尝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国家出台的政策依据并不缺乏,但缺乏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搞好“校企合作”,值得广大职教同行思考和探索。我院开展的“校企合作”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做法,也取得了不少体会。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践和开拓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针对当前国内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不深、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院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学院主动与世界和国内知名企业加强合作,探索形成了“引企入校”、“进企办学”、“订单培养”等比较成熟且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开辟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共赢的新途径。一是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习工厂(校中厂)。二是进企办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厂中校)。三是订单培养,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订单式)。 只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才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 一是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院长赵学通说:“学院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按照企业岗位要求确定培养目标,量体打造人才培养规格,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形成了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学院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率先在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机电类专业中,开展了以多学期、分段式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改革,由传统的“2+1”教学模式(前两年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三年集中顶岗实习),改革为分段式、工学交替模式:一年级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专业课程,第二学期进入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习工厂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三年级第一学期根据顶岗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技能再进行有针对性专业学习,三年级第二学期再到实习工厂进行半年的顶岗生产,从而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二是构建“三层次、五环节”实践教学体系。 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是职业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学院把改善教学条件,打造一流的实训中心,作为办好职业教育重要突破口。一是建设了国家一级图书馆。二是建设了省内一流的职业技能实训中心。三是建设了高标准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四是建设了职业教育园区。突出于“效”,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在办好人民满意高职教育的同时,学院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服务济源“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抢抓机遇,穿针引线,成功助推世界500强企业富士康投资项目落户济源,包括富士康产业园、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校办工厂和培训中心项目。 尽管我院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但距离所期望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目前在学校、企业、社会以及政府之间

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850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The Contract / Document That Can Be Held By All Parties Of Natural Person, Legal Person And Organization Of Equal Subject Acts On Their Establishment, Change And Termination Of Civi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nd Defines The Corresponding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All Part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tract.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通用范本

高职校企合作协议书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协议文件可用于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组织之间设立的各方可以执以为凭的契约/文书,作用于他们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同时明确参与合同的各方对应的权利和义务。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甲方: 乙方: 为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供更大空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经友好协商,就双方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科学技术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面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方案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方案 一、合作目的以服务企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为宗旨,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 校企合作,形成校企按需组合,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实现校企双赢的发展模式。 二、合作原则(一)互利原则。 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学校在合作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学生提升实操能力和就业能力, 企业在合作中提升企业文化和择优吸收优秀技能人才。 (二)互动原则。 互动是促进校企建立更紧密合作的前提,学校与企业可利用各自优势资源互补不足,建立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上建立互动平台。 三、合作模式(一)共建顶岗实习基地。 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 由学校推荐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 顶岗实习,或接受短期岗前培训后再顶岗实习。 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管理,合作教育培养,使学生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 才。 (二)共建培训实训基地。 利用学校设施设备、教育管理、师资和企业实训场所、技术指导等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 样的技能培训。 符合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政策规定的给予培训补贴。 1、订单培训。 学校应企业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制订培训计划,开展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专项技能人才, 培训毕业后即实现就业。 2、岗前培训。 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上岗前的工人进行岗位技能培训,解决企业招收熟练工难的问 题。 3、在岗培训。 应企业要求送教进企业,对在岗职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 4、送教下乡。 在校企合作期间,围绕企业需求,就地就近组织 45 周岁以下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 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5、农村劳动力预备制培训。 发动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未就业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实训,提升就业竞争能力。 (三)共建服务平台。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教育局联合搭建就业服务平台, 定期发布人力资源供求信息, 举办专场招聘会, 让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享校企合作成果。 四、合作方法(一)实施范围。

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的高职党建创新研究

0引言 2010年9月13日至14日,全国高职改革与发 展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高等职业院校,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1]这就明确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具体要求。在实践中,人们也深深地体会到:“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新时代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没有校企深度合作,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势必会存在着较大的危机。”[2]然而,校企深度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党建创新如何适应并引领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尤其值得关注。胡锦涛同志在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召开的全国第四次教育 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3]因此,研究校企深度合作合作过程中高职党建创新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党建工作创新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高职党建思想创新 “人在行动以前,总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条件, 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目的,并依据这种目的建构准备实行的计划。实践就是在这种目的和计划指导下的行动。”[4]54哲学原理充分说明了思想创新的引领作用。 那么,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如何进行高职党建思想创新呢? 1.1要科学预测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党建工作存 在的问题 在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师生员工面临的工作、学习环境会因来自市场因素的影响发生重大变化。而环境的变化会对师生员工的观念、意志带来冲击,并进而对自身行动产生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师生员工的言行举止放任自流,无疑会出现更多带有负面影响的社会现象,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职能受到威胁。而如果我们的培养对象不能充分体现党的意志,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传统的高职党建工作进行适应性创新,以便在校企深度合作这一新的环境和条件下让其继续引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2要深入分析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党建问题的因素 环境变化对高职党建的影响因素主要反映在3个方面:第一,企业生产目的———利润最大化的影响会使师生员工的注意力集中于成本、技术、产品、效益等盈利性因素,而将党建问题“束之高阁”。第二,企业文化———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信念 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的高职党建创新研究 张惠贞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3) 摘要:校企深度合作是中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途径。校企深度合作过程,需要党建工作 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创新。应当从党建思想创新、党建组织创新、党建作风创新等方面着手,努力实现党建工作创新,以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高职党建工作;工作创新;思想创新;组织创新;作风创新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86X(2011)01-0055-03 收稿日期:2010-10-30 基金项目: 教育部“纪念建党90周年”专项课题资助项目(10JDJNJD125)作者简介: 张惠贞(1964-),女,河南巩义人,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第23卷第1期2011年1月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Technical Institute Vol.23No.1Jan .2011 55

中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新

中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新 Model of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greement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合同编号:XX-2020-01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 年 ____ 月 ____ 日

中职校企合作协议书范本新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甲方:__________学校 联系电话: 乙方: 联系电话: 为了更好的发挥甲、乙双方各自优势,经双方研究协商,同意开展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中、高级实用型人才,并达成以下协议 一、合作目的: 通过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把课堂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操作能力的企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合作办学。

二、合作专业: 三、合作形式: 四、合作内容: 1、在乙方设立“_____________学校实训基地”,共同 开展专业宣传、协同招生工作,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为教师提供专业实践机会,为毕业学生推荐就业,共同合作开展行业各类教育培训和学历提升函授学习等项目。 2、在甲方设立“ 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接受企业委托 进行职工培训,与企业签订“订单式”(“2+1”式或“工读 交替”式)人才培养协议等合作等。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校企联办培养在校学生。另一类是校企联办培训企业员工。通过成立实训中心,校企共同承担在岗职工与转岗职工的培训任务,帮助企业提高职工技能和专业知识,促进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发展。 五、甲方权利和义务: 1、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以企业需求为办班的出发点 和归宿,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储备企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