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 3

(新人教)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 3

(新人教)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 3
(新人教)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 3

记叙文写作序列——过渡与照应

【要义解说】

所谓过渡,就是把文章中意思不同而处于相邻位置的段落或层次粘合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共同为表现主题服务。所谓照应,就是把文章中意思相关而处于不相邻位置的段落和层次前后沟通起来,使相关的内容能超越段落层次的距离而集中在一起,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写作记叙文时只有做到过渡自然、照应紧密才能使文章显得环环相衔、浑然一体。

【策略解读】

过渡自然

一、记叙文中几种情况下的过渡:

(一)在文章开头段与正文之间使用过渡。有些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的触发引出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例如]每当我看到桌子上的小瓷猫,一件往事就涌上心头。

那是一年前的事……(过渡,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又把读者带入回忆,自然引出正文)当时,我所在的班,……

(二)在叙述顺序转换之间用过渡。有些文章在顺叙过程中,往往需要插入另外一些有关的情节,再叙述原来的事,这就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在“我”与母亲的对话中插入了对闰土的回忆:“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部闪电似的苏醒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这篇文章在顺叙的过程中,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过渡,插入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三)在文章内容由一层意思转入另一层意思时用过渡。有些文章常常选择几件事,从不同角度共同表现主题,由于这几件事可以独立表达完整的意思,事与事之间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为使结构严谨,往往要用过渡。

1 .启下过渡(一般指内容由总到分的过渡)例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段:“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以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其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就是由总到分的一个过渡句,该句后面的连续七段均

写童年时在园中经历的乐事。

2.承上过渡(一般指内容由分到总的过渡)例如:海伦.凯勒《我的老师》最后一段的“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的”一句就是由沙莉文女士对海伦.凯勒从生活中一个个具体事例的叙述向最终的集中评论的过渡。

3. 承上启下过渡用于由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便是由对先生读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忘我状态的描写转入对学生们开始做小动作的描写(“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

(四)文章在人物转换、表达方式改变时用过渡。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转换人称或需要由一种表达方式转换为另一种表达方式,这也往往要使用过渡。

[例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过渡,由我换为战士)

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过渡,由议论换为叙述)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边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了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发起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

二过渡的形式

(一)用过渡性的词语过渡。在层与层或段与段之间,可以运用一些承上启下的词语起过渡作用。这些过渡词语包括各种关联词语、时间词和方位词。这种过渡方式多用于两段文字在意思上的“跨越“或转折不大和语言表达上需要较为衔接紧凑的地方。它们一般放在下

一段的开头。

1关联词语过渡

例如《晋祠》一文中,“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用“然而”过渡,由自然的山水美过渡到古建筑美。使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过渡。唐弢的《琐忆》中有用假设关系过渡的。请看:

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呢?

[又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用“也”过渡

2用时间词方位词过渡

如《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就是直接用时间、地点转换来过渡。

(二)用过渡句过渡

用过渡句显示段落间意思有所发展或转换,是常用的过渡方式之一。它没有固定的标志,全由其位置、意思和作用来判断。多由富于提示性的判断句、陈述句或设问句充当。过

渡句的内容与上下文的意思密切相关。可安排在上一段的末尾,也可以安排在下一段的开头,一般以后者居多。

1设问句过渡

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有这样的例子: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记叙文以设问句作过渡,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是中间,主要作用是设置悬念,引起下文。如《驿路犁花》一文,就以“主人家是谁”设问过渡,把几十年间的事巧妙地连接在一起。

2感叹句过渡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写小弗郎士上课迟到了,以及后来决心学好法语,中间用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可怜的人!”这些感叹句进行过渡,揭露了普鲁士的凶狠残暴,赞扬了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探究句过渡

对面前出现的疑团,虽作多种推测,但仍不能肯定,为了进一步寻找答案,就要用探究句过渡。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文中写陈伊玲复试失败,考试委员会对陈伊玲作了两种推测,但毕竟说不准,因此想深究原因,于是用了这样的话来过渡: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4重复句过渡

就是用重复几次的方法过渡。比如《变色龙》中为了写出警官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嘴脸,文中就几次用“人群里有人说”这样的话来过渡。又如《别了,我爱的中国》,文章就是三

次运用:“别了,我爱的中国”自然连接全文。

5穿插句过渡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写拳打一节,每个细小情节中间都插入旁观者的表情,并借此来过渡。下面的话,就起了穿插过渡的作用。

那店小二那里敢过来,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围拢来。

6承上启下句过渡

如《赵州桥》一文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坚固”承接上文,“美观”引起下文。

7用提示句过渡。

如《黄河象》一文中“科学家们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即为提示句过渡,它使文中的内容由“介绍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和特点”过渡到“科学家们假想黄河象的来历”。

(三)用过渡段过渡

过渡段是在意思相关的两个段落或两部分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显示上下文关系的段落来进行过渡。这一般是在上下段或上下部分文章内容都较多,意思上相隔又较远,跨越或转折的幅度较大的情况下采用。过渡段在意思上往往有相对的独立性,不适于放在上下文,它更像上下文的纽带或桥梁。它在语气上又有某种“缓冲”作用,使读者的思路从容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过渡段一般都不长,有的只是一个句子。只要独立成段,就是过渡段。

1桥梁过渡法,往往用在比较大的层次或部分之间。

如鲁迅的《孔乙己》,前面写了环境——咸亨酒店,写了“我”的情况,下面该转向写孔乙己的悲惨一生了,这之间用了一个桥梁式的过渡段,把上下两部分扣合得很自然。这个过渡段就是: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堂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气,所以至今还记得。

2承上启下段过渡

例如陈芸芸的《山的那一边》,开头是“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单单看这一句开头,似乎作者是要写山那边的山。然而不是,作者真正要写的是大山深处的一条小山沟里来了一队解放军战士后,沟里的山村发生的变化。因此,作者紧接开头用了一个过渡段,其实就是一句话:“山与山之间是条沟,沟里是几个小村子。”仅此一句,既写出了这个山村的闭塞偏

远,又引出了文章的着眼点在于这几个小村子里发生的事情。再往下,自然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解放军战士进村前后,山村的不同面貌。而重点是在战士们影响带动下,山村的变化。这种写法简明、含蓄,耐人寻味,是运用段落过渡的典型样式。

四、空白过渡

有些文章因为内容自然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之间就有采用空行过渡的。这种过渡法能使文章眉目清楚。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筑路》,郑文光的《火刑》、鲁迅的《阿Q正传》等都用了空白过渡。

照应紧密

照应是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在不同位置上的互相关照和呼应。文章前面提到的,后面须有着落;后边要说的,前面先有交代。这样有呼有应,使文章显得前后连贯、脉络分明。

1首尾照应

例如,吴伯箫写的《记一辆纺车》是这样开头的:

我曾经使用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

接下去,文章写当年在大生产运动中纺车的重大作用和纺线劳动的方方面面。回忆结束后,文章在结尾部分又写道:

就因为这些,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想起它就像想旅伴和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围绕着这种怀念,也想起延安的种种生活。……

这种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互相照应的写法,称为“首尾照应”。

2文中照应

茅盾写的《白杨礼赞》一文,除了有类似《记一辆纺车》的首尾照应之外,文章中间还有以下一些段落: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第8段)

这三个段落中,第4段是写在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猛抬眼见到白杨树时的第一印象;第6段是写仔细观察了白杨树的外形之后,进一步得到证实的印象;第8段是写联想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之后,形成了带有哲理意味的印象。这三个段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这种文章中互相照应的段落,称为“文中照应”。

3文题照应”

有些文章的标题和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中的许多段落反复使用标题中所使用的文字,因而起到了强调主题的作用。例如,陶铸写的《松树的风格》和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都使用了这种手法。记叙文的不少题目是作者精心提炼的点睛之笔,因此照应题目,实际上也就是刻意点睛的一种极巧妙的方法。[例如]茹志娟的《百合花》:一文在文章结尾处写道:“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在文章结尾外照应题目,就更集中,更突出地揭示了主题。

画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浓淡的过渡,注意景物虚实、主次的过渡;作文也要重视上下文的衔接、转换。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绝句,第一句写树阴下(“古木阴中”),第三四句写“杏花雨”与“杨柳风”,诗人又是怎样过渡的呢?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杖藜”扶着诗人由“古木阴中”来到“桥东”,完成了地点的转换。“杖藜扶我过桥东”,是拟人化的写法,更是自然过渡的典范。愿我们每个同学在作文的时候,能都找到自己的“杖藜”,顺利过桥。

【一展身手】

一、下面的各题中的片断,都有缺乏过渡,照应不周的问题,请改正:

1、……就这样,妈妈手把手地教我写会了上千个汉字,为我以后学好小学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天,我患病了,妈妈把家里仅有的几个鸡蛋煮给我吃。看着她日渐消瘦的面容,我哭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王老汉越想越高兴,便开口道:“多少钱一把?”卖主是个精明的小伙子,他爽快地说:“说实了,四块八毛钱”。王老汉大大方方地说:“来一把”。他深信如今国家制的东西都讲究质量,不用挑拣,于是付过钱,接过壶。一手捻着下巴上的那撮山羊胡笑眯眯地走了。

王老汉又提着壶急急地回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在下面文章或片断中,划出过渡、照应的词或句子来:

1、回雁峰位于湘江之滨,是古城衡阳八景之一,南岳七十二峰之首。当你快到公园时,老远就可经看见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回雁峰……

向前约行几米,便是公园的门厅。穿过大门,跨上台阶,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壮丽的画面——烟雨池……

向左往前行,就是“上达牌坊”。这座牌坊非常雄伟,上面盖着碧绿的琉璃瓦,四角往上翘,很像雁尾。

“观天池”与“上达牌坊”相对,池中有我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王夫子的塑像……

再向上登去,便是“望岳台”。这时,你可以饱览衡阳城的景色,使你顿时觉得心旷神怡……

2、今天,舅舅带着我到军营去玩,我真是高兴极了。清晨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迎着凉爽的微风,一会儿就走到了青松翠柏环绕的军营门前……

中午吃完饭,我回到宿舍,心想:“我能为叔叔做点什么呢?”这时,我发现一个盆里泡着几件衣服……我就帮助洗洗。

晚上,战士们有的读书,有的写字。我走到一位叔叔身旁,他正在本上写着,画着。他在自学化学呢!……

这一天军营生活过得多么有意义啊!

3 、《我的朋友——厉漫庆》

肥肥的身体,胖胖的脸蛋,喜欢剃短头发,他就是我的朋友——厉漫庆。

我先说说他为什么这么胖,因为每天放学,他爸爸都雷打不动地给他买个大鸡腿,常常令我们羡慕不已,口水直流三千尺。

别看他这么胖,他特别善于唱邓丽君的歌,他的歌声婉转动听,好像一只金丝雀在鸣叫,闭上眼睛听,简直就是邓丽君的“原音重现”。就连我们的数学老师都被他的歌声迷住了,还单独邀请他到办公室一展歌喉,赢得了老师们的阵阵赞叹:“简直是二(2)班的邓丽君!”

不唱歌时的厉漫庆就糟糕了,变成了尖声怪叫。哪里有厉漫庆,哪里就有尖声怪叫。

厉漫庆在自然课上是一位“大知识分子”,每次上自然课,老师提问,都会有他回答的声音,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是一个“威利迷”:有本很有趣的科技杂志叫《威利的世界》,他期期都看,爱不释手。这本杂志大大的丰富了他的科技知识,使他每次自然课都有的吹,他一吹起来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没有十几分钟是不会结束的。

这就是我的朋友——厉漫庆,我很喜欢。你呢?

(作品从三个事例来写我的朋友厉漫庆,三件事之间用了三个句子过渡,最后文章与题目相照应)

4《一件珍贵的衬衫》:

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每当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往事。

那是1972年8月3日的夜晚。我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留神插进了快行线。……(文章开头使用倒叙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的触发引出事情的叙述,这时,为了使开头部分与正文衔接紧密,往往使用过渡。)

5、《藤野先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标志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桥梁过渡法在写了清朝留学生花前月下的种种丑态之后,用过渡段?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引出作者想去仙台求学的想法。)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

……

过了一个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关联词语过渡)

……

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关联词语过渡)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第六节介绍藤野先生时写道:?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在写到同藤野先生交往时,?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最后文章结尾处又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三处的前后呼应,不仅表现了藤野先生和蔼的形象留给作者了深刻印象,而且也反映了藤野先生伟大的精神对作者思想的深远影响。

三修改下面两篇文章

黑夜

夜深了,我在睡梦中被什么声音吵醒,原来是隔壁张爷爷的呻吟声。爸爸赶快叫醒哥哥,

叫我提上马灯,带上雨伞。

原来张爷爷肚子突然痛了。爸爸叫哥哥去拿担架,然后一起送张爷爷到十里路外的乡卫生院。

天上大雨瓢泼,道路泥泞,哥哥扛担架走前面,爸爸抬担架走后面,我在前面拿着手电照路,我们在路快速地走着。平路还好走,小路就难了,爸爸在年面看不见路,不停地喊道:“手电照我一下!手电照我一下!”当我走近爸爸身旁时,哥哥却喊:“照我一下,我看不见!”我忙把手电光照在哥哥前面……,这时,张爷爷从床上挣扎着起来,说:“我,我肚子痛好些了,让我下……下来……”。爸爸把张爷爷按下,说:“你好好躺着!”说着替他盖好被子,然后用手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和哥哥抬起担架,我扣好雨衣,继续赶路。

走了两个多钟头,我们来到乡卫生院。经过医生检查,张爷爷得了胃出血。张爷爷打了针,吃了药,病情好转多了。

已是午夜,我和哥哥一同打着手电往回走。路上,仿佛听见张爷爷在不断地称赞我们。症状

文章扣题不紧。文章中前面提到的,后面也没个着落,后面说的,也与前面讲的不太吻合,这样,就出现了不能瞻前顾后、照应不周的毛病。

诊断

这篇作文很多地方照应不周:

1、题目与内容没有照应。题目是《黑夜》,文中写的是?雨夜?的事。

2、开头与结尾没有照应。开头写爸爸、哥哥和我三人送张爷爷,结尾回来的是我和哥哥;开头写?提马灯??带雨伞?,结尾写?打手电??穿雨衣?。

3、文中叙述没有照应。文中既然写?天上大雨瓢泼?,雨声很大,开头却写能听到张爷爷的呻吟声;既然张爷爷呻吟,为何他老伴、孩子不去送他?前面写张爷爷躺在担架上,后面却写他?从床上挣扎着起来?;前面写下雨,文中应写给张爷爷披上雨衣或雨布,却写?盖好被子?……

总之,全文前后不能配合、呼应,漏洞层见叠出。

阿毛,你真行!

“阿毛娶新娘子啦!”这个消息一下子在我们里弄传开了。我跟着大人去看热闹。啊,新房真阔气!一套奶白色的家具美观大方,电视机、录像机、电冰箱、洗衣机应有尽有。当了新郎的阿毛,身穿崭新的西装,系着大红领带,真是与平时判若两人。瞧!新娘眉清目秀,真漂亮。“阿毛,你真行!”我不禁赞叹道。

阿毛的父母相继病死,他就成了一个孤儿。那年,他才20岁。为了生活,他原先摆了个大饼摊,但赚钱不多。前年,他听到看到许多人*政策和*自己的劳动走上了致富之路。他决定闯一闯。

于是他四处借钱,凑足了两千元,开了一家烤鸭店。为了备货源,他每天一大早就去采购。为了把鸭子烤得色、形、味都好,他钻研技术,还请教别人,终于掌握了一手烤鸭本领。所以他烤的鸭往往供不应求,每天卖出一百多只呢。

他正忙着,一位大娘来到柜台前,吃力地说:“小伙子,我老伴快不行了。他说要吃烤鸭,请你帮我拿一只吧!”阿毛一听,忙说:“大娘,烤鸭全卖光了。要不,我马上给你烤一只。您留个地址,待会儿我给您送去。”大娘留下地址,半信半疑地走了。阿毛捧了一只烤鸭,送到大娘家。大家都夸阿毛是个想顾客所想、急顾客所急的好个体户。

正因为如此,阿毛才成了万元户,而且被评为区里的五好个体户,现在又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新家庭。

啊,阿毛,你真行!

这篇文章由于过渡处理得不好,因此读起来意思不太连贯,也影响了文章结构的完整严谨。我们不妨试作分析,来看一看文中哪些地方缺少了必要的过渡。

(1)文章第一节写阿毛娶新娘,大家去看热闹。把事情的结果提前写在开头,这是倒叙写法。第二节写阿毛决心走致富之路,转入顺叙。其间原文少了必要的过渡,衔接不上,因此行文结构松散了。可安排过渡段,用?那么,阿毛怎么会有今天这样的家境呢?话还得从头说起?之类的语句来过渡。这样,前后表达的意思才连贯。

(2)第三节是概括叙述阿毛烤鸭店的情况,第四节是具体叙述阿毛接待一位大娘的事例。两节之间意思脱节。可用?阿毛不但烤鸭烤得好,而且待客也热情周到?这个递进复句来过渡,这样承上启下,就把上下两段文字紧密地衔接起来了。

(3)第一节写?我?去阿毛家看热闹,视线由家具家电转到新郎新娘身上,可在?当了……?一句前加上过渡词?再看?,如此由物写到人,过渡就比较自然了。

(4)第四节写道:?大娘留下地址,半信半疑地走了。阿毛捧了一只烤鸭,送到大娘家。?这前后两句之间意思不连贯。大娘走后阿毛就去送鸭吗?有那么快吗?显然不合情理。倘若加上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如?一小时后?,那么,上下文之间的意思就连贯起来了。

(5)除此之外,还应在第二节交代一下阿毛父母相继病死的年月,在第四节头上加上?有一天?。这样就使节与节之间的连接更自然,事情的来龙去脉更清楚,文章结构更完整

了。

【一展身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那是在洛杉矶郊县一所旅馆的早晨,我正在大堂的餐厅里就餐,发现自己的右前方有3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当问他们在做什么时,老大回答说正在写感谢信。他一副理所当然的神情让我满脸疑惑。我愣了一阵后追问道:“写给谁的?”“给妈妈!”我心中的疑团一个未解一个又生。“为什么?”我又问道。“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孩子回答。哪有每天都写感谢信的?真是不可思议!我凑过去看了一眼他们每人手下的那沓纸。老大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句。我心头一震。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点—滴。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请就“感恩”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解析:“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囿于这种“不如意”之中,终日惴惴不安,那生活就会索然无趣。另一方面,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

【习作选登】

父亲,谢谢您

258班李志强

秋高气爽,果实累累,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这个充满金色阳光温馨而美好的季节里,我收到了父亲寄来的金秋果实——核桃。

望着这些被精心打磨过的核桃,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那年阳春三月,阳光暖烘烘地照耀着大地,大地伸伸懒腰苏醒过来,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父亲从外边回来,手里还捧着一株绿油油的幼苗,他小心翼翼地栽植,小心翼翼地施肥、浇水……幼苗在父亲的细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在无数个朝阳初升的早晨和落日如金的傍晚父亲拉着我的手从核桃树旁走过,我和父亲常常在树旁驻足,看满树的叶子怎样摇曳出动人的舞蹈,听寒风中树飒飒的呼吸声,但父亲比我专心,有几次甚至出神地望着树苗,笑出了声。

日子飞转,转眼我已经上了初三,小树苗也长成了一颗枝繁叶茂的核桃树了。它的枝干疏朗而光滑,虽然有弯儿,却不失力量。

夏末,核桃树上挂满了青核桃,一颗颗油绿晶莹,羞涩地躲在大树的怀抱里。只要一有空,父亲就会来到树下,给爱在树下学习的我扇风、驱虫,为了不影响我,父亲总是仰着头一边摇扇,一边抬着头看着那些可爱的核桃,在心里一便又一便地数着。

秋风徐来,白露即至。父亲便开始抽空摘核桃了,他一颗一颗地摘,我在下面一颗一颗地接,这时父亲就会一边递给我核桃,一边伸出手刮我的鼻子,核桃树下飘满了欢乐。

核桃最麻烦的就是去皮了,虽然已经成熟但那油绿的外皮还是那般顽强不屈,父亲不得不烘了晒,晒了烘。必要时,还得用那双苍桑却强劲的手“参加工作”。几天下来手就面目全非了,乌黑的核桃汁,填满了大大小小的沟壑。

然而我敢肯定这双手一定不曾剥开过那怕一颗核桃,想到这儿,我不禁潸然泪下。

泪雨滂沱中,我轻轻地凿开一颗,取出香甜可口的核桃仁,缓缓放入嘴里,细细地品尝着。刹那间,情感的急流涌动,千万种感动孕育出一句话:父亲,谢谢您!

月光下的背影

257班张俊杰

一颗早升的星星缀在冰冷的天空中,象水晶般照耀着蹲在路口的那个身影。他嘴角一动一动的,烟气象一团雾,在头顶缭绕着,一定是父亲,他又照例在等我了。我赶忙跑了过去。

父亲看见我,有些吃力地站了起来。或许是等我时间长了脚有点麻了,或许……我偷眼望去,父亲又消瘦了许多,两鬓又添了些许白发。

“爸,您以后就别来接我了。”“哦,知道了。”唉!又是这句话,每次总是拿这句话“应付”我,我本想“揭穿”他,却又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我还是了解父亲的。

“这个星期学习还愉快吧?”父亲一边说着一边用他那粗大的手从我肩上接过了背包。“哦”我嘟囔着,不敢让父亲看到我的脸,慌忙走到前面。夜静静的,我听到身后父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结了耔耔的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路边的小虫子在这弥散着清香的夜里,“”啼鸣着,,我的心随着虫子的啼鸣一上一下起伏着。“我该怎么和父亲开口呢,无论如何是不能骗父亲的。”想着想着,没提防脚下一滑,差点摔到。父亲见状赶忙叫住了我,三步并做两步跨到了我前面,说是夜路不好走,一定要给我带路。

父亲一边走一边发出“向左走——向右走——小心前面有坑”的指令。我跟在后面,黑沉沉的夜色中父亲的指令和他佝偻的背影相互映衬,压的我快喘不上气来了,我不敢再看父亲。

北斗星把它的斗把靠在山顶上,好象正从黑黑的山脊后面用劲把斗把上最后一颗星星拉出来。我终于按耐不住了,把我这个星期没有考好的事告诉了父亲。

父亲沉思了片刻,扭过头,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不是还有下次吗!”说完又大踏步地向前走去。我紧紧地跟在父亲后面,情感急遽翻滚着,对,还有下次,谢谢您,父亲!谢谢您用无私的爱点亮了我心中的信念。不管岁月如何辗转,我都会为您展示我最绚丽的一面。

抬起头,发现磁蓝色的天幕上不知不觉已布满繁星,那悠远深邃的光芒映照着一前一后两个身影。

高一下学期记叙文写作序列(一)

高一下学期记叙文写作序列(一) 高一下学期记叙文写作序列(一)郇壮 高一下学期记叙文写作序列(一) ——叙议结合,融情于事,融情于景 编订人:郇壮 审核人:刘国涛 使用时间:2007.3.8 [写作指导]: 经过半年的记叙文写作训练,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记叙文的写法,至少已经达到形似的境界。回顾一下我们走过的写作之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人物的个性、抓住细节,突出场景、景物渲染等写作技法已经或多或少的渗透在同学们的写作过程中,但是,大多数同学的作文还停留在一个单纯记事,单纯写人,单纯写景的阶段,为了避免离题又陷入了不敢议论的怪圈,不能做到人物情感与事件的有机结合,环境描写也因为失去情感的依托而显得突兀,譬如作文时,大凡心情不好必定下雨,而天底下的雨似乎都是一样的,都在密密地斜织着,要不就是雨流在我的心田,岂不知雨也分冷雨、暖雨、苦雨、寒雨、斜风细雨、霏霏淫雨、瓢泼大雨等等等等,分别对应或凄清,或柔和,或忧愁,或凛冽,或闲适,或缠绵,或狂暴等等等等的感情,绝然不能一概而论。 又如同样写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各自融入了不同的感情,所以在写作中,适当的议论、抒情是必要的,议论本身其实是在叙述时被主观感情左右而带来的看待事物的观点。 所以,本学期我们对于记叙文的训练就要求达到神似的境界,要能够写出张弛有度的事件,塑造出血肉丰满的形象,更要带有自己强烈的个性感情色彩。 [具体分析]: 一、叙议结合 (一)、议论在记叙文中的形式 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法,但也常常运用议论与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虽然篇幅一般比较短,但却有其独特的功用。其一是叙事的深化。通常出现二种形式:一是先叙后议;二是夹叙夹议。无论哪一种形式,均以叙事为基础,在叙事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议论是事理的进一步阐述,是层进式的深化。叙事是画龙,议论则是点晴。其二是情感的升华。在记叙性的文章中,饱含哲理的抒情、与抒情相结合的议论,均赋予议论以形象化、情感化的色彩,使之成为文章闪光的亮点。 (二)、议论在记叙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记叙中议论,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具体,写生动。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如果记叙本身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议论也就无从深化。其次是议论要紧扣记叙的内容,自然贴切,把事情分析透。决不能采取贴标签和喊口号的方式乱议论和空议论。第三是议论要言简意明,恰如其分。记叙文中的议论是起辅助作用的,要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否则反会喧宾夺主,影响了中心的表达

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范文.docx

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 记叙文写作能力训练 1.全命题作文 (1)文题:暖流 要求;文章要思路清晰,中心突出,语言流畅,富有真情 实感。以记叙为主,适当地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 提示:文章以“暖流”为题,借以喻人喻事。“暖流”就 是指老师、同学等对你的关怀和帮助,其中包括困惑中的启迪, 危难时的扶持,受压抑时的关怀指导,得意时的敲打。“暖流” 给人以温暖,所以写的事应该犹如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让读者品

味到友爱之情暖人心。事例要典型、集中,可使用对比、衬托方法。 (2)文题:爱心 要求:以记叙为主,适当进行抒情和议论。 提示:要求以“爱心”为题写记叙文。从题目看,要求写 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美好感情,重点要突出“爱”字。通过记叙人物的行动、语言来表现人们之间的相互扶助、爱护,然后适当议 论和抒情’,对真善美进行歌颂赞美。选材时要立足于自己熟悉 的人和事,写使你感动、追念的人与事。 (3)文题:悔 要求:写出自己曾经为之懊悔的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心 理活动。

提示:写作本文要先写好“过失”,以展示触发悔过之情的一段经历与事由,还要写出弥补过失的实际行动,这其间要写出对“过失”的认识过程。可从如何待人处事和完善自我品德方 面选材。 (4)文题:童年琐事 提示:写作本文的重点是“琐事”,因此,不要受与之相 近的“童年的回忆”、“童年的伙伴”、“童年记事”、“童年 趣事”、“金色的童年”等所熟悉的文题干扰,应围绕一个中心,紧紧扣住“琐事”,选取童年生活中二至三件细小零碎而富有特色的事,较好地表现题意。以记叙为主,适当议论和抒情。 (5)文题:我在努力 要求:写记叙文,可适当议论或抒情。

(全国通用版)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9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如何写出波澜

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 序列训练9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如何写出波澜 了解并在记叙文写作中体现情节的波澜。 (2013·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更重要的事 手里捧着奶奶做的虎头鞋,我终于明白了这些天我们所忽略掉的更重要的事 .....。 就在今天,一家人筹划许久的家庭聚会终于得以实现了。半个月以来,奶奶的生日聚会是大家共同期待的最重要的事。妈妈忙着采购,爸爸负责联系亲属,婶婶去买蛋糕,兴高采烈地问妹妹要什么口味。一家人情绪高涨,好不热闹。久违的团聚气氛让我感到阵阵温暖,而我心里却总有一丝难以言说的不安——是否有什么更重要的事被我们遗忘了? 傍晚踏进奶奶家熟悉的铁门,一派大家庭团聚的氛围立刻将我包围。妈妈从厨房进进出出,菜香扑鼻而来;妹妹得意地向我展示新连衣裙;叔叔则麻利地打开一箱啤酒。我看了看四周,奶奶呢? 果然,我在房间最里面的老藤椅上看到了奶奶的身影。她正安静地绣花,手里托着布一针一针地专注地绣。偶尔抬头扶一扶老花镜,瞄一眼电视,又很快低下头重复飞针走线的动作。满屋的喧闹和来回的人影几乎把她的存在都淹没了。 一瞬间我的心里像是被那根细细的绣花针扎了一下,那种不安感似乎清晰了几分。 晚餐一如既往在欢笑和吵闹中度过。杯碗碰撞声中我有意看了一下唯一不太和谐的一角——奶奶依然安静地坐着,虽然是在上座的位置,却只是笑眯眯地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终于在妹妹闹着要端上蛋糕时,身为寿星的奶奶缓缓站起,慢悠悠地走进里屋,轻掩房门,门把发出咔嗒一声。“奶奶,怎么不吃了?”我推开房门问。“奶奶吃饱了,什么是“更重要的事”?开篇点题,同时引起悬念。 交代了“半个月以来,奶奶的生日聚会是大家共同期待的最重要的事”,继而提出“是否有什么更重要的事被我们遗忘了”的疑问设置悬念。吞吐之法,初显波澜;引而不发,引人入胜。 以“每个人做着自己认为重要的事儿”反衬奶奶的寂寞。 此三段场景描写利用对比衬托法推进情节发展。气氛和人物形成对比。 “不太和谐”又形成对比。 “咔嗒一声”是情节的一个转折。 此三段祖孙对话引出不同人不同的兴趣中心,不同的兴趣中心就是不同的“爱”的方向,这是情节的高潮,为下文抒情蓄势。 仍然是对比。

高一记叙文写作序列研究小结

高一记叙文写作序列研究小结(转) 一、研究成果 1.初步形成了“阅读积累——咀嚼消化——感悟创新”的作文教学思路。“阅读积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积累生活材料,二是要积累写作经验。“咀嚼消化”指对阅读积累的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感悟创新”即让学生对自然、生活、实验等现象进行探究,领悟其中的奥秘,然后学生学生写作,教师及时批改、及时评讲,教师、学生都对自己的教或学进行反思。 2.初步建立了高一上、下两学期的记叙文写作序列体系,可操作性强,能够解决作文训练无序、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的问题。具体如下: 高一上学期:解决记叙类文章写作的根本问题

高一下学期:解决记叙类文章写作的技巧问题 3.通过举办例文指导课、说写训练课、评议例文课等课型,开设写作讲座、研讨课、示范课,探索出课堂教学提高高一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的五种教学模 式: ①讲座式:在高一作文教学之初,教师利用讲座形式,比较系统地介绍高考作 文的评分标准,根据标准中对记叙文的要求讲授记叙文写作方法。 ②讲授式:针对序列中的专题,教师先通过小型练习讲授有关的思维方法和写 作方法,并结合配套例文,指导学生仿写。 ③诊疗式:教师从习作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病文或片段,让学生自主评判并修 改,写评语,再将修改较好的文章展示出来,供全班或全级欣赏借鉴。 ④渗透式:教师在对课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的借鉴意识;或按照课文的思路、结构、技巧等构思作文,或指定某个 段落仿写。

⑤品评式:教师和学生一起品评优秀习作,从中提炼写作方法。 4.探索出新的评改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动手评改作文的能力,又通过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实现了写作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高一学生刚刚入学,教师认真批改作文,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充分肯定,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制定出适合高一的评改方法,传授一些修改的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为学生形成写作的自检意识,同时也增多了阅读量,学习了他人文章的优点。 5.初步形成高一作文常用素材系列: ①亲情、乡情系列:高一新生初次离家求学,在对新的学校、新的环境感到新奇的同时,更多的是对环境的不适应,这个时候最容易想家,他们常常在作文中倾诉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思乡情绪很浓,写作内容侧重家乡(庭)生活,写家乡的四季、风景、风俗,写家乡的沧桑变迁,旧貌新颜,写和睦的家庭、慈祥的爷爷奶奶、望子成龙的父母、相敬相爱的兄弟姊妹。既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又释放了学生压抑的思乡情绪。 ②校园生活系列:随着学生对校园环境的逐渐熟悉,逐渐适应,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生活,主要是观察生活片段,写出精彩的特写镜头,例如书声琅琅的早读、张弛有度的课堂、舒展放松的课间、人流如潮的放学,活泼灵动的课外活动、人声鼎沸的午间就餐、专心致志的晚间自习、海阔天空的睡前变奏。让他们从严肃紧张中感到活泼充实。 ③社会人生系列:学生不会仅满足于校园内精彩的世界,他们更希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关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写社会沧桑变迁,国际风云变幻,普通民众生活等。 6.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截至结题,共进行了5次大作文训练,收集了近50篇学生优秀习作,或在班级内部实行“公示”,或以“征文”评选形式选出获奖文章,把表彰结果和优秀征文张贴在校园橱窗。 二、成果的推广及应用情况 1.对课题负责人的促进: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负责人申报的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类(中学语文)试验基地已被批准立项,进行《高中作

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二

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二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一记叙文写作训练(二) ──学会叙述 记事的记叙文,以记事为主,所谓记事,就是以完整地叙述一件事的发生、发展、结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记事就要学会叙述。 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言行和事件的发展变化描写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学会讲故事,把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常见的叙述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如何做到叙述时详略得当,条理清晰,不记流水账,是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 一、以时间的先后为序进行的叙述——顺叙: 顺叙:按事情自然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叙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起因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经过则要详细描写。 例文: 泥土情怀 吴昊馨 去年二月,外公上城里做了阑尾手术,之后住在我家里将近一个月。如此的“娇生惯养”显然让大半辈子扎在地里的外公不习惯了,他想给家里做些事。做饭?煤气灶,电饭煲还勉强凑合,微波炉就简直摸不着头脑了。“挣扎”了几天,外公改变了方向,扬言要给我们种点绿植,改一改我们家死气沉沉的现状。 妈妈找来几个花盆,里头装满了土,全是以往买回来的成品绿植,不出一月全死了。外公凑上前去,看了看土色,黑紫黑紫的。又用手指摁了摁测测硬度,接着撮起一小把在指间捏了捏、放到鼻前闻一闻。眉头一皱,将土掸回了盆中,不屑的说:“这算个什么土,还不是种什么死什么!”妈妈争辩到:“这些是营养土,营养成分都配得好好的,浇点水就能活。”外公撇起嘴,仿佛很嫌厌的样子。 下午外公要我帮他带路,出去挖点土。我还从没见过种东西,十分好奇,领着他左看右看,却也没有适合的土,外公要求高,建筑工地的沙土不要,干裂的黄土不要,这可让我上哪找?最后我跳进花坛子拨弄一盆土,拖着他赶紧跑,怕别人看见了骂。回家后,外公就着满满一盆土挑挑拣拣,一边拣一边抱怨:“我说这城里的草怎么的这么蔫头搭脑的呢,就这土也配叫土?”说着又从土里扒出了一缕塑料,外公气得连连摇头。外公长满老茧的手抚摸着这些土,挑出石块,枯枝,捏碎土块,一会儿工夫一整盆土只剩一半多。外公往里浇了点水,不种什么,说要先“醒醒土。”他庄严地把半盆土搁在了阳台上, 2

记叙文写作结构篇

记叙文写作(二)作文结构例析 一、分类结构法 文章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有了充实感人的内容,再配以完整巧妙的结构,文章就显得更加完美。“分类结构法”是努力使文章达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的方法。具体而言,“分类结构法”就是如何安排作文主体的层次和内容的具体作法。分类,即按一定的标准,把主体部分的写作内容分成几类,划出层次,然后一层一层地去写。这样做可使文章的层次分明,内容全面而充实,从不同角度展开叙述,共同突出中心。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按时间分类 把主体部分划分成几个段,一段一段地描述。 名作举例——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以时间为顺序,用四组不同的意象表达了思乡这一主题,显得材料丰富,思路开阔。 学生作品——如写《我的欢乐》这个题目,可以这样结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欢乐。小时候,我的欢乐是一份凉爽爽的冰激凌……上学后,我的欢乐是一张获得高分的成绩单……现在,我的欢乐是……作文以“欢乐”为线索,贯穿不同时期的生活画面,生动清晰地反映了作者心路成长的历程,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二)按空间分类 主体部分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分出几个“点”,然后一个点一个点地逐层描述,把不同处所中的不同事件或景物细致地表现出来。 名作举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两个处所,一个是百草园,一个是三味书屋,前后对照,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学生作品——同样是《我的欢乐》这个题目,还可以这样结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欢乐。我的欢乐在沸腾的球场……我的欢乐在静静的书房……我的欢乐在动人的课堂……作者以“欢乐”为线,把三个不同角度和不同材料的生活场景贯穿起来,丰富了文题的内涵。 又如,满分作文《跟美丽捉迷藏》,正文使用了小标题式的结构:(一)美,在转身处;(二)美,在凝眸处;(三)美,在你身边。紧扣话题,以“寻觅”为线索,通过摄取生活的几个特定的镜头,用剪贴的形式结构成文,可谓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三)按内容分类 主体部分打破时间、空间顺序,只从内容的表达上来分类,然后逐层描述。 名作举例——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作者把春景分为五类,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后层层描写,用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春天的特点。 学生作品——如写《这就是生活》这个题目,有一考生作文很引人注目,该文的主体部分就是按内容来分类,即把生活分为“酸”、“甜”、“苦”、“辣”四类,每类用一个生活片段去表现。全文结构完整匀称,内容具体感人,中心突出,受到阅卷老师好评。 又如学生作品——写《真诚》这个题目,一学生写了“爸爸真诚的鼓励”、“老师真诚的批评”、“朋友真诚的祝福”,三个材料,三个角度,从而丰富了文题的内涵。 运用“分类结构法”时,在书写上常有三种形式。 1、给每一层加个小标题,如前面提到的那篇考场作文主体部分依次以“酸”、“甜”、“苦”、“辣”为小标题,内容十分明确。 2、在每一层前加一、二、三这样的序号以显示不同的层次。 3、各层之间无明显的标记,只在每层的开头一句中使用带有明显标志色彩的词语,以显示不同的

高中记叙文序列训练指导材料一

高中记叙文序列训练指导材料(一) 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和描写为表达方式的文章。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对细节的描写,考生应根据写作的要求,灵活掌握,突出重点。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交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应该注意描写先后顺序以及记事的相对完整,注意把握好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及结局。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有人物、时间、地点、开端、发展、高潮。这几个要素必须要在文章中有充分的体现,不论写人的记叙文,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要求写作时要注意利用好六个要素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1、人物 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写事的记叙文也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行动描写: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 ②肖像描写: 人物外貌描写指对人物长相体态,衣着打扮,神态表情,姿势声音以及生理特征等的描写。为此外貌描写应能抓住人物外形的特征,又体现出人物性格特征,并与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等符合,切忌面面俱到。 ③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的直接表现。因此语言描写最重要是能反映人物的心声,并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是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在心理描写的方法上却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2、时间、地点 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提供了生活场景,同时,时间也有结构文章的作用,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要依照时间来行文,依时间划分,可以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几种方式。 3、情节 情节是一个记叙文完整内容的具体展开。它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个别作品可以有序幕和尾声。 作为写作的重点,“发展”部分和“高潮”部分是需要特殊关注的,一篇文章的闪光点往往就体现在那儿。 情节的构思应遵循生活的真实,要有“生活的合理性”。所谓“生活的合理性”是指写作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但我们也不必太拘泥,学一学鲁迅先生的“杂取种种个,合成一个”的方法会使文章更加充实丰富。 情节的构思将直接决定一篇文章的好坏,物别是写事的记叙文,当然写人的记叙文也

初中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中考作文指导(二)

初中记叙文写作系列训练:中考作文指导(二) 知识例话 中考作文与平时作文是不一样的,主要表现为对写作时间的限制,其余还有篇幅、题目要求等的诸多限制。这就决定了写中考作文有与写平时作文不一样的注意事项。总起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题 1.审题要准确、全面 准确审明题意,要弄清以下几点: ①内容的范围 作文题总是要规定作文的内容的范围,否则考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漫无边际,就难以考核作文能力。如《放学路上》要求只写放学路上发生的事,《雨后》要求人、事、景都必须是在雨后这个环境里的。 ②中心的提示 不少作文题本身就向考生明示或暗示了主题思想,或主题的走向。如《社会新风》必然是歌颂社会生活中的新道德风尚,《我爱我家》必然是反映人际亲情关系的。 ③题型的规定 这一点上面已有专章讲过,不再重复。 ④写法的要求 大部分是常规要求,比如观点正确,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较特殊的要求,如“适当穿插议论和抒情”,如果你在作文时没有穿插议论和抒情,就不符合试题要求,成绩自然不会高了。 ⑤字数的限制 根据字数限制,考生一定要在答作文卷前制订计划,确定写作的各个环节占多少篇幅,以免文章字数太多不合要求。 总之,题目的每一点要求都要准确地把握住。 2.立意要稳中求新 由于是考场作文,在评分标准和批阅上有它的特点,中考作文的立意,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求稳,其次再努力出一点新意。

“稳”,就是稳扎稳打,要把审清的题目的各项要求一一落在实处。比如“这事,我一想起来就脸红”一题,就要把一件事、第一人称、倒叙手法、令我事后多次惭愧这几条都占全了,而后列出“令我事后多次惭愧”这一项,据此立意。 “稳”,就是要保证评分标准里的“中心明确”、“切题”、“思想感情健康”这几项。切题上面已经讲了。“中心明确”,就是必须在文章中用语言明确点出本文的中心意旨,让阅卷者一眼看到文章的中心是明确的。思想感情健康,换个说法叫主题积极向上,这就要求考生的立意应与各种思想道德规范保持一致,不宜在考场作文里推出自己的“石破天惊”的一得之见。 “新”,就是自己笔下有,别人文中无的内容。这一内容,应当在“稳”的前提下完成,在“稳”的框架内探索。“稳”为“新”大致划定了四至疆界,就是评分标准里关于立意的那几条,“新”只能在此范围内走自己的路,不能越雷池一步。仍以“这事,我一想起来就脸红”为例,别人都写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而要想求新,可以从我本来做了一件自以为正确的事,却带来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着眼去构思。由于有其不良后果,所以令我事后多次惭愧,而本来自以为正确,又带来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选材 1.材料要围绕中心 这一点已多次强调过。比如说“这事,我一想起来就脸红”里,别人事后的各种议论,就可以不写,留出空间单讲“我”的自责;被老师瞪了一眼,这材料达不到“一想起来就脸红”的程度,应该不用或重新加工。 2.材料要精 要选最能为中心思想服务的材料,有时一个材料已经够了,或不能再多写了,如《这件事教育了我》,“这事,我一想起来就脸红”;最多不宜超过三个,一详二略。材料贵精不贵多。 3.材料要熟 应当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来写。自己熟悉的材料,即使新意不够多,但只要能写出真情实感,写得生动活泼,一样能得好分数。而立意高、有新意而自己不太熟悉,向壁虚构的材料,都有可能驾驭不了题材,捉襟见肘,写得干瘪枯燥,生硬寡淡,最终不能成功。 仍以“这事,我一想起来就脸红”为例,一名考生写自己一时糊涂,趁机偷看作弊,事后愧悔不已,对考场,对老师,对自己的心理写得异常生动,如写愧悔时说:“一霎时,试卷上那个100分的…1?字仿佛被大风刮走了,眼前只剩下两个大大的…0?瞪着红红的眼睛,好像也在讥笑我”。最后这篇作文得了“一类下”的分数。而另一位考生,写“我”在捐资助学活动

高中议论文写作序列

高中语文作文序列中编 高中议论文写作序列 (请勿私自上传网络) 成都市龙泉驿区首批微型课题重点课题课题组 “议论文高效写作”课题组主编前言 做人与作文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根本 根据“走进语文,享受语文;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教学理念,拟定相应的作文教学的宗旨:让学生走进作文,让学生享受作文!让学生在作文中成人,让学生在作文中成才! (一)理论依据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根本是什么?教作文是教做人,学作文是学做人! 作文如同做人,成文须先成人,即只有先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水平,文章的思想才能超越自己超越他人。作文,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思想的再现。新课标指导写作时倡导“重在思想认识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做人追求一流,作文也追求一流。《学做人学作文》的作文教学设计以“做人”为本,

这体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这是对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积极回应。 《学做人学作文》的立意:做人是出发点,是基础和根本;作文是落脚点,是直接目的;归根到底还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这样的立意,把作文教学从知识和能力传授的工具性过程转变为做人与作文融为一体的育人过程,突出了人文关怀的内涵。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正是实现我国跨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目标的基石,是建立未来终身学习社会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而归根结底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学会做人”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报告《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中译本《学会生存》)的主题思想。 教育决不只是局限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素质培养的基本目标。要学生学会做什么样的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学会做人”的内涵,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委员周南照特别解释说:“学会做人,在这里是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合、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学会做人》一书的作者贺萍说:“这里说的学会做人,不仅包括这一范畴的哲理,还是个关乎全球未来教育的命题,即针对国际化的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去寻找当前中国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交融点。学做真正的人,并学做适应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学会了“做人”的人,一定应该是学会了求知、做事和共处的人。

七年级记叙文序列写作教学方案

七年级记叙文序列写作教学方案 一、上册 1.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写作的热情;2.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关注自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 【教学难点】学会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 方法指导: (1)学会发现,学会观察,感受自然; 调动多种感官,关注所选植物的外在形态,按一定顺序观察或按不同时间观察,揣摩内在联系对人生的感悟体会。 (2)留心校园生活,摄取精彩瞬间; 趣事、印象深刻的事,如第一印象、某一个相识的场景,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 (3)回忆成长经历,搜索美好记忆。 介绍自己成长经历中最受触动的事情,深入感悟事件的意义、人生的启示。其中有人物、事件和场面,注意详略,有感悟。 本单元课文参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 写作示例:汪国真《秋》片段 备选题目:《高新的秋》《我的秋天》 学生收获:学会观察、有所体悟、激发兴趣 2. 学会记事 【教学目标】结合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把事写清楚;启发体会并尝试抓住细节展开描写。 【教学重点】能把事情记清楚,能抓住细节展开描写,并养成记事记周记的习惯。 【教学难点】写清楚,抓细节,养成记周记的习惯。 方法指导: (1)先梳理写作思路 想清楚“我要写什么事情”,确定“写哪件事”,不妨列出清单;然后理清楚“起因、经过、结果;设 置好其中的波折及详略或开头结尾事项。 (2)从最熟悉最有感触的事情写起 从自己身边写起,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强调必须亲身经历。从平凡中观察感悟让自己心动的事情, 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 (3)至少一周一记 不限制内容,结合阅读,边读边写,积累写作经验。 本单元课文参考:《散步》 写作示例:丰子恺《东京某晚的事》片段、《那一次,我真开心》 备选题目:《那一次,我真》(感动、后悔、沮丧等) 学生收获:体会“以我手写我心的快乐”,养成写周记的习惯。

记叙文专题训练资料(一)——学会叙事

高一记叙文写作辅导资料————认识记叙文·叙事技巧 高一记叙文训练专题资料(一) ——学会叙事 1.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顾议论、抒情,以写人记事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记叙文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 叙述,即是叙事。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时间、地点、人物、缘由、过程、结果。叙事则还要考虑视角(人称)和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描写,实际教学中我们涉及到的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四大方面。 2.记叙文与小说、记叙性散文的区别与联系 记叙文是语文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文体,小说、散文是文学体裁。 散文包括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古代散文是指不重视押韵和排偶,包括经、传、史书在内的,区别于韵文、骈文的散体文章;现代散文则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根据主要表达方式以及写作内容的不同,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又称写人记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写景状物散文、抒情散文等。 小说是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在记叙文写作训练中,如果学生以虚构人物和事件为主要内容,实际上就是进行初步的小小说创作了,因为小说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虚构叙事。因此,内容虚构的记叙文,和微型小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而当记叙文的内容为真人真事真情的时候,则刚好符合散文讲究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的基本特征,如果作者的语言具体文学色彩,其实已经非常接近散文了。 综上,通常我们所说的记叙文实际上包含了小说及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在内。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把上述三种文体统称为记叙性文章。 请阅读以下的范文,深入理解记叙文、散文与小说的特征。 例文一:2009年高考优秀作文(记叙文、微型小说) 如此常识 一大早,厂长刚来到办公室,小李便窜了进来,手里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铁观音,谄媚地递给厂长,神秘兮兮地小声说道:“厂长啊,跟您商量个事儿,带我的那个师傅,能不能换成徐科长?”厂长大惑不解:“怎么?张师傅对你太严厉?”“没有的事,张师傅经验老到,技术纯熟,这样好的师傅应该留给小王。”“行,没问题。” 原来,小王和小李是新来的学徒,厂里分配了两个师傅,各自带领他们。原先厂里安排小李 第 1 页共10 页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一)

议论文写作训练序列(一) ——认清文体和结构 【训练目标】 1、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把握文体特征。 2、整理文章思路,把握议论文结构。 【教学重点】认识议论文结构,拟写议论文提纲。 【教学难点】拟写议论文的提纲 【学习过程】 一、高二作文安排设想 1、高二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较为陌生,应指导其写作,教给他们一定的写作方法,按方法行文,能促使其较快地上路子。 2、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应从掌握常见的议论文结构入手,然后再从局部突破,从整体再到部分的写作训练,符合认知规律。 3、在提倡写“绿色作文”的今天,应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各种写作方法,千万不能让固定的方法所左右,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写法之后,要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促使他们从“有法”到“无法”,从“共性”到“个性”,从“约束”到“自由”的转变,努力写出充满个性的议论文。 二、了解文体知识 高考中,绝大多数考生写的是议论文,不少议论文不像议论文。主要表现是: 1、议论文结构不合体。2、思路不合逻辑。3.论点和论据之间缺乏必要的粘连。 4、文体特征不明。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 作者所持的观点和看法,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篇、文章中间、结尾。 看看这些文章,论点在哪儿? 《六国论》《拿来主义》《阿房宫赋》 2、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 像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记叙文写作序列化训练之写出神韵 教案教学设计

记叙文写作序列化训练之写出神韵教案教学设 计 黄银容 教学目的 l 、引导学生走出作文框框,拓宽学习语文的视野。 2 .使学生达到共识:写人和事物都要抓住本质,写出神韵。 3 、通过专项写作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 教学设想 1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归纳出本次作文训练的要点。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感受。 2 、根据专项训练的要点,进行堂上片断作文:写熟悉的人。 3 、抽查宣读作文及学生评价 4 、教具:投影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1分)

炎炎夏日,尤其是下午第一节课,很容易打瞌睡,你们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请大家口头描述一下上课打瞌睡的样子。就象什么呢? 导语的设计在于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导入,调动学生参与,引发他们思考和讨论。 二、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引导(14分) 1、学生描述上深打磁睡的样子 2、教师引导“形似”与“神似”的区别 3、学生说说在课堂上和在电影院,打瞌睡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时间。地点、对象的不同打瞌睡也各有特点,课堂上和戏院里气氛不同就有不同的形态。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有话可说。“形似” 与“神似”的辨析,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引导学生归纳写作要点(幻灯明确)(2分) ?/td> ①要写自己熟悉的材料 ②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写出神韵 ③要有感而发从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出系统的写作知识,并从中增强写作的信心。 四、教师以校园“新八股”为例 从反面要求学生引以为鉴,从而明确写人写事都要写出神韵(2’)对症下药,并引起疗救的注意。

五、写作训练(15’) 1、分组写作:一、二组描述一下任课老师;三、四组描述一不同学,拣最熟悉的,写一个片断,(250字左右右)。要求写出他们的神态语言或动作特点,表达自己的感情。以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迁移。 六、抽查评价(10) A、写任课教师的,评价要点是:是要个性鲜明,写出其神韵。 8.写同学的,先不说出被写同学的名字,让同学们猜,能猜中的证明写得成功。及时反馈、及时查漏补缺。 七、小结布置作业(1’) 片断作文:难忘的一刹那从写人转入人、事结合,题目的设计显示训练梯度

记叙文写作升格“序列化”指导

记叙文写作升格“序列化”指导-作文教学论文 记叙文写作升格“序列化”指导 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杨宝强 2014年江苏《考试说明》中写作“发展等级”中明确要求“记叙性文章形象丰满生动,叙事具体完整”,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记叙文叙事具体完整有余而形象生动不足。 如何引导学生将记叙文写得形象丰满生动,是记叙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有不少教师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基本素养,是“先天决定”而非“后天养成”。笔者却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序列化指导使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得到提升。 什么是序列化指导呢?即每次采用“不求全面,突出一点;各个击破,全面升格”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便是以“四个要点”为突破口,以课时为单位。每个课时或每几个课时突破一个要点,这样多个课时之后便可以突破所有要点,达到记叙文全面升格的效果,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经过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为故事“减肥”——要详略得当 《文心雕龙·熔裁》中说“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字删而意阙,则短乏而非核;辞繁而言重,则芜秽而非赡。” (1)这段话所讲的其实就是记叙文剪裁中的“详略得当”问题。 记叙文应在描写细腻的情感时多铺垫一些,在该突出的细节处着意雕琢。而对那些于表达主旨没有关系的“细枝末节”大胆舍弃或一带而过。 如06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全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父亲进病房看我,再回写自己住院的原因。作者就没有像一般学生可能会写的

那样,按照时问顺序先详细地写出自己受伤的经过,再详细地写父亲怎样焦急地将我送往医院,而是重点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医院,详写医院里父女俩相处的情景,以突出父亲的形象,略写自己受伤的过程。这样写便使文章避免了繁冗拖沓而重点突出,选文如下: 虚掩的房门“咯吱”一声开了一道缝隙,爸探进半个脑袋向里张望。 ……(以医院为背景,大段的详写。) 我又想起了出事的那天,妈的慌乱,爸的平静。腿摔成了骨折,都怪我骑车太粗心。当时只记得一阵剧痛,腿再也拿不动了。(只寥寥数语便写出了自己住院的原因) 关于这个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写一写或说一说,再让学生比较自己写的和优秀范本的区别,让学生体会详略处理得当的妙处。 二、给珍珠“穿线”——要线索明确 构成一个故事的各个要素,时问、地点、人物、事件等不能像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那样随意表达,而应确定一条明确的“线”来把整个故事的各个要素串连起来。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小说围绕着“项链”,写了“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假项链”几个片段,使文章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线索明确还有另一个最重要的作用,便是使情有所依,例如想表达对故土的深情,对人情的感恩,对自然的感悟就最好把这种情感寄托到某一“点”上,以这个“点”带动全篇,借”点”抒情。例1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朽叶的桅子花》: 一经询问,方知锅贴里藏着桅子和苹果混合的酱料。

初二记叙文序列化写作训练举例

初二记叙文序列化写作训练举例 一直以来,很多教育专家、学者及众多语文教师存在同样的疑惑:为什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却进步不大。这实际是怎样才能切实促使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优化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我们认为,序列化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写作训练目标的序列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目标与内容第8 条旗帜鲜明的提出要,让学生非常顺畅地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可以自由的根据表达的需求采取更为准确的表达方式,熟练掌握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据此并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我与学生一起制定了记叙文写作训练的主要目标。 1. 文从字顺,写清楚一件事。 2. 选材精准,主题明显,结构得当。 3. 注重细节描写、用好修辞。 4. 娴熟的烘托渲染环境,应用虚实结合等手法。 5. 文章立意提升,思想深刻。 二、写作训练内容的序列化根据写作训练的目标,在开学初,结 合教研室下发的初二大作文命题系列,结合班级学生的现状,草拟了以下作文题:

《我眼中的他(她)》:训练的内容是通过一两件事情来写人,写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达成一级训练目标。 《等待》:写好一件关于等待的事,注重选材和主题,兼顾文章的结构,是对上一篇写作训练目标的升格。 《珍藏》:训练内容是强化根据主题选择材料,同时注重细节描写,是对前两项写作训练目标的升格。 《好奇》: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细节,是对上篇写作训练目标的强化。 《又是一年一一时》:是对《珍藏》和《好奇》两篇文章的升格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环境烘托、渲染,学习使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是本学期的二级目标达成。 《发现--- 之美》:这一命题重点是对立意的训练,提 升思维的深刻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美丽的音符》:是对写作训练审题、立意的进一步提升,学会比喻类作文题的写法。是本学期的三级目标。 最后一篇作文题是《渐至佳境》,目的是检测本学期作文训练目标的达成情况。 三、作文教学指导的序列化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选择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并递进式地进行作文教学指导,力求呈现序列化。 如写作《又是一年——》时,需要进行借景抒情的写作指导。

《生命流淌情思飞扬》(高中记叙文写作序列)(序言与目录)

高中语文作文序列上编 高中记叙文写作序列

作文,尤其是记叙文,写作的最高境界是书写生命(包括作者的生命和作品里人物的生命),展现生命的魅力,展现人物思想情感的美丽。 ——《生命流淌情思飞扬》编者

前言 做人与作文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根本 黎静萍 根据“走进语文,享受语文;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教学理念,拟定相应的作文教学的宗旨:让学生走进作文,让学生享受作文!让学生在作文中成人,让学生在作文中成才! (一)理论依据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根本是什么?教作文是教做人,学作文是学做人! 作文如同做人,成文须先成人,即只有先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水平,文章的思想才能超越自己超越他人。作文,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思想的再现。新课标指导写作时倡导“重在思想认识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做人追求一流,作文也追求一流。《学做人学作文》的作文教学设计以“做人”为本,这体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这是对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积极回应。 《学做人学作文》的立意:做人是出发点,是基础和根本;作文是落脚点,是直接目的;归根到底还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这样的立意,把作文教学从知识和能力传授的工具性过程转变为做人与作文融为一体的育人过程,突出了人文关怀的内涵。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正是实现我国跨世纪教育振兴计划目标的基石,是建立未来终身学习社会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而归根结底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建立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之上的一种基本进程,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学会做人”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报告《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中译本《学会生存》)的主题思想。 教育决不只是局限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素质培养的基本目标。要学生学会做什么样的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学会做人”的内涵,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中惟一的中国委员周南照特别解释说:“学会做人,在这里是超越了单纯的道德、伦理意义上的‘做人',而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亲合、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学会做人》一书的作者贺萍说:“这里说的学会做人,不仅包括这一范畴的哲理,还是个关乎全球未来教育的命题,即针对国际化的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去寻找当前中国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交融点。学做真正的人,并学做适应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在这个意义上,学会了“做人”的人,一定应该是学会了求知、做事和共处的人。 (二)理论实践 教作文是教做人,学作文是学做人!这样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在《学做人学作文》丛书的编写过程中。 《学做人学作文》丛书源于一线教学实践,紧扣语文新课标、紧扣语文新教材;突显语文写作规律,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优化;话题引导实用高效,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实现认知思维的优化,以提高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核心训练目标,以爱自己、爱家庭、爱社会和爱自然为核心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以学会五种表达(学会记叙、学会描写、学会抒情、学会议论、学会说明)为能力训练目标。 《学做人学作文》体例科学实用:心灵鸡汤(精美短小的文字)——话题探讨(示范引

高一作文写作指导序列:记叙文写作(一)

高一作文写作指导序列:记叙文写作(一)高一作文写作指导序列:记叙文写作(一)晨风泰山 高一作文写作指导序列:记叙文写作(一) 第一课时 记叙文在高考作文中越来越受到青睐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相对于议论文来说,记叙文有其自身的优势,因为考生受思维能力和阅历的限制,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有真知灼见的文章的;而记叙文则不同,只要把事情说清楚或者把人写活就可以了。 在记叙文写作时,应防止犯以下的错误: 一、记叙文容易写成流水账。 很多学生在写记叙文时不能把握好哪里该详写哪里该略写,哪里需要浓墨重泼哪里需要惜金如墨,因此没有轻重主次之分,把事情原原本本的写下来。又因为受字数的限制(800多字),本身有没有细节描写的意识,所以写出的记叙文往往只有结果而无过程。 二、记叙文容易犯叙事低幼化的毛病。 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一写作文就无话可说,在抓耳挠腮之余,不得不求助于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代或小学生活。当然不是不可以写童年或小学,而是需要注意叙述角度和口吻的把握,很多同学在叙述的时候完全变成了一个七八岁或十几岁的孩子了,所思所感幼稚的很。要记住,有些事情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可能很有趣,可能是刻骨铭心的,但现在所写的文章是给成年人来看的(阅卷老师),因此此类文章得分很低。 三、记叙文一旦追求写出波澜容易走上不合理虚构的歧途。 现实生活很平淡,少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可写。而作为考场作文,平铺直叙的文章是不可能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的;而学生为了叙述的引人入胜,为了结果的出人意料,往往会无中生有,编造故事。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生活常识的匮乏,所编的故事常常破绽百出、捉襟见肘。因此记叙文写作就陷入两难的地步:不虚构吧,情节平淡,不能引人入胜;虚构吧,生活经验不足,细节不真实,也难以引人入胜。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重点练习记叙文的写作。那么,如何写好记叙文呢,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写出具体而生动的记叙文应该不是难事。同学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多去思考,多去练习: 1 在细节上展现情趣 写老师,我们有的同学可能就是写写老师带病上课,或者帮我补课之类。名家的笔下,其记叙内容有些独特事情。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中有关老师假装发怒的细节描写就很具有代表性。一个假装要打,扬起教鞭,一个以为真打,用石板迎接。一打,一迎,生动地表现了老师的爱心和学生的机灵。留意观察身边的人物,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有位同学写童年趣事,就写了小时候穿着爸爸的鞋的雨中即景:夏天的雨中,我脚蹬着父亲的大皮鞋,硬扯着他在雨中和我一同唱着‘草鞋是船,爸爸是帆……’爸爸陪我一起嬉戏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而一旁的吊兰也默默地与我同风共雨,默默地与我共享着这份快乐。 有些细节能够反映人物的职业特征。如有位同学写一次期中考试成绩有了进步,回家向妈妈报喜,妈妈很高兴地搂着她:我说嘛,我女儿是‘潜力股’‘成长股’,再继续努力呀。就成了‘绩优股’。这回你‘反弹’上来,一定要保持‘涨势’。我呢,这就‘补仓’,多给你买几本好书。个性化的语言让股民妈妈的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有些细节描写能够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胖女人发怒了,短短的脖子猛然伸长了,陷在肉里的小眼睛居然瞪了出来,叉着腰,跺着脚,唾沫星子乱飞。好—个蛮横的泼妇形象! 还有的细节描写能够表露人物的丰富情感。如在我的印象中,这只手是那样的有力而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