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概论授课教案

文学概论授课教案

文学概论授课教案
文学概论授课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2006年修订)

第一章文学的要素

第一节语言

语言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那么,是什么原因把文学语言从一般语言中划分出来,使其成为一种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艺术语言呢?是文学语言的语义性质。

一、语言表现形象的间接性

(一)文学用语言为物质材料塑造的形象是间接性的

这是因为文学通过语言的描述来表现形象的特征,尤其是形象的行动特征;文学的接受者在阅读这种语言描写时,就会运用自己的经验,在联想和想象中重现或创造具有这些特征的形象。形象的特征描写得越是鲜明独特,越是能够激发想象力,读者在自己头脑中展现出来的形象就可能越生动。文学形象不是从语言中直接让人感受到的,而是间接地从语言表达中运用想象力再现出来的,是语言描写经过读者想象力再创造的结果。

这就是文学的物质材料和其他艺术的物质材料的一个根本的区别。语言的符号抽象性质,决定了文学的形象只能间接地被人接受。

(二)、语言形象间接性带来文学表现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1、语言描写借助想象力可使形象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深刻

2、语言描写的间接性使文学表现获得了更大的可能性

二、文学语言的语义性质

(一)真陈述和假陈述

由此可见,文学语言和一般语言的区别,不是表现在符号的本质上,而是表现在符号的功能上。文学语言和一般语言用同一种符号系统来表达,但它们表达的对象和意义其实是不同的。一般语言的使用都有着一个实际的对象作为目的,

它或者是对周围环境中一个事物作出指点的表示,或者是对生活中某个对象的命名、议论或思考。因此一般语言中的句子,都是对一个事实的陈述。

(二)唤起或投射感受经验的精神意象

(三)文学语言的修辞运用

(四)文学语言的语感因素

(五)文学语言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文学语言的声音模式

(一)声音的协调性

(二)声音的节奏性

(三)声音的格律规定

第二节文学形象

一、文学形象的定义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依据人生体验和艺术经验,用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能够唤起人们具体感受并具有一定思想意蕴的艺术符号载体。

二、文学形象的要求和特点

(一)生活和不似生活的统一

(二)个别化和一般化的统一

(三)生命体验和艺术构形的统一

三、文学形象的表现形态

(一)人物形象

1、人物形象和人性发展

2、人物形象和性格刻划

3、静态和动态性格的人物形象

4、圆形和扁平的人物形象

5、人物形象和原形

(二)景物形象

1、文学中的景物形象,是人的情感态度的寄托

2、文学中的景物形象,是人物性格的转喻式表现

3、景物形象在现代性作品中具有复杂的人性内涵

(三)意象

意象中含有两种不同质的成分,它是把一个外在的形象和一个内在的意义结合在一起。文学意象不是把内在的东西直接说出来;而是找到一种合适的形象,用它来代表这种内心的复杂意念,特别是言语无法表达的内心体验。

(四)意境

意境是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一种总体形象或艺术氛围,更准确地说,是作品总体形象所达到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品位或精神层次。只有具有高远格调和深邃含蕴的文学杰作,其形象方能上升到意境的高度。

1、意境是情与景的妙合

2、意境是大家之真景物和真感情的表现

3、意境是艺术性和哲理性的叠合与互渗

4、意境是空灵的想象场域和洒脱的语言表达的统一

第三节题材

一、题材和素材

二、题材的形成条件

一个题材的酝酿和形成,取决于该作品的内在规定和外部条件的共同作用。

(一)作品的内在规定

(二)作品的外部条件

三、题材的价值和开掘

题材对于作品成败和成就大小的意义,就是题材的价值。题材的价值不会完全一样,事关历史进退或民族命运的题材,当然要比只关风月的题材来得重要。不过我们应该把题材作为生活中的事件所具有的价值,和作为作品中的材料可能具有的价值区分开来。后者不等于前者,前者也不能决定后者。

第四节情节

一、情节和故事

二、情节和冲突

三、情节和性格

四、情节和母题

母题(Motive)亦可译作动机,是指构成情节的一种内在动力映象。母题是情节的一种重要因素。

第五节结构

一、文学结构的维度

文学作品必须把原本三维的生活结构,改变为语言的一维结构。文学结构的困难就在这里,结构的技巧大多是为克服这个困难而产生的。

因为文学结构的单维性,使得文学最擅长表现的是时间性的题材。但这并不是说,文学只能按照时间不可逆的线性特点来处理结构。现代写作技巧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用心理时间来雕塑文学作品的结构。

二、结构的封闭性和开放性

三、结构的模式

(一)线性结构

(二)块状结构

(三)网状结构

四、深层结构

文学的深层结构,既指作品表层意义下面的无意识内涵结构,也指作品叙事背后所隐含的内在意义生成结构。深层结构中有着弥散于作品底蘊的人的基本欲望,蕴涵着人对于时空、生死或意义进行控制的亘古梦想。

第六节主题

主题是贯穿于文学作品全部要素的中心思想或观念。主题不能脱离作品的具体材料而存在,我们平时用几句话概括出来的作品主题,实际上是对主题的一种抽象。

一、主题和创作意图

(一)创作意图决定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创作意图主要是表现感情,同时也表达一定的思想

(三)创作意图中不包括思想

二、主题和作品意义的多元性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本身就是一个意义生成系统。一部文学作品的意义,是在它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中形成的,周围世界成为这部作品的具体“语境”。离开了特定语境,作品的意义就只是一种可能性。主题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尤其是一些优秀的作品,其意义见仁见智、人各言殊。

第七节风格

风格是作品臻于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是功到自然成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刻意为之的产物,刻意为之恰恰意味着不成熟,还未形成风格。

一、风格的定义

文学的风格是作家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特别是在运用语言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特色。

二、风格的形成

三、文学风格的分类

1、简约和繁丰

2、刚健和柔婉

3、平淡和绚烂

4、谨严和疏放

第二章文学的技巧

技巧包括所有和文学形式有关的成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文本体系中相互关联的因素和功能,例如对话、描写、抒情、议论、倒叙、插叙、独白、旁白等等。对形式的高度关注,使当代的文学创作发展出了各种各样的新技巧。掌握这些现代技巧,既是创作的重要问题,也是也是读解一部现代作品的关键。

第一节叙述

叙述是语言艺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文学技巧发展变化最大的领域。按照瑞恰兹的理论日常叙述的目的在外部,所以并不很重视自身的表现形式,词达而已;文学叙述的目的是自身,所以强调表现形式上的推陈出新,从而产生出变化多端的技巧来。

一、讲述和呈现

二、叙述者和叙述角度

(一)叙述者

在日常叙述活动中,叙述者就是叙述话语的发出者。因此,日常叙述总是这个话语发出者自我的叙述,用的是话语发出者自我的视角,自我的观点,自我的语调。日常叙述不管讲的是谁,讲的出发点总是只有一个。而在文学叙述中,读者所面对的叙述者,往往不是作为话语发出者的作者本人,而是作者所创造和操纵的某个“中间人”。这个在作者自身之外虚拟出来的叙述者,可以和作者有叙述角度

(二)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亦称叙述视角或叙事观点。所谓叙述角度,就是叙述者和所叙述的故事间的特定关系。作品中叙述者所用的人称,是叙述角度的外部标志,因此可以根据人称来区分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2、第三人称叙述角度

(1)全知全能型

(2)有限的或选择性的全知全能型

(3)纯客观型

3、第二人称叙述角度

这是很少在一个作品中单独运用的叙述角度。运用这种叙述方法,叙述者便与人物直接对话交流,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活动,以对话形式被另一个人讲出来。它把人物不能充分使用的发言权转让给叙述者,命令人物把思绪全盘托出,并由叙述者对人物自我进行分析。第二人称并没有使叙述者完全成为主人公意识的简单反映的一面镜子,而是在叙述中渗入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对人物进行伦理、道德、宗教、社会等方面的评判。叙述角度的常用技巧

三、叙述技巧

(一)叙述角度切换

(二)隐蔽的叙述角度

(三)复式人称叙述角度

四、叙述的时间、距离和偶然性

(一)叙述的时间方式

作品中的叙述都有某种时间安排,不过这里的时钟和现实中的时钟并不总是走时一致的。作家有时将时钟拨快了,有时将时钟拨慢了,有时又将时间仿佛“凝合”或“扩张”了。这都视叙述的需要和可能而定。在叙述时间的安排上,通常有这样三种方式:

1、叙述时间和事件发生时间同步

2、叙述时间缩短了事件发生的时间

在事件发生的某个阶段或整个过程中略去若干时间,把较长时间进行的过程用较短的叙述来加以概括。这样,阅读时间就显著少于“行动时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叙述到某件事时,用“多少年过去了”这样一种简单的处理,把这一期间发生的众多事情和漫长过程都“抹”去,长话短说,使叙述变得极其简练。

3、叙述时间扩张了事件发生的时间

(二)叙述的速度和节奏

(三)叙述距离

1、叙述者和作者的距离

有些作品中的叙述者和作者,在身份、态度或经历等方面有着比较大的一致性,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但许多作品在这两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如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那个天真无邪、心地单纯的叙述者,显然不是见多识广的作家。《喧嚣与骚动》中那些精神变态道德沦丧的叙述者,和他的作者有着更大的区别。现代作家常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冷漠态度,来叙述各种可感可怖的事物,表现出不同于常人(作者)的中性立场,造成“作者引退”的距离感。

2、叙述者和作品中人物的距离

这种距离可以是时间上的,如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中那个成年叙述者,和他叙述的年轻时代的自我;也可以是道德和理智上的,如鲁迅《一件小事》中那个宽和的叙述者,和被叙述的那个心浮气躁的“我”。作者也往往用减少感情涉入的方法,来造成叙述者和作品人物之间的距离。

3、叙述者和读者的距离

(四)叙述的偶然性

(五)叙述的语言

第二节意象、隐喻和象征

文学是一种具体的(即能够在意识中唤起相应感觉经验的)语言符号表达方式,这种语言符号的具体化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在想象中直接诉诸各种感官的图像式描述,二是间接的经由比拟达到的转换式表达。而意象、隐喻、象征,则是汇合了这两条途径的表现技巧。

一、意象

(一)意象的特征

(二)意象的功用

二、隐喻

(一)隐喻的性质

隐喻是人类一种极其普遍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在头脑中把两种不同事物加以等同,并使隐喻的异质原理

隐喻的远距离原则。

(二)隐喻的功能

从大的方面来讲,隐喻有这样几种功能:

1. 造型功能

2. 情感功能

3. 预言功能

4. 解释功能

三、象征

(一)象征的本质:形象化的思想

象征的最一般的解释,就是用某一事物来代表或表示别的事物。

(二)象征的类型

象征作为“形象化的思想”和“观念的客观对应物”,通常可分为两大类:

1. 传统象征(公共象征)

2. 个人象征(私设象征)

第三节夸张、变形和荒诞

夸张、变形和荒诞,是意义互有重叠的三种表现手法。

一、夸张

二、变形

变形,即改变事物的形貌特征,使表现对象背离事物习常的或自然形成的标准。

神话式变形

悖离常理的变形

三、荒诞

荒诞作为一种表现技巧,也就是用不协调的、不可理喻的和不合逻辑的虚幻形象,来表现某种心理感受和抽象思想。

(一)非人化的人物形象

(二)非理性的环境氛围

(三)非逻辑的时空组合

(四)反生活的情节推演或情景组合

(五)自相否定的语言

第四节幽默和反讽

幽默和反讽都是历史悠久的概念,在时间的行程中它们都获得了新的涵义,并在文学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一、幽默

(一)幽默的内涵

幽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文艺作品中引人发噱别有兴味的艺术特征;其二是对生活进行喜剧性发掘、表现和创造的艺术才能。从后者到前者的转化,离不开种种幽默技巧。

从幽默的构成来分析,它的基本手法是把两种对立的属性,不动声色的表现于同一个人或物上;也可以把两种根本不相干的事情搅在一起,从而由一种意义顺理成章地向另一种意义的滑动中,得出出人意料的结论来。在这种对立的同一或意义的滑动中,往往包含着轻微的嘲讽或自嘲的意味,并产生喜剧性的效果。

(二)幽默的功能

1、制造喜剧气氛。幽默一般含有嘲讽,但嘲讽不一定带有喜剧色彩,而这正是幽默和嘲讽的区别所在。

2、塑造喜剧形象。

3、组织喜剧冲突。

结构作品情节。

(三)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一种在思想情绪上是黑色的东西与幽默的东西的结合:它是幽默的,但是在幽默中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绝望的,但是在绝望中又发出了大笑。

黑色幽默的技巧,主要有如下一些:

1.把痛苦和欢乐、残忍和柔情、异想天开的事实和平静得不相称的反

应加以并列,以求对认识到的绝望保持距离,以冷漠的态度对待以

外和暴行,造成一种辛辣、反常、病态的喜剧。

2.不设传统的理想人物或正面人物,更不以这样的人物作主人公。和

传统幽默人物很

3.用喜剧的手法处理悲剧的内容,把痛苦和不幸变成开玩笑的对象,

使描写具有一种尖刻的嘲讽力量。

4.用荒唐不经的情节强调世界的荒谬和社会的疯狂,更加深刻的揭示

世界和社会的实际。

二、反讽

(一)反讽的概念

反讽(irony)一词,来自希腊文eironia,原指希腊古典喜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即“佯作无知者”。在古希腊,反讽也用来指反话或反论,即词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思不符或相反。因此,反讽的基本性质是对假象与真实之间的矛盾装作无知,说的是假象,意思却指真相。

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新批评派,把反讽扩充成为一种认知的原理和文学语言的基本属性,即反讽就是对语境压力的承认。

(二)反讽的技巧

作为技巧,反讽可以应用在文学作品的各个层面上。

在词语层面上,反讽经常表现为说的和指的不相一致,在词语实际说出的与可能说出的之间有或大或小的差距。

在语言风格层面上,反讽的运用往往使作品的意义和语言的风格形成对立,这种内容和形式统一感的撕裂,丰富和深化了作品内容的表达。

在文学形象层面上,反讽常常将人物的自我表白和实际本性拉开距离,在人物表面是和实际所是之间形成大的反差。

在主题思想层面上,反讽技巧的运用使得作品结构形成了双重意义的思想主题,并且这两种意义往往是相反的。

反讽使我们感到事物所具有的特性,和作品描述的这个事物所具有的特性不相一致。无论是在词语和形象的微观层面上,还是在作品风格和主题的宏观层面上,反讽的这一特点往往赋予作品一种迷人的深度。因而不同时代作家都热心地运用它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反讽也是不少当代作品所追求的一种品格。但是,

如果不在作品里作出适当的提示或辨别,反讽有时也会使主题的清晰和简洁受到损害。

第五节意识流

意识流是20世纪以来许多国家文坛广泛采用的一种创作手法和写作技巧的总称。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流派,意识流小说已经沉寂,但它的表现方法和写作技巧,已融入当代文艺创作的各个部门的实践中,丰富和拓展了文学艺术的表现能力。

一、意识流——对内心活动的直接模仿

意识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和技巧,它的意义在于为表现一个新的领域——人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意识——提供了可能性。它创造了集中探讨人类动机和行为的核心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手法由于人的意识活动的极其复杂多变性,而大大突破了传统的模式。

意识流方法的产生,和三个来源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一)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三)亨利?伯格森的哲学

二、意识流的表现方法

(一)意识流技法的心理基础

人的心理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不受任何人为时间概念的限制,同时还具有在流动状态被暂时打破时吸收外在干扰因素的特点。意识流的内容依赖人脑在某些暗示下,对事物之间全部或部分的相同或相异性质进行自由联想的能力。意识运动的这些特点,在文学中是通过对意识流的控制来表现的,而控制的技巧是基于自由联想原则的应用。

(二)意识流的技巧

1. 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一种表现意识控制各个层次之上的心理内容和过程的技巧,它涉及意识的任何层次。它和戏剧舞台上的独白的区别,在于它所表达的是未被语言整理过的部分或全部心理内容和过程。内心独白又分为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两种基本方式:

(1)直接内心独白。即作者不介入其中,直接把意识内容用最简单的句式和直接的话语表达出来。

(2)间接内心独白。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用第一人称,后者则使用第三人称,有时甚至使用第二人称。因此间接内心独白使人觉得作者始终存在,借评论和描绘等手法为读者指点迷津。不过间接内心独白仍保留内心独白的特征,使用内心过程的最简语言,反映人物心理过程的性质。

2. 感官印象纪录法

这一方法很像直接内心独白,但感官印象涉及到距离注意中心最远的一小部分意识,记录感官印象的用意是要反映完全属于个人性质的感觉。为了接近感觉,语言有时也依靠翻造新词和奇特的用法来造成特殊效果。

第三章文学的形态

第一节文学艺术的分类形态

一、传说时代的艺术形态

二、古代的艺术形态

中国古代文学样式分为“文”和“笔”两类,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分类法。

亚里斯多德并根据模仿中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将诗分成三类:

叙事的诗——在叙事时不表现作者对所叙述事件的任何利害关系和感情态度,即对生活的叙事的摹仿;

抒情的诗——描述生活时表现出自己对所述生活的利害关系和感情态度,即对生活的抒情的摹仿;

戏剧——让被描写的人物作为行动中的人出场来表演生活,即对生活的表演的摹仿。

一、黑格尔的艺术分类形态

象征艺术——这是艺术理念在开始阶段的表现,它还没有找到确定的或真实的形式,理念只是被当作艺术创造的内容来对待。因此,艺术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是不和谐的,往往成为一种图解的尝试。理念所采用的形象外在于理念本身的自然形态,好象是被勉强贴在理念上的。

古典艺术——古典艺术是对象征艺术的否定。古典艺术把理念自由妥当地体现于在本质上特别适合这个理念的形象,因此理念和形象形成了自由而完满的协调,真正实现了艺术美的理想。

浪漫艺术——艺术理念发展到更高阶段,又把理念和现实的完满同一破坏了。因为人的身体形状不能把理念自由地表现出来,要表现这种被意识到的理念必须用自己意识到的内心生活。感性现象就沦为没有价值的东西了,理念在这里超越了它的具体表现。

黑格尔也把诗分成三类:

叙事诗——诗人叙述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这个世界和作为主体的诗人隔得很远,是一种客观的诗。这里的叙事诗指史诗。

抒情诗——诗人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观感、情绪和见解等等,是一种主观的诗。

戏剧——这是把叙事和抒情综合起来的诗,既有世界的客观性,也有作者的主观性,是兼容主观和客观的诗。

二、尼采的艺术分类形态

日神艺术——尼采认为,敏感的希腊人为了忍受痛苦的人生,只有用一种光辉的幻想,来作为诱使人继续生活下去的补偿和生存方式。就像梦,梦的静观有一种深沉的快乐,为了获得这种快乐,必须忘掉白昼的烦恼。梦里有一种对于外观和通过外观得到解脱的渴望,日神艺术就是提供这种像梦一样的外观的。日神艺术提供的形象是光明的,它的特点是像真实一样朴素,美(意志用来映照和对抗痛苦),崇高(使人产生有解脱作用的幻觉),适度(这是对个人界限的遵守,有自知之明)。

酒神艺术——尼采认为,人类还有一种对抗痛苦的方式,即情绪的放纵。尼采把情绪系统的激动亢奋、情绪的总激发和总释放,称为酒神状态。醉是最能体现这种情绪的状态,许多民族的酒神节就是狂欢节。在这种场合,人们打破了一切禁忌,狂饮滥醉,放纵情欲,从而使个体解除最高的痛苦和一切痛苦的根源,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欢乐。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是世界本体情绪的表露。音乐是纯粹的酒神艺术,悲剧和抒情诗本质上也是酒神艺术。酒神艺术的特点是忘我,迷狂,对日常规则的破坏,不讲法则,过度,是心灵的现身说法。

三、20世纪的艺术分类形态

1、按本体论标准进行的艺术分类:

时间艺术——文学,音乐

空间艺术——造型,建筑

时空艺术——表演,戏剧、影视

2、按心理学标准进行的艺术分类:

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舞蹈、建筑

听觉艺术——音乐

视听艺术——戏剧、影视

按照知觉方式对艺术进行分类,最大的问题是文学无法归类。文学作品是要用眼睛看的,但欣赏文学显然并不是欣赏眼睛看到的文字;文学作品也可以用耳朵来听(朗读),但欣赏文学并非仅仅欣赏耳朵听到的声音。所以,只能将文学单独列为一种艺术类型:想象艺术。可是想象并不是感觉方式,这就打破了标准的统一性;更大的问题是,除了文学,其他艺术在知觉的时候也是需要想象参与的。

3、按符号学标准进行的艺术分类:

按照符号学的理论,艺术可以被看作是特殊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依据作品所用符号的性质来进行艺术分类。符号有的是再现性的,即采取生活本身的感性形象外貌;有的是非再现性的,即脱离生活经验的感性形式。据此,艺术也就分为:

再现性艺术——绘画、雕塑、文学、戏剧、影视等

非再现性艺术——音乐、舞蹈、建筑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存在样式

一、诗歌

诗歌的特点

1、丰富的意象创造和跳跃式的意象组接

2、具有音律和节奏规定性的语音组合

3、能够引起读者读诗态度的格式排列

(二)诗歌的分类

1、抒情诗和叙事诗

2、格律诗和自由诗

二、散文

散文有二义:其一同韵文相对,凡不用韵的文字均属散文;其二同诗相对,即文学中除诗歌以外的文体均属散文。以后一意义而言,小说和非韵文的戏剧都在散文之列。

(一)散文的特征

1、抒写性灵和表现个性

2、写法自由和体式不拘

3、语贵天真和言尚朴素

(二)散文抒写性灵的常用方式

1、寄情山水

2、托物寓意

3、吊古忆旧

4、灵魂审视

(三)叙事性散文

(四)杂文

三、小说

小说是一种叙事的艺术,它把一个故事或一系列事件进行有意义的排列,从而塑造出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特定命运。

(一)小说的特点

1、故事情节是小说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2、人物形象是小说叙事的核心

3、叙事方式多样化和叙述技巧层出不穷

(二)小说的分类

1、长篇小说

2、中篇小说

3、短篇小说

4、微型小说

四、戏剧文学

戏剧文学指为戏剧演出而写作的剧本。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包括演员、观众、舞台和剧本四大要素。剧本不是独立的文学作品,真正的剧本都离不开舞台,剧本的生命是在舞台上绽放的。因此,剧本实际上是戏剧这种综合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特点受到戏剧艺术的规定和制约。

(一)剧本的基本特点:

1、容量有限、内容集中

2、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个性和潜台词

3、剧情具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安排

(二)戏剧文学的分类

1、悲剧

2、喜剧

3、正剧

五、影视文学

在所有公认的艺术中,只有电影和电视艺术是我们确切知道其诞生日期的艺术。继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建筑之后,这两种艺术相继加冕为人类第七和第八艺术。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都是高度综合的艺术。作为电影文学和电视文学的影视剧本,只是这两种艺术中的一种组成部分,当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影视文学的特点,必然要受到这两种艺术的制约,它实际上是影视艺术特征在文学中的体现。

(一)电影文学

1. 电影和戏剧的区别

2. 电影和小说的区别

首先,小说是供读者个人阅读的,而且可以多次的断续地来读。电影则是由观众集体性一次看完的,观众和所看的影片的情绪接触是连续的。其次,由上述特点决定了电影和小说相比,其结构必须简单明了,过于繁复的结构形式会使观众看得糊里糊涂。再次,小说是通过文字阅读逐渐影响想象和情感的,电影则用一系列画面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情;前者偏重于读者有意识的智力活动,后者竭力摆脱理智并在观众的幻想中激发幻觉。

3. 电影文学剧本的特点

(1)视觉性,即诉诸视觉画面的文字表达

(2)富有镜头感的强烈动作性

(3)蒙太奇的结构方式

(二)电视文学

电视剧作为最晚产生的一门艺术,至今人们对它的属性还没有最终的定论。

1、电视剧和戏剧电影的区别

电视剧和戏剧电影的最大区别,是在它的观看方式。

电视还有一个不同于电影的特点,就是它的放映荧屏尺寸远不如电影。

2、电视文学的特点

(1)电视文学适合表现场景小、人物少的室内剧。

(2)电视文学适合讲述头绪简洁的生活化故事。

(3)电视剧的结构宜简不宜繁

(4)运用连续剧形式表现生活的漫长流程是电视剧最大的优势

六、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是为网络而写、并在网上传播的文学作品。由于诞生的时间不长,人们对“网络文学”的文类特征认识还不一致。有人认为“网络文学”只是文学在网络上的延伸,它并未改变文学的特征;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借助网络传播的新的媒介文学,因此文学传播的性质及受众会有所改变;也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从创作到接受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文学的崭新特质。现在很难断定哪一种认识是最准确的,不过从一些得到公众好评的网络作品来看,我们可以推断“网络文学”不是简单的“网络”+“文学”,它和传统纸质媒介文学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相当明显的区别。

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首要特征是它的开放性。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大众性。网络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题材的时代性。网络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第四个特征,是写作方式上的快节奏处理、语言运用上的雅痞化倾向和短简式的叙写方法。这些写作方式并非网络文学所独有,但从网上聊天方式发展起来的网络文学,以心灵倾诉的方式运用这些写作手法,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第四章文学的创作

第一节精神的辉煌创造

文学创造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需要高度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撇开了这一重要的主体因素,任何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是不可设想的。

一、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

文学创作首先是一种心灵的创造活动。从无数的文学实践和历代的成功经验来看,作家在这样一种精神创造工程中,都据有决定性的主导地位。有什么样的作家,才有什么样的作品。

二、创作主体:从生活到作品的运作

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作用,是通过它作为从生活到作品的中介来实现的。

三、心灵的创造工程

作家的主体性,最终是通过文学的创造来实现的。这种创造主要是一种心灵的创造,这一创造工程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从生活到主体——外部信息的内化过程

(二)从主体到作品——内部信息的外设过程

第二节文学的创作过程

一、文学创作过程的研究

二、创作过程的四个阶段

(一)创作的准备阶段——观察

观察周围世界,了解社会的众生相,审视自我的内心世界,是作家把握现实和积累素材的重要阶段,也是进入艺术创造的必要准备。沉潜于生活所获的体验,是作家积累印象和情感,形成对现实的艺术认识的必由之路。

作家观察又可分为一般观察和艺术观察:

1、一般观察。仅为了解对象客观属性所作的观察。这种观察要求细致、周密。为了在作品中准确表现事物的具体特点,这种观察对一切艺术家都是少不了的。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号:011501-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分:4 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 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具体包括: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儿童文学概论AB卷

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考试卷( A 卷) 课程名称: 儿童文学概论 层次:专科 考试形式:闭卷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120分钟。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儿童文学既然是文学,它除了认识、教育、审美的价值外,______的价值也是不可或缺的。 A.欣赏 B.娱乐 C.思想 D.智力 2.下列故事中,属于中国古代神话的是 A .草船借箭 B.夸父追日 C.守株待兔 D.画蛇添足 3.体现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充满“亲切温馨”或“端庄深邃”的艺术氛围的儿童文学作品,呈示的是儿童文学的 A .自然母题 B.成长母题 C.爱的母题 D.顽童母题 4.在我国古代,儿歌通常被称为 A .民谣 B.徒歌 C.谚语 D.童谣 5.深受小读者喜爱的冰心的《寄小读者》写于 A .1917-1920年间 B.1920-1923年间 C.1923-1926年间 D.1926-1929年间 6.我国现代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是 A .黎锦熙 B.黎锦晖 学院: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号: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C.郭沫若 D.熊佛西 7.《小兵张嘎》是产生于50、60年代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儿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传遍全国,它的作者是 A.管桦 B.华山 C.萧平 D.徐光耀 8.郭风的散文清丽自然、意境隽永,比如《松坊溪》,我们可以将这样的散文称作 A.儿童知识散文 B.儿童叙事散文 C.童话散文 D.儿童抒情散文 9.儿童诗《神奇的窗子》的作者是 A.艾青 B.圣野 C.田地 D.鲁兵 10.很多优秀的童话作品是从民间故事中吸取养分,在中国《野葡萄》和《神笔马良》可说是两个代表作,作者分别是葛翠琳和 A.洪汛涛 B.陈伯吹 C.严文井 D.金近 11.《列那狐的故事》和《敏豪生奇游记》是欧洲著名的两部民间童话,它们分别来自于 A.印度和英国B.俄罗斯和阿拉伯 C.意大利和美国 D.法国和德国 12.创作了荒诞神奇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奇游记》的作者是英国数学家A.吉卜林 B.米尔恩 C.卡罗尔 D.王尔德 13.法国作家凡尔纳被称为“科学幻想之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科幻作品。下列作品属于他创作的是 A.《海底两万里》 B.《2001年:太空探险》 C.《隐身人》 D.《海豚岛》 14.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以童年经历为题材写成了两部儿童小说,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其中一部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另一部是 A.《王子和贫儿》 B.《汤姆·索耶历险记》 C.《傻子国外旅行记》 D.《镀金时代》 15.20世纪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哲理童话是 A.《快乐王子》 B.《沙漠王子》 C.《少年国王》 D.《小王子》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舞蹈艺术概论教案

舞蹈艺术概论教案 舞蹈艺术概论教案 舞蹈艺术概论教案一、教学目的: 1、通过舞蹈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应用。 2、舞蹈基训部分,即对学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学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 二、授课地点:舞蹈教室三、内容安排: (一)身体基本能力训练: 1、脚——绷脚、勾脚、半勾脚(1)绷脚:动作做法:脚背绷紧,脚尖用力下压,脚底形成弓型,初学者可以通过外力施压来训练。 (2)勾脚:动作做法:脚背收紧,脚尖向上勾起,脚跟用力前伸。 (3)半勾脚:动作做法:在绷脚的基础上,脚尖勾起,脚背保持原样。

(4)环绕脚:动作做法:(八拍完成)准备姿态,绷脚尖,双腿并拢,直腿坐地,双手体侧扶地。做法①(由里向外环绕):1-2双脚勾起;3-4脚跟不动,脚尖分开;5-6双脚在分开的基础上绷直;7-8双脚尖并拢,还原到准备姿态。做法②(由外向里环绕):1-2双脚尖绷直分开,脚跟靠紧;3-4双脚尖分开勾起;5-6在勾脚的形态上双脚并拢;7-8双脚绷直还原到准备姿态。 ※训练要求: 勾脚要求力量到脚跟。绷脚要求力量到脚尖,并尽力向远处伸展。半勾脚应注意力量到前脚掌,大脚背用力绷直。 2、腿——压腿、抬腿、踢腿(1)坐压前腿:动作做法:准备姿态,绷脚并腿,上身垂直坐地,立腰、挺胸抬头,双手体侧扶地。做法:上身垂直下压贴近腿部,双手经体侧至头顶扶脚尖。 上身抬起后,还原到准备姿态。 (2)坐压旁腿:动作做法:准备姿态,坐地右腿体侧伸直,左腿体侧屈腿,右手扶地,左手托掌。做法:上身向右腿下压,左手扶右腿。压左腿时动作相反。 (3)坐压后腿:动作做法:准备姿态,双跪坐,双手扶大腿。做法:压右后腿时,右腿向正后方伸直,双手体侧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绪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2、《中国民乐》片断;3、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4、《中国故宫》片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断;2、《中国杂技》片断;3、舞蹈《千手观音》;4、《中国皮影戏》片断5、《中国陶瓷》片断 [教学时数] 6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论艺术的本质,举例说明1200字以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0034《儿童文学概论》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0034《儿童文学概论》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儿童文学概论》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中国文学相比,《儿童文学概论》的研究对象更具针对性,即它是针对儿童这一特定年龄群体的文学。该课程主要介绍了幼儿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的关系。 《儿童文学概论》考试题由两种题型组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内容的构成及分数分布如下所示: 1、简答题: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 答题技巧:简述题要求简略地回答出所要求的问题答案,简略的结果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概括来完成,再用自己的话将其加以叙述。不要事无巨细地将教科书或讲义中相关的内容不加整理与概括地全部搬到试卷上。这样的回答虽然内容上有了保障,把可能的答案都给了出来,但不符合题的要求。简答题,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情况,更为主要的是考察学生把握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化繁为简,是对知识深入理解和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的重要过程和重要步骤。所以,能否在几百字间将简答题的答案写清楚,是考察简答题质量的一个标准。也就是说,如果全答对了,但是不够简练,也不会得到满分。 2、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答题技巧:论述题的要求是用所学的概念或理论观点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而这种认识的结果,是学生所形成的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根本目标。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共同的目的。但是,这里的论述题,不是简单的将所学相关内容套到考试题重的问题上就可以了,而是要用来分析解释问题,得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自己的看法可以和教科书以及老师课堂上讲述的观点和看法不同,但要有理有据,即对自己的看法给出实证的和逻辑上的支持。 第二部分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幼儿文学的概念 1.儿童文学(以3——17、18岁的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专为他们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且具 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总称)、幼儿文学(以3——6岁的幼儿为主体接受对象,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并具有适应幼儿审美意识的艺术精神的文学)的概念:儿童读物与儿童文学的关系:二者的服务对象是相同的;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二者间最大的区别是范围不同。(常见题型:概念题、简答题) 2.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划分的意义是:可以明确不 同层次的儿童文学的服务对象与思想、艺术上的不同要求,从而使创作更具有针对性;可以回答和澄清一些在儿童文学理论方面长期纠缠不清的问题;可以明确儿童文学的各个层次存在的价值,提升儿童文学的地位。(常见题型:简答题) 第二章幼儿文学接受主体的特殊性 3.幼儿心理的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审美意识特征是具体形象性、同一性、生命性。幼 儿动态的审美心理特点是:主要是通过“听”来接受文学意识;感知型的接受方式;带有游戏性质的自我幻化与精神扮演。(常见题型:简答题) 第三章幼儿文学的特征 4.幼儿文学的文体特征是:启蒙文学、亲子共读的互动文学、单纯明快的浅语文学、图文并茂的

《文学概论》文学接受教案

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是文学活动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艺术生产理论的角度看,它又与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消费密切相关。如果说在文学创造阶段作家是能动的主体,那么在文学接受阶段主体无疑是具有主动性的读者。文学接受者的素质、心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学接受的过程与效果。同时,文学接受也应提升到文学批评的高度。 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学消费是相对于文学生产、文学产品而言的。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有了文学消费,文学生产才实现了其对象化的目的,文学再生产才有可能与方向,整个文学活动过程才得以顺利运转。在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文学消费”概念的提出与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社会化大生产主要是指物质生产,但也包括精神生产,如艺术生产、文学生产、这就是说,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文学生产之间不仅存在着一种类比关系,而且制约着物质生产的社会化大生产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精神生产、文学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一般由生产者、产品、流通(分配)渠道、消费者等要素组合,由此形成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与此相应,文学

的整个社会过程也包括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三个主要环节。文学生产是指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简言之即文学产品的生产,如文学书籍、报刊、电影拷贝、录像带、录音带、电脑光盘等等。文学流通领域包括发行网络、宣传手段与传播方式,它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沟通文学信息的桥梁,主要由作家、出版家通过文学作品正向传递给读者,但并不排斥读者意见与需求的逆向反馈。文学消费则由读者充当主角,它包括读者对文学产品不同角度与多种方式的占有、利用,主要指对作品的阅读、欣赏与接受。 文学从生产到传播再到消费直至接受,构成了环环相扣的文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其中文学消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深刻地体现在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对等、互动的辩证关系上。马克思在论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时曾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生产媒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这一段话同样也适用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没有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就没有了对象和前提而不复存在;反之,没有文学消费,文学生产也就丧失了目的与动力而无法实现。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是互为前提与手段、相互媒介与促进的关系。从艺术生产论的角度看,文学作品是产品或商品,作家是生产者,读者观众是消费者,文学创作是生产,文学阅读与欣赏是消费,

儿童文学概论AB卷

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考试卷( A 卷) 课程名称: 儿童文学概论 层次:专科 考试形式:闭卷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 2.考试时间120分钟。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儿童文学既然是文学,它除了认识、教育、审美的价值外,______的价值也是不可或缺的。 A.欣赏 B.娱乐 C.思想 D.智力 2.下列故事中,属于中国古代神话的是 A .草船借箭 B.夸父追日 C.守株待兔 D.画蛇添足 3.体现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充满“亲切温馨”或“端庄深邃”的艺术氛围的儿童文学作品, 呈示的是儿童文学的 A .自然母题 B.成长母题 C.爱的母题 D.顽童母题 4.在我国古代,儿歌通常被称为 A .民谣 B.徒歌 C.谚语 D.童谣 5.深受小读者喜爱的冰心的《寄小读者》写于 A .1917-1920年间 B.1920-1923年间 学院: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号: 装 订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C.1923-1926年间 D.1926-1929年间 6.我国现代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是 A.黎锦熙 B.黎锦晖 C.郭沫若 D.熊佛西 7.《小兵嘎》是产生于50、60年代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儿童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传遍全国,它的作者是 A.管桦 B.华山 C.萧平 D.徐光耀 8.郭风的散文清丽自然、意境隽永,比如《松坊溪》,我们可以将这样的散文称作 A.儿童知识散文 B.儿童叙事散文 C.童话散文 D.儿童抒情散文 9.儿童诗《神奇的窗子》的作者是 A.艾青 B.圣野 C.田地 D.鲁兵 10.很多优秀的童话作品是从民间故事中吸取养分,在中国《野葡萄》和《神笔马良》可说是两个代表作,作者分别是翠琳和 A.洪汛涛 B.伯吹 C.严文井 D.金近 11.《列那狐的故事》和《敏豪生奇游记》是欧洲著名的两部民间童话,它们分别来自于 A.印度和英国B.俄罗斯和阿拉伯 C.意大利和美国 D.法国和德国 12.创作了荒诞神奇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奇游记》的作者是英国数学家A.吉卜林 B.米尔恩 C.卡罗尔 D.王尔德 13.法国作家凡尔纳被称为“科学幻想之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科幻作品。下列作品属于他创作的是 A.《海底两万里》 B.《2001年:太空探险》 C.《隐身人》 D.《海豚岛》 14.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以童年经历为题材写成了两部儿童小说,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作品。其中一部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另一部是 A.《王子和贫儿》 B.《汤姆·索耶历险记》 C.《傻子国外旅行记》 D.《镀金时代》 15.20世纪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哲理童话是 A.《快乐王子》 B.《沙漠王子》 C.《少年国王》 D.《小王子》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一、教学性质、目的与任务 “艺术概论”是一门陈述艺术文化的本质、价值、范畴、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等基础性知识和原理性的必修理论形态课程。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了解并熟悉16门主要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与艺术修养,增强人文素养,从美学与文化学角度了解和认识从艺术创作到艺术接受的全过程。 三、教学内容: 绪论 课件演示1、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2、《中国民乐》片断; 3、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 4、《中国故宫》片断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课件演示1、梁祝小提琴协奏曲;2、《中国杂技》片断;3、舞蹈《千手观音》;4、《中国皮影戏》片断5、《中国陶瓷》片断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艺术、文学、宗教、哲学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

文学概论中央电大网上教学活动

文学概论中央电大网上教学活动文本 同学们, 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下午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共同探讨一下这门课程的期末复习和期末考试的问题。这门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门课程, 它的学习是跟我们的文学类的课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说我们有不少同学在第一学期也就是春季入学的学生, 如果没有接触文学类的大量课程, 可是我们依然有这样一定的文学的常识的积累。从小到大我们阅读了一些文学类的体裁, 虽然我们接触很少的文学作品, 但大家肯定看过一些电影、戏曲, 那里与文学有着必然的联系。现在讲的文学课程的理论层次对其它文学样式如电影、戏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因此我们在这里探讨学习和复习的问题有很多感性的认识能够对我们的学习有理论的支撑。这门课程大家反映比较难, 难的主要问题是我们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 这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有一个与其它课程学习不一致的地方, 那就是我们在学习时既要注重实践, 又要重理论的思考。因此在这门课程当初开设的时候有过这方面的争论, 到底是在低年级学还是在学了其它文学课程以后再开。但有一些观点认为, 学了这门课程对后面的文学理论的课程有了一定的指导,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应该说不论怎么样的安排, 总有它一定的学习方法、复习方法、应对考试的方法。因此今天

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我们曾经对《文学概论》课程的主要情况, 作了概要性的介绍, 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基本情况已经有了一些了解, 对课程的主要基本理论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 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课程的一些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有了认识。 虽然说已经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 但在具体教学的把握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普遍反映课程有一定的难度, 感觉理论性的东西过多、偏难, 特别惧怕考试。这里有必要再把重点问题梳理一下, 再讲讲学习和复习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考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这门课程的资源情况, 我们已经作过专门介绍, 在文字资源中, 文字资源――《文学概论》由王一川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我们还制作了九讲录象课, 由王一川教授主讲。 我们还特别编制了《文学概论课程考核说明》, 对各章节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归纳, 制作了《形成性考核作业册》, 规定了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题目让同学们进行日常性学习与思考。就教材而言, 各章的重要内容, 基本上反映在各章的”本章提要”中。比如第一章的”本章提要”是这样描述的: ”本章讲述文学概念与文学理论问题。 文学具有三种含义: 文章和博学, 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一

儿童文学概论

儿童文学概论 《儿童文学概论》作业 一、选择题 1、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及其审美需求的不同,儿童文学可分为幼年文学、童年文学、( )三个层次。 A. 少年文学 B. 青年文学 C. 青少年文学 D. 青春期文学 2、儿童小说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小学三四年级儿童,他们属于“多梦的年代”。所以它的基调应当( )。 A. 灰暗 B. 明朗、向上 C. 沉重 D. 简单、明快 3、下列不属于少年文学主要题材的是( )。 A. 少年小说 B. 少年报告文学 C. 少年散文 D. 童话 4、幼儿文学的主体读者是( )。 A. 父母 B. 幼儿文学爱好者 C. 幼儿 D. 幼儿文学编辑、按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发展四个阶段的划分,婴幼儿心理处在( )。 5 A. 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 B. 感知--运动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D. 感知--运动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6、幼儿文学最大的特性是( )。 A. 趣味性 B. 启蒙性 C. 真实性 D. 艺术性 7、童话和寓言常采用( )修辞手法,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其好的品质。 A. 拟人 B. 比喻 C. 对比 D. 反复 8、下列哪部作品被誉为体现了儿童“被压抑着的最狂野的幻想”( ) A.《没有牙齿的大老虎》 B.《龟兔赛跑》 C.《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D.《长袜子皮皮》

9、叶圣陶的《稻草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作家创作的童话,它属于儿童文学哪个流派的代表作( ) A. 人生派 B(本位派 C. 教育派 D. 未来派 10、下列幼儿文学作品中体现趣味性主题的是( ) A.《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不好》 B.《蓝色的树叶》 1 C.《皮皮鲁与童话节》 D.《小伞兵和小刺猬》 11、幼儿文学的语言要求浅显、音乐性、形象性和( ) A. 生动性 B. 动作性 C. 丰富性 D. 通俗性 12、以下不属于传统儿歌的特殊形式是( ) A. 摇篮歌 B. 游戏歌 C. 绕口令 D. 童谣 13、金波《我心中的秋天》属于幼儿散文哪种类型( ) A. 叙事散文 B. 写景散文 C. 童话散文 D.抒情散文 14、1854年,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开始出版他的童话集( ),标志着创作童话(即作家童话或文学童话)的诞生 A.《讲给孩子们的故事》 B.《儿童和家庭童话》 C.《狼外婆的故事》 D.《灰姑娘的故事》 15、下列不属于民间童话的作品是( ) A.《丑小鸭》 B.《狼外婆》 C.《田螺姑娘》 D. 《七色花》一、简答题 1、简述幼儿文学的美学特质。 2、幼儿诗的特点。 二、论述题 1、童话的艺术特色。 2、幼儿文学作品情节设计有什么要求,

《艺术概论》教案课程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方案 一、课程说明 1、适用专业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1级专科1班。 3、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 4、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实施二十一世纪素质教育的重点课程之一,是一门有关艺术的基础理论课。 5、课程目的、任务及要求 本课程主要侧重于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讲述艺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通过鉴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使学生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性情,提高自身自主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6、教学时数分配表

7、使用教材 彭吉象的《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8、考试、考核方式 平时作业+开卷考试=总成绩 9、主要参考书目及网址 杨琪的《艺术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 杨恩寰、梅宝树的《艺术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版。 刘明亮、刘峥的《艺术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潘红的《艺术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黄宗贤的《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7月版。 金元浦等主编的《美学与艺术鉴赏》 宗白华的《艺境》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 黑格尔的《美学》 王振复的《中国美学史教程》等 二、课程内容 绪论什么是艺术学 【教学目的】 1、了解艺术学的历史渊源 2、理解艺术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理解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章重点】 1、艺术学的起源、研究对象及方法 2、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章难点】 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儿童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05823] 《儿童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OO八年七月 自学用书:《儿童文学教程》,黄云生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儿童文学教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科)的必考课程和汉语言文学(专科)的选修课程。它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多维的理论性、鲜明的师范性和较强的应用实践性,是从事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以儿童文学理论和儿童文学史构成两大基本板块。以文体考察和创作、鉴赏及阅读指导等作为基本理论的延伸和补充;以作家作品的介绍和评述充实历史内容;最后选择部分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配以点评文章帮助理解和应用。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使自学应考者在全面学习和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增进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语言教学水平和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胜任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着眼于儿童,立足于审美;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佳作;基础理论学习与作品应用实践相结合,尝试儿童文学创作,初步学会儿童文学的鉴赏和评论。 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共分四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含义,明确古典意义和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范围。了解儿童文学读者的主要特点及成人读者参与儿童文学阅读的原因和意义。把握儿童文学基本的美学特质。 二、考核知识点 1.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 2.儿童文学的读者。 3.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特征。 4.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三、考核要求 1、识记:(1)古典意义的儿童文学范围;(2)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范围;(3)儿童读者的文学接受能力的特殊性;(4)儿童读者的多样性的特点。 2、领会:(1)怎样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含义?(2) 成人读者接受儿童文学的主要原因;(3) 根据儿童年龄的特点,儿童文学可分为哪几种具体形态?它们各有哪些主要特点?(4)何谓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3、应用:(1)试举例说明儿童文学的纯真美、稚拙美、欢愉美、变幻美、朴素美(任选其中一点)。 第二章儿童文学的创作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教案

第四章数字媒体艺术简史 ●教学目的: (1)了解数字媒体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 (2)掌握重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贡献; (3)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4)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5)新媒介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贡献; (2)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3)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4)新媒介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一个技术和艺术相互融合的历史; (2)理解数字艺术、媒介与需求的关系。 ●教学计划: 使用8课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其中理论教学4课时,实践教学4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教案;理论联系实际,以专题的方式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引言: 计算机与艺术联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随着1946年“爱尼亚克”(ENIAC)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开始在人类艺术活动中扮演角色。1952年,美国爱荷华数学家本?拉波斯基首创了名为《电子抽象》的黑白电脑图像,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幅计算机“艺术”作品。80年代中期苹果公司推出的带有视窗和鼠标的Macintosh 电脑风靡一时。Macintosh电脑和Adobe公司PostScript版的激光打印机成为印刷出版业革命的先锋。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50~6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启蒙时代;70年代:计算机艺术的探索时代;8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时代;90年代:数字媒体艺术的繁荣时期。 今天是数字媒体艺术的多元化深入时期。其“多元化”在于其独特的跨媒体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多样性和个性化。“深入”则意味着技术与艺术创新有着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深入”也体现媒体和网络艺术新形式美学的新一轮的探索。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专科段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是理论性质较强,实践意义深远的课程。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又需要文学实践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文学写作、文学阅读等问题有比较正确和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文学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它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大量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54,共3学分,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共分为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等九章,这九章内容,是有机的整体。教学上有如下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讲授离不开大量的文学实践,理论知识的积累要有一定的文学实践的积累。理论的阐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因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例教学讲授原则。 每一章都将涉及一个重点教学案例,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检验,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层次探索。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文理论学

习的兴趣,增强文学的感悟能力,批评鉴赏能力。 (三)多种媒体互动原则。 从教学手段上,采取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互动,实时在线学习与非实时讨论结合,主教材与参考资料互为补充的原则。理论教学内容伸缩余地大,涉及范围广,难免挂一漏万,最好的措施就是利用较好的教学手段,从不同方面展开理论教学的多层面解析。 (四)学习讨论相伴原则。 理论学习要有思想交锋,教学活动要多安排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学习讨论。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通过理论研讨、辩论,深化理论学习,能够学有所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先生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主教材。文字教材依据本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的编写共有八章,分为文学界说、文学文本、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类型、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每章的编写均设计为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建议、教学内容、章节小结、综合练习和参考题等部分。 (二)音像教材的使用 录像课为专题性质讲授类型。共设计为引论部分、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阅读与批评、期末复习等六讲。音像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为辅导教师提供教学的基本思路,帮助同学理清学习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把各章节的内部关系进行有机的整合。同时为配合教学活动,制作4讲IP课件,作为录像教材的重要补充,主要目的是,案例讲解。分为文本案例、体裁案例、创作案例和鉴赏案例。 (三)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 文学概论涉及较多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重要概念,大量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经典内容,主教材难以包容。辅助教材将对主教材涉及到的相关概念、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36(理论24;实践12)周学时: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低幼儿童文学的特点级创作要求,初步掌握儿童诗歌、童话、寓言、儿童故事、画图读物以及儿童科学文艺等各种常见的儿童文学体裁的知识,使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完成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任务。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着眼于提高学生分析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训练学生学习编写一般的儿童读物。 目的和任务:通过学习,了解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创作要求,扩大学生关于儿童文学的知识面和阅读面,提高他们的儿童文学修养;重点培养他们分析和鉴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掌握独立分析儿童诗歌、儿童故事、童话、寓言、儿童图画读物和儿童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基本方法,能针对作品内容形式的特点,撰写概要评论;初步学会创编儿歌、儿童诗、短小的故事和童话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明确儿童文学的特点及创作要求,明白儿童文学的审美、认知、娱乐和教育作用。了解儿童文学的历史发展。基本掌握儿童诗歌、童话、儿童故事等各种体裁的特征和种类,并能运用于作品分析。 四、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儿童文学概论(3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明确儿童文学的概念、功能,了解儿童文学的发展史。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文学的概念,儿童文学的概念; 儿童文学的功能; 中国儿童文学史;

世界儿童文学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明确儿童文学的概念,了解儿童文学的范围。 2、明确儿童文学的各种功能。 3、了解儿童文学史。 (四)教学小结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学,什么事儿童文学,掌握儿童文学的四大功能,了解中外文学史。 第二章图画书(3学时)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图画书的特征和种类。 2.能将本章知识运用于作品分析。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图画书的特征; 图画书的分类; 图画书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图画书的特征和种类。 2.难点:对作品进行分析评论。 (四)教学小结 结合图画书作品的分析,学习图画书的有关知识,了解图画书的概念,知道图画书的种类,了解图画书创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儿歌、儿童诗、谜语(3学时) (一)教学要求: 1、掌握儿歌、儿童诗的特征和种类。 2、学会儿歌、儿童诗、谜语作品的分析。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儿歌的特征。儿歌的类型。儿歌的分析。 儿童诗的特征。儿童诗的分类。儿童诗的分析。 (三)重点难点

西北大学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新编》教材内容共分五章,以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中心线索而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 主要对文学概论的性质、学习方法、重要性及其体系构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文学概论的性质与特点 二、文学概论的学习方法。 三、文学概论的重要性。 四、文学概论的体系构成。 5 ※<第一章> 第一章 文学本体论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从作为客体的社会生活与作为主体的作家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对文学的本质特征的探讨。 第一节 文学的一般本质━━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这是从作为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的角度对文学的基本特征作出分析,指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它分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文学的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 将以往的有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反映论作一比较。 二文学的一般本质 是一种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并且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这是将其与一般的物质生产相区别对文学的本质的界定。 A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1、纪实文学。 2、虚构性的作品。 3、变形的作品。 4、概念化的作品。 B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心灵化 这上部分强调的是作家在反映社会生活时的自我能动性,一方面不同的现实,不同的作家的反映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同样的现实,不同的作家的反映也是不同的。其重点在于阐述: 1、心灵化的定义。 2、心灵化的内容,即事理化和情理化。 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 这是将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以阐明文学作为社会意识的一般本质。 联系: 第一、作品中的生活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和出发点。 第二、作品中的生活真实与否,必须以实际生活作为尺度和归宿。 区别: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绪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2、《中国民乐》片断;3、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4、《中国故宫》片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断;2、《中国杂技》片断;3、舞蹈《千手观音》;4、《中国皮影戏》片断5、《中国陶瓷》片断 [教学时数] 6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论艺术的本质,举例说明1200字以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文学概论中央电大网上教学活动文本

文学概论中央电大网上教案活动文本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利用一点时间共同探讨一下这门课程的期末复习和期末考试的问题。这门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门课程,它的学习是跟我们的文学类的课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说我们有不少同学在第一学期也就是春季入学的学生,如果没有接触文学类的大量课程,但是我们仍然有这样一定的文学的常识的积累。从小到大我们阅读了一些文学类的体裁,虽然我们接触很少的文学作品,但大家肯定看过一些电影、戏曲,那里与文学有着必然的联系。现在讲的文学课程的理论层次对其它文学样式如电影、戏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所以我们在这里探讨学习和复习的问题有很多感性的认识能够对我们的学习有理论的支撑。这门课程大家反映比较难,难的主要问题是我们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这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有一个与其它课程学习不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在学习时既要注重实践,又要重理论的思考。所以在这门课程当初开设的时候有过这方面的争论,到底是在低年级学还是在学了其它文学课程以后再开。但有一些观点认为,学了这门课程对后面的文学理论的课程有了一定的指导,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该说不管怎么样的安排,总有它一定的学习方法、复习方法、应对考试的方法。所以今天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我们曾经对《文学概论》课程的主要情况,作了概要性的介绍,同学们对这门课程的基本情况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对课程的主要基本理论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有了一些感性认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课程的一些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有了认识。 虽然说已经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但在具体教案的把握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普遍反映课程有一定的难度,感觉理论性的东西过多、偏难,尤其惧怕考试。这里有必要再把重点问题梳理一下,再讲讲学习和复习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考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这门课程的资源情况,我们已经作过专门介绍,在文字资源中,文字资源――《文学概论》由王一川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我们还制作了九讲录象课,由王一川教授主讲。 我们还特别编制了《文学概论课程考核说明》,对各章节的重要内容进行了归纳,制作了《形成性考核作业册》,规定了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题目让同学们进行日常性学习与思考。就教材而言,各章的重要内容,基本上反映在各章的“本章提要”中。比如第一章的“本章提要”是这样描述的: “本章讲述文学概念与文学理论问题。 文学具有三种含义:文章和博学,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一切语言性符号。 文学的现代含义在于,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品,是运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 历史上存在过多种文学观念: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文化论。 文学的属性是所有文学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与零散性之间的矛盾。 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有:体验作品、阅读理论、读解文化、思索问题、亲自实践。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四个主要问题,就是第一,文学的含义;第二,文学观念,确切地说也就是文学应具有的共同的特性----即文学的属性问题;第三,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第四,文学理论的学习途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