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年散文

17年散文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一)概述 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 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 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 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 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标志着在经历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 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 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 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1956年毛泽东提出 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 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 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 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其影响下,一批敢 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 1、1953年在北京召开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

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六、小说创作流派 1、“山药蛋派” 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 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笔下常出现冀中平原和北方水乡的风景画、风情画。 七、十七年文学特点 1、题材:普遍重视重大题材。文学服务于政治,产生了一批图解政治概念的作品; 2、人物:塑造英雄人物,理想化、类型化; 3、风格:出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但由于创作观念和方法的统一和一律,影响了作家个性的发挥和探索的可能性。 (二)十七年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一、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斗争的小说数量最多、成就最大) “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保林青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 1、解放战争 (1)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2)短篇: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2、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1)长篇: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 (2)短篇:孙犁《铁木前传》和《山地回忆》,王愿坚《七根火柴》和《党费》

2017有关团圆的抒情散文

2017有关团圆的抒情散文 新年团圆聚,亲人笑语浓,离别言语浅,为把愁来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团圆的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赏。 2017有关团圆的抒情散文:家庭的团圆宴会 中国过春节这个传统,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都应该感到无比自豪,至少我本人是这样认为的。据证明,春节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也许最初它真正的意义并非现在如此,但春节的雏形以出现却毋庸置疑。 春节能在中国经历几千年延续到现在,堪称世界奇迹。当然,中国人民在继承的链条上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同时,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统历史文化上的雄厚基础。西方虽也有圣诞节或情人节等等传统节日,我却觉得缺少一份醇厚。 说实在,过春节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春节就是一场跨时间较长的盛大的家庭团圆宴会。又如一首正在播放的循环渐进音乐,有柔婉也有高潮。 大年三十之前的几天,就是为团圆宴会的准备期!远在他乡的人无论在外多窘迫或是工作如何的繁忙,都像约定好了一样选择在这时暂时放下一切,买上一张车票往故乡驶去。 再到临近故乡的小集市上买上一些小年货,不在乎山珍海味,更不在乎是否是名牌,一切都在在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家门前变得举足轻重。站在家门前远远期盼迎接的父母亲更是刺激了我眼里的泪腺,尽管我们早已脱离了父母的怀抱,但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是他们心尖上长不大的宝贝!再次重聚的欣喜,是温柔长调的开始。 大年三十是家里最忙碌的一天,从早晨到傍晚,年年如此,几千年的风俗吸引力,没有哪一个家庭表现出抱怨。这时候音乐也开始上扬,却也不是直接高调的现代DJ,而是在忙碌之中偏快些节奏的令人欣喜,也许是我本身对古韵的偏执。送香、洗家具、杀鸡、阉鱼、洗菜、切肉、调好料、贴对联等等。在这些准备里,我最喜欢的是贴对联,其实我喜欢的不是贴对联的本身,而是我喜欢对联的字体!对于柳体的娟秀,我更倾向与颜体的粗细得当,柔婉大气。当然,这仅仅只是个人偏好,其实两者各有千秋,也是不能一概而论。 等到一切食材都准备好后,全家人烧上一锅用柴火烧开的热水,轮流洗完“年澡”,整个就绪工作才能完成。“年澡”在我们这里也叫“去灾澡”,意思就是洗掉一年来一切不幸,祈祷下一年的平安,无灾祸。虽然洗的一身柴火味,却也有一番韵味。 接下来就是进入真正的家庭宴会主题曲。春节大年三十晚上的家庭正式大团圆来临了!音乐也进入更为融洽而温柔状态。一家人围着一张大圆桌坐下,大圆桌的中间还放了一炉木炭火锅,汤水正滚。家里虽也有电火锅,乡村人总觉得不够纯味,老式的火锅用了七八年也舍不得丢! 还好也就春节才让它见几天新世界,平日里就乖乖被封在纸箱的角落里。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围着滚热气的老火锅吃团圆饭,期间还可以讲讲些趣事调节气氛,是最温馨,也是最慰人心的时刻!一切的生活烦恼都消失,只享受这一刻的全家团聚的幸福,明天或以后的打算只能在门外招手。 家庭的团聚,亲人的贴心,美妙而眷恋般的期待。也许百年之后我们依然期待春节的到来,就如期待能再次偶遇初恋。2017有关团圆的抒情散文:团圆饭 入夜,天空悬一弯上弦月。 这是这座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大都市进入龙年后的第一个月夜,浩渺,溟蒙。 过年的气氛似乎犹存。不远处,偶尔还有烟花升上夜空,绽放出斑斓璀璨的奇葩,旋即又化为陨落的光斑,融入苍茫的夜色。 也就弹指间啊,时光的匆匆脚步便迈入正月初七了!这不是在诠释斗转星移、日月如梭的含义吗?可我还沉浸在除夕团年饭的氛围之中,温着那份祥和与温暖的时光。就因为这,

寂寞的戏曲散文范文

寂寞的戏曲散文范文 喜欢戏曲,喜欢生旦净末丑。喜欢青衣的端庄秀美,总觉得女孩子应该文静端庄,举手投足应该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喜欢小生的俊朗,举手投足尽显儒雅飘逸。而老生一张口便是满目凄凉沧桑,似荒原上白霜。 那胡琴咿咿呀呀的,反复诉说前世今生的哀怨,多少爱恨绵绵,多少悲欢离合,凄婉的声音将天空都失去的颜色。 一 我小时候的邻居,家里孩子特别多,男孩淘气,女孩机灵。家里整天鸡飞狗跳,吵闹不休。 他们的妈妈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一个文艺青年吧!黄梅戏,花鼓戏,京剧,楚剧,样样拿手。每到农闲,他们家门口都围聚好多人,屋里坐着的,和门口围观的,人人兴高采烈,像过节似得,场面甚是壮观。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贫瘠的年代,这就是一种高营养的精神大餐了。 男的安静地拉二胡,这个平时在地里做农话的中年汉子拉起二胡来倒也轻巧流畅。不时用眼睛温柔地注视着妻子。她的妻子身材娇小,齐耳短发,长相清丽。她不急不慢地清了清嗓子,表情委婉含蓄,眼含笑意。莲步轻移,双手缓缓舞动。他们的几个孩子此刻整满院子打闹,长棍短棒,舞刀弄枪。丝毫不影响他们此刻的吟唱。 什么是幸福,这才是幸福。在物质相对富裕,精神却极度贫瘠的今天。有用多少人会懂得戏剧的美?

在县城相对偏僻的地方,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陋风恶俗。 晚饭后散步,见路边围观许多人。忍不住也挤上来瞧瞧。原来是这一家死了老人,正请专人哭灵。 在旧时,老人死去儿女们是要大声哭灵的,哭的越悲切越大声越说明儿女们孝顺。现在,儿女们都有体面的工作,有头有面的人物,谁愿意当着大家的面痛哭。用物质文明当挡箭牌,如是,就有个专业的戏曲演员哭灵,也叫哭嫂。 她以前在县剧团呢?是个名角。她昨天还带小孙子上学呢!我看见她了。我听见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 素衣镐容,长相清丽消瘦,眼神哀婉,望向远方深不可测的夜空。 在老人的遗像前上香,下跪,磕头,孝子的一切孝道礼节都要尽到。 一声娘啊!儿来晚了!痛苦的喊声让天空都蒙上了厚厚的云彩。让现场的许多人都有一种欲哭无泪的伤感。声音高亢凄凉,像一个悲伤的漩涡,如此反复嚼碎每一颗生命的露珠。 她是个专业尽职的演员。这是用灵魂在唱戏,只要真正投入了,才能营造出这么浓郁的悲伤。 无与伦比的悲伤一浪接一浪的压过来,压得人喘不过气,气氛太沉重了。 如果人有灵魂,那么他一定会安详的上天堂。 二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1、《红日》吴强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4、《创业史》柳青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5、《保卫延安》杜鹏程著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7、《青春之歌》杨沫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 9、《黎明的河边》俊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 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2、《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3、《苦菜花》冯德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4、《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年作家出版社 16、《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7、《山地回忆》孙犁写成于1949年 18、《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 19、《三千里江山》杨朔1953年人文出版社 20、《上甘岭》陆柱国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 22、《大波》李劼人1958年作家出版社 23、《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4、《一架弹花机》马锋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5、《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6、《登记》赵树理1953年工人出版社 27、《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 28、《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 29、《农村散记》秦兆阳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30、《春种秋收》康濯1955年作家出版社 31、《宋老大进城》西戎 32、《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 33、《静静的产院》茹志鹃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4、《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年9月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3月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5月 35、《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6、《铁水奔流》周立波1955年作家出版社 37、《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1963年作家出版社 38、《百炼成钢》艾芜1959年作家出版社 39、《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1部)、1962年12月版(第2部)作家出版社 40、《乘风破浪》草明1959年作家出版社

2017新年新气象的励志文章

2017新年新气象的励志文章 导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小编整理了2017新年新气象的励志文章,欢迎欣赏。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送走了严冬,迎来了春天,又迎来了新的学期!对于上一年,我们充满无限的怀念与感激。 怀念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感激我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 对于新的一年,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期盼:明天的我们要更精彩。 电光一闪,一年已然过去。 新年新气象我们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昨日的失败与辉煌已经过去,关键是把握今天。 我们不需要灰心,因为雄鹰翱翔于天空,难免会伤折飞翼,骏马奔驰于大地难免失蹄折骨。 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有资格跌下去,而跌下去时,你我依然有尊严,那足以让站着的人感到汗颜。 同学们,松弛的神经又该绷紧了,床头的闹钟又将激起清晨的奏鸣,久违了的灯下又该呈现我们的身影,我们很清楚,前方的路不可能平坦,只会更曲折,更艰险,随着学识的增加,竞争的压力也会日益增进,但我们决不会畏缩,每个人所受的外部压力是相等的,轻松与否是心态的不同而已,以平常心去面对,我们可以变得更强。 老师用毕生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浇灌了我们这一棵棵树苗;我们没

有理由,也不应该不茁壮成长。 尊敬的老师,请您们放心,在这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里,我们一定更加努力,倍加珍惜您们的辛劳和付出,我们定向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这里,我也想告诉高三的朋友们:你们是等待破茧的蛹,是准备接受6月洗礼的海燕,是将要地考场上实现诺曼底登陆的战士!已经等待了整整十一个春秋,今天同时是你们冲刺的时候了。 夸父追日,道渴而死;精卫填海,矢志不渝。 坚持到底,我们绝不放弃!新学期,新气象,今天,我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新年新气象让我们在这新一轮朝阳升起的时刻,为了我们的理想共同努力!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特向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全体教职员工,特向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全体同学,致以新年最亲切的慰问和最诚挚的祝福.岁月不居,天道酬勤.20xx年,是宏达学校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学校紧紧围绕"为学生服务,让家长放心,创宏达品牌"这一中心,抓住"教学质量,学校安全"这两条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生命线,实施"教师发展","教育创新","示范学校创建"三大工程,逐步构建起富有宏达特色的德育网,特色教育网,教育科研网及家校联系网等四大网络.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积极投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质量再创新高,社会效益日渐显著,学校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回忆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每一个宏达人都要展现出我

【VIP专享】40年代戏剧、散文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40年代戏剧概述 戏剧组织 一、中国剧作者协会 1937年7月15日成立,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这是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主要活动: 1、创作《保卫卢沟桥》,作为抗战以来第一个宣传鼓动的抗战剧,拉开了抗战戏剧大幕。 2、淞沪会战爆发后,与上海剧团联谊社联合发起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成立了十三支救亡演剧队伍,投入抗敌宣传。 二、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 1937年12月13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 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海孤岛戏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两个戏剧活动中心,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这里没有剧种流派之分,也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抗战洪流把他们挟裹在一起,只是为着同一个信念。 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1938年初,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响应着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号召,新兴的中国话剧艺术“从锦绣丛中走向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内地,从都市到了农村,从社会表层渐向社会里层。 作品:《好一计鞭子》《保卫卢沟桥》《台儿庄》《八百壮士》《咋们要反攻》《打鬼子去》等。 随着抗日运动的深入,这些组织不断扩大和发展,创作内容不断丰富。戏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抗日宣传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抗战初期各种短剧流行,短剧的形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打破了舞台和

观众之间的墙,使观众参与到戏剧中来,在演员和观众之间、观众和观众之间,都产生了心灵的感应和情感的交流。这正是戏剧的政治教化功能和宣泄功能的统一。 剧作家 1、阳翰笙(1902——1993)四川高县人 抗战时期历史剧《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还有《草莽英雄》等。 2、阿英(1900——1977)安徽芜湖人 1、上海孤岛时期历史剧《碧血花》《海国英雄》《杨娥传》被称为“南明史剧”,轰动孤岛文坛 2、《洪宣娇》试图以太平天国革命“成长与毁灭”的过程来隐喻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的行径。 3、还有现实题材剧《五姊妹》神话传说剧《牛郎织女》 三、杨村彬(1911——1989)北京人 代表作《清宫外史》三部曲:《光绪亲政记》《光绪变政记》《光绪归政记》 四、姚克(1905——1991)福建厦门人 代表作《清宫怨》 这些剧作家从历史中选材,借古讽今。俗话说“读史使人明志”,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对现实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加上剧作家的艺术加工,唤起人们对现实相似境遇的认知,帮助人们反思现实,明确前方的道路,做出正确的选择。剧作家通过剧中人物呼吁抗日救国,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3、陈白尘(1908——1994)江苏淮阴人,擅长讽刺喜剧 1、“亭子间”剧作《石达开的末路》《金田村》,开始舍弃早年罗曼蒂克情调而逐步走上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 2、抗战期间的《魔窟》《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其中《乱世男女》揭露了国民党统治下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3、抗战胜利前后,以《岁寒图》《升官图》为标志,陈白尘的喜剧创作出现了一个艺术高峰,他将笑的艺术打磨地更加成熟、削刻得更为尖锐。

40年代的散文和戏剧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 一、报告文学的勃兴 著名的报告文学: 丘东平的《第七连》、曹白的《呼吸》、亦门("七月派诗人"阿垅)的《第一击》、骆宾基的《大上海的一日》、曹聚仁的《大江南北》、范长江的《塞上行》、《西线风云》、碧野的《北方的原野》《太行山边》、司马文森的《粤北散记》、沈起予的长篇报告《人性的恢复》、萧乾的《流民图》《血肉筑成的滇湎路》《南德的暮秋》等。 旅行通讯主要有郭沫若的《苏联纪行》、茅盾的《苏联见闻录》、褚安平的《英国采风录》、费孝通的《初访美国》等。 实写抗战中著名人物的纪实性散文(或称人物特写),如沙汀的《我所见之H将军》、周立波的《王震将军记》、陈荒煤的《陈赓将军印象记》等。 二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一)、"鲁迅风"派(1939-1941) "鲁迅风"派主要活跃在上海孤岛时期,代表作家主要有王任叔(巴人)、周木斋、唐弢、柯灵、许广平等。1938年9月,王任叔等六人合出了杂文合集《边鼓集》,又于第二年1月创办了《鲁迅风》杂志,该流派由此而得名,1941年解体。(二)、"野草"派 "野草"派是围绕着文学杂志《野草》形成的以聂绀弩、秦似、夏衍等人为代表的杂文作家群,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野草》1940年创刊于桂林,出过"野草丛书"13种,坚持到1943年6月,遭当局勒令停刊后,1946年10月迁往香港改月刊为旬刊,郭沫若、茅盾等都为它写过文章,秦牧、周而复等青年作者则在此崭露头角。 三、小品散文的多样风致 这一时期新进的散文作者并不多,多是已成名的作家在写散文,运笔更加圆熟,有更多样的风致,如靳以的《红烛》;缪崇群的

1998-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散文阅读汇编(含答案和解析)

1998-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散文阅读 (1998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未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二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27.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2分) 答:因为□□□□□□□□(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3分) 答:因为□□□□□□□□□□(不超过10个字) 28.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不超过12个字)

十七年前梦一场_高中散文

十七年前梦一场 十七年前梦一场 浙江省乐清中学丹霞文学社王泽斌 我看到我们活着的人们 都不过是 幻形和飘忽的阴影 ——索福克利斯 十七年前做了一场梦,梦里世事无常。我不知,何处是梦,何处是表象。 由于理性的迷误,一直到误解理性自己的迷误,常使我们束缚,无法挣脱。我无法相信主观意志有绝对自由,就像我无法相信我能从浮生一梦中走出来一样。在梦和真实之间,在幻象和实在客体之间是否有一可靠的区分标准?是否如康德所说“表象相互之间按因果律而有的关系”就能将人生和梦境中断开来?我不知,人生本是梦,还是我在梦中。 有部老电影叫《Fallen》,中文片名翻译就不告诉你了,免得你从梦里惊醒。电影里警察要铲除一个依靠人体而活的恶灵,将其骗到了无人之境,干掉它的肉身之后便无新的肉身可以依附。结局呢?我想你猜到了。警察干掉的最后一个肉身是自己,只求让恶灵彻底失去可寄居的宿主。但你没有猜到结尾。一只猫慢悠悠地经过垂死的恶灵身旁——恶灵再度拥有了鲜活的身体。 你是否知晓了我谈这部影片的缘由,我想没有。我并不以此佐证

自己的观点,就像我一开始便没有提出观点一样。我没有要讲警察的人生如一梦,正义与愚妄并存。我也没有要讲这世界颠倒黑白,大好人坏死鬼都可绝处逢生。我想讲的,仅仅是故事的荒诞与现实?我们需要一些东西,去证明我们生动明晰地活着,无论做梦与否。 若是人生一大梦,我还仅仅处在梦的开端。虽然我不明结束,但我也只能把这当做开端来看。大梦中有着一贯的、遵守根据律的联系,而在诸短梦间却并不如此。这之间有一座桥梁,供我们区别。然而这桥梁确实难寻,我们不可能在经历任何一事的那一瞬间去逐节追求其因果联系。哪怕事后仔细回想,也早已更替陈新,有所不同了。因此事实上我们无法借这座桥梁来考究梦与现实的联系,而是一种醒状态下的纯经验性标准。 印度教最根本的经典《吠陀》和《普兰纳》的经文中将真实世界叫做“摩耶之幕”,而这与真实世界之间本身便存在矛盾性,摩耶之幕即遮蔽真实世界的帷幕。但若是将其叙述的“除了用梦来比喻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全部认识外,就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更频繁的比喻了”加在这摩耶之上,其间的矛盾也就自然消失了。梦究竟是否独立于现实存在?我想只有通过醒着来探究。但这本身就要单另于梦之外,非做梦之人所能办到。柏拉图也常说人们只在梦中生活,唯有哲人挣扎着觉醒过来。我尚未达到哲人的高度,只有借先贤之言加以论述。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使我看后很想转借于你分享。他认为人生和梦都是同一本书的页子,依次连贯阅读叫做现实生活。我们也常不经意随便翻翻,没有秩序,也不

2005-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散文小说阅读一览表

2005-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散文小说阅读一览表 2005年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 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 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 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 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 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 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 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 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 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 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 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 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 19.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不超过20个字)(2分) 【答案】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解析】这是一道由果探因题,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找,因为这句话是前文的一个总结。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因为下一段是这一观点的展开论述。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0.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6分) 【答案】“似乎”一词的含义: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20.本题考查考生对表达技巧运用理解的能力。做第一问,要注意“似乎”一词,“似乎”说明从表面上看是远离人群,而实际又并未远 1

2017年赞美医护人员的散文

2017年赞美医护人员的散文 高尚的情操,走进每一位患者总带着一份职业性的微笑,不求回报只求奉献成了她们心中的骄傲,歌颂护士的伟大。 下面是我们文秘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赞美医护人员的散文,请大家参阅!(篇一)有一种关怀是无私的,还有一种爱是非常伟大的,有一种奉献是平凡的,当繁花盛开的春天,也许有人去赞美花的美丽、枝叶的挺拔,谁又会想到那一片片默默无闻的绿叶呢?如果把医院比做生命之树,护士就是那枝头上一片最小的绿叶,怀着对护士工作的一种深深地敬意,站在护士最神圣的节日面前我要赞美护士。 我赞美护士有着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走进每一位患者总带着一份职业性的微笑,不求回报只求奉献成了她们心中的骄傲,黑夜的恐怖加上生物钟颠倒,超负荷的工作连着疲惫的心身,她们想着的还是患者的需要。 在情感的沼泽地面前,她们带给患者的是摆脱病魔的勇气和一份生存的基本需要,用心理学知识抚慰心灵空寂的患者轻松地进入梦乡,用医学知识为患者补充疾病康复的健康指导。 我赞美护士有着无私的爱,面对多重性格的患者,她们奉献的是海一样博大的情怀,面对刁难者纵使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们对病人讲得也是医德和表率;我赞美护士能够在琐碎而又繁杂、艰辛而又辛苦的工作中正视平凡;我赞美护士能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一份女儿、母亲、妻子的重担,面对生命垂危需要救助的患者,她们只知道挺身而出,

面对身患绝症心理失常的患者,沟通与交流成了她们最拿手的绝招。 她们如春天的雨露能滋润患者久旱的心田;如夏日清爽的微风能带走患者心灵的烦躁;如秋夜的明月能照亮患者通往健康的心灵彼岸;如冬天的阳光能温暖患者一颗失常的心。 我赞美护士她们奉献的是丝丝温情,暖暖关爱,滴滴汗水,份份真情;她们奉献的是最宝贵的青春,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还有健康拥有者的一份安祥;南丁格尔精神永不灭。 我赞美护士造福于人民,歌颂护士情洒病房爱洒人间。 (篇二)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医生,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 医生救人小到门诊,大到手术,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因此,他们总是那么专心致志,不敢有一丝疏忽大意,他们知道一个小错就能酿成大祸。 每当知道医生又救治好一个垂危病人,我的心里即羡慕有佩服,不由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我也要当医生。 说来话长,我想当医生还有原因呢…,今年4.5月的时候,非典病魔肆掠北京城的时候,恐怖的气氛笼罩在北京上空,不断有疑似病历出现,弄得人心惶惶。 就在这时,白衣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在抗非典前线有这么一家医院----小汤山医院,发生了这么一场感

十七年散文

一、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 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进散文激活散文的“心”。 现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论”——言个人之志,显个性精神。 杂文取得散文的正宗地位,通讯、报告文学成了主流形态。 3、当代散文(17年)——泛化的抒情论:抒人民之情,扬时代精神。 类型:海阔天空论、诗意论、形散神不散论 二、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巴金《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樱花赞》,吴伯箫《北极星》,碧野《情满青山》,方纪《挥手之间》,峻青《秋色赋》。 (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 小结:十七年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三、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视角背离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

40年代散文戏剧

40年代戏剧 戏剧概况: 1)1937年7月15日,中国文艺界第一个抗日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剧作者协会(原上海剧作者协会)成立。 一、抗战初期的抗敌宣传剧 1、戏剧形式趋于小型化、轻型化和通俗化。街头剧、活报剧、朗诵剧、灯剧等。其中“街头剧”最为流行。<战前以城市为中心,以市民、学生、知识分子为主要观众,以细腻的生活描摹、深邃的心理刻画为主要内容的话剧,向实时化、大众化倾斜。>这些小型剧通俗活泼,富有战斗性,使话剧向群众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 二、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37年,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上海成立。戏剧家们在一个峥嵘岁月中支 撑起“艺术与政治”的平衡点,这一切都蕴含在现代剧、历史剧与喜剧创作之 中。戏剧活动转移向大后方的城市剧场,多幕剧产生。重庆雾季演剧活动和上 海孤岛戏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两个戏剧活动中心。迎来了中国话剧的黄金时 期。 代表作:《保卫芦沟桥》、《台儿庄》《百壮士》 40年代剧作家及作品概述 (一)现实题材的剧作 1、夏衍《上海屋檐下》《一年间》《心防》《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等。 夏衍的剧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规避惊涛骇浪式的宏大场面,代之以平凡的生活画卷,以其沉潜隽永、朴素洗练的风格刻画出知识分子的人生心态,透过日常生活来体现时代精神。 2、田汉剧作表现了抗日和民主两大主题。主要剧本有《秋声赋》《丽人行》。 多场式、多线索、开放化、报告员串联全剧等戏剧手法,是田汉对话剧结构新的创新。 3、于伶(尤兢)的剧作大都以上海的现实生活为题材,《夜上海》《长夜行》等。 5、张骏祥(袁俊):《万世师表》是其代表剧作。 6、陈白尘:戏剧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讽刺喜剧,著名的《升官图》。 另一类是“正剧”,《岁寒图》。 7、吴祖光:抗战期间创作代表作《风雪夜归人》 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时代标语,嬉笑怒骂,挥洒自如,于荒诞中鉴出真实。 8.宋之的:《武则天》《雾重庆》《群猴》

当代文学·十七年短篇小说

第四章十七年短篇小说 第一节孙梨小说的中的战争与人 一、关于孙梨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小说家、散文家。孙梨小说以秀雅隽永、清新自然和散文化、诗化追求成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代表作,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二、《荷花淀》分析 (一)战争时期的非战争、非冲突构思 小说以另一角度理解战争和把握了战争,即题材非战争化,非冲突化,追求人物和情节的淡化,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二)诗化的纯美境界 ①景物的纯化②情节的淡化③情调的浪漫化 (三)人物形象的群像化特征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形象。

三、《山地回忆》分析 (一)散文化的叙事方式 小说采用倒叙的笔法,由故人相逢引起联想、回忆,进而引出根据地人民热爱和关心八路军的动人故事。 通过河边“争吵”、做袜子,贩枣、买织布机等生活片断,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为纯朴、热情的“山地女孩子”唱了一曲优美的赞歌。 (二)先抑后扬的人物塑造技巧 作品塑造了一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妞儿”,使其成为“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妞儿”是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她一出场就责备“我”弄脏了河水,那挑衅的姿态,咄咄逼人的话语,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开朗、爽快、泼辣的个性。通过“争吵”到“硝烟”散尽,她性格的另一面又逐渐显露出来。“不穿袜子,脚不冷吗?”异峰突起,“我给你做”尽显真诚。一个外表伶牙俐齿、大胆泼辣,而内心火热真诚、纯真鲜亮的山地女孩,已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 通过“贩枣”得利,“妞儿”却提出了买织布机的要求,又从一个侧面写出她勤劳、质朴的美德。 孙梨说:“《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当然,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山地回忆〉的回忆》)

戏剧化的散文(一)

戏剧化的散文(一) 摘要]作为戏剧理论家的余秋雨,充分调动多种戏剧元素为散文所用,形成了自己散文创作的独特戏剧化风格。纵观余秋雨散文,从情感基调到句式修辞,从谋篇布局到表现手法,都渗透着丰富的戏剧化元素——悲剧蕴含、戏剧冲突、戏剧悬念、戏剧结构、戏剧情境、鲜明的情感、富于韵律和节奏的语言,等等。戏剧元素的植入,大大拓展了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容量和表现手段,也为当代散文的文体发展开拓了一条斯路。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戏剧化元素 在散文集《文化苦旅》问世之前,余秋雨以其戏剧著作《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受到学术界的推崇。以戏剧理论家身份进入散文界的余秋雨,带着“希图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深入到大众阶层的强烈愿望”,进行散文的创作。在戏剧中浸淫了几十年的余秋雨,在散文创作中有意或无意的融入了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制造出惊奇曲折、绚丽多姿的剧场效果。戏剧的交互性、集中性和形象性,拓展了散文写作的审美空间,有效地增强了余氏散文的张力和魅力,使其呈现出一种独有的大景象、大气派。产生这一结果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实在情理之中。独特的戏剧化风格,使得余秋雨散文有别众家,卓然而立。 在文化意识和文化主题的统摄下,余秋雨借鉴戏剧“以悲为美”的理念,来负载自己对于文明的深沉思索;他运用色彩强烈的戏剧语言,去抒

写心中的苦闷,与读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他精心选取史料,构建戏剧性的情境,使文化人物宛然若现;他设置戏剧化的悬念与冲突,承担起两难选择的文化主题,向历史发出声声追问。总之,戏剧元素的植入,弥补了传统散文的狭小格局,大大拓展了散文的文化容量与表现手段,也使余秋雨能够得以在散文的空间里吞吐天地,俯仰古今。戏剧化的散文实现了对传统散文的有力突破与超越,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本。 一俳徊与凝重:悲剧思维的借鉴 戏剧按照内容的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广义的悲剧泛指一切表现人生的痛苦、不幸、死亡而具有悲剧意味的作品,其中包括戏剧作品。狭义的悲剧是指在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斗争中,邪恶一方的力量压倒了正义的一方,正义的一方最后遭到失败,以致毁灭,从而激起人们悲痛、怜悯以至崇敬的感情的戏剧作品。无论西方的《哈姆雷特》、《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窦娥冤》、《桃花扇》,或是现代的《雷雨》、《原野》,伟大的悲剧作品不胜枚举。在戏剧理论研究史上,喜剧常常遭受冷遇,而悲剧则倍受青睐。除戏剧艺术本身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悲剧所蕴含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往往构成了一种文化的凝聚点,反映了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生活的人们对于生存死亡,宇宙人生等重大问题的哲理性思索。一个民族的哲学、政治、宗教、伦理等思想形态的各个方面都会在悲剧意识中得到较深刻的反映。”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悲剧具有更丰

现当代十七年文学 自己整理

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 第一节概述 1、十七年文学:1949——1966,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左倾思潮不断干扰 2、建国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 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3、50年代前、中期,三场思想批判运动: ①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政治过多干预文学); ②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俞平伯的政治性围攻深入到岁胡适学术思想的前面批判), 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批判胡风的三个方面:立场、态度、观点;胡风文艺理论: 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处处有生活)。 4、1956.5.2,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扩大人民内部的民主和自由 (2)提倡独立思考,反对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 (3)推动创作自由、讨论自由、批判自由 受其影响,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5、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公开发表,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 6、1953.9北京召开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有积极影响,但导致十七年文学基本呈现出现实主义一元化格局,失却了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7、创作流派: ①“山药蛋派”:小说领域,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烽、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恪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②“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 8、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不足: (1)因政治宣传、中心任务的制约被迫付出真实性缺失的代价了,一系列政治性批判运动之后,作家们被不能写劳动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不能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束缚。(2)“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口号的功利目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仍客观存在,受“大跃进”影响,这种创作方法带有浓重的理想化乃至空想化的倾向; (3)一些作品严重脱离现实,助长浮夸风和共产风,影响了现实主义的深化,逆向冲击了现实主义创作; (4)1962年之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势,更是造成了现实主义的之越走越窄的局面。 9、文革期间:文化专制主义、文化蒙昧主义——创作衰败萧条,除“革命样板戏”和一些属于“阴谋文艺”的作品。 革命样板戏:1967年5月,在江青主导下改编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这8个剧目冠以“革命样板戏”称号。“革命样板戏”以政治乌托邦的方式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现代民族国家创立的历史和巩固这一成果的现实。斗争哲学和道德理想是它的主要思想资源,它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因为戏中没有家务事、儿女情,人物成了阶级的符号,“革命样板戏”被江青一伙据为己有作为政治资

十七年散文与散文三大家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创作(3课时) (一)课程导入:散文有两个基本特点1:结构自由灵活,形散。2:真实。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叙事实,写实物、实情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都是如此。 (二)散文概念与散文创作的两种体式 1:概念:散文历史很悠久,概念也很复杂,在过去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现代散文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狭义指“抒情性散文”,广义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叙事性的散文。于是散文有了两种发展线索——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 2:两种散文体式的发展状况 20年代主要是抒情性散文繁盛。因为五四的个性解放,和抒情散文的个性自我抒情契合,代表作品有周作人的美文、林语堂的小品文。30年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叙事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繁盛。集中表现为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兴起。 建国后,由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和个性情感的表达受到贬抑。叙事性散文发展迅速,成为散文创作的主体,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现。 (1)叙事性散文在建国后,50年代初,主要是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从主题和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一是朝鲜战争。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叙事散文的突出创作表现为杂文的兴起和回忆录、史传文学的繁荣。 A:杂文。建国前,在国统区,杂文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区,特别是建国后,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文艺政策却不允许和批判杂文写作。在百花文学时期和60年代初,党的两次文艺政策调整,杂文两度有限度的复兴。 B:回忆录、史传文学。这类创作是统治者的历史性叙述。如《红旗飘飘》 (2)抒情性散文的两次复兴。 抒情性散文也称为“艺术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所以更具艺术价值。由于建国后重视叙事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忽视个性抒情,因而,这类散文普遍受贬抑,只是在文艺政策松动时才出现。A:百花文学时期。56年作协明确将散文小品和特写分开,承认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独立品格。56年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来。B:60年代初,伴随着文艺的全面调整,散文创作更加成熟,表现为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概念,形成了许多散文作家;散文风格形成,由早期简单抒情转向注意提升作品艺术水准;作品数量多。 17年散文三大家(2课时) (一)课程导入:十七年文学时期散文领域形成了由杨朔、刘白羽、秦牧代表的三种散文创作模式,它们一方面推动了散文这意一体裁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散文的发展。 杨朔 1:生平,山东蓬莱人,39年在华北根据地做随军记者,发表了反映抗日的《潼关之夜》。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54年后,专注于散文创作和文化外交。 2:代表作品,散文集57年《亚洲日出》,60年《海市》,61年《东风第一枝》64年《生命泉》 作品从内容上分为四类:(1):抗美援朝,《英雄时代》,《万古长青》。(2):祖国新貌,《海市》《茶花赋》。(3):写普通劳动者《雪浪花》,《荔枝蜜》(4):其他题材《印度情思》《樱花雨》。 3:散文特点。(诗体散文) (1)诗的意境与味道,也被称为“诗化散文”。具体表现在: A:挖掘生活的诗意,作家认为“我们时代的生活本身是美的,所以作品就是该给人美的享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不满于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注意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诗意。茶花赋-祖国;海市、海市蜃楼-社会主义新渔村;香山红叶-乐观主义精神。 B:诗的意境。杨朔的散文喜欢托物言志,象征求譬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上升为诗的境界。不重写实,重意境营造。 C:诗一般清丽的语言,使散文语言象诗的语言一样富有张力、表现力强,有神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