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经济外交这一概念来源于日本的外交实践,并由由日本政府在1957年的《外交蓝皮书》中最先提出的,是战后日本在当时的艰难的情况下制定的战略,经过几十年发展,这种以ODA为主要方式来换取廉价资源、促进经贸发展、提高国际地位的经济外交为日本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缓和了和很多国家的关系,博得了他国对日本的好感。

一、基本定义

一是以经济为目的,以外交为手段,把谋求扩大经济利益作为目标;另一种解释是以经济为手段,谋求或依托经济力量来实现外交的目的。(在我看来,第二种定义更加恰当——以经济手段谋求政治利益。)

二、产生缘由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作为战败国,开展军事政治外交的空间很小,因而否定了日本在对外关系上运用军事外交的可能性。但由于当时美国为了抗衡社会主义阵营,尽力扶植日本。在当时条件下的日本,只有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才能改善国际社会对日本的看法,重返国际社会。

三、方式

日本主要以对外经济援助为主,ODA是日本扩大其政治影响的最主要的方式。(什么是ODA?)

两方面因素:

(一)国内,经济的迅速复苏使得日本对海外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战后初期日本企业的相对弱势使其在重返国际市场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因此日本政府选择这种开发援助为日本的民间企业的商品和资本打开了对外扩张和输出的道路。

(二)国际,战后日本背负着巨额的战争赔款,日本利用对外提供ODA,通过“以援助替代补偿”的方式,获得向亚洲各国出口商品、劳务、技术和资金的机会,重新回到亚洲市场。

四、发展演变

(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的形成发展时期

1952年吉田茂在组建第四届内阁时的施政演说中首次提出了“经济外

交”的概念。1954年,日本加入了“科伦坡计划”,开始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转换过程。1957年,日本政府发布第一个外交蓝皮书,“经济外交”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的正式外交文献中。此后日本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利用经济外交,对内谋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外消除侵略战争造成的后遗症,以使日本尽快重返国际社会。

(二)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时期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对美、日等亲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禁运,给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日本经济以沉重打击,引发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混乱、社会动荡和国民恐慌。为保障日本石油供应,日本对中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出台了“新中东政策”,带动了日本对该地区经济外交的开展。同时,日本政府不得不反思过去对美过分依赖的做法,重新重视外交战略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因此,日本“新中东政策”可以视为日本的经济外交从纯粹的经济行为,转向兼具政治和战略意图的综合性外交政策行为的转折点。

(三)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逐步政治化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日本政府日益不满足于其“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地位,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宣称要成为“国际国家”,要在国际社会发挥与其经济实力对称的政治作用。1983年,中曾根公开提出要做“政治大国”的口号。此后,日本政府一改在同际活动中的低姿态形象,积极宣传其大国政策。为实现在全球范围与美国的平起平坐,日本政府特别强调通过开展经济外交来实现其政治大国的梦想,对外战略型援助也大幅度增加。1980年的日本外交蓝皮书宣称:对外经济援助是“为确保广义上的安全保障”所必不可少的,是为其政治大国铺路的“经费”。此后.日本大幅度扩大了对外经济援助的规模,利用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援助疲劳”之际,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外援助国,并在199l—1995年连续五年占据世界上“最大对外援助国”的冠军宝座。

(四)冷战结束至今:经济外交日益政治化,其功能日益被政治外交所取进入2l世纪,日本的经济外交发生了很重大的变化。2005年以前,日本由于“大国战略”的需要,ODA一直在日本的经济外交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2005年之后,随着日本“入常”的失败,ODA的数量处于下降状态,日本转而重视区域经济合作。2005年日本的ODA是131.26亿美元,2006年跌落至111.36亿美元,并且被英国超过。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坚

持的经济援助来推动大国地位的战略开始转变,因为2005年是日本大国战

略的核心——“入常”的关键一年,但是日本的这一目标进展地并不顺利,同时日本的经济复苏的道路和前景暗淡,在这种背景下日本调整了经济外交

的战略,ODA的数量下降,并且排名从2005年的第二位下跌至第五位。在

国民总收入与对外援助的比率上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五、安倍政府的经济外交

(一)具体表现

首先,日本积极推进与缅甸和印度的经济关系,因为缅甸是维护日本从波斯湾到南海地区的石油航线的关键一环,同时加深和缅甸的关系,有利于

平衡中国。在经济上,缅甸市场没有被开发,有着很大的潜力,有利于拓宽

日本的市场,并且缅甸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日本看重的。2013年,安倍政

府的副首相麻生太郎访问缅甸,免除了缅甸5000亿日元的债务,还恢复了

对缅甸的ODA。

此外,日本还援助南海国家,以求制衡中国。2012年日本对东南亚的投资增长至2010年的2.4倍,并且积极援助那些在南海和中国有领土争端

的国家,与这些国家一道与中国争夺海洋权利。日本不仅在菲律宾、越南等

国进行投资,帮助其修建基础设施,还在军事上对其提供援助,比如日本向

菲律宾提供巡逻舰、帮助其训练人员,帮助越南训练潜水舰艇员等。

最后,日本还在中国的北部地区积极活动,加强和蒙古的关系,通过对蒙古的经济援助来拉拢蒙古。2013年,安倍访问了蒙古,进一步发展与蒙

古的战略伙伴关系,对其进行技术转让,提供贷款。此举既能满足日本对资

源的需求,又可以牵制中国。

(二)主要特点

首先,放弃了援助,经贸化显著。从2005年开始,日本延续了几十年的以ODA为主要方式来拓展海外市场、获取廉价资源,增加其经济政治影

响力的特点逐渐淡化。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危机之后,日本经济的萧条使得

ODA难以为继,2012年9月末,日本的国债总额达到983万亿日元,约占

GDP的225%,成为全球第一大负债国。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崛起,迫使

日本追随美国,并拉拢中国周边的国家来牵制中国,ODA的作用不再突出。

为了使日本走出经济困境,安倍政府在国内实行量化宽松,贬值货币来促进

出口;在国际上通过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协定来重新占领亚洲市场,来

实现日本经济的复苏,经贸化成为了日本经济外交的一大特点。

其次,追求经济复苏,功利化明显。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经济萧条时期,日本民主党面临的最核心任务就是重振日本经济,因此日本将走出困境的最大动力源锁定为快速发展亚洲市场。日本经济外交的功利性体现在对中国的态度上,安倍政府对华经济外交的特点是“政冷经热,两面下注”。日本一方面看到了中国市场是其经济复苏的关键,但是日本又合弃了鸠山政府积极推动“东亚共同体”,在外交上刻意与中国拉开距离,转而参加TPP谈判,反映出日本既想利用对华贸易拉动日本经济增长,又想在军事和政治上防范中国的功利性色彩。

六、经济外交的制肘因素

(一)“错误的历史观”导致了经济外交缺乏最基本的信任和沟通

(二)经济外交受到政治外交强有力牵制

(三)强烈的经济与政治动机严重影响了外交的效果

日本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解读

[摘要]日本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表现为日本外交政策的两面性和暧昧性;对外寻求在国际体系中“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极力向外扩张,寻求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神道教主要体现在对外交决策制定人员及外交政策的牵制作用;“耻感文化”使日本外交具有敏感性,很大程度上是对外部世界行为的被动反应,同时也使日本外交很少考虑道德问题;“集团主义”表现为在国际交往方面十分谨慎和追求与强国的结盟。 文化是民族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表现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与外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外交的进行自始至终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无论是对交往对象的认识,还是对外交往政策的制定过程,文化始终是在幕后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政治文化是文化中与政治密切相关的部分,所以,政治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尤为突出。政治文化是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政治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政治文化也是一国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一国外交总是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并体现该国的政治文化,在个人层面上影响决策者的对外决策方法,在国家层面上影响对外政策的内容。[1]从政治文化入手研究一国外交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日本的政治文化入手,来分析其对日本外交政策的影响。 一、日本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内容 日本政治文化是与日本政治紧密相关的文化,它扎根于日本,但是又不仅仅来源于日本,它不仅包括日本本土的政治文化而且包括与外界交往过程中吸收的政治文化。纵观日本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日本政治文化中蕴藏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政治文化的多元性,结合东西方文明,既有吸收性又有对传统的保守性。 从古代对中国文化的尊崇、对中华文明的向往,到近代以来,“脱亚入欧”口号的提出,在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过程中,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吸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日本政治文化不断学习汲取和模仿其他先进文化的图画,因此有学者又把日本文化称作“混血文化”、“合金文化”、“飞地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化虽大量汲取东亚文明中心的文化要素,具有东亚文明的共同特征,但它在自身历史积淀中却依然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日本采取的是一种“有用性”的选择原理和日本式的审美意识,一边吸收一边改造。日本民族文化摄取了中国儒学,挖掘了它的合理内核,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儒学讲求分析事物的“格物”思想,并逐渐将它改造为经验论性质的学术思想。日本民族在东亚文明总体框架之中创造了民族文化,日本文化也是在东亚地区文明的撞击中锻造形成,并不断取得飞跃的。[2](69) 在对待西方文明方面,日本的功利性更为明显。如果说在学习中华文明时,日本是被先进文明所主动吸引,那么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被动的成分则很明显。日本是在幕府锁国状态下,开始接触西方文化的。对其学习是在感受到与西方差距的刺激下,由学习“兰学”开始的。所谓“兰学”即西学,主要指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科技。而到了幕府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尤其是目睹满清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日本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的政治制

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题目: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11级历史汉班 姓名:梁永辉 学号:20111104545

读《战后日本外交史》有感 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沉重灾难之后,人类社会本应享受更多的安宁与和谐,但令人遗憾的是却进入了东西方政治与军事全面对峙的冷战时代。对这种形势发生重大影响的,无疑是个别大国推行的对外政策。宋成有、李寒梅撰写的《战后日本外交史》重新审视了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时代气息,称得上是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以全球视角研究日本战后外交的代表性著作。 《战后日本外交史》第一编占领时期对美一边倒外交路线的确立。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英法力量受到削弱,殖民主义体系瓦解,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打破,欧洲的影响开始下降,亚洲的影响将要上升。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进行了单独占领、并实施以服从美国的全球利益为目标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改革,成为日本战后民主化的主潮,给日本乃至国际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战后日本外交史》始终把握了这样一种趋势:以美苏为两极的新大国强权政治代替了凡尔赛体系的旧的强权政治,两极的矛盾与斗争在世界范围内以多种形式全面展开,成为影响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在这个大背景下,日本外交被纳入美国全球战略的框架内,是为冷战服务的亦步亦趋的追随外交。该书在探

究日本外交活动的宏观国际环境的同时,还探究了日本国内领导人对外交政策的影响问题。由于美国对日占领并左右其外交政策,自吉田茂内阁起,日本依托美国的庇护寻求自己的发展已成为其外交的既定方针。 第二编是对美一边倒追随外交路线的局部调整。在这一阶段,单纯地由美国支配的外交路线越来越受到国内的反对与批评,同时由于国内经济恢复和增长,因此出现了对美日关系框架内的局部调整。比如“自主外交”的提出,以增加日本的自主性,试图减少美国人控制的势力。 《战后日本外交史》对日本与中国的关系特别重视。例如在《日中关系的进展与挫折》一章中作者所提到的为推进日中关系正常化而辛勤工作的日本友人不下数十人, 面对日中关系的低谷,更多的日本友人却逆流而上为改善日中关系而努力。他们当中有政治官员、国会议员、新闻记者、学者和工商业巨头,活跃在日中邦交正常化前的民间外交中,为推进日中关系的发展扮演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角色。 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也是该书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认为,日本与东南亚国家修复与改善关系,是在东西方冷战体制形成的大背景下实现的,既有追随美国政治路线、作为向其讨价还价的政治砝码的一面,也有渴望获得东南亚资源与市场的现实考虑。作者具体地剖析了日本与东南亚的复杂关系,为读者理清了日本外交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今天对日本问题的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 冷战的结束极大地改变了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格局。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及随之出现的国家间关系的新的互动,迫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以冷战结束为界标,我们可以把日本的对非外交分为两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本文在简要概述冷战时期日本对非外交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冷战后日本对非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动因。 一、冷战时期日本的对非外交 日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在二战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注:二战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日本同埃塞俄比亚曾有过一定的接触,双方在1930年前后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外交关系特别是皇室关系,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公然侵犯埃塞俄比亚,日本公开支持墨索里尼的野蛮行动,拒绝承认埃流亡政府,双方关系随即破灭。)二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神话的彻底破产及和平主义的普遍兴盛,美国单独的军事占领及其在日本推行的比较全面的民主化改造,使日本外交战略得以形成的国内外环境彻底改观。冷战时期,日本自愿或被迫地选择了一条明显不同于二战前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从根本上以“日美

同盟”和“经济中心主义”为其两大支柱。由于此,日本得以在美国的经济扶植和核保护伞下,积极利用有利的国内外资源专注于经济和科技的振兴,以此逐步恢复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这一外交总框架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对非外交的战略和策略取向。 就战略层面而言,日本对非外交体现了明显的“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特征。(注:PeterJ.Schraeder,“Japan'QuestforInfluenceinAfrica”,CurrentHistory,May1999,p.232.) 在策略层面上,日本强调通过援助来渗透非洲国家市场的目的,以促进日本的对外贸易与投资。 但是,并非所有非洲国家都能均衡地得到日本的经济援助。日本以资源和经济潜力为标准把那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国家列为核心国家(keycountries)(注:JunMorikawa,JapanandAfrica:BigBusinessandDiplomacy ,AfricaWorldPress, Inc.,p.15.) 之列,并对这些国家施以重点援助。

结合当前国际局势,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解析当前国际形势,把握国家对外政策关键 网络工程0912班 2009811057 摘要:以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以及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体会当前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主要从世界经济复苏与风险、世界局部性战争、美霸权主义以及防恐新形势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看清国际形势。当面对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时候,我国将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从开展峰会外交、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及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展开外交。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复苏防恐新形势外交政策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 首先,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特征越发突出,全球复苏进程相对缓慢。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国家复苏乏力,亚洲、拉美和非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计划效用衰减,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填补全球需求缺口。 各主要经济体加紧反思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政府将经济繁荣列为国家力量源泉,继推出“出口翻番”、“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发展战略后,又宣布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力图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和出口能力重塑美全球竞争优势。欧盟提出转向知识创新经济,实现经济健康和绿色发展,增强欧盟经济包容性和社会向心力。日本公布“新增长战略”,将转向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举的需求引导型增长。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自然灾害、流行疾病、能源资源、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世界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首都突尼斯市14日晚至15日晨发生暴力事件,军队进入市区,维持秩序。本?阿里1987年接任突尼斯总统,于1989年4月正式当选。此后,他四次连选连任突尼斯总统,执政至今。这起戏剧性事件的导火索,是突尼斯城管“粗暴执法”,逼一名小贩自焚身亡,引发全国骚乱。,其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波及到了北非、中东地区的多个国家,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本次风波事件来看,北非、中东国家将进入内部纷争加剧的多事之秋,目前整个动荡局势还在延续,尤其是利比亚还在采取武力镇压,从而爆发了内战,国际

2020年(财务知识)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财务知识)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壹、经济外交政策的提出 1957年,日本政府发表了第壹份《外交蓝皮书》,明确提出包括“经济外交”的三项“重要课题”,从而揭开了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序幕。1958年通商产业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命名为《经济合作的现状和问题》,其“前言”指出“经济合作的基点是立足于国际协调的精神,于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仍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扩大输出市场和确保重要资源输入市场做贡献”,不仅强调对外经济合作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且认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以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东南亚赔偿问题的解决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为背景,渐渐进入壹个新阶段”。因而能够将这2个文件视为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推进经济外交的“宣言书”。ODA作为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方式、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和演变和经济外交的发展过程密切关联,且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对于“经济外交”这壹概念,日本学者有表述方式和基本内容不尽相同的各种界定。有的认为:经济外交是“于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国家的诸多经济利益,而由该国政府尽量动员本国资源来推行的对外关系的壹种方式”,突出了经济外交的动因、目的和行为主体。1也有认为:经济外交是“有关贸易、资本、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的市场开放,和随着经济摩擦而导致的进出口限制,以及经济制裁、经济援助等日本政府的各种政策”,强调了经济外交的内涵、外延和结构性的内容。2中国学者认为:对日本的经济外交有广义和狭义的俩种解读,只有从这俩个方面全面理解经济外交,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演变的实质。于狭义上,经济外交“就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是相对于政治外交、军事外交而言的。”于广义上,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手段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使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前者强调经济外交的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_国际政治论文_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_国 际政治论文 ; 仰是很难变化的,但是处于边缘部分的因素则非常容易变化,并最终可能影响到中心信 仰的变化。在理论方面比较能代表这一时期成就的是杰维斯的《国际政治中的认识与错 误认识》。他在提出从四个层面上对国际政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决策者的 认识过程对外交决策,乃至国际政治的影响。如认知的一致性是如何影响外交决策的, 外交决策者又是如何从历史中学习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外交决策者对现实错误认识 的规律及其影响等等,进而提出了认知对研究外交决策和国际政治的重要性。他认为, “如果撇开决策者对世界的信仰和他们对其他人的印象(image),通常是不可能解释关 键性的决定和外交政策的。”(注:Robert Jervis,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6),p.28 .) 与此同时,一些对外交政策的研究也采用社会认知或图式理论的方法。如拉尔森对遏 制政策起源的研究,就是利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借用有关档案材料,对从二战结束前的 1944年到1947年冷战爆发这一段时间内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杜鲁门、哈里曼、贝尔纳 斯、艾奇逊等对苏联的认识发展过程进行的研究。他发现艾奇逊对苏联的认识基本上是 稳定的,而其他几个决策者对苏联的认识则经历了从盟友到对手乃至敌人的变化过程, 进而提出没有一种关于认知的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美国对苏

联政策的决策者的认知变化过 程。(注:Deborah https://www.doczj.com/doc/983115588.html,rson,Origin of Containment:A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罗赛蒂采取相同的方法对卡特 政府外交政策主要成员的信仰及其对外政策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他指 出在上台之初,卡特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员卡特、万斯和布热津斯基的世界观是基本 一致的,都非常乐观。他们都不赞同尼克松、基辛格的权力政治和均势外交,认为那些 是不道德的,不能反映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外交政策的优势,希望与苏联建立一种和谐 的关系。但是随着苏联在全球扩张的升级,从第一次埃塞俄

中国外交政策及特点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

Se p.2007 Vol.9,No.5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第9卷第5期 收稿日期:2007-03-22 作者简介:刘国华(1963-),男,安徽怀宁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日本问题研究。 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及其新动向 刘国华,李 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 摘 要:二战后,由于日本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经济外交就成为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占领国际市场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途径。通过政府开发援助等手段的实施,日本的经济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受强烈的经济动机和政治色彩的影响,加之受日美基轴及相关政策的制肘,日本战后以来的经济外交并没有完全达到其预期的效果。 关 键 词:日本;经济外交;政治大国;历史问题 中图分类号:D 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758(2007)0520429205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指出:“经济力量实际上可能是最重要的权力源泉,在主要大国间军事冲突不大可能发生的时代里,经济力量在决定国家的国际地位高低方面将起日益重要的作 用。”[1] 而经济外交则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 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而进行的外交活动[2]。作为战败国,战后日本不仅失去了对外实施军事外交的可能性,政治能力也大为削弱。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做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3]。 一、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 日本为占领国外市场、改善国际形象、实现政治大国的诉求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其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 的形成、发展时期 1952年吉田茂在组建第四届内阁时的施政 演说中首次提出了“经济外交”的概念,他指出:“政府准备首先进行一系列经济外交工作,如缔结通商航海条约、通商协定等,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 展”[4]。1954年,日本加入了“科伦坡计划”,开始 了从受援国到援助国的转换过程。1957年,日本政府发布第一个外交蓝皮书,“经济外交”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的正式外交文献中[5]。此后日本历届政府都致力于利用经济外交,对内谋求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外消除侵略战争造成的后遗症,以使日本尽快重返国际社会。进入6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英、法和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西方第二经济强国,日本对外援助的意志和欲望也随之大为上升,更加积极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政府开发援助,冀图扩大经济势力范围,确保海外资源的稳定供应,为自身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经济外交 进一步发展和转型时期 从7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美苏关系相对缓和,国际政治环境发生了对日本有利的变化。此时日本政府的大国欲望逐渐上升,经济外交开始更多地考虑政治安全因素,非经济性战略意图日趋明显。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运用“石油武器”对美、日等亲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禁运,给严重依赖中东石油的日本经济以沉重打击,引发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混乱、社会动荡和国民恐慌。为保障日本石油供应,日本对中东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出台了“新中东政策”,带动了日本对该地区经济外交的开展。

名词解释 外交政策分析

第三章 1,组织伦理之父——韦伯P88(207/255) 马克斯·韦伯(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 其中官僚组织模式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韦伯因此被称为“组织伦理之父”。(其行政组组织理论正是产生于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同时,韦伯和泰勒、法约尔被认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甚至有人将他与杜克海姆、马克思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 2,韦伯的权力理论P88(276)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来自传统或世袭的传统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的超凡权力,根据法律与规定的法定权力。在这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中,传统权力的效率较差,因为其领导人不是按能力来挑选的,仅是单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而行事。超凡权力过于带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或神圣的启示,所以这两种权力都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只有理性和法律的权力(合法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谨慎的公正。 3,官僚制P89 (228) 作为韦伯组织理论的基础,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韦伯勾勒的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官僚制具有以下特征: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的结构是分层控制的体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成员有严格的资历限制和选用制度,并建立了奖惩与升迁制度;通过对成员的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提高工作效率。官僚制的提出,为行政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目前已经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 4,施耐德外交决策P90-93 (292) 施耐德从决策的视角研究外交政策,研究对象主要是“黑箱子”内部的决策组织和决策者个人的决策行为。由于研究内容涉及组织运作、官僚政治、认知心理等,被成为外交决策学的“大理论”。施耐德认为,研究外交政策的过程与研究其结果同样重要,对外交决策过程的研究就是外交决策学。他指出,外交决策的研究主题仍是民族国家,其主要概念有作为行为者的国家、目标、手段和情势;外交政策行为是职权范围、沟通和信息,动机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施耐德用系统分析法为外交决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有两个支柱:决策组织的形态和互动;决策者的心理状态。这是这两个支柱内外各种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决策的最终形成。 5,研究框架P93 (232) 施耐德用系统分析法为外交决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有两个支柱:决策组织的形态和互动;决策者的心理状态。这是这两个支柱内外各种变量之间的

国际形势变化和我国的外交政策分析

国际形势变化和我国的外交政策分析 第1题: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国际体系中的革命性角色。 A.正确 第2题:美国对于钓鱼岛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D.对自己有利 第3题:台湾及朝鲜半岛,()年清政府签署签《马关条约》,其中规定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并允许朝鲜独立。 B.1895 第4题:“极”即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力量中心。 A.正确 第5题:随着多极化观念的形成,中国转换为一个在国际体系内追求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参与性和建设性的角色,并且将自己视为国际体系大国关系中的一支重要制衡力量。 A.正确 第6题:俾斯麦:“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A.正确 第7题:G9:俄罗斯的加入,但只参与政治事务的协商。 B.错误 第8题:中国在入常后对于国际体系作法是?() A.体制内重要分子 B.向中心位置的移动

C.参与管理者 D.维护者 第9题:外来大国战略因素的凸显和周边的固有矛盾相互结合,相互混杂,造成了矛盾的更加复杂,从而很难解决。 A.正确 第10题:小布什主要政绩:()。 A.反恐 第11题:钓鱼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 A.固有 第12题:G8: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协调经济、能源、货币等各方面的金融政策组成的。 B.错误 第13题:东亚历史曾经存在以中国为政治和地缘核心的()秩序,即古代的东亚地区性的国际关系体系。 D.华裔 第14题:和平与发展时代是中国第()代领导人做出的重要战略判断。 B.二 第15题:毛泽东时代:第一世界:美国、苏联;第二世界:日本、欧洲、();第三世界:亚洲(日本除外)、非洲、拉丁美洲。 B.加拿大 第16题:钓鱼岛对于日本的含义?() A.钓鱼岛与日本政治大国化的目标密切关联 B.配合美国的战略东移

日本外交方针及我国对日政策

日 本 研 究一九九九年第三期 日本外交方针及我国对日政策 上海社科院亚太所 王少普 一、日本外交方针及对华政策 冷战后,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后,世界及亚太地区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的外交方针和对华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 (一)避免经济环境恶化和加强日本在东北亚安全地位,是当前日本外交的最重要目标。争当政治大国是80年代日本提出的外交目标,现在也并未放弃这一目标。但是由于日本经济的持续衰退,及日本此次在东亚金融危机中的软弱表现,使日本在东亚的政治地位下降了。同时,又发生了朝鲜试射卫星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避免经济环境恶化和加强日本在东北亚安全地位,成为当前日本外交的最重要目标。 (二)强化“日美基轴关系”,但同时出现了利用中美矛盾,争取中国支持其与美国争夺亚洲经济利益的倾向。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美国经济萧条,而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尚未暴露,发展势头仍然较好,中国的经济规模尚小,而且处在调整期中。这时,日本一部分战略家提出未来世界应形成“美日欧”三级格局。但进入9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复苏,日本经济转入萧条,中国经济经过调整后获得持续高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性又有强化,关于建立美日欧“三极格局”的主张基本匿迹,而更多地强调当今世界是美国领先的“一超多强”格局,要求协调日美矛盾,坚持外交仍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但今年5月美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关系转入低潮,日本出现了利用中美矛盾,争取中国支持日本与美国争夺亚洲经济利益的倾向。1999年6月4日,日本外务省经济事务局官员来我国访问时,便明确谴责IM F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与美国大企业密谋合作,乘火打劫,重提为了亚洲的共同利益,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 F)。 (三)强调在现存亚太国际秩序制约下,发展中日关系。早在80年代末,日本就提出了“世界中的日中关系,”但当时其意图还不是很明朗。去年江泽民主席访日,小渊首相明确表示:“今后,日中作为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负有责任的国家,不能仅仅考虑两国间关系,而应面向国际社会,进一步发展对话和交流。”也就是说两国间的有关问题必须放在维护现存亚太国际秩序的范围内考虑。现存亚太秩序实际是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的崛起正在削弱其主导地位。为了避免因中国的崛起而使日本在中日双边关系中处于被动地位,日本越来越强调将中日关系放在多边范围内考虑,表明了要将中日关系置于现存亚太国际秩序制约下发展的强烈意向。这是一项既能制约中国,又能避免和中国单独对

日本及其外交政策

日本及其外交政策 班级:11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二班 姓名:赵京 学号:2011800427 【内容摘要】日本是东北亚一个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个大岛及6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二战战败后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君主立宪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日本是世界七大工业国集团中、亚洲至今唯一的成员国,亦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但是,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国际政治地位不能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也是日本外交的中心任务。 正文: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必然会以该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托,为实现该国利益的最大化而制定,因此,本文将从日本概况和由此制定的外交策略两方面来介绍我们的邻国——日本。 1日本的简要介绍 自然环境方面,日本为于我国东北方向,与我国隔海相望,被太平洋环绕。总面积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091平方公里,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305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仅次于埃及(3503人/平方公里)。 政体方面,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如同世界上多数君主立宪国一样,天皇没有政治实权,但备受民众敬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宪法没有赋予君主任何权力的君主制国家。 日本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立法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权归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中央省厅。 经济与科技方面,日本是世界七大工业国集团中、亚洲至今唯一的成员国,亦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为八国集团之一,首都东京是亚洲最大和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城市之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doc

论文集收入。 另一个手段是案例分析。信仰或认知对外交政策结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参与对外政 策制定者发挥作用的,因此在从认知视角对外交政策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一般采 取案例的方法,这些案例有对重要决策者一个人的研究,如研究较多的有对杜勒斯、基 辛格、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毛泽东等对其国家外交决策有重 大影响的一些外交决策者的研究;有对一个重要的决策群体进行的研究,如对前苏联共 产党核心信仰的研究(如行为准则),以及利用这样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信仰系统的研究 ,对美国做出入侵古巴猪湾的决定和处理古巴导弹危机时的肯尼迪政府决策小组的决策 过程的研究,以及对杜鲁门和卡特政府决策小组的研究等;也有对精英群体,或知识分 子的研究,如沈大伟在《美丽的帝国主义》一书中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美国观的研究

等。(注:David Shambough,Beautiful Imperialism:China Perceives America 1972 —1990(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在探索信仰、认知与外交政策结果的关系时,有两种方法是经常使用的。一个是“过 程跟踪程序(process tracing procedure)”,这种方法追踪和研究决策者认知变化的 详细过程,比如说决策者的信仰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决策者接受和分析来自外界的信 息的,这种信息处理方式和结果导致决策者是如何判断形势

的,决策者根据这种对形势 的判断在决策过程中考虑了几种可能的选择,最后为何选择了最终的政策等 等。这种对 决策过程的详细的研究能够揭示出信仰、认知过程与外交政策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causal relation)。但是这种方法比研究决策过程的官僚政治更难,因为它需要更多更 详细,而且又都是更难以获得的材料,需要完全借助心理学的手段。因为信仰无形,认 识过程又看不见摸不着,对其发展变化更难把握。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在研究时 采取的方法之一,是运用跨领域的比喻和同一领域的类比,把看不见的或不容易理解的

2020年中国的外交政策情景分析

2020+年的中国外交政策情景分析 中国2020情景分析项目1 中国早已走上了大国崛起之路。在政治家、科学家以及公众看来,这是发展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谁能在此刻断言,这种趋势是否会继续下去,以及会持续多久呢?这个问题定当没有一个唯一的答案。 本文正文部分将描述三种互不相同的情景,即在何种条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的外交政策将出现怎么样的变化。本文将首先介绍描绘出这些情景的依据——情景分析法(Scenario Method). 2 情景分析法 目前,国际形势正变得愈发错综复杂,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政治的变化互相影响。在此大背景下,对国际政治的分析变得愈发困难。与此同时,有关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对决策者来说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迄今的阐述模式都有民族国家权力类型的烙印。由于使用的是外推法,因此在瞬息万变的国际格局下,这些阐述模式变得收效甚微,而且不符合未来发展形势的需要。3 明克斯(Minx)和布尔克(B?hlke)提出的问题“当今的现状、理论结构或者概念是否足以用来描述未来的改变?”,从一定时间点开始其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使用外推法进行长期预测就好比驾车时通过后视镜推断路况一样。鉴于这点,本文所采用的情景分析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在撇开当前景象和概念的情况下,对于“如果……会怎样”这个问题给出符合前因后果逻辑关系(不一定可能!)的回答。 情景分析法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种有条理的交流模式(communication process),展现出可能的未来发展状况,该模式可以使各种推动力量和其衍生后果(……)清晰化。” (明克斯 /布尔克,2005: 174). 这一方法中,交流模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分析正式开始之前,十到十二位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员组成小组,以尽可能符合情景分析所需要的全面化要求。所以,全体小组成员将参与讨论并商定各情景的准备工作。 第一个常规工作步骤是建立各种特征形式下的可变影响因素(参数),例如:“权威专家政治”、“民主政治”和“解体”三个特征下的“国家政治体系格局的设计构建”。通过精确分析当前的相互作用关系,人们可以得到这样或那样的参数特征。确 1 作者:约翰内斯.加布里埃尔(Johannes Gabriel),克里斯丁.施密特(Kristin Schmidt),西蒙.克里斯特(Simone Christ),蒂尔.迪特克里斯特(Till Dittkrist),马丁.埃克哈德(Martin Eckhardt), 玛莲.叶迅内 克(Mareen Jeschonneck),蒂姆.克沃塞克(Tim Kwoczek),米夏埃尔.莱西纳(Michael Lechner),托马斯. 泰什(Thomas Tesch),扬.弗格(Jan Vogel)。中国2020脚本项目为特里尔大学国际关系和外交政治专业与柏林 戴姆勒研究中心社会与科技调研组(STRG)的合作项目。尤其要感谢社会与科技调研组(STRG)和林亚国际( Linya Int’l)的丹尼尔.佳(Daniel Jia)所给予本文翻译的资金支持。 2 参看名克斯(Minx),埃尔克哈尔德(Eckard)以及布尔克(B?hlke),艾瓦尔德(Ewald)(2005):思考不 同的未来。世界瞬息万变,片刻不停,如何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战略构想?,见:《国际政治》,2005年12月,第12期,第六十年,第14至22页。 3 参看威尔登费尔德,沃纳,(Weidenfeld, Werner),(1999):告别马尼,未来国际政治思考,见:《国际政治》,1999年12月,第12期,第五十四年,第1页至第9页。 4 明克斯/布尔克 2005:17。

论战后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论战后日本日本经济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引言: 二战后的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十分萧条,工业几乎崩溃,农业生产也只有战前的一半。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曾经断言:“如果没有长期不断的,没有限制的外援,未来三十年内,日本将长期处于仅能维持生存的状态。”但就是这样一个许多人都不看好的战败后的日本,却用三十年的时间,超越英法德苏,爬上了国民生产总值世界第二的位置。战后的日本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如此迅速的成长不得不说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不可否认,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由朝鲜战争和冷战时期的种种有利因素造成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日本内部不断改革的结果。从日本经济发展的成果中吸取有利的经验,寻找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如今需要做的事。 摘要:战后日本的经济崛起一直是人们讨论和分析的热门话题,而究其原因,其中不仅仅有美国对其的大力扶植和在美国占领和军事庇佑下的稳定的国内局势和周边环境,同样也离不开日本对其自身准确的战略定位和在教育方面的大力投入。本文通过对日本战后经济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了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日本经济崛起中国发展启示

一、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 1.美国的大力扶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美国对其实行了长达7年的占领。正是在这七年里,美国对日本进行了以民主和法制为主的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并对日本长期持续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进行政体改革,使日本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初期,日本农业萧条,甚至不能满足国民的基本温饱问题,美国对日本实施援助,提供大量的食物,以解决日本的饥荒问题。同时也保障了日本国内的安全局势稳定,为日本战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了遏制以中国、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美国将日本作为远东战略发展的重要基石,转而大力扶植日本,主动提出缓和战争赔款,为日本发展生产,稳定国内经济局势提供了条件。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而作为美国在远东地区的补给站,日本趁着朝鲜战争大发战争财,国内的经济和工业水平都有了巨大的提高。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演变,美国对日本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冷战时期,日本作为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同盟国,为了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发展,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援助,在日本建立的军事基地和各种基础设施也拉动了内需。随后美国又与日本军事设备上的合作,给日本的重工业和机械产业等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日本的经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繁荣景象。 2.稳定的周边环境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 金熙德 【内容提要】二战后,日本从联合国的“原敌国”地位出发,致力于提高其国际地位, 并确定了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目标。日本在实现“常任梦”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着一味追随美国、否认侵略历史等致命弱点。日本能否圆其“常任梦”,主要取 决于联合国改革能否取得突破以及日本能否赢得广泛支持等因素。 【关键词】日本;联合国外交;常任理事国 【作者简介】金熙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编:100007) 【中图分类号】D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550(2005)05-0020-06 2004 年以来,日本向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发起了新一轮冲击。2005 年,日本能否如愿以偿地圆其“常任梦”?本文拟透过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过程,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日本联合国外交的最初定位 所谓联合国外交,是指一个国家“对联合国开展的外交”和“在联合国内开展的外交” 的总和。对日本而言,联合国外交是与大国外交、周边外交、能源外交、经援外交等一道共同构成其整个战后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和演变,是与其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的调整进程同步进行的。在目标设定上,日本从摆脱被占领地位、重返国际社会的最初目标出发,经过拓展国际空间、追求更大利益的中间目标,形成了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更高目标。在理念定位上,日本逐步超越本国和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概念,日益把“国际贡献”作为重要理念。在外交态势上,日本起初被动接受国际社会的安排,其后日益影响国际社会,为圆“常任梦”而积极创造条件。 联合国是由反法西斯同盟国于1945 年创建的,其初衷之一就是要防范法西斯势力的东山 再起。《联合国宪章》第53 条和第107 条的“原敌国条款”不时唤醒着人们对法西斯侵略战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定位与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5 期 2 争的记忆。日本于1945 年8 月15 日宣告投降,被打着盟军旗号的美军占领。①日本的联合 国外交,以战败和被占领为起点,从“原敌国”地位出发,以重返国际社会为最初目标。在被占领期间,日本的惟一“外交”对象是美军占领当局,其首要目标是早日与美国主 导的战胜国一方实现媾和。如何为未来对外路线定位,成了日本制定媾和方针的中心课题。在美军占领当局的扶持下,战时曾受军部打压的亲英美派官僚币原喜重郎、吉田茂、芦田均等人相继成为日本首相和外相。他们上台后,在接受“战后改革”、与军国主义划清界限的同 时,在对外路线上实现了与“亚洲门罗主义”的决裂和向“国际协调主义”的回归。②他们 谋求以此及早结束日本的孤立状态,重归国际社会,同时实现与当代国际上的强者——美英势力为伍的目的。在他们看来,联合国是由美英主导势力的同盟国所创立,与美英为伍和以联合国为中心是一致的。于是,日本决策层逐渐形成了恢复外交权后加入联合国并置身于联合国机制监督之下的外交构想。美军占领当局起初也曾考虑把日本改造成一个像瑞士那样的和平中立国家,使其置身于联合国监督之下。在具体操作上,美国惟恐失去驻日军事基地,因而并不急于实现对日媾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