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世纪之初渐显复苏的日本经济

21世纪之初渐显复苏的日本经济

21世纪之初渐显复苏的日本经济
21世纪之初渐显复苏的日本经济

21世纪之初渐显复苏的日本经济

日本经济从2002年起开始逐步走向复苏,到2005年下半年,景气恢复态势一步显现。据内阁府统计,2005年第4季度GDP同比增长5.4%,2005年GDP增长2.7%,2006年度日本经济以内需为中心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日本经济开始进入良性循环期。主要特点是:

第一,景气持续时间长,有望成为战后最长的经济循环。

第二,企业部门的结构调整和自主努力是景气恢复的主要支持力量。

第三,外需成为拉动经济恢复主要牵引力,内外需保持平衡。

第四,清理不良债权为经济恢复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第五,日本银行“超级宽松”金融政策的作用不容忽视。

战后日本的政治发展

日本民族改革

起因:

①战后,进行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随着冷战加剧,美国开始扶植日本;1951年美国结束对日占领。

主要内容:

①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②制定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

③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③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美国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

发展。

战后日本政治体制:

第一,天皇实行世袭制。

第二,国会是日本唯一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

第三,内阁是日本的最高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

第四,法院(日本称之为“裁判所”)是行使司法权的机关。其地位与国会,内阁平等。改革的意义:一方面使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对日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向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转变。这场改革实际上完成了近百年来日本资产阶级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使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得以完成日本政党政治的历史状况:

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实力增强的垄断资产阶级要求政党组阁,取代特权藩阀政治。

1924年6月11日在众议院总选举中获胜的是宪政会等资产阶级政党组阁。

1932年5月法西斯人民发动政变,政党政治时代至此结束

二战后,日本实行议会内阁制,推行“议会民主”和“政党政治”。

1955年10月自由党和民主党实现合并,更名为“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

“55年体制”:

自民党长期执政,以社会党为主要在野党的政治格局。

时间:1955-1993

1955-1975两大政党制 1976-1993多党化

“55年体制”崩溃的原因:

1、适应冷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55年体制”已不再适合新的国际环境和美国的战略需

要。

2、自民党建立的政、官、财相结合的体制已成为阻碍日本社会正常发展的结构性障碍。

3、自民党本身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4、从国内来看,这是日本社会政治多元民主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日本政治右倾化

狭义上讲,日本右翼是指日本街头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法人组织;广义上讲,日本右翼指的是日本政治势力中的鹰派,也就是日本保守政党中的强硬派。可以讲,日本右翼势力在战后一直处于一种时起时伏的状态,但是最近几年其势力突然变大,这倒不是指右翼分子人数上的壮大,而是指其掌握了政权。

集中表现:

第一,美化侵略的言行不仅公开化,而且呈现扩大化和组织化的趋势。

第二,敌视并力图突破和平宪法。

第三,主张渐进地自主发展武装力量,以期最终走向战略独立。

第四,日本“皇国史观”和“排外主义”抬头。

第五,鼓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是日本右翼势力的一贯伎俩。

原因:

第一,日本经济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为摆脱经济萧条,寻求对东亚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开始谋求军事大国的地位,利用军事手段确保国家安全。

第二,冷战后全球性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触发了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为右翼势力利用。第三,冷战后日本政党政治巨变,保守派右翼势力占据了主要地位。

第四,冷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给日本提供了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机会,加速走向政治大国的政策选择是右翼势力抬头的重要刺激因素。

影响:

通过美化侵略历史来煽动极端民族主义,以重新确立日本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强国地位,从而增加;日本未来走向不确定性,加剧了亚太国家对日本的疑虑,警惕和不信任

一、日本的总体战略构想

1.战后日本走向大国的历程

第一,重返国际社会,恢复主权国家地位。1952年4月旧金山和约生效后,日本同签署和约的48个国家和地区宣布结束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关系,日本获得独立,取得外交权,恢复了主权国家地位;1951年和1954年,日本还先后同美国签约了《日美安全条约》和《共同防御援助协议》结成美日同盟。正是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恢复了主权国家地位,重新回到国际社会中。

第二,增强经济实力,成为经济大国。1952年8月日本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55年9月又成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缔约国。1955年4月,日中两国先后签订了《日中民间渔业协定》和《日中贸易协定》。1956年10月,日苏签订了《日苏联合宣言》,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同时缔结了《日苏通商条约》。1956年12月日本顺利加入联合国,成为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1957年7月,岸信介政府提出了日本外交三项原则:以联合国为中心,与“自由主义国家”联合,“经济外交”。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而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

第三,开展自主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972年田中首相谋求与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与中国恢复外交,以抗衡苏联;实行“新中东政策”,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1977年福田首相提出了“福田主义”三原则:日本不做军事大国,同东盟建

立心心相印的信任关系,为东南亚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1981年5月,铃木首相访美时宣布,日本正开始第三个新的起点,这次讲话被视为“第三次远航”的标志,1982年以后,日本的历届政府都坚定不移的奉行“实现政治大国”这一战略方针。

第四,扩展军事力量,争做世界一极。1990年1月9日,海布首相提出“必须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在日本某些人看来,在一个时期内制约其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主要内在因素,就是军事实力和地位在国际军事领域发挥作用的能力不足,因此日本的国家战略目标再次调整,以追求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均衡发展为目标,力争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大国”。

2、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和争当世界一极的前景

战后日本在和平宪法的框架下全力恢复与发展经济,使日本经济实力迅速跃升至世界前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随着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的确立,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愿望日益强烈。可以说,日本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从20世纪80年代初明确提出“政治大国”的目标,到90年代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日本争夺地区乃至世界霸权的战略意图日益明显。但是在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的道路上,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①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直接阻碍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

②日本政治的右倾倾向不利于日本走向政治大国。

日本的外交:

1,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加强日欧合作,谋求建立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2,立足亚欧太地区,积极谋求亚太事务的主导权。

3,改善日俄关系,借助俄罗斯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

4,在美国战略框架下,积极推进对华的关系。

日本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1,大力推行联合国外交,争取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积极与东盟合作,提升日本在东亚地区的主导权。

2005年日本经济复苏障碍分析

2005年日本经济复苏障碍分析 作者:lhzq 来源:《经济与管理》发表时间:2007-07-23 [摘要]日本仅用100多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经济飞跃,被称为世界经濟史上的奇迹之一。但是,1990年-2000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75%,大大低于同期美国经济增长水平。经历“失去的10年”后,日本经济仍很不景气。在2004年里一直陷于衰退状态的日本经济从2005年初开始终于出现趋于恢复的迹象,尽管这一趋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不大,但令人担忧之处依旧不少,并且这些障碍性因素有可能最终导致2005年的经济难有大的起色,本文主要从经济复苏的基本状况着手,通过分析日本政府一系列相关经济政策,归纳总结出2005年度日本经济复苏的诸项因素。 [关键词]日本经济复苏;宏观经济政策;前景障碍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自战后以来经济衰退最为严重的10年,也是公认的“失去的十年”。1994年末,日本官方曾作出判断,1993年末为“平成萧条的谷底”(该年度的国民生产总值为-0.2%)。言外之意,此后即可复苏,但是从1997年以后,日本经济再次连续两年转为负增长,此后始终是在“平成萧条”的谷底中进行,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但在2004年里一直陷于衰退状态的日本经济从2005 年初开始终于出现趋于恢复的迹象。据此,日本政府于2004年5月17日发表宣言,认为经济衰退以至谷底,日本经济由此将进入新的复苏过程。应该说,日本经济形势的好转,在时间上确实超出了多数研究机构原来作出的估计,而从目前经济复苏的步伐来看却比较缓慢,形势尚不稳定,因此人们较为普遍地认为,经济复苏的趋势虽然发生逆转的可能性不大,但令人担忧之处依旧不少,并且这些障碍性因素有可能最终导致2005年的经济难有大的起色,本文主要从经济复苏的基本状况着手,通过分析日本政府一系列相关经济政策,归纳总结出2005年度日本经济复苏的诸项因素。 一、经济复苏的基本状况 2004年8月31日,日本内阁府公布了2004年第一、二季度的国民所得统计速报(见表1)。 表1 日本国民收入统计表(单位:兆日元,%) 资料来源:朝日新闻2004-08-31. ①以1995年为基期;②单位为兆日元;③贡献度为对4-6月份增长率的贡献度;④民间库存为增加或减少的金额。 根据该统计速报,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率为-0.0%,第二季度为0.5%(按年率换算为1.1%),其主要方面的状况是: 其一,个人消费支出保持正增长。在2003年前三个季度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的个人消费支出从第四季度开始由负变正。进入2004年后,个人消费支出的状况在上半年内没有出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14.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

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3)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4)经济增长。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毕业论文

从基础教育看中国应向日本学习什么

从基础教育看中国应向日本学习什么 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居,有着许多相同点,也有着许多不同点。中日国情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人多。而两国最大的相异点就是“人”的作用不同。 中国人多往往被看成是包袱、困难,是分割社会财富的“分母”。而日本人多却是日本最大的财富、长处,是创造资源、创造一切的“分子”。决定能否变分母为分子的关键就是教育。 在面对西方国家的侵略时,中日都通过改革来试图强国,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运动,而中国也进行了洋务运动,但是中国和日本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自此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探讨其成功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治政府实行了成功的教育改革。明治政府的领导人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从财力上大力支持教育,国民积极参与和支持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日本社会的特色,就是全民对学习的重视,对基础教育的重视。1868年明治维新,就投下巨大资源消除文盲,全面提升识字率,从娃娃抓起。日本基础教育的特色就是要求平等,不管是多么穷困的地区,都争取拥有和繁荣都会区一样的资源。中央政府在这方面极为重视,确保不会因为家贫而使学龄儿童失学。偏远地区的学生,从北海道到冲绳,都会有说东京口音的小学老师,保证学生的“国语”标准。但这项日本现代化的传统,却映照出今日中国的悲哀。中国改革开放30年,却是面对基础教育崩坏。1977年文革结束后第二年,中国迎向教育改革的狂喜,恢复高考,走出“四人帮”泛政治化的阴影,但却一步又一步走向基础教育被遗忘的阴影。 日本人坚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贫穷。日本的教育,非常注重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磨砺教育,孩子的礼仪,孩子的独立人格教育,动手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国人比较缺乏。

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

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 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对外关系结束了一个多世纪屈辱的历史,开创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新纪元。从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概念的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外交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在人权问题上相互配合,不断挫败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发展中国家内政的企图。为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赞扬,中国对外关系的顺利发展,使其国际地位日益提高。60年代成为核大国,70年代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作为一个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国,国家实力大幅度提升,开始全面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大的新兴市场,在世界政治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首先,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连续多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高盛证券公司2003年10月份发表《与BRICs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的全球经济报告,预言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中国是世界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受到世界的关注,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一场危机世界的大规模经济危机全面爆发。经济危机,使多数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发展受到冲击,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还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最大亮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有关经济专家表示,进入21世纪,引领世界风骚的经济发展模式,由根源于美国的盎格鲁-萨克森模式转变为中国模式。同时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这使中国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 其次,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国际威望不断提高,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政治力量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化。国际社会在探索与实践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该站在时代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努力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寻求互利共赢。而中国始终坚持以邻为善、以

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1)

封面样式: 学科代码:0101 学号: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学院:历史与政治学院 专业:历史学 年级:4014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6年5月14日

浅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整个国民经济几乎面临瘫痪,但由于日本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引进外资等有效措施,加上美国的大力扶持和亚洲局部战争的刺激,使日本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并得到腾飞,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第二号经济大国,这让世界各国都叹为观止,尤其是我们国家正在快速发展阶段,对日本战后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原因、 二战结束后,日本国民经济受到致命的打击和摧毁,几乎面临瘫痪。然而,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经济腾飞,并且很快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对西方乃至全世界国家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我想当时的主客观方面的因素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 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日本这个亚洲小国40﹪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它在战前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的崩溃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这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其经济发展陷入一个漩涡。作为东亚的一个岛国,一个自然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要想在的二战的严重摧残中走出来,重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是多么困难的事。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二战后,日本抓住“冷战”后世界经济高涨、国际贸易激增、国际金融稳定、国际油价低迷等有利环境和条件,根据本国国情,掀起了工业化高潮,创造了经济奇迹,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从1946年到1975年,其国民生产总值从109亿美元上升到4170亿美元,增长了几十倍,年增长率持续为10﹪以上。早在1968年,日本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日本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就,让世人都一直在思索这个资源匮乏,地小物少,人口又少的亚洲小国,又遭战争的重创,到底是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复苏和腾飞的。 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据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不只是单方面的因素,它靠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帮助和推动,取得了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如客观方面,战后欧美各国的援助和亚洲局部战争的爆发;主观方面日本政府自发采取的一系列整改措施。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日本政府所采取一系整改措施,对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详细分析如下: 1、客观方面,战后基于历史及现实原因,日本得到了欧美各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经济得到了复苏。 首先,美国的大力支持。战后,随着“冷战”的加剧,以及中国革命的胜利,美国这个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大国,出于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开始转变政策,帮助日本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进展大会后,我国政府领先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进展白皮书》,作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的纲领性文件,开始了我国可连续进展的进程。为了全面推动可连续进展战略的实施,明确21世纪初我国实施可连续进展战略的目标、差不多原则、重点领域及保证措施,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总结以往成就和体会的基础上,按照新的形势和可连续进展的新要求,特制定《中国21世纪初可连续进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第一部分成就与咨询题 通过10年的努力,我国实施可连续进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进展方面。国民经济连续、快速、健康进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万亿元,成为进展中国家中吸引外国直截了当投资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6大贸易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社会进展方面。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主动进展,社会保证体系建设、排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进展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生态建设、环境爱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明显增加,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得到加大,大气污染防治有所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复原与重建取得成效。 --可连续进展能力建设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已将可连续进展战略纳入了各级各类规划和打算之中,全民可连续进展意识有了明显提升,与可连续进展有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持续完善和落实。

中英基础教育比较

《日本教育》从多个视角论述了日本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力图全面且客观地认识中日两国教育的异同,由此探索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之途径 中英基础教育比较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对比 由于在与教育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的政治、 经济、 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显著 的差异, 中英两国的基础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各自的教育体系, 在课程 设置、 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国的基础教育重视对学生 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 对学生有目的、 有计划的知识技 能传授;形成了相对统一和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设置了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 课程标准, 国家进行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 课程内容结构严谨, 具有很强的系 统性和逻辑性。 英国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 是发展学生的兴趣、 个 性和潜能,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强调个人的发展。 一.课程设置的比较 由于中国实行国家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 形成了统一、 完整的教育管理体 制。 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 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

中国基础教 育明确规定了国家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等, 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 政机关颁发的课程 (教学) 计划规定的, 课程设置是从属于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 的, 为实现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服务; 受到各种门类的教学大纲、 纲要以及课程 标准的制约。 很长时期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同一个教学计划里是单 一的, 全国同类学校, 在同一个时期里都按统一的课程设置进行教学, 并且所设 置的课程都是单一的学科课程, 甚至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对于所有的学 生都是相同的。 中国基础教育中课程设置多样化的问题虽然被提到了课程改革的 日程, 但是课程设置的单一性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 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特征不突 出。 虽然英国也有 《国家教学大纲》 , 但英国基础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 《国 家教学大纲》 规定了各年级、 各学科教学所需达到的标准, 平时教师就根据国家 规定的标准, 进行教学。 然而, 全国大致有一百多种不同版本的各年级教材和教 辅图书,国家不规定学校使用哪一种教材进行教学,完全由学校教师自行选用,学生不要购买教科书, 教科书所有学生公用;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21世纪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 一.问题研究背景 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 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 2.1数据描述 本数据包括2000年到2012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国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活动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具体数据如下表: 表一 年份 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 (元) 第一产业增 加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财政收入(亿元) 2012年 38,459.47 52,373.63 199,670.66 231,934.48 117,253.52 2011年 35,197.79 47,486.21 188,470.15 205,205.02 103,874.43 2010年 30,015.05 40,533.60 160,722.23 173,595.98 83,101.51 2009年 25,607.53 35,226.00 135,239.95 148,038.04 68,518.30 2008年 23,707.71 33,702.00 130,260.24 131,339.99 61,330.35 2007年 20,169.46 28,627.00 110,534.88 111,351.95 51,321.78 2006年 16,499.70 24,040.00 91,310.94 88,554.88 38,760.20 2005年 14,185.36 22,420.00 77,230.78 74,919.28 31,649.29 2004年 12,335.58 21,412.73 65,210.03 64,561.29 26,396.47 2003年 10,541.97 17,381.72 54,945.53 56,004.73 21,715.25 2002年 9,398.05 16,537.02 47,431.31 49,898.90 18,903.64 2001年 8,621.71 15,781.27 43,580.62 44,361.61 16,386.04 2000年 7,857.68 14,944.72 40,033.59 38,713.95 13,395.23 续表一: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人口自 然增长 率(‰) 经济活动人口(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城镇登 记失业 人数(万 人) 374,694.74 210,307.00 4.95 78,894.00 102.6 102 917 311,485.13 183,918.60 4.79 78,579.00 105.4 104.9 922

战后日本经济出现奇迹的原因研究

二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原因 一个从二战废墟中崛起的岛国,短短几十年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经济奇迹。其经济的飞速发展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处在“尖峰时刻”的中国更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以图持续发展。众所周知,二战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在一片废墟之上经历了短短二三十年就爬上了国际社会金字塔的顶端。这简直不可思议,人们一直在思索日本以什么方式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经济腾飞的这一问题。尤其今天,正值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期,研究日本战后发展问题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日本位于东亚,是一个狭长的岛国,石油、煤炭等自然资源极为贫乏,地震等自然灾害又相对较多的国家。二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但是,就在这遍体鳞伤,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战后日本经济的出现如此奇迹的原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客观的,又有主观的。客观因素有大发战争财,美国的扶植利用,廉价能源,高科技技术和国际贸易合作加强。主观因素有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文化三方面。 客观因素是日本经济出现奇迹的必不可少的外界条件,有以下几点:

一:掠夺式的战争为现代日本的经济发展储备了足够多的财力。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31年“9.18”到1945年8月投降,通过直接抢劫和滥发伪钞,日本几乎榨干了包括日军未占领的新疆、重庆在内的全中国多年积累的财富。从总体上折算,战败的日本在经济上大赚了一笔。 二: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 美国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苏联和中国,重新调整了对日政策,即从削弱日本,转为扶植日本。美国积极制定使日本早日自主的方案,力主缓和战争赔偿,允许日本保留赖以恢复生产特别是军工生产的资设备基础。为了使日本尽快摆脱战后的通货膨胀和粮食危机,美国提出了“稳定经济九原则”制定了“道奇计划”。把“稳定经济的九原则”加以具体化。道奇的紧缩财政措施实行后,通货膨胀被抑制住了,日本经济也稳定下来,开始向自由经济过渡。 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战后美国为了争做世界霸主,1950年6月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日本得到了大量的“特需”收入,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给日本经济注入活力,带来了国内的“消费景气”。 。1951年9月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宣告美国开始了对日本半占领状态的“旧金山体制”时期。政治上,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获得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经济上,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

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论文-日语专业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 姓名: 00000 班级、学号:日语0000、000号 系 (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 00000 开题时间: 2009-6-03 完成时间: 2009-11-08 2009年11 月 08 日

目录

课题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一、课题(论文)提纲 二、内容摘要 三、参考文献

论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 0000 摘要:战后日本利用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高速的进行资本形成,实现了以引进技术为主的技术革新。在国内进行各项改革,全面调整国内形势。实现了经济三个阶段的飞速发展,为日后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主要从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及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来论述。 关键字:日本经济复苏发展 1.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 战后日本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战后恢复发展仅用也10年就已经达到战前水平甚至超越战前。之后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受经济危机阴影的笼罩1973年至今经济进入低速发展时期。 1.1从混乱中恢复

战后初期,日本国内实行可农地改革、解散财团和劳资改革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又得益于美国对日本政策的改变,日美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实现了政策的进一步改革。美国政策的偏向让日本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1950年开始的朝鲜战争特需订货,战后相对比较安定的国际形势等等因素。日本经济也从1947年前后开始迅速发展,194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7.5%,创下历史的最高记录。国民平均消费额也达到了战前的标准,生铁、粗钢、化纤、电子、汽车等产品出现了巨大的增长。 从汽车产业来看,二战以前是日本汽车工业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日本人开始造车,汽车工业刚开始萌芽,二战后,朝鲜战争的爆发给日本汽车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之前,日本汽车产业非常弱小,以生产为主,轿车曙光初现。国内汽车产量不到30万辆,而且大部分是卡车。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汽车产业得到大幅度发展,连续几年增长率超过60%。对于日本国民来说,如果抛开汽车产业,不仅说不上日本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谈不上日本经济的发展。汽车是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战后日本汽车产业的复苏发展为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从国民生活水平上看,实际工资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加,这就有可能使大部分家庭的购买力相应地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部分国民在物质享受、文化娱乐、居住条件等方面,程度不等地得到改善。人均消费水平超越战前水平。 1956年发行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一)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一)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例14.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3)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4)经济增长。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2.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

日本乡村基础教育服务的保障机制

日本乡村基础教育服务的保障机制 当前基础教育的意义指的是初中(含初中)的所有以前的教育形式,狭义指九年制义务教育,广义上也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有人认为,还应当包括高中阶段的教育,但中国目前并没有普及这种教育类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结合乡村地区的特点,认为乡村公共教育服务主要就是指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其中又以基础教育为主。可以看出,乡村地区基础教育服务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在乡村地区普及了基础教育,至今已有超过百年的宝贵经验。因此,研究日本乡村基础教育在法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以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并予以总结和学习,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基础教育的高效发展。 一、日本乡村基础教育服务的基本情况 日本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全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一样,日本采用的是6、3、3、4 学制,即小学6 年、初中3 年、高中3年、大学本科4 年。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实施6年制义务教育,主要普及小学教育,1947 年才开始普及9 年制义务教育。

在日本乡村地区,学生从6 岁开始进入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包括小学6 年和初中3 年,共9年。其主要特征是机会均等性和高度一致性。课程设置标准由国家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材由政府批准和审定。在一般情况下,全国相同年级的学生基本同时或同一进度学习几乎相同的内容,各个学校的设施、标准和教学方法也非常相似。在基础教育阶段,日本的教育系统会避免依据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来区分他们,也不按照能力来分配班级,没有补习科目和选修课程。只要学生上课,几乎是自动升级,学生基本不存在留级或跳级的情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乡村和城市一样有针对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了许多盲、聋哑和养护学校。对盲聋儿童的义务教育始于1948 年,1979 年特殊教育几乎覆盖所有的残障儿童,几乎所有这些特殊学校都是公办学校,由政府全力支持。如果是有重大残疾的儿童,他们会在特殊学校进行教育,而只是轻微残疾的儿童,则就近安排普通学校,同大多数普通学生一起或在同校的特殊班接受教育。2005 年有大约2/3 的中小学设有特殊班。从这方面来看,日本的基础教育体系十分完善,几乎覆盖到了所有适龄儿童,包括以上提到的残障儿童。 日本提供基础教育的学校大多数是公办的,虽然近年来私立学校有增长趋势,但整体来说,公办学校为主的格局没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原因 课题组长: 课题成员: 班级: 导师: 【摘要】在战后不同时期,日本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业绩和表现,但从总体上看,其发展速度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也令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望尘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够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站立起来,随之又实现了经济的长期高度发展,这得益于战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条件,还受益于战后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科技生产力社会凝聚力垄断资本主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也整体达到小康水平。从1953年到2005年,中国已陆续完成十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则使中国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步高速增长。但日本的迅速崛起对中国仍有很大的经验借鉴意义。 目的和意义 1、此研究性课题共涉及语文、统计等相关知识,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能够学以致用,做到“在调查中了解、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体会”。 2、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锻炼多方面动手和动脑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此次课题研究运用到的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的进程 1.总体安排 从2010年7月31日开始进行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对象为十堰市市民,回收问卷48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45份,有效率90%。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合对老师的访谈,得出结论如下: 1、日本采取了一整套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 在恢复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立了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从业人员、消费者等相互协调的经济体制,利用协调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经济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特征分析 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特征分析 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1985年6月至1987午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人新的国际化时代。 为了应答内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决定,日本课程审议会于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该报告指出,这次改善课程的标准是:“从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行动能力、谋求教育的质的飞跃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面向21世纪,培养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重视国民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实个性教育,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忍不拔的人。”可见,这次报告,作为70年代初开始的人本主义教育运动的延续,仍强调双基教育,强调人本化、国际化和创造性。 此后,直到1998年,日本又出台了新的课程计划,对课程构成和授课时数作了新的调整,既使课程更实用、灵活、富于弹性,同时又为适应五天工作制及减轻学生负担之需要,平均每周减少了两课时。 二、新《学习指导要纲》的正式实施 2002年,修订后的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新《学习指导要领》结束了为期三年的过渡期,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日本的基础教育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新的《学习指导要领》能否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下降,尤其是实行每周5天授课制和削减1/3教学内容的新规定,在家长和关心教育的社会各界之间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人们关注和担心的焦点是新《学习指导要领》强调实施“宽松教育”和培养“生存能力”而大幅度削减了教学内容,同时实行每

21世纪中国发展趋势

论21世纪中国发展趋势 柴静:各位好,今天是公元2000年12月31号,这里是XX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青年》千年论坛的北大直播现场,现在是下午三点,距离21世纪的到来只以小时来计算了。但是在今天开播前的一个分钟,我觉得下午还是很寻常,阳光很温和,外面的人走来走去、行色匆匆。有一个小孩子正看着天上飞过的飞机,在猜测它来自哪里、去向何方。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今天我们坐在这里的所有的人在一起谈论21世纪中国发展的趋势,其实也不过是像这个小孩子一样,怀着一样的谦恭跟好奇来探寻自己以及这个时代跟中国来源与去向。我们选择了北大作为我们凝视的一个角度,是因为在我身后的北景板当中写的这段话,在1915年,有人写下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作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X、传延、流转无穷,把陈腐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扫荡催尽,别开一种新局面,这样的发韧,才能配称为新纪元,这样的新纪元才有祝贺的价值。那么在这个世纪已经走到尾声的时候,我们重新回到北大,站在这里问问自己,那黄钟大吕的声音,还能否在今天的心底激起同样的回响?而我们今天的自己是否具备了足够的道德、勇气和能力去前瞻属于自己的未来?今天节目中,我们特别请来了两位北大的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学者跟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看一看在我们这个以文明传承的强大伟力占有了这个星球上最悠久历史的民族,能否在下个世纪以自己最独特的文化跟历史的基因创造与发展。首先请各位一起用掌声有请来自北大

的著名学者,社会发展研究所的薛汉伟教授。我们希望这一场真正的发问与问答能够成为新纪元的贺礼。来,有请薛教授。 薛汉伟:《世纪之交》是我今天要讲的题目,世纪本来是计算时间的一个符号。但是到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之所以那么重视它,跟一个原因有关。就是世纪之交往往是划时代的标志。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是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标志;18、19世纪之交是工业文明到来的标志;19、20世纪之交和20 、21世纪之交这两次世纪之交,恰恰是两次技术革命达到高潮的时候,而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推动了社会的较大发展,因此就成了一个划时代的世纪。但是这两次世纪之交给中国提供的机会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这个问题,我先讲四点。第一点,19世纪20世纪之交并没有给中国现代化提供机会;而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给我们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机会。当西方国家实现了工业革命以后,开始向东方侵略,同时侵略了俄国、日本、中国,但是三个国家做出了三种不同的反映,俄国反应最快,日本反应最强烈,而中国的清朝政府却表示出惊人的麻木。结果俄国和日本开始了改革,而清朝政府没有及时的开展改革,到19世纪20世纪之交时,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之时,俄国和日本利用这次机会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机会走向现代化,跌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样一个后起的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它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第一,要有一个有现代化趋向的强大的政府;第二,要培育出一个强大的市场力量,由于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的软弱和没有发动广大的基层群众,因此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这两个课题,国民党政府它并没有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实现中国的统一,抵抗外

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

21世纪的世界格局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伴随着所谓‘中国威胁论和中国世纪论也开始在世界流行,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全球第二的位置,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这在世界上也属奇迹。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经济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移动的大背景下,21世纪将是中国世纪,但挑战不容小视。 对于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不能过于乐观,仅仅在经济上取到了巨大的成就不足以让我们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四个方面来阐述21世纪世界变迁中的中国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是否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在政治方面,国家的政治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包含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国内方面是指对内的能力,属于执政能力的范畴;国际方面属于久交的一部分。中国政治力爱中国政治发展进程表现两重性特点优势和劣势并在,即中国政治对内保持强大的凝聚力,而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主政治了解不多,使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感召力弱小。从国内与国孙超比较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力的国内动员能力强大,而国际动员能力弱小,这样的特点可能在相当长时期内很难改

变。因此强强中国政治能力建设既是提高中国政治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内部政治系统与外部政治系统相互交流的保证。 虽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走上正规,未发生重大的变故,但国内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却存在极大的不完善性,对中国的稳定发展会带来潜在的危害。首先政府重要官员的选拔普通民众参与度不高,而他们的考核又以GDP为重,普通民众的感受似乎对他们的升迁没什么影响。往往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大力发展经济而忽视了人民的利益,造成了中国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表现为:一方面,社会冲突的总量在迅速主升,制度内和制度外的社会冲突都呈现上升态势;另一方面,制度内的社会冲突在社会冲突总量中的比例在下降,相应制度外的社会冲突的比例在上升。这些小范围的冲突没有转化为大规模的冲突,一是网络媒体的发展,官民对话互动的机会增加;二是中国政治日益开放的前提下,中国各级政府与民众的对话能力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其次,宪法的权威未得到足够的维护,宪法对政治的稳定性不够。由于法律未能有效的独立于政治,容易造成国家的政策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放变,极易造成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又如“薄熙来事件”,应该引起我们极高的重视。最后,人民享有的权益我们应该得必要的保护,如果政府为了发经济发展而不顾人民的生活感受,那么我们发展的目的又何在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