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荧光法测定紫皮葡萄中的抗坏血酸

分子荧光法测定紫皮葡萄中的抗坏血酸

分子荧光法测定紫皮葡萄中的抗坏血酸
分子荧光法测定紫皮葡萄中的抗坏血酸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掌握分子荧光光度计分析物质的特征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 4.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5.学会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 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具有不饱和基团的基态分子经光照射后,价电子跃迁产生荧光,是当电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各振动能级所产生的光辐射。 (1)激发光谱 是指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的强度随激发光波长(或频率)变化的曲线。横坐标为激发光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激发光谱反映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产生发光的效果。即表示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可以被什么波长的光激发、激发的本领是高还是低;也表示用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时,使材料发出某一波长光的效

率。荧光为光致发光,合适的激发光波长需根据激发光谱确定——激发光谱是在固定荧光波长下,测量荧光体的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变化的光谱。获得方法:先把第二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测定的λem不变,改变第一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照在荧光物质上,测定它的荧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x为横坐标所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从曲线上找出λex,,实际上选波长较长的高波长峰。 (2)发射光谱 是指发光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的分布。通常实验测量的是发光的相对能量。发射光谱中,横坐标为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发射光谱常分为带谱和线谱,有时也会出现既有带谱、又有线谱的情况。发射光谱的获得方法:先把第一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激发的λex不变,改变第二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扫描,测定它的发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m为横坐标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发射光谱;从曲线上找出最大的λem。 (3)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用强度为I0的入射光,照射到液池内的荧光物质时,产生荧光,荧光强度If用仪器测得,在荧光浓度很稀(A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试剂:罗丹明B乙醇溶液;1-萘酚乙醇溶液;3,3’-Diethyloxadicarbocyanine iodide:标准溶液,10μg/ml, 20μg/ml,30μg/ml,40μg/ml和未知浓度;蒸馏水;乙 醇。 仪器:Fluoromax-4荧光分光光度计;1cm比色皿;

农药残留分析复习题及答案

农药残留分析 农药残留分析复习题 简答题 1、写出各种硅胶代号及其意义 a.硅胶H—不含粘合剂 b.硅胶G—硅胶和锻石膏混合而成 c.硅胶HF254—不含粘合剂,含荧光 指示剂,254nm呈现强绿色荧光背景 d.硅胶GF254—同时含粘合剂和荧光指示剂,254nm光致发光,呈强的绿色荧光背景 e.硅胶HF254+336—不含粘合剂,含无机荧光剂,在254nm和336nm呈现荧光背景 2、简述农药残留分析常用的气相色谱仪检测器的类型及其特点 (1)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特点:质量型,准通用型;最高操作温度(℃)450最低检测限丙烷<5 pg 碳/s;线性范围107(±10%)主要用途各种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对碳氢化合物的灵敏度高 (2)热导检测器(TCD)特点:浓度型,通用型;最高操作温度(℃) 400;最低检测限<400 pg/ml,壬烷:20000 mv?ml/mg;线性范围丙烷:104(±5%);主要用途适用于各种无机气体和有机物的分析,多用于永久气体的分析。 (3)电子俘获检测器(ECD)特点:浓度型,选择型;最高操作温度(℃) 400;低检测限六氯苯<0.04 pg/ml;范围>104;主要用途适合分析含电负性元素或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多用于分析含卤素化合物。 (4)氮磷检测器(NPD)特点:质量型,选择型;操作温度(℃) 400;低检测限用用偶氮苯和马拉硫磷的 混合物测定:<0.4 pg氮/s; <0.2 pg磷/s;范围>105;要用途适合于含氮和含磷化合物的分析。 (5)火焰光度检测器(FPD)特点:质量型,选择型;高操作温度(℃) 250;低检测限用十二烷硫醇和 三丁基膦酸酯混合物测定:<20 pg硫/s,<0.9 pg磷/s;性范围硫:>105磷:>106;要用途适合于含硫、含磷和含氮化合物的分析。 3、简述酶抑制法测定农药残留的基本原理 乙酰胆碱酯酶与胆碱能神经的生理功能极为密切。其生理功能是:当神经冲动到达胆碱能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内的Ach(乙酰胆碱)外排至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胆碱能受体,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的激发。在正常生理条件下,Ach完成传递冲动作用后,随即被突触后膜上的AchE在数毫秒内水解,生成乙酸和胆碱,水解产物与加入的试剂反应产生颜色。反之,式样提取剂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酶的活性就被抑制,式样中加入的机制就不能被水解,从而不显色或颜色很浅,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计算出抑制率,就可判断农药残留情况。 4、简述超声波萃取原理 超声波辅助萃取:是利用超声波辐射压强产生的强烈空化效应、机械振动、扰动效应、高的加速度、乳化、扩散、击碎和搅拌作用等多级效应,增大物质分子运动频率和速度,增加溶剂穿透力,从而加速目标成分进入溶剂,促进提取的进行。 名词解释 1、农药残留:指由于农药的应用而残存于生物体、农产品和环境中的农药亲体及其具有毒理学意义的杂 质、代谢转化产物和反应物等所有衍生物的总称。 农药残留毒性:因摄入或长时间重复暴露农药残留而对人、畜以及有益生物产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2、农药纯品:能够真正反映化合物特性的高纯度物质。 农药标准物质: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确定了的特性值,用以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材料或物质。 3、最大残留限制(MRL) :指由食品营养标准委员会推荐的,食品或动物饲料中允许的农药残留物的最大 浓度(毫克/千克)。是根据在毒理学上认为可以接受的食品农药残留量制定的。 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指在一生中,对消费者健康没有可感知危险的日摄入量。 论述题 1、论述农药标准品常用的制备方法p62 ①重结晶法(适于除去农药原粉中的少量杂质) ②蒸馏法 ③柱层析法(其特点:应用范围广、操作简便、分离效率高) ④区域熔融法 ⑤升华法(此法在农药纯品制备中应用较少) ⑥薄层色谱法(常用来制备毫克级农药纯品) 2、写出样品提取技术的类型及其提取剂的要求 (1)溶剂提取法包括液液提取和固液提取 固液提取常用以下方法:①索式提取法②振荡提取法③组织捣碎法④消化提取法 (2)固相提取法

荧光分析法检测原理及应用举例

1 荧光定义 某些化学物质从外界吸收并储存能量而进入激发态,当其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过剩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射出去即发光,称之为荧光。可产生荧光的分子或原子在接受能量后引起发光,供能一旦停止,荧光现象随之消失。 2 荧光分类 由化学反应引起的荧光称为化学荧光,由光激发引起的荧光称为光致荧光,课题主要研究光致荧光。按产生荧光的基本微粒不同,荧光可分为原子荧光、X 射线荧光和分子荧光,课题主要研究分子荧光。 3 光致荧光机理 某一波长的光照射在分子上,分子对此光有吸收作用,光能量被分子所吸收,分子具有的能量使分子的能级由最低的基态能级上升至较高的各个激发态的不同振动能级,称为跃迁。分子在各个激发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并随时在激发态的不同振动能级下降至基态,在下降过程中,分子产生发光现象,此过程为释放能量的过程,即为光致荧光的机理。光致荧光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分子受激发过程 在波长为10~400nm的紫外区或390~780nm的可见光区,光具有较高的能量,当某一特征波长的光照射分子时,是的分子会吸收此特征波长的光能量,能量由光传递到分子上,此过程为分子受激发过程。分子中的电子会出现跃迁过程,在稳定的基态向不稳定的激发态跃迁。跃迁所需要的能量为跃迁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即为吸收光的能量。分子跃迁至不稳定的激发态中即为电子激发态分子。 在电子激发态中,存在多重态。多重态表示为2S+1。S为0或1,它表示电子在自转过程中,具有的角动量的代数和。S=0表示所有电子自旋的角动量代数和为0,即所有电子都是自旋配对的,那么2S+1=1,电子所处的激发态为单重态, 用S i 表示,由此可推出,S 即为基态的单重态,S 1 为第一跃迁能级激发态的单重 态,S 2 为第二跃迁能级激发态的单重态。S=1表示电子的自旋方向不能配对,说明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自旋方向有变化,存在不配对的电子为2个,2S+1=3,电子 在激发态中位于第三振动能级,称为三重态,用T i 来表示,T 1 即为第一激发态中 的三重态,T 2 即为第二激发态中的三重态,以此类推。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1 波谱法 该方法是根据有机磷农药中某些官能团或水解、还原产物与特殊的显色剂在特定条件下发生氧化、磺酸化、酯化、络合等化学反应,产生特定波长的颜色反应来进行定性或定量(限量) 测定。 2.色谱法 2.1 薄层色谱法(TLC)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成熟的、应用也较广的微量快速检测方法。它在农药残留测定技术上有它独特的用处,它既是重要的分离手段,又是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 检测过程一般先用适宜的溶剂提取有机磷农药,经纯化浓缩后,在薄层硅胶板上分离展开,显色后与标准的有机磷农药比较Rf 值进行定性测定或用仪器进行定量测定。 2.2 气相色谱法(GC) 该方法是利用经提取、纯化、浓缩后的有机磷农药注入气相色谱柱,程序化升温汽化后,不同的有机磷农药在固相中分离,经不同的检测器检测扫描绘出气相色谱图,通过保留时间来定性,通过峰或峰面积与标准曲线对照来定量。一次可同时测定多组份,简便快捷,灵敏度高,准确性也好。而色谱条件的最佳设定是气相色谱技术的关键。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液相色谱柱层析的基础上,引入气相色谱理论并加以改进而发展起来的色谱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农药残留分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因为高效液相色谱法能适合分析沸点高而不太容易汽化、热不稳定和强极性农药及其代谢产物;且可以与柱前提取、纯化及柱后荧光衍生化反应和质谱等联用,易实现分析自动化;同时一些新型检测器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灵敏度。与气相色谱法相比,不仅分离效能好,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而且应用面广。 3 酶抑制法 有机磷农药对哺乳动物中毒作用的基础,通常与它们抑制中枢和周围神经系

分子荧光分析法基本原理

分子荧光分析法基本原理 一. 分子荧光的发生过程 (一)分子的激发态——单线激发态和三线激发态 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在基态时,这些电子成对地存在于各个原子或分子轨道中,成对自旋,方向相反,电子净自旋等于零:S=?+(-?)=0,其多重性M=2S+1=1 (M 为磁量子数),因此,分子是抗(反)磁性的,其能级不受外界磁场影响而分裂,称“单线态”; 图1 单线基态(A)、单线激发态(B)和三线激发态(C) 当基态分子的一个成对电子吸收光辐射后,被激发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上,通常它的自旋方向不改变,即 ?S=0,则激发态仍是单线态,即“单线(重)激发态”; 如果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还伴随着自旋方向的改变,这时便具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电子净自旋不等于零,而等于1: S=1/2+1/2=1 其多重性: M=2S+1=3 即分子在磁场中受到影响而产生能级分裂,这种受激态称为“三线(重)激发态”; “三线激发态” 比“单线激发态” 能量稍低。但由于电子自旋方向的改变在光谱学上一般是禁阻的,即跃迁几率非常小,只相当于单线态→单线态过程的 10-6~10-7。 (二)分子去活化过程及荧光的发生: (一个分子的外层电子能级包括S0(基态)和各激发态S1,S2,…..,T1…..,每个电子能级又包括一系列能量非常接近的振动能级) 处于激发态的分子不稳定,在较短的时间内可通过不同途径释放多余的能量(辐射或非辐射跃迁)回到激态,这个过程称为“去活化过程”,这些途径为: 1. 振动弛豫:在溶液中,处于激发态的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间发生碰撞,把一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迅速传递给溶剂分子(环境),在10-11~10-13 秒时间回到同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这一过程称为振动弛豫。

第七章 分子荧光法

第七章分子荧光分析法 第一节概述 物质的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后,其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如果在返回基态的过程中伴随有光辐射,这种现象称为分子发光(molecular luminescence),以此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分子发光分析法。 物质因吸收光能激发而发光,称为光致发光(根据发光机理和过程的不同又可分为荧光和燐光);因吸收电能激发而发光,称为电致发光;因吸收化学反应或生物体释放的能量激发而发光,称为化学发光或生物发光。根据分子受激发光的类型、机理和性质的不同,分子发光分析法通常分为荧光分析法,燐光分析法和化学发光分析法。 荧光分析法历史悠久。早在16世纪西班牙内科医生和植物学家N.Monardes,就发现含有一种称为“Lignum Nephriticum”的木头切片的水溶液中,呈现出极为可爱的天蓝色,但未能解释这种荧光现象。直到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用分光计观察到它们能发射比入射光波长稍长的光,才判明这种现象是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重新发射的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导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并根据荧石发荧光的性质提出“荧光”这一术语,他还论述了Stokes位移定律和荧光猝灭现象。到19世纪末,人们已经知道了包括荧光素、曙红、多环芳烃等600多种荧光化合物。近十几年来,由于激光、微处理机和电子学新成就等科学科术的引入,大大推动了荧光分析理论的进步,促进了诸如同步荧光测定、导数荧光测定、时间分辨荧光测定、相分辨荧光测定、荧光偏振测定、荧光免疫测定、低温荧光测定、固体表面荧光测定、荧光反应速率法、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和荧光光纤化学传感器等荧光分析方面的发展,加速了各种新型荧光分析仪器的问世,进一步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选择性,解决了生产和科研中的不少难题。 目前,分子发光分析法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环境科学以及农牧产品分析,卫生检验、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第二节分子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一、荧光(燐光)光谱的产生 物质受光照射时,光子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被物质的基态分子所吸收,分子中的价电子发生能级跃迁而处于电子激发态,在光致激发和去激发光过程中,分子中的价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自旋状态,通常用电子自旋状态的多重性来描述。一个所有电子自旋都配对的分子的电子态,称为单重态,用“S”表示;分子中的电子对的电子自旋平行的电子态,称为三重态,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危害及检测方法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危害及检测方法 姓名:梅增健学号:201008011053 班级:10生工一班 摘要: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食品的农药残留问题倍受关注,提高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技术是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重要手段。在农药残留检测中样品前处理技术又是检测过程中耗时最长,最容易出现误差的步骤。因而,发展样品前处理技术能提高农药残留检测的效率和准确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食品中农药有机磷残留分析中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和凝胶渗透色谱几种样品前处理技术。 关键词:农药残留;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危害 正文: 一、有机磷类农药的危害及特性: 有机磷类农药自问世到现在已有70 年的历史。因为高效、快速、广谱等特点, 有机磷类农药一直在农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对世界农业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国已生产和使用的有机磷类农药达数10种之多,其中最常用的有敌百虫、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等。但随着这些有机磷类农药的广泛被使用, 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高残留、毒性强等,尤其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其暴露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部分非持久有机磷类农药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也会有较长的残留期, 并在动物体内产生蓄积。如马拉硫磷是一种高选择性有机磷类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不容忽视,水体中已有检出。马拉硫磷对水生生物属高毒农药, 对人免疫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已成为水环境中重要的监测项目。大多数有机磷类农药都属于磷酸酯类或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其中有机磷酸脂类化合物纯品多为油状,少数为结晶固体。常用剂型有乳剂、油剂、粉剂及颗粒剂等。有机磷类农药的中毒特征是血液中胆碱酯酶活性下降, 胆碱酯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导致神经系统机能失调,从而使一些受神经系统支配的脏器,如心脏、支气管、肠、胃等发生功能异常。 二、有机磷农药的检测前处理 1、超临界萃取技术 所谓超临界是物质的一种特殊流体状态:当气液平衡的物质升温升压时,热膨胀会引起液体密度减少,压力升高又会使气相密度变大,当温度和压力达到某一点时,气液两相界面消失成一均相体系,此点即为临界点;当物质的温度和压力高于临界点时,就处于超临界状态,此时该物质为超临界流体。超临界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是用超临界液体作为萃取剂,根据样品中组分在不同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溶解能力变化的性质,通过改变萃取剂流体的压力,从而将不同组分萃取出来。 等流体代替有机溶剂,对人体无害、绿色环保,且SFE最大优点是使用CO 2 有效地防止了热敏性物质的氧化和逸散,提高了样品回收率,因而较适合于萃取热不稳定物质和有毒化合物[1]。D.H.Kim等[2]已将SFE用于萃取面粉里的有机磷残留,避免了样品浓缩和分析过程的干扰,提高了萃取速度,60min有7g的样品萃取量,且联用GC-NPD分析后,检测限低至10ng/s。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范文

分子荧光光谱法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荧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 2.了解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掌握分子荧光光度计分析物质的特征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发射光谱的测定方法。 4.了解影响荧光产生的几个主要因素。 5.学会运用分子荧光光谱法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 原子外层电子吸收光子后,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回到较低能级或者基态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对于分子的能级激发态称为分子荧光,平时所说的荧光指分子荧光。 具有不饱和基团的基态分子经光照射后,价电子跃迁产生荧光,是当电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各振动能级所产生的光辐射。 (1)激发光谱 是指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的强度随激发光波长(或频率)变化的曲线。横坐标为激发光波长,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激发光谱反映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产生发光的效果。即表示发光的某一谱线或谱带可以被什么波长的光激发、激发的本领是高还是低;也表示用不同波长的光激发材料时,

使材料发出某一波长光的效率。荧光为光致发光,合适的激发光波长需根据激发光谱确定——激发光谱是在固定荧光波长下,测量荧光体的荧光强度随激发波长变化的光谱。获得方法:先把第二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测定的λem不变,改变第一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照在荧光物质上,测定它的荧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x为横坐标所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从曲线上找出λex,,实际上选波长较长的高波长峰。 (2)发射光谱 是指发光的能量按波长或频率的分布。通常实验测量的是发光的相对能量。发射光谱中,横坐标为波长(或频率),纵坐标为发光相对强度。 发射光谱常分为带谱和线谱,有时也会出现既有带谱、又有线谱的情况。发射光谱的获得方法:先把第一单色器的波长固定,使激发的λex不变,改变第二单色器波长,让不同波长的光扫描,测定它的发光强度,以I为纵坐标,λem为横坐标得图谱即荧光物质的发射光谱;从曲线上找出最大的λem。 (3)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的关系 用强度为I0的入射光,照射到液池内的荧光物质时,产生荧光,荧光强度If用仪器测得,在荧光浓度很稀(A0.05)时,荧光物质发射的荧光强度If与浓度有下面的关系:If=KC。 三、实验试剂和仪器

荧光光谱法研究亚甲基蓝与蛋白质的结合反应

荧光光谱法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亚甲基蓝与蛋白质的结合反应 刘超-生物化工-2009010236 荧光光谱法是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离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荧光测试中的发射峰特征、荧光偏振、能量转移及荧光寿命等指标可以对蛋白质分子中荧光生色基团的结构及其所处的微环境提供有用的信息。在生物体中,蛋白质是必不可少的生命物质,有关蛋白质的各类研究,是目前生命科学、化学和临床医学中共同关注和感兴趣的课题。亚甲基蓝是一种具有平面结构(结构式见图1)的碱性生物染色剂,在医学临床诊断及化学分析中已有较长的应用历史,且可用于亚硝酸盐、磺氨类、氰化物及一氧化碳等中毒的解毒药。近年来又发现MB对DNA具有插入作用,MB可被用于抗癌药物的体外筛选;此外MB的光化学性质及作用机理与血卟啉很相似,被认为可能成为一种新型光敏剂而用于癌症的光化学治疗。新近的研究还表明MB在溶液中分子的聚集状态与溶剂及介质有关。本文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人体生理pH值条件下,亚甲基蓝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测定了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距离,从而由分子水平的角度认识蛋白质分子与小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数据。 实验方法:配制0.05mol/L的Tris-HCl并含0.10mol/LNaCl的缓冲溶液 (pH=7.0),恒定体系pH值和离子强度,以此缓冲溶液分别配制MB溶液和BSA贮备液。测定方法:在10ml的容量瓶中,依此加入一定量的BSA,MB溶液,以缓冲溶液稀释至刻度,混匀后室温下测定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及与蛋白质分子比为1:1的MB吸收光谱,测定中固定BSA的浓度而改变MB浓度。 结果与讨论:MB对BSA荧光猝灭的机理外加分子与荧光体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荧光猝灭,并有动态和静态猝灭之分。通过观察MB对BSA 猝灭曲线(图2)可知,对于MB 从低到高整个浓度范围内曲线都呈现出好的线性,表明室温下MB 对BSA 的荧光猝灭为静态过程。为进一步证实此猝灭特征,把此过程按动态猝灭处理,即式(1) 为双分子猝灭过程速率常数,为动态猝灭常称为Stern-Volmer猝灭方程,K Q 数,为猝灭剂不存在时荧光体分子平均寿命,猝灭剂的浓度。而 ,由于生物大分子荧光平均寿命约为,故可由猝灭曲线的斜率求得猝灭常数。由图2实验数据,按式(1)可以求得MB对BSA 猝灭的,而各类猝灭剂对生物大分子的最大扩散碰撞猝灭常数为,显然MB对BSA荧光的猝灭过程速率常数远大于扩散控制的,可见其猝灭过程确

荧光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荧光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摘要】荧光分光光度法属于药物分析法中光化学分析法其中的可见分光光度法,它是利用物质所产生的荧光特性来定性或者定量分析物质样品的分析方法,其具有选择高、灵敏度高、检测限低以及信息量丰富等优点。由于许多有机药物(如芳香化合物等)都具有特征性的荧光吸收光谱,因此荧光分光光度法在药物分析中得到了极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荧光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计药物分析定量分析 一、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荧光分光光度计简介 荧光是指物质分子接受紫外-可见光光子的能量被激发之后,从激发态返回基态时所发 射出来的光,任何荧光物质分子均具有两个特征光谱,分别是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根据斯托克斯位移可知,荧光发射波长永远大于激发光波长。荧光强弱用荧光效率来表示,即发射荧光的光子数与基态吸收激发光的光子数之比。 由上述可知,物质能发射荧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有较强的紫外-可见吸收;2、 有一定的荧光效率。所以,物质能否发射荧光以及荧光强度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有π-π跃迁的长共轭结构(较强的紫外-可见吸收);2、具有刚性平面结构(具有较高的荧光效率);3、具有给电子取代基(助色团,增加紫外吸收,提高荧光效率)。而大多数的化学合成药物均具有以上结构,因此具有发射荧光特性,所以可以利用荧光分析法进行药物分析。 目前广泛使用的荧光分光光度计是由激发光源(常采用氙灯,发射谱线强度较大且连续),激发单色器(置于样品池前,与光源成90°),发射单色器(置于样品池后),样品池和检 测系统组成,使用前需进行包括灵敏度、波长、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校正。 二、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进行药物分析实例 1.应用定量分析法测定样品含量 1.1工作曲线法 以系列中某一对照品溶液为基准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对照品溶液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工作曲线,将空白溶液荧光强度读数调为0,将对照品溶液荧 光强度读数调至100%或50%,之后测定待测样品的荧光强度。在测定中药巴戟 天中蒽醌含量时,以,1, 8-二羟基蒽醌为对照品(丙酮做溶剂,在最大激发波 长425nm,最大发射波长513nm处测定)[1]。 1.2比例法 当标准工作曲线通过原点时,可以任选两个浓度用比例法测定,例如《中国药典》中对利血平含量的测定就采用了比例法进行荧光定量分析 1.3联立方程式 用于分析多组分的混合物。 2.应用其他荧光分析技术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 2.1激光诱导荧光分析 采用单色性极好、强度更大的激光作为光源,灵敏度提高,可进行单分子检测。 2.2同步荧光分析 同步荧光光谱法中恒定波长法使用较为广泛,指的是在扫描过程中保持发射波长和激发波长固定间距的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干扰少等优点,用来 测定多环芳烃[2]并可以同时对氨基酸以及蛋白质等进行测定。

农药检测实验调查报告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调研报告书 实践项目名称:宁波市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无农药化检测实践项目负责人: 负责单位: 上报日期:2014 年 9 月 16 日宁波工程学院创新社会实践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摘要】利用在600~l 100 nnl波段范围内可见一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对常见的 高残留农药在绿色植物活体上的允损检测进行丫研究。首先将采集到的漫反射光谱数据进行小波变换提取光谱特征,然后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一步对光谱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把这些光谱的前两个主成分得分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信息,建立_r多神经元的神经网络感知器。对农药残留检测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甄别农药残留和种类。识别得到较好的分类效果。总之,该研究为蔬菜和瓜果表面的农药残留快速无损检测和识别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一、前言: 农药是防治农作物避免受有害生物危害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它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农药在杀灭有害生物的同时对人体、有益的生物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蔬菜的生长期越来越短,而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因此施用农药是保证蔬菜正常生长的必要措施。但是,许多菜农盲目追求产量、对农药施用技术不了解,加剧了蔬菜农药残留问题,市场上的蔬菜有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更有甚者,有些菜农为了追求利益,大量使用禁用农药,严重威胁到了百姓的生活和健康。检测蔬菜中农药残留对百姓的健康有直接关系,因此就显得异常重要。 二、农药残留及其危害 ⒈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业上使用农药后残存在生物体、食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农药残留超过法定最高允许浓度时,除了会对直接食用者产生毒害作用,还可能进入食物链中对生态系统造成各种危害,农药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施药剂量和方法使用。目前,社会上较多的中毒死亡事件就是食用高农残的农产品所致,我国也出现了农产品出口被拒甚至被退回的事件,这也是因为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⒉农药残留的危害 粮食、蔬菜、水果直接受到农药污染,同时还可通过食物链进入生态系统中造成鱼、虾、肉、蛋、奶的污染,对人的健康有较大危害。有机氯农药对人体的危害较大,累积时间长,如DDT 主要存在于人的血液、大 脑、肝的脂肪组织中,其中以肝组织的DDT 残存量最大。鉴于农药残留的危害较大,我国应严格管理农药的施用,规定食品的最大农药残留量,并严格检测食品的农药残留。 三、主要检测农药 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农药中,常见的并且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主要有三种: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这三类农药中,有机氯未见有关荧光方法检测地报告。有机磷农药由于分子结构等原因,自身不能发荧光,由研究人员研究发现: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有机磷农药的浓度越大,对胆碱酯酶的抑制越强,产生的β萘酚越少,

同步荧光分析法测定生物蛋白质

实验题目: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蛋白质(同步荧光法) 1.实验原理:蛋白质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是构成生命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蛋白质的定量测定是临床检验中诊断疾病及检查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蛋白质定量测定在化学、生物、医药、食品等各相关学科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血清白蛋白是动物和人体血浆中重要的载体蛋白,它能和许多种内源或外源化合物产生作用,承载着将药物运输到达靶点产生药效和储存药物延长药效等重要作用,对研究药物的药效和药理及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蛋白质测定较常用的经典方法有凯氏定氮法、Lowry法、考马斯亮蓝法、紫外分光光度法b1等,其中,凯氏定氮法因其适用样品广泛,测试结果准确,是常用分析有机化合物含氮量的经典方法之一。近来又发展了一些新方法如荧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和共振光散射法[等。同步荧光光谱法自1971年被提出以来,由于其与常规荧光分析法相比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光谱简化、谱带窄化及可减小散射光影响等优点,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组分的同时测定以及生物分子的研究中。 2.仪器与试剂:FP-6500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分光公司);T-6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公司);PB.10型酸度计(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公司);BS.110S型电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公司);脱氧尿苷1.0×10。3 mol/L水溶液;人血清白蛋白(HSA,华兰生物工程公司)4.0×10。5 mol/L水溶液,在冰箱中保存(1~4 oC);pH 7.4的%s.HCI 缓冲溶液;考马斯亮蓝溶液(溶液中含0.0l%考马斯亮蓝G-250,4.7%乙醇,8.5%磷酸);0.5 mol/L的NaCl水溶液。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均为二次去离子水。 3. 实验方法:于10 mL比色管中依次加入:pH 7.4的Tris.HCl缓冲溶液2.0 mL,0.5 mol/L的NaCI溶液2.0 IllL,一定体积的HSA标准溶液,1.0×10。mol/L的脱氧尿苷溶液O.2 mL,用水定容至刻度,摇匀,用1 cm石英吸收池,在△入=50 Rnm时扫描体系的同步荧光光谱。 4.注意事项:1)加入顺序的影响:考察了各种不同的物质加入顺序对体系同步荧光强度的影响。当加入顺序为Tris--HCI--NaCl--Deoxyuridine时体系的同步荧光强度最高、且稳定性最好。 2)反应时间和稳定性:在上述实验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时间对体系同步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下,该反应在5 min内即可完成,且体系的同步荧光强度至少在5 h内基本不变。 3)线性范围、回归方程、检出限: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以体系的同步荧光强度对HSA浓度绘制标准工作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IsF=13.60246+211.19154×107 C(HSA)(mol/L),相关系数为R=0.9991。测定的浓度范围在2.76~524.4微克每毫升之间。根据IUPAC的定义,对11份空白溶液进行平行测定,计算了方法的检出限为0.11毫克每毫升。

荧光分析法基本概念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一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基于物质对200-800nm光谱区辐射的吸收特性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测定方法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它属于分子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内电子跃迁而产生的光谱。 二紫外光谱的产生 物质分子的能量具有量子化的特征(即物质分子的能量具有不连续的特征)。一个分子有一系列能级,其中包括许多电子能级,分子振动能级以及分子转动能级。分子吸收特定的波长的光而产生吸收光谱 分子的紫外吸收光谱是由于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而产生的,从化学键的性质上考虑,与电子光谱有关的主要是三种电子:(1)形成单键的σ电子;(2)形成双键的π电子;(3)分子中非键电子即n 电子。 化合物不同,所含的价电子类型不同,所产生的电子跃迁类型不同,根据分子轨道理论,分子中这三种电子能级的高低次序大致是:(σ)<(π)<(n)<(π*)<(σ* )σ,π是成键轨道,n 是非键轨道,σ* ,π* 是反键轨道 由于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能级间的跃迁。即电子光谱中总包含有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间跃迁产生的若干谱线而呈现宽谱带。 二紫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紫外光谱图是由横坐标、纵坐标和吸收曲线组成的。 横坐标表示吸收光的波长,用nm(纳米)为单位。 纵坐标表示吸收光的吸收强度,可以用A(吸光度)、T(透射比或透光率或透过率)、1-T(吸收率)、 (吸收系数) 中的任何一个来表示。 吸收曲线表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情况。曲线最大吸收峰的横坐标为该吸收峰的位置,纵坐标为它的吸收强度。

四、紫外光谱中常用的几个术语 1.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 发色基团:是能导致化合物在紫外及可见光区产生吸收的基团,不论是否显示颜色都称为发色基团。一般不饱和的基团都是发色基团(C=C、C=O、N=N 、三键、苯环等) 助色基团:指那些本身不会使化合物分子产生颜色或者在紫外及可见光区不产生吸收的一些基团,但这些基团与发色基团相连时却能使发色基团的吸收带波长移向长波,同时使吸收强度增加。助色基团通常是由含有孤对电子的元素所组成(-NH2, -NR2, -OH , -OR , -Cl等),这些基团借助P-π共轭使发色基团增加共轭程度,从而使电子跃迁的能量下降。 2.红移、蓝移、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由于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了助色基团或其他发色基团而产生

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 系别:食品与化工系 专业:农产品质量检测 班级:13级农检班 学生姓名:南彦婷 指导教师:徐明磊 完成日期:2016-1-23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设计书

目录 摘要 (1) 1前言 (2) 2农药残留及农药残留的危害 (2) 2.1农药残留 (2) 2.2农药残留的的危害 (2) 3.蔬菜农药残留检验的方法和目的 (3) 3.1蔬菜检验样品取样 (3) 3.1.1抽样方法 (3) 3.1.2抽样填表 (3) 3.1.3贮存 (3) 3.2蔬菜农药残留样品前处理方法 (3) 3.3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原理 (4) 3.4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 (4) 3.4.1样品检测试剂用量 (4) 3.4.2样品检测技术方法 (4) 3.5蔬菜农药残留检验的目的 (5) 4.日常生活过程中的减少农药残留 (5) 4.1阳光分解 (5) 4.2置放氧气 (5) 4.3盐水浸泡 (5) 5蔬菜农药残留的相关标准 ...................................................................... .5 5..1农药残留限量值. (5) 5.2限制使用的农药 (6) 6.总结 (6)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蔬菜中农药残留的检测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化学合成农药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无疑在防治病虫害、铲除杂草、增加农业产量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人类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农药是一类有毒化学物质,而且是人们主动投放到环境中的,长期大量使用,对环境生物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了较大的不利影响。近年来因农药污染造成人和牲畜中毒的事件屡见报道,特别是蔬菜、水果类食品的中毒。目前,农药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污染源之一,与此同时蔬菜农药残留已经严重危害人身体健康。因此,必须通过严格管理和加大检测力度等措施来彻底解决。农药残留分析是对复杂混合物中痕量农药的母体化合物、有毒代谢物、降解产物和农药杂质进行的分析,是一种需要精细的微量操作手段和高灵敏度的痕量检测技术。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方法;质量标准 摘要着重叙述论文有那些内容,结论 1

农药残留测定方法标准汇总

农药残留测定方法农药残留测定方法标准标准标准汇总汇总 GB-T13595~13598-1992:烟叶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14553-2003:粮食、水果和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测定的气相色谱法 GB14875-1994:食品中辛硫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14876-1994: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14877-1994:食品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14878-1994:食品中百菌清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14879-1994:食品中二氯苯醚菊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T14929.2-94:花生仁、棉籽油、花生油中涕灭威残留量测定方法 GB/T14929.3-1994:柑桔中水胺硫磷残留量测定方法 GB/T14929.4-1994:食品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残留量测定方法 GB/T14929.6-1994:大米和柑橘中喹硫磷残留量测定方法 GB/T14973-1994:食品中粉锈宁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T16335-1996:食品中亚胺硫磷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16336-1996:食品中阿特拉津残留量的测定 GB16337-1996:大豆及谷物中氟磺胺草醚残留量的测定 GB/T16338-1996:粮食中绿麦隆残留量的测定 GB/T16339-1996:大米中禾大壮残留量的测定 GB/T16340-1996:食品中灭幼脲残留量的测定 GB/T16341-1996 食品中五氯硝基苯残留量的测定

GB17328-1998:食品中稳杀得、精稳杀得残留量的测定 GB17329-1998:食品中双甲脒残留量的测定 GB17330-1998:食品中甲基异柳磷残留量的测定 GB17331-1998:食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17332-1998: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17333-1998:食品中除虫脲残留量的测定 GB/T17408-1998:大米中稻瘟灵残留量的测定 GB/T18627-2002:食品中八甲磷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T18628-2002:食品中乙滴涕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T18629-2002:食品中扑草净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GB/T18630-2002:蔬菜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量的简易检验方法 GB-T18969-2003饲料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T 19426-2006:蜂蜜、果汁和果酒中497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19648-2006:水果和蔬菜中50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19649-2006:粮谷中475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GB/T 19650-2005:动物组织中437种农药多残留测定方法气相色谱-质谱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GB/T 20364-2006:动物源产品中聚醚类残留量的测定

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农药残留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开展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是控制农药残留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介绍了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的各种方法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蔬菜的生长期已越来越短,而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蔬菜的病虫害也越来越重,绝大部分蔬菜需要连续多次放药后才能成熟上市。农药污染较重的有叶类蔬菜,其中韭菜、油菜受到的污染比例最大。茄果类蔬菜如青椒、番茄等,嫩荚类蔬菜如豆角等,鳞茎类蔬菜如葱、蒜、洋葱等,农药的污染相对较小。农药残留监测体系的建立,对农药残留的监测手段和检测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并促进了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使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朝着更加快速方便、灵敏可靠的方向发展,逐渐以农药残留专业检测机构的少量检测为中心,向现场检测及实验室的大量检测辐射翻。 1仪器分析法 由于农药的活性成分大多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故多使用气相色(GC,)~41、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GC-MS)嘲和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HPLC—Ms)同等技术。其中研究最多的是色质联用技术。因为色质联用特别适合于多种标样残留分析,所以国外把它也划为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之列。大部分农药(如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等)残留可使用GC—MS检测昀,检出限一般为1~10b~g/kg,但对分子量较大、极性或热不稳定性太强的农药及其化合物,GC-MS不适用,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HPLC-MS)和其他的方法来检测。 1.1固相萃取技术 固相萃取法是1种基于液相色谱分离机制的样品制备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检测工作。它根据液相分离、解析、浓缩等原理,使样品溶液混合物通过柱子后,样品中某一组分保留在柱中,选择合适的溶剂把保留在柱中的组分洗脱下来,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的目的。SPE克服了液一液萃取技术及一般柱层析的缺点,具有高效、简便、快速、安全、重复性好、便于前处理自动化等特点。根据柱中填料大体可分为吸附型(如硅胶、大孔吸附树脂等)、分配型(c。,c、苯基柱等)和离子交换型。1L.R_odriguez等人采用固相萃取法通过改变移动相中缓冲液的浓度、pH值、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和类型对蔬菜中的木精、笨基苯酚、锑比灵和有机磷残留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H9.2,缓冲液中含有4mmoUL硼酸和75mmol/L胆酸钠能够得到最好的结果。 1.2固相微萃取 加拿大Waterloo大学Pawliszyn1990年首创的一种无需溶剂的萃取技术,它是在固相萃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预处理技术。SPME技术由固相萃取技术(SPE)发展而来,对目标化合物有较好的选择性,并且有较高的灵敏度,

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

农药残留速测仪是根酶抑制法—农药残留速测仪 1.1原理: 据国标GB/T5009.199-2003,采用酶抑制原理和光电比色法原理研制而成。在一定条件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类农药对胆碱酯酶正常功能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与农药的浓度呈正相关。正常情况下,酶催化神经传导代谢产物(乙酰胆碱)水解,其水解产物与显色剂反应,产生黄色物质,用分光光度计测定412nm下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值,计算出抑制率,通过抑制率可以判断出样品中是否含有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残留。可以实现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现场快速检测。 1.2 试剂: PH=8.0缓冲液:常温保存 11.9 mg 无水磷酸氢二钾 1 包缓冲剂 3.2 mg 磷酸二氢钾或者 1000 mL 蒸馏水500 mL 蒸馏水 底物:4℃保存,时间不超过一周 25.0 mg 硫代乙酰胆酯或者1瓶底物 8.0 mL 蒸馏水12.5 mL 蒸馏水 乙酰胆碱酯酶:4℃保存 无需配制,直接使用 显色剂:4℃冰箱保存 160mg 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DTNB)1瓶显色剂 15.6mg 碳酸氢钠或者 20mL 缓冲液25mL 缓冲液 1.3 测试步骤: 1.样品处理: 取出2g果蔬样品(4g块茎类),叶菜剪成25px左右见方的碎片,块茎类取横截面样品或取其表皮,放入三角瓶中,加入10mL缓冲液,振荡1~2min ,倒出提取液,静置2min,待测。若提取液混浊或杂质太多可过滤后再测。 2.对照反应 于反应瓶中加入2.5mL缓冲液,再分别加入100μL酶液和显色剂,混匀,静置反应10min后加入100μL底物,摇匀并立即倒入比色杯中,及时放入仪器的测量室通道中。于412nm波长下比色,按〈对照〉键,显示屏延迟设定秒数后,测量时间开始倒计时,计时完毕,显示屏显示对照吸光度增量(ΔΑ1),并提示完成。在进行对照测试时,其他通道可同时进行样品测试。 3.样品测试: 于反应瓶中加入2.5mL待测液,再分别加入100μL酶液和显色剂,混匀,静置反应10min后加入100μL底物,摇匀并立即倒入比色皿中,及时放入仪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