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3课《马说》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祇(zhǐ)骈(pián)槽枥(cáo lì)

食(sì)粟(sù)邪(yé)

(2)一词多义

(3)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观”通“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

(4)解词

故虽有名马(即使)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面对)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重点句子分析】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2)背景知识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第2段),写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纳中心。

(2)中心意思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3)写作特点

托物寓意,结构精巧。

(4)翻译课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课文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抨击摧残、埋没人才的现实。

2.文字简短,结构精巧。

3.篇末点题,突出主旨。

【课本习题提示】

一、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能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的人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驱使它不按照驱赶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三、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意在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有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我们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同步达纲练习】

(1)给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不以千里称也()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④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⑥策之不以其道()()

⑦执策而临之()

⑧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⑨其真不知马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5)为下面一句话划分节奏。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一共____________篇,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参考答案

(1)①zhǐ pián ②shí dàn ③sì④xiàn (2)①“食”通“饲”,喂②“见”通“现”,表现③“材”通“才”,才能④“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①并列而死。②著称。③吃一顿④这⑤尚且⑥鞭打正确的方法⑦面对⑧通晓⑨其实(4)C (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②难道果真没有千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第23课《马说》习题(AB卷,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23 马说 01 基础知识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 (3)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2.填空。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2)《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 (2)才美 ..不外见卓著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3)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 (4)故虽.有名马即使 (5)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6)或.尽粟一石有时 4.联系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指千里马 (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动词) 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B.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只有。 C.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D.食马者:“食”通“饲”,喂。 (解析:B.“材”通“才”,才能) 6.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马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

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 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 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 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 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 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 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 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 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 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 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 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 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两课时 一、目标导学 1、认识作者 2、识记文言词语 3、翻译句子 4、背默全文 5、掌握内容 6、分析写法 二、自主复习组长检查 (一)认识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柳欧曾王三苏),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学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识记文言词语 1、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 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1)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 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5)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 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 情况之后。例:然后有千里马。 (6)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一词多义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音节助词,不译 (2)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木兰诗》(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一食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 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 通“饲” 喂养,动词(6)虽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道不通:道路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5、马的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千军万马招兵买马天马行空 6、马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

第23课 马说(韩愈)练习(1)

《马说》练习(一)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 外见()食马()祗()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回答问题。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通_____含义:_____ ____通 _______ 含义: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 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9.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0.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1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联练习 1,巧手绣春秋。 2调素琴吟唱名曲, 。 3游学海搏分分秒秒,。 4 ,春归柳叶新。

28.马说公开课获奖【一等奖教案】

28.马说 韩愈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二.正音(学生听,注音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 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第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积累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又与马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引出课题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讲述写作背景、简介文体: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注意停顿、重音、语速。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 .....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精读课文,把握文意(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4、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小组内先交流讨论、然后再班内展示。) 五、赏读课文,提炼主旨。 1、作者所说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4、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六、背诵课文,训练语感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含答案)

《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 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文选》《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解释括号前的字: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

23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人教版)编者: 23 马说 韩愈(唐)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学习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方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导学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祗.()骈.()尽粟.一石()食.()马者庖.丁() 2.自查资料或上网搜索关于作者韩愈的有关资料,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恰当。想想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通过以上预习,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交流。 学习等级:组长签字: 二、课堂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反馈,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注意节奏和重音,要读的响亮、流畅、沉稳。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准确理解、掌握以下实词和虚词的意思。然后()有千里马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 四马说 一、目标导学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体会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学习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伯乐()骈死( ) 槽枥( ) ( ) ....相马()粟()外见( ) 食马( ) ....(2)文学常识积累。 ①《马说》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柳宗元共倡古文,并称___________。 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初一学过的___________就属这一文体。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7)执策而临之()()..3.三读课文,口头翻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_____。 (2)不能尽其材 ,同______。 ;. . 同_____。(3)其真无马邪 ,同_____。(4)才美不外见 ,一词多义2. ()其真无马邪?(执策而临之) (1)策(2)其 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马也() 食不饱,力不足()骈死于槽枥之间() (3)食一食或尽粟一石()(4)之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 (5)而(6)以 而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翻译下列句子。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第23课 马说(韩愈)教案

马说教案设计 【目标定向】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托物寓意的写法。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 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着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 1、给下面字词注音 骈(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 lè) 2、一起来朗读课文。(有可以背诵的,可以当堂背诵。如果没有,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背诵。) 四、下面来积累重点字词句。 (1)解释加点的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日行千里的马但是 故虽 ..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 ..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之手,骈死 所以即使辱没马夫跟普通的马一同死马厩用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课堂检测(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课堂检测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奴隶.(lì)槽.枥(cáo)食.不饱(shí) B.祗辱.于(rǔ)尽粟.(sù)一石.(shí)C.骈.死(pián)其真无马邪.(yé)不以千里称.也(chèn)D.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jiàn)策.之不以其道(cè)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骈死 ..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 B.一食 ..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D.执策而临.之(面对)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公将鼓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 ..也 ..之能安求其能千里 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6~10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乙】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物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①。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选自《新唐书·马周传》) [注释]①趣:通“促”,催促。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才/美不外见 B.不以千里/称也 C.周/为条二十余事 D.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食.之不能尽其材() (3)周为条.二十余事()(4)太宗怪.问何()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或.王命急宣 B.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既出,得.其船 C.①逆旅主人不之顾.②顾.野有麦场 D.①舍.中郎将常何家②便舍.船,从口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⑵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10.对比【甲】【乙】两文,你认为马周被重用的原因有哪些?(2分)

马说优质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学情分析 《马说》这篇课文在八年级下,对于八下的初中生而言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积累,能够自主疏通文意,所以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进行,自由提问,再互助解答。此时的学生已经建立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够理解作者在此文中寄托的愤懑不平和怀才不遇之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新课: 1、课间播放《赛马》的音乐,再配上一些历史上名马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名马。 2、课间我们欣赏了许多马儿矫健的雄姿,也聆听了一首激情澎湃的乐曲《赛马》,那你所了解的历史上的名马有哪些? 明确:赤兔胭脂兽——吕布、关羽 乌骓马——项羽 的卢马——刘备 白龙马——唐僧 3、那这些马为何那么有名呢? 明确:A:本身才华(第一点学生应该都能答上,第二点要加以引导) B:拥有者懂马,尽其才。 师:正所谓“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这些马能名传千古有自身原因,更主要是有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才。但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赏识他的人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近韩愈的《马说》。 4、课文的题目叫《马说》,首先我们来解题,马说是什么意思?马在说话吗? (请学生来回答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是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马”、“论马”、“谈马”。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韩愈的脚步去说说马、谈谈马。 活动2【讲授】激情感知,分析课文 1.朗读课文。 (1)检查预习,请一生起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听准读音,如有歧义提出自己的正确读法。(面对争论教师朗读正确读音)

马说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24 马说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并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珍惜当下。 目标1、2、3。 指导法、诵读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马说》这篇文章。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韩昌黎集》。 (2)背景链接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生难字词 (1)字音 伯乐.(lè)骈.(pián)槽枥 ..(cáo lì) 食.马者(sì) 食.不饱(shí) 外见.(xiàn)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之: 虽有千里之.能:用在定语或中心词之间,表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执策而临之.:代词,代指千里马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朗读划节奏,自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段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讽刺“不知马”。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交流展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交流展示: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展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文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交流展示: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交流展示: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交流展示: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7.读完本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交流展示: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的? 交流展示:第一句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讽刺,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马说导学案及答案

4 马说 他,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他,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他,就是一代大文豪-----韩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祇.(zhǐ) 骈.(pián) 槽枥 ..(cáo lì) 食.(sì)马者粟.(sù) 邪.(yé)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祇:只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 (3)一词多义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能够)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

马说导学案(附答案)

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语文学科新课改教学案 第23课《马说》第一课时 编写人丰义元审核人语文编写组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文体特征。 重难点 1.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祗.( ) 骈.()槽.枥.( ) ( ) 一食.( ) 食.( ) 之者粟.( ) 一石.( ) 外见.( ) 邪.( )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学习过程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 背诵的效果;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 3、教师简介文体: 二、朗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注意在读的过程中的节奏,以及应该重读的地方。)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 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 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背诵课文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过程】 一、复习 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 (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二)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马说公开课教案

马说公开课教案 马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 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 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 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 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 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