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时代主旋律看传统美德与人的现代化1

从时代主旋律看传统美德与人的现代化1

从构建和谐社会谈传统美德与人的现代化

[摘要] 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主旋律,它影响着每个人和每个社会团体的切身利益,决定着中国社会的未来。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发扬历史的传统美德,又要树立现代社会人的正确的、核心的、内心认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特别是人格的现代化。以加快和谐社会的形成,是当今社会一项十分紧紧紧迫而又重要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和谐社会传统美德人的现代化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它不仅关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的切身利益,而且决定着中国的未来乃至人类的进程。

[1]因为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确保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经济腾飞,除了在政治、经济、法律和制度上要体现公平、构建和谐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当今人的思想道德要健康和谐,人的价值取向要有正确定位。而要使人的思想道德健康和谐、价值取向能正确定位,我们就不能割断历史,就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虽历经磨难,但仍能生生不息,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凭借的支柱之一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经久不衰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和人格追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淀于民族的灵魂深处,影响着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们的行为准则,也影响着人格现代化的进程。而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并且是社会现代化发展成功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要求当今的人的行为,思想要高尚、人格要现代化。为此更要求我们当今社会的人既要善于从历史的联系中汲取我们民族传统美德的营养,又要能学习体现新时代精神,特别是胡锦涛

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和“公民道德规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传统美德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内省与外求结合起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构建和谐社会确定好人自身发展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心理素质和行为方式,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以促进社会和谐。

一、构建和谐社会应从理论到实践上深刻认知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

我们要唱响时代主旋律,实现人的现代化。既要求紧跟形势,放眼未来、更要求我们一定要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历史是不能割裂的,传统是不能中断的,尤其是闪耀着时代光芒的传统美德,世代连绵相传。而所谓“传统”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对人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对传统美德的总结与认同,是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民族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当今社会建设精神文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现代化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一般说来,传统道德有两种: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是由统治阶级提倡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和表述出来,上升为道德规范。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规范。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往往比前者更纯朴,更直接地体现着某个民族的品格。

在中国的道德史上,《书经.皋陶谟》[2]把人的美德概括为九项:宽而栗,

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孔子构建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孝、礼、悌、忠、温、良、恭、俭、让、忠、克已、中庸等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存信、董仲舒以后,“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已律。当然,这些并不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指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强大感召力的优秀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经过科学的摄取提炼,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从《诗经》中提出“夙夜在公”,《书经周官》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强调要“举公义”,直到贾谊《治安策》提出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等,都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宋明理学家们所提倡的“义利之辨”和“理欲之辨”,在剥除其为封建国家服务的消极一面之后,可以看到其中渗透着一种为国家,为民族的公利而应当牺牲个人私欲的强烈要求。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和追求“廊然大公”的高尚境界的道德追求。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林则徐所写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

为整体的献身精神;二是主张仁爱原则,强调“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儒家伦理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仁”、“礼”,并把“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第一个把“人”同“仁”联系起来,并把“仁”解释为“爱人”。“仁者爱人”是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仁”即是一种人我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仁”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品质。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和为贵”,只有从“爱人”出发,才能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爱的和谐关系。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这种人本主义道德原则,除了有为统治阶级利益辩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社会的秩序以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从《尚书》中,最早提出“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开始,到孟子提出“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规定了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是这些关系中的糟粕,应当加以剔除,但就其中所强调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来看,与我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规范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不可割裂的历史联系,当然更赋予了当今新时代的新的涵义,无论是历史或现时的要求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改善人伦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会同各种人发生不同的社会关系、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强调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所应遵守的道德义务,对于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四是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一个重

要方面。在中国的历史上,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人生诸种需要中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种崇高的道德追求,又往往成为实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无私奉献,勇于牺牲和爱国爱民的精神支柱。从先秦儒家所强调的孔、颜之乐,到范仲淹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已经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特有的价值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唯义所在”,就是这种追求的人身价值上的体现。这种坚忍不拔的对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总是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哲学相联系,总是同“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共同发展。追求这种崇高的“为天在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向往之”的执着追求。正如孟子讲的“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世界伦理上,比起其他各国来说,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这一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美德中,最为突出的深刻内涵。

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现代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认同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中国的主旋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将是我们现代社会人新的价值观形成的过程。现在举国上下谈和谐社会,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必须条件是社会的绝大部分人认可或树立一些新的价值观、核心的理念。如果没有对一些新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整个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尤其是在现代文明发展趋势中,生产活动由围绕货币、物质资本运行将逐渐转向主要围绕人力资本而进行,经营活动由围绕利润、金

钱逐渐转向主要围绕消费主体即人而进行,企业管理活动也由过去以物为本转向主要以人为本,这种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变化要求高素质的人来支撑。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高素质现代社会的人,确立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显得十分重要。

一定的价值观念反映人的一定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理想信念和信仰。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便会有不同的行为活动方向、行为倾向、行为态度、行为方式。所以,人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国民素质的根本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要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创造和索取、人和物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从中确立一种既有利于协调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又反映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大多数人共同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念。现在是多元化的社会,很难形成绝大多数人一致认同的最基本的核心价值观。过去,我们有时候靠国家强制的权力可以在短期内让人们接受某种价值观,达到表面上的和谐。但是当社会进步到当每个人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的时候,内心认同的核心价值就变得很重要了。例如我们全社会“当前非常关注而讨论又十分热烈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能否达成一个一致意见。要看哪些事情我们可以认同,哪些我们不能认同。比如经济学上的怕累托改进(一种制度的改变中没有输家而至少能有一部分人赢)。大家能不能认同?如果我们做的是利已不损人的事,或者是利人不损已的事,或者是既利人又利已的事,这样的事大家能不能同意?如果这样的事大家都不能形成共识,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没有办法进步”,[3]诸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还有井岗山精神、[4]长征精

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当代的尊重产权、尊重他人的基本权利,任何组织,包括政府,不通过合法的程序不可剥夺任何公民的产权;还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应该得到相应回报等等。如果这些观点都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我们的和谐社会就很难形成。和谐社会的人要有人的基本要求和道德底线。借用孟子的定义,就是人的四种本性: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要求我们与人为善,对他人有基本的尊重,而不是与人为恶。“是非之心”要求我们讨论问题时讲事实摆道理,尊重基本的形成逻辑,而不能颠倒黑白,以情绪代替理性分析。如果这个社会没有这种是非之心,看事情不是按符不符合逻辑,而是自己喜不喜欢来衡量,我不喜欢就骂你,我喜欢你,你再坏,你再错,我也拥护。这个社会还怎么和谐。和谐社会的形成需要健康的,与时俱进而又被社会绝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建立理性的和谐的社会基础。理性的和谐的社会要求我们当今社会的人在思考任何问题的时候,有是非观念、讲逻辑,而不能把个人好恶放在第一位,这样才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形成。

三、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人的现代化

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今中国人的神圣使命,不管是经济现代化,还是政治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和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人并不是生来就具有现代性的,人们总是从传统人格转变为现代人格,我们的生活经历促使形成人的现代化。我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生活方式,经历着与我们社会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的嬗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现代社会的人,就要不断的寻求新的价值观念、寻求新

的符合社会的发展方向。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提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种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化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改进,都不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也就是说,人的现代化(主要是人格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并且是社会现代化发展和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此,法国现代化的制订者让?莫内认为:“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

[5]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先化人后化物”的重大举措。首先发布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接着又发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制定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不但如此,胡锦涛总书记还特别提出了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系列举措的提出和实施既是探索中国现代人格模式的理论基础,也为实现当今时代我国人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有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根据社会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又以更高的要求,更宽的视野,更广的范围,提出要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上述这些要

求,就是把人格的建设,人的现代化要求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从现实社会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建设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的道德品值的完善。“在当今社会转型期,人的市场行为和社会行为容易失范,产生大量的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现象”,[6]针对社会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保持社会稳定、培养人的高尚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道德具有矫正功能,它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思想和行为,提出一些与此相对立的道德规范,来矫正和规范它。如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传统美德”以及“八荣八耻”来矫正人的利已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对国家、对社会不负责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当然,现代社会的人的道德和人格应当是自主、进取型的,而不是依附、保守型的,人的内在素质与社会发展进程是一致的,是站地时代的前列拥抱未来的。现代人的人格和道德要求的最高理想是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现代的人既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中汲取营养,又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塑造高尚健康的人格,来实现人的现代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从而形成人人求和谐,人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的新局面。

重庆市铜梁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原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胡成华

联系电话:138********

023—45673068(办)

邮编:402560

邮箱:Hucheng https://www.doczj.com/doc/9a2547537.html,

参考文献:

[1]《领导时事政策手册》2007.第二期1页

[2][5]《大学生成才导读》马建青主编,1995年版316页,328页

[3]《和谐社会需要核心价值观》改革内参2006,19期1页

[4]《领导时事手册》2007,2期166页

[6]理念动态2006年第1494期8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