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十八大之科学发展观

浅谈十八大之科学发展观

浅谈十八大之科学发展观

教育学部-201111014902-张云云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发展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最新理论成果。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在10年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全党的拥护。对科学发展观的作用,过去我们党的文献是这样表述的: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或者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就是说它还没有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

2012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从十六大到十八大,可以说,就是提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十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经济实力来说,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只有3645亿元,此后不断攀升。2001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5年超过法国居世界第五位。2006年超过英国居世界第四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我们的商品遍天下,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地方,都能找到"made in china"。现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又面临新的课题。如能源资源的保障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的质量效益问题、共同富裕问题,还有国际环境问题,

等等。那么,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需要适当调整发展的理念和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在过去十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未来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以,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求必须将其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们对发展的重要性,应该都很清楚了。但在新形势下,也有人对发展的必要性产生了一定的怀疑。所以,党中央一再强调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一再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做到"四个着力",即: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

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应该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为谁发展,一个是靠谁发展。为谁发展?我们的答案一直是很明确的。无论说为人民服务,还是执政为民,还是以人为本,都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怎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发展,为人民谋利益,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为谁发展,首先有要从根本上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要关心人民群众的日常疾苦,善于从这些日常疾苦中发现事关全局的问题,统筹加以解决。为人民谋利益,还有一个如何整合人民利益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作为国家、政府和执政党,不能只代表一部分人和群体的利益,也不能哪个人叫得响就解决这个人的利益。对各种意见和要求要善于分析,辩证看待,从整体上把握。要正确处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长远与眼前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坚持原则与适当照顾的关系、政府扶持与自主发展的关系,善于整合全体利益,兼顾各方利益,真正代表好、发展好、分配好、实现好、维护好各方面的利益。

以人为本的另一个问题,是靠谁发展?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就涉及到要扩大基层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以及如何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问题。

要辩证把握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努力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把握这个要求,首先是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处理好"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各个方面的关系。坚持用全面的眼光、整体的眼光,系统的眼光,看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看到系统的整体性,防止任何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什么?就是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包括在

改革上,中央提出要更加注重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也是这层意思。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阶段最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的最前沿科学理论。它立足当代,放眼未来,至少在最近的10 多年内,它在中国的地位不会有所动摇。当然我们也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完善、改进科学发展观,使它真正成为造福于中国,造福于人民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人民日报》十八大专题报告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两个基本要点:一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七大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我国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呢?

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看法

谈谈我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看法 摘要: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 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树立正确的绩效观,正确的绩效观核心是“发展”。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绩效观的灵魂和指南;要把实现全力支持“三农”信贷作为根本目的;要把实现风险防控作为创造绩效的重要内容;要把规范化操作作为实现绩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 正文: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会取得怎样的预想效果?不进则退,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价值观、文化的渴求越来越高,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不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执政党应如何去满足。从这一点看,“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无时不在求发展,但曾有过求发展不科学的功过教训,脱离了中国国情。教训让我们党的头脑清醒了,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逐渐确立了科学的发展观,制定计划,考虑到了中国的国情、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回顾一下,从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不证明了我们成熟了。从经济建设目标的确定,也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观点,从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二番到翻三番,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政治上从反对党内不正之风,不正视党内存在腐败到开展反腐败斗争,从我国在30年来陆续出台的法律、法规,看得出我国正在向法制化国家迈进。从民主化进程上看,老百姓敢说话了,敢发表不同意见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百花争艳,从科学意义上讲,也是文明进步的表现。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环境等多个方面却出现了很大问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再也不能让中国人民继续再安心的生活下去。而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合中国的制度,它告诉我们要科学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作为发展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我们再也挥霍不起!我们也要考虑后代人的生活,要有长远的目标,不能自私的只看到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了中国将来的发展。要想使中国经济能又快又好的发展,需要大家运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可持续发展。在工业,生活中一点点的改进,改进生产,生活模式。将粗放型发展模式转换为节约型发展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让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最关键的是意识不到位。具体体现在厂家商家诚信不到位、老百姓保护意识不到位、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总体处罚不到位。即厂家商家诚为了利益,使用劣质原料及非法添加等;部分消费者追求便宜,缺乏保护意识;监管部门查处力度不足;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不足。因此,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强化对监管者的问责;强化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法律制订得再多再细,如果不严格执行也是不行的。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造假行为,就必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造假的成本远大于造假的收益,进而使造假者望而却步;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文化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和培育文明风尚,进一步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 2.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和思想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党必须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4.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1、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效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抵制低级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创设一种活泼、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寓教于乐,从实际中充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内在意义,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持续性良性关系的问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宗旨之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理论结晶。它回答了在新时期,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和理念,建立什么样的社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头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我国政府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建构原则、特征和意义的界定。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源起和内在意义,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持续性良性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处理人的目的、活动、存在和发展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持续性良性关系问题。“马克思认识到人们在…感官方面?是与自然界镶嵌在一起的,人的实践总是在人的创造目的与非人的自然之间起中介作用的。马克思以强调外化总是发生在物质的自然界当中而超越了黑格尔的哲学唯心主义。因此解放自然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另一基本方面”。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思想含有基本的可持续发展取向,解放自然即是自然不再作为被人剥夺和利用的对象,自然不再作为与人对立的对象,自然得到了和人一样的持续良性的发展和沿存。

在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以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不是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主要问题,它至多只是关于人自身持续的生产问题。自13—14世纪,资本主义在意大利萌芽之后,一种渗透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的工业扩张趋势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推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前沿。人类从来没有面临过这么多和这样严重的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矛盾和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气候灾害、居住条件恶化、人类自身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等,在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的由人违背自然规律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而导致的灾难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在于人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因此,一种关于人和环境的理论在全世界范围都发展了起来,比如雷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面,就表述了她对工业废液和农药广泛污染生物环境,导致生物灭迹和人类疾病的事实的愤慨;这样的思想者很多。然而,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在自己的着作中深刻地提出了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明确地表述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 在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论述中,有这样的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诞生。“从一般意义上,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它首先是体现人自身的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其次是社会关系的可持续的和协调的发展,最后是社会整体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即涵盖整体的历史性持续性发展和个体的持续发展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行进的正确理论轨道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 答: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群众解读: ●发展不为民,好比树无根;发展不全面,会损一大片;发展不协调,犹如歌跑调;发展不持续,民生难改善。 ●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谁偏离了这个真道理,谁就在时代和人民群众面前输了理。 2、什么是全面发展? 答: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群众解读: ●阳光、雨露是万物生长的起码养分,经济、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要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只演“独角戏”,不唱“合奏曲”。 ●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少做“假大空,急功利”的事,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 3、什么是协调发展? 答: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群众解读: ●协调发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丢了西瓜捡芝麻,也不能丢了芝麻捡西瓜,既要西瓜,也要芝麻。 ●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个单位,最薄弱的一面决定其发展上限。只有解决发展中的“短板”问题,才能实现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4、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答: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群众解读: ●资源有限瞎浪费,最后一滴是眼泪。资源有限不再生,可持续发展鸣警钟。 ●不思发展是休止符,协调发展是弹钢琴,加快发展是快四拍,持续发展是连接音,科学发展是最强音。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的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群众解读: ●经济发展像跑车,引擎动力靠改革,基本原则掌方向,任何部件丢不得。 ●科学发展民为本,社会和谐党导航。 6、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是什么? 答:人民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人民是否高兴和满意,是我们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是检验我们的发展是不是科学发展的最高标准。 群众解读: ●为政之道,富民为先。大发展小发展,百姓最有发言权;真发展假发展,要靠百姓说了算。 ●科学发展直观看:一看天空蓝不蓝,二看河水清不清,三看钱包鼓不鼓,四看党风正不正,五看社会和不和,六看事业兴不兴。 7、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 群众解读:

浅谈科学发展观

浅谈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重要理论提出后,受到人民群众高度评价,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一些人的思想和工作还没有真正转到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实践要求上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就有些人把发展的真理性要求和发展的价值性取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事实上,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和“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就必须进一步从真理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角度来深刻理解把握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一实践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党的基本路线是在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制定的,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是一种真理性认识,同时这一基本路线又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要求,是一种价值性需求。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宝贵的经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之所以成为兴国之要、立国之本、强国之路,之所以成为根本要求、政治基石、活力源泉,说到底,其原因就在于,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达到了真理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的高度统一后所确立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正确路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实践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的社会主义,是按照真理性要求,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并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应该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主义和

科学发展观知识竞赛简答题

简答题 1.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强环保,从政治学角度看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是国家在行使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职能;是国家在行使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是国家在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国家机关实施对人民负责原则。 2.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用水效率却不高,单位GDP用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解决上述问题必须采取那些措施? 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合理配置水资源。 3.我们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转化为工业产品的价值,还要考虑资源的保护和视经济增长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价值。这一思想有何重大意义? 答:体现了正确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导向作用;坚持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 4.近一个时期以来,部分地区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把安全生产责任制变成了仅仅贴在墙上的"责任"。这说明了什么答: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主客观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5."静脉产业"是人们对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企业的形象说法。因为它们能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上述材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答: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6.由于几十年来大规模开发北大荒,致使黑龙江平原生态环境恶化,87亿吨地表水随之流失,湿地面积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0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4490平方公里。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 答: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办事情必须具有全局观念,寻求最优目标;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7.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现,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拉动GDP的增长,那就不是"绿色GDP",而是"黑色GDP"。这说明什么? 答:整体和部分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循环经济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力求资源的重复利用和排放最小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的生产方式,坚持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原则。说明循环经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循环经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指导着循环经济这种创新的发展模式。 9.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哪些? 答: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总体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农业基础依然薄弱。 1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包括哪些? 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11.科学发展观是和哪些科学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2.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构建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构建 发表时间:2011-11-15T10:37:28.530Z 来源:《高教探索》2011年5期作者:法玉琦 [导读] 大学的管理,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差异性,做到“心中有人”。 法玉琦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与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中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殷切期望,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四位一体的新要求,显示出党和国家对青年及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完成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光荣使命,建设和谐的育人环境非常必要。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了几点心得,以资讨论。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校园;构建;思考体会 收稿日期:2011-05-15 作者简介:法玉琦,男,南阳师范学院人事处综合科长、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河南南阳/473061) 一、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准确定位,共创和谐 1、尊重差异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 大学的管理,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差异性,做到“心中有人”。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治学环境,学校也才能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教授们才能够安心、舒畅地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从而潜移默化至每个学员,辐射到社会。 尊重差异的理念同样也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教育,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强调共性过多,个性过少,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性格的塑造,现在提倡人文教育、通识教育,其特征就在于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做到了这一点学生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升华,创新人才才有可能培养出来。 北大倡导“兼容并包”[],包容本身就含有尊重差异的意思。唐·韩愈在《进学解》、宋·朱熹在《己酉拟上封事》、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都说“兼收并蓄”[]。在大学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科固有的规律,充分重视由于学科特点以及发展水平不同所产生的差异,从而制定出不同学科的发展规划、建设模式以及评价标准。管理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但统一管理的政策不仅涵盖共性,更需要包容差异,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否则,遇到具体问题就不能具体分析,忽视了差异性就容易产生“一刀切”的不良后果。 2、准确定位是共创校园和谐的基础 高校贯彻“以人为本”,首先应引导组织成员确立准确的定位,明确定位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为师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面前,老师应该既是传授知识的“经师”,又是教导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师”。教学科研永远是第一位的,行政工作必须从属、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要引导行政管理人员保持一种对学术的尊崇之情,善待学生、尊重教师,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他们服务。 人人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构建校内的和谐气氛。这种“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不仅是教授、学者之间相互尊重,教师、管理人员内部相互尊重,而且教师与管理人员之间也要相互尊重,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之间更要相互尊重。要使人们认识到,大学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外部环境,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补充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有赖于其中每一个个体的共同努力。只有形成这样一种氛围,才能有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内工作环境,有了这种环境,才能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二、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实现和谐校园主体构建 1、准确处理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实现学校管理的和谐 实现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和谐,首先要努力营造出公开透明的民主氛围,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要建立健全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广大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人翁精神。二要尊重广大师生员工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学校的重大决策和关系师生利益的问题要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要建立民意充分表达的渠道,鼓励师生员工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学校的决策,并把这些意见和建议作为决策和部署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学校的各项决策最大限度地符合师生的根本利益。三要坚持教学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行政事务都要围绕教学科研工作展开。要注意吸纳学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术权威,防止行政权力压倒学术权力。四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管理工作中要让师生的才能和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努力营造师生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校园氛围。 2、妥善处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间的关系,实现学校发展的和谐 实施“教学为本,学术领先”战略,妥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一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实施差异化管理。根据学科的特点及教师的精力和能力状况不同,合理确定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给老师们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问题,使他们既能教好学又能做好研究。二是探索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通过正确处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关系,解决好研究成果“质”和“量”的关系问题,坚决摒弃以数量论英雄的评价方式,避免因定量高而导致质量低,杜绝学术低水平重复。三是研究教学、科研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实现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互通、置换,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促进科研多出成果、多出精品。 把科研引入教学,通过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在高等学校中,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从来都是有机的统一体。德国柏林大学校长威廉·洪堡在19世纪初就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相统一”、“通过研究进行教学”的原则。德国著名哲学家斯贝尔斯亦主张“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老师。”[]科学研究和教学不能分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指出: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大学教师参与科研,能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诸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亦能发现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要正确处理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围绕教学搞研究,搞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三)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三) 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三) 试卷代号:3959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期末统一考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试题(开卷)论述题: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理论联系实际,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100分)参考答案: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

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理解

科学发展观自我剖析材料 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是一场我党以新的科学治国理论为载体的社会主义全民教育活动。系统深入的学习科学发展观能有效的敦促各行业的人民群众以科学、发展为标准,立足我国国情,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反省,敢于面对,并最终推进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伟业再现宏图。 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二、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 三、科学的发展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时代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并不是一开始就被所有人们所接受,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党学习的深入,才真正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提出,就体现了发展的观点和科学的观点,这科学发展的观点不仅是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是执政党的一个重要任务,还要代表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文化利益、政治利益,它含概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最根本的各种利益的要求,这种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是我们党为之奋斗和必须让他们满足的。而要尊重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的利益,即使我们现在的生活提高了,民主化进程加快了,但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继续发展,继续提高。如果不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人民的这些根本利益就得不到保证。特别从现阶段,从我们从事的各行各业的工作,不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不与时俱进,怎么能满足人民对我们党的期望和要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我们党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不仅不是我们过去习惯上理解的经济发展,甚至也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有比这些丰富得多的内容。例如,它包括人的发展,因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所有发展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实现路径毫无疑问应该是“科学”的。判断是否科学的标准就是它是不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是不是节约的、安全的、清洁的,是不是统筹的、兼顾的、和谐的,等等。全面理

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论述科学发展观 能源学院 10021051100200518 陈哲豪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视角,对时空、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诸范畴进行了解释与辨析,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时空规律和基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领分为1.以人为本 2.全面 3.协调 4.可持续 从科学发展观的这几方面在马克思基本主义的理论之上,我们可以对科学发展观进行较为全面的讨论分析。 那么如何用马克思的相关基本原理论述可续发展观,下文中将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几个基本原理来浅谈下科学发展观。 关于“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 1、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依据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唯物史观揭开了宗教神学和唯心史观披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的神秘的、唯心主义的面纱,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己.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主张,通过对人类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劳动去分析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奥秘。 物史观主张以人为本,但并不认为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肆意妄为、随心所欲。马克思就指出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 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因为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还面对着一个按照自身规律运行着的客观对象、客观实际、客观条件。实践活动过程既是人们的主体性、目的性、能动性的实现过程,又是客体、对象以其自身的规律性对主体的作用过程。人们只有把对对象、客体的改造建立在对对象、客体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只有实现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才能在实践活动中达到预想的目的。实践活动的前一特性要求人们讲以人为本、讲价值论、讲人文精神,实践活动的后一特性要求人们讲客观存在、客观规律,讲认识论、科学精神。实践活动两方面特性的统一就是以人为本与客观存在的统一、价值论和认识论的统一、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发展观中既有“以人为本”的内涵,又有“科学”规定的特定内涵的原因。把我们的发展观理解为不包含科学规定的纯人文发展观,或理解为排斥人文精神的纯科学发展观,都是片面的理解。

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实现径

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 实现途径 历史发展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必须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明确基本内涵及实现途径。 一、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 1、国外发展观的历史演变。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历史,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现代发展观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理论界认为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四代发展观。 第一,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 20世纪50—60年代,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人们将发展理解为走向工业社会的过程,强调经济增长,并几乎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

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因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形成了以GDP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实践证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收入分配的改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不能反映技术进步的变化,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学术界将这种现象归纳为“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在理论上确认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差异,统一了增长不等于发展的认识,认识到发展不仅要有量的增长,还要有质的变化。 第二代发展观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 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如美国学者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发展价值体系。联合国第二个十年(1970—1980)发展报告指出: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在制定这个发展报告时,将发展概括为“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反映了对发展作为一个多方面变化过程的认识。 第三,以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的第三代发展观。在20世纪80年代及其一段时间里,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逐步成为主流发展观(发展=可持续发展)。 1983年,联合国又推出了《新发展观》一书,提出了“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新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综合发展观。综合发展

联系实际谈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联系实际谈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它是中国共产党章规定的当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主城部分,对现代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走过很多弯路,我国现阶段生产水平总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城乡差距大,少数特困地区和家庭温饱尚未解决,特别是失学儿童问题,不仅影响地区发展前景,流浪儿童也给社会安全城市管理带来了不安定因素。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象,而社会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大面积砍伐所带来的水土流失,工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更需要付出高昂的费用和几十年的代价去消除。这些都使得我们要转变思路,顺应新形势发展的变革之路,也显示出科学发展观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首先,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诸多方面和领域的综合指标,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目标。我们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一句话,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科学发展观就是让社会走健康发展的路,从个人、集体、国家都要树立一个整体的观念,从每个人做起,为每个人而做,。人民需要提高物质文化水平,就需要一个全面的社会体系来保障需求的实现,这就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在这现代化的建设中,牵涉到方方面面各个环节,,这就需要一个统筹协调的发展来相互适应、相互协调,让发展在一个资源利用、环境友好的大环境中流畅的持续发展,这又需要我们处理当前发展要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待,不能因为急功近利,头脑发热的一时冲动而违背经济、自然的规律来追求眼前的利益,着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我们自己和后代的后续发展留下空间,让社会发展与自然和人民生活的质量统筹兼顾,让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给水排水(2)班01 顾明萃

浅谈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眼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论是对一个地区还是对一单位来说,都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二是有利于在发展中正确地坚持以人为本;三是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是有利于提高效益。最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包含有2008年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011年7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这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举措,都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我身处劳动保障系统深有感受。 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好?首先要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我认为应分别从如下四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因为发展是硬道理,前进中出现的问题,要靠发展才能解决,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一条基本经验。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是因为以人为本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党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坚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意味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式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工伤有保险、灾害有赔偿、失业有救济、残疾有安置、贫困有支援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有效地化解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率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

科学发展观主要内涵

篇一: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1.发展必须是全面的。 2.发展必须是协调的。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 4.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 篇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篇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4日下午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时提出了“八个为荣、八个为耻”要求,具体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意义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格,是我们党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我们党的生命线。 党的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亦称“党的认识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所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和党内外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主要包括 1、爱岗敬业。就是从业者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认识到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人民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